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拓展区范文

2024-07-19

农业拓展区范文(精选6篇)

农业拓展区 第1篇

关键词:建设,精品,农业拓展区

为加快特色精品农业拓展区建设进程,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三大战略”为指导, 以统筹推进“三化”为核心, 以加快新农村建设为目标, 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 通过实施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工程, 扩大特色主导产业基地规模, 提升农畜产品品质, 延长精深加工链条, 构筑特色产业集群, 塑造市场知名品牌, 推动农村经济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 政府主导原则。

各级政府要把建设特色精品农业拓展区纳入重要日程, 切实承担起组织者、推动者的重要职责, 并采取加强宏观指导、制定扶持政策、提供优质服务等措施, 大力营造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良好氛围, 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拓展区建设。

(二) 企业主体原则。

龙头企业在建设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延长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培育市场知名品牌等关键环节, 具有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 是建设特色精品农业拓展区的重要带动力量。既要合理运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济杠杆, 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中合作各方利益关系, 又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 全力推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 产业化经营原则。

建设特色精品农业拓展区, 体现在农、工、贸各领域, 贯穿于种、养、加、销全过程, 必须用产业化经营理念来谋划拓展区建设, 围绕特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 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 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 集种养加、产供销、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四) 主导产业率先突破原则。

打造特色精品农业拓展区, 是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选择特色资源优势明显、加工转化能力相对较强的产业, 采取各级领导和部门包保、各项扶持政策到位、各种服务内容跟进等推进措施, 在基地规范化建设、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知名品牌争创等方面率先实现突破, 然后在农、畜、水、林各产业内全面铺开。

(五) 资金项目优先扶持原则。

打造特色精品农业拓展区, 光靠宣传引导是远远不够的, 要紧紧围绕特色主导产业, 在抓优质、出精品、创名牌等关键环节, 研究制定必要的扶持政策, 通过扶持政策的杠杆和导向作用, 把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民的兴奋点聚集到拓展区建设上来。

三、推进措施

(一) 强化龙头带动。

围绕农业重点产业, 在现有企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的骨干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或与域外知名企业联营, 通过引进新设备、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 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推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 更好地发挥对基地建设、农民增收的引领作用。要特别注重发挥大型精深加工带动作用, 加快打造大龙头带动大基地、支撑大产业格局。继续全力抓好项目谋划与引进, 把精深加工项目建设摆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突出位置, 重点围绕农业特色产业, 瞄准各产业科技前沿产品, 精心编制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收益大的精深加工项目, 并采取各种途径广泛对外宣传推介, 吸引域外客商投资。

(二) 强化产销联结。

要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典型辐射等措施, 鼓励农民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 推进原料生产基地向“一乡一品”和“数乡一品”的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龙头企业把组织原料生产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推动生产经营重心由加工、销售领域向原料供给领域前移, 采取签订订单、土地入股、长期租赁等合作模式, 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第一车间”。积极探索利润返还、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 促进企业与基地农户深度融合, 真正形成“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经济联合体。围绕农业重点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 通过建立以基层干部、经营大户和科技人员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架起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间沟通桥梁, 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三) 强化科技支撑。

有关科研部门, 要重点围绕特色产业链中的薄弱技术环节, 组织开展专题科研攻关活动, 突出抓好优良品种选育、高产技术集成、加工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核心技术研究, 并积极采取技术入股、科技对接等形式与企业和基地联合,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力争每个产业至少取得一项突破性科研成果。农、林、水、畜等各级推广单位, 要把龙头企业订单生产基地作为科技推广的主要阵地, 围绕基地推行标准化生产,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各级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 鼓励和支持推广单位和科技人员, 有组织地深入企业开展有偿服务和技术承包。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 强化政策扶持。

落实财政奖补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订单生产、开发绿色有机食品、争创知名品牌和申请技术专利。奖补资金由企业所在地财政支出。实行政策性项目倾斜。除普惠制补贴以外的各类政策性项目, 只要不违背项目建设原则, 都要向农业特色产业倾斜。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银信部门根据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利率和偿还方式, 优先安排农业重点产业生产性贷款。大力发展基于订单农业的信贷、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

(五) 强化组织领导。

幼儿园拓展创造区活动方案 第2篇

在操场上经常看到孩子将轮胎不同方式地叠高或铺开,尽情地玩起来。玩轮胎对幼儿充满了无限的诱惑。又经常看到孩子在舞台上高处往下跳。这让我想起上海一个专家的建议:每个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轮胎,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设计各种玩法,开心地、尽情地玩。受此启发,在这次户外区域活动的推广中,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培养幼儿对户外区域活动的兴趣。吸引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区域活动,于是我们班设计了创造区的活动。

二、活动目的:

1、喜欢参与创造区的活动,体验自己创设区域活动的乐趣!

2、能根据不同路线的变化,灵活地在轮胎上、梯子上走,并能在不同高度的立体梯子上翻越爬,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

3、幼儿尝试从高处往下跳,培养幼儿勇于挑战困难的`品质,并自我保护的方法。

三、活动准备:

1、平梯子四把;

2、立体梯子2把(不同高度);

3、轮胎60个;

4、长凳7把;

5、防护垫4块。

四、活动玩法:

1、幼儿按自己意愿将轮胎、梯子、长凳摆好。

2、幼儿主动、积极地在自己设计的路线上走、攀爬、翻越、从高处往下跳等。

五、注意事项:

1、老师、阿姨要分开站在各个危险处,随时关注幼儿的安全。

农业拓展区 第3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三大战略”为指导, 以统筹推进“三化”为核心, 以加快新农村建设为目标, 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 通过实施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工程, 扩大特色主导产业基地规模, 提升农畜产品品质, 延长精深加工链条, 构筑特色产业集群, 塑造市场知名品牌, 把吉林西部城市打造成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大市、特色农产品加工大市、名优产品出口大市, 推动全市农村经济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 政府主导原则。

各级政府要把建设特色精品农业拓展区纳入重要日程, 切实承担起组织者、推动者的重要职责, 并采取加强宏观指导、制定扶持政策、提供优质服务等措施, 大力营造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良好氛围, 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拓展区建设。

(二) 企业主体原则。

龙头企业在建设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延长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培育市场知名品牌等关键环节, 具有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 是建设特色精品农业拓展区的重要带动力量。既要合理运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济杠杆, 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中合作各方利益关系, 又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 全力推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 产业化经营原则。

建设特色精品农业拓展区, 体现在农、工、贸各领域, 贯穿于种、养、加、销全过程, 必须用产业化经营理念来谋划拓展区建设, 围绕特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 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 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 集种养加、产供销、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四) 主导产业率先突破原则。

打造特色精品农业拓展区, 是吉林西部城市农业发展战略性任务, 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选择特色资源优势明显、加工转化能力相对较强的产业, 采取各级领导和部门包保、各项扶持政策到位、各种服务内容跟进等推进措施, 在基地规范化建设、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知名品牌争创等方面率先实现突破, 然后在农、畜、水、林各产业内全面铺开。

(五) 资金项目优先扶持原则。

打造特色精品农业拓展区, 光靠宣传引导是远远不够的, 要紧紧围绕特色主导产业, 在抓优质、出精品、创名牌等关键环节, 研究制定必要的扶持政策, 诸如, 上级惠农政策优先扶持、各类项目优先摆放、金融贷款优先支持、地方财政尽力倾斜等, 通过扶持政策的杠杆和导向作用, 把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民的兴奋点聚集到拓展区建设上来。

三、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吉林西部城市农业特色产业要形成比较完整的链条式经营模式, 要形成特色精品农业拓展区主体框架, 把西部城市建成著名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名优产品出口基地。

具体任务:建设特色精品农业拓展区, 要从做大做强特色农业重点产业入手。立足吉林西部城市农业资源禀赋和现实发展基础, 优先发展水稻、绿豆、葵花、蓖麻、辣椒、燕麦、奶牛、肉羊、肉禽、狐貉、杨树、野生鱼等12个农业重点产业。通过抓优质、出精品、创名牌, 推动12个重点产业率先崛起, 夯实特色精品拓展区建设基础。

四、推进措施

(一) 强化龙头带动。

围绕农业重点产业, 在现有企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的骨干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或与域外知名企业联营, 通过引进新设备、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 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推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 更好地发挥对基地建设、农民增收的引领作用。要特别注重发挥现有大型精深加工带动作用, 加快打造大龙头带动大基地、支撑大产业格局。继续全力抓好项目谋划与引进, 把精深加工项目建设摆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突出位置, 重点围绕12个农业特色产业, 瞄准各产业科技前沿产品, 精心编制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收益大的精深加工项目, 并采取各种途径广泛对外宣传推介, 吸引域外客商来吉林西部城市投资。重点在玉米、绿豆、花生、肉羊等产业上再启动一批大型精深加工项目。

(二) 强化产销联结。

各地要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典型辐射等措施, 鼓励农民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 推进原料生产基地向“一乡一品”和“数乡一品”的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龙头企业把组织原料生产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推动生产经营重心由加工、销售领域向原料供给领域前移, 采取签订定单、土地入股、长期租赁等合作模式, 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第一车间”。积极探索利润返还、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 促进企业与基地农户深度融合, 真正形成“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经济联合体。围绕农业重点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 通过建立以基层干部、经营大户和科技人员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架起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间沟通桥梁, 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三) 强化科技支撑。

农科院、林科院、农机院、畜牧院等科研部门, 要重点围绕12个特色产业链中的薄弱技术环节, 组织开展专题科研攻关活动, 突出抓好优良品种选育、高产技术集成、加工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核心技术研究, 并积极采取技术入股、科技对接等形式与企业和基地联合,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力争每个产业至少取得一项突破性科研成果。农、林、水、畜等各级推广单位, 要把龙头企业定单生产基地作为科技推广的主要阵地, 围绕基地推行标准化生产,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各级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 鼓励和支持推广单位和科技人员, 有组织地深入企业开展有偿服务和技术承包。结合全省开展“农业农村经济科技效益年活动”, 着力抓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十项工程, 重点推广30项农、林、水、畜新技术,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 强化政策扶持。

落实财政奖补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定单生产、开发绿色有机食品、争创知名品牌和申请技术专利, 按照兑现定单总额的千分之一奖补企业, 每获得一个绿色食品标识奖励5万元、有机食品标识奖励10万元, 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以及专利技术各奖励20万元。奖补资金由企业所在地财政支出。实行政策性项目倾斜。除普惠制补贴以外的各类政策性项目, 只要不违背项目建设原则, 都要重点向10个农业特色产业倾斜。诸如, 专项国债补贴、技改贴息、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补助等项目, 要优先向加工龙头企业摆放。标准粮田、中低产田改造、膜下滴灌、牧业小区等基础设施类项目, 要集中向企业定单生产基地匹配。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银信部门根据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利率和偿还方式, 优先安排农业重点产业生产性贷款。大力发展基于定单农业的信贷、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

(五) 强化组织领导。

区农业局科教兴区工程总结 第4篇

2000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实施省、市“积极实行科教兴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紧紧抓住人才培养、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围绕农业产业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农业结构优化、农民知识化的目标,突出重点,强化措施,不断探索新时期开展科教兴区工作的新路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

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贯彻“四抓”方针,把科教兴区工程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有机结合起来

实施科教兴区工程是“科教强区”战略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推进农业科技普及应用、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和“绿色农业”特色经济的重大举措。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将科教兴区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融会贯通,全面推进,加快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高度重视,统筹安排,开创科教兴区工作新局面

我局坚持把科教兴区、科教兴农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概括起来,就是坚持贯彻“四个抓”。即:

一是领导重视抓统筹。为加强科教兴区工程的统筹协调力度,局里成立了科教兴区协调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常务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蔬菜中心等五大中心及有关涉农部门领导组成。领导小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推进科教兴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结合我区实际,提出“依靠科技进步,兴农富民强区”的发展战略。从2000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高规格的大型农科教结合活动,每年大张旗鼓宣传一次,发动一次,总结一次,部署一次,做到年年都有新举措,年年都有新进展。如2004年的全区乡镇技术骨干综合培训,2005年的“进百村、入千户”服务活动、“20万人农技培训工程”、“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工程”等系列活动。同时,我局十分重视科技、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时,把科教兴区工作列为重要内容。2003年我局聘请山西农大王河魁等八位教授、副教授组成规划编写组,对我区2001—2020年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对深化农村教育体系建设、壮大科技支撑力量等进行了详尽科学的规划。2004年我局主编制定了《榆次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5年即将制定出台的《榆次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和《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乡镇)10年规划》等,对科教兴区工作也做了相应规划。

二是深化认识抓宣传。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墙报、板报等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的重大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科教兴区工作的新局面。在宣传中,注意突出重点。一是从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素质入手开展宣传,增强他们接受现代科技知识的能力,培养大批扎根农村的科技力量。二是围绕农业产业化开展宣传,提高龙头企业,种养基地的科技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三是加强现代农业知识的宣传,引导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向更高目标迈进。四是加强农业法制宣传,通过《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律宣传,增强干部依靠科技、依法兴农的观念,促进农业技术和政策法规的实施。五是结合新技术推广开展宣传,加快农业新技术的普及运用。六是针对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开展宣传,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七是注意典型示范带动,广泛宣传靠科技致富的先进人物,发挥他们强有力的示范导向作用。如2003年在全区开展的“双千双万”工程大培训,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大量宣传,并加印《榆次报》4万份,制作光盘400套,分发到乡镇村和农户手中,用身边鲜活的事例教育身边的人,全区共培训产业技术骨干1.5万人,培训农民29万人。

三是健全机构抓队伍。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加强农技人员队伍建设是农业科教兴区的客观需要。我局借助2001年全区撤乡并镇、机构改革的契机,加大力度抓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落实。经核定,全区农业五站(含林业站)由撤并前的63个精减为51个,人员由297人精减为243人,形成了一支精炼高效的农技推广队伍。目前全区已有各类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73个,围绕蔬菜、红枣等主导产业成立的农民合作组织(协会)已达39个,会员3209名,为我区农业科教兴区事业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强化管理抓机制。在管理机制上,为有效克服农业科教兴区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从2000年开始,我局就不断摸索建立健全农业科教兴区各项工作制度、检查制度、考评制度,根据科教兴区工作的奋斗目标和工作规划,把工作任务数量化、具体化、时限化,分解落实到乡镇及有关部门,具体落实到人,严格目标管理和评比手段。每年由农业局牵头,组织力量对乡镇科教兴区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列入年度乡镇综合工作予以考评,促进了我区农业科教兴区工作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在培训机制上,创新了联合办学机制。如农广校利用其办学容量大,覆盖广,成本低,见效快的优势,为各联合办学单位向农村延伸,走进亿万农民架起了重要桥梁。与省电大联合开设农科园艺大专学历

教育,去年招收学员71名,与公路电大联手招收行政管理本科生27名。

(二)坚持提高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和农业结构优化

我局在科技兴区工作中,始终坚持走“提高科技含量”的路子,农村经济结构在调整中逐步优化,标准化生产日渐普及,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具规模,科技园区示范带动能力日益增强,良种良法不断得以推广应用。

一是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使科教重心向重点产业聚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们提出“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区上红枣,畜牧养殖求突破”的调产战略,全区围绕蔬菜、红枣、养殖三大特色产业开展的各类农业技术培训已达1.1万余场次、108万余人次,有力地推进了特色产业建设。经过六年来的不断发展,蔬菜、红枣、养殖已成为榆次农业的三大特色产业,全区农业的粮经比例由2000年的3:1调整为5:4。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种植达5万亩,年总产各类蔬菜达到11.63亿公斤。红枣由2001年的6万亩猛增到目前的30万亩,目前挂果面积11万亩,产量2万吨。畜牧业上,先后建成了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肉蛋奶年总产量达到4万吨左右;奶牛养殖从微到大,规模达到6879头,正在建设张庆、修文、郭家堡万头奶牛养殖基地。

二是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使科教兴农作用日益凸显。在标准化生产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产品和产地的认证工作。2002年以前,我区只认证了无公害蔬菜,品种只有3个,面积仅3万亩。到目前,无公害认证产品已发展到3项17种,认证面积达到11.47万亩:其中蔬菜15个品种,面积10.9万亩;水果认证新红星苹果1700亩,带动了5万亩无公害水果基地建设;红枣认证4000亩。绿色认证也有突破,认证产品已达4个:博瑞乳品、华玉荣香椿、强大饲料、中昌梨枣。今年我区又被确定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试点县,成为我省5个试点县之一,将新认证2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品种15个,使累计认证面积达到35万亩。全区各类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规程也将在今年年底出台。通过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农民科教兴农、无公害生产意识明显提高。榆次区被命名为全国55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之一,2003、2004年连续两年被农业部验收为优秀。

三是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发挥科教兴区的整体效应。我局指导农业基地扩规模的同时,把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作为科教兴区、提升农业产业化的切入点,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4大主导产业、12种优势农产品进行科学规划。通过区域规划,逐步使我区形成一批优势品种、优势产区。规划蔬菜面积34万亩,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红枣建成三个3万亩的红枣示范园区,两个5000亩标准化红枣园区,百村百公里红枣林带初具规模。粮食种植突出优质玉米、传统小杂粮(谷子)等,玉米从2001年前的16万亩左右,猛增至30万亩左右。通过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科教兴区的整体效应得到更有利地发挥。如蔬菜上重点推广大田四种高效立体栽培模式和温室大棚六种栽培模式,红枣上推广“四个一”模式等。

四是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发挥科教示范带动作用。根据晋中市的统一安排,我区重点建设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其中蔬菜1个,红枣4个,养殖6个,粮食作物1个。据不完全统计,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的示范带动范围涵盖了全区10个乡镇110村,1.5万多农户,占全区农户的18.8。北田镇张胡村村从1993年发展18套温室大棚起步,到目前已发展温室大棚130套,实现农户户均一套棚,由于菜农在生产中注重新科技、新品种的应用,温室西红柿效益位居全区前列,先后被定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山西农大农科教示范基地。

五是推广应用良种良法,使农民在科教兴区工程中直接受益。我区在发展蔬菜、红枣、奶牛特色养殖等产业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生产经验,逐步摸索出一套符合我区需求的良种良法,如蔬菜方面的四种高效立体栽培技术、温室大棚六种高效栽培技术,红枣种植“四个一”模式,养殖“舍饲圈养”技术等,使农民成为科教兴区工程的最大的同时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如通过果刑剂运用,新红星苹果品质可与美国蛇果媲美,价钱从原先的0.3—0.4元/斤,上涨到0.7—0.8元/斤,获利可翻一番,贮藏起来可卖5—6元/斤,收益更是可观。

(三)坚持劳务培训与转移相结合,促进农民知识化

做大农业,做“少”农民,将农民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根据晋中市的安排,我们承担了国家农业部的“阳光工程”培训就业任务,依托晋中农校、山西省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学校、榆次第一职业技术中专学校、晋中旅游学校等,对农民工职业技能进行实地培训。去年培训农民工2317人,超额完成任务的45,其中有1900名学员输送到北京、天津、珠海等地就业,就业成功率达到82左右。从去年农民收入的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是增长的主动力,贡献率为26.6。今年我区继续实施“阳光工程”,按照“走出一人,带动一户”的思路,努力拓宽农民转移渠道,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机会参加培训就业。同时,广泛开展就业服务,与近百家企业建立用工联系,为培训学员提供就业机会。目前已累计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2767人,占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的27.7以上。非农产业劳动力人数达到45317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7.3以上。

二、五载寒暑,科教兴区工程硕果累累

五年来,我局把科教兴区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农村奔小康、农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为我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使农业科教兴区工作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增强了干部群众科教兴农的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造就了一批农民技术骨干队伍。通过开展农科教兴区工程,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农民科教兴农的意识,激发了他们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农广校招生额由从2000年的2200人左右增长到2003年的3000人,2004年更是增至3480人。全区95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和100的职业班的学生经考试合格取得“绿色证书”,“双证”教育毕业生累计达到10227人,成为农村高素质的后备生力军。全区各类技术骨干占劳动力总数达到30以上,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占劳动力总数的20以上,相当一部分农民成为“土专家”、“田秀才”,涌现出一大批有文化、掌握科技知识的新型农民,特别是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农民技术队伍,为提高我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是加速了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扩大了农业新技术的覆盖面。实施农业科教兴区工程,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全区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已达97以上,农业技术推广入户率达到65,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有力地推动了我区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养羊业为例,我区2002年开始实行封山禁牧政策,对养羊业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羊饲养量略有下降,存栏2004年同比2003年下降了1.5,出栏同比下降了15。但封山禁牧政策对养羊业的影响比预期的要小,主要是我区积极扶持农民舍饲养羊,引导养羊业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大力推广新技术,依靠科技,提高了养羊业的经济水平。如修文镇王香村的支书赵彩生舍养小尾寒羊,生产由一年一产,一胎一糕,变成了二年三产,双胎双糕,年纯收入达到8.6万元,效益比过去翻了一番还多。在他的示范带动下,王香村的羊饲养量突破了4000只,全部实施了舍饲圈养。

三是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效益,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通过实施农业科教兴区战略,促进了农业综合开发外延和内涵的不断扩大和深化。外延上,从原来的种粮为主,扩展到农林牧副各业,延伸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各个领域;内涵上确立了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促进了农业综合开发新格局的形成,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绩。首先是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蔬菜生产连续12年获得全省第一,粮食生产2003、2004连续两年被省政府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县(区)。红枣面积从2001年的6万亩,猛增到目前的30万亩,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在晋中市2005年经济工作会上,我区被授予优势农产品规划实施先进县第二名、农业信息化先进县第一名、粮食生产先进县第一名。其次是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10万亩节水工程全面铺开,圆满完成了国家级“九五”计划农业高效用水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去年新发展达标节水面积6.5万亩,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重点节水示范区。根据立地条件,采取公路集雨、修建集雨场集雨等形式发展丘陵山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户均年收入2000元,成为我省乃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的示范工程。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080万元,可改造东阳镇25000多亩土地。通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区农田水浇地面积占常用耕地面积的比重已达到58以上。第三是农副产品加工龙头带动作用逐步显现。工业园区聚集了一批以河南白象、江苏恒顺老陈醋、古船面粉等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总投资3.7亿元,年产值可达16亿元。今年我区更是加大了引项力度,把全国知名的企业——哇哈哈公司成功地争取到了工业园区。今年新引进的山西威特食品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核桃仁出口企业之一和山西农产品创汇第一大户。榆次种子公司生产的“中都”牌玉米杂交种子,自2001年起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位列百强。

四是提高了主导产业的科技含量,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建设。近几年,我区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积极引入农科教结合机制,按照“龙头带动,科教帮扶”的要求,农科教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搞好服务。引导和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大户等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姻”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如贵仁红枣管理技术研究所聘请省红枣协会会长、全国著名的红枣专家张志善为专家组长,开展最新最实用的红枣管理技术研究,已技术承包、指导红枣面积5000余亩。金威航天育种基地与中国航天育种研究中心、山西农业大学共建航天育种项目,成功地引进蔬菜新品——太空西黄柿,不惜重金把航天育种的高科技“嫁接”到我区温室大棚的蔬菜种植上,产品被誉为蔬菜Vc之王。科研和科技推广机构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龙头企业产品的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带动了一方产业的发展。

五是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加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开展农业科教兴区工程,推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4年农业生产全面丰收,农民收入大幅增长,是近年来形势最好,发展最快,农民得实惠最多的一年。粮食总产大幅增长,达到1.55亿公斤,同比增长6000万公斤,增长63%;蔬菜总产达到11.63亿公斤;红枣产量达到2000万公斤;肉蛋奶综合产量达到3.8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28元,同比增长12,突破了1997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5的低谷,为近年最高。开展农业科教兴区工程,把科技、文化送到农民手中,解决群众生产上的技术困难,是得民心、顺民意的好事,深受农民欢迎。农民学科学、学文化的自觉性、积极性不断增强,农村“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蔚然成风。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局科教兴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科教兴区(农)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是:

1、农业科技投入不足,效益不佳。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区的农业科研投入处于较低水平,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低。由于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一些基层农技站运转困难,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已投入的经费管理使用效益不佳,有的投资结构不合理、不配套、造成浪费。

2、农业高科技人才不足。我区农业专业技术人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人才结构也不很合理。此外,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待遇低,工作、生活条件差,农技人员积极性难以得到应有的发挥,造成人才流失。

3、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还较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低,极大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农村的发展与进步。

四、下一步科教兴区(农)工作打算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实行农科教结合,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注重人才培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我区科教兴农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省、市精神和区委关于建设“绿色农业特色经济和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提高对科技兴区(农)工作的认识,加大科教兴农各项政策的落实力度,全面推进科教兴农工作向纵深发展,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科技革命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民整体素质水平,取决于他们参与科技投入的程度与学习应用科技的能力。从目前农村实际情况出发,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既要强化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又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今后,我们要利用蔬菜等五大中心、乡镇五站、农广校等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大力举办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参加的技术培训班。要调动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挥自身的技术和人才优势,采取院(校、所)县挂钩,项目承包、驻点指导等多种形式为农民传授新成果,新技术,开展技术示范与技术培训。继续深入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以一批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全面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

2、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组织的作用。认真贯彻国务院〔1999〕79号《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意见的通知》精神,强化和完善各级农技推广组织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农技部门在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培训、咨询等服务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各类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引导和扶持它们开展农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今年力求高标准规范9个,规范发展30个,总规模达到80个。积极推广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各类服务机构、龙头企业与农户紧密结合的技术推广模式,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水平。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农业信息入乡进村工程的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农广校完成在“十五”期间培训中专生400人,大专生500人,“绿证”发放2万人,实用技术培训3万人次的任务。

3、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带动性项目,重点推广高效种植、养殖、秸秆综合利用、旱作节水农业、农作物栽培、立体混合养殖、农机农艺配套、种养结合、农林结合等新技术,组装配套良种良法,坚决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4、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积极引进,采用、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设备和高新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品,开发新产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推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大力培育一批科技先导型企业和高科技名牌产品,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产品竞争力。

5、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建立以国家投资为主,吸引外资,社会各方投资为辅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投资体制。此外,鼓励涉农企业、龙头企业拿出一批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到国际、国内招商引资,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和外商投资,大幅度提高利用外资比重,吸引外资投入。涉农企业和龙头企业每年保证一定的科研投入比例。鼓励社会团体、技术专家以技术参股等形式参与农业科技投入。

6、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今年争取将2000万元农业科技园区贷款项目落户修文镇,新建修文农业科技园区,利用修文镇得天独厚的条件——民营园区,较好地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协调发展。把修文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具有市场型、科教型、效益型、生态型、观光型等综合功能,以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中试基地和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工程。

城市拓展区内村庄发展问题研究 第5篇

1 城市拓展区概述

1.1 城市拓展区的界定及内涵

城市拓展区也叫作城市边缘区或城乡结合部,一般位于城市行政管辖区内,是中心城区向周围乡村过渡的地带,也是城市建设用地向外拓展的地带[1]。城市拓展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区域,在用地性质变化过程中表现为由城市建设用地向外拓展取代城市非建设用地、由集体土地向国有土地转化的趋势。城市拓展区不仅表现在城乡地域界限的划分,还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多方面、多角度的相互渗透、融合与重叠上[2]。城市拓展区既不同于中心城区,又不同于乡村,它介于二者之间,既有城市的某些特征,又保留着某些乡村景观,呈半城市半乡村状态。城市拓展区在用地空间形态上一般是围绕着中心城区呈圈层结构分布。

1.2 城市拓展区发展动力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空间需求迅速膨胀,城市用地向外拓展成为必然需求。涌入城市的人口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下级城市的富有阶层到上级较大城市定居;2)来自农村为城市发展服务的外来人员如农民工清洁工等蚁族即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

1.3 城市拓展区内村庄发展形态

根据拓展区内村庄建成区形态、开发程度、社会人口构成、村庄经济成分构成以及区位条件,可将拓展区内村庄发展状态分为三类:原始自然状态、初步发展状态和高度发展状态。

原始自然状态下的村庄一般位于城市拓展区外边缘,距城市中心区远,为城市拓展区最外圈层。村庄与大部分自然乡村区别较小,保持着自然发展状态。大部分建筑为供村民自住的1层~2层民居,基本无出租现象。绝大部分人口为本地原住村民,外来人员和非农业人口极少,农业仍是村民的主要收入之一。

初步发展状态下的村庄一般位于城市拓展区中间圈层,距城市中心区适中,城市空间发展明显影响到该区域,已呈现城市化发展趋势。村庄内商业文化氛围较浓,大部分建筑为3层~8层村民自建住宅,部分民宅开始出租。人口构成相对复杂,外来人口已占多数,土地转让收益和房屋出租已成为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高度发展状态下的村庄主要位于城市拓展区内圈层,靠近城市中心区,城市发展建设对村庄影响较大。村庄内建筑容积率高、空间拥挤,人口构成复杂,外来人口占绝大多数。

1.4 城市拓展区内村庄发展动力分析

涌入城市的服务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是城市新增人口主要构成部分,这部分人口数量大、经济基础差,他们对居住的需求是拓展区村庄村民大量、迅速、无序建房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

2 城市拓展区村庄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

2.1 城市拓展区村庄存在的问题

1)城市拓展与村庄之间存在着矛盾。在城市化迅速发展阶段,城市建成区不断向外拓展,村庄的自然建设与城市科学合理的发展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矛盾。这些矛盾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用地和建设上[3]。如城市新建道路交通系统与村庄原有设施之间的矛盾,城市新建电厂、污水处理厂、给排水系统等配套设施与村庄原有基础设施、环境、用地等之间的矛盾。同时由于对城市拓展区缺乏统筹规划或规划滞后,都会加剧这种矛盾。2)村中卫生环境差、问题多。村民追求的是经济利益,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监管,村民竞相拔高住宅、提高建筑面积,致使自建住宅楼充斥着城市扩张空间。过高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致使村内大部分建筑无法自然通风采光,甚至部分空间成为移动通信的盲区。而过度的人工环境的改造,也完全破环了原有生态系统。村庄内缺乏公共绿地和开敞空间,环境卫生污染严重。3)社会人口构成复杂,存在社会隐患。在拓展区村内人口社会构成上,除了当地村民、外来服务人员或蚁族外,还有部分社会上无一技之长的无业人员。而由于村民土地被征用,出租房屋成为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了挣钱留客村民只管租房收钱,对房客的事基本不予过问,这就使村庄成为流动人员的首选场所,成为那些制假贩假、偷税漏税、传销团伙等的聚集地,对社会健康和谐发展产生不良影响。4)道路不畅,基础设施不健全。村庄区位条件好、土地资源稀缺,村中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大部分村庄没有进行统一规划,村内道路是在自然形成的基础上修建的。道路狭窄,基本无绿化、缺乏科学合理的排水及环卫设施,公共活动空间狭窄,消防隐患问题严重[3]。

2.2 城市拓展区村庄问题的根源

1)城市低收入者对居住空间的需求。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外来服务人员和蚁族等低收入聚居群体对居住空间的需求成为拓展区村庄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低收入聚居群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a.外来打工族,他们多从事艰苦且报酬较低的工作,收入不但供自己日常生活开支,而且还要留给家里用,因此他们一般选择租金较低的城中村或租金更低的拓展区村庄租房居住;b.蚁族即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由于当前毕业学生多、就业竞争力大、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工作待遇相对较低,他们也多选择租居在城中村或拓展区中的村庄。2)村民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村民土地被征用后,失去了传统的经济来源,租房收入成为拓展区村民经济主要来源。由于城市内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量大,而租房收入又稳定且一劳永逸,村民靠借贷建房后3年~4年即可收回成本,所以村民并不担心这些违章住宅在城市改造中被拆除,而是争相加高扩建住宅,以获得更高更多的房租利润。3)城市管理不善。城市开发过程中避重就轻,缺乏统一规划,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管,以致城市拓展区村庄建设失控,为城市更新改造埋下隐患。城乡规划中有意避开拓展区村庄。在规划实施中,基础设施修建、城市管理、土地商业开发等与村庄相关的问题更为复杂,相关部门就采取避重就轻的方式撇开村庄造成了拓展区村庄逐渐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发展成为城中村后改造问题更加复杂。

3 城市拓展区村庄发展策略

3.1 规划先行、统筹发展

1)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正确处理村庄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的关系,本着科学合理的态度,杜绝避重就轻的情况发生。正确处理城市电厂、给排水、道路交通等基础配套设施与村庄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2)规划建设应有弹性,处理好城市近期发展建设及远期发展建设同村庄之间的关系,避免城市基础设施超前开发浪费土地,或滞后开发引起经济社会矛盾。3)加大城乡规划宣传力度,强化村民对城乡规划重要作用的认识,使村民自觉支持城乡规划和城乡建设。4)在城乡规划实施过程中,优先解决城市拓展区村庄发展问题,避免因村庄开发投资大、问题多而将村庄改造放在城市开发建设的最后阶段,致使其最终形成城中村。

3.2 重点解决城市低收入者住房需求问题

城市低收入聚居群体是城市拓展区村庄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城市拓展区村庄由原始自然状态向高度发展状态演化的推动力。解决城中村和城市拓展区村庄发展问题就必需解决城市低收入聚居群体短期住房需求问题。政府应研究和提高城市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解决城市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居住需求问题。如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增加低收入的经济收入水平;通过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解决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居住需求。

3.3 解决拓展区内村民经济收入问题

科学合理解决城市拓展区内村民经济收入问题。通过建设村民安置房、经济适用房等,对城市拓展区村庄进行开发改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经济收入问题。拆迁补偿及各种福利不但不能解决村民长远生计问题,而且会使村民产生惰性和依赖性。解决村民经济收入保障问题,不但要通过拆迁补偿及各种福利措施解决当前拓展区内村民经济生活来源问题,同时也加强对村民素质教育的培训,提高村民通过自身劳动而获得经济收入的能力。

4 结语

合理解决城市拓展区村庄发展问题,有效避免产生新的城中村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城市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40-243.

[2]张桂香,霍永刚,赵景爱.城乡结合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问题研究[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8(3):13-18.

[3]王棚宇,袁蓉婧.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与管理[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3):42-44.

[4]宋歌.城乡结合部村庄加快实现城市化的着力点[J].小城镇建设,2008(4):77-79.

农业拓展区 第6篇

1 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创意农业

1.1 农业的多功能性

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具有提供农副产品、促进社会发展、保持政治稳定、传承历史文化、调节自然生态、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等功能;且各功能又表现为多种分功能, 各功能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多功能有机系统特性。一是经济功能, 主要表现在农业为社会提供农副产品, 以价值形式表现出来的功能。二是社会功能, 主要表现在农业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功能。三是政治功能, 主要表现为农业在保持社会稳定的作用上。四是生态功能, 主要表现在农业对生态环境的支撑和改善的作用上。五是文化功能, 主要表现为农业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提供教育、审美、休闲等的作用上。

1.2 创意农业的基本特征

创意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农业生产为依托, 以创意为核心, 将农业生产和艺术创意相结合, 生产创意农产品和设计创意农业活动, 以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其基本特征体现如下:

(1) 文化与科技相结合。一方面, 创意农业具有高文化品位, 能够将单纯的农业生产与丰富的多元文化相结合, 将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过程赋予文化内涵和价值;另一方面, 创意农业具有高科技性, 以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新思路, 去挖掘和开拓文化生产力在农业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和价值空间。

(2) 一、二、三产业相融合。创意农业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重树农业产业体系, 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 形成创意农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整个创意产业体系中, 三次产业互融互动, 充分发挥引领新型消费潮流的多功能。

(3) 具有高附加值。创意农业利用人的智慧, 加入文化、科技等资源, 将农产品的设计、生产、加工、营销、配套设施开发等融为一体, 构筑多层次的农业产业链, 开拓新的消费市场, 具有很高的附加值。

(4) 整合特色资源。创意农业是对现有资源特别是特色资源的再发现和再融合。以原本存在的资源为载体, 加入新的辅助资源, 重新开发、设计、包装, 使其具有独创性, 从而去开拓新的市场。

2 创意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及主要模式

2.1 发展创意农业的重要意义

(1) 有利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创意农业能推动科技与文化更好地结合, 使一、三产业互动, 能更充分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 切实满足当今人们对农业的多样需要;能更好地发展品牌农业、效益农业, 提高农业的标准化、市场化水平, 进而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2) 有利于挖掘农民增收潜力。在知识经济时代, 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要面向市场, 依靠科技创新, 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要优化品种结构, 着力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 注入文化、艺术创意实现农产品增值。这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重要手段。科技创新是硬实力, 文化创意是软实力, 文化与科技的有机融合所产生的巨大引擎作用, 对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农业与市场有效对接, 挖掘农民收入潜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3)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在创意农业的发展过程中, 许多城里人在闲暇时间, 到乡村旅游观光休闲, 体验农家采摘, 既舒缓工作紧张、释放工作压力, 又了解农业文化、学习农业知识、感受农业景观, 真正达到了调剂身心、养生保健的目的, 促进了与农村居民之间的交流。

(4) 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 管理层和决策者将“三农”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统一规划, 注重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 并将创意农业融入到统筹城乡规划中, 使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 促进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

(5) 有利于建设幸福美丽新村。以创意农业为新型发展模式, 通过创意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为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发挥作用。通过发展创意农业, 引导生产要素流向农村, 构建持续的农村产业体系, 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改善, 促进乡村治理、乡风文明, 是新农村建设的创新之路。

2.2 创意休闲农业的主要模式

(1) 多元创意组合型模式。将多种创意元素组合在一起, 如主题创意、经营创意、营销创意等。北京市密云县的“紫海香堤艺术庄园”, 主要种植薰衣草、紫苏、马鞭草、洋甘菊等世界200余种珍贵香草品种, 集养生、度假、休闲、体验、艺术创作、婚纱摄影、影视拍摄为一体, 以创意为切入点, 以爱情为主题, 以浪漫为形式, 通过对香草文化的包装和利用, 极力塑造普罗旺斯式的浪漫氛围。

(2) 景观农业型模式。利用多姿多彩的农作物, 通过规划设计与巧妙搭配, 在较大的空间上形成美丽的景观, 使农业的生产性与审美性结合, 成为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集合体。四川以产业基地为基础、以创意农业为内涵、以农耕文化为精髓, 全面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景区化建设, 已建成500个产业特色鲜明、表现形式多样、农耕文化浓郁的农业景区。

(3) 产业融合型模式。将一、二、三产业融于一体。北京波龙堡酒庄, 借鉴法国著名酒堡的风格, 采用“四位一体”经营模式, 在原有葡萄种植及葡萄酒酿造的基础上, 开发了葡萄酒主题旅游、专业葡萄酒品鉴、休闲度假等三大功能, 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4) 区域品牌开发型模式。区域品牌是特指某个地区的特色产业集群, 也是一个识别系统, 由区域和产业名称为核心构成。北京“大兴农业”区域品牌开发模式是以区域农业为整体, 通过对多种农产品进行品牌创意和包装。

(5) 主题创意型模式。农业公园作为新兴的农业旅游形态, 兼有农业内涵和园林特征, 以公园的经营思路为基础, 在农业生产中融入城市公园的元素, 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及休闲旅游场所融为一体, 从而使农业具有旅游观光、科技示范、休闲购物、怡情益智等多种功能。绵阳江油市新安“果语花溪”农业公园, 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色, 建有标准化的紫葡长廊, 游客可以零距离接触挂满串串葡萄的葡萄种植基地。

(6) 产业链条开发型模式。创意农业开发的关键在于构筑产业链。当有价值的创意与实际的产业真正实现融合时, 才能真正使创意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有效资源;当新的资源与传统产业相融合、渗透, 并延伸拓展, 进行深度开发, 就能产生乘数效应, 充分获取创意农业产业的效益。

(7) 农业文化传承型模式。将一个地区文化创意要素融入传统农业, 将多个创意农业项目集中在一起, 形成创意农业项目集群, 成为块状或带状。成都市“五朵金花”之幸福梅林, 围绕梅花文化, 开发梅花知识长廊、梅花博物錧等景点, 形成梅林大广场、梅花知识长廊等主题梅花景观, 打造休闲饮食、梅花盆景、旅游纪念品等组成的梅花产业链。

四川农业资源丰富、文化厚重, 既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 也是中国创意农业的发祥地。近年来, 四川每年都要举办以“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年庆”为主题的各类特色鲜明的重大休闲农业、创意农业节庆活动, 激发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加快发展, 产业综合效益位居全国首位。2013年, 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发展到3万个, 接待游客2.5亿人次, 综合经营性收入560亿元, 带动800万农民就业增收。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5个、中国美丽田园5个、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48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562个、星级农家乐3 000家。在全国第二届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中, 四川4件作品荣获金奖、5件作品荣获银奖、10件作品荣获优秀奖, 获奖数量居全国前列。

3 加快推进创意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创意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各地对创意农业的认识还不到位, 发展还不平衡, 扶持力度还不够;二是创意农业的类型比较单一, 产品不够丰富;三是创意产业链还不完善, 创意农业大部分停留在农产品生产的创意, 局限于农业本身的产业链, 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市场的开拓还做得不够;四是创意农业企业的创牌意识不强, 缺乏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五是创意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人才匮乏现象严重。

3.2 为推进创意农业加快发展可采取的措施

(1) 更新观念, 加大扶持力度。创意农业发展以果为媒、以花为媒, 把自然风光与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花文化等结合, 具有广阔的前景。为使创意农业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 各级政府在创意农业发展中要统筹规划, 制定鼓励资源替代的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 扶持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农民参与度高的创意农业项目;编制创意农业发展规划, 确定政策导向, 明确分区布局和发展方向;搭建平台, 为创意农业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和物质条件, 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通过举办创意农业发布会 (发展论坛、研讨会) 、主办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开设创意农产品专销区等, 推动创意农产品与消费市场的有效对接。

(2) 广开渠道, 强化人才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意农业人才, 是创意农业的生存之本、壮大之源。发展创意农业必须把创意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大任务, 加快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意农业人才队伍;充分依托大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及相关科研机构, 加强创意农业的相关专业、课程建设和理论研究, 增强人才保障和理论支撑;大力培植创意农业开发的专业团队, 从项目策划、市场定位、设计建造、招商运营等方面为创意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把创意农业实用人才培养纳入相关培训计划, 加强对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引导培训, 宣传创意农业的理念, 培训创意农业的技术, 培养创意农业发展的带头人。

(3) 开拓创新, 促进规模发展。创意农业要逐步由分散向块状、带状、集群化方向发展, 应把载体建设作为工作重点, 积极推进创意农业园区建设、创意农产品开发, 使创意农业成为都市现代农业的新亮点、新看点。要注重协调发展, 明确特色和定位, 改变追求数量忽视质量、强调规模轻视品牌的观念, 努力培育区域创意农业大品牌。要与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相结合。

(4) 培育主体, 推进基地景区化。要积极培育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为主的创意农业经营主体, 建设以星级农家乐为基础, 以休闲农庄为主体, 以农业旅游公司为引领的新型经营主体。要按照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创意理念, 把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打造成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产品销售等多元化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景区, 实现基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农民变旅游从业者”。

(5) 注重整合, 打造全产业链。在制定创意农业发展规划和策划建设项目时, 要结合实际, 选好主题, 发挥创意, 整合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 追求创新, 强化产业链条整合, 突破农业范畴, 加强与其它产业的融合, 延伸产业链, 提升附加值。要不断丰富农产品、农业景观、环保包装、乡土文化等创意和设计, 提高创意农业产业化水平。

上一篇:茶叶病虫害论文下一篇:怎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