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含义词范文

2024-06-05

文化含义词范文(精选10篇)

文化含义词 第1篇

关键词:中西文化,文化词,文化含义词,翻译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 而语言是文化最直接的载体, 它的运用方式集中体现了每个民族的文化特征。[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大量带有西方文化特点的词汇逐渐融入中华民族文化, 反映中国文化的词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在英语词汇中。文化词是指在某一特定文化中具有的事物和概念, 而另一文化中没有。文化含义词是指事物或概念在对方文化中有存在, 但是在词义的宽窄方面不完全重合。文化词是一种词义空缺现象, 文化含义词是一种词义相异现象。要深入理解文化词和文化含义词, 终究要从中西文化入手。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英国民俗家马林诺夫斯基说过:“语言深深地根植于社会生活之中, 不了解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就无法理解这种语言的确切含义”。[2]文化词和文化含义词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文化渊源不同。

中华文化源头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本土文化和以佛教思想为代表的外来文化, 而西方文化则主要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文化渊源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 比如汉语中“花木四君子”梅、兰、竹、菊, 象征高雅、坚毅、淡泊、纯洁的高尚品格。而在英语中, 梅、兰、竹、菊 (plum blossom, orchid, bamboo, chrysanthemum) 只是植物名称, 并不具有汉语词汇所包含的情感内涵。

(二) 思维方式不同。

中西文化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 因而形成了两大类型的思维方式。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 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 守旧, 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 西方人求异、求变、重竞争等等。[3]中国作为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 东方文化价值体系凸显得淋漓尽致, 同时英美国家作为西方文化的有力实体, 也把西方文化的精髓解读得酣畅痛快。

(三)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

总体来说, 西方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个人负责, 由此引出“天赋人权”, 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 信奉个人本位, 自我中心。[4]而东方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个人要向集体负责, 这也是中国哲学理念“万物一体”的映照, 认为个人与社会不可分割。如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 , 在汉语文化中具有贬义。然而, individualism在英语中为中性词, 意为个体主义。

(四)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法不同。

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这根源于中国几千年来的小农经济。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对立, 认为人应该征服、控制自然。这在中西园林建筑上体现最为充分。中国园林以自然式为主, 重在寄情山水, 寄托园主人某种感情或志向, 如苏州四大名园。西方认为自然美只有经过人的改造才能达到最理想最完美的美, 力求理性。

二、汉语文化词及文化含义词的英译处理

(一) 文化词的英译

为了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的风格, 凡具有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事物通常采用用汉语拼音进行翻译, 比如太极拳Taiji, 阴阳yin and yang等。还有一些文化词的英文是采用中国南方口音 (多为粤语) , 这是由于南方地理优势在对外交流中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另外有些文化词是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产物, 这时通常采取意译, 或者是汉语拼音再加注。如三八红旗手a woman pace-setter, 糖葫芦Tanghulu, a sugar-coated fruit on the stick。

(二) 文化含义词的英译

1, 具有相同意象, 不同意义的文化含义词汇

汉语是意合语言, 注重“观象取义”。这就赋予汉语词汇其他语言所不能相比的文化信息。如“心素如简, 人淡如菊”, 只能省去汉语中的意象而意译为to be modesty and keep yourself away from seeking fame and fortune。对于在两种语言中有相同意象不同意义的文化含义词, 我们通常采取意译, 或直译加释义。

2, 具有不完全重合意象, 不同文化意义的文化含义词汇

中国文化重伦理, 亲属关系称为明确。汉语中“大伯”有两种含义, 英文表达就是: (1) father’s elder brother (2) husband's elder brother。龙和凤在中英文化中意义不同。“龙凤呈祥”若直译dragon and phoenix bringing prosperity或许会令读者不解, 意译为in extremely good fortune又平淡无奇。综合考虑文化与心理因素, 糅合意译与直译, 将其译成“showing auspicious omen with a dragon entangling a phoenix”。

在翻译具有不完全重合意象, 不同文化意义的文化含义词汇时, 还会采取半音译手段。汉语中很多词汇是由两个以上的语素或两个词构成的合成词或复合词, 这种情况下可采用一部分汉语音译, 一部分英语意译而构成半音译借词。如:京剧Beijing opera。

三、结语

文化翻译要求译者不仅具备双语语言知识, 还要有很深的双语文化修养与极敏感的双语意识, 翻译过程中力图正确解码语言和文化。把文化词和文化含义词翻译好, 不仅给中西双方交流科技文化交流、丰富双语表达功能提供契机, 也从文化层面表现了中华民族对新思想、新概念的无限包容以及对外来文化的融汇创新。

参考文献

[1]、钱穆:《人性十论》,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2]、顾嘉祖, 陆生:《语言与文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4]、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 《外语与外语教学研究》, 2002

文化含义词 第2篇

【关键词】红色 英汉语 文化含义 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99-01

大千世界,五彩斑斓,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颜色。但是,颜色不仅仅是一种色彩,在更大的层面上,它代表了特定的文化含义,体现在人们日常的词语使用上、语言运用中。由于中西方国家的历史、环境等因素的不同,颜色词所蕴含的内在含义也有所不同。在此,笔者以红色为代表,系统阐述红色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一、“红”在汉语中的文化含义

在中国人心目中,红色一般寓意喜庆和吉祥,人们用红色来祝福他人、驱逐邪恶、保护自己。但是早在远古时代,中国人的祖先曾用过黄色、黑色、白色代表喜庆和吉祥。直到汉朝,汉高祖称自己是“赤帝之子”,而“赤”就是红色,所以从那时起,红色就成为了人们崇尚的颜色。

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民俗都表明红色寓意吉祥。比如,过年过节要张贴对联,挂大红灯笼;嫁女娶妻要披红挂彩;有孩子降生要送红色喜蛋;送贺礼要用红纸包裹;开业典礼时要剪红色绸缎。

另外许多带“红”字的词语也蕴含吉祥喜庆之意,如“红白喜事”。说到“红白喜事”一词,毛泽东在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专门有所论述,“中国人把结婚叫红喜事,死人叫白喜事,合起来叫红白喜事,我看很有道理。”很明显,“红”在这里表示喜庆、吉祥之意。

除了表示吉祥,红色还可表示革命、得宠、美人等含义。

从政治角度讲,红色代表革命。如曹靖华在《飞花集·风雨六十年》中写到“各色人等,是红是白,无从识别”,又如 “红旗”“红歌”“红色革命”等一系列词汇。在“红”所表示的这一层含义中,其表达出的感情色彩多为褒义。

“红”除了表示革命还有“得宠、出名”之意。如曹禺在《日出》中写道:“顾八奶奶:嗯,他当明星,准红!”又如“网络红人”“当红明星”“红榜”“红火”等都表示出名、走运之意。

“红”除了表示以上两个意思之外,还可以表示金钱。

如老舍曾经在《四世同堂》中写道,“父亲的收入是仗着年底分红;一位掌柜的,按照老规矩,月间并没有好多的报酬。”又如巴金在《寒夜》中写道:“你年终一分红,就是二三十万,你哪管我们死活!”很显然,通过上述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可知, “红”的另外一层含义即为“金钱”。

“红”同时也是“美人”的代称,如“红颜知己”“红袖”“红粉佳人”“红颜薄命”“红袖添香”等。从“美人”之意出发,“红”字还可以表示月经或鲜血。如吐红、红铅等词。

从科学角度讲,身体某一部位的颜色可以反映人的身体状况。红色,作为一种色彩,自然也不例外。在汉语中,有许多带“红”字的词语都可以表示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活动。如“红光满面”,表示人的气色好,身体状况好。又如“面红耳赤”“脸红脖子粗”“脸红筋涨”等,都形容人在发怒时的样子。

二、“red”在西方文化中的文化含义

虽然在中国,与红色相关的词语多是表示吉祥、喜庆之意的,但是在西方,红色代表的多为暴力、危险、愤怒等意。如red in tooth and claw表示残酷无情;red activities 表示左派激进运动;Red Brigades指红色旅(它是意大利一个极左翼恐怖组织,其宗旨是对抗资产阶级,标志为一挺机关枪和一颗五角星);red除指暴力、危险还可以表示愤怒,如a red rag to a bull 除指斗牛的红布,还可指激起人怒火的事物,又如see red 表示大怒,大发脾气;red?鄄headed狂怒的。更令人想不到的是,“red”除表示“发怒”外,还可以表示害羞,如The little girl always becomes red?鄄faced when she sees strangers.(这个小女孩在见到生人的时候总是脸红)

另外,“red”还有如下几层特定含义:

因为在财务中记账时记录借方项目或亏损差额用红墨水。所以,久而久之,red在经济领域常指亏损,如red?鄄ink 表示赤字分录;red balance 表示赤字差额。

红色除拥有以上文化含义之外,还可表示对某一类人的贬称。如redneck。“redneck”由red和neck两部分组成,按字面意思讲,可以翻译为“红脖子”,用来代指美国南方农民,以此来讽刺他们粗暴的性格、顽固的思想以及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但是现在,redneck也可以表示一般干粗活和具有种族歧视的人。还如redskin,则是对对北美印第安人带有贬义色彩的代称。

在西方,红色除以上意思之外,还可以表示性、淫秽。如(1)a red waste of his time 他那因放荡而浪费的青春(2)a red light district 花街柳巷/红灯区(“红灯区”这个词首先出现于1890年代的美国,因为当时妓女会将红色的灯放在窗前,藉此吸引她们的顾客,所以现在就用red?鄄light district代指以卖淫为主的地区。

虽然在西方,红色多表示贬义,但是由于远东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红色在西方也可表示欢乐、热烈、奋发向上等文化意义。譬如,red?鄄letter days是指喜庆的日子。再如,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omebody 指通过铺红地毯的方式来表示对某人的欢迎,所以在一些比较隆重的场合,如电影节、音乐节,我们都可以看到红地毯的存在;还如,red?鄄blooded用来形容人精力充沛,活力无限。

从古至今,颜色词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与当地的民俗、历史等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所以研究不同颜色的不同文化差异,对于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宋宏.英汉语“红色”的概念隐喻比较研究[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2]丁鹏辉.浅析英语“red”与汉语“红”内涵的差异[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1

[3]张超.英语和汉语中红色的文化意义比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

[4]彭雪华 曾庆芳.从颜色词看中西文化差异[J].南昌大学学报,2003

《牡丹亭》中文化含义词的英译处理 第3篇

奥尔森所著的《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分析的前提是“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和集体目标公共性。观点的提出基于对传统的集团理论的批判。在批评已有集团理论的基础上, 奥尔森对有组织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基础进行了完全不同的解释, 提出并论证了他的观点。他力图证明的集团的目的是提供“公共物品”, 但“公共物品”本身具有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导致集团成员“搭便车”的可能性极大, 因此, 理性的经济人宁愿不享受公共物品也不愿付出成本实现集团目标, 所以理性的个人不会产生理性的集团行动。但是集团规模的不同, 导致集团行动的结果也不同。小集团 (人数、规模较小的集团) 由于经济激励 (成本与收益比较小) 和社会的激励 (去获取声望、尊敬、友谊以及其他社会和心理目标) 的存在, 而更具有凝聚力和有效性。潜在的集团由于不具有小集团的优势, 一般不会组织起来, 除非像工会中运用强制或集团作为“副产品”而存在或像商界游说疏通团体具有“特殊利益”。

在对这本书的理论有个整体感觉和印象前, 某个别的论证引起我一些遐想与思考。在论证小集团的凝聚力和有效性一节时, 他引用并论证“‘我们发现当你期待行动时, 委员会应该小一些, 而当你希望听取观点、反映时, 委员会相对就应该大一些’这一情况显然不只限于银行。众所周知, 美国国会和州立法机关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掌握在委员会和小组委员会手中的。”这使我联想到中央党校赵虎吉教授曾经说过中国目前是“开大会解决小问题、开小会解决大问题、不开会解决关键问题。”我们经常用这句话调侃中国民主不发达, 这是值得反思的;但美国以民主最发达著称却也是与我们大同小异的决策机制, 而且从奥尔森的逻辑论证看出这种现象确实有利于决策的时效性实现。这启示我们现阶段对决策的监督, 更应该注重利益的表达通畅度与决策执行的监督力度。

奥尔森用“集体行动逻辑”理论分析马克思的国家和阶级理论时指出:“马克思强调个人自我利益, 并认为阶级都意识到它们的利益, 这自然是大多数评论家认为马克思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的理由。一些人认为这是他的主要缺陷, 他对于自我利益和理性强调的过头了……按照穆勒的观点, 对政治广泛漠不关心就可以证明马克思认为人们能够实用和理性的参加阶级行动的观点是错误的……并没有出现马克思预期的那种阶级斗争, 但凭此就认为马克思高估了理性行为的力量, 这实际上并不正确。相反, 没有出现马克思预言的那种阶级斗争, 部分原因正是出于理性的功利主义行为。”这种分析问题的角度很新颖, 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又让人难以信服。如果所有人都想搭便车, 为什么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有那么多次革命的发生?联想到大片《十月围城》, 为了保护孙中山先生, 很多人不惜牺牲宝贵的生命, 他们垂留史册、令人感叹, 但仔细的考虑一下, 那些牺牲的人当中有几个知道孙中山先生是谁吗?他们要保护的人对于他们的长远意义是什么?用一句现代流行词, 那就是他们“被革命了” (不是指是革命的对象, 而是指他们被迫参加了革命, 甚至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就是被后人称赞的革命。) 那几位英雄们之所以冒死保孙, 目的都是事先自己的各种利益, 有的是为了完成父愿、有的是为了答谢主人的恩赐、有的是为了见到自己的女儿……参加革命可能是出于个人理性的目的, 但是能吸引那么多人参加, 领导者的作用是巨大的, 就像剧情里的那位“老爷”, 这是奥尔森没有想到的;同时, 之所以没有发生像马克思预言的工人阶级革命, 正是因为资产阶级后现代的统治方法, 使很多工人认识不清自己的阶级处境、而不是真正的“理性人”的理性选择的结果。

作为“制度性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 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所提出的理论与方法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

首先, 与公共选择理论的先驱布坎南、唐斯等学者相比, 奥尔森的“潜在的集团”即发现了有组织的利益集团之外的无组织的潜在的利益集团的存在及其行为方式, 这样的研究无疑扩大了公共选择理论的领域。

同时奥尔森所发现的潜在利益集团并总结出它们的行为方式, 有助于我们解释日常的经济生活中的困惑。如大到关于消费者行动难题的理解, 消费者为什么不能有效地组织起来抵抗开发商的侵权?小到共住一个厅里的几个小宿舍间面对共同问题的解决, 因为大家都是“经济人”而每个人都想搭别人的便车去分享集体利益。

再者, 他详细分析了大集团与小集团在实现集团的目标时效果的不同, 启示人们对于组织大集团时, 要充分运用“选择性激励”, 这是一种激励机制, 可能是惩罚性的、强制性的, 也可能是奖励性的;可能是经济性的, 也可能是社会性的, 目的都在于激励成员为集体目标而贡献调动参加者的积极性, 有利于最终目标的实现。这种激励机制的精髓也告诉我们, 在选择激励措施时, 因人而异, 对症下药。

每一种理论与观点的提出, 背后都会有质疑的声音的存在, 因为认识角度不同、集多家之见才可能使理论更为完善。历史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前进的。

首先, 杨光斌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不要说人类今天的文明, 就是在一些原始部落中, 难道个体的行为只有利益计算而无制度与道德约束?难道奥尔森认为今天的政治依然处于霍布斯所描述的国家状态?”这样的质问虽然很犀利, 但是有一定的道理, 告诉我们每一种理论都有它的局限, 对待它们应采取批判与理性的态度。

同时组织中领导人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奥尔森的足够重视。

文化含义词 第4篇

一、 while 意为“当……的时候;和……同时”,引导时间状语从句。

[用法简介]

(1) 当while引导时间状语从句时, 该句的主句和从句的谓语动作常常同时发生。从句中的谓语通常是延续性动词的进行时或状态动词,不可用短暂动词。如:

The telephone rang while I was in the garden. 我在花园里的时候电话铃响了。

Work while you work, play while you play. 工作时就工作,玩耍时就玩耍。

(2) 当while 所引导的从句与主句的主语相同,且从句中的动词含be 动词时,可将从句中的主语和be动词一同省去。如:

She had hurt her waist while (she was) playing tennis. 她打网球时把腰伤着了。

While (she was) in Japan, she met and married Bert. 在日本时她认识了伯特, 并嫁给了他。

例1 —Are you ready for Spain?

—Yes, I want the girls to experience that________they are young.(2008上海)

A. whileB. until

C. ifD. before

解析 A。

B选项until 意为“直到……”,引导时间状语从句;C选项if 引导条件状语从句或宾语从句; D选项before引导时间状语从句。这些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二、 while意为“然而”,用于前后情况的对比和对照。

[用法简介]

连接词while意为“虽然;然而”;while常位于两句之间,强调前后两者间情况的对比。如:

While Tom is very good at science, his brother is absolutely hopeless.汤姆很擅长于理科,而他的兄弟绝对是不可救药。

John is idle, while Smith is diligent. 约翰懒惰而史密斯很勤勉。

例2 In some places women are expected to earn money________men stay at home and raise their children.(2008 四川)

A. butB. while

C. becauseD. though

解析 B。

A选项but也有“而, 然而”之意,but 强调前后的转折关系,

如:We love peace but we have to fight for it, not beg for it. 我们热爱和平,但我们不应乞求和平,而是应当争取它。

C选项because 引导原因状语从句。D选项though 引导让步状语从句,均不合题意。

例3 We thought there were 35 students in the dining hall,________, in fact, there were 40.(2006全国Ⅲ)

A. whileB. whether

C. whatD. which

解析 A。

该题中while用于前后两个数字的对比。 由于该句中间有一个插入语 in fact,在while的前后均有逗号将其隔开,增加了该题的难度。D选项的which要引导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而该句并非是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其他选项都不合题意。

例4 The cost of living in Glasgow is among the lowest in Britain, ________the quality of life is probably one of the highest.(2006天津)

A. sinceB. when

C. asD. while

解析 D。

该题中的while 用于前后情况的对比。A选项的since 只能引导原因或时间状语从句,B 选项的when 只能引导时间状语从句,C选项的as 只能引导时间或原因状语从句,显然都不合题意。

三、 while意为 “尽管;虽然”,含有让步之意。

[用法简介]

while意为 “尽管; 虽然”,含有让步之意。如:

While I am willing to help, I don’t have much time available. 尽管我愿意帮忙,但是没有多少时间。

while意作“尽管,虽然”时,常放在句首,比although或 though语气要轻。如:

While I admit that does exist generation gap, I don’t agree that it cannot be solved.

虽然我承认存在着代沟,但我认为这些代沟不是不可逾越的。

He was happy, though poor. 他虽然穷却很快乐。

例5 ________the Internet is of great help, I don’t think it’s a good idea to spend too much time on it. (2008湖南)

A. IfB. While

C. BecauseD. As

解析 B。

while意为“虽然;尽管”, 表示让步;if只能引导条件状语从句及宾语从句;because引导原因状语从句,且也不能置于句首;as引导原因或时间状语从句,在该题中均不合题意。

例6 ________I accept that he is not perfect, I do actually like the person.(2004 江苏)

A. WhileB. Since

C. BeforeD. Unless

[答案简析] A

while意为“虽然;尽管”, 表示“让步”;B 选项的Since 只能引导原因或时间状语从句;C选项的Before 只能引导时间状语从句, 表示主从句动作的前后; D选项的Unless 只能引导条件状语从句,显然都不合题意。

反馈练习

1.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music teacher?

—________she is an elegant lady,she can be extremely difficult to work with.

A. While B. When

C. Even ifD. As

2. —How are you doing all these years, Jim?

—Nothing new. Everything is going onit was years ago.

A. asB. while

C. whenD. since

3. ________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of our body language,some gestures seem to be universal.

A. WhenB. While

C. IfD. As

4. ________the name Henry Ford is associated with cars, he himself had many interests other than cars.

A. WhenB. While

C. AsD. What

5. Mary had promised to give me a ticket for tomorrow. She failed, ________.

A. eitherB. though

C. butD. while

6. ________the poem a second time, the meaning will become clearer to you.

A. You having readB. While reading

C. When you readD. If reading

7. ________crossing the street, he was knocked down by a car.

A. AtB. As

中国古代“万岁”一词含义的演变 第5篇

战国以前, 中国传世文献中并未有“万岁”一词的记载。但在西周中、晚期的一些铭文中已有“万年无疆”、“眉寿无疆”这样的字眼。然而, 它并不是专对天子的赞颂, 而仅是一种行文款式, 铸鼎者皆可使用。与此同时, “万年”一词也出现在《诗经》中, 如“寿考万年”、“君子万年”等。从其语境可知, 这大多是人们相互间常用的祝福语而已。宋人高承就曾指出:“万岁, 考古逮周, 未有此礼。”

战国以后, “万岁”一词则屡屡出现于文献记载之中。不过, 其还并未成为皇帝的专利。那么, “万岁”一词何时成为皇帝的专利呢?

考之史实, 至迟在北宋前, “万岁”虽“已属君上之称”, 并有了“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的约束, 但在皇帝之外使用“万岁”一词的情况还屡见史书。

到目前为止, 我们所知最早名为“万岁”的人, 是东汉章帝之子刘万岁。魏晋南北朝时期, 名为“万岁”的有南朝刘宋时期任宁州刺史的周万岁及西魏文帝时期官居尚书左仆射的李远 (字万岁) 等。隋唐时期也屡见名为“万岁”者。如, 隋朝时期战功卓著的太平公史万岁, 唐玄宗天宝年间周玄珞之子周万岁等。这说明, 在这一时期人们名曰万岁是并不犯讳的, 而且还可能是取名的一种时尚。然而在唐玄宗以后, 文献中再也看不到以“万岁”为名者。

菊花的雅称及其文化含义 第6篇

一、黄华、黄英、黄蕊、黄钿、金英、金茎、金蕊、金钿——黄华高悬, 凖天极也;纯黄不杂, 后土色也

“菊”本字为“鞠”, 又作“蘜”, 后省作“菊”。原产于我国, 迄今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尔雅·释草》云:“蘜, 治蔷。”郭璞注:“今之秋华菊。”就是说“蘜”是秋天开放的菊花。最早的菊花应为野生菊花, 多为黄色, 因而得名为“黄华”、“黄英”、“黄蕊”、“黄钿”等。《礼记·月令》中记载“季秋之月, 鞠 (菊) 有黄华”。又因黄色也为金色, 这样又出现了以“金”为菊花的雅称, 如:“金英”、“金茎”、“金蕊”、“金钿”。梁代萧统《七契》:“玉树始落, 金蕊初成。”唐代刘禹锡:“碧萼迎寒秀, 金英带露香”。“金英”、“金蕊”都指黄色的菊花。

这一组雅称显然取自于自然色泽。菊花两千多年前主要为黄色, 除了野生菊花多为黄色之外, 还因为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正统而尊贵, 这决定着人们的色彩审美, 所以, 其他颜色菊花作为审美对象出现的相对较晚, 如唐代陆龟蒙:“还是延年一种材, 即将瑶朵冒霜开”。“瑶朵”就是指晶莹如美玉的白菊。到了宋代, 菊花可谓五彩缤纷, 我国第一部菊花专著《菊谱》问世, 作者刘蒙依菊花的颜色分类定品, 以黄为正, 其次为白, 再次为紫, 而后为红。黄菊位居第一, 地位尊贵, 以至皇后之服黄如菊花, 谓之“菊衣”。《周礼·天官·内司服》中载:“后服菊衣, 其色黄也。”黄色菊花如此受到人们的青睐, 占据菊花正统而尊贵的地位, 这要从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阴阳五行说说起。

阴阳五行说作为我国古代哲学的基础, 认为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之根源都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相生”、“相克”, 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五种物质分别据东、南、西、北、中五方, 配青、赤、白、黑、黄五色, 就形成了五行据五方配五色的传统观念。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白黑黄, 据五方也。”黄色在五行之中居“中”, “中”属“土”。《论衡·符验》云:“黄为土色”。五色又有正、间之分, 正色地位尊贵, 间色地位卑微。这样就形成了我国传统的色彩观念, 决定着色彩的等级。受其影响, 黄色是自然之色, 是事物相生、相互促进产生的, 因而是正色、尊色。朱熹说:“黄, 中央土之正色。”古人还认为, 五方分别由五位大帝掌管, 黄帝是中央大帝, 统领四方, 因而黄色象征着中央皇权和社稷, 地位尊贵至极, 成为帝王之色, 直到封建社会结束。黄色由帝王之尊色又过渡到具有“中和”之美。“黄者中和之色, 自然之性, 万世不易”。《通典》注云:“黄者中和之色, 黄承天德, 最盛淳美, 故以尊色为谥也。”黄色, 代表天德之美, 也就是“中和”之美, 所以为尊色。这种色彩审美观念, 影响深远。

因此, 我们自然就能理解钟会在《菊花赋》中对菊花的赞颂:“黄华高悬, 凖天极也。纯黄不杂, 后土色也”。“黄华高悬, 凖天极也”意思是黄菊花朵高悬, 有帝王风范。朱元璋就借菊花的帝王气概, 抒王者之志:“百花发时我不发, 我若发时都骇煞, 要与西风战一场, 遍身穿就黄金甲”。“纯黄不杂”, 其色正;“后土色也”, 其位尊。范成大《范村菊谱·定品》云:“黄者中之色, 土王季月而菊以九月花, 金土之相应生而得者也。”纯黄菊花, 在五行中是中央土的颜色, 又逢九月开花, 正是金中之土, 与季节相应, 所以最为上乘。说菊花之美, 首先美于色泽, 却并非颜色本身的表现力, 而是它的象征性。即使传到国外, 依然能看到黄菊地位尊贵。传到日本的菊花品种繁多, 四季常开, 但黄色菊花却始终为皇室专用。

二、九华、节华、寒英、冷香、傲霜、霜下杰、贞花、花中君子——冒霜吐颖, 象劲直也;早植晚登, 君子德也

菊花开在农历九月, 自然又名为“九华”。陶渊明《〈九日闲居〉序》:“余闲居, 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 而持醪靡由, 空服九华, 寄怀于言。”菊花开在百花之后、霜降之时, 古人利用菊花这一特性来记节令, 如“霜打菊花开”。所以, 菊花又叫“节华”。《礼记·月令》:“九月, 菊有黄华, 华事至此而穷尽, ……节华之名, 亦取其应节候也。”人们也因这一季节给人以寒冷的感受来指代菊花, 如唐代李山甫《刘员外寄移菊》:“烟寒细叶交加碧, 露拆寒英次第黄”。宋代姜夔《念奴娇》:“嫣然摇动, 冷香飞向诗句。”“寒英”“冷香”都是指菊花。也正因菊花在深秋“华事至此而穷尽”时节迎寒霜而绽放, 具有了有别于其他花卉的特质与魅力:

1. 傲霜挺立的“风骨”。

钟会《菊花赋》:“何秋菊之可奇兮, 独华于凝霜。”菊花的特别之处是独自在寒霜中开放, 这种傲霜的精神特质, 钟会将其概括为“冒霜吐颖, 象劲直也”, 成为菊花的五种美德之一。菊花的这种傲霜精神也正是不畏艰难、坚定顽强精神的象征。人们赞美菊花, 实际是赞美这种精神。陶渊明在《和郭主簿》写到:“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菊像松树一样傲霜而立, 又像春花一样美丽多姿, 在严霜之下, 菊傲然怒放, 是霜下的英杰。宋代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明代唐寅《题自画墨菊》:“铁骨不教秋色淡, 满身香汗立东篱”。清代黄体元:“生成傲骨秋立劲, 嫁得西风晚更奇”。从此, 菊花有“霜下杰”“傲霜”等雅称。

2. 凌寒不凋的“气节”。

菊花耐寒, 大多数花朵枯败后不落枝飘零, 成为忠贞节操的象征。所以, 菊花也叫“贞花”。最早与菊花结缘的是屈原, 他在遭谗言被放逐后, 写《楚辞》以寄托理想, “春兰兮秋菊, 长无绝兮终古”, 表明洁身自好、不随流俗、永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节操。“兰菊”从此就成为崇高气节的象征。后来这种崇高的气节, 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时, 演变为可贵的民族气节与民族精神。宋代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西北风。”朱淑贞《菊花》云:“宁可抱香枝头死, 不随黄叶舞秋风”。他们都是通过赞美菊花宁肯怀着芳香枯死枝头, 决不让风吹落的忠贞形象, 抒发自己不忘亡国之恨, 决不屈膝的民族气节。

3. 义让群芳的“品德”。

钟会《菊花赋》:“早植晚登, 君子德也”, 是说菊花与其他花卉一起种植, 可却开在百花凋零之后, 甘受寂寞, 不与百花争艳, 有君子之德。古代君子是指道德情操高尚之人。将菊誉为“花中君子”, 固然与上文我们谈到的菊“傲风霜, 耐岁寒, 天赐之节操”有关, 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菊花和古代君子一样道德高尚, 义让群芳。清代黄山寿:“不是花中偏爱菊, 迟开都为让群芳”。明代贾如鲁在《爱菊论》中也有精辟的论述:“红粉笑风, 桃李茂于春矣, 菊不与之争艳;朱锦映日, 葵榴畅于夏矣, 菊不与之而竟芳。惟恬淡以自居, 镇静以俟时而已矣……是知有可爱之德, 而后有可爱之容。人之爱菊, 非以其可爱之容, 实以其可爱之德。不爱之以目, 而爱之以心。”

可见, 菊花之美不是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愉悦, 而是它所象征的人格魅力, 给人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与升华。因为这种人格明显带有儒家的思想烙印, 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共同追求的人格理想。

三、东篱、东篱客、陶菊、花中隐士——花中隐逸者也

菊花不仅被誉为“花中君子”, 还被誉为“花中隐士”。这主要源于“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对菊花的偏爱。宋周敦颐《爱莲说》云:“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爱菊, 把菊花视为知己, 无不是因为菊花与他一样有着傲世独立的风骨, 有着忠贞不屈的气节。他一生五次入世为官, 但在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冲突之时, 为追求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 毅然弃官归隐, 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气节, 不也是菊花精神的写照吗?

“隐士”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缮性》:“古之所谓隐士者, 非伏其身而弗见也”。《辞海》释“隐士”为:“隐居不仕的人”。隐士一定是有名的“士”, 一般的士隐居也不能称其为“隐士”。也就是说是有才能、有学问、能做官而不去做官之人, 才叫“隐士”。学者就中国复杂的隐士情形进行了归类, 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道家的隐士, 为了全真葆性, 终身不仕;另一类是儒家的隐士, 秉承孟子的“有道则仕, 无道则隐”的道德信条, 以政治的品德来决定自己的去留。前者以人性为依据, 后者以道德为旨归 (2) 。陶渊明显然属于儒家隐士, 在仕隐之间最终选择了归隐。归隐在魏晋时期虽已成为时尚, 而他却又不像大多数隐士那样标榜自己的超尘出世。他的归隐是真正的“心隐”, 并不在乎外在的环境。只要心静, 无求名利之心, 即使是在闹市, 也宛如南山。一句“心远地自偏”让多少无法摆脱功名利禄之人反思。彻底放弃名利心而归隐田园的陶渊明, 每日以酒遣怀, 与菊为伴, 在菊的幽香淡雅中陶冶性情。他种菊、品菊、赏菊、咏菊, 以菊花自比, 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 成为“田园诗之祖”。他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成为千古名句, 描绘出了他陶醉于自然, 物我两忘, 悠然自得的心境。菊花也因他而又有“东篱”“东篱菊”“篱菊”“陶菊”的雅称。陶与菊已融为一体, 杜甫《秋尽》:“篱边老却陶潜菊, 江上徒逢袁绍杯”。孟郊《秋怀》:“清诗既名眺, 金菊亦姓陶”。温庭筠《赠郑处士》:“醉汝陶令菊, 贫卖邵平瓜”。陶渊明借菊花升华了自己的境界, 菊花也因陶渊明具有了高洁、淡泊、孤傲的隐逸之风, “菊, 花中隐逸者也。”

四、延年、长生、更生、日精、延寿客、制颓龄——流中轻体, 神仙食也

菊花可以食用, 古人很早就已经发现。屈原在《离骚》中吟道:“朝引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不仅菊花可以食用, 菊苗同样可食。陆龟蒙《杞菊赋》序中说:“皆树以杞菊, 春苗恣肥, 得以采撷, 供左右杯案。”人们食用菊花, 不仅为了充饥, 而是很早就发现了菊花的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将菊花列为百草上品, 更有“久服利血, 轻身耐老延年”的说法。陶弘景《名医别录·上品》谓菊花“主治腰痛去来陶陶, 除胸中烦热, 安肠胃, 利五脉, 调四肢。”将菊花称之为“延年”“长生”就源于此。

魏晋时期, 由于受道教文化的影响, 这种服之可以延年益寿的菊花与道教追求长寿成仙的思想观念相暗合, 使菊花成为服之长生不老的“仙品”。魏人钟会《菊花赋》云:“流中轻体, 神仙食也。”西晋傅玄《菊赋》云:“服之者长寿, 食之者通神。”

东晋道士葛洪《神仙传》云:“康风子服甘菊花、柏实散, 乃得仙。”因此, 道家把菊花当作仙药, 认为服之者长寿, 食之者通神。吃菊花就像吃太阳的精华一样, 可以延年益寿, 所以称之为“更生”、“日精”。《拾遗记》曰:“背明国有紫菊, 谓之日精, 一茎一蔓, 延及数亩, 味甘, 食者至死不饥渴。”

由菊花酿制而成的菊花酒同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陶渊明《九日闲居》:“酒能祛百病, 菊解制颓龄”。菊又有“制颓龄”的雅称。与此同时, 菊花酒在古代又被看作是重阳节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重阳”即农历九月初九, 其名称源于《易经》, 易以阳爻为九, 将九定为阳数, 两九相重为重阳, 故名重阳节。从数字上说, 九为至阳之数, 重阳为两九相重, 已到极盛之地, 但物极必反, 盛极必衰, 预示着向反面而转化, 所以很多地方又将重阳九月九成为死亡节 (3) 。而茱萸和菊花均有辟邪之功效。据《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 长房谓之:‘九月九日, 汝当有大灾厄, 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 登山饮菊花酒, 此祸可消。’景如言, 举家登山, 夕还, 鸡犬羊牛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唐·郭震《秋歌》:“辟恶茱萸囊, 延年菊花酒”。宋代人给菊花和茱萸起了两个雅致的别号, 称菊花为“延寿客”, 茱萸为“辟邪翁”。从此, 登高饮菊花酒成为重阳节的主要内容, 后来纯粹演变为以菊花为主题的传统节日, 人们簪菊、食菊、饮菊、赏菊、咏菊等, 所以, 重阳节也叫“菊节”。

总之, 人们因喜爱菊花而赋予它如此之多的雅称, 这些雅称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解读菊花的雅称, 就是在解读菊文化, 在解读人们受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审美心理。人们赋予菊花的既有儒家所推崇的君子之德, 又有道家所追求的隐逸之风, 看似矛盾, 实则统一。其实就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安于贫穷、不慕荣利、独具风骨的人格理想。

参考文献

①《太平御览》卷九九六。

②殷伟《中国千古文人的隐逸之风》123页,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8。

英语数字文化表达的含义差异 第7篇

第一、英汉数字文化表达模糊含义的差异。

一般情况下, 数字往往是用来表达精确概念的, 尤其是在统计语体中。然而, 在汉语中, 数字却常用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一种模糊概念的含义, 用在古诗词中, 模糊含义就更加明显。如:宋代理学家邹康的一首五言绝句: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全诗仅二十字, 却把数字一到十完美地镶嵌入诗中。诗里的数字并没有确切的含义, 而只是一种十分模糊的含义, 表达的是一种数字美, 它带给人更多的是对清新别致, 恬静宜人的田园风景的欣赏与赞美。

英语中的数字词也常用来表达模糊概念含义, 但并不是都出现在艺术文学作品中。如:She has to do all the cleaning、washing、cooking、shopping、a hundred and one other things.译为:她又是洗、又是刷、又是做饭、又是买菜、还要做没完没了的事情。这里的“a hundred and one”并不表达准确的“一百零一”, 而只是表达模糊含义:“没完没了, 许许多多”的意思, 一个数字短语已将人物的心态描写得十分清楚。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数字文化, 表达模糊含义时不仅仅只体现于文学作品中的不同, 而且在使用数字时也存在文化差异。如上面例子中可以看出, 汉语中运用“一到十”, “千百万”等数字, 而英语中用的多是较大的数目, 如hundred 等所构成的数字短语或将其用作复数hundreds of等, 模糊含义的数字或数字短语, 会使语言色彩倍增, 同时也反映出中西方民族的数字文化差异。

第二、英汉数字文化表达情感意义的差异。

数字词的词义远不是单一的, 它往往可以用作比喻, 夸张, 修辞来表达某种情感意义, 有利于抒发感情、渲染气氛, 使语言表达更为形象生动。下面我们看看英汉文化中的几个简单数字吧!

1.“一”与 one.

例如: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一步走错, 全盘皆输”, 译作:one flase move may lose the whole game.汉语中用“一两个或一两次”等表示不多的意思, 英语中也有此表达法。如:I’ve invited one or two friends around this evening .今晚我邀请了一两位朋友。

2.“二”与 two.

汉语中常说某问题轻而易举, 就像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 英语中也有类似的数字比喻如:That’s no problem, it’s just as clear as that two and two make four。译作“这不成问题, 就像二加二等于四那么明了”。汉语中“二”表示确切的数字含义时, 往往不直接用二, 而是用与其意义相同的“两”来表示。有时英语中也存在此种不对等的现象。

3.“七八”与Six, Seven.

汉语中常有“乱七八糟”, “七上八下”等成语, 英语中却说“at sixes and sevens”。例如:Every in your room is at sixes and sevens.你屋子里的东西乱七八糟的。再如:They are still at sixes and sevens about this question .对这个问题他们还是七嘴八舌。

4、“九”与nine.

九在我们汉语中被认为是极数, 故含有“九”的词多用来表示多、高、深、远等, 如“九天”、“九洋”、“九曲”。英语中的nine同样也可以表示多、深。例如:A cat has nine lives.译作“猫有九条命”。这里的“nine”就表示多, 比喻猫有极强的生命力, 但英语中“nine”还可比喻“少”, “短暂”, 这就是汉语中词义的空缺现象。如:A wonder lasts but nine days译作:怪异新奇持续不了几天。

5.“百”“千”与hundred 、thousand.

汉语通常是十进位制, “十”常表示“多”“满”所以十的位数“百”“千”就表示更多了。如“百战百胜”、“百感交集”、“百依百顺”“千载难逢”、“千金一笑”等等。其中的数词“百、千”都表示极多。英语中hundred、thousand同样可以用来比喻极多, 如:He made a thousand and one excuses译作:他的借口有千万条。这里的a thousand不是确切的“一千”。而只是一种夸张的表达, 比喻极多。

音乐艺术中器乐文化含义解读 第8篇

很多初学音乐的人总会把乐器和器乐混为一谈, 这便是学习音乐最为基本的一个误区所在。乐器与器乐是两个名似而意非的独立名词, 它们所要表达的意义是不完全相同的, 在文化中亦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意义。如把其二者混为一谈的话, 那么后面的艺术之路便会走的很迷茫, 甚至会导致永久的误解音乐, 这样的人也不是没有。所以我们只有把乐器和器乐两者之间的关系区别开来, 方能进入到学习专业音乐的下一个阶段。

“乐器”泛指可以用各种方法奏出一定音律或节奏的工具。一般分为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 人类制造的任何发声物都可成为乐器, 所有乐器都有“特定音色, 或发出一种声音, 或某一确定音高的若干声音, 或至少是提供材料在一定时间内连续发出噪音 (蛇夫纳, 1946) ”。这些定义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即能够奏出“音律”、“节奏”的一切“人类制造”的物体都可以称其为乐器;其中“一般分为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这绝对是广义的乐器划分, 也是地域式的划分;另, “人类制造的任何发声物都可成为乐器”这便成为世界处于原始时期的某些劳动工具能称其为“乐器”的唯一解释, 这也把所有能发出旋律的和不能发出旋律的东西能归为乐器一类 (包括打击乐器) ;其实, 我们自身 (body) 就是一件很好的乐器, 只是我们很少去研究罢了, 人类的发声源 (声带) 自古以来就是一件不能缺少的乐器, 一些纯的器乐曲中也会少不了这种独特的乐器, 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中使用人声合唱《欢乐颂》, 不仅没有减弱它的艺术性, 反之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甚至《欢乐颂》还常被人们拿出来单独演唱。后面很多作曲家在写器乐交响曲中总会把人声写进去, 如马勒、舒伯特等。“器乐”, “以乐器为物质基础借助乐器的性能特征, 结合演奏技巧的应用, 所表现一定情绪与意境的音乐作品”、“用乐器演奏的音乐, 主要是区别于‘声乐’”。“演奏的乐器可以包括‘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这词条的解释诚然很是清晰, 不必再做解释。

通过比对上面“乐器”和“器乐”词条, 我们不难发现。其一、他们是有质的区别的。乐器的构成条件:一, “人类制造”;二, “能发出声音 (包括噪音) ”, 那么这也就否定自然之物如“雷”、“山崩”、“地震”、“火山喷发”等声音能成为音乐的可能性。但是随着“行为艺术”“电子音乐”的活跃, 一些本不应该成为乐器的“乐器”也挤入了乐器的行列, 而且似乎还很是有点味道。如:玻璃摔地上的声音、雷声、下雨声等等, 这也算是艺术的进步吧, 当然我们不能一概否定之;其二、他们又是有联系的。显而易见的是, 乐器中又包含器乐和声乐即“一切能够发音的乐器”。器乐是乐器的一个部分, 主要和声乐相对而言, 并且, 器乐音乐中又多少离不开声乐的因素, 这也是一个必然。

简言之, 乐器中包含器乐, 器乐是乐器中的一个部分。这样就使得我们能够彻底明晰的理解器乐和乐器的关系, 也便于我们进一步展开分论。

世界上的乐器 (此处专指器乐) 很早便已形成, 且它们都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含义, 并非仅仅是一件能够发响的物体。下面笔者仅从欧洲的乐器三分类法为基础, 列举某些乐器的文化含义:

一、管乐器。一般管乐器大多表现一种比较宽广的、久远的情怀, 但是某些亦不然, 当然这也不是定数, 因为乐器情绪是一个变化莫测的东西。如西方的长笛 (flute) :源于西方的一种现代管弦乐和室内乐的高音旋律乐器, 其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奏法繁多、表现力丰富亲和力强。交响诗《沃尔塔瓦河》中的第一部分表现沃尔塔瓦河源头潺潺流水的情景时, 用长笛担任主奏, 音乐的表现惟妙惟肖, 但全曲如果用长笛来主奏似乎就缺少一种气势。因此, 长笛这个乐器 (器乐) 内在的文化含义就是善于表现对事物无限的遐想, 无限的思念和向往, 那柔美的旋律线条代表的就是一种风格, 因而也证实这种风格的音乐才会选择用长笛这种乐器来演奏;再如:长号。那种雄壮的气质一听便有一种气势汹汹的感觉, 常用来演奏雄壮的曲子, 军乐中更多用长号和军号来演奏, 但很少作为独奏来使用。如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中开篇便是长号的大声嚎叫, 预示着雄壮的音乐即将开始;再如中国的唢呐, 这一乐器显然是一个喜庆的象征, 《百鸟朝凤》整个曲子活泼愉快、极其的富有美好生活的气息, 用唢呐的声音来比拟鸟的叫声更是显得如此美妙, 因此中国许多喜庆的地方总是会用到唢呐这一乐器, 这也是中国文化中喜气的一种象征, 它承载着中国人民喜事连连、多多幸福, 它的文化含义是显而易见的。

二、弦乐器。弦乐器大都抒发一定委婉、细腻的人生经历, 也有不然, 亦不成定数。如:中国最为传统、最为古老的乐器之一古琴:一般表示的都是文人雅士的心境情态, 一般很少表示世俗生活中不雅的情态 (也有部分如《酒狂》、《广陵散》等特例) 。简言之, 他承载的文化含义是一定的修养、一定的雅气。你如见一个知名教授 (不是音乐界也好) 听着古琴曲在赏月, 总会给人敬意三分;反之, 当你看到一个刚下地回来的劳动者听着古琴曲吃着咸菜的时候, 你的表情可以想象是如此?中国特色的乐器二胡, 这时一件极其神奇的乐器, 似乎它的文化含义是难以琢磨的, 对于表达人们对生活无限向往也好、对生活的压力、对世俗的憎恨也好都可以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也是国外好多专家对中国二胡这件乐器产生了无数遐想的原因所在。笔者认为, 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里面最为神奇、最值得发扬光大的乐器之一。

三、打击乐器。这应该是人们最早产生的一种与生活最为相关的乐器。如为了防身而发出的声音等。随着时代的发展, 打击乐器被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破铜烂铁乐队, 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用的各种物品模拟打击乐器、模拟各种声响) 。如:小军鼓, 它是一个极其感觉上进的乐器, 以听到它的出现我们的脚步也似乎跟着有节奏起来, 所以一些公共场合是很少运用一些鼓声作为场内音乐, 流行歌曲中的现代架子鼓除外。在一些军歌或进行曲中常伴以小军鼓的声音, 这显然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整齐步伐的显示。再如, 木鱼, 它的声音久远、集中, 让人产生一种思维固定有且不易离开的感觉, 所以寺院中一般用木鱼, 坚决不会用现代架子鼓去做法器, 这也和西方刚开始教堂音乐中不用乐器的道理是一样的, 只是我们甚少去研究罢了。

仅仅以上几点是难以证实所有器乐所承载的文化含义的, 这需要不断地有热爱音乐文化的人们去开发和阐释它, 这样这个题目的文化意义才能够彰显。并且某些乐器如二胡、萨克斯管等的文化含义又是很难解释清楚的, 要想让它们的文化意义解释的清楚, 必须长期的追踪、大量的查阅文献资料才能正身, 本文仅仅作为一个抛砖, 希望能够引出来更好的玉, 为音乐文化事业做贡献。也能够更多地把一些有特色的乐器发扬光大, 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光芒, 某些乐器的特性绝对是世界性的, 只可惜它的应用范围仅是地域性的, 这绝对不能谈文化的保守主义, 而应该做的是文化的世界性, 艺术的世界共有性, 这样某些艺术也好、乐器也罢才能跻身于世界艺术之林, 才能更加发挥它应该有的功能, 更多的把它承载的文化内涵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乐器”、“器乐”词条

文化含义词 第9篇

文中分析指出,“盲式茶文化”,是新时代文盲式茶文化的简称,并分析说,在这个时代,身体健康和心灵越来越重要,从安吉白茶领导品牌世外茗源引發的白茶娶妃,到铁观音群雄并起、硝烟弥漫、攻城略地,我们需要的是“盲式茶文化”,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茶文化。

至于什么是“盲式茶文化”,刘欣在文章中给出了一个解释:“指新时代的茶文化建设和弘扬要重新理解神农氏的茶叶传说,重温茶圣陆羽的经典著作《茶经》,认真回归茶叶产品的本质,将茶文化推广的第一阶段的重点放在物质层面的功效,暂时淡化茶叶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让大众消费者能够迅速知晓并理解茶叶的益处,从而渐渐养成健康的饮茶习惯;构建扎扎实实的茶文化。”

我认为,茶叶“文盲营销”,之后,“盲式茶文化”是一个不错的提法,这种说法也有几分道理,但是不够深入,也不够形象,甚至没有道出“盲式茶文化”的灵魂,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也有点儿欠佳,需要深入挖掘“盲式茶文化”的内涵才对。

以我的经验和视角来看,“盲式茶文化”的核心在于“盲”字,这是概念的灵魂之处。但是,这个“盲”不是通常所说的“看不见东西”,也不是“对事物不能辨认”,而是一种非常高远的境界,即:“眼盲”但是“心不盲”。

如何来理解呢?

“眼盲”,指的是对待茶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物质表现形式应该看淡,甚至是“视而不见”,达到“盲”的境界;而对于茶文化的精神载体和精神表现形式应该是心如明镜,一切尽在眼前。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的人心极度浮躁,不注重茶叶的物理功效,不注重内心的修炼,不注重精神的陶冶,过度追求物欲,就连茶叶说明书、茶叶包装都要搞得极度奢华,喧宾夺主,这种过度看重物质载体的茶文化自然是要摒弃的,所以,我们要“眼盲”,不要去重视物质载体之类的虚浮茶文化。

茶叶本来是净化心灵的,是要提升人们灵魂的,而不是要助长。攀比之风的,也不是助推浮华之风的,例如,我们很高兴看到;安吉白茶领导品牌世外茗源提出茶叶要满足身心灵的三重需求,就是一个很好的目标。所以,“盲式茶文化”的关键在于“心不盲”,即,心灵要干净,心灵要清晰,要知道善恶对错,要知晓人生价值;要洞悉人生追求。

“眼盲心不盲”,这是“盲式茶文化”的关键,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关键。否则,我们就忽略了“盲式茶文化”的真实含义,违背了谢付亮先生提出“盲式茶文化”的初衷,同时也忽略了几千年来的茶文化的真实含义。

浅析玫瑰在英语中的文化含义 第10篇

文化是一个民族或者地区的人们世代相传下来的所共有的一系列的信仰, 价值观, 行为规范以及历史背景, 并以此为准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Bates and Plog, 1990) 。文化也可以被定义为某个社会的成员们显著的后天学到的一套完整的行为规范, 而这套行为规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这表明了文化并不是预定的或者先天的。文化是一代人所共有的包括语言, 经历, 信仰, 价值观, 行为, 态度, 意愿, 宗教, 时间观, 角色, 世界观以及历史等各个因素的沉积。

二、文化含义

除了基本意义之外, 词语也被赋予了包括历史, 习俗, 地理环境等文化层次的含义, 这样的含义叫作词的文化含义 (王德春, 1998) 。研究词的文化含义是为了实现文化因素和语言因素的统一。不同的历史和地理环境能使同一个事物产生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文化含义。当然, 相似的文化背景产生类似的文化含义。语言现象是内在文化因素的反应。

词语的文化含义受语境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想真正理解一个词语的文化含义, 必须考虑话语的用词以及上下文, 即语言内语境。同时也要考虑语言外语境, 它包括说话者之间的关系, 说话人双方的社会地位, 受教育背景, 地域影响, 宗教背景, 会话发生的时间, 地点等等。例如, “jungle”一词在英语中的本意是“被浓密的植物覆盖着, 有食肉动物聚居的陆地。”“jungle”也可以指任何一块长满了野草或者树木的地方。例如, “I need to take care of the jungle in my backyard.” (我需要整理一下后院的那块长满杂草的荒地了) 。“jungle”一词的含义还可以扩展为任何一块杂乱无序的地方, 即使那里根本没有任何植物。例如, "You can find it if you dig through the jungle in my closet." (如果你把我那乱糟糟的橱柜翻个遍, 你能找到的) 。当我们来描述杂乱无章, 理不清头绪的状态时, 我们也可以用到“jungle”, 例如, "Life can be a jungle sometimes.” (有时候生活就是一团麻) 。

三、玫瑰的文化含义分析

由于其甜美的芳香和亮丽的色彩, 玫瑰在英语中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人们用玫瑰来比喻端庄美丽的女性, 例如戴安娜王妃就被称为England rose。另外在英语习语里, 玫瑰一词的文化意义, 也被广泛使用。例如, “a bed of rose”, 用来比喻一种安逸舒适, 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而“not all roses”则是遇到了一些难题或者困扰。“Come up roses”, 意思是最后的结局是圆满成功, 令人开心的。在下面的例句中可见这个习语的含义。“There were difficult times, but now everything is coming up roses.” (有过艰难的时候, 但现在一切都好了) 。由此可见, 玫瑰是深受人们喜欢的。另外一个习语, “see through rose-colored spectacles”, 意思是总是乐观地考虑问题。

在著名诗人的诗作里, 玫瑰一词常被用来比喻美丽女性娇羞的脸庞。在Edmund Spenser的Fair is My Love里, 有下面一段:

Fair is my love, when her golden hair

With the loose wind ye waving chance to mark

Fair when the rose in red cheeks appears,

Or in her eyes the fire of love dose spark.

在这一段里, 诗人用玫瑰一词来形容少女粉红的脸颊, 让读者通过对玫瑰的联想, 在脑海中勾勒出诗中女孩如同奶油一样光洁的肌肤, 花瓣一样娇媚的脸颊, 金色的头发, 闪烁的双眸如同星星。读者和诗人一同感受神圣的爱。同样的用法也出现在Thomas Campion的Cherry-Ripe一诗中。“There is a garden in her face, where roses and white lilies grow”.显然, 诗人是用百合来形容诗中女孩洁白无瑕的肌肤, 而用玫瑰在那温润的脸庞上涂上了两抹红晕, 更添其妖娆妩媚。George Wither在他的The Manly Heart里也这样形容美丽的女子。

Shall I wasting in despair.

Die because a woman’s fair?

Or make pale my cheeks with care’

Cause another’s rosy are?

在这首诗里, “another”指代诗人所爱的那名女子, 诗人愿意为了她的美丽舍弃生命, 可以想象她美到什么样的境地了。而在描述其美妙绝伦的外表时, 诗人只是简单地提到了玫瑰花瓣一样的脸颊, 也许是那抹娇羞的红晕最让人心醉神怡吧。

除了用玫瑰来形容女子的双颊之外, 诗人还用玫瑰来形容少女娇艳欲滴的双唇。例如, Thomas在Lodge’s Rosaynde中写道:“Her lips are like two budded roses.”除此之外, 诗人也常用玫瑰来暗指少女。例如, 在英语中, “rosebud”一词就指代美丽的少女。Rober Herrick在他的诗里向年轻的女孩提出了自己的忠告。在To the Virgins, to Make Much of Time一诗中, 他写道:

Gather ye rose-buds while you may,

Old time is still a flying,

And this same flower that smiles today,

Tomorrow will be dying.

在诗中, 很显然, 诗人用“rose-buds”的鲜艳绚丽来形容女孩子的青春美丽。他告诫年轻的女孩子们, 光阴易逝, 珍惜青春。因为玫瑰本身就是美的象征, 也是美丽女孩的象征, 因此它也是爱情的象征。从古至今, 玫瑰代言着爱情, 被人们赋予了甜美浪漫的含义。情侣之间互赠玫瑰以诉相思, 而婚礼上, 玫瑰花束也是不可或缺的。玫瑰在生活中作为爱情的象征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了, 因此诗人们也竞相在他们的诗作中频频使用玫瑰的文化含义来指代甜蜜的爱情。在Alfred Noyes的Beauty in Darkness一诗的结尾部分, 诗人是这样写的:

Here, at the heart

Of my universe, glows/Exquisite, absolute,

Love’s deep rose.

诗中体现了, 当一个男人深深爱上一个女人的时候, 当其他的语言都显得微不足道的时候, 只有用玫瑰来表达情怀了, 而诗人内心的那种欣喜和狂热也如同火红的玫瑰花一样完完全全地显露出来。

四、结语

本文阐述了文化, 文化含义的定义, 并结合一些例子分析了玫瑰一词在英语中的文化含义。玫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含义, 对于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文化含义的判断, 必须结合当地的文化背景以及话语发生的语言环境。

摘要:文化应包括地理环境, 历史背景, 社会习俗, 思维方式, 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因素。语言现象是内在文化因素的反应。在一个词原意的基础上, 通常会有一个或者更多的文化含义。玫瑰在英语中受到了诗人们的青睐。她是美的象征, 它也是爱情的象征。词语的文化含义的分析依赖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文化含义词】相关文章:

文化含义06-22

文化含义05-14

文化含义与类比09-05

文化工业的含义范文06-25

旅游文化的含义范文06-21

科学含义06-24

深层含义07-25

会话含义08-27

教学含义论文06-23

含义归纳总结05-31

上一篇:当前中职生择业现状下一篇: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