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自治州

2024-07-26

楚雄彝族自治州(精选12篇)

楚雄彝族自治州 第1篇

摘要:<正>企业精神:国家利益至上、孝顺礼貌谦和团队精神为先、忠诚勤奋奉献企业使命:保护撒坝猪国家级品种遗传资源服务养猪人和居民品质猪肉消费创造奇迹:尽管猪肉价格不菲、然而买肉天天排队为何种猪供不应求、真诚合作都能成功品种优势:撒坝猪、滇撒猪均为云南六大名猪耐粗饲、抗病力强和肉质十分优良楚雄彝族自治州种猪种鸡场始建于1973年,是楚雄州农业局下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企业管理),2008年定格为农业部国家级撒坝猪保种场,现有

楚雄彝族自治州行政执法责任制 第2篇

考评奖惩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使行政执法责任制考评奖惩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保障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和《楚雄彝族自治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定》,结合楚雄州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州、县(市)人民政府对本级行政执法部门(含垂直管理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行政执法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考评和奖惩。

第三条 行政执法责任制考评奖惩工作坚持下列原则:

(一)促进依法行政的原则;

(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奖优罚劣的原则;

(四)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州、县(市)人民政府是本辖区行政执法责任制考评奖惩的领导机关。

州人民政府负责对州级行政执法部门和县(市)人民政府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情况进行考评奖惩。

县(市)人民政府负责对县级行政执法部门和乡(镇)人民 政府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情况进行考评奖惩。

第五条 州、县(市)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考评工作。

监察、人事、司法等部门依照职责参与行政执法责任制考评工作。

第二章 考 评

第六条 考评内容:

(一)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情况(包括“四制”的制定、落实、考评和奖惩);

(二)具体行政行为合法、适当情况(包括行政主体资格是否合法、行政行为是否符合权限、认定事实是否清楚、定性是否准确、适用依据是否规范、程序是否合法、处理是否适当);

(三)规范性文件制定、备案、公布情况;

(四)行政复议、应诉、赔偿案件办理情况;

(五)法制宣传情况;

(六)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情况;

(七)履行其他有关职责情况。第七条 考评程序:

(一)自评:考评对象应当于每年10月份前对本单位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自考自评,并将自评报告按管理权限报送州、县(市)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

(二)考评组考评:

1、各县(市)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会同监察、人事、司法行政等部门于每年11月20日前对所属行政执法机关和乡(镇)人民政府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情况进行考评,并于11月底前将考评情况书面报送州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

2、州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于每年12月会同监察、人事、司法行政等部门组成考评组对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各行政执法部门进行考评。

(三)公开评议:由州、县(市)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通过召开不同层次的征求意见会、开展民主测评等方式,征求对考评对象的意见,并对考评对象进行量化打分;

(四)综合考评:由州、县(市)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监察、人事、司法行政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综合考评组,根据自评、考评组考评、公开评议以及日常执法监督情况分别对考评对象进行综合考评,考评初步结果经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上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

(五)公布考评结果:考评结果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在当地政府公众信息网上公布并作为奖惩的依据。

第八条 考评组考评的方法:

考评组考评采取听、看、查、考、谈、访、评的方式进行。

(一)听即听取考评对象的情况汇报;

(二)看即看各项制度是否健全,应当公示的事项是否在办公场所公示;

(三)查即查执法部门落实各项制度的具体情况,实施行政 执法责任制措施,执法部门评议考核的原始材料,抽查案卷;

(四)考即现场抽考执法人员;

(五)谈即召开行政管理相对人座谈会;

(六)访即对执法活动进行走访;

(七)评即根据考评情况进行评议打分。

第九条 考评以本办法第六条和各考评标准为依据,采用百分制量化考评。其中:考评组考评得分占综合考评得分的70%,公开评议得分占综合考评得分的10%,日常监督考核得分占综合考评得分的20%。

第十条 考核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等,具体标准为:

(一)优秀的标准:

1、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并全面落实;

2、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3、全面、正确履行法定职责;

4、单位和执法人员无违法行为;

5、公开征求意见中,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

6、综合考评得分在90分以上。

(二)良好的标准:

1、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并得到落实;

2、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3、全面、正确履行法定职责;

4、单位和执法人员无违法行为;

5、公开征求意见中,群众满意度达80%以上;

6、综合考评得分在80分以上。

(三)合格的标准:

1、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并基本落实;

2、基本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3、正确履行法定职责;

4、单位和执法人员无违法行为;

5、公开征求意见中,群众满意度达60%以上;

6、综合考评得分在60分以上。

(四)不合格的标准:

1、行政执法责任制不健全、不落实;

2、滥施处罚或野蛮执法;

3、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

4、单位或执法人员有违法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

5、公开征求意见中,群众满意度在60%以下;

6、综合考评得分在60分以下。

第十一条 考评结果公布后,由州、县(市)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分别报州、县(市)党委、人大及组织、人事部门。

第三章 奖 惩

第十二条 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成绩突出,经考评为优秀和良好的单位及个人,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分别由州、县(市)人民政 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州、县(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优秀和良好比例分别为本级考评对象总数的15%和25%。

第十三条 奖励标准:

(一)州人民政府对考评为优秀的县级人民政府奖励10000元,并对其法制工作机构给予2000元的奖励,对政府主要领导奖励400元;考评为良好的县级人民政府奖励5000元,并对其法制工作机构给予1000元的奖励;对政府主要领导奖励250元;

(二)州人民政府对考评为优秀的州级行政执法部门奖励3000元,对单位主要领导奖励400元;考评为良好的州级行政执法部门奖励2000元,对单位主要领导奖励250元。

县(市)人民政府对所属乡镇人民政府、县级行政执法部门及其主要领导的奖励标准由各县(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十四条 州、县(市)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在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成绩显著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按同级政府奖励经费的10%予以奖励,但州级不超过10000元,县(市)不超过5000元。

被州、县(市)人民政府考评为优秀的行政执法部门其法制机构负责人在公务员考核中直接评定为“优秀”等次。

第十五条 州、县(市)人民政府的奖励经费由本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提出计划,报政府领导批准后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专款专用。

第十六条 对考评为不合格的县级人民政府和州级行政执法 部门,由州人民政府予以通报批评,同时对其主要领导给予400元的惩罚。

县(市)人民政府对所属乡镇人民政府、县级行政执法部门及其主要领导的惩罚标准由各县(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十七条 考评结果为不合格的单位,其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法制机构负责人不得参加先进个人评选,公务员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

第四章 责 任

第十八条 行政执法责任制不健全、制度不落实以及有违法或者不当行政执法行为并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恶劣影响的政府和行政执法部门,由州、县(市)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的,予以通报批评。

不依法建立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有关单位责任人,由州、县(市)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分别向州、县(市)人民政府或其上级主管部门提出行政处分建议。

第十九条 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责任制考评中不合格的,在当年公务员考核中不得评为称职以上等次,并给予批评教育、离岗培训等处理;连续两年行政执法责任制考评为不合格的,取消执法资格并调离执法岗位。

第二十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在考评中弄虚作假的,由同级政府法制机构责令改正,并对其考评结果重新确定; 情节严重的,由政府法制机构建议监察机关对有关人员予以行政处分。

第二十一条 行政执法机关或其执法人员有《楚雄彝族自治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定》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所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楚雄彝族自治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定》第二十三条的规定追究责任。

第二十二条 考评人员不履行考评职责或者在考评中徇私舞弊情节严重的,由同级监察机关予以行政处分。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行政执法责任制考评标准由州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拟定,经州人民政府同意后于当年3月底以前下发各县(市)人民政府和州级各行政执法部门。

楚雄彝族传统服饰的开发对策研究 第3篇

彝族服饰是彝族人民穿在身上的文化,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实践经验的积淀和思想意识的凝聚。在市场经济下,对彝族服饰的开发对策进行研究,不仅能对彝族传统服饰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更为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和构建本土化特色设计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立足于当今的设计语境和审美潮流,指出了彝族传统服饰开发的层与度,并从服饰图案的二次重构、色彩体系的创新运用、服饰造型与工艺的传承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楚雄彝族服饰创新开发的新对策。

关键词:

彝族服饰 民族文化 开发对策 文化创意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1-0128-02

一 楚雄彝族服饰的传承现状

服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象征,它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而且形象地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①彝族服饰作为承载着彝族历史文化的符码,其形制、色彩、元素、材料、工艺、装饰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郭沫若曾说:“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由此可见,彝族服饰是彝族传统文化的表征,更是彝族人民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2014年国庆10月1日-4日,笔者到元谋县小凉山乡进行彝族服饰调研,走访了活佛寺村和把示者村,发现有黑彝、傈僳、蛮族等彝族传统服饰,从走访的情况来看,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彝族服饰,留存情况较好,究其原因,与彝族小聚居的村落形态有极大关系,受汉族影响较小,服饰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相对完好。但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彝族服饰新的一面,如在装饰中,彝族服饰已经不是全套的以刺绣来表现,出现了拼贴的方式,即采用市场上现有的新图案、新布料与传统彝族服饰进行重构,不仅使服饰的装饰特色得到了新的提升,也使彝族服饰的传承与多元化发展寻求了一条新的道路。

彝族服饰作为彝族民间艺术具有原生性、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性、活态性等特征,其在彝族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是自然而然地传承和更新着,这离不开它所依存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其传承具有自发性、沿袭性和活态性的特征。活态性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民间艺术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活态性传承。然而,在其原有的文化生态背景下的传承都已经消失殆尽,我们还能寄希望于市场经济下的彝族服饰蓬勃发展吗?博物馆的留存只为我们留下了彝族服饰最初的样貌。事物总是变化发展的,历史的进程总是不可逆转的,新事物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旧事物的灭亡,就彝族服饰而言,现今的物化形态也是彝族人民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经历了长期的更迭才形成的固有样式。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彝族服饰的传承和创新离不开其内在的文化驱动力,也离不开当今的技术条件和经济环境的促进。

二 楚雄彝族服饰的开发对策

(1)开发的层与度

有学者说过:“服饰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遗产,当我们研究它时,不能把它看作是单一的服饰样式的传承,因为服饰本身包含了广泛的社会内容,它往往和众多的社会、文化等现象相联系,既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也反映了这个民族复杂的社会意识,充分显示了该民族文明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精神内核。”由此可见彝族服饰是一种有文化的形式,对服饰的开发不能简单地从样式传承来思考,更应该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创新。民族文化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凸显强劲的竞争力,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并不意味着要将民族传统文化置于一个很高的层次来复制,而是要在传承中扬弃,在发展中创新。

在市场经济下,彝族服饰的开发必然要与新技术、新材料、新的审美思想相对应,因此,如何开发?开发什么?便成了我们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首先触及的便是“层”的问题,笔者认为,对彝族服饰的开发不应只是样式的简单传承,更应对服饰的文化内涵语义进行深度挖掘和解读,在准确把握彝族服饰的精神内核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在准确把握内涵语义的前提下进行彝族服饰的开发才能兼顾在开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其次便是开发中“度”的问题,度即尺度之意,市场化的民族服饰带来了民族元素滥用的问题,这便是度的把握不够,在开发中要注意取舍,切忌民族元素和色彩的简单挪用,不应让现代的服装样式承载过多的文化要素,而应该对元素、色彩等要素进行分析、分解和二次创造,使民族传统元素呈现出既不丢失传统文化因子又能以全新的样式展现出新的风貌,形成一种简洁的、凝练的美。

(2)服饰图案的开发

楚雄彝族服饰图案也独具特色,也是彝族服饰在开发过程中最被滥用的层面之一。比如彝族服饰上具有代表性的火纹、八角花纹、羊头纹、马缨花纹等装饰图案,在市场化的服饰装饰中,通常是拿来主义,笔者曾到元谋县、彝人古镇、牟定彝和园实地调研,发现别具一格的彝绣已经演变为机器织绣,已丧失了其原有的文化特色和人文气息,取代的是干篇一律的装饰风格,大量的彝族服饰图案被简单的挪用,目的只是为了展现彝族风格。当然,这也是彝族服饰现代演绎的一种方式,只是在彝族服饰的装饰上不够大胆创新,另外,这也影响到了彝族服饰的自我吸纳与改变,比如笔者到元谋小凉山乡活佛村进行调研,发现现在的彝族服饰会在局部采用了新布料的机绣纹样进行装饰,结合他们自身的手工刺绣,使彝族服饰展现出了新的风貌,这是彝族服饰活态发展的特征之一。

彝族服饰图案虽然在主题意象、文化背景、造型特征、构成形式、文化功能等方面有所研究,但是这些对图案本体的梳理和总结很难在当代艺术设计中创新运用。对彝族服饰图案来说,图案的元素、构成、色彩等都是图案自身的视觉语言,作为设计师,继承和创新传统民族文化是我们的神圣职责,因此图案的开发必然要根植于现代的构成理论,并在图案原有的构成形式中运用现代构成进行二次创新,既传递彝族文化又符合现代审美,使图案焕发出崭新的风貌,协调传统与现代的视觉美感,让观者产生审美共鸣。因此,休谟曾说,美不代表对象中实有的东西,它只标志着对象与心里器官功能之间某种协调或关系。“文身及装饰是人类祖先以具象的自由形状投入功利实用的最早方式之一。”[1]因而,彝族服饰图案是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的,在开发中除了装饰美感之外还要兼顾经济效益,图案的二次创造可以使彝族服饰兼顾审美性和经济性,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基本形变异、异形同构、分解重构、同质同构、异质同构等现代的图案设计方法对彝族传统服饰图案进行二次创新,使图案在元素、骨骼、样式上产生全新的样貌特征,以此来刺激消费市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nlc202309040130

(3)服饰色彩的开发

服饰色彩是每个民族的标准色,是各民族相互区分的重要特征之一。楚雄彝族支系繁多,每个支系的色彩都不尽相同,但在调研中,发现现有的彝族服饰多根据原有的服饰色彩来选择和使用,比如多用黑色、蓝色、玫红色作为底色。彝族服饰色彩是彝族人民审美意识和审美取向、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阿恩海姆说过:“色彩能够表现情感,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2]但在服饰开发中,色彩的运用也不是一味的模仿或追求极致的原汁原味,服饰固有色的运用固然能产生良好的统一性,形成标准化的视觉样式,但这或许合法却并未合目的性。彝族服饰色彩的开发,应基于其特有的色彩体系进行创新,结合现代审美,在保留原有色彩风格的前提下,通过色彩自身构成特性的改良以及色彩相互关系的重构,产生一种新的色彩视觉语言。

具体说来,可根据彝族传统服饰的色彩,提取并建立色彩体系,明确各色彩要素的主次、从属、附属与点缀的关系,进一步确立色彩的比例关系,在开发中,通过置换色彩、改变色彩的对比关系、加入流行色彩,并从明度、纯度、冷暖着手,改变色彩的样貌特征,使色彩展现出传统与时尚兼具的特征。

(4)服饰造型及工艺的开发

服饰是人们的心理投影,它的创作基因,是建立在对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心态的反映上的;这是隐匿的,是内层的。相对来说,服饰艺术的美的形式,则是它的可视的外层。②对彝族服饰来说,其美的形式也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比如小凉山的黑彝,其全套服饰分为头饰、上衣、围脖、围腰、裤子,而蛮族服饰分为头饰、长衣、上衣、裙子,二者无论造型还是装饰都风格迥异,这些别具一格的造型都作为服饰艺术美的形式传递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就具体开发而言,并不是将彝族传统的服饰造型以其原有的样式留存下来,在开发中应将服装的形制进行分解重组,融入现代的服装设计理念进行创新。例如:在2007年中国国际时装周上,著名时装设计师张肇达先生进行了高级时装发布会,他以《西藏》为主题,创作了五十五套具有浓郁西藏风格的霓裳华服,将西藏的美注入到现代服装世界,用服装为视觉语言向观众展现出梦境般雪域高原的魅力,给人带来无限想象。张肇达先生在进行“西藏系列”服装设计时,运用了大量采集于西藏,但又进行了改良与调整的孔雀紫、湖蓝、藏青、松石绿、鹤顶红、雪域白、金黄等色彩,同时结合叠加、褶皱、流苏、皮毛、分割线等巧夺天工的制作工艺表达了质朴中的细腻,粗犷中的奢华,用西方现代服饰艺术的表现手法创意诠释了东方民族文化之经典。这是对藏族服饰精髓深刻理解之后做出的创造,而不是形式上、表象上的简单模仿与组合;它是空间的互换,灵魂的交流,因此,才能够展现出该组服装气贯长虹的灵动之美。[3]

柳宗悦指出:“生活中的器物所体现的美,就是工艺之美。只有丰富、温润、健壮的生活器物,才可以具备工艺之美,这样的美与离开生活的美相比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工艺是生活之工艺,工艺之美也只有从生活中产生。在这里,就能找到工艺之美的强韧基础”。[4],艺术的目的在于体现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通过自然一角体现艺术家的一种气质和感受。[5]彝族服饰工艺是生活之工艺,更是美的工艺。从种类来说主要以刺绣、挑花、镶嵌为主,彝绣工艺更是天资聪颖的彝族妇女世代传承发展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彝族妇女们巧夺天工的技艺使这种古老的工艺在不断流变的历史长河中得以不断的发展变化,展现出一种美轮美奂、如梦似幻的意境美,也造就了具有浓郁彝族文化特色的霓裳华服。但在当今的服饰开发中,这种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美的工艺却被了无生气的机绣替代,机绣带来了大批量的生产,却使彝族服饰丧失了原有的文化气息。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并非谁取代谁的问题,在开发中,可筹建一些彝绣手工作坊并与服装厂合作,应注重二者的有机融合,比如在一些关键的装饰部位采用手工刺绣,而在次要部位采用机绣,使二者相得益彰。再者,将彝族刺绣图案进行分解重构,进行人工刺绣,再运用到当今的服装设计中,使彝绣工艺与新面料、新工艺相结合,共同塑造一种具有彝族风格的美的形式。

三 结语

彝族服饰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彝族文化的集中体现,蕴含着彝族人民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传统的彝族服饰应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得到合适的传承和弘扬,在图案、色彩、造型上要运用现代构成理论进行分解重构,并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去,力求得到专业认可和创造经济效益。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立足于当今的设计语境和审美潮流,指出了彝族传统服饰开发的层与度,并从服饰图案的二次重构、色彩体系的创新运用、服饰造型与工艺的传承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楚雄彝族服饰创新开发的新对策。

基金项目:楚雄师范学院彝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专项项目《楚雄彝族服饰数字化保护及开发对策研究》,项目编号:yzzx1203

注释

①袁杰英编著,《中国历代服饰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2003年6月第9次印刷,为《中国历代服饰史》作序,田自秉。

②袁杰英编著,《中国历代服饰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2003年6月第9次印刷,为《中国历代服饰史》作序,田自秉。

参考文献

[1]邓福星主编、王菊生著,《造型艺术原理》[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18页

[2]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原译,《艺术与视知觉》[M],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1984年版,第460页

[3]胡月航,《藏族服饰元素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运用>田,艺术探索,2011年第25卷第1期

[4] [日]柳宗悦著,徐艺乙译,《工艺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143-144页

[5]李正周,《云南省楚雄州彝族服饰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分析》[J],设计, 2014年07期。

楚雄彝族自治州 第4篇

引言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民族民俗风情别具特色,是四川省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2006年,凉山州开展“一办三创”并成功召开了第二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旅游业的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目前为止,邛海—庐山、泸沽湖、螺髻山、冕宁灵山寺等景区已成功申报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雷波马湖、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彝海红色文化景区和会理古城被列为全省打造的21个精品景区。凉山州旅游年接待量大幅增加,2005年全州共旅游接待人次仅241万,到2013年全州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865.28万人次,同比增长6.72%;接待入境旅游人数395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8.31亿元,同比增长46.74%。

凉山州旅游业大发展的浪潮,给旅游住宿业带来了极大的机遇。面对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住宿业的业态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小型客栈异军突起,旅游市场迅速占据了一定份额,使住宿业市场更加体系化。随着休闲旅游的发展,小型客栈因其价格低廉、地理位置优越(一般位于旅游区)、适宜长期居住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同时,小型客栈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局限性,如何在竞

争激烈的旅游市场博得稳定的地位,这是小型客栈经营者亟待考虑的问题。

一、凉山小型客栈的界定

客栈为古代酒店的称号,是为了满足人们外出郊游或远行的需要而出现的设备较简陋的旅馆,有的兼供客商堆货并代办转运。如今存在的客栈既区别于商务酒店和快捷酒店,又涵括其传统接待客人的意义。

本文所研究的小型客栈是指规模小(客房总数在30间以内),但设施齐全,一般是指利用自家的住宅改造成为的旅馆,建造成本较低,客房价格一般在100元以内,门面较小。

在某些旅游城市,“客栈”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比如大理、丽江、腾冲等地。很多旅行爱好者、文艺工作者都会聚集在各种客栈中,交流心得、增长见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助游的出行方式越来越受到追捧,越来越多的人会喜欢客栈这种住宿形式。对于自助游者来说,客栈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种住宿类型。

二、凉山小型客栈的经营现状

(一)地理位置分布

小型客栈的存在是对其他住宿业态的补充。凉山的小型客栈一般分布在风景区内或是周边。如泸沽湖景区内,当地居民将自己的房屋进行改建,打造成小型客栈,客房数在30间以内,每间收费在80元左右,可为游客提供简单膳食。而在西昌邛泸风景区,小型客栈集中在核心景区的周边,以老海亭居多。老海亭是为打造邛泸景区而建的拆迁安置区,民房构造都是一户四层楼。一些居民将自己的安置房进行简单装修和布置,开起了小型客栈,每间收费在100元左右,有简单膳食提供。因为老海亭的小型客栈毗邻邛泸景区,是星级酒店的有益补充,所以受欢迎程度很高。

在凉山的其他风景区,如螺髻山景区、灵山寺景区,都存在着小型客栈。

(二)接待能力

截止2013年12月,据凉山州旅游局统计,目前凉山州可供统计的旅游住宿业共有1225户,星级酒店27户,商务酒店347户,经济型酒店215户,客栈型旅馆636户。

数据来源:凉山州旅游局

通过调查,小型客栈有341间,占客栈型旅馆数量的53.7%,接待床位10230,占客栈型旅馆接待能力的25.7%。

由上表可得到以下几个结论:一是从2007年至2013年,凉山客栈数量翻番,这显然得益于2006年凉山“一办三创”的旅游发展战略;二是客栈型旅馆成为了其他住宿业态的有益补充;三是小型客栈虽然规模小、接待能力有限,但从整体轨迹看,其未来的发展态势不容小觑。

(三)凉山小型客栈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小型客栈虽然有成本低、经营灵活的优势,但通过调查发现,其在经营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制约着发展。

1、家族式经营方式阻碍了客栈的发展

凉山的小型客栈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居民自己经营管理,这种家族式的经营虽然成本低廉,但却存在很多发展的局限。

首先,单一产权,限制了客栈的发展规模。在现代旅游市场条件下,竞争日趋激烈,残酷的市场环境对小型客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许多客栈规模较小,缺乏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客栈财务状况、实际资金存量等重要财会信息往往不如实披露,导致外部投资者与债权人对企业财务信息的信任度较低,往往不敢向客栈提供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客栈的融资能力。上述这两种能力的缺失极大地限制了小型客栈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使其难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

其次,二权合一,无法构建先进的内部治理结构。一方面,我国传统文化注重家族观念,重视家族内部的血缘、亲缘的纽带,而缺乏一种社会信任。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家族业主一般只信任本家族内部成员,总是担心将客栈交由外来人员经营会削弱本家族对客栈的控制,进而损害本家族的利益,虽然在实践中可能已意识到客栈制度本身的局限性,但仍然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怀有很深的排斥。另一方面,小型客栈的创业者,在客栈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已不具备应付市场环境所需的治理能力,而客栈的核心领导层由于观念的束缚,拒绝较大规模地引进和重用外部优秀人才以适应环境的要求,这必然地阻碍了客栈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2、制度化管理的缺失

小型客栈,作坊式的经营,家族式的管理,使得经营者只考虑眼前,没有树立发展观念。客栈因为规模小,接待能力有限,所有的工作都是凭借经验去操作,没有制定严格的章程,没有合理的工作程序,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效率低下,发展困难。制度化管理是任何一个组织实行有效管理的基础和根本。因为没有制度和在这种制度下实行按部就班的管理,这个组织就不能正常运转,就不能产生效益。因此,制度化管理是必需的、无条件的和最基本的,离开制度化管理,其他的管理就无从谈起。

3、缺乏发展意识

调查发现,小型客栈的经营者开设客栈的原因是为家里增加收入。因为是自己的房屋、土地,成本低廉,当有一些收益的时候,业主们往往非常满意。同时,因为规模的限制,业主们也认为没有发展的必要。但通过调查知道,凉山的小型客栈全年入住率为52.3%,这意味有接近一半的资源是被闲置浪费了。正因为缺乏发展的意识,所以业主在客栈的宣传推广上几乎不涉及,更不会对客栈的内部环境进行深入的改善和打造。

4、缺乏竞争力

因为观念问题,小型客栈的业主们几乎不会花精力去打造推广自己的客栈。而旅游市场的竞争是非常残酷的。不思进取,客栈无新意、无特色,只会逐渐在竞争中被淘汰。

综上,凉山小型客栈存在的问题,多半在于经营者的理念偏差。到底只是为了贴补家用,还是愿意将其作为一个事业来做,这是必须要扭转的观念。

三、走精品战略路线,发展凉山小型客栈

精品战略,是指运用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走打造企业精典品牌发展路子的战略。

精品客栈通常房间都不多,每一个房间都有各自的主题,一家精品客栈的装修与服务都是按较高标准来打造的,但是又不失客栈的传统风格。精品客栈的类型有时尚型、艺术型、环保型、个性型。无论哪种,都非常重视设计,围绕一个主题,追求时尚性、前卫性、创造性。

精品客栈除了具备传统客栈所具有的舒适、清洁、明亮、周到等基本元素以外,还注入了全新的元素。比如:先通过内部环境营造,给宾客造成视觉、听觉、嗅觉等的全方位体验。再通过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使宾客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自我身份的确认和肯定,享受到精神满足的愉悦过程。

当前各大国际酒店集团也看好精品客栈市场,并且以二级品牌进军这一市场,开发连锁产品,但是单体精品客栈特立独行的品质总能吸引一个较为稳定的顾客群体,以及较高的收益率使其拥有一个独自的市场发展空间和竞争优势。

四、凉山小型客栈精品战略的具体实施

随着凉山州小型客栈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方法已不再适应现今网络经济时代的发展。怎样才能在凉山众多的住宿业态中别具一格?这将是一大难题。然而,做精品客栈将是在众多住宿业中脱颖而出的一条很好的发展路子。

(一)转变思想观念

要将客栈的经营作为事业来做,就需要业主们转变思想观念,从以往的贴补家用型经营,转型到事业型经营。要认识到,不改革创新,就这能被湮没在住宿业竞争大潮中。

(二)科学地运用外力

小型客栈规模小、能力弱,要改变发展道路,走精品路线,借助外力是不错的一种选择。

首先可以出让经营权。所有权、经营权的分离,可打破经营管理的局限。职业经理人的介入,带来的是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理念,可为小型客栈带来生机。

其次可以出让部分产权。出让部分产权,招商引资,可为小客栈注入更多资金,为打造精品创造条件。

(三)打造精品客栈

精品客栈是小型客栈的发展之路,客栈的转型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设计精良

客栈设计对客栈的经营起关键作用,独特的设计风格将引起游客的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不言而喻,第一印象对客栈的重要性。客栈设计同时也是实现客栈差异化的关键步骤。精品客栈通常是在传统客栈或老式建筑的基础上聘请专业的设计师进行创意设计,无论是客栈外观,还是大堂里配饰的艺术品、客栈名称、标志、招牌,以及客房家具摆设,甚至一个小小的门铃都以设计的文化、个性、风格为主

地处凉山彝族自治州,客栈设计应该尽显凉山彝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的特色。将彝族的服饰文化、漆器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毕摩文化等,通过客栈的装饰、工作人员的装扮、各种标识的设计等体现出来,给客人留下一个风格独特的、个性十足、文化氛围浓厚的影响。

2、个性化服务、精细化管理

个性化服务是让宾客难以忘却、印象深刻、别人无法复制、独一无二的,它是由多种元素共同构成的。第一,充满艺术氛围、时尚格调的客栈室内装修在悠悠的音乐烘托下,营造出宾客享受服务的环境;第二,客栈服务人员彬彬有礼的言行举止以及得体的装束给宾客留下亲切印象的同时,增进了宾客与服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第三,富有创意的专门服务,总能给宾客带来无穷的惊喜。

而精细化的管理则是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有力保障。在管理上以“宾客之上、微笑服务”为宗旨,以宾客满意为目的,实现客栈经济利益。实行走统一指导、分级管理、规范化和个性化发展路子。如:客栈的员工统一穿带有彝族特色的服装,服务时热情地使用彝语问候语“支玛格尼”(吉祥如意);记住常住客人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别、习惯等;为之服务时,最好暗示出记得他(她)曾入住过本客栈。还要适时进行员工培训(客房培训、消防培训、餐饮培训、技能以及素质培训等)等。通过服务流程的精细化,不仅能够为宾客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还能够发现宾客的潜在需求,制造更多的惊喜,精品客栈的精细化管理可以从客栈室内的整体设计延伸到每个饰物的摆放,从服务流程的分工规范延伸到满足每个宾客的个性需求。

3、加大营销力度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经营理念已经被时代所淘汰,有效的营销活动是客栈成功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明确经营战略及其目标,在搞好营销战略计划过程的基础上,发展战术性营销组合(4P),制定计划和实施,控制营销活动。

以产品质量为中心,以凉山特色为依据。根据市场情况选择价格策略。做好广告宣传,树立良好形象,提高客栈的知名度。宣传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尤其要重视网上宣传。现今网络发达,网上宣传是关建。可以选择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游客就可以直接在网上预定房间,这样一来不仅给游客提供了方便,也给客栈带来了收益。比如:利用火把节和其它节庆之机开展专题宣传活动。为了更快捷的增加收益,也可以采取与各地旅行社的联系,采取比例分红方式实现互惠互利,从而获得稳定的客源。还可以通过发布广告信息的形式广为传播客栈信息,通过公共关系手段树立或改善自身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通过特殊营业推广方式,进行大力促销,比如:优惠营业推广、折扣赠送、赠送小礼品等。可以在晚上,为客人提供一些晚会表演,比如独具特色的达体舞表演,让客人也参与其中。或者一些彝族漆器制作工艺表演,彝族歌曲表演等;适当地送给客人一些凉山特色旅游产品,比如在客栈住满三到七天的送客人苦荞茶,住满七天及以上的送客人手撕牦牛肉等。

结语

楚雄彝族自治州 第5篇

【发布文号】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公告第5号 【发布日期】2005-06-16 【生效日期】2005-06-1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凉山彝族自治州渔业管理条例》的决定

(2005年2月26日凉山彝族自治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2005年5月26日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 2005年6月16日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号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凉山彝族自治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对《凉山彝族自治州渔业管理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十一条修改为:“生产水产种苗应经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取得水产种苗生产许可证。

渔业生产者自育、自用水产种苗除外。”

二、将第十三条修改为:“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应加强对饵料、渔药、渔饲料和渔饲料添加剂使用的监督检查,防止其对养殖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县级以上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在为渔药经营者办理经营许可证前,应征求州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本决定经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凉山彝族自治州渔业管理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后重新公布。

楚雄彝族自治州 第6篇

【关键词】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彝文化

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是以彝族生活为背景,表现彝族风土人情的系列油画作品,是四川众多画家表现彝族风情、弘扬彝族文化的作品,在表现技法、审美倾向、表现内容方面各有不同,但作品和彝族文化紧密相联,具有独特的美,在中国油画史上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主要代表画家有高小华、何多苓、程丛林、庞茂琨、莫也、李东鸣等,他们在20世纪80~90年代创作了大批彝族风情的油画作品,画家们到凉山实地调查,探寻造就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独特美的渊源。画家们从不同视角,采用不同表现技法表现彝族风情,除了表现凉山的自然风景,更多的是表现彝族人的生活面貌,运用写实手法深入细致的刻画彝族人的生活场景、服装、头饰、漆器、建筑等,具象的表现了彝族风情。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主要代表作品有:何多苓的油画作品-《秋天的风景》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彝族姑娘内心的期盼;《行走的女人与跳跃的狼》深入的刻画出穿着漂亮彝族服饰的彝族姑娘优美的动态,意向的传达出人物的心境。程丛林油画作品《彝院》、《彝人的房子》和《暮归》充分展现了彝族人的建筑、服饰、环境美;《盛装的女人》则表现了彝族姑娘的美和漂亮彝族服饰;《手中抱鸡的三个女人》《喂牛食》《远望三寨》《拾柴女》则表现了彝族人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送葬的人们》和《迎亲的人们》则采用高两米、长六十四米的画幅,描绘对生命的迎送,诠释山里彝族人的生存状态,暗示生死轮回的人生哲学,以日月等作为符号贯穿画面中,营造出彝族人生活领域的神秘宗教色彩,以布拖雪原为主要背景,展现了布拖彝人以其乐观豪爽的性格,坦然的面对艰苦的环境中所面临的喜和悲。《迎亲的人们》中画家用灰色调表现的彝族人喜悦场面,新娘的服装与迎亲的人们没有太大的区别,与迎亲的人们形成呼应,画家描绘了一头正在给小牛犊喂奶的大花牛意蕴生命孕育的开始,画面中没有烟花爆竹,没有大红大绿热烈的喜庆场面,唯有冬日里用围巾裹着面颊或披着厚厚披毡、查尔瓦的人们在迎亲。在《送葬人群》画面中,有一象征彝族文化符号的毕摩形象是一个鹰化了的人,由此折射出彝族人的鹰文化的深层内涵。高小华《彝人油画选》是画家表现凉山彝族的油画专辑,从各方面反映彝族人的生活面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组布拖人物头像,他用非常深入的刻画,细腻的表现手法,表现彝族人不同的发型、装饰,传神的表现了彝族的气质、特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画家的心灵深处融入这块古老的土地而描绘出的原汁原味的阿都彝族人,能从画家作品中领略到对布拖彝族人深切描绘,准确的捕捉到布拖彝族人生动的面容。在《屠夫》《兰花烟》《诗人》等作品中,把布拖人那种沧桑与凝重表现的淋漓尽致,深深吸引了众多美术界的画家不断来到凉山写生、创作。此外,高小华还画有很多身着节日盛装的姑娘,充分表现彝族人的服饰和审美。庞茂琨的《苹果熟了》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稳定的构图,厚重的油画色彩表现出凉山的彝族人和凉山强烈的阳光。李东鸣的油画不仅表现了大凉山的自然和社会本身所具备着粗犷与力量的特征,更通过对形象的提炼和处理强化这种力量感,绘画显然超越了民族风情画的狭窄套路而具有更为深邃的内涵,而是在自然中去发掘力量与崇高。女画家莫也的《春露》《牵牛花》《母与子》则从女性的角度表现彝族女性的美,她早期的作品色彩含蓄协调,后期的作品色彩斑斓。所有作品全面的表现了彝族服饰、建筑、用具、生活等,一贯擅长以灰色来表现的油画作品中穿插着黑、黄、红色为基调的彝族美术元素,展现出彝族美术特点和彝族风情油画的审美诉求。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凉山独特的地域环境和独特的彝族文化造就了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的独特魅力。这些作品和彝族人民的心理结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体现了彝族人的独特审美倾向、审美追求,也是表现艺术家对彝族文化的浓厚情感和追求方式。目前有关于民族化油画的笼统研究,如《民族化油画的审美特征及价值取向》(马涛,《前沿》2011年第12期);有关于地域文化与油画的关系研究,还尚无任何学者把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作品当作一个整体对其艺术特色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

油画这项源于西方优美而充满魅力的艺术,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 各种文化艺术相互激荡的当代环境中, 彝族风情油画在构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油画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 使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油画在世界美术占有一席之地, 并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丰富和发展油画语言方面有很大贡献,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艺术伟大复兴的需要。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艺术性强、成果丰富,是中国当代油画的一个亮点,同时也填补了当代彝族美术研究上的一个空白。比较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作品与其他民族的油画作品及国外的油画作品,彝族风情油画不同的审美诉求和彝族美术特点突出,体现出彝族人对火、水、虎、葫芦花、马樱花等崇拜,这是彝族美术的内在因素,外在的表现在服饰、漆器、建筑、首饰等方面。图案很多表现出对自然的崇拜,对先人的尊敬,对生活的感恩等,体现出彝族人对生活的态度和朴素的自然观,以独特的形象传达出彝族美术的魅力。彝族美术是把生活中的物象经过简化、变形、换色等手段,使抽象概念图解化、符号化,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彝族美术抓住本质特征进行变化,具有很强的表现性,图案造型淳朴、粗犷、吉祥,寓意性强;彝族美术也具有节奏与韵律、重复与连续、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等构成形式,与现代设计观念不谋而合。色彩以黑色为基调,配以浓丽、鲜艳的色块,既有对比强烈也有协调而庄重,黑、红、黄是彝族特有配色基调,红色是因为彝族崇拜火,同时代表生存神圣、温暖延续的含义;黄色是彝族的认为母系源于黄水,也是日月文化的象征,是和解、生命、丰收;和谐黑色是彝族高贵的象征,代表“尊”,在色彩配置上具有彝族人特有的审美倾向。

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作品是当代中国油画史上一批具有独特魅力的油画作品,这些作品是四川画家深入彝家人的生活,受到凉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彝族文化这种美的启迪、润泽、触发灵感后的内在表达和外在表现。此类油画作品不仅包括对客观物象质感的模仿和再现,还包括对画面效果的总体情绪的描述与表现,在视觉上唤起观众的思想、感情、意识的共鸣,造就作品艺术价值的是艺术家情感的,这种作品往往超越再现客观对象的功能局限而将绘画情感融入画面。彝族题材的油画能够表现彝族发展历史、展现彝族文化传统、凸现彝族文明。通常,彝族油画作品展现的历史图景越宽,就越具历史的代表性,也就越能影响该民族的文化发展。判断油画作品的文化价值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品的精神价值;二是语言价值;三是市场价值;四是收藏价值。这四方面是互相影响的。以彝族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油画作品,承载了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突出他们所要表达的主题,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作品的展出,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凉山,了解彝族文化,对于弘扬彝族文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彝族题材的油画能够表现彝族发展历史、展现彝族文化传统、凸现彝族文明。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以独特的形式记录和展现了凉山的自然风景,人文风情。这些作品频繁出现在全国各种类型的美展上,人们被这些油画作品中独特的彝族风情感染,被彝族美术的色彩、造型、装饰性、表现性而吸引,被作品画面中传达出的彝族独特的审美取向所震撼,引起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在拍卖会上频频拍出高价。这些在20世纪80—90年代因为画彝族风情油画成名的四川画家,现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画家,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艺术,填补彝族美术研究上的一个空白,完善彝族美术研究,促进彝族美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作品整理成册,并进行全面、系统研究,有利于对彝族传统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作品频繁出现在全国各种类型的美展上,人们被这些油画作品中独特的彝族风情感染,被彝族美术的色彩、造型、装饰性、表现性而吸引,被作品画面中传达出的彝族独特的审美取向所震撼,引起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它激发了当代画家蜂拥而至,到凉山体验生活、写生创作,对于弘扬彝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作品的画面、图案、色彩等元素可运用到凉山彝族旅游产品开发中,提升凉山彝族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作品与彝族文化相互促进,在多元化状态下共同发展。

基金项目:

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简介 第7篇

经过70余年的发展建设,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飞速发展, 医院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0年建成“国家二级甲等医院”, 1998年成为“国家三级乙等医院”。2008年11月通过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 成为我省民族地区唯一的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同时还是“卫生部紧急救援网络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凉山临床学院”、“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非直管) ”、“省医学科学院·省人民医院 (集团) 网络医院”、“凉山州红十字医院”、“凉山州红十字急救中心”、“凉山州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系统医院”。

目前, 我院占地116.13亩 (含院本部32.54亩、马道分院47.77亩、长安分院35.82亩) , 业务用房85872 平方米 (含院本部50773平方米、马道分院 14640平方米、长安分院20459平方米) 。在岗职工1600余人,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30人, 副高级以上职称174人,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 州级学术和学科带头人17人, 省卫生厅学术和学科带头人1人, 省卫生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设有25个临床科室, 30个护理单元, 16个医技科室, 开放床位1084张。

医院儿科、心血管内科是四川省医学甲级重点专科, 妇产科为“四川省医学乙级重点专科”在建项目, 肾病内科、胸外科、神经外科是我院优势专科, 同时也是凉山州内有影响的专业科室。10多年来, 医院各项医疗质量效率指标持续保持强劲上升态势, 年门诊量70余万人次, 年出院3万多人次, 年手术近8千台次。

医院拥有美国GE1.5T核磁共振、德国西门子DR、飞利浦-柯达DR、西班牙移动DR、飞利浦乳腺钼靶机、西门子数字胃肠机、螺旋CT、CGO-30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系统、彩色B超、多功能麻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多种内镜、钴60治疗仪、直线加速器及12人舱高压氧等大型医疗设备, 建立了“洁净手术部”和“中心ICU病室”, 并在全院实施了中心供氧和中心负压吸引, 能常规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颅内肿瘤切除、血液净化、心脏及普通介入放射、放射治疗、内镜手术等项目。

凉山州一医院马道分院位于西昌市马道镇, 其前身是西昌铁路医院, 先后隶属于西昌铁路分局及成都铁路分局, 2001年4月评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 2005年7月1日整体并入我院。医院开放床位103张, 以烧伤外科、内科、传染儿科等专业为主, 并设有综合门诊。拥有螺旋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超等大型设备。

凉山州一医院长安分院暨凉山州传染病医院, 是州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11月动工, 2009年7月6日正式投入使用。医院占地面积35.82亩, 业务用房20459平方米。医院以传染病专业、肿瘤专业为主, 并设有综合门诊及专科专家门诊。医院除按照国家传染病医院建设及管理标准建设外, 还拥有直线加速器、钴60治疗仪、后装治疗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数字化X光机, 彩色多普勒等大型医疗设备。医院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医院整体建设和功能得到了评估专家的称赞, 是一所“花园式医院”、“绿色医院”。

全院职工秉承“仁术博爱、传承创新、尊重生命、严谨求精”的优良传统,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不断提高团队素质、医疗服务质量和教学科研学术水平, 推动医院发展。

凉山彝族自治州发展自驾车旅游初探 第8篇

1. 有宏观环境的支持

自驾车旅游是由旅游者自发组织或参加汽车俱乐部、旅行社等组织的团队, 全程或部分由自己驾驶机动车辆 (包括轿车、越野车、多功能商务车及房车等) , 到异地进行观光、休闲度假、探险考察等活动, 以期在途中和目的地获得愉悦体验的一种自助式旅游活动。自驾车旅游具有自主性强、个性化明显、出行旅游合为一体的特点, 且对信息、交通和景区基础设施等有高度依赖性。这种旅游方式能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奇求险、求真求纯求精的心理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旅游需求不断增加, 特别是自驾车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旅游。凉山地处四川西南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近几年, 在政府主导, 民众积极参与的推动下, 凉山地区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 自驾车旅游也得以迅猛发展。

2. 有丰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1) 凉山州有富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凉山州地理位置特殊, 地形地貌独特, 气候复杂多样, 孕育出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 是四川省重要风景名胜片区之一。凉山的自然景观多具有山青、水秀、谷深、林密和地质古老等特点, 加上生态环境的自然协调, 形成了众多风光绮丽、景色如画的自然景观。凉山境内有3个国家级4A重点风景名胜区 (邛海垆山风景区、螺髻山景区和冕宁灵山寺景区) ;有一个国家级3A风景区 (泸沽湖) ;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美姑大风顶) ;有省级风景名胜区 (冕宁彝海、雷波马湖和会理龙肘山仙人等) ;有省级自然保护区 (冕宁冶勒) ;有人类征服自然的奇观 (百万亩飞播森林) ;有阳刚挺拔、阴柔媚态的盐源公母山。还有那些举世稀有的众多动植物资源, 也是奥秘万千, 引人奇想, 加上安宁河流域四季如春的休闲度假气候, 都构成了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成为发展特色旅游的天然优势。

(2) 凉山州有富独特的人文环境资源。凉山州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独特: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南方丝绸之路、彝海结盟) ;有现代举世瞩目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全国四大碑林之一的西昌地震碑林;有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的, “彝族火把节”、“摩梭人文化”等。这些都是吸引自驾车旅游者前来旅游的独特资源。

3. 原有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的改善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 尤其是在举办冬旅会和创办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过程中;在交通方面全州以西昌为中心的公路、铁路、航空等的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 同时, 新建和改造旅游公路和旅游精品景区;在住宿方面据初步统计, 全州开展对外服务的各种客房床位4万2千余个, 其中标准客房3000余套, 二星级宾馆2家, 旅游涉外饭店6家, 旅游定点饭店4家, 另有10余家上档次、上规模的宾馆先后投入运营或正在建设中, 能够满足国内外游客的需求;在饮食方面膳食服务发展较快, 餐饮点大量增加, 其中不乏特色, 各旅游饭店也在不断引进吸收各大菜系的特点, 邛海沿岸的海味和彝族餐颇受游客欢迎;在通讯方面全州已初步形成了网络通讯, 17个县市已开通了移动电话, 通讯方便快捷;以西昌市为中心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的改善, 尤其是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 为发展自驾车旅游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凉山自驾车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1. 凉山自驾旅游, 交通仍是瓶颈

凉山交通状况虽有了极大的改善, 就发展自驾车旅游来讲, 交通还是瓶颈。2007年正月初来自成都的王先生驾车从西昌四公里半到观海湾旅游景区, 仅数公里, 用了40多分钟, 邛泸景区东北岸道路太窄、车辆进出困难, 停车场的数量及容量均不足, 导致了交通拥堵, 这些都是景区交通的一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来是, 西昌至成都、西昌至攀枝花的高速公路的建成还需数年的时间, 在这之前, 蜿蜒盘旋的山路仍阻碍着自驾车的游游。再加上道路标志、加油站、汽车修理、营救等附属设施的建设仍很欠缺等。交通问题, 仍然是凉山发展自驾车旅游的瓶颈。

2. 旅游安全问题仍成为自驾车旅游者的一大顾忌

一方面是自驾车旅游本身就有的风险, 它需要有良好的路况条件、良好的道路设施、良好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车祸营救措施等的配套, 而这些都是凉山州提供得不够好的;另一方面, 凉山地区由于民众素质不高、社会治安不好等原因, 导致很多自驾车旅游者不得不顾忌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3. 旅游信息系统缺乏和不完善

随着因特网技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 为发展个性化旅游提供了广泛信息的空间, 自驾车旅游者在出游前或出游中都希望通过互联网了解目的地的道路况情、车辆通行情况、食宿情况、气象情况、旅游景点治安措施等相关的信息, 而这些都是凉山州提供得不够好。全面可靠的旅游信息的电子化, 在凉山开发自驾车旅游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凉山发展自驾车旅游的对策分析

1. 必须尽快解决制约凉山发展自驾车旅游的瓶颈——交通

首先应积极争取上级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早日建成攀雅高速公路。因为攀雅高速公路全线通车之日, 就是凉山自驾车旅游腾飞之时;其次应设置科学完善的道路标识提示, 告知自驾车旅游者走这条分支线的道路等级状况、到什么景区、可供观赏的景点、治安状况等;再次应快速将景区的土路、石路和羊场小道建成国家标准的车道, 让每个景区都能通车, 让每个景点的人行道都能畅通;最后应加快景区的停车站、加油站、维修站、休息场所等基础设施建成。

2. 建立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

地方政府部门应对游客的安全保障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 加强景区治安环境的安全治理工作, 为自驾车旅游者提供安定的消费环境;其次, 要建立、健全景区自驾车紧急情况处理预警系统, 要确保自驾游旅游者一旦在景区发生紧急状况, 应有专门的紧急救援人员、医疗人员和代驾人员。

3. 加快汽车租赁业和汽车旅馆的建设

作为景区发展自驾车旅游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面对自驾车旅游的飞速发展, 为适应自驾游旅游者的住宿需求, 建设发展汽车旅馆显然是景区吸引自驾车游客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可借川西自驾车旅游规划的东风, 政府应鼓励现有公路沿线的旅馆, 在自愿加入、专家评级、政府补贴的基础上, 按统一标准进行改造, 或通过招商引资新建一批达到国家标准的汽车旅馆。同时应制定地方性法规来规范汽车租赁市场中的不良行为。

4. 要加强旅游营销, 尤其是要建立和健全旅游电子信息网络

在市场经济时代, 酒好也怕巷子深, 发展自驾车旅游, 拓宽客源渠道, 还需要大力开展旅游宣传。首先应通过各种大型活动、各种报刊杂志和新闻媒体宣传凉山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其次网络是当今营销的重要手段, 凉山州相关部门应加快网上旅游信息发布, 包括旅游预定服务。

5. 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营造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

旅游业的发展历来离不开政府的主导, 自驾车旅游所显示的高关联性, 更要求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为自驾车游客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在交通建设方面, 在安全保障方面, 在行业管理和规范方面都需要政府的主导和积极协调。政府应促进各相关部门协作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其发展有赖于旅游环境中各个部门积极有效的配合, 工商、物价、公安、交管、金融、保险等各部门都应从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 通力合作, 真心诚意地为自驾车旅游者排忧解难。

参考文献

[1]李 刚等:双龙风景区自驾车游客结构与行为特征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6 (6)

[2]陈乾康:自驾车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旅游学刊, 2104 (3)

[3]曹新向:我国自驾车旅游市场的开发[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6 (2)

[4]樊国敬 黎章春:自驾游兴起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特区经济, 2006 (11)

[5]凉山旅游政务网http://www.lszta.gov.cn/

楚雄彝族自治州 第9篇

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3年四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 (SMEDI) 为95.7, 处于景气临界值100以下。近几年, 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改善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条件和环境, 提高了发展质量和水平, 尽管如此,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如用工难、融资难等突出问题。尤其自2011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正式进入负增长, 劳动力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企业更是面临着劳动力不足、优秀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文章将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粗浅分析少数民族地区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以期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企业留住人才、促进企业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二、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小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 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凉山彝族自治州拥有丰富的水能、矿产、农业、旅游等资源,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 地方经济得到迅猛发展, 2014年第一季度,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2亿元、同比增长9.8%, 总量、增速均居四川省第5位, 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4和1.7个百分点;但是, 凉山彝族自治州毕竟属于少数民族地区, 经济基础也相对薄弱, 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还有相当的差距, 这导致了该地区的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造成此现象的出现, 主要由以下原因所致:

(一) 企业文化建设落后, 团队凝聚力不足。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团结企业员工、增强团队凝聚力, 使企业凝成一个整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形成的被企业职员所共同接受的企业经营宗旨、价值理念、企业目标等企业价值规范。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中小企业由于地处偏远山区, 信息较为闭塞, 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理念还相对落后;加之企业规模不大企业, 经济效益也不能和发达地区同类企业相比, 所以企业管理者往往忽视企业文化建设。而落后的企业文化难以发挥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作用, 不能使员工产生认同感, 从而无法形成真正的员工认可的企业的价值观念。一旦员工对工作上的追求和与企业的宗旨、目标、精神文化产生矛盾, 在情感上上找不到相应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时, 该员工则会选择离开其原来所在的企业, 去寻找与自己有相似价值观的企业, 从而造成人才流失的现象。

(二) 企业管理制度落后, 优秀人才难以发挥作用。首先, 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中小企业大多还是采取家族管理模式。管理权高度集中在企业所有者手中, 任人唯亲现象突出, 优秀人才的晋升机会则不大, 即便升职也难以触及企业管理的核心层面, 从而造成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较差;其次, 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缺乏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 处理事情时候甚至会出现双层标准, 员工努力也难以得到企业的认同;再次, 企业管理权责不明。权责不明, 在出现问题时管理者之间、企业员工之间均会相互推诿、指责, 破坏了管理者之间及管理者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友谊, 甚至出现有的管理者带头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的情况, 企业的规章制度难以被严格执行, 致使员工对公司产生失望情绪, 从而选择离开。

(三) 企业薪金福利较低, 激励制度不够完善。首先, 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中小企业大多没有完善的薪酬设计体系, 企业员工工资收入较低, 普通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的工资也普遍低于其他地区同类企业;加之企业员工工资待遇主观化, 员工付出和收入不成比例, 致使员工缺乏安全感和成就感;其次, 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中小企业不重视对员工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建设, 工作和生活环境差, 也使员工难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最后,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个重视人情世故的地区, 企业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之间裙带关系突出, 部分管理者甚至担心优秀员工的突出表现会危害到自己及亲友的利益, 不给员工发展机会, 甚至出现排挤现象, 致使企业内部气氛压抑, 员工之间的相容性也较差, 工作积极性不足, 缺乏激情。

三、控制人才流失措施分析

针对以上对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小企业人才流失原因的分析, 笔者认为, 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减少人才流失现象。

(一)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增强团队凝聚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 更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为企业留住优秀的人才。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小企业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文化建设即文化形成、文化实施。就文化形成而言, 要确定企业的价值标准, 各企业应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行业环境等外部特征并结合自身产品特征、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等内部特征, 建立适合本企业自身发展的科学价值观。就文化实施而言, 文化形成仅仅是在观念上有了统一的标准, 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实施, 可以通过开展文化座谈会、主题征稿形式深化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 “将文化的内容和要求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从而让顾客感受到这种文化, 理解、认同和接受这种文化, 直至接受这个企业的产品和整个企业, 最终转化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让优秀人才各尽其能。制度化管理代替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特征。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 加强外部制度的强制约束力。各企业都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各种规章制度都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予以执行, 不应以民族性、地区性相抵触;其次, 完善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一方面要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做到有章可循, 要明确员工的工作权限、分工要明确, 让各类优秀人才均能各尽其能, 抛弃经验化, 建立制度化, 使各项管理工作都遵循制度而进行;另一方面要在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下进行规范化的运作, 建立了规章制度就必须按章办事, 加强监督, 明确考核制度促进各项规范制度高效的运作。

(三)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给优秀人才提供发展空间。良好的激励制度是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源泉, 当代企业完善的激励制度不仅仅是物质激励, 精神激励也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首先, 制定完善的福利制度, 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各企业不仅应完善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险, 针对凉山彝族自治州房价偏高的现状, 可为优秀人才提供一定住房的补贴, 使其能安居乐业。同时也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 从员工的品德素质、岗位能力素质、勤奋敬业精神和工作成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采取综合评价法、品质评价法、行为评价法等综合实施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以得出相对全面公正的评价结果, 并根据评价结果给予浮动的福利;其次, 各企业应加大对工作场地的基础建设, 为员工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对生活环境方面在加大绿化建设的同时, 还应按实际情况建立企业图书室为员工提供学习和娱乐方面的书籍, 修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运动健身场所;最后, 为优秀人才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把优秀人才放在最适合他的岗位上, 做到专才专用, 避免与杜绝哪里缺人哪里调的现象的出现。同时, 给普通员工提供专业培训的机会, 并对其中获得优异成绩者予以精神和物质鼓励。

参考文献

[1]凉山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EB/OL].http://www.lsz.gov.cn/publish/portal0/tab82/info426874.htm#curinfoid=426874, 2014.

[2]陈维政, 余凯成, 程文文.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楚雄彝族自治州 第10篇

一、楚雄彝族母亲育儿观念的转变

母亲育儿观念是母亲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发展、教育孩子的方式与途径、孩子的可塑性等方面所持有的态度和看法, 主要包括亲子观、受教育观、期望观三个方面。

(一) 亲子观的转变

母亲的亲子观是指母亲对自己与子女关系的基本看法。楚雄彝族母亲认为自己作为孩子的抚养者和教育者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认为家庭中子辈和长辈之间的关系, 是从属、尊卑关系。子女从属于母亲, 母亲拥有绝对的权威, 子女要无条件地服从, 孩子对母亲的话要绝对听从。母亲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要求孩子, 不会考虑孩子的感受, 即“我说了, 你就得做, 不管你愿不愿意”。这样人为地加大了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扩大了“代沟”, 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 外来文化的冲击, 这一观念发生了转变, 母亲开始了解孩子的特点, 尊重孩子的意愿, 相信孩子的能力, 更多的母亲开始有意地引导孩子, 倾听孩子的声音, 发现孩子的需求, 增加亲子间的互动, 而不是单方面的要求、命令, 亲子关系趋向平等。

(二) 受教育观的转变

母亲的受教育观是指母亲对教育在孩子发展中的作用的看法。就教育目的而言, 在传统的楚雄彝族母亲的认识中, 认为孩子应该是接受教育并能够获得优异的成绩。孩子好不好, 成绩是唯一指标。而且认为, 教育是学校的事情, 孩子学习好不好, 与学校教育有必然的关系。社会转型期的到来, 楚雄彝族地区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发展起来, 电视、网络媒体的普及, 母亲的育儿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认为在孩子成长中幸福快乐是很重要的, 大多数人不强求孩子一定要有优异的学习成绩才是好孩子。开始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80后的母亲都希望将孩子送入幼儿园或者一些培训机构接受教育。认为在教育中要注重孩子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当然非常认同教给孩子一些知识, 并且不只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她们开始注重为孩子树立榜样, 注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

(三) 期望观的转变

母亲的期望观是指母亲对孩子的教育与职业的期望。母亲的期望和孩子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 母亲良好的期望是孩子成才的不竭动力。在传统的楚雄彝族家庭中, 受长久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的影响, 母亲的育儿观念中,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 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母亲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将来的学历没有苛刻的要求, 认为孩子上大学已经不是唯一的出路了, 能自己养活自己就可以, 从事个体经营也行。当然, 也认为孩子应该为家争光, 应该比自己强, 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将来能处于社会的较高层次。很少有母亲希望孩子成为农民, 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二、楚雄彝族母亲育儿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社会转型期是个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变革时期, 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都呈现出了新的态势。社会转型期的特征投射在楚雄彝族地区, 社会经济水平日益提高, 公共教育机构兴起, 社会传播媒介形式多样, 而这些促使彝族母亲的育儿观念发生了转变。

(一) 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影响着楚雄彝族母亲的育儿观念

楚雄彝族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 以农业生产为主, 就业与创业机会较少, 考大学到政府、事业单位工作成为就业的主要途径。对于楚雄彝族来说, 想要摆脱贫困就必须要上大学, 否则只能回家耕地受穷。自2004年以来, 中央连续出台的7个1号文件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和滇中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 特别是国家桥头堡战略中给予楚雄州建设绿色产业基地的定位, 使楚雄州加快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根据《关于楚雄彝族自治州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记载及根据相关数据显示, 1994―2014年20年间, 楚雄州生产总值从53.62亿元增加到701.8亿元, 增加了12倍。“一旦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非物质文化———价值观、规范和意义、社会结构———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1]经济上的发展, 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就业途径随之拓宽, 外出打工人数增多。楚雄彝族母亲对子女上大学到政府、事业单位工作的观念发生了改变, 认为能工作能养活自己就行, 不管做什么工作。

(二) 公共教育机构的兴起影响着楚雄彝族母亲的育儿观念

楚雄彝族多生活在山区和半山区, 在没有公共幼儿教育机构之前, 母亲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获取本民族的知识, 帮助孩子建立初步的民族情感。在公共教育机构产生以后,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公共幼儿教育机构的开办, 彝族母亲在与学校、幼儿园的联系中, 逐渐接受到来自学校、幼儿园教师教育理念的影响, 使其育儿观念发生着变化。在国家教育政策方针推行的过程中, 截止到2014年, 楚雄州学前3年儿童毛入园率达75.3%;义务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5%, 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7%;高考绝对上线率高于全省4.81个百分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不断加快, 整个教育发展态势良好, 其影响深入到每一个家庭。特别对于学龄段的孩子, 彝族母亲开始关注到孩子身心的发展, 而不仅限于学习成绩。

(三) 社会传播媒介的发展影响着楚雄彝族母亲的育儿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传播媒介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日益密切。在楚雄彝族地区, 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作为教育和传播的媒介在现代生活中分量越来越重, 这是时代的进步, 更是生活的进步。楚雄彝族母亲接触各种媒体, 吸收来自四面八方的育儿知识, 对于儿童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 也不是任意可以塑造的蜡或泥, 也不是可以任意刻画的木块;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 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一个活生生的人。”[2]楚雄彝族母亲不再把其当做个人的私有物品, 开始将儿童当做独立的个体, 考虑到孩子内在的需求, 尊重儿童, 爱护儿童, 关注到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引导楚雄彝族母亲育儿观念科学转变的建议

楚雄彝族母亲传统的育儿观念已经无法适应对现代孩子的教育, 应不断向现代教育理念转变, 而育儿观念的转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完成, 提升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能力, 让家庭教育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一) 政府政策扶持楚雄彝族的发展

目前, 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还比较欠缺, 特别是在楚雄彝族的农村地区。政府需要组织学术力量、资金力量和行政力量来建设成适合彝族家庭教育指导的权威机构, 指导彝族母亲形成科学的育儿观念。同时, 当地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扶持体系, 整合家庭教育资源, 对家庭教育工作进行组织, 规划, 实施, 加强对彝族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管理, 加强对彝族母亲的培训, 形成彝族特有的, 良好的家庭教育政府支持体系。

(二) 加强社会对楚雄彝族的广泛关注

在楚雄彝族农村地区, 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彝族母亲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还只是停留在收音机、电视、图书、报纸等资源的阶段, 计算机网络媒体的使用仍然有限。因此, 社会要注意提高传统媒体在育儿指导方面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并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媒体, 扩大育儿知识的覆盖面。另一方面, 加强对西部教育的宣传, 让更多的人关注西部农村的教育发展, 投入到西部教育发展中。

(三) 提升楚雄彝族母亲自身的文化素养

楚雄彝族母亲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更新育儿观念。由于受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 彝族母亲缺乏科学的育儿观念, 在社会发展进步的今天, 要成为新时期优秀的母亲, 必须通过学习, 获得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扬长避短的破除传统家教中不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观念, 树立自由、民主、平等的科学育儿观念。同时, 对于传统文化中注重传承尊老爱幼、和睦共处、勤俭节约等这些优良的家庭传统美德, 要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Ogbum, William.Social Changes with Respects to Culture and Original Nature.New York:Viking, 1950.

楚雄彝族自治州 第11篇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 科学性 时代性 楚雄彝族 高腔演唱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民族声乐演唱作为歌唱艺术的一部分,其演唱风格多样,体现了该民族的风俗、历史、文化,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与科学性。剖析我国民族音乐发展态势可知,只有将楚雄彝族高腔演唱风格与现代民族声乐演唱的科学性、时代性有机结合起来,才可让彝族民族音乐更具有特色,唱法更科学,更吸引听众,更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

一、民族声乐演唱

(一)民族声乐演唱的科学性

众所周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族音乐,结构较简单,难度不大,很多歌曲演唱者均以自然发声为主。到了70年代后,民族音乐受到世界音乐的影响,歌曲创作力度、难度均有所增加,对演唱风格与演唱者的演唱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科学系统的发声越来越重要。我国的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老师曾对声乐演唱的科学性做出细致解释,他指出应用腹式呼吸法、吸气动作快、吸气量充足、外部动作要小、并保证气息与状态的相互和谐,并达到全身唱的目的。民族声乐演唱的科学性还表现在声音的亮、刚、穿透力强、低音、腔圆字正等方面,能够自然反映出哼鸣、打哈欠、微笑等神情。此外,民族声乐演唱时会在人的喉头、气息处形成共鸣,保证声音与气息平衡,声音优美、动听。金铁霖老师还指出民族声乐的延长关键在于“声、情、字、味、表、养、象”七大点中,这些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包含的民族声乐演唱科学性可让作品绽放出新魅力、新光彩。

(二)民族声乐演唱的时代性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文化交流范围越来越广,音乐元素更是展现出其多元化特征,我国民族音乐在融入自身音乐风格的同时,并坚持自身民族气派、民族韵味、民族感情、民族语言的情况下,还应吸收外国音乐,让民族音乐走向世界。不断引入新元素,吸收他民族音乐之所长,不断提升与改进自己,与时俱进,使得民族声乐更具有时代性,具有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

二、彝族高腔民歌表现形式

彝族高腔民歌艺术主要为外在与内在表现形式两种,外在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文化背景、民族风情,民歌演唱形式、场合等,内在表现形式主要为高腔艺术内涵,内外表现形式相结合可为听众带来极强的心灵感应与听觉效应。

(一)彝族高腔外在表现形式

彝族高腔演唱内容主要描述生活,是对生活中各种事物、场景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彝族人民在野外劳作、生活、节日及婚丧嫁娶中的男女会即兴演唱表达内心活动和情绪的一些小调,音域无限制,有叙述式的念白型演唱,有高亢明亮的超高音(也就是我们声乐术语中的high C以上音域)的发挥,主要包括对唱、独唱,齐唱,帮腔等形式,起腔多为五至八度式大跳,此后再由跳升转向高音,高音的发挥多是无拘无束的假声演唱,歌曲的结尾多以本嗓音拖腔,在按照七至八度下跌,需要较长的气息,楚雄地区以我们本土的歌手李章芬老师的《放羊调》最有代表性,歌曲表达了彝家人在大山上放羊时抒发对美好事生活的赞美和向往,歌曲一开始讲述了彝山的山山水水,带有宣叙的表现,高潮部分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向往是情绪的巅峰,直接用假声引起头腔的共鸣,音域在highC-highD,彝族民歌高腔演唱较为随意,想到哪里就唱哪里,歌曲多融入生活自然场景与自然规律,唱风简单、朴实、自然、豪爽。

(二)高腔内在表现形式

唱歌是彝族人民最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他们可即兴演唱,演唱的民族歌曲咬字吐字清晰,可将所要表达的内容清晰的传递给听众,并能展现表达出民族音乐特有的多样化曲调,在给予不同的具有装饰性的旋律唱腔,整个民歌具有感染力、表现力,表现出彝族人民自然、淳朴的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突出了彝族人民的热情、直爽。

三、民族声乐演唱的科学性、时代性与楚雄彝族高腔演唱的结合

楚雄彝族高腔演唱除了具有民族民歌特有的高亢、激昂、吐字清晰、声音明亮,甜、脆、音韵和谐,还具有较强的民族风、节奏感强,演唱方式多以自由奔放为主,时而酣畅淋漓、时而低沉哀怨、时而缠绵,时而声音尖锐,时而粗狂,均属于我们楚雄彝族民族的特色,演唱中融入了浓郁的民族感情色彩,演唱时可感受到演唱者腹部的变化以及整个人气息与声音的共鸣。楚雄彝族山歌小调高腔演唱时除了要保持传承本身的特色, 还需要声乐技巧当中的腹部气息支撑,大通道的张开和头腔共鸣的打开。应该多结合现代民族声乐演唱中喉头的放松,因为喉头的紧张度虽然能体现出更明亮的音色,但是对声带的使用是有一定制约的,抛弃“紧、挤、白”等传统演唱方式,不断引进外来音乐中的新元素、新曲调,凸显出别具一格民族个性。

总之,彝族高腔起源较早,属于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的艺术结晶,在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听众欣赏水平不断提升的21世纪,要满足听众需求,传承民族高腔音乐文化,其高腔演唱还不得不与民族声乐演唱的科学性、时代性有机结合,使其更好的与世界接轨,方可让民族文化遗产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柴玲.在民族声乐演唱中体味字尾的艺术规律[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3,(02).

楚雄彝族自治州 第12篇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

越西县地处偏远的四川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隶属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邻美姑县, 南接昭觉县、喜德县, 西界冕宁, 北连甘洛县、石棉。幅员2 256.47平方公里, 辖9个地区工委、5镇、36个乡、288个村、908个村民小组、2个街道居委会。现在有汉族、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总人口23.45万人。

过去在国家解纷解决机制尚未建立之前, 越西县有着彝族特有的纠纷解决机制, 即“德古”领导下的民间调解。但国家建立了正式纠纷解决机制之后, 彝族传统的“德古”民间调解渐渐被取而代之。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纠纷的大量出现, 越西县也逐渐建立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大调解工作体系, 拥有调解、诉讼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2012年, 我们调研了越西县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开展的情况, 发现该县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后, 解决社会矛盾纠纷问题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 通过非诉讼方式处理纠纷的案件大幅上升

2009年, 越西县人民法院共受理各类民事案件560起, 结案556起, 结案率为99.3%;2010年, 法院共受理各类民事案件480起, 结案477起, 结案率为99.4%;2011年, 法院共受理各类民事案件共571起, 结案570起, 结案率为99.9%。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结案率呈上升趋势。然而, 通过非诉讼方式处理的案件也在逐年增加, 2009年全县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案件1493起, 结案1412起, 结案率为94.5%;2010年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案件1275起, 结案1176起, 结案率为92.2%;2011年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案件1 811起, 结案1 056起, 结案率为90%。这些数据反映出该县法院诉讼压力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通过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的案件越来越多。

(二) 人民法院面对大量的社会矛盾纠纷案件, 产生了诸多不足

由于该县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较多, 出现了办案人员短缺的窘境。同时, 由于在民族地区, 民族案件逐渐增多, 由于部分案件当事人不会说汉语, 而法院中会讲彝语的工作人员较少, 从而严重影响了案件的审理和执行。另外, 该县人民法院中法官年龄结构偏大加之业务能力不强, 在不断增多的案件压力下, 办案质量得不到极大的提升。

(三) 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实施过程中, 传统的调解方式在民间重新出现

由于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案件数量逐渐增多, 各纠纷解决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及时地解决各类纠纷, 这就导致了越西县过去被代替的彝族特有的民间调解方式“德古”再次出现。在彝语中, “德”是“瘠”、“瘦”的意思, 即病态的象征, 而“古”是“治”的意思, 故“德古”指“治理人间的病态, 惩罚非正义的行为”。在彝族地区, 人们把熟知习惯法及其他社会规范, 遇到纠纷能明析事理、仗义执言、以理服人的头人, 尊称为“德古”。过去, 在我国彝族地区, 彝族人遇到重大、疑难纠纷或者案情复杂、矛盾尖锐或涉案人数较多时, 则会请“德古”等民间权威来进行调解, 从而迅速有效地平息纠纷。虽然越西县又出现了“德古”民间调解, 但由于“德古”属于至今并未纳入正式制度的民间调解, 未成为多元化解纷解决机制的一种解决方式, 所以当地诸多彝族群众虽然内心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处理纠纷, 但迫于司法途径的权威性, 仍选择花高成本, 走司法程序。

(四) 越西当地群众对非诉讼解决机制认同感不高

从调查问卷的信息来看, 我们发出调查问卷310份, 其中有213份 (占问卷总数的68%) 的问卷一般群众反映:他们对于矛盾纠纷的解决仍倾向于人民法院。他们认为, 人民法院的判决具有强制力, 通过司法程序更有利于保障自身权益;而调解仅仅作为一种尽力让双方达成共识的一种方式, 不具有强制力, 同时也不能很好地保障权益, 与其浪费时间在调解上, 不如直接走诉讼程序。从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来看, 当地群众对非诉讼解决机制认同感不高, 更认同人民法院的诉讼解决机制。

上述四个方面反映出:越西县非诉讼方式解决案件比例在上升, 法院诉讼压力在增大, 群众对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认识不够, 这些问题充分说明在该县宣传、推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健全越西县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意义

越西县随着经济的日渐发展, 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利益关系也不断变化, 各种矛盾纠纷也随之出现。一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体制的转换和利益格局的调整, 我国市场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另一方面, 人民的权利意识、法制意识和维权意识在觉醒和增强, 各种形形色色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 各种利益关系此消彼涨, 各种价值观念交互碰撞, 矛盾错综复杂。所以在社会管理创新下完善彝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对维护社会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

(一) 有利于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在建设西部民族地区和谐社会中, 努力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纠纷机制, 整合一套功能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价值相互渗透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是有效预防、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 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大事。在“社会管理创新”这一时代背景下, 引导凉山州越西县彝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多元化发展, 进而推广到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对于维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 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 有利于尊重纠纷主体的多样选择, 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纠纷

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体现了纠纷主体对各种解决纠纷方式有不同偏好, 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就能很好地尊重纠纷主体的各种选择, 让纠纷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自身利益选择解纷方式。多元化是相对于单一性而言的, 其意义在于避免把纠纷的解决单纯寄予某一种程序, 并将其绝对化。它以人类社会价值和手段的多元化为基本理念, 重视民间和社会各种自发的或组织的力量在纠纷解决中的作用, 为当事人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以实现不同的价值。

面对越来越突出的矛盾纠纷的复杂性、多发性与司法资源的有限性、司法能力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 必须发挥多元优势, 针对各类纠纷的不同特点, 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优势在于:程序简便灵活, 效率较高;化解纠纷的成本低廉;能够妥善解决情与法、情与理、法与乡规民俗的冲突;能够拉近纠纷处理者与当事人之间的距离, 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 优化配置司法资源, 减轻法院的压力

司法的过高期待和传统纠纷解决途径的单一化会直接导致法院压力加大, 追求效率的动机使得法院不得不向增加法官人数、简化诉讼程序寻找出路, 这必然会妨碍程序的正规化, 影响司法的权威性。在司法资源短缺、诉讼成本不断攀升、法律援助使用不当的情况下, 司法资源利用上的不平等会不断扩大。而通过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向当事人提供便捷、及时、经济和符合情理的非诉讼服务, 扩大法律服务的绿色通道, 达到司法资源的优化利用, 最终实现司法的公正和权威。

三、完善越西县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对策

(一)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内部的完善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涵括了诉讼解决纠纷机制和非诉讼解决纠纷机制两类。

1. 诉讼解决纠纷机制的完善。

越西县人民法院目前正以构建和谐社会和服务经济建设为目标, 强化诉讼调解。在规范层面上, 该院有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越西县人民法院规范诉讼调解规则》及越西县人民法院、越西县司法局《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 以此来规范调解工作。在原则上, 坚持“能调则调, 当判则判, 调判结合, 案结事了”的原则, 坚持走调解多判决少的路子。在目标考核上, 将调解结案率纳入目标考核, 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目前该院创新调解方式, 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做好调解工作。将庭前调解与庭中调解相结合, 庭内调解与庭外调解相结合, 同时, 采取委托单位 (组织) 调解和人民调解员及亲戚朋友调解的方式, 把民事调解工作贯穿于整个诉讼调解过程, 努力提高案件调解率。

2. 非诉讼解决纠纷机制的完善。

目前, 该县已有几个乡构建起了“大调解”工作体系, 如南箐乡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 严格将社会矛盾化解作为综治维稳的重要工作狠抓落实, 把矛盾纠纷工作放在首位, 并形成了相应的机制。具体做法为:一是建立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为组长, 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为副组长, 具体负责“大调解”的日常工作, 全面加强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建立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主要负责研究部署相关工作、排查矛盾纠纷、收集掌握工作信息、整合调解力量、协调处理重大矛盾纠纷、培训调解员、建立健全工作台账。三是扩大调解网络覆盖面。建立健全纵向覆盖镇、村 (居) 、社三级, 横向覆盖各单位 (部门) 的调解网络, 做到“哪里有群众, 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 哪里就有调解员工作”。

总之, 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体系下, 越西县自2011年以来, 坚持“一手抓预防, 一手抓调处”, 严格落实县、乡一月一排查, 村、社半月一排查的矛盾纠纷滚动排查调处工作制, 切实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同时, 以乡 (镇) 、单位综治办为载体, 深化矛盾纠纷调处工作, 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互动、运作高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网络, 充分发挥各级组织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的作用, 着力强化矛盾纠纷疏导能力。通过实行联合接访、上门接访、内部调解等方式, 进一步畅通民意表达和诉求渠道, 矛盾纠纷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得到及时有效化解。在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指引下, 工作成效显著。如2011年第一季度, 全县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215件, 调处矛盾纠纷183件, 调处率为85.1%, 实现了矛盾纠纷“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的目标。

(二) 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衔接机制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不仅由多个纠纷解决机制共同组成, 更重要的是这些机制在独立运作的同时, 强化衔接, 互相配合, 实现功能互补。首先, 应重视调解的重要性, 将其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加强人民法院对调解工作的指导, 建立相关协调指导机构, 并定期了解人民调解的工作进展, 从而研究相应对策, 解决问题, 不断推进人民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其次, 可以建立司法联席会议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庭审观摩和联合培训制度, 使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调解等组织密切联系, 强化工作配合, 达到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真正意义上的功能互补。最后, 应强化宣传引导, 推广好的经验, 使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发挥更大的优势, 进而在全县形成健全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三) 严格规范各类纠纷解决机构

越西县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之所以不健全, 部分原因来自纠纷处理机构的过于松散, 这使得机构内部工作人员办案效率低、缺乏足够的工作热情, 同时在办案过程中出现了有失公平、公正的现象。由此可见, 严格规范各纠纷解决机构, 对于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应在各纠纷解决机构建立严格的工作规章制度, 规范各类运行机制, 实行当事人监督制度, 确保纠纷处理的公正。

(四) 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

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应将越西县彝族特有的民间调解纳入正式的民间调解制度, 成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一种解纷方式。“德古”调解在越西县彝族同胞中具有很高的威望, 所以将“德古”调解纳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必定会从源头上解决诸多尖锐的民族矛盾纠纷, 确保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当前可将“德古”调解逐步实现规范化, 将其职责范围定位在民事纠纷中, 至于刑事纠纷必须通过刑事诉讼解决, 促进“德古”与人民调解逐步融合。广泛吸收民间有威望的“德古”进入人民调解委员会, 通过培训增进其对国家法律、政策的理解, 促进两种调解方式不断融合, 功能互补。在当事人权限范围内, 调解活动的方式应尊重当事人的选择, 可以以“德古”调解方式进行。

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越西县矛盾纠纷的特点和规律, 实现各类纠纷解决机制功能相济、有机衔接, 从而增强解决矛盾纠纷的有效性, 促进彝区和谐稳定, 正是当前越西县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下, 我们相信越西县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必将走上科学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轨道, 有效地促进彝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强, 乔闻钟.民族地区法治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探索——关于“北川模式”的调研与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7, (5) :5.

[2]刘永强.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北川模式[J].黑龙江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09, (4) :18.

[3]马尔子.浅谈凉山彝族德古[J].凉山民族研究, 1992, (创刊号) :15.

[4]李剑.凉山彝族纠纷解决方式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1:18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楚雄彝族自治州】相关文章:

凉山彝族自治州规划09-30

彝族舞蹈07-17

彝族介绍08-16

彝族的历史07-25

彝族女范文05-17

彝族特点范文05-20

彝族名单范文05-20

彝族婚俗范文05-20

彝族习俗范文05-20

楚雄州脱贫攻坚政策08-25

上一篇:城镇社会保障下一篇:机械化深松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