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误母治疗白内障

2024-06-09

糖尿病误母治疗白内障(精选7篇)

糖尿病误母治疗白内障 第1篇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 男11例, 女5例, 为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在辽源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眼科住院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年龄28~76岁, 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1例, 糖尿病性老年白内障15例。初发期8例, 膨胀期5例, 成熟期2例, 过熟期1例。

1.2 临床表现

视物模糊, 视野中出现浮动的斑点、阴影、黑暗区域者6例;无法看到眼睛侧面的物体、视物变形、感觉光线周围出现晕轮、视物颜色晦暗者7例;眼睛疼痛、发红、头痛、恶心、视物重影3例。

1.3 诊断

本组16例均血糖和糖基化血红蛋白升高。疾病初期以裂隙灯检查, 典型表的晶状体前囊和后囊下出现无数个小空泡9例, 大小不等的雪花状小点状和小片状混浊者3例, 有白色条状混浊沿着晶状体纤维分布的方向扩散者3例, 全晶状体混浊者1例。

1.4 治疗

1.4.1 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早期, 积极治疗糖尿病, 严格控制血糖, 晶状体浑浊可部分消退者5例。

1.4.2 白内障明显影响视力, 妨碍工作和生活, 在血糖控制下进行白内障摘除术3例。

2 讨论

糖尿病性白内障, 主要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或因机体内半乳糖激酶的活性降低, 使血糖浓度增高, 导致眼内房水的渗透压增高, 晶状体纤维肿胀, 进而断裂或崩解, 最终晶体完全混浊[1]。

糖尿病性白内障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据有关资料统计, 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概率为63%。糖尿病性白内障可分为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和糖尿病性老年白内障两种类型[2]。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多发生在血糖控制不好的年轻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白内障的晶体浑浊类型最常见, 尤其是后囊下浑浊, 进展较快, 临床上常见双眼同时发病, 初始为无数分散的、雪花样浑浊, 融合较快, 数周或数月内完全部浑浊, 视力明显下降。糖尿病性老年白内障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的糖尿病患者, 发病率较高[3]。

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临床比较少见, 本组1例。常发生于30岁以前而且病情较严重的1型糖尿病患者。该病常为双眼同时发病, 进展迅速, 晶状体可以在数天、也可在数周或数月内形成完全性白内障;糖尿病老年性白内障一般从晶状体后囊下开始混浊, 呈锅巴样。此期的病人可有明显的畏光症状, 在相对强光下的视力明显低于相对暗光下的视力。糖尿病性老年白内障, 手术的预后不如非糖尿病的老年性白内障预后理想。由于糖尿病的存在, 术后易发生出血、炎症、感染、青光眼等各种严重并发症[4]。由于糖尿病的影响, 患者的眼底或多或少发生改变, 呈慢性、进行性地损害视网膜, 最终造成视力损害而失明。

糖尿病患者的老年性白内障比一般老年人发病早、发病率高、进展快。临床分为四期:初发期、膨胀期、成熟期、过熟期;临床表现与未患糖尿病的老年患者极其相似, 只不过是发生较早, 进展较快, 容易成熟而失明。主要分三种类型, 即皮质性白内障、核性白内障和囊下性白内障。皮质性白内障最初是晶状体周边部出现楔形混浊, 逐渐向中央发展;核性白内障的早期瞳孔缩小时可影响视力。核密度增加, 常呈近视;囊下性白内障可发生在前囊下和后囊下, 是皮质性白内障的一种表现。以后会逐渐发展为皮质性混浊, 最后晶状体全部浑浊。

目前对先天性半乳糖激酶缺乏所致的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机制已经比较清楚, 如果早期发现, 对症治疗效果还是可以达到满意的。早期的半乳糖性白内障, 可使用醛糖还原酶的抑制剂, 中断白内障的病情进一步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也还有使病情逆转的作用, 个别病例也能便混浊的晶体可能变得清晰透明起来。已患糖尿病的患者, 只要按医师的嘱咐进行正规、系统的治疗, 严格地把血糖浓度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可使发生白内障机会减少。

药物治疗主要有两条途径, 即利用药物控制白内障的发生发展或溶解白内障和补充包括碘、锌、硒、铜、钼、铬、钴、铁等微量元素。故建议糖尿病的患者通过食物摄入每日膳食需要量, 以补充体内必须的微量元素, 对延缓白内障的发展会有些帮助[5]。

本组糖尿病性白内障手术3例, 手术后应指导患者注意不要用力挤眼睛, 不可进行剧烈活动, 咳嗽或呕吐者, 酌情服用镇咳或止吐药。术后平卧, 尽可能使头部放松, 避免过多活动头部, 要自然呼吸, 不要用力打喷嚏。吃饭、大小便时动作要缓慢些, 尽量少低头。有明显疼痛者, 应注意观察有否眼内感染、眼压升高、前房积血等情况, 临床医师应及时检查并做出相应的处理。手术眼需加塑料保护眼罩, 每日换药一次, 注意术眼有无分泌物, 创口有无渗液、缝合线有无脱落等。全身合并有多种疾病的年老体弱者, 需用适当药物治疗, 必要时请其他科医师会诊协助治疗。术后3d内不吃难以咀嚼或者过硬的食物, 更不能吃刺激性食物, 要忌烟酒。保持大便通畅, 养成每日排便1次的习惯。

鼓励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mg/kg, 阿司匹林能阻止晶状体蛋白糖化, 降低糖与血浆蛋白和视网膜基底膜的反应, 明显的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 提高患者糖耐量和对胰岛素敏感性的能力[6]。能够抑制血糖对晶体的损害, 保持其透明性。同时对眼底视网膜和基底膜以及其他组织脏器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摘要:糖尿病性白内障是一类重要的代谢型白内障, 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 临床上可分为二种类型, 即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和糖尿病性老年白内障。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多数发生在30岁以下且病情较严重的幼年型糖尿病患者。基本是双眼发病, 进展迅速, 晶状体有的在数天, 有的在数周或数月内完全浑浊。起初, 在前后囊下的皮质区会出现无数较分散的黑或蓝色雪花样或者点状浑浊。可伴有屈光变化。本文对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在辽源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眼科住院的16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做如下分析。

关键词:糖尿病,白内障,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黄涵.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两种手术方法疗效和并发症的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22) :2.

[2]刘越峰, 何湘珍.自由基与糖尿病性白内障[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7, 1 (12) :77.

[3]王媛媛.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 2010, 32 (21) :29.

[4]柳剑, 蓝绍颖.糖尿病性白内障危险因素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15) :776.

[5]李蕊, 金明.微量营养素与糖尿病性白内障[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09, 19 (1) :779.

糖尿病误母治疗白内障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2年2月—2013年12月接收的老年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36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22例;年龄57-80岁,平均年龄(68.5±11.7)岁;病程2.5~21年。所有患者经眼部相关检查后确诊,患眼共51只,其中虹膜粘连伴有晶状体沉积5只,晶状体呈白色混浊20只,瞳孔散大26只;并经血糖检查后确诊,平均空腹血糖值为9.7-12.9mmol/L。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需进行血糖、尿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来确诊患者的血糖情况;并采取眼底X光或血管造影等方法对患者白内障进行确诊。待病情确诊后,医师可根据患者病情情况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并采取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技术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前为了减少因虹膜粘连对手术带来的困难,先给予患者进行散瞳治疗,选取适量的复方托呲卡胺及非留体类药物进行散瞳。同时采取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的方法对患者血糖进行控制,并结合饮食控制等,待血糖控制在8.0 mmol/L时便可进行手术治疗[2]。手术前采用球周麻醉法对患者进行麻醉,待药物起效后,在患者巩膜隧道处进行切刀,长约3.5 mm,并在角膜周围切长约2 mm的切口,形成一个环形切口状,进行白内障囊外摘除,之后将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人工晶状体的选取可选用美国爱尔康公司生产的,或是德国生产的Zeiss牌。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需注意患者瞳孔尽量保持散大的状态,以便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为了避免虹膜刺激,所以术中选取适量肾上腺素融入灌注液体中给予患者进行灌注,灌注液与肾上腺素的比例为1:5000。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需将患者送至病房,进行常规用药护理及抗菌类药物预防等。并在患者出院时告知其一个月后到医院进行视网膜激光治疗。

2 结果

2.1 视力恢复情况

36例患者的51只患眼经手术治疗后,视力小于0.3的有8只眼,占15.69%;视力大于或等于0.3的有40只眼,占78.43%;视力大于或等于0.5的有3只眼,占5.88%。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36例患者的51只眼经治疗后,出现角膜内皮水肿的有7只眼,占13.73%;出现前房混浊的有3只眼,占5.88%;发生并发症的眼共10只,发生率为19.6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升高,老年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也随之呈上升趋势,而且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增加而出现病情变化快、发展迅速的态势,导致患者出现畏光、晶状体混浊等情况;且发病患眼多为双眼。临床对其病情的诊断需根据患者的病史、血糖、尿糖及眼底病变检查进行判定,对其治疗的有效方法则是采取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患者患眼视力的恢复,同时为其因糖尿病而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做好救治的屈光间质[3]。临床采用的手术方法分为两种,为小切口手术或超声乳化两种,而本文选取的36例患者则是采用的小切口手术。通过对患者巩膜隧道及角膜边缘进行切口,形成约为6.0-6.5 mm的环形状囊口,之后对其病变部位进行摘除,并植入人工晶状体,便可顺利完成手术。不仅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有效,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本文选取的36例患者视力超过0.3的有78.43%,并发症的概率只有19.61%,说明采用小切口手术对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的可行性。

总之,对老年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何敏,葛晓燕,武耀红,等.老年性白内障合并血液疾病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1):2169.

[2]金卫萍,张燕.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糖尿病的手术治疗体会[J].实用防盲技术.2011,6(3):119-120.

糖尿病误母治疗白内障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月至2007年10月,我院收治的经内分泌科确定诊断为糖尿病、经眼科会诊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43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64岁。右眼22例,左眼18例,双眼3例。平均病程8年。术前血糖均控制在8.0mmol/L。

1.2 术前眼部检查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底检查及A超检查。视力光感0.01~0.05者19例,0.06~0.1者15例,0.12~0.3者9例,色觉及光定位检查无异常,眼压正常。

1.3 方法

用0.5%爱尔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以穹隆部为基底结膜瓣,巩膜表面电凝止血。采用透明角膜切口或巩膜隧道切口,注入黏弹剂,连续环形撕囊,充分水分离后进行超声乳化操作。根据术眼术前A超所测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选择人工晶体的屈光度,植入光学部直径为5.5mm的一体式人工晶体。术中超声能量最低30%,最高60%,术后予以典必殊眼膏点眼包扎,次日开放点眼4~6次,复方托吡卡胺点眼活动瞳孔每晚1次,前房有渗出者给予地塞米松5mg球结膜下注射,全身未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继续给予术前降血糖药物。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

角膜内皮水肿11例,前房纤维素渗出2例,房水混浊3例,后囊混浊4例。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视力下降的原因,通常是由于白内障或糖尿病眼底病变。糖尿病白内障的发生与糖尿病病程的长短有明显关系,多在病程的5~10年发生白内障[5]。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白内障超声乳化(phaco)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相较传统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CCE),组织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更为安全可行。尽管如此,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前房积血,创口愈合延缓、感染等手术并发症,加之由于焦虑、麻醉、手术对机体都是应激因素,可引起应激性血糖升高,故本组术后出现20例眼部并发症。同时,白内障手术在前房内操作,可造成对葡萄膜组织的机械性损伤,引起葡萄膜炎性反应,需应用皮质类固醇控制,但皮质类固醇具有促进糖异生并拮抗胰岛素作用,故糖尿病患者禁忌全身使用[7]。对伴有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血糖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安全可行,可获得满意疗效。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疗上,既要做白内障手术,也要进行糖尿病眼底病变的治疗,但白内障手术可能会加重糖尿病眼底病变的进展;白内障术后如果没能及时治疗糖尿病眼底病变,可能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因此,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手术要特别谨慎。

参考文献

[1]Barker JP,Robinson PN,Vafidis GC,et al.Metabolic control of non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ic patients undergoing cataract surgery:comparison of local and general anaesthesia[J].Br J Anaesthesia,1995,74:500.

[2]徐艳萍,施玉英,张舰,等.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伴有糖尿病的老年性白内障[J].眼科,2004,13(30):154-156.

[3]Moksbagundam PS.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Crit Care Nurs Q,2004,27(20):135-147.

[4]Li L,Yao D.Clinical studies of phacoemulsification combined with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in diabetics[J].Yan Ke Xue Bao,2003,19(2):98-100.

[5]陈贵民.糖尿病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4,26(10):700-701.

[6]曹征,张雪岭,等.糖尿病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分析[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4,26(11):744-745.

糖尿病误母治疗白内障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于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选取符合中国糖尿病学会所制定的有关糖尿病诊断标准[3]且符合白内障诊断标准的患者共计43例, 对存在以下情况者给予排除: (1) 恶性肿瘤、严重的全身感染者; (2) 本次研究1个月内有创伤或手术史以及自身免疫疾病者; (3) 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43例研究对象中男30例、女13例, 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 (68.00±1.00) 岁, 糖尿病病程为1个月~15年, 术前空腹血糖在8mmol/L;眼部检查显示:其中28眼视力光感0~0.05、占65.12%, 15眼视力光感在0.05~0.3、占34.88%, 色觉及光定位检查无异常、眼压正常、裂隙灯下未见虹膜新生血管。所有患者均签署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观察与分析本次入选的43例研究对象相关病历资料, 设计《糖尿病性白内障手术治疗效果观察表》, 表中主要包括患者姓名、年龄、基础疾病、血糖、视力情况及手术治疗方案和效果、不良反应等相关内容, 同时由专人对表中内容进行记录与数据统计, 然后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1.3 手术治疗方法

(1) 所有患者均在术前给予充分散大瞳孔且予爱尔卡因滴眼实施表面麻醉。 (2) 显微镜下进行超声乳化操作。 (3) 作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 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内切口则深入角膜缘内1mm。 (4) 角膜缘穿刺向前房注入黏弹剂, 同时行前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囊袋内给予超声乳化吸出晶状体核, 采用自动注吸系统吸净晶状体皮质;再次向前房内注入黏弹剂, 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 (5) 给予庆大霉素2万U和地塞米松2mg行结膜下注射。 (6) 术后隔日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5mg和庆大霉素2万U, 共2次。 (7) 术后口服消炎痛25mg, 3次/d, 连用3d;同时口服3d皮质类固醇激素。术间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血糖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次研究所观察到的全部数据均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 采用t检验, 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 (χ—±s) 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同组中多个构成比比较的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3例研究对象视力恢复情况

通过表1中相关数据可知视力在0.5~0.8的患眼恢复情况与其他相比▲P<0.05, 说明本次手术治疗方案效果显著, 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视力。见表1。

2.2 43例研究对象术后不良反应观察统计结果

通过表2中相关数据可知不良反应以角膜水肿较为常见且与其他不良反应相比▲P<0.05, 同时经过积极治疗等处理后患者均好转出院。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所引发的白内障往往由于血糖增高而影响切口愈合且术后易发生瞳孔粘连、纤维素样渗出等不良反应, 且术后组织修复困难、感染发生概率高, 因此加强对糖尿病所引发的白内障手术治疗相关问题的研究, 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我们本次对43例由糖尿病所引发的白内障进行了手术治疗, 从表1中客观数据可知患者术后视力得以明显恢复 (▲P<0.05) ;表2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以角膜水肿较为常见且经过积极处理后, 不良反应均得以纠正, 患者康复出院, 说明本次手术治疗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P<0.05) 。我们认为在手术中还应注意保护角膜内皮、避免高能量持续超声、同时尽可能的缩短手术时间, 进而防止角膜发生失代偿。另外本次手术中采取了粘弹剂保护角膜内皮, 这样可以避免过多刺激虹膜, 在尽量将晶体皮质吸除干净的同时应对晶状体后囊膜给予保护;手术使用了连续环形撕囊术, 这有利于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和皮质进行清除。而由糖尿病所引发白内障手术治疗时机的选取应及早, 即在白内障膨胀期或是成熟早期进行, 这样有助于撕囊和核乳化等, 同时也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创造了良好条件。

摘要:目的 观察与分析由糖尿病引发的白内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符合手术条件的白内障患者共43例予相应手术治疗, 同时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与相关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术后视力明显恢复, 不良反应均得以纠正。结论 加强对糖尿病引发的白内障手术治疗相关问题的研究, 对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糖尿病,白内障,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787-809.

[2]Ivers RQ, Cumming RG, Mitchell P, et a1.Diabetes and risk of fracture:The blue mountains eye study[J].Diabetes Care, 2001, 24 (7) :1198-1203.

糖尿病误母治疗白内障 第5篇

关键词:糖尿病,白内障,小切口手术,非超声乳化

糖尿病性白内障作为眼科白内障疾病的一种类型, 随着糖尿病患病数量的增加, 其发病率也呈逐年增多趋势。近年来, 尽管小切口超声乳化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术已成熟, 但由于其设备昂贵、治疗费用较高, 在基层医院难以开展广泛应用。我科于2008年1月-2011年12月, 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进行糖尿病性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100余例, 证实其疗效安全可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选取在我院眼科诊治白内障患者100例, 术前均被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1], 其中男60例, 女40例, 年龄45~76岁, 平均年龄60.5岁, 均为单眼手术。糖尿病病史1~25年。术前均为糖化血红蛋白 (GHbA1C) 控制在7.0%及空腹血糖 (FPG) 控制在8.0mmol/L以下的患者。同时选取非糖尿病患者老年性白内障100例作为对照, 其光定位、眼压及色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1.2 手术方法

(1) 术前剃睫毛, 运用托品酰胺药物给予充分散瞳, 常规局部消毒和球后麻醉; (2) 在上方角膜缘后约1.5mm, 作平行或弧形长约5.0~7.0mm的隧道切口, 深约1/2巩膜厚度; (3) 环形撕囊或开罐式截囊; (4) 水分离及水分层, 保持内切口大于外切口, 注入黏弹剂将内核游离, 然后娩核及吸出残余皮质。如核偏大, 可碎核分割后娩出; (5) 植入人工晶状体于囊袋内, 切口不缝合或缝合1~2针, 回复结膜瓣; (6) 术后局部应用抗生素眼药水和地塞米松眼药水。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SPS17.0软件, 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

术后随访30d, 所有入选患者视力均较术前改善, 其中糖尿病组有5眼矫正视力0.1以下, 经仔细检查发现2眼为视网膜病变合并黄斑病变。最佳视力≥0.5者, 糖尿病组53眼 (53%) , 非糖尿病组68眼 (68%) , 两组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 (χ2=0.503, P>0.05) , 见表1。

注:#两组之间比较, χ2=0.503, P>0.05。

2.2 术后并发症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见大泡性角膜炎、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 从表2可发现角膜病变和色素弥散是本手术常见并发症, 且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之间相互比较, 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

注:χ2=0.0001, P>0.05。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是合并存在视网膜病变和白内障, 其中合并白内障者早期可以通过行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而恢复视力。目前超声乳化吸出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已趋成熟, 且具有创伤小、伤口小、视力恢复好等优点, 尤其适用于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2], 但其缺点是设备昂贵、技术难度较大等, 不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因此, 本研究就是在探索一种非超声乳化技术且成本较低的手术在糖尿病性白内障疾病中运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此技术一旦成功, 可以挽救经济欠发达地区许多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的视力, 具有重要的临床现实意义。

糖尿病患者如血糖控制不良, 不但早期眼动静脉易受到损伤, 视网膜出现病变, 且在进行手术治疗时, 易出现应急性血糖升高, 导致术中感染、术后伤口愈合差及术中出血增多等并发症。GHbA1C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总的血糖水平, 是衡量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好坏的一个良好指标, 因此本文选取GHbA1C控制在7.0%及FPG控制在8.0mmol/L以下以避免出现不良事件及影响术后视力恢复。本研究糖尿病性白内障100眼手法小切口术后30d视力随访, 结果显示除2眼因视网膜病变合并黄斑病变, 术后视力在0.1以下外, 其余患者术后视力改善均较满意。与非糖尿病对照组相比, 无论是术后视力恢复情况, 还是术后并发症, 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 (P>0.05) , 糖尿病组2眼术后视力在0.1以下, 是由于术前患者视网膜病变引起, 而非此手术本身引起的并发症。因此, 本文论证了手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疗效的安全有效性。

综上所述, 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前充分控制血糖, 术中精心操作, 术后进一步监测血糖及细心护理,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 且本手术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及效果明显等优点, 非常适用于基层医院或无超声乳化设备及技术的医院。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 主编.内科学 (M)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70-788.

糖尿病误母治疗白内障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均为住院患者, 高龄糖尿病组 (治疗组) 患者95例, 146眼。糖尿病病程≥10年的32例, 5~10年的28例, 小于5年的35例, 平均病程8.3年。男52例 (82眼, 其中双眼均行手术者30例, 单眼行手术者22例) , 女43例 (64眼, 其中双眼均行手术者21例, 单眼行手术者22例) 。年龄最小者52岁, 最大者81岁, 平均年龄62.6岁。汉族58例, 少数民族37例。术前视力:0.02~0.08者37例, 指数者29例, 手动者21例, 光感者8例。所有入选的患者晶体核均Ⅳ以上硬度, 眼底看不入, 其中晶体过熟期患者9例。患者均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血糖均<8.0 mmol/L。

对照组为非糖尿病患者95例 (145眼) , 年龄50~80岁, 平均60.2岁, 男61例 (92眼, 双眼行手术者31例, 单眼行手术者30例) , 女34例 (53眼, 双眼行手术者19例, 单眼行手术者15) , 汉族51例, 少数民族44例。术前视力:0.02~0.08者27例, 0.08~0.2者32例, 指数者18例, 手动者12例, 光感者6例。所有患者眼部超声排除玻璃体视网膜增殖样病变, 排除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混浊液化样改变者考虑曾经有视网膜血管出血, 排除在本研究之外。术前行OCT排除黄斑水肿, 所有患者术前测角膜曲率和术后比较。

1.2 术前术后用药

术前给予氯霉素滴眼液 (润舒) 滴术眼4~6次/d, 术前冲洗结膜囊, 术后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 (典必殊) 和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每2小时一次交替滴眼。晚入睡前结膜囊内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 (典必殊眼膏) , 用药3 d后停用抗生素眼膏, 继续使用双氯芬酸钠眼液一周。

1.3 方法

手术由同一位医师完成, 超声乳化仪为美国Alcon公司生产的Laureate, 人工晶体为Alcon公司生产的折叠晶体。劈核技巧采用拦截劈核法 (stop and chop) [3,4]。表麻后在角膜缘10点位做主切口3.0 mm, 角膜缘2点位做辅助切口。连续环形撕囊, 晶体核充分水分离后, 超乳头从主切口进入前房, 针头斜面向上通过超声能量逐步埋进晶体核10点位, 劈核钩从囊口下缘前囊膜下伸到晶体核10点位对侧5点位处, 相对使力将晶体核劈为两半, 旋转晶体核块, 使两个半核块位置处于上下位置, 再使用同样手法将下方核块劈为1/4核块, 再旋转晶体核块使上方较大核块转到正下方位后将核块劈为1/4核块大小。反复的使用上述方法直至将所有核块分解为直径约在3~4 mm左右, 再将劈裂的碎核块乳化吸出, 此时基本上超声能量用的较少, 大多数碎裂的核块都可通过负压吸除。皮质使用注吸头吸除干净, 最后植入人工晶体, 角膜切口水密闭。手术结束后结膜囊内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使用拦截劈核技术时将超声能量调为45%, 负压调为60%, 目的是使超乳头能充分吸住晶体核块以便于劈裂。能量的使用大小最终还是靠手术者根据术中情况自己决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比较

术后一周及术后3个月高龄糖尿病组视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术中, 高龄糖尿病组患者出现后囊膜破裂为14眼, 对照组为16眼,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脉络膜出血、视网膜脱离、晶体核块掉入玻璃体腔。术后两组并发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5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术后一周字2=0.894, P=0.827;术后3个月字2=2.005, P=0.571

3 讨论

白内障术后3个月视力基本上就处于稳定期。影响糖尿病患者视力因素较多, 所以本研究随访术后视力为3个月。入选本研究的患者糖尿病病程均较长, 且术后查眼底70%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因此术后6个月出现的视力变化均考虑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原因。

超声乳化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最有效、疗效最好的方法。但是对硬核的乳化仍然存在着角膜内皮细胞永久损伤的可能, 尤其是对高龄糖尿病患者。导致损伤的原因为超声乳化硬核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高的能量, 超声的机械作用损伤角膜内皮细胞[5,6]。如何尽量避免术后出现并发症, 一直是超声乳化手术者关注的重点。

本文通过对95例 (146眼) 高龄糖尿病白内障患者采用拦截劈裂技术将较硬的晶体核块劈碎乳化吸除并行人工晶体植入, 术后取得了良好效果, 通过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结果比较, 采用拦截劈核技术对高龄糖尿病患者实行超声乳化手术, 术中与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与非糖尿病、年龄较轻、晶体核硬度<Ⅳ的患者基本相等。从表1可见两组术后视力差别不大, 糖尿病组术后3月矫正视力≤0.5的24眼, 经查眼底发现主要是视网膜病变出现黄斑区损害所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很多相关因素, 但糖尿病病程越长, 血糖控制不良, 则眼底视网膜病变越重, 术后视力恢复就越差[7,8]。1998年威斯康辛的DR流行病学研究指出:DR的高发病率与糖尿病病程正相关[9], 也给予了充分的论证。在146眼糖尿病组患者中有110眼的视力>0.5, 患者对此结果满意, 手术达到预期效果。

术后角膜水肿轻主要与术中较少使用超声能量有关。本组病例中的晶体核块处理时主要是反复使用劈核技巧将晶体核块分解为小碎块, 碎块的直径约3 mm左右, 基本上与超乳针头口径一样大小, 因此在乳化过程中大多数碎小的核块是通过负压吸出, 仅有少数稍大一点的核块使用一点超声能量就能乳化吸除。

高眼压症考虑为房角对手术的应激反应, 一过性关闭引起眼压升高, 同时不排除残留有黏弹剂堵塞房角的可能[10,11], 所有高眼压给予对症处理后, 术后第2天恢复正常。

前房炎性渗出考虑为眼内虹膜组织对手术的应激反应[12], 经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 (典必殊) 局部频点, 术后第2天均消失。

糖尿病组有7例轻度黄斑水肿经术后查眼底考虑为原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原因, 同时考虑有手术刺激因素[13,14];角膜曲率改变经分析考虑手术切口稍偏透明角膜部位, 因而增加了角膜曲率变化[15,16];后囊膜破裂原因是术中操作不仔细导致。

根据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数据可知, 采用拦截劈裂技术治疗合并有糖尿病的高龄白内障患者应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优点是: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尤其是超声乳化最常见的角膜水肿的发生率很低, 且都可通过治疗手段得到较好的恢复。缺点是手术时间较晶体核硬度在Ⅲ级硬度以下的超声乳化时间稍长, 但超声乳化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均较少, 因此本手术技巧对于合并有糖尿病的高龄白内障患者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高龄糖尿病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拦截劈核技术对95例 (146眼) 晶体核硬度为Ⅳ级以上的高龄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中并发症发生率<10%, 术后并发症发生最多的为角膜水肿, 与对照组发生率基本相等;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5者占39.7%。结论:拦截劈核技术的熟练应用可有效减少高龄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糖尿病误母治疗白内障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是从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来该院眼科进行治疗的糖尿病白内障患者中随机抽取的60例 , 设为观察组 , 其中男性患者共24例 (26眼 ), 女性患者共36例(38眼)。 年龄分布范围为57~89岁,平均年龄为(62.5±1.24)岁。 同时从同期接受治疗的非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取白内障患者共60例,设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患者共31例(33眼),女性患者共29例 (31眼)。 年龄分布范围为59~87岁,平均年龄为(64.5± 1.03)岁。 该研究的实验对象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所有患者均行术前眼部检查,如光感、光定位及红、绿色觉测定等,散瞳检查眼底,冲洗泪道,避免其他病情影响手术治疗,结合抗生素滴眼液,如环氧沙星滴眼液配合治疗,避免感染[3]。 手术前用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角膜和结膜, 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毕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眼,并观察患者的病情康复情况[4]。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中 , 所有的检 测统计学 数据采均 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 ,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 ± 标准差 (±s) 进行表示,数据均经由SPSS18.0软件进行t检验 。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视力恢复情况

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视力恢复情况,结果如表1所示。 观察组患者术后1 d视力≥0.3共占48.43%,对照组患者术后1 d视力≥0.3占40.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7 d视力≥0.6占76.5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2.2 比较不同病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视网膜病变情况

比较不同病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视网膜病变情况,结果如表2所示。 糖尿病病程>10年的患者视网膜病变I期占11.76%,II期占20.58%,均明显低于病程≤ 10年的患者视网膜病变I期和II期所占的概率 (P< 0.05); 糖尿病病程>10年的患者III期占29.41%,IV期占38.23%, 均明显高于病程≤10年的患者III期和IV期所占比例(P<0.05)。 见表2。

2.3 比较不同病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治疗后的视力恢复情况

比较不同病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治疗后的视力恢复情况,结果如表3所示。 观察组患者中,糖尿病病程> 10年的患者术后1 d视力≥0.3占25.53%,术后7 d视力≥0.6占35.29%, 均明显低于糖尿病病程≤10年的患者(P<0.05)。 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3。

2.4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如表4所示。 观察组患者术后角膜水肿共7例,前房反应共9例,占2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4。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 糖尿病患者视力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白内障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5]。 白内障可以通过手术治疗提高视力, 糖尿病性眼底病引起的视力下降则与糖尿病病程、眼底病时期、部位、血糖控制以及全身状态等多种因素相关, 给患者的病情治疗增加了难度,患者常常因此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6]。 该研究发现, 糖尿病白 内障患者 术后7 d视力≥0.6共49例 , 占76.56%, 明显高于无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 。 糖尿病病程>10年的患者视网膜病变I期共4例, 占11.76%,II期共7例,占20.58%,均明显低于病程≤10年的患者视网膜病变I期和II期所占的概率,而糖尿病病程>10年的患者III期共10眼, 占29.41%,IV期共13眼,占38.23%, 均明显高于病程≤10年的患者III期和IV期所占比例。 可见患者患有的糖尿病病程越长,其视网膜病变程度越严重。 另外,糖尿病病程>10年的患者术后1 d视力 ≥0.3共8例 , 占25.53% , 术后7 d视力 ≥0.6共12例,占35.29%,均明显低于糖尿病病程≤10年的患者,则说明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后,糖尿病病程越久的患者视力的恢复情况受到影响, 临床效果欠佳。 患有糖尿病白内障的患者术后发生角膜水肿共7例,前房反应共9例,占25%,相比无糖尿病史的白内障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增加。

上一篇:城市的生态规划特性下一篇:地勘单位内部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