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上市公司

2024-07-17

纺织行业上市公司(精选9篇)

纺织行业上市公司 第1篇

可见, 公司的资本结构决策和公司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战略作为影响公司经营决策和经营活动的重要因素, 它们之间是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的。金融危机的发生使资本市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产品市场竞争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纺织行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过严重的冲击, 而且纺织行业作为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又属于竞争相对充分的行业, 因此选择纺织行业作为研究后危机时代行业产品市场竞争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选择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

有关公司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互动的一个重要观点最早是Telser (1966) 提出来的, 后由Bolton与Scharfstein (1990) 形成标准化的“捕食 (Predation) ”理论。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对有关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产品市场策略互动关系的研究大致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派以Brander和Lewis (1986, 1988) 为代表, 认为对于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进行产量竞争的公司而言, 公司负债比例的上升会使得公司在产品市场竞争中变得更为强硬、更具进攻性, 从而增强其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派以Bolton和Scharfstein (1990) 为代表, 他们提出公司的负债水平的上升有可能使其在产品市场竞争中更为软弱, 因为公司和债权人之间存在的代理问题以及债务合约自身的性质, 会导致公司受到债务约束, 其对手会采用掠夺性定价迫使公司降低市场份额, 从而处于不利地位。

上述两种不同观点得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 西方经济学家开始进行上述两种观点的实证研究。Opler和Titman (1994)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由于市场份额被低财务杠杆的竞争对手占有, 处于困境中的高财务杠杆公司更容易退出行业。Chevalier (1995) 选用了1985~1991年美国85个城市统计区的超市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研究表明, 公司的杠杆收购决策提高了其竞争对手的未来预期利润, 从而鼓励竞争对手进入行业或实施扩张政策, 这为Bolton和Scharfstein的理论模型提供了经验上的支持。

Campello (2003) 通过实证研究为资本结构对产品市场竞争的影响提供了证据, 其研究结果表明, 在经济衰退期, 当对手相对采用非财务杠杆的时候, 负债融资会对企业销售额产生负面影响。Bernard Franck和Nicolas Le Pape (2008) 研究了古诺双寡头模型的两阶段纳什均衡, 研究表明, 没有设定太多假设条件的Brander和Lewis模型反而更合理, 即负债比例的上升会增强公司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最典型的是朱武祥等人 (2002) 以燕京啤酒为例所进行的案例研究, 他们通过建立一个二阶段理论模型, 研究市场竞争与企业的财务保守行为的关系, 结果表明, 当企业预期未来竞争程度越激烈, 当前选择的债务规模也越低, 从而产生财务保守行为。刘志彪、姜付秀和卢二坡 (2003) 则以1997~2001年间在沪深股市上市的20个行业3 526个样本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发现负债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承诺, 与所在产业的市场竞争情况具有密切的关系, 即产品市场竞争强度越高, 公司的负债水平也越高。

考虑到金融危机给我国纺织行业带来的严重影响, 本文提出假设:纺织行业的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的关系适用Bolton和Scharfstein模型, 即负债水平的上升会使企业在产品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因此企业应该选择低负债。

二、研究设计

1. 样本设计及数据来源。

我们考察产品市场竞争与资本结构的关系是根据中国纺织行业3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来进行的。我们之所以把样本限制在一个单独的行业, 是因为决定公司资本结构和产品市场竞争之间关系的关键因素是公司所在行业的特点 (Phillips, 1995) , 因此为了避免行业性的特征对研究造成不良影响, 我们选取了竞争相对充分又发展成熟的纺织行业, 而且这个行业的竞争意味着市场对企业资源的利用率要求很高, 企业的行为更接近市场规则。

根据证监会2001年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我们选取了46家在沪深上市的纺织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取值期间为2007~2009年。为了更有说服力, 在选取样本时限定了以下条件: (1) 去掉2006年12月31日之后上市的公司, 包括新民科技、宏达高新等9家公司; (2) 去掉股改完成时间在2006年12月31日之后的上市公司, 包括新华瑞、三毛派神等3家公司; (3) 考虑到公司财务状况异常性对研究的影响, 将ST和*ST类上市公司排除, 包括ST中冠、ST欣龙等4家公司。基于上述原则, 本文选取了纺织行业30家上市公司作为有效研究样本, 以2007~2009年各样本公司年报数据为基础, 利用Eviews 6.0进行实证分析。样本公司年报财务数据均来自CCER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

2. 相关变量的界定。

(1) 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变量。一般而言,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负债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我们通过数据分析, 发现90个有效样本中仅锦龙股份在2008年度的短期负债低于长期负债, 其他样本均是短期资产负债率大于长期资产负债率。考虑到这一点, 将短期债务也包含在企业资本结构中, 这样更符合客观实际。在资本结构理论中, 对财务杠杆比率的度量通常分市值和面值两种。虽然人们普遍认为账面值只具有会计上的意义, 市值才是最重要的, 但研究发现, 市值和账面值的选用没有多大差别, 因此我们选用负债除以总资产面值来作为资本结构的替代指标。

(2) 控制变量。现有资本结构研究表明, 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因素主要有所属产业、资本市场、盈利能力、规模、资产抵押价值、成长性、非负债税收利益等七种。本文考虑到公司规模、盈利能力两者在资本结构因素中的影响比较显著, 因此将其作为控制变量。现将各变量定义列表1如下:

3. 模型的建立。

由于本文研究所采用的是面板数据, 而面板数据是时序与截面混合数据。根据样本数据性质的不同, 面板数据模型又可以分为确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根据系数和截距的变化特征, 确定效应模型又有变系数模型和变截距模型之分。因此为了保证回归的准确性, 需要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来确定计量模型。

为了区分模型是属于变系数模型还是变截距模型, 需要依据前述变量设立变参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不变参数模型三种模型, 然后利用Eviews6.0软件求得每个模型与回归统计量相对应的残差平方和, 再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来判断F统计量的公式, 得到应采用变截距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

为了区分面板数据模型是确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 需要进行Hausman检验。运用Hausman检验有一个原假设, 即个体影响与解释变量不相关。通过Eviews6.0中的Hausman检验得到输出结果, 将之编制表2、表3如下:

由表2可知, P值大于0.05, 未能拒绝原假设, 即模型应该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表3给出了随机效应检验的细节, 分别给出了固定与随机效应的系数估计, 它们差分后的方差以及相伴概率, 表明在5%的置信水平上没有足够的证据拒绝原假设。因此应选择随机效应, 这正如高铁梅所阐述的, 如果想以样本结果对总体进行分析, 则应该选用随机影响模型。

由上述分析结果, 我们可以选择面板数据的随机效应变截距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 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i=1, 2, …, N代表第i个截面观察单位, t=1, 2, …, T代表第t个时间序列观察值;Y代表资产负债率;X1代表赫芬因德指数;X2代表营业利润费用率;X3代表主营业务收入的自然对数;X4代表净资产利润率;C为截距项中的常数部分;vi为截距项中的随机变量部分, 代表个体的随机影响;ui, t代表随机误差项相互独立, 且满足零均值、等方差为бu2的假设;随机项vi、ui, t也可设定为ωit=vi+ui, t。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1. 描述性统计变量分析。

表4是我们利用Eviews6.0对纺织行业30家上市公司2007~2009年的资产负债率Y、赫芬因德指数X1、营业利润率X2、公司规模X3与盈利能力X4的横向比较分析。值得注意的是, 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已经给纺织行业带来了严重影响, 这从表3中可清楚地看出来。受金融危机影响, 纺织企业的资产负债率Y逐年下降;赫芬因德指数X1在经历了2008年的突然上升, 到了2009年转而下降, 说明产品市场竞争又变得激烈起来;营业利润费用率X2同样也经历了2008年的突然大幅度上升, 到了2009年又降为1.05, 远超过2007年的0.38, 同样说明了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公司规模X3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基本无变化, 而企业的赢利能力X4却由2007年的16.91迅速降为2008年的3.29、2009年的3.49, 表明纺织行业受到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异常严重。

2. 回归结果分析。

为了消除横截面的异方差与序列的自相关性, 本文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 (FGLS) 进行估计, 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面板数据的优点, 尽量减少估计误差。表5是利用Eviews6.0进行数据分析的回归结果。由表5可以看出, 模型的F值为23.286 20, 其相伴概率为0.00, 说明变量间呈高度线性, 回归方程整体上是显著的;实证结果的样本决定系数为0.93, 调整后样本决定系数为0.89, 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达标, 模型通过检验;DW检验值为2.52, 证明了残差无序列相关。因此, 从整体上讲该模型效果不错。

由表5回归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赫芬因德指数X1的回归系数为10.500 13, 且P值为0, 表明赫芬因德指数与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 即企业的资本结构与其所在的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强度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个结论说明赫芬因德指数越小, 资产负债率便越低, 即竞争越激烈, 纺织行业越倾向于低负债。这也符合我们的一般理解, 纺织行业处在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环境中, 其市场风险很大, 企业的利润已被压缩得很低, 这个时候为保持充足的现金流来应对各种价格战和营销竞争策略, 企业应该降低负债水平, 以防范财务风险。

(2) 营业利润费用率X2的回归系数为0.034 323, 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 但P值高达0.473 9, 说明此变量极不显著。然而一般意义上讲, 在获得同样利润的情形下, 销售和管理费用花费的越多, 说明其竞争越激烈。通过上述描述性统计分析之后发现, 考虑到受金融危机影响异常严重的2008年, 营业利润费用率存在着趋于上升的势头, 因此尽管按照变量的极不显著性, 可以剔除营业利润费用率这个变量, 但我们依然可以认定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 资产负债率越低。

(3) 公司规模X3的回归系数为5.838 178, 且P值为0.000 2, 表明公司规模与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 这与前人多数研究基本相同。由于纺织行业是我国的民生产业, 受到政府的政策扶植, 规模越大的企业, 就业的机会也就越多, 也更容易受到政府提供贷款的照顾, 因此纺织行业中规模相对较大的上市公司更乐意去选择成本较低的贷款融资。

(4) 企业盈利能力X4的回归系数为0.030 429, 且P值为0.046, 表明企业盈利能力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然而依据西方融资优序理论 (pecking order theory) , 盈利能力强的企业, 内部留存收益较多, 需要融资时会首先选择内部留存收益, 所以盈利能力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虽然本文的研究结论与西方理论并不一致, 但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如描述性统计分析中所显示的, 企业的盈利能力逐渐下滑, 资产负债率也在逐步下降,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企业尽管内部留存收益会有所不足, 但在选择负债融资时会异常谨慎。

尽管本文的结论支持我们的假设。但是本文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 作为研究样本的上市公司都是资质较好的企业, 因此很难代表国内的整体纺织行业, 而且由于严格的筛选条件, 选取的样本较少, 同时研究期限也较短, 因此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实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2)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为了更加谨慎, 模型中可以适当引入金融危机这个虚拟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以改进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强度的关系。 (3) 产品市场竞争强度选取的指标太少, 不够全面, 而且没有考虑反映竞争企业之间敏感性强的指标。若能合理选取有效竞争指标, 结论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4) 本文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例如本文没有考虑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存在的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等。

摘要:本文以股权分置改革后、金融危机前后沪深两市的纺织行业上市公司为例, 利用Eviews 6.0对2007~200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企业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关系的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在纺织行业中, 企业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呈负相关关系;资本结构与企业规模、赢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这对处于后危机时代的纺织行业具有重要启示, 即为了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企业应该谨慎选择资本结构, 尽量避免进行高负债融资。

关键词:资本结构,产品竞争市场,纺织行业,面板数据

参考文献

[1].Bernard Franck, Nicolas Le Pape.The commitment valueof the debt:A reapprais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Organization, 2008;26

[2].Matthew J.Clayton.Debt, investment and product marketcompetition:A note on the limited liability effect.Journal ofBanking&Finance, 2009;33

纺织行业上市公司 第2篇

我们认为,纺织服装行业是中国少数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行业之一,未来十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世界霸主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在此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反倾销、出口退税率下调、劳动力成本提高等不利因素反而有利于促进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结构升级,完成由低附加值产品重复建设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结构的进化。通过与对中国纺织服装业最有威胁的印度纺织服装行业比较研究,我们认为,中国与印度处于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印度正处于规模发展的初期,资源、环境因素与中国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中国已经完成了产业的规模化建设,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我国是世界上纺织原料最丰富的国家,但却是纺织原材料成本最高的国家,从这一悖论中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目前遇到的恶劣的外部环境是产业内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纺织服装行业结构调整将成为中国少数几个通过市场竞争完成的产品结构升级的行业之一。印度纺织服装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纺织原料产出远小于中国,因此将会比中国更快地遇到资源瓶颈。在行业结构调整期间受益的企业无疑是那些具有世界竞争力、技术领先、规模优势、品牌知名度的大型纺织服装公司。我们重点推荐具有色织布垄断优势、技术优势的鲁泰和具有服装品牌优势、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的雅戈尔。纺织服装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目前受设限、反倾销、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以及东南沿海劳动力价格提高等因素的影响,行业竞争力有所下滑,部分欧美订单转移到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及南亚国家,侵蚀了我国原有的部分市场份额。作为世界纺织服装制造中心,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真正的威胁并非来源于人民币升值和反倾销所带来的利润率下滑,而是被竞争对手取代的可能性。印度以其充足的劳动力和原料资源,被国际舆论普遍认为是2005年后中国主要的竞争对手。因此我们将中印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状况进行对比,以找到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方向。与中国一样,印度纺织业的产值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7%的份额,纺织服装行业是其国内重点扶持的行业之一,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纺织服装出口金额占出口总

值比重由25%下降到15%。尽管两国比重都有所下降,但纺织服装的出口仍然占据较大份额。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国民经济,还是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和印度的纺织服装业都是非常重要的。此外,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两个人口大国,都存在较大的就业压力,而纺织服装行业劳动密集型的特点能够缓解这方面的压力。纺织服装行业也都属于两国的传统行业,两国都具有资源方面的优势,因此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上,印度都被认为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最有力的竞争对手。纺织原料比较在纺织原料中,中国比印度具有明显的优势。印度黄麻和天然蚕丝产量居世界第一。而中国在棉花、化纤、蚕丝、苎麻产量都居世界第一,其中化纤、蚕丝、苎麻产量超过全球总产量的半数以上,亚麻居世界产量第二,也明显优于印度。棉花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2006年的棉花产量高达672.91万吨。但由于中国纺织业规模较大,对棉花需求远远超出棉花产量,2002年供需基本相当,2003年开始进口棉花,2006年,中国棉花市场对外依存度达35%。因此国内市场棉花价格高于国际市场棉花价格。印度是继中国和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产棉国,目前印度棉花产量不到中国产量的一半,但由于印度棉纺行业规模相对较小,因此印度自产的棉花基本能够自给自足,国内市场棉花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从对2007年国际棉花市场预测来看,全球2007年棉花产量略低于消费量,基本能够满足需求,棉花价格可能会稳中有升。而印度产量将有所增加,不仅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还会出口一部分棉花,因此印度国内棉花价格仍然会低于国际市场价格。而我国的棉花消费量预计有所增加,预计今年棉花缺口达400万吨。而配额只有89万吨,其余进口棉花将缴纳进口增值税,以保护国内棉农的利益。因此预计国内棉花价格将略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由此看来,中国棉花产量虽然较印度具有明显优势,但由于国内需求旺盛导致进口依存度达35%,且棉花产量不稳定导致的价格波动对棉纺企业不利;相反印度虽然产量相对不大,但国内需求量小,棉花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因此对于具有棉花资源的棉纺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成本优势。化纤中国化纤产业的生产设备、工艺水平比印度先进,在POY、DTY、FDY领域与印度相比有着相当强的实力,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都较好,特别是聚合工艺已经相当成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从2002年以来,中国的化纤工业始终保持着稳定、快速的发展势头。2002年1月,中国合纤产量已达68万吨,而到2006年5月,达到155万吨,增长了127.65%。印度虽然是第五大合成纤维生产国,但其化纤工业发展远不如中国,2002年1月仅有6万吨的产量,到2006年5月达到8.7万吨,增长44%。且从近几年的产量情况来看,产出并不稳定,波动性较大。其它纺织原料此外,中国还有一些特有和稀有的天然纺织资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蚕丝生产国,蚕丝产量占世界的70%以上。中国是亚麻主要生产国,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二位。苎麻纤维虽然仅占我国纤维总量的1%,但却占到世界苎麻纤维产量的99%。除棉花和合纤外,印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麻生产地、第二大生丝生产国,而其天然蚕丝产量居世界第一,原材料供应也较为充足。产成本比较从纺纱成本比较来看,中国的纺纱成本虽然低于平均水平,但仅低于意大利、美国、越南,却高于巴西、韩国、印度,印度是纺纱成本最低的国家,比我国成本低11%。从结构上看,我国纺纱成本高在原材料成本和水费上,尤其是原材料成本高出印度34.4%,比平均水平也高出21%,这是使我国纺纱成本居高不下的最重要的原因。如果我国纺纱的原材料成本降到第二大的意大利的1.42水平,则总消耗就能降到2.5美元,仅次于印度。由此看来,较高的原材料成本表明由于单纯规模扩张带来的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纺织行业最主要的瓶颈。最高的水费同样表明我国纺织行业存在的过度消耗,而我国“十一五”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促使纺织行业清洁生产、降低水资源耗用及环境污染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规范。我们认为,尽管我国是纺织原料最大生产国,但由于规模扩张过快仍然导致资源紧缺,而趋紧的外部环境有利于纺织行业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的转变。出口竞争力比较从纺织服装出口总值来看,中国远远超过印度。在2000年到2006年期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金额由480亿美元增长到1198亿美元,增长幅度达到149%。在此期间印度纺织服装出口金额由98亿美元增长到160亿美元,增长幅度为63%。出口能力从增长率来看中国也远高于印度,近四年来,中国纺织服装年出口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而印度只有10%左右。但从上图中可以看到一个趋势,在2006年以后由于反倾销和欧美设限,导致部分订单流向

印度,致使印度出口增长幅度在2006年达到18%,已经很接近中国。尤其是印度基数较低,因此预计在未来几年其增速将超过中国。我们可以做个情景分析,按2006年中国出口金额1198.6亿美元,印度出口金额160.4亿美元计算,如果中国出口额年增长率分别为5%、10%、15%,而印度出口金额增长率在20%、25%、30%,则按最悲观的情景计算,印度纺织服装出口额超过中国也要10年的时间。出口结构从出口结构来看,中国主要出口国家是日本、美国和欧盟,印度主要出口国家是欧盟和美国。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各占纺织服装总出口金额的14%,而印度对欧盟和美国的出口占比则达到25%和27%,二者之和已经超过总出口额的一半以上,可见,印度对欧盟和美国的依赖性更强。此外,对纺织服装需求较大的日本市场,中国则具有绝对的优势。从两国主要出口国家占比发展情况来看,中国对日本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欧盟和美国则呈上升趋势,从2005年开始由于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对欧美出口猛增形成了对日、欧、美三个主要国家的出口结构。而印度从上世纪末到2005年期间对欧盟的出口比重略有下降,在2006年才有所回升。尽管印度对欧美出口额所占比较较大,但从出口金额上相比,仍远低于中国对欧美的出口。中国对欧盟出口额为163亿美元,印度为44亿美元。中国对美国出口额为165亿美元,印度为47亿美元。因此在印度最重要的欧盟和美国市场,中国市场份额比印度高出近3倍。从2000年到2006年期间,印度纺织品出口额由46.6亿美元增长到68.4亿美元,增长幅度为61%,服装出口额由45亿美元增长到110亿美元,增长幅度为94%。在纺织品增长的26亿美元中,美国和欧盟纺织品增长仅为

4.66亿,占18%。而在服装增长的53亿美元中,有40亿美元是对欧盟和美国的增长,占75%。可见,印度在近6年的增长中,服装增长幅度更大,且主要是由于欧美对服装需求的拉动,而纺织品增长则主要对欧美之外的国家。在2000至2006年期间,中国纺织品出口由136亿增加到374亿美元,增长率为174%,服装出口由357亿增加到1007亿美元,增长幅度为182%。其中服装增加的649亿美元中有228亿是对欧盟和美国的增加,占35%,日本服装出口增加很少。而纺织品增加的237亿美元中,对欧盟增加189亿,美国44亿,日本40亿,这三个国家之和占到总增加额的80%。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服装还是纺织品中国在出口金额和增长率两方面都远远超出印度。相对来说,印度的服装竞争力要强于纺织品。中国纺织品在欧盟还是具有相当大的竞争力的。行业地位及发展方向比较印度纺织部长JN Singh11月16日称,印度政府提出两项扶持纺织工业的重大计划,吸引纺织行业的私企经营者。政府对进入综合纺织园计划的织布、加工和服装企业提供40%的扶持。2005年印度政府对纺织业的投资大约1500亿卢比,今年的目标是将投资提高一倍。我国纺织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则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重点在于加快技术结构调整,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加大原料结构调整,实现原料的多元化;加快重点行业调整,推进结构优化;提高纺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优化行业区域布局。2004年11月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发布,提出了以下科技进步目标:到2010年我国将重点突破28项关键技术及10项新型成套关键装备,大大提高纺织行业的科技水平,到2020年实现产业升级,建成现代化纺织强国。中印两国政府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视,对产业未来发展也都进行扶持和规划,从两国纺织业政策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最大的区别在于:印度政府对纺织业的态度是扶持以促进其发展;中国政府对纺织业的态度是调整以优化结构。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其优势在于劳动力廉价,原料多样化,有传统设计技术,庞大的国内市场。但其投资不足而且分散,原料加工成本较高,设备更新跟不上,且一直以来企业规模偏小。可以认为,中国和印度纺织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印度处于规模增长的初级阶段,如果其纺织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将比中国更快地面临资源瓶颈。行业内重点跟踪公司推介我们的观点是:中国纺织业已经完成初级的规模化发展,在近十年内不会遇到威胁的前提下,外部环境的恶化有助于纺织服装行业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市场竞争进行的行业内整合,使纺织服装行业更健康地发展。在这期间,没有竞争力和规模优势的企业将被淘汰,有竞争力的企业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看好纺织领域内具有全球竞争优势、规模优势和技术领先的公司,看好服装领域内具有品牌优势和良好的营销渠道的公司。鲁泰A:色织布龙头企业,主业专一,多年的色织布经营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在2008年新建色织布项目达产后,其产能达到1.23亿米,居世界首位;其色织布全球市场份额居世界第一,目前已达到15%,具有稳定的客户渠道;色织布技术始终居国际先进水平,注重技术创新,不断进行新产品及新工艺研发。维持推荐评级。雅戈尔(9.84,-0.11,-1.11%):服装主业中以专卖店为主的营销网络的建设使公司始终把握市场环境,这保证其男装品牌在国内的领先地位房地产及股权投资的地域性保证其战略多样化的成功,这反过来又为主业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资金保障,这有助于其在未来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维

纺织行业企稳回升 第3篇

当前纺织工业经济运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生产增速较上年放缓, 但增幅的下降程度有所收窄。1-10月, 全国3.7万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6812.9亿元, 同比增长11.3%, 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 较今年一季度下降3.4个百分点, 较1-9月上升0.4个百分点。主要大类产品产量方面,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 1-10月, 规模以上企业化纤、布、服装产量分别为3162.9万吨、523.5亿米、219.1亿件, 分别同比增长11.8%、9.9%、6.4%, 增幅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3.7、3.5、3.0个百分点。根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对重点企业的调查, 1-10月纱产量同比下降2.3%。

二是内销增速基本平稳。1-10月, 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7.9%, 增速低于上年同期6.2个百分点, 较今年一季度提高3.3个百分点, 较上半年提高1.0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 衣着类商品零售实际增速为14.1%, 低于上年同期5.6个百分点, 较今年一季度、上半年分别提高3.5和1.0个百分点。10月, 全国百家大型零售百货服装销售同比增长14.2%, 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

三是出口压力仍然较大。1-10月, 我国共出口纺织品服装2161.4亿美元, 同比增长2.5%。9月、10月连续两个月累计出口同比实现正增长, 扭转了1-8月出口负增长的态势。但出口压力仍然较大, 扣除价格上涨因素, 1-10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数量同比下降0.9%。1-9月, 我国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与上年同期相比略有增长, 但在欧盟和日本的市场份额则分别下降了0.8和2.0个百分点。四是效益逐步企稳。今年以来行业劳动效率逐步提升, 带动行业赢利状况逐步企稳。1-9月, 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劳动生产率57.3万元/人, 同比提高13.8%。实现利润总额1812.2亿元, 同比增长0.4%, 增速尽管低于上年同期32.1个百分点, 但为今年以来月度累计利润首次正增长, 较一季度提高2.2个百分点, 较上半年提高2.4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4.5%, 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从今年纺织工业运行情况看, 当前纺织行业内需较年初实现了基本平稳的增长, 预计随着国内经济环境逐步企稳, 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国际经济环境虽不确定, 但继续大幅恶化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国际市场需求有望进入筑底的过程。总体来看, 纺织行业整体处在趋稳的过程。但行业趋稳的基础还非常不牢固, 国内外经济环境稍有变动, 都可能使行业面临严峻的环境。主要原因:一是目前行业经济指标的回升很大程度是受基数效应及商业企业补库存影响;二是国内外棉价差持续拉大是影响今年纺织行业运行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该问题目前仍然缺乏解决的具体办法, 预计棉价差仍将困扰纺织企业;三是服装业经销商保持观望, 服装是全行业规模最大的终端行业, 如果服装行业缺乏回升动力, 全行业实现回升难度明显;四是统计数据主要反映规模以上企业的情况, 但规模以下企业在我国纺织行业占较大比例, 调查显示, 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目前仍然比较困难。

纺织行业论文优选 第4篇

导致多数火灾的微小火花,经常在风管、气袋、砂光、刨床、干燥、升料斗、螺旋输送过程中产生,特别是粉尘的输送过程,如麻纺厂栉梳车间除尘系统、棉纺厂的清梳车间的除尘系统、粉尘收集及分离系统。火花探测及熄灭系统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方案。应用火花探测和熄灭技术,预防在纺织粉尘操作系统中传输的火花和燃烧的余火可能形成的火灾和爆炸危险,是一种积极的预防技术,其功能需要一个或多个能源才能实现。火花探测熄灭系统即由火花探测头检测近红外能量,探测火花或余火的存在,发出警报,它们把警示信号传给控制台,然后由控制台处理信号并自动给出应对措施。接收到来自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的警报信号,控制器立即开启连接下游喷水嘴的电磁阀,在检测点的下游喷水,熄灭火花或余火,对于不适合用水来灭火的,采用转换门或者阀门和防火拴来隔离原料流,或通过输出电压发出警报指令给CO2系统,系统的相关部分阀门同时关闭,让CO2进入并起作用。控制台是火花探测熄灭系统的核心。安装在工厂各个区域的火花传感器把所采集的信号都传给一个微处理器,并由它来处理,受到影响的区域的熄火装置将立即被显示出来,没有任何延时。对于一般的单一火花会立即被熄灭,但是如果探测到火花很多或长期的燃烧源,系统将会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如关闭受影响的生产区域或机器,隔离或关闭材料传送等。从而避免火灾和爆炸的发生。

2纺织厂火花的来源

火花的产生主要有静电放电,如除尘管道里纤维材料与管道壁面或纤维材料与其他物体相摩擦时,往往会产生正负不同或电荷大小不同的静电,以及电磁火花,纤维与机械摩擦发热引燃纤维,纤维中含有铁钉、石块等杂质与机械碰撞引起火花,电器设备启动和关闭时,运转中电机电刷、各种电器元件的启闭,都有可能产生电火花。对于车间内在除尘系统外发生的火花,通常不会引起火灾,一般也不会引起较大火灾事故。但是这个火花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并被吸尘管道吸入,在负压条件下,将进入隐燃状态。与这种情况类似的还有纺织厂的通风除尘系统的回风管道。其特点是燃烧并没有停止,处于无焰燃烧状态。当这个处于隐燃状态的阴火到达除尘室,由于气压回升到接近常压,将会恢复明火燃烧,而引起较大事故。在管道里的火花,隐蔽性很强,不易发现,夹杂在粉尘中输送,就相当于在输送连环爆炸,如果将火花探测头安装在除尘的管道上识别火花并立即发出灭除信号给控制器,控制器发出信号打开喷水熄灭系统,就能较完美的消除火灾和尘爆。

3管道火花探测熄灭系统的基本组成

管道火花探测熄灭系统一般由以下五部分组成。(1)火花探测器(火花识别装置)。探测火花或余火的存在。目前使用的火花探测头有三种型式。低温型的火花探测头使用于探测温度小于80℃的环境,探测视角是100°,一般探测使用环境温度在-40℃-+70℃之间。高温型的火花探测头,带光导纤维检索装置,使用探测温度小于350°,光纤探测角度70°,探测使用环境温度-40℃-+70℃之间,光纤使用环境温度在-40℃-+350℃之间。日光型的火花探测头,探测精度可调,探测视角100°,探头使用环境温度-40°-+60℃之间。(2)熄灭火花装置。喷水熄灭装置有一个快速启动的电磁阀和一个或多个喷射喷嘴组成。水是最好的灭火工具。它不仅易获得,而且它可以大量地吸收热量,具有良好的冷却性能,喷嘴喷出的水雾,同时也可以在粉尘间形成阻隔膜,防止粉尘的骤燃。为了得到最佳的灭火效果,水的覆盖面要尽可能大。这可以通过特殊的喷头和充足的水压力来实现的。提高装置的自动化程度,可以保证灭火用水量最小。装置设计时要注意避免由此而造成管道、过滤装置等的堵塞。(3)控制器(控制处理中心装置)。控制器就是火花探测熄灭系统的指挥部,这里需要存储并计算火花流产生的准确时间、火花流产生的准确位置、火花流严重程度的分析数据、灭火需要的时长、系统何时停止运行等,并立即发出警报,指令启动自动控制装置给出相应解决方案。(4)增压水装置:灭火装置的工作压力至少要7Bar。如果压力不足,需要连接一个增压单元。包括增压泵、蓄水罐、马达、压力开关和流量传感器等。(5)声/光报警装置。声光报警器通过声音和各种光来向人们发出示警信号,它的优点是不会引燃纺织厂里易燃易爆性粉尘,可以和国内外任何厂家的火灾报警控制器配套使用。当生产现场发生事故或火灾等紧急情况时,火灾报警控制器送来的控制信号启动声光报警电路,发出声和光报警信号,完成报警目的。系统示意图见图1。控制器、辅助传感器和喷嘴等都应使用经过认证,可以直接在粉尘存在区域使用的产品。

4管道火花探测熄灭的安装位置

火花探测熄灭系统是用来探测纺织物料输运过程中的纺织粉尘在被点燃之前的火花、灰烬和火焰,从而防止这些火源点被传播到下游的过程设备,如各种除尘器、粉尘分离器、粉尘收集器等。因此在纺织厂的粉尘除尘系统、粉尘过滤装置、粉尘收集装置等风力或机械输送系统,原料储存系统,过滤设备,其他危险的积尘环境,摩擦过程可能引起火花的地方,都可以布置安装火花探测熄灭系统。另外,在送回气流的管道上也需要安装火花探测熄灭系统。由于大量的纺织物料被收集在粉尘过滤系统,在某种特定环境下,允许把干净的气体回收到生产间。因为这种办法可以大大地节省热能。但是,火花也可能迅速地被带到生产区域,从而带来破坏性的后果。为保护这样的抽取系统,所有抽取管道和传送到竖井的管道都需要装备火花熄灭系统。安装上现代的火花熄灭系统,就可以迅速探测出火花和炽热灰烬。

5火灾探测熄灭系统在纺织行业的应用前景

目前,火花探测熄灭系统在我国密度纤维板生产领域应用比较广泛,在纺织工业企业中的应用却较少。因此,目前成熟的火花探测熄灭系统是否完全适应于纺织工业企业环境,还需要通过大量实验进行检验。也需要通过试验和实践去探索研究新的火花探测熄灭系统,其主要内容包括:了解不同纺织原材料的着火点,着火性质,开发普适性更好的火花探测器,确定火花报警控制器的报警阈值。了解不同环境中火花运动速度规律,为能及时熄灭火花准备一手资料。比较水喷雾熄灭与化学物质熄灭的性能,选择更合适的灭火剂。以及优化水喷雾时喷头布置;探求在不中断生产的情况下既保证熄灭火花或余火又不会造成纺织材料品质受影响的喷水量大小;研究适合于纺织工业企业环境中的成雾时间和水雾型式;传感器的最佳响应时间;一个控制器的最佳监控点数等等。另外,火花探测熄灭系统的火花探测器属于光敏元件,为了防止漏光造成火花探测熄灭系统的误启动和频繁启动,在管道上安装火花探测熄灭系统后一定要严格进行严密性检测,在常规检修、停产检修时,注意,这里也是检点。减少了火花探测熄灭系统因光线泄漏而造成的误启动和频繁启动,更牢固了该系统在防火防爆工作中的地位。火花探测熄灭系统在纺织工业企业中没有得到推广应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标准和规范的缺失。目前,火花探测熄灭系统各组成部件生产采用的标准还是国外标准,国内没有统一标准,不仅亟需建立生产的国内标准,就是各部件安装的国内规范也没有,同样亟需建立。纺织品因种类不同,其着火点会不同,燃烧性能也不同,在标准、规范中要分别明确规定火花探测熄灭系统各部件的工作环境和性能以及安装要求等。另外,为了把火花探测熄灭系统在国内纺织工业粉尘爆炸防护与隔离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其规范应纳入纺织工业企业粉尘防爆规范中,并强制执行。

6结语

纺织行业经济运行态势 第5篇

一、纺织业运行情况

从2008年以来,纺织行业通过加快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加强管理等多种措施,努力克服人民币升值、要素成本上涨、需求减缓等各种不利因素影响,继续保持了增长的势头。但由于多种不利因素的集中作用,行业发展速度大幅下降,盈利能力明显下滑,亏损企业不断增多,行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一)行业规模

2008年1~11月,我国纺织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8562.24亿元,同比增长14.75%,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47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我国纺织业资产总计为14809.95亿元,同比增长9.71%,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68个百分点;企业数为2922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770个;从业人员年均人数为614.61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83万人。

(二)资本/劳动密集度

2008年11月末,我国纺织业人均产品销售收入为30.20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46万元/人;人均资产总额为24.10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70万元/人;单位产品销售收入为6352.14万元/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29.47万元/单位;单位资产总额为5068.08万元/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44.87万元/单位。

(三)产销情况

2008年1~11月,我国纺织业累计工业总产值为19383.77亿元,同比增长15.19%,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50个百分点;累计工业销售产值为18963.10亿元,同比增长15.48%,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76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7.83%,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23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产成品资金占用为1311.48亿元,同比增长9.55%,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0.72个百分点。

(四)成本费用结构

2008年1~11月,我国纺织业累计成本费用总额为17823.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331.65亿元。其中,累计产品销售成本为16591.87亿元,同比增长14.52%,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14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成本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93.09%,占比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91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费用为453.50亿元,同比增长17.85%,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13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2.54%,占比较上年同期增加了0.98个百分点;累计管理费用为511.14亿元,同比增长11.70%,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47个百分点,累计管理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2.87%,占比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1个百分点;累计财务费用为266.65亿元,同比增长19.41%,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7.42个百分点,累计财务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1.50%,占比较上年同期增加了0.05个百分点。

(五)盈利情况

2008年1~11月,我国纺织业累计利润总额为674.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7.30亿元;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106.93亿元,同比增长61.15%,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40.19个百分点。去年1 1月末,我国纺织业亏损面为18.82%,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14个百分点;亏损深度为15.84%,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48个百分点。

二、主要产品生产情况

(一)布

累计生产情况。2008年1~12月,我国累计生产布527.70亿米,同比增长5.30%,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80个百分点。

月度生产情况。2008年10月,我国生产布48.21亿米,同比增长0.63%,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4.47个百分点。去年11月,我国生产布46.30亿米,同比增长-3.9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4.86个百分点。12月,我国生产布45.70亿米,同比增长-0.70%,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90个百分点。

(二)纱

累计生产情况。2008年1~12月,我国累计生产纱2148.90万吨,同比增长8.10%,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8.60个百分点。

月度生产情况。2008年10月,我国生产纱186.11万吨,同比增长6.28%,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72个百分点。去年11月,我国生产纱188.39万吨,同比增长4.1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9.7个百分点。12月,我国生产纱186.00万吨,同比增长2.60%,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0.80个百分点。

三、进出口情况

(一)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

出口情况。2008年1~12月,我国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累计出口额为1792.39亿美元,同比增长8.1%,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2.0个百分点。

进口情况。2008年1~12月,我国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累计进口额为249.35亿美元,同比下降1.7%,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5个百分点。

贸易平衡情况。2008年1~12月,我国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实现贸易顺差1543.0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1404.44亿美元,增加了138.60亿美元。

(二)棉纱线

出口情况。2008年1~12月,我国棉纱线累计出口量为54.72万吨,同比增长-6.3%,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7.4个百分点;累计出口额为19.73亿美元,同比增长2.0%,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8个百分点;出口单价为3605.53美元/吨,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93.52美元/吨。

进口情况。2008年1~12月,我国棉纱线累计进口量为78.68万吨,同比增长-14.2%,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2.0个百分点;累计进口额为18.65亿美元,同比增长-7.6%,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8.4个百分点;进口单价为2370.59美元/吨,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69.55美元/吨。

贸易平衡。2008年1~12月,我国棉纱线实现贸易顺差10783.2万美元,比上年同期的贸易逆差8589.41万美元,顺差增加了19372.6万美元。

四、纺织行业运行态势分析

(一)纺织服装业利好政策回顾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冲击,对外依存度高的纺织行业首当其冲。虽然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及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消化各种不利因素影响,确保纺织行业保持了一定的增长,但国际金融危机对纺织行业的冲击远远超过行业的承受能力,纺织行业各项经济指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出现了象华联三鑫、江龙控股等龙头企业停产、倒闭的情况,许多企业经营陷入困境,行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但是对于这个重要民生产业,国家给予了高度关注,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这无疑是雪中送炭。转型升级中的纺织服装产业由此增添了前行的动力。

出口退税率连续上调。2008年7月31日,国家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两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纺织品服装等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该通知指出,从2008年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这也是我国自2006年推出下调企业出口税率外贸政策以来首次回调。时隔两个月之后,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再次发出《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明确了从2008年11月1日起,国家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次的出口退税回调也再次惠及了纺织服装行业。具体来看,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出口退税率由13%提高到14%,上调了1个百分点。出口退税率的提高,表明政府对产业形势进行了周密调研。通过财税和贸易政策的局部性调整,目的在于实现全局性的平衡。虽然只是两个百分点的幅度,但这已实属不易,它体现的是国家对产业进行积极扶持的姿态。2009年2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纺织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会议决定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到15%。这是自2008年以来,第三次提高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虽然,国家会一如既往地支持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但是对于广大的纺织服装企业而言,出口退税率上调确实不是治本的方法,一味依赖退税率上调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在这个命运抉择的十字路口,抓住退税率上调的利好政策,通过科技创新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强对自主品牌的培育,或许才能让企业固本培元,实现可持续发展。

扩大内需十项措施出台。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认为,近两个月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这十项举措涉及到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将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具体来讲,会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表面来看,纺织服装行业直接受惠于十项扩大内需措施的幅度可能并不大。但是在十项措施中,明确提出了“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从长远来看,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却极有可能对纺织服装的生产、消费、流通等环节产生影响,从而改变现有的服装产业分布格局。对于竞争激烈的纺织行业而言,以上任何一个环节滞后,都会让企业遭到致命打击,其中关键在于这些环节都与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关。同时,十项措施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将使农民直接受益。现在中国还有9亿人在农村,他们是广大农村市场的消费主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市场的开发还不是很充分,农村消费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供挖掘。因此,随着我国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农村市场的开拓,这将使这块“真空”市场变得极具潜力。“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算得上是十项措施中的亮点,也算得上是十项措施对行业最大的帮助。长久以来,银行就认为纺织服装行业盈利空间小,对行业中小企业的贷款兴趣不大,甚至持“排斥”态度。这就直接导致中小企业陷入正常经营难以为继的困境,哪还谈得上发展壮大?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说:“目前我国有很多服装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处在关门或倒闭的境地,这对整个服装产业来说是巨大的损失。资金信贷问题关乎着企业生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十项措施中的相关措施“对中小型密集型的服装行业来说,实属阳光灿烂。”

促进轻纺业发展六项措施。2008年11月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会议研究确定了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6项政策措施,简称“国六条”。具体措施包括:增加各级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支持市场前景好、带动就业明显、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轻纺项目,加大对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缓解成本压力;继续适当提高纺织品、服装和部分轻工产品出口退税率,清理和取消涉及轻纺企业的各种不合理收费;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切实解决轻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大轻纺工业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等。在继国家扩大内需十项措施出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国务院又研究部署了促进轻纺业发展的六项措施。如此高密度扶持举措的发布,实为少见。这不仅反映了国家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出手”快和准,也充分体现其大力扶持纺织服装等重要民生行业态度坚决。纺织服装行业中许多企业都是中小企业,长期受到“融资难”问题的困扰,此次“国六条”指出“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切实解决轻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从政策上给予中小企业融资保证。同时,这也将极大增强中小企业参与自救的信心。2009年2月4日,由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纺织振兴规划得以出台。此次会议再一次提及“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大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纺织企业负担”。

(二)展望行业情况

2009年经济运行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进一步增多,形势依然严峻。但国家采取“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政策和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出台,将积极带动国内需求的稳步增长,恢复经济增长的信心,有利于纺织行业保持基本稳定。

政策效果将逐渐显现。2008年下半年,针对纺织行业面临的形势,国务院和有关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确保行业健康发展。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将在2009年逐渐显现。四万亿投资项目的相继实施,将有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与基础设施、房地产建设相关的产业用纺织品、家纺制品的需求前景将逐步好转;上调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暂停加工贸易台帐实转等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困难局面;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2008年9月开始连续降息以及取消各项不合理的收费,将缓解纺织企业资金周转上的压力,减轻了企业负担,有利于降低企业财务成本;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增值税转型将有利于纺织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增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积极性。

内需将保持稳定增长。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扩大,2009年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居民和农民收入难以保持持续增长。我国拥有庞大的内销市场,衣着的基本消费以及进一步改善生活水平的潜力仍较大,国家采取扩大内需的政策也有利于纺织品服装的消费,尽管人们在收入预期压力加大的时候,对服装等消费品的选择必然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总体上看,2009年纺织品服装内需尚可保持增长,但是增速会有所下降。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运行报告 第6篇

1. 生产分析

受宏观经济企稳向好的影响, 纺织服装行业生产快速下滑势头有所好转。5月份, 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3%、11.5%, 比上月分别加快0.5、1.7个百分点。但受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的影响, 前5个月累计, 纺织业和服装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7%、10%, 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5.6、3.2个百分点。

当前, 世界经济衰退依然严重, 我国外贸出口形势严峻, 纺织服装行业仍难言触底反弹。纺织业和服装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情况与企业生产的变化保持一致。1~5月, 纺织业和服装业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5.2%、10.8%, 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2.8个、8.4个百分点, 但比前2个月分别回升1.8、1.4个百分点。从子行业来看, 所有行业主营业务入仍保持增长, 且均比前2个月有所提高, 但与上年同期相比, 回落态势明显。

2. 效益分析

在产销增速放缓、价格回落的影响下, 纺织业和服装业利润大幅度下降。其中, 1~5月, 纺织业利润下降1.5%, 较去年同期回落16.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15.6%, 较去年同期下降16.9个百分点。所有子行业利润增幅同比均明显回落, 只有麻纺织、纺织制成品制造业利润仍保持增长。

由于生产、出口、价格回落水平相对较小, 服装业效益情况好于纺织业。1~5月利润增长16%, 增速较去年同期加快2.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3%, 较去年同期下降23.6个百分点。子行业中, 纺织服装制造、制帽业利润增速有所加快, 只有麻纺织、纺织制成品制造业利润仍保持增长。制帽、纺织面料鞋的制造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出现减少, 纺织服装制造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同比出现回落。

3. 成本费用分析

随着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持续减缓, 纺织和服装行业各项成本费用增幅度明显回落, 其中纺织业的财务费用出现减少。子行业中, 多数行业成本费用增幅回落, 其中, 麻纺织业的营业费用, 毛纺织和染整精加工、制帽业的管理费用, 毛纺织和染整精加工、麻纺织、丝绢纺织及精加工、纺织制成品制造业的财务费用出现负增长。只有丝绢纺织及精加工业的营业费用, 纺织面料鞋的制造、制帽业的财务费用增幅有所提高。

4. 资产及资金分析

由于行业景气明显下降, 部分企业停产倒闭, 导致纺织和服装行业资产、负债增速持续下降。1~5月, 纺织业资产和负债同比分别增长7.9%、11.4%, 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6.1、4.6个百分点;服装资产和负债同比分别增长7.7%、12.5%, 增速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6.5、0.8个百分点。子行业中, 只有纺织面料鞋的制造业资产增幅有所提高;毛纺织和染整精加工、制帽负债绝对额有所减少。而制帽业资产绝对额大幅减少。

纺织、服装行业应收帐款增速明显高于同期产品销售入增长速度, 企业资金积压较大, 但随着市场环境逐渐回暖, 企业压力正在逐渐缓解。1~5月, 纺织业应收帐款净额同比增长7.7%, 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6.5个百分点, 比前2个月下降2.5个百分点;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应收帐款净额同比增长12.5%, 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 但比前2个月下降0.2个百分点。

二、市场供需分析

1. 产量分析

5月份, 纱产量增长11.4%, 比上月加快1.5个百分点;布产量由上月下降0.9%转为增长1.6%;服装产量增长4.8%。1~5月份, 纱产量同比增长9%, 增幅同比减缓2.6个百分点;布产量同比减少0.9%, 回落8.5个百分点;服装产量增长3.4%, 回落3.5个百分点。

2. 销量及库存分析

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化情况一致, 纺织业和服装业的市场需求呈现触底回升态势。1~5月, 纺织业和服装业工业销售值同比分别增长5.5%、12.7%, 增速比上年同期分别减缓12.6、6.5个百分点, 但比上月分别回升0.5、0.3个百分点。多数子行业增长呈现触底回升趋势, 只有麻纺织和制帽业工业销售值增幅比上月有所减缓长。

从产成品方面看, 企业适应市场环境纷纷限产压库, 1~5月, 纺织业、服装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同比分别增长2.2%、13.6%, 增幅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5.5、1个百分点, 纺织业增幅较前2个月回落2.9个百分点, 服装业增幅较前2个月略升0.6个百分点。从子行业来看, 毛纺织和染整精加工、麻纺织、制帽产品库存出现减少, 其他行业库存继续增长但增幅回落明显, 只有纺织服装制造业库存增幅略有提高。

3. 进出口分析

今年以来,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持续大幅下降。据海关统计, 5月份纺织品服装出口123.1亿美元, 同比下降14.7%, 环比下降1.5%。其中, 纺织品单月出口48.95亿美元, 同比下降16.28%, 与去年同期增速相比下跌41.75%;服装及衣着附件单月出口74.11亿美元, 同比下降13.71%, 与去年同期增速相比下跌14.86%。1~5月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558.52亿美元, 同比下降11.04%, 与前4个月-10%的增速相比下降1个百分点。其中, 纺织品累计出口220.29亿美元, 服装累计出口368.23亿美元, 增速分别为-15.5%和-8.1%, 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速下降幅度依然高出41.85和17.34个百分点。当前, 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 加上4月中旬暴发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蔓延, 以及周边国家订单的分流, 使得欧美等主要市场客户与往年同期相比骤减。同时, “出口退税上调至16%”的国家政策暖风仍难阻挡市场寒流, 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仍难有转机。

三、市场价格分析

1、国家投放储备棉, 国内市场运行平稳

5月份, 棉花收购加工结束, 销售接近尾声, 国家开始向市场投放储备棉保障供应, 国内棉花市场运行平稳。5月底, 内地标准级棉到月均价12852元/吨, 比月初回落70元/吨, 降幅0.5%。郑州棉花期货7月合约结算价为13076元/吨, 较上月上涨117元/吨, 涨幅0.9%。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电子撮合交易7月合同平均价为13131元/吨, 较上月上涨50元/吨, 涨幅0.4%。棉花价格上涨带动下游纱线价格继续小幅上扬, 原油价格走强带动涤纶短纤价格随之上涨。当月, 32支纯棉普梳纱月均价18208元/吨, 较上月上涨481元/吨, 涨幅2.7%;涤纶短纤月均价8802元/吨, 较上月上涨305元/吨, 涨幅3.6%。当月内地标准级棉花与32支纯棉普梳纱价差5314元/吨, 与涤纶短纤价差4092元/吨

2、国际棉花现货价格上涨, 期货价格涨幅较大

5月份, 受美元汇率大幅走低和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普遍走强影响, 国际市场棉价上涨, 其中纽约期货价格涨幅较大。当月, 纽约棉花期货7月合约均价57.56美分/磅, 较上月上涨7.45美分/磅, 涨幅14.9%。亚洲主要港口到岸价62.49美分/磅, 较上月上涨4.07美分/磅, 涨幅7%。按1%关税计算, 折人民币进口成本11131元/吨, 低于国内市场1762元/吨。

四、投资情况分析

在国民经济趋稳向好的影响下, 随着国家产业振兴政策的实施, 纺织、服装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逐月加快。前5个月, 纺织业、服装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分别增长6%、14.4%, 比上月分别加快5.2、1.9个百分点。从纺织行业子行业来看, 棉、化纤纺织及印染精加工行业完成投资283亿元, 同比增长3.7%;纺织制成品制造业完成投资113.5亿元, 同比增长6.3%;纺织服装制造业完成投资300亿元, 同比增长12%;纤维素纤维原料及化纤制造业完成投资25亿元, 同比增长9.1%;合成纤维制造业完成投资60亿元, 同比下降20.5%。

五、主要企业经营情况

1.不同规模企业经营情况

前5个月, 纺织业利润增幅同比均出现明显下滑。其中, 小型企业利润保持增长, 而大、中型企业利润出现减少。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利润均保持增长, 其中中型企业增幅同比明显加快。在子行业中, 部分企业利润出现减少, 多数企业利润增幅减缓, 只有大型丝绢纺织及精加工、纺织制成品制造, 中型纺织服装制造、纺织面料鞋的制造、制帽, 小型麻纺织、纺织服装制造企业利润增幅有所提高。

2.分所有制企业经营情况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运行报告 第7篇

1. 生产分析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生产总体运行平稳。去年11月份,纺织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1.2%,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受上年较高基数影响,服装业工业增加值增长8.9%,比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去年前11个月累计,纺织业和服装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8.3%、10.3%,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5、2.4个百分点。

随后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纺织业和服装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逐渐加快。去年1~11月,纺织业和服装业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10.32%、14.52%,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4.43、2.69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前8个月分别回升2.89、1.79个百分点。从子行业来看,所有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均保持增长,但增长比上年同期均出现回落。与前8个月相比,除麻纺织、制帽业外,其他行业增速持续加快。

2. 效益分析

随着产销增速加快、市场价格稳定回升,纺织业和服装业利润增幅明显提高。去年1~11月,纺织业、服装业利润分别增长17.75%、21.31%,较上年同期分别提高8.47、8.2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分别下降9.97%、8.83%,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71.12、60.66个百分点。所有子行业利润均保持增长,与上年同期相比,除纺织面料鞋制造业外,其他行业增长有所提高;与前8个月相比,除麻纺织业外,其他行业增长有所加快。除麻纺织业外,其他子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同期及前8个月均出现持续减少。

3. 成本费用分析

随着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持续加快,纺织和服装行业主营业务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增长, 比上年同期及去年前8个月相应提高,而财务费用增长持续下降。所有子行业主营业务成本保持增长,但增同比有所回落,与前8个月相比,除麻纺织、制帽外,其他行业增速明显加快。多数子行业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增加保持增长,而财务费用增速下降。

二、市场供需分析

1. 产量分析

去年11月份,纱产量同比增长15.34%,增长比上月回落1.02个百分点;布产量同比增长17.8%,比上月加快8.32个百分点;服装产量由上月下降17.92%转为增长10.91%。去年1~11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纱同比增长11.78%,比上年同期提高2.74百分点;布、服装同比分别增长4.41%、2.1%,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37、2.89百分点。

2. 销量及库存分析

国内外经济形势好转带动纺织业和服装业市场销售回升势头加快。去年1~11月,纺织业和服装业工业销售值同比分别增长9.45%、14.59%,增速比上年同期分别减缓6.02、4.39个百分点,但比上月分别回升1.23、0.27个百分点。多数子行业增长也呈现持续回升趋势,只有麻纺织、纺织面料鞋的制造和制帽业工业销售值增幅比上月有所减缓。

企业以销定产导致产成品控制持续良好。去年1~11月,纺织业、服装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同比分别增长1.37%、11.14%,增长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8.18、5.22个百分点,较前8个月回落0.28、3.39个百分点。从子行业来看,毛纺织和染整精加工、麻纺织、纺织面料鞋的制造、制帽业产品库存同比出现减少,其他行业库存继续增长但增长回落明显。与前8个月相比,只有丝绢纺织及精加工、纺织制成品制造业库存增有所回升。其他行业库存增长持续放缓。

3. 进出口分析

去年11月,纺织品服装出口139.6亿美元,出口额较10月份环比回落4.7%。进口14.7亿美元,较10月份环比增长11.8%。出口同比下降9.5%,降幅再次缩小至个位数,进口则止跌反弹,实现自2009年3月份以来的首次增长,增长为5.5%。去年11月的出口同比降幅再度收窄至个位数,主要是由于2008年同期的出口额不高,同比基数低。

从环比仍然为负增长上看,并不能够说明外部市场条件开始好转,降缩小只是恢复性的收窄。进口再现正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近期面料出口回升,带动上游纱线产品进口快速增长。二是国内消费者对于国外高档服装的消费需求逐渐恢复,使部分高档服装及衣着附件、地毯等产品的进口回暖。去年1~11月,全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653.4亿美元,同比下降11.2%,其中,出口1502.9亿美元,同比下降11.2%(其中,纺织品出口额累计为537.62亿美元,同比下降11.00%;服装出口额累计为878.96亿美元,同比下降11.24%);进口150.6亿美元,同比下降11.7%;实现顺差1352.3亿美元,同比下降11.1%。

三、市场价格分析

受销售形势好转影响, 纺织服装产品价格出现回升。从工业品出厂价格来看, 去年11月份纺织、服装行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101.2和99.8, 而上月均为98.3、99.3。从市场价格来看, 国内棉花价格继续上扬。去年11月份国内棉花价格指数 (328) 价格在10月份创下年内新高后继续上扬, 达到14758元/吨, 比上月末上涨736元/吨。受下游销售好转以及原料成本上涨推动, 棉纱价格大幅上扬。32支纯棉普梳纱月均价20049元/吨, 较上月上涨975元/吨, 涨幅5.1%;涤纶短纤月均价9527元/吨, 较上月上涨1015元/吨, 涨幅11.9%。当月内地标准棉与涤纶短纤价差4855元/吨, 较上月缩小348元/吨。国际棉价明显上涨。受美元贬值、美国农业部预计全球棉花产量和全球期末库存下降等因素影响, 本月国际棉价明显上涨。去年11月份, 国际棉花平均价格 (Cotlook A, 相当于国内328美分/磅, 环比涨7.4%, 同比涨31.3%。棉花) 为71.78

四、投资情况分析

我国纺织行业出口退税政策思考 第8篇

关键词:纺织行业,出口退税率,对策

纺织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及重要的民生产业, 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 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07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1, 756亿美元, 比2000年增长2.3倍, 年均增长18.7%, 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4.4%, 占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30%。纺织行业的出口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汇率、原材料和劳动力上涨及国际经济形式与国内政策环境的变化, 纺织行业出口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缓解出口减少的压力, 在短短10个月里, 中国政府已连续7次上调出口退税率, 政策的目标恰恰是为了稳定外需。其中, 自2008年8月1日起连续四次上调纺织行业的出口退税率, 表现出国家对纺织行业的重视, 有助于市场信心恢复, 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纺织行业出口企业面临的压力, 提振经济, 扩大就业。

一、出口退税政策改革历程

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 中国出口退税政策历经12次大幅调整。其中, 1995~2007年共进行了五次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2008年以来,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为缓解出口减少的压力, 上调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2008年以来的七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内容如下:

(一) 2008年8月1日第六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 提高到13%;部分竹制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

(二) 2008年11月1日第七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政策。

此次调整涉及3, 486项商品, 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适当提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税率;二是提高抗艾滋病药物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届时, 中国的出口退税率将分为5%、9%、11%、13%、14%和17%六档。

(三) 2008年12月1日第八次调整政策。

涉及提高退税率的商品范围主要有:将部分橡胶制品、林产品的退税率由5%提高到9%;将部分模具、玻璃器皿的退税率由5%提高到11%;将部分水产品的退税率由5%提高到13%;将箱包、鞋、帽、伞、家具、钟表等商品的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

(四) 2009年1月1日第九次调整政策。

提高部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 具体如下:将航空惯性导航仪、陀螺仪、离子射线检测仪、核反应堆、工业机器人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14%提高到17%;将摩托车、缝纫机、电导体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1%、13%提高到14%。

(五) 2009年2月1日第十次调整政策。

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5%。

(六) 2009年4月1日第十一次调整政策。

提高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主要有:CRT彩电、光缆、不间断供电电源 (UPS) 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6%;将甲醇、部分塑料及其制品、车辆后视镜等玻璃制品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

(七) 2009年6月1日第十二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电视用发送设备、缝纫机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部分塑料、陶瓷、玻璃制品, 部分水产品, 车削工具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3%;合金钢异性材等钢材、钢铁结构体等钢铁制品、剪刀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9%;玉米淀粉、酒精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5%。

其中, 第六次、第七次、第十次、第十一次都涉及到上调纺织行业的出口退税率, 这足以表明纺织行业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纺织行业出口退税政策出台原因

由于受国际经济形式及国内政策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 纺织行业出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出口增速开始放缓甚至有下降趋势。因此, 在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 国际市场需求疲软, 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纺织行业产品的出口有促进作用。

(一) 纺织行业的出口数据急速下滑。

美元的连连贬值, 人民币经过一段较快升值的过程之后, 其升值的预期压力仍然很大;中国出口商品尤其是纺织行业出口的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却在一直提升, 因此盈利空间已是十分狭小。一段时间以来, 已有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停产。但是, 纺织行业出口在我国出口金额总量中所占比例虽然逐年降低, 但仍是出口的重头之一。

据海关总署2009年6月11日公布的进出口贸易数据显示, 前5个月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558.52亿美元, 同比下降11.04%, 与前4个月-10%的增速相比下降1个百分点。其中, 纺织品累计出口220.29亿美元, 服装累计出口368.23亿美元, 增速分别为-15.5%和-8.1%, 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速下降幅度依然高出41.85和17.34个百分点, 情况未现好转。5月份数据预示我国纺织服装业仍处在低迷时期, 上半年出口仍难有转机。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 加上4月中旬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蔓延, 以及周边国家订单的分流, 使得欧美等主要市场客户与往年同期相比骤减。

(二) 为了保障国内就业。

提高出口退税率为的是稳定外需, 其意义显而易见。首先, 当前国内通胀严重, 通胀之下民生问题十分突出, 就业压力显得尤为重要。出口包括纺织行业出口是有效的经济增长, 纺织行业更是安置就业的大户。因此, 上调纺织行业的出口退税率, 将有助于保障国内的就业。其次, 据权威部门估算, 返乡的农民工大约占外出农民工的5%, 如果以1.3亿外出农民工的总量计算, 也就是说, 2009年大约有650万返乡农民工面临再就业问题。同时, 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预计, 2009年全国还有610万大学毕业生作为城镇新增就业的主要力量进入劳动力市场。在这两个庞大的就业群体之外, 还有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等, 因此2009年我国的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

由于国外很多日用产品是由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的, 相对而言这些产品对国外普通家庭来说是生活必需品。纺织服装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弱, 受经济下行的影响较小, 提高这些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有助于减轻经济下滑造成的就业压力, 企业对自身的发展前景也将持乐观看好的态度。

(三) 外部经济环境不容乐观。

外贸出口的根本好转, 取决于外部市场的真正回暖。而中国目前的现状是外部需求不足, 当前中国出口萎缩主要是外需不振所致。纺织行业也是如此。据海关总署2009年6月11日发布的数字显示, 5月份我国出口同比下降26.4%, 进口同比下降25.2%。自去年11月进入下降通道后, 外贸进出口连续第7个月出现“双降”局面。而且, 进出口同比降幅双双扩大。其中, 5月份出口同比降幅比4月份扩大3.8个百分点, 进口同比降幅比4月份扩大2.2个百分点。进出口同比降幅双双扩大, 主要原因是世界经济虽然有些指标呈现积极信号, 但整体仍在震荡筑底过程中。5月份, 美国失业率达到9.4%, 升至25年来新高, 欧洲PMI (采购经理人指数) 虽然持续上升但仍处于50临界值下方, 经济上的收缩尚未结束;美国通用汽车等申请破产保护, 表明金融危机仍在向实体经济扩散。

因此, 从总体上看, 世界经济和贸易形势尚未根本好转, 全球需求疲软的态势仍在继续。

三、纺织行业出口退税率上调的影响

在当前国际市场需求疲软, 出口受阻的情况下, 国家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纺织出口的促进作用将会是有限的。

(一) 企业反响:

最实惠的利好, 但利好甚微。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处于困境中的纺织企业来说, 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针对纺织行业这种利润极其微薄的企业来说, 哪怕1%对很多企业来说也至关重要。

首先, 一再上调出口退税率有利于帮助出口企业减轻压力, 对出口企业来说是最实惠的利好。一方面对于已经拿到订单的企业来说, 出口退税率的提高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利润。统计数据表明, 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幅度与出口成本下降幅度大致相等。也就是说, 出口退税率每上调1%, 出口成本就减少1%, 利润也随之增加1%。所以理论上来说, 出口退税率上调将直接增加企业的利润, 出口退税每增加一个点, 税前利润也将大致增加一个点;另一方面对于即将拿到订单的企业来说,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提高退税率, 使出口的纺织行业商品能以更低廉的价格出现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商品竞争, 大大提高本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使得“中国制造”在与其他国家进行同类产品竞争时具备了成本上的“比较优势”, 进而会增加出口产品的国外需求, 在进口增量一定时, 净出口增加, 通过对外贸易乘数的作用, 带动GDP的增长。

其次, 目前国家已四次上调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 从11%到16%, 虽利润空间加大, 该行业与周围国家同行竞争力加强, 近段时间订单将会有所回升。事实上, 提高出口退税并不是万能的, 它带给企业的帮助也只是微小的。出口退税的财政刺激政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出口企业面临的压力, 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纺织行业出口产品外部市场需求低迷的现状;此外, 由于我国企业国际议价能力普遍较弱, 国外进口商以出口退税率上调为借口, 要求我国企业下调出口报价, 国家上调出口退税率的部分利益可能被外商挤占, 政策刺激效果可能会被削弱。因此, 上调出口退税率在短期内可减缓企业压力, 长期来看, 难以改变目前纺织业所面临的困境, 更难改善企业盈利。

(二) 退税效果:

出口拉动作用不大。连续多次纺织行业的出口退税率, 能够为纺织企业带来直接利益, 对抑制我国轻工产品出口过快下滑正在发挥积极作用。不过, 一些浙江出口企业反映, 2009年4月1日国家将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从15%提高至16%, 整个纺织行业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 对企业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在弱市的情况下, 退税政策的调整对拉动出口有一定影响, 但效果不大。虽然出口退税可以使企业暂时渡过难关, 但对拉动企业产品出口作用不大。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使国外需求急剧萎缩, 相应的, 国际市场对中国企业来说已经饱和。其实, 解决眼下问题的根本还是要靠全球性需求的拉动, 国内出台的措施有一定正面意义, 但只能起到辅助性的作用。

(三) 国际市场:

贸易救济调查增加, 加剧贸易摩擦。近年来, 我国企业屡屡遭遇反倾销诉讼和调查。其中, 国内企业一直相互展开恶性价格竞争这一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在各国经济普遍低迷之际, 国家屡次提高出口退税率, 不断刺激国外市场的神经, 很容易产生反倾销调查, 进而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据不完全统计, 仅2008年初至2009年1月底, 国内就遭受到来自以美欧为主的22个国家和地区的103起贸易救济调查, 影响出口约65亿美元。

事实上, 中国近来的出口并未增加, 反而在下降。据海关总署数据统计, 2009年前五个月中国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7, 634.9亿美元, 同比下降24.7%。其中, 5月当月, 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共123.06亿美元, 较上个月减少1.87亿美元, 环比下降1.5%, 同比下降21.29亿美元, 同比增速-14.75%。其中, 纺织品单月出口48.95亿美元, 同比下降16.28%, 与上年同期增速相比下跌41.75%;服装及衣着附件单月出口74.11亿美元, 同比下降13.71%, 与去年同期增速相比下跌14.86%。

参考文献

[1]张俊, 顾宝炎.纺织品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企业的影响.中国经济信息网, 2009.

[2]黑文静.现阶段我国出口退税率上调思考.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4.

[3]朱雪佳.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出口退税率调整的政策思考.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009.5.3.

[4]魏润迪.出口退税率调整对我国纺织业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009.3.20.

纺织行业上市公司 第9篇

2010-2011棉花年度国内外棉花价格剧烈波动, 严重影响了纺织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去年由于棉价暴涨, 很多厂长都关心棉花去了, 因为棉花运作带来的收益, 远远超过他进行技术改造和管理升级带来的利润。

今年前三季度, 在棉花等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国际市场回暖缓慢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 我国纺织工业总产值累计增速仍保持在30%左右。然而,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坦言:“这既说明纺织业结构调整成效初显, 部分优势企业已具备议价能力, 也预示着我们的市场环境愈加复杂, 纺织业一般性的加工型企业仍面临巨大风险, 尤其是稳定棉花价格已经成为牵动全局的重大问题, 必须尽快理顺产业链。”

受综合要素成本上涨、资金趋紧等因素影响, 行业增速逐月回落

今年前三季度, 我国纺织行业生产同比增长较快, 但生产趋缓态势明显。1-9月, 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9557.93亿元, 同比增长28.98%, 增速较上半年产值增速减缓1.05个百分点, 较一季度减缓2.64个百分点。

内需市场对我国纺织业运行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巩固。前三季度, 规模以上纺织企业销售产值为38671.26亿元, 同比增长29.22%, 其中内销金额达31969.7亿元, 同比增加32.04%, 内销占总产值的比重达82.67%, 同比上升1.77个百分点。

在内销持续旺盛、行业内部加快结构调整、运行质量得以提升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我国纺织企业的盈利能力较上年同期有所提高, 1-8月, 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670.27亿元, 同比增长36.37%, 利润增速跑赢了销售增速。同期全行业利润率为4.99%, 较上年同期提高0.23个百分点。

但受综合要素成本上涨、资金趋紧等因素影响, 利润增长速度有持续回落表现。1-8月的利润增速较上半年回落4.78个百分点, 较一季度回落了17.2个百分点。

出口增速延续下滑趋势, 棉纱线和棉制梭织服装出口数量同比下降了24.5%和10.5%

今年以来, 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 并未因国内外的各种负面因素而受到明显削弱。前三季度, 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达到1735.64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24.77%, 占全国贸易顺差的比重也从115%上升至162%。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快速增长的动力, 正从数量驱动型转变为价格驱动型。”王天凯介绍, 今年1—9月, 我国纺织品服装合计出口金额达1907.17亿美元, 同比增长约24%。其中, 纺织服装出口价格上涨了20.9%, 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出口数量增长只有2.8%。这其中有原材料、劳动力等综合成本上涨导致不得不提价的因素, 也有整体产品议价能力相对上升的原因。

不过, 出口金额的增长主要由价格驱动, 也意味着很多产品的出口数量出现了停滞甚至同比下降, 这其中棉制产品比较突出。前三季度, 棉纱线、棉布、棉制针织服装和棉制梭织服装的出口数量分别同比下降了24.5%、3.3%、3.1%和10.5%。

此外, 出口增速延续了下滑趋势。排除春节因素,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速在3月达到今年顶点后, 4月开始出现下滑趋势, 7月稍显回暖后, 于9月跌至今年的新低点, 纺织品出口增幅降至16.5%, 服装出口增速降至13.8%。

棉价暴涨暴跌影响纺织业转型升级, 还需尽快理顺产业链

2010-2011棉花年度, 受全球范围内资本流动性过剩、世界经济复苏缓慢、部分国家限制出口等因素影响, 国内外棉花价格呈现历史罕见的“先翻倍、后腰斩”的波动态势。

棉花价格剧烈波动严重影响了我国纺织业。“市场竞争没有价格波动不可能, 但是没有比价格剧烈波动更糟糕的了, 棉花价格问题已经成为纺织工业目前的最大问题。”王天凯介绍, 由于棉价暴涨暴跌, 棉纺、化纤、服装、家纺、纺织机械等产业各个环节都受到冲击。

暴涨暴跌的棉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纺织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去年, 由于棉价暴涨, 很多厂长都关心棉花去了, 因为只要棉花运作得好, 就会远远超过他进行技术改造和管理升级带来的利润。”王天凯表示, 棉花滑准税、进口配额等政策初衷是保护棉农利益, 但是市场经济要从终端来理顺产业链的利益相关方。现在巴基斯坦等国的棉纱价格比中国的棉花还便宜, 如果不取消棉花滑准税按市场价格标准分别制定不同档次税率而征收的一种进口关税, 特点是商品价格高时税率低, 价格低时税率高和进口配额, 中国纺织业只能大量进口棉纱去参与国际竞争。

“我们一直寻求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追求棉花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价格。如果依赖进口棉纱, 棉纺产业倒了, 没人收购棉花, 棉农将是唇亡齿寒。因此棉花问题应该跳出农业、纺织业各自的利益格局去研究, 理顺全产业链。”王天凯说。

“融资”成为企业普遍反映的难题

除了棉花的大幅波动外, 融资成为影响纺织行业运行的另一个难题。今年以来频繁出台的货币紧缩政策导致行业融资成本提升过快、利息支出明显增多, 更使得民间信贷资金的融资利率“水涨船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1~8月, 我国纺织行业财务成本同比上涨了34.49%, 远高于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速4.48个百分点。“在联合会近期进行的调研中, ‘融资’已经超越‘订单’成为企业普遍反映的第一难题。”王天凯说。

上一篇:传播现代农业理念下一篇:工资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