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件范文

2024-07-26

金融事件范文(精选12篇)

金融事件 第1篇

一、金融系统计算机信息安全重要性认识

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的一种标志, 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和资产, 对信息时代的现代化企业而言, 信息资产比其他资产甚至资金更有价值。然而, 信息资产的脆弱性决定了各种各样的威胁行为都可能对信息资产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 信息资产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和保护。

金融电子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金融机构的网络系统覆盖范围广, 设备硬件多, 网络环境复杂, 由于业务需要, 存在金融网络与因特网之间的数据交换, 其安全问题不仅影响金融行业的正常运营, 还可能影响国家金融稳定, 甚至影响到国家建设和政局稳定。随着金融电子化的不断发展, 业务工作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信息安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也日趋显现。因此, 如何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成为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值得我们战略性地深思和未雨绸缪地设计与执行。

二、金融系统计算机信息安全现状

(一) 认识不足, 安全意识淡薄

各金融机构为深入宣传和贯彻信息安全会议精神, 做了大量工作, 但依然存在部分领导信息资产的安全保护意识淡薄, 部门信息安全员重视程度不够, 计算机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防范和管理执行力度不足等现象。员工观念上没有看到计算机固有的脆弱性和潜在的危险性, 对国内外发生的计算机泄密、计算机犯罪和计算机病毒等危害计算机系统和信息安全的事件抱有侥幸心理。同时, 对泄密后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认识不清, 警惕性不高。

(二) 管控不全, 队伍建设落后

目前, 大多数金融机构及其辖内各分支机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已形成了一个由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专、兼职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和部门信息安全员组成的比较完整的信息安全管控网络, 对日常性的信息安全管理和预防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但信息安全管控队伍, 尤其是部门信息安全员普遍责任意识不强, 计算机水平不高, 没有形成严肃的信息安全观, 面对不断更新的信息安全技术不能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不能及时有效地传达布置各项信息安全工作。

(三) 约束不力, 制度落实松懈

金融系统开始电子化、信息化建设以来, 根据安全保障工作的需要和上级部门的要求, 制定了诸多行之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 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制度执行的随意性、散漫性等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制度内容不完整, 缺乏科学、规范、合理、全面的制订方法;制度流于形式, 落实松懈, 缺乏必要的责任约束机制, 使其多数成为档案保存或作为应付检查的材料, 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并没有任何直接约束力, 从而影响了制度工作的权威性, 制约着信息安全防范工作的深入开展;部分管理制度相对滞后, 没有紧随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进行更新完善, 且执行不到位, 力度不足, 普遍存在轻落实、少管理, 有章不循或无章可循的现象。

(四) 监管不严, 基础管理缺失

信息安全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也是一个管理问题, 技术是手段, 而管理是基础, 正所谓“三分技术, 七分管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重使用、轻管理的现象, 工作重心上重硬轻软、重外轻内, 缺乏有效应对信息威胁的监督管理模式。由于信息技术自身的专业性极强和行政上的原因, 目前大多数国内金融机构现行的科技部门是集运维、管理、监督于一身的各自为战的技术垄断部门, 这样的运行机制潜藏着很大的运行风险。整个金融系统包括各家金融机构还没有成立专业的、统一的信息安全监管部门, 负责信息业务系统的管理政策、技术标准、风险防范标准的制订, 以及监督、检查和监测评估等工作。政策和管理的交叉势必产生死角, 造成监管的缺失。

三、金融系统计算机信息安全防范措施

(一) 提高思想认识, 切实增强安全意识

金融系统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本单位信息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 坚持以人为本, 把信息安全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可以将信息安全工作渗透到当前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讨论中, 特别是将频频发生的各类信息安全事件作为反面教材以各种形式组织大家研讨, 并了解相关法律责任, 切实提高员工对信息安全工作的认识, 逐渐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意识, 树立严肃、认真、正确的信息安全观, 形成自觉、主动、积极的信息安全全员化的安全氛围, 全面构筑起基础牢固的信息安全防护屏障。

(二) 密织管控网络, 全面加强队伍建设

信息技术部门要有计划性、专题性、针对性地广泛开展信息安全教育, 加强组织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安全知识培训, 也可基于信息安全原则和需求对管控队伍分层次教育培训, 以此提高信息安全管控队伍的计算机操作和管理水平。通过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和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使广大员工主动融入到管控网络中, 从而构建起以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为领导, 每个员工为“点”, 计算机安全员为“线”, 信息技术人员为“面”, “点、线、面”相结合的“面、线、点”分级带动的管控网络。这将进一步充实信息安全队伍, 全面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队伍思想和业务素质。

(三) 明确责任约束, 严格制度完善落实

针对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以及当前形势下信息安全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结合本单位实际, 规范、科学地完备信息安全管理体制, 及时更新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同时, 增强制度的威慑力和约束性, 责任落实到岗, 落实到人, 对于无视制度、违反制度的员工要严肃处理, 以儆效尤, 逐步提高全员的合规意识, 做到防范关口前移。

目前, 大多金融机构在制度和技术上还没有规范计算机设备的维修和报废处理, 建议建立涉密计算机设备维修和报废处理制度, 与相关单位签订纸质文本保密协议, 以明确责任。针对金融系统数据的敏感性、特殊性以及信息安全无试错机制, 可以对应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 完善信息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度, 进一步重视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应急资源的充实, 定期组织演练, 增强协同能力, 提升应急处理能力, 做到有备无患, 以此体现信息安全“预防在先”的理念。

(四) 夯实基础管理, 统一安全监管机构

管理是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础。在西方企业中, 一般都由管理层牵头, 组织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来讨论和批准信息安全策略、分派安全任务、协调安全工作的实施。如摩托罗拉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就是通过管理层面的管理委员会和执行层面的信息安全官 (CSO) 实现的。因此, 各金融机构在加强自身监管的同时, 应由相关主管部门组织协商, 科技、保卫、监察、审计联动, 培养一支专业的安全监管队伍, 统一信息安全监管机构, 统一管理政策、技术标准、风险防范、等级保护、监测评估等一系列信息安全标准, 协同监督、分级管理、无缝衔接, 各部门协作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严防交叉重叠、监管死角, 使金融机构作为监管主体在被监管时做到“从一而终”。

四、结束语

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专题 第2篇

西安国投发〔2006〕3号2006年1月13日印发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及依据

突发性金融风险是指突然发生危害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事件,它具有潜伏性、扩散性和破坏性等特点。建立完善的预警、防范、处置机制对现代金融企业显得尤为重要和十分必要。为维护西安金融稳定,保障公司稳健经营,切实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确保金融突发事件发生后公司能够指挥有序、迅速有效地控制局面并进行妥善处理,把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银监会《银行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陕西银监局《陕西银行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工作目标

防止金融突发事件的发生,或在金融突发事件发生后,防止该事件的蔓延扩大,最大限度地降低由金融突发事件给公司带来的经济损失,防止或最大限度地降低由金融突发事件给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条基本原则

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按照“指挥统一、责任明确、组织落实、反应及时、口径一致、保守秘密”的基本原则。

第四条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突发性兑付资金信托事件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公司正常经营和提供正常金融服务的事件。

第二章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第五条组织指挥体系

1、为了加强对处理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组

织领导,确保此项工作有序、迅速开展,公司成立处理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公司领导小组)。

2、公司领导小组系非常设机构,组成人员相对固

定并随工作岗位的变化及时调整,公司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日常办公地点设在总经理办公室。

3、公司各部门负责人系负责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部门第一责任人,由公司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指挥、调动,形成公司防止、处理金融突发事件工作的组织体系。

第六条职责

1、公司领导小组职责:对处理金融突发事件工作总负责。建立并完善公司金融风险防范预警系统和风险应对处理机制,负责制定处理金融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组织、指挥和统一处理金融突发事件工作的重大事项。

2、公司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执行公司领导小组指令,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具体实施工作预案;负责与各部门沟通协调,收集整理有关信息,为公司领导小组决策服务;负责宣传报道、新闻发布,充分运用舆论手段正确引导群众;负责与公安部门联系沟通,维护公司正常经营秩序;处理公司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3、各业务部门职责:根据公司领导小组的意见,组织实施各项具体措施。

4、其他部门职责:按照各自职责范围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有关工作。

第三章预防和预警机制

第七条预防预警制度

公司建立金融突发事件的防范和预警机制,重点要将已成立的资金信托计划运行情况定期在公司营业场所、公司网站或监管部门指定的报纸上公告,信息披露必须完整、准确、及时,并对外公布固定咨询电话。

第八条预警系统建设

公司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全国信托行业情况密切关注,对同行业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被监管当局通报的以及被新闻媒体报道的行业行为,及时进行分析,并初步做出判断,主动补救,挽回不良影响;对发现的潜在隐患及可能发生的金融突发事件,及时处理,主动防止不良影响波及公司。

第九条预警信息处理

1、公司各部门或个人在得到相关金融突发事件信息后,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公司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公司领导小组根据信息性质,结合公司实际迅速做出决断,启动本预案。

2、本预案启动后,各部门应当根据本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服从公司领导小组统一指挥,采取措施以控制事态发展。

3、公司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与各部门密切联系,及时了解突发事件发展情况,收集汇总信息,随时掌握事态发展情况和趋势。

第四章突发事件类型划分

第十条类型划分

1、委托人质询;

2、群聚滋事;

3、重要原始凭证、资料、文件等失窃或严重人为损毁;

4、办理购买、兑付资金信托计划时出现局面失控;

5、信托计划运行中出现风险;

6、其他可能发生金融突发事件的事项。

第五章应急响应

第十一条响应程序

1、针对委托人质询

1)有委托人(5人及其以下)前来公司质询的,信托经理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接待、答询、解释、疏导,做好相关文字记录,部门总经理必须赶赴现场,解决问题,并报告公司分管副总经理;

2)有委托人(5人以上、10人及其以下)前来公司质询的,信托部门总经理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接待、答询、解释、疏导,公司分管副总经理必须赶赴现场,解决问题,并将处理情况报告公司领导小组;

3)有委托人(10人以上)前来公司质询的,信托部门总经理、分管副总经理共同负责接待、答询、解释、疏导,分管副总经理为第一责任人,公司领导小组副组长、组长必须到达现场,稳定委托人情绪,同时做好解释答疑工作,并规劝其有秩序离开,公司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将处理情况报告陕西银监局。

4)有委托人来电、来函、来信质询公司的,由指定的专人负责受理解释,并做好详细的登记工作(内容包括时间、委托人姓名、事由、处理结果),并与相应的业务部门第一责任人联系解决,并将处理结果报告公司领导小组分管副总经理。

2、针对群聚滋事

有委托人群聚公司滋事(10人及其以上),公司领导小组副组长、组长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除做好耐心劝阻、解释工作外,应立即向公安机关联系请求援助,防止事态恶化;同时应在2小时内向陕西银监局报告事态发展情况。

3、针对重要原始凭证、资料、文件等失窃或严重人为损毁

1)各业务部门的业务资料要齐全完备,由具体部门第一责任人负责向要求查看的委托人提供,所有供查看的业务资料,必须用文件夹封装好,以防发生撕毁、哄抢等过激行为。

2)为防止局面失控,公司各部门的重要原始凭证、业务资料、合同和票据要及时收存,妥善保管,确保各类文件、资料、票据的完整安全。

3)若发生重要原始凭证、资料、文件等失窃或严重人为损毁,应立即向公司领导小组报告。

4)业务部门要严格按照“一法两规”的要求对资金信托业务开展自查,对所负责信托计划的设立、募集、管理、运用情况等要有规范完整的书面材料,以备查阅。

4、针对办理购买、兑付资金信托计划时出现局面失控

公司在办理购买、兑付资金信托计划前应做好充分准备,要在办理前一天由客户服务部门负责做好事前各项工作程序的检查;在办理购买、兑付资金信托计划时,客户服务部门要有专人负责维持现场秩序,组织前来办理购买、兑付的委托人自觉排队,依次进行办理,防止发生骚动。对故意拥挤、骟动群众者,要及时制止,必要时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5、针对信托计划运行中出现风险

信托计划成立后,信托项目经理负责该信托计划的后期跟踪管理工作。信托计划风险出现时,必须将可能发生的信托资金损失程度及拟采取的控制风险策略和措施及时报告公司领导小组,公司领导小组应迅速做出决断。

第十二条信息通报

公司各部门及所有相关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公司有关制度,不得将不准确、不全面的消息向外宣扬,以免造成混乱及消极负面影响。

第六章后期处置

第十三条后续工作

金融突发事件平息后,公司领导小组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写出专题报告上报陕西银监局,妥善处理善后事宜,并根据总结修改完善本预案。

第十四条责任追究及处罚

公司上下要形成严格的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责任制,切实履行职责,保证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失职者,将追究其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十五条本预案由总经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突发事件不会改变上海金融地位 第3篇

9月25日中午,突发事件波及到股市,违规资金吃了一惊,夺路而走,连跌两天。9月27、28日,市场终于理出头绪,开始作出积极反应,到9月29日牛市的内在质地又顽强地显现出来。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警钟必须长鸣

早在1995-1996年,笔者两度去新加坡讲学时就注意到,像新加坡、香港这样的经济高速增长也是警钟长鸣,廉政风暴刮得很猛。经济转型时期,尤其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数不清的巨大机会与风险;无数的合法不合理与合理不合法的情况交错发生,使各种犯罪、错误容易发生。当时,新加坡有位商人对我说:“中国出了王宝森,腐败这么严重,你们还有信心吗?”我告诉他:“你们这么发达了,不是还刚刚发生了公务员贪污几千万新币(1新币=5.9元人民币)的大案吗?不怕,中国还有很多孔繁森。中国的经济崛起才刚刚开始。”今后的几十年中,警钟必须长鸣。但是我们不能为此气馁。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盛世及类似于英国工业革命混合时期,任何问题与困难都阻挡不了中国今后几十年高速增长的进程。

上海金融地位不会改变

无论发生了多大的事情,上海这座城市,良好的社会治安与风气,聪慧勤奋精明能干且具有极强拼搏精神的1700万上海人所形成的极好的投资环境不会变。从人均GDP、人均税收、上缴税收总额、百元固定资产创造的产值、利税、城市综合竞争力等多项经济指标来看,上海均位于全国前列。可以确信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上海在中国的经济地位、金融地位、贸易地位、物流地位都不会改变。

中国最早的真正的股票出现在上海。1988年上海已有9家公司股票上市交易;证券交易所也是在上海首先出现;B股最早也由上海发行;绿色的认购证掀起了上海和中国第一阵金融狂飙。一直到近期,上海金融期货交易所2006年9月8日挂牌,出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第一家公司制的交易所。股指期货将促进牛市稳定化,且上海证券交易额已占全国79%。上海还有江、浙等中国最富裕省份为依托、为腹地,近年来年均增加人口近100万,上海正在迎接世博会的到来。而这些都表明,这里的经济还将高速成长。中国股市慢牛大趋势不会改变。

对于中国8000万股民来说,无论发生了多大的风暴,中国实体宏观经济正越走越好,中国股市从2005年7月以来缓缓向上的慢牛大趋势不会改变。9月27-29日的走势就证明了这一点;面临着突发事件及一周密密麻麻发行6个新股,面对着世界IPO第一规模的中国工行即将以A+H方式发行上市;股市依旧顽强向上,几乎不太在乎新股接踵而来,令人惊叹不已。目前已接近前期1757点的高点,突破并创新高已成为很多机构与个人的共识。

引发慢牛大趋势的基本因素始终没有变化

1.中国实体经济由于五大因素几十年向好大趋势决不会变。

2. 人民币升值越升越快,已升到1∶7.90一带且升值大趋势还不会变,空间还很大。

3. 房地产市场一直受到政府严厉调控,国务院严厉处分郑州土地案又是一例。中国城市房地产已完全失去了金融产品中三大特性之一的“流通性”,除了自住,已不能炒作,近万亿炒房资金正缓缓退出;大部分将从打新股开始,渐渐融入股市,其他别无选择。

4. 全国城乡个人、企业存款30余万亿,扣除通胀率,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都不高,且由于本币升值,连续多次加息可能性很小,这都会驱使部分资金进入股市(显然,近一次加息的情况证明,加息必然引发各国外资热钱更快地进入我国,人民币升值压力更大)。

5. 股指期货的仿真试验及年底真正实施,大机构们的套期保值等,终将对沪深300指数中的300家蓝筹股形成巨大向上引力,导致股市稳定向好。

6. 股市中确有不少阿里巴巴式的金矿,尽管已从998点至今涨了70%多,但仍有一些好股价值依然低估。港股股价高于A股是不正常的,A股至今是45%左右流通,处于非均衡市场之中,A股股价应接近甚至等于H股才合理。

7. 管理层希望调控房地产,搞好股市,让成千上万家公司上市之战略意图一目了然,而投资股市符合这一战略意图。

8. 樟子岛式的高价股站稳、出现,为股市向上打开又一个空间;广发借壳延边公路带动广发系列股及同类概念股上涨,使ST股及绩差股又有了被借壳而止跌的想象;G中信等的走强,证明了大机构看好中国股市的未来。

9. 2007年将要实施新的会计准则,使很多公司被埋没的资产将重见天日,这会导致上市公司的股票迅速增值。

但是中国股市应该还是进三退二的大慢牛,因为还有成百上千家的新股等着上市;还有“小非”加“大非”等等在2-3年中要大量涌向市场,10月份又是“小非”出来的一个高峰。因此,选好蓝筹股,低吸高抛,方是上策。

金融机构极端事件下的风险分析 第4篇

2007年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 并且迅速波及全球。大量次级放贷机构陷入困境, 新世纪金融公司、美国房屋按揭投资公司等80余家抵押贷款公司陷入破产和清盘的泥沼。同时, 国际知名的投资银行, 包括美林、花旗等也开始大量冲销资产等。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试图从数学的角度来对这次危机对金融机构所造成的损失进行分析。应用散射过程分析在极端事件下, 金融机构在某一定时间内遭受大量的损失后总损失的定价, 应用拉普拉斯变换求出总损失的分布函数以及利用逐段决定马尔科夫过程有关知识求出总损失的期望值。金融机构在极端事件下, 其损失分布通常是重尾分布, 本文的第二部分再度利用三种重尾分布函数 (Loggamma分布, Frechet分布以及截断的Gumbel分布) 来度量总损失的期望值。对于散射的统计性的研究源自于1909年Campbell的一篇文章, 那时他仅局限于期望值与方差的研究;自从Merton (1974) 开辟风险理论研究以来, 其后的改进的风险理论模型许多都是建立在带有违约强度的计数过程基础之上;Jarrow and Turnbull (1995) 在风险理论的研究中使用泊松过程, 不久又和Lando (1997) 进一步使用离散状态空间的马尔科夫链对信用风险进行了研究;使用散射过程以及带有散射强度的Cox过程对保险进行研究的作品主要有Klüppelberg&Mikosch (1995) , Dassios&Jang (2003, 2005, 2008) and Jang&Krvavych (2004) 。Jang and Fu (2008) 也使用了带有散射强度的Cox过程模拟了操作风险 (operational risk) 。Albrecher and Asmussen在破产概率的计算中应用散射Cox过程。对于风险模型来说, 一旦损失发生所产生的索赔遵循一定的概率分布, 其分布仅仅按照某个泊松过程来考虑是不够的;为了能真实反映诸如洪水、风暴、冰雹、地震等的随机特性, 就有必要选择某个点过程以能要么较全面, 要么比较贴切地反映其特征。

二、总损失分布函数

散射过程能够为那些存在跳跃的时间序列的随机事件提供随机模型, 其定义为下列形式:

事实上, 有很多的基本事件诸如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 政治方面上的以及社会方面的决策, 公司之间的并购和诸如美国的9.11事件的巨大灾难, 它们所能带给金融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许会最终导致某些金融机构的破产。可以假设所造成的大量次的索赔符合泊松过程。衡量基本事件的影响之一的过程就是散射过程。Yi, i=1Nt, 2, ......表示索赔量, 假定是独立同分布的, 其分布函数是G (y) , (y>0) 。

在古典的风险理论中假定利率为零, 因此其总损失为为t时间内的损失发生的次数。如果把古典模型延伸, 考虑到利率的因素, 那理论的前景就不可限量了。Delbaen和Haezendonck (1987) 就把利率因素考虑进了其风险理论中从而拓宽了古典风险理论的研究范畴;用δ表示无风险利力, 因此到时间t的总损失为

如果折现, 得到总折现损失为我们考虑风险不能仅仅考虑i无=0风险利率, 我们应该赋予δ (t) 以更广的含义。

假设损失到达过程Nt遵循泊松过程, 其密度函数为λ到达时间St也为一随机变量, 其中S1

这就是总损失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现在就一种简单的情形, 来求出Lt (t-S) 的分布函数。

如果跳动幅度Li的分布是指数分布, 其参数为μ, 即总损失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为:一般情况, Lt的拉普拉斯变换是不可逆的, 但当损失的分布是指数分布时, 其逆过程能够求出。也就是说当Li遵循参数为μ的指数分布时, 那么Lt (t-S) 与下列随机变量等价:

为了求总损失函数的期望值就要用到逐段决定马尔科夫过程的有关知识。

三、重尾分布条件下的总损失定价分析

逐段决定马尔科夫过程是一种很有效的检验非扩散模型的数学工具, 它是由Davis (1984) 首先提出, 随后得到了很广泛的发展。散射过程是逐段决定马尔科夫过程的一个例子, 显然要得助于逐段决定马尔科夫过程的理论来可以定义散射过程以及界定散射过程的有关特征 (Dassios&Embrechts (1989) ;Rolski et al. (1999) ) 。可以从有关的理论中推得如下结论。三参数的散射过程在时间上是齐次的。用ρ (t) 表示跳跃到达率并且在区间[0, t) 是有界的, δ (t) 是破坏率, 在某一时间t跳跃大小的分布函数为G (y, t) (y>a) , 其期望值为

假设ρ (t) , δ (t) , G (y, t) 是黎曼可积函数且全部为正。过程 (L, n, t) 对于函数f (L, n, t) 在其域内的广义生成元为[20, 21]

为了在实际中描述极端事件, 根据过去的经验, 巨额损失对保险市场产生很明显的影响, 通常索赔的数额的分布函数采用损失的分布通常是重尾分布, 可以参看Embrechts et al. (1997) , Kotz&Nadarajah (2000) and Krvavych&Mergel (2000) 有关文献。本文所采用的重尾分布函数就是Loggamma分布, Frechet分布以及截断的Gumbel分布。以下是三种不同的分布所对应的损失期望值的计算及结果:

(1) 若损失的分布是Loggamma分布时:

四、结论

散射过程数学模型为多次损失求和的分布函数研究提供了研究工具。金融机构在遭受多次损失后, 其总损失的分布是极其复杂的;而利用散射模型可以在忽略中间细节的情况下, 研究损失所造成的总体效应;尽管不理想, 但这也能在考察诸如此类的现象时提供方法论的参考。从上文的推演中知道该模型在研究中是极其有效的, 在近年的次贷危机所给金融机构造成的大量次的损失在分布上就是一个逐段决定马尔科夫过程, 而其损失分布遵循重尾分布, 这样就其损失期望值的计算就变得容易。

摘要:散射过程能够为那些存在跳跃的时间序列随机事件提供随机模型。2007年以来散射过程有关理论在极端事件下, 金融机构在一定时间内遭受大量损失后总损失定价如何确定。本文认为, 金融机构在极端事件下, 其损失分布通常是重尾分布, 再度利用三种重尾分布函数 (Loggamma分布, Frechet分布以及截断的Gumbel分布) 来度量总损失的期望值。

互联网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第5篇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进一步加强本区互联网金融安全工作,防范、化解互联网金融突发事件,明确各部门处置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职责与分工,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有效预防和科学处置互联网金融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减少互联网金融突发事件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维护全市互联网金融稳定,确保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辖内互联网金融平台,因下列事项引起严重后果,确需有关部门给予支持和援助的突发事件。

1、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不可抗力因素引起的、危及互联网金融平台安全与稳定的突发事件;

2、各互联网金融平台出现被冲击、被盗、被抢、被黑客袭击等突发事件;

3、互联网金融平台高级管理人员集体辞职、失踪、发生重大意外事故或者高级管理人员、业务营销人员携巨款潜逃,发生特大互联网金融诈骗案件;4.互联网金融平台到期未能及时到账、互联网金融平台被公告撒销(关闭)或其他因素引发存款挤提、保证金挤提、其他债务挤兑、集体上访等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

5、互联网金融平台发生支付困难、偿付能力恶化或者出现巨额亏损;

6、出现对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负面失实报道,造成严重影响互联网金融平台健康发展的重大事件;

7、暴发区域性互联网金融平台风险或系统性互联网金融平台危机;

8、发生其他影响互联网金融平台稳定运行的事件。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区互联网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办公室及职责 成立互联网金融平台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小组(以下简称“区应急指挥小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区互联网金融突发事件处置工作。

应急指挥小组主要职责:研究部署全区互联网金融平台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指导互联网金融平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修订《区互联网金融平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根据情况和需要,在发生互联网金融平台突发事件时,决定是否启动本预案;负责组织、协调各互联网金融平台和相关部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协商应对策略,采取措施,妥善处置;围绕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分析经济金融形势,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根据互联网金融平台突发事件发展态势,决定是否终止本预案。

(二)各成员单位职责

区政法委(维稳办、综治办):及时了解区治安形势,掌握区里动态,金融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向区委提出建议,组织、协调和指导维护社会稳定。领导区内政法工作,密切配合、督促、推动互联网金融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区委宣传部:根据互联网金融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其他需要,视情适时组织相关部门召开媒体通气会或新闻发布会。指导、协助有关行业主管和监管部门统一口径,视情组织媒体刊播相关新闻。配合相关职能部门搜集舆情,并根据政府领导要求,正确引导网上舆论,澄清事实,解疑释惑。

通州区公安分局: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平台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指导,派出警力参与互联网金融平台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对有关嫌疑人员采取控制措施;查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协助金融突发事件发生单位维护运行秩序,防止出现群体性事件和发生治安事件,保证互联网金融平台单位正常业务经营和员工人身及财产安全

区金融办:配合人民银行北京分行对本市跨市场、跨行业交叉性金融业务的监测分析;及时启动本部门互联网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负责处理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提出启动本预案建议。负责对本地区跨市场、跨行业交叉性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监测分析;及时启动本系统处置互联网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负责处理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提出启动本预案建议。在本部门的职责范围内指导处置工作,及时切断风险源,防止风险进一步扩散。

属地政府、街道乡镇: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指导并加强辖区内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安全防范工作,配合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及市级有关部门落实互联网金融突发事件的处置措施,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维护当地社会稳定。

区法院:依法处理互联网金融突发事件过程中的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惩办犯罪分子,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秩序,保护个人、集体财产和权利不受侵犯。

(三)各金融机构职责

银行负责组织制定本系统互联网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及时向相关监管部门报告发生的互联网金融突发事件;发生突发事件时,按区应急指挥部要求,共同开展处置工作。

(四)相关企业职责

相关企业负责及时向金融办汇报互联网金融突发事件发展态势,协助区区应急指挥小组开展工作。

三、预测、预警

各成员单位应将其监管职责范围内发生的较大及以上互联网金融平台突发事件及时向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出预警报告,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根据各部门通报的信息,提出综合性预警报告。

四、应急响应

(一)信息报告原则

互联网金融平台突发事件信息要按照分级负责、条块结合、逐级上报、及时准确的要求报送。

发生互联网金融平台突发事件时,事件发生单位应按照事件等级规定的时限要求立即向其上级主管单位、当地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和公安部门报告,同时组织应急工作组,开展处置工作。各接警单位、部门应按工作权限、职责,及时向本系统、本行业的上一级单位报告。

(二)信息报告内容 主要包括互联网金融平台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性质、等级、原因、危害程度、影响范围、涉及金额、涉及人数、可能造成的损失等情况;事件发展态势和拟采取的应急对策;其他与事件有关的内容。

(三)事件处置原则

处置互联网金融平台突发事件要反应迅速、专业对口、各方参与、相互配合,做到依法、快速、高效、稳妥和节约成本。同时工作人员要遵循保密原则,不得随意向外泄漏相关情况。

(四)与其他部门的协调

区应急指挥部协调法院、检察院、工商、税务、企业主管部门,依法维护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合法权益,打击各类损害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违法违规行为,并给予金融机构各类优惠政策,帮助其渡过难关。互联网金融平台出现支付风险时,各级财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单位应筹集资金进行救助。

(五)相关信息的对外发布

根据处置互联网金融平台突发事件的需要,实行新闻发布制度,由区应急指挥部或各成员单位指定专门的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发布信息。未经授权,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采访或对外发布信息。区应急指挥部要协调各媒体,统一宣传口径,及时、准确报道事件的有关情况,澄清事实,正确引导舆论。

五、后期处置

(一)原因调查和责任追究

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权限、职责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突发事件进行全面调查,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相关监管部门对事件所涉及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账目进行保管、清理,对关闭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个人债权进行核实,落实兑付和补偿措施。

(二)损失评估

相关监管部门对事件所涉及互联网金融平台在突发事件中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进行评估,并报告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三)分析总结

互联网金融平台突发事件处置完毕,负责事件处置工作的成员单位应在处置工作完成后10个工作日内向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交书面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基本情况、采取的措施、处置结果和防范措施。

高盛事件让美国金融业前景难料 第6篇

正当美国金融业逐渐趋于平静之际,却突然曝出SEC以欺诈罪名对高盛集团提起民事诉讼,这无疑给美国乃至国际金融市场泼了一盆冷水。此外,SEC还忙于酝酿新规,防止金融机构粉饰季报以掩盖风险。

看来,美国金融业的日子并不太平。即便如此,美国股市在短暂下跌后还是受财报的推动继续走高。4月19日~21日,美国三大股指均上涨1%左右。但其他市场并没那么幸运,在高盛事件的冲击下,普遍下跌。

目前来看,高盛事件才刚刚开始,要判断其对市场的影响还为时尚早。但不得不说,这将成为全球股市在一段时间内的重大不确定因素。

美国股市涨势未改

虽然前期的持续上涨已累积了较大的风险,但目前来看美国股市仍涨势未改。在4月16日下跌后,美国主要股指在随后的几个交易日迅速收复失地。4月19日~21日,美国三大股指呈继续上涨的趋势,累计上涨了0.94%~1.16%。其中道琼斯工业指数以及纳斯达克指数连续三日持续上涨,而标普500指数在4月21日稍有停滞。

纵观海外主要市场的表现,美国股市是为数不多的上涨市场之一。4月19日~21日,欧洲三大股指只有德国DAX指数上涨了0.8%,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及法国巴黎CAC40指数分别下跌0.36%、0.22%,投资者对银行业的担忧令银行股成为拖累。

高盛集团遭遇指控是挫伤海外股市的主要因素。我们看到,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二个交易日,也就是4月19日,亚太主要股市及新兴市场普遍出现大幅下跌。4月19日~21日,亚太主要股市及新兴市场中,只有韩国综合指数避免了下跌的命运。其中俄罗斯RTS指数在4月19日大幅下跌后未能迅速回升,4月19日~21日累积下跌了2.17%。而在高盛事件及中国调控房地产等因素的冲击下,香港股市跌幅也较大,恒生指数累积下跌了1.62%。4月19日~21日,亚太及新兴市场的跌幅之所以较欧美市场要大,主要是由于时差的关系,4月16日被曝出的高盛事件,在4月19日才在亚太及新兴市场上得到反映。

在各地区的股市中,似乎美国及亚太市场更被看好。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BlackRock最新的策略报告指出,最有吸引力的市场是美国和亚洲的股票市场。“欧洲经济已走出衰退,但复苏仍然疲软,无法制定统一的计划来阻击财政危机是其主要障碍。”

利好财报成主推因素

近日,美国股市之所以能领涨全球,主要是利好的上市公司财报成为了美国股市的救命稻草,令其在高盛“欺诈门”事件后迅速回升。

每天都有利好财报出炉。4月19日,花旗集团公布了近3年来最好业绩,并表示金融危机以及该行的重大战略调整正在尘埃落定,提振了市场情绪。

4月20日,汽车诊断设备等工具生产商施耐宝宣布,在销售收入和利润率提高的推动下,公司第一财季盈利同比增长6%,超出市场预期。同时,哈雷摩托与零售商Coach均宣布盈利超预期,增强了市场的信心。

4月21日,联合技术公司宣布,由于削减成本的措施抵消了营业收入下滑的影响,第一财季盈利同比增20%。苹果公司宣布第一财季盈利劲增90%。而波音公司第一财季盈利虽有所下滑,但因好于市场预期,仍受到投资者的欢迎。

对此,投资机构MFC Global Investment Management高级投资组合经理Chris Hensen表示,著名企业发布利好财报,从某种角度来说,显示美国消费者仍然很积极。

不过,世事总不那么完美。在一些公司受到市场青睐的同时,另一些公司却暗自神伤,其中包括了科技业巨头IBM以及全球最大的软饮料生产商可口可乐。IBM第一财季盈利同比增长13%,且上调了全年盈利预期,但其新服务订单下滑的状况令投资者失望,财报公布当日,该公司股价下跌近2%。可口可乐公司第一财季盈利增长20%,但投资者并不买账,因为其北美销售收入持续下滑,财报公布当日该公司股价下跌1.5%。

虽然这些公司的财报并不是特别悲观,但由于市场期望较高,因此难以让投资者满意。投资机构CitizensTrust首席投资官Sean Kraus表示,市场把企业财报的及格线定得很高,如果一家公司在业绩预期、成本等其他方面存在不足,即使其公布了利好财报,投资者也难以接受。高盛集团便是个例子,第一财季的盈利虽增长近一倍,但欺诈指控的发生明显不被投资者所接受。

金融业四面楚歌

4月16日,SEC以欺诈罪名对高盛集团提起民事诉讼,指控高盛集团在涉及次级抵押贷款业务金融产品问题上涉嫌欺诈投资者。一石激起千层浪,欧美股市应声下行,隔日亚太股市也以下跌回应。

祸不单行。除了SEC外,英国和德国亦要求对高盛进行调查,这两个国家希望获得SEC对高盛业务活动调查的详细情况。据国外媒体报道,4月20日,英国金融监管机构正式对高盛启动执法调查。

虽然高盛事件才刚刚开始,难以判断其对市场有多大的影响,但这无疑给逐渐归于平静的金融领域及海外市场埋下了一枚重磅炸弹。美国金融业未来很可能将面对更严格的监管,而市场担心高盛事件将引发一系列欺诈案件曝光,其他金融机构很可能会曝出同样的丑闻,这将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市场避险情绪升温。

短期来看,高盛事件的阴霾难以迅速消散,市场波动性可能会有所加剧。一旦引发连锁反应,更有可能令全球市场再度陷入低迷。澳大利亚安保资本投资有限公司表示,这一事件将冷却过热的股市,触发全球股指回调大约10%。投资大师罗杰斯认为,跌幅甚至可能达15%~20%。

金融事件 第7篇

2015年12月, e租宝东窗事发, 在运营开展互联网理财业务中涉嫌违法经营, 非法吸收资金超过500亿元, 受害的投资者数量巨大, 之后e租宝事件持续升温, 影响了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运行, 不少互联网金融平台纷纷关闭, 一直到今年“中晋系”这个百亿级理财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诈骗等, 利用编造虚假业务、虚增业绩报告等一些非法手段骗取投资者的信任, 承诺回报高年化收益率, 以“中晋合伙计划”的名义向普通大众非法吸收资金。

自此之后, 互联网金融平台似乎就岌岌可危, 2016年元旦以来就已有176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出现问题, 近期出现问题的平台的数量更一路高涨, 仅3月份伊始就有14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出现各类“事故”。这些事故的发生让普通投资者开始恐慌互联网金融。

纵观目前的互联网金融行业, 准入门槛比较低, 股权私募投资、网贷、互联网基金销售等形式层出不穷,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普惠金融的水平。但是由于它们创新变化快的特点, 给监管部门造成很大的压力和挑战。

与“e租宝”的P2P平台、“中晋系”这种股权私募投资相类似的互联网金融具有跨市场、跨地域以及跨行业的特点, 且创新发展变化快, 然而当前互联网金融监测体系并不健全, 各级的监管部门难以全面掌握行业的情况, 就导致了他们很难及时预判风险。类似于e租宝的不良机构打擦边球, 借用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来包装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 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和情绪。互联网金融针对的是普通受众, 他们金融知识和法律知识匮乏, 不可避免的使得大量理财产品及理财观念横行。有资料显示, e租宝曾先后登陆央视的黄金广告时段、投放大量公交广告、高铁广告等, 它利用了这些公众媒体的公信力、媒体平台的公众性, 有效骗取了普通受众对其公司的信任感。

互联网金融本身是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产物, 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但由于我国的金融监管的不足, 导致一些居心叵测的人有机可趁, 让投资者的信心受到打击, 也容易使得不特定投资者对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出现认识的偏差。总而言之, 中国现行的行规亟待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及时的跟进法律法规, 加大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 完善现行的金融监管制度, 是当下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尝试, 虽然也有一定的防范和解决效果, 但是从近几年的金融市场反映出来的效果来看, 我国的金融监管仍存在大量的缺失, 体制存在着矛盾和缺陷。

(一) 分业监管存在弊端

首先就是分业监管这种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这些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差, 所以在实际操作中, 监控环节就会出现各种漏洞, 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就导致监管的效率低下。

分业监管也难以对金融业做到统一监管, 因为各个监管机构的指标和评估体系不一致, 相应的操作方式也不相同, 这样就会造成监管的评价也不同。按照国外的金融市场发展来看, 各种金融机构会在未来慢慢发展综合经营, 这是大势所趋, 所以分业监管不能满足金融市场的需求。

并且分业监管的成本比较高, 但由于信息的不互通, 效率却没有达到所想的那样。从发展上来说, 分业监管不仅起不到监管作用, 还在金融领域方面限制了业务的创新发展, 影响了金融市场的效率。

(二)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制度不完善

首先是配套的法规不完备。现行的法案中存在着大量的原则性规定, 因此它们的可操作性很低, 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制对于新兴的金融产品是不利的, 在“中晋系”一案中非法集资340亿、受害者超过30万, 造成的社会影响十分恶劣, 由于缺乏相应的法规难以保障消费者自身的权益, 使得普通受众对这些具有创新性的新兴的金融业务评价低下。

其次是人民银行的监管执法效力由于观念上的问题和其他外部环境的制约而大打折扣, 这种现象严重破坏了我国金融法规的权威性、干扰了央行的监管工作。

最后, 同样严重的问题在于我国种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还不够完善, 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十分严重, 违规经营、帐外经营等比较突出, 这些不良的现象给金融监管带来了很大障碍, 如e租宝实际控制人丁宁可以无条件无理由的调动公司资金, 直接打电话通知财务部门、财务部门通知出纳, 就可以支取任意的资金, 如此e租宝的内控机制完全沦为摆设, 这就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三) 监管人员的力量不足以及基层监管人员的素质不高

监管人员的力量不足, 且基层的监管人员的素质与监管目标要求相比有较大差距。在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单纯的“准入性管理”已经不再适合发展迅速的金融市场, 以“风险监管”为主要目标的全方位综合监管才是发展的大势所趋。目前在以现场监管为主、非现场监管不够健全的情况下, 监管力量显得十分低效。并且基层监管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知识更新速度不能满足在经济高速发展下的金融监管不断进步的要求。

(四) 我国现有的监管方式以及手段不科学且效率低下

在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中, 非现场检测与现场检查是相互分离互不干扰的, 但正因如此金融监管体系没有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不能有效的相互协调, 不能实现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需要的金融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也难以保证, 更难以对重点风险领域进行及时、准确的识别和预警。

(五) 监管机构内外关系不顺且缺乏有效的协调

第一, 上下级监管部门的关系不顺利。一方面, 上下级监管部门之间由于追求的目标不同而出现相左的意见, 另一方面, “被动的监管”是地方监管的一大弊端。第二, 同一级的监管部门之间却反明确的分工和有效的协调。这样会出现各部门的利益不同早场重复监管, 影响正常经营活动。第三, 作为监管机构的人民银行与其他部门的关系未能理顺, 独立性较差。

(六) 金融监管方式落后于金融机构的衍生发展

第一,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网上金融交易的“虚拟化”和“普遍化”, 使得交易对象难以确定, 交易过程也更加不透明, 资金的流向也难以确定, 因此习惯于集中管理的金融监管体系和监管制度开始难以预判风险、控制风险。第二, 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普及使得社会闲置资金大规模流动, 因此传统的金融监管不能及时准确的了解其资产的实际情况, 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了风险更加集中、变化的更加频繁。第三, 互联网金融是的金融业务的营业空间得以扩大, 而金融监管范围也变得更广, 然而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中在互联网金融方面十分薄弱。第四, 互联网金融交易的无纸化, 不仅造成了业务交易无凭证可查, 而且账户一般均设有密码, 监管部门无法从中获取到准确大量的资料进行稽核审查。与此同时, 大部分网上金融交易进行之后, 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将其电子记录不留痕迹的进行修改, 这就使确认该笔交易的过程复杂化, 因此具体业务难以核查, 监管获得的数据不能准确的反应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

就如e租宝编造了融资租赁项目, 虚构了高额的年化收益, 采用了非法手段来骗取外包公司, 持续采用借新还旧、自我担保等方式来大量非法吸收公众资金, 然而由于其交易平台是互联网, 现有的金融监管并没有发现其异常, 以至于累计交易发生额达700多亿元时有资金断链的迹象时才详细查清。

三、结合国外改革经验提出的相关建议

(一) 实行统一监管模式

根据现在的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发展, 金融创新、金融国际化、全球化是全球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而综合业务会占据未来金融市场的主要地位, 所以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德国等国家, 实行统一的监管模式。

就比如新加坡, 执行金融监管职能的机构是金融管理局, 分为两个部门, 一个负责监督管理银行业、证券业、金融公司以及期货行业, 而另一个负责监管保险公司, 这种模式比分业监管更适合我国金融市场。

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 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联系也更加密切, 金融机构间的业务界限日益模糊, 这样不同的金融监管机关之间的权利职责难以有效分配, 单纯的分业监管已经不能满足如今金融市场的需求, 而且缺乏效率和可靠性。

(二) 完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实施监管的法律基础, 没有健全的金融监管法律, 金融监管就像是没有夯实的基础的大楼, 无法发挥其关键的作用, 所以, 我们还需要从立法和执法两个方面去加强管理, 改善法制建设落后和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的状况。

(三) 提高监管人员素质

实行统一监管之后, 要提高监管人员的质量, 培养有效率并且适应不断变化的监管需求的人员, 要引进各个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和保险等行业十分了解的高素质人才, 提高监管行业的门槛, 促进金融监管的水平。

(四) 改善金融监管方式

互联网金融开始发展的现在, 监管方式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发展科技监管, 提高金融监管的互联网化水平, 建立一套完善的金融监管信息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 加强各个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避免信息的不对称和获取信息的时间长, 确保监管的高效率。

参考文献

[1]杨群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及防范研究, 金融科技时代, 2013 (07) .

[2]谢平, 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金融研究, 2012 (12) .

金融事件 第8篇

关键词:中航油,金融衍生工具,石油期权,看涨期权

一、事件概况

2004年,国内专责供应航空燃料的中国航油集团(下称中航油集团),其下属的海外子公司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因从事石油衍生品交易,招致5.5亿美元巨额亏损,于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消息传出后,该事件很快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

1、中航油事件图解

中航油参与石油期货期权的交易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那时油价波动上涨,中航油初战告捷,2003年盈利580万美元。2004年一季度,中航油在油价涨到30美元以上开始做空,越亏加仓越大,最后做空石油5200万桶,在油价50元以上被迫强行平仓,合计亏损约5.5亿美元。

纽约轻原油市场是石油期货交易量最大的市场,其交割的石油标准有所不同,所以叫轻原油,其价格稍高。该市场一个月份的期货合同总持仓量达到十几亿桶,所以该市场是石油交易主战场。

2、中航油巨亏事件备忘录

2003年下半年:公司开始交易石油期权 (op-tion) ,最初涉及200万桶石油,中航油在交易中获利。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万美元,公司决定延期交割合同,期望油价能回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同年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的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公司因而决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才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

同年10月:油价再创新高,公司此时的交易盘口达5200万桶石油;账面亏损再度大增。

同年11月8日到25日:公司的衍生商品合同继续遭逼仓,截至25日的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

同年12月1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中航油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

一时间,金融衍生产品成为“千夫所指”。那么,金融衍生产品到底是不是金融风险的万恶之源?答案是肯定的,金融衍生工具不但不是风险的发源之地,反而是风险防范的最有力工具。

二、针对具体事件的分析

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初衷,是为了降低市场参与者的风险。那么为什么会前有巴林银行,后有中航油都在该市场中一役而“全军覆没”呢?中航油此役中所介入的产品是石油期权产品。所谓期权,是指给与期权的买方(Buyer)一种从合同签订时至未来某一个时间之前,按照现在确定的行权价(Exercise Price)及数量,执行或者不执行某项交易的权利。

期权分两类:看涨期权(C a l l Option)和看跌期权(Put Option)。每一种期权同时存在买方(Long)和卖方(Short),所以介入期权交易时可以选择4种不同的角色:买入看涨期权、卖出看涨期权、买入看跌期权和卖出看跌期权。而中航油的选择是:卖出看涨期权。

中航油作为卖出看涨期权方,在期权合同订立之时,收到买方所支付的该期权合同的价格(P)。如果在合同有效期内,石油价格始终低于行权价(X),买入看涨期权方将选择不执行该合同,则作为卖出看涨期权方可以在没有任何成本支出的情况下,获得P收入。但是,如果在合同期限内,如石油价格超过(X),则买入看涨期权方将选择执行合同。当石油价格超过(X+P),则卖出看涨期权方出现亏损,亏损额为S-(X+P)。由于期权合同是零和合同,卖方的亏损即是买方的利润。在此事件中,中航油亏损5.5亿美金,必然有一个或多个买方获取了利润5.5亿美金。

显然,卖出看涨期权方的收益是固定的,无论石油价格如何变动,其最高收益为P。但其亏损从理论上看却无底限,所以这是一个有限收益和无限亏损之间的博弈。但是若作为卖出看涨期权方介入期权合同,不正是存在高风险和低收益的情况吗?

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位成熟的市场参与者极少单独购买期权合同,而往往将期权合同与其他的金融产品进行组合,从而控制乃至锁定企业的风险。这种构造包括期权在内的投资组合以控制企业风险的方式有多种。

仍以中航油为例,若其购入一批石油现货作为生产存货,由于石油价格波动,存货价值有可能上升,也有可能因石油价格下滑而下跌。为控制企业经营当中因存货价格变动可能产生的风险,中航油可以在购入石油现货的同时,卖出一份与现货等额的看涨期权,形成现货+卖出看涨期权的投资组合A。当石油价格上涨时,则可因存货价格上涨获利,而卖出看涨期权合同却亏损,不过,两项相抵,组合价值得以保持稳定;当石油价格下跌时,存货价格下跌亏损,但期权合同可选择不执行,由于出售看涨期权所获得的收入可以冲减存货价格下跌的损失,相应减少企业的亏损。

此外,中航油也可以在买入现货的同时,再买入一份等额看跌期权(L o n g Put),形成现货+买入看跌期权的B组合。当石油价格上涨时,则存货方面因价格上涨获利,而买入看跌期权的合同发生亏损,但两项相抵,组合价值可保持稳定;当石油价格下跌时,存货价格下跌亏损,但买入看跌期权升值获利,组合价值亦可保持稳定。可见,合理使用金融衍生产品,不但不会扩大企业经营风险,反而能够有力地控制乃至锁定企业经营风险。

据相关报道推测,中航油正是因为单独介入期权市场,且其介入期权市场的方式被交易对手掌握,而交易对手调动资金的能力又大于中航油,从而一路推高石油价格,使得中航油的卖出看涨期权亏损日益严重,最终全面崩溃。据报载,中航油操盘手在市场中打拼多年,深谙此道,为何会犯如此低级错误?笔者揣测,中航油此役惨败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二:其一,由于未知的原因,中航油的操盘手陷入了对手设定的某种圈套。有报道说,中航油的操盘手在进行交易前获得某外资银行的优惠贷款,鼓励其进行该交易,这使得中航油错误认为自身调动资金的能力大过交易对手。但交易结束后,发现该外资银行给与中航油的贷款已经全部转让给了中国国内银行,其自身毫发未伤。若此报道属实,则中航油应该是落入了交易对手早已设好的圈套;其二,中航油的操盘手对所面临的风险心知肚明,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否由于道德风险,笔者不敢妄下评判。

三、结论

综上所述,金融衍生产品不是风险的万恶之源,而是风险管理的必备工具,政府部门及国内企业不能因其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偏差而因噎废食,仅因中航油事件就放慢或停滞国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建设步伐;相反,国内的大型企业更应该积极介入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借助不同的金融工具,有效控制自身的经营风险。

当然,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研究和学习,加强企业内部对操盘手和交易员的风险控制,是介入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前提条件。如果中航油能建立并严格执行交易规则和风险控制流程,或许一场悲剧就能够避免。中航油事件带给我们的教训,不是避免使用金融衍生工具,而是应当在充分研究和学习以后,较为科学地估测潜在风险,进而有效地运用这些工具。只有这样,才能得偿所愿,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刘思跃, 肖卫.际金融 (第二版)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鲁晨光.中航油事件深层剖析.http://survivor99.com/lcg

[3]、中航油事件始末.http://www.drcnet.com.cn.20050527

[4]、财经时报.兵败千里中航油错判际油价含泪出局.20041204

金融事件 第9篇

KODA的英文全名是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其实是一种累计股票期权, 常见的投资标的资产有股票、贵金属、外汇等。此次爆发的”KODA门”事件的产品主要投资于香港股市, 是一种以一只或者几只股票为基础标的金融衍生品。香港的许多家银行出售这种个人理财产品, 如星展 (香港) 银行、香港荷兰银行、渣打银行、花旗银行等。银行在把这些产品卖给客户, 通常会指定一个行使价, 客户在规定的投资期间内, 可以用行使价有权按每日 (或者每月) 约定的股数累积购买此股票购买该股票, 但是标的股票超过一定涨幅后合约自动终止。举例而言, 如果合约的标的股票目前的市价是10港元, 合约规定行使价是20%的折让, 也就是8港元, 3%的合约终止价, 两倍的杠杆, 1年有效。也就是说, 即此股票的目前的市价是10港元, 在未来的一年内投资者有权按每日 (或者每月) 约定的股数累积购买此股票。一旦该股票的价格超过合约终止价即10.3 (10+10X3%=10.3) 港元, 合约就终止, 投资者就无法以8港元的价格购买该股票。如果在投资期间内该股票跌破8港元, 投资者就必须在股票市值低于8港元的情况下依然以8港元的价格每天 (或者每月) 双倍买入的该股票, 直到合约期满为止。如果该标的股票的价格在8-10.3港元之间的话, 投资者就可以以行使价8港元的价格买入标的股票, 赚得股票差价。

购买KODA产品投资者的收益是股价在规定范围之内, 投资者以行使价购买股票, 取得股票的差价收益。要通过KODA获取收益, 前提条件必须有两个:首先是挂钩标的股票一直向好, 也即KODA是一种看涨期权。另外, 股价的变动必须在一定区间内, 以上述例子为例, 股价必须在8—10.3港元之间浮动, 投资者才有可能每日以按行使价即低于市价的价格来累积购买该股票, 最终获取差价, 取得收益。但是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是股票高于合约终止价时没有收益, 或者股价在跌破行使价时, 投资者以行使价购买双倍的标的股票, 如果该股票一直下跌, 则投资者的风险是无限的。

由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 引发了全球性的股灾, 香港股价急跌。许多投资者手中的股票抵押价值迅速的缩水, 购买KODA合约的投资者又必须以双倍的份额购买该股票, 损失惨重。而投资者前期投入的是以保证金的形式, 而不是合约的所有金额, 一般只需拥有合约金额的40%的现金或者股票抵押即可成交, 因此这一产品带有杠杆性, 许多投资者不仅损失了前期投入的资金, 还倒欠银行许多钱, 结果使得许多“富翁”变“负翁”。

二、“KODA门”爆发的原因

投资者损失惨重, 除了客观上市场的不景气, 标的股票的价格下跌的原因之外, 投资者主观上的过失和产品本身的问题等原因也是出现投资者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

1、产品自身的缺陷。

一方面产品的风险是无限的, 一旦股价跌破行使价后, 投资者要双倍的购买标的股票, 产品的投资收益只与实际股价有关, 银行并没有用投资者的资金去二级市场购买股票, 而是投资者和银行买了一份合约, 所以投资者自始至终没有成为上市公司的股东。另一方面KODA违背期权的本质, 权利不对等。通常我们所熟知的期权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花费一笔权利金而获得一个在某一时间按约定的价格买入或者卖出的标的权利, 这种权利可以行使, 也可以放弃。而KODA提供给投资者低于市价购买股票的权利, 但是到达取消价合约就中止, 也就是说收益有限, 而投资者提供给银行的却是无论市价多少都按照行使价购买, 且跌破行使价的时候双倍购买的权利, 显然这两者的权力是不对等的。由于金融危机使得股市一路下跌, KODA产品的标的股票跌破行使价, 投资者还得以行使价双倍的购买股票, 购买价高于实际的价格, 造成投资者双倍的损失。

2、投资者缺乏必要的投资常识。

除了产品自身的风险之外, 在巨额亏损的背后, 暴露出投资者在购买产品的时候缺乏必要的投资知识、法律知识、风险防范意识和麻痹大意。很多投资者都没有风险意识或者风险意识淡薄, 没有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银行在产品说明书中清楚的写明了投资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可是有些投资者没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 在股市行情好的时候获得收益后, 盲目的加大投资, 使得投资越来越大, 在股价下跌的时候出现巨额亏损。而产品的杠杆性隐藏了一定的风险, 让投资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投资额的大小和风险的大小, 有些投资者误将缴纳的保证金认为是全部的投资金额。更有甚者有些投资者在出现亏损之前都不知道KODA产品存在风险, 他们认为只是打折股票而已。另一方面有些投资者崇洋媚外, 轻信盲从, 盲目的信任国外的投资银行, 在购买产品时麻痹大意使得明显有缺陷的产品轻易的被精明的商人甚至律师接受。

3、投资银行的误导销售。

有些投资者反映, 银行销售人员在介绍产品的时候, 从未提到过产品的高风险, 只是一味的强调产品的收益, 更有甚者有些以打折股票的名义迷惑投资者, 使得投资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盲目的签下了合约。有些银行销售人员也没有说明产品的杠杆性, 让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投资者误认为自己前期投入的是自己全部的投资额, 隐藏了潜在的投资金额。

三、个人投资金融衍生品的风险

金融衍生品除了传统的金融工具所拥有的风险外, 因其价值衍生性、交易杠杆性、设计灵活性、构造复杂性、形式虚拟性等特征而具更高风险。他的风险主要有: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又称价格风险, 是指由标的资产 (如股票、商品、利率、汇率等) 价格变动等因素所导致的金融衍生产品价格变动的不确定性。衍生品的风险集中表现为市场风险, 包括利率风险, 由于利率变化引起损失的可能性;汇率风险, 由于汇率变动引起损失的可能性;权益风险, 市场总的股票价格变动或单只股票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商品风险, 由于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当交易者的预期与现实的标的资产的价格存在偏差时, 就会产生价格风险。

2、信用风险。

又称违约风险, 指由衍生品合约的某一方当事人违约所引起的风险, 它主要表现在场外交易市场上。场内交易中, 交易所交易的衍生品是以标准化合约的方式进行交易的, 并且有一套降低信用风险的制度安排, 所有交易均由交易清算中心进行, 因此一般不易发生信用风险。而在场外交易市场中, 由于交易对手是分散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并且信用风险是时间和基础资产价格这两个变量的函数, 信用风险难以预测, 随时可能发生。

3、流动风险。

即金融衍生合约持有者因市场业务不足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出售或平仓机会的风险。流动性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合约的标准化程度、市场交易规则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在场内交易合约中, 由于标准化程度高、市场规模大、消息灵通, 交易者可以随时根据市场行情变化决定头寸的抛补, 因此流动性风险较小;相反, 在场外交易合约中, 每份合约基本上是“量体裁衣”定做的, 缺乏可流通的二级市场因而流动性风险较大。

4、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由于衍生品交易合约在法律上无效, 合约内容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或者由于税制、破产制度等方面的改变等法律上的原因给衍生工具交易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法律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衍生合约的不可实施性, 包括合约潜在的非法性, 对手缺乏进行衍生交易的合法资格, 以及现行的法律法规发生变更而使衍生合约失去法律效力等;二是交易对手因经营不善等原因失去清偿能力或不能依照法律规定对其为清偿合约进行净冲平仓。

5、由杠杆性放大的风险。

从资金投入角度看, 金融衍生品交易带有明显的杠杆效应。金融衍生品交易一般采用保证金制, 其收益会借助“杠杆”的力量而成倍放大, 因而驱使一些投机者往往为追求高收益而忽略了高风险的存在, 投机意识膨胀, 参与者只须少量、甚至不用资金调拨, 即可进行数额巨大的交易。岂不知一旦失败, 也会因为“杠杆原理”造成巨额损失使很多原本拥有雄厚资本的机构和个人因为衍生品的不当使用接连亏损甚至破产。如购买KODA产品的个人投资者有的亏损在上亿港元, 机构投资如巴林银行亏损8.6亿英镑, 德国金属集团亏损28亿马克, 日本住友商社亏损26亿美元, 中航油亏损5.54亿美元。亏损的数额之大无不由于衍生品的杠杆性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KODA”门事件中, 有些投资者不知道自己投入的保证金, 而不是所有的投资总额, 正是由于衍生品的杠杆性使得自己在没有那么多资金的情况下进行超过自己资产的大额交易, 最后导致自己欠银行的巨额资金。

四、个人投资金融衍生品的风险防范

1、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根据实际风险承受能力去投资。

投资者进行投资前一定要评估自己风险承受能力, 风险偏好, 清楚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通常, 在投资过程中, 高的收益率一般都是用更高的投资风险换来的。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产品最大的风险有助于自己掌握在出现最大损失发生时的状况, 将风险控制在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内。投资者在明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资金承受能力后再投资, 才不至于在风险和亏损面前茫然无措。

2、合理分配自己的投资资产, 切勿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任何一种投资工具都具有不同的收益性、风险性和流动性, 并在三者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 世界上没有一个完美的理财产品, 也没有一个收益最高、同时风险最低、流动性最好的理财产品, 每个产品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和优劣势在不同的投资组合中发挥的不同的作用。所以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投资工具的收益性、风险性和流动性, 根据自己的实际的财务状况和投资目的进行投资, 多元化的科学的产品组合才能实现收益和风险的最佳匹配。并且由于不同的投资工具具有不同的特性, 在产品投资组合中进行投资组合, 合理配置高、中、低风险的产品, 产品组合结构也应该在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的市场中寻找, 切勿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3、了解自己所投资的产品, 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购买。

一是投资者在有意购买某个理财产品的时候, 应该充分了解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在购买产品前仔细了解产品的特性, 考虑产品的风险性、收益性和流动性, 准确了解自己所要投资的东西, 在购买时仔细阅读合同, 自己不懂得地方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以达到全面了解自己所投资产品的目的。二是金融衍生品往往带有杠杆性, 交易主体在支付少量保证金之后可以进行名义金额超过保证金几倍甚至更多倍的金融衍生交易, 产生“以小搏大”的杠杆效应。杠杆效应放大了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 所以投资者在投资之前要了解该产品的杠杆性, 了解产品的杠杆倍数, 切勿认为投资额是保证金, 应该清楚自己的实际投资额。三是金融衍生品的投资额对个人投资者来说相对比较大, 投资者应该了解自己的资产现状, 知己知彼才能在投资中保持稳定收益, 达到自己的投资目的。

4、购买境外投资产品时要慎重, 并且了解投资地的相关法律。

由于国内的金融市场发展比较滞后, 金融衍生品市场不是很发达, 所以大多投资者一般会选择在境外开户进行衍生品交易。投资者购买境外的金融衍生品时一定要慎重, 因为投资者除了一般的风险之外, 还要面临着法律风险、汇率风险、政治风险等, 且一旦产生纠纷时解决问题的成本往往会很高, 投资者不仅要面临两国或者地区之间的法律不一致, 还面临着往返的高额费用, 语言的障碍等问题。对有些金融衍生品在各个国家的监管是不同的, 而且由于衍生品产生的时间比较晚, 许多新的衍生品因为无法直接纳入现存法律和监管制度, 面临着不确定性的问题。所以投资者购买境外理财产品的时候要更加的慎重, 了解投资地的相关法律规定, 交易者在决定进入该国的衍生品市场时, 应尽可能地从该国律师处取得法律意见书, 并在合约的设计上尽量采用该国的标准合同, 更好的保护自己的投资, 减少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从业资格认证办公室编个人理财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年8月

[2]、邢冠 论金融衍生品风险 现代商业

[3]、霍江林 刘素荣谈构建金融衍生品投资风险内部控制机制 财会月刊2008.11

[4]、涂艳 “KODA门”再追踪关键说明书首度曝光 上海证券报2009年6月19日

金融事件 第10篇

关键词:重大事件,金融板块,股价,异常波动点

1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 金融日益广泛地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金融也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金融板块的股票在证券市场上也深受关注。而不时出台的有关金融的政策在影响着证券市场金融板块的走势。基于此出发点, 我们进行金融政策对金融股票影响的实证分析和研究。

2文献综述

2.1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国外证券市场起步较早, 已发展成为与经济关联度高的成熟市场, 受一些重大或者突发事件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涉及重大事件与股市波动相关性的研究也多为关于货币或财政等方面政策的影响。

美国学者Rigobon and Sack (2001) 通过检验美国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 发现股票价格指数对货币政策具有明显的负向反应。短期利率上升25个基本点, 将导致标准普尔500指数下降1.9%。

Bermanke and Kuttner (2005) 用联邦资金期货数据衡量政策预期程度的结果表明未预期到的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有相对显著的影响。以CRSP加权平均指数为代表, 利率降低25个基点 (无预期) 会导致股市价格上升1%。其中大型的市场对政策的反应持续时间较长;不同行业的股票价格对货币政策反应不一, 比如高科技和通信板块的反应程度是总的市场指数的150%, 而能源和公用设施板块几乎对货币政策没有反应。

Booth等 (1997) 运用EGARCH模型拟合股市波动, 发现在丹麦、挪威、瑞典、芬兰股票市场存在对“好消息”和“坏消息”的不平衡反应。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Yeh等 (2000) 利用GARCH模型分析非对称效应时发现我国香港和台湾股票市场符合一般性结论, 即“坏消息”对股市影响较大, 而上海、深圳股市则相反。

近阶段, 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批判本币贬值型的货币政策用过了头, 导致了很多问题, 包括抑制股票市场。例如, Forbes, Steve (2008) 认为本币贬值的货币政策导致了信用危机和股票市场的非理性下跌。Bajaj, Vikas (2008) 认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确实在一开始抑制了经济衰退, 但引来了更多的问题, 打击了房地产市场和抑制了股市, 并且引发了失业率高增。

2.2国内研究现状

与国外市场相比, 我国的股票市场所受影响因素较为广泛, 包括一些政治、经济重大事件、政策变化甚至于一些未经证实的所谓“内幕消息”, 当然这也是市场不够成熟、法律法规环境不够完善的表现。国内对与重大事件对股市的影响效应也多以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 而以其他事件为主的研究偏少。

在国内, 陆磊和刘思峰 (2008) 发现, 1996-2007年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存在显著的节日效应, 其中春节前和春节后的收益分别是其他交易日的15.9倍和27倍。仪垂林和刘淄 (2005) 分别对传统节日和法定节日的上海股票市场进行研究, 也发现存在显著的节日效应, 并认为“节日效应”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不同节日期间投资者情绪变化而导致不同的投资决策所造成的。但另外一些学者却提出不同看法, 张兵 (2005) 采取基于滚动样本的检验方法, 发现我国股市现今并不存在显著的日历效应, 二五效应及节日效应实际上已经不存在, 只是出现在早期的股票市场上。陈超 (2002) 等人也发现中国股市不存在稳健的“周内效应”等日历效应, 其在中国股票市场只是一个偶然的现象。

中国股市的发展有别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 并不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政府主要采用行政机制对其进行监督调控, 具体表现形式为股市政策。因此, 国内的文献更倾向于股市政策及其效应的研究。

温德清 (2004) 认为基于GARCH (1, 1) 模型计算得到的VaR能有效地描述市场风险, 并且用VaR测量政策事件对股市收益影响风险的效果较好。实证结果显示政策事件出台前1-2天VaR开始变大, 潜在风险加大, 政策事件出台后2-3天VaR最大, 整体上, 政策出台后10天左右的VaR值变得最大。

陆蓉、徐龙炳 (2003) 对中国股票市场从开业至2003年的样本研究发现, 我国股票市场上“好消息”的影响要大于“坏消息”的影响。

潘伟荣、梅雪 (2002) 认为政策对股指的影响幅度呈收敛趋势;根据董屹、辜敏、贾彦东 (2003) 的研究发现, 我国股市的政策效应呈现出新特征, 政策发挥作用的条件发生了变化, 就“利好”而言, 并非所有的“利好”都能引起股市的剧烈波动, 只有“即期利好”、“实质利好”和“投资者的利好”政策才能做到。

3重大事件对股票市场影响的研究方法

通常, 金融事件对金融板块股票的影响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异常波动点法”, 即利用金融板块股票在加权平均价格上的变化, 剔除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之后来寻找金融事件对股票波动的影响规律。“异常波动点”检验方法 (方差增方法) 是Wichern, Miller和Hsu于1976年检验股票价格行为时提出的。在他们的研究中, 股价波动是以股票收益率的方差变化来表示的。

二是“事件研究法”, 它是利用金融事件对股票波动产生的预前和滞后效应影响来分析金融政策出台后, 金融板块所发生的波动和变化规律。重大事件分为重大利好事件和重大利空消息。在重大事件发生后选取一定时间段的前置和后置股票的表现进行分析, 寻找规律以指导在后来的金融政策出台时应怎样进行的投资决策。

4金融板块与股票市场的协整分析

本文选取的六只股票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来选择的:

首先选取了金融板块的32只股票, 对其各自发行的股本总数进行汇总, 计算出每只股票的发行股本占这32只股票总的发行股本的权重, 选取其中占比最重的三种股票。由于保险、信托和证券股普通权重系数不高, 因此在保险、信托和证券股中分别选取了一只最具有代表性的股票。这被选取的六只股票依次为: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中国人寿、海通证券、安信信托。分别对2008年和2009年六只样本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协整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2008年分析情况

建立时间序列金融股价 (JRGJ) 与股票指数 (GPZS) 序列, 对两数列分别做单位根检验, 检验其序列相关性, 从单位根检验的表中可以得到ADF=-3.757436<-2, 说明序列不表现为平稳, 不存在自相关。

从残差图 (图1) 可以看出, 随机影响可以忽略。

根据协整理论, 对序列进行协整分析得到协整关系图 (图2)

根据协整理论, 对序列进行协整分析得到协整关系图 (图3) , 扣除金融重大事件影响之后的金融板块股价与股票指数保持了较好的变化同步性。

从残差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残差已经表现出随机性, 说明作为金融板块的典型股票与沪市指数存在明显的协整变化关系。结果表明, 金融板块行业变动与大盘基本保持一致, 说明在单纯的市场因素影响情况下金融板块表现得性质和大部分企业是一致的。

对2009年进行同样的分析

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 得到ADF=-2.7655<-2, 说明序列不表现为平稳, 不存在自相关。

并且从残差图可以看出, 随机影响可以基本忽略。

根据协整理论, 对序列进行协整分析得到协整关系图

根据协整理论, 对序列进行协整分析得到协整关系图, 扣除金融重大事件影响之后的金融板块并不协整。

对比2008、2009年的分析结果, 可以发现08年金融板块与大盘走势保持较好的同步性, 而09年则出现了相对较大的偏差。究其原因, 我们发现08年股市全年走势保持整体下跌, 上证综指更是从5272点下跌至1820点附近, 跌幅达65%。在具大的跌势面前, 金融板块更是起到了股市晴雨表的作用, 配合大盘走势。09年股市回暖, 上半年已反弹至最高3478点的点位, 随后下半年则出现了较长时间的横盘, 上证综指在3100点附近徘徊, 各版块轮番亮相, 表现在金融板块方面则是与大盘走势的较大的偏离率。

2009年下半年, 市场中存在着通胀的预期, 以及对国家调控政策上的担忧造成了股指的震荡, 金融板块方面表现的更为明显。央行基准利率的提高标志着国家对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有调整的迹象, 这对较为敏感的金融股造成的影响很复杂。所以金融板块与大盘走势发生偏离也属正常。

5国内重大金融事件对金融板块影响的回归分析

根据“事件研究”方法, 首先选取在2008年期间国内发生的10件重大金融类事件作为样本, 研究期间金融板块股票价格指数的变化, 运用VAR方法建立一阶自回归时间序列, 通过比较金融板块股票价格的变化幅度, 选取的10个重大事件中有7个与一阶自回归序列的异常波动点前后10个交易日内相对应, 比例达到70%, 而且与金融事件对应的异常波动点平均方差都比较大。

将异常值在有金融重大事件影响的计作1, 没有的计作0, 建立LOGISTIC模型, 通过此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在选取的异常点前后5个交易日的变动与金融重大事件拟合优度0.76, SIG=0.082, 在置信度10%的要求下与重大事件存在紧密的回归关系。重大金融事件是金融板块股价变动的重要因素。

同样选取在2009年期间10件重大金融类事件, 通过比较金融板块股票价格的变化幅度, 测算出有9次事件与异常波动点对应。

将异常值在有金融重大事件影响的记作1, 没有的记作0, 建立Logistic模型, 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 在选取的异常点前后三个交易日的变动与航天重大事件的拟合优度达0.65, Sig=0.066, 在置信度10%的要求下通过检验, 说明金融板块的异常值与航天重大事件存在较为紧密的回归关系。重大航天事件是航天板块股价变动的重要因素。

金融版块股价波动并不是很明显。其原因可以认为是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覆盖面越来越广, 所以其决定因素也较多。重大事件是其中一个短期波动因素, 但中长期走势很难受到太大的影响。另外, 在重大事件的前几日, 市场就有预期反应, 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累积平均异常收益率的上升 (利好政策) 或下降 (利空政策) 。在利空政策颁布后的5个交易日中, 累积平均异常收益率急剧下降, 并在此后较长时间内延续着下降的趋势;在利好政策颁布后的5个交易日中, 累积平均异常收益率急剧上升, 此后, 经过短暂调整逐渐恢复正常。

6研究结论

金融事件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乡镇企业;群体性事件

中图分类号:F8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038-02

乡镇企业是在我国农村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在改革开放30 年以来,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008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风暴般席卷全球,中国,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的一部分,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负面影响逐渐从经济面扩展到社会面。中国乡镇企业出口占我国整个出口额的30%以上,金融危机对乡镇企业造成的影响同样非常深刻,一方面影响了其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乡镇企业中产生的群体性事件愈来愈多,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1 金融危机影响下乡镇企业群体性事件的现状

1.1 金融危机影响下乡镇企业的现状

(1)外向型企业发展困难,受世界市场变化影响深刻

劳动力、能源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美欧等国际市场迅速萎缩,外向型乡镇企业步履维艰,很多甚至关停、破产,造成大量人员失业。

(2)产业结构单一,重复建设严重

许多乡镇企业忽视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片面强调经济增长数量,布局不合理,忽视经济增长质量的现象日益突出。

(3)技术水平低,劳动力素质差

我国乡镇企业发展时间较短,技术基础较差,缺乏技术创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干部职工绝大多数来源于农民,文化低,劳动力素质差。

(4)资金流动差、融资难

在外销、内销都没有途径的双重夹击下,资金流动差;乡镇企业自身经营风险大、信用程度低、融资成本高,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乡镇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5)经营机制不够完善。

在体制上,仍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产权不清、责权不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问题,乡镇政府行政干预过多,使这些企业的领导干部市场意识、管理意识淡化,过分依赖政府。

(6)乡镇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比较落后

乡镇企业的内部管理粗放,不重视员工激励和培训。

(7) 产品市场不稳定。

由于经济技术实力的限制 ,市场份额极不稳定 ,产品品种结构需要经常调整和改变。

(8)企业层次低,产业升级激战缓慢

乡镇企业绝大多数规模较小,很多企业管理落后,企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不能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经济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

1.2 乡镇企业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1)多发性

部分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乡镇企业因裁员下岗、劳资纠纷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大幅上升之势,规模逐渐扩大。

(2)组织性

许多群体性事件都有一定的酝酿过程,有别于以往松散的、自发的群体性行为,通常有组织者和骨干形成核心。

(3)利益性

相当多的群体性事件涉及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而且大多数有一定的理由,即有其合理的部分。

(4)是违法性。当前群体性事件激烈程度加剧,恶性事件上升,多数伴随着违法行为,造成的后果越来越严重

(5)非政治性

尽管有些群体性事件表现激烈,但当事人的请求大多是与自身物质、经济利益有关,他们并不具有反对社会政治制度的目的,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6)难处理性

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大多由于矛盾没有得到化解而形成的,解决这些问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因此,处理解决难度较大。

(7)反复性。

从群体自身来看,以聚众闹事的方法来使一些问题得到了解决与落实,这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部分群众“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心理,从而造成群众长期缠诉闹事,处置难度加大。

(8)联动性。

部分群体性事件参与者有暗中串联、横向联合和相互呼应的趋向。一个企业发生罢工事件,相关企业往往呼应,由此引起连锁反应。

2 乡镇企业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

2.1 减员增效与劳资纠纷

金融危机使得企业效益普遍下滑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处于停业、半停业的状态中。部分企业减少劳动力、减少报酬以降低开支,甚至违反《劳动法》规定, 随意延长劳动时间; 随意开除职工; 压低工资, 巧立名目克扣、拖欠工资, 不发或少发加班费。这些潜在或显在的劳资矛盾一旦激化将不可避免地诱发群体性事件。[1]

2.2 利益诉求渠道不畅

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畅通是产生群体性事件的体制原因。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受国家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在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上还存在一些不健全的地方,主要表现为渠道不畅,不同社会群体表达自身利益的声音强弱不一,表达的机会不同,表达的有效性和充分性不一。特别是当弱势群体的利益处处受损时,又缺少畅通的利益诉求机制,于是群体事件频频发生。

2.3 利益格局变化产生的社会问题积累

诱发企业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就是利益驅动。企业体制改革、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经营管理等等方面所采取的举措,总要触及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使特定范围内的职工权益受到损害。这些职工感到利益受损,其呼声在正常渠道内得不到回应,于是矛盾升级,转化为群体性事件。[2]

2.4 社会资源的分布不公

公平有序的利益分配,是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的基础。现阶段我国贫富差距过大,损坏了社会公正原则,引起社会摩擦,导致矛盾增多。企业内不同利益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不合理的扩大,使职工感到相对贫困化。当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或忽视时,他们产生相对剥夺感,不满和对抗情绪往往以群体性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3]

3 乡镇企业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对策

3.1 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是正确解决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治本之策。首先,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搞好社会保障工作,确保一般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其次,要尽可能及时有效和稳妥有序地着力解决农民工、下岗职工和大学生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最大限度地缓解特殊群体的就业压力问题,尽可能地避免在经济

3.2 调利益关系

协调利益关系是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关键措施。当前我国出现的许多矛盾是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 也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化解这些矛盾。因此, 既要推进改革, 又要审慎地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力, 正确处理好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部分人利益的关系,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

3.3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有效办法。要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特别是眼前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关系,培养健康的心态,同时应实事求是地同群众讲清道理,说明难处。[4]

3.4 坚持依法办事

法治是现代国家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坚决克服执法不公、滥用职权等现象。要加强和完善人民调解工作,要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在拆迁、企业改制等领域,价格评估是最重要的环节。培育真正的第三方中介机构,以其独立性、权威性服务于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事项,这是化解矛盾、体现民主、取信于民的有效途径之一。

3.5 建立防和处理劳资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机制

首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高度关注社情民意,及时了解掌握群众的意见、诉求,推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其次,要切实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5]

3.6 加强预警,及时发现不安定因素

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维护稳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情况预警机制, 畅通信息渠道。始终慎用警力,慎用强制措施和慎用武器警械等原则,始终坚持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的原则。

3.7 加强正确舆论导向作用

尽管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利益关心的重点不同、认识问题的水平也不同, 但是, 关乎众多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往往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因此, 各级政府应该在关心人民利益的同时加强正确舆论导向的宣传和引导工作, 防止一些负面信息和引导起作用, 积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3.8 加强宣传,严格执法

对于少数不法分子利用法不责众的观点无理取闹的,司法部门应在仔细工作,耐心教育的前提下,对于首要分子要及时依法予以打击,向群众表明态度,防止其他群众效仿,从而形成惯例。

げ慰嘉南:

[1] 郭渐强、黄敏. 论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群体性事件的防治[N].求实,2009,09.

[2] 黄陆军.经济利益下的群体性事件成因分析[N].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

[3] 于德宝.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原因[N].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06.

[4] 马宏华、肖继红.当前群体性事件多发的原因及对策[N].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03.

金融事件 第12篇

一、碧桂园与美林的“对赌协议”

碧桂园擅长开发住宅、酒店、商业, 大规模屋村式的生成, 主要集中于一线城市近郊, 2007年4月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 在当年10月份其股价最高升至14港元左右。由于不断四处征地、非理性投资失败, 资金链出现困难, 2007年10月, 碧桂园宣布将向海外发行一次性还款的优先票据, 以用于开发新专案和偿还中国银行借款, 后受次贷危机爆发影响, 最终搁浅。2008年2月15日, 碧桂园宣布在新加坡发行可转债融资, 集资38.99亿元, 可转股价格约为每股9.05港元, 票面利率2.5%, 实际年利率6.2%。碧桂园不甘心以低价配股给机构投资者, 将融资的一半金额19.5亿港元作为抵押品与美林签订一份以现金结算的公司股份掉期协议, 对冲未来股价, 减少股份摊薄的损失, 令公司锁定未来的回购成本, 锁定价约在6.76元至6.82元水平, 该项合约的年期为2013年。根据协议, 若最终价格高于初步价格, 则公司将向美林收取款项;若最终价格低于初步价格, 则美林会收取款项。初步价格将按股份掉期公式厘定, 而最终价格将参考指定平均日期有关股份价格的算术平均数。简而言之, 碧桂园赌的是股价涨, 美林赌的是股价跌。在碧桂园发布的公告中并未明确披露其股份掉期的初始价格。在2008年8月份碧桂园宣布其半年业绩的时候, 有关其股价对赌协议将出现巨额亏损的情况就已经显露头角, 加上有关碧桂园的负面消息, 以2008年6月30日的收盘价计算, 该股份掉期的公允值损失约为4.428亿元人民币。而随着2008年第四季度香港恒生指数大跌, 到12月31日, 其股价已跌至1.9港元, 令碧桂园不得不承受上述股价对赌协议的亏损。2008年报显示, 以12月31日碧桂园的收市价计算, 上述股份掉期合约的公允值损失扩大至约为12.415亿元人民币。

二、碧桂园“对赌协议”交易亏损的主要原因

1. 客观原因压迫

次贷危机的爆发, 首当其冲是房地产、金融、证券等行业, 国外企业处于水深火热之下, 国外的投行还有其他金融机构纷纷想尽办法转嫁自己的风险。而此时国家制定了限制房地产行业过热发展的政策, 并且提高了房地产企业贷款的门槛, 信贷紧缩, 同时国人的购房欲大幅下降, 成交量逐渐减少, 房地产业不被看好, 房地产企业的整体股价都呈现下降的趋势。碧桂园不可避免遭受这种情况, 资金链出现了绷紧的状态, 后来发行优先票据失败后, 碧桂园公司被迫只能进行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来融资。国际投行美林看到了碧桂园的困窘, 为碧桂园设立了这一份少有的期权, 面对这种情况, 碧桂园选择了这份“对赌协议”。由于是场外进行衍生品交易, 国家金融监管涉足的范围少, 对相关的规定没有成文, 许多协议都是由国际金融机构制定的, 因而在双方的交易地位上难以公平。由于各方面负面的信息影响, 股价不断地下跌, “对赌协议”亏损逐渐扩大。

2. 企业发展模式成为桎梏

碧桂园的核心竞争力依靠低成本、大规模的土地储备, 然而这种发展模式令企业在这个寒冬中遭受了重重困难。“圈地”令碧桂园耗费了大量的真金白银。碧桂园用上市募集到的资金四处拿地, 楼盘规划一个比一个大, 但银行对其贷款却大幅度减少。

碧桂园的战略目标是由一体化的开发战略开始向多元化发展转变, 其从主业抽取资金投资数百亿的煤化工, 欲接手债务达16亿元的荷兰村, 想收购TVB, 新的行业也没有相应的利润回报, 导致资金链越绷越紧。因此, 公司开始慢慢地走进了“对赌协议”的陷阱。很明显, 其所选定的战略目标偏离了实体的使命, 影响公司战略目标制定的潜在事项并没有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 显然未能对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3. 内部控制存在漏洞

内部控制活动密切关注业务管理相关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的监督, 而企业要求其内控系统不间断进行监控和测试, 以确保其对风险控制的能力, 并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对于“对赌协议”事件, 中期亏损时, 碧桂园公司并没有通过信息披露控制报告来进行详细地说明, 对其定价方式还有初始价格也没有明确说明, 显示出碧桂园信息披露控制体系的漏洞。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对现金流出进行严格控制, 对风险限额进行控制, 其中存在现金流出违规操作的行为, 也没有及时制止, 并且举报。在“对赌协议”之前, 碧桂园一直从事房地产实业工作, 缺乏对金融衍生产品的调查、研究、管理意识, 因而对于这一新兴的产品, 公司也没有组建项目队伍和制定项目计划, 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缺乏统一, 碧桂园公司从融资和对冲的目标逐渐陷入盈利的目标, 偏离了内部控制目标以及组织目标。内部控制逐渐转化成以杨国强为核心的控制, 内部控制存在漏洞, 比较混乱。因此, 内部控制系统没有确保企业能够实现目标和符合各方面的法律、法规。

4. 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是建立在良好的公司治理基础之上, 公司治理结构合不合理, 关键是看公司董事会的结构及其运作情况。有效的公司治理要求董事会专注于对公司的总体监管, 而避免牵涉到公司的日常运作。从碧桂园公司看, 公司的董事会主要是由公司的股东组成的, 大部分执行董事是股东, 只存在很少的独立非执行董事, 因而对董事会做出的决定难以监督和制止。其中杨国强是主席兼董事长, 虽然不是股东, 但是他同时也是首席执行官, 职责不分明, 董事会明显缺乏独立性, 在做决策时出现利益冲突。表现在公司签订了“对赌协议”之后, 出现了大亏损, 许多元老无法承受风险压力, 减持了股份。碧桂园公司高层难以职责分明, 难以确保权利和权威得到制衡。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很大漏洞, 因而权益方无法获取公司治理成效的真实信息。公司治理的缺陷导致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根本失效。

5. 未能建立完善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以下从碧桂园的风险管理与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ERM (全面风险管理) 进行对比分析。

由表1可以知道, 在COSO框架下的ERM与碧桂园公司比较, 碧桂园的董事层、管理层还有监事人员, 没有按照ERM框架下进行风险的防范和管理, 缺乏一套企业风险管理体系, 甚至有些重要的管理制度都没有制定, 公司上下明显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内部控制缺少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 难以认识风险的真实性, 对可能造成的损失并没有制定有效的政策, 中期报告亏损时, 公司未能及时实施风险防范。对赌协议由最初的对冲目的逐步演变成为投机的行为。公司财务信息、风险信息不畅通、不透明, 公司各方面的权益方无法及时收到信息, 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比较薄弱, 大股东控制着权利, 对于其中的制度只是流于形式, 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如此薄弱直接影响了对“对赌协议”的风险管理与控制。

6. 股东利益存在矛盾

关联方特别是股东间关系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碧桂园内部的股东结构属典型的家族企业, 不少大股东跟杨国强有血缘或姻亲关系, 其中大股东杨慧妍是杨国强的女儿, 已占公司的股份59.12%, 杨国强是主席兼执行董事, 同时也是首席执行官, 尽管不是公司的股东, 但是他拥有公司的实质权利, 对于公司的日常运作都事必躬亲。杨国强把股权转给了杨慧妍, 表面上减少了股东在公司利益之间的矛盾, 实质上是加强了杨国强对公司的控制, 因为其他股东跟杨国强有姻亲等关系, 并且杨国强是碧桂园的创始人, 碧桂园的人员难免对他敬让三分, 所以小股东只能通过委托杨国强对公司进行治理。杨国强决定由一体化的开发战略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从主业抽取资金投资数百亿的煤化工, 欲接手债务达16亿元的荷兰村和收购TVB。他大额投资累计股票期权, 并且亏损不少。虽然公司发出通告澄清这些是杨国强自己的行为, 但试想一下, 如此庞大的现金流出, 难免有个人私用资金的嫌疑。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摩擦逐渐加深, 在股价狂跌的时候, 不少元老纷纷减持股份, 大股东杨慧妍接单全收, 这种想象导致了股价进一步下跌, 对赌协议的亏损逐渐增大。不同层次或者部门之间内部控制的不一致, 将使得执行者的行动陷入困境, 不相容的职务的恰当分离可以避免单独人员从事和隐瞒不合规行为提供一定的保证, 共谋的存在可能使内部控制的执行偏移原有的制度设计。股东之间不一致、容忍度、共谋等能够解释内部控制固有缺陷问题。

7. 交易缺乏缓冲机制

从技术上说, 我国企业对金融衍生产品的估值, 对如何计算与控制风险, 所知不多, 因此很容易在赌博心态和前期利益的诱惑下, 低估了其潜在风险, 轻视数据和技术管理, 往往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无法平衡。碧桂园被迫利用“对赌协议”融资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协议”缺乏弹性, 公司没有制定缓冲机制来应对风险。美林为碧桂园公司设定这份不公平的“对赌协议”时, 美林处于优势地位, 它清楚碧桂园的现状, 了解可以影响碧桂园股价变动的因素。碧桂园的眼光只看到了这份协议为自身带来的短期利益, 对冲逐渐转化成了投机盈利的行为, 忽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力量, 忽视了市场的变动, 忽视了国际市场的力量。当损失逐渐浮现时, 碧桂园没有及时跟美林协商, 没有对其中很不利的条件作及时修改, 内部没有制定可以控制风险的政策, 只是一味地期盼股市可以回高, 一味地等待, 一味地沿着这份协议对赌。其实, 在接受这份“协议”时候, 碧桂园应与美林提出对这份“协议”在出现持续股价下跌时进行部分修改的条件, 碧桂园也可以在发行可转股债券的条款中, 增加设有转股价格时点向下修正条款, 甚至出现亏损时, 也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 直到公允值损失约为12.42亿元, 公司才提出于股份掉期有效期内已提供2.5亿美元抵押品, 并于股份掉期终止日期, 即2013年2月或选择性提早终止事件日。碧桂园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缺乏系统的认识, 从交易条款、产品定价、运行模式、风险对冲等控制和管理方面没有深入研究, 交易赔付的限额高出了企业实际的承受能力。企业家急于获得高估值融资, 又对自己的企业发展充满信心, 而忽略了详细衡量和投资人要求的差距, 以及内部或者外部当经济大环境的不可控变数带来的负面影响。“对赌协议”的失败归根到底是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缺乏有效缓冲机制。

三、构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全面风险管理对策

碧桂园“对赌协议”亏损事件的深刻教训, 暴露出了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全球金融危机下, 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成为我国企业的急迫的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具体对策。

1. 改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环境

从风险管理文化来看, 要营造全员风险管理文化, 使风险管理目标、理念和习惯渗透于每个业务环节, 内化为每位员工的自觉行为。从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来看, 应构建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机构三道防线, 即风险管理部门应实现从单纯后台监管的角色转换, 风险管理的触角应全面延伸到各项业务经营部门和过程控制。完善的法人治理是风险管理重要的内部环境, 也是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起点和保障, 而董事会建设则是法人治理的核心。完善董事会试点的过程中优化董事会成员结构, 建立外部董事制度, 不断完善董事会运作机制, 初步形成了出资人、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层之间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应强化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 对于没有履行好自己职责的董事会或者是管理层进行惩罚。

2. 设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和政策

将公司战略与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相整合, 有利于低成本顺利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公司治理确定企业风险管理的范围和边界, 并为风险管理提供政策;而战略管理则为风险管理提供资源与支持。根据战略目标设置最高层面风险管理目标, 将明确的风险偏好和容忍度贯彻到中间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目标设定过程中。诸如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 确定产品交易的风险控制目标和综合赢利目标, 可根据明确的风险偏好和容忍度, 确定企业风险底线。以各项经营目标为标尺, 以风险报告目标为手段, 建立对责任人的激励约束机制。

3. 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

根据风险偏好、容忍度和设定的风险管理政策, 制定风险识别管理要求和风险识别的工作流程, 确定风险识别的精度、频度、深度和广度, 设计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管理办法, 在风险识别上全面覆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事件的有效识别和职责分工, 并明确差别化的风险识别模式和反应机制。确定重大风险的应对策略、完善重大风险预警和报告机制、强化风险管理的检查监督机制。对重大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 形成重大风险清单, 确定风险管理的重点领域;在应急预案方面, 在总部和子公司层面编制了一系列应急预案, 提高公司处置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 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设置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风险预警体系, 把公司面临的诸如投资、负债、利率、金融衍生产品以及所有其他风险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评估, 不断改进和优化各项评级技术和方法, 在此基础上实施管理, 实现总体风险/收益最优化。

4. 优化风险应对决策

根据风险偏好和各类风险的特点, 明晰不同风险的应对政策, 明确各风险应对措施的适用范围。引入风险应对管理机制和决策流程。要补充细化、提炼和归纳风险应对策略的具体措施, 收集公司内部甚至其他公司风险应对方案, 对既往经验进行提炼和归类, 形成对管理具有指导作用的不同应对策略下的具体应对措施方法体系, 建立并逐步优化风险应对决策程序, 提高风险应对过程的科学性。

5.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加强对各部门业务层面的关键风险点实施有效过程控制。全面梳理公司所有业务和管理活动的过程网络, 解决过去规章制度中矛盾、重复、交叉的内容, 建立一整套系统的、透明的, 包括操作要求与控制要求在内的体系化文件;逐步改变以公文为载体发布各种程序化业务和管理活动的模式, 把所有的经营管理活动都纳入这种体系化、文件化内控管理。有必要通过非正式规则的作用和权力重心下移提示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 通过其反馈机制持续优化内部控制。

6. 构建科学的战略财务系统

全面风险管理规范的建立与实施必须要借助有效的财务战略体系。构建以公司价值为导向、以“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理念、紧扣战略目标、循环有效的战略财务系统。战略财务系统以清晰的远景目标及战略为“屋脊”;以合理的财务组织结构、财务总监的素质和权利定位以及子公司财务委派为“栋梁”;以科学管理工具的应用和有效管理程序的实施为“支柱”;以价值链为主线的业务经济循环流程和严格的内控制度为“根基”。

7. 建立风险信息披露机制

整合不同部门的数据, 实施集中化数据库;建立风险事件案例库和数据库;改进完善风险报告制度, 明确规定风险报告的频度、深度和职责, 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特点差异, 制定差别化的风险信息传导机制, 建立纵向报送与横向报送相结合的矩阵式风险信息交流线路;出台对外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频度, 建立系统化、透明度高、及时性强的信息披露机制。

8. 建立风险管理后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

完善不同风险管理模块管理后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 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 形成风险管理的“激励相容约束”和执行驱动力, 保障各个风险管理模块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保障风险管理模块的优化走向规范化、定期化、制度化, 逐步完善风险管理目标的差距分析和反应机制。

参考文献

[1].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会计研究.2005.2

[2].秦晓.组织控制、市场控制: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选择和制度安排.管理世界.2003.4

[3].史蒂芬·J·鲁特 (Steven.J.Robert) :超越COSO——强化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中信出版社.2004.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金融事件】相关文章:

金融突发事件08-06

由P2P爆雷事件反思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漏洞09-13

突发事件媒体舆情事件04-11

公共事件05-06

运行事件05-14

事件设备05-14

事件识别05-16

雷曼事件05-21

触发事件05-21

动态事件06-23

上一篇:血液透析导管下一篇:方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