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探析论文范文

2024-06-05

有效探析论文范文(精选12篇)

有效探析论文 第1篇

一、熟练地驾驭新教材

据了解, 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展开, 数学学科已获审议通过的教材不下八套。虽然种类繁多, 但它们应无一例外地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的总要求:“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 有利于创造性地教学。”据此, 我们应有一套教材作为主流教材。我们应在弄清主流教材的编写目的和特色、熟练掌握教学要求和内容、理清教材中各项内容的关系等的同时, 加强对其他教材的了解, 从中吸取经典、优秀的素材。虽然我们不必像以往教材那样把数学知识分为代数和几何两大部分, 但也应纵览整套教材, 理清教材构成板块的层次和线索, 进一步从宏观上熟练地驾驭教材。

二、传统教法与创新教法并举

教学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 因此, 教师就要具备创新精神, 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 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改革伊始, 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扑面而来, 我们很大程度上力求探索式、讨论式、多媒体等教学方法或手段, 其实这是一定认识程度上的偏差。我们多年来结晶下来的传统教法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比如接受式教法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不够成熟时仍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渠道, 尤其是学生整体状况不是特别好的情况更是如此。当然, 课堂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使课堂由“专制”走向民主, 由封闭走向开放, 使接受式与探索式相结合。尽可能增加探索与发现的分量, 要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动态性而不提倡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 不倡导学生死记硬背但不否认模仿和记忆是决定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心理因素。

三、重视过程的同时兼顾结果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也要关注学生未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在课堂的知识传授过程中, 应坚决摒弃重结论、轻过程的错误思想。如在进行“勾股定理”第一课时的教学时虽然勾股定理的结论十分简单,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让学生记住了事, 而应尽可能从特殊到一般, 从简单到复杂, 从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逐步过渡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因此我们充分应用教材所设计的情景从问题开始, 在问中学, 在学中问, 与学生共同探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暴露学生的问题, 一堂课从问题开始, 也允许和应该由问题的存在而结束。

四、坚持阶段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 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

初中社会课堂有效评价的探析 第2篇

【摘要】

课堂教学评价是社会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教师应该摒弃只重视教的单一性评价,而应着眼于学生学的方面,即以学定教,努力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本文试从教学目标,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教学过程探讨社会课堂评价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 内容方法

整体评价一堂社会课是否成功,不仅要看教师教得怎样,而且要看学生学得怎样;不仅要有教师的出色表演,更要有学生的出色表现。因此,倡导以学定教新理念,构建初中课堂教学评价的新思路,有利推动初中社会课教学的创新。那么,如何具体实施这一评价理念呢?

新课标下的教学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发展过程,重在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感,即充分开动脑筋、充分表达学生的思想,倡导多角度思维、多主体和多层次的参与。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善课堂教学。

在新课标中教师教学思想应定位为“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教师是促进者、指导者,应该引导学生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尽可能地去暴露学生思维过程,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结论的,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绝不暗示,使学生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展能力的过程。

一、教学设计应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对新课程评价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教师仍然不知不觉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的身上:一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要突出什么重点、要解决什么难点、怎样达成目标,都是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的,课堂上学生怎么学、怎样读、怎样理解都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路线走。有些课堂把过去的“满堂灌”变成现在的“满堂问”,提问多而且有些问题根本就没有任何价值。过多的提问怎么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研读课文,去独立思考和探索呢?最终教师所提问题变成了教师的自问自答。这样的课不论教师采用了多么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手段,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新课堂,表面上是以学生为中心,实际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其核心是“传递”和“灌输”。因此,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不仅要在教学思想上“放得开”,而且要在教学行为上“放得下”。例如教授九年级《多彩的世界》一课,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中外典型区域的不同生活的特色比较,教师在出示一些不同区域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图片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世界文化会呈现出多样性?在呈现问题之后,教师并不急于让学生立即开始讨论,而是先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写一写自己的观点。然后才开始小组交流互动,补充完善,归纳总结,形成小组合作的成果。这样做就保证了每位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也有利于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充分表述各自的观点,使人人都能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在交流互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完善、共同提高。教师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中,将课堂的主动权充分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在生生互动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二、教学过程应体现师生的互动性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师生双向互动,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真诚地爱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提问,敢于发表与教材、教师不同的见解。有些课看上去学生思维很活跃,师生之间一问一答、一问齐答,事实上学生像一架预先设计好程序的机器,不动脑筋,有的课看上去很热闹,但学生不是主动地动,而是被动地动,或者是没有思维地乱动,这样的课也不能算是好课。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不但要看学生表面的“动”,更要看学生内在的“动”。特别强调的是,这里“动”是教师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使他们的情感、思想一直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中,这种“动”才有实效。如在教学“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一课时,本人让学生分组讨论巴黎人民3次起义的时间、成果之后,教师在学生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将3次起义作为整体历史过程串联起来或做必要的补充,以层层递进。仔细分析3次起义取得的成果有什么联系。学生讨论后得出:革命一次比一次成功、彻底,并且都巩固了前一次成果。再请同学回到标题讨论:为什么标题不讲“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而是强调“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同时学生也得出了很多启示:如在今天的条件下人民要大力支持人民政府的活动;要从自身做起,从做身边每一件小事做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应努力学习,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特别有学生强调了要有现代公民意识,等等。这样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既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又张扬了学生鲜明的个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三、教学方法应彰显巧妙性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教学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课堂教学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他们可能产生灵感,发挥出创造性,课堂的精彩往往缘自于生成。例如,在执教“帝国新政”这一教学内容时,从隋炀帝挥霍无度、滥用民力、穷兵黩武,毁掉了大隋江山,教师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唐太宗李世民,你会从隋的灭亡中汲取哪些经验教训?”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 “唐太宗李世明杀太子而自立为帝是暴君。”对于这个与教材无关的回答,教师首先肯定他是经过深刻的思考提出来的,颇有自己的见解;然后指出王权的本质是“归于一”,所以兄弟成仇,父子反目,是一种必然。直到今天,人们对李世民这个开辟了大唐盛世的君王,记住的是他的丰功伟绩、他的勤政爱民、他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他开辟了一个大帝国。那么他到底有哪些丰功伟绩呢?从而引入新课的内容。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回答的内容具有不可预见性。这种生成性内容的成功处理,除了教师本身扎实的知识底蕴外,更须借助于教师的教学机智,从容应对,机智处理。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探析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探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38-01

学习语文不仅是藏族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西藏自治区融入全国经济文化发展、稳步向前快速迈进的需要。正因为如此,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只有实践探索出更多更好的小学语文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成效才能更好的胜任小学汉语文教学工作,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一、营造语文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莎士比亚也曾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所以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我们应使其作为学生喜欢的一项事物来进行,使其快乐的接受和积极的求索,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学习任务来负担。对于藏族小学生来说,由于汉语基础差,家庭与社会生活环境中使用汉语的机会也比较少,这就更需要教师积极的创造语文教学与练习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多听、多读、多说。通过语文教学结合学生日常收听汉语广播、电视,阅读报刊、故事、作文等刊物,培养形成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趣味。

首先,教师要善于展现语文教学的语言美。教学当中注重语言情感色彩的抒发与语气的表现,多加解释和说明,以此浸润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的效果,使学生们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次用心展现语文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教师要懂得如何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们活学活用,贴切而又生动地把抽象的道义传授给学生。在教学当中注重课理的形象化,将概括的道理具体化,充分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幽默的风格将其带入到绘声绘色的语文情境当中去,使其在学习的同时充满收获与快乐。

最后还要展现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教学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们传道授业,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教学科学性,合理设计情境和事例,准确运用表达词语,规范语言语法,紧密围绕中心内容,切不可远离主旨,任意发挥。

二、让学生在快乐的阅读当中提高语文学习

以读为本,是我国自古以来一脉相传的学习方法,这对于西藏地区的小学生来说,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课文,只有反复地诵读,涵咏体味,才能真正的明白其间的高妙。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掌握更多不认识的生字,知道它们的读音,而且通过查阅字典、教师讲解明白更多的词语含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阅读和朗读,可以更好的加深对课文的记忆、理解、鉴赏和领会,也会在无形之中提升自身谴词用句的能力,提高写作能力。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以他们的语文水平为基础,选择一些适宜的一些优美、精彩的文章和读物让他们阅读和朗诵,通过朗读,使学生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切实调动起学习方方面面,加强其对课文和读物的认知、理解和记忆,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和素养。

三、打好写字基础,练就写字技能,提升写字水平

毋庸置疑,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与核心,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语文基本技能,同时也是进行学科学习的基础,所以,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学习和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对于西藏地区的藏族孩子来说,汉字的书写就显得尤其的艰巨和重要。因此,教师应明确目标,有的放矢,以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措施给予学生规范的教育和积极的引导,使他们在喜爱写字学习的同时,养成正确的写字坐姿与握笔姿势、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在语文课堂当中,生字很多,要写要练的内容也很多,所以需要教师提练重点,分类归纳,精益求精,设定好写字的数量与质量。另外,在学习写字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强化常规的写字指导,巩固汉字整体认识,使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合理安排字的结构与书写规律,分析掌握字的结构,把握好书写技巧,形成自己的书写特点。同时,教师还要归纳选择范字的规律,明确指出生字的特点,并以科学的评价方法,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更好的促进写字教学。

四、从日常生活当中汲取营养,积累语文学习素材

新课程改革之后,教材当中的教学素材进行了一些变化,一些有关城市生活和科学技术以及计算机方面的东西相应增多,可以说这些崭新的内容给学生们带来新鲜感,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打开了他们了解世界、沟通外界的窗口。但同时对于这些生活在藏区的孩子们来说,这些内容理解学习起来比较抽象和困难,由于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不太贴近,也就使他们有着距离感和陌生感。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创造条件使他们更多的接触新生事物,了解掌握这些新的知识和内容,尽可能的通过一些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工具使学生有形象的接触和了解。与此同时,有效利用教材,因地制宜的搜集一些当地学生感到熟悉和亲切的学习内容,例如描绘草原、牧马、田野、农牧生活的一些文章,让学生们去阅读和感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从中体验和汲取。

五、结语

总而言之,就小学语文学习来说,其学习提升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一蹴而就的。所以作为教师就要积极探求良好的教学方法,有效提升教学成效,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在提升自身语文素养的同时,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去教授学生、影响学生和学生们多进行交流,鼓励他们互相促进,更多的进行听、说、读、写,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去产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信心,固化语文基础,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促进学习。

参考文献;

[1] 扎西卓玛.浅谈西藏乡村小学语文兴趣教学[J].成功(教育),2012(06).

[2] 贡桑旺姆.对拉萨市尼木县小学汉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西藏教育,2012( 09).

[3] 次仁德吉.提高西藏农牧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应抓”四个环节”[J]西藏教育,2013,(01).

初中生物有效教学探析 第4篇

生物学科在中考里所占分数比例较少, 很多地方甚至不计入中考分数, 相对来说就更易受到学生的轻视, 从而产生偏科现象。要想改变这种现状,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 我们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入手, 着力实现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一种“使得教师可以少教, 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语) 的方法, 即教学的效率问题。有效教学应是“三高”教学。一是从时空上看应是高效率, 即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效果;二是从成果看应是高效益, 即教学结果能使现实有较多的得益;三是从关系看应是高效益, 即通过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心理、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产生高效应。有效教学即在教学的某个阶段, 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 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 获得了预期的进步与发展。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生物是一门科学课程, 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严谨的科学道理, 如若教学不遵循一定的原则, 忽略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认知规律, 则生物课程就会变得枯燥, 难懂。所以, 教师要努力实现趣味化教学,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喜欢学习, 主动学习。

二、实践有效教学的探索

鉴于上述认识, 笔者在教学中积极实践, 努力使生物课堂成为教师有效的教、学生有效的学的自我构建过程, 让生物课堂丰富而精彩。以下就是一些实践有效教学的探索:

(一) 贴近生活, 趣味嵌入, 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若能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生物问题, 就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与探究之中。例如, 在学习《种子的结构》一课时, 以“麻屋子, 红帐子, 里面住着白胖子”的谜语口头, 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使学生终身难忘。又如, “一山不容二虎”、“大鱼吃小鱼, 小鱼吃虾米, 虾米吃泥巴”、“树怕剥皮, 不怕伤心”、“大树底下好乘凉”、“吃什么, 补什么”, “核酸饮料, 生命的原动力”等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流行很广的俗语及广告语, 教师也可借鉴过来作为课堂导入。当然, 这些俗语和广告语中有的隐含科学道理, 有的也存在着错误, 但用来作为导入新课, 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让学生体会到生物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此外, 教师注意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 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嵌入, 使之融入课堂教学, 也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 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 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生物老师, 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计出引发学生好奇感和兴趣的导语, 或者以新颖的方式导入新课, 都能打动学生,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 直观教学, 创设情境。

直观是一种发展学生观察力和思维力的的力量, 它能使学生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思考, 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感知对象在感知中会显得鲜明、生动, 其形象内容也会因此更为丰富和深刻。直观教学、创设情境, 即教师利用远教、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以及实验室中的生物标本、模型、挂图和实物, 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所感的境界。

直观教学的方式很多, 例如, 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让学生观赏《动物世界》、《植物欣赏》等影视片段或幻灯片, 使学生在快乐中求学、求知、求会。再如, 在讲授《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节时, 发挥多媒体兼具声、文、图、动画、色彩的优势, 创设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 能让学生清楚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 明白二者其实就是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又如, 讲“鱼的形态”时, 课前在每张实验桌上放有一条大鲫鱼在玻璃鱼缸内, 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 然后分别用橡皮筋绑住它的胸鳍、背鳍和尾鳍, 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 最后准确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有千方百计创设出好的情境, 学生学有劲头, 学习的有效性也就能彰显出来。

(三) 精心设计实验, 培养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 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实验3。验证性实验能巩固课堂知识, 而探究性实验则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养成基本技能, 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从“要我做实验”转变为“我要做实验”。只要课时允许, 生物课上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做实验, 而初中生物教材中可以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也有很多, 如:七年级生物的“唾液消化作用的实验”、“胆汁参与消化作用的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等。八年级生物则可以增加以下实验: (1) “气孔能够通气实验”:取天竺葵的叶, 将其叶柄套在气门心里, 气门心安在自行车上用的气门上, 把叶片浸入水中, 用气筒往气门内打气, 就可以看到气泡从叶面上冒出来; (2) 把菠菜叶下表皮置于不同的温度的水滴中, 观察气孔的开闭。等等。

(四) 营造竞争环境, 增添氛围。

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竞争不但符合初中生好动、好胜心强的特点, 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实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学完一单元知识后,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相关的比赛活动, 既可以巩固知识, 还能增加趣味性, 且助长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例如, 在学习完“植物的蒸腾作用”的相关内容后, 在学生了解了蒸腾作用的过程、气孔的结构以及气孔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 我让学生发挥想象, 自己找材料来设计气孔模型, 比一比谁的模型更能诠释气孔这一结构特点。再如, 在学完“生物圈”的内容后, 发动学生积极完成DIY“自己动手做一个生态瓶”, 比一比谁制作的生态瓶最合理最科学, 瓶中的生物生活的时间最长。这些竞争环境的营造, 显然使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五) 学科结合, 知识迁移。

随着知识的增长, 我们可以把其他学科知识迁移到生物学中来, 知识的迁移能将学生已有的兴趣延伸至生物学科。如学习“动物的发育”一节中的“家蚕的发育过程”后, 插入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 让学生从生物科学的角度去推敲作品是否有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后举手回答:“春蚕虽然吐尽丝, 可它并没有死, 只不过化成了蛹, 最后会形成蚕蛾产卵, 像这种经过四个阶段的发育过程, 叫变态发育。”由此延伸开来, 教师此时还可进一步启发学生, “把一些你所了解的与生物有关的古诗词摘抄下来, 并试着去分析其中蕴含了哪些生物学知识, 或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分析古诗词是否科学?”比如, “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经过分析, 学生明确了这分别描述了两种昆虫的取食、繁殖行为。又如, 教师可以用物理学中的能量知识, 讲授“营养物质给我们提供能量”, 来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多种形式的能量;用数学知识来教授生物的遗传规律和细胞分裂所形成的新细胞数目等;用化学知识来认识了解氧气、二氧化碳的鉴别办法等等。

(六) 联系实际, 启迪心智。

当今世界, 生命科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最活跃的领域, 其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生物技术正以它空前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科学家为之献身, 生物领域中众多的未知数在期待着下一代去探索, 去寻求答案。因此, 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果, 可以有效地给学生以启迪。例如, 当人的器官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病变, 生命受到威胁时, 挽救生命的唯一办法就是器官移植。为了解决器官的来源问题, 也为预防移植后出现排异现象, 科学家们采取基因工程的方法, 培育出带有人类某些基因的动物。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猪心、猪肝”等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人体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如, DNA是遗传物质, 具有特异性, 利用该特性既可做亲子鉴定, 也可给罪犯定罪。研究人员正着力研究注射DNA攻克癌症的途径, 他们从病人身上取出DNA, 在实验室内培养, 然后, 根据需要注射到病人的癌肿中去, 以治疗癌症。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 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让学生关注生物科

学发展的动向, 让科学成为学生谈论的话题。

三、实践有效教学的反思

首先是教学目标得到了优化。

生物学习由教学生内容、教学生“学会”, 向教学生“会学”转变, 教学生“会学”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 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知、情、行的整合。

其次是教学方式得到了优化。

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及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给每个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努力营造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 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挖掘自己多方面的潜能。

再次是学习过程得到了优化。

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别差异, 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 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性地因材施教, 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使他们都成为“合格加特长”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变“苦学”为“乐学”, 变“死学”为“活学”, 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探索、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 使学生自主获得知识, 变被动为主动;变“难学”为“易学”, 在学生思维受阻或思维出现偏差时, 教师指点迷津, 拨开疑云, 疏通障碍, 在化难为易、灵活变通中让学生的学习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当然, 实现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途径还有很多, 如野外实习、标本采集与制作、生态调查、课外实践活动等等。只要教师做到从生物学科的特点出发, 结合学生实际, 结合教学活动的实际, 让学生在愉快、兴奋的正面情绪中学习, 那么, 教与学的效益就能得到提高, 有效教学就能得到高质量地实现。

摘要:由于生物学科在中考里所占分数比例较少, 相对来说更易受到学生的轻视, 产生偏科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从趣味教学入手, 着力于实现有效教学, 提高教与学的效益。本文拟从实践有效教学的思考、探索和反思方面谈谈自己对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初中生物,有效教学,思考,探索

参考文献

[1]王予锋.有效教学及其基本特征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 (01) .

[2]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吴松年, 陈正宜.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初中生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小学语文有效口语交际教学探析 第5篇

作者姓名: 沈

工作单位:南京市汉中门小学

学号:20090349869

3指导教师:王晞

内容摘要: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以学生的切实之需为切入点,以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听说兴趣,培养学生听话说话的能力,使学生的口语交际“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才能真正提高口语交际的实效性。在教学策略上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手段:挖掘教材,开发文本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听说兴趣。双向互动,发展语言能力。关注课外,挖掘生活资源。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挖掘身边的文本资源和生活资源,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得到具体的落实,在情境的创设,动态的交流中提高口语交际课堂的实效性,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乐于表达的能力,通过全方位的训练和多角度的评议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不断的归纳、体验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 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浅探

小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进入小学则是系统的学习语言的开始。口语交际作为一种有声的语言,它主要是依靠口语进行双向或多向的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小学生应当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有助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促进智力、发展思维,有助于学生良好气质的形成。

语文新课程提出了“口语交际”的目标要求。由“听话说话”到“口语交际”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教学理念和实践的突破;不仅是提法、教材的改变,更是内涵的丰富、观念的更新、教法的改革。口语交际与以往听说训练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后者突出听和说的单向技能发展,而前者在要求听、说能力协调发展的同时强调“交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注重情意态度方面的要求,注重交际中的文明素养。

由于“口语交际”与“听话说话”有着鲜明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当准确而全面地把握其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学生的切实之需为切入点,以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听说兴趣,培养学生听话说话的能力,使学生的口语交际“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才能真正提高口语交际的实效性。

一、挖掘教材,开发文本资源。

曾几何时,我们很多老师就是将语文课当成语言知识讲解课,对语言现象、书面语言技巧大讲特讲,忘却或轻视了学生语言实践这样,语文培养出来的只是纸上谈兵的人,不是富有人文素养而能说会写的人。教教材的内容是必要的,但如果我们的教师拘泥于教教材的内容,不仅是不够的,而且是不对的,因为“教材无非是例子”这句话的含义在于我们不仅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语文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学习范文呈现给我们的字词句等规定性的符号及其意义以外,还应该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必要的口语交际训练,掌握语言表达方法,后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既依托教材本身,又具有很大的创造和发展空间。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口语交际教学的任务,因此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较弱,不愿说,不敢说,说的过程中思路不清晰,表达不完整。每次考试中的口语交际,很多学生失分较多。为了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我们要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拓展口语交际教学,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标教材中所选用的课文无论从内容到形式,还是从思想含义到语言表达都蕴含着口语交际因素。不论是课文、插图,抑或身边的一草一木,都可以作为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源泉。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事物,就能挖掘到许多有效的训练点,为学生提供训练的机会。

1.听故事练说话。根据儿童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把一些内容健康的故事引入口语交际教学,让学生听故事、练说话。如教师进行《小猫钓鱼》的教学,此课是小学生从课本上接触到的第一个童话故事,形象鲜明,充满童趣,教学步骤设计为:出示“小猫钓鱼”的幻灯片,配以轻快的乐曲,用儿童化口语讲这个故事,然后,叫学生听后复述,有许多学生能绘声绘色地讲述出来。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让他们边看图边听录音,然后讲述。

2.看图画练说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多媒体引入语文课堂,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形象、图景、画面等,化静态的文字为动态的画面,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直观形象,不但易于理解,而且印象极为深刻。如教学《秋姑娘的信》一文时,让学生认真看动画视频,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复述课文,就能生动地将秋姑娘和她的好朋友们之间的故事表达出来。学生在看、听、说的过程中充分地去观察、想象、思维,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表达,从而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同时还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3.感受事物练说话。由于小学生信息获取大都依靠具体的直觉形象,因而在听说训练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感受事物,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情真意切。如在口语交际教学《我最喜欢的水果》中,为了让学生能有条理地、完整地介绍出一种水果,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水果带进课堂,通过摸摸、看看、闻闻,尝尝,从各个方面去感受不同水果的颜色形状和口味。再让学生把看到的、感受到的说出来。结果,学生说话的内容丰富多采,用词准确,对水果的喜爱的情感也得到了由衷的抒发。

二、创设情境,激发听说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教学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由此可见,口语交际是具有很强的情境性。《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一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但是,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不可能每次都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所以,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方法,给学生创设符合他们实际口语交际情境,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口语交际的积极性,通过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全体参与,实现生生、师生双向互动。所以,为学生巧妙创设交际情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因此,我们要善于凭借教材,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创设生动有趣、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情境,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教师更要顺应儿童心理,巧妙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交际的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

1、以新激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异事物能够引发人的兴趣。小学生尤为如此,一本新书,一件新衣服,总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如果能选择新异的交际内容,设计新异的交际形式,也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春天在哪里》前,可以先让学生回家“找春天”,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具有春天特征的事物,可以用眼睛看一看,用耳朵听一听,用鼻子嗅一嗅,用手摸一摸,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感受春天,然后请他们用彩笔画下自己找到的春天。口语交际课上,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把他们的画摆满整个教室,让教室成为“春天的海洋”,请他们站在画中,闭上眼睛,聆听大自然的交响乐:有早晨鸟儿的啼叫声,小雨的沙沙声,泉水“丁冬、丁冬”声,小朋友的欢叫声„„音乐停了以后,再问他们“你们感受到春天在哪儿了吗?”学生们个个争先发言,很多孩子说得很精彩,语句也很美。

2、以疑激趣。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在《小兔运南瓜》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出“小兔见到大南瓜想办法”和“南瓜已经运到家”的场景,边展示边进行语言渲染:早晨,小白兔起床,发现外面阳光灿烂,想起妈妈说,南瓜成熟了,心想:我已经长大,能帮妈妈做些事情了。它跑到菜园里一看,哇噻!南瓜好大,好黄。这么大的南瓜我背不动,想什么办法把它搬回去呢?”然后将两幅场景图之间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学着小白兔的语气说:“哥哥姐姐,你来帮我想想办法吧?”有了语境的渲染,课件的铺垫,孩子们纷纷献计献策,说出可以把南瓜运回去的办法。

3、以美激趣。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用美的语言,美的音乐,美的图画等,为学生创设一个美的交际情境,其美的力量一定能愉悦学生耳目,荡涤学生心灵,开发学生智力,触发学生情思,让学生产生爱美、寻美、创造美、表现美的冲动。在教学《我们去“旅游”》时,可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处优美的自然景观,课件中美的山,美的水,美的树,美的花,美的一切,深深的吸引着学生,感染着学生。教师再加以引导、点拨,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兴趣和主动性很快就激发出来了。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能够创设口语交际的情景。例如:一年级下册的语文教科书里,包含很多童话般的篇章。像《柳树醒了》《荷叶圆圆》《夏夜多美》等等,利用这些童话,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对话,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了,一下子就进入到角色交流之中。又如这册书里面,还包含了很多练习学生生活的课文,像《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等等,可利用文章中所包含的生活信息,创设出接近学生生活的情景。“你在家里是怎样看电视的?”、“你自己的小手帮家里人做过哪些事情呀?、“你有没有晒过东西啊?”等等生活的话题,也让学生放飞思绪,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自然,学生就想说了。

三、双向互动,发展语言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交际双方的来言去语,一般都是围绕着交际双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的。参与交际的双方既是说话人,又是听话人,既是表达者,又是领会者,交际双方的角色变换是不断的,这就形成了言语的双向流动。可见,口语交际有着很强的双向互动性。这是口语交际训练不同于以往听话或说话训练的一个显著特征。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往来交换思想、看法、意见,交流经验、成果、情感,或者买卖东西,寻求帮助,交涉事情等待人处事的活动,必须要有交际对象,构成交际关系,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才能进行。因此,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要有双重的角色意识,注意角色的转换。除指导点拨时,师生之间构成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像日常社会口语交际那样互为对象,构成交际关系,并模拟生活实际双向互动地进行训练,才能体现出口语交际训练的特点,切实锻炼和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互动

1、师生互动。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是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而不是学生在教师的权威下被动地做出反应。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更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口语交际”中教师必须从“说话能力”上对学生的言语进行指导、修正,并做好典范。如《大家来讨论》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扮演奶奶、妈妈、小吃店的经营者,同样也可以扮演孙儿、女儿、吃客,让学生体验跟不同身份的人劝说所应该注意的措词、说话口气和礼貌。

2、生生互动。自我尝试练说是很好的形式。但在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参与口语交际时,常常会碰到一些“拦路虎”,使口语交际训练不能顺利进行。作为课堂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老师,只要换一种思维,变一个角度,因势利导,就可以将停滞状态的课堂变成双向互动的“语言场”。做法很简单,就是让遇到问题的学生主动向别人请求帮助。请求可以点名道姓,也可以请老师给予帮助,“被请者”应积极给予请求者以及时的帮助或作出某种响应。如《该怎么办》一课,有两个地方学习时可能会遇到困难:一处是小松怎么会把花瓶打破,当时发生了什么;另一处是小松如实跟爸爸说,他是怎么说的?学生如果在口语交际训练时“卡了壳”,交际的双方都可以请求帮助。这样的“一请一助”、“一来一往”、“你来我往”,课堂就实现了双向互动。

3、小组间互动。在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话题”特别感兴趣,参与口语交际学习的热情也非常高,他们会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表演。在这种情况下,那种个别式的台上表演已经不能满足课堂口语交际学习的需要了,我们可以将学生组织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在小组里自由选择,自由组合,尽兴表演。通过小组和小组之间互问互答、表演、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要求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动脑筋想办法,为自己的小组获胜获奖出力。如《猜谜游戏》一课,可用“打擂台”的形式,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说得多,说得好,听得认真,猜得多,并请各小组的同学都当小评委,打出分数,评出优胜组。这样做,不仅课堂形成了双向互动,而且互动的面扩大了,互动的需求增加了,互动也带来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互听

互相倾听就是细心听取别人说话,善于倾听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修养。学会倾听不但能正确完整地听取所要的信息,而且会给人留下认真、踏实、尊重的印象。因此良好的倾听习惯的培养绝非小事。因此 “倾听”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会听、听懂、能听出问题,才能更好地互动应对,达到交际目的。学生初次“倾听”,很可能不会“听”,教师的示范指导很必要。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侧耳倾听,或频频点头,或微笑,或疑惑,以专注的神情去影响每个学生。

(三)互评

合理恰当的评价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必要手段,“说”是评的“内容”,“评”是说的促进。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教师评、学生自评、学生互相评等等,当学生表达结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就能够让口语交际训练升华到一个评价自我、评价别人的高度。

教师的评价应该以激励为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说话的能力差异更是大,有的同学善说,会说,有的同学见人就害羞,有的同学说一句话要半天,更不要说在人前说话。他们需要老师常用肯定和表扬的方式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所以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作评价时,教师可用“我从他的话中,看到——听到——”及“我听出了他的这句话真精彩,因为他说„„”等语言去引导学生知道“听”要抓要点,抓感觉,还要多赏识,少挑刺,力争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学生的互评也很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把对学生的评价换成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如“请大家仔细听,这位同学说得怎么样?”这是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请大家评一评刚才某同学的回答。”这是指导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学会给别人提看法:“别着急,吸口气,再慢慢说”,“你讲得很对,能不能说得再响亮些?”这是对学生口语交际信心的激发和对口语交际技能的强化训练。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互动式的小学课堂中,经常会发生课堂乱、交流偏离主题等现象,教师要善于控制、善于引导,能做到 “放得开,收得住”。在学生交流发言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及时总结学生的各种意见,善于捕捉交流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在讨论遇到障碍、深入不下去时适当点拨;在交流脱离主题时加以提醒;在交流结束时帮助学生整理。

四、关注课外,挖掘生活资源。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儿童的生活。”生活是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的源泉,是进行口语交际的前提和动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和情景,来展示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教师要善于引用学生利用这些活动开展学习和锻炼,从教室这个小课堂走向生活的大课堂,在生活中实践、积累、发展,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1.在校内开展模拟社会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教师可以在校内开展模拟社会活动。可以利用语文活动课和课余活动时间,组织一些模拟社会交际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如模拟在“旅游”活动中当小导游,向“游客”介绍学校和各地的风土人情、景物;模拟在“购物商场”活动中当售货员,向“顾客”推介商品;在模拟“银行”、“餐厅”等服务活动中当服务员等。这些模拟活动,必然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也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进行实际的交际活动打下基础。

2.在大自然中发展语言。新课标指出“教学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学前儿童生活和学习空间”。陶行知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课本”。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把课堂移到大自然,田野、山头、果园、饲养厂等,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语言运用能力、陶冶情操。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进行教育,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

如教学《春天来啦》一课,教师就可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呼吸大自然的空气,触摸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去寻找春天大自然的特点,去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去互相畅谈自己的感觉。把学生从课堂带入到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去。孩子们到野外观察,被一些新鲜有趣的现象所吸引,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创新思维就异常活跃。既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又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在课堂教学中,虽然能让学生掌握酝酿的口语交际的知识、技能,但是单靠课堂短短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语言的实践,需要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因此,我们除了重视通过课堂教学加强训练外,还需要引导、组织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实践,积极开展各种社会交往活动。

总之,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务,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身边的文本资源和生活资源,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得到具体的落实,在情境的创设,动态的交流中提高口语交际课堂的实效性,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乐于表达的能力,教学不要仅仅停留在课堂、学校,还应当延伸到学生生活的点滴中去,通过全方位的训练和多角度的评议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不断的归纳、体验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顾名远等: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九州出版社,2006。滕刚等:让小学生热爱学生的100个故事,九州出版社,2008。周一贯:语文教研案例论,宁波出版社,2004。

有效教学若干问题探析 第6篇

一、说写教学为何低效

(一)学生在课堂中缺少说的实践

新课标倡导教师角色的改变,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着老师是主体,学生是主导的情况,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四、五十名学生,只是少数尖子生撑场面,有机会说,而大多数学生却成为观众,没有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说的实践中。说是写的基础,学生不会说,当然不会写。

(二)“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走过场

其实,大多数孩子都爱说爱笑,十分活跃,总喜欢缠着老师没完没了地说,可是,课堂上这些孩子却感到无话可说,处于沉默状态。究其原因,关键是教师在课堂上重视不够,引导失衡。新课标十分重视“口语交际”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训练,每个学期都安排8~10次的训练,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多创设实践机会,让孩子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可事与愿违,真正把“口语交际” 和“语文实践活动”在日常教学中加以实施的老师是极少数的。大多数老师总喜欢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理想化地把学生引进一个又一个的既定圈子,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让他们自由发言;有的老师甚至抢时间进行大量的题海战术,只利用五六分钟时间把四十分钟的“口语交际”与“语文实践活动”上完,完全没有让学生走进生活、创设情景来激发他们说的欲望,时间长了,学生就出现厌学的心理。另外,新课标也十分强调教师与文本对话,充分挖掘文本资源 ,开拓学生的思维,可是大多数教师都没深入研读文本,只是简单地依样画葫芦,照着教参教,没有创新精神。

(三)教师引导作用体现不充分

有的学生喜欢看书,可就是十分肤浅地看,只对故事内容感兴趣,没有对课文中优美词句进行品味、积累,因此在学生脑海里没有对语言文字留下深刻的印象,写起话来便无话可说了,即使写出来也枯燥无味。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另外,学生阅读量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多数农村孩子的家庭没有读书的氛围,加上老师在培养孩子读书兴趣方面所下的功夫也不够,课堂上说写训练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阅读量少,造成词语贫乏,词不达意,直接造成读写的低效。

二、提高说写教学有效性,需要什么条件

(一)抓住句子朗读,激发学生说写兴趣

新课标要求,阅读必须朗读,而且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陶行知说:“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好的方法。”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朗读,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去品味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语感的培养。在指导学生朗读,培养语感时,教师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要对文章的句子进行分析,发掘句子中的训练点,然后抓准句子的训练点,运用不同的形式来指导朗读句子,使学生读出句子中的感情,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含义,以点带面,使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语感,调动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在内心深处产生碰撞、共鸣,从而对学语文产生兴趣,为今后能快乐地写话做好铺垫。

(二)扩大学生阅读量,丰富词汇积累

学生们虽然产生了写作的欲望,但如果他们积累的词语不多,往往会出现一种有话要说,但言不达意,有话想写,但不会表达的现象,因此,学生们的习作大多口语化、平淡,像流水账似的。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还充足的时间给学生看书。据统计,农村学生主动看课外书的人占30%,70%的人是不看课外书的。有鉴于此,教师要有的放矢安排时间让学生看课外书,一星期最少有两节课。二是每次看书时给他们一定的要求,如边读边想象画面;摘下你喜欢的句子;背诵你最喜爱的词、句子、段落等。当然,为了落实要求,老师还要进行检测。譬如开展读书交流会、把每天积累的好词好句写在黑板上等。由于教师给予他们展示的平台,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学生阅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都努力地积累优美词语。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把积累的词句运用到自己的日记或写话上。

三、提高说写教学有效性,教师需要怎样做

(一)善用教材的词句,巧设梯度,引导学生仿说、仿写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训练学生说写主要也在课堂进行。每册的课文是一个最好的范例。教师可选取课文中易于仿写的词语进行。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训练点,由浅入深地教会学生说好一句话。有一位教师上《狐假虎威》一课时,课后习题要求用“寻找”造句,教师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表示“寻找”的句子读两次感悟。然后采用引导法让他们仿说,师说上半句,其他同学接下半句,师:在茂密的树林里,有_______________。经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他们都能说出:有一个猎人正在寻找猎物。有一只小鹿正寻找它的妈妈等句子。接着,教师又创设情景:你看,老师正在表演寻找橡皮,边找边说:“我的橡皮怎么不翼而飞了呢?”老师这一直观形象的表演,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纷纷说出了一些生动的句子。有的说:老师写错了一个字,想用橡皮擦,但到处寻找也找不着。有的说,老师不小心写错了一个字,想用橡皮擦,可是橡皮不见了,他们到处寻找也没找到。最后,老师因势利导,让他们怎么说就怎么写,不会的字用拼音。这样设梯度、循序渐进的引导方法,既让学生容易接受,又保持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我想,如果每节课,老师们都能用这样的方法引导他们积累词汇,指导说话、写话,那学生的作文就不愁写不好了。

(二)善用教材句子和段落,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仿说、仿写

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小孩一切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只要我们潜心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训练学生说写,学生的写话能力就能循序渐进提高。例如:教学《蓝树叶》一文,我出示句子:

人物干什么事物

“( 她 )正要( 画 树 ),可是( 绿 铅 笔)找不到了。”这个句式。要求学生理解括号的意思,然后,去掉括号里的词让他们仿说。在他们掌握怎样说的基础上再延伸下去,变成( )正要( ),可是( )找不到了,只好( )……学生因为有了前半句的基础,后半句就越说越带劲,越说越具体。有的放飞思维,竟说出一百多字的作文,这多么值得表扬啊!这时,我抓住契机,立刻叫他们怎么说就怎么写,谁写好了,就把他的作品展示在学习园地上,同学们听了,受到极大鼓舞,个个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写话中去。

学写文章不但要从句开始,还要抓有结构特色的段落仿写。首先教会他们从整体到部分的写作顺序和抓特点的描写方法,然后提供一个练习的句式:有的……有的……有的……有的……仿写。虽然有句式限制,但可说的内容丰富多样。

(三)善用插图,教给观察方法,引导学生说写

新课标实验教材上的插图,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学生易于理解。因此,不要错过难得的机会,应善用插图,训练学生说话。教师要教给他们看图的顺序法,引导他们联系生活观察图画,把图画由静变动地大胆想象。指导学生看图,引导他们说话,使每一个人感到真实有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说话质量。最后让孩子们怎样说就怎样写下来。如教学二年级的《植树》看图写话,我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回忆植树的情景,由于孩子们有了生活的经历,一下子便打开了话匣子,都能说出植树是怎么进行的。接着我让孩子扮演图上的人物,采访他们:假如图上的孩子就是你,你会说些什么?孩子们深思片刻后,小手如林,都很热切地争着发表,就这样,经过有序的引导,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方法,我继续让他们在小组里比赛说说,看谁说得又具体又生动,最后,要求他们把说出的话写下来,一篇篇充满着孩子们真情实感的佳作便跃然纸上了。

(四)善用文中的省略号,放飞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说写

一篇精美的课文总是由文字和不同的标点符号组成,恰当的标点符号往往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抓住标点符号引导学生说写,不仅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够使课堂教学紧紧地围绕重难点进行。在进行《走,我们去植树》一文教学时,课文第二节中有一个省略号。我运用这个省略号设计了这样的语言训练句式:在荒滩上植树可以 。在公路边植树可以。在沟渠上植树可以 。在山坡上植树可以。在 (?)上(边)植树可以 。学生按这样的句式说话,既说出了要表达的语言,又明白了植树的好处,而这正是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然后放飞思维,让学生仿照这样的句式,自己设计一段句子,并把它写下来。

(五)善用文章结尾,激活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说写

新课标实验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有续写资源可以利用。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有效地为学生的说写服务。例如《 小白兔与小灰兔》一文,倒数第二自然段结尾写道:小灰兔很奇怪,问道:“小白兔,你的菜是哪儿来的?”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生活中的知识基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小白兔是怎样回答的?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室立刻炸开了锅,学生们专心致志地练说起来,有的说,小白兔说:“我是自己种的。”有的说,“是我自己种的。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有的说,“是我自己种的,首先把地翻松,再种上菜籽,然后常给白菜浇水、施肥、拔草、捉虫。” 说得多具体啊!这个环节既激活了孩子的思维,又深化和巩固了课文的内容,还让孩子们明白了只有通过劳动才有收获的真理,真是一举多得。之后,我又因势利导,接着问道:小灰兔听了,它会怎样回答?这下,孩子们热情更高涨了,有的说,“我错了,我也要像你一样爱劳动,只有通过劳动,才有收获。”有的甚至低下头说:“我错了,以后,我也要做一个爱劳动的孩子。说完,小灰兔向老山羊要了一些菜籽,跑回家去。”待学生说完,我马上让孩子们以续写的形式写下来。用这样的方法训练学生,使其言之有物,效果很好。

教材作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依据。新课标提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的开发是指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再创造,以更充分地体现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生活性、探索性。只要我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持之以恒地把握训练点进行练习,学生的说写能力就会自然而然提高。

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探析 第7篇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理念下, 基础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体现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教师在备课时要紧扣这“三维目标”, 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 围绕目标确立重点、难点, 优化教法。上课时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要明确本节课学生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 要学会什么方法, 要培养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质等。整个教学过程要紧密地围绕目标进行, 要克服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盲目性。这样, 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的, 任何认知过程都伴随一定的情感, 可见情感是一种很强的内在动力。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 适时自然地融入情感教育, 既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又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这正是《历史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所以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 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 创设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以心施教、以情激情, 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 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只有师生产生情感共鸣, 才能有默契的配合, 教者乐教、学者乐学, 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我乐学”上来, 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讲究有效的提问艺术

提问, 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是激发学生感悟的契机, 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必需方法之一。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因此, 课堂上教师提问与启发学生提问的巧妙与否, 制约着教学进程的能否顺利进行, 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那么, 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呢?

1.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提出的问题要面对全体学生, 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有的教师提问, 总喜欢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回答, 虽然学生对答如流, 省时省心, 但学生的参与面太小, 久而久之, 中下等学生知道自己回答无份而处于消极状态, 甚至于教师再提问时, 他们因知道与自己无缘而不予思考, 这样做不利于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不能使全体学生共同提高。而有的教师提问则喜欢叫成绩落后学生回答, 目的是通过成绩落后的学生掌握情况来类推全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有悖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原理, 都是不可取的。

2. 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和开发性

教师好的课堂提问固然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但回答问题总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 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表面看似思想活跃, 其实学生学得并不主动。因此,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 促使学生围绕教师的问题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解答。

3. 及时反馈

对于学生的回答, 教师要及时反馈。学生有创见的回答, 教师要抱欣赏的态度, 鼓励他大胆发言;学生不准确甚至有些幼稚的发言, 教师要抱宽容的态度, 肯定其合理的部分, 引导其继续思考, 力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第8篇

初中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不断探索有效的趣味教学策略, 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课堂, 提高教学效率。

一、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 所需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 未知事物最有吸引力。课堂教学可从激发学生对生活中未知事物的探知欲望入手, 将课堂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 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化学的入门课上, 可当场做一些趣味实验, 如“喷雾显字”、“清水变葡萄酒”、“魔棒点灯”等, 让学生了解化学世界的奇妙无穷, 点燃学生的探索激情, 之后再引出新课内容, 教学效果比直接引入要好得多。同时也可将化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如讲到酸碱反应时, 提出为什么肥皂对蚊虫叮咬处有止痒作用等一些生活中的化学, 引导他们多留意生活中的事物, 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二、多种方式教学创新课堂

向来我们的课堂都以模型和课本为教学工具, 使得课堂循规蹈矩, 缺乏新意。教师应该根据所教化学知识的特点, 引入创新的、合适的教学方式,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避免单一化与模式化。在课堂上, 可以适时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如观看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上台演示解说, 也可以采用讨论、竞赛、辩论等教学形式,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相互启发, 最后进行全班交流, 从而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以提升, 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如在讲到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时, 可让学生通过观察钟乳、石笋、石柱的图片, 认识到实际上它们是由以下两个反应得来:CaCO3+CO2+H2O=Ca (HCO3) 2、Ca (HCO3) 2=CaCO3↓+CO2↑ +H2O。对于探究性的课程, 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同时结合演示实验使抽象事物直观化。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 教师可避开已有的鉴别方法, 进行简单的实验演示引发学生质疑。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为何用锌而不用镁或铁, 教师可进行演示实验:分别将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 同时引导学生查资料, 从价格上比较三种金属, 最后得出结论。而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 可采用讲课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对实践性较强的课, 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周围的现有物品进行实验, 试着提出疑问并用化学方法来解决。如用什么方法清除家中铁锅上的锈斑和烧水壶中沉积的水垢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 学生会深切感受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对化学科学的关注, 对今后的学习无不有好处。

三、指导科学方法加强记忆

以后逐渐缓慢。而在学习过程中, 每个人的记忆方法有许多, 但没有一种是绝对有效的, 关键是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种适合于自己的、得心应手的方法, 符合自己的记忆规律。有人喜欢早起记忆, 有人则在夜里读书记忆效果好;有的人喜欢默读;有人则喜欢边听边记, 还有人喜欢同学之间通过互问互答来记忆……在学习中应尽早找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并发挥它的特长, 这是增强记忆的一条捷径。

化学教材内容中有些知识抽象难记, 实验过程也繁琐复杂, 教师可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 采取多样的有效措施, 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从而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教师尤其在指导科学的实验方法时, 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这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实验室规则的遵守、仪器的正确使用、实验的规范及安全操作、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与记录、实验报告的如实完成等方面。教师在教学示范中应以科学态度、规范操作进行示范, 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 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在每次实验过后, 留出3~5分钟, 让学生规范地清洗实验仪器、整理药品, 并保持桌面整洁,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全面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实验方法。

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可将难记易混的知识编排成顺口溜, 方便学生记忆。例如:可将关于酸、碱、盐的溶解情况编成:钾钠铵盐硝酸盐, 全溶于水无沉淀, 碳酸、硅酸、磷酸盐, 溶解只有钾钠铵, 硫酸钡铅盐不溶, 钙、银、亚汞为微溶, 盐酸盐除银、亚汞, 其他盐类全都溶, 可溶碱有五种, 钾、钠、钡、铵溶钙微溶。如此一来, 学生乐于记忆, 学得轻松, 也不易忘却, 课堂效率也自然随之而提高。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第9篇

一、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通过他人 (教师、家长及学习同伴等)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手段及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1] 。学习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 主动、积极地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 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互动过程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2] 。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 尊重学生的原有经验, 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教学理论认为,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3] 。

可见, 学生、教师和社会文化是影响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 有效教学不仅要关注教学的时效性, 更要关注教学的实效性。本文认为, 有效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 开发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 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和高效。

二、实施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1.树立现代教学观

教育教学观念指导并调控着教学行为。现代教学观, 以学生的“学”为逻辑起点, 依据学生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行教学。新课改指出,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变化”[4] ,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5] 。因此, 教师应更新语文教育教学观念, 遵循语文教学规律, 发挥教师引导、学生自省自悟的学习共同体作用, 创设开放共融的师生关系, 优化教学过程, 实现高效教学。

2.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它需要根据学生情况、社会需求和学科特点来预设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方式, 选择教学媒体以及创设教学反馈等,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动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开始, 设计贴近学生生活, 又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 能够激发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效果。因此, 有效教学首先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保证学生主体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其次, 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 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动机, 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再次, 要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 建立教学支架, 帮助学生完善其知识结构。一年级上《用餐》一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创设三口之家用餐的生活情境, 对比中西方国家用餐的区别, 如汉餐餐具用筷子, 主食有米饭;西餐餐具用刀叉, 主食有面包, 将教学内容生活化,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一年级上《古朗月行》一课, 老师引领学生背诵已经学的李白诗篇, 区别《古朗月行》和《朗月行》, 一方面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 同时还帮助学生搭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 研究教学目标, 强化目标意识。

课堂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尽可能地提高教学的方向性和针对性, 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研究表明, “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 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6] 在设计语文教学目标时, 首先应关照语文的学科本性, 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素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与建立, 使其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并在操作中解决问题。

阅读课要抓住文本, 注重语感, 咬文嚼字, 品味语言, 关注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四年级上《平分生命》一课, 主题是表达男孩对妹妹最无私、最纯真的爱。教师先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 问“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答:“面对困难男孩做出什么决定?”并在文中找到答案:“男孩勇敢地为妹妹输血”。教师追问“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男孩为妹妹献血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引导学生抓文本, 通过品味语言, 展开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 激活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形成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 研究教学过程, 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学设计时, 应根据学生特点、教师风格和学科内容, 恰当选择教学方法, 既要体现师生的双主体作用, 又要培养智力和开发潜能, 还要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取其所长, 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的学, 因此,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倡导“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 以学促教, 为课堂教学注入生命活力。

识字教学《用餐》一课, 学习认读生字“汁”时, 教师拿来橙汁, 让学生先猜后尝再说, 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深化认识“汁”字。随后教师拿出生字卡片来正音正字, 引领学生朗读“汁”, 又在黑板上板书“汁”字的书写, 从而加深“汁”字的学习。继而, 教师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我喝过什么汁?”“我喝过 ( ) 汁, 味道 ( ) ”“我在 ( ) 喝过 ( ) , 味道 ( ) ”, 供学生表达与交流。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生活实际, 又切合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

(4) 研究教学过程, 保持师生互动。

“师生关系具有能动性, 蕴含着巨大的情感、认知和智能潜力。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这种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7] 合作学习能加深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促进学生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材料、参与协商、监控过程、启发思维, 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享与交流、倾听与反思,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古朗月行》和《平分生命》等课, 教师或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白”“玉”“台”的识字方法, 或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境交流思想:“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小男孩对妹妹最无私最纯真的爱?”由此, 教学形式生动活泼, 学习主体积极参与, 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3.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应有教学时间*100%”。有效教学时间是指学生实际花在任务上的时间;应有教学时间是指教师和学生投入在课堂中的时间总量。而有效教学时间主要是教学质量和教学设计的结果。因而,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应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校的教学质量入手, 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贯彻落实教学目标, 加强课堂管理, 避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和拖堂现象[3] 。

4.完善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

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 应权衡多种因素。有效的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为出发点, 依据语文的学科特点, 满足社会和个体的价值诉求, 强调教学反思, 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 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评价标准。

(1) 有效的语文教学应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

真正理解知识有助于学生记忆所学, 完善其知识结构。教师应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从任务完成的质量、应用的方法等角度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还要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供学生争鸣, 引导学生反思:“我 (他) 是怎么想的?”“我 (他) 为什么这样想?”“我 (他) 的解题方法是否最佳, 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有效的语文教学应使学生获得积极体验。

积极的情绪体验能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最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5] 因此, 建立民主和谐和支持性的学习情景, 使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积极体验,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师生关系和谐,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稻草人穿衣服》一课, 学习“系”字时, 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字形演变, 学生感到识字好玩;板书引导学生关注字的笔顺和间架结构, 学生感到写字有趣。练习时, 教师从写字姿势、写字质量等角度评价学生, 激发学生的写好字的自信。

(3) 有效的语文教学应有精彩的生成。

一堂好课因预设而完美, 因生成而精彩。课堂的精彩生成是教师教育智慧的结晶, 也是教师教育责任感的体现。一堂丰实的课, 不完全是预设的, 而是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投入。教与学互动生成, 既有资源的生成, 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一年级上《家》一课, 授课教师的姓名中有——“家”字, 而她却没能挖掘其自身的资源优势, 造成教学资源的流失。《小小的船》一课, 为学习AAB词语的表达效果, 教师先让学生品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和“弯的月儿小的船”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再练习说话“红的, ( ) ”, 而当学生的回答多与颜色有关时, 教师却未及时诊断学生的思维过程, 进而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度。

(4) 有效的语文教学应是常态性的教学。

语文教育本是最具个性和活力的教育, 语文课堂本应是最具生命意义的课堂。公开课本应是教师交流教学经验, 凝练教学特色,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形式。受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公开课逐渐被异化:“教学目的的功利化;教学要求浅易化;教学过程表演化;教学准备群众化;教学手段形式化;教学主体被动化;教学评价非正常化;教学效果完美化;教学影响恶劣化。”[8] 我们不得不反思,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会收获些什么?可以说, 平实灵活的常态性课堂是我们教学中应追求的艺术, 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

此外,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 过于完美的表演难免造作, 或是增重师生的课业负担。因此, 有效的语文教学应当是有待完善的教学, “一节好课, 是用一生来准备的”, 正是在这样的追求和完善中, 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会在创造中升华, 教师积极的教学情绪也必将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

参考文献

[1]王晓茜.建构主义教学论探析[J].教育探索, 2006 (11) :30-31.

[2]段庆祥.有效教学理论无效实施的理论归因——兼论我国教法理论与实践的惰性[J].教育探索, 2008 (5) :8-10.

[3]阮红芳, 靳玉乐.有效教学论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03 (8) :41-44.

[4]刘国正.语文要与生活相结合——访著名语文教育家、诗人刘国正先生[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 2004 (4) :2-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

[6]马云鹏.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293.

[7]张慧, 陈雷.构建高效课堂, 提升教学质量[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0 (12) :104-105.

早教机构有效传播路径探析 第10篇

一、从传播学的五要素对早教机构进行探究

在传播学历史上, 第一个提出传播要素的是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哈罗德·拉斯韦尔。1948年, 拉斯韦尔在他的著作《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 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播五要素或者“5W”, 即Who、Say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 对应中文的翻译就是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这五个传播要素影响深远, 至今大多数的传播活动均从这五个要素出发进行探讨。笔者也打算从这五个方面对早教机构的传播路径进行阐析, 逐步探究早教机构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等问题。

二、早教机构的“传播主体”问题

在笔者看来, 早教机构里的传播主体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组织本身——早教机构;另一个是个体——教师。这二者应该如何做到有效传播呢?

对于早教机构而言, 明确传播目的很重要。早教机构在创办时就应该明确机构的创建目的, 进而在日常活动中明确传播目的何在。这种目的可以是很宏观的, 比如是要传播机构形象, 还是机构产品?也可以是中观的, 课程设置是为了提高儿童画画能力还是音乐素质;也可以微观层面的, 是为了幼儿传播还是为了婴儿传播, 等等。

对于教师而言, 要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教师队伍的建设十分重要, 但是现在一些早教机构里, 早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却不容乐观。教师的人员组成混乱, 有专业教师, 也有兼职教师, 教师队伍不稳定, 水平良莠不齐, 早教机构也不重视教师的培训与管理。另外, 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传播素质与能力, 因为对于早期儿童而言,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 教师应作好传播形象的塑造, 对传播内容作好把关。

三、早教机构的“传播内容”问题

这一传播内容不只是指课程内容, 它其实包括机构向受众传播的各种内容, 比如机构的地理位置、机构的环境、机构的文化、机构的理念、机构的课程, 甚至是机构的某一次课堂内容, 等等。

早教机构里, 信息流是如何进行的?包括哪些信息, 信息应如何才能有效地到达受众, 信息的数量、次序、形式等等是否对信息传播有影响?特别是传播受众里有孩子, 早期儿童的心理如何把握, 如何能让信息在传播上顺畅, 并且让孩子们认同?早教机构和家长们的信息沟通应如何开展, 机构工作人员应和家长说些什么, 以及怎么说。信息的符号系统里包括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那么, 在早教课程中, 教师要如何选择符号, 什么时候用语言符号, 什么时候用非语言符号, 等等。

四、早教机构的“传播渠道”问题

传播渠道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在一所早教机构里, 我们应该考虑的传播渠道有很多方面, 比如公关策略、广告策略、营销策略等等。在公关策略上, 早教机构要考虑好做好哪些公关活动的策划, 如何结合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开展公关, 还有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如何做好危机公关等。在广告策略上, 早教机构要考虑如何通过广告的创意、文案、设计以及媒体策划来宣传机构的理念, 推销机构的产品, 或者树立起良好的机构形象。在广告中还要注意广告的诉求重点、诉求方式、诉求对象, 特别诉求对象, 要明确广告是给家长看还是给孩子看。此外, 还要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的策略, 做好关系传播, 做好资料库的建设管理, 和受众建立并维持起良好的关系

五、早教机构的“传播受众”问题

对早教机构而言, 传播受众主要指孩子和家长。早教机构应认真分析这二者的传播心理、消费心理, 分析他们的需求与愿望, 结合传播学的受众理论, 比如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选择性心理、从众行为等, 分析哪些因素会影响家长和孩子的心理与行为。

“使用与满足”是传播学中经典的理论, 它将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是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尺度。该理论将“受众需求”归纳为五类, 即认识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个人整合的需要、社会整合的需要、纾解压力的需要。那么, 早教机构应使用什么样的策略满足受众的这些需求呢?

六、早教机构的“传播效果”问题

早教机构的传播效果如何?这应该如何衡量?哪些因素会影响传播效果?如果将早教机构作为一个组织来看待, 那么就是在一个组织传播系统中, 我们该如何做好组织的传播效果。在传播学里, 传播效果受到了很多学者的研究。比如意见领袖研究, 早教机构的传播活动中是否存在“意见领袖”?我们是否需要寻找一些意见领袖, 让意见领袖帮忙并推动传播活动?还有, 传播学中对于如何说服开展了很多研究, 像霍夫尔的说服技巧研究, 那么, 早教机构是否可以借鉴一下, 面对家长和孩子, 机构工作人员应如何做好说服?还有, 像沉默的螺旋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等等这些传播学的理论, 是否能给早教机构的效果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这些都是我们值得考虑的问题。

摘要:本文从拉斯韦尔的五要素出发, 探析早教机构的传播活动, 分析早教传播活动中的五个要素, 笔者力图通过传播学这一崭新视角, 审视早教机构的建设和发展, 希望能够为相关机构与人员提供借鉴。

师生有效交流策略探析 第11篇

关键词:无效交流;反思性倾听;头脑风暴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5—0232—02

有的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聽他们的话,而且常常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想想下面的情景:(1)你刚刚警告过乐乐要小心水坑,可她偏偏往水坑中踩;(2)你已经重复讲解美术活动的要领三遍了,但仍有个别学生跑来问你怎么做;(3)你听到自己说:“我告诉过你多少次不要这样做了!”

这些小事情可能都是对学生采用的说话方式无效的表现。你怎样对学生说话,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听你的话。本文试图通过对师生之间交流方式的探析,寻求一种有效的交流途径。

一、师生无效交流的三种表现形式

1.批评与说教。不论年龄多大,人们几乎都不愿意听到有人说他们的行为多么差。学生也是人,如果你想让他们听你的,就要避免采用导致学生拒绝倾听的方式对他们说话。

2.发布命令。你也许没有想过,为什么学生不愿意总是被告知要做什么和怎么做。这些指导表达出对他人想法和能力的不尊重。当你向别人传递了这种不尊重时,回报你的是你也得不到多少合作,更可能引起他们对你的指导的抵制。当你替学生解决问题时,他们就学会了不相信自己的解决方法。你正建立一种不健康的依赖关系。

很少有教师或父母以霸道的、粗鲁的口吻对朋友或熟人说话,而他们却常常以这样的方式对孩子说话。想一想,如果你把常用于儿童的、不尊重的词汇用于一位成人,是不是听起来很荒唐呢?

3.隐瞒自己的真实感受。如果你生气的时候还得装出很有耐心的样子,会适得其反。你不仅没有诚实地和孩子沟通,还可能在以后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当你心情不好时,你什么也不说,心里就会难受。你的非语言表达将是消极的,它显示出你的真实感受。这是不诚实的交往方式。如果教师提供了这种行为榜样,那么儿童就不会有有效的榜样来模仿。

二、师生有效交流的策略

当我们友好地与学生交流时,我们就能预防许多纪律问题。当我们友好地表述我们的需要时,学生起初倾向于让其行为顾及别人,逐渐地会更愿意改变自己的不当行为。通过对学生的反思性倾听,我们就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自己的问题。通过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将学会如何避免争执和解决争执。友好地与学生交流,并教育他们怎么做,这会产生长远的潜在影响。

(一)说话时要尊重学生,表达“我认为”

表达你的个人需要和界限十分重要。要有效地做到这一点,意味着你要在不指责哪个学生不好且不命令他们改变的情况下,表达你的感受。这样,你就会在表达自尊与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之间取得平衡。接下来有两个例子:

(1)麦老师正在给全班朗读一个故事,而豆豆却在很大声地对他的朋友说话。麦老师看着豆豆说:“教室里太吵了,我读不下去了。为了让大家都能听到我,我必须很大声地讲话,所以我喉咙都痛了。”豆豆明白了要小声说话的原因,并愉快地接受了。(2)一鲲在兴致勃勃地画着画时,不小心把颜料洒到了地上。王老师走到一鲲正在画画的地方,对他说:“我担心地上的颜料会洗不掉,尤其是颜料干了的话。”一鲲取了一块海绵清理颜料,然后铺上纸,以接住掉落的颜料。

这两个例子中的老师都表达出了他们的感受,并使学生改变了他们的不当行为。这种交流策略就是戈登提出的“我认为”。根据他的观点,一个完整的“我认为” [1]包括三个要素:(1)具体说明不能接受的行为。(2)表达你的感受。(3)解释为什么它会让你有这样的感受。

表达了以上三点后,到此为止。相当多的人们往往开始时都能很好地使用“我认为”,接着就会通过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同的事情而将先前的努力毁于一旦。

根据科温和梦得勒的观点[2],“我认为”主要基于四种原因被认为是有效的:(1)它们可以表达你对学生正在做或没有做的事情的感受;(2)它们给出了行为之所以是有问题的理由;(3)它们从不批评或指责孩子;(4)它们允许学生去解决问题。

请注意:那个有问题的人就是需要说出“我认为”的人。因此,当露露因为有人拿走了她正在使用的东西而难过的时候,就是帮助她使用“我认为”的适当时候,相关的另一位孩子常常会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帮助他(她)说出自己的“我认为”来加以回应。“我认为”是解决冲突的重要的第一步。

(二)成为一名好听众——反思性倾听

倾听存在以下四种不同的层次:(1)不是倾听。许多常见的、善意的回应学生的方式都可以归结为在快速否定他们。如:试图让学生不注意自己的悲伤、转移注意力等都表明你对倾听学生关心的事毫无兴趣。因此,这些都是交流的绊脚石。甚至,试图用建议来解决学生问题的方式也不是一种真正的倾听。(2)只说不听。孩子提出问题后,许多教师都认为应该告诉孩子们去做什么。他们总是太忙于告诉孩子们他们的想法,因此他们没有听到孩子说了什么。这种回应方式没有倾听儿童或尊重儿童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能力。(3)被动倾听。表示你在听的一种方式是停止谈论你自己。即使是一个表示赞同的“嗯、嗯、嗯”也比一个绊脚石要好。有时需要追问,如“你是怎么看这个的?”或“你愿意谈谈它吗?”这些回应体现了你对孩子的想法的接纳与尊重。这些都是基本的被动倾听的方法。(4)反思性倾听。反思性倾听[3]包括复述和确认他人关心的事和(或)感受。反思性倾听通过向说话者反馈听者听到的内容,以确保交流的准确性。

在鼓励儿童谈论问题或所关注的事的同时,你也是在鼓励他们去思考这些东西,并给他们提供了处理他们的问题的时间。儿童就能主动找出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法。很可能他们的解决方法会与你的相似,但他们会因为是自己的方法而更愿意实施它。

(三)帮助儿童解决冲突——头脑风暴法

问题一旦明确,涉及的每个人都要帮忙思考可行的解决方法,这就是头脑风暴法。在这一阶段,不要直接责备或批评任何学生,任何想法都不会太出格,因此任何想法也都不应遭到拒绝。事实上,也不应评价任何想法的价值。确保继续接受观点,直到每个人“黔驴技穷”为止。有时,把所有的想法都写在每个人能看到的地方会很管用,即使孩子们还太小不能阅读。在你评论时,你可以参考这张清单,同时学生也会对他们的想法了解得更清楚。

克莱依德勒将解决冲突的协商过程简化成ABCD版本[4],这也许是最便于孩子记忆的:

A. 问(Ask):问题是什么?

B. 通过头脑风暴(Brainstorm)提出解决方法。

C. 选择(Choose)最好的。

D. 实施(Do)。

下面是一位老师引导一群不同年龄的孩子用“头脑风暴法”解决冲突的协商过程:

黄老师问所有的孩子:“你们能不能想一想,怎么做才能让每人都玩到球,而且可以玩一段时间?”大家提出了很多想法,黄老师把这些想法写在一张大纸上,这样每个人都能看得到。

“按年龄从大到小的顺序轮流玩”明明建议道,他是一位好竞争、有实力的选手。

“小孩子玩简单点的游戏”一琨提议,并希望他能贡献有用的的想法。

“在我们运球的时候不要抢球”贝贝主张。

乐乐在脑海里似乎闪过一个念头,“我知道!”他激动地说,“让我们做个规定,小孩子可以运球也可以抱着球跑。”

“好啊”。浩浩附和道,“在他们运球时,大男孩不可以去搶球;但如果他们抱着球,我们就可以抢球。”

这个头脑风暴在这一点上似乎结束了,该到下一步解决问题的时候了。

如果你教会了学生怎样协商他们自己的问题,那么他们很快就会互相教,而且不会再不断地跑到你面前争吵或告状。即使是幼儿园的孩子也有能力解决问题。在过去,教师一贯只是把有冲突的孩子分开或教师来判定谁是对的和谁“赢”了。教孩子们取得双方满意的解决争执的方法而占用你的时间是值得的。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小的学生们将学会和平地协调差异。

参考文献:

[1]Marjorie V. Fields.儿童纪律教育[M].原晋霞,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Vernon F. Jones.全面课堂管理[M].方彤,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张厚粲.培养反思力[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C.M.Charles.小学课堂管理[M].吕良环,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The Strategy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Between Teachers and Children

JIANG Rui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Education, Nanchang 330022,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unreasonable ways when teachers talk to students. These ways includes criticizing, commanding and hiding teachers’ true feelings. They hinder th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order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teachers should first respect students when they talk to them, and teach the students to say: “ I think……”; second, teachers should learn to listen actively and give corresponding feedback; finally, teachers should help students to use “ brainstorm ” to solve conflicts.

Key words: non-effective communication; listening actively and turning over to think; brainstorm

有效探析论文 第12篇

一、引发情感, 奠定师生对话基础

在新课程教学中, 课堂互动是重要而有效的组织形式, 是师生、生生之间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有效教学方式, 如此师生才能沟通情感, 交流思想, 补充思维, 既突显学生主体地位,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 也突显教师的引导与合作作用, 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促进教学相长, 让课堂充满生命力与创造力。另外, 由当前初中政治教材来看, 沁人心脾的是浓浓的清新自然的是生活气息, 按捺不住的是让人跃跃欲试的探究欲望, 将三维教学目标紧紧融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将“教本”创造成“学本”, 采取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实现有效互动对话, 让课堂焕发生命与活力。

首先, 巧设教学情境, 引发学生情感, 激活经验知识, 使其主动参与, 交流讨论, 相互沟通, 相互促进。如采用多媒体、动画、故事等辅助手段, 设置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 吸引学生注意, 引发学生情感, 使其主动参与。其次, 给学生说话的空间与时间, 并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与看法。如教学《面对诱惑, 学会说“不”》的第一框:“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和好奇心”时,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有关情境,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认识从众心理。另外, 采用多样教学形式, 营造平等、民主氛围。在政治课堂教学中, 如果教学形式滞后单一, 无疑会让人感觉枯燥乏味, 昏昏欲睡。而如果教学形式与方法灵活多样, 就能给学生几许神秘感、新鲜感, 将学生牢牢吸引过来。如此, 师生才能展开对话、互动, 并乐此不疲。如教学《长大的感觉》时, 整合运用讲授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角色体验法, 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参与交流对话活动, 感受长大的感觉, 明白青春期的矛盾与问题, 初步学会处理成长中的一些困惑与烦恼。

二、激励唤醒, 架起师生交流桥梁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慧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另外, 爱因斯坦也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 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本身放在首位。”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不能只侧重知识教授, 还需要关注学习主体, 运用多种手段与方法激励、唤醒与鼓舞学生, 让他们形成主体意识, 增强学习自信, 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首先, 站在学生角度想问题, 信任他们, 给他们自由发展空间。有人说, 教育的使命在于让每只鸟儿歌唱, 让每朵花儿开放。而若实现上述目标, 需要打破“教师权威”, 不束缚学生, 让他们快乐而自由地发展, 教师充当好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这样, 师生关系会更融洽, 课堂才有互动交流的可能。其次, 关注差异, 赏识学生, 发掘每位学生的闪光点, 鼓励并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 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信心。如教学《和父母平等沟通》时, 教师需要由学生认识水平、认识规律、生活经验等实情入手, 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与方式, 设计梯度性、层次性问题, 组织独立思索、探究、合作等活动。比如现场采访:逆反心理的表现;积极探究:逆反心理的成因;身临其境:逆反心理的危害等, 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达与展示的机会, 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另外, 多点宽容, 多点爱, 沟通师生情感, 消除师生隔阂, 拉近师生距离, 学生自然会主动融入课堂活动, 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 形成思维交锋, 激活课堂。

三、巧设问题, 搭建师生互动平台

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互动并非凭空而进行的, 需要以一定的话题与问题为载体。当然, 交流探讨的问题除了教师提出之外, 还可以是学生因质疑而提出的问题。但在初中政治教学中, 由于学生知识思维发展不完善, 知识与能力有待提高, 加之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需要教师启发诱导, 让他们形成问题意识, 敢于并善于提出问题。

上一篇:吉林中部下一篇:民用建筑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