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功能范文

2024-06-30

诱导功能范文(精选8篇)

诱导功能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研究所用实验动物为6周龄c57bl/6雄性小鼠,体重(16±2)g(购于上海,动物合格证号:SCXK(鄂) 200320005),共49只。室温(22±3)℃,室内相对湿度(50±5)%,12 h光照。研究期间,动物可自由摄取食物和水,摄食量、体重每周记录1次。

1.2 饲料 分为基础饲料(中国医科大学动物部提供)和高脂饲料,见表1。

另外,配制高脂饲料时,每千克饲料另添加:盐酸硫胺素15 mg,核黄素15 mg,盐酸吡哆醇10 mg,叶酸10 mg,维生素K310 mg,泛酸钙50 mg,尼克酸20 mg,氯化胆碱1 mg,肌醇0.5 mg。

1.3 试验方案

1.3.1 试验步骤 动物适应性饲养1周后,将动物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为13只,实验组为36只,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实验组给予高脂饲料。在实验19周时,下腔静脉抽血后全部断头处死,分离附睾,进行精子活动度检测,分离睾丸、附睾与精囊腺称重,检测睾丸组织的丙二醛(MDA),SOD和谷胱甘肽(GSH)指标。

1.3.2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睾丸、附睾和精囊腺取材,剖开腹腔,分离睾丸、附睾和精囊腺,称重并冷冻(-20℃)。

1.4 肥胖倾向(DIO)、肥胖抵抗(DIO-R)小鼠判定[3] 实验组高脂饲料喂养19周后,按体重由高至低排序,体重增长位于上游的前1/3小鼠判定为肥胖倾向小鼠,体重增长位于下游的后1/3小鼠为肥胖抵抗小鼠,介于两者之间的弃之。

1.5 指标的检测

1.5.1 精子活动度检测 取出小鼠附睾,将一侧附睾放入1 mL的生理盐水中,剪碎混匀,吸管吹打30次制成精子悬液,用1层擦镜纸过滤,制成悬液。在室温(18~24℃)条件下,立即取精液置于清洁载玻片上,覆上盖玻片,镜检。连续计数1 000个左右精子数,并进行分级:Ⅰ,具有快速、直线的向前运动;Ⅱ,慢速或迟钝的直线或非直线向前运动;Ⅲ,具有不向前的运动;Ⅳ,不活动。总计活动的精子数,计算出各小鼠精子活动率精子,活动率=(Ⅰ+Ⅱ+Ⅲ)/(Ⅰ+Ⅱ+Ⅲ+Ⅳ)×100。

1.5.2 睾丸组织中MDA,SOD和GSH指标的测定 按照南京建成试剂盒说明进行。

1.6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用undefined表示,比较3组测定指标是否有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随后采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实验期内,肥胖倾向(DIO)、肥胖抵抗组(DIO-R)和对照组小鼠体重的变化 见图1。

实验前3组小鼠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到实验2周末,喂高脂饲料的小鼠体重开始分化,DIO组小鼠体重显著高于DIO-R组和对照组小鼠(P<0.01);到实验19周结束时,DIO组小鼠体重仍显著高于DIO-R组和对照组小鼠(P<0.01),DIO-R组与对照组小鼠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实验期内3组小鼠生殖脏器系数的变化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DIO-R组比较,P<0.01。

实验19周末,3组小鼠睾丸、附睾和精囊腺绝对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DIO组小鼠睾丸和附睾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小鼠(P<0.01);DIO组小鼠睾丸系数显著低于DIO-R小鼠(P<0.01)。

2.3 实验期内3组小鼠精子数、精子活动度的比较

实验19周末,DIO小鼠和DIO-R小鼠的精子数高于对照小鼠,其中DIO-R精子数为(82.00±33.83)×106/mL,显著高于对照组(51.56±36.23)×106/mL(P<0.05);DIO小鼠和DIO-R小鼠的精子活动度低于对照组小鼠,其中DIO小鼠的精子活动度(31.37±13.86%)显著低于对照小鼠(49.76±21.71%)(P<0.05)。

2.4 实验期内3组小鼠睾丸MDA,SOD,GSH比较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实验19周末,DIO小鼠的MDA,GSH水平均高于对照小鼠(P值均<0.05),DIO-R小鼠的MDA水平高于对照小鼠(P<0.05),其他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氧自由基在生物体的所有细胞都可产生,正常机体内存在一套有效的抗氧化防御系统,以清除氧自由基及其代谢产物。过量的氧自由基能攻击生物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引发脂质过氧化作用,并因此形成脂质过氧化物,对机体产生氧化损伤。目前有研究表明,人和动物的精子都可以产生活性氧,如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等,而精子膜上多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且抗氧化酶水平相对较低,易受活性氧的攻击发生过氧化反应,导致精子膜损伤,进而损害生殖细胞的功能,因此维持生殖细胞活力必须清除过量的氧自由基[4]。丙二醛(MDA)是自由基与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主要代谢产物,常被用来间接反应机体的自由基代谢的变化,对细胞具有严重的损伤作用。SOD是体内最主要抗氧化酶之一,是氧自由基的清除剂,可保护细胞免受损伤,对维持自由基代谢平衡起重要作用。MDA和SOD的测定相互配合,MDA含量的高低间接反应了机体细胞受自由基攻击的严重程度,而SOD活力的高低间接反应了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GSH是构成细胞防御氧化损伤机制中的第一道防线,是体内最重要的抗氧化剂以及自由基扫除剂之一。哺乳动物机体精液中GSH最基本的作用是与其他相关系统相互作用作为一种抗氧化机制来对抗活性氧。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可以导致精子细胞质膜的脂质过氧化,不可逆地丧失流动性和细胞内的酶,并损害染色质,GSH通过对活性氧的清除可提高精子细胞抗氧化应激反应[5]。

本次试验发现,肥胖倾向小鼠的精子活动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小鼠,肥胖倾向小鼠睾丸组织MDA含量升高,而SOD含量没有明显影响,但可显著提高GSH活性。可见肥胖发生后睾丸组织的自由基与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机体精子细胞受到自由基严重的攻击,导致精子膜损伤,损害生殖细胞的功能,这可能也是肥胖倾向小鼠精子活动度下降的可能原因之一,而GSH活性的增高可见机体可反馈地增强自身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

摘要:目的 检测肥胖倾向(D IO)、肥胖抵抗和对照小鼠高脂饮食后性腺、睾丸精子数量和活动度变化以及睾丸氧化和抗氧化指标,探讨氧化应激与肥胖引起生殖功能低下的关系。方法 小鼠高脂膳食19周,分离睾丸、附睾和精囊腺,并称重,采用生化方法检测睾丸氧化抗氧化指标。结果 实验19周末,D IO组小鼠睾丸和附睾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小鼠;D IO小鼠的精子活动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小鼠;实验19周末,D IO小鼠的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水平高于对照小鼠(P值均<0.05),D IO-R小鼠的丙二醛(MDA)水平高于对照小鼠(P<0.05),其他指标变化未见差异。结论 长期肥胖可能影响小鼠生殖器官的发育,影响小鼠精液品质。肥胖小鼠睾丸氧化应激可能与肥胖引起雄性生殖功能下降有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食品,配方,生育力,氧化性应激,肥胖症,小鼠

参考文献

[1]REYNOLDS K,GU D,WHELTON PK,et al.Prevalence and riskfactor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a.Obesity(Silver Spring),2007,15(1):10-8.

[2]KORTHI,MASSEY JB,ELSNER CW,et al.Impact of body massindex values on sperm quantity and quality.J Androl,2006,27(3):450-452.

[3]LEVIN BE.Arcuate NPY neurons and energy homeostasis in diet-in-duced obese and resistant rats.Am J Physiol,1999,276(2pt2):382-387.

[4]REES MD,KENNETTEC,WHITELOCK JM,et al.Oxidative dam-age to extracellular matrix and its role in human pathologies.FreeRadic Biol Med,2008,44(12):1973-2001.

诱导功能 第2篇

设α为任意锐角。

诱导公式一: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k∈Z),cos(2kπ+α)=cosα(k∈Z),tan(2kπ+α)=tanα(k∈Z),cot(2kπ+α)=cotα(k∈Z)

诱导公式二: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cos(π+α)=-cosα,tan(π+α)=tanα,cot(π+α)=cotα

诱导公式三:任意角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α)=-sinα,cos(-α)=cosα,tan(-α)=-tanα,cot(-α)=-cotα

诱导公式四: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cos(π-α)=-cosα,tan(π-α)=-tanα,cot(π-α)=-cotα

诱导公式五: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2π-α)=-sinα,cos(2π-α)=cosα,tan(2π-α)=-tanα,cot(2π-α)=-cotα

诱导公式六:π/2±α及3π/2±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2+α)=cosα,cos(π/2+α)=-sinα,tan(π/2+α)=-cotα,cot(π/2+α)=-tanα,sin(π/2-α)=cosα,cos(π/2-α)=sinα,tan(π/2-α)=cotα,cot(π/2-α)=tanα,sin(3π/2+α)=-cosα,cos(3π/2+α)=sinα,tan(3π/2+α)=-cotα,cot(3π/2+α)=-tanα,sin(3π/2-α)=-cosα,cos(3π/2-α)=-sinα,tan(3π/2-α)=cotα,cot(3π/2-α)=tanα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推导过程

万能公式可以用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来推导:

诱导功能 第3篇

关键词:重编程,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研究进展

诱导型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细胞)是通过在体细胞中转入几个特定的转录因子,实现体细胞核的重编程而获得的可不断自我更新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类胚胎干细胞样细胞。2006年Takahashi和Yamanaka[1]从与干细胞多能性维持相关的24个候选因子中筛选出4个转录因子组合Oct3/4、Sox2、c-Myc和KlF4,利用逆转录病毒转染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和鼠尾成纤维细胞,成功诱导出小鼠iPS细胞。这一消息在生物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国内外科学家们开始对iPS技术产生极大的兴趣。正是因为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有相同的发育潜能,并且它的获得不需要摧毁早期胚胎,从而避免引发伦理道德争论,所以迄今研究iPS细胞的热潮仍在持续,并且未来有可能替代胚胎干细胞用于临床研究[2]。

1 iPS细胞诱导相关的转录因子

Oct4是胚胎发育多能性相关的转录因子,属于POU转录因子家族中的一员,由Pou5f1基因编码产生,它是全能性的标志,能够促使内细胞团形成、维持ES细胞未分化前状态并促进其增殖。因此,Oct4在维持干细胞多能性和干细胞的分化命运中起到重要作用[3]。

Sox2是Sox家族成员之一,也是胚胎发育早期多能性的一个标志基因,在内细胞团、外胚层和生殖细胞中有表达。Sox2与Oct4一样对于维持干细胞的多能性状态是不可或缺的[4]。

c-Myc是Myc癌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具有增强细胞增殖的能力,并且促进肿瘤的发生。由于c-Myc具有引起iPS细胞产生肿瘤的风险,在重编程过程中去除该基因,结果发现诱导iPS细胞的重编程进程减慢,iPS细胞的形成效率显著降低,并且推迟iPS细胞克隆的产生[5]。

KlF是属于Kruppel样因子的锌指蛋白,具有癌基因属性。在ESC自我更新过程中KlF4起着积极的作用,又有实验表明,Klf4基因对于ES细胞的自我更新和未分化状态的维持并不是必需的,可以由其他的一些转录因子或小分子取代[6]。

此外,Nanog和Lin28也是重编程过程中用到的转录因子。综上,实现重编程的4个转录因子中,Oct4一直被认为是重编程过程中不可缺少,在重编程起始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Sox2往往作为Oct4的协作因子对ESCs中的下游靶基因进行调控,二者是维持胚胎干细胞特征所必须的转录因子。而Klf4和c-Myc作为癌基因,在重编程过程中其可能的作用是使成熟细胞产生肿瘤样转变,赋予细胞无限增殖以及快速生长的能力,都可被同一蛋白家族的其它成员所替代,因此Klf4和c-Myc可能并非是重编程过程所必需的因子。

2 iPS技术的研究进展

继2006年Takahashi[1]首次建立了小鼠iPS细胞以来,iPS的研究虽然发展比较迅速,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如病毒介导的转基因可能会整合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诱导过程中使用致瘤基因致瘤;诱导iPS细胞的产生效率低等。这些无疑将严重阻碍iPS细胞的实际应用。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病毒转染的效率和安全性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诱导iPS细胞的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2.1 整合方式

2.1.1 逆转录病毒载体

最初是利用逆转录病毒载体[7]表达4个重编程因子,然后将细胞在ES细胞培养液中培养,用多能性标志分子Fbx15的表达对转染后的细胞进行筛选,得到与ES细胞形态相似的克隆体(即iPS细胞)后,这些iPS细胞能够表达ES细胞的特异性标志基因,将得到的iPS细胞皮下注射免疫缺陷型小鼠可以使其发生含有3个胚层的畸胎瘤,将iPS细胞注射到小鼠囊胚中也可形成嵌合体,但是仍然没有得到成活的嵌合体小鼠。这种传统的方法存在诱导效率很低和细胞多能性不均一等不足;并且还存在内在安全问题,不管是逆转录病毒,还是慢病毒,都会把外源基因整合到基因组DNA中,这就有可能引起宿主基因组的插入突变。由于转录因子中c-Myc和Klf4具癌基因属性,它们可以使诱导的多功能干细胞后代小鼠形成肿瘤。Nakagawa等[8]尝试了去掉cMyc因子,只用Oct4,Sox2和Klf43个因子来诱导iPS细胞,虽然效率有所降低,但是得到的iPS后代小鼠在出生100d后没有肿瘤形成。最近研究发现一些小分子化合物可以通过调控细胞内源性重编程基因的表达量,来替代这4种重编程因子中的部分因子行使诱导功能以及提高诱导效率,如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抑制剂-丙戊酸(VPA),它可以诱导基因组水平的乙酰化,促使细胞具有松弛的染色体结构,这种结构对结合异位表达的转录因子或者下游次级转录因子是有利的,通过小分子化合物提高重编程效率的同时还可以有助于减少参与重编程所需因子的数量,能够同Oct4和Sox22种因子一同作用即可诱导原代人成纤维细胞重新编程为iPS细胞[9],大大降低了iPS细胞的致癌性,同时使诱导效率提高了100倍。

2.1.2 2A肽段序列和IRES技术

为了提高安全性,降低病毒的整合效率,Carey等[7]通过引入自剪切多肽2A序列和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序列,将转录因子用一个简单的慢病毒载体实现同步表达,减少了宿主细胞中的病毒载体的数量,从而降低了插入突变的概率。引入自剪切多肽2A序列是指在4种重编程因子之间分别插入3种不同的2A序列;同时引入2A序列和IRES序列是指在Oct4与Klf4通过F2A连接在一起的顺反子和Sox2与c-Myc通过E2A连接的顺反子之间插入IRES序列。2种方法相比,仅用自剪多肽2A序列连接的4个转录因子在表达时容易引起下游顺反子较低水平的表达,而插入IRES序列的多顺反子载体可以克服这种上游与下游顺反子表达量的差异。

2.1.3 Cre/LoxP重组系统

还可以采用Cre/LoxP重组系统来切除整合的外源重编程因子,以获得iPS细胞[10]。Cre重组酶是一种位点特异性重组酶,能介导2个LoxP序列之间的特异性重组,使LoxP位点之间的基因序列被删除或重组。LoxP序列来源于P1噬菌体,是有2个13bp反向重复序列和中间间隔的8bp序列共同组成,8bp的间隔序列同时也确定了LoxP的方向。Cre在催化DNA链交换过程中与DNA共价结合,LoxP序列的13bp反向重复序列是Cre酶的结合域。如果2个LoxP序列位于一条DNA链上,且方向相同,Cre重组酶能有效切除2个LoxP位点间的序列。但尽管如此,载体的一段DNA还留在插入位点上,因此仍然无法避免插入突变。

2.1.4 线性化的质粒和piggyBac(PB)转座子

为了降低插入突变,可以用线性化的质粒和piggyBac(PB)转座子介导表达4个重编程因子,强力霉素诱导并建立iPS细胞系,然后在这些iPS细胞中瞬时表达可以切除这4种外源重编程因子的转座酶,诱导产生的iPS细胞就不再表达外源重编程因子,安全性有所提高。PB转座子两端各有一个连着可以瞬时表达插入或切除功能的转座酶基因的反向重复序列,具体方法是将4种重编程因子插入到含有四环素或强力霉素启动子的PB-TET转座子质粒中,转染小鼠胚胎纤维母细胞,用反式四环素激活蛋白激活诱导iPS后,PB转座子系统翻译表达的转座酶可将外源DNA彻底清除,并不引起基因组DNA序列的任何变化[11]。相对Cre介导的基因切除而言,PB转座子系统是一种更安全的建立iPS细胞系的方法。

2.2 非整合方式

2.2.1 腺病毒载体

从诱导iPS细胞的分子机制方面来看,通过导入外源转录因子基因,其表达产物可激活内源的Oct4、Sox2等转录因子基因,从而开启基因组的重编程过程,也就说明iPS细胞无需病毒载体整合进宿主基因组,只需外源转录因子的瞬时表达,激活内源性转录因子,此后iPS细胞多潜能性靠内源性转录因子表达来维持,而不再需要外源基因的诱导与维持。由于iPS细胞的形成需大约10~12d的持续表达重编程因子,因此,对瞬时表达的持续时间要求至少为10d。Stadtfeld等[12]为了避免造成基因组插入突变,采用腺病毒载体来介导重编程因子的转染小鼠纤维母细胞和肝细胞来诱导iPS细胞,并成功获得了没有外源基因整合的iPS细胞。

2.2.2 脂质体介导

Okita等[13]采用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方法来诱导鼠的胚胎纤维母细胞iPS细胞,由于质粒载体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容易被稀释和退化,所以设计了2种载体,一种是含Oct3/4、Sox2、Klf4的多顺反子载体,另一种是含有c-Myc的单独质粒,反复交替转染这2种载体,以保证重编程因子在重编程的前期持续表达,但诱导iPS细胞的效率很低。此外非整合型附着体载体腺病毒载体也被用于小鼠纤维原细胞和肝脏细胞iPS细胞的诱导,该方法同样存在效率低的问题。

2.2.3 重组蛋白

上述方法都是对细胞进行了基因水平的操作,近年来有研究通过导入重编程因子的编码蛋白的方法来诱导iPS细胞的形成。蛋白转导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方法的建立标志着iPS研究的又一重大的突破。转导所用的重编程蛋白是原核表达表达的修饰了的重组蛋白,即将细胞穿膜肽序列连接到重编程因子的C末端上,由于细胞穿膜肽是一类携带大分子物质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小分子多肽,这样的重组子表达的重组蛋白就可以直接穿过细胞膜进入到细胞进而进入细胞核,从而启动细胞重编程过程,目前,重组蛋白诱导的小鼠和人iPS细胞都已成功建立[14~15]。重组蛋白诱导iPS细胞的方法因为不涉及任何改变细胞遗传信息的风险,所以是目前所有研究方法中最为安全和可行的。

2.2.4 mRNA

利用mRNA替代DNA,产生重新编码细胞所需的4种蛋白质。通过电穿孔或者阳离子载体将4个关键蛋白质的mRNA导入细胞,从而诱导细胞改变原有程序而转变成iPS细胞,这种方法使细胞重新编程的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只用以前的一半的时间大约只有17d,而效率是以前标准方法的100倍以上[16]。

此外,这种诱导转化而成的iPS细胞没有发生癌变情况,而其功能却基本等同与胚胎干细胞。它比传统的诱导多能干细胞更像胚胎干细胞,因为它们没有被改变基因。他们未来的目标是能够在未来使用干细胞充当新健康细胞的来源以取代被疾病破坏的细胞。

3 iPS细胞的应用研究

由于iPS细胞可由自体细胞诱导产生,因而应用在疾病治疗方面不存在免疫排斥现象,所以相比之下iPS细胞比ES细胞有更广的应用性。在再生医学、临床医学、组织工程和药物学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必将成为生命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将来自患者的体细胞表达外源重编程因子以诱导产生iPS细胞,通过遗传修饰改正有缺陷的基因,再分化得到功能正常的所需要的细胞,以进行细胞移植治疗,比如分化产生正常功能的运动神经元来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17]。

诱导公式教学反思 第4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诱导公式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诱导公式教学反思 1

根据课题组和学校教学工作的安排,于3月份在学校录制了一节《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开课,现将本节课的成功与遗憾之处总结如下:

本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心理,让每个学生在课堂均有收获的原则,本节课设置的内容相对容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理解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掌握诱导公式并运用之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学习重点是掌握诱导公式,能观察分析公式的特点,明确公式用途,熟练驾驭公式;学习难点运用诱导公式对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在课题研究阶段,为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根据学生现状设置了导学案。导学案的知识预习和回顾部分设置以填空题为主,逐步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课前小测部分设置的习题针对知识点设计一些较简单的习题,大部分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轻松完成,逐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克服对数学的恐惧;合作探究部分这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置一些题目,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可以解决部分内容,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全部内容,有部分难点解决不了的部分教师给于适当提示。通过本节课可以看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同学已经基本适应了这种模式,同学的积极性也慢慢调动起来,能够在小组交流活动中大胆发言,表明自己的观点,敢于在黑板前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结合班级的加分制度,增强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成了课堂的主宰。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遗憾:上课时因为紧张没有在黑板上书写课题,教师基本没有板书,没能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这对高一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能做到真正放权,还是讲的多,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到位;学生的板书不够规范,安排不够合理,在板演过程中有的小组没能写清题号和组名。

课堂检测环节中学生大部分能完成本节课内容,课堂小结学生的发言给我一个惊喜,充分说明学生是有真正参与课堂的,有自己的想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放权,还课堂给学生,充分的相信学生。相信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数学成绩一定会有大的提高。

诱导公式教学反思 2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观察,从而得出锐角与一般角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单位圆定义的三角函数,找到他们的关系,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使学生对诱导公式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也使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我始终注重"以学生为本",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合作探究,以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加以引导、点评、小结,争取良好效果。本节课教学体现了课堂教学从“灌输式”到“引导发现式”的转变,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讨解决问题为途径,以相互补充展开教学,总结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合理有效,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程度有差异,所以如果在习题的设计上有点梯度会照顾的更多的不同层次的学生,效果会更好。

诱导公式教学反思 3

本人自己感到满意之处有:

1、教学目标明确,符合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认知心理,目标设计体现了学科素养。

2、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抓住了主干知识,把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注重了教学的条理性。情境导入方面,通过三个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诱导公式的探索发现过程。演板题目设计典型,难度适中,有一定的效度。

3、运用课件讲授诱导公式,做到图文并茂,让学生能轻松地认知诱导公式,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使用普通话教学,语言精练准确,不说废话。

5、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答题踊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态度得以体现,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遗憾:教学中一下细节打磨不够,强调不够;板书较少;对做得好的学生缺少表扬等

通过参与这次讲课,使我得到了锻炼,尤其是听课老师中肯的评课,让我收获颇多,将受益终生。希望今后有机会多参加这样的活动。

诱导公式教学反思 4

1.本单元是在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角的概念的推广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知道了在直角坐标系中,终边相同的角有很多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前提下,求任意角的三角值的问题。本单元的内容是根据中职教学大纲的要求及结合了中职学生的特点共介绍了五组诱导公式即分别叫诱导公式一、二、三、四、五,分三个小节的编排来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本着减负的思想又比传统意义的`中职教材减去了互余的诱导公式(诱导公式六)的教学内容,重点是要求学生会用公式来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

2.首先,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很容易理解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是相等的而导出诱导公式一;公式的应用就是在保证终边不变(同一三角函数值不变)的前提下,角可以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相应的变换(大变小,小变大都可以)。在诱导公式一的例解应用中,教师运用了两种解题思路进行解题:解法1.直接运用公式把已知角写成“或(),<”的形式进行解题;解法2.是在充分理解了公式的基础上,把已知角减去或加上或()。这样的教学思路与传统意义是不同的,他让学生进行充分地对比、分析、思考,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解题。但不管哪一种方法,始终要把握的要点是“角的终边不变,同一三角函数值也不变”。从而让学生透彻理解公式,以便真正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解题。

3.其次,在教学中,利用数形结合法,采用最直观、最形象的教学手段,结合三角函数的定义介绍了诱导公式二、三、四及五的推导。在直角坐标系里,把所给的角利用旋转的方法画出来,然后直接找出所需的对应角。当然这也是一种最笨重的方法。这对基础较差、理解力不强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最可行的方法,特别是运用课件进行教学,学生能直观、形象地掌握该诱导公式。课本内容上还将公式一和四合并为一组及公式的记忆口诀,这为学生学好本单元内容,提供了快捷之道。

4.由于传统习惯等原因,学生往往喜欢做用角度制表示的角,而用幅度弧度制表示的角则容易出错,所以要注意两种制度的互换,并且相应地要求学生写出这五组诱导公式的角度的表达形式。

5.本单元的教学,除了让学生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推导过程外,最主要是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地研究诱导公式,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研究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研究这些问题”,把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渗透其中。

诱导公式教学反思 5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本节课的设计效果:

1、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展现知识的动态形成过程,在学生脑海理留下深刻的记忆

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与应用。

2、探究过程中探究3,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

思考、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便于后期应用。

3、对诱导公式的总结,从角与象限的关系入手,便于学生记忆。

4、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过程中诱导公式需要反复强调,加强学生记忆,在练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没有及时解答。一些环节鼓励学生不够,致使教学过程有些沉闷。但是,课后与学生交流,学生掌握新知识效果较好。

诱导公式教学反思 6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观察,从而得出锐角与一般角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单位圆定义的三角函数,找到他们的关系,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使学生对诱导公式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也使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我始终注重"以学生为本",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合作探究,以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加以引导、点评、小结,争取良好效果.本节课教学体现了课堂教学从“灌输式”到“引导发现式”的转变,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讨解决问题为途径,以相互补充展开教学,总结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诱导功能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并同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妇科手术患者20例, ASA分级Ⅰ或Ⅱ级, 年龄23~50岁, 肥胖指数<25, 心、肺、肝肾功能未见异常, 无贫血、内分泌疾病, 并排除插管条件Mallampati分级Ⅲ级、Ⅳ级及恶性高热家族史和喉罩使用禁忌者。

1.2 麻醉方法

术前不给予安定及阿托品, 禁食水8 h。入室后与患者进行必要的交谈, 向患者解释如何配合麻醉诱导。建立静脉通路, 输入乳酸钠林格液10 m L/ (kg·h) 。行桡动脉穿刺置管, 连接BD换能器, 采用Primus麻醉机 (Draeger公司, 德国) 自带多功能监测仪直接测量动脉压, 同时常规监测心电图和脉搏血氧饱和度及呼气末麻醉气体浓度。先以6%七氟醚, 氧流量6 L/min预充麻醉机呼吸环路, 压瘪-填充呼吸囊2次后, 患者按照测量肺活量的方式尽力呼出肺内残余气后深呼吸, 屏气5 s后再开始下一次呼吸, 直至意识消失。期间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 如果低于95%给予辅助呼吸;监测呼气末七氟醚浓度达到2 MAC值并维持该浓度2.5 min后, 插入合适的喉罩, 并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记录意识消失及诱导完成时间, 如有喉罩置入困难及明显体动者排除此病例。

1.3 观测指标及观测时点

患者取平卧位使用M7型超声诊断仪 (迈瑞公司, 中国) P4-2探头 (4~7 MHz) , 由1位超声科医生采集并保存3个心动周期心尖四腔心动态图像。采用Simpson法于心尖四腔心动态图像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 (LVEDV) 与左室收缩末期容积 (LVESV) , 计算每搏量 (SV) =LVEDV-LVESV, 射血分数 (EF) =SV/LVEDV, 心输出量 (CO) =心率 (HR) ×每搏量 (SV) ;采集二尖瓣环后间隔侧组织多普勒频谱图, 测量二尖瓣环后间隔侧左室快速充盈期心肌组织运动峰值速度 (Ea) 、二尖瓣环后间隔侧左室心房收缩充盈期心肌组织运动峰值速度 (Aa) 、二尖瓣环后间隔侧左室收缩期心肌组织运动峰值速度 (Sa) , 计算组织多普勒二尖瓣后间隔侧E/A比值 (TDI E/A) =Ea/Aa;于二尖瓣环后间隔侧组织多普勒频谱上测量Aa峰结束至下一个Ea峰起始之间的时间间隔记为A (等容收缩时间+射血时间+等容舒张时间) , 测量Sa峰起始至结束时间记为B (射血时间) (见附图) , 应用Tei= (A-B) /B, 计算左心室Tei指数。体质量指数 (BMI) 通过输入患者体质量、身高由超声诊断仪自动生成。上述各值通过测量3个心动周期取平均值。分别采集记录麻醉诱导前 (T0) 、诱导后置入喉罩前 (T1) 、置入喉罩30 s后 (T2) 、置入喉罩3 min (T3) 4个时间点上述图像及平均动脉压 (MAP) , 并记录意识消失、诱导完成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内比较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年龄 (37±7) 岁, 身高 (158±4) cm, 体质量 (55.2±2.2) kg, 体质量指数 (21.7±1.3) kg/m2, 意识消失时间 (40±4) s, 诱导完成时间 (232±10) s。

与T0时间点比较, T1、T2和T3时间点的SV、EF、TDI E/A、Tei指数增加 (P<0.05) , HR、Sa、Ea、Aa减小 (P<0.05) , LVEDV、CO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时间点的MAP降低 (P<0.05) , T2时间点的MAP增加 (P<0.05) , T3时间点的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附表) 。20例患者诱导后喉罩置入顺利, 无喉痉挛及明显体动等不良事件发生。

3 讨论

七氟醚作用的靶器官是大脑, 使用高浓度七氟醚预充环路后, 尽管在全身麻醉诱导过程开始阶段呼气末七氟醚浓度上升很快, 但这并不表示大脑神经细胞内的七氟醚浓度已达到目标浓度, 一般认为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同效应室浓度达到平衡时间约为2.25 min[3]。而本研究预试验也发现, 诱导时监测仪提示七氟醚呼气末浓度达到2 MAC值, 如果维持时间低于2.5 min, 则置入喉罩时明显体动的发生率较高。所以本试验喉罩置入前要保证呼气末七氟醚浓度为2 MAC值, 并维持2.5 min。

Tei指数又称心肌活动指数[4], 是一项综合评价左心功能的超声学指标[5,6], 通过等容收缩时间、等容舒张时间之和与射血时间的比值来反映左心室整体功能, 具有简便、快捷、敏感性高、重复性好等优点[7]。等容收缩时间与等容舒张时间与心肌细胞活动关系密切, 心肌细胞ATP的利用及Ca2+的内、外流都发生在这两个时相[8]。当左心室整体功能下降时, 等容收缩时间和等容舒张时间延长, 射血时间缩短, 而Tei指数正是通过计算延长相和缩短相的比值, 放大这种改变, 从而灵敏地反映左心室整体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变化[9]。本试验通过二尖瓣环后间隔处组织多普勒频谱测量采集上述数据, 计算左心室Tei指数, 结果发现肺活量法吸入七氟醚诱导后Tei指数均较基础值升高, 这表明左心室整体功能下降。机制可能与七氟醚降低冠状动脉灌注压, 影响心脏舒张运动有关[10,11,12]。另外, HATAKEYAMA等[13]的研究表明, 七氟醚对心肌细胞收缩力的影响可能是通过抑制跨膜Ca2+内流, 降低心肌细胞收缩时胞浆内游离的Ca2+浓度, 进而降低心肌收缩力。

心肌运动可以分为纵向运动和与旋转运动, 纵向运动是心脏整体运动的主要部分, 与心室的整体运动功能密切相关[14,15], 二尖瓣环后间隔侧运动常被用来评价左心室整体收缩舒张功能[16]。利用组织多普勒技术从心脏纵轴方向采集的二尖瓣环后间隔侧Ea、Aa和Sa数值, 分别代表左室快速充盈期心肌组织纵向运动峰速度、左室心房收缩充盈期心肌组织纵向运动峰速度和左室收缩期心肌组织纵向运动峰速度, 也就是说Ea代表左心室的主动舒张, Aa代表左心室的被动舒张, 因HR可影响心肌的运动速度, 所以Ea/Aa比值的改变较Ea、Aa本身更有意义。本研究中七氟醚吸入诱导后Ea/Aa比值升高, 结合上述Tei指数的改变表明, 七氟醚可能对左心室主动舒张功能的抑制更小些, 导致Ea/Aa比值不降反升, BOLLIGER等[17]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血压的变化取决于心排血量及外周血管阻力两方面的因素, 血压变化有时并不能完全反映药物对心功能的影响。肺活量法七氟醚诱导对血压的影响较为复杂, 吸入高浓度的七氟醚开始至置入喉罩后3 min, 各时点都表现为Tei指数升高、Sa降低, 这提示心肌收缩力下降, 左心室整体功能受到影响。这在T1时间点表现为血压降低;在T2时间点因喉罩置入是强烈的伤害性刺激, 常引起较强的心血管应激反应, 使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 血浆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 患者血压并未因左心室功能受影响而降低;在T3时间点随着七氟醚可松弛全身肌肉、扩张大动脉的作用逐渐显现, 血压又出现降低趋势。另外, 对于七氟醚诱导后每搏量的增加可能同七氟醚降低心脏后负荷[18]及心率减慢后, 通过提高射血速度和左室舒张期充盈量有关。

综上所述, 七氟醚肺活量法诱导对成年女性左心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七氟醚肺活量法吸入诱导对成年女性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妇科手术患者20例, 年龄2350岁, ASA分级Ⅰ或Ⅱ级, 先以6%七氟醚, 氧流量6 L/min预充麻醉机呼吸环路, 患者按照测量肺活量的方式呼出肺内残余气后深呼吸, 屏气5 s后再开始下一次呼吸。监测呼气末七氟醚浓度达2.0 MAC值后, 并维持2.5 min, 置入喉罩。使用多普勒技术采集麻醉诱导前 (T0) 、诱导后置入喉罩前 (T1) 、置入喉罩30 s (T2) 和置入喉罩3 min (T3) 4个时间点的心脏每搏量 (SV) 、左室舒张末容积 (LVEDV) 、射血分数 (EF) 、心率 (HR) 、心输出量 (CO) 、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环后间隔侧E/A比值 (TDI E/A) 、二尖瓣环后间隔侧舒张早期心肌组织运动峰速度 (Ea) 、二尖瓣环后间隔侧舒张晚期心肌组织峰速度 (Aa) 、二尖瓣环后间隔侧收缩期心肌组织运动峰速度 (Sa) 、Tei指数 (Tei) 及平均动脉压 (MAP) , 并记录意识消失和诱导完成时间及有无不良反应发生。结果 与T0时间点比较, T1、T2和T3时间点的SV、EF、TDI E/A、Tei指数增加 (P<0.05) , HR、Sa、Ea、Aa减小 (P<0.05) , LVEDV、CO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时间点的MAP降低 (P<0.05) , T2时间点的MAP增加 (P<0.05) , T3时间点的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例患者诱导后喉罩置入顺利, 无喉痉挛及明显体动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七氟醚肺活量法诱导对成年女性左心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诱导功能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体质量为240~290 g的8周龄SPF级近交系雄性SD大鼠85只, 购于大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分为DCM组65例、正常对照组20例, 置于同等条件下饲养。

1.2实验试剂与仪器

阿霉素 (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生理盐水 (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HD11XE型彩色超声诊断仪 (PHILIPS, USA) 。

1.3 DCM动物模型的建立

DCM组予腹腔注射阿霉素, 每次2.5 mg/kg, 1次/周, 共6周, 使阿霉素累积剂量达到15 mg/kg。正常对照组以等容积的生理盐水代替阿霉素进行腹腔注射。

1.4 心脏超声检查

给药第10周对两组大鼠进行心脏超声检查, 了解心功能状况。检查前30 min予腹腔注射氯胺酮麻醉, 剂量为100 mg/kg, 用8%硫化钠溶液脱去大鼠左胸前皮毛。仰卧位固定大鼠, 取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平乳头肌水平, 在二维影像指导下用M型超声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 LVEDD) 、左室收缩末期内径 (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 LVESD) , 取平均值, 计算左室射血分数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左室短轴缩短率 (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ening, LVFS) 。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存情况

至给药第10周, 正常对照组20只大鼠全部存活;DCM组65只大鼠共死亡17只, 生存率为73.8%。见表1。

2.2 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给药前两组大鼠心脏超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给药第10周, DCM组大鼠心腔扩大, 室壁活动度弥漫性减弱, LVEDD、LVESD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 (P<0.05) , 而LVEF、LVFS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5) , 见表3。

%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在本实验中, 笔者采用经典的腹腔注射阿霉素的方法进行DCM动物模型的构建[3]。国外有研究表明, 用阿霉素诱导制备的DCM模型无论是超声心动图改变还是组织病理学变化都与人类临床DCM相符[4]。阿霉素是一种蒽环类广谱抗肿瘤抗生素, 它对心脏的慢性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心肌细胞形态学与心功能的改变, 包括心肌纤维消失、心肌细胞胞质空泡化、细胞核变性、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如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下降、右心室功能障碍等, 严重者可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5]。并伴有左室、右室或双室心腔的继发性扩大, 与临床上DCM合并心力衰竭相类似[6]。阿霉素的心肌毒性与其引起氧自由基损伤和肌质网摄Ca2+功能障碍有关[7,8]。且阿霉素与心磷脂具有高亲和力, 可通过与心磷脂结合, 或与线粒体DNA相互作用, 进入线粒体从而抑制呼吸链。研究显示, 阿霉素注射结束后, 线粒体DNA与呼吸链受损仍会持续存在, 进而引起延迟性心肌病[9]。

阿霉素对心脏的慢性毒性作用与用药的累积剂量相关。研究表明, 当阿霉素的累积剂量为50 mg/m2时, 左心室已出现了收缩及舒张功能不全, 而当其累积剂量达到300 mg/m2时, 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可达16%~60%[10]。随着阿霉素剂量的增大, 作用时间的延长, 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逐渐加重。因此, 若阿霉素剂量太小, 则不容易导致DCM, 而如果剂量过大, 则可能由于药物的严重毒副作用而造成实验动物死亡率过高。有学者采用阿霉素短期大剂量腹腔注射的方法, 成功建立DCM模型[11], 但死亡率高, 且发病急, 与临床上DCM的慢性发展过程不相符合。因此, 本实验通过分次小剂量 (每次2.5 mg/kg, 1次/周, 共6周) 腹腔注射阿霉素, 使其累积剂量达到15 mg/kg[12]。

DCM以左室、右室或双室腔扩大为特征, 主要表现为心肌收缩期泵功能衰竭。本研究显示, DCM组大鼠LVEDD、LVESD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 (P<0.05) , 而LVEF、LVFS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5) 。以上数据提示, DCM组大鼠心腔明显扩大, 室壁活动度弥漫性减弱, 心脏收缩功能明显受损, 符合临床DCM合并心力衰竭的表现。研究结果表明, 腹腔注射阿霉素诱导DCM大鼠心功能下降。

摘要:目的:通过腹腔注射阿霉素诱导制备扩张型心肌病 (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 大鼠模型, 探讨其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体质量为240290 g的8周龄、SPF级近交系雄性SD大鼠85只, 分为2组:DCM组 (n=65) 、正常对照组 (n=20) 。DCM组采用腹腔注射阿霉素的方法构建DCM模型;正常对照组则注射等容积的生理盐水。给药第10周对两组大鼠行心脏超声检查, 观察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结果:心脏超声检查显示DCM组大鼠心腔扩大, 室壁活动度弥漫性减弱,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 (P<0.05) , 而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5) 。结论:腹腔注射阿霉素诱导DCM大鼠心功能下降。

诱导功能 第7篇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以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免疫系统疾病。链脲佐菌素(STZ)是一种从链霉菌中提取出来的抗生素,是诱导糖尿病动物模型最常用的药物之一。STZ诱导的糖尿病类型与鼠的种系、性别、用药的次数和剂量有关[4,5]。

本次试验以在高脂高糖饲料中添加STZ的方法诱导制备糖尿病小鼠实验动物模型,用以观察桦褐孔菌多糖对STZ诱导后的C57BL/6小鼠的血糖、三酰甘油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桦褐孔菌多糖调节糖、脂,提高糖尿病机体免疫功能提供试验数据。

1 材料

桦褐孔菌多糖,桦褐孔菌切片,称重后加适量纯化水浸泡、煎煮3次后过滤、浓缩,加入乙醇溶液调节(乙醇含量达80%),放置过夜,次日弃去上清液,收集沉淀,再用乙醇溶液洗涤,干燥,最终得到褐色桦褐孔菌多糖。

SPF级雄性6周龄C57BL/6小鼠,80只,体重(20.0±2.0)g,由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生产许可证号为SCXK-吉2008-0005)。

高脂高糖饲料和普通饲料,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三酰甘油测试盒(批号为F001-2),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准微量分析精密电子天平(德国赛多利斯BP211D),购自上海熙浩实业有限公司;Hettich离心机(型号为ROTINA 35系列),购自上海昊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强生稳豪型血糖仪试纸(批号为YZB/USA 0659-2010)、强生稳豪倍易型血糖仪(批号为YZB/沪3226-40-2010),购自强生(中国)医疗器材有限公司;酶标仪(型号为HR801),购自深圳市华科瑞科技有限公司;Cyto FLEX流式细胞仪、CD4检测试剂盒(批号为YZB/USA 0498-2010)、CD8检测试剂盒(批号为YZB/USA 0498-2010),购自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

2 方法

2.1 造模与给药

80只小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选取10只为正常组,其余70只小鼠按体重腹腔注射STZ120 mg/kg,1周后禁食不禁水12 h测空腹血糖,当血糖值≥7.8 mmol/L时,视为造模成功,结果共成功造模53只小鼠,选取其中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桦褐孔菌多糖高剂量组、桦褐孔菌多糖中剂量组、桦褐孔菌多糖低剂量组4个组。试验期间,桦褐孔菌多糖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体重灌胃给予600,400,200 mg/kg桦褐孔菌多糖4周,正常组和模型组每天用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其间除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外,其他组给予高脂高糖饲料。在末次灌胃之后禁食不禁水12 h,测空腹血糖和三酰甘油含量,然后处死所有动物。

2.2 检测指标

2.2.1 小鼠体质量和脾指数的测定

试验期间每周测小鼠体重,4周后杀鼠取脾脏,测脾质量,计算脾指数。脾指数=脾质量(mg)/体质量(g)。

2.2.2 小鼠血糖和三酰甘油含量的测定

血糖仪检测小鼠空腹血糖值,每只小鼠测量3次取平均值;小鼠眼球后静脉取血,离心后去血清,检测血清中三酰甘油的含量。

2.2.3 CD4+和CD8+含量的测定

按照试剂盒使用说明书操作,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脾脏中CD4+和CD8+的含量,并计算CD4+/CD8+的比值。

2.3 统计分析

采用Graphpad Prism 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所有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数据运用方差分析法进行比较,多个样本两两比较进行t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桦褐孔菌多糖对小鼠体质量和脾指数的影响

测量试验小鼠的体质量和脾质量,计算脾指数,结果见表1。

注:与正常组相比较,△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与模型组比较,*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没有标记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从表1数据可知,STZ诱导后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和脾指数均极显著(P<0.01)低于正常组。桦褐孔菌多糖各剂量组的体质量和脾指数与模型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桦褐孔菌多糖高、中两个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

3.2 桦褐孔菌多糖对小鼠空腹血糖和三酰甘油含量的影响

测量小鼠空腹12 h的血糖和三酰甘油含量,结果见表2。

mmol·L-1

注:与正常组相比较,△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与模型组比较,*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从表2数据可知,模型组小鼠的空腹血糖和三酰甘油含量极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说明模型制备成功。桦褐孔菌多糖各剂量组小鼠的空腹血糖和三酰甘油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或P<0.01),说明桦褐孔菌多糖对糖尿病模型小鼠的糖脂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3.3 桦褐孔菌多糖对小鼠脾脏CD4+/CD8+水平的影响

测定小鼠脾脏CD4+/CD8+水平,结果见表3。

注:与正常组相比较,△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与模型组比较,*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从表3数据可知,模型组CD4+/CD8+比值低于正常组,差异显著(P<0.05)。应用桦褐孔菌多糖干预后,CD4+/CD8+比值明显升高,其中低剂量组效果显著(P<0.05),高、中剂量效果极显著(P<0.01)。

4 讨论

动物患糖尿病时,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导致血糖升高,形成高糖血症,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6]。本试验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加STZ腹腔注射的方式选择性地破坏小鼠胰岛的B细胞,使血糖升高,制备出了稳定的糖尿病模型。

应用桦褐孔菌多糖灌胃给药4周后,模型小鼠的体重升高,同时血糖降低,说明桦褐孔菌多糖对STZ诱导后的糖尿病小鼠有改善作用。糖尿病在引起血糖升高的同时还会导致脂类代谢的紊乱[7],三酰甘油的含量升高[8],从而形成高脂血症。通过桦褐孔菌多糖4周的干预,显著降低了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的三酰甘油水平,说明桦褐孔菌多糖能改善糖尿病小鼠的三酰甘油水平。综上试验所得,说明桦褐孔菌多糖对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有较好的调节作用,有利于综合防治糖尿病。

脾脏是动物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具有免疫活性,脾脏重量的变化可反映出药物对动物免疫系统的刺激效果。试验结果表明: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脾指数降低,说明糖尿病小鼠的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但桦褐孔菌多糖能提高糖尿病小鼠脾指数。CD4+/CD8+水平的失调与过敏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免疫系统疾病有关[9]。脾淋巴细胞中的CD4+/CD8+比值是评价免疫功能的微观机制[10],试验结果表明:模型组CD4+/CD8+比值降低后,经过桦褐孔菌多糖的干预后,CD4+/CD8+比值明显升高。说明桦褐孔菌多糖有改善糖尿病小鼠免疫功能失衡的作用。

结果提示:桦褐孔菌多糖能够升高糖尿病小鼠的体质量,降低其空腹血糖和三酰甘油含量,同时提高脾指数和脾脏CD4+/CD8+的比值,增强了小鼠的免疫功能。试验结果说明桦褐孔菌多糖调节空腹血糖和三酰甘油的机制可能与提高小鼠的免疫机能有关,但其如何参与调节的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桦褐孔菌多糖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后的C57BL/6糖尿病模型小鼠的糖脂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桦褐孔菌多糖高剂量组、桦褐孔菌多糖中剂量组、桦褐孔菌多糖低剂量组共5个组,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小鼠均是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1周后禁食不禁水12 h空腹血糖值≥7.8 mmol/L的成模小鼠,桦褐孔菌多糖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体重灌胃给予600,400,200 mg/kg的桦褐孔菌多糖,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4周后禁食不禁水12 h,眼球后静脉取血测空腹血糖和三酰甘油含量;取脾脏计算脾指数;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的CD_4~+/CD_8~+比值。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多糖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改善糖尿病小鼠的体重和脾指数,降低其空腹血糖和三酰甘油的含量,提高脾脏的CD_4~+/CD_8~+比值。说明桦褐孔菌多糖能够降低糖尿病小鼠糖、脂水平,提高糖尿病小鼠的免疫功能。

关键词:桦褐孔菌多糖,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血糖,血脂,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钟秀宏,孙艳美,郑楷,等.桦褐孔菌多糖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6,50(551):94-97.

[2]HARTWELL J L.Plants used against cancer[J].L Loydia,1971,34(1):1603-1611.

[3]ZJAWIONY J K.Biologically active compounds from Aphyllophorales(polypore)fungi[J].J Nat Prod,2004,67(2):300-310.

[4]李文君,李波,寇长贵,等.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易感基因定位研究进展[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0(6):991-993.

[5]SUN N X,YANG G W,ZHAO H,et al.Multidose streptozotocin induction of diabetes in BALB/c mice induces a dominant oxidative macrophage and a conversion of TH1 to TH2phenotypes during disease progression[J].Mediators Inflamm,2005,2005(4):202-209.

[6]SAMOLS E,BONNER-WEIR S,WEIR G C.Intra-islet insulinglucagon-somatostatin relationships[J].Clin Endocrinol Metab,1986,15(1):33-58.

[7]薛胜霞,金丽琴,贾东明,等.牛膝多糖衍生物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及血脂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2009,44(2):107-110.

[8]赵薇.承德市60岁以上居民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关系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6,4(15):182-183.

[9]ZHAO R,QIU B,LI Q W,et al.LBP-4a improves insulin resistance via translocation and activation of GLUT4 in OLETF rats[J].Food Funct,2014,5(4):811-820.

诱导功能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与试剂

Aβ1-40购自美国Sigma公司;七氟醚 (商品名:喜保福宁) 购自美国雅培公司;Aβ1-42ELISA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2 实验动物与分组

96只雄性SD大鼠, 体质量250~300 g, 4个月龄, 购自中国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在室温25℃、湿度为40%的动物房适应性饲养1周, 自由饮水, 标准饮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 每组24只:生理盐水组 (NS组) 海马区注射生理盐水;淀粉样蛋白组 (A组) 海马区注射Aβ1-40;七氟醚后处理1组 (S1组) 海马区注射Aβ1-40, 并于注射后28 d行七氟醚后处理2 h;七氟醚后处理2组 (S2组) 海马区注射Aβ1-40, 并于注射后28 d行七氟醚后处理4 h。

1.3 主要仪器

大鼠脑立体定位仪 (深圳瑞沃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5μL微量进样器 (上海激光医学仪器厂) ;通用手术器械 (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Morris全自动水迷宫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麻醉气体监测仪 (Datex-Ohmeda公司, 芬兰) ;MK-3酶标仪 (Ladsystems公司, 芬兰) 。

1.4 实验方法

1.4.1 海马内注射

腹腔内注射10%水合氯醛350mg/kg麻醉后, 将大鼠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 定位双侧海马CA1区 (以前囟为原点, 向后3.2 mm, 左右旁开2.0 mm, 颅骨表面下深度为3.6 mm) , 然后钻开颅骨, 暴露硬脑膜, 微量进样器自脑表面定位点垂直进针, 将Aβ1-40 (用无菌生理盐水将其稀释成5μg/μL, 37℃孵育1周, 使其变为凝聚态) 2μL缓慢注入双侧海马, 注射时间5 min, 留针5 min, 使Aβ1-40充分浸润局部组织, 局部消毒后缝合皮肤, 腹腔注射庆大霉素2万u抗感染, 术后各组大鼠均单笼饲养, 烤灯照射保暖至完全苏醒。NS组大鼠海马内给予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1.4.2 行为学测试

行Morris水迷宫实验, 实验装置为一圆形水池, 直径160 cm, 高50 cm, 水深35 cm。池壁上以4个等距离点即Ⅰ、Ⅱ、Ⅲ、Ⅳ将水池平均分为4个象限, 在Ⅳ象限中央放置平台, 平台直径15cm, 没于水面下2 cm。各组大鼠于海马内注射后24d进行Morris水迷宫训练, 4次/d, 共5 d。将大鼠面向池壁分别从Ⅰ、Ⅱ、Ⅲ、Ⅳ象限放入水池, 直到找到隐藏在水面下的平台为止, 通过any-Maze动物行为学自动摄像分析系统 (上海欣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记录大鼠游泳速度、逃避潜伏期 (从入水至爬上平台所需时间) 、上台前路程和搜索策略, 当90 s内没有找到平台, 则引导其登上平台休息30 s, 同时将逃避潜伏期记为90 s。直线式和趋向式游泳轨迹为有效搜索策略, 边缘式和随机式游泳轨迹为无效搜索策略, 取第5天平均游泳速度、平均逃避潜伏期、平均上台前路程以及有效搜索策略百分比 (总的有效搜索次数÷96次×100%) 作为注射后28 d的成绩, 随后S1组和S2组接受相应的七氟醚后处理, 各组分别于注射后35和42 d随机抽取8只大鼠进行行为学测试。

1.4.3 七氟醚后处理

海马内注射后28 d, 将S1组和S2组大鼠置于自制麻醉箱 (50 cm×30 cm×30 cm) 内, 分别接受2.5%七氟醚后处理2和4 h。麻醉箱浮于37℃恒温水浴中, 箱底铺钠石灰, 箱上有2个通气孔, 上孔连接麻醉机, 用于通入七氟醚, 空氧混合流量3 L/min, 氧浓度30%, 下孔位于对侧, 连接麻醉气体监测仪监测七氟醚浓度。NS组与A组大鼠仅置于麻醉箱内自由活动30 min, 并给予通入30%氧气。

1.4.4 ELISA法测定大鼠海马Aβ1-42的含量

各时点行为学测试结束后, 各组分别取8只大鼠迅速断头处死, 于冰台上分离一侧海马, 参照文献[4]按25m L/g加入一定体积的冰生理盐水, 匀浆器研磨组织, 冰浴下超声波粉碎制成10%匀浆, 4℃下1 200 r/min离心20 min后取上清液。使用ELISA检测试剂盒, 按说明书步骤操作对海马内Aβ1-42含量进行测定。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组大鼠不同时点行为学各指标的比较

与NS组比较, A组、S1组和S2组各时点逃避潜伏期、上台前路程、无效搜索策略比例增加 (P<0.05) ;与A组比较, S1组和S2组注射后42 d时逃避潜伏期、上台前路程和无效搜索策略比例增加 (P<0.05) ;S1组和S2组各时点行为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4组大鼠不同时点海马内Aβ1-42含量的比较

注:1) 与NS组比较, P<0.05;2) 与A组比较, P<0.05

注:1) 与NS组比较, P<0.05;2) 与A组比较, P<0.05

与NS组比较, A组、S1组和S2组各时点海马内Aβ1-42含量均升高 (P<0.05) ;与A组比较, S1组和S2组注射后42 d时海马内Aβ1-42含量升高 (P<0.05) , 见表2。

3 讨论

AD是老年期痴呆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Aβ是各种原因诱发AD的共同途径, 是AD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Aβ由其前体蛋白APP经一系列蛋白水解过程产生, Aβ的过度沉积则会诱发神经毒性, 并与其在脑内的含量呈正相关。体外实验发现, 随着Aβ1-40浓度增加, 寡聚化速度也随之加快, 其聚集物的细胞毒性表现为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及诱发细胞凋亡等。有研究表明大鼠海马内注射Aβ多肽片段, 可模拟AD脑内老年斑的形成并对神经系统产生损害, 从而导致严重的记忆减退和认知障碍[5], 因此本研究将凝聚态的Aβ1-40注入大鼠双侧海马CA1区, 结果发现注射后28 d发生认知功能障碍。

目前, 吸入麻醉药的神经毒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6,7]。体外实验显示, 将人H4神经胶质瘤细胞暴露于异氟醚后可引起Caspase激活和细胞凋亡[8]。而体内实验则发现异氟醚暴露可导致AD转基因小鼠脑组织细胞凋亡、小神经胶质细胞活化, 并增加Aβ水平及其凝集, 然而在野生小鼠脑内却没有发现上述改变, 这表明AD转基因小鼠对异氟醚麻醉诱发的神经毒性比野生小鼠更加易感[9]。而静脉麻醉药丙泊酚则不仅不会对大鼠脑组织内APP蛋白及其m RNA水平产生明显影响[10], 并且在体外还可通过抑制异氟醚诱发的Aβ1-42的寡聚化来减少Caspase激活, 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11]。

七氟醚是近年来临床上普遍使用的吸入麻醉药, 有研究[12]显示, 高浓度七氟醚可激活大鼠海马NMDA受体, 增加钙离子内流并促进大量氧自由基生成, 从而诱发海马神经元凋亡和脂质过氧化损伤;七氟醚还可抑制突触后膜乙酰胆碱的传递, 从而抑制神经元突触可塑性[13]。但临床浓度的七氟醚暴露对术前患有AD或具有AD倾向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和病理改变的影响尚不清楚。本实验在Aβ1-40诱导大鼠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后应用七氟醚进行后处理, 结果显示七氟醚后处理后14d (海马内注射后42d) 时S1和S2组大鼠行为学各指标测试成绩与A组比较有所下降 (P<0.05) , 但在七氟醚后处理后7 d (海马内注射后35 d) 时S1和S2组大鼠行为学各指标测试成绩与A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七氟醚后处理可进一步加重Aβ1-40诱导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 且与七氟醚暴露后的时间有关。

Aβ通常以Aβ1-42和Aβ1-40两种形式存在, 两者虽然仅有2个氨基酸的差异, 但理化性质却差异很大[14]。Aβ1-40是脑皮质和脑脊液中的正常可溶性产物, 而Aβ1-42的疏水性更强, 且有更强的聚集倾向。更多的学者认为Aβ1-42更易形成淀粉样蛋白, 是更具毒性的肽形式, 因此它更像是AD斑块的“种子”[15], 是AD斑块的核心蛋白, 同时Aβ1-42含量的增加可加剧Aβ沉积, 成为AD斑块毒性作用的先决条件, 因此本实验检测了Aβ1-40诱导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大鼠吸入七氟醚后不同时间海马组织Aβ1-42含量, 结果发现与A组比较, S1组和S2组注射七氟醚后42 d时海马内Aβ1-42含量升高 (P<0.05) , 提示七氟醚后处理进一步加重Aβ1-40诱导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提高了海马Aβ1-42水平有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诱导功能】相关文章:

哺乳动物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c)的技术研究进展01-15

诱导特性06-22

诱导表达07-02

诱导探究07-03

诱导公式07-08

相机诱导07-11

安全诱导07-19

转化诱导07-30

停车诱导08-23

诱导05-12

上一篇:信任的力量下一篇:算法教学中的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