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预算管理范文

2024-05-27

基层预算管理范文(精选12篇)

基层预算管理 第1篇

1 基层预算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 预算管理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实际执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1.1 对预算管理的重视不够, 缺乏全面预算的意识, 制约着预算工作的开展

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对预算的重视不够, 认为预算的编制只是财务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 缺乏其他部门的配合, 而在财务部门中, 许多财务人员只重视财务核算, 没有认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从而使得预算真实性大打折扣, 难以调动各部门及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久而久之预算管理也就形同虚设。

1.2 预算编制的过程简单, 时间短, 质量低

当前多数的事业单位没有设置完善的部门预算编制程序, 预算编制人员的主观理解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难以保证预算编制的统一性标准。另外预算编制时间都在一个月左右, 时间太短, 造成预算项目指标不能得到充分的认证, 缺乏预算编制的可信程度, 使预算编制在初期就不能保证质量。

1.3 预算编制方法落后

许多单位的部门预算编制还停留在传统的基数法上即“基数+增长”的方法, 没有从实际出发, 从本年度单位的工作重点出发安排预算, 导致预算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难以将预算分解到各部门执行, 导致执行过程中常出现调整、追加预算的现象, 影响预算执行必要的刚性。

1.4 预算的执行力度不够, 预算编制、执行、考核各环节分离

许多单位缺乏预算约束的意识, 预算执行中缺乏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 一些单位的预算考核机制主观性太强, 缺乏量化指标, 且预算执行的考核情况没有落实到人。导致执行中随意更改、调整, 预算成为一纸空文, 缺乏强有力的约束力。

1.5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和执行的透明度相对较低。一方面, 事业单位内部缺乏预算管理的监督管理机构, 对预算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另一方面, 社会公众对事业单位预算了解途径更加缺乏, 缺乏外部监督评价机制。

1.6 预算工作复合型人才匮乏

随着基本支出定员定额预算的实施, 大量经费的争取还得依靠项目预算来申请。由于现实是预算单位普遍缺乏既懂财务又懂工程的复合型人才, 懂工程的基本不懂财务, 懂财务的又不了解工程, 造成编制项目预算财务部门普遍感到预算中项目的问题特别多, 应接不暇。

2 加强预算管理的建议

2.1 单位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推行部门预算的意义, 高度重视单位预算管理工作

部门预算是事业发展计划的综合反映, 是加强单位宏观调控能力、改善资金使用状况的有效手段, 是涉及单位管理的各个方面、集预测与决策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实施部门预算具有以下优点:一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 归口管理, 克服了过去一年预算、预算一年、临时预算以及多头管钱的问题;二是预算提前编制, 有利于工作提前运筹, 提前安排, 掌握主动;三是增加了预算管理的透明度, 利于对预算执行进行监督管理。

国家推行部门预算, 通过建立起一套框架体系完整、内容有机结合、运转高效有序的国家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机制, 可以实现预算管理的公开、公正、公平、透明, 增强预算的宏观调控能力, 优化政府财力资源配置, 提高了预算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完整性和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对于进一步规范政府理财行为, 转变财政职能, 提高政府总体管理水平, 实现民主理财、依法理财, 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作为单位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国家推行部门预算的这些意义, 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本单位预算管理工作。

2.2 要提高预算编制水平, 使编制的预算更加符合实际

一要对涉及预算的基础性资料、数据要弄准、弄实。特别是基本支出中人员性质问题要严格把握;二要严格项目经费的申请, 正确处理好申请经费和使用经费的关系, 申请经费内容、数据必须实事求是, 符合实际;三要对部门预算的编制要提前运筹, 争取主动, 集体参与, 使编制的预算更具有可操作性。

2.3 要严格预算执行, 发挥部门预算的约束性

一要从各级领导做起, 安排、布置工作, 先问问有没有预算, 如果没有预算能不能用自己组织的收入解决, 也就是干活先问有没有钱;二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大部门预算执行的监控力度, 监控关口前移, 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事中制约、事后审计;三要加大违规违纪的查处力度, 通过核减下一年度预算等强硬措施, 提高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2.4 要加强预算执行监督

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是深化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 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监督, 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考核评价, 是预算执行的必要延伸。

一是要制定必要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 让单位财务、监察、审计、业务主办部门等参与到资金使用监督活动中来, 对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 做到对资金使用过程监督有制度约束, 有人力保障, 确保资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

基层预算管理 第2篇

最近几年,对中央基层预算单位预算资产财务进行检查发现,部分单位存在预算编制不完整、预算批复不精细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并强化预算管理,应着力突出“四个注重”。

一、注重预算编制盲区,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预算编制不仅要如实编制常规性的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更应注重预算编制的盲区。一是其他收入要切实纳入预算编制范围,特别是地方财政补助收入应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二是严格按照规定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涉及政府采购的项目必须按照规定编入政府采购预算,并按照政府采购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同时,加强对政府采购预算支出执行的监督检查,提高资金的使用成效。三是如实编制住房改革支出预算。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住房改革支出进行测算,确保数据准确,避免资金出现结余基层预算单位相互调剂。

二、注重各部门整体参与,保证预算编制的基础性与可执行性。基层预算单位领导应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使其共同参与预算编制、执行和考核。单位各部门提供本部门的整体规划和预算数据,保证预算与实际相联系,并使日常的预算管理成为实现单位长期发展的基础。在编制预算前,各部门应根据监管工作长期规划、近期监管重点,认真进行调研和分析,编制各自的监管方案,据此测算资金需求,编制预算,使各期预算前后衔接起来,避免预算编制的盲目性,做好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基层预算单位主要领导要根据长期监管规划结合近期监管重点,对各部门预算进行综合考虑,组织财务部门及相关部门人员统一编制本单位预算,增强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提高预算执行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三、注重“零基预算”与“基数预算”相结合,促进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一是采取“零基预算”和“基数预算”相结合的预算编制方法,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客观真实地根据监管业务、人员数量和薪酬的需要,并加以考虑以往会计发生的各项费用开支状况,确定出预算经费水平,提升预算编制工作的准确性与效率,真正做到根据需要编制科学的预算。二是财政部门在对各单位严格按照预算批复拨款的基础上,应按照比例给予适当的自用灵活资金,用于工作中出现的突发应急情况。三是主管部门对预算批复应做到精细化,对下级单位的预算批复应当细化到各个具体项目,保证预算的透明度,对各项支出明细进行详细批复,避免各支出之间调剂使用。四是对各项目预算调整进行严格把关,将最终的预算批复时间与决算时间严格区分,避免在年底下达最终预算批复,造成突击花钱的现象,并严格审核预算调整项目的原因和目的,要求其预算调整项目与预算批复一致,保证资料的统一完整,便于查询。五是上级部门对项目支出的设立应严格审核,严格界定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使基层单位无空隙可钻。例如:基本支出中的办公设备购置和项目支出中的办公设备购置项目未进行严格区分,对其是否存在挤占现象无法判断。

我国基层政府财政预算管理问题浅析 第3篇

关键词:基层政府;财政预算;问题;对策

一、基层政府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收入方面

(1)“服务经济发展职能”与“经济发展职能”界定不清。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反映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我国政府的职能定位和管理模式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虽经多次改革,但仍没有完全确立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采用的是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核心职能的有限政府模式。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宏观调控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及市场监管职能。政府应通过改善、创造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打造服务型政府来吸引、留住、发展企业,从而达到发展本地区经济的目的。但是目前我国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往往片面强调地方“造血”功能,仅在经济发展及招商引资上下功夫,利用各种税收减免、政策补贴、行政程序简化等方式,吸引企业及大型机构在本地方纳税。此做法存在两方面的突出问题,首先是在法律上,税法对于税收减免有着严格的规定及审批程序,地方政府无权干涉;其次,政府补贴缺乏一定的标准,容易为权力寻租行为创造机会,同时造成地区间的恶性竞争,使政府过多干扰市场,对整体经济的发展不利。

(2)“以收入定增长”模式在合理性上值得商榷。我国税收实行分税制体制,这必然形成行政管理上的垂直管理模式,但对于基层政府以收入定增长,以增长定财政规模和官员政绩的模式,不仅造成了基层政府在招商引资与税收协调上的尴尬地位,也形成了对税务机关的压力和行政上的干扰。另外,由于地区间的资源不同,如地理位置、文化底蕴、经济发展水平等的不同,单一以税收增长幅度作为主要分配依据就显得缺乏依据,显失合理。客观上造成了地方保护主义的蔓延,不利于整体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

(3)收入预算不全面。根据规定,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等应纳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在非税收入中最难以全面纳入预算统筹管理的是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在基层政府及派出机构中,由于长久以来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变动、执行不到位及机构变动、人员更替频繁等原因,造成国有资产产权不清晰。且整体资产的完整性也存在较大问题,部分机构对政策掌握模糊,执行不力,导致国有资产底数不清。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造成国有资产的有偿使用收入不能完全按要求纳入基层财政预算。

2.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事权与财权不相匹配。我国政府在财权上移的过程中,出现了事权下移的趋势。以分税制改革为例,在近15年间,中央财政收入占比从40%上升到50%以上,地方财政支出占比却从60%持续攀升到80%。地方政府的财权虽然被削弱,但其承担的社会发展重任却并没有因此削弱。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了一级政府的职能,但是从行政序列上却没有一级政府的法定地位。在事权与财权的匹配问题上更加捉襟见肘。

(2)各职能部门、财政部门之间关系不顺。财政部门是财政资金的管理者,各职能部门在其职能范围内对所管辖资金的使用负责任。但在实际操作中,主管财政部门与各职能部门领导职位的划分,尤其是党委与行政的划分,在资金的统筹、沟通与拨付的及时性等方面存在不畅。

(3)“基本保障”职能体现不充分,财政预算的“公平分配”职能发挥不到位。我国现行的行政制度对基层重视程度相对弱化。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财政预算片面强调了基层自身的“造血”功能,对于基层的“基本保障”弱化,无法体现出财政“公平分配”的原则,导致基层政府因部门、地区不同,发展程度及速度不同。另外,目前政府的职能定位还没有完全达到“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确定职责,因此很多管理职责包括财政管理职责都没能实现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

3.预算编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不规范不具有针对性。目前,我国宏观性法律法规较多,具体到基层的反而较少。由于基层解决实际问题较多,因此应有针对性的采用实施细则、管理办法等形式作为对法律法规的补充,完善整个法律体系,使基层有法可依。

(2)预算编制时间与工作布置时间不符。目前基层编报预算开始日基本为前一年的9月,原因是我国预算是由下而上,层层编报汇总,因此要留出足够的时间。但对于基层工作者来说,此时全年工作还尚未收尾,在确定下一年的工作上不能做到相对准确。更重要的是,上一级政府及部门工作的确定及下达是在第二年的3月份开完人大会议之后,这样造成基层预算的编制不能完全包含这些重点工作,更无法预测资金来源,最终导致预算编制不全面、不准确。

(3)预算标准调整及追加不及时。各种刚性支出标准多年不变,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比如可能汽油的价格一年内涨了几次,但有关车辆的支出标准却长时间不调整,不利于客观反映基层部门全年预算的执行情况。另外,随着各种突发事件,资金到位要远远落后于工作开展,而且在审批上存在着程序多、时间长的问题。

二、解决基层财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对策

1.以“公共服务型”政府为发展导向,合理确定各级政府职能范围

应明确各级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加大公共服务支出。尤其要以基层政府及派出机构承担的明显不合理的事权与支出责任调整为突破口,对支出责任与财权进行全面系统优化调整,尽量减少交叉和重叠,以提高服务效率。在公共商品的供给层面上,对于农业、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事务,要体现公共服务、公共保障的均等化,并通过转移支付给予适当补助。变片面强调“造血”功能,为强化基层的服务经济发展功能,建立合理的政绩考核制度,将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环境保护、职能履行合理联系起来。

2.制定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同时加大绩效考核力度

一是要正确处理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的关系。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各有特点,应科学设置、合理搭配、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在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还没有清晰划分的情况下,如在提高一般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的同时,发挥专项转移支付作用则更有利于鼓励和引导基层加大重点支出的投入力度。二是规范专项转移支付。严格控制设立新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区分不同情况取消、压缩、整合现有专项转移支付项目。

3.调整预算编制时间及标准

(1)规范调整预算编制程序,加强预算监督。应加强基层执行《监督法》、《预算法》等法律法规的力度,规范财政资金分配行为,严格履行预算编制程序。①建立有效的预算编制磋商、审查机制,提高预算编制的法律约束力。经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后的部门预算具有法律效力,未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变动。在编制预算“两上两下”的程序中,财政部门应加强与同级职能部门的联系与沟通,统筹资金支付渠道,并相应调整个职能部门重点工作下达、确定时间与基层预算编制时间,使两者尽量匹配。②建立预算备案机制,进一步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财政部门应将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的部门预算批复到各单位,同时需报人大常委会备案,为预算执行监督提供依据。财政部门及各部门要及时、准确地将预算信息提供给人大,解决好信息不对称问题,使人大能更好地开展预算监督工作,为部门预算编制提供更为准确的意见和建议。③建立权责分明、协调共进、流畅高效的预算公开工作机制,提高预算的执行力。要以财政资金分配为重点,全面、准确、及时地公布预算管理的相关信息、资料与程序,分层次、有步骤地推进财政预算信息公开,使程序更加规范透明、分配更加公平公正、资金更加安全有效。预算监督的整体加强和规范,也为基层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2)预算编制工作应“与时俱进”,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①刚性支出标准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各预算单位的经费需求调研,充分了解基层的职能和预算要求,尽力保障基层合理的支出需求,使预算更科学,更具可操作性,能够客观反映现实情况。②财政部门要加强审核,规范预算填报项目及口径,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度。要规范政府统筹标准,使各地区之间的预算更为公平和均衡。③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将预算资金直接安排到具体单位和项目,减少财政资金的二次分配。各类专项资金和基金除按规定可以预留部分应急资金外,必须全部细化到具体项目和具体使用单位,体现专项资金的重点使用效果。改变资金零星分配模式,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的分配机制。

(3)完善以提高财政管理效能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核心的预算支出绩效考评体系,使该体系具有科学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建立支出绩效对预算编制的正向激励机制,考评结果不仅应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还要向人大等监督机构备案,同时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指标之一。

4.优化预算支出结构,体现政策导向

(1)坚持依照法规完善特定性项目支出预算。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基层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体现国家对人民生活的保障和改善,因此一定要以保障性资金为重点。安排地区建设时,要优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迫切要求的项目,并做好评估工作。

(2)要用科学、规范的办法安排地区性项目支出。与地区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工作任务,要根据往实际支出情况合理规划,充分调研,科学安排,进一步提高项目支出预算的准确性。

(3)严格区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要有严格的界限,做实项目支出预算,便于预算的执行和监督。禁止侵占低保、民政等基本支出。

5.加强基层国有资源及其收益管理

(1)从法律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切实依法做好产权界定、产权登记、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转让、统计评价等工作。严格执行国有产权进场交易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采取多种方式积极推进基层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定期开展资产清查工作,摸清资产整体情况。强化管理,明确职责。

(2)全面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准确把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的职责和定位,健全覆盖全部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夯实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基础,积极开展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工作,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交范围,合理分配和使用国有资本收益,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用,优化基层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支持企业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蔡琛:中国预算管理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2(2):77-80.

集团企业基层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第4篇

一、集团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1. 全面预算管理是完善企业集团法人治理结构的必然选择。

集团企业由于总部各职能部门之间, 总公司与各分公司、控股公司之间, 分公司、控股公司之间存在诸多利益关系, 如资金上缴、下拨, 投资集权、分权, 消费基金的控制与放开等, 这些财务关系如果处理不好, 集团企业就会出现资金使用效益低、对分公司和控股企业管理失控、虚盈实亏等不良后果。

2. 全面预算管理是优化集团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的必然选择。

财务治理是企业集团法人治理的核心问题。企业集团治理结构中存在的两权分离, 委托人与代理人财务目标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 股权集中引起的过度干预和董事会约束力弱化等治理结构问题, 在企业内部会造成经营者损害所有者利益。引入全面预算管理, 建立有效的财务治理结构, 通过集团企业财权的预先安排来约束集团经营行为, 可以扩大集团企业财务治理范围, 优化集团企业财权配置, 提高集团企业财务治理效率。

3. 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集团资源整合的必然选择。

集团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将下属各经营单位及其内部各个层级和各位员工联合起来, 围绕集团企业的总体目标开展工作,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集团整合的有效途径。全面预算管理与单纯的预算编制不同, 它是将企业的决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以预算的方式加以量化, 并使之得以实现的企业内部管理活动或过程的总称。全面预算管理体现了“权力共享前提下的分权”的哲学思想, 通过“分散权责, 集中监督”促进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 实现企业目标。

二、基层单位预算管理在集团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地位

全面财务预算管理有如下特征:全员参与, 全面覆盖, 全程跟踪、控制。从全员参与角度来看, 基层单位提供了全面财务预算管理全员性的人的要素, 这一要素不仅包括了基层单位的财务人员, 也包括参与生产过程的所有工作人员;从全面覆盖的角度来看, 基层单位是全面预算“纵向到边、横向到底”的边和底;从全程性的角度来看, 基层企业的生产过程和财务预算过程是整个全面预算过程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过程中的一维。集团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和基层单位预算管理的关系概括起来说是动态的全局和要素的关系。

三、集团企业基层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基层预算执行单位强调业务的特殊性而使预算控制不力。

在基层单位预算执行过程中, 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 预算执行者会强调自己业务的特殊性。比如因环境变化、市场波动等批判“预算太死板”、“计划赶不上变化”, 从而使预算方案和指标不能坚持执行, 导致预算管理虎头蛇尾。

2. 基层预算业务管理部门资源共享功能缺失, 无法及时掌握归口预算项目执行实时情况。

预算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转不仅需要在制度上对于流程和控制环节加以规定, 还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建立有效的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系统, 从而充分利用数据库和管理系统的支持, 提高信息传递和分析效率。

3. 基层单位预算编制、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

由于企业用工管理方面的限制, 基层预算管理人员缺乏, 素质也亟待提高。人力资源部门应该认识到基层预算管理岗位的重要性和对企业效益的贡献作用, 配备并培训合格的预算管理人员。

四、提高集团企业基层单位预算管理水平的途径

1. 完善基层单位岗位预算体系。

基层单位要结合自身管理情况, 建立预算上报、分析体系, 完善预算编制的内容, 按照业务性质、岗位与人员的对应, 完善岗位预算体系, 并将体系制度化, 以制度保障体系的正常、有效运转;要把预算当成日常工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来对待;还要根据预算涵盖项目, 建立、完善各基层项目、科室生产和财务管理台账;定期组织人员对基础管理资料进行认真分析, 发现并解决问题。

2. 加强集团企业基层单位预算执行过程监控。

确定基层单位预算分析模板, 模板要以基层单位日常生产消耗为主要分析对象, 对生产消耗情况进行剖析, 及时反映预算消耗量与实际消耗量之间的差异。

3. 严格集团企业基层单位预算调整程序。

为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预算经批准下达后, 必须严格执行, 各执行部门和岗位人员均不得随意修改。如遇生产任务调整或其他非正常原因必须修改预算指标, 也应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调整预算指标, 经负责部门审批后方可执行。

4. 完善基层单位预算管理绩效考核体系。

基层预算管理 第5篇

[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一

站在手,写作无忧!]

对本级财政预算实施监督是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作为区人大常委会的派出机构,如何对本街道办事处的财政预算开展监督?是一项需要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的工作。本文想就街道人大工委开展财政预算监督工作的法律依据、现实作用、我区这项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下一步这项工作如何加强和完善等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以利共同探讨。

街道人大工委开展财政预算监督工作是法定的职责,也是现实的要求

《预算法》规定,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审查和批准本级决算。街道人大工委作为区人大常委会的派出机构,通过授权(如我区制定《街道人大工委工作暂行规定》),完全可以履行这一法定职责,在这里,监督的不是总预算,而是部门预算,街道办事处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它的预算是总预算的组成部分,等同于部门预算。

我区的街道办事处大都是由原来的乡(镇)改建制而成立的,原为乡(镇)时,都有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主席团,乡(镇)财政预算的监督工作是不存在问题的。改成街道办事处的建制后,因为不是一级政权,不设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主席团,所以人大对街道的各项监督很难落到实处,而且我区各街道每年的资金总量少的有几千万,多的约两个亿,当初我区设立街道人大工委的初衷主要就在于此,觉得这么大的资金量必须要置于人大的监督之下。

我区街道人大工委开展财政预算监督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前不久,我区召开街道人大工委例会,交流了对街道财政预算实施监督的作法和经验。近三年来,各街道人大工委对这项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不同程度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归纳一下主要作法有以下几点:

1.监督的组织形式:各街道做法不一,有的和纪委一道成立五人监督小组;有的是工委牵头,组织部分代表成立小组:也有的是专职人员(含兼职秘书)自行开展活动。

2.年初听取预算编制情况的汇报,这时预算已经批准,主要是了解预算的安排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也有的街道尝试在上一年的编制部门预算阶段提前参与,了解编制方法、编制内容,提出意见,帮助把关。

3.每月审查一次预算收支报表,了解执行进度。也有的是直接去财政所询问情况,或听取负责人汇报。

4.每半年听取一次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对执行情况进行分析,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也有的按季度听取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不少街道人大工委还参加办事处召开的税收分析会,一起分析经济形式,解决征收难点,促进收入任务的完成。

5.与街道内部审计机构的联系,部分街道人大工委利用内审机构的力量,对下属社区(村)的财务收支进行监督。有的是实行“先审计、后入账”制度,有的是实行定期审计制度。

6.每年安排一至两位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进行“述职评议”,就其分管工作(含经济责任)向代表汇报履职情况,接受代表评议。

三年来的实践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的,主要成效有以下几点:

1.首先是在街道的干部群众中形成了这样一种印象,街道财政预算是有人监督的,管钱、用钱的人有一种约束感;有意见的人有了一个反映的渠道。客观上促进了办事处依法理财、依法行政。

2.在预算的编制上,不少街道人大工委在充分听取了代表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如:预算收入应包含预算内、外资金、土地补偿资金、其他资金等收入,编制综合预算;在支出的安排上,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问题;“为民办实事”要办实办好;支出要重点保证教育、农业、社会保障等。这些建议都得到重视或被采纳。

3.在预算的执行上,许多街道人大工委力求监督到位,而不是避重就轻、流于形式。如铁心桥街道人大工委重点跟踪监督办事处的非生产性支出,使得该项支出今年1-6月份比去年同期下降56.4;雨花新村街道人大工委重点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低保资金发放,定期检查、审核,还定期深入到低保户家中调查、了解,受到各方好评。

由于缺乏规范,缺乏经验,在这项工作的实践过程中,全区各街道发展不够平衡,还存在许多不足:

1.监督机构和人员不适应监督的要求。各街道人大工委成立初期,只有一至两名专职副主任,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秘书。且大多数都不太熟悉财经工作,专业知识缺乏,对预算监督感到无从下手,2.因

为前款提到的原因,有些街道人大工委这项工作的开展往往流于形式,只限于听听汇报、看看报表,提不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监督难以收到实效。特别是在一些重大项目的确定和较大数额的支出上,街道人大工委的“话语权”份量不够。

3.缺乏一个规范的监督制度。客观上是国家的《监督法》出台滞后,在监督的内容上、监督的方法上、监督的程序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规定,无法使街道财政预算的监督做到法律化、规范化、制度化

4.没能很好地借用审计力量。各街道大都设有内审机构,在监督预算执行情况时可以适当地借用审计力量和利用审计成果。

继续实践,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街道人大工委对本级财政预算的监督工作

可以肯定,这项工作的三年实践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是我区人大常委会履行监督职能的一个组成部分。有成绩,有不足,需要我们不断地积极探索,不断地加以完善,不断地加强实践,使街道财政预算的监督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摆正位置,处理好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街道人大工委是在区人大常委会和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行使各项监督权力的,因此,必须遵从区人大常委会的统一安排、围绕党工委的中心工作来开展工作。监督中,注意协调好与街道办事处的关系,本着“补台不拆台”的原则,出以公心,依法监督。一切从有利于本街道的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出发。

2.明确监督主体,集体行使监督权力。今年初,我区人大常委会为各街道人大工委健全了组织,配齐了工委委员(5-6名),这就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可以有相对固定的人员来开展日常监督活动。同时,要注意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可以邀请部分代表列席工委研讨财经工作的会议,或者参加一些专项审查、专项调研,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

3.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监督本领。街道人大工委成员在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政治理论的同时,都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要熟悉有关的财经法律法规,特别是《预算法》、《会计法》中的有关内容,要对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的有关知识能熟练掌握;上级人大也要适时举办一些相关的业务知识培训,以提高大家的监督能力。

4.在参与和审查部门预算的编制时,要提前介入。注意把握预算编制是否符合预算制度改革的要求:实施综合预算,推行零基预算,实行细化预算等;是否贯彻了“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以及“量入为出、不搞赤字”的原则等等。细化的部门预算表要逐步做到在人代会期间发给代表审议。

5.在日常的预算执行情况监督中,一是坚持月报审查制度,街道财务部门应按期向街道人大工委报送预算收支月报表,审查中注意表的平衡关系,表与表的衔接关系,当月和当期的执行进度。各款支出有无违反预算安排等;二是每半年听取一次办事处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重点审查收支任务的完成情况,收支数字是否按规定的口径编列(有否预拨、以拨代支等),各项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支出的使用效益,是否按预算支出,专款是否专用,结转资金有否扩大,结余是否真实,预算外资金中的往来款项是否及时清理等;三是对一些重大项目资金的使用和重点领域的支出要实行跟踪监督,每年可选择1-3个项目组织专题调研或专项督查,邀请代表参加,重点是监督审议资金使用效果。

6.预算调整街道本不涉及,但我区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关于加强区级财政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中规定,“┄┄如部分变更或者调整数占被变更或者调整数额的百分之十以上的(指科目之间调剂),应┄┄经批准后方可调整或变更”。因此,这也是街道人大工委监督的一项内容。关于决算,因为部门预算的执行数和决算数基本一致,所以本文没有提及。

7.合理借用审计力量,协助监督预算执行。对预算执行结果,可以指定街道内审机构进行审计,并向街道人大工委汇报;对重大项目、重点资金可以要求其作专题审计或审计调查,可以使结论更加准确、详实。

8.在对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的“述职评议”中,应侧重要求其对经济目标完成情况、分管工作中的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效果等,向代表如实汇报,接受评议。

9.关于下属社区(村)的财务收支的监督,笔者认为其属于基层民主自治组织,应实行“财务公开、民主理财”,不必作为街道人大工委的工作重点。

10.期望全国人大的《监督法》尽早出台,并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以便有法可依,使街道财政预算的监督工作真正做到法律化、规范化、制度化。

限于笔者的能力和水平,本文难免许多错失疏漏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让我们一起努力实践,共同探索,使街道人大工委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工作得到加强,更加完善。

基层预算管理 第6篇

一、基层人民银行财务预算管理现状

近年来,基层行财务预算管理逐步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轨道,特别是2015年底,人员经费与工资计划不匹配的体制机制问题得到解决后,财务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各项管理事项基本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支出审批程序严格,各项支出合法、合规;预算执行落实基本到位;集中采购管理逐步规范,资产管理步入正轨;项目资金严格按程序办理。但由于基层行财务预算管理还处于不断探索和逐步完善的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

二、基层人民银行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一)对财务预算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基层行在思想观念上对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指标、轻管理,重预算分配执行,轻预算编制过程的问题一直存在,更有甚者认为预算只是走过场、做样子,预算管理仅仅是中心支行财务部门的事情,地市中支、县支行及各职能部门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差、参与度低,工作流于形式。财务部门难以从全局角度对全行信息进行有效识别与区分,进而造成基层行财务预算管理缺乏计划性、前瞻性和严肃性,后续的财务活动存在违规违纪风险。

(二)预算编制不科学

一是预算编制无规章制度依托。人民银行于2006年推行部门财务预算管理,但与之配套的制度、措施未更新建立。预算编制规程、办法、支出参考标准等在制度层面上缺少充分依据,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财务管理制度控制上的“盲区”,导致编制过程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财务预算科目及账户设置与履职实际不匹配。由于财务制度多年未修改,现行科目及账户设置无法适应履职需求,部分费用没有对应列支账户或资金来源,如开展货币政策宣传费,各项调查、调研费用。三是缺少科学的部门预算定额标准体系。人民银行在履职和开展业务过程中的支出标准、人员定额、设备消耗定额等基础信息相对缺乏,基本支出定员定额较为粗放。除近两年在人员经费、部分公用经费、个别项目支出方面初步运用定额标准外,其他支出尚没有客观依据,降低了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精细化程度,预算编制的可比性和可行性也大打折扣。四是预算编制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基层行预算编制人员的编制水平、财务分析能力相对较弱,缺乏专业性,绝大多数财务人员的分析仅停留在简单的数据堆砌、数据比较。分析手段单一,分析内容空泛,难以为上级行和领导财务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预算编制准确性差、计划性弱,影响资源的合理配备,致使预算編制内容不够合理和科学。

(三)预算执行情况不理想

基层行预算执行情况不理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费用支出进度不均衡。由于预算“编报早、批复晚”,且工资计划年底调整,使基层行在费用开支时往往前紧后松,容易导致费用支出和采购项目支出集中,不可避免出现操作不规范、年度突击花钱的问题。二是预算指标科目分配与基层行财务需求脱节。突出表现在行政事业支出中部分科目指标额度与基层行实际需求不相符,导致基层行为了用足指标,科目之间相互挤占,调账,串科目列支费用,甚至虚假列支等情况不同程度存在。三是预算执行刚性不强。基层行对预算支出的管理和控制手段偏弱,对预算的执行缺乏有力的制约手段,导致部门预算执行与编制脱节,失去了预算应有的严肃性,存在违规风险。

(四)预算监督、评估机制缺失

基层行缺乏预算监督长效机制,导致对预算编制过程、金额、预算执行进度、资金使用方向等缺乏有效监督,且很少进行有效性评估,缺少适度的奖惩措施。各行试点开展的项目绩效评价,由于总行尚未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基层行自行设立的绩效目标不科学、评价指标粗放,评价方法单一,不能准确全面反映出基层行履职成绩和效果。

同时,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充分,没有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财务资源分配有效结合起来,难以做到与规范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效衔接起来。

三、完善基层人民银行财务预算管理的建议

(一)增强预算意识,提高财务预算管理参与度

对财务预算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决定了预算管理的实施力度、实施效果,因此需进一步提升基层行对财务预算管理的认识和重视,加大政策宣传,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对相关业务需求部门的培训,促使各部门认识到,财务预算从编制、执行到管理是全员行为、系统工程。只有建立起人民银行系统自上而下统一高效的预算主体,各单位、部门相互配合,财务预算管理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二)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预算编制程序和方法

一是加强财务预算制度建设,使预算编制做到有据可依。制定适合人民银行履职特性的预算管理制度,确定预算编制标准、编制主体和编制原则及方法,减少预算编制及执行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修订完善《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及相关制度规章,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在预算编制、执行中的权利和义务,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保基层行财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二是进一步完善相关会计科目和账户的核算内容,建立一套完整、可操作性强的会计财务科目。按实际需要细化、归并各科目列支内容,增加部分会计核算科目,如增设专项宣传经费、调查调研经费等。三是完善定额标准体系,提高预算编制质量。认真研究费用支出中的普遍性需求与特殊性需求的差异及比例,充分考虑行业职能、业务特点、业务量、地区差异、物价变动和其他政策因素,以“分级别、分地区、分职能”为前提,建立符合自身行业特点的支出定额标准。四是夯实基础,不断强化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基层行领导要转变观念,在人员配备、资源整合方面向财务部门倾斜,建立财务人员学习晋升激励机制保证人员的稳定性。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储备库功能,建立财务人员培训学习长效机制,实施多层次、多领域培训,注重培养预算编制专业性人才,提高财务分析能力和预算编制水平,带动人民银行预算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强化预算管理执行监督,提高预算执行效力

针对基层行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可借鉴国外人民银行成功经验,适当提前人民银行系统预算编制的时间,加快预算批复指标的下达,提高预算年初到位率,切实解决预算执行先紧后松、集中列支的现象。同时,建议提请财政部按编报的预算项目批复预算,上级行也按基层行编报的预算项目进行批复,改进分配体系,逐步解决预算分配与需求脱节的问题。其次要建立财务预算管理监督机制,实现对预算管理全过程的监控,规范预算支出,履行对预算管理各个环节的检查权和考核权,“以检查促管理”,强化内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力度。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纠正。最后要积极推进基层行预算公开工作。不断加大预算公开力度,提高预算透明度,提升预算的外部监督与约束。

(四)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财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对预算的执行过程和完成结果实行全面的追踪问效,较好地调动各单位、部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成本,进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人民银行可借鉴国外央行绩效管理方法,制定财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一是建立财务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制度框架,结合预算执行考核评价结果,完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在进一步量化、细化财务会计科目和账户核算内容、列支范围、开支标准等基础上,建立对预算执行可操作性的考核评价指标,如财务费用合理性指标、使用效率指标、运行费用节约指标等,切实强化对预算执行的综合考核和评价。二是对重点项目预算实施跟踪问效与综合评价。对项目支出占比较大的科目如货币发行费、安防费、电子设备购置费等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对重点项目使用效果实施跟踪问效,以保障项目资金的合规使用和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三是建立和完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全方位评价预算管理的综合效益。四是加强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逐步实现绩效管理结果与费用指标核批及年度考核评比的挂钩。

参考文献:

[1]申允財政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财经界·学术版,2015(21)

[2]王强 基层央行部门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 [JP]中国物价,2011(06)

[3]罗美娟,黄丽君 国外中央银行财务预算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财会学习,2014(1)

做好基层部队预算管理的思考 第7篇

一、基层部队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

1. 预算内容编制不够完整。

一些基层单位在编制年度预算时, 只是将维持性经费、建设性经费和政府专项经费纳入年度预算, 没有将家底经费、预算外经费和可利用的库存物资纳入预算管理, 造成预算编制不完整。还有一些单位由于上级事业任务下达时间滞后, 与基层预算编制衔接不够好, 客观上造成了重复预算、不合理预算时有发生, 给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带来一定的影响。实际工作中, 还存在一些专项经费长期闲置不使用, 造成资金浪费;编制预算时, 财务人员“大包大揽”, 不与事业部门沟通, 只凭自己的思路来编制, 造成预算与实际工作脱节。

2. 预算项目编制不够细化。

按照边防部队预算编制规定要求, 对下供应的项目经费预算, 细化到经费使用的具体单位;直接支出的经费预算, 详细列出项目 (品名) 、数量、标准 (单价) 和金额, 行政消耗性开支有规定限额的, 在规定开支限额内编制预算。但在预算实际编制过程中, 有的单位没有将对下供应的项目经费细化到经费使用的具体单位, 而是由本级部门掌握调剂使用;有的单位没有将直接支出的预算经费, 详细列出项目 (品名) 、数量、标准 (单价) 和金额, 预算编制比较笼统;还有的单位行政消耗性经费没有按预算要求在限额内编制详细开支计划, 给经费开支留有变通余地, 造成预算管控弱化。

3. 预算重点编制不够突出。

按照边防部队预算编制坚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要求。要把维稳处作为经费保障重点, 突出实战能力建设, 统筹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严格控制行政消耗性支出, 科学配置各项财力资源, 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实际工作过程中, 有的基层单位预算编制出现“形式化”、“程序化”现象, 不注重调查研究, 下报上编图省事, 官兵急需保障不充足。有的单位把往年的预算数据略作修改, 即形成当年的预算, 对维稳处突, 重大安保任务了解不深不细, 预算安排粗枝大叶, 致使预算安排重点不突出, 经费保障不充分。

4. 预算编制依据不够充分。

在预算编制工程中, 有的单位临时拼凑项目经费, 没有明确的项目名称、立项依据、使用功能、经费需求及效益分析等内容。有的单位只追求短期目标的完成, 不注重事业建设的长期规划, 只关心预算经费数量, 不关注经费投入质量, 形成面子工程、形象过程。有的单位甚至寅吃卯粮搞赤字预算, 造成项目经费相互挤占, 影响经费的使用效果。

(二) 预算执行不够规范严格

1. 预算管理不够规范。

预算一经批准, 即为组织财务活动的法定依据, 未经规定程序, 不得变更。但在预算实际执行过程中, 由于事业部门没有制定详细的开支计划, 造成财务部门不能很好的按照事业任务要求, 及时组织供应, “慢半拍”的现象时有发生, 影响事业任务的完成。对于预算以外的不合理开支, 不能够坚决抵制, 事前不拨款, 事后不报销要求还不能够很好的落实。资金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主要表现在超限额使用现金、应将结算资金转到单位的款项转到个人账户、应使用公务卡结算的使用现金结算等问题, 给资金管理带来安全隐患。

2. 预算执行随意性大。

由于个别主官、个别部门预算法规观念淡薄, 预算是法意识不强, 经费开支的严密性和严肃性欠缺, 致使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超预算开支、无预算开支、超范围保障等问题时有发生, 一些临时性的开支项目不按规定权限和程序报批, 擅自改变预算项目开支用途, 随意挤占其它经费, 将机动费当作“万能费”、“堵漏费”。更有甚者个别单位在年度账目结转前, 各项经费之间相互调整, 哪项超支就调整哪项, “拆东墙补西墙”, 以求总体平衡, 使预算编制与执行形成“两张皮”。

3. 经费结算报销不严格。

主要表现在经费审批把关不严格, 以领导审批代替预算执行, 会议、培训、公务接待等经费“搭车”报销处理不合理开支, 行政消耗性经费超范围、超限额、超比例开支, 虚假开支、虚列开支、虚假发票不时存在;单位联审会签不及时, 预算执行分析不到位, 致使党委掌握预算执行情况不准确, 经费预算计划执行不严格。

(三) 预算调整不够全面到位。

1. 预算调整不全面。

预算调整要根据单位年度预算经费使用情况, 对列入预算的请领的经费、留用经费补入、上年结转经费、政府专项经费和可利用的库存物资进行全面调整。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一些单位只对超支经费、无预算经费以及预算不足的项目经费进行调整, 而对任务取消或减少的项目经费没有进行调整。

2. 预算调整不规范。

按照边防部队预算管理规定要求, 年度预算一经批准, 一般不得变更。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的, 必须在每年9月底前一次性调整, 并按照预算审批权限和程序报批。但在实际工作中, 有的单位对部门超出预算的开支从该部门分管的相关经费中直接补平, 有的单位新增项目的支出, 从单位预留机动财力中弥补, 没有按照预算调整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报批。有的单位临时动议经费多, 预算经费变动频繁, 对确需调整的预算经费, 也没有按照规定在每年9月底前一次性调整, 而是在年度账目结转前, 各项经费之间相互调整平衡。

3. 预算调整不够到位。

主要表现在财务部门与事业部门之间由于职能和分工的不同, 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有些事业建设任务已经完成, 但预算经费是结余还是超支, 特别是在项目预算执行计划不详细、资金支付不合理、经费供应与事业任务进度不相吻合的情况下, 财务部门很难对其加以控制, 致使预算经费增减调整不够到位

二、主要对策建议

解决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认真查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影响预算效益的问题, 才能有效促进部队预算管理规范化。

(一) 突出预算审计重点

1. 抓预算编制审计, 把住关口。

预算编制是部队资金分配和财务收支的总体规划, 是部队完成各项事业任务的前提和保障。抓好预算编制审计, 查清经费分配计划是否合理, 需求测算是否准确, 项目论证是否充分, 经费投向投量是否与部队建设需求一致, 预算安排是否突出重点、保障急需, 项目内容是否细化、完整全面。着力解决预算安排不合理、重点不突出, 寅吃卯粮、超财力搞建设等问题, 切实提高经费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抓预算执行审计, 全程跟踪。

预算执行是落实预算编制、完成预算任务、实现经费使用效益的重要环节。抓好预算执行审计, 查清单位是否按照预算安排的项目开展事业任务, 事业任务经费是否及时足额到位, 超预算开支是否按照规定处理, 预算开支的范围、内容是否真实合理, 审批报销手续是否齐全, 专项经费是否专款专用, 预算调整是否按权限和程序进行, 盯紧预算执行全过程。着力查纠超预算办事、超标准花钱、超范围开支, 以及违反程序划拨经费、化整为零审批经费, 把预算安排变成决算追加等问题, 切实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3. 抓预算效益审计, 注重实效。

预算效益是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产生的最终效果。抓好预算效益审计, 从经费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入手, 把账户管理、资金存储、往来款项收支、公务卡使用、物资集中采购支付等作为审计重点, 及时发现和纠治跑冒滴漏、挤占、挪用和侵占财物以及虚假开支套取资金等现象。着力揭示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浪费、效益低下等问题, 切实为党委首长加强宏观管理提供建设性决策依据。

(二) 强化预算审计质量

1. 统筹审计计划。

把预算审计作为年度审计任务的开端和“龙头”, 围绕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决算, 合理安排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注重探索创新审计模式, 在经济责任审计、基本建设审计等其他审计项目中融入预算审计内容, 实现任务互联、信息互通, 一审多果, 形成预算管理全方位监控。

2. 拓展审计范围。

在审计内容上, 坚持预算编制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并举, 项目性经费与维持性经费纠查并重, 突出预算立项全要素监控和预算执行全过程跟踪;在审计对象上, 向上追溯经费、物资来源渠道是否真实可靠, 向下查清经费、物资去向及用途是否合理合规;在审计周期上, 重点单位项目及时审, 一般单位项目按计划年度审, 预算编制与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本建设审计等要合理安排, 相互融合, 各有侧重, 一审多果, 推进审计全覆盖。

3. 开展绩效审计。

在预算审计中引入绩效审计理念, 在揭示查处违纪违规问题的同时, 对投入数额大、关注度高, 与部队建设发展紧密相关、关系广大官兵切实利益的项目和资金实施绩效审计。通过审查和评价事业任务完成情况和效果, 党委首长决心意图落实情况和效果, 官兵对已完成事业任务满意程度和效果, 全面掌握部队经济运行和财务管理状况, 最大限度提高部队经费物资使用效益。

(三) 狠抓预算审计整改

1. 依法依规整改。

严格按照政策法规和条令条例进行整改, 坚持是什么问题就是什么问题, 是谁的责任就要追究谁的责任;对涉及个人的问题, 该处理的处理, 对涉及钱物的事情, 该退赔的退赔。坚决不搞事出有因、下不为例, 坚决不搞变通执行、弹性整改, 切实做到失职问责, 违纪追究。

2. 坚持标准统一。

对于审计中发现的同类问题, 必须按照条令条例和法规制度严肃处理, 不能有的给处分, 有的诫勉谈话, 有的只作个检查, 必须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 不能各搞一套, 更不能留“暗门”、开“天窗”。特别是对于损公肥私、谋取私利等违法违纪问题, 没有政策界限、没有时间限制, 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坚决杜绝“破窗效应”。

3. 落实审计回访。

审计部门要适时组织审计回访, 规定被审计单位限期上报对相关问题及审计意见建议的整改落实情况, 对整改不及时、不到位, 要加大检查督导力度, 必要时进行通报批评, 以此推动审计结果运用。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回头看”, 协调解决整改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督促审计问题的整改和审计意见的落实, 努力增强审计监督实效, 切实解决审计意见与实际执行“两张皮”现象, 切实推进审计结果入行业管理、入制度规范,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综合效能。

摘要:本文对基层部队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预算执行不够规范严格、预算调整不够全面到位等问题, 从突出审计重点、强化审计质量、狠抓审计整改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进一步促进基层部队预算管理工作。

关键词:预算管理,预算编制,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特征和管理模式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0年12月.

[2]张丽萍.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全球商业经典.2015年9月.

[3]张敬莲.基层财政局加强预算管理的有效管理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年03月.

[4]张婉.关于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J].财会学习.2015年11月.

论基层企业如何实施责任预算管理 第8篇

责任预算管理目标是明确预算管理职责, 加强内部沟通和协调, 促进责任单位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贯彻落实公司整体经营目标, 细化分解执行责任, 提高预算执行力;统一责任体系和管控流程, 规范运作, 防范企业运营风险。责任预算管理原则:全面性原则, 责任预算要覆盖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 同时企业发生的全部预算项目原则上均需落实责任部门;责权匹配原则, 责任预算管理在预算执行、管控和考核等方面责任划分要和相应的控制权匹配;经济效益原则, 责任预算执行过程中, 应确保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效执行, 确保提高经营效益。

基层企业责任预算管理的良好执行主要依赖如下方面。

一、领导的绝对重视

尽管目前财务预算可以说是整个绩效考核的中心, 但如何在完成利润指标的同时, 更好地把有限的资源和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 引导现代企业管理更深入化,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首先要建设基层企业的预算委员会或预算办公室, 预算委员会由成员单位正副职负责人组成, 预算办公室由各责任预算中心负责人组成, 下设工作组。每年编制年度预算时, 需根据未来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基于市场的预测, 分析各块业务、产品可以形成的收入存量、增量来源, 而与之相对应地匹配出预算资源的存量投入和增量投放。同时, 针对不同的产品经营, 细分资源投放范围。最终形成全年度的预算分配管理, 年度预算的下达需要经过预算管理委员会同意, 如要调整, 由责任预算中心提出, 需要根据业务发展流程提出书面调整理由, 由预算办公室进行初审, 并对企业总体资源进行调整配置剖析, 经预算委员会同意, 方能进行调整。

二、责任预算的管理职责

责任预算管理工作按管理责任划分为牵头管理部门、专业管理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

1. 牵头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各专业管理部门开展预算管理工作, 并对总体预算目标实施负责。

主要工作内容有:下发预算编制指引, 提出具体管理要求;组织预算编制宣贯培训, 指导协调各责任单位进行责任预算编制工作;汇总编制各专业预算, 并提出审核意见;按照预算编制流程上报审批, 并下达预算目标;对专业管理部门预算执行的效益性、合理性、均衡性等方面进行监控, 落实预算总体目标执行跟踪;对各专业管理部门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总结经验, 改进预算管理工作;牵头制订企业预算项目参数, 如车辆使用费、办公室等, 实行预算编制有据可依;牵头对资源投放效益进行评估, 如广告宣传费投入产出比等。

2. 专业管理部门在牵头管理部门统一协调下, 统筹

横向职能部门和纵向下属单位做好各项目预算的申报、分解、执行、分析、管控和评估工作。按照预算编制指引组织各预算编制部门和需求部门进行预算编制工作;并提出专业预算的审核建议;协助牵头管理部门将预算下达至各责任单位;对专业管理责任预算执行情况和资源配置效果负责;结合实际业务发展情况, 重点对业务发展的真实合规性、经济合理性等进行监督审查;在牵头管理部门统一组织下建立反馈跟踪机制;协助制订部分预算项目参数, 尽可能地通过定量模型编制预算;协助进行资源投放效益分析, 通过优胜劣汰, 尽量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

3. 预算执行部门负责具体预算项目的编制和执行职责。

根据专业管理部门和牵头管理部门的管理要求, 采取有效措施完成责任单位内的预算目标, 对具体预算完成效果负责;按照预算管理办法和内部控制流程制度, 加强内部预算和项目管理, 健全责任预算执行跟踪和考核机制, 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和全员预算管理体系, 确保企业整体经济利益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专业管理部门和牵头管理部门的管控责任不减轻和代替预算执行单位的执行责任。

三、基层企业责任预算管控过程要求

1. 责任预算管理内容需进行全面分解。

即通过目标收入、资本性支出、成本、利润等指标的分解, 层层落实到各个责任单位、职能部门和个人, 明确管控责任。一是总体预算管理专人负责。各单位应安排专人负责责任预算综合管控工作, 负责总体预算的分解、执行、控制等日常预算管理工作。二是细化预算管理内容。年度责任预算是全年工作的统领, 各单位要在年度预算目标的指导下, 根据生产经营和业务发展实际需要, 细化预算管理内容, 按照业务类型、具体活动、个别项目等具体业务颗粒, 将年度预算目标细化分解为具体项目指标, 提高年度预算目标的可执行性。如广告宣传费, 年初纳入项目编码, 通过项目驱动, 进行对标。三是预算管理按项目分解到责任岗位。各单位要根据责权对等和可控性原则, 将预算项目明细落实到具体执行责任岗位, 并按管控责任建立预算执行反馈跟踪机制。四是强化预算执行审核。预算执行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预算内的审批和内控流程制度, 依托预算管控系统落实预算管控, 并对预算执行的真实合规性负责, 严格控制预算外事项。五是细化预算分解执行的时间维度。要将年度预算分解为季度、月度等阶段性管控目标, 提高年度总体目标的可执行性。同时对每季度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详细对标, 利用滚动预算方式, 确定剩余投放资源, 确认经营目标实现。

2. 预算编制时应设立责任预算目标, 作为预算执行考评的重要依据。

每年要根据公司产品、客户等多维度, 进行资源目标配置。

3. 责任预算执行的跟踪和监控采取三级监控的模式。

一级为自律监督, 由各责任单位的负责人按照预算管理要求和内部控制规定, 对本部门的预算执行进行自我监督。二级为财务监督, 由财务部、牵头管理部门、专业管理部门依据预算管理制度对预算执行单位的各种经济行为实施事中审核, 确保预算执行机构在预算标准框架下运营;牵头管理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要加强预算执行层的监督审核作用。三级为审计监督, 由审计部及派出机构对经济业务的预算执行和控制情况以及预算制度有效性等进行审计监督。

4. 各级预算责任单位应不定期召开预算沟通例会,

对照预算指标及时总结预算执行情况、执行差异、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确定下期工作重点, 并将本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表送交牵头管理责任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预算牵头管理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和指导, 协助各责任部门积极完成责任预算。针对公司重点项目或重点产品的资源投放效益形成项目评估, 提交预算委员会进行审核, 更好指引公司实现发展战略。

四、对年度责任预算实施年度对标

每预算年度结束前, 要对各责任预算中心的预算完成结果进行预评估, 纳入绩效考核, 并和奖金挂勾, 对未能完成预算目标的, 实施诫勉谈话, 如年度结束未能完成预算目标, 从而影响上级对整个企业的绩效考核, 将予以调整岗位处理等。

通过“预算下达——预算执行 (预算评估) ——预算对标”闭环处理, 最终实现预算管理目标。

浅谈强化铁路基层单位全面预算管理 第9篇

目前, 铁路基层单位普遍存在忽视和放松全面预算管理的现象, 特别是撤销分局后, 铁路基层单位的规模变大, 管理链条变长, 面临的经营风险明显加大。特别是全面预算管理方面的问题, 已成为铁路基层单位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瓶颈问题。因此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上的应用, 已成为铁路基层单位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

1 铁路基层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不编制预算或预算不健全

铁路基层单位是铁路企业的成本中心, 由于基层单位的负责人只关心上级的考核目标, 对全面预算管理在内部控制上的应用没有认识或认识没有提高, 认为提高预算管理会加大企业的人力和物力, 会降低运营效率, 更有甚者, 有的领导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务支配权, 主观上不愿意强化预算管理, 这就影响了铁路基层单位预算管理制度的健全。

1.2 信息反馈的真实性问题

尽管铁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比较完备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但从一线的生产班组到生产车间, 再到站段管理部门, 各种财务信息的传递是一个逐级汇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经常发生部分财务的工作参与者出于部门或个人的利益, 人为地把一部分财务信息屏蔽。这就造成路局只能在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做计划, 层层下达, 上下级经营目标不一致, 产生背离。由于上下级的信息不对称, 在上下级的博弈中, 双方的诚信度大大降低。

1.3 预算管理目标不合理, 编制不科学

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对企业的未来行动进行事先安排和计划, 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单位的各种资源进行分配、考核和控制, 以使企业按照既定目标行事, 从而有效发展企业战略。现阶段铁路基层单位点多线长, 工种繁杂、联动性强, 给企业的预算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管理人为怕麻烦或者为本部门利益, 经常人为地造成预算管理不合理、编制不科学, 造成上级不能全面、真实地掌握基层情况, 从而使企业决策出现失误, 使企业出现巨大的财务风险。

1.4 预算管理的科学调整问题

铁路基层单位由于缺少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和现金流量观念, 在资金的使用和分配上缺少科学性。资金使用随意性大, 不能对资金使用的事前、事中、事后进行控制, 这就需要对预算进行调整, 预算的调整是预算执行的重要环节。而在实际中, 铁路基层单位会出现下述问题: (1) 调整的程序不透明、不科学; (2) 预算调整的规则不严谨, 使得执行部门很难掌握到底能给多少预算, 不利于预算的执行, 往往是年初制定下达预算, 年底大幅度调整预算, 失去了预算的真正意义。 (3) 预算调整不及时, 在年度资金预算下达后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生产实际与预算编制偏离的现象。

1.5 编制预算的协调性问题

(1) 现阶段铁路基层单位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 沿袭于老一套财务管理指标, 如周转量、收入等指标, 而对于其他指标如劳动力成本、投资的分析等缺少动态的分析。 (2) 在编制预算时, 各部门横向各自为政, 缺少统一的规划, 很少衔接。在纵向上下级部门之间预算编制磨合的时间, 也协调不够, 最终使得预算的协调性较差。 (3) 非财务部门在预算管理的参与度不深, 预算是集业务预算、资金预算、利润预算、成本预算、工资性支出预算、管理费用预算等综合性预算, 预算内容涉及业务、资金、财务、成本、信息、人力资源、管理等众方面。上述内容并非单纯靠财务部门独立能完成的。

1.6 预算管理缺乏刚性, 执行不力, 考核不严, 使财务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在现有的环境条件下, 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 铁路基层单位有时不结合实际, 做表面文章, 表面是预算管理做的很细, 但实际上老样子, 表面一套, 实际一套, 造成预算管理形同虚设, 使预算管理失控, 使企业的资金收支失衡, 造成支付风险。

1.7 预算管理内部过程控制不被重视, 甚至被忽略

有的铁路基层单位有章不循、执法不严、在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 遇到具体问题, 以强调灵活性为由而不按规定程序办理, 使预算内部控制制度失去了严肃性。

2 强化铁路基层单位预算管理的几项措施

2.1 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明确预算管理体制以及各预算执行者的职责权限

由铁路基层单位负责人与财务负责人员等组成预算管理委员会, 共同拟定预算管理的目标、措施、办法。

2.2 进行预算管理编制

在铁路基层单位内应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工作制度, 明确编制依据、编制程序、编制方法等内容, 确保预算编制依据合理, 程序适当, 方法科学, 避免预算管理目标过高或过低。根据发展战略和年度生产经营计划, 按照上下结合, 分级编制, 逐级汇总的程序, 编制全年预算。编制预算管理计划后应上报上级管理部门, 由上级管理部门从企业全局发展的角度提出建议, 形成预算管理草案。

2.3 建立预算执行的调整机制

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 还要考虑环境变化、或有事项、业务流程的结构性变化等对预算执行的影响。预算是有限的, 变化是永恒的。应当建立严格的对预算进行调整的程序机制, 对例外的事项进行分析、评价和管理, 进而对预算进行修订, 才能保证预算的准确性和预算控制的有效性。

2.4 预算管理信息要共享

预算管理是一项各部门全员参与的综合管理系统, 在编制和执行的过程中, 上下级、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非常重要, 许多预算项目的编制、执行都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 因此各部门之间信息的沟通、共享就成了影响预算管理非常重要的因素。

2.5 预算管理要注重结合实际, 实现表里如一

预算管理是一种适应市场的内部控制机制, 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提升企业组织能力, 加强财务内部控制, 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有积极作用。预算管理不仅仅是管理方法的转换, 更是管理理念的转变, 要充分运用这一管理方法, 在巩固内实上下功夫, 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预算制度和预算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完美结合。

2.6 预算管理在基层单位的执行

铁路基层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一经批准下达, 各预算执行部门应认真组织实施, 将目标分解, 落实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在生产经营活动中, 应加强资金收支业务的预算控制, 及时组织资金收入, 严格控制资金支付, 调节资金收付平衡。对于超预算或预算外的资金支付, 应当执行严格的审批制度。预算管理必须严格执行, 切实围绕预算开展经营活动, 提高预算的控制力和约束力。按照预算跟踪实施预算控制管理, 及时反映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 适时实施必要的制约手段, 把企业管理的方法策略融会贯通于执行预算的过程中。

3 结语

强化铁路基层单位预算管理, 适应铁路经营发展的要求。预算管理贯穿于企业的整体生产经营过程, 是一个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 需要全员参与、全过程的控制、全方位的管理。实行预算管理可以提高全员的经营意识、优化资源配置、整合企业资源、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行预算管理, 可以使财务管理人员法定监督职能得以实现, 确保财务管理的有效性、严肃性, 有利于维护财经纪律。最终能有力地保证铁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标的圆满完成。

摘要: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上的应用, 能促进企业正常组织资金活动;防范和控制资金风险, 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是企业经营、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

如何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第10篇

(一)是加强财务管理的要求

财务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部分, 做好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可以降低成本,让各类资源更为合理的利用。 预算管理又是财务管理的重点,所以,为了更好的做好财务管理,就必须先做好预算管理。

(二)符合我国服务性社会建立的要求

预算管理的一大目的是为了严格控制行政事业管理部门的支出。 实行预算管理让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支出有计划有规范, 可以节约成本,还可以使政务透明化,同时还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 所以实行预算管理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与我国建立服务性社会相符合的要求。

(三)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的要求

确定管理目标是预算管理的一项内容,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通过预算管理,明确管理目标。 这样可以让大部分工作人员参与到预算管理中来。 在确定管理目标时,相关负责人要先做好调查研究,确定合理科学的目标。 这样一来,在经济活动进行时就有目标可以,大家可以朝着这个目标去奋斗,努力工作,实现目标,以此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

二、目前我国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不足

(一)预算编制不合理

首先,目前很多公费的定制不合理,例如公费的数量标准值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的标准定制,并没有考虑单位性质的差别。 其次,预算编制之前没有经过详细合理的调查,也没有考虑实际条件,只是对立项依据进行大致简单的概述。 各个单位性质之间的差别很大,发展历程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最后,支出费用类别之间划分不清楚也是预算编制不合理的原因之一, 例如: 交通费、燃油费、差旅费等之间的划分不明确。

(二)预算在执行时随意性大

预算执行时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执行进度慢, 没有严格按照预算编制的进度执行。 一些单位是因为不重视预算执行的进度,还有一些单位是因为预算管理的程序不合理造成的。 例如:一些项目招标的期限长, 程序复杂,预算单位不能及时的做好预算协调工作,长期工作积压会严重影响预算执行。

预算的编制马虎、内容不仔细也是导致预算执行随意的原因。 一些单位的预算编制只是走过程,编制的内容只有大概的框架,并不精确详细, 执行过程中追加预算及梗概预算时有发生。 这样会导致资金的浪费。

(三)预算管理的监督考核制度不健全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涉及项目多,内容繁杂。 就算是一样的内容在不同的项目中的预算也是有很大差别的, 这就给完善统一预算管理标准带来很大的困难。 目前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监督考核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绩效的评价标准体系不健全,评价的方式太单一。 整体看来轻视效益性评价,重视合规性评价。

重视项目收支的评价,忽视对影响项目收支因素的分析。

评价指标中定性的指标偏多 , 但是定量的指标偏少 。

评价缺乏相应的数据依据。 结果不能和同一行业同一项目的总体平均情况相比较。

(四)预算管理的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大多数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不够,他们大都认为预算管理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自己只需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就可以了。 预算管理的参与度整体不高,各部门的负责人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大部分更注重本部门内部的利益, 忽视整体的预算编制目标。 这些原因加大了单位内部预算编制工作的难度:如果按估计各部门各自的利益编制,预算编制会缺乏执行力。 如果一味的按照预算编制的相关规定和步骤来进行预算编制, 那么在预算执行时就会缺乏群众参与度,最后导致预算管理工作不好进行。

三、强化我国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主要途径

( 一)完善预算编制 , 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精细型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应该充分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预算编制前应该进行仔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 根据数据的分析情况和单位未来的工作规划来进行。 同时不能拿单位往年的预算编制作为依据,以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实际性。

预算编制的标准是财务部门统一定制的, 然后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编制详细的预算内容。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注重内容的完善,充分考虑到每一个预算单的详细项目。 预算结构要全面,同时注意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保持预算编制的弹性, 提高预算编制的精细性和精确性。

(二)加强预算的执行力度

预算的执行时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预算的编制、监督和评估都是为预算的执行服务的,可以说预算的执行是预算管理的中心。 为了确保预算能够很好的执行,单位可以将预算划分为几个部分,按照预算的类型和内容分配给不同的部门。 分化预算的执行,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要充分重视预算管理,按时按量完成自己的任务。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可以采用信息化管理, 预算的执行通过网络来完成,不仅可以节约人力、时间,还能够保证预算执行的准确性,规范预算管理的程序,防止预算执行随意性的发生。 还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系统,随时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错误,及时解决。

(三)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考核制度

健全的预算绩效考核制度是保证预算管理的规范性、 提高管理精确性的保障。 政府可以挑选跟民生相关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进行试点。 结合预算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 探索研究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考核制度。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考核目标、考核方法、考核内容、 考核结果分析、考核绩效评价。 并将考核内容对外发布,实行公开,以此接收社会的监督。 此外单位还可以建立适当的奖惩制度,以此规范预算管理行为,同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提高预算管理整体水平和水利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精确度。

(四)强化员工预算管理意识

预算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好的管理理念才能做好。 首先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要大力宣传,培养单位内部预算管理的氛围。 让员工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责任, 提高员工参与预算管理的主动性。 单位要完善内部预算管理的机构和制度,争取让每个人都参与到预算管理工作中来。 实现员工参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实现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监督。 提高整体预算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预算管理是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要向一般企业学习,提高基层行政单位的管理水平,推动我国基层行政单位更快更好的发展,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摘要: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现状,近年来我国许多机构进行了改革。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原有的粗放的预算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状,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在当下是必须进行完善和强化的。如何做好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完善和强化,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它的不足,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改革。本文从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必要性的角度,提出了目前我国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不足,分析了强化我国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建虹.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

[2]赵薇薇.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探讨[J].辽宁经济,2010

[3]李常敬.浅谈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J].魅力中国,2010

[4]张殿国.关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探讨[J].大众商务,2010

[5]李筠.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问题[J].大众商务,2010

[6]徐珂.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

基层公路部门提高预算执行率的思考 第11篇

【关键词】基层公路部门  提高  预算执行率

预算执行率是事业单位当年财政拨款支出占当年财政拨款收入的比例,是衡量财政预算管理水平、评价预算执行效果的重要依据,是财政部门考核预算执行进度的主要指标。现阶段,执行率低下是基层公路部门预算执行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预算执行率低造成的负面影响

预算执行率低是财政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块硬伤。预算执行率低导致财政资金被占用和闲置;预算执行率低导致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影响财政惠民公路养建政策的落实; 部分基层单位为了提高预算执行率而突击或违规违纪花钱,容易导致预算资金被挤占、挪用、滥用、浪费,可能滋生贪污腐败问题。

二、基层公路部门预算执行率低的形成原因

我省基层公路部门于2013年全面纳入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期间经过不断摸索学习,支付制度不断完善,支付流程逐渐理顺,然而,我省公路部门承担着全省国省道干线公路的养护和新改建任务,预算项目投资额大,工程项目建设期长,在建过程情况复杂多变,实际中会发生损路、水毁、安保等需抢修突发状况,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既要节约使用财政预算资金,还要用好财政预算资金,真正将财政预算执行用到实处。作为基层公路部门,必须从自身行业特点出发,认真分析预算执行率低的原因,有效使用财政预算资金,不断提高预算执行效果和预算执行率。

(一)实地考察做得不够,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

基层公路部门业务主要涉及公路日常养护及维护、公路和桥涵建设及改造,因此必须要对所辖路段路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预算,而公路日常养护预算根据各段养护里程、路龄、路宽、交通量等因素测算,忽略当前路况的优差等级以及突发病害。部分新改建项目,受前期工作实施进度的影响,使后续主体工程建设进度受到一定影响,造成预算执行和资金支付的滞后。

其中也不排除有些部门为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未经严密科学的调研而随意立项,在财政资金到位后却发现不具备执行条件;或者编制预算时考虑不周,执行预算时发现如征地拆迁、线性复杂等阻碍,执行难度大。此外,有关部门缺乏担当,在执行预算项目过程中畏首畏尾,不敢决策,宁可不执行预算也不能出事的懒政思维导致部分项目执行率很低甚至为零执行。

另外,涉及设备或物资的采购项目,受采购前期公开招投标、供货合同签订、物资供应商供货周期及设备到位、验收等影响,导致从预算下达到资金支付需要一系列环节。这也是基层公路部门每年的养护机械设备购置需要结转下年支付的主要原因。

(二)年初预算到位比例较低,追加预算下达较晚,项目实施时间有限

预算于上年编制,在年初下达,作为经常性开支的日常养护经费通常下达较晚,日常养护工作的开展得不到资金保障。年初未将预算全部细化下达到具体执行单位,如损路配(补)偿费,应急抢修费等,使用单位不能根据项目的实际执行情况支付资金,而要通过上级单位及上上级单位逐级申请层层审批,影响了预算支出执行进度,而且容易出现“以拨代支”的问题。

公路部门项目支出预算金额大,批次多,基层公路部门存在较多的追加预算,追加预算下达一般在后半年,甚至在年底下达,必然导致这部分预算无法执行或来不及执行,形成大额的结转资金,造成当年预算执行率低下。同时,预算下达不及时会引起资金困难,直接影响养建工程任务的完成。

(三)预算编制与执行脱节,预算下达时间与项目开展周期不匹配,预算缺乏必要的预见性

基层公路部门预算执行率分年度考核,容易出现项目开展周期与预算下达时间不匹配的问题。对于跨年项目的实施,如根据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在实施后第二年完成交(竣)工验收工作,而项目专项支出预算一次性下达或者与项目实施程度差距较大;或者项目实施方案计划年初开展,如遥感遥测、野外勘察等,但由于受季节、气候等客观环境因素影响,项目沒有办法正常实施,相关预算资金未能支出。由于预算下达时间与项目实际执行周期不匹配造成的预算执行率偏低在基层公路部门普遍存在。

基层公路部门编制预算时可能会忽略预算的编制与执行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出现预算已经下达,但是项目的财政备案审批手续、招投标工作、项目实施以及工程计量没有及时跟进,导致预算不能执行。在基层公路部门的财务预算中预见性是重要的,有的项目如设施维护、坑槽修补、油路灌缝由于发生突然及行路安全考虑需要及时实施,比如在公路养护上,如果翻浆、水毁的路段不能及时全面的修补,只是一味等待财政预算,使得公路毁坏程度加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更大的资金投入,且修复费用容易超出财政预算范围。而调整或追加预算又不能及时落实,项目执行单位担心预算最终得不到审批下达而造成资金缺口,导致施工不够有效及时。

(四)预算执行相关各部门缺乏有效沟通,预算管理观念有待增强

财政预算管理是一个整体规划和动态管理的过程,需要调动全员参与,单位上下各级都应增强预算管理意识。基层公路部门的计划部门负责预算的编制,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执行,养护及工程管理部门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在预算执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预算编制部门的政府采购审批及备案程序,养护或工程管理部门的工程招投标工作、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进度的监控、工程计量资料的申报和验收工作以及大额资金支付审批进度,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影响预算执行的效率。财务部门未获取一系列完善的资金支付资料不得随意支付。

(五)工程计量及结算不及时,资金支付进度有待加快

部分单位仍存在重分配、轻执行的思想,预算执行中没有实时跟踪监控预算项目的执行情况,也没有严格按照工程进度及时申报工程计量并申请和支付资金。部分单位由于种种原因不及时进行工程结算,未认真及时编制用款计划,或未规范提出支付申请或拨付预算资金,直接影响了资金支付效率。这些行为容易导致到年底突击支付,形成预算执行“前慢后快”状态

三、提高基层公路部门预算执行率的建议

基层公路部门要从自身行业特点出发,立足实际,全面把握,认真做好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不断提高预算执行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一)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提高预算项目和执行单位具体化程度

在公路部门对各项财务支出做年度总预算的时候,要对所辖路段如公路小修保养、公路大中修、公路抢修、公路改建等的具体情况及所辖路段的车流量和路况进行调查,作出详细深入的调研,研究养护成本的真实构成,工作材料价格浮动情况,需立项新改建项目的里程、危桥改造和新建桥涵的数量、需大中小修补路段情况等,这是公路部门年度财务预算的总依据。对新立项的路桥等项目,在列支预算和审批的时候,要坚持从工程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可行性等方面入手,进行科学、合理、有序的立项。同时将预算全部细化下达到具体执行单位,精简优化审批程序,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二)精心考虑,强化预见,最终实现预算周期和执行周期的同步

预算执行率按年进行考核,项目实施周期与预算下达周期的不匹配降低了预算执行率。跨年项目的预算应按照专家预计项目周期下达,避免重点工程因资金未下达而拖延整个工程进度或者提前下达而浪费财政资金。另外,对当年不能执行完毕的预算,要及时进行调整预算,把财政资金真正用到实处。

在保持预算管理严谨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比如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影响,要求预算编制部门有充分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建立应急预案预警机制,尽早做好开工前各项准备。

(三)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增强预算管理意识,实现全员预算参与

基层公路部门的各级领导应当树立起预算管理的理念,牢牢将预算执行植入脑海,要把预算执行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各部门的相关人员要对预算执行率有充分的认识,明确预算执行是全单位關乎到各个业务部门的全面工作,将预算管理上升到关系到单位整体发展的高度上来。

相关部门间的协调沟通在预算执行中起着关键作用。在项目申请立项到预算执行的整个过程中,养护或工程管理部门必须与财务部门紧密联系,相互配合。在项目预算申报阶段,应进行充分的业务规划,尽可能将项目预算编制到位。待预算批复后,财务部门应及时向养护或工程管理部门通报项目的预算执行进度,对执行进度较低的项目进行监督办理。养护或工程管理部门应优化施工工艺、加快施工进度,及时申报工程计量和资金支付申请。部门之间的完美协调与配合,使得预算编制更加科学,更加完善,预算执行更加顺利,执行率获得实质性的提高。

(四)尽快完善资金支付手续,加快资金支付进度。

做好预算执行和资金支付的前期准备,认真编制月度用款计划,及时提出支付申请,加快资金支付审核,防止资金滞留。日常养护费实行定期检查后支付,大中修、抢修及新改建工程按进度计量支付。这样使上级预算管理部门随时了解项目实施动态。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及时对各工程项目的预算支付情况和工程进度情况及时了解,不断发现并解决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掌握预算执行的动态。与财政部门要及时进行沟通,对实际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咨询或作出相应解释和说明。

(五)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提高财政预算执行效率

要加强预算资金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牢固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理念,把绩效管理贯穿预算编制、执行与监督的整个过程。真正通过绩效管理,强化工程项目的实施,推进工程施工进度。

此外,单位内部还要加强对预算执行的审计监督,不仅要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监督,还要事前参与预算的编制过程,要从源头、过程和结果对预算进行全方位的监督。要充分利用财政部门的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整改,进一步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同时,引入奖惩考核制度,加强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在综合考虑各种客观因素后,对失职渎职和不作为行为进行问责,打消预算执行不力者的侥幸心理。将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情况纳入基层单位考核范畴。

(六)加强人员培训与知识结构更新,确保预算政策执行到位

预算执行相关人员必须随时掌握最新的财政规章、项目制度及法律法规,及时全面了解相关政府采购、工程实施、资金支付等方面的政策,加强法律观念,提高业务能力。同时积极参加业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及辅导,以内部交流、行业培训、检查评比为手段,切实提高预算管理相关人员业务水平和协调能力。

总之,基层公路部门各个环节协调有序开展,充分实现预算管理的精细化,提高预算执行率,使财政资金的效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珏.提高事业单位财政预算执行率的思考[J].财经界,2013(12):55-65.

基层预算管理 第12篇

(一) 对预算重要性认识不足, 重支出、轻收入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财政预算作为基层宏观经济管理手段,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基层政府部门甚至是部分基层领导对财政预算认识存在偏差, 普遍认为预算是财政部门的事情, 对收入轻视甚至无视。支出源于收入, 只有地方收入不断增收, 财力才能得到增长, 与不断扩大的刚性支出之间的矛盾才可能得到缓解。财政预算与每一个部门、每一位人员戚戚相关, 但基层除了主要领导外, 其他领导基本不关心财政收入, 安排支出时从不考虑是否有足够的资金, 造成收入与支出的矛盾加剧。

(二) 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

基层政府预算和部门预算科学性不够, 尤其是乡镇财政预算大多是由领导拍脑袋决定, 客观原因有:一是缺乏相关专业人员, 基层人才缺乏, 既懂基建又懂财政, 既了解宏观政策又了解当地实际情况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二是缺乏必要的相关程序。当前各部门编报的财政预算仅立足于本部门, 本位主义严重, 不经发改委等宏观调控部门的统一审核, 造成上报的项目不符合发展目标。三是缺乏必要的标准。对于一些同类项目, 没有统一的标准, 一个项目应该形成什么规模?投资多少?这些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四是仍然实行“基数预算”。各部门和各乡镇基本都是“基数加增长”的预算模式, 实行“一刀切”, 造成预算脱离实际情况。五是预算编制不全面。收入预算仅限于公共财政和基金部分, 对于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普遍是在预算外管理, 社保基金预算完全由人社部门管理。收入管理缺失势必造成支出管理的缺位。预算编制科学性不足造成执行缺乏刚性。

(三) 预算执行缺乏权威性

一是预算追加随意性大。由于预算编制受认识、时间、手段等限制, 预算的编制不尽科学, 追加预算较多, “超收”“超支”现象严重。有的应该纳入年初财政预算的没有考虑, 甚至有的必须执行的项目, 部门故意不纳入预算, 等到用款时再申请追加, 逃避人大的监督和审查。二是预算调整随意性大。年初预算时, 资金安排与实际支出项目之间的匹配度不够高, 造成执行时不得不调整预算。有的领导干涉的较多, 形成的结余较多。三是突击支出现象多。大多数部门平时预算执行较慢, 到了年底突击花钱。

4、预算监督缺乏有效性

一是有的地方缺乏预算监督。由于基层人员较少, 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没有严格区分, 由同一部门或人员行使, “三权”分立流于形式。二是财政预算监管难度大。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人员和力量, 财政只能进行事后监督, 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已无法挽回, 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

二、完善基层财政预算管理的几点对策

(一) 建立和完善基础制度, 提高预算的科学性

1、健全人员招聘和培训制度。

只有提高人员素质才可能提高财政预算管理水平。基层普遍缺乏高素质的财政管理人员, 造成预算管理困扰。解决办法一是公开招聘。随着经济发展和就业压力, 基层工作也倍受大学生的青睐。基层通过公开招聘可以选拔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为提高基层财政管理奠定必要的基础。二是加大培训力度。财政部门要加大培训力度, 加强考核, 切实提高财政财务人员的知识储备和个人业务能力。三是加强基层领导财政知识培训。基层领导干部普遍缺乏财政知识, 加强财政知识培训,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财政观念, 财政不是谋私利的工具。健全政绩考核内容, 建立多方位的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 减少基层领导“短视”的动力, 促进本地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2、健全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制度。

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是编制部门预算的重要基础, 对于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对于行政运行经费, 要根据部门业务分类分档, 建立不同的标准。从严控制公务购车、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和因公出国 (境) 的规定, 编制年初预算时, 严格按标准执行, 年中不得随意追加。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 加快事业单位改革, 把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定额拨款等改为按单位提供的服务性质和占有公共资源等来确定财政供给率, 逐步建立事业单位基本支出预算定额体系。

3、建立预算联审制度。

编制年初预算时, 抽调发改委、规划、国资、水利、农委、城管等部门专业人员组建临时小组, 负责财政预算联审。充分发挥各部门专业优势, 保证项目的合理性, 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可执行性。

4、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基层人大财经工委人员较少, 懂财政的专业人员更少, 对预算多限于总额的审查, 也多流于形式。健全预算追加报批制度, 对于单笔在规定金额以上的或者部门累计追加达到一定限额的, 要报请同级人大常委会审批。对于执行与预算相差较大, 要追究部门和人大相关人员的责任。

5、完善预算的全面性。

现在县级财政预算多仅限于公共财政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 进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几乎没有。许多部门由于历史原因, 占有大量的公共资源, 如租赁收入、处置收入等都被据为本部门所有, 成为“小金库”的来源。要在全面清查资产的基础上建立国有资产 (本) 经营管理系统, 统一、公开发包招租、承包等, 增加公共财政预算资金来源。同时建立基层债务管理机制。基层政府借款规模都比较大, 有的大大超出公共财政水平, 违约风险极大。把政府性债务也纳入财政预算, 统一安排、统一监管, 尽可能降低财政担保风险。

6、提高基层财政信息化建设水平。

提高财政信息化水平可以为基层财政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按照“金财工程”建设的要求, 结合实际, 全面提升基层财政信息化建设水平,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扩大信息使用范围, 形成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一折通、资产管理和财会人员管理等多系统的综合平台, 更好地提升财政预算的管理水平。

(二) 完善财政预算执行监管

1、加强预算执行刚性。

在没经人大审批前, 由基层政府发文先按预算草案执行。一旦经人大批复就具有法律效力, 增减、调整需经人大审批, 任何人不得随意追加 (减) 。

2、加强项目进度管理。

财政主要支出体现在项目上, 加快项目早日实施, 及早落实项目资金分配方案。建立执行主体考核制度, 推进支出进度。

3、加强专项资金监管。

专项资金各类较多, 金额较大。从部门内部到部门之间, 整合、规范专项资金, 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4、建立监管分析系统。

建立预算执行监管分析系统, 充分发挥信息化作用, 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宽度和深度, 加强预测工作, 提前预判和发现, 及时纠正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5、完善财政监督作用。

完善财政预算监督, 一是构建大监督体系。人大政治监督、财政部门的行政监督、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预算部门的内部监督以及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相结合, 形成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主动监督与被动监督相结合、官方监督与民间监督相结合的大监督体系。二是尽早建立预算公开制度。现在县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和部门预算公开还处于探索阶段, 应该向下延伸到乡镇部门, 做到各级财政预算全面公开。三是建立舆论监督平台。以媒体和网络等构建一个公众监督平台, 定期公开预算信息, 进行财政预算解读, 引导公众行使好监督权利, 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6、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

现在财政部已提出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目标:建立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 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绩效评价可以从源头上过滤一批绩效低的项目, 同时, 把过去财政资金盲目分配改变为按绩效分配, 引导部门由争项目、争资金向创效益、提绩效转变, 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益。

摘要:随着财政改革的逐渐深入, 县乡财政预算管理的不足日彰明显。加强基层政府财政预算管理, 提高基层政府财政预算的科学性、可执行性, 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 让本地区人民分享发展成果, 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促进地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笔者多年从事基层财政预算管理工作, 对当前基层财政预算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旨在帮助提高基层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基层财政预算,管理体系,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尹正锡陈昌宏.当前乡镇财政运行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预算管理与会计.2014 (1)

[2]江苏省乡镇财政管理问题研究.预算管理与会计.2013 (3)

[3]罗贤栋.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会研究.2009 (7)

[4]吴永秀.分析基层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财经界.2012 (5)

上一篇:计算误差下一篇: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