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儿童康复教育论文

2024-07-14

听障儿童康复教育论文(精选12篇)

听障儿童康复教育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听障儿童,家庭教育,分享

当你的孩子正在品尝一份美味;当你的孩子正在玩弄一辆玩具汽车;当你的孩子正在拥有着一件别的孩子不曾拥有的东西时。你观察过没有, 你的孩子是沾沾自喜, 还是拿出自己的好东西与别人分享。你的孩子是自私还是大方, 我想当家长的都了解自己的孩子吧。那么, 试问我们要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呢?自私自利的人还是大公无私的人。当我们的孩子回归主流社会时, 社会又需要什么样的人?

1 概述

现在的家庭多半都是“四二一”的结构[1], 也就是说在一个完整的家庭中“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 而作为这个家庭核心的主体———孩子, 由于其家庭地位和生活环境的特殊, 其行为和心理状态也必然存在有特殊性, 而其中更为特殊的一部分群体———听力障碍儿童就更具有其特殊性了。因为孩子的特殊———听力有残疾, 以致于很多家长在同情、怜悯、自责、愧疚之余, 就会产生一种极强的补偿心理, 从而对孩子专宠、溺爱、娇惯, 百依百顺, 其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健全孩子家庭。但是我们的家长却没有意识到:正是他们这样一种畸形的心态, 从而造成了现在听障儿童普遍存在的娇气、任性、独尊、自私、依赖等心理现象, 使孩子养成了独食、独玩等不良行为习惯, 进一步形成了孩子们与外界交往的障碍。

对于我们听障儿童来说, 康复不仅仅只是听力语言方面的康复, 而应是全方面的康复。试想一下, 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听得非常好、说的非常好, 但孩子心理上不健全, 这是你想要的吗?因此, 我们要引导听障儿童拥有良好的心态, 学会善待别人, 与人友好相处, 乐于与人分享, 成为一个适应时代需要的社会人。

2 策略

2.1 帮助家长改变心态

家长要改变自己的心态, 对待孩子不能存在“补偿”的心理, 不能处处把孩子当做中心人物, 事事围着他转, 不管对与错、是与非总是包容他、迁就他, 而应该端正自己的心态, 将孩子摆在一个合理的位置上, 教育他、引导他、尊重他, 要让孩子明白人人都是平等的。比如笔者班里曾有一位家长说, 他的孩子最大的爱好就是打妈妈、打爸爸, 稍有不如意, 巴掌就落到他们脸上了, 于是笔者给家长这样的建议:“孩子下回如果再打你, 你也就打他, 但别打脸, 在屁股上稍加力度的打, 打完你还要告诉他, 你打我我就会打你, 我是大人, 我还会打的比你重, 让你更疼。”家长刚开始还有点舍不得, 但后来慢慢的坚持着, 大概有一个月的时间, 孩子的这个不良行为改掉了, 家长最终也意识到以牙还牙, 孩子沾不上便宜, 得不到独特待遇, 久而久之, 他的不良行为也就会逐步淡化的并直至消失。

2.2 注重榜样的作用

作为与孩子朝夕相伴的家长, 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儿童的行为多半是在对周围人们的模仿中逐步习得的[2]。父母, 作为和孩子相处时间最多的人, 很显然的, 他们就是首先被模仿的对象。所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我们在行为处事上就要多加注意, 端正自己的态度, 选择良好的行为方式, 处处严于律己、宽容大度, 与人友好相处。试想, 如果一个孩子的父母自私自利, 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与邻里关系始终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那这个孩子耳濡目染的就是父母的做法, 他会成为怎样的人也就不言而喻了。

2.3 适时的鼓励、奖赏孩子

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鼓励与奖赏。父母的赞扬和鼓励, 会大大激发孩子与同伴之间长期友好交往、和平共处的愿望, 促使孩子们懂得珍惜友谊, 产生与同伴分享的欲望, 并且乐于帮助别人[3]。所以, 每当孩子有好的行为, 我们就及时给予孩子鼓励与奖赏, 让他欣喜地发现原来自己的某些行为可以让妈妈如此快乐, 并得到表扬, 这样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 他就会很容易的回想起你上次的反应, 也就会逐渐修正自己的行为, 因此, 适时的使用正强化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 孩子有了一件喜爱的新玩具之后, 会很大度的和小朋友一起玩, 那这时父母就应该及时的表扬孩子, 让孩子形成一种正确的意识。当然, 表扬一定要具体, 不要含糊不清, 要让孩子很明确的知道他的这种行为是对的, 而他正是因为这种好行为得到了表扬或奖励。因此, 不要总是说“你真棒”“你做对了”“你真是好孩子”“来, 妈妈表扬一个”诸如此类笼统的话, 而应该具体的告诉孩子“你今天把你的新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了, 你是一个大方的好孩子, 你做的是对的, 你真棒, 妈妈为你骄傲……”。

2.4 积极创设与人分享的机会

作为家长, 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些与人交往的环境, 将同龄的孩子“请进来”或“走出去”, 让孩子们在与同龄人的接触和交往中逐步形成分享的意识, 使孩子们知道有了同伴之后, 要互相谦让, 大家一起分享食物, 大家轮流玩玩具, 并且在日常的活动中也可以适当的加入培养孩子分享意识的活动。如每隔一段时间, 就请邻居的孩子们到家里来玩, 来时让孩子们都把自己喜爱的玩具或图书或食品带来, 大家换着玩玩具、看图书, 一起吃好吃的, 改变家庭中孩子一人独享的状态。

2.5 多进行正面教育

积极地引导、教育孩子, 多进行正面教育, 适时的在行为上对孩子提出一定的要求, 比如说:尊敬长辈、对人有礼貌, 要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 有了好吃的要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吃东西时要先给长辈等等。但需要注意的是, 家长一定不能只是走走过场, 而要实实在在的去印证大人的言行, 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曾经看过一篇报道, 讲的是有一个孩子, 家里来了客人之后主动的挑了一个大苹果递给客人, 大家都称赞孩子有礼貌, 但当这个客人咬了一口苹果后, 孩子马上翻脸又哭又闹还不停的说:“你不要脸, 你怎么能吃这么大的苹果”。原来, 孩子在家每次吃苹果时都会将最大一个的依次递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但大家总是说不吃, 因此, 苹果转一圈之后还是孩子的, 那么这一次孩子本以为还是和以前一样, 但不知情的客人却吃了, 因此引发了孩子的暴跳如雷。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就总结到:家长是在教育孩子, 引导他养成一些好行为, 但家长的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孩子已经形成了“走过场”的概念, 那结果只能是背道而驰了。

3 结论

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 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在很多的康复机构中, 复合型家庭[4]占有很大一部分, 其中所暴露的教养问题也比较严峻, 所以, 作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学会分享, 大方不自私, 与人友好相处的重要性。听障儿童最终要融入主流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 作为一个未来的社会人, 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 是听障儿童真正融入社会, 被同伴、被社会所接纳的前提条件。如何让听障儿童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 这是我们除了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之外同样应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智敏, 现代家庭结构对幼儿教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12) .

[2]杨丽珠, 吴文菊,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任宝玉, 王小波, 家庭教育环境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调查研究[J].2002.

学前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二 第2篇

(二)三、加强阅读与交往能力培养

由于听力障碍,学前听障儿童通过听觉系统所得到的语言信息比正常孩子少得多,语言、认知、逻辑思维以及抽象思维等方面相对滞后。因此,听障儿童学前阅读,不仅是听障儿童从书面语中获得含义、发展思维、培养情感的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他们开始接触书面语的行为表现,更是积累语言材料的必要途径。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尝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是教师或家长演示阅读,如教师指认图片教学生发音阅读,帮助学生把具体形象的图画与抽象的词语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获得图画、手语(自然手语)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书面语;二是布置阅读的环境,如在教室的墙上、黑板上和宿舍里都张贴图文并茂、与教学有关的文字,放置页数为3—15页的少儿图书,让他们在课余时间来阅读,培养阅读习惯。三是师生或亲子阅读活动,如每天利用十分钟时间,与学生一起比赛复述学过的故事,每天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3页书或两篇小短文,每月组织一次亲子故事比赛活动等。这些做法较好地培养了听障儿童的阅读习惯,初步学会了一些阅读的方法,对他们的表达和思维能力能起积极的作用。现我班学生不仅喜欢向老师借书看,还和同伴们互换图书阅读,班级中课外阅读的氛围越来越浓。

由于听障儿童语言发展迟缓,在社会交往中显得格外吃力,大多有胆怯、退缩心理。

交往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为让听障儿童真正融入主流社会,在教学中我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做法是:第一,培养听障儿童交往的意识,如通过“打电话”、“请客”等角色游戏,进行对话训练;第二,培养听障儿童交往的技能,如教给学生礼貌用语,见到同伴主动打招呼“你好”,离开学校说“老师再见”,借别人的书说“请借给我看看好吗等;第三,为听障儿童提供语言交往的机会,如集体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由讨论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每天下午组织学生与学校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上课、一起游戏;第四,带学生走出户外进行现场与人交流教学等。这些训练活动,增强了听障学生交往的勇气,初步有了与人进行口语交流的习惯,有的喜欢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具有一定的交际能力。

四、有针对性进行言语矫治

人类的语言活动是通过发音器官来实现的。发音器官包括动力器官、振动器官和构音器官。动力器官包括肺和呼吸肌群,主要对发出气流的调节,关系到语言的运用和音量的大小。振动器官主要是声带,能够产生声音。构音器官包括共鸣器官和咬字器官,它在语音形成中产生共鸣作用和控制语言清晰度。大多听障儿童发音器官长时间得不到锻炼,发音舌头都开始僵化,连一个很简单的“b”都不会说,又因缺少听觉的反馈,不能及时地矫正自己的发音,发音说话中有许多缺陷。比如:发音不到位,音量小,缺少声调的变化,停顿不得当,有时发假音、冒高调等,因其语言的清晰度比较差,严重影响了他们与人交流的质量。

教学中,我对听障儿童言语中存在的异常缺陷进行生理病理机制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矫治,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

1、阿克森疗法。主要是通过改善气流控制,提高声门的伯努利效应。如腹式呼吸的基础上,以慢节律唱各种元音(如a-a-a-),然后节律加快(a、a、a„„),如此慢、快节律反复交替训练。

2、哈欠叹息法。主要松弛呼吸,将声带张得最大,咽缩肌放松并且收缩舌骨上时,肌肉能产生吸气式哈欠,呼气叹息将声道打开,咽部搞得很大,使咽部膨胀,如发/i/、/a/,听上去不费力。

3、发音练习法。通过看、闻、摸等方法,坚持每天练习唇操、舌操、呼吸操等,以训练发音器官的灵活度,进而进行拼音拼读、说话停顿与重读训练。如教鼻音m、n时,让学生摸着鼻子感觉鼻腔的振动;学习句子时划出停顿的位置等。

这些言语矫治法,我坚持每天进行训练,并有效地运用到听障儿童的言语异常矫治中,使学生不仅“听得明白”,而且还“说得清楚”。

五、融合家庭康复、社区康复

听障儿童康复是一个系统工程,唯有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康复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提高听障儿童听觉语言康复效果。为此,在加强学校康复训练的同时,我努力将康复训练融入家庭和社区。

1、建立家庭康复的环境

(1)指导家长给家里的物品标签,每天教孩子学说话,认读词语卡片,玩亲子游戏等,将家庭康复训练融于浓浓的亲情之中。(2)让家庭全体成员参与学校康复训练,如每学期一次和家长拟定孩子听力语言康复个别训练计划;每月一次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听力状况和助听器补偿的效果,学习使用助听器与家庭康复训练的方法;每周至少一次到学校听课,接受亲子同训;每天家长及亲人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康复训练作业,复习和巩固孩子学过的内容等。(3)创设丰富的生活内容,促进孩子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如要求家长善于抓住各种契机,诸如观光、散步、购物等生活情景,教孩子认读商店的招牌、路牌,引导孩子说说他们的感受和见闻等。

2、营造社区康复氛围

(1)建立“爱心老师”队伍。一是结合大、中学志愿者活动,实行每周日“爱心老师”来校为听障儿童康复服务。如“一对一”教学生学说话,“结对子”到校外体验生活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口语交往能力提高很快。二是针对听障儿童家长大多数是文盲或工作忙,请其邻居的中小学生当“爱心小老师”,指导听障儿童完成家庭康复训练作业,带听障儿童到普通学校去开展活动等,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听障儿童语言交往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健康心理。(2)加强康复的后续教育

后续教育是学前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任务是巩固好学前听障儿童听觉言语能力,把他们的语言习得由主要是特殊途径引导到自然习得的途径,使他们能与普通儿童融合为一体,接受平等教育。也就是说,要将学前康复成功的听障儿童,送进普通学校或普通幼儿园随班就读。

为确实听障儿童成功随班就读,我和同事们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主动联系普通学校或幼儿园,让康复的听障儿童就近入学;二是定期到普通学校或幼儿园指导教师做好康复教育工作,当他们的巡回指导教师;三是每年组织一次随班就读学校经验交流会,资助贫困随读生,表彰优秀的随班就读教师和学生等;四是免费为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听力语言效果跟踪评估,建立随班就读学生成长档案,定期到随班就读家庭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工作和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巩固听觉语言康复的效果,让随班就读学生安心就读。目前我所教的听障儿童进入随班就读的有20多名,基本适应普通学校或幼儿园学习环境,其中市十小陈丽娜因学习成绩优秀,像正常孩子一样在学校里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被湛江电视台第一视线进行了专题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浅谈听障儿童语言康复教育的策略 第3篇

【关键词】听障儿童 语言康复 策略

听障儿童是指因各种先天遗传或后天人为因素听力受损因而导致失去语言能力的儿童,对这些儿童进行的语言康复教育,我们称之为听障儿童语言康复教育。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听力障碍儿童2.3万人,听障儿童语言康复教育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重要工作。实践证明,只要配戴适宜的助听设备,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和教育,大部分听障儿童可以掌握有声语言,融入普通教育机构进行随班就读,享受和听健儿童同样的受教育权,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听障儿童语言康复教育与普通学前儿童的语言教育相比,既有特殊性,又有共同性。其特殊性表现在语言康复教育需要首先对听障儿童听觉和言语技能发展滞后或低下的缺陷进行补偿或重建,进行听觉技能康复、言语功能的训练和矫治以及以听(而非看话)为主的口语(而非手语)语言康复教育。其共同性表现在听障儿童也是儿童,听障儿童也应像听健儿童一样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贯彻全面康复的教育观,即“以学前教育为基础,以听力干预、听觉语言康复、言语矫治为支撑,教听障儿童学会聆听、说话、阅读并取得成功,通过交流发展其全面潜能的康復模式” 。

在听障儿童语言教育中,我们应该结合听障儿童语言康复的特点和要求,遵循适当的原则,采取相应的策略和形式。

一、语言康复教育要遵循听障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听障儿童身心发展也同听健儿童一样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语言康复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听障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施以相应内容的教育。同时,按照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身心特点,语言康复教育还要遵循听障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教师和家长要依据听障儿童生理年龄、心理年龄、佩戴听能辅具的年龄以及听觉语言发展水平,制定康复教育的目标和计划,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体现出适当性,切不可超越听障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否则将使听障儿童失去语言学习的兴趣和认知发展的主动需求。

二、语言康复教育宜采用集体康复、个别化康复和家庭康复三相结合的形式

集体康复是指在康复机构中,教师在课堂上或区角里,对听障儿童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康复教育过程。个别化康复是指在康复机构中,由治疗师利用现代化的训练设备或量表,对听障儿童进行系统评估,并结合其康复中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对其进行个别化的、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的过程。目前在个别化康复中,“听觉口语法”(AVT)教学更具备专业化、规范化和个别化教育的内涵,它强调家长参与的作用,通过告知——示范——参与——反馈四个连续的环节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家庭康复是指在教师和治疗师的指导下,由听障儿童的家长具体实施的康复教育过程。

集体康复、个别化康复和家庭康复三者之间对于听障儿童的听觉、言语、语言、认知、沟通等全面康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是不可分割的,必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三、语言康复教育需要多方人员合作完成

在听障儿童的整个康复过程中,首先需要耳科医生运用听力学知识对听障儿童进行听力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次,听力学专业人员运用听力学知识和仪器,判断出听障儿童听力损失的程度,帮助其选择听力补偿或是听力重建。接下来,教师和家长运用语言学、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特殊教育学等学科知识,对听障儿童进行听觉、语言康复教育;言语治疗师运用言语病理的知识对听障儿童进行言语矫治。最后,在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教育中,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全社会都应提高参与康复教育的意识和水平,都来关心、支持康复教育,才能实现听障儿童的持久康复。因此,我们说听障儿童语言康复教育需要多学科的专业人员合作完成。每一学科的专业人员各自承担的阶段性任务虽然不同,但都是为了听障儿童语言康复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必须团结协作,共同学习,互相交流,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

听障儿童语言康复教育的形式多样,内容、方法和测评手段也很丰富。无论怎样的形式内容、方法手段,其目标是帮助听障儿童提高听觉、言语功能,形成语言能力,建立与正常人的沟通途径,最终融入社会。听障儿童语言康复教育只有遵循适当的原则,采取相应的策略和形式,其教育的目标才可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周红省,刘巧云,宋永宁,黄昭鸣. 聋儿语言康复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9(5):39.

[2]黄昭鸣,周红省. 聋儿康复教育的原理与方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第4篇

一、对听障儿童进行美育的可行性及步骤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心灵里有某种结构性的观念(图示或认知结构)隐蔽在经验背后,幼儿实际参与生活的经验极为重要,没有它,幼儿观念图示便缺少了生长的源泉,便不能从蒙昧状态转为意识的觉醒状态。听障儿童因缺乏语言交流,对于美术教育的直观性、可视性和生动形象性,有更大的感染力和可塑性,需通过实践活动提高操作能力,逐渐从沉寂无声的环境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感性认知。因此,根据听障儿童的特殊性及个性心理特点建立美育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具体步骤是:(1)用新颖的组织形式和美育内容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刺激大脑的发育。(2)初步掌握使用美术工具及材料的技能,培养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情感经验。(3)在创作活动中锻炼手眼、肌肉协调性和灵活性。(4)在画画玩玩、做做玩玩中体验材料和造型表现,从中萌发美感,培养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5)在活动中引导听障儿童与同伴进行语言交往。语言活动应贯穿于美教活动始终,为后续教育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6)创设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教学环境,将教学一步步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他们面前。

二、对各年龄组听障儿童美育的要求及实施办法

语训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如何消除听障儿童对语言训练的陌生感,使他们学会说话。学会说话的前提是激发说话兴趣和热情。兴趣是儿童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一种力求认识的倾向。如果对学习有兴趣,就会自觉把学习当成一种愉快的享受,而不是负担,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美术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在涂涂画画、捏捏叠叠中幼儿可使自身的各种能力获得联系和发展,并汲取到生活中最基本的知识。因此,涂鸦是幼儿早期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作为教师,应明晰幼儿美育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提供足够的材料,让他们自主发挥、创造,并赋予他们不同的要求。

对于小班儿童(3岁~4岁):(1)初步学会识别绘画工具和材料,掌握正确握笔姿势。(2)培养兴趣,学会认识并表述红、黄、篮三种颜色,自由绘画,在绘画中只求其意,不求其形。(3)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临摹实物,并训练用语言表达实物名称。(4)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语言表达点、线、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并熟悉具有明显特征的简单物体。对于中班儿童(4岁~5岁):(1)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儿童学会表现物体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在绘画中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初步学会布置简单画面。(2)以手工、折纸、粘贴等方式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3)鼓励儿童按自己的意愿自由创作,表现有一定联系的内容情节,并试着用语言对情节进行解释。(4)学会画装饰画:会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圆、点、线、花朵、叶等图案,能用语言表述红、橙、黄、绿、青、篮、紫六种以上的颜色。(5)初步培养色彩知识,学会用色彩表现事物和自己的想象。对于大班儿童(5岁~6岁):(1)适当运用认知和语言表述更多的工具和材料。(2)能清楚表现物体基本结构、主要特征和某些细节,并用语言解释。(3)初步学会恰当安排画面,绘画内容逐渐丰富,能根据自己的生活印象编故事画、情节画。(4)学会在纸上用花纹、装饰物进行装饰,会有规律地用几何图形装饰纸的中心、边沿、角,进一步发展观察力和记忆力。(5)利用绘画、粘贴的形式编排故事,培养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6)在做做、玩玩、画画中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培养听障儿童的学习兴趣必须贯穿于学习全过程,既照顾他们兴趣、爱好的个体差异,也要根据康复目标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方法。听障儿童在课堂上通过反馈手段,可以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比如,教师和幼儿一起画百花齐放的花朵,幼儿会高兴地争抢着用他们学过的知识告诉大家:“这是花,这是红的,这是黄的,这是白的……”教师要对幼儿的话语给予肯定或纠正。这样,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三、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利用与听障儿童长期相处培养的融洽感情,创设活泼、愉快、欢乐的语言氛围,引导他们学习语言,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为他们早日回归主流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断探索总结规律和经验,听障儿童一定能走出无声世界,在听障儿童康复这片土地上再结硕果。

摘要:随着特殊儿童教育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对听障儿童进行美术教育也成为相关教育者越来越重视的课题。从对听障儿童进行美育的可行性及步骤、对各年龄组听障儿童美育的要求及实施办法两方面进行研究,以促进听障儿童美育的顺利实施,发展听障儿童的各项能力。

关键词:听障儿童,美术教育,兴趣,步骤,办法

参考文献

[1]平莉.浅谈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听障儿童的创造性思维[J].美术教育研究,2015(24).

康复机构听障儿童教师状况调查问卷 第5篇

机构名称_____________受访者姓名__________职位__________问卷编号______ 尊敬的老师:

您好!为了了解康复机构教师的状况,为康复机构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信息和帮助,《聋康机构通讯》编辑部特组织了此次问卷调查,回答本问卷将占用您五分钟时间,衷心感谢您的合作!

注:本次调查所收集的数据均以类似“有80%的机构„„”进行公布,不会涉及具体的机构名称和数据,并且不会公布原始数据。

祝您工作顺利!

聋康机构通讯编辑部

2010年12月

注:以下提到的“教师”仅指参与日常教学的听障儿童康复老师,不包括其他特教人员、后勤人员和临时实习人员。

1.您所在机构成立的时间是?

□ 1999年及以前 □2000年-2004年 □2005年及以后

2.您所在机构的性质?

□民办□公办□民办公助

3.您所在机构的教师都有编制吗?

□全部有 □全无 □部分有

4.您所在机构教师来源是(可多选)

□特教专业学校 □听力语言康复专业□幼教系统□聋儿家长□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

5.(接上一个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

□特教专业学校□幼教系统□聋儿家长 □其他(请注明)_________

6.您所在的机构今年有几个教师离开了?

□没有□有(请注明几个)_________

7.机构教师离职后的去向?(可多选)

□自己开办机构□到其他特教机构执教□转行□其他(请注明)_____

8.教师离职的原因(可多选)

□正常调动□经济待遇不满意□能力不足

□教学观念不同□不被社会认可□其他(请注明)________

9.您所在机构共有______名教师,______名在训听障儿童(以12月1日为准)

10.各年龄段老师分别有几人?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教师人数(下同)。

20岁及以下___人21-30岁___人 31-39岁___人 40岁及以上___人

11.您所在机构教师性别构成男教师___人女教师___人

12.您所在机构教师从事特教工作时间

3年以下___人3-5年___人6-9年___人10年及以上___人

13.您所在机构教师的学历

初中及以下___人普通高中___人职业高中___人

专科___人本科___人研究生___人其他(请注明)________人

14.机构教师获取专业知识的渠道(可多选)

□培训 □会议 □网络 □书籍□与他人交流□其他(请注明)________

15.获得行业信息的渠道(可多选)

□网络、□书籍□与他人交流□其他(请注明)________

16.您所在机构教师需要哪方面的培训(可多选)

□康复教育学(新的康复理念、康复知识、康复技能)

□听力学(知识 技能)□助听器验配□其他(请注明)________(接上一题)其中,最需要的是哪方面的培训

□康复教育学(新的康复理念、康复知识、康复技能)

□听力学(知识 技能)□助听器验配□其他(请注明)________

17.您所在的机构教师希望以何种方式获取培训和知识(可多选)

□参加培训班□浏览专业网站(比如聋康网等)□网上视频教学□其他(请注明)______

18.您所在机构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可多选)

□能胜任基本工作要求□获得证书□完成国家规定的学分

□提升专业素养 □其他(请注明)_________

19.您所在机构教师培训的经费来源(可多选)□ 上级拨款□单位提供 □教师自费

让听障儿童“开口说话” 第6篇

基本条件:补偿听力

言语学习的过程是先听清,后模仿,再理解,最后交流。听力障碍患儿要获得言语功能,首先必须获得足够的听力补偿。一般情况下,听力的清晰度越高,言语学习的效果也越好。

补偿听力的方法有2种:①听力在85分贝以上的聋儿可通过植入人工耳蜗进行听力补偿。人工耳蜗植入后,听力可达到30~40分贝。②听力在80分贝以下的聋儿可以通过配戴助听器,获得有效的听力补偿。

当然,由于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技术限制,获得听力补偿后,患儿听到的声音与正常人并不完全一样,但通过大脑的适应,患儿可以有效分辨声音、理解声音和学习言语。

值得注意的是,听力在85分贝以上的聋儿选配助听器的效果较差,由于无法得到完全的听力补偿(仅补偿低频听力,无法补偿高频听力),故言语分辨力较差,患儿能听到很响的声音,但听不清楚。

关键因素:听力补偿的年龄

言语的学习有赖于听觉中枢的发育,而大脑皮质听觉中枢必须接受声音的刺激才能逐步发育。一般地说,听力补偿的最佳年龄是出生后半年。这时候,通过植入人工耳蜗或配戴助听器,儿童可以自然学习言语。3~6岁儿童获得有效听力补偿后,需进入专门的学校学习,才能学会讲话。6岁以上儿童若得不到听力补偿、接受不到声音刺激,听觉中枢就基本失去了发育的机会。听觉中枢不发育,相邻的言语中枢也不能发育。8岁以上儿童若依然没有听力,即使以后植入人工耳蜗,也只能听到声音,但无法理解声音的含义,学不会讲话。

主要方法:听觉口语训练

当听力得到有效补偿后,患儿可以开始学习言语,主要方法是听觉口语训练,即让儿童通过听声音,来学习言语。老师和家长在教学及日常交流中,不要让儿童看口型,也不要借助手势进行教学。

情景教学是一种国际通用的方法,即让儿童在生活环境中学习言语。比如,在厨房中学习各种食物的名称,在客厅里学习各种生活用品的名称,在游戏中学习各种玩具的名称,在室外学习各种动植物、交通工具的名称等。另一个有效的方法是让获得听力补偿的儿童与听力正常的儿童经常在一起玩和学习,儿童之间的言语交流往往比课堂教学更有效。此外,让患儿看动画片,也是一个边游戏,边学习言语的好办法。

助推器:多开口、多交流

2岁以内获得有效听力补偿的儿童,可在专家的指导下,自然学习语言。半年内,儿童主要处于理解阶段;半年后,当他们理解了声音的含义后,就会逐步开口学讲话;两年左右,儿童就能学会讲话。家庭成员与患儿讲话越多,学习效果越好。临床观察发现,在我手术的700多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中(年龄最小的为出生后7个月),1岁之内植入人工耳蜗的,言语学习效果最好。

3~6岁儿童获得听力补偿后,需送到专门的学校学习。这时候,家长的配合非常重要。因为在这种学校,周围都是听力残障的儿童,进行言语交流的时间有限。最佳模式是家长陪读,晚上接回家,让患儿与家人多讲话。当孩子学会讲话后,家长应及时将他们送到正常学校,让他们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增加交流机会。多看孩子喜欢的动画片,也有助于言语的发展。

听障儿童康复教育论文 第7篇

通过以艺术领域的基本理论、艺术活动的价值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相结合, 我认为对听障儿童进行艺术教育具有以下意义:

1.为听障儿童完满型人格的塑造打下基础。审美艺术中所培养的对外部世界的整体反映能力是造就完满人格的基础训练, 在教育中应坚持艺术教育与体、智、德教育相结合, 使教育中的“社会性”、“科学性”与“审美性”相结合, 为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塑造完满人格打下基础。

2.有助于全脑功能的开发。据研究, 任何一种艺术教育都是大脑两半球协同作用的结果。在艺术教育中要坚持直觉与抽象、情感与理智、非理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教育, 这有助于促进以右脑功能为主的全脑功能开发。

3.有助于听障儿童一般智慧和创造力的发展。艺术活动中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

4.有助于发展听障儿童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天赋。由于听力的缺失, 听障儿童有时会以其他的感官来代替, 这使得他们在观察力及审美力方面表现出特别的能力, 如果老师能及时地给予正确的指导, 将极大地唤起幼儿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天赋。

那么, 怎样把艺术教育结合到听障儿童的康复教育中呢?怎样将艺术教育与听觉训练、语言训练相结合?下面笔者将从美术教育、音乐教育和文学艺术教育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听障儿童美术教育

(一)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

幼儿的美术教育是指儿童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 它反映了儿童对周围环境世界的认识及儿童的情感和思想。听障儿童美术教育内容包括绘画、手工和欣赏三大部分。

(二) 美术教育在康复教育中的应用

我们以绘画活动为例介绍美术教育与听觉训练的结合。

教师或家长坐在幼儿的同侧, 给幼儿一张白纸, 让幼儿根据成人的描述来进行绘画。如:请你在纸的中间画房子, 幼儿听懂中间和房子两个关键词后, 可以在纸上画出图画。教师或家长可以继续发出指令:请你在房子旁边画一棵树请你在树下画2朵红色的花……游戏结束后, 幼儿的画也完成了, 幼儿沉浸在画好图画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中, 不会觉得枯燥和无聊。教师和家长也利用游戏的方法对幼儿进行了听觉训练, 对幼儿的方位词、数量词、颜色等都进行了辨听。对年纪较小或认知能力达不到的幼儿, 可以减少指令中关键词的数量。

当然, 绘画是为了表现幼儿内心的想法, 我们也可以不对图画的画面作过多的限制, 哪里有花、哪里有树, 都可以让幼儿自己来设计。比如在进行春天的主题教学时, 老师告诉幼儿:春天到了, 小草发芽了, 桃花开了……幼儿便可以通过老师的描述, 加以自己的想象来画出美丽的春天, 春天里有小草、桃花、梨花。幼儿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在图画上画出燕子、小河等。

美术活动中到处渗透有语言教育, 手工活动折纸活动中幼儿可以认识许多形状, 在绘画中可以认识各种颜色。在美工活动中可以了解到各种物品和工具的名称, 在展示图画时更锻炼了表达能力。家长和老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幼儿表达:你的画上有什么啊?有什么小动物啊?××小动物怎么叫啊?对于程度较好的幼儿更可以让他自己来描述图画, 老师只要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和欣赏者。

二、听障儿童音乐教育

(一) 听障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

对听障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听起来似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事实上, 虽然他们不能完整地获取音乐, 但是对他们进行适当的音乐教育也是可行的。

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内容包括唱歌活动、韵律活动、倾听声音和音乐欣赏活动。但对听障儿童来说.要让他们音调准确的唱歌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 但是只要方法适当, 韵律活动、倾听声音和音乐欣赏活动都是可以应用到他们的康复教育中的。

(二) 音乐教育在康复教育中的应用

1. 韵律活动

在听障儿童的音乐教育中, 韵律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在对听障儿童进行听觉训练时常常要练习辨听音节数量, 良好的节奏感有助于幼儿对音节数量的辨听。

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可以通过感知动物的叫声这个方法。有一首歌曲是这样的:

我爱我的小鸡, 小鸡怎么叫?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

我爱我的小鸭, 小鸭怎么叫?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

我爱我的小羊, 小羊怎么叫?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

我爱我的……

这首歌曲中的内容都是幼儿最熟悉的小动物和它们的叫声。小班的幼儿也已经有这样的基础能听辨这几个小动物的名称及它们的叫声, 所以听到这首歌曲时他们都很感兴趣。

在刚给幼儿播放这段音乐的时候, 幼儿听到前奏时就表现得很兴奋, 说明幼儿都是喜欢音乐的, 不仅是听力健全的幼儿, 听力残缺的幼儿也同样乐于感受音乐、欣赏音乐。

后来的一段时间里, 他们会跟着音乐做动作了, 听到“嘎嘎嘎”的时候, 他们就开始学小鸭子, 这说明幼儿已经把听到的声音和以往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了。

随着对音乐的熟悉, 有的幼儿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唱歌了。虽然他们不能完全地跟唱, 但是每到小动物的叫声时, 他们都会一边做动作模仿小动物一边跟着“唱”起来。刚开始时他们跟不上音乐的节奏, 只顾自己:“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没有节奏感可言, 但是到后来, 幼儿已经开始逐渐有节奏感了, 他们会唱:“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虽然还是不能和音乐完全一样, 但是我们能明显看到幼儿的进步, 相信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对音乐的逐渐熟悉, 幼儿会在节奏感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生活中会听到很多有节奏的声响, 可是有时候幼儿不一定能注意到它们, 也因此浪费了很多在生活、情景中学习的机会。作为听障儿童的老师和家长, 我们应当留心周围的一切事物, 发现能运用到幼儿康复教学中的东西。汽车的喇叭声“笛笛笛”、火车的汽笛声“呜……”、钟表的响声“滴答、滴答”都可以作为幼儿教学的内容。通过听这些声音, 幼儿不但能明白声音的长短、高低、强弱各有不同, 而且能很好地培养节奏感。

听障儿童通过听力补偿和听力重建, 已经可以很好地感知到声音的节奏了, 只要方法得当, 就一定能培养出良好的节奏感。

2. 倾听声音

倾听声音的主要的目的是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在进行倾听声音的活动时, 老师可以找来各种各样的声音片段, 和幼儿做一个猜声音的游戏, 老师放一段音乐, 让幼儿仔细去聆听, 然后告诉老师听到的是什么。音乐可以是动物叫声, 也可以是各种自然环境声响。通过游戏的方式, 孩子一定能激发听声音的兴趣和培养专心听的习惯。

通过倾听声音, 幼儿还了解到声音是有区别的, 有的声音大, 有的声音小, 有的声音长, 有的声音短……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幼儿练习辨听声音的有无、大小、快慢、长短。经典游戏《抢椅子》就是听辨声音有无的一个很好的游戏。

3. 音乐欣赏活动

音乐欣赏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聆听不同节奏、不同情绪的曲子来感受音乐的内涵。要选择一些内容简单、节奏鲜明、易于理解的歌曲和乐曲。还可以带幼儿去欣赏音乐剧, 或者是老师给孩子排一个简单的音乐剧, 让他们通过直观的感受和体验来理解乐曲, 建立起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三、听障儿童文学艺术教育

(一) 听障儿童文学艺术教育的内容

文学教育的总目标是以“美”引“真”, 储善壮体, 寓教于乐, 实现文学的多元价值, 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主要包括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力、理解力、体验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领域目标。

在提到幼儿园艺术教育时, 教师想到的往往是音乐、美术和舞蹈, 常常把幼儿文学教育忽略在外。其实文学活动和美术、音乐等艺术活动一样, 能够提高幼儿审美的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及创造力。对于听障幼儿来说, 文学教育不仅仅只是教单词、教句子, 更重要的是理解文学作品, 把自己的情感经验融入其中。

儿童常接触的文学作品有儿歌、儿童剧、故事等, 在为幼儿选择作品时, 要考虑到幼儿的语言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

(二) 文学艺术教育在康复教育中的应用

如同文学作家鲁兵所说:“对尚未识字的幼儿, 文学作品不是他们自己读的, 而是父母教师念给他们听的……儿歌、故事、童话, 都是只能通过大人的朗读, 尚未识字的幼儿才能得到真正的欣赏, 不只是了解其内容, 而且欣赏语言艺术。”根据幼儿这一特点, 我们要多给幼儿组织一些文学欣赏活动, 如讲故事, 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有感情地朗读都有利于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加深对故事的印象。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儿童文学名著, 如《丑小鸭》、《白雪公主》等, 也可以用观看表演的形式来进行文学欣赏教育, 比如带幼儿去看一些童话剧或者木偶剧。

让幼儿学习语言也可以用多样的形式, 比如让幼儿把语言从模仿、复述变成表演。如故事《是谁帮小桃树松了土》, 故事里有小桃树、大象、小白兔等角色, 故事中小桃树说:“大象, 是你帮我松了土吗?”“小白兔, 是你帮我松了土吗?”在复述故事时有一个小朋友总是不会说:“是你帮我松了土吗?”几遍下来他已经不耐烦了, 于是老师改用表演的方式来进行, 让这名小朋友扮演小桃树, 小朋友很兴奋, 也很认真, 虽然一开始说得还是不好, 但是小朋友刚才不耐烦的情绪已经没有了, 玩得很开心。一个故事表演下来, “是你帮我松了土吗?”这句话他说了好几遍, 一遍比一遍说得好。通过在表演时的反复表达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听障儿童的艺术教育是康复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通过进行艺术教育, 幼儿能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但是要注意的是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的活动, 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 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参考文献

[1]刀维洁.听障儿童康复教学教法.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11.

[2]卢晓月.听障儿童康复言语康复技能.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11.

[3]周兢.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

[4]魏霜, 黄昭鸣, 陈茜.前语言期听觉言语康复在听障儿童语言发展中的重要性.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06.4:27.

[5]黄昭鸣, 李立勤, 金野.特殊需要儿童可视音乐干预的原理与方法.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08.6:67.

听障儿童康复教育论文 第8篇

一、形成隔代养育的原因

(1)父母外出打工。

(2)父母均为上班族。

(3)父母离异。

(4)父母均为残疾人 (聋哑人 )。

二、隔代养育存在的弊端

1. 知识欠缺,训练方法不当———严重阻碍听障儿童的语言认知发展,影响康复成效

首先 ,在听觉口 语法课堂 中 ,照顾者要将课 堂中老师 运用模拟 玩具做模拟 情境练习的 目标、方法和 技巧 ,灵活运用于日常生活情境。其次,照顾者还要和老师共 同制定符 合儿童发 展水平的康复计划和目标,并对儿童实施有效的持续评估。再次,照顾者每天要对儿童进行大量的、较高质量的语言输入,才能刺激听障儿童“听”和“说”,从而促进其语言发展。而祖辈人大多不识字,悟性较差 , 即使老师 在课堂上 手把手教,到了生活中也很难奏效。祖辈人受教育水平 低 ,缺乏情趣 ,不会阅读 或没有阅读的意识和习惯,很少会和幼儿一起游戏和阅读;且由于组织语言的能力差 ,语言输入的 质量不够 ,即便和幼 儿一起阅读或平日里的一些语言刺激,也只是一些浅显的词句,并不利于关键期的听障儿童的语言发展。而且,多数祖辈人生活在边 远农村 ,方言浓重 ,这样的语言输入对听障儿童极为不利。

2. 儿童的正常依恋难以形成———不利于儿童个性及社会性发展

依恋是儿 童与抚养 者之间的 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母爱又是儿童依恋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形成 儿童最初 的人格特 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英国儿童心理精神学家保尔曾指出 :过早离开父 母 ,未建立正 常依恋的儿童,不能主动与其他儿童一起游戏。祖辈人缺乏母爱特质,因此,由祖辈人抚养的儿童,孤僻、胆小、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从而影响其今后的个性及社会性的发展。

3. 溺爱、娇惯和放纵———影响听障儿童良好习惯的形成

良好习惯的建立,必须有良好行为作支撑。儿童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建立在父母榜样示范的作用之上。祖辈人在儿童出现不合理要求时,较多采取顺从和满足的方式和态度。

4. 观念守旧,缺乏责任———对听障儿童独立性及创造力的培养不利

首先,祖辈人包办、替代,使孩子形成了“饭来 张口、衣 来伸手” 的不良习惯,没有尝试学习生活经验和主动尝试新鲜事物 的意图 , 导致儿童 独立能力弱。 其次,祖辈人教养观念滞后,对于幼儿因好奇心而出现的“捣乱”“破坏”等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加以阻止。为了不让幼儿“出事”,两三岁的孩子还经常抱在怀中,不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和探索机会,极不利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最后,多数祖辈人精力、体力不支,往往不够坚持。在他们意识里,能照顾孩子衣、食 、住、行就已经 不错了 ,谈何康复教育?

还有些祖辈人,依仗其年龄大,在康复教育过程 中 ,对老师 ,尤其是对 年轻老师总是不能积极主动配合,过分依赖老师 ,一旦幼儿离 开康复机 构、便不知所措。 另外,祖辈人对高科技听辅具缺乏一定的了解 ,在听能管 理方面 ,对听辅具 ,尤其是电子 耳蜗 ,不会正确 地保养和维护,致使电子耳蜗出现故障的频率较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听障儿童的康复教育。

听障儿童语言发音训练个案研究 第9篇

听障儿童其实就是听觉障碍的儿童。听觉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力减退, 以致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的声音。听觉障碍与听力残疾意思相同。根据听力的损失程度的轻重, 医学上把听力损失程度重的称为“耳聋”, 听力损失程度轻的称为“重听”, 并且只要是听觉系统传音部分、感音部分或两部分发生了病变, 出现听力丧失或听力减退的症状, 我们对其可统称为“耳聋”。

二、个案基本资料

常某, 女, 4岁5个月, 左右耳听力损失均为85d B, 2岁半配戴助听器.35d B以上的声音可以听见, 2012年5月到沈阳省听障儿童康复中心接受康复训练。训练前情况如下:该听障儿童有聆听意识, 能察知和分辨常见的环境声;能理解简单常见的词汇, 语言清晰度为60%;根据家长陈述和观察发现, 该儿童过于依恋家长, 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动作发育迟缓。

三、教育训练的具体目标及训练计划

1.长期目标

通过助听器的辅助, 经过六个月训练之后, 理解姓名的指代作用并能做出正确反应, 理解生活中常用指令, 并能听指令行动。能发出简单的词, 能参与群体活动。

2.短期目标

第一个月:首先通过呼吸练习发出简单的声音。

第二个月:锻炼舌部, 读出字母, 能与熟悉的人微笑。

第三个月:会正确宏亮地模仿小动物、交通工具的声音, 区分两种不同的声音。

第四、五、六个月:学习拼音字母的发音, 和拼读。能叫出“爸爸”、“妈妈”。

四、实施过程

根据常某的目前发展水平, 发音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掌握发音器官的不同发音部位和活动方法, 因此我分8个部分进行训练:呼吸方法训练、舌部锻炼、口部锻炼、鼻音练习、嗓音练习、音素训练、拼音训练、四声训练。

为此我大致将计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 第一阶段 (时间2012年10月1日——2012年10月31日) :这一阶段的训练要求是锻炼她的呼吸:

首先老师先做示范, 将一张纸吹起, 然后将纸交给她让她模仿, 并尽量让她呼吸加长。然后将她的手放在老师的喉咙处感受震动, 并和一起发“呼”音。

(二) 第二阶段 (时间2012年11月1日——2012年11月30日) :在这一个阶段中, 目标是要她锻炼舌部发音。

1.舌部发音练习

在她面前放一块糖需要他伸出舌头才可以舔到, 固定他的头, 更换糖的位置, 通过锻炼几次后作为奖励给她, 或是在她的嘴唇上涂上蜂蜜, 让她舔这样可以锻炼他的舌头的灵活性。

2.口部锻炼

老师可以以游戏的形式锻炼她, 带上听诊器自己张开嘴, 让她进行模仿。然后出示一张哭泣并嘟嘴的照片, 让她进行模仿。

(三) 第三阶段 (时间2012年12月1日——2012年12月31日) :在这一阶段中, 通过鼻音的练习, 要求是她会正确宏亮地模仿小动物、交通工具的声音, 区分两种不同的声音。

出示小牛的图片, 并作出示范的发音, 让她仔细观察你的发音位置, 让她把手放在你的鼻子上, 感受气流的流动和震动。逐步取消动作。同样训练小汽车的发音, 让她自己感受发音的不同。

(四) 第四阶段 (时间2013年1月1日——2013年3月31日) :在这一阶段中, 通过进行嗓音训练能叫出“爸爸”“妈妈”等简单的词, 重复简单的词。

1.嗓音训练

拿出爸爸的照片, 指着照片告诉他b—a—bā (爸) , 并让她进行重复, 同样妈妈也是这样训练。

2.四声练习

要有正确的口形。拼音卡片要正确应用, 用手势加以指挥, 像唱歌一样。第一声手平挥, 第二声手上扬, 第三声手先下划再上扬, 第四声手下划。

五、结果分析

(一) 经过六个月的训练, 结果常某基本上达到了短期的目标。

训练结束后, 对常某进行了系统的评估, 她会模仿小动物、交通工具的声音, 能叫出“爸爸”“妈妈”等简单的词。

(二) 通过训练, 有主动与人打招呼的意识, 并且能够微笑, 但运用的时机和场合仍有不妥的地方。

能够有意识地进行点头、微笑, 对于自己熟悉的场合运用得很恰当, 但是一些训练中没有接触的情景, 还需要在生活中继续泛化。

(三) 发音的时候, 音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发音也明显清晰许多。

通过吹气训练的练习, 常某说话时的气流明显增强了, 发音也明显清晰许多, 听力的敏感度也提高了许多。

六、分析结论和对未来的展望

随着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对听障儿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特殊的, 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积极性和局限性, 作为一名即将成为听障儿童康复师的我们, 不仅要正确认识听障儿童, 关心听障儿童, 更主要的是不断地探索和钻研对于听障儿童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 使更多的孩子早日融入到主流社会中来。经过半年的努力让我发现他们的世界是单纯的、开心的、快乐的。但是却远离社会这个大家庭, 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会使他们尽快地融入到我们的广阔的大家庭。

参考文献

[1]黄卫红, 聋儿语言的发展及其培养, 读与写杂志, 2008, 7

[2]聋童的社会适应及教育牛玉柏2004, 12

[3]黄艳华, 硕士论文, 听障儿童人际信任与个性特点的关系及其与正常儿童的比较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2004, 4, 18

听障儿童康复教育论文 第10篇

一、早期阅读的概念

早期阅读, 是指年幼的孩子凭借丰富多变的色彩, 生动形象的图画, 相应的语言文字以及成人的语言讲述, 以激发幼儿的兴趣, 从而理解读物的活动过程。早期阅读是幼儿认识和探索世界的重要手段。

二、早期阅读在听障儿童早期康复教育中的作用

1. 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阅读习惯。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听障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 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探索有赖于兴趣的激发, 对感兴趣的东西学得快。因此, 成人应选择一些图文并茂、适合幼儿阅读的、幼儿喜欢的文学作品“先入为主”, 如绘本《好饿的毛毛虫》, 毛毛虫吃了好多东西, 它会怎么样……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 让他们有继续看下去的强烈愿望。早期阅读是培养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且幼儿期形成的习惯也比较牢固。中外名人志士, 大都有着早期阅读的经验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对听障儿童早期阅读的培养, 可以让其受益终身。

2. 促进听障儿童的语言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 “孩子阅读开始越早, 阅读时思维过程越复杂, 阅读时对智力发展越有益。七岁前学会阅读, 就会练就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边读、边思考、边领会。”五岁之前, 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听障儿童的语言发展较同龄儿童相对滞后, 其特点是:认知经验少, 词汇量不足且丰富度不够, 口语表达欠连贯, 语气、语调及节奏欠流畅…阅读是发展语言能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同听障儿童阅读的过程中, 一些优秀的作品, 如《想吃苹果的鼠小弟》通过成人绘声绘色的讲述, 启发和引导他们体验和理解作品内容, 更重要的是模仿和学习成人的语言模式, 即词汇、句型以及语调、语气和节奏等。另外, 一些大龄幼儿, 在获得口语的同时, 便萌生对书面语的兴趣和敏感性, 开始观察、体验有关书面语言的读写经验, 从而促进听障儿童的语言发展。

3. 培养听障儿童的倾听习惯和能力。阅读是学习的基础, 阅读能力往往决定其学习成绩, 同时也是迄今后成功从事各项工作的条件。对听障儿童来讲, “听”显得尤为重要, 不论采用何种学习方式, “爱听”“会听”都是必要的前提。优秀的孩子大都有着良好的倾听习惯。“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门槛, 听讲能力强弱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因此, 早期阅读可以很好地培养听障儿童的倾听习惯和能力。

4. 开拓视野, 丰富情感。正常幼儿往往是“打破沙锅问到底”, 以好奇心去探索和发现世界。相比之下, 听障儿童由于听力障碍, 获取生活信息不足, 就显得“无知”许多。如果成人能正确引导听障儿童早期阅读, 图书中大量的信息、丰富的知识, 可以帮助他们开拓视野、增加经验。同时, 书中的经典故事, 如美丽善良的灰姑娘、机智勇敢的阿凡提……幼儿在倾听这样的作品时, 往往会产生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感, 知道善与恶、美与丑, 不但开拓了视野, 而且还大大丰富幼儿的情感。

三、正确引导听障儿童早期阅读

1. 在引导幼儿阅读时, 成人可以紧挨幼儿坐, 幼小的幼儿可搂在怀里阅读, 让幼儿有种安全感。如果是亲子阅读, 每天晚上睡觉之前躺在床上亲子共读, 也是很不错的阅读方式。集体课中在阅读角阅读时, 环境要安静, 要求幼儿坐姿端正, 正确拿书, 跟着成人的引导, 从上到下, 从左到右, 按画的排列规律阅读。一页一页翻书, 不撕书、不折书、不抢书、不扔书、不用脏手触摸书, 保持安静, 善于倾听。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或情境, 成人的语言要富于变化: 或表现愉悦, 或表现悲愤, 从而感染幼儿, 产生共鸣。不要过多强求孩子理解书中的信息。

2. 在选择图书时, 首选绘本, 绘本是一种用绘画来讲故事的艺术形式, 用画直观地描绘形象。图画是主体, 具有讲述故事的功能, 它本身就孕育着叙事抒情、表达情意之功效。文字在说话, 图画更在说话, 两者用不同方式说话来丰富表达同一个主题。听障儿童, 大多认知语言滞后于同龄正常幼儿, 他们以直观形象为主导, 不善于把语言转化成形象的经验, 绘本中的画在帮助他们将语言转化成形象, 孩子从图就可以了解故事情节。文与图珠联璧合, 相互补充, 有机结合共同讲述一个故事。日本的手绘本深得小朋友的喜爱, 如《可爱的鼠小弟》系列丛书, 此类绘本的共同点是图画多文字少, 且重复性高。每个故事都有戏剧性变化, 高潮起伏, 有时让人啼笑皆非, 登场人物的心理活动都用画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国内的一些幼儿读物往往是字多图少, 且大多为电脑绘图, 手绘本极少, 阅读质量不高。

3. 根据听障儿童的年龄及认知程度选择读物。一般年龄小、认知程度差的孩子, 宜选择色彩鲜艳、大幅图画、能反映小儿较熟悉的事物; 年龄稍大的幼儿, 选择反映日常生活、新鲜有趣、有细节和动作的图书; 大龄儿童, 可选择故事书、连环画甚至童话、寓言等书籍。另外, 还要根据孩子的认知程度, 听障儿童的年龄与其认知程度往往不同步, 因此, 成人在讲述时, 要灵活变通, 将内容可以做一些删减, 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4. 在引导听障儿童阅读时,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应避免一些误区: ( 1 ) 认识不足, 有些成人觉得早期阅读太早, 是上学以后的事情, 是提前开始的识字教育。 ( 2) 偏重让孩子从书中学知识, 把读物仅仅当成获取知识的手段, 没有真正认识到早期阅读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幼儿对书的喜爱和看书的兴趣。阅读就像玩耍一样, 让孩子感觉快乐, 而不是要认识多少字一样完成作业。 ( 3) 还有些家长愿意花钱买一大堆书, 不愿意花时间陪孩子阅读。 ( 4) 购买读物时, 缺乏科学指导。看似好多书, 真正适合孩子的、孩子感兴趣的书不多。

听障儿童康复教育论文 第11篇

关键词:听障儿童;心理障碍;德育教育

听障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使其与外界的交流渠道变得狭窄而不通畅,与普通孩子相比,他们缺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情与情之间的交融,心与心之间的沟通,这就导致了他们的一些异乎于寻常人的不健全的心理及行为问题,例如:孤傲,以自我为中心;放纵,自我约束能力差;多疑,考虑问题偏激;激怒,感情脆弱易波动等。

案例一:王某某,男,12岁,在学校是个比较听话的孩子,学习成绩不错,从孩子的穿戴和消费来看,他的家境应该是非常不错的。突然有一天,他的母亲来到学校,一脸无助的哭着说:“郑老师,求您帮帮我吧!孩子昨天晚上回来,非向我要500元钱,说是要买一辆新自行车,我说,我和你爸爸都下岗了,家里哪来这些钱,你的那辆自行车不是挺好吗?就先骑着吧,以后再买新的,他听了,立刻火冒三丈,摔家里的东西,我说明天就去学校和老师说说,他竟然冲我过来,指着我的鼻子,恶狠狠地比画,如果你去学校把这事告诉老师我就打你。老师,我实在是管不了他了,跟他无法沟通,你帮我管管吧。”

听障儿童由于生理上的残缺,从小父母便对他们疼爱有加,觉得亏欠孩子,往往用过分的溺爱来弥补,在教育方法上是迁就放纵多,再加上多数家长不会手语,无法与孩子沟通,又缺乏教育方法,这就使这些孩子逐渐养成了恃娇恃宠、唯我独尊的个性,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一些行为问题便不断暴露出来,到了这时,家长们才感到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只好把孩子的教育统统推到学校。笔者认为,像王某这样的孩子,之所以出现在家中与在学校表现截然不同的两面性,其原因在于,孩子在学校是受到严格、良好的教育,可在家里又缺乏教育,家庭与学校教育缺乏一致性。我想,对这部分孩子采取对策的关键在于,要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使之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孩子的缺陷,将过度地扶助变为独立意识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学期我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定期对他们进行手语培训以及进行听障儿童心理学和有关如何教育方面的讲座。这一举措对家长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双管齐下,形成合力,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案例二:学生李某某,看到老师的手机放到桌子上,趁老师不注意就偷走了。后来得知当时有四五个学生看到了李某某拿老师的手机,可是当老师在调查这件事时,同学们都说没看见,费了很大劲才从一个同学的口中得到线索,破了案。事后老师找到李某某问他为什么做出这样的事时,他说:“我喜欢手机”。问他错在哪里?他说:“我马虎了。”

在聾校老师们经常要“破案”。因此有的老师会做出这样的结论:偷东西、说谎是听障孩子的天性。笔者却认为,把这些归为他们的天性,显然是不公平的。由于听力障碍,导致听障儿童对语言理解得不深刻,不透彻,因此,造成一些学生是非观念差,法律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差。同时,由于家长长期的娇惯,使其意识不到拿别人的东西是错误的,这些孩子经常会做出一些在常人看来不该做的事,而每每出现了问题时,又由于家长、老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上的不畅通,而对一些问题采取了放任的态度。长此以往,逐渐便形成了恶性循环,给学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隐忧。如何改正听障儿童的这些不良习惯。我想对策之一,要经常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通过一些具体、直观的较容易被他们接受的案例,提高是非辨别能力,增强法律意识,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另外,在教育过程中,要认真学习听障儿童心理学,研究他们的心理特点,加强道德法制教育,对于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要实施早期干预,无论大事、小事都要认真对待,要有较高的洞察力,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敬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具有可塑性的听障儿童在老师的精心呵护和教育下,一定会改掉这些不良习气,健康成长。

案例三:一天,六年级的李老师突然来到教导处,他对我们说:“今天早晨,接到两个学生家长的电话,说是两个学生一夜没回家,今天早上也没有上学”。经过询问同学才得知,他们是和社会上的聋人去外地找工作了。老师和家长马上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大家多方寻找,但都没有找到。半个月后,这两个同学回来了,问他们去了哪里,他们说是去了天津,原本说是跟着社会上的聋哑人去找工作,结果到了那里才知道这些人是让他们去抢包、偷钱。最终想了很多办法才脱身。

学生厌学出走的事件在很多特教学校发生,这类事件频发的原因有二:一是学生的自身原因,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是以目代耳,所以他们看事情往往是关注表面。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金钱与物质的富足让他们眼花缭乱,令他们羡慕向往。他们认为上学没有用,只有到社会上去闯才可以实现心中规划的理想生活,或实现自己对物质和金钱的需求。于是相信社会上无业聋人的话,走上了自认为充满前途与光明的路。美丽的谎言和错误的见解,使他们走入歧途,而残酷的现实,又使他们的梦想破灭,重新走向课堂;二是社会原因不可忽视。近年来,聋生毕业就业情况很不乐观,一些聋人找不到工作,赋闲在家,因此,他们拉帮结伙,或在社会上闲逛,偷钱、抢包的恶习大范围滋生,他们还经常到学校来联系在校生,并不断灌输他们不需要文化知识,亦能发财致富等。这就使得一些贪图虚荣和享受的学生上当受骗,弃学出走。

针对此类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法制和纪律教育,同时还应在各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着力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及其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養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此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从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主要精力集中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之中。另外,残疾人自强不息,奋斗成才的事迹也是对聋生实施学习目的教育的现实教材。

让听障儿童的语文课堂教学走进生活 第12篇

一学词识句教学的生活化

聋校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 年级越高, 语文教学便越吃力。词句的学习必须经由认识、掌握、运用三个过程, 才能真正进入聋生的语言体系。

学词识句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在学词识句上, 听障儿童存在着学多用少、学难忘易的特点。在聋校的低年级阶段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尽可能好地掌握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和句子, 帮助他们更快地进入阅读阶段。

1. 营造校园环境学词识句

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 经常组织学生在校园探寻一些与语文学习有关的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这可以使学生建立语文学习与校园资源的有效联系。如:春天在校园里的花坛边写上“春天来了, 花坛里的花开了”“蜜蜂采蜜”“小草发芽了”等标语, 学习了词句认识了春天;楼梯上贴有靠右走的小脚丫图案, 学习了词句, 掌握了安全知识“上下楼梯靠右走”。引导学生进行现场情境学词识句, 附于语言内容的同时展示语言形式。

2. 创设教学情境学词识句

联系生活的点点滴滴, 把识字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一方面贴近学生生活, 另一方面, 易于理解和记住这个字。如教“开”“关”时, 利用室内环境, 让学生做“开灯”“关灯”“开门”“关门”的动作来帮助理解;分辨“走”“跳”“跑”三个词时, 可带领学生来到操场, 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边看指令边表演来学习, 学生个个雀跃, 也乐于参与;又如教“苹果”一词时, 则可以出示实物, 让学生观察外形、颜色, 摸摸质感, 尝尝味道, 学会说“苹果是甜的”“苹果是红色的”“苹果是绿色的”。这样, 教学中, 每位学生都兴趣盎然, 课堂气氛活跃, 听障学生在这样亲切自然的学习中就学到了知识。

二阅读教学的“生活化”

由于听障儿童的情感体验相对贫乏, 在对课文情感的把握上常常陷于游离与苍白。在教学中, 努力为听障儿童创造具体生动、引发联想的情境, 设计双向互动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

三知识在生活中展示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再好的学习如果不使用也会被遗忘, 对听障儿童来说尤其如此。听障儿童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如果不能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 很难学会举一反三。

如听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写话能力较弱, 这使他们学习的词句因得不到足够的训练而显得退化, 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多在生活中使用学过的词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要设置全方位的语文操练平台, 让学生用“采撷本”积累好词好句, 用“日记本”记录生活的点滴, 用“交流本”写下同学、老师之间交流的话语。如在开展《爸爸、妈妈, 我爱你们》主题班会活动后, 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汇报自己的情况。有位同学这样写道,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在外打工要注意身体, 我一定好好学习, 请你们放心”, 还有不少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 纷纷说出自己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 写得十分真挚感人。这样的语言练习显然已超出了语文的范畴, 它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激荡着学生的思维, 真正实现了语文和生活奇妙的融合。学习了《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一课后, 安排了学生回家后在父母的指导下学会上网、查资料、发电子邮件, 借以复习、巩固、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学习了《春天在哪里》一课后, 鼓励学生到校园里去寻找春天, 了解更多的有关春天的信息等。这些都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只要坚持以听障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听障儿童的发展为根本, 把语文学习融会进广阔的生活海洋, 就一定能激发听障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 促进听障儿童的语文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 为听障儿童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胡晓风等主编.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

[2]邢同渊主编.智力障碍儿童教学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护理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民间借贷的风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