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文化范文

2024-05-04

黄帝文化范文(精选12篇)

黄帝文化 第1篇

本文试从传播的五要素视角切入, 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五个方面探析拜祖大典的文化传播策略, 并从传播效果上论及拜祖大典的意义。

享誉“中华第一古都”的河南省新郑市, 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建都地, 是亿万炎黄子孙心目中的民族圣地。今天, 轩辕黄帝故里已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凝聚民族精神, 吸引海内外炎黄子孙, 寻根拜祖的华夏圣地。

一、传播者

1、可信性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 传播者决定信息的内容, 从宣传或说服的角度而言, 不同的传播者, 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人们首先要根据传播者本身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真伪和价值作出判断。可信性包含两个要素:一是传播者的信誉, 二是专业权威性。

自2006年起,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都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会主办、郑州市新郑市人民政府承办。在举办大典时, 邀请对象以“重在高规格、重在影响力、重在代表性”为原则, 国家领导人、港澳台等地政要名流、奥运冠军等都曾参加过大典。由河南省政协主办的拜祖大典, 无论其信誉度还是其专业权威性, 都确保了受众对于拜祖大典的高度信任度。同时, 由于河南省对拜祖大典的重视, 相对于一些地方性的祭拜活动,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更能吸引公众的关注, 也比其他同类别的活动规模更大、层次更高、影响更为广泛。

2、把关

把关是传播者发挥对传播效果的定向作用的重要机制。传播者选择提供什么信息决定着受众瞩目的焦点和范围。2007年拜祖大典确定了“和谐中原、和谐中国”的主题, 彰显了和谐中原、和谐中国的盛世景象, 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华夏文明。政府对拜祖大典的主办也避免了因民间举办所引起的封建迷信及商业味过浓等问题, 使得拜祖大典显得更庄重、更具有公益性。

二、传播内容

文化是人民生活方式、习俗礼仪等的综合体, 它包括一系列的仪式和程序。鲜明的符号性和仪式性, 能体现出不同文化的鲜明特色和魅力。以下以2006年拜祖大典为例简要分析拜祖大典的仪式化和符号化的表现:

前来参加拜祖大典的有全国34个省、市、区 (含特别行政区) 领导人以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 共计1万多人, 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体现了全世界华人之同心同德、同根同源。古城、牌楼、炎黄广场、黄帝雕像、锣鼓、百家姓旗阵、少林武术、太极拳是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民族歌舞是现代中国团结统一、发展强大的表现。沐浴、更衣, 汉服、黄帝丝巾从外在的形式和衣着开始, 一步步地把人引入内心认同和回归。鸣炮34响、三批九人敬献花篮, 海内外代表上香, 全体行施拜礼, 这是炎黄子孙特有的祭拜方式。

拜祖大典上的一系列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仪式和符号, 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中华民族中的56个民族各自都有自己的族源或传说中的始祖, 但他们都认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表示对于中华文明创造者的崇敬和缅怀。认同中华文明的价值更是炎黄子孙自古至今都坚持的文化心态和精神内涵。

重视祭拜祖先是中国古代礼仪的显著特色, 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然“心拜”重于“形拜”。“形拜”只是祭祀活动的表现形式, “心拜”才是祭拜活动的实质内容, 二者共同构成完整的、理想的祭拜活动。祭拜黄帝时, 无形的心理感受比有形的礼仪行为更加重要。我们祭拜黄帝不是把黄帝当成神灵来祭拜, 而是在一种肃穆的气氛中追思我们的先民如何创造文明、造福子孙。因此, 我们的祭拜在形式上也应当是人文的而不是神化的。

三、传播媒介

以2007年拜祖大典为例, 为让更多的华夏子孙了解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30分》和四套《海峡两岸》从3月26日起播出拜祖大典形象宣传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海峡之声、新加坡传媒电台、香港电台、澳门电台等100多家广播电台对“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进行联播。拜祖大典开始时, 中央电视台文艺、国际、新闻等三个频道以及河南卫视、郑州电视台对拜祖大典作现场直播;香港凤凰卫视实行录播;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大河网等网站同步作网络直播。

报纸、电视、网络几乎全方位对拜祖大典进行报道, 设置议题, 制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吸引了社会人士对拜祖大典的关注。通过各种象征形式的表演及考古学、民俗学、历史学和精心制作的电视短片的展示, 以及海内外电视卫星同步直播, 使得“拜祖大典”变成了一次全球华人瞩目的拜祖大典, 一次56个民族团聚中原的兴邦盛典, 一次盛世中国寻根访祖的和谐国典。

四、受众

1、满足受众情感和文化认同需要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有的传统及仪式,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 人们总是希冀在民族共同体及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中找到民族主义的力量与韧性, 建构其文化身份和自我认同。在这种情况下, 负载民族文化的“宗教仪式”得以复兴和传播也就得到很好的理解和说明。在以孝为先的我们这个东方国度里, 许许多多的人满怀寻根敬祖之情, 欲窥邃古之源、探寻人根之祖, 自有人类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我们祭拜黄帝、追思其丰功伟绩, 首先是缘于血缘的认同, 而且通过拜祖强化血缘的延续, 把民族的血脉和文化的血脉合二为一, 这就是我们认同的基础。

拜祖大典不但重新唤醒了埋藏在人们内心深处对中华民族古老久远而又亲切深邃的情感与记忆, 使得亿万华人由此对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产生深深的景仰、爱戴、敬慕之心, 更充分感受到了古老的“机械团结”的力量, 感受到了“同根同源、龙族荣光”所带来的归属感、群体感、身份感和亲近感。无疑, 在文化意义上, “轩辕黄帝”业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符号、成为全球华人感情认同、价值认同的文化标志, 成为建构民族自我身份的重要纽带。“炎黄文化”亦成为中华民族进一步走向世界的精神旗帜和中华文明继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2、意见领袖

在拜祖大典活动中, 参与的不仅有政界人士, 也有文艺界的知名艺人、奥运冠军。名人的参与不仅为拜祖大典增添了更多的关注度, 同时这些名人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意见领袖是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最早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概念。他们对大众传播的效果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后来的研究大都认为, 大众传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 必须首先重视这些意见领袖的存在。名人一般都拥有很大一部分公众对其的认同感。因此, 在公众的眼里, 这些名人传播的信息往往被认为是真实可信的;名人的意见也往往会被这些追随者当作正确的意见而被接受。在现代社会, 人们往往选择依靠可信度较高的信源获取信息或意见, 这也使知名人物成为一定范围内的意见领袖有着必然性。因此, 借用此方法打造公益活动成为宣传成功的重要元素。

五、传播效果

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 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一年一度的拜祖大典为公众设置了一道“传统文化和民族团结”的议题, 既极具历史意义, 又极富时代内涵, 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振奋民族精神, 激励改革创新, 推动祖国和平统一, 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弘扬了传统文化

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用多种形式展示、瞻仰黄帝的伟大历史性贡献, 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人文始祖黄帝造福人民、和睦万邦的优秀民族传统, 把现代中国建设成人与人, 人与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高度和谐的文明、富裕、强大的国家, 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能从法理和道义上孤立“台独”、粉碎“台独”, 增强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增进两岸的交流与合作, 推动反独促统, 也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支持两岸统一的舆论氛围。

3、拜祖大典是打造河南形象的强势品牌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拜祖大典彰显了河南的魅力, 让世人从中认知河南、感悟河南、聚焦河南。可以预见, 伴随着一年一度拜祖大典的日臻成熟、完善, 河南和郑州在海内外的美誉度必将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必将进一步扩大、感召力必将进一步增强、影响力必将进一步拓展。

4、整合历史文化资源, 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河南文化资源独具禀赋、文化底蕴浓重深厚、人文和自然景观璀璨夺目。成功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后, 河南省内一大批历史文化资源所在地纷纷表达了合作、整合的强烈愿望, 拜祖大典的品牌效应得到初步显现。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花建等:《文化产业竞争力》, [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1、花建等:《文化产业竞争力》, [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

[2]、方明光:《文化市场与营销》,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2、方明光:《文化市场与营销》,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3]、丹增:《文化产业发展论》,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3、丹增:《文化产业发展论》,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4]、胡惠林:《论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J].《思想战线》, 2003年第四期4、胡惠林:《论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J].《思想战线》, 2003年第四期

刘一秒:黄帝文化与三道智慧 第2篇

思八达董事局主席刘一秒先生

刘一秒:上个月我们在夏威夷去一个世界级企业,就是当今世界上第二值钱的企业苹果公司的一个副总裁家里面,他家的花园非常大,大概几百亩地,我们去他家访问,他们家的建筑风格包括院里装修方式。我们请教为什么是这种方式,最自然、最天然?最后一个结论,他说这都是跟中国学习的,叫“天人合一”,所以他们没有像别人想象的那样子豪华奢侈,或者帝王将相的状态,而是非常进入平和状态,跟自然融为一体。

刘一秒:在我们心里明白用两个字形容,用黄帝的思想叫“天道”,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去年我们一行人去英国访问剑桥和牛津,出现一个尴尬的现象,他说你们看看叹息桥上写的内容,他说不知道为什么东方派很多学子到剑桥、牛津学这些结论干什么?我请教他们说,你们派你们精英到中国留学学什么?他说我们派精英到中国学什么呢?学你们祖先能根据水的纹理来创造汉字,不是学水的结论,他说我是跟你们祖先学能够把一种纹理抽象符号幻化成文字,然后创造像“德”这样的汉字,结论就是像我们祖先学习无中生有的智慧,而我们浩浩荡荡派出很多人去学大英帝国有些过时的结论。

刘一秒:这件事当时所有的人都鸦雀无声,都不敢讲话了。实际上这件事我们在华人中也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去深入交流访问的时候,也一样。人家来我们中国是学我们黄帝如何,就是咱们发明的舟、车,如何根据需要来创造,比如他们今天很创新,有创新文化,后来他告诉我们创新是跟谁学的?创新的思想意识是跟谁学?他说不是我们自己创造,是跟你们中国学习的。然后我们这30年、这50年派出很多人跟他们学习,他们用我们祖先的“道”创造的结论,我们去学习他们的结论,他们用我们的道,后来他们说这是师道,他们继承学习了师道,而我们学会了这个结论。悲哀也是在这儿。

刘一秒:有一次我们在2008年,也是有一些朋友和企业家在印度菩提树下讲,我们聊有关智慧,论人生企业之道。后来金刚寺的主持人跟我们分享到一个点上,他说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稳定靠的是什么呢?靠两个字,就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两个字---孝道,也就是孝道使一个地方、一个区域、一个国家比较稳定。

刘一秒:为什么能发展呢?靠师道。就是我们不断向师道学习,不断超越,但是为什么能长久?他说用的是天道。

刘一秒:所以今天简单聊一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家庭,能长治久安、能发展,能生生不息,像咱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其他很多相关民族或国家在中途会断流,我们没有断流就是因为使用了天道,我们能够发展壮大用的就是师道,能稳定用的是孝道。

刘一秒:师道后来我们跟相关人士了解、碰撞中谈到有关“天道”的问题,像咱们祖先为什么它能够生生不息?因为任何人当首领,任何让当帝王,他首先都会去拜什么?我们有个词叫先祭天地,就是谁当领导都要叩拜。像一个领导人去祭拜的时候,一个家长祭拜的时候,最后一个最基层的人我们叫学生、员工。

刘一秒:假如校长带头拜天地的时候,学生也跟着拜天地,一个企业领导、企业家拜天地的时候,员工也会跟着拜。所以在家里面父母亲,在咱们家里面不管大房小房子里面,咱们在家里面有一个空间,当父母亲定期、定时去拜祭天地、敬畏天地的时候,然后咱们的孩子也会学会祭拜。事实上传承的不是文化结论,传承的是道所孕育出来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刘一秒:我们在别的相关国家,在整个欧洲访问的时候也谈到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不是把某个文章、某个结论背完之后我们就会有文化。文化的传承是传承在一种思维形式上,具体就是作为。

刘一秒:所以当我们向天祭拜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出现被降服的感觉。降服他就会把心定着。一個人,當被國家和民族降服的時候,才會發自内心爱这个国家。

刘一秒:而如果他没有被降服,他只是明白理论,事实上他无法把心放在这儿。一个学生发自内心说我要报效祖国,核心点之一必须是他降服。

刘一秒:我们讲人被降服之后,心才能定着,定着之后才能形成创造。也就是说在一个企业里面,在一个国家,在一个学校里面,一个学生能有创造力,他必须是心完全定在这块土地上,扎根之后,他才能够创造,他心没有定,他无法真正生发出创造力。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降服,然后定,然后生发创造力。

刘一秒:我们把心定到什么程度,才有创造力?必须把心降服,而做的动作就是要去拜,不是理解。当我们父母亲带孩子一拜的时候,假如我们拜天地的时候,他自然行为习惯开始变化,然后心都开始被天地所降服,然后拜民族的时候,被民族所降服,然后拜我们身边文化的时候,被文化所降服。这样他把心放在此处,然后心才可以慢慢长大,才开始生根、开始发芽,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子孙。

刘一秒:有一次在另外一个国家,有人说到,这二、三十年有很多社会精英,有文化、有财富、有高度的人他们选择了移民,去什么地方。讨论了一上午我说了一句话,这些人不管什么原因、途径选择了移民海外,至少有一件事情,他没有被我们相关的东西所降服。当他如果在被这片土地所降服的时候,就不会把身、把心、把灵移到另外一个土地上。

刘一秒:随着我们在几十个国家看到很多人移民海外之后没有精神家园,当看到他精神枯萎的时候,知道他在这个国家没有心灵寄托,另外一个国家也没有心灵寄托,然后就走向虚空。假如一个人从河南这个城市到北京、到上海之后,说这个地方不是自己的家乡,有一种漂泊感,他在精神家园、思维意识上整个体系都是处在这个方面。就是我们没有更好的使用天道的方式,最后变成这样。

刘一秒:我们再说有关师道的问题。有一次在英国去看一个著名的教堂,在英国看来,他们的精英完全向社会开放,接受社会各阶层膜拜一样,让人天天去向先辈学习,不是学习先辈的结论,而是学习先辈无中生有的智慧,也就是学习怎么创造的过程,把“师”这个结论学会,这是一般的人员。在我看来应该是九年义务制教育做的事情,要想真正让80后、90后有更多的创造力,就是学习师道,什么是师道?我们简单去了解,以前我们把老子、孔子或者是诸子百家称之为先师,后来我们开始学习他的结论,事实上今天后人学老子,学孔子,不是简单学会或者悟道,而是我们要学习老子是怎么成为老子的学问,孔子怎么成为孔子的学问,我们要学的是专家成为专家的智慧,而不是把专家的结论学习完。当然这有些是需要,但是对精英层不是简单把结论学完。

刘一秒:今天咱们创造力跟25个国家比排最后一名,就是我们没有学会“师”如何从无变成有的过程。所以有时候跟中小企业家交流的时候,我说你们都属于文化大师。他们都不了解,说我才初中毕业怎么成文化大师?我说一个老板能从没有专业、没有资金,没有背景在白手起家创业的情况下,整合社会资源,从负债、从零变成亿万家产,这个就是无中生有的过程,这个在我看来就是最高的天道,也就是我们学会了怎么样去创新、去整合的过程。

刘一秒:实际上今天我们像发达国家学什么?在很多场合、很多论坛上提过这个观点,就是我们向一线国家学习,就是学习他们的过程,后来我们深入很多国家之后发现,他们最开始就是跟中国学,以美国为例:

刘一秒:在中国封建时代,在皇权时代,假如说孔子在世的时候,他不会把孔子光环放大,把孔子变成一个偶像或者超越皇权的形式。但是这种能力被谁学会了?首先就被美国的社会和美国人学会,他是怎么做的?他们会在每个领域都培养出优秀的“师”、优秀的“道”。我举例,假如打篮球,他们会培养出当下像麦克·乔丹这样的球神,让麦克·乔丹成为当下“师”一样,在一个社会、一个大学里面,如果我们总是尊敬、崇拜,过多的把焦点总是放在过去的先师上,那就会导致现在的人、当下的力量,当下的斗志和创造力就会不够。

刘一秒:所以发达国家跟咱们学会了古代什么“师”呢?当我们还在崇拜先师的时候,一线国家里面以美国为首的,他们没有过多的把精力崇拜先师,而是把更多的精力去崇拜当下有结果的人。也就是当下的师。

刘一秒:所以当我们一直把当下师变成不断扩大的时候,更多人就会知道他当下活着的时候是一等一的师,而不是去世500年之后从坟墓里出来变成一个雕像拜着,这样社会的动力是往前推进,而不是向祖先看齐。

刘一秒:所以当我们每次提到这个的时候有很多人,一听有点接受不了,但是如果今天在一个家庭里面,如果咱们家长以谁懂为师,如果孩子们懂,孩子很快乐就是快乐的老师,孩子很健康就是健康的老师,孩子今天懂英文、懂游戏,能够跟上时代,当父母都向新的老师学习的时候,这个时代才会快速进步、快速裂变,真正实现中华民族崛起。

刘一秒:当真正尊师道的时候,才会有改革力。如果小孩8、9岁,他心中认为爷爷奶奶最伟大、祖先最伟大,试问当他成为主体的时候怎么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他必须要超越前人、超越祖先、超越父母前辈才能继往开来,而不是简单的光看过去师。

刘一秒:非常遗憾的是过去几十年甚至是千年,两千多年来我们都是过去师,而没有用精力把今天的师浮出来。以一个企业为例,有一次我们去纽约沃尔玛访问的时候,沃尔玛能成为世界一线企业,沃尔玛今天的主管为社会创造贡献,他就会把主管请到台上,让员工感谢他,说你是第一名,你是公司的老师,因为你会,我们不会。当全体员工拜一个会的人,都把他当成老师,你就知道这个人他的斗志怎么样,以及下面拜见他的人不是被这个人的人品所服,而是被他承载的东西,不管是专业还是技能反正他是懂的人,下面是不懂的人,我们把他称为老师。

刘一秒:当大家现在都去拜创造贡献的人,就会出现一个结果,所有员工都会明白一件事,当我们在公司做出贡献的时候,全员向我拜的时候,他有了荣誉,有了成就,他会更加激励自己继往开来,然后学更多的学问、更多的东西来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身边这个也知道,只要我做到这种程度,我有这个结果的贡献,我也一样立刻会得到全员的拜,然后他会享他的荣誉,享受他的财富,享受他有关在成长中的感觉。

刘一秒:这种文化氛围,我们叫企业文化氛围,这个企业文化氛围就是会使当下人体会到功成名就的感觉。全体人员会你争我夺往前冲,这样企业才会有活力,才会有竞争力。这是在家庭里面、在大学里面也是一样的。

刘一秒:如果今天在校一个学生,他思维创造如果能够像—假如像明星一样,他在学校里面立刻体会到这种成长和对学校贡献的光环和荣誉,你们就会想象在学校文化里面咱们3000个上学的人,这些学生他们那种斗志,对学问的渴望以及对自我建树、自我成功的渴望,这就会激发他们对当下有感觉。就是当下师,如果他们是一个经理,或者最普通的员工获得成功也是一样,马上把他变成当下师。

刘一秒:就像麦当劳这样的一线企业,他会把最优秀的人,他会列一个名师榜,他说这些人是企业的快乐老师,他会把最快乐的员工贴在墙上,然后所有员工说我要像他一样,来拜快乐代表,这个人就会越来越快乐,带着整个组织会越来越快乐,所以这个组织30000员工变得快乐;就像谷歌一样,他们为什么会把今天对企业、对生活做出贡献的人,马上当成第一明星,而不是去拜,以前我们认为的老师,事实上他们说有这样的导向,大家当下的人才会有斗志。不管过去老师多么伟大,但是他已经过去了。

刘一秒:在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后,整个美国文化他们所做的一个动作,就是把当下的师变成了无上师,他们会在每一个领域,在高尔夫球领域,在每个领域找到大师,培养成大师,然后拉高那个领域,使当下他那个领域的生态环境是一种向上的、竞争的,然后裂变的、创造的,有活力、有激情的,他们事实上跟谁学习?跟咱祖先学会两个字,学会了“师”道。

刘一秒:而今天在我们的生活,至少这30年,我们所看到的这30年,在中国里面相关企业或者做好一个生态城市,就是因为他们把当下师扶上墙,变成当下人们心中所效仿的对象,而不是一味的像古代师看齐。

现场听众

刘一秒:而在封建时代皇帝是不允许一个人当下成名,就是皇帝不允许一个人当下的威望超过时代,但是这个时代结束了。在继往开来的时代,尤其在我们今天越来越开放、文明、民主的时代,在中国更深入改革、更解放思想的时代,这30年有我们的辉煌,事实上也是师道的觉醒,更多的把当下对我们国家社会和个体做出贡献的人,让他们慢慢浮出水面,给他们更高的荣誉。

刘一秒:有一次我们去中国企业考察的时候,他们就把他们企业墙上贴了很多历代专业人士,包括他们行业里面的专家,包括咱们古代历代先师,也包括老子、孔子。后来我就问这个企业家,我说你把这些历代先师,我们看来叫“有名望或者有杰果的人”,放在墙上,今天所有员工看了有没有感觉?包括咱们学校里面,我去过很多学校,咱们学校里,各种学校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在高中大学墙上贴了很多各类以前的专家、学者和先师,后来我就问校长,我说现在的学生,20、10后的人,他们看到这些先师贴在墙上有没有感觉?

刘一秒:就像今天在这个大学校园里面,贴了很多先师照片一样,试问当下学子看了是很近还是很遥远?是不是你看到历代先贤的像一挂就激情澎湃、斗志昂扬?这不是我们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在各个层面也是一样。

刘一秒:后来我们在深聊的时候,隐隐约约有点明白了,我说为什么不把今天学校里面当下最精英,或者说全国十大教师照片,直接放在历代先贤照片的后面,或者是本班级、本学校里面或者整个范围内。我们在某一点上最优秀的人,直接跟历代先贤列在一起。当时他就说,他说今天我们敢这样做吗?我们这样做是不是对先师的不尊重呢?

刘一秒:后来我就讲一件事,我说我们对历代祖先尊重不尊重,不是表现我们直接把他们照片放在上面,我们谦卑、我们平和。我说这个不是师道,何为“师道”?真正懂师道的人会让当下成为一种状态,这就是师道,当下人能承载对当下拉动力量的人,就成为当下师,就是当我们把学校里面十大优秀教师,把他们的照片直接放在墙上,跟历代先贤一样,对当事人是一种什么感觉?不是说我们的老师可以跟历代祖先、先贤并排列坐,或者平起平坐,而是说明一件事情,我们遵循的是当下的师道,就是把当下最优秀的人变成最高,这样咱们当下的人才会有斗志,才会有状态。然后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去创造、才会有感觉。一个企业里面如果把一个对企业做出贡献的人,对企业来说这是企业的社会,这是企业的生态环境,当一个企业3000员工把一个优秀经理的照片像历代先师一样挂上去,所有经理都会知道,他只要做好,有生之年也会被挂在墙上。

刘一秒:再往深层次考虑,人活一世,在这个领域上,任何人追求一世,以前是不在的时候照片挂在墙上,或者变成雕像被后人膜拜。我们古代是这样做,都是人,一个皇上等一个大将去世之后再立名号,我要所表达,过去这一两百年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时候,他们跟中国学会什么?他们在中国师道里面发现一个玄机,不是等这个人去世之后再去拜,是这个人正当英年为国家创造贡献的时候,就把这个人变成雕像。就像杭州市政府给阿里巴巴马云做一个雕像,然后马云就离不开杭州,我们企业在这儿发展了。这就是使当下的人有这种感觉。

刘一秒:像我们今天在家里面,也是一样。当我们孩子有创造,有发展,有他独特思维意识的时候,我们把孩子照片放大,放在墙上。我们总是让我们的孩子去崇拜各种,或者向各种先师学习,事实上我们再往深讲的时候,什么叫学习?今天8岁小孩学会什么,学习是让孩子充分的显现。我们来到大学是干什么?来到大学学习是引发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向,然后促使我们自己思考,以至于让我们觉悟到什么程度?明白我们每个人是主宰,每个人有强大的自我,具体对大学生来讲,至少上完大学,他必须开始建立强大的自我,一个大学生走出校门,看他有没有真正的毕业资格,不是会什么专业,也不是人品,核心点不是这些,核心点就看这个大学生有没有建立独立的人格,创建成自我的思维体系,自我的价值观念以及自我的世界观。

刘一秒:为什么相当于600万大学走出来的人一到社会上就会找不到工作?用我们的话还没有练成人,虽然22、25岁没有炼成强大的世界,甚至一个人都没有自我,怎么发挥自我?一个大学研究生或者本科生毕业之后到企业当主管,过去十年我都讲,很多人都是跑堂的人员,就是花10年时间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李嘉诚求一生所得,就是把儿子变成创建自我、追求自我。就是谁越早的建立自我,他会越早的开辟辉煌的人生,然后对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做出更大的贡献。

刘一秒:所以假如一个人作为博士毕业之后,成为咱们董事成员,试问一个没有自我的人怎么开董事会,他怎么有他的思想?但是当一个人获得创建自我有高度的时候,在当下没有被认可,如果我们的文化不是认可当下最有结果的人,而这个文化是认可过去有结果或者上个世纪或者1000年之前有结果的人,那么这个文化氛围怎么能让今天后起的人,80后、90后或者20后怎么样继往开来,能够创造新的历史?

刘一秒:他们为什么不会像相关人一样去开创一个公司像facebook一样,今天的大学生他们也知道我们需要交流、心灵寂寞需要沟通,但是我们为什么不会在宿舍里面创建一个像facebook这样的公司?这是因为当下的文化如果不是鼓励强者文化,就是谁创造出来、走出来,在家庭、家族或者是你们小的范围内冒出建来立刻被尊崇,如果我们不是尊崇的创造,不是尊崇的谁有结果挂在墙上,这个文化氛围就不利于大家继往开来往前推进。

刘一秒:有一次在四川看到一个民营企业家,也不错,他们企业里面有很多雕像,假如他们做跟电有关的雕像,比如跟爱因斯坦的雕像,跟企业家说话的时候,过来一个员工,我说请问你知道这个雕像雕的什么人?他说不知道。我说为什么会杂草丛生?所有员工看到这个雕像有没有感觉?这个老板隐隐约约有点明白了,我说如果你们总经理一年为了创造10个亿、8个亿,如果你能够把10年来为你们公司做出最大贡献的人,直接给他雕像,放在咱们厂房里,我请问你咱们这位经理会有什么感受?

刘一秒:就像今天咱们校园,咱们建校十年,十年来如果每一年建一个雕像,把凡是咱们本大学毕业的学生最优秀的人,变成雕像。假如以西亚斯为例,把过去10年在咱们这里毕业的前十名最优秀的、在社会各界最成功的人,把他们的雕像立在校园里面,然后今天在校的学生看了会是什么感觉?然后这些当事人会什么感觉?所以在一个企业里面,当他把一个科学家放在那里面,所有这些员工,他们是做电池,这些做电池不管高层、底层,他看到这些科学家没有感觉,但是如果把对咱们公司做出最大贡献的人做成雕像放在企业园区里面,就知道整个高层的精神状态和走向怎么样?然后员工看了会怎么样。

刘一秒:我再重申一遍,过去文化是帝王文化,帝王文化是充分塑造皇权的威望,他不允许别人有更高的成就和建树,在这种大的文化下就把无数创造力给抹杀了。像李教授讲的在最伟大、最辉煌的时候,就是允许各类有创造、有高度的人,在社会上绽放出来,这样才会有结果,这是一种文化。所以当我们把各类对企业、对我们学校、对家族里面,包括咱们家族里面,咱们家族假如现在30人、50人,对现在、对家族贡献最大的人把他变成一个照片,咱们全家族8个家庭面每个家庭挂一个对咱们家族贡献最大的人,这会直接使家庭和谐。

刘一秒:咱们中华民族拜家族祖先,但是每个家族有家族的祖先,每个家族有当下的祖先,而家族里面对当下最有贡献的人,直接把他的照片挂墙上,这会形成合力,整个家族更团结、更有力量。为什么?是今天的家族比较团结还是以前的家族比较团结?这不是人品决定、不是性格决定,是我们的生态环境决定。而这种生产环境的核心点就是两个字,也就是我们没有以师道作为文化,在我看来是强势文化的导向。

刘一秒:当我们在家里面谁懂谁为师的时候,在企业里面谁懂谁为师的时候,当大家都向师看齐的时候,在每一个点上都会有长足的发展。所以今天导致我们、阻碍我们发展的,是没有向当下我们生活中的这些强者看齐。

刘一秒:有一次我们带领一些人去欧洲访问世界一线奢侈品品牌,我们去访问人家,有些人就直接请教,说你们成为世界一线品牌公司,核心点是什么?事实上他们讲的一句话就跟好莱坞一样,就跟美国西部文化一样,他们说我必须让当下英雄站起来,也就是以当下英雄为无上英雄,而不是以过去英雄,我们的文化不是都崇拜过去英雄,那些已经结束,只有把当下英雄变成更高英雄,才会推动大家所有人想成为什么英雄?当下英雄,而不是等到他过去之后,他去世之后,人不在之后才变成英雄。

刘一秒:凡是一个组织范围内,如果不是以当下英雄变成无上英雄的时候,他就会阻碍相关人,阻碍文化向前发展,这是我说的师道向前发展的问题。即使在一个幼儿园里面也是一样,一个幼儿园里面,如果一个小朋友对其他小朋友帮助仁爱快乐,如果把他的照片放上去,大家都会说我也想成为他那样的人,对人们有帮助。所以他的出现给小朋友带来快乐,让身边人成长。

刘一秒:所以我们在深入企业里面,深入生活的时候发现,很多导向不对头,就是没有提升到一个高度。我再提一下有关“孝道”的问题,这次在夏威夷开课的时候,有一个企业家,他说父亲72岁,他说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在春节分开过,而今年要在除夕夜的时候到夏威夷上课跟父亲分开,母亲已经不在了。他说我对自己做了很大思想工作,而且还不能跟父亲说我去上课,今年春节不能陪伴你,他不敢表达。他就认为如果自己今年春节没有陪伴父母亲过年,在他看来是很不孝。事实上我说这个不是孝道,最多是有点孝心的表现。

刘一秒:后来他说什么是孝道?当我们聊完之后,在我们以宗教智慧场现场说完之后,他就解脱了,就是很多人都被我们过去所理解的孝道阻碍发展,有一个朋友在安徽阜阳考上北京师范大学,他爸爸说你考上北京师范大学离家太远,到北京之后也很难见面,所以他爸爸亲自到学校给他改了志愿,改成阜阳师院,说走太远,我们就看不见了。我还有一个大学同学,他最早是从海南岛到深圳的,还没毕业的时候,后来他妈妈三次给他拉回去,他说天天看到妈妈以泪洗面,说我身为儿子如果天天让妈妈哭的话,就没有孝心了。很多人认为这个是孝心,结果这个就阻碍了很多人的生活。包括以前说的父母亲生病了,要陪伴父母亲。

刘一秒:事实上一个人有更大的建树、更大的成功,不管在各种领域里面,凡是能够获得人生事业成功的人,他就触摸到了孝道而不是简单使用了孝心。那么怎么样使用呢?我先从孝道开始来,孝道不是简单的陪伴,也不是简单的传承。大孝是必须要超越祖先,所以我们说“小孝是陪伴,大孝是尊严”,什么叫大孝是尊严?我们真正孝敬父母亲,要给父母亲尊严,真正孝敬这个民族,是让这个民族有更高的尊严。

刘一秒:大约在世界60几个国家走的时候,像刚才前几个教授讲的一样,一见面只要出入在高端场合,连最普通人都会以为我们是日本人,然后大声告诉他“我是中国人”,然后给他解释一遍中国怎么崛起,他才会让你参加。

刘一秒:就是我们真正触摸到孝道的时候,我们想孝敬祖先的时候,在家里面我们孝敬父母,孝敬爷爷奶奶,今天清明节我们去拜祭祖先的时候,拜祭祖先不是说父母亲离开我们,我们挺失落或者挺牵挂、挺怀念,也不是满足父母亲一个简单的心愿,也不是实现父母亲的遗愿,而是要继往开来的问题。

刘一秒:所以今天面对列祖列宗的时候,面对先烈的时候,去年我们参加刘氏宗祠的时候,我们在家里也拜我们的祖宗,我说我们刘氏祖先在那个时期创造了人类的辉煌,我们刘氏子孙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要往哪儿走,继往开来什么?就是真正孝敬我们祖先,就要在我们祖先这个基础上,去触摸到一种新的文明、一种新的思维意识。

刘一秒:我可以举一个简单例子,什么叫真正的孝敬祖先?想孝敬祖先在我看来最关键一件事情就是要让每一个中国人强大起来,每一个中国人强大起来,我认为孝敬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孝敬我们的祖先,今天后辈应该有一个价值观念,就是让我们中华儿女每个人变得强大,这个强大就包括精神境界。具体精神境界,说到普通话就是“自己吃饱喝足”然后让身边更多人吃饱喝足。

刘一秒:当自己触摸到一定精神家园,带领更多人进入到精神家园,至少改变了生活方式,在他们有房有车以后不是比谁有房有车,他们开始比谁更健康、更快乐,比的是谁更能够造福社会、造福的力量更多。

刘一秒:所以我们触摸一个点,就是当下这个人比祖先更能造福当下社会,而不是像祖先一样立功名霸业。新的时期我们要开拓一种思维意识、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使我们也是让世人解脱。

刘一秒:我们在一些度假圣地看到发达国家一些人,这些号称先富起来的人,他们躺在海边晒太阳的时候,看到他目光空洞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他们精神家园多么匮乏。我们还去福布斯排行榜世界第23位的500强企业家里面,我们看到他们家的房子,为什么他院门口里面,在他的树下要放一个佛祖释伽牟尼的雕像,就知道他们非常渴望跟他们零距离接触,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刘一秒:当看到各个层面的人在物质解脱之后,在生存解脱之后,然后在某个海边躺的时候,自己不能真正进入天人合一,然后自己越晒太阳越孤单,也就是我们过去几年在世界上看到为什么三大发达国家恰恰一定范围内成为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也就是他们有一定福利保障、衣食无忧,但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就是他们生活方式出了问题,也就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出了问题。

刘一秒:有一次我们在俄罗斯,因为他们正在搞一个“伟大母亲”计划,就是一个女人生了三个小孩,就是一位英雄的母亲,因为她们不生。百分之三四十的人不结婚,结婚的人有一半不生小孩,所以国家人口负增长,包括日本、台湾,整个情况都是这样。所以去意大利我们做深入交流的时候,我说你们文化这么好、社会这么好,为什么你们今天不愿意把你们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就是他们不太孕育自己的后代。所以比一件事情就知道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我说我们那个地方控制都控制不了,你们是生不出来。

刘一秒:包括以前的总统普京带头生也生不出来,包括这次马英九也号召人口增长。这就是我们文化的精髓慢慢开始显现,显现一种什么关系?就是我们祖先所讲的天伦之乐的问题。

刘一秒:说到这儿我说我们要孝敬,表示对我们祖先历代先贤的孝道就是在我们这代以及未来的后代,我们要触摸到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只是做一个基本,直接生成到精神文明,从精神文明到生活文明,具体就是体会到人和人之间这种美的感觉。

刘一秒:以前我们在意大利去一个朋友家里(因为合作关系),他几个小孩,忙不过来,我说你的父母亲为什么不帮你们带小孩呢?他说我们都是这样,父母亲从来不帮他的孩子带小孩,他生完你了,你的小孩自己养,他们去周游世界了。后来我就问他当你的父母亲晚年去世的时候,是美还是不美?凡是在世界行走的人都知道,我们认为的发达国家这些老人在晚年的时候,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美还是不太美,是美还是有些人最后到晚年挺凄惨的?

刘一秒:说到这儿我说我们要孝敬,表示对我们祖先历代先贤的孝道就是在我们这代以及未来的后代,我们要触摸到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只是做一个基本,直接生成到精神文明,从精神文明到生活文明,具体就是体会到人和人之间这种美的感觉。

刘一秒:以前我们在意大利去一个朋友家里(因为合作关系),他几个小孩,忙不过来,我说你的父母亲为什么不帮你们带小孩呢?他说我们都是这样,父母亲从来不帮他的孩子带小孩,他生完你了,你的小孩自己养,他们去周游世界了。后来我就问他当你的父母亲晚年去世的时候,是美还是不美?凡是在世界行走的人都知道,我们认为的发达国家这些老人在晚年的时候,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美还是不太美,是美还是有些人最后到晚年挺凄惨的?

刘一秒:这件事他们没有解决,就是我们今天这个天伦之乐的问题,就是他没有触摸到咱们文化另外一个精髓,就是咱们讲的血缘问题。

刘一秒:为什么一个日本23岁的精英会自杀?因为他没有一个像咱们今天发自内心的朋友,他们为什么发明聊天?因为他们没有弄明白中国文化里面有一个情缘。所以当他不需要的时候,他就不交往,没有心灵层次的深沟通,他心灵有结的时候,不会像咱们一样哭一下,倾诉一下。在这个文化氛围之下,它慢慢就消失了。

刘一秒:在世界鞋业公司第二品牌,我们去他企业里面看他们员工工作方法,为什么欧洲这二三十年,它会慢慢走向下滑?因为他们没弄明白一件事情,就是以前在工业文明的时候,他们率先站在人类的起点上,但是后来只要大生产过去之后,为什么他们会走向下滑?因为现在我能确定的一件事,到现在为止欧洲也没有学会咱们中华文明里面,咱们祖先里面另外一个文化精髓,就是事缘。事实上今天我们都活在什么范围内?就活在三缘范围内,不管今天在座的跟谁交往,要么是血缘的关系,要么是情缘的关系,如果是同事叫事缘,共同做一个事业。

刘一秒:像咱们今天开论坛,是论坛这个事业把咱们组合在一起,因为事业咱们在一起。你跟他是朋友,不管是有情(爱情、友情),因为情走在一起,或者另外一部分人以血缘纽带相连接。具体成为一种文化,而这个缘的文化前提是在三道范围内,就是在中国文明里面在天道、师道、孝道这个道的精髓里面。

刘一秒:就是每个人每天解决的问题,也都要触摸这个事情,假如佛教,共同弘扬佛法让众生解脱。你来弘扬佛法、我来弘扬佛法,这也是一个缘分的问题,这叫做事缘,同时也是情缘。

刘一秒:难就难在什么地方?今天夫妻俩在一起是情缘,结合之后又开始延续着血缘,当夫妻两个做事又变成事缘,所以生活上、不管是谁,在什么领域范围内,今天作为一名学者在大学当老师,他有大学同事因为都是大学老师走在一起叫事缘,后来两个人结婚了变成情缘,后来变成血缘。当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我们要进入以哪个缘为主体,而这个缘恰恰是我们触摸到以西方为代表,过去先发达这些人,他们在文化意识形态和未来他们也要去触摸破译,如果破译不了这个密码,他们在新的时期真正想继续让我们今天讲的发自内心的幸福和解脱,这是不太现实的。

刘一秒:很多次在巴黎街头,我们跟身边人说,我说你看到巴黎街头,一个巴黎中上阶层的女士走路的状态就知道他们幸福指数多么低?一个美国人还表示过要快乐,当一个人还表示我很快乐、很幸福,一个人表示我很开心。当一个民族他们要通过很多媒介,才能让自己幸福的时候,你就知道他们的心灵家园有多么的空虚。

刘一秒:而这些在过去人类文明中最先实践的就是我们中华的文明,我们一个人仅练习书法可以在下午2点到晚上9点,这么长的时间就可以进入到一个意境。自己进入自己的空间,活在自己一个世界里面。如果咱们往大讲,可以进入三千人有三千大世界,他今天看花就挺美,就在家里面养一盆花,他会幸福今天一下午、十天、乃至三十年。这就是中国所讲的所谓意境一样,如果我们能够让更多人进入到自己心中的意境,就是每个人心中藏有三千大千世界,他会有更广泛的空间,也就是他会真正幸福。

刘一秒:如果我们把这种精神、这种文化能够辐射开去,让世界上更多的民族、更多的人,让他们进入意境,让他们进入禅境,也是让他们进入自己的世界。如何让一个富起来的人,让美国一个年轻人,因为咱们65岁的老人如何自己在家里坐着就非常美、非常祥和,然后发自内心的幸福。这就是未来时期,我们作为中华民族后世子孙,我认为大孝就是要给我们民族一个交待,具体就是在我们这代乃至后代,我们要开创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维意识。这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意识可以输入到世界各地,让世界上吃饱的人都会在精神上获得解脱,同时让更多人、没有吃饱的人一起吃饱饭。

刘一秒:所以我认为伴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崛起,中华民族我们从硬实力到软实力开始向世界各地辐射的时候,肯定会伴随着我们天道、师道和孝道,慢慢开始向各种文化影响。

刘一秒:然后我们的三缘,也会开始慢慢向各个片区,甚至在非洲,我们在非洲马塞马拉,我们长达2个月开课交流的时候,即使这样的非洲后开发、后崛起的地方,也会享受我们中华民族通过三千年、五千年所实践之后,孕育出背后无形的资本和无形的精神,而不是咱们有形的文化。我说不是去给非洲人讲《道德经》,而是把我们的师道、孝道这种文化和我们的意境传递、引导。让今天英国这样号称绅士的人,如果不懂两句《道德经》就不会成为绅士,我们不是让他学习经典,因为“大道无疆”,道超越国境,我们是把这种“道”这种“缘”无声、无息、无国界的让更多的人进行学习。

刘一秒:所以新时期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我们后世子孙在复兴的路上,所能触摸的一点,就是使我们这个文化的精髓影响更多人,让大家真正发自内心的解脱,让每个人变成强大的自我。

刘一秒:今天有很多在场的学生,你们想建立人生观,一个学生不去观人生怎么建立人生观?你们想建立世界观,一个不观世界的人,怎么建立强大的世界观?所以以后有机会、有缘分,我们会深入把有关三缘理论,有关“缘”的精髓跟大家再次分享,谢谢各位。

名山仙华的黄帝文化 第3篇

历史钩沉

黄帝作为中华人文始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开创者。

在浙江浦江,以仙华山为代表,黄帝文化影响至今非常突出。

古代传说,仙华山仙姑庙多有灵验,这造成了黄帝时期浦江即有轩辕少女玄修出现。历代《浦江县志》皆引南宋郑缉之所编《东阳志》中记载:三皇时仙姑,相传为轩辕少女,于仙华山修真上升,故山与庙并以仙姑名。有庙旧在山巅,祈祷辄应……宋宁宗嘉泰三年,敕赐额曰昭灵。影响流布,过去的神谱在“真仙部”中,把轩辕少女列为上古三代第七位神仙。清康熙时编纂的中国现存卷帙最为浩大的类书《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也因此专门记述了仙华山。

不过,清《乾隆浦江县志》也辑录了宋陈孔硕《昭灵庙记》一文,里面特别指出:图志传疑,他无载记可证。

浦江清代传胪戴殿泗的《登少女峰》诗中有句:“轩辕一去少女留,玉炉丹杵风飕飕。嗣经唐帝画井界,始知此峰落扬州。”浦江是古代九州之一扬州之属。民间有说法,轩辕少女是随轩辕黄帝来到仙华山的。因此,仙华山也有黄帝的活动印迹。

按照中华民族敬祖崇祖的风尚习俗和礼仪,凡黄帝曾经驻跸和修炼处必有祠宇奉鼎以祭之,必有鼎湖遗名以记之。宋代著名文学家方凤《浦阳十景》诗吟:“相传通鼎湖,深窈吹寒冽。”又颂:“遥岑谁画挂,置此荆山鼎。”元代浦江名士吴莱也就鼎湖遗有诗句:“一掌嵯峨是玉京,连峰欲向鼎湖倾。”明代邑人张蒙《仙华观重修记》说:“鼎湖之花叶不衰,石井之云容常起。”鼎湖旧时在仙华山下仙华观前。仙华观的前身是广福观,至少在宋代以前,它的内涵是以黄帝为主,应该是祭祀黄帝的地方。鼎湖如今已经湮没无闻。仙华观虽有重建,可惜多数人已失原旨记忆。

历史上,与黄帝有关的地方大都出现过先民遗存的符号型石刻群。据上山文化遗址考古证明,浦江在一万年前已有先民居住,形成村落。黄帝时期这里相对发达,仙华山先民刻下的象形文字,应当与黄帝有着某种可能的联系。

现代生态

上述钩沉,是说明历史上仙华山黄帝的文化影响,那么,现代的生态状况又如何呢—丰富多彩。

民间传说融入山水,根植深厚,传承久远。浦江仙华山的黄帝传说在史籍古书中没有明确记载,甚至在1987年全国民间文学集成普查中也没有发现。1993年,笔者为编《仙华山传说》一书进行采风,在与仙华村九十四岁老农方贤盛闲谈时,他无意中讲述了天子洞的传说,由此引出了一系列黄帝传说。该系列传说整理后在当地报纸上首先发表,引起有关人士的高度重视与浓厚兴趣。据统计,有关传说目前已搜集到二十余篇。

千百年来,浦江人人会说“头戴紫金冠,脚踏擂鼓山,东边黄罗伞,西边大旗幡”这首民间播扬仙华山美景的歌谣。这是关于轩辕皇子渊龙的传说。据《魏书·序纪》记载: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侯,或外分荒服。传说中的这位皇子有圣德,到浦江天子山后平乱治水,励精图治,做了许多对百姓有益的事。他又是个勤奋练武之人,特辟一个练武场,这就是现在仙华山的练武坪景点的来历。由于这位皇子的功绩卓越,黄帝召他回都受封。皇子仓促之间,把王冠、战鼓、黄罗伞、大旗幡及玉带留在天子山,于是化为紫金冠、黄罗伞、擂鼓山、大旗幡几座山峰,那玉带则幻成山下的一条溪。

轩辕少女传说较多较有影响,可分作两部分,一是在仙华山修真期间,一是在仙华山升天成仙之后。根据搜集的传说看,以后一部分为主,说明后人对轩辕少女十分敬重崇拜。

轩辕少女传说以《清虚洞》《仙坛》两则为代表。相传她到天子山修真时,为百姓除害灭祸,教百姓采桑养蚕织布做衣;她又利用当地竹子,绞制竹索牵引竹筏,便利行人航渡。而清虚洞因为她在此织绢,故得了个“织绢洞”的俗名。

仙华山顶峰下有一方平地,传说轩辕少女在此设坛炼丹。她时常采集灵芝、还魂草,炼制丹丸,普救众生。因此,这里被后人称为“仙坛灵草”。

轩辕少女俗名仙华,她在天子山修真成果、飞天而去后,人们为纪念她,把天子山改称仙华山,登临飞天的山岩叫少女峰,炼丹处叫仙坛峰,并在少女峰顶盖庙塑像,尊称仙姑娘娘,供人求子赐福。仙姑庙后改建于岩麓旷地。现在尚有昭灵宫、轩辕殿、仙姑庙等传承之地、敬仰之所。

承袭黄帝文化影响,浦江的民间风俗淳朴而不失热烈。历代以来,浦江仙华山一带民间传说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传说为仙华的生日,定为仙华庙会日,邻近各村届时轮流抬迎仙华神像,演戏迎灯,摆供祭祀,连续多日,十分隆重。仙华庙会历经数千年长盛不衰,足见浦江民间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敬仰和崇拜。

在仙华山周围一带民间,除庙会纪念仙华外,还在四季不断祭祀,特别是每年春节时,方宅等村家家户户都挑祭品到仙姑庙去祭拜供奉轩辕少女玄修。

影响与价值

中国名山与黄帝传说有关联的毕竟是少数,这多少说明了黄帝活动范围的一定可靠性。仙华山有黄帝、又有帝子与帝女传说形成了一个系列。由此或许可以推论,在黄帝时期,江南浙中的金华浦江曾是中国重要的南方据点,和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同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轩辕少女传说在全国是独有的,它继轩辕皇子传说之后出现,表明玄修在渊龙平乱后到来,是为教化这里的南蛮初民,想把附近一带建成南方的模范地区,以便进一步巩固黄帝南巡的成果,从而达到取信于民、天下大治的理想。

而恰恰这些轩辕氏系列传说就附丽于浦江仙华山,偶然性中有其必然性。过去,各地的上古传说凡是涉及黄帝巡行游览或修真炼丹的处所,都叫天子山或天子都,浦江仙华山原先也叫天子山,天子山中有天子洞。

考究全国各地有关轩辕氏传说,是否还可以认为,黄帝出巡江南与下江南寻师求仙是两个阶段的事情,仙华山的系列传说形成时期比其他地方的传说还要早一些。仙华山的系列传说内容涉及轩辕帝系,除作为人帝、天帝的黄帝之外,还关乎至亲二人,这在全国除黄帝及嫘祖的出生地与归阴地外是很少见的,其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自然非一般而论。浦江仙华山有别于诸如黄山天子都、缙云仙都、永嘉玉柜山、绍兴镜湖等仅一事或一物、仅与轩辕黄帝一人有关,这进一步说明这里的突出性。

缙云依靠仙都鼎湖的黄帝传说,使祭祀黄帝大典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浦江仙华山轩辕氏系列传说也在2007年列入金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开发价值与意义正在形成共识。□

黄帝文化 第4篇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贯穿其中的代表著作可谓数不胜数, 如: 《论语》、《道德经》、《易经》、《六祖坛经》。中医学, 作为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以及养生康复等理论方法的一门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 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黄帝内经》, 作为中医理论之渊薮, 更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探究《黄帝内经》养生七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更有助于深入体会《黄帝内经》养生七法的内涵。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 “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 皆谓之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2]这里提出了养生七法:一是“法于阴阳”, 即顺应天地自然变化规律;二是“和于术数”, 即恰当使用修身养性之术;三是“食饮有节”, 即注意饮食调养;四是“起居有常”, 即调适起居作息;五是“不妄作劳”, 即劳作适度;六是“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七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其中, “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三法, 作为众所周知的常识性内容, 在此不再赘述。下面仅从其余几法入手, 探究《黄帝内经》养生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1 “法于阴阳”与“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地取法于天, 天取法于道, 道取法于自然。《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云: “道常无为, 而无不为。”道永远是顺应自然而又无所不能为的。老子提醒人们不能违背大自然的规律, 不可逆“道”而施[3]。老子教导人类要尊重自然。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 人为地改变它只能带来坏的结果。道家文化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以至有学者提出道家的哲学思想不但开创了中医养生的先河, 并且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4]。

中医养生观提倡“法于阴阳”。根据“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思想, 中医养生观认为:养生必须要顺应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四时的生长收藏变化规律。只有掌握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 并且顺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来养生, 才能有益于身心健康。当然, 亦有荀子的“制天”说, 强调改造自然、人定胜天, 而与“天人合一”观相反相成[5]。

“法于阴阳”的现实指导意义——在一生的不同年龄阶段、一年的不同季节、一天的不同时间, 都要做到顺应自然, 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例如:在一年四季中, 概括地讲, 就是“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具体来讲, 春季要“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 披发缓形, 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 予而勿夺, 赏而勿罚”;夏季要“夜卧早起, 无厌于日, 使志无怒, 使华英成秀, 使气得泄, 若所爱在外”;秋季要“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邢,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冬季要“早卧晚起, 必待日光, 使志若伏若匿, 若有私意, 若已有得, 去寒就温, 无泄皮肤, 使气亟夺”。

2 “不妄作劳”与适可而止

《易经·艮卦》中通过“艮其趾”、“艮其腓”、“艮其限”、“艮其身”、“艮其辅”阐释了适可而止的原则。《易经》也称《周易》或《易》。作为群经之首的它影响着中国意识形态的发展, 形成以易学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其中的哲学思想一直以来影响着中医的发展, 自然也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建构发挥着影响力[6]。

中医养生观也提倡适可而止。比如:饮食方面,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是故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味过于辛, 筋脉沮弛, 精神乃央。”劳作方面, 《素问·宣明五气》云: “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 是谓五劳所伤。”总之, 中医养生观提倡凡事适可而止:饮食寒温要学会适度;饮食五味要学会适度;食量大小要学会适度;劳作休息要学会适度……

“不妄作劳”的现实指导意义——只有注意凡事适可而止、不可过度, 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此法对于当今社会上的人们尤为重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更应注意饮食不可过饱过饥、不可过于偏嗜, 工作不可过于劳累。

3 “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与“勿使惹尘埃”

《坛经·行由品》中记载了神秀书写的诗句: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这简短的四句话反映了佛家躲避“尘埃”, 从而保护身心的思想。在中国本土化的历史过程中, 佛家思想也对中医养生思想产生过重大影响, 进一步丰富充实了养生内容[7]。

中医养生观提倡“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灵枢·九宫八阳》云: “谨候虚风而避之, 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 如避矢石然, 邪弗能害, 此之谓也。”《素问·上古天真论》云: “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外邪被认为是致人疾病的主要原因, 因此中医养生观中把躲避外邪作为一种养生方法。

“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的现实指导意义——只有主动远离各种可能威胁身心健康的外邪, 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4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与“君子有三戒”

《论语·季氏》云: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 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 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孔子说: “君子有三件事情应该戒备:年少的时候, 血气没有稳定, 要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 血气正当旺盛刚烈, 要戒争强斗胜;到了老年, 血气已经衰弱, 要戒贪得无厌。” [8]这些虽属于人的品德修养注意事项, 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养生学意义。孔子的养德修身内容与中医养生在论述的目的和宗旨上显然有别, 所以不能把二者完全等同, 但也应该实事求是地承认它对养生学的影响[9]。

中医养生观提倡“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肾为先天之本, 主藏精;肾为水火之脏, 内涵元阴元阳。肾中精气阴阳的盛衰, 是人体健康长寿的关键。所以保精护肾一直被认为是养生的中心环节, 而节制房事则被认为是保精护肾的重中之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中也提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寒则气收, 炅则气泄, 惊则气乱, 劳则气耗, 思则气结。”人的精神情志变化可影响脏腑气机的调畅, 以及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争强斗胜、各种欲望都会引起情志的波动, 从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现实指导意义——只有拥有一份平和的心态, 才能使心情舒畅、气机调达、血脉通利、脏腑安康, 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5调和阴阳——中医养生方法的核心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云: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万物背阴而向阳, 阴阳两气交互作用而成新的和谐体。和气是万事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

中医养生观也提倡调和阴阳。

《黄帝内经》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和”的思想[10]。《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是以圣人陈阴阳, 筋脉和同, 骨髓坚固, 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 邪不能害, 耳目聪明, 气立如故。”只有“阴平阳秘”, 才能达到“精神乃治”。中医临床根据调和阴阳的精神, 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众多治疗法则。

调和阴阳的现实指导意义——只有准确辨别机体的阴阳状态, 并加以针对性地调理, 使得阴阳平和, 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6结语

综上所述,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观有诸多相通之处,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并相得益彰。因此, 探讨《黄帝内经》养生七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更有助于深入体会《黄帝内经》养生方法的内涵。

当然,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甚至是糟粕, 对此应该予以摒弃。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才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医养生观应有的态度。就中医养生观而言, 毕竟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两千多年来无重大改变和发展, 因而在现代社会中, 中医养生学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主要是过于消极和封闭, 某些思想观念和方法不适用于积极、开放的现代社会。比如:一般的中医养生运动方法都是低运动量的, 如五禽戏、易筋经、气功、太极拳等, 运动量大的武术则不列入中医养生学的范畴[11]。这些低运动量的运动方法或许对于过去处于食不果腹的生活条件中的人们是适用的, 但现代人往往营养过剩, 需要运动量稍大的养生运动方法来消耗多余的脂肪, 维持机体的健康。

不难看出, 一方面, 中医养生观, 乃至整个中医学全方位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另一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统一于中医学体系之中。比如:儒家强调自强不息, 偏于阳;道家强调致虚守静, 偏于阴。中医学则强调阴平阳秘, 兼蓄儒道两家之精髓, 将老庄的出世和孔孟的入世和谐统一于中医学之中[12]。

探讨《黄帝内经》养生七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这是一种理解中医养生观的新方式, 也是一种学习中医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途径。相信这种新颖而有价值的方法会为中医养生观的探讨打开新的思路, 也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开辟新的方向。

摘要: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诸多相通之处,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得益彰——中医学全方位囊括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统一于中医学体系之中。《黄帝内经》, 作为中医理论之渊薮, 更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养生, 已经成为当今人类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探讨《黄帝内经》养生七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更有助于深入体会《黄帝内经》养生七法的内涵。本文通过介绍《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七种养生方法, 探究《黄帝内经》养生七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相信这种新颖而有价值的方法会为中医养生观的探讨打开新的思路, 也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开辟新的方向。

黄帝文化 第5篇

王传涛

4月4日,丙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不过,5天后的4月9日,丙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又将在河南省新郑市举行。短短6天内,一边是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一边是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对黄帝的国家公祭究竟应在哪里?其实,自2006年开始,陕西、河南两地的网友关于“该到哪里拜祭”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澎湃新闻4月6日)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祖宗,在宗法体制之中,从来都是大事。国人都是炎黄子孙,黄帝也被奉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因此,从广义上讲,陕西也好,河南也罢,无论哪一个省份祭拜黄帝,都代表着沿传香火,都代表着对祖先的尊敬与缅怀,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都是对中华历史文明的发扬光大。

文化本来应是包容的,多地共同祭祀,也应该是一件幸事。不过,祭祀黄帝的争议点在于,陕西有黄帝陵,河南有黄帝庙;陕西是其墓地所在,而河南有其故里所处。从汉字本义上讲,陵是指帝王的墓地;庙是指供奉祖先的地方。陵也好,庙也罢,都是可以进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因此,两地分别对黄帝进行祭祀,也都有理有据。

黄帝文化 第6篇

黄帝,是4000多年前率领我中华民族由史前蒙昧时期进入文明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氏族部落的领袖人物,因而也就成了我们现代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的这一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早在2000多年前就受到普遍认同。所以,西汉时史学家司马迁在他撰写的我国第二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卷《五帝本纪》中,开篇第一句就载明“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五帝中其余四帝,即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以及舜所传的帝禹,均为黄帝后裔。所以太史公司马迁在《五帝本纪》最后又写道:“学者多称五帝,尚矣。”还述及他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可见黄帝在上古时之中华大地上是有口皆碑,备受尊崇,因而其活动遗迹也甚多。据《史记·五帝本纪》所载,黄帝曾居轩辕之丘,邑于涿鹿之阿,崩殂后葬在桥山。这即为黄帝最重要的三处史迹。

黄帝所居之轩辕之丘,据历代学者研究,均认为在今河南新郑市。南朝刘宋时人裴驷在其著《史记集解》中载皇甫谧述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唐代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载:“郑州新郑县本有熊之墟。”近当代许多史学家也都论定轩辕丘在今新郑。如钱穆先生就断言:“古代黄帝部落之居地,应在今河南新郑,断无疑矣。”因而今新郑市作为黄帝所居之故里,已成公认。

黄帝所邑之涿鹿,东汉班固在其所著之《汉书》中曾多次提到,如在《汉书·地理志》中就在上谷郡下记有涿鹿县。实际上涿鹿一名在战国文献《竹书纪年》中也出现过。南朝梁时人刘昭在《后汉书·郡国志》的上谷郡涿鹿县下作注,引西晋时人皇甫谧著《帝王世纪》所述,指明涿鹿为“黄帝所都,有蚩尤城、阪泉地、黄帝祠”。以后历代史籍与地方志书皆有类似记载。迨到,20世纪80年代初,已故之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王北辰教授曾亲往考察,在今涿鹿县城东南40里处踏勘了这座古城。该城平面呈不规则正方形,南北长约510—540米,东西宽约450—500米,南、北、西尚存有断续之残墙,高约3—5米,上宽约2.5米,底宽约10米,夯层厚10-14厘米。从出土之多种石器及遗存之战国与汉代文物看,该城在新石器时代就是一个先民聚居地,且一直沿用到汉代,因而该城应为黄帝为征伐炎帝部落与蚩尤,部落而建造的城邑。但也正如《史记正义》所引《舆地志》云,此城为黄帝初都,后即迁往有熊。

黄帝所葬之桥山,因太史公未指明具体所在,后世学者对此都十分关注,做了不少工作。如东汉班固在撰《汉书·地理志》时,根据《史记》之《孝武本纪》与《封禅书》所载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时,曾“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的史实,在上郡阳周县条下载明“桥山在南,有黄帝冢,莽曰上陵時”。东汉时,因阳周县被撤除,故《后汉书·郡国志》中未再记桥山与黄帝陵。后至明清时,一些史籍、志书又根据班固与北魏时人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记载,论定西汉,阳周故城在今绥德、子长商县境内之淮宁河上游,桥山与黄帝陵自当在淮宁河上游南岸。但还在北齐时,”魏收在其撰写的《魏书》之《地形志》中却将载有桥山与黄帝陵的阳周县系于幽州赵兴郡下,后至隋改名罗川县,至唐改为真宁县,至清改为正宁县。而唐代成书的《括地志》,更将黄帝陵定在罗川县东之子午山上。以至到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唐王朝正式下诏在坊州中部县,即今黄陵县置庙,将黄帝列入祀典。尽管在这之后,《大明一统志》在记载了中部县的黄帝陵外,还记载了庆阳府之子午山与黄帝陵,甚至还提到平谷县鱼子山黄帝陵;清代成书之《日下旧闻考》在卷142平谷县,又提出了“妫州桥山”之说,等等,但都未动摇今陕西黄陵县黄帝陵的地位,自唐之后历代都是在中部县黄带陵祭祀黄帝,迄今已1230余年,1944年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中部县改名为黄陵县,更突显了它在众多黄帝陵冢中的独尊地位。

二、新郑黄帝故里祭祀礼仪之特点

本文前一节已论明有关黄帝三处最主要的史迹之所在,也述及另一些史迹之状况。当然还有一些史迹也颇具意义,未便一一列述。本文所论及的上述三处最主要的史迹,现均开展祭祀活动,其中又以黄陵县黄帝陵与新郑市黄帝故里祭祀活动规模大,影响广,且颇为规范。这里仅举一例,试对新郑黄帝故里祭祀礼仪之状况与特点略作述评。

2003年10月26至28日,在新郑市黄帝纪念馆举行了“癸未年世界客屑第十八届恳亲大会‘根在中原’拜祖大典”。10月27日上午参加拜祖活动的各界人士达 3000多人,其中国内外客家社团有110多个,2500多人。连同新郑市当地参与接待和祭祀活动的干部、群众,总人数几近万人。整个拜祖活动历时约1小时,其主要仪式为:

1。河南省、新郑市领导人与拜祖嘉宾代表致辞;

2.奏《黄帝魂》乐,鸣放礼炮,放飞吉祥鸽,抛撒丝带花雨;

3.各方代表敬献花篮,向黄帝塑像三鞠躬;

4.客属代表敬拜上香,少年合唱团高唱《黄帝颂》;

5.客属代表颂读《拜祖文》;

6.全体拜祖人员向黄帝塑像三鞠躬;

7.钟鼓齐鸣,并进行舞龙、武术等表演;

8.祭祀告成,拜祖人员陆续进入黄帝纪念馆瞻仰黄帝圣容,并参观黄帝故里景区。

以上仅是新郑黄帝故里祭拜活动的一个例子。从中可看出整个仪式既庄严肃穆,又热烈欢快,客屑代表颂读《拜祖文》时,配有古乐,声情并茂,令人深为感动,留下深刻印象。而祭祀告成前举行的舞龙、武术等表演活动,群众参与性强,也很具观赏性。因此从民祭这个层面看,上述做法都是十分成功的。

三、黄帝陵祭祀中应把握之特点

我国历史上对黄帝的祭祀始于先秦。《史记·封禅书》曾记:秦灵公(前424年-前415年在位)“作吴阳上峙,祭黄帝”。而祭黄帝陵最早的前已述及是汉武帝,他于元封元年(前110年)北巡朔方还京途中曾“祭黄帝冢桥山”。唐大历中将改定在坊州中部县,即今黄陵县城北1公里处之黄帝陵正式列入朝廷祀典,这虽有魏收误记的影响,但也有更便于建都关中长安的唐王朝统治集团进行祭祀的因素。自此之后这一祀典竟延续不绝,足见对黄帝陵的祭祀符合我国传统礼仪,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为社会各阶层所重视。

当前,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我国经济进一步持续稳步发展,凝聚全球华人的力量,达致中华民族的复兴,很有必要使祭祀黄帝陵的仪式更加丰富,更具感召力。因此,建议在祭典中充分吸收新郑黄帝故里拜祖活动中所具有的较为浓郁的“民祭”特色,为各个社会阶层与团体的祭祀活动,设计安排不同的祭祀仪式与内容,使这一活动更具广泛性与群众性。同时针对祭拜的是我们的人文初祖黄帝的陵墓,其祭祀方式、活动内容既可与新郑黄帝故里的祭祀活动大同,还应有自己的具体要求与特点,应更加庄严肃穆,甚至在祭祀参加者的服饰与用具上也应充分加以体现。

黄帝文化 第7篇

从学术的角度讲,李雄老师认为: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以及民俗文化,民俗信仰都有祝由术的内涵。并用“术心”文化描述了多维宇宙空间的核心。并对祝由术的解释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认为,祝由术就是施术者调动宇宙中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激活人体的高能量物质,施加于患者,提高人体免疫力,方法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使祝由术的研究理论与现代科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为祝由术的研究发展和发扬广大,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不失为科学理论与实践修炼相结合的一部宝书。

姊妹篇主要传授治疗先天性脑瘫、心脑血管疾病、阳痿遗精、前列腺疾病、风湿病、颈肩病、腰椎病、乳腺病、肿瘤、糖尿病、耳鸣耳聋、癔病以及各种疼痛及祝由医学的临床诊断,危急病人的急救等绝技。为了感谢大家多年来的厚爱和支持,研究所决定举行六个月的优惠活动,具体办法如下:《黄帝祝由医学研究》售价58元,《黄帝祝由医学禁法篇》售价98元,《符法教学精华》光盘售价150元,《禁法教学精华》光盘售价150元,加上两本书的邮寄费46元,共计500元。1999年前的学生凡购买两本书者免费参加面授班。面授班均由李雄老师亲自授课。优惠活动即将结束,望有缘人不要错失良机!

轩辕黄帝祝由术文化集团和深圳市黄帝祝由医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长年开办黄帝祝由非物质文化符法禁法函授班、面授班,函授学费1000元,面授班每月开办一期,具体事宜电话详询!本广告长期有效。黄帝祝由医学网址:http://www.hdzyyx.com.

咨询问题可直接拨打手机:

詹助理:13631688785 18129931914

0755-36521391

刘鸿灵:18740518366 15097036333

黄琴琴:13892179077热线电话:0911-2294697

汇款账号(中国农业银行):6228482920921225212户名:李雄

联系地址:延安市百米大道兴延综合贸易市场49号医务室联系人:黄琴琴:13892179077

《黄帝内经》英译概述 第8篇

1《黄帝内经》在我国中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 包括《素问》、《灵枢》两大部分, 各八十一篇,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 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创立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 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直至今天, 《内经》仍然是中医学习者必读的四部医学经典著作之一, 也是世界各国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史的重要著作。在中国几千年漫长的历史中, 《内经》一直指导着中国医学的发展, 中医学众多流派理论的观点都源于《内经》的基本思想。《内经》不仅为我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且对国外医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内经》中记述了大量天文、气象、物候等学科的知识, 为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2《黄帝内经》英译版本分类及特点

从《内经》第一部权威英译本—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1949) 至今, 不包括中医翻译爱好者在内, 其英译版本不下数十种, 按照译本类型分类, 具体包括以下版本。

2.1 全译本

(1) The 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吴连胜/吴奇 (旅美华人中医师, 父子) 译,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2) Huang Di Nei Jing-The 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李照国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2.2 节译本

(1)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伊尔扎·威斯女士 (Ilza Veith) 译, 威廉姆斯和威尔金出版社, 1949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 1965修订再版。

(2) 《素问》节译, 译文篇幅较小, Dawson译, 1925。

(3) 《素问》前两章的译本Nei Ching, The Chinese Canon of Medicine黄雯 (广州孙逸仙医学院院长) 译, 1950。

(4) 《灵枢》译本Lingshu, the Spiritual Pivot吴景暖 (美籍华人) 译, 2002。

(5) 《素问》译本Introductory Study of Huang Di Nei Jing罗希文译,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

2.3 编译本

(1) 《素问》的编译本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Medicine: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Neijing Suwen with Commentary Mao Shing Ni (美国华裔中医师) 译, Sh1mbhala, 1995。

(2) 《内经》养生部分漫画本The Illustrated 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周春才、韩亚洲编绘, 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7。

(3) 《内经》节选重排译本The Medical Classic of the Yellow Emperor朱明 (临床医师) 译, 外文出版社, 2001。

(4) 《素问》评述译本Huang Di Nei Jing Su Wen Nature, Knowledge, Imagery in an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Text文树德译,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 2003。

由此可见, 《内经》英译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 就译者而言经历了由西方译者-中西译者-中国译者的过程, 译者的学术背景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包括中医与西医学术研究人员, 以及中医从业人员;就翻译方法而言, 主要以直译和意译为主, 尤以李照国教授为代表的译者坚持“译古如古, 文不加饰”的原则, 基本概念的翻译以音译为主, 释译为辅, 篇章的翻译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并且不同译者根据不同翻译目的选择了全译、节译或编译;就翻译结果而言, 从威斯女士最初翻译原则“把该书的内容介绍给西方, 而不是从文字学角度研究字、句起源”到目前译者追求译文精确性的过程。

3《黄帝内经》不断被重译的原因

众多翻译版本的出现, 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学者对《内经》语言及概念的理解存有差异。《内经》语言具有独特时代背景, 是当时的文学用语、哲学用语和生活用语的综合运用, 以表达人与自然、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和诊治方法, 因而许多概念表面看上去简单明了, 仔细推究却玄之又玄。另一方面, 各版本都是为了特定时代的翻译目的和翻译对象需求而设定的, 孰优孰劣, 从历史的角度, 对源语、目的语、译者和读者文化素养等全方位给予各译本客观公允的归纳总结, 对于当今中医翻译乃至于中国古籍文献翻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 《内经》等中医经典文集的多种翻译版本并存, 不仅说明了中医经典专著的影响深远, 同时也暴露出中医及其经典著作在翻译过程中, 存在着各行其是, 标准不一, 给译文读者带来阅读理解困难等问题。中医名词术语翻译标准化, 主要源于对中医古籍文献资料翻译成果的归纳与整理, 所以上述每种译本都有可取之处, 然而, 由于时代以及文化背景的局限, 对于原文和个别用语的理解往往存在争议, 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译文。例如, 我们在对《内经》原著、今译和不同英译版本进行初步对比研究发现, 国外研究重点在于对原著内容的翻译, 对翻译版本的研究鲜有论述, 国内学者一方面专注于如何翻译, 更多的则侧重于探讨对于原文的理解和翻译的结果。

4 结语

《内经》作为中医经典文集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同时也是中医学习者必读的一本书籍, 各翻译名家历来对其乐此不疲, 不同翻译版本是为了一定的翻译目的而出现的, 即为了满足不同翻译对象的需求。因此, 对《内经》翻译史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析, 窥探不同时期学者对《内经》的理解与需求, 为当今学者深入理解并准确翻译中医文献, 将中医广泛推广到世界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照国.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2]吴连胜, 吴奇.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兰凤利.论译者主体性对《黄帝内经素问》英译的影响[J].中华医史杂志, 2005 (2) :74-78.

[4]李苹, 王琳琳.《黄帝内经》经典语句英译研究 (一) [J].中医学报, 2012 (8) :955-957.

[5]施蕴中, 马冀明.徐征《黄帝内经》首部英译本述评[J].上海科技翻译, 2002 (2) :46-49.

[6]李照国.定静安虑而后有得-《黄帝内经》英语翻译随想[J].上海翻译, 2006 (1) :64.

黄帝嫘祖崇拜与其他崇拜 第9篇

四川省盐亭县是嫘祖的故乡, 中国桑蚕丝的发祥地, 帝颛顼在盐亭金鸡镇青龙山首建了祭嫘祖辕轩的宗庙嫘轩宫, 帝颛顼孝行天下, 彪炳史册, 首开祭祖先河。唐代盐亭大韬略家、李白之师赵蕤撰《嫘祖圣地》碑载:“女中圣贤王凤, 黄帝元妃嫘祖, 生于本邑嫘祖山, 生前首创种桑养蚕之法, 抽丝编绢之术, 谏诤黄帝, 旨定农桑, 法制衣裳, 兴嫁娶, 尚礼仪, 架宫室, 奠国基, 统一中原, 弼政之功, 殁世不忘, 是以尊为先蚕。是以岁在元月8日-2月10日, 天子庶民祭祀先蚕典礼之隆, 全然帝王祭祀先农之尊”。崇拜嫘祖既是祖先崇拜, 又是蚕丝业保护神的蚕神崇拜, 这种崇拜祖先的血脉崇拜在世界上凡有华人的地方, 都应该纪念嫘祖这位伟大的人文女祖。从颛顼帝首建嫘轩宫以来, 祭黄帝嫘祖的活动在官方与民间薪火相继, 规模宏大, 神像众多, 内容丰富。古时候, 统治阶级看来, 宗庙作为真龙天子血脉的圣殿, 是王权统治者的精神支柱, 是国家权力的重要标志, 蜀王蚕丛氏对嫘轩宫进行补建, 汉文翁治蜀时又大加阔筑, 唐开元年间武皇又进行修复, 这些都说明统治者对嫘祖的尊崇。嫘祖崇拜历史悠久, 地域广阔, 祭礼隆重, 既有文献记载, 又有大量民间信仰, 这是传承着优秀的历史文化, 具有改革开放新时代和盐亭地方特色。

和谐是世间最美好的状态, 也是几千年人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今天, 我们把嫘祖庙堂作为“精神圣殿, 怀祖教堂, 敬老山庄, 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引导对嫘祖怀有特殊情结的嫘研会员, 积极地开展每年阴历2月8日先蚕节、9月15日酬蚕节和每月8日的嫘祖月会。如金鸡镇猫儿嘴先蚕嫘祖庙、黄甸镇功梓山丝姑庙、玉龙镇先蚕庙、高灯镇宝范寺等景观风景优美, 先蚕庙中以黄帝嫘祖为主神, 儒释道三教统宗的民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 舞蚕龙, 献红鞋, 转山会传统民俗大放异彩。“一庙巍峨三教同宗思嫘祖;威灵大显九尊圣像念轩辕”。先蚕庙已成为人们心中的圣殿, 是平安社区的一部分, 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原四川省社科院院长杨超认为“嫘祖是上古时代精神文明的建设者, 中华精神文明建设与嫘祖密不可分。嫘祖是盐亭女儿, 是盐亭的光荣, 当然, 她巡行天下, 宜昌、湖南、河南、浙江到处都有她的足迹, 她到处教民栽桑养蚕, 哪里都有影响。嫘祖文化说明中国人崇尚道德, 我认为易道儒这根线来源于黄帝嫘祖时代。”传承嫘祖文化, 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 有利于促进四川盐亭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发展。先蚕庙里既拜嫘祖轩辕又拜观音、老子、孔子等神灵, 菩萨神灵, 主次分明, 各得其所, 和睦相处, 以嫘祖文化为中心的三教归一的先蚕庙会文化, 使祭黄帝嫘祖这一传统民俗赋予时代新意。嫘祖崇拜往往与其他崇拜之间“和而不同”的关系, 表现出“嫘轩好合千秋颂, 龙凤呈祥万代传。”今天, 我们如何来看待中国丝绸源头盐亭地区这一地域民俗文化现象呢?笔者认为:

第一, 嫘祖“是人也是神”, 她与观音崇拜不相矛盾。嫘祖是中国上古的蚕神, 伟大的祖先, 人们对她的崇拜是因为她“有功于民则祀之”。古代东方最著名的慈悲善神观音菩萨。原形为妙善公主, 通过修行, 终成正果。在中国, 观音菩萨可谓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古语所谓“家家有弥陀, 户户有观音”, 正反映了观音信仰在中华大地的普遍盛行和在民众中的深远影响。今天, 观音菩萨深受善男信女的虔诚膜拜, 她有无穷的智慧和魅力。作为一种既帖近社会又十分普及的信仰方式, 观音崇拜不仅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对许多方面都产生影响, 观音信仰也远远超出了佛教的范围, 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佛教的学理讲人的各种遭遇是因各种实际关系条件而定, 关系条件变了, 人的遭遇也要变, 所以说人生须随缘。观世音意即世间一切遇难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菩萨名号, 菩萨即时观其声音而前来相救, 使众生皆得到解脱。她的灵验与神通广大在老百姓的信仰中已根深蒂固。古人说:“政之所兴, 在顺民心, 政之所废, 在逆民心”。我们坚持在崇拜嫘祖的时候也崇拜观音菩萨, 这种顺从民众心理习俗, 有历史传承, 宪法依据, 我们提倡先念嫘祖经开篇, 然后念观音经, 再唱嫘祖歌、跳舞, 这样的祭先蚕嫘祖礼仪适合官民共祭, 完全满足中老年人3h业余文化活动量, 崇拜嫘祖与观音的有机结合, 达到了相互补充共建和谐安宁社会之目的, 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第二, 先蚕庙堂允许有道教祖师老子的崇拜。这是因为道教是中国的国教。发源在西蜀, 我们从《黄帝内经》、《黄帝四经》看, 黄老之术是源远流长的。道教人物以老子为代表, 以《道德经》为教义。先秦时期道家学术思想甚行, 追根溯源可追溯到氏族社会母性崇拜。西汉司马琰的《论六家之要旨》中最初称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始称道家。《老子》一书, 完整地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源。西汉时期, 研读黄老之术甚行, 道家思想流入民间, 孕育产生了东汉末年的道教文化。

源于先秦的道家思想, 承袭中国古代鬼神崇拜、巫术、神仙方术及墨、阴阳诸子学说, 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儒家、佛家思想精华, 形成了道教文化。崇拜多神, 最高尊神为由“道”人格化了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老子) “三清”神。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 讲顺应天道, 回归自然, 天人合一。对奉献万物的自然要心怀感恩, 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生命一旦入土, 就化为自然, 自然不死, 生命也就承存。道家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精神, 无为不争, 谦和慈让的和平处世精神,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的文化包容精神, 返朴归真, 谦虚自守的自我超越精神, 形成了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刚毅进取的性格特征。有人分析道家“柔弱不争之德”, 主要体现了人们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逆来顺受, 适应屈从, 同时也发挥了调剂人际关系的功能。当然, 在提倡回归自然的意向中又隐含着一种放弃社会责任的消极倾向, 这种单纯强调个人适志, 而不顾社会责任的行为是错误的。真挚的天性, 是人生最宝贵的一件东西, 人与人之间, 要能以诚相待, 以真挚相处, 才能彼此信任, 相安无事。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有诚实和狡诈, 有消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正是阴阳合一的规律的反映。道家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顺应自然的行为准则, 抱朴守真的价值取向, 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 弱柔不争的处世之道, 重生养生的人生追求, 都有思想精华可供人们吸取, 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必须吸纳的东西, 因而, 尊敬嫘祖与尊崇道家祖师爷老子并行不悖, 融为一体。这种平等友爱, 互尊互重, 是我们达到共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第三, 嫘祖崇拜与孔子、文昌崇拜均属人文崇拜。中华民族自黄帝嫘祖以来就崇尚为政仁和、为人谦和、民风醇和、家庭和睦。中国读书人尊重孔子、文昌, 这种心理是尊重知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普遍心理。首先, 嫘祖采果奉亲中发现天虫, 说明了嫘祖是位孝女, “母慈子孝”的源流最早见证是嫘祖。嫘祖故里人以嫘祖为王氏先祖为荣, 解放前来盐亭金鸡吃清明会达几个省。儒家教义讲究孝治天下,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孝就是孝父母, 家庭伦理的核心是孝, 社会是家庭的扩大, 社会伦理的核心是“忠”。这说明嫘祖的光辉思想在儒家的经典中就能找到。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也是嫘祖的远孙, 同根同源, 黄色皮肤, 躯体里流淌着嫘祖黄帝的血脉, 所以尊崇孔子文昌等先贤与尊崇嫘祖黄帝先祖是一致的。儒家创始人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许多思想放之四海。孔子是世界上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教是联合国认可的13个合法宗教之一。儒家以积极的入世精神, 并在现实世界中成就最高的道德境界, 实现人生的价值, 给无数英雄豪杰带来精神鼓舞和巨大满足。

孔子被尊为儒家创始人, 他晚年在故乡收徒教学, 制礼作乐, 传经研易。鲁哀公可怜他一生坎坷, 在他去逝后的第2年 (前478年) , 命令在故所居堂为之立庙。第一个光顾孔庙的皇帝是汉高祖刘邦。刘邦本是丰沛酒徒, 从来不喜欢儒生, 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 曾取下儒冠溺尿。可是当他夺取全国政权后, 看到宫庭荒嬉, 群臣酣歌狂饮, 乃至拔剑击柱, 着实苦恼了一番。直到大儒叔孙通依据儒家传下来的周礼, 以制定出了汉代礼仪, 群臣峨冠博带;井然有序地上朝, 至于山呼万岁, 刘邦方才体会到作皇帝的尊隆富贵, 也由此认识到儒学在巩固封建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社会方面的作用。于是在高祖12年12月, “自淮南还, 过鲁, 以太牢 (猪、牛、羊三牲各一) 祭祀孔子”。由此, 封建统治者把皇权与儒学在文化上的统治权联系起来, 并开创了历代皇帝祭祀孔子的先例。实践证明, 儒家思想儒家学术有很多精华, 需要我们吸取, 有人认为孔子思想有六大积极功能 (能促进世界和平、能提高全人类道德素质, 能使多元文化共存共荣, 能有精神支柱, 能促进和平统一, 能与世界宗教文化平等发展) 人们普遍在嫘祖庙堂又祭祀孔子文昌这些文化英雄, “ 崇文厚德”是完全应该的, 对儒家祖师爷的人文崇拜和妈祖这位海神, 嫘祖这位蚕神的崇拜完全是一致的。我们坚持“三教拜嫘轩, 万国仰中华”理念, 就是从中华文化源流上来阐释盐亭民众对嫘祖崇拜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相传, 具有特点的物质文化、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总和。狭义上的理解, 则是包括风俗、习惯、心理、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观念形态的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的多样性, 巨大的包容性。据古史传说、文献记载和地下文物的印证, 中国文明已经有近4000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早在6000~7000年以前的“仰韶文化”, 是母系氏族公社文化的主要代表;5000年以前的“龙山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代表。大约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夏朝,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有了较高的文化发展程度。此后, 随着经济、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成就是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独树一帜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 杰出的古代科学技术灿烂的文学艺术, 耐人寻味的政治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对亚洲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几千年来, 源远流长, 独树一帜。中华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的社会问题意识是不同的, 儒家关切社会的治理, 道家关心生命自然状态的保持, 佛家关心人生痛苦的解除。历史上有儒家治世, 道家治身, 佛家治心, 儒家入世, 道家隐世, 佛家出世之说, 他们彼此共存共荣的文化格局, 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三家相通, 和而不同, 各有所见, 也各有所蔽。

“炎黄子孙, 不忘始祖”。一个民族的振兴, 离不开精神的支撑。如果没有精神轴心, 就等于民族历史虚无。黄帝嫘祖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祭祀黄帝嫘祖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与优秀的儒释道文化相协调, 尊重异己, 理解差异, “和而不同”,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形成新时代独特的先蚕庙会文化, 对于构建盐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有着极其特殊的积极意义。

摘要:在四川盐亭, 黄帝嫘祖历史悠久, 远可追溯至帝颛顼时, 黄帝嫘祖崇拜又往往和其他神灵崇拜“和而不同”, 多元共存, 以黄帝嫘祖崇拜为显著特征的三教合一范围之广泛, 影响之深远。本文试图从人文祖先崇拜与上古文化英雄崇拜的同与异, 来阐明黄帝嫘祖崇拜与其他崇拜和而一体,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黄帝内经》论痿证理论探析 第10篇

1 首创痿证概念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 《内经》就首先提出了“痿”的概念。其中痿的含义:一是描述萎缩症状。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 首如裹, 湿热不攘, 大筋软短, 小筋弛长, 软短为拘, 弛长为痿”。二是指的一种独立的病证即“痿病”, 如《素问·痿论》之“五脏使人痿”。

2 提出痿证分类

《素问·痿论》根据发病的病因、证候及五体与五脏相应关系对痿证进行初步分类。“故肺热叶焦, ……, 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 ……, 虚则生脉痿。肝气热, ……, 发为筋痿。脾气热, ……, 发为肉痿。肾气热, ……, 发为骨痿。”在同篇中也指出五痿鉴别要点:“肺热者色白而毛败, 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 肝热者色苍而爪枯, 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 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3 分析痿证病因

《内经》中将痿证病因分为内伤与外感两类。《内经》认为情志所伤与过度劳累是主要内因, 其中情志所伤包括“恐惧刺激”、“悲哀太甚”、“所愿不得”三方面。如《灵枢·本神》:“恐惧而不解则伤精, 精伤则骨痠痿厥, 精时自下”, 说明过度恐惧可损伤肾精而致痿。因为“肾在志为恐”、“肾主藏精”, 所以当恐惧达到“伤精”的程度时, 肾精不能化生骨髓, 充养骨骼, 就会发生肾痿。《素问·痿论》:“悲哀太甚, 则胞络绝……传为脉痿。”表明悲哀过度, 则心包络阻绝不通;心又为火脏, 在体合脉。心气不通则火郁于内, 最终可致脉痿。“所愿不得”指人的愿望或需求得不到满足, 从而心情郁闷不舒。《内经》明确指出“所愿不得”的重要性, 如《素问·痿论》云:“肺者, 脏之长也, 为心之盖也, 有所失亡, 所求不得, 则发肺鸣, 鸣则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思想无穷, 所愿不得……发为筋痿。”所愿不得后情志郁而化火, 热盛可以消灼肺津与肝阴, 故而五脏六腑失去津液滋润濡养, 同时肝阴不足可致筋脉失荣, 日久四肢痿软无力而致痿。

同时《内经》提出过度劳累致痿包括“劳力过度”与“房劳过度”。如《素问·痿论》云:“有所远行劳倦, 逢大热而渴, 渴则阳气内伐, 内伐则热舍于肾, 肾者水藏也, 今水不胜火, 则骨枯而髓虚, 故足不任身, 发为骨痿”。可见, 过度劳累, 阳气亢盛, 最易伤阴耗液, 导致肝肾阴虚, 筋骨肌肉因此失养, 最终形成骨痿。“思想无穷, 所愿不得, 意淫于外, 入房太甚, 宗筋弛纵, 发为筋痿”。表明房事不节, 房劳太过可以损伤肾精, 导致宗筋失养, 而肝在体合筋, 故日久可导致筋痿的发生。

在外感病因中《内经》认为湿邪阻遏与热邪耗精占主要地位。《灵枢·九宫八风》曰:“犯其雨湿之地, 则为痿。”说明长期因气候, 或居处工作环境而感受湿邪, 可以导致痿证的发生。热邪可以致痿, 如《素问·痿论》云:“有所远行劳倦, 逢大热而渴, 渴则阳气内伐, 内伐则热舍于肾, 肾者水脏也, 今水不胜火, 则骨枯而髓虚, 故足不任身, 发为骨痿。”如果长途跋涉, 劳累太甚, 阳气鸱张, 又逢天气炎热, 两热相加, 侵入肾脏, 水不胜火, 灼耗阴精, 骨枯髓空, 从而足痿无力形成骨痿。

4 阐述痿证病机

《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五脏气热、脾胃气虚、肝肾亏虚、湿邪浸淫是痿证发生的主要病理机制。

4.1五脏气热

五脏气热是发生五体痿重要的内在根据。《素问·痿论》开篇即提出五脏气热使人痿:“肺热叶焦, ……, 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 ……, 虚则生脉痿;肝气热, ……, 发为筋痿;脾气热, ……, 发为肉痿;肾气热, ……, 发为骨痿。”由于五脏分主五体, 所以五脏气热, 熏灼津液, 五体失养, 从而发生五体痿。可见痿的病变部位虽在四肢, 但产生的根源却在五脏。然而五脏气热中, “肺热叶焦”则生痿躄冠其首。强调肺气热是各种痿证发生的前提。因为只要肺能布水精、朝百脉, 五脏即可得以滋荣。若内火炽盛灼伤肺金则五体失养而致痿。

4.2 脾胃气虚

《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 水谷之海, 六腑之大源也……五脏六腑之气味, 皆出于胃。”脾胃为气血津液之化源, 后天之本。人体无不依赖于脾胃化生而得以资养, 另外“阳明者, 五脏六腑之海, 主润宗筋, 宗筋主束骨利机关也。”故只有阳明经气血充足, 十二经筋才能禀承气血发挥“束骨而利机关”作用, 肢体才能运动灵活。反之, “阳明虚则宗筋纵, ……, 故足痿不用也”

王氏在临床中也重视调理脾胃。认为脾胃是脏腑之源, 水湿运化的保障[2]。况时祥教授认为临床中痿证尤以脾胃亏虚和脾肾两虚型为最多见, 治疗应以补法当先, 重用黄芪30~120g, 并常与党参、白术、甘草合用[3]。

4.3 肝肾亏虚

由于肝主筋, 为罴极之本;肾主骨, 为作强之官。肝肾精血充盛, 则筋骨强健。若肝肾精血亏虚, 筋骨失养, 则会导致痿证。如“思想无穷, 所愿不得, 意淫于外, 入房太甚, 宗筋弛纵, 发为筋痿”;“有所远行劳倦……阳气内伐, 内伐则热舍于肾……发为骨痿”;郝氏认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中肝肾亏虚型最为常见[4]。

4.4 湿邪浸淫

脾主肌肉四肢, 湿邪浸淫损伤脾胃, 气血生化乏源, 肌肉失养出现肉痿。同时湿性黏滞, 阻滞气血日久致痿。故《素问·痿论》云:“有渐于湿, 以水为事, 若有所留;居处相湿, 肌肉濡渍, 痹而不仁, 发为肉痿。”另外, 感受外来之湿邪, 日久化热, 以致湿热浸淫筋脉, 气血运行障碍, 筋脉肌肉弛纵不收也可成痿。故《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 首如裹, 湿热不攘, 大筋软短, 小筋弛长, 软短为拘, 弛长为痿”。梅国强教授认为湿热浸淫为痿证主要病机, 运用清热利湿之四妙散治疗效如桴鼓[5]。

5 创立痿证治则

关于痿证的治疗, 《素问·痿论》明确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重要治疗原则, 并强调临床还应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 因时制宜。

5.1 独取阳明

《内经》明确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阳明者, 五脏六腑之海, 主润宗筋,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 经脉之海也, 主渗灌溪谷, 与阳明合于宗筋, 阴阳揔宗筋之会, 会于气街, 而阳明为之长, 皆属于带脉, 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 带脉不引, 故足痿不用也。”说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 后天精血生化之源;同时阳明主润宗筋, 并与冲脉、带脉、督脉关系密切。因此, 只有后天阳明化源不竭, 才能奉养周身, 四肢运动正常。治疗痿证不论选方用药或针灸治疗, 皆应重视对脾胃的调理。如胡氏[6]对于中风偏瘫的病人针刺足阳明经阴市、上巨虚、内庭、足三里、下巨虚、解溪穴等而获良效。金教授在治疗时认为“取阳明”应包括补益脾胃与清泻胃火两方面[7]。陈氏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以健脾生肌为治疗大法, 加之足三里注射黄芪而达到补脾胃之功效[8]。

同时《内经》首次指出督、冲、带脉与痿证的密切关系, “冲脉者, 经脉之海也, 主渗灌溪谷, 与阳明合于宗筋, 阴阳揔宗筋之会, 会于气街, 而阳明为之长, 皆属于带脉, 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 带脉不引, 故足痿不用也。”强调了奇经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开启后世从奇经论治痿证的先河。秦亮甫教授认为督脉为“阳脉之海”及“督领经脉之海”, 故针刺治疗脑髓病变所致的四肢疾病中, 常常通过百会、大椎等穴位来调理督脉气血[9]。胡玲香教授也常采用刮痧、走罐等方法配合针刺, 疏通任督二脉来治疗痿证[10]。

5.2辨证论治

然而“治痿独取阳明”不是唯一治则, 还须根据其病变部位、疾病的虚实顺逆, 针对有关的脏腑经络进行辨证论治, 即“各补其荥, 而通其俞, 调其虚实, 和其逆顺”。这是针灸治疗选穴原则, 它强调治痿要明辨虚实。若因某脏虚证, 则刺其荥穴以补其气。如肺气虚可采用补法针刺荥穴鱼际, 若为某脏实证, 则刺其俞穴以通其气。如肺热可采用泻法针刺俞穴太渊。

5.3 因时制宜

此外痿证还须以因时制宜[11]为原则, 考虑时间因素对痿证治疗的影响。“筋脉骨肉, 各以其时受月, 则病己矣。”认为五体痿只有在其所合之脏当旺的月份进行治疗则易痊愈。如石氏在治疗中风合并肩手综合征时利用巳时足太阴脾经正当时的规律择时选取脾俞、胃俞、足三里、丰隆等穴位而取得良效[12]。

综上所述《内经》对痿证论述精辟, 从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等方面都有详细记载, 对现代中医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新月.中医内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360.

[2]王忠祥.调理脾胃在痿证治疗中的作用探析.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4 (1上) :8.

[3]代铁良, 徐衍华.况时祥教授治疗痿证经验.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2, 34 (2) :8.

[4]郝振华, 夏拉夫, 孙洁.骨痿方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30例.河南中医, 2013, 33 (11) :1921.

[5]曾祥法, 梅琼, 刘松林.梅国强治疗痿证经验举隅.新中医, 2012, 44 (9) :136.

[6]胡玉胜, 晁利芹.浅悟“治痿独取阳明”.河南中医, 2013, 33 (7) :1183.

[7]张松峰.金杰教授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经验.中医学报, 2013, 28 (187) :1816.

[8]陈宵, 张国强, 张敏.中西医综合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临床研究.中医学报, 2012, 27 (172) :1214.

[9]刘艳艳, 李璟.秦亮甫针药结合治疗痿证经验.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2, 46 (2) :2.

[10]赵梦云, 张汗.胡玲香痿证治疗经验总结.四川中医, 2013, 31 (4) :3.

[11]岳金换, 张秦宏, 孙忠人.浅析《素问·痿论》辨经取穴治疗五体痿.河南中医, 2014, 34 (5) :798.

黄帝选贤传位 第11篇

消息一传出来,许多人都来参加测试。经过层层筛选,最后选出两个既能文又能武的人,他们都是黄帝的儿子,一个叫玄嚣,是哥哥;一个叫昌意,是弟弟。

这两个人都本领高强,不相上下。没有办法,黄帝只好亲自出面来测试他们。

黄帝交给他们每人一只葫芦。可不要小看这葫芦,它外面闪光耀眼,里面浩瀚如海,是稀世珍宝。黄帝嘱咐兄弟俩:“每个葫芦里都蓄有河水,打开葫芦口,里面的河水可以流过二百里。从嵩山到颍水是三百里的路程,你们二人从嵩山放水,谁的水流到颍水,谁就能继承王位。如果流不到,可以收起水再倒。”

等父亲一说完,兄弟俩便凌空飞行,来到嵩 山。

“哗,哗,哗……”玄嚣打开葫芦,清水滔滔流出,飞速奔流,穿过平川,绕过山岭,可是刚刚流了二百里,葫芦里的水干了。玄嚣只好将水收了回来。

昌意打开葫芦也试了一次,结果和哥哥一样。

一次,两次,三次……每次清水都只能流二百里。

第二天,昌意刚起床,兄长就拎着葫芦进来了,他高兴得合不上嘴,连连说:“有办法了,有办法了!”

昌意问:“哥哥有什么好办法?”

玄嚣说:“父亲说,一个葫芦的水能流二百里,如果把两个葫芦的水汇成一股,就能流四百里,何愁流不到三百里呢?”

昌意听了,果然是好办法,他俩急忙奔上嵩山,打开葫芦,只见两股水流汇成了一股,水流浩浩荡荡,一鼓作气,流到了三百里外的颍水。

兄弟两人在山巅看得清楚,高兴地击掌庆祝。好一会儿,才想起应该回去向父亲报喜!

就在这时,只听天空有人说:“我们都看见了。”大家抬头看,只见一朵红彤彤的云彩上站着黄帝和各位神仙。大家交口称赞:“手足同心,兄弟情长。”

父亲问兄弟俩:“葫芦放水对你们有什么启示?”

昌意连忙答:“一个葫芦的水流很有限。”

玄嚣接着答:“两个葫芦的水汇为一股,能流得更远。治理天下也要汇聚大家的力量。”

黄帝高兴地点点头:“对!你们兄弟无论谁继位,只要能 同心协力,就能保证天下太平,百姓安康。”

那到底谁继位呢?

昌意说:“是哥哥想出了好办法,请哥哥继位。”

玄嚣谦让说:“弟弟年轻有为,继位最好。”

黄帝见他们都诚心诚意,就让玄嚣继位,昌意辅佐当助手。在兄弟俩同心协力治理下,人间一片太平的景象。

浅谈《黄帝内经》的针灸学术思想 第12篇

1 经络学说

《内经》的经络理论是完备的。《灵枢·经脉》曰:“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明确指出了经络对指导临床的重要意义,并且对经络的概念、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关系,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如《灵枢》中的“经脉”、“骨度”、“脉度”等篇记述了脉的含义、经与络的不同概念及相互关系;《素问》中的“调经论”、“五藏生成篇”,《灵枢》的“体藏”、“邪气脏腑病形”等篇记述了经络的生理作用;《灵枢》中的“汤论”、“营卫气会”、“营气”等篇论述了经络气血的来源、循行途径及其与内脏肢体的关系。《内经》中除了对奇经八脉的论述较为散乱,尚未形成系统外,凡十二经脉的循行、属络脏腑以及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和病侯都有系统明确的论述,而且说明了外感病邪可由皮毛到络、到经、到内脏,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地传变,为经络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 腧穴学说

《内经》对人体腧穴理论已有较多的论述,但尚不完备。有的腧穴缺失部位;有的缺失作用;有的甚至没有名称,只有对部位或取穴法的描述。尽管如此,但毕竟还载有100多个常用穴位名称。

“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度”,说明了腧穴定位的重要性。《内经》中详细记载了腧穴的定位法,如《灵枢·骨度》说:“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此即骨度分寸法;《素问·骨空论》所提出的骨空间取穴法;《素问·血气形志篇》提出的背腧取穴法;《灵枢·五邪》提出的阿是穴定位的客观指标等等,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

《灵枢》中的“本输”、“寿大刚柔”、“五乱”、“九针十二原”、“邪气脏腑病形”等篇对特定穴均有所论述,如五腧穴、原穴、募穴、络穴、六合穴等,特别是对五腧穴理论,阐述比较全面。

3 针法灸法学

《内经》中除载有石刺针具砭石、铲石、针石外,另有九针的记载。《灵枢·官针》说:“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对九种不同的针刺工具的名称、取法、长度、形状、作用、主治、注意事项等均有所描述。此外,《素问·缪刺论》和《灵枢·官针》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九刺”、“十二刺”、“五刺”等针刺方法。至于针刺补泻手法,《素问》“八正神明论”、“离合真邪法”、“调经论”、“针解”及《灵枢》“官能”、“小针解”等篇均有论述,阐明了补泻方法的操作及主治范围等。对针刺得气,《内经》中有较广泛的讨论,在《灵枢》“终始”、“九针十二原”等篇就强调了得气与疗效的关系。对于针刺深浅、留针、出针、针刺禁忌等也有较广泛的讨论,尤其《素问》“脉要经微论”、“刺禁论”提到的针刺不当造成的严重后果,不少可作前车之鉴。

《内经》论证了灸法起源于我国的北方。正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所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者,亦从北方来。”并明确提出灸法,一般用于久病、里证、针刺所不及者,如《灵枢·官针》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4 针灸治疗学

《内经》确立了针灸处方选穴的两大原则即按经取穴原则和按脏腑选穴原则。关于病所与选用穴位的关系,归纳《灵枢》“终始”、“官针”、“海论”、“厥病”等篇所述,可知有局部选用、原隔选用、局部与原隔配合选用三个方面。

《内经》的针灸治疗处方甚多,记载可用针刺治疗的疾病,主要有寒证、热证、疟疾、痹证、腰痛、心腹病、水肿、癫狂、喘证、头痛等近30种病症。而且《内经》中所载病症,除少数用药外,绝大多数采用针刺为主的治疗。

上一篇:科学视野下一篇:有效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