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医院设计范文

2024-05-21

绿色医院设计范文(精选9篇)

绿色医院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医院,绿色,环境,设计

临汾新医院从2009年9月开始规划和单体建筑方案设计, 2010年5月完成施工图, 目前正在装修与设备调试, 2012年12月该医院通过山西省城乡规划与住房建设厅绿色建筑的审查, 达到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于是完成此文, 对工程进行总结回顾, 为大家进行绿色医院设计提供参考。

1 临汾新医院绿色设计的思想基础

笔者2008年毕业参加工作以来, 一直在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医院建筑设计, 对医院复杂功能和耗能之大有很深的了解, 一直坚持在设计中尽量采用自然采光与通风, 最大程度地减少暗房间, 以较少的耗能创造舒适的使用空间, 对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筑, 低碳建筑理论有很强的认同。在多年的工作中, 逐渐从单一地以建筑专业控制环保节能设计, 发展到以建筑为主导, 多专业协调来完成低碳建筑。在此过程中, 笔者有很深的体会:只有在内心里强烈地认同, 理解先进医院设计理念, 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执着心才能在设计中富有动力的全方位、全过程去落实, 真正地以理论指导实践, 以实践丰富理论, 提高建筑内在品质, 设计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医院。

2 临汾新医院的绿色设计实践

临汾新医院是一所新建的具有1 500床规模的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急救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医院。医院位于临汾市鼓楼西街西延线与滨河西路交叉口处, 是属临汾市未来城市发展地带。建筑用地呈矩形, 南邻规划九路, 西接规划四街, 北靠规划八路, 院区用地23.4 ha。这是一座全新的医院, 规模宏大, 因而有条件和有必要在环保节能方面做出全面考虑。职业素养和事业追求使我们肩负使命感, 从总体规划到单体设计做了大量的从设计理念转化成实际措施的绿色设计。

2.1 总体规划

新建医院院区的总体规划尊重建设用地原有的生态格局, 努力保持周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以求可持续发展。基地四周是规划的城市干道, 原始场地为荒地, 经过改造形成良好的建设用地, 且没有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等。此外该场地位于市郊, 场地周边无危险源, 且没有对周边建筑产生光污染, 整个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根据建筑场地所处的位置、周边环境、人流方向、交通位置、地区全年主导风向、功能要求等, 经过分析, 我们提出了未来医院运行管理模式的设想, 最终采用了半集中式建筑组合方式。

1) 人与自然, 保留用地北部的原有水系。绿色建筑的概念本身并不是狭义的建筑物, 而更应该包括与之息息相关的周边环境。本方案充分考虑基地现状, 首先保留基地北部的水系, 并将之扩大, 加以绿化景观改造成一个滨水景观, 一方面隔断来自东部主干道的噪声, 另一方面又美化了环境, 舒缓病人的就诊情绪。

2) 相对集中布局, 节约用地。本方案用地较为宽松, 但医院总体平面并未分散布局把四个角都充满, 相反采用相对集中的平面布局形式, 将主体建筑放置于基地中部, 而其最大的优点就是节约每一寸不可再生的土地, 使基地有充分的室外停车场和大片的绿化。

3) 预留发展用地。医院的发展非常迅猛, 基本上建成之日就是扩建之时, 为了避免老院区无法扩建而必须先拆后建的覆辙, 本院于北部预留大片发展余地, 这样避免重复建设, 节约能源, 也是绿色建筑设计的一大要点。

4) 建筑的朝向。本方案用地规整, 核心医疗区内门急诊部、医技部以及住院部整体采用东西对称式布局, 将人流量最大的门急诊区设于核心医疗区最南端, 院前主入口起到了绿化人流集散功能, 又是医院与城市缓冲空间。住院部要求相对安静同时要有良好的采光和视野, 设计中住院部退后红线较多, 有效地减少了城市噪声的干扰。所有的诊室和绝大部分病房均有好的朝向, 获得自然采光通风的条件, 进一步降低建筑物的自身能耗。

5) 交通分析。在总体规划中进行场地交通分析。医院4个主要出入口都有公交站点, 这主要是医院的影响力所致。规划中尽可能人车分流, 私家车有地面和地下停车位, 出租车有专用的停靠场地, 并在医疗区建筑各个出入口设置临时停车场, 既方便使用, 又保证了大楼周围的环境安静。

6) 医疗街的作用。医疗街作为贯穿医院主轴线的关键因素, 在高效便捷地为病人提供交通空间的同时, 也是设备主要管道的通道, 医疗街设计4个从底层到屋顶的采光天井, 并在每个采光天井上部设置采光天窗, 可用遥控控制开关, 这样可以直接将阳光照射到底层, 并起到通风换气的作用。

2.2 屋顶花园

该院区建筑屋顶建筑面积达8 300 m2, 其中医技楼屋面达3 800 m2, 我们在建设方反对的前提下, 尽量说服建设方在医技楼屋面设置大面积屋顶花园, 为人们提供了安静舒适的休闲空间, 病房楼南望, 屋顶花园, 广场绿化连成一片, 满眼绿色。

2.3 合理利用地下空间

本工程地下面积达26 843 m2, 地下空间建筑面积与建筑占地面积之比达79.8%, 在单体建筑设计中, 项目利用地下空间作为平战结合的人防工程地下室, 并用作设备用房、地下车库、库房等, 在其周边尽最大程度地设置采光天井, 将阳光引入其内部, 把地下室的室内空间变成地面层的环境品质。

2.4 自然通风与采光

整个核心医疗区占地33 653 m2, 在这么大的平面中, 结合医疗流程, 设置高大门厅, 共享空间和内天井, 将阳光引入建筑内部, 减少暗房间, 使大部分空间实现自然通风和采光, 合理利用中庭与内庭院组织过渡季以及夏季夜间的自然通风降温, 医疗街屋顶高出屋面1层, 上面设置电动开启窗, 需要的时候可以开启窗户, 产生烟囱效应, 强化通风效果, 采光顶设电动遮阳帘, 保证了室内环境的可控性。在共享大厅可以看到阳光直达底层的地面的室内花园, 周围的医疗街非常明亮, 极大地改善了室内环境。门诊与医技楼梯旁边尽量设置天井与房间, 尽管面积有限, 但楼梯间, 前室和周围的空间都有自然光进来, 进入房间或者楼梯间, 自然光就足以应付一般的行走与工作, 不用开灯。在天井底部种植四季长青的绿色植物, 这样既美化了环境, 又提供给医务人员和病人休息的空间。

2.5 考虑全天候的使用要求

所有医疗功能都组合在一个建筑内, 由门诊医疗街与医技医疗街联系, 并充分考虑休憩空间。门诊医疗街宽20 m, 其中4 m宽的范围内考虑书报以及小卖部等休闲服务空间, 在门诊次入口以及医疗街人流较少的地方, 设置宣传长廊, 健康知识展览厅, 在医技医疗街上, 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 局部放宽, 结合候诊区形成小的休憩空间。

2.6 其他设计原则

1) 整个建筑设无障碍入口, 无障碍专用厕所和无障碍电梯;2) 造型简约, 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合理采用绿色建材, 尽量直接利用柱子及室外地下室混凝土墙表面作为装饰, 外墙为涂料, 减少对装饰材料的浪费。施工过程中的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 利用现场废弃石材作为挡土墙和铺路材料, 实现了土建与装饰一体化设计和施工, 为患者提供了简洁、高效、灵活的室内空间;3) 大跨度地方采用高强度型钢筋混凝土, 降低了结构断面, 减少层高;4) 尽可能设置大空间, 需要分隔时用软帘分隔。

2.7 其他专业绿色设计

1) 给水系统尽量利用市政给水压力, 各单体建筑分层按科室采用水表计量。该工程绿化采用的是节能型喷灌。院区浇洒道路, 绿化、景观采用预留接市政中水再生水源。

2) 集中空调系统房间室内温度、湿度、风速均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功能安排合理, 围护结构内表面无结露、发霉现象。中庭和内庭院均进行了自然通风设计, 采用落地风机盘管, 可独立开启并进行温湿度调节。冷源采用制冷机组能效比较高的离心式制冷机组, 热源采用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燃气、蒸汽锅炉, 集中空调系统采用直接数字式集中监控系统, 冷热源采用冷、热量监控, 末端采用电动阀, 锅炉房和集中供热换热站安装热计量装置和供热量自动控制装置。

3) 采用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能耗管理系统, 实行分别单独计量。

3 结语

以上在绿色医院设计方面的理念和措施产生的效果, 有的是显而易见的, 有的是隐形的, 需要用数据加以佐证, 还有一些需要长时间运行来观察和审验, 我们要长期跟踪以利总结经验。只有在绿色设计理论指导下进行创作, 同时还需要实践产生的经验来丰富设计理论, 我们才能把绿色医院做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识[Z].

[2]GB/T 50668-2011, 节能建筑评价标准[S].

[3]GB 50189-200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

绿色医院建筑规划 第2篇

绿色医院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合理规划、精心设计、确保功能、遵守流程;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提供安全、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医院建筑。

绿色医院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医院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医院建筑的主导趋势。目前,世界各国及国内各级政府普遍重视绿色医院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和许多国家都在绿色医院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由于世界各国和国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环境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医院建筑的研究与标准制定也存在差异。

绿色医院建筑的实现过程应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阶段的工作。在建筑创作初期,应以最大限度实现医疗功能为目标,在建筑基本达到医疗需求的前提下,再进一步优化建筑的各项其他要求。在医院建设工程策划阶段,应充分研究拟建医院建筑的各项医疗功能指标,在新建医院和原有医院中所发挥的作用,使建设过程中的各项投入能够最终为医院各项医疗业务的开展发挥作用。医疗功能指标应包括医疗学科的住院、门诊及手术量,医疗功能单位的设置及主要医疗用房要求。与此同时,制定与项目绿色评价设计目标相关的衡量标准和内容,用以指导医院建设的下一步环节。

量化的医疗需求和合理的面积分配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提出量化功能空间需求务必要预先进行面积分配测算,避免由于盲目提出过高医疗需求,造成规划总面积无法承载,使建筑创作无所适从。在医院建设设计的前期阶段,应充分研究各种功能房间的使用技术要求和医疗流程布局,力求在最终交付使用前达到各项使用要求,最大限度减少拆改浪费。功能房间的技术指标主要包括家具设备布置、水电技术条件和点位数量、使用部件的材质要求等等。新建医院建筑中的主要医疗设备数量,应根据测算工作量和单诊时间进行科学计算,在建筑中为设备留有合理的发展空间。同时,要考虑到合理安排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医疗设备工作周期和工作时间。

建筑设计之前加入“总体规划”这一过程,在其他类型的建筑设计中并不常见,这是由医院建筑的复杂性决定的。总体规划为医院建设搭建建筑的骨架和脉络,决定建筑交通关系和生长关系,担负着将医疗规划翻译为空间规划的任务。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是山东省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民用建筑规划设计、市政工程以及程勘察甲级资质设计单位。技术力量雄厚,设计手段先进,质保体系健全。第三分院是隶属于总院的一个以绿色医院、医疗建筑、绿色医院规划设计、绿色医院建筑规划、绿色医院设计、公共建筑为主的集设计、咨询于一体的综合设计分院。多年以来,三分院潜心研究医疗建筑规律,培养了一支技术精湛、求真务实、团结进取、追求卓越的医疗设计团队。下面由他来继续讲讲在实际调研过程绿色医院建设该注意哪些问题:

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建好一栋楼,毁掉一片地”的状况在医院建设中大力倡导医院总体规划的情况下仍屡有发生。例如,北京某医院要为新增的 MRI 医疗设备建设配套用房,因建设量小,设备厂家可以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协助建筑设计和施工,因此该 MRI 科室在无总体规划情况下建设完成,在医院改扩建时就成为医院用地内的“钉子”,为后续建设带来极大困难。因此,这里强调医院“所有”建筑物均需依据具有一定生命周期的医院总体规划指导建设。由于医院的发展需求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保障制度的变革、人口的数量增长和年龄结构变化、医疗技术与设备的迅速发展与更迭等等交织在一起作用于医院的发展需求,因此要求规划具有适应未来变化和发展的灵活性。预先设定合理的场地开发容量和强度,避免场地开发强度过大或过小,从而造成城市配套设施和条件的不具备或土地浪费。遵守土地综合利用和开发规划原则,有助于避免无计划发展以及城市相关资源的利用和影响(交通、空气质量、城市配套基础设施等)。

在总体规划阶段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减少对能源的需求,为本标准医院建筑其他“绿色”措施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之一。为保证传染病医院和医院传染科病房的有效卫生隔离,在选址上应尽量远离人群密集活动区域。

与地质现象有关的自然灾害有:地震、火山爆发、山崩、海啸等。我国幅员辽阔,近年来屡有人口稠密地区遭受多种地质自然灾害事件发生,损失惨痛,作为在灾害时救治生命的场所,医院的安全性首当其冲。故这里加入“地质灾害”一词。为了避免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绿色安全医院”建设地点指标中,有以下几点可供我们参考:1.不在某个山坡的边缘;2.不接近地震断层;3.不靠近山脚; 4.不靠近水体; 5.具有雨水排水系统及堤防; 6.不在某个填海区;7.不在洪水多发区;8.不在台风区之中;9.不靠近活火山。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会造成对建筑场地毁灭性破坏;氡为主要存在于土壤和石材中的无色无味的致癌物质,将对人体产生极大危害;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剂量的电磁辐射下,细胞就会被大面积杀伤和杀死,并产生多种疾病,同时也会影响大型影像设备的使用和成像报告和结果。能制造电磁辐射污染的污染源如广播发射塔、雷达站、通信发射台、变电站、高压电线、直线加速器、核磁共振、DSA、CT、PET 等;其它如油库、煤气站、有毒物质车间等均有发生火灾、爆炸和毒气泄漏的可能。新建医院须进行《放射诊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并通过专家评审,并进行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

减小对未开发地区土地的压力,尽量利用成熟的和充足的城市基础设施,保护医疗设施使用者的健康。将开发引导到已有基础设施的市区,保护绿化地区以及生活环境和自然资源。在郊区,则提高对现有或以前开发地区(而不是未开发郊区土地)的开发密度。健康的生态系统对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包括提高空气质量、提高水质以及有利于社会、心理和身体健康(通过从身体和视觉上与自然环境的联系)。通过减少施工活动对现场的干扰和破坏,可保护以上生态系统的健康。

绿色医院设计的必由之路 第3篇

应先考虑减少对空调和人工照明的依赖

在医院能耗中, 电力约占64%, 其中空调约占50%, 其次是照明。所以空调、照明是医院节能的重点。如果能减少对空调和人工照明的过分依赖, 这是设计绿色医院时应首先考虑的方面。

尽量采用自然光, 使之直接照射进每一个房间是最理想的方法。它可以通过设计医院街和庭院来引入, 比如深圳市滨海医院采用了下沉式庭院的办法, 既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医院景观, 又保证了地下一层的通风和采光。杭州市滨江医院在东部主入口区构筑了半开敞式、自然采光的半地下停车场, 顶部建绿色屋顶, 充分将建筑和景观设计融合在一起。

绿色医院如何科学地配置绿化环境, 既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及治疗需求, 又能够获得更大的生态效益, 是每个设计师的课题。在有限的建筑空间中利用自然元素, 师法自然, 才能使人与建筑与环境和谐相处。江苏省泰州市普济医院的设计结合了当地环境地段的特点, 将自然的水洼变为医院的水系, 医院将此水系命名为“普济湖”, 供医护人员及患者亲水观景。深圳市滨海医院南侧有深圳湾红树林原生态自然风景区及美丽的海景, 这给该院景观设计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

医院位置和结构应该与景色交相呼应, 如深圳市滨海医院的总体布局与环境协调、融合。根据场地特征及功能要求, 设计时将场地分成东部主入口区, 南部江南山水文化区, 西部自然生态区, 中部预留绿化区、屋顶花园区, 整体景观力求营造以“海文化”为基调的综合环境, 彰显滨海特色, 行政信息楼及后勤服务楼周边环境采用了和建筑平行的斜向简洁线条, 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统一。

通过建筑节能降低建筑能耗

节能医院不等同于绿色医院, 但节能是追求绿色医院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建筑节能是可以降低建筑能耗的。比如最大限度地获得太阳能和自然采光, 满足电力和照明需求, 屋顶绿化调节局部空气质量, 降低建筑能耗, 吸收和过滤雨水, 等等。

深圳滨海医院室外地下设置了250T雨水收集池1座, 在绿化区域内埋设带孔雨水管收集地面渗透雨水。该院还充分了利用太阳能资源, 采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发电量约200千瓦/天, 用于公共区域照明和停车场及室外景观照明, 屋顶设置集中式中央太阳能热水系统, 提供全部用水的20%。

人性化设计注重私人空间

绿色医院内的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流线应该尽可能地分开, 担架上患者的等待区应该设置在私密区域。私人病房应该提供患者的全部医疗信息, 如患者的病情及治疗的计划等情况。在多床的病房或患者家属咨询房间中, 应该有允许患者与家属交谈的私密空间, 这样设计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安全保障从两方面控制

绿色医院的安全保障包括抵抗自然灾害和感染控制。抵抗自然灾害包括建筑抗震、防水等内容。建筑的外形对结构的抗震能力影响最大。玻璃幕墙的面积, 拱形结构的规模、外部柱线的位置等作为建筑设计元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的抗震性能。

医院签订绿色通道协议 第4篇

员工应急医疗救助绿色通道协议书

甲方: 公司

乙方:

为了保障公司员工在工作过程中遭遇突发伤病后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救助,保证广大员工享受基本医疗服务,推动昆山贝贝家童床有限公司与医院的和谐共建,按照诚实守信的原则,经双方平等协商签订本协议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同意乙方为公司的定点医疗机构;

二、甲方伤病者一旦进入乙方医院,院方将迅速启动“绿色通道”;

三、乙方为甲方设立“公司应急医疗救助通道”,保证甲方员工在遭遇突发伤病后,在第一时间组织医术较好的医生、专家,调用最先进的医疗仪器、最科学、先进的药物为受伤员工提供医疗救助。

四、乙方应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用药标准合理用药;

五、甲乙双方共同营建和谐、安宁的就医环境;

六、双方同时建立了定期会议联系制度,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七、公司员工只需向医院出示工作证或由医院记录工号,即可直接进入医院的免挂号快速抢救通道,医疗费用可在3天后结算。

甲方:乙方:

绿色医院设计 第5篇

业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建设地点:海南省三亚市

设计单位: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

用地面积:9.33 hm2

建筑面积:18.41万m2

手术室数量:12间

病床数量:685床

结构形式:框架-抗震墙结构

建筑层数:地上9层, 地下1层

设计总负责:丁建, 李辉

建筑专业:张晓谦

结构专业:康凯

设备专业:袁白妹, 杨金华, 奚传栋

景观设计:深圳北林苑景观设计公司

施工单位:北京城建集团

设计时间:2009年

建成时间:2011年12月

图纸版权: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

摄影:张晓谦, 李辉

现代医院作为高能耗、高程度人工环境的特殊建筑类型, 其可持续发展性能对实现医疗功能和日常运行管理有重要意义。医疗功能、地域环境和绿色节能是可持续医疗建筑密不可分的几个方面, 从实地出发、深入了解地域环境条件, 有针对性地运用规划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 将绿色生态、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一种自然的方式融入医疗建筑, 使之成为医疗环境与空间的自然属性, 是建设环境友好型医疗设施、体现人性化医疗服务模式的必要之举。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是一座设施齐全、科学规划的新建医院, 地处海南省三亚市海棠湾, 总规模685床, 设计日门诊量最大4 000人次, 医疗区总规划建筑面积超过24万m2, 医院建筑总高度48.6 m, 地上9层 (不含设备夹层) 、地下1层。

围合通透、因地制宜的总体规划布局

三亚市属于热带海洋季风性气候, 海滨地带全年炎热, 东向海风比较频繁, 偶尔有暴雨、台风的冲击。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医疗区建设用地位于海棠湾的南端, 呈不规则梯形。

1.突出医院特性和定位的形象理念

由于用地周边道路、河流的不规则分布, 医院的规划布局采用首尾连贯的椭圆环概念, 使医院在复杂的地形环境中具有鲜明、突出的形象个性, 环状总体布局具有一定的持续扩展性, 使医院在规模、定位发生变化时能够像树木的年轮一样由内至外地放射状有机生长, 同时又使医院功能布局的基本结构保持不变。

2.医院建筑与地域环境的共生

医院主体建筑按功能分为门诊医技楼、住院楼、行政办公楼及VIP住院楼。椭圆环形的建筑群体围而不合, 空间尺度适宜, 既使气流在建筑之间顺畅贯通, 又能够形成平和的庭院休养气候。各楼的内外弧面都有开阔的全景视野, 建筑与园林交相呼应, 形成了园林簇拥建筑、建筑围合庭院的独有布局。

3.尊重历史和环境友好的规划理念

通过调整边界和弧度, 圆形的总体布局较好地保留了建设用地内的现有植被, 对场地内及周边的百年古榕树进行维护和移栽, 独立的4栋建筑相互之间设有充分的间距和覆土厚度, 能够使内部围合的庭院有足够的保水功能, 同时在暴雨期间快速疏导水流排入东面河流, 使院区内的土壤环境保持水分平衡。

立体多层次的花园式医院

1.无障碍通行的立体交通体系

建筑群体以首层通道、二层架空环廊和地下医疗主街形成立体交通体系, 将门诊医技楼、住院楼和地下公共服务设施在不同层面连接在一起, 各功能部门在风雨、烈日等各类天气条件下都能无障碍地顺畅联系, 使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时体味宜人的环境景色。

2.引入室内的自然景观

医院主体建筑朝向以东、西向为主, 避开了南向强烈的直射阳光。建筑布局将紧凑的医疗功能框架适度拉开, 设置了通透的医疗主街、联系平台和内庭院, 增加候诊和交通等公共空间的舒适度, 同时使绝大多数房间都有自然采光和通风, 既降低能耗又改善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

3.提升地下空间环境品质

基于该地区日照时间长、阳光照射角度高的有利条件, 建筑的几个核心部位设置有贯通地下的下沉庭院和内中庭, 使阳光直接照射到地下一层, 一改封闭、压抑的氛围, 提高了地下空间的使用舒适度, 同时形成明确的方向定位, 便于患者识别寻找。

4.注重休养交流的患者公共区域

医院的医疗环境考虑医疗救治与休养调理相互结合。住院楼在每层两个护理单元之间设有共享的休闲平台, 且每两层空间上下连通, 形成半室外的开敞场所, 为患者创造了融于自然的活动交流空间。

通过对公共空间的精心设计, 医院将周围的绿化环境引入到医疗功能框架内部, 使患者和医护人员与舒适的自然环境亲密接触, 形成了具有立体交通、多层次景观的花园式医院。

绿色建筑技术的适宜性应用

1.融汇于建筑形象的遮阳体系

根据建筑群体的环状布局, 在建筑的外围护结构上采用了全方位的遮阳、隔热和降温措施, 以一体化的设计方式将建筑遮阳措施与建筑造型元素结合起来, 形成个性鲜明、浑然一体的建筑形象, 同时很好地实现了防晒隔热、节能环保的目的。

建筑外墙面上设置了综合遮阳系统, 竖向与水平金属遮阳百叶形成单元组合, 各个方向上窗户的遮阳面积比率可达到80%。

屋顶上采用架空隔热的挑檐格架, 将环绕围合又高低错落的建筑群统一在同一种风格之中。挑檐的倒凹形梁架中安装成组的太阳能集热管, 使绿色节能措施成为建筑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门诊大厅采用3种不同的节能遮阳降温方式:顶部遮阳挑板避免直接照射;弧面玻璃幕墙上采用了密闭循环的节水型水幕, 可有效隔绝热传导;幕墙内部设置电动遮阳幕布, 防止上午日光直射产生的眩光。这些措施有效保证了门诊大厅的通透性、美观性和舒适性。

中心庭院的下沉广场是医院的定位中点与核心景观, 上方覆盖了由钢悬索支撑的玻璃穹顶, 侧壁为通风防御的玻璃百叶, 玻璃穹顶内侧安装花瓣式电动遮阳幕布, 可根据不同天气状况开启, 呈现不同形态, 既能够很好地遮阳隔热, 又形成动态景观。

二层架空环廊的交通量比较大, 在环廊顶部采用了特殊的遮阳措施, 选用半透明的网点印刷玻璃, 通过不透明网点的大小与密度计算, 使透光率与遮阳率达到较好的均衡。即使在烈日下, 人们在环廊中也感受不到阳光的灼热, 能够在休息座椅上惬意停留。

2.消除室内外界限的贯通引风措施

利用海滨风速大、频率高的特点, 建筑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通风。各栋建筑消除了明确的空间分区界限, 引入新颖的室内外贯通、区域气流循环的理念, 使海风可以穿越整个建筑群, 形成穿堂风。各建筑中设置有大量庭院, 与医疗主街相连, 整个建筑内空气不断流动, 形成大厅—主街—庭院的整体通风系统。

3.突破性的被动式通风体系

在分析当地热带季风性海洋气候的基础上, 设计方提出建筑环境室外化的概念, 使建筑公共空间的自然通风最大化, 将常规意义上的室内公共空间转化为室外空间, 整合消防区域划分, 精简了机械通风设施。

4.智能化、节约型的医疗设施与环境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在机电支持系统中采用了高效率、智能化、节能型、环境友好的设施和技术, 保证医院在运行中的节能环保。

精细划分的人工照明、空调区域——结合开敞贯通的室内外空间, 照明和通风空调系统将建筑内部的空间细分为不同级别的分布区域, 以量化控制各区域的电和空调使用。通过分级控制, 在达到室内环境使用舒适的同时降低能耗。

环境友好的技术措施——医院采用太阳能及热泵加热热水技术, 太阳能为主、空气源热泵为辅的热源方式供应生活热水, 减少能源消耗。

建筑材料选用适应地方气候的种类, 首层外墙面材选用光面石材, 上部主体采用耐候涂料, 可避免因潮湿滋生细菌或盐碱腐蚀;地下室外防水材料选用耐根刺、耐腐蚀的防水卷材, 防止因地下水位高、植物根系茂盛产生贯通缝隙, 破坏室内环境和医疗设备。

绿色医院设计 第6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 资源的消耗越来越高,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境的重要、资源的短缺, 国家也明确提出要建设投资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此基础上, 国家积极推进绿色建筑的应用, 就是要在全寿命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医院建筑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建筑是耗能和排放大户, 医疗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其复杂的功能和各种不同的用地条件导致其建设条件也极其复杂, 需要在专业化的基础上, 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采用创新性、人性化的设计, 才能实现医院建筑的绿色实践, 为患者和医务人员等提供健康适用安全, 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设计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医院建筑, 使医疗建筑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广州市胸科医院位于美丽的麓湖之滨, 占地面积达9万多平方米, 是华南地区最大的胸科医院。该医院现有病床600余张。本次针对整个院区重新进行规划设计, 重点针对门诊综合楼的单体进行设计, 为绿色医院建筑的规划和设计提供经验借鉴。

1 设计原则

1.1 建筑设计人性化

设计坚持以人为本, 以健康促进为目的地原则, 注重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注重领域感、归属感、成就感以及开放性、私密性、识别性等方面的内容。将人文关怀贯穿医疗、护理、服务和环境的全方位、全过程, 符合新医学模式的要求, 最大程度方便患者, 为患者服务, 同时又要方便和为医务人员服务, 按医学规律办事。

1.2 医学布局科学化

医院整体设计充分体现三级医院科学划分专业和二级分科的适用性;在医疗布局上要做到动静结合、洁污分流、内外相连、交通顺畅、集分结合、流程科学便捷, 以有利于医疗、安全。在建筑布局上, 要便于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 减少人流、物流对患者的影响, 同时要体现就医便捷。各医疗区既相对独立, 又内外贯通。

1.3 绿色节能生态化

医院建设首先要做好整体布局安排, 控制建筑密度, 保证绿地面积, 树草兼植, 使自然生态环境与建筑协调并存。突显绿色生态医院的人文特色, 在节能方面, 要充分考虑各单体楼和内部布局空间节约营运能源, 利用节能材料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以达到水、电、气动节约。充分考虑建筑设计、营运的节能计划及环保措施, 最大限度地减少医院运营成本, 把医院建成绿色节能医院 (见图1) 。

2 规划结构体系

2.1 规划构思

2.1.1 与城市协调沟通

医院正面朝向横枝岗路, 功能由南向北竖向展开, 在完整城市空间的基础上, 建设城市新景观, 全面提升空间文化品质。

2.1.2 充分利用基地环境要素

基地临近广州麓湖公园保护区, 地理环境优越, 院区内绿化环境也相当怡人, 我们方案将绿化引入建筑, 通过庭院活化建筑内部环境, 着重营造出休闲的疗养氛围。

2.1.3 整体远期考虑, 保证运营

整体院区统一规划, 远期考虑, 赋予广州市胸科医院一个功能整合科学、整体院区环境优美、医院形象现代的大型综合性医院。综合门诊楼, 医技楼和住院楼都考虑有二期发展, 能保证医院在正常运营的基础上对规模不断扩大。

2.2 规划结构

规划布局充分结合地形条件, 利用场地绿化与周边景观, 结构清晰, 轴线明确, 中心突出, 形成“一轴两核多片区”的规划结构体系。

一轴:医院以其中心绿化景观轴为中心, 成为医院的绿肺, 生态景观向医院各个区位渗透, 各个功能建筑空间主要围绕它而展开, 使建筑与景观相互渗透, 有机融合, 成为院区交通和景观的有机综合体。

两核:由中心公共绿化区与旧金山华人千人墓景观保护区组成, 位于医院中心绿化景观轴东西两侧, 中心公共绿化区位于场地中央位置, 起着统帅医院主要空间系列的作用, 西侧景观保护区结合运动场地布置, 形成医院两大绿化核心区, 两核以开放的空间形态结合各功能建筑空间, 创造了安静怡人的疗养氛围。

多片区:根据医院的功能需要规划了四个片区, 分别为医疗区、住院区、办公区和结核病专区, 营造了开放、便捷、高效率的医院系统。各片区新建建筑沿绿化核心理性布置展开, 将景观环境之美充分地纳入建筑内庭。而结核病专区由于功能相对独立, 自成一区。

3 综合门诊楼单体设计

3.1 设计理念

亮街:自然采光的医疗街, 便捷通达、串联各科室。

净诊:候诊区过渡, 动静分区, 诊室静谧舒适。

绿庭:景观庭院渗透布局, 美化就诊环境。

3.2 建筑特色

为了适应现代化医院不断发展变化的功能需求, 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 我们在设计中引入现代医疗理念, 采用富有特色的功能布局和空间组合方式。

功能设计采用单元式, 每个科室为一个功能单元, 每个工作单元根据专业特性由若干个房间组成。以工作单元为基本单元, 组合形成各种功能单元。同时采用标准化模块设计, 使房间或工作单元通过拆拼组合, 就可以形成各种大小的区间, 适应不同的功能需求。

在入口大厅, 医疗街和中庭等公共空间内, 布置了景观绿化, 候诊休息座椅等。这些服务和休闲设施不但方便了广大患者, 而且改善了室内环境和气氛, 使人在紧张严肃的氛围中, 也能感受到一份愉悦, 轻松的气息。

本设计为医护人员提供了专用配套设施, 在门诊楼每个功能单元都设有医护人员通道, 垂直交通系统和工作休息间。

3.3 功能布局

门诊楼为地上4层, 地下2层。门急诊区位于1到4层, 首层设置急诊抢救、门诊交通大堂、挂号收费、中西药房、综合治疗区等服务功能, 其中急诊部分设单独挂号收费, 配备诊室、抢救室、治疗室、急诊手术室, 使急诊的病人可以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普通患者通过入口门厅, 通过采光中庭, 使用自动扶梯, 可到达2、3、4层各科门诊, 门诊办公区设计在二层西南角, 通过连廊与保留的办公楼联系起来, 进而提高门诊办公的效率。门诊部分通过中庭、医疗街、候诊廊组合成三个层次的空间。每个科室的位置都经过研究分析, 单元式的诊室设计能充分满足建筑采光与通风, 景观的需求。设有医护专梯, 实现“医”、“患”分流。

影像中心区与科教信息区位于地下一层, 影像中心候诊区采用二次候诊的设计, 细化候诊方式, 减少人流交叉, 保证候诊与诊区的安静, 影像中心机房布局采用“3+2”模式, 即三条走道加两排机房的平面模式, 两排机房中间共用一条医生控制走道, 两条患者走道各安排在机房另一侧。由于场地地形有高差, 所以会有半地下室出现, 我们把科教信息区安排在半地下室处, 既相对独立, 方便科研人员的研究与学习, 又保证功能房间的通风采光等需求。

设有污物专用梯与室外污物专用出口, 内部设有污物通道, 门诊楼的生活垃圾及医疗垃圾在地下室集中运走, 有效实现洁污分流。

3.4 造型设计

门诊楼造型从整体出发, 采用现代简洁的设计手法, 通过对体块的推敲, 体块穿插等营造出温馨、宁静的建筑风格, 整体色调明快淡雅, 形成较高的现代品味。主立面通过层间的水平线条强调建筑流畅、轻快而富有现代感, 通过立面不同材质的变化选用, 更增强建筑的表现力, 形成视觉亮点, 模糊了传统医疗建筑严肃、死板的建筑形象, 有效缓解病患的紧张心理。

4 绿色建筑技术设计

(1) 岭南地区日照较为强烈, 遮阳是该项目需要重点考虑的节能措施。本方案在遮阳设计上, 主要采取了横向线条的装饰百叶遮阳板与竖向遮阳构建, 构成主要遮阳体系, 配合通透性较好的中空low-e玻璃, 遮阳效果良好, 并确保室内自然采光效果, 满足医疗建筑对采光系数的要求。

(2) 南方雨水充足, 节水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具有较好的效果, 重点采用收集屋面雨水、空调冷凝水等用于室外绿化、道路冲洗、景观补水、地下车库冲洗等用途。

(3) 采用BIM技术, 对建筑进行整体建模, 全方位的模拟建设过程, 控制建设造价, 并为后期运营提供详细的模型, 降低维护成本和能耗。

5 结语

广州市胸科医院设计方案通过整体把握, 近远期结合考虑, 融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打造崭新医院整体形象的同时, 整合医院的功能分区, 力求在有新旧建筑共生的院区内创造一个近远期结合发展、人性化、绿色低碳的大型专科医院。医院建筑功能复杂, 绿色医院的设计更为复杂, 目前国内对绿色医院设计还没有较为统一的模式, 本案例是绿色医院建筑设计的一次尝试, 希望为以后的医院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摘要:本文以广州胸科医院项目为例, 探讨绿色医院建筑的设计, 旨在为绿色医院建筑的规划和设计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绿色建筑,医院建筑,绿色医院建筑设计,节能

参考文献

[1]孙甜甜, 沈晋明.绿色医院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洁净与空调技术, 2010 (3) .

[2]冯瑾.基于中美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比较研究的医院建筑设计策略.重庆大学, 2013.

绿色医院设计 第7篇

医院分两期建设, 一期建筑总面积74800m2, 主要包括门诊医技综合楼 (25100m2) 、600床的病房楼 (38200m2) 、100床传染门诊病房楼 (2840m2) 、科研楼 (2000m2) 、后勤综合楼 (2640m2) 、营养食堂 (2020m2) ;二期建筑总面积56000m2, 主要功能包括400床的病房楼 (30000m2) 、200床的康复中心 (26000m2) 。新院区规划地下车库总面积约30000m2, 总停车位1300辆, 其中地上600辆, 地下700辆。

规划设计理念

*有机整合、强化联系

方案以中国传统规划理念为基础, 传承鄄城历史文脉, 结合现代化医院特点,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建筑布局适度集中, 降低建筑密度, 节约土地, 提高环境质量。

医疗区采用相对集中的对称式布局, 不仅缩短了三者间的医疗流程, 还可使医技同时为门诊、病房服务, 优化资源配置。

*环环相通、人车分流

在交通流线设计上, 将院区主入口流线、探视流线及后勤服务流线均做人车分流, 更加合理有序地安排各种流线, 既保证车流的畅通, 又保证行人的安全、便捷。

停车采用分区就近原则, 以地面停车为主, 根据医院未来发展情况适时考虑地下停车。

医疗区内部通过步行道连接走廊形成完整的、半室内的步行系统, 方便患者和医护人员, 避免受到风吹、日晒、雨淋。

*绿色医院、生态建筑

方案设计以绿色医院、生态医院为建设目标, 并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规划设计中, 设置南北贯通的景观带, 围绕景观主轴, 构成院区点、线、面结合的三级绿地, 使患者和医护人员更易接近自然。各级绿地布置硬地广场、休闲设施和建筑小品, 使建筑、绿化与人有机地结合起来。门诊医技综合楼和病房楼的设计使屋面绿化与广场地面绿化相呼应, 形成多层次的休闲空间, 提升了医院的品质, 使之成为真正的绿色生态医院。

单体设计理念

*集中布局、分区明确

新建门诊医技楼采取集中式布局, 将门诊、医技、急诊三部分功能整合在一起。医技部分位于门诊和病房楼之间, 不但缩短医疗流程, 减少患者在就诊检查过程中来回奔走的路程, 并且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使门诊和病房部分在最便捷的情况下到达医技各科室, 避免了门诊和病房重复设置医技科室的弊端。

*护理便捷、日照充足

病房标准护理单元的设计采用复廊式, 南侧为患者走廊, 联系各病房及治疗用房;北侧为医护人员用房, 独立成区, 不受干扰;护士站位于护理单元中心位置, 护理流线最短, 南向房间全部设计病房, 保证所有病房的日照及采光。局部房间根据各个护理单元的不同可设置为患者活动室、晾晒间, 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

*现代优雅、简约大气

绿色医院设计 第8篇

1 双绿色医院建筑的引入

1.1 建立绿色建筑的必要性

自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明确提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以来,世界各国积极响应,各行各业纷纷研究和探讨可持续发展的计划和技术。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也经历着一场声势浩大的变革——绿色革命。2005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上通过的“北京宣言”更加促进绿色建筑的健康快速发展。建筑师们在不断寻求新的可替代的能源的同时,也在进一步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回顾历史,传统建筑在满足人们对功能要求的同时总是伴随着大量的环境污染、能源耗费、资源浪费,而绿色建筑的兴起彻底改变传统建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共同发展。实际上,绿色建筑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是长时期满足人类健康地从事社会与经济活动的保证。

1.2 绿色建筑设计宗旨与整体医学模式的契合

医院是维系人类健康、延续人类生命的物质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健康的孜孜以求促使医院不断发展,由综合向专项,其专业深度不断增大。现代医院建筑不再是简单、生硬的问诊、治疗空间,医院的空间印象和外部形象会深深的影响公众对其的信赖程度,而信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希望。拉近医院和病人的距离,应从医院的规划设计开始,一切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社会、心理需求,创造人性化的医疗环境。也就契合了绿色建筑本身的宗旨——协调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使建筑更好地融入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因而绿色建筑与整体医学模式的根本点是完全一致的,即从患者的生理心理方面入手,建立一个卫生的,处处体现对病人的照顾与体贴的,具有广泛兼容性与高度亲和性的环境。

1.3 双绿色医院的设计理念

医院建筑的设计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不正常或者不健康的人群,这就导致在设计上比其他的建筑设计对服务的主体有更多的考虑,绿色医院一改过去病房环境呆板局促、单调乏味、不愉快的气味随处可闻、资源耗费巨大的状况,把“绿色”赋予门诊、病房、办公,让建筑有了生命,与患者、医生一起呼吸。当今的建筑高技术发展为此创造了条件:太阳能的利用、智能化建筑技术、低能耗建筑材料、与一些资源的可回收利用处理技术的成功运用。但是不可忽视的另一方面,在广泛运用高技术的后面隐藏着的情感的空虚和冷漠,这与病人住院寻求的“安全感、节律感、信任感”的心理意向是相违背的,因此寻求在建筑空间和室内外细部作富人情味的柔化处理无疑能平衡高技术带来的负面效果,使医院建筑变得更加迎合病人的需要。

2 双绿色医院设计特点

2.1 节地型总图布局

吴阶平泌尿外科科研楼总建筑面积52500平方米,分两期建设,一期28506.27平方米,地上23515.47平方米,地下4990.80平方米;二期23993.73平方米,一期建筑高度41.10米。建设在医院西南部,进入医院主入口左方即是,建筑最北端距住院大楼最南端61.15米,与现有住院大楼、门诊楼、食堂区域围合,形成宽阔的中心花园。门诊、病房、办公交通通过不同层面和不同方向加以解决,由医院南门进入,可直接看到要去的入口,在科研楼南部设置步行道提供避让空间,实现人车完全分流。泌尿科研楼设有32米×10米的中心庭院,结合错落的建筑特点,设有前广场景观、中庭景观和六层屋顶花园景观,创造舒适的休养与办公环境。

2.2 富现代感的外形体量设计

采用几何形体与圆形相结合的基本模数组合设计。整体建筑形态完整,整洁。从外观上,设计运用了洗练,简约的设计语言,将一期与二期建筑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同时,二期门诊与住院入口也分而设计,使功能分区在满足使用的基础上,达到了形式上的美感与和谐。从建筑立面上,本设计利用理性而合理的立面设计,使玻璃与墙面进行了一次良性的对话,整个格调与样式低调,平和,赋予了建筑人性而安静的特点,同时又不失医院贴近于患者,不张扬的使用特点。在色彩上,建筑使用了灰色调为主色调,配以玻璃,营造出安静而科技的现代效果,使医院建筑的特点表露无疑。在建筑细节上,采用了诸多现代的细节设计手法,使建筑的文化特质显现了出来。

2.3 人性化的高效功能平面设计

对于建筑内部功能的设计也同样细致而认真。首先,医院公共区域的设计明确,不同的分区之间有着良好的互动,同时又因为特殊功能之间的需要,做到了不同功能区域完成不同医疗功能的作用。其次,在保证功能的同时,对于造型也做出了多种的设计组合,利用圆形强调出二期门诊大厅的重要性,也强调出了这一空间的导向性。而同时,利用方形与长方形,划分出了不同的功能分区,让医院的功能划分更加清晰与明确。

地下一层为车库和配电室、水泵间等设备用房,建筑面积4990.80平方米,层高4.2米,车位67个,各楼梯、电梯直达车库,形成垂直交通。设有无障碍停车位及专用通道,不同的通道将急诊患者分别送至紧急和普通急诊区,有助于患者的救治和康复。

首层为办理医疗手续和检查用房,建筑面积3420.76平方米,层高5.1米,进入主入口12米柱距、拾级而上错层最高至六层形空间感极强的大堂空间,并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参照国外大型医院,设有咖啡厅,为陪同等候、医生休息提供舒适的场所。首层南部为办理手续区,预留急诊大厅,可为突发事件期间提供应急医疗。北部为各检查科室,设有检查用房14间。通过调研国内外多家医院,门诊走道突破的设为6.5米净宽,达到国际水准。整个建筑的安防中心设在首层东北角,与住院大楼最短距离连接,方便管理。建筑首层入口设坡道和扶手,各层门厅、走道、连廊、电梯等公共部位均作无障碍设计,可无障碍通往各个诊室、病房。建筑首层,二层,三层公共卫生间均设有无障碍厕位,满足特殊人群使用。

二层功能仍定位为检查诊室,建筑面积3070.08平方米,层高4.2米,共设大小不同诊室22间,其中VIP诊室四间,会诊中心两间,集中和分散候诊相结合。医务人员设有专用卫生间。

三层完全为科研用房,建筑面积3146.86平方米,层高4.2米。按功能要求分为3.3×4.8至9米×8.9米大小不同开间办公室28间,并设有图书室一间,会议室一间,电教室一间。

四层、五层、六层为住院病房,建筑面积分别为3213.60平方米、3112.22平方米,3154.50平方米,层高均为4.2米。每层设病房22间,其中VIP病房一间,床位64张,三层共计床位192张。按照“和谐医疗,以人为本”的思想,病房内均设无障碍卫生间,在布置上完全否定传统型病房旅馆式的布置方式,采用“一”字形并列排开,方便医生巡视,突出医疗特色。并设有储物间,使得病房生活、管理更加便捷。考虑到泌尿患者住院期间心情烦闷,病房设为4.5米×11米的超大开间,房间内设有休闲区。另外,在六层还设有集中休闲服务区,可为病人、家属、医生、护士提供舒适便捷的服务。

七层为手术层,建筑面积2848.08平方米,层高4.2米。设有手术室四间,复苏室六间及相应功能用房。八层主要为学术报告厅,建筑面积1298.50平方米,层高6.0米,可容纳350人。紧邻报告厅设有130平方米的空中花园,立体绿化,愉悦心情。九层为电梯间、水箱间等辅助用房,建筑面积250.87平方米。

2.4 宜人的就医工作环境

患者入住医院的目的是观察疗养、隔离病毒、恢复健康,而医院的性质决定了众多不同病因的患者将汇集于此,其中一些患者是病毒病菌的携带者,各种病原体附着于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而与病人发生最直接的接触。因此极易造成交叉感染,科研楼的环境应有效防止传染病毒的传播,并适宜科研办公环境,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提供给楼内所有人清洁卫生的空气和有效的通行路线。患者的生理特征要求有舒适宜人的室内环境,主要是适宜的温度、湿度、流动的新鲜空气以及良好的日照采光。从患者基本的心理需求上看,患者从熟悉的家庭环境转入陌生的医院,再加上对病情的忧虑、恐惧,给病人带来很重的心理负担,创造温馨的家庭化病房增加其私密性。轻松愉快的室内外环境不但能缓解病人的焦虑和痛苦,还能促进病人的康复。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行为和情绪上的互动关系,良好的环境可减轻医护人员紧张的精神状态,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这种良性刺激又会舒缓病人的心理压力。

科研楼设计时着意设计了一个中庭花室内四季花园,可供人们休息、等候,满足了人们接近地面、接近自然的需求。楼内所有房间围绕中庭花园布置,使院内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阳光、绿树。为了给病人提供一个相对温馨、轻松的医疗环境,设计中运用了在公共建筑中常用的“共享空间”的手法,在面向院区的大厅结合医疗主街设置了一个6层高的共享空间,通过玻璃幕墙将外部景观引入建筑内部,同时解决建筑内部的采光和通风,在提供环境的同时,也增加内部空间的可识别性。在电梯厅两侧分别布置由首层到顶层的3.6米×6.5米开敞式空间,引进了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使病人在集中式布局的建筑内没有空间闭塞的感觉,可享受明亮的光线、清新的空气。走廊、电梯间、咖啡厅等公共空间的设计突破传统的医疗空间模式,酒店式病房给病人以家的温馨、自然的感觉,明确的识别引导性和无障碍设计贯穿整体,设计其中,内部各部门采用鲜明的色彩作为标识和引导,进一步提高了高效率,同时提供给医患人员轻松的视觉环境。

2.5 适宜技术的建造保证

地球资源有限,而医院建筑楼的能量消耗大,废弃物多,给环境造成了极重的负担,尊重自然,生态优化是绿色建筑最基本的内涵,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运用到医疗建筑的设计上,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让建造以一种低耗高效的方式运行。在中国现阶段发展绿色建筑,所需的并不在于设计和建造一些高技术水准的高标准的建筑用以宣传和示范,而是在符合国家和地方节能标准的前提下实实在在地利用适宜技术解决最广大的一般建筑的问题。

本建筑节能设计采用众多新型环保技术。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可避免对已建成建筑的剔凿,保证了结构的安全性,并节约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垃圾,减少噪声影响。整体建筑内外均选用绿色环保型的建筑材料进行装饰装修,并考虑循环使用的可能性。屋面采用SF防水保温隔热系统,防水无需任何热加工,环保无毒,由水泥、膨胀珍珠岩、SF防水剂按照比例均匀搅拌,实行整体浇注在结构板上形成防水、保温、隔热层的完整屋面。地下室防水采用固斯特NB1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NB1特有的活性化学物质利用水泥混凝土本身固有的化学特性及多孔性,借助渗透作用,在混凝土微孔及毛细管中传输、充盈,发生水合作用而形成不溶性的结晶并与混凝土结合成为整体,从而使任何方向来的水及其它液体被堵塞,达到永久性的防水和保护钢筋、增强混凝土结构强度的目的,且无毒、无公害,可在潮湿的混凝土表面使用,它的施工可与混凝土结构建筑同步,节约时间。建筑设计中采用钢化中空Low—E玻璃、断热型材框料和挤塑聚苯板外保温墙体的组合,有效降低了夏季空调能耗和冬季的热量损耗。中庭中可开闭的百叶窗实现了主体建筑的自然通风换气,降低了过渡季节期间建筑的新风供给系统的能耗。

给水采用分质供水,设置饮用水、生活水及中水等不同系统。排水采用雨水、污水、废水分流系统,利于废水的回收再利用。中水用于绿化、冲厕、车库地面冲洗。室内用水器均为节水型器具,洗手间、公共卫生间等处采用感应式出水龙头和冲洗阀,以控制用水量。绿化采用喷灌和滴灌系统。空调冷却水采用循环水冷却系统,采用全空气变风量系统,在系统中采用变频技术以节能。变配电室采用深入负荷中心配电系统,变电室分级布置,以减少电能损失。室外夜间泛光照明柔和地显示建筑的轮廓,而不是将建筑照的十分亮白,重点放在功能性照明,室外泛光照明灯具的亮度也不高,采用平和、安静的照明手法,大大节约电能。

作为一个功能复杂的民用建筑,其设计应体现人文、环境和技术上的进步,力求在设计中充分体现对于这些元素的理解,诠释医院建筑内在需求的理念,努力将需求与创新融为一体,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医疗空间。面对能源的枯竭,全球环境的恶化,绿色建筑既有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绿色”与医院建筑的结合给传统的医院建筑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是一个很广的概念,不仅仅只是在设计中,而且贯穿建筑的建造,运行,管理整个环节。

参考文献

[1]理查德.L.科布斯,罗纳德.L.斯卡格斯,迈克尔.博布罗,等.医疗建筑——国外建筑设计方法与实践丛书[M].魏飞,奚凌晨,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没有绿色建筑,就没有绿色医院 第9篇

绿色建筑的概念及相关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对绿色建筑作出了如下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从概念上来讲, 绿色建筑主要包含了4点:

节能——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主要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

保护环境——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周围的环境, 并且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绿色建筑的相关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试行) 》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 (规划设计部分) 》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 (运行使用部分) 》

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适用的使用空间是绿色建筑的内涵之一

绿色建筑的认识误区

目前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1:绿色建筑肯定是高成本建筑

绿色建筑强调通过优化设计实现资源、能源的节约和循环使用, 强调因地制宜和材料的本地化, 从而不会过多增加成本。即便是建设中的成本增加, 也完全有可能通过材料的再利用、运行阶段的节能、节约资源等措施在一段时间 (几年) 内收回。

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为例, 据统计, 这些项目的增量成本约279.3元/m2, 其中一星级约为96.4元/m2, 二星级约为276.6元/m2, 三星级约为478.9元/m2。

绿色建筑很重视对能源、水、材料和土地的节约

绿色建筑并非都是“高成本”、“高技术”的产物

*误区2:绿色建筑就是“绿化建筑”

利用绿化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只是绿色建筑的部分要求。绿色建筑追求的是“四节一环保”目标, 内涵更为广泛。

*误区3:绿色建筑是高科技建筑

绿色建筑的本质是建筑适应气候、适应功能。高新技术只是实现绿色建筑目标的手段之一, 不是唯一途径。通过采用传统技术策略或适宜技术策略 (如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以及被动式的保温、隔热和缓冲层设计措施等) , 绝大多数情况下完全可以实现使用高新技术策略的效果。

绿色建筑的发展原则

*“因地制宜”的原则

“绿色”概念源于可持续发展思想, 本身就强调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核心理念。我国幅员广大, 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城乡发展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与社会习俗等差异巨大, 对建筑的综合需求因此而不同。这就要求在技术策略上要考虑“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还有一个重要的理念, 就是不要盲目地照搬国外技术, 或生硬地采用某种技术。

*“全寿命周期分析评价 (LCA) ”原则

上一篇:教育与疏导下一篇:会计信息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