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饲养与繁殖问题

2024-07-08

母猪饲养与繁殖问题(精选4篇)

母猪饲养与繁殖问题 第1篇

1 泌乳期蛋白质营养与母猪繁殖性能的关系

基因型的变化影响母猪的蛋白质营养需要。现代母猪具有高产仔数和高泌乳量的特性, 母猪生产高峰期每天泌乳量达到10~12 kg, 每千克体重的产乳量已超过乳牛, 高的性能要求高的营养供给, 但生产中日粮配制仍然延用NRC (1998) 的标准, 日粮养分无法满足泌乳尤其是经产母猪的产乳需要, 母猪通过动员机体组织中的养分来满足泌乳的需要, 导致母猪断乳时体重损失增加, 母体蛋白动员过度经常导致母猪下一胎繁殖障碍[2]。Kim等 (1999) 的研究结果, 泌乳母猪蛋白质摄入量影响乳腺发育, 母猪每天采食55 g赖氨酸 (990 g粗蛋白质) 时, 乳腺的发育最好[3]。Srichana (2007) 报道, 1~4胎母猪在妊娠112 d到分娩19 d, 饲喂总赖氨酸分别为0.95%、1.05%、1.15%、1.25%、1.35%的玉米-豆粕型日粮, 总赖氨酸摄入量为70 g/d时, 母猪的生产性能和泌乳量达到最好。

改善蛋白质利用效率对采食量有限的哺乳母猪意义巨大, 其中氨基酸营养是泌乳母猪营养的关键。泌乳期间母猪对氨基酸的需要主要用于产乳和乳腺实质组织的生长。以理想氨基酸模式配制日粮饲喂生长猪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降低向环境中排出氮[4]。现有生产中, 绝大多数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不能为母猪泌乳提供一个理想的蛋白质, 过量的氨基酸脱氨基和氮的排泄均需耗能, 增加肝脏、肾脏等内脏器官功能的代偿, 间接影响泌乳母猪繁殖性能。为泌乳母猪建立最佳的氨基酸需要量不仅能最大限度地为仔猪提供乳水, 也有助于为下一胎次的母体提供养分贮备 (NRC, 1998) 。在能量饲喂限制的情况下, 向母猪提供一种蛋白质利用率高的日粮来促进泌乳、减少体蛋白的分解, 近年来已受到广泛的关注。

2 精细饲养与母猪繁殖性能的关系

泌乳期母猪需要摄入足够的营养来满足泌乳, 但实际生产中由于采食量的不足, 限制了营养的总摄入量。泌乳母猪精细化饲养的关键内容之一是提高泌乳期采食量和分胎次饲喂。

近10~15年猪育种工作, 是以增重速度、背膘厚占较高权重的选育, 结果是生长提高、背膘减少、瘦肉率提高, 猪的采食量却下降了 (Kanis, 1991) , 一些研究资料显示, 断乳母猪和淘汰母猪的采食量以每3年1%的速度递减, NRC (1987) 的资料, 经产母猪21 d的平均日采食量为5.54 kg, 我国3~5胎泌乳母猪全年平均日采食量仅为4.50 kg (董国忠等, 2005) , 而头胎母猪的采食量较经产母猪更低15%, 高温环境使母猪泌乳期的采食量降低近50% (Quiniou和Noblet, 1999) 。采食量的不足直接导致母猪泌乳期失重增加, 体况变差, 断乳至发情间隔延长, 受胎率下降, 不发情或返情率增加等。因此, 提高采食是解决泌乳期母猪营养及泌乳的关键饲养技术。

3 泌乳母猪理想蛋白质与精细化饲养研究进展

理想蛋白质是指母猪日粮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适合泌乳母猪维持与泌乳的需要, 其关键技术之一是氨基酸模式构成。受母猪泌乳期失重、乳腺生长、泌乳等因素的影响, 泌乳母猪的理想蛋白质氨基酸平衡模式应由维持与泌乳两部分构成, 并与机体组织动员密切相关, 是一种动态模式。关于理想氨基酸模式的研究国内未见研究报道, 国外推荐的主要有NRC (1998) 模式, Kim (2001) 模式, Dourmad (2007) 模式等。

氨基酸和能量是泌乳的关键营养素, 赖氨酸是泌乳母猪玉米-豆粕型日粮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苏氨酸为第二限制性氨基酸, 缬氨酸为第三限制性氨基酸。确定赖氨酸的需要量, 其它氨基酸可根据氨基酸平衡模式来计算, 关于赖氨酸需要量的研究报道较多。Guan等研究发现, 泌乳母猪日粮CP和Lys含量分别为7.8%和0.41%, 13.0%和0.67%, 18.2%和0.90%, 23.5和1.19%, 乳腺对氨基酸的摄入量、乳中真蛋白质量、泌乳量和仔猪的生长速度呈线性上升。Srichana (2007) 研究认为:玉米-豆粕型日粮 (ME:14.48 MJ/kg) , 总赖氨酸日摄入70 g, 可使母猪的生产性能和产乳量达到最佳, 表1的研究显示随日粮合成赖氨酸水平不断增加, 母猪产仔数、仔猪窝增重逐渐提高。

杜敏清等 (2010) 报道, 在理想氨基酸模式下, 泌乳母猪赖氨酸摄入量为59 g/d (日粮赖氨酸水平为1.05%) 时, 氨基酸利用效率最高、母猪生产性能最佳[5]。刘刚等 (2010) 在饲粮CP为18%基础上, 降低CP水平1~2个百分点, 对泌乳母猪采食量、体重损失、仔猪断乳窝重影响不显著, 可降低血清尿素氮水平, 减少粪氮排放量, 降低4个百分点, 显著降低仔猪断乳窝增重[6]。

泌乳母猪精细化饲养的着重点之一是提高母猪泌乳期总采食量, 减少泌乳期失重。Jansen (2004) 报道, 丹麦母猪分娩后日喂3次, 分娩后日喂量为3 kg, 每日增量0.3 kg, 第10 d起自由采食, 该模式能改善母猪的食欲。母猪泌乳期失重的45%发生在泌乳前6 d (Boyd等, 2000) , 为此美国母猪分娩后限饲不超过3 d, 第1 d喂1.8 kg, 第2 d喂2.7 kg, 第3 d喂3.6 kg, 第4 d至断乳自由采食, 保证泌乳期总采食量较高。精细化饲养另一进展是泌乳母猪分胎次饲喂, 由于1、2胎母猪仍处在生长发育的生理阶段, 相对于生长营养优先用于泌乳, 采食量低或营养摄入不足时, 造成母猪分解体脂和体蛋白来满足泌乳, 因此, 初产母猪需要摄入比经产母猪更高的赖氨酸水平, 避免出现“第二产障碍”, 规模较大的猪场可将1、2胎母猪集中优饲, 较大程度减少泌乳期失重。

4 小结

泌乳期蛋白质营养不良或采食量不足将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现时生产中通常依据NRC (1998) 标准配制母猪饲粮, 加上母猪的低采食量, 这种情况无法为现代母猪提供足够的蛋白质营养和平衡的氨基酸组成。在当前养殖背景下, 研究泌乳母猪日粮理想蛋白质需要和解决泌乳期营养摄入不足的问题, 有助于改善母猪的繁殖性能, 提高养猪生产力。

参考文献

[1]NRC.Nutrient Requirement of Swine[S].10th ed.Washington, D C: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8.

[2]Jones D B, Stahly T S.Impact of amino acid nutrition during lactation on subsequent reproductive function of sows[J].J Anim Sci, 1995, 73 (Suppl1) :183 (Abstr) .

[3]Kim S W, Hurley W L, Han L K, et al.Effect of nutrition intake of mammary gland growth in lactating sows[J].J Ani Sci, 1999, 77:3304-3315.

[4]邓敦, 李铁军, 孔祥峰, 等.日粮蛋白水平对生长育肥生产性能和氮平衡的影响[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7, 26 (2) :137-143.

[5]杜敏清, 吴德, 方正峰, 等.不同饲粮氨基酸水平对泌乳母猪生产性能、血液指标及乳汁中氨基酸浓度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 (4) :863-869.

母猪饲养与繁殖问题 第2篇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本试验选用配种日期接近的经产母猪,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猪采用分阶段饲养法:从配种当天到妊娠21天,每天喂料2~2.5千克;妊娠初期(22~83天),保持每天喂料2.5千克;妊娠后期(84~105天),日喂量逐渐增加到3.5千克;产前7天逐渐减量,平均日喂量2.5千克;对照组采用全程限饲法,每天饲喂2.5千克。统计分析采用分阶段饲养法和全程限饲法对妊娠期母猪窝产仔数、初生窝重的影响。

1. 试验材料

试验猪由兵团农四师71团双新种猪场提供,饲料为种猪场附属饲料厂提供的妊娠母猪料,饲料价格为1.72元/千克,饲料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

2. 试验方法

①试验时间:2009年1月20日至2009年7月10日。

②试验分组。按照“品种一致、胎次一致、月龄相近、配种公猪品种相同、配种日期相近”的原则选择60头“长×大”二元母猪,随机分成两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母猪。试验组采用分阶段饲养法,对照组采用全程限饲法。

③饲养管理。妊娠母猪配种前后全部饲养于同一猪舍,专人管理,配种前采用相同的饲料,相同的饲喂方法,同一品种公猪配种。限位栏单栏饲养,配种日期相近的同组母猪关在相邻的限位栏中,日喂2次,自动饮水器自由飲水。每头母猪配种前都经过繁殖障碍疫病监测,按猪场常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排除了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等造成母猪繁殖障碍的各种疫病的干扰。

④饲养试验。试验组采用分阶段饲养方法:从配种当天到妊娠21天,半量饲喂,即每天2~2.5千克;妊娠初期,即22~83天,可不增加饲喂量,保持每天2.5千克;妊娠后期,即84~105天,饲喂量逐渐增加到每天3.5千克;产前7天逐渐减量,平均每天饲喂2.5千克。对照组采用全程限饲法,每天饲喂2.5千克。每天打扫猪舍2次,每2天冲洗1次,每星期消毒2次。记录每头母猪的耳号、配种日期,根据妊娠天数确定投料量,记录每天各组的总投料量,并观察母猪精神状态,有无流产、早产等状况。

⑤试验测定指标。平均窝产仔数,即每窝实产仔数(包括死胎、弱仔)的总和除以每组的试验母猪数;平均窝产活仔数,即母猪产活仔数的总和除以每组的母猪数;平均初生窝重,即每窝初生仔猪的重量总和除以窝数;平均耗料量,即各组的总投料量除以各组试验母猪数;阶段耗料成本,即各组的总耗量除以各组的初生活仔数;母猪综合繁殖性能指数,公式为SPI=2.67NBA+1.87N28+0.97W28,式中NBA为产活仔数,N28、W28为窝断奶仔猪数及窝重。

⑥数据处理与分析。利用EXCEL软件、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不配对)进行显著性检验。试验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误表示。

二、结果分析

1. 两种饲喂方式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由表2可见,经过一个妊娠期的饲养试验后,与对照组相比,分阶段饲养的母猪平均窝产仔数差异不显著,但试验组死胎、弱仔明显减少;试验组平均窝产活仔数12.6头,对照组平均窝产活仔数10.8头,实验组比对照组提高16.6%(P<0.05);实验组平均初生窝重为14.35千克,对照组平均初生窝重为12千克,实验组比对照组提高19.5%(P<0.05);实验组28天断奶平均窝重为87.36千克,对照组28天平均断奶窝重为66.96千克,实验组比对照组提高30.4%(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综合繁殖性能指数分别为139.32、111.18,可见采用分阶段饲养法能有效提高母猪窝产活仔数、初生窝重、断奶窝重和母猪的综合繁殖性能,能充分发挥母猪繁殖性能,提高猪场群体生产力。

注:同行肩标字母不同者表示差异显著,小写字母不同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大写字母不同者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2. 经济效益分析

由表3可知,试验组平均每头母猪妊娠期总耗料为295.5千克,比对照组每头母猪妊娠期总耗料285千克多5.3%;平均每头初生仔猪分摊饲料成本试验组为40.33元,对照组为45.38元,实验组比对照组降低5.05元。母猪的经济价值是由仔猪来实现的,初生仔猪分摊的成本降低无疑是减少了母猪的成本,从而大大提高了猪场的经济效益。

三、小结

试验结果证明,通过调整饲喂量调控母猪所需营养能有效提高母猪窝产活仔数、初生窝重、断奶窝重以及母猪综合繁殖性能,从而降低分摊至每头初生仔猪的阶段成本,从规模养殖角度考虑,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更重要的是初生重大的仔猪在哺育阶段腹泻率低,断奶死亡率降低,弱仔少、僵猪少,加快了初期仔猪的生长速度,缩短饲养周期,从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繁殖母猪的饲养管理事项 第3篇

1 后备繁殖母猪的饲养管理

1.1 后备繁殖母猪的选育

繁殖母猪的选择应来自良种猪场, 有严格的档案记录, 应选择生产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血统优良的品种。体型要求头小颈短, 尾细短, 嘴大、叉深、下颌略长 (更好) , 体长、腹宽, 后躯大、肢高、胸宽、臀要圆, 阴户大且下垂, 阴户远距尾根;中等膘情, 不过肥、不过瘦;腹部平坦, 乳头排列整齐, 发育良好, 无翻转乳头和副乳头, 有效乳头数一般品种要求在6对以上;性情温顺、不挑食。这样既能保持遗传稳定性, 又不影响母猪及后代的生产力。

1.2 后备繁殖母猪在饲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后备繁殖母猪在饲养过程中要提供营养全面的饲料, 根据不同阶段进行饲喂量的调整, 每日喂料2~3次, 有条件的可加喂胡萝卜或优质青绿多汁饲料。限制增重, 将日增重控制在650g以内, 保持良好的膘情, 并对后备母猪进行调圈, 以保持个体均匀度。做好猪群的驯服调教工作, 养成吃食、睡觉、排便三定位的习惯。目前大多数养殖场为方便猪舍卫生的清理, 普遍使用水泥地面。后备母猪在有粪便、尿液水泥地面容易滑倒, 造成母猪蹄裂、出血、疼痛, 所以要保持圈舍卫生, 忌潮湿拥挤。注重疫病防治, 防止皮肤病、四肢疾病和体内寄生虫病的发生。防止后备母猪在交配期间因以上原因导致其不能参加配种,

1.3 后备繁殖母猪配种年龄

根据大型种猪场繁殖母猪配种经验, 引进品种母猪初次配种应在2次发情后, 并且初配体重达到成年母猪体重的70% (不低于90 kg, 最好在110kg) 。初配母猪过小, 影响自身今后生长, 和仔猪初生重、生长发育。如有不易发情或发情不明显的母猪可通过单圈靠近公猪圈附近喂养、改变环境 (混群、换栏) 、加强运动、增加营养和日光浴、按摩乳房等方式促进发情。个别不发情母猪及时淘汰处理。

2 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母猪的发情间隔期为21 d, 每次发情持续2-3 d, 妊娠期为114 d。

2.1 母猪的发情症状

主要表现为阴户红肿, 有黏液流出;嗅闻同栏母猪阴户, 爬跨其它母猪或接受其它母猪爬跨;按压背部, 翘尾不动, 出现“呆立反射”。

2.2 配种管理

采用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进行交配, 均采取2次配种。配种时选择早晨、下午温度适宜时间进行, 能提高受孕率。如母猪发情症状还十分明显可再进行一次配种。

2.3 妊娠期管理

2.3.1 母猪配种后18~25 d未发现发情或配种6周后仍无发情表现, 而且表现为性情温顺、安静、贪睡、食欲增加、皮毛发亮并紧贴身躯、尾自然下垂、阴户紧闭、腹渐膨大等症状, 可基本判断母猪已经妊娠。根据猪舍情况, 将怀孕母猪转入限饲栏、单圈, 以此来控制怀孕母猪的采食量, 防止母猪因打斗造成流产、损伤等。

2.3.2 根据妊娠母猪不同的身体状况和膘情选择相应的饲养方式。合理调配饲料营养, 日喂2~3次。维持种用膘情, 同时保证胎儿能获得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粗劣和有毒饲料, 不能饲喂含有酒精和棉粕的饲料。夏季圈舍要遮阳、通风、防暑降温, 冬季注意保暖、采光和防潮。

3 母猪产前产后管理

3.1 产前准备

3.1.1 产舍准备:

在母猪分娩前8-10d准备好产舍。产舍要求干燥、保温、阳光充足。产舍 (包括食槽、水槽、用具等) 彻底清扫洗净, 用2%-5%的烧碱溶液消毒, 1 d后再用清水冲洗, 干燥后待用。

3.1.2 转入产仔舍:

为了让母猪适应新环境, 母猪于产前3-5d转入产仔舍饲养。

3.1.3 饲料控制:

产前1-2 d日粮减少一半, 供足饮水, 以防止难产、产后泌乳量过多影响仔猪消化及母猪产后食欲消失。发现母猪有临产征状要停止喂料, 喂饮用麸皮加10%的猪用浓缩料和水调制成的稀汤料 (冬季用温水) 。

3.2 产后管理

3.2.1 分娩后2-3 d内母猪的体质较虚弱, 代谢机能较差, 应喂给易消化的饲料, 而且喂量要少。5-7 d后才能按哺乳母猪标准的饲喂量喂饲。

3.2.2 保持产房干燥、卫生、安静, 让母猪有充足的时间休息。

3.2.3 饲喂哺乳母猪要定时、定量, 少喂勤添, 一般日喂3-4次。饲料要求营养全面、多样化, 切忌突然转换。每天供给清洁饮水, 冬天供饮温水。

3.3 断奶前后的饲养管理

母猪饲养与繁殖问题 第4篇

1 加强青年母猪3个关键阶段的管理

由于后备母猪在猪场占有较大比例。为此青年母猪的管理和发育不仅影响了个体的繁殖能力, 也影响了整个繁殖猪群的生产性能。根据青年母猪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在饲养上主要加强3个关键阶段的管理:

1.1 转入种猪群阶段

青年母猪经过最后选育进入繁殖猪群前, 必须进行隔离、调教和免疫;青年母猪从150日龄开始, 每天接触公猪15~20min;本阶段母猪的建议饲喂目标是在配种时背膘厚度为16mm, 分娩时背膘厚度19mm。不同的品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1.2 初次配种阶段

初配母猪在第二或第三个情期进行配种;以PIC为例年龄目标210日龄, 体重目标为125kg;建议采用自然交配。

1.3 初产阶段

对于初产母猪分娩后由于身体继续发育, 作为特殊阶段在此说明。对初产母猪控制温度、湿度和通风, 为猪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在分娩的第一天内, 监护乳猪吃初乳、寄养等工作, 防止被压死等现象出现;为了使母猪能够摄取足够的饮水, 必须保证乳头饮水器每分钟的流量在1~2L;初产母猪分娩后不仅维持泌乳和身体的基础需要, 而且还要保证身体的正常发育, 在此阶段很容易造成营养物质摄取不足。

在配种前5~10d增加青年母猪的采食量可提高排卵数量。采用增加青年母猪的采食量这种饲喂模式在以下的几种情况能更有效的发挥作用:1因泌乳母猪体重损失较为严重;2后备母猪比经产母猪效果明显;3环境条件差。

2 妊娠期采取细致的饲喂模式

这一时期在管理上还存在许多技术问题。即使通过各种努力, 母猪在泌乳阶段也未必能够达到充分采食的目的。因此, 采取细致的饲喂模式, 是妊娠期管理的重要内容。

2.1 妊娠前期 (妊娠0~30日)

资料报道妊娠初期的30d内, 增加饲料饲喂量, 造成受精卵成活率下降。受精卵成活率下降的原因是饲喂量增加血液流量加大, 肝中性激素代谢加强, 流向末梢血管的性激素减少, 最终导致受精卵成活率下降。也有研究表明, 在配种后48~72h内, 增加饲料饲喂量可提高受精卵成活率。为此, 配种后应在2日内将饲料的饲喂量降低在2.5kg以内;再者, 对于体况差的母猪从妊娠2~30日内适当增加饲喂量。

2.2 妊娠中期1 (妊娠30~75日)

这一时期是胎儿重要的发育时期, 对它的了解还很浮浅。一般认为没有必要比前期提高饲喂量。如果这一阶段母猪过肥或腹腔内脂肪含量过高挤迫子宫, 易造成出生重小、病弱仔增多的问题。也有的试验表明在妊娠的25~80日内, 饲喂量增加到2倍, 乳猪出生后70~130日龄体重和饲料效率显著改善, 但是在生产中未得到证实。

2.3 妊娠中期2 (妊娠75~100日)

这个阶段是乳腺重要发育时期;摄饲过多的能量饲料促使乳腺的脂肪蓄积, 分泌细胞数量减少, 结果导致哺乳期泌乳量下降。本期避免饲喂过多的饲料。

2.4 妊娠后期 (妊娠100~112日)

这个时期母猪为了保证胎儿快速生长, 母猪的体重和体脂肪减少。为了防止母猪体况损耗本期必须加大饲料的饲喂量。

2.5 分娩前期 (妊娠112~114日)

对这一阶段的认识也不一致, 一种观点是为了防止猪的损耗太大, 应增加饲喂量;另一种观点是为了减轻分娩猪的负担, 减少饲料饲喂量。美国堪萨斯大学的研究者认为, 日饲喂量减少到1kg时, 导致泌乳初期不能够很好的摄取饲料。如分娩前停止喂料的时间越长, 分娩后越容易产生母猪食欲不振的现象, 导致母猪的采食量低, 影响泌乳能力的发挥。

虽然妊娠期的营养与哺乳期相比, 表面上没有造成繁殖性能明显的变化, 还是建议猪场根据母猪的体况进行分群, 制定合适的饲喂计划, 发挥母猪潜在的生产性能。

3 哺乳期母猪的饲料摄取与泌乳时间的确定

3.1 提高饲喂量

对于母猪分娩是一个非常强的应激。就哺乳期而言, 母猪获取营养一方面用于维持泌乳, 另一方面在恢复生殖系统的同时, 也要为断奶后的发情、排卵、受精、着床妊娠维持做准备, 初产猪还要用于身体的发育。在哺乳期很难从饲料中摄取足够的营养满足上述生理要求, 必须动用、分解自身的脂肪、蛋白质, 满足各项生理活动的需要。哺乳期间, 内分泌系统活动加强, 母猪从饲料中和动用体内储备获取营养, 为断奶后正常的性周期和排卵做准备。所以, 在哺乳期的饲料摄取量与以后的繁殖成绩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饲养管理的改善提高了营养物质的摄取, 满足了母体繁殖代谢的需要, 从而改善了泌乳量和以后的繁殖性能。为此, 作为母猪的饲养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手段之一就是提高哺乳期母猪的饲料摄取量。大量试验研究表明:哺乳期母猪的饲料摄取量由3kg/日增加到5kg/日, 断奶时窝重提高2kg, 断奶后母猪平均发情日缩短2d, 分娩率提高5%。对于不同的猪场、不同的品种, 每头母猪饲料摄取量提高2kg/日并非易事, 可采取以下措施:

(1) 作好母猪哺乳期摄食量的记录 (制定各项措施的依据) 。

(2) 提供新鲜的饲料和洁净的饮水。

(3) 调节温度和通风, 给母猪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4) 在炎热的季节采用喷雾降温。

(5) 增加饲喂次数, 采取夜间补料。

(6) 设计便于母猪起卧的地板。

(7) 设计便于采饲的料槽;便于饮水的饮水器。

(8) 杜绝妊娠期过量饲喂。

(9) 夏季母猪每日饲喂200~300g/头或在饲料中添加2~3%的油脂, 达到提高能量摄饲的效果。

3.2 泌乳时间的确定

泌乳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了猪群的繁殖性能。很多猪场为了预防疾病, 减少垂直感染已经采用了早期隔离断奶, 提高了年产窝数和产房的利用率。但是, 一味缩短哺乳时间, 未必能够改善猪群健康状况和提高繁殖性能, 反而带来母猪断奶后繁殖力下降的倾向。断奶时间与断奶后发情时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特别是初产母猪, 采用早期断奶后发情时间的延迟明显高于经产母猪, 分娩率也有下降。早期断奶是集设备、品种品系、营养、配种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技术, 如果简单的采用, 反而影响猪繁殖性能的发挥。所以, 不同的猪场一定要根据自己猪场的生产记录确定平均哺乳时间和最短哺乳时间。。

4 生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饲养管理的重要依据

为了制定合理的饲养管理模式, 除掌握猪群的繁殖成绩外, 还必须掌握妊娠时期和断奶后的背膘厚度, 以及后备母猪的年龄、背膘厚度和哺乳期间饲料摄取量。一般资料所介绍的管理模式只供参考, 最重要的是收集、分析自己猪场的生产记录, 根据实际测定值确定所要采取的饲养管理模式。

上一篇:性善论下一篇:导弹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