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产业范文

2024-07-21

涉农产业范文(精选12篇)

涉农产业 第1篇

“入世”以来, 我国各行各业都面临“应该怎么办”、“应该如何应对”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一直困扰着许多粮食企业。就粮食产业而言, 有两种不同的“应对观”:一种是消极的应对观。这种观点过份地强调“入世”给粮食产业带来的冲击、困难和挑战, 认为我国粮食产业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竞争力, 根本无法与美、加、澳等粮食大国相匹敌, 在世界粮食市场上, 是无能为力的。另一种是积极的应对观。这种观点认为, 抓紧“入世”后进一步开放的有利条件, 充分发挥大国粮食产业的竞争优势, 加快和加强粮食产业改革的速度与力度,提升粮食产品深精加工水平, 尽最大可能把粮食产业中现实的和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取得粮食产业最大化的利益。

毫无疑问, 增强国际竞争力对于我国粮食产业势在必行。从国际市场看, 粮食大国之强敌已兵临城下, 对我国粮食产业提出了严峻挑战, 我国只有积极主动地应对挑战、并努力争取赢得挑战。从国内市场看,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加快, 市场竞争的程度将大大加剧。而竞争力弱或无竞争力的粮食产品, 市场会越来越小, 直至被市场淘汰。总之, 我国粮食产品和粮食产业避免被市场淘汰的根本出路, 就是积极应对, 大力增强粮食产品和粮食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从粮食产业自身来看, 为尽快提高效益, 增强粮食产业竞争力刻不容缓。在全国居民生活实现温饱、向小康过渡的新阶段我国粮食产品表现出两种不适应性:一是产品品种不多, 质量不高, 安全性较差;二是加工转化率不高, 目前全国粮食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仅为25%左右, 而国外发达国家则高达80%以上。这就造成我国粮食产品科技含量低, 经济效益低。这种状况急需也必须尽快改变。

我国粮食产品具有不适应性、竞争力不强, 并不等于我国粮食产业没有市场竞争优势。这牵涉到对我国粮食产业竞争优势的理解问题:一是劳动力资源优势,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劳动力供给量大, 而且成本低廉;二是资源优势,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多样, 可以生产许多世界上独占鳌头的粮食产品;三是“后发优势”, 通过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可以挖掘粮食产业的巨大潜力, 形成“后发优势”。

根据中国社科院农经所孙东升博士的研究结论, 我国的谷物、粮食粉、淀粉、糕饼点心等粮食产品用贸易竞争力指数来衡量, 当贸易竞争力指数等于或大于0.6时, 属于高比较优势产品我国的“谷物、粮食粉”等产品的竞争力指数平均达到0.829。这种分析和判断基本上符合我国资源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格局, 即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具有贸易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能力。

然而, 具有竞争优势并不等于具有竞争力。为把我国粮食产业中的竞争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竞争力, 首要的是要选择积极进取的应对策略, 积极推进粮食产业的调整和改革。采取这种应对策略,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以开放促进改革, 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解决粮食产业的体制和结构矛盾;二是把对粮食等农产品“入世”后有限的过渡期作为开放国内粮食市场、有效增强粮食产业竞争力的契机;三是以“入世”与国际市场接轨为机遇, 创造高效率的市场环境把我国粮食产业的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为此, 我国粮食产业必须采取以下重要措施:

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调整粮食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 优化粮食产品质量。

当今国际粮食市场的竞争已由数量竞争为主, 转向以质量竞争为主, 粮食产品质量已经成为粮食产业竞争力的源泉。具体而言, 在机会成本高, 粮食生产优势弱的东部沿海地区, 缩减粮食种植面积, 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和创汇农业, 把粮食市场腾出一部分来吸纳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品。与此同时大力促进粮食主产区充分发挥粮食生产优势, 需要以新思维引导粮食品种结构调整, 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优势化、专用化粮食品种。

以小麦为例, 加工成不同的最终产品所要求的优质化、专用化的标准是不同的:加工面包需要的是强筋硬质小麦;加工方便面、挂面、馒头、饺子、包子等面食品需要的是中筋小麦;加工饼干、糕点等则要求弱筋软小麦。以此类推, 各种粮食品种都要以加工最终产品的技术要求和市场需求制定优质化、专用化的标准体系, 并以此作为引导和指导粮食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调整的客观依据。

2 以市场化改革为途径, 创建粮食流通新体制, 降低粮食流通成本。

在竞争日趋剧烈的国际市场上, 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是增强竞争力的另一源泉。从2001年8月以来, 广东等8省、市主销区市场化改革已取得明显进展, 为继续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探索和积累了经验。在此基础上, 应不失时机, 稳步推进粮食主产区市场化改革, 其主要改革步骤应该是:在坚持、健全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坚持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粮食风险基金制度等宏观调控体系前提下, 逐步放开粮食购销, 由市场为主形成粮食价格。现在大中城市的粮食连锁销售已具有一定规模在继续健全城市粮食连锁网的同时, 还要逐步建立农村粮食连锁网;改革粮食补贴方式, 与WTO的规定相适应, 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改革和改制后的国有粮食企业, 要通过加强竞争力成长为市场为主渠道, 发挥平抑市场、稳定价格、确保供求基本平衡的作用。

通过以上市场化改革举措, 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的基本作用, 从而加快粮食产品流转速度、降低流通成本。通过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 实现最快的粮食流速、最短的粮食流程、最低的流通成本, 增强我国粮食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 以产业化经营为方式, 发展“订单粮食产业”, 转变粮食增长方式。

在建国后的很长时期内, 我国粮食增长方式粗放, 其主要特征是:粮食产业链中产、供、销各环节各自孤立、相互分割, 甚至相互掣肘;活劳动与物化劳动消耗高, 投入大;整个产业产出少, 效益低。改变这种粗放的增长方式、采用集约增长方式是增强粮食产品市场竞争力, 特别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要途径。

转变粮食产业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 变粮食产业相互分割为相互结合的一体化经营, 即粮食产业化经营。其主要特点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产、供、销各产业链相连结为形式, 以专业化服务为纽带, 以现代科技为支撑, 以现代化企业制度为根本, 以市场经营机制为活力。同时, 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 要积极发展“订单生产”, 通过这种形式引导粮食产业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的粮食产品。所谓“适销对路”, 不仅要对国内市场、而且还要对国际市场都适用。在发展“订单生产”过程中, 产业化经营企业要为粮食生产者提供良好的专业化服务, 特别要严格遵守合同。当然, 也要教育农民增强契约观念, 严格遵守合同。采取粮食产业化经营, 能有效转变我国粮食增长方式, 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4 以现代技术为手段, 发展粮食精深加工, 提高粮食产品附加值和粮食产业效益。

依靠科技进步, 采用现代技术设备发展粮食精深加工, 有效提高其附加值, 是增强粮食产业竞争力不可替代的重要措施。长期以来, 我国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加工业处于落后状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粮食部门引进一些先进粮食加工技术设备, 粮食加工业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 全国粮食加工业在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 加工企业规模小, 分布散, 设备差, 多数处在初级加工阶段。这种落后状况不仅使粮食资源得不到合理、充分开发利用, 而且粮食加工产品质量不高, 市场竞争力不强。

为增强我国粮食产业竞争力, 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必不可少。以玉米为例, 不可只满足于加工饲料, 而应深度开发, 生产出米糠油、玉米淀粉、玉米片等。只有采用现代工艺技术 (例如, 低温浸出工艺技术) , 才能既充分提出大豆油, 又不破坏大豆白。换言之, 既提高出油率, 又完好利用大豆蛋白。同玉米、大豆一样, 其他各种粮食资源, 通过精、深加工都可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其各种主要成分。然而, 如果采用小磨油、小磨粉、小粉碎厂等作坊式加工方法, 粮食的宝贵资源不仅无法充分利用, 而且还会造成粮食资源的严重浪费, 更谈不上加工出高质量的新产品占领大市场。因此, 发展粮食深精加工大有作为, 而且是增强我国粮食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而发展粮食深精加工的关键在于, 依靠科技进步, 采用现代工艺技术。

从我国粮食产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出发, 当前应该着力发展以下几种粮食精深加工工艺技术:主食方便食品工业化生产技术;大豆及大豆蛋白深加工技术;各种豆类、小杂粮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现代科学储藏粮油新技术;现代粮食商流、物流、信息流技术;适应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民族、不同消费群体需要的营养强化粮油食品和保健食品技术;绿色产品、绿色包装技术, 等等。如能把我国粮食加工业置于上述工艺技术的基础之上, 就基本上实现了我国粮食加工产业的现代化, 粮食利用综合化, 粮食增长方式的集约化, 粮食企业的效益化。

参考文献

[1]舒元.中国经济增长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2]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3]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

[4]李振声.中国的粮食:问题, 潜力和对策.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主题报告会, 2004 (4) .

[5]张宝文.农业部副部长就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答问.中国农业信息网, 2006 (12) .

涉农产业 第2篇

银监发〔2010〕25号

各银监局、保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各中资保险公司:

加强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的合作,是探索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探索分散农业生产发展风险和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的有效途径,综合发挥银保服务“三农”的功能作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加强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合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合作的原则

(一)坚持立足“三农”、优化服务原则。针对“三农”金融服务需求多元化、多层次特点,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合作机制创新,形成支农合力,为“三农”提供更多更好的信贷、保险服务。

(二)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原则。适应当地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选择适宜的合作方式与合作内容,逐步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三)坚持风险可控、维护农村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原则。加强业务合作的风险监测、分析与控制,严格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自觉维护市场秩序,严禁诱惑性、误导性、承诺性宣传,不得强制借款人购买保险,切实维护农村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四)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原则。按照商业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合作对象的利益诉求,平等协商,规范合作,切实提高合作的财务持续性与合作效果,实现合作共赢。

二、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合作的内容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将涉农保险投保情况作为授信要素。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充分考虑涉农保险对农业风险和农户人身风险的转移分散功能,在对农村借款人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时,可根据借款人的投保情况提高或降低其信用等级。

借款人从事农业生产标的保险已列入国家或地方财政保费补贴范围的,原则上应以投保情况作为对借款人信用等级评定的重要参考指标。投保情况较好的可将原评级结果适当上调,一般的可维持原结果,较差的要将原评级结果下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立投保情况与评级结果挂钩机制。

(二)保险公司要不断提升保险在涉农借款人中的渗透度。鼓励各保险公司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继续扩大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林业保险、渔业保险品种,积极开展农民家庭财产、农房、农机、农村小额贷款、借款人人身保险等涉农保险业务,为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小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险服务,有效提高保险在涉农借款人群中的覆盖度,保障农村家庭经济、农业生产和涉农贷款的安全。

(三)鼓励借款人对贷款抵押物进行投保。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引导农村企业和农户等借款人为贷款的抵押财产,特别是经营的农业项目投保财产保险,鼓励农户家庭主要劳动力参保人身保险,以增强借款人的风险应对能力和信贷资产保全能力。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对农村借款人的参保情况进行细致调查,在确认参保类别和参保比例后确定相应的贷款优惠条件。原则上,预期保险赔偿额占贷款额度的比例越高,贷款抵押担保要求应当越低,贷款利率也越优惠。其中,对抵押物已进行投保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审批发放贷款;对保险受益人设定为银行的,要适当降低抵押担保要求,实行相对优惠的贷款利率。

(四)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研究拓展涉农保险保单质押的范围和品种。保单质押贷款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以具有现金价值的保单为质押物向银行业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业务。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与保险公司和借款人签订三方协议的形式,约定将具有现金价值的保单列为可质押物,并探索扩大可质押的保单范围,尝试把具有现金价值的人寿、投资保险和分红保险等保单以及出口企业应收账款保单纳入可质押保单范围。其中以寿险保单质押的借款人与质押保单的投保人必须一致,其保险期限一般应超过两年且缴费已满两年。合理确定保单质押贷款金额,保单质押贷款率原则上不得超过保单净现金退保金的75%,具体质押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保单质押期间,保险公司和借款人双方应严格履行保单合约。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要抓紧研究制定农村保单质押贷款操作办法。要合理解决保险赔偿金与实际贷款损失数额的差额问题,赔偿金多余情况下应及时向受益人返还多余部分;赔偿金不足时应适当处臵贷款抵(质)押物或由其他担保人代偿。

(五)保险公司要积极探索开展涉农贷款保证保险。贷款保证保险是以借款人不能按贷款合同约定的期限偿还银行贷款所致贷款银行的经济损失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在涉农贷款保证保险开办初期,可以与抵押(担保)贷款相结合,针对农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大额贷款需求,抵押不足的,由保险公司提供保证保险。条件成熟后,可逐步把保证保险推广至涉农企业以及农户,促进解决涉农贷款担保不足问题。各保险公司应结合当地实际,根据涉农贷款类别或贷款主体设计相应的贷款保证保险产品。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应建立相应的赔款划拨办法,并在保险合同中明确保险赔款扣划的相应内容。一旦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风险导致贷款损失,保险公司应及时按合同约定进行赔付。

(六)继续探索发展吸收银行和保险公司参与的多种形式或组合方式的农村信用共同体。为便利农村融资和促进农业产业链条融合发展,目前各地出现了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多类农村市场经济主体,因共同利益关系而参与的信用共同体,成为特殊的新型农村经济单元。

积极支持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共同倡导或参与建设农村信用共同体,引导发挥信用共同体的联合增信功能,促进形成政府政策性扶持资金投入、银行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保险公司提供涉农保险、担保公司或担保基金提供贷款担保、涉农部门提供综合服务保障的多方联动机制。

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要充分发挥在农村信用共同体机制建设中的作用,坚持市场导向和商业原则,着力构建“权责对一等、相互信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多方合作机制。鼓励把农村信用共同体作为涉农信贷和涉农保险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创新产品和服务,逐步探索双方、多方合作的有效形式。对于基础扎实、运作良好的农村信用共同体的成员,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可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以及保险费率等各方面给予优惠。

三、加强对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合作的风险管控

(一)加强对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合作的风险管控。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要根据业务发展规划和自身业务特点,自主选择恰当的战略合作伙伴,并建立相对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要根据合作需要,进一步优化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快业务和风险管理系统建没,形成系统上下条线清晰、穿透力强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要建立信息交流和工作联系机制,重点加强在产品开发、人才培训、IT系统建设、信息共享、业务纠纷处理、客户投诉处理等方面的合作,逐步提升合作广度与深度。

(二)加强对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合作业务的风险监测与联合监管。各银监局和保监局要建立促进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合作发展的工作联系机制,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在农村金融市场合作的帮助和指导,积极协调解决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报告、推广合作的先进经验和有益做法,扩大合作成效。

各银监局和保监局要严密跟踪监测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业务合作的风险,适时组织开展现场检查活动。

各银监局和保监局对违法违规问题要及时处理,督促严格整改,必要时可暂停有关金融机构的合作,确保农村涉农贷款和涉农保险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大对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合作的政策扶持力度。对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合作,实施市场准入绿色通道,鼓励面向“三农”金融服务需求开展金融创新。

鼓励地方财政部门设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金、涉农贷款保证保险专项资金,建立和实施贷款贴息、保费补贴以及资金奖励和税收减免政策,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开展业务合作的积极性。

对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配套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的,各银监局和保监局要优先选择并组织加大推进相应地区涉农信贷与涉保险合作的力度。

请各银监局将本意见转发至辖内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

银监会、保监会

做好涉农价格工作 第3篇

毕井泉同志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和改进粮食、化肥价格的调控工作,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要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努力保持粮食价格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要积极探索建立以目标价格为核心的粮食价格综合补贴制度。对化肥等农资,要认真落实各种价格优惠政策,坚决纠正和查处擅自提高价格、变相取消优惠的行为。要认真研究化肥价格改革方案,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保证农民种粮收益不受损失,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二、完善农村用水、用电、出行等方面的价格政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要因地制宜地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加强农业末级渠系水价管理,逐步推行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和面向农民的终端水价制度,促进农村节约用水,减轻农民水费负担。在进一步改造农村电网的基础上,降低农村非普工业、非居民照明、商业用电价格水平,逐步实现农村各类用电与城市同价,降低农村电费负担,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实现农村中小学用电与居民用电同价。加强农村客运价格管理,按照既有利于调动运输企业积极性,又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原则,合理确定农村客运价格水平,缓解农民“出行难”问题。进一步规范农民建房收费,严禁强制或变相强制农民接受建房咨询、设计等服务并收取费用。完善农村征地补偿办法,落实征地补偿同地同价政策。合理提高农村征地补偿标准,及时足额支付对农民的征地补偿费用。研究制定向农村倾斜的电信资费政策。加快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农村邮政和电信。合理制定农村有线电视收费标准,减免用于“村通工程”和“村村通工程”的无线电频率占用费。

三、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上学贵”等矛盾

要进一步降低政府定价药品价格,加强对放开药品的价格监管。合理确定农村乡镇卫生院、村诊所、卫生站医疗服务项目收费行为,合理制定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收费标准。全面清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落实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暂未实行免杂费政策的地区,要严格执行“一费制”规定项目和标准收费,不得向学生统一收取服务性费用和代收费。清理整顿改制学校收费标准,坚决制止以改制为名乱收费的行为。进一步降低中小学教材价格,制止豪华教材之风的蔓延,鼓励经济实用教材的使用。建立高校成本调查审核制度,规范高校收费行为,完善减免贫困家庭学生学费政策和救助措施,减轻农村大学生的家庭负担。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重点做好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杜绝公立学校向农民工子女上学收取借读费现象的发生。

四、强化涉农价格收费监管,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全面清理涉农价格和收费,及时修改或废止不利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的收费政策。依法保留的收费项目,标准过高的要及时降低。对农村经营服务性收费坚持公开、公正、自愿委托和质价相符的原则,禁止只收费不服务或者多收费少服务。坚持和完善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重点公示农村中小学、农民建房、计划生育、农民外出务工、农用车辆收费和粮食最低收购价、电价、水价等涉农价格和收费,以及国家给农民的优惠政策、补贴、补助等。要改进公示形式,调整公示范围,充实公示内容,强化动态管理,健全配套措施,巩固公示成果。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各种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在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同时,严禁强制农民参加各种有偿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并收取费用。对村委会乱收费进行分类治理,取缔非法收费,规范合法收费,降低偏高的收费。基层政府不得委托村委会向村民收取任何行政事业性费用。

五、加强价格监督检查,规范农村价格秩序

继续深入开展化肥、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监督检查,保证化肥等各项调控措施的落实。要加强对农村供水、供电价格监督检查,促进农村水价改革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工作的实施;强化对粮食、棉花、烟叶等农产品收购价格的监督检查,认真落实粮食等农产品最低收购保护价政策,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重点加强对国土、建设、计生、民政、县乡政府等部门和单位的检查,严肃查处农村中小学教育、农民建房、殡葬服务、农民进城务工等领域的乱收费行为。继续加强对农村教育收费和药品医疗服务价格的监督检查,缓解农民反映的“上学贵”、“看病贵”矛盾。加强对村委会“一事一议”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违背农民意愿、超出农民承受能力、超范围超标准向农民筹资筹劳,以及平调使用筹集的资金和劳务、强行以资代劳等问题,防止将筹资筹劳变成加重农民负担的新口子。充分发挥农村价格监督网络的作用,及时查处价格举报案件,及时解决农民反映的价格和收费问题,努力化解各种价格矛盾,为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创造良好环境。

六、做好成本调查、农产品价格监测等工作,为农民发展生产服务

发挥价格主管部门的优势,积极开展价格服务进农户活动。加强对农产品生产成本收益情况的调查分析,发挥农产品成本调查户“一户带百户”的示范作用,引导农户合理调整生产结构,提高生产效益。做好农产品价格信息采集和交流发布工作,逐步建立覆盖大多数乡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大户的价格监测、信息服务网络,通过乡镇政府网站、媒体、农产品合作组织、乡村价格信息员、农产品生产经营大户等多种形式,及时发布市场价格信息并提供咨询服务。规范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使用和管理,提高应对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异常波动的能力。

涉农产业 第4篇

关键词:涉农企业,竞争力,产业链

一、引言

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就是整个产业链中某个环节或者几个环节所拥有的竞争能力的有机结合,这些竞争力在产业链内部的有机整合表现为单个节点企业的农产品附加值带来的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增值。在产业链上,特色农产品的价值被分解到不同的生产环节(农作物种养殖、研发、培育、初级加工、中级加工、精深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这些生产环节环环相扣,促进了产业中价值的不断链化,从而形成产业价值链。涉农企业产业链越长,农产品附加值越大。

二、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的形成

1、产品差异性是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的落脚点

涉农企业产业链是基于特色农业资源进行加工生产相关系列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中,由于农产品需求弹性小,产品同质现象普遍,由自然资源和成本优势带来的收益有限。涉农企业产业链上各节点企业通过加工生产异质特色农产品,依靠产品独特性和多样性来获取竞争力,拓宽农产品的层次、品质,可以使生产者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垄断地位,获取垄断利润。

2、垄断资源带来的竞争优势是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形成的基础

涉农企业产业链中,垄断条件带来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然资源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链是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特有的农业资源优势形成的。而自然资源的独特性、稀缺性带来的先天优势从始至终贯穿于整个产业链,从农业资源原材料到特色初级农产品再到特色高级农产品,产业链各环节中产品价值的最基本资源优势是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形成的基础。第二,地理区位带来的劳动成本优势。自古以来的城市布局选择,使得我国大多数农业物资的种养殖分布于二、三线城市及农村。二、三线城市及农村的廉价劳动力丰富,为特色农业产业这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3、创新是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的关键

创新是任何主体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对于涉农企业产业链而言,由于农业资源的弱质性、同质性,创新带来的优势显得更加重要。创新包括技术、管理制度、营销战略等多个方面的创造和更新。第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持久有效的根本来源。农产品竞争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产品内含科学技术的水平。由于农业技术具有外溢性的特征,导致一项技术想要为企业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要求产业链上的所有节点涉农企业在各环节的生产活动中,不断投入资金和精力,加大力度研究创造、开发新产品、拓宽新功能,适应市场需求多样性,实现利润目标。第二,管理制度创新。管理制度是产业链自组织过程中将各节点所拥有的资源和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的重要保证,涉农企业产业链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安排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能够促进产业链内部资源、人员、技能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第三,营销战略创新。营销战略创新是通过诸如营销网络、广告宣传等方法进入市场、提高市场份额进而占领市场;通过品牌战略打造名牌产品,增加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以达到增加特色农产品的销售竞争力和形象竞争力的目的。

4、分工协作是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的根本

由于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链上节点的发展情况,特别是涉农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因而整个产业链竞争力形成的根本在于各个节点是否具有竞争力。同时,涉农企业产业链上,农户、企业、中介组织等是整个生产经营行为的主体,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相互分工协作、链接起来,最大程度发挥各自优势竞争力,在产业链层次上的自运行过程中逐步形成产业链的竞争力。分散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十分欠缺,因此要着重引导分散农户建立形成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等,使产业链上具有竞争力的节点相互之间通过分工协作达到资源互补、能力共享。

5、供应链网整合带来的整体竞争优势是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的依托

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是由产业链上单个企业或者经济主体的分散核心竞争力在产业链整体自运行的过程中,通过与外界环境不断摩擦、调整形成的整体竞争力。这种整体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链形成的基础———供应链网优化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仅仅依靠单个企业是无法形成的。通过对地区域内相关节点企业的优化整合,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从而为特色农业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涉农企业产业心竞争力的五种竞争优势

1、价值性

价值性是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的优势之一,主要体现在满足市场需求这一影响因素时表现出的有用性和跟随市场需求的动态适应性两个方面。有用性是指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带来的竞争优势能够使整个产业链的相关特色产品在市场中满足消费者不同程度的需求,使得产业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优势;动态适应性亦从两个维度分析,竞争力类似于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有自身的一个产生、成长、丰富、衰退的动态发展过程。竞争力的成长过程和产业生命周期相互交融、融会和贯通,影响着产业的发展全过程。随着产业的初创、成长、成熟,市场竞争的越发激烈、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上个阶段的竞争力就会变成一般的能力,其价值就会下降甚至不再拥有价值,这既是核心竞争力的衰退阶段亦是产业衰退的标识。真正的竞争力能够使产业或者企业拥有竞争优势并且使这种优势具有长远性和持续性,因此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优势特征就是价值动态性,这种价值动态性的存在促使产业链延伸,生产出更多差异化产品来满足市场不断增多的需求。价值性适应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2、稀缺性

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的稀缺性主要是指自然资源垄断条件以及生产过程中创新的专有技术这两方面的稀缺。稀缺是指相对于消费者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来说,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资源、能力、技术等要素由且仅由单一的或少数的竞争者所拥有。各区域因独特的自然资源、地理区位等因素综合影响,形成了一些其他地区所无法复制的特殊资源、环境条件。涉农企业产业链的形成基点就是利用自身相对于其他地区稀缺的、独特的自然资源,运用独有的技术对这些稀缺资源进行生产经营,形成特色初级农产品、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比如西藏藏烟叶、耗牛肉等产品。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的稀缺性一方面源于产业链形成基点———农业物资的稀缺性,另一方面来源于在生产经营中产业链上各节点企业逐步独自研发的特有的科学技术。产业链上节点企业的培育、加工、生产等技术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总结、研发、创新形成的,特定经营生产过程环境中由具体研发人员、研发设备创新出来的技术是由且仅由特色农业产业链上特有的节点核心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技术的稀缺与特有使得整个产业链在满足消费者特定需求方面获得强势的竞争优势。

3、不可替代性

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的不可替代性是链上各节点企业取得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源泉,主要体现在供应链网上地区文化以及涉农企业产业链逐渐形成的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品牌竞争力这两大方面。一方面,某一具体的涉农企业产业链的形成依托于当地特有的供应链网,供应链网上地区已有的相关产业生产经验以及文化,是涉农企业产业链形成的基础。相关产业的传统文化衍生于当地历史悠久的生产经验与习俗,与当地历史人文环境息息相关,是别的任何地区都无法替代的;另一方面,涉农企业产业链大都以具体的龙头企业为核心,龙头企业在长久的市场竞争中通过自有形象的创建、培育,良好商誉的构筑,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拥有市场号召力的品牌,这一品牌凝聚了龙头企业以及整个特色农业产业链从形成到发展所有的优势力量,是别的产品无法替代的。经过具体分工协作路径形成的特色农业产业链的不可替代与龙头企业产品品牌竞争力的不可替代,这双重不可替代表明,特色农业产业链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优势是更加难以被竞争对手替代的。

4、不可模仿性

不可模仿性是指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根据具体产业链整体和产业链上各节点涉农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现实经济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分工协作形成的,具有时间、空间和主体上的具体性、独特性、路径依赖性等特点。其中龙头企业发展的状况对整个产业链竞争力的大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龙头企业是投资的主体、创新的主体、重大决策的制定者,要组织产业链的生产实现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必须要龙头企业的带动。不同产业链上,单个龙头企业的技术、资金、品牌等具体情况亦是由其形成的独特环境构建的,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上作用的发挥,又得结合当时的资源、市场情况。龙头企业对产业链竞争力影响的程度以及龙头企业自身竞争力形成路径,双重因素错综复杂使得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具有不可模仿性的特点,因而难以被别的主体仿造。

5、共享性

共享性主要是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形成之后对其形成的产业基础供应链网上的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带动性。通过有机整合、优化提升供应链网基础之上的产业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竞争力,能使链上各企业弥补自身在某些生产环节单个力量的相对不足,打造出一种整体竞争优势,享受整体规模产业链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形成之后又能为地区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发挥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关于涉农企业竞争力的探索一直都是学者比较关心的问题。本文从产业链角度探索涉农企业竞争力的问题,从涉农企业产业链开始,讲述了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形成的五个方面以及涉农企业产业链的五中竞争优势,希望能对探索涉农企业竞争力方面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卢凤君:涉农企业竞争力评价的难点问题及解决途径[J].农业经济问题,2005(增刊).

[2]李杰义:农业产业链视角下的区域农业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8.

涉农资金监管 第5篇

今年以来,晴隆县采取四项措施加强涉农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坚决遏制截留、挪用、挤占、套取甚至贪污、私分涉农专项资金的违纪违规行为,以确保涉农专项资金安全运行和规范管理,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晴隆县涉农专项资金主要涉及县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水利、教育等有关部门和全县各乡镇。为确保国家涉农惠农政策惠及千家万户,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利益,今年以来,该县把加强涉农惠农资金监管作为效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四项措施加强对涉农惠农资金实行全程监管。

强化学习教育。该县定期组织纪检监察、财政、审计及涉农资金主管部门、涉农资金项目单位的责任人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有关涉农资金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不断增强涉农资金管理人员依法行政、廉洁行政、规范行政的观念,自觉为涉农资金的管理使用当好家、把好关。

强化项目公示制。属于直接兑现给群众的涉农资金严格按照村组申报,乡镇政府审核后到村组进行张榜公布,群众无意见后报到相关部门拨款,然后进入农网“一折通”发放,确保农户得到实惠;项目单位的资金立项、施工、验收由项目实施单位到项目受益的村组进行项目公示,并要求项目实施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廉政建设责任书。同时,积极开展事前监督,前移监督关口,及时发现和预防涉农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建立健全涉农资金备案机制。将涉农专项资金的名称、来源、数量、项目安排去向、实施单位等情况在同级纪检监察机关备案,进一步促进相关单位改进管理,增强责任感,提高涉农资金管理使用的效率和效果。

涉农资金需法治保障 第6篇

究竟造成这些弊端的真实缘由是什么,以及针对这些问题该如何调整,记者采访到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乔娟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贠晓哲。

厘清重点

《新理财》:近年来各省的财政涉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渐提高,您觉得涉农资金在财政预算当中达到什么样的比例算是比较正常的?

乔娟:随着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涉农资金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逐渐增长是非常必要的,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多少比例算正常,很难说。我国不同省区市的财政预算中的涉农资金所占的比例可能差异较大,因为不同省区市的财政状况、产业结构、农业发展中对资金的需求、以及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资金安排等都存在差异,内蒙、新疆等偏远落后、资源环境恶化以及少数民族地区、黑龙江等农业占GDP比例比较大的地区等涉农资金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可能就多一些。

《新理财》:4月14日,全国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讲话中提到,要加快推动政府涉农职能转变,逐步下放审批权限,强化绩效评价,推进信息公开,构建政府监督、群众参与、社会协同、法治保障的涉农资金综合监管格局,确保涉农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在以上的几点要求中,您更关注哪一点?

乔娟:我更关注是如何依法保障保护公共利益的涉农资金的法制性和规范性。目前很多财政涉农资金采取支持项目的方式投入,也包括很多盈利性经营项目,财政涉农资金的使用方向没能很好区分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有些财政涉农资金被用于盈利目的的经营方面,而服务于公共利益目的的资金却不能全额保障。例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的财政涉农资金的缺口还很大。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农业法》、《食品安全法》、《畜牧法》等法律中将财政涉农资金的范围和内容具体细化、固定下来,并严格依法实施。

显露弊端

《新理财》:人们常感到,涉农资金出现问题比较频繁,您认为主要的问题出现在哪里?

贠晓哲:我认为首先是重分配,轻管理。管理是以需求为基础,针对性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工作。目前涉农专项主要是以行政区域、部门、机构、村庄数、人口数等这些统计单位为基础进行资金分配。

其次是重程序检查,轻实体管理。现有涉农专项资金的立项、审批、拨付、支出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都对专项资金的分配、支出程序进行了规定,但鲜有涉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有对资金投入标的实体的前后变化如何要求和引导进行规定。

第三是重财务审核,轻绩效管理。现有涉农专项资金支出过程中,资金管理部门或单位的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专项资金支出程序的合法合规性控制,几乎没有履职涉农专项资金投入的绩效目标、产出数量质量、投入效果情况的管理。

第四是重企业,轻农户。涉农专项资金的整体绩效目标都围绕农林牧副渔等领域,由于体制决定的生产组织方式主要以农户为主,但是农户生产规模小,数量多且位置分散,且农户自身没有管理条件(没有银行法人账户、大量现金交易等),因此涉农专项资金管理机构就不愿意直接面对农户,而是选择与合作社或涉农企业合作,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组织,因此涉农资金的使用就违背了政策性专项资金的绩效目标。

调整方向

《新理财》:我们国家的涉农资金管理与发达国家相比是不是有很大差距?

乔娟:最大差距应该是发达国家的财政涉农资金已经全部实现法制化和制度化管理,而中国还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部分经济手段和法制手段进行管理。中国财政涉农资金的投资方向、投资领域、受益对象等还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并受人为因素影响等。

《新理财》:那么我国的涉农资金的管理未来应该朝着什么方向调整?

贠晓哲:首先要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涉农专项资金要实行预算绩效目标管理。预算绩效情况按规定向社会公开。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绩效目标完成情况、项目实施进程和支出执行进度的跟踪管理。建立健全绩效评价制度和绩效评价结果反馈整改制度。

其次要实体管理与程序检查并重。主管部门要加强项目验收、督查及绩效管理工作。要制定详细可操作的验收办法,细化验收标准,设置验收节点,按节点验收。要严格验收环节,通过台账查看、账本核查、实地勘测、察看等方式,切忌验收走过场,必要时可通过第三方社会独立机构开展绩效评价。

另外还要进一步做好涉农有关政策、资金、项目的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应将主管的涉农专项资金的分配政策、过程和结果,以及执行过程和结果等全过程管理信息在权威媒体(网络)上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是最好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方式之一。

最后就是涉农资金投入要以农户为基础,以企业(合作社)为补充。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工业化水平也在提高,涉农专项资金应该直接作用于农村、农业和农民直接相关领域,但是以企业为投入基础必然导致涉农资金只涉农,不重农。

涉农产业 第7篇

一、关于涉农企业家的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建立在企业群体范式上由信誉、规范引导的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 是企业家动员企业内外部资源的能力。涉农企业家的社会资本主要是指涉农企业家与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的各种社会关系网络, 如下图所示:

相对于工业企业而言, 我国涉农企业普遍属于创业成长期的中小企业, 所处行业存在投资回收期长、风险大的特点, 涉农企业家要想发展壮大企业就应避开自身弱势, 充分调动一切社会资源, 建立有效的社会网络, 积累社会资本, 通过这种非正式的组织渠道以求发展。因此, 涉农企业家可以积极利用个人社会资本, 寻求合作伙伴, 走一条合作创新的路子, 并吸纳合作企业的新知识, 进行一定的集成创新, 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二、涉农企业与合作企业间知识转移模型

作为涉农企业家就是要将关系网络中的知识转化为本企业所有, 因此, 可以将转化后的知识分为私有知识和共有知识。事实上, 合作双方间的知识转移所涉及的知识大部分为企业私有知识, 由此, 组织间的知识转移可以看作是企业间跨越组织边界传递私有知识, 从而将个体企业拥有的私有知识向合作双方共有知识转换的过程。据此, 可以将涉农企业家与合作企业间知识转移模型构造如下图:

三、涉农企业家社会资本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涉农企业与相关企业合作过程实际上是涉农企业家积累、利用其社会资本的过程, 因此, 涉农企业家社会资本构成对合作企业间知识的转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下面简单阐述涉农企业家社会资本三维度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1. 结构维度主要包含网络关系、网络形态和网络稳定性。

网络关系代表着成员间关系的密切程度, 若涉农企业家与网络内成员关系密切, 就可以减少彼此之间的沟通障碍;网络形态影响知识转移的弹性与可获得性;网络的稳定性指涉农企业家网络内成员变动情况, 由于任何网络都是动态的, 因此涉农企业家应该尽力维护与那些流出自身网络的企业的关系, 以便保有原来的资源和获得新的资源, 促进企业的发展。

2. 认知维度表现为网络结构的共享价值与功能体系, 共同认知对知识转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合作企业间共享文化和共同愿景上。

共享文化的存在能有效减小非正式交流的障碍;共同愿景可增进彼此间知识交流意愿, 有助于成员从心理和思想上全面准确的领会和把握知识要领, 提高合作效率。

3.

关系维度体现的是涉农企业家网络成员个体间彼此的直接关系及其所带来的结果, 主要包括信任与规制。

四、促进涉农企业合作间知识转移的措施

1. 培育有利于知识转移的共享文化:

首先涉农企业家应该努力支持和鼓励员工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进程;其次, 制定有利于知识创新的奖励机制。

2. 树立合作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共同愿景:

合作企业间知识转移愿景的创造应当是合作双方集体智慧的结晶, 建立在合作双方共赢的基础之上。同时还要规定双方知识转移的范围, 以明确双方职责、增进信任、建立知识转移的顺畅通道。

3. 多种方式疏通知识转移路径:

在知识转移过程中, 各种各样的转移渠道会影响知识传递的质量, 因此应该对转移通道进行整合: (1) 涉农企业家可以加强与政府及相关组织的联系, 使知识转移通道顺畅; (2) 社群接触:涉农企业家可以构建一个面向不同合作项目的团队社群, 为参与不同合作项目的成员交流各自经验提供一个空间。也就是说, 知识可以通过一个个不连续的系统团队逐渐被完全地复制, 进而成功地实现知识转移; (3) 技术分享:涉农企业家可安排双方中层技术及管理人员定期进行会晤交流。

摘要:基于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涉农企业家社会资本是实现涉农企业成长壮大的关键。本文构建了涉农企业与合作企业间知识转移的模型, 并且分析了涉农企业家的社会资本构成对合作双方之间知识转移存在的影响, 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涉农企业家,合作企业,知识转移,社会资本

参考文献

[1]张振刚薛捷:企业知识创新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1)

涉农“一号文件”精选 第8篇

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实施重点区域动物疫病应急防治工程, 鼓励乡村建立畜禽养殖小区。

2005年

实施奶牛良种繁育项目补贴, 制定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 加快建设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

2006年

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 推广健康养殖方式, 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

2007年

扩大对养殖小区的补贴规模, 继续安排奶牛良种补贴资金, 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2008年

继续实行对畜禽养殖业的各项补贴政策, 建立健全生猪、奶牛等政策性保险制度, 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探索采取建立担保基金、担保公司等方式, 解决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

2009年

启动猪肉储备, 保持农产品价格合化健康养殖, 采取市场预警、储备调节、增加险种、期货交易等措施, 稳定发展生猪产业;继续落实生猪良种补贴和能繁母猪补贴政策, 扩大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实施范围;继续落实奶牛良种补贴、优质后备奶牛饲养补贴等政策。

2010年

涉农产业 第9篇

1 杨凌涉农企业人才需求现状

在问及涉农企业是否缺乏人才时, 有37家选择是, 并且人才缺口是现有工作人员的49%。也就是说, 半数企业有1/3的人才缺口。所以, 当地涉农企业缺少人才的问题十分突出。在问及企业急需人才类型时, 管理人员人与技术人员的缺口各占23%, 营销人员的缺口占54%。在管理人员中, 高层、中层与一般管理人员的缺口占比分别是34%、29%和37%;在技术人员中, 研发人员、技术更新人员与操作人员的占比分别是34%、34%和31%;在营销人员中, 高级营销人员缺口占16%, 片区经理缺口占20%, 一般营销人员占65%。因此, 企业认为目前最缺少的是营销人员, 尤其是一般营销人员。

在问及企业能够承担或者愿意支付的月薪时, 各类人员平均3 293元。其中管理人员平均4 063元, 高层、中层和一般管理人员分别为4 967元、4 650元和2 777元。技术人员平均3 211元, 其中研发人员、技术更新人员与操作人员分别为4 208元、3 167元和2 173元。营销人员平均2 999元, 其中高级营销人员、片区经理和一般营销人员分别为4 892元、3 481元和2 389元。加上奖金、福利与提成等, 被调查企业实际愿意支付的月薪平均在4 000元左右, 其中高级人员在6 000元左右, 中级人员在5 000元左右, 一般人员在3 000元左右。

反映现有管理人员水平不高的有45家, 现有技术人员水平不足的有35家。但在问及企业是否愿意培训现有人员时, 回答是的只有7家, 占比不到1/10。在问及人才引进困难时, 有33家企业把原因归结于信息渠道不畅, 招聘会议少、档次低;有27家认为人工成本高;有11家认为企业自身吸引能力弱;有5家认为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有3家认为是城市小、就业面窄、配套服务跟不上。

这些企业现有职工的平均月薪为2 976元。其中管理人员平均月薪3 017元, 技术人员平均月薪3 199元, 销售人员平均月薪2 824元, 一般工人平均月薪2 293元。销售人员平均月薪低是因为没有包括销售利润提成部分。加上福利、提成与奖金, 现有职工从企业得到的实际月收入为:管理人员3 853元, 技术人员4 075元, 销售人员4 364元, 一般工人3 213元。因此, 企业对引进人才愿意支付的薪金高于现有职工的薪金。

根据本次调查, 现有工作人员中, 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2%。企业欲引进人才的学历结构为:博士3%, 硕士11%, 本科43%, 大专27, 大专以下16%。根据张天保等人的研究, 愿意接收本科、硕士、博士以及专科生的企业比例分别为50.0%、28.4%、15.0%和6.6%。这与我们的调查结果相似, 说明企业以本科学历人才需求为主。企业对新引进人才的实践经验要求是: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占11%, 1-5年之间的占69%, 1年以内的占12%, 无实践经验要求的占8%。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杨凌涉农企业目前缺少人才的问题比较突出。企业更倾向于依靠引进外来人才, 而不是依靠培养来解决现有的人才缺口问题。也正因为如此, 企业许诺给予引进人才的薪酬高于现有职工的薪酬。同时对新引进人才的学历的要求以本科为主, 工作年限以1-5年为主。多数企业认为它们目前最缺少的是营销人员, 尤其是一般营销人员。

2 杨凌在校农科大学生就业需求现状

由于杨凌涉农企业更倾向于依靠引进外来人才来解决人才缺口问题, 而大学生是企业引进人才的主要来源渠道之一, 所以我们对当地农科大学生就业需求现状进行了调查。在就业地点选择上, 本科生与大专生有很大的区别。本科生的首选地是省会城市, 有334人, 占比83%;其次为中小城市, 有57人, 占比14%;最后是边远地区或农村, 仅有11人, 占比不及3%。专科生的首选地是中小城市, 有177人, 占比58%;其次为省会城市, 有120人, 占比39%;边远地区或农村只有8人, 占比不及3%。因此, 本科生的就业地点以省会城市为主, 而专科生的就业地点以中小城市为主。被调查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校本科生表示愿意在杨凌就业的仅占8%, 而被调查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专生的首选工作地点为杨凌, 占调查总人数的33%。

从就业因素上看, 选择薪酬与福利待遇的有470人, 占比66%, (其中要求薪酬较高的有372人, 选择提供住房的有73人, 选择企业代缴三金的有25人) ;选择发展机会的有137人, 占比19%;选择工作环境的有93人, 占比13%;选择文化风俗的有7人, 占比不及1%。因此, 大学生在就业时最看重的是待遇, 其次是发展机会。其中, 要求月薪在3 000元以上的有64人, 在2 000-3 000元之间的有387人, 在1 500-2 000元之间的有171人, 1 500元以下的有85人。虽然这些大学生对月薪的要求并不算高, 但本科生与专科生的区别非常明显, 要求月薪在2 000元以上本科生的占比为91%, 而专科生的比例仅为36%;本科生对月薪的要求集中在2 000-3 000元之间, 占比为77%, 专科生对月薪的要求集中在2 000以下, 占比为64%。

多数大学生对企业的实践经验要求不理解, 他们认为实践经验是在工作过程中积累的, 大学生在就业前根本没有条件满足此项要求。这也是在校大学生为什么对就业薪金要求不高, 转而期盼企业多培养的缘由之一。少数大学生对此项要求表示理解, 因为这些学生更看重未来的发展机会。

由此可见, 杨凌农科在校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呈现出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他们对薪金的要求比较理智, 他们所期望的月薪明显低于杨凌涉农企业现有工作人员的月薪, 更低于这些企业引进人才时愿意支付的标准。二是本科生与专科生的就业需求存在明显的差异, 本科生的首选地是省会城市, 只有8%的本科生表示毕业后愿意在杨凌发展, 愿意在杨凌涉农企业就业的不到3%。专科生的首选地是中小城市, 表示毕业后愿意在杨凌就业的专科生占比高达33%, 愿意在杨凌涉农企业就业的比例也达到了27%。在杨凌涉农企业现有工作人员中, 专科生与本科生比例为8︰1, 其中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与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的学生的比例为18︰1。

上述数据同时表明:在校本科生的就业需求与杨凌涉农企业的人才需求存在多方面的矛盾或冲突, 比如就业地点、工作环境、发展机会等, 只有薪金可以满足在校本科生的就业需求。在校专科生的就业需求与杨凌涉农企业的人才需求存在较少的矛盾或冲突, 比如就业地点、发展机会、福利待遇等, 只有工作经验一项存在矛盾与冲突。省会城市中的非涉农企业愿意接收本科生的比例为50.0%, 愿意接收专科生的比例为仅6.6%, 这也是本科生不愿意、专科生愿意在杨凌涉农企业就业的另一个根本原因。

3 杨凌涉农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这里将重点讨论两个问题:一是杨凌涉农企业人需求什么样的人才, 二是这些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根据本次调查, 企业最缺少的是营销人员, 其中, 需求按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一般营销人员、片区经理和高级营销人员。其次是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 技术人员需求顺序依次为研发人员、技术更新人员和操作人员;管理人员需求顺序依次为高级管理人员、中级管理人员和管理人员。

那么这些人才需求能否满足呢?满足涉农企业人需求的路径有两条:一是引进外部人才, 二是培训现有工作人员。既然企业不愿意培训现有的工作人员, 只剩下引进一条路了。企业对人才学历的要求以本科为主, 但有97%的在校本科生并不情愿来这些企业就业。加上工作经验的要求, 杨凌在校本科生毕业后能来这些企业工作的概率只有2.4‰。本科生尚且如此, 若不提高待遇, 吸引到更高学历的在校人才的可能微乎其微。所以, 对本科学历人才的引进只能希冀于社会了。

根据我们的调查, 既有工作经验又有本科学历的社会工作人员中, 愿意来杨凌工作的比例为13%, 愿意来杨凌涉农企业就业的比例为3.3%。愿意来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有亲戚朋友或熟人关系, 二是家在杨凌。不愿意来这些企业就业的理由有4点:一是涉农产品投入成本大、技术要求高、经济效益差。二是这些企业规模小、利润少、对员工的福利待遇低。三是杨凌城市小、就业面窄、配套服务跟不上。四是城市发展动力不足, 个人发展空间有限。因此在现有条件下, 杨凌涉农企业对本科或以上学历的人才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根据本次调查, 杨凌涉农企业对大专或以下学历的人才需求可以得到很好的满足。首先从在校大专生的情况看, 愿意来这些企业就业的比例高达27%;专科生对月薪的要求集中在2 000以下, 而现有一般工人的平均月收入也在3 000元以上。其次, 同类学历的社会工作人员表示愿意来杨凌工作的比例为54%, 愿意来杨凌涉农企业就业的比例为32%, 他们对杨凌的生活环境和企业的工作条件都比较满意, 只是希望杨凌的社会保障体系能更健全些。

尽管不少企业认为, 目前最缺的是营销人员, 尤其是一般营销人员, 但笔者不敢苟同。首先从学历结构上看, 现有工作人员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2%, 专科生与本科生比例为8︰1。其次, 愿意来杨凌企业就业的在校大专生与同类学历的社会人员占比都比较高, 所以对大专学历人才的需求无论是现在, 还是未来, 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满足。大专生担任一般营销人员的文化基础应当是绰绰有余的, 企业担心的可能是经验与能力。一方面经验可以积累, 能力可以提高, 只是时间问题。另一方面, 在现有员工与愿意来就业的社会人员中, 肯定有一部分是有销售能力或实践经验的。至于有能力或经验而不愿意从事销售工作的, 应通过激励加以解决。

在问及企业发展困难时, 由于有33家选择了市场开拓难。反过来说, 有40%以上的企业对开拓市场缺乏信心。针对市场开拓难成因的调查结果如下 (可多选) :选择销路不好的企业有32家, 选择生产成本高的有19家, 选择产品质量不过硬的有17家, 选择项目不好的有13家, 选择属于管理问题的有10家, 选择项目规划有瑕疵的有6家。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 目前在市场开拓方面, 不仅仅是销售问题, 还有项目、规划、管理、质量和成本等方面同样存在问题, 而且后者合计占比高达68%。所以不能单靠增加销售人员来解决市场问题, 而需要综合治理。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无论是现在, 还是将来, 杨凌涉农企业对大专或以下学历的人才需求都可以得到较好的满足;而对本科或以上学历的人才需求难以满足,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杨凌涉农企业的人才需求类型不应仅仅局限在销售人员上, 而应同时加强对项目选择与规划人员、产品研发与设计人员、生产管理与质量监督人员等的引进。即杨凌涉农企业不仅缺少销售人才, 也缺少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

4 对策与建议

涉农、小城市、时间短、规模小、效益差、利润薄等既是杨凌涉农企业的弱点, 也是杨凌涉农企业吸引本科或以上学历人才困难的症结所在。如果优秀人才今后继续短缺, 很容易形成越短缺越没人来的局面。因此, 我们必须以企业队伍的人才建设为突破口, 力争扭转上述颓势。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采用一些超常规的手段, 如创新企业人才吸引平台, 创新企业用人关系, 创新企业协作模式等。

创新企业人才吸引平台包括3种方法和3个载体:3种方法是联合招聘、人力资源外包与人才租赁;3个载体是杨凌涉农企业人才智囊团、尖端人才蓄水池和人才招募网站。联合招聘可以克服杨凌涉农企业规模小的弱点, 人力资源外包可以降低企业对外招聘的难度, 人才租赁可以快速解决企业临时急需人才问题。人才智囊团, 既可对企业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研究, 也可深入实际, 帮助企业攻克难题。尖端人才蓄水池就是把一些暂时不需要的高端人才储备起来, 留作企业以后使用, 防止用时又找不来的现象发生。人才招募网站可以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 扩宽吸引人才的渠道。通过3种方法和建立3个载体的目标就是为了能够搭建起一个新型的人才吸引平台, 以提高杨凌涉农企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创新企业用人关系就是要把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结合起来, 使企业发展与员工利益休戚相关。要积极鼓励员工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目标的个人规划, 要千方百计提高职工对工作的兴趣, 积极邀请职工参与管理, 不断提高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企业要塑造对员工全面负责的形象, 要积极帮助员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报酬不仅限于薪酬, 还可以包括股份、工作年限、养老待遇等。奖励除资金和晋升外, 还可以包括外出学习和培养等。只有把现有员工用好, 尤其是要充分发挥高端人才的聪明、才智与创造力, 才有可能吸引到更多的人才。

创新企业协作模式既包括企业间协作模式的创新, 也包括企业与员工间协作模式的创新, 还包括企业与客户间协作模式的创新。目前国外涉农企业在杨凌的占比不到1%, 省外涉农企业没有1家, 这势必会影响到企业间的交流与协作。因此, 今后应当扩展视野, 大力加强对省外涉农企业和国外涉农企业的引进, 注重企业间的信息沟通与人才交流。企业视员工为宝贵的财富和主人, 员工以企业为家, 以企业为荣。只有当企业与员工真正融为一体时, 企业才能不断发展, 员工才能不断增益。企业只有在客户中建立起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 才有更多的人才愿意投身其中。

除了创新企业人才吸引平台、创新企业用人关系和创新企业协作模式, 企业、协会和政府对在杨凌涉农企业连续工作10年以上, 具有本科或以上学历并有重大贡献的人才, 应给予重奖, 以便尽快打破杨凌涉农企业对此类人才需求的瓶颈。

参考文献

[1]朱杰.企业吸引人才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综合版) , 2007, 11.

[2]陈雄鹰.我国市场营销人才的供求与培养[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8, 04.

[3]易兰华.涉农商贸人才特征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04.

[4]刘晴, 卢凤君, 张琳, 吴慧曼, 刘鑑洪.中国涉农企业创新人才的需求与培养[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2.

[5]陈笃升.国际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动态性和人才配置策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1, 11.

[6]王玉茹.市场营销人才需求现状及培训对策探究[J].中国人才, 2011, 14.

[7]王海霞.民营中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 2012, 04.

强化涉农资金审计的思考 第10篇

一、强化涉农资金审计的必要性

(一) 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及其涉及面的扩大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 国家财政支农资金逐年增加, 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也在加大, 由于涉农资金点多面广, 资金来源渠道多, 资金链条粗而长;涉农单位众多, 不仅涉及到各行业各领域, 涉及到众多部门, 且涉及到千家万户, 情况复杂, 如何保障政府各种专项资金落到实处, 并发挥效益, 真正使农民得到实惠, 让农民放心, 必须加大对涉农专项资金、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审计监督, 强化涉农资金审计。

(二) 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监督职能

审计机关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建设新农村目标的贯彻落实情况, 开展有效的审计监督, 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全面落实发挥作用。因此审计机关应积极开展涉农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 积极开展涉农资金的绩效审计, 具体而言就是为分配、管理和使用涉农资金的单位和项目服务, 促使他们管好和用好资金, 同时促进其完善规章制度, 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最终体现在为一方百姓服务, 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 运用审计绩效理论对涉农资金进行深入剖析

可对涉农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检查其效益水平, 评价和分析影响整体效益的因素, 寻找提高其效益的途径。另外通过对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资金损失与浪费、资产流失和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的揭露, 能促进相关部门正确决策、科学管理、提高涉农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能, 维护资产安全, 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

二、涉农资金审计的开展情况

(一) 强化了对涉农改革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和调查

近年来审计机关围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农村医疗卫生等一系列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 部分地区审计机关组织开展了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专项审计, 征地农民补偿费专项审计, 农村卫生资金筹集使用情况审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情况审计或审计调查。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 清欠了征地农民的补偿费, 促进了农村卫生政策的落实和完善, 提高了农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 为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发挥了一定的重要作用。

(二) 加强了对涉农专项资金的审计

为促进提高各类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各地审计机关和人员先后组织开展了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技兴农专项资金、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和林业建设专项资金等方面的审计或审计调查。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 分析、反映、揭示了不同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为促进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项目决策制度, 加强资金管理, 按时保质完成项目建设, 促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确保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 为加强对涉农专项资金的实时监控, 部分地区还利用计算机联网对有关科技兴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和远程审计, 为进一步实现对科技兴农资金的实时监督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三) 强化了对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计

为促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部分审计机关重点对项目预算和竣工决算进行审计, 探索建设项目跟踪审计, 核减工程投资, 节省建设资金, 保证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如关注农村水利灌溉、农村公路、小流域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查处改变和挪用项目资金、虚报冒领、损失浪费、工程质量低劣等问题;且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向有关部门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以确保相关惠农利民的措施落到实处。

(四) 强化了对农村管理部门的审计

部分审计机关在进行财政审计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时, 加强了对农村管理部门的审计监督。如在财政审计中, 加强了对财政转移支付中涉农资金的审计, 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真正落到实处并发挥效益;在经济责任审计中, 把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的农村卫生设施建设资金、文化教育事业资金、农林专项建设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列入了审查内容之列。通过对领导干部履行新农村建设相关责任的审计, 促进党政领导干部增强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高各类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涉农资金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 审计涉及内容广泛, 审计程序和方法较为简单

资金的来源包括地方各级政府配套资金、相关部门和单位投入的自有涉农资金, 造成资金被混用, 各部门 (单位) 职责不清。主要表现在:一方面, 设立审计项目的方式不够稳定, 项目安排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如有的是人大根据需要, 临时以检查的形式出现;有的是按照人大或政府的要求开展审计等。另一方面, 部分县级审计力量不足, 致使部分财政涉农资金审计间隔期限较长, 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审计监督。此外, 部分涉农资金审计局限于合规性和财务账目基础审计, 其经济效益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涉足较少;同时, 审计技术方法仍为就地手工搜集、整理、复核及分析各种信息, 并未充分利用现代审计新技术。

(二) 审计实施严肃认真, 审计质量和效果有待提高

由于财政涉农资金审计的特殊性, 审计过程中, 审计人员都能严正以待;但近年来的审计结果却反映平平, 究其原因是现行的审计体制, 如对同级政府或相关部门存在的专项资金问题, 一些审计机关很难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和处理, 财政涉农资金审计的作用及效益大大减弱。尤其是县级审计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管理情况涉及较少, 对资金分配是否符合客观需要, 是否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以及是否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等方面缺乏宏观的分析和研究。审计结论仍停留在是否遵循法律法规等制度, 显有将审计结论提升到宏观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很少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三) 涉农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较大问题

目前, 国家通过加大涉农资金审计来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从而产生更大收益, 但从实际审计结果来看, 涉农资金的使用管理并不理想, 仍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部分专项工程未进行招标、投标;部分项目决策失误, 个别项目投资损失较大;部分专项工程未经过竣工审核;专项资金未按时下拨、滞留账面;部分政府单位挤占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 直接影响项目的预期效果;资金分散、使用效果不明显;在资金核算上存在不规范现象等, 所有这些无不影响涉农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四、涉农资金审计的强化措施

(一) 细化审计环节, 提高审计质量

细化审计环节具体包括涉农资金的分配、管理审计环节, 涉农项目的立项、建设审计环节, 资金和项目的效益审计环节等内容。监控重点专项资金引入效益审计在资金分配环节, 检查各级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是否在资金上予以落实。在资金拨付环节, 要着重检查滞留闲置、挤占挪用等问题, 促进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在资金的使用环节, 一方面要着力查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 特别是侵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检查评价资金的使用效果, 促进合理有效地利用涉农资金。在资金管理、使用环节, 主要审计涉农资金的项目、预算、计划、资金、设备物资采购、内部控制制度等内容。审查其是否符合投资立项的具体规定, 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有无虚报项目等问题。对涉农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审计, 主要审查涉农资金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与运行状况以及涉农资金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 确保资金使用按制度规范进行。

(二) 创新审计方法,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其一, 应协同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项目库管理制度, 将当期“项目资金分配、实际投资结构、资金调拨时效”三个方面作为项目资金管理层、执行层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其二, 应健全财政涉农资金审计与电算化、网络化及国际化审计相适应的法律法规, 改善审计的法律环境;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严格执行审计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 从而保障财政涉农资金审计工作有章可循, 降低审计风险。其三, 应进一步加快实施“金审工程”, “金审工程”已进行了几年时间, 计算机审计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与发展, 但对于涉农资金审计方面仍需改进和加强, 特别需加大地方审计人员培训力度, 促进地区审计内部资源数据库建设, 构建一个布局合理、扩展充分的涉农专项资金审计网络平台, 解决软、硬件制约因素, 切实提高财政涉农资金审计效率和质量。

(三) 注重涉农资金项目效益, 逐步完善指标评价体系

涉农资金审计, 是将检查资金使用效果、促进合理有效利用资金作为审计的最终目的, 为此, 在审计过程中, 需要探索效益审计路子, 逐步建立一套可行的涉农资金效益指标评价体系。从目前情况看, 该指标评价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 即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社会效益指标体系、生态效益指标体系。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更重点关注涉农资金的直接效益、长远效益和社会效益, 才能使财政支农项目效益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体现出来。有些效益也可直接体现出来, 有的则通过改善生产生活设施和生态环境间接体现出来, 有的在短期内可以体现, 有的则需较长时间体现出来。

(四) 涉农审计问题的处理应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

涉农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涉及国计民生, 对涉农资金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应严肃处理, 但审计处理并不是目的, 健全完善各项制度, 规范管理才是根本, 审计机关应立足“审、帮、促”, 将审计处理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结合起来, 针对审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 应分析原因、找准根源, 及时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促进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从机制和体制上保证涉农资金正常有序地使用和管理, 使国家的各项支农惠民政策能够落到实处。另外在审计实践中, 应特别注意违规的物资、设备、工程等招标投标行为, 使涉农审计问题的处理与涉农资金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涉农税收优惠政策等 第11篇

涉农税收优惠政策

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一系列涉农税收优惠政策,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涉农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提高了个人、个体工商户和销售农产品的个体工商户的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二是对专营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和捕捞业的个体工商户或个人,凡其经营项目属于农业税、牧业税征税范围且已征收农业税、牧业税的,对其所得不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政策。三是明确了取消农业特产税后,对减征、免征农业税或牧业税地区的个人或个体工商户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和捕捞业且经营项目属于农业税(包括农林特产税)、牧业税征税范围的,其取得的上述4业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商务部

降低禽流感对餐饮业影响

针对禽流感对中国的经济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并开始波及餐饮业的情况,商务部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餐饮业的管理和指导,积极调整经营策略,把禽流感对商业服务业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商务部规定餐饮企业一律不得从疫区购进活禽和禽类产品,对从非疫区购进的活禽和禽类产品,必须严格执行索证、索票等市场准入制度;所有活禽和禽类产品入库前,要严格验收,登记造册,建立购进和销售的可追溯制度。餐饮企业要对现有活禽和禽类产品库存进行清理,查验检疫票证,发现问题要及时封存,并请有关检疫部门重新检疫后及时妥善处理。

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源听证规定》

为进一步规范国土资源管理行为,维护国土资源管理的民主和公正,国土资源部今天出台了《国土资源听证规定》。《规定》提出,今后各地拟订或者修改基准地价、编制或者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规划、拟征地项目的补偿标准和安置方案、拟定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方案等国土资源管理行为必须依法组织听证。对于规定应当听证的事项,如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组织听证,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将受到行政处分。从今年5月1日起将全面实施听证制度。

国资委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日前公布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对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的决策、批准及交易的操作程序等进行了规范,并明确了相关各方的法律责任。办法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此办法的出台,旨在规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加强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监督管理,促进企业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防止企业国有资产流失。这个办法规定,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应当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不受地区、行业、出资或者隶属关系限制。

银监会

发布《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银监会发布2004年1号令,正式发布《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对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进行规范管理,并有效控制金融机构从事衍生产品交易的风险。办法自3月1日起实施。主要内容包括:明确了衍生产品的定义和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分类。经过广泛的讨论与征求意见,办法借鉴了巴塞尔委员会的做法,对衍生产品采用最原则的定义,即衍生产品是一种金融合约,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或指数。

北京工商局

允许公民与外商合资办企业

涉农媒体的现状与发展 第12篇

第一,我国是一个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更是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以来“三农”问题连续12年成为中央一号文件。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

第二,随着农业经济发展,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民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再加上信息时代的来临,农民对各方面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在历史与现实的大背景下,涉农媒体的发展将有更多机会,成为真正推动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新动力。

2 涉农媒体的现状与困境

第一,农村传媒市场的发展远远滞后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纵观我国现有的媒体,真正为农民服务的屈指可数,在农村专门为农民创办的报纸寥寥无几,一般多为省级党报的农村版,全国一共也就20来家。尽管近10年来报业不断发展,但是涉农报纸数量却在下降;交通频率、音乐频率,几乎都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受众,而以农民为目标受众的频率几乎没有。

第二,大众媒介在传播的过程中并不能真正做到全方位地满足受众需求,而是倾向于为处于强势地位的受众提供信息资讯,农民无疑处于弱势地位,三农报道被边缘化,使农民很难得到有效的信息。

3 涉农媒体的出路

3.1 利基市场

第一,利基市场指那些被市场中的统治者或者有绝对优势的企业忽略的某些细分市场或者小众市场,指企业选定一个很小的产品或服务领域,集中力量进入并成为领先者,逐渐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理想的利基市场大概具有以下六个特征:一是狭小的产品市场,宽广的地域市场;二是具有持续发展的潜力;三是市场过小、差异性较大;四是企业所具备的能力和资源与对这个市场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相称;五是企业已在客户中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声誉,能够以此抵挡强大竞争者的入侵;六是这个行业最好还没有统治者。

第二,涉农媒体面临的无疑是利基市场,相对于都市类媒体市场、财经类媒体市场,农村市场完全体现了差异化竞争,中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员众多,可以集中资源发展涉农市场,形成独有的优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下的《南方农村报》主攻农村市场,形成很好的效应。但是,在我国的北方以及广大中西部地区还未形成强有力的涉农媒体。涉农市场目前还没有主导者,因此具有无限的市场生机和活力。

3.2 打造多元经营格局

媒体市场化的要求决定了涉农媒体在立足本体的同时,还要打造多元化经营格局。首先,涉农媒体要强化传统业务。做好内容的原创,进行广告营销,拓宽发行渠道。其次,要围绕品牌开展多方面的业务,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传统媒体相较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方便开展其他产业,大到农资经、图书影视影像出版,小到读者资源挖掘、农产品经营,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 涉农媒体报道策略

4.1 坚持新闻专业精神

涉农媒体既是综合性媒体,也是专业媒体,因此要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准确等原则。涉农媒体应担当农产业问题的权威发言人,发出正确的声音,揭露真相,引导舆论。高举新闻专业精神的旗帜,不轻易为利益和权势所动摇,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为农民群体发声的责任。

4.2 反映农民真正的诉求,提供最有效的信息

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多项惠农政策以及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涉农媒体应抓好对重大政策、法律法规的解读,准确、快捷地向农民传递。涉农媒体更应扮演好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智力支持的角色,向农民传递科学技术、农业种植养殖、市场行情、新闻资讯等知识信息;同时,还要积极反映农民阶层的利益诉求,承担起下情上达的使命,搭建起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的桥梁。

4.3 语言风格等通俗易懂,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

由于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涉农媒体要从“传者中心”走下来,改变现行的浓重的说教色彩,语言要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版面编排要简洁明快,叙事风格故事化,多图片少文字,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鲜活的、富有个性的内容来增强农业报道的感染力、亲和力、影响力。

5 结语

传媒大变局时代,涉农媒体也不例外,涉农媒体要承担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和责任,走向市场,寻找利基,反映农民的需求,切实为“三农”服务。

涉农媒体新一轮的发展势在必行,广阔的市场和机遇等待涉农媒体去摸索和把握,涉农媒体必将成为强有劲的力量去指引“三农”更好地发展。

摘要:涉农媒体作为媒体的分支之一,承担着服务三农的神圣使命,涉农媒体长期结构失衡,难以满足大众需求,而涉农媒体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涉农媒体的发展更为紧迫。本文根据其现状和困境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希望能够对涉农媒体的发展有所助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涉农产业】相关文章:

涉农企业09-09

涉农高职论文05-07

涉农犯罪论文07-01

高职涉农专业07-25

涉农专项资金08-21

涉农金融范文05-19

涉农资金使用论文05-07

涉农服务业06-25

涉农项目管理07-05

涉农资金审计论文08-17

上一篇:创意伦敦下一篇:进度计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