高血压脑出血效果

2024-05-29

高血压脑出血效果(精选12篇)

高血压脑出血效果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四川内江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均经CT或MRI证实为脑叶出血和脑深部出血 (包括基底节区出血、丘脑出血及混合性出血) , 年龄39~87岁, 平均64.6岁, 男89例, 女54。发病到手术时间2~100 h, 平均36 h。出血量按岛田公式计算, 30 mL以下33例, 30~60 mL 66例, 60~100 mL 34例, 100mL以上10例。诊断明确后, 根据病情给予止血、控制血压、脱水、抗感染、糖皮质激素、亚低温、神经营养药物等综合治疗。根据具体情况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各种手术方式治疗的优缺点, 由医生和家属共同选择治疗方案。

1.2 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全麻下进行, 39例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即常规翼点或扩大的翼点入路, 做颞顶部大骨瓣开颅, 切开颞上回或颞中回进入, 清除血肿。常规术后综合治疗, 在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的同时注意保持气道通畅;51例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根据头颅CT或MRI检查确定血肿位置, 在气管插管全麻下, 确定血肿在头颅表面的投影位置钻孔大小约3cm的骨窗, 颅钻钻孔扩大骨窗直径, 电凝硬脑膜后“十”字形切开, 先用脑穿针试穿血肿腔抽出已液化血肿数毫升, 以降低脑压及血肿定位, 再切开皮质, 用脑压板轻轻牵开脑组织, 直达血肿腔, 直视下清除凝血块及液态血肿, 用双极电凝彻底凝固动脉性出血点, 血肿壁的静脉性出血可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 血肿腔内留置引流管持续外引流并保持引流管的通畅。行微创穿刺的53例患者根据头颅CT或MRI确定的血肿位置, 以血肿中心头颅体表投影为穿刺点, 避开头皮及脑皮层重要血管及功能区, 以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选用适当型号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利用液流冲击和纤溶剂粉碎引流血肿;或切开头皮3cm, 颅骨以电钻钻一孔, 硬脑膜“十”字切开一小孔, 以多孔软管插入血肿腔 (软通道, 共26例) , 以注射器抽吸, 并反复以生理盐水冲洗置换, 结束后注入尿激酶3万~4万U, 夹闭2~3h后放开, 每日可重复上述操作1~2次, 直到血肿清除70%~90%方可拔针。

1.3 疗效结果判断

按日常生活能力 (activities daily living, ADL) 分级法评估预后, Ⅰ级:完全恢复正常生活;Ⅱ级:部分恢复或可以独立生活;Ⅲ级:需要人帮助, 扶拐可走;Ⅳ级:卧床, 但是保持意识能力;Ⅴ级:植物状态生存。治疗效果按ADL分级Ⅰ~Ⅱ级评为优, Ⅲ级评为良, Ⅳ~Ⅴ级评为差。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传统开颅组39例中, 按ADL分级, Ⅰ级4例, Ⅱ级8例, Ⅲ级10例, Ⅳ级6例, Ⅴ级4例, 死亡7例;ADLⅠ~Ⅲ级总共22例, 优良率56.4% (22/39) 。小骨窗开颅组51例中, Ⅰ级6例, Ⅱ级19例, Ⅲ级15例, Ⅳ级4例, Ⅴ级1例, 死亡6例, 小骨开颅组ADLⅠ~Ⅲ级40例, 优良率78.4%;微创穿刺组53例中, Ⅰ级14例, Ⅱ级22例, Ⅲ级10例, Ⅳ级3例, Ⅴ级2例, 死亡2例, 微创组ADLⅠ~Ⅲ级46例, 优良率86.8% (46/53) 。

3 讨论

高血压作为脑出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水平高低与脑出血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密切相关, 尤其脑出血后24h内由于正常的脑循环自动调节机制受损,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 儿茶酚胺和肾上腺素释放增多, 其他应激性激素如皮质醇等分泌也增多, 导致血压剧烈波动, 很容易导致脑出血的发生[1]。高血压脑出血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1903年, Cushing最早采用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但当时条件差, 技术不成熟, 治疗效果差, 一度冷却下来。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对脑出血采用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存在一定争议, 大多数学者主张进行内科治疗, 较少采取手术治疗。近年来,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特备是CT或MRI广泛应用于临床, 对脑出血手术病例进行合理选择, 术中应用显微技术清除血肿和双极电凝止血, 从而使手术更加精细准确, 将损伤减少至最低程度。并采取了早期手术, 即发病后24~48h内手术。甚至提出超早期手术, 在脑出血后7h内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消除血肿、降低颅内压, 解除脑疝的发生和发展, 改善脑循环, 促进受压脑组织的及早恢复。手术方法有骨瓣或骨窗开颅术、小骨窗开颅术和微侵袭手术。传统开颅手术视野清晰, 但手术创伤大, 清除血肿的同时可能增加对脑组织的损伤, 手术时间长, 失血多, 需全麻, 所引起的损伤、水肿反应重, 特别是年老的HICH患者, 术后病情往往加重, 病死率居高不下[2]。小骨窗开颅术是常规开颅的微创化, 主要分为经外侧裂和经皮层2种, 术前根据CT或MRI确定血肿在头颅表面的投影位置和钻孔部位, 骨窗直径2.5~3.0cm, 显微镜下清除血肿。采用此手术方法能保证有效清除血肿, 直观下止血可靠, 又能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及手术创伤。如分离侧裂经岛叶清除血肿, 还能减少对脑组织过度牵拉损伤, 减轻脑水肿和继发性神经功能损害[3,4]。本资料中采用小骨开颅组5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 术后ADLⅠ~Ⅲ级恢复有40例, 优良率78.4%;显著高于传统开颅手术组。近年来, 微创侵袭颅内血肿清除术广泛应用于临床, 为HICH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治疗途径, 微创术在电钻驱动下进入血肿经针腔排出体外, 可尽快清除血肿, 即减轻了血肿的直接压迫损伤, 也减少了血肿本身释放的多种生化物质的继发性损伤, 打破了出血后一系列病理性改变所致的恶性循环, 可显著提高脑出血病人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5]。本资料53例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 术后ADLⅠ~Ⅲ级恢复总共有46例, 优良率86.8%, 明显高于传统开颅手术组和小骨窗开颅术组。当然, 任何部位的脑出血, 只要血肿量很大、中线结构移位明显或临床出现脑疝症状者, 均应实施大骨瓣开颅减压及血肿清除术。总之, 掌握好手术适应证, 采用恰当的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机, 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4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 其中采取传统开颅手术方法治疗39例, 小骨窗开颅51例, 微创穿刺引流53例对比分析不同术式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经手术治疗、术后处理等综合疗法后, 传统开颅组术后有22例恢复为ADLⅠ~Ⅲ级, 优良率56.4%;小骨开颅组术后有40例恢复为ADLⅠ~Ⅲ级, 优良率78.4%;微创组术后有46例恢复为ADLⅠ~Ⅲ级, 优良率86.8%。结论 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掌握好手术适应证, 采用恰当的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机, 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

参考文献

[1]罗民新.3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 2010, 50 (12) :95-97.

[2]张爱明, 廖志刚, 董又坤, 等.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9, 14 (1) :50-51.

[3]杨光, 却端智.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手术术式的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 (12) :1270-1271.

[4]李静, 李澄, 王苇.纤维束示踪成像定量评价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脑出血后6个月运动功能结果的相关性.磁共振成像, 2010, 1 (1) :15-18.

没有高血压脑出血的原因 第2篇

1季节因素。

季节的变化以及外界温度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神经内分泌的正常代谢,改变血液粘稠度,血浆纤维蛋白质、肾上腺素均升高,毛细血管痉挛性收缩和脆性增加。短时间内颅内血管不能适应如此较为明显的变化,即出现血压的波动,最终导致脑出血的发生。

2情绪改变。

情绪改变是脑出血的又一重要诱因,包括极度的悲伤、兴奋、恐惧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短时间情绪变化时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压突然升高,原本脆弱的血管破裂所致。

3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吸烟可以使得体内血管脆性增加,对血压波动的承受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脑血管破裂。而长期饮酒可引起血管收缩舒张调节障碍,并出现血管内皮的损伤,血管内脂质的沉积,使得血管条件变差,易发生脑出血。此外,经常过度劳累,缺少体育锻炼,也会使血粘度增加,破坏血管条件,诱发脑出血。

脑出血的护理措施:

1.患者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特别是发病2周内,应尽量减少探望,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避免各种不良情绪影响。

2.绝对卧床休息2周,头部可轻轻向左右转动,应避免过度搬动或抬高头部,四肢可在床上进行小幅度翻动,每2小时一次,不必过分紧张。大小便须在床上进行,不可自行下床解便,以防再次出血的意外发生。

3.有些病员会出现烦躁不安、躁动的症状,对这样的病员我们会采取约束带、床档等保护措施,这样可防止病员自行拔除输液管或胃管、坠床等不必要的意外。可能有些家属于心不忍,我们理解家属的心情。一旦病情稳定,不再烦躁后,我们就会立即撤离对躯体的约束,但床档还需时时加护,特别是有气垫床的病人,严防坠床。希望大家能配合。

4.病程中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疼,例如头部胀痛、针刺样痛、剧烈疼痛等,这是最常见的症状。我们会予以合理的治疗。随着病情的好转,头疼会逐渐消失,因此您不必过度紧张,要学会分散注意力。如在治疗过程中,仍觉得痛得很厉害,不能耐受,请及时通知我们,以便医生能采取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5.老年病人,心脑血管老化、脆性程度高,季节变化易诱发疾病。长期卧床易肺部感染,痰多不易咳出,药物祛痰,加强翻身、拍背,使痰液松动咳出,减轻肺部感染。无力咳痰者,采取吸痰措施,望能配合。

6.长期卧床,皮肤受压超过2小时,易发生褥疮,应加强翻身。按摩受压处,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肢体放置功能位,防畸形。

7.饮食:要营养丰富、低脂、清淡软食,如鸡蛋、豆制品等。进食困难者,可头偏向一侧,喂食速度慢,避免交谈,防呛咳、窒息。

8.保持大便通畅,可食用香蕉、蜂蜜,多进水,加强适度翻身,按摩腹部,减少便秘发生。病人数天未解便或排便不畅,可使用缓泄剂,诱导排便。禁忌用力屏气排便,防再次脑出血。

9.恢复期据医嘱摇高床头10~15○,后按耐受及适应程度逐渐摇高床头至半卧位,每天30分钟、1~2小时不等。

高血压脑出血效果 第3篇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细孔引流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开颅手术治疗,研究组使用细孔引流手术,分别记录两组不同治疗患者手术疗程后,患者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MMSE)分数,颅内血肿+水肿体积。结果:采用细孔引流手术的研究组患者, MMSE评分理想、颅内血肿+水肿体积改善令人满意,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细孔引流手术对于患者的效果更佳,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肢体活动预后效果良好,能提高病人的生存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实用技术,具备临床实用性。

【关键词】细孔引流手术; 开颅手术; 高血压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86-02

高血压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一种疾病。在亚洲,脑出血占脑卒中的30%,在美国占10%;其治愈率较低,而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高血压脑出血中老年人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对于老年脑出血患病者,其并发症多、预后差,这也成为当前医学所面临的严峻的问题之一[1]。细孔引流手术是近年开展的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方式;与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较,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尤其适用于高龄、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病人等优点,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然而,这一方法的临床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推广[2]。本研究对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进行开颅手术治疗,研究组使用软细孔引流手术,探讨不同治疗方式术后的治疗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入选标准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40例,年龄为36~66岁,其中男21例,女1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研究组20例,平均年龄( 50.36±13.02) 岁;对照组20例,平均年龄( 50.61±13.06) 岁,且生理指标表现正常。两个组别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均差异不显著( P>0.05),所以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给子各自手术治疗前,要进行常规的术前治疗措施,如脱水、服用降压药物、减低颅内压和补充维生素等综合治疗。对照组根据头部CT定位患者血肿位置,进行骨瓣开颅,选择合适的脑穿刺针进行穿刺。研究组也在头部CT的指导下,首先计算最大血肿层面与耳眦线之间的高度,将测定出的高度视为耳眦线平行线,然后,计算平行线与额骨外板或者枕骨外板之间的距离,按照数据得到最佳穿刺点,在穿刺点的选择上避免伤害头部神经。

1.3. 认知功能测定及评价

由专业人员进行MMSE的认知功能相关测试,其中MMSE的检查表共有30道题目,测试的内容主要包括:定向力、计算力、即时记忆力、延迟回忆力和理解力等,回答正确有1个得分,回答错误不可得分,大于24分即可证明达标,在由医师和家属进行观察,判断患者是否正常,同时通过患者本身的主诉来判断有无认知功能障碍,最终判断是否痊愈。其他得认知标准为:评分在24分以上:正常水平;评分 21~24分:认知功能轻度障碍; 评分11~20分:认知功能中度障碍;评分<10分:认知功能重度障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认知障碍判定

对照组和研究组在不同手术治疗后比较MMSE的得分显示,细孔引流手术的研究组患者MMSE评分在手术后的1、2、3周均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颅内血肿+水肿体积评价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均没有出现脑出血,在水肿的控制方面,研究组更为理想。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概念的提出和深入,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手术方式,由以前的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逐渐向微创清除血肿方向发展[3]。细孔引流手术相对于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有很大改良,也有着明显优势,细孔引流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创伤小,减少了医源性损伤和术后并发症,有利于加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明显提高患者生存机会和生活质量,提高远期疗效;对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细孔引流手术可以通过物理定位等,使用精细的医疗器械设备,局部麻醉患者,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刀口面积,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可以有效降低由于传统手术治疗给患者带来的诸多后遗症的风险。

细孔引流手术对于降低患者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和活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是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的。该种手术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患者预后质量,对于患者治疗后的认知以及基本生活活动的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本试验研究发现,在治疗后,使用细孔引流手术的研究组患者MMSE评分在手术后的1、2、3周均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更为有效的临床价值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芳芳,罗丹,谢鹏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12(6):333-334.

[2] 楊理媛,孙晓川.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三种术式疗效和预后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6(5):15-16.

高血压脑出血效果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2011年9月收治的170例血肿量在35~125 ml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进行不同时期手术的疗效比较 (排除了晚期脑疝或生命垂危的患者) 。超早期手术组是指发病后7 h内手术者, 共113例, 其中男72例, 女41例, 年龄38~75岁, 平均 (58.69±6.23) 岁, 平均血肿量70 ml;早期手术组是指发病8~72 h进行手术的病例, 共57例, 其中男39例, 女18例, 年龄51~77岁, 平均 (55.72±7.63) 岁, 平均血肿量68 ml。两组患者在出血部位、年龄、出血量、性别、术前GCS评分及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式

本组病例全部行手术治疗, 根据病情、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选择手术方式, 大骨瓣减压清除血肿术、小骨窗血肿清除外引流术、CT定位血肿穿刺引流术、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神经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术, 同时予以脱水、护脑、护胃、对症支持处理。

1.3 ADL功能分级评定

Ⅰ级:能独立活动, 无需帮助或指导;Ⅱ级:能活动, 但需指导;Ⅲ级:需要具体帮助方能完成活动;Ⅳ级:无活动能力, 必须依靠他人抬动或操持代劳;Ⅴ级:即指该项活动不适于患者。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超早期手术组在存活率、3 d内意识恢复、平均病程、ADL功能分级Ⅰ~Ⅲ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早期手术组 (P<0.05) 。见表1、表2。

例 (%)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在高血压的情况下发生的脑实质内出血, 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死亡率高等特点, 其中, 由急性脑内血肿的颅内占位及出血本身对脑组织损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是高血压脑出血致残率高及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所以, 能否及时清除脑内血肿, 减少或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和破坏, 是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3,4]。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时机目前还没有一致结论。现多数学者主张高血压脑出血确诊后, 有手术指征者超早期 (出血后7 h内) 手术, 特别是对壳核、外囊及皮质下的血肿更应积极手术。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方法较多, 根据病情、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选择手术方式, 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常用大骨瓣减压清除血肿术、小骨窗血肿清除外引流术、CT定位血肿穿刺引流术、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神经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术等。大骨瓣减压清除血肿术, 术野较宽, 术中易于止血, 也可行颞肌下减压, 但创伤大, 手术时间较长;小窗口开颅手术创伤小, 但深部止血较困难;CT定位血肿穿刺引流术、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适用于出血位于深部内侧型脑出血, 生命体征平稳, 意识障碍轻, 无脑疝表现者;脑室穿刺外引流术适于CT表现为脑室内出血, 脑室铸型血肿量>30 ml并有脑室梗阻现象或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神经内镜可以直视看清血肿壁的出血点及残余血肿所在部位, 彻底止血、清除残余血肿。

国内外研究证明, 高血压脑出血一般在出血后30 min形成血肿。6~7 h后开始出现脑水肿, 且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加重 (脑水肿的主要原因是脑组织由于血液凝固过程产生的凝血酶、血清蛋白的毒性作用及局部微血管缺血痉挛、渗漏等) [5,6]。因此, 高血压脑出血6~7 h内如能及时进行急诊手术清除血肿, 可以使周围的脑组织所遭受的继发性损害降低到最低程度。过分等待“病情稳定”虽可减少手术的死亡率, 但却使不少患者失去了抢救时机, 从而导致严重致残, 甚至死亡[7]。笔者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 不同时期手术对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和预后有显著影响, 超早期手术治疗其疗效及预后明显优于早期手术组。

参考文献

[1]孙伟, 王淑荣, 王德生.脑出血血肿周围区的病理改变[J].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 (5) :319.

[2]袁栋才, 何新霞.甘露醇治疗早期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初期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 (2) :108.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4]徐峰, 周炳华.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病程及预后的治疗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4, 9 (4) :289.

[5]陈子卿, 庄耀民, 黄堵昆, 等.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l例疗效观察[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2004, 16 (4) :252.

[6]Fernandcs H M, Mendelow A D, Choksey M S.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an improvement in donor site operative technique[J].Br J Neurosurg, 2009, 2 (10) :201.

一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护理查房 第5篇

一.场景情景名称: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护理查房 二.场所 神经外科监护室 三.教学对象

教员:张婷、学员:于娟、崔莹、薛晶晶、赵荣、吴信、刘灿灿、折军霞 四.教学目标

1.熟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 2.掌握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前的护理重点 3.掌握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的护理重点 4.掌握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发症的处理措施 五.设计概要

让学员就该病案提出自己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大家互相讨论补充,并检查评价具体实施的效果,最后教员总结查房结果,并提出问题及要求。

查房具体实施如下:

教员:大家现在就上述的资料结合自己的临床观察提出护理问题及措施,并展开讨论,互相补充。1.学员于娟:据我观察此病人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有:1.意识障碍:护理措施有:勤观察患者的意识及瞳孔变化,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测等治疗。2.清理呼吸道无效:护理措施有:按时雾化吸入,叩背,吸痰。2.教员张婷:我补充一下清理呼吸道的护理措施,这个患者始终没有拔除气管插管,我们针对此类患者一般除了雾化吸入外还应该按时给气管内滴入气管滴液来湿化痰液。

3.学员赵荣: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有:1.有皮肤受损的危险:护理措施有:给予加铺气垫床保护皮肤并严格2小时翻身1次,做好晨晚间护理工作。2.呼吸模式的改变:护理措施有:患者经口气管插管并术后使用呼吸机,应加强吸痰。

10.学员刘灿灿:我觉得患者还存在: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的问题,护理措施:遵医嘱进行静脉营养及肠内营养保证患者基础需要量。

11.学员折军霞:患者还存在尿路感染的可能性,护理措施:尿管应保持通清洁,尿液及时排放,做好会阴冲洗。

七讨论的问题

1.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前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2.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时的处理措施有哪些? 3.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停止,抢救措施有哪些? 4.患者有脑脊液鼻漏时给予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八具体场景设臵

1.张婷先介绍病例,由此病例引出本课堂要讲的内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2.根据病例提出手术后的护理问题,然后张婷总结。3.根据本次病例让学生提出相关护理问题及措施。通过本次护理查房,我觉得同学们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后护理基本掌握,准备工作比较全面,教学查房是落实整体护理的有效手段,在收集患者资料时,同学们不仅仅要了解病情,更要了解患者的病后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对于脑外科病人来说,危重症病人占一多部分,相对家属就是护士的沟通对象,病人病情危急、重,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要注意沟通技巧。查房时要注意措施落实情况,注重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把整体护理贯穿到工作中并落实到实处。我希望通过本次查房不仅提高你们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能激发你们学习的兴趣。

定义: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指由高血压引起的原发性脑实质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男性发病率稍高,多见于50~60岁的老年人。

病因:高血压病常导致脑底的小动脉发生病理性变化,突出的表现是在这些小动脉的管壁上发生玻璃样或纤维样变性和局灶性出血,缺血和坏死,削弱了血管壁的强度,出现局限性的扩张,并可形成微小动脉瘤.高血压性脑出血即是在这样的病理基础上,因情绪激动,过度脑力与体力劳动,或其它因素引起血压剧烈升高,导致已病变的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主要有内科治疗和手术治疗.内科治疗包括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维持血压比基础血压稍高 3)静脉输甘露醇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维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 5)积极防治并发症

内科治疗适应于以下情况(1)出血量较小者一般认为壳核出血或大脑皮质下出血小于30ml或血肿直径在3cm以下可进行内科治疗.(2)出血后意识一直清楚或仅嗜睡者(3)发病后即陷入深昏迷,或病情已发展至晚期,昏迷不宜手术治疗.(4)患者年龄大大,且有心,肺及肾脏疾患,或有严重糖尿病者.对大脑半球出血量在30ml和小脑出血10ml以上,均可考虑手术治疗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护理诊断

1)有再出血的危险:与脑动脉纤维样变性,弹性减弱有关 2)舒适的改变:与头痛,颅内出血有关 3)生活自理缺陷:与偏瘫有关

4)语言沟通障碍:与血肿累及语言半球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护理措施

一)有再出血的危险

1)密切监测甚至瞳孔,观察血压的动态变化,必要时记录出入量。

2)患者绝对卧床,保持病房安静舒适,减少人员探视,避免环境刺激、情绪激动。

3)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静脉输入甘露醇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预防性使用止血药物

5)监测大便的性质、颜色、量,进行大便潜血试验检查,及时发现有无潜血。补充足够的水分,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以预防便秘 二)舒适的改变,与头痛,颅内出血有关

1)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环境刺激加重头痛

2)观察头痛的性状、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程度及伴随症状,能否耐受等,并做好记录,汇报医生。

3)耐心向患者解释头痛的原因,安慰病人。

4)头痛不能耐受者遵医嘱给予脱水剂及止痛药,并评估疗效。5)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轻柔,以免加重疼痛。三)生活自理缺陷,与偏瘫有关

1)脑出血急性期专人陪护,协助病人完成自理活动,恢复期鼓励病人独立完成生活自理活动,以增进病人自我照顾的能力和信心

2)将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易拿取的地方,以方便病人随时取用。3)信号灯放在病人手边,听到铃声立即予以答复。

4)恢复期与家属制定功能锻炼的计划,并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四)语言沟通障碍,与血肿累及语言半球有关 1)主动关心和询问病人的感受及需要。

2)耐心倾听病人的言语,鼓励病人表达清楚。

3)病人发音不清时,鼓励并教会其使用手势后其他方法表达自己的需要 五)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1)饮食的更改要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指导其合理进食。2)监测并记录病人的进食量,咨询营养师制定病人饮食计划 3)鼓励适当活动以增加营养物质的代谢和作用,从而增加食欲 4)提供良好的就餐环境

5)根据具体情况可静脉给与营养。

1.病情和生命体征观察与监测

意识:主要是观察患者是否清醒、意识障碍的程度额演变的过程。通过患者对语言的回答、眼镜的活动、定位动作来判断患者是清醒、嗜睡、朦胧、浅昏迷或深昏迷等。术后24小时内容易出现颅内再次出血,当患者意识继续加重,呼吸变慢、脉搏慢而有力,或者躁动患者突然安静,嗜睡或突然出现鼾声呼吸,应考虑颅内再次出血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高血压脑出血效果 第6篇

方法:对43例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行回顾性分析,均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将手术后周围水肿半暗区进行比较。

结果:高血压脑出血行开颅血肿清除术,不同的手术操作可导致术后水肿半暗区表现各异。

结论:术中保护血肿壁及尽量减少双极电凝的使用频率,可明显缩小水肿半暗区的范围及缩短脑水肿消退时间。

关键词:水肿半暗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89-01

1临床资料

1.1自2010年3月~2011年11月住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3例,男性28例,女性15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56.2±13岁;经头颅CT证实,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

1.2病例入选标准。①均有高血压病史;②根据多田公式计算出血量,病人出血量大于30ml,未出现瞳孔散大者;③发病在7小时内接受手术治疗;④除外瘤卒中、血管畸形、丘脑出血、再出血或残余血肿较多者(残余血肿大于总血肿量10%者)。符合上述条件的病例共43例,均接受开颅血肿清除,其中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27例,小骨窗血肿清除16例。

2治疗方法

手术操作方法:①手术时机根据病人入科情况,手术指征明确后7小时之内行血肿清除术;②根据CT影像血肿形态及中线移位情况决定行去骨瓣减压或小骨窗手术。③在颞上回皮质脑沟处造瘘或分离外侧裂后切开岛叶,显微镜下清除血肿,彻底止血。清除血肿前先用脑穿针穿刺定位血肿并抽出部分血肿,不可强力抽出血腫,脑压下降后剪开硬脑膜,脑压板轻柔牵开,脑压板与脑组织之间应用明胶海绵保护,显露血肿。④术中如止血困难,应用双极电凝频繁,而且烧灼面积较大,脑组织牵拉时间长,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如未见明确出血点升高血压后仍不出血,放置止血纱即可;术中如发现明确出血血管时,在充分显露的情况下争取一次电凝成功,脑组织牵拉时间短,手术时间明显缩短;⑤分别于术后第2、7、14天复查头颅CT观察脑水肿半暗区的演变。

3水肿带体积的测定

水肿半暗区体积计算应用CT扫描后人工描绘方法,将水肿半暗区及残余血肿总体积在计算机上按其表现形状准确描绘,然后将残余血肿量同样方法描绘,水肿半暗区体积=CT扫描所示的总体积-残余血肿量体积。该方法准确,误差小。

4结果

患者在年龄、性别比、术前血肿量、术前GCS评分,术后7天的GCS评分及术后7天残余血肿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7天水肿半暗区体积比较:术中一次电凝成功者比术中双极电凝频繁使用者明显减少。术后14天复查显示术中未使用双极电凝及一次电凝成功者水肿消退更加明显(P<0.05)。

5讨论

5.1高血压性脑出血一般6~7小时后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开始出现脑水肿,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临床症状不断恶化,血肿周围正常的脑组织由近及远地发生海绵样变性和坏死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3]。有学者认为高血压脑出血初期血肿腔内的压力高于颅内,血肿周围脑组织的损害重于颅内高压引起的全脑性损害[4]。因此,在血肿周围脑组织发生水肿之前,采取手术干预进行早期血肿清除术,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所致的神经功能损害,为受压的脑组织恢复功能创造条件[5]。在解除血肿对脑组织压迫的同时,应用双极电凝处理责任血管,止血可靠,降低了术后再出血率。止血过程中尽量避免频繁使用双极电凝大面积烧灼,从而减少水肿半暗区脑组织的直接损伤,以免影响局部脑循环,使水肿半暗区脑组织得到更好的保护。

5.2脑出血后血肿周围产生的水肿带常常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6]。脑出血早期(发病24~48小时)凝血酶被激活,参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升高及脑水肿的形成,有研究显示超早期清除颅内血肿有利于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7]。本组病人采用超早期手术治疗脑出血,阻断了凝血酶的神经毒性对脑组织的损害,术中应用脑棉片明胶海绵保护血肿壁免受损伤,明确出血点后采取“蜻蜓点水式”使用双极,否则因为频繁使用双极电凝止血导致血肿壁脑组织损伤,造成脑组织医源性损伤而出现局部脑组织坏死,术后水肿半暗区的范围扩大,水肿消退时间延长。

少量渗血不用双极电凝电灼止血,可用棉片压迫止血以免渗血影响手术野区操作,操作结束时少量渗血则用速即纱(surgicel)贴敷止血,常可获得满意结果。术中出血(或渗血)较多时方可使用双极电凝止血。

超早期血肿与周围脑组织无粘连,血肿主要是对周围脑组织推移挤压机械性损伤,清除血肿过程中在出血点处有粘连外,其余血肿均容易清除,清除血肿后周围血肿壁主要以渗血为主,应用止血纱布及明胶海绵压迫即可止血,无须应用双极电凝烧灼,否则会造成血肿壁进一步损伤,而且止血常常比较困难。

高血压脑出血对脑组织已经造成严重损害,如果频繁使用双极电凝止血,会对周围脑组织造成直接损伤,而血肿周围脑组织变性坏死及局部炎症反应加重,促使周围脑组织水肿范围增大。术中注意正确的脑牵拉技术,明确显露出血点争取一次止血成功者这种损伤明显减少,术后水肿半暗区的范围缩小,同时缩短了脑水肿消退时间,如果术中在显微镜下操作,则上述医源性损伤会降至更低,术后患者脑水肿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相应减少。

参考文献

[1]陈祎阳,焦德让.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4):566-567

[2]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29(6):379

高血压脑出血效果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在2014年9月-2015年3月来院接受救治手术的高血压脑出血病患中选出72例, 男性50例, 女性22例。病患的年龄在43-74岁之间, 平均为54岁, 按照住院先后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护理组的病患年龄在41.6-75.8岁之间, 平均为53岁。对照组的病患年龄42.4-75.1岁之间, 平均为55.2岁。由于两组抽样调查的例数相等, 同时病患的各种临床信息不存在显著的区别P>0.05, 因此这些病患作为实验样本具有对比价值。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普通的病房看护, 护士需密切观察病患各项体征指数的波动情况 (血压、瞳孔、体温等) 、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给病患用药。护理组实施如下护理措施:

(1) 控制静脉滴注的情况:病患入院后护理人员要依据治疗方案:控制脑部积水即水肿、维持生命各项体征、预防再出血[3]。实施静脉滴注时, 因该类病患一般都需要全天长期输液, 为避免重复穿刺, 可用留置针进行输液。护理人员需提醒病患对放有留置针的手切忌使力或受压。

(2) 控制饮食的措施:若病患严重昏迷无法自行进食, 护理人员可遵医嘱插胃管。在给病患喂食前, 确认胃管是否留在胃中, 进食速度不能太快, 食物以流质的食品为主, 并告诫家属注意病患无意识的拔掉胃管, 防止二次插胃管的疼痛。

(3) 心理安抚方法:可以采取疏导心理的措施帮助病患消除不良情绪, 同时跟家属及时沟通, 让家属了解出血的原因, 增强家属及病患对医生治疗对配合度。

(4)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措施:由于脑出血病患是需要长期卧床治疗的, 为了防止病患因长期卧床产生的诸如皮肤腐烂、尿管感染等并发症状, 护士需要定时帮助病患改变体位, 每天都要做尿道口清洗, 并使用适当的手法帮助病患按摩瘫痪的部位, 要时刻留意病患的病情发展, 及时告知医生。

1.3 效用评定方式:

病患出院时根据问卷内容进行调查, 内容有护理和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 以及是否配合医生治疗的情况。其中, 这三项重要指标概率达85%以上的则是掌握。

2 结果

2.1 两组病患对护理知识和健康知识了解情况对比:

通过日常护理措施的实施和宣传, 护理组病患中对护理知识了解度有34例概率为94.44%, 对照组是19例概率为52.77%;护理组对健康知识了解度有32例概率为88.89%, 对照组是18例概率为50%;护理组治疗配合程度有34例概率为94.44%, 对照组是15例例概率为41.67%。护理组优于对照组, 两组数组存在差异P<0.05。

2.2 两组病患对护理工作的反馈情况:

完成护理工作后, 护士收集了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 其中护理组病人满意34例, 一般1例, 不满意1例, 综合取得了94.4%的满意概率, 对照组病人满意25例, 一般2例, 不满意9例, 综合满意概率为75%, 相比对照组而言, 护理组病患的满意率更高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如果治疗不及时, 可能会出现失语、肢体残疾等后遗症, 目前对该病的治疗还没有明确的治疗方案。因此, 对病患实施有效的护理方法直接影响着病患的恢复。临床护理人员应该尽量学习护理技术, 降低后遗症的出现率。在上述研究中, 实施护理工作后, 从对护理知识和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 护理组中, 对护理知识了解度, 36例病患者有34例了解, 概率是94.44%;对照组则是52.77%, 护理组取得的分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反馈来看, 护理组取得了97.2%的满意概率, 相比对照组而言, 护理组病患的满意率更高P<0.05。因此, 运用适当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病患复原的速度。总而言之, 医院应普及文中所提出的护理措施, 积极为患有此类病症的病患实施护理, 全面优化基层医院开展护理工作的水准。

摘要:目的:研究运用护理技术给高血压脑出血病患的临床效用。方法:在2014年9月-2015年3月来院接受救治手术的高血压脑出血病患中选出72例, 运用平均分组法将72例病患分成护理组及对照组, 运用护理技术为护理组病患实施看护, 对照组病患则接受普通看护。对比接受不同护理方式后两组病患对护理、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和护理满意程度分数。结果:实施护理工作后, 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反馈来看, 护理组取得了94.4%的满意概率, 相比对照组而言, 护理组病患的满意率更高P<0.05。结论:在疾病治疗过程中, 护理人员采取护理技术为高血压脑出血病患实施看护能够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因此基层医院应普及临床护理模式。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聂宗碧, 蒋鸿鹦.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1 (2) :359-361.

高血压脑出血效果 第8篇

2011年8月-2014年8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0例, 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得以确诊, 并且肢体功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其中男38例, 女32例, 高血压病史3~37年, 平均年龄 (64.5±3.6) 岁。将其按照四肢肌力的分级方法, 分为0级 (6例) 、Ⅰ级 (17例) 、Ⅱ级 (21例) 、Ⅲ级 (20例) 、Ⅳ级 (6例) 。

方法: (1) 肢体位置:首先要让患者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 为了避免在进行下一步的肢体功能锻炼中出现肢体痉挛的现象, 患者必须将四肢摆放、保持在良好的位置。四肢正确摆放的位置有仰卧位、健侧卧位以及患侧卧位[1]。其中仰卧位需要患者双肩稍微外展, 保持肘关节和腕关节的伸直, 手指要多伸展, 以防屈曲后的痉挛。下肢保持自然屈曲, 而踝关节要背屈。健侧卧位需要患者将肩部前屈约90°, 手平放置枕头上, 同时伸展肘部。患侧下肢自然屈曲, 置于枕上。患侧卧位是指向前伸展患肩, 使前臂后旋, 并伸直腕部, 患侧下肢稍微往后伸展, 并屈膝, 健侧下肢保持在患肢的前方, 放在垫枕上。 (2) 肌力训练:肌力训练主要对健侧肢体进行练习, 通过它的抗阻力锻炼带来联合性的反射, 使患侧肌群得到收缩。此外, 四肢的肌力训练以多关节、多轴位进行综合练习, 对不同个体有针对性。轻微瘫痪的患者要多做主动运动, 而严重瘫痪的患者则使用被动训练的方式, 需要护理人员的有效协助。被动训练的上肢训练顺序为手、手腕、肘至肩部各关节, 下肢顺序为足趾、脚踝、膝关节以及髋, 训练过程中应该注意运动的力度, 并控制范围, 肩部关节最容易产生损伤和脱位。做屈膝和屈髋的练习时, 患者应该防止关节倒向外侧, 避免髋关节的损伤。康复期间, 患者要在医护人员的正确指导下, 进行四肢训练, 动作稍微缓慢, 把握力度和节奏, 根据自身的生理范围, 进行活动范围的控制, 不宜过大。 (3) 体位变换:对四肢功能有障碍的患者来说, 桥式体位是自行训练的基础, 可以有效地抗痉挛, 也为之后的四肢活动做好基础。具体步骤:首先由仰卧位转为侧卧位, 屈髋、屈膝, 上肢伸展肘部并握手, 肩部上举约90°, 同时将头部向侧面转动, 在带动患肢向前送的同时, 健侧上肢向患肢方向翻身, 用力转动身体, 然后进行摆膝运动。 (4) 站立平衡训练:首先训练静态平衡能力, 让患者坐在镜子前, 慢慢矫正自己的坐姿, 完成效果较好后, 进行动态的平衡训练。可以让患者去拿不同地方的物品, 随着练习效果的改善, 渐渐加长距离[2]。接着, 对处于静态站立的患者施加不同方向的压力, 打破其静态平衡, 使其主动调整到平衡状态。在此期间, 护理人员应注意防止患者摔倒。步行平衡训练需要患者在站立平衡训练中达到较好效果时, 才开始实行, 一开始可以借助平衡木进行走动练习:向前、向后、转弯等。训练时注意速度要缓慢, 不要急于走太多路程。针对不同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恢复进度, 可以使用稍有差异的训练步骤。 (5) 生活能力的训练:四肢康复训练除了纯粹的肢体运动之外, 还包括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和早期练习的区别在于锻炼了患者的脑力和生活处理能力。通过加强上下楼梯的训练, 以及完成洗漱、穿衣、洗澡、简单打扫等日常活动, 改善患者的肢体灵活性[3]。这需要患者家属的密切配合, 医护人员对家属进行护理常规教育, 规范其护理意识和心态。 (6) 心理护理:高血压患者往往是突发性地出现脑出血, 肢体失去肌力没有预兆, 因此面对这种突发情况很难有较乐观的心态, 很多患者因此产生失落感和无用感等消极心理。医护人员在对其进行康复训练时, 需要耐心教育和指导, 以内心深度交流改善医患关系, 此外, 还要多倾听患者的心声, 给予理解和鼓励, 使之在心理上找回原来的自己。

结果

接受3个月四肢康复训练的70例患者, 在医护人员的正确指导和家属的帮助下, 加上临床的治疗, 四肢功能都有较大提高。不同肌力级别的患者例数:Ⅰ级3例、Ⅱ级11例、Ⅲ级26例、Ⅳ级30例。见表1。

讨论

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临床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其中最关键的部分是帮助患者进行四肢康复训练。根据不同患者的症状, 采用灵活的康复训练方式, 并配合临床治疗, 对患者的肢体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有效降低致残率。医护人员的正确指导有助于患者养成良好训练习惯, 在出院之后, 坚持练习会有更显著的效果。

四肢康复训练改善患者病情, 还在一定程度上, 使患者的坚持力得到充分加强。通过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 可以发现患者恢复后的心态更加平和与乐观, 对日常自我护理更加重视, 这也有助于降低高血压症状的出现率。通过观察这3个月的患者训练, 可以发现不同患者的练习意识不一样, 小部分患者会坚持不下去, 在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后, 患者能主动进行练习, 并获得较好的效果。因此, 在帮助患者肢体训练的同时, 医务人员也应该注重患者心理的安抚和健康知识的传递。

由此可见,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坚持进行四肢康复的训练, 可取得显著的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崔国红, 常继英, 陈春茗.高血压脑出血的观察和护理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 2012, 18 (24) :2242-2243.

[2]雪飞.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四肢康复训练50例护理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12 (3) :218-220.

高血压脑出血效果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在2011 年3 月—2013 年3 月收治共计60 例高血压脑出血病患, 在随意性地分为两个人数相等的小组后, 将对照性质的30 例病患与观察性质的30 例病患共同进行研究。CT检查发现, 每位病患的病情均显示高血压脑出血。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3:2, 即18 例为男性, 12 例为女性, 年龄选取在 (42.5±13.6) 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比例为2:1, 分别为男性20 例、 女性10 例, 年龄阶段为 (43.3±12.8) 岁。 两个患者小组的性别比例以及年龄差异、病情状况并不明显 (P>0.05) , 因此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及早期康复护理,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1.2.1 对照组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生活护理与基础护理。 其中生活护理包括护士从病人入院到出院, 患病到痊愈的过程始末都需做好病人治疗环境的安排、饮食营养的搭配、活动锻炼、排泄睡眠及清洁卫生等生活所需护理; 基础护理包括护士需为病人做好安全护理、病情观察、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操作等方面。

1.2.2 观察组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及早期康复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

1.2.2.1心理护理 (1) 对于患者而言, 需要一个温馨、和睦的护理氛围, 以消除内心的不安和, 因此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应该多给与关心和呵护, 进一步消除患者的自卑感和孤独感。 (2) 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 由于病情原因, 导致恢复期较长, 容易产生烦闷和暴躁的负面情绪[2]。因此, 对其护理人员应该不断完善自身护理服务, 结合医院实际情况, 改善护理条件, 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减弱负面情况。 (3) 充分利用有利的护理条件, 据调查, 在每日的上午9:00~12:00和下午的16:00~17:00;晚上的19:00~21:00三个时间段是人精神活性较高期间, 患者的精神状况较好, 乐意与人接近, 对于护理工作人员而言, 需要充分利用三个时间段, 进行了进行护理, 可以极大的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和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1.2.2.2用药指导 (1) 对于患者情况进行详细的说明, 主要对于患者家人和患者本身, 做好服用药物具体事宜的交代, 例如按时服用降压药, 不能擅自停药等[3]。 (2) 对于未按时服药进行情况说明, 让患者和患者家属认识到按时服药的重要性, 避免出现未按时吃药导致的后遗症[4]。 (3) 对于出院的患者, 建立详细的门诊病历记录, 要求患者定期进行医院复检, 提高发现不良反应和情况。

1.2.2.3 康复指导高血压脑出血这种疾病导致半身不遂以及其他并发症的概率非常高, 所以, 护理人员的按时督促患者康复性身体锻炼尤为必要, 这种措施对于患者体内新陈代谢的促进有明显成效[5,6,7]。 对其运动指导可以从病情不稳定期的被动运动指导直至病情逐渐恢复的主动性参与。

1.2.2.4 饮食与出院指导 (1) 饮食以高蛋白性质、 高热量性质以及维生素丰富为主。 (2) 营养的充足性才能够为免疫力提供足够动力[8]。 (3) 对于即将出院的患者, 对其家属宣传高血压脑出血基本知识以及家庭护理要点。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 (1) 护理水平以及护理状况是否认可。 (2) 知悉病情情况。 (3) 用药是否守时。 (4) 是否顺从医院要求的康复性质身体训练。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17.0 软件进行专业的数据统计研究,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展现, 行t检验, P<0.05 则证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得出的数据显示, 其中30 例 (观察组的100%) 完全满足于护理各项措施, 其中26 例 (观察组的86.7%) 较为熟知自身患病情况, 其中的24 例 ( 观察组的80.0%) 在规定时间用药, 其中28 例 (观察组的93.3%) 顺从于医院进行的身体锻炼要求; 对照组得出的数据显示, 其中20 例 (占整个组的66.7%) 对护理工作持有肯定态度, 其中的24 例 (占整个组的80.0%) 能够深入性地了解自身病情, 其中的18 例 (占整个组的60.0%) 固定时间服用固定药品, 其中22 例 ( 占整个组的733%) 能够较为顺应医院的各种康复锻炼要求。 由此得出, 观察组患者护理情况高于对照组, 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符合要求进行统计。 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的原因是由于存在于大脑内的毛细血管以及静脉、动脉产生破裂后, 导致脑内出血的一种自发性质的脑血管病症, 该病症能够很大程度上导致残疾, 甚至致死率很高[7]。 在近些年对于护理学的逐步深入探索中, 护理行业也逐渐从简单的方式逐渐科学性地融入有助于病情恢复的护理方法[9,10,11]。 将高血压脑出血疾病患者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明确用药、饮食指导以及有益于治疗的康复训练可以将患者的病情减轻, 达到助于临床治疗的效果[12]。

本文旨在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健康指导以及病情早期康复治疗锻炼的临床影响, 并将该院内2011 年3 月—2013 年3 月内的该种病患进行统计, 从60 例患者中不以任何标准进行拆分成两组, 分别是对照性质和参照性质的小组, 每组人数相等, 将对照小组患者不采取任何特殊方式护理, 观察小组采用日常性质护理方式加入健康教育指导以及有助于恢复的身体锻炼行为, 其跟踪数据预计病情状况得出, 观察组中的患者全部认为护理工作非常优秀, 而26 例 (86.7%) 对自身病情了解情况也能够尤其深入, 24 例患者 (80.0%) 自觉自愿服用相应高血压脑出血药物, 积极采取康复训练的有28 例 (93.3%) , 这与王莹等[16]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反观对照小组, 仅仅有20 例 (66.7%) 对于护理工作提出较高评价, 了解自身疾病状况的患者仅为24 例 (80.0%) , 18 例 (60.0%) 用药规范, 22 例 (73.3%) 对于康复训练等活动积极性较高, 这与张明辉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与徐淑云, 潘大津、胡慧英等的研究结果略有差异, 可能与样本量的选择存在一定不同有关。 所以得出, 观察组的确能够在护理方面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有效性统计。

至此, 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提供健康指导教育和康复锻炼护理, 已证实在临床上能够明显达到有助于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庭槐, 彭景程.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早期肢体康复训练的效果[J].吉林医学, 2015 (1) :170-172.

[2]陈佳.高血压脑出血偏瘫60例患者的护理及早期肢体康复训练[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5 (1) :151-153.

[3]王琴.早期康复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的并发症及生活能力的影响[J].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5 (5) :746-749.

[4]郭慧渊.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护理及早期肢体康复训练的效果评价[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 (13) :184.

[5]王力伟, 李学良, 湛金梅, 等.早期康复指导在高血压脑出血运动障碍患者护理中的评价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6) :120-122+135.

[6]赵秀梅.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 2014 (11) :122-123.

[7]王美萍.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护理及早期康复训练效果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4 (6) :730-732.

[8]王凤芹.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9) :91-92.

[9]武艳红.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功能恢复和并发症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4 (9) :137-138.

[10]张玉涵.健康教育与早期康复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现代养生, 2014 (12) :256.

[11]邓燕婷, 杨露宁, 左杰.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早期肢体康复锻炼效果观察[J].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5 (5) :572-573.

高血压脑出血效果 第10篇

关键词:微创手术,高血压脑出血,中少量

高血压脑出血是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通常指的是动脉在血压升高的情况下出现破裂而导致血肿,并且容易发生占位效应。临床上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时,有多种多样的方法,比如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等,其目的主要为清除血肿,使并发症减少,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因此,本文探讨了微创手术治疗中少量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78例中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中25例为男性,14例为女性,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为(60.3±5.6)岁,平均出血量为(12.6±3.8)ml,其中30例为基底出血、9例为皮下出血;观察组中23例为男性,16例为女性,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为(60.4±5.7)岁,平均出血量为(12.5±3.7) ml,其中32例为基底出血、7例为皮下出血。两组的出血量、出血部位等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运用保守疗法,即常规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给予患者综合治疗包括降颅压、吸氧、制酸、血压控制以及止血等,必要的情况下,再对患者进行气管切开和物理降温治疗。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则运用微创手术治疗,如下操作:运用CT对患者进行检查,确定血肿位置,将血肿中心作为基本依据,确定穿刺点,运用电钻带动LY-1型穿刺针对血肿中心进行穿刺,刚开始抽吸时,一定要掌握好抽吸血肿量,通常为总出血量的20%-50%,然后运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如果不存在新鲜出血,则将抽吸情况作为基本依据,给予患者2-4万U尿激酶注入,并夹闭一段时间,一般为2-5h,液化血凝块后有助于引流;对于存在新鲜出血的患者,应该运用去甲肾上腺素进行冲洗,并且夹闭1h后将引流管开放。术后将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意识状态作为基本依据,对患者进行头颅CT复查,并将残留血肿情况作为依据,明确冲洗次数,于术后3-5d将微创引流针拔除。

1.3 观察指标

治疗5d后,观察记录两组的血肿清除率。同时,随访6个月,运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总分为100分,日常生活能力与得分呈现出正比关系。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两组的ADL评分和血肿清除率对比分别运用t和X2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血肿清除率对比

观察组的血肿清除率为97.44%(38/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2%(30/39),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

2.2 两组ADL评分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ADL评分分别为(76.6±4.5)、(60.2±7.3)分,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当前临床上在对高血压脑出血进行治疗时,其目的主要为使颅内压降低,使脑组织受到血肿的压迫减轻,避免发生脑疝危象,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1]。运用微创手术对中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将CT检查结果作为基本依据,确定血肿位置,然后对血肿进行引流和抽吸,运用适量的尿激酶液化血肿快,能够彻底清除血肿,并且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不容易损伤脑组织,在手术的过程中,不用充分暴露脑实质,不会影响周围血管,有助于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2]。临床研究资料表明,中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如果可以及时将脑内血肿清除,可以对细胞源性和血管源性脑水肿进行有效控制,使出血诱导的继发性脑损伤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目的[3]。此外,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中运用立体定向因素,能够使手术创伤减少,使手术风险降低,使手术的精确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对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血肿清除率为97.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2%,并且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ADL评分较高,提示微创手术治疗中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显著,这一结果与高太平[4]等研究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上给予中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手术治疗,能够彻底清除血肿,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詹传伟,郑仲贤,罗维平,岑伟培,刘焯明,赵永耀.中少量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7(9):80-81.

[2]陈勇,覃川,杨秀江,张正保,胡建刚,晏怡.中少量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1,14(2):1419-1421.

[3]吴云峰.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影响因素[J].当代医学,2014,18(6):99-100.

高血压脑出血效果 第11篇

关键词:重度血压增高;硝苯地平片;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R722.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07-02

重度血压增高造成的脑出血发病急促,发展迅速,病情危急,需要及时采取控制血压至正常范围的治疗措施,避免再出血或脑水肿增加治疗难度。内科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但两种方式均会导致患者出现偏瘫、失语等后遗症。所以,选择一种行之有效,预后效果良好的重度高血压脑出血治疗药物备受临床关注[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87例重度血压增高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进行如下总结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87例重度血压增高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给予CT检查后确诊,SBP(收缩压)在200mmHg以上,DBP(舒张压)在110mmHg以上,排除心肺肾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37例,患者年龄43-85岁,平均年龄(57.5±2.5);岁;对比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给均给脱水、维持呼吸道通畅、吸氧、营养脑神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依那普利(国药准字H10960145,浙江一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治疗,用法:每次10mg,每天2次,8周为1疗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短效硝苯地平片(国药准字H23022243,牡丹江灵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治疗,依那普利用法与对照组相同,硝苯地平片每次10mg,每天2次,8周为1疗程。

1.3 疗效评价标准[2]

显效:舒张压下降≥20mmHg,收缩压下降≥30mmHg。

有效:舒张压下降10mmHg-20mmHg,收缩压下降15mmHg-30mmHg。

无效:舒张压下降<10mmHg,收缩压下降<15mmHg。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果

2.1 对2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學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出血是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类型,主要是指患者脑部实质血管发生破裂而导致的一种出血症状,脑出血众多发病原因中,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3]。高血压好发于中老年人群,起病急促,发展快是其主要临床特点,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方法,患者可能会出现意志丧失等情况,病情严重者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所以,对高血压导致的脑出血患者,尤其是重度血压增高造成的脑出血需要及时将患者血压控制到正常范围内,这是降低患者致残率和致死率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发展,脑出血发病率明显上升,严重威胁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临床广大医务工作人员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4]。

硝苯地平是一种钙拮抗剂,其可在一定程度上显著扩张周围血管,其利用人体细胞中因钙离子增加而导致的收缩建立良好偶联关系,对血压升高进行有效抑制,属于双氧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起效迅速、降压效果稳定,持续作用时间以及安全可靠是硝苯地平片的主要优势,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降压药物[5]。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实,硝苯地平片临床治疗效果良好,可显著改善患者血压情况。但采用硝苯地平片治疗重度血压增高脑出血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①治疗期间,禁止患者使用血管扩张剂、利尿剂等影响血压的药物;②治疗期间若见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应及时选择舌下含服的方式代替口服给药,同时相应的调整药物剂量;③注意区别患者体质差异,服用药物之后,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将及时采取处理方法[6]。

短效硝苯地平片对重度血压增高的脑出血治疗效果明显,方便快捷,价格低廉,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高中红,田伟.短效硝苯地平片对重度血压增高的脑出血治疗观察[J].医药前沿,2013,23(17):44-44.

[2] 欧国涛.短效硝苯地平片治疗重度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3,30(8):1494-1496.

[3] 毛小冬.短效硝苯地平片治疗脑出血伴血压重度增高的临床疗效[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10):298-298.

[4] 卜凡双.短效硝苯地平片对重度血压增高的脑出血治疗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3,56(31):165-166.

高血压脑出血效果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治的3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为本院2008年7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病例, 上述患者均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合并有意识障碍, 无脑疝形成;上述患者中幕上出血量超过30 ml;同时排除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脑动脉瘤患者、合并有严重的慢性疾病患者。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9例, 男11例, 女8例, 年龄范围为43~78岁, 平均年龄为62.1岁;高血压病史最短为3.5年, 最长为19年, 平均高血压病史为9.1年;出血部位分布:基底节出血患者共12例, 脑叶出血患者共5例, 小脑出血患者2例;出血量均超过30 ml, 最大出血量为80 ml。对照组患者19例, 男12例, 女7例, 年龄范围为44~77岁, 平均年龄为61.7岁;高血压病史最短为3.0年, 最长为21年, 平均高血压病史为8.9年;出血部位分布:基底节出血患者共12例, 脑叶出血患者共4例, 小脑出血患者3例;出血量均超过30 ml, 最大出血量为81 ml。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止血治疗、给予脱水剂控制颅内压、给予营养神经类药物、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软通道技术治疗, 微创下采用软通道置管引流术, 麻醉成功后, 切开头皮、刺破颅骨外板、钻破颅骨、脑膜穿刺, 在导引钢针引导下置入硅胶引流管 (直径4 mm) , 置入血肿腔远端, 缓慢抽血血肿, 初次清除血肿量的1/2左右。术后可给予尿激酶注入, 夹闭引流管后约4 h开放引流, 2~3次/d。定期复查CT, 观察血肿改变情况。对照组患者实施硬通道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 采用软通道相同的定位方法, 麻醉成功后, 采用电钻驱动把针钻一体钻透头皮、颅骨、硬脑膜, 把针芯送入血肿中心, 深度到达血肿边缘后, 开始接引流管实施抽血, 初次抽吸的血肿量约30%左右。向腔内注入尿激酶, 夹闭引流管约3 h后开放引流, 1次/d。术后定期复查CT, 观察血肿改变情况。

1.3 观察指标

采用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 分为治愈、显效、好转、死亡4个级别。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评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的评定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治愈10例 (治愈率52.6%) 、显效5例 (显效率26.3%) 、好转3例 (好转率15.7%) 、死亡1例 (死亡率5.4%)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治愈11例 (治愈率57.8%) 、显效4例 (显效率21.0%) 、好转2例 (好转率10.5%) 、死亡2例 (死亡率10.7%)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和对照组近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措施中有内科保守治疗及开颅手术 (创伤较大) 等, 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 微创治疗 (创伤小) 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逐渐增多, 其中软通道和硬通道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措施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两者各有优劣。软通道技术有较好的灵活性, 患者头部活动受限小, 引流管可随患者头部活动, 利于临床护理实施, 且引流管为硅胶管, CT检查时不会出现伪影利于疗效观察, 但密闭性较差, 管腔容易塌陷而影响引流[2]。硬通道密闭性好, 抽吸时不会出现塌陷影响引流, 但缺乏灵活性, 穿刺针为刚制, 容易对脑组织造成损伤, CT检查时可出现伪影而影响治疗效果观察[3]。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和对照组近似, 说明高血压脑出血定向硬、软通道技术治疗效果效果近似, 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上述两种治疗方法。软通道可用于血肿较小及血肿为止较深患者, 硬通道可拥有年龄较大、一般情况较差、出血量较多患者[4]。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

[2]孙理信.改良-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介入治疗脑出血46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20 (2) :86-87.

[3]王勇, 童凌云, 张华暹.硬通道穿刺术与显微小骨窗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比较.浙江创伤外科, 2013, 05 (1) :668-669.

上一篇:媒体处理器论文下一篇:恶性梗阻性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