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幼儿学会分享

2024-06-16

引导幼儿学会分享(精选5篇)

引导幼儿学会分享 第1篇

一、游戏互动———树立分享意识

作为幼儿教师要特别关注与幼儿共同互动过程的分享教育。在成人眼中的幼儿游戏, 就一游戏而已, 实质上对于幼儿而言, 就是实践练习的真实场景。为了培养幼儿的分享精神, 摆脱“吃独食”的不良行为, 集体互动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在家庭中, 很多孩子可能是“小王子”、“小公主”, 其他家庭成员围绕着他们转, 但凡好的东西全都会留给孩子享用, 完全没有意识去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因此, 在与班级同伴接触时, 主动去分享自己东西的行为较为困难。

在活动中我专门设置了这样的游戏场境:四个小朋友为一组, 每组分发一盒蜡笔和四张纸。游戏规则是自己可以随心所欲的画任何东西, 最后比比哪一组画得又快又好, 并提醒他们要一起合作完成绘画作品。刚开始就不断有孩子嘟囔:“老师, 四个人才一盒蜡笔, 不够用呀?”“我先画, 等我画完了, 你们再画。”“老师, 有的小朋友不让我用粉色的。”一些“霸王”提议和纠纷情况, 便一涌而至。此时, 我便引导孩子:“你们自己好好想想办法, 怎样才能让大家一起完成绘画任务?比如, 你们互相交换蜡笔使用。如果发生争吵, 该组将扣除一颗五角星。”孩子们听后, 面面相觑, 又不得不小声地催促同伴快点画。之前争议不断的教室, 渐渐进入了忙碌的借、换、画的场景, 孩子们懂得了相互合作、相互分享。

在活动结束的时候, 我提问孩子们:“一盒蜡笔你们是怎么用的?”有的孩子说:“我用完让他用, 他用完再让她用。”有的孩子说:“老师, 我不用的让他们用, 他们组不用的让我用。”“看来你们都是相互借蜡笔画画的, 对吗?”孩子们纷纷点头。“那看来把自己不用的东西, 相互转借给别人, 是不是能够帮助别人呀?”“对”“那帮助别人之后, 你是不是感到很快乐呀?”“是”, 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使劲地拍着小手。实质上目的是通过东西的分配, 观察幼儿如何处理东西的均衡使用, 以达到培养分享精神的实践目的, 并让幼儿为自身的分享行为称赞, 尝到与人分享的快乐, 从而树立起积极分享的意识。

二、榜样示范———发扬分享精神

运用良好的榜样示范, 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是最有力的说服。把握好幼儿爱表扬、爱出风头的心理特点,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 要适时把握时机和状况。让身边人成为榜样, 大力表扬其奉献精神, 是对幼儿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 以榜样感染其他幼儿, 带动其他幼儿的行为表现。

在一次课间活动中, 一个孩子跑到我身边对我说:“老师, 我想玩海洋球, 可是玩具盒里没有了。”就在这个时候, 旁边的另一个孩子对她说:“我拿到了海洋球, 我先把海洋球给你玩一会儿吧!”两个孩子相视一笑。于是, 我利用这个很好的案例来对孩子们进行分享教育, 在课堂上大力表扬了大方的孩子, 并告诉其他孩子要向她学习乐于分享的品质。被表扬的孩子兴高采烈, 内心其实更加赞同自己的正确性行为, 其他孩子则向其投以羡慕眼神, 明白原来她做的事情是值得表扬的, 应该向她学习。就这样在孩子们的生活中, 一件小小的事情就足以引导幼儿去如何分享, 理解分享的本质, 明白给予了他人, 自身也会得到快乐。

三、故事渲染———熏陶分享乐趣

幼儿故事都带有一定的教育性和趣味性, 来活跃幼儿的脑部思维运转, 告诉幼儿的生活常识, 以及明辨是与非。因此, 灌输分享意识, 从日常的故事入手, 是较为不错的办法之一。

《孔融让梨》的故事, 几乎每个成年人耳熟能详, 也了解其本质。对于幼儿的分享教育作为典范, 最恰当不过。故事短小精悍, 目的在于引导孩子说出孔融让梨的原因, 最终引导出与他人分享的目的。下面是我与孩子的沟通过程:“孔融是不是好孩子?”“是”“他为什么是好孩子呢?”“因为他把大梨拿给其他人, 自己拿最小的。”“他是不是把好的东西分享给别人呀?”“是”“那我们是不是得向他学习?给他鼓掌?”“是”“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呀?”“把东西要分享给别人”;“对, 不做小气鬼, 要做一个愿意与他人分享的好孩子。”师幼之间简单的对话, 让孩子们有了分享的教育观念。以故事示人, 简单易懂, 趣味横生。在日常生活中, 让孩子逐渐形成自我教育, 对自己的行为明辨方向性, 为自己的分享行为由衷地感到快乐。

对幼儿的分享教育, 要把握好幼儿的心理特征, 以及性格差异, 避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造成适得其反。有效掌控游戏的操作过程、榜样示范的有效力证, 以及故事导入的趣味推进。懂得分享的重要性, 使幼儿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 感受良好行为方式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李德显.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发展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3 (12)

论文让小班幼儿也学会分享 第2篇

分享——指幼儿将自己所拥有的物质或所支配的物质或事件、欢乐、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起使用、体验的行为,如玩具、食品等。分享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分享意识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的基础。幼儿是祖国的花朵,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智力与体力,更应具有好的品质与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目标中的第二点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从中也可以看出,在如今优越的社会条件下如何激发、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就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幼儿,由于其独特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分享行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而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父母对孩子有了过多的保护、迁就与溺爱。平时只和自己的亲人接触较多,却很少有机会能和别的孩子交往、游戏,于是他们不懂得分享,常常“霸道”地认为:“凡是他能够得到的东西都是属于他的。”这显然不会受到其他幼儿的欢迎,也不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个性。具体表现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独占心强、不合群及合作意识差等。那么,如何使他们打破以“我”为中心的观念,更多地显示出分享行为呢?请看下面二组现象的描述:

现象1:在一次《找朋友》的教学活动中,我组织幼儿去小二班找找新朋友,大部分的孩子与他们玩的很友好。但是,当进行分组游戏时,我发现我班孩子对小二班阁楼下面的区域角充满了好奇,开始争抢里面的玩具了。这是我事先没有料到的,为什么孩子们做得与说的会相差甚远?

现象2:吃水果时我无意中发现,孩子们在拿水果时都是仔细看一看后,伸手拿走了其中较大的水果。针对这种情况,今天吃水果时,我有意的观察他们并告诉孩子现在盆子里有小番茄和桂圆你们打算这么吃呀,令我惊讶的是多数孩子都说:那我们一个小番茄,一个桂圆好了。但在行动表现是却截然相反。

通过上述的两个现象,充分说明了幼儿分享活动中言行不一的现象。而现象1中我为我没有责备孩子感到庆幸,因为4岁的孩子要是能在诱惑面前表现出自律,那他们就不用我们教了,我又该如何提供帮助让幼儿发自内心地学会分享呢?

现象2中也是如此,幼儿虽有了分享的意识,但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很好的落实到行为中去,要将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就需要我们教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培养。

一、善于发现,孩子之间的情感基础

轩轩和是铿淳是两个四岁的小男孩,平时很要好。他二人的家长应忙于工作都较晚来接,于是他们在离园活动后会跑到图书角中找感兴趣的书来看。这一次,铿淳找到了一本新的图画书《喜洋洋与灰太狼.》很是漂亮。轩轩盯了好一阵子,也不时的伸手去拉一下书本。可是铿淳不仅没有一点给他看的意思,而且有意的拿着书,走到角落,还边走边说:“这本书我以前没看过,那等我不看的时候你在看好了。”可是轩轩哪里肯依。用苦闹的方式,执意要把这本书拿到手。保育老师见状,连忙出面调解:“铿淳,把你找的这本书给轩轩看一下吧。”可铿淳好像根本没有听见保育老师的话一样,仍自顾自的看着,保育老师继续说:“铿淳乖,你要是给轩轩看看这本书,老师给你找本更好看的好不好?”铿淳依旧当做没听到。

我在一旁算是按捺不住了,改变了一下策略,凑近铿淳的耳边小声说:“铿淳你们俩不是好朋友吗?好朋友不是应该有好东西了,就一起分享的,对不对?你看轩轩平时有了好东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现在他非常想看这本书,请你和他一起看好吗?似乎这几句话打动徐铿淳的心,他很乐意的跑过来和轩轩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所以,老师应善于发现,孩子之间的情感基础,从而让幼儿学会分享。

二、利用榜样模仿,进行影响

幼儿善于模仿,因此利用榜样进行影响,无疑是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有效途径。教师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模仿的重要对象,教师的言行举止、情感态度会对幼儿行为和意识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的示范。

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进行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时,会对其他幼儿产生激励的作用,也能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产生。

因此,对小班幼儿应着重正面形象教育,并要多次强化,加以效果。

三、在一日活动及游戏活动中渗透

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教师要为幼儿创造条件,开展各种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积木游戏音乐游戏等多种游戏活动。游戏也有助于克服幼儿的自我中心,有效地控制这种行为是幼儿与同伴进行分享行为的基础。如室内活动中的插雪花积木中,黄颖想把自己的太阳花加上叶子,可是她已进没有雪花片了,于是她从陈晨的地方拿了几个绿色的雪花片,陈晨见状,也从黄颖地方拿了几个红色的雪花片,在此过程中幼儿学会了分享,了解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同伴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什么样的反应,从而迫使幼儿站在同伴的角度去进行简单的思考,从而学会分享。

四、帮助家长养成良好的教养态度

小磊,四岁,小班幼儿。平时体质很差,经常生病。上幼儿园经常是两天打渔三天晒网,逐渐演变为上半天园。各方面能力发展都较弱,尤其表现在强“占有”上。父母对他的格外溺爱,滋长“占有”的欲望。在主题活动《玩具真好玩》,我让幼儿从家中带来一件最喜欢的玩具,一起放到大箩筐里。上午的教育活动是《我的玩具汽车》,于是我从幼儿带来的各种玩具中找到六辆小汽车,我让这几辆小汽车的主人介绍了自己的玩具汽车。然后我问:“玩具汽车只有六辆,我们小朋友有这么多,那我们要怎么玩呢?”很多幼儿回答说:“可以一起着玩,我玩好了他玩。”但汽车的小主人可不答应了,小磊小朋友不高心地说“这是妈妈给我新买的,给别人玩,妈妈会骂我的。”等等理由,他认为是自己的,就不可以给别人玩。

中午饭后,妈妈来接时,小磊非要把班上的奥特曼图书带回家,我告诉他:“这是小朋友共同的书本,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不可以随意带走哦。”小家伙可不管,嚷道:“这是我的”一旁的妈妈说“老师,我明天会帮他带过来的。”

分析其中原因:妈妈的过度溺爱是导致小磊各方面发展迟缓的重要因素。这个时期的幼儿是发展自主性的关键期,而这一个时期小磊在妈妈的过度保护下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在家里,小磊是小皇帝,习惯的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是我的。虽他已经四岁了,自理能力上与我们班的其他幼儿相比是非常弱的,更不用说分享了。因为他错过了自主性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对他百依百顺,他就无法形成和别人分享的意识,所以家长对孩子进行分享的引导是很重要的。要通过一些方法让孩子体验到分享的快乐,从而乐于分享。

1.父母应耐心的引导孩子,但当孩子出现强要、强抢时,父母应适当的制止,还要以身示范。慢慢地,孩子就能了解了。

2.帮助孩子完善分享的概念。四岁的孩子还很难摆脱自我中心,更多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如:家长带孩子去做客时,就可以让孩子带上一样喜爱的玩具去和亲戚家的孩子一起玩。经常这样就会形成习惯,每当孩子有了新玩具时,他就会主动别人分享。

3.坚持赏罚分明,体验分享的快乐。小孩子是不会知道独占的行为是不好的,所有的道德意识都是从对其行为的反馈中形成的。因此,要让他体验分享的快乐,可以先通过品尝后果法。如:孩子把你买的糖果独自吃光了,以后无论他怎么请求,闹情绪都不给他买,并且让他知道这是对他独占的惩罚。相反,如果孩子把糖果分给长辈、同伴,家长可以高兴地告诉他,因为大家都吃到了糖果很高兴,明天再买一点请他来分,这样孩子就会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五、通过环境创设,进行熏陶

环境创设应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也要与社会教育要求相适应,所以我们应该根据环境教育功能的特点,让幼儿参与营造具有分享教育氛围的各项活动,用反应分享行为的传统美德装扮幼儿园,点缀班级,加深环境陶冶程度,对幼儿进行积极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及情感。

对小班幼儿分享教育我认为是有必要的,可行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持之以恒,小班幼儿受年龄心理特点的影响,形式也因该多样化。只要采取了相应的方法,小班孩子也会有良好的分享行为。总之,要把分享意识转化为行为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凭说教就能达到的,而是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来配合的,并通过用心观察,细心教育,耐心指导,真心付出来进行。相信会是一股清泉,源源流向孩子的心底,不断滋长的分享意识使孩子更乐意于付诸行动,结出累累的硕果。

让幼儿学会分享 第3篇

关键词:幼儿;学会;分享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25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160

“孩子的心灵如小动物一般,纯洁、萌动,他们从家里走到幼儿园这个社会上,心灵也慢慢打开了,但是,如何打开?他们首先通过眼神和动作去学习分享玩具和快乐,分享‘趣味和‘感动,然后才是语言的沟通、交流。”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还是十分必要的。现在的幼儿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是人人宠、人人爱的小皇帝形成了一些坏习惯。怎样使幼儿从坏习惯中走出来,学会与人分享自己的物品及喜怒哀乐呢?这也成了教师研究的问题之一。

教师在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时,应注意多给幼儿创造一些分享的机会,从而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来形成与人分享的好习惯。

幼儿的求知欲强,在参加每个活动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闪光点,如:我学到了什么新本领?我和哪些伙伴合作得很愉快?在活动中我发现了什么?我有什么新的想法?……教师应抓住幼儿的心理,及时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将自己的快乐和收获大胆地说出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这样,幼儿会觉得自己很能干,自然就很愿意和别人一起分享了。只要把分享当作一种快乐,分享行为就不难形成了。

一、借助观察引导,激发幼儿的分享愿望

幼儿在活动中能十分自觉地产生分享行为,这与教师平时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认真观察、适时引导,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分享愿望是分不开的。如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吧!”“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讨论解决。”“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大家一起来看看,可有趣了。”同时师生在活动中也要认真观察,随机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及时做出评价和鼓励,这样会使幼儿更主动、积极地与人分享。

在集体活动时,教师要以鼓励的方式及时引导幼儿大胆表达,将自己平日里积累的经验或是在活动中获得的新知识拿出来与小伙伴一同分享。慢慢的幼儿在与同伴、教师的合作中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激发了幼儿分享的愿望。因此,教师应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享。

二、创造良好的氛围,支持幼儿体验分享

在开放式教育的熏陶下,幼儿越来越自主大方,成了活动的主人,教师在活动中起支持、辅助的作用,引导幼儿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创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对幼儿养成良好的分享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幼儿园的小朋友年龄小,对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能很直接地表露并处理,对同伴、家人的心情就更没有办法理解

根据这一情况,我们班在“我能行”这个主题中,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了“心情屋”,当心情好时,就在自己的号数上挂一个笑脸,当心情不好时就挂一个苦脸。每天引导幼儿观察,对心情不好的小朋友给予关心和帮助。同时在“心情屋”里,我们还让那个幼儿通过录音、画画等形式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然后和大家一起分享。教师在其中只是起着支持的作用。还要定期评出一个爱心宝宝,给予其适当的鼓励和肯定。渐渐的,幼儿很自然地学会了关心同伴,也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能使幼儿学会体会别人的情绪情感。

(二)设计评价版块,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幼儿非常喜欢被人夸奖和获得一些小奖励,往往一个五角星或一个小贴花,都能让他们兴奋好久。为了让幼儿养成一定的竞争意识,我们设计了各式各样的评价版块,支持、鼓励幼儿去竞争,让竞争也成为一种分享,从合作、竞争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例如:我们班设计了“小鸭出壳了”“我长大了”“看谁跑的快”等评价版快,通过多样的评价内容对幼儿在工作坊、五大领域、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这样,幼儿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同伴的成长,从不断的评价和比较中分享同伴成长的喜悦。我们还定期评出“棒宝宝”,以开“赞赏会”的形式,让“棒宝宝们”来说说自己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与小伙伴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悦。这既让幼儿在无形中学会了分享,也培养了幼儿一定的竞争意识,真是一举两得。

由此可见,良好的氛围对幼儿形成良好的分享行为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捕捉教育契机,引导幼儿学会分享

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及时引导幼儿正确地与人分享。

教师可用适当的语言、动作、表情、眼神等与幼儿交流,从而表达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肯定。如当发现幼儿有分享行为时,教师可向幼儿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或用手轻轻拍幼儿的肩膀、头等,使幼儿更加自信,以确定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教师还应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使幼儿产生积极的分享行为,从而更好地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激发幼儿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

例如,我们班在开展主题“美的世界”之美丽的风景时,我们设计了一张高台版图,让幼儿带一些自己或家人外出旅游的相片并将其贴在相应的位置上。闫蔚华小朋友带的最多,在活动中,我发现她总是拿着自己的相片不肯放下,别的小朋友要跟他拿,他说:“这是我的,只能我自己贴,谁让你自己不带。”过了一会儿,别的小朋友都贴完准备集中了,只剩下他自己,手上还有好多找不到位置的相片。他急得眼泪都要掉出来了,赶快请别的小朋友帮忙:“你帮我一起找吧!”在别人的帮助下很快地完成了任务,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在集中时,我有意识的表扬他:“蔚华真棒,把自己的相片拿出来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分享,他们一起认识了很多的景点和景点所在的位置,我们给他们鼓励一下。”从那以后,蔚华变了,经常主动地将自己的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

培养幼儿良好的分享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我们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支持幼儿,在主观上让幼儿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让幼儿在分享的过程中更加自主、大方,这样幼儿的分享行为才能更加稳定、自觉地进行。

引导幼儿学会分享 第4篇

一联系实际加强教育, 增强幼儿自护意识

通过实践发现, 对幼儿的教育要联系实际, 在实际的生活中能更好地加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每天的生活都是在幼儿园和家中度过的。我们应结合实际的生活加强教育, 加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如在每天对幼儿进行体检, 让幼儿树立一个明确的安全意识, 知道体检的目的是为了第一时间了解自己的基本情况, 确保在幼儿园中安全度过一天。同时, 在每天的活动中, 结合实际问题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让幼儿明白携带小刀等尖锐物品、乱吃东西等行为是危险的、不安全的, 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加强幼儿对自身不安全因素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从而增强幼儿对不安全因素的判断能力, 树立幼儿的自护意识。

二采用多种教育形式, 培养幼儿自护能力

单一的教育方式不易引起幼儿的重视, 因此可以结合多种教育形式, 采用幼儿喜欢的形式, 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育方法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 培养幼儿的自护能力。

1. 通过专题教育活动, 指导幼儿学习常识

幼儿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来成长的, 在幼儿成长环境中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通过建立安全宣传栏、学看安全警示标志等指导幼儿学习常识。

在幼儿中建设安全宣传栏, 将有关玩具安全、消防安全、居家安全等教育内容, 以幼儿容易理解的儿歌拼图的形式展示出来, 通过教师引导幼儿看、读, 使幼儿了解安全常识。

在幼儿的生活环境周围把常用的安全标志贴在楼道低矮处, 并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地讲解、提问, 让幼儿记住这些标志, 让幼儿在今后的生活中看到这些标志就明白能做什么, 不能做什么, 学会主动保护自己。

在幼儿的活动中, 组织幼儿看一些有关安全教育专题的动画电影、电视, 通过动画电影、电视指导幼儿对安全常识的学习。

2. 开展趣味游戏活动, 帮助幼儿掌握技能

趣味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所以在选择游戏内容时要找一些适合幼儿的安全游戏活动, 帮助幼儿掌握安全技能。

安全教育涉及的内容很广, 游戏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在选择游戏内容和形式时, 要贴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如让幼儿进行消防演习, 在艺术活动中, 让孩子用一些废旧材料自制一些消防用品, 制作完成后, 大家一起讨论这些用品的用途, 让他们用自制的消防用品作为角色游戏的道具, 来联系怎样使用这些消防器材, 怎样在危险中逃生和自救。在语言活动中, 还可以让幼儿自己画一些有关安全的图片, 然后给大家讲解有关自己所画图片的安全故事。

趣味游戏有很多形式, 在幼儿的生活中家长和教师要让孩子多参加有关安全教育的游戏活动, 通过不同的游戏形式, 帮助幼儿掌握安全技能。

3. 进行专项实践训练, 促使幼儿学会方法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 教师讲解、孩子被动地接受, 很难让幼儿学到知识, 而进行专项的实践训练, 却能促使幼儿学会方法。

在幼儿的教育中, 给幼儿创造机会让其参与实际操作, 变被动为主动, 在专项实践中体会和感悟, 这样能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更能在实践中巩固掌握的方法和技能。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各种情境, 帮助幼儿认识、了解社会中可能遇到的危险问题, 并做出合理的安全行为反应。

当家人和幼儿在一起时, 通过观看真实的情境知道独自在家时应注意些什么, 在遇到危险应怎么做。教师和家人要以情景表演贯穿自我保护活动的始终, 让幼儿完全融入情境中获得经验, 促使幼儿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4. 注重渗透日常生活, 推动幼儿积累体验

幼儿的安全教育, 还应注重日常生活的渗透, 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而良好的生活与幼儿自我保护教育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注重日常生活知识的学习, 促进儿经验的积累。

在日常生活中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都要有明确的要求, 知道怎样做是对的, 怎样做不对。教师和家长应随时告诉幼儿根据天气的变化增减衣物, 加强幼儿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教会孩子过马路时要走人行道, 注意来往的车辆;吃饭时不要嬉笑打闹等。平时要注重幼儿生活的训练, 尽量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日常的生活中提高幼儿的应变能力, 在遇到危险时能及时处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自身生理或心理变化的能力, 如身体的某个部位不舒服时要向父母或其他人求助;生病发烧时, 要拿一条湿毛巾叠好放在前额上;摔倒时, 尽量不要让头部先着地。通过这些生活细节的训练, 推动幼儿的积淀体验。

三促进家园协调一致, 共同提高教育实效

幼儿成长的影响远不止是在幼儿园, 家庭对幼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幼儿园实施教育的同时, 还需要家长的配合, 让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 掌握一些在家时的安全自保知识。要让家长意识到自护教育的重要性, 了解和掌握有关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促进家园协调一致, 共同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1. 探寻多种有效途径, 转变家长安全观念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 得到了家里所有人的爱。因此, 在安全教育工作中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寻找多种有效的教育途径, 让家长加入到幼儿的安全教育工作中, 让幼儿更快地认识和应对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

通过家长会, 学校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培训, 转变家长的安全观念。召开教育座谈会, 围绕主题展开讨论, 找出在家庭生活中的安全教育。如幼儿园自办了园刊, 向家长征集有关安全教育的经验, 让家长积极地参与到安全教育中。利用“家园专栏”与家长进行交流, 让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安全工作。如家长带孩子过马路时要注意安全规则, 注意交通安全;让服药的孩子和家长配合在自己的药品上写上姓名、服用时间等, 避免幼儿的误食。

2. 主动争取家长配合, 形成安全教育合力

《3~6岁儿童发展指南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由此可见, 对幼儿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 应使家园形成安全教育合力。

幼儿园可以召开亲子运动会, 让幼儿的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游戏, 增强安全意识。不定时地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 给家长发参观卡, 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环境, 与幼儿一起参加幼儿园的活动, 提高安全管理。还可以倡导家长每天陪孩子玩游戏、看电视、阅读等, 通过活动让家长以科学的方法教育幼儿。

幼儿园利用“家庭联系栏”向家长介绍安全教育知识, 通过问卷、谈话等形式了解幼儿家庭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同时, 让家长也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通过家长配合, 形成安全教育合力, 促进幼儿安全能力的发展, 让幼儿在安全的环境下成长。

对于幼儿的安全教育, 不要只是简单地进行灌输, 要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 通过多方面的教育, 让幼儿学会自我保护, 为幼儿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娅佩.浅谈幼儿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25)

[2]胡睆睆.如何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J].陕西教育 (综合版) , 2009 (Z1)

[3]张绿萍.浅谈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 2011 (25)

[4]韩继雪、张红艳.加强安全教育, 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J].山东教育, 2009 (33)

[5]张丽.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J].科学之友 (B版) , 2009 (1)

[6]黄文云.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 2010 (3)

故事引导幼儿学会谦让 第5篇

今天在我们准备美工课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我听到有两个小朋友为了一把小椅子在吵架,“我先坐,我先坐”,我马上看到刘一辉和刘美彤两名小朋友正在小椅子上抢座位。

开始我并没有介入,我先是在一旁观察她们,后来,辉辉小朋友主动的将这把小椅子让给了美彤,看到辉辉已经起来了,美彤也不好意思的站了起来,辉辉马上又从另外一边搬了一把椅子坐了下来,事情就这样风平浪静的过去了!

可我就是抓住了这一点开始引导幼儿如何学会谦让。我便把刚才发生的事情给讲给小朋友们听,接着,我又说今天因为刘一辉小朋友学会谦让,所以我讲两个故事给大家听,好不好?孩子们当然都很高兴啦!故事是这样的第一个:是小黑羊和小白羊过河,可他们站在桥上都想自己过去,就相互挤,结果都掉到河里去了。而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小黄羊和小花羊过河,他们站在桥上,先是相互看了看对方,两只小羊都说“你先过吧”,很快,小羊就都到河对岸吃青草了。故事讲完了,小朋友们说一说,你们喜欢两个故事中的哪个故事呀?孩子们都抢着回答第二个,我便说“刚才刘一辉和刘美彤就象第二个故事一样”两个人相互谦让,所以今天我要表扬她们两个小朋友,请全班的小朋友都为她们鼓掌,好不好?

上一篇:院内护理下一篇:信用评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