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行为养成教育

2024-09-23

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精选7篇)

道德行为养成教育 第1篇

2013年9月, 我们以班级为单位, 对清远市寨南中心学校在校学生 (年龄在13-17岁之间) 进行了《初中生心理发展基本特征与状态》问卷调查。其中, 七年级75人, 八年级72人, 九年级93人。发放问卷220份, 回收有效问卷204份, 有效回收率92.7%。其中, 七年级65份, 八年级57份, 九年级82份;男生112份, 女生92份。然后, 我们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调查获得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由于所调查学校为农村中心学校, 因此, 从调查对象分布情况看, 接受调查的青少年学生多为非独生子女, 且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 寨南中心学校助人行为的得分为3.51分, 超过理论中值, 说明初中生普遍具有较高的助人行为倾向。通过学校教育及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 初中生普遍已经将“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思想内化。再加上团委每年都在组织“学雷锋活动月”等, 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助人行为倾向。而且, 随着社会对助人行为的提倡和表彰力度逐渐增强, 媒体对“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精神的宣传力度也在不断提高, 学生的助人倾向性普遍较高。

我们从助人行为的六种类型进行了调查, 得分情况如下:

利他性助人行为是学生报告最多的, 其次是紧急性。说明在紧急的情境下, 人们更容易实施助人行为。公开性维度得分最低, 这一结果可以用B.Latane&J.M.Darley (1970) 的责任扩散理论进行解释。该理论认为, 如果在需要帮助的情境中, 有一个以上的旁观者, 那么, 行动的责任就会在旁观者中间扩散。旁观者越多, 每个人感受到的责任就越少, 每个人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受环境的影响, 责任意识的高低对助人行为实施与否有重要的影响。

二、道德自我与道德行为密切相关

寨南中心学校学生道德自我概念得分总体较高, 达到了4.14分。这说明经过了多年的学校道德教育, 学生能够较好地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 有较高的自律能力, 能够遵守基本的校规校纪。同时, 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较为成熟, 他们对自己的道德状况具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能够较为独立地判断是非, 并清晰明确地体验到不同的道德情绪, 如做了违反道德规范的事情, 个体能够感受到羞耻和难堪等。

在社会道德自我概念上的得分最高 (4.23分) , 说明在集体主义教育的大环境中, 学校教育强调个体要有集体意识, 因此个体能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班级活动, 并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但个体道德自我概念的得分最低 (4.07分) , 说明学生对自我的要求有所放松, 课业压力相对较小, 因此个体表现的越来越散漫, 自律意识开始下降。

而通过对道德自我因素与助人行为的相关分析发现, 学生的道德自我与道德行为密切相关。只要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自我, 就能具有较高的助人行为倾向及表现出更多的道德行为。 (见附表)

三、道德养成, 以生为本

(一) 重视学生成长发展规律

著名的法国启蒙主义教育家卢梭专著《爱弥儿》中曾这样论述:“对儿童进行教育, 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 顺应人的自然的本性, 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特点, 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所谓教育, 干涉或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因此, 在品德教育中, 教师不能一味地灌输, 而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程度, 把握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规律, 根据学生的经验, 寻找合适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 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 引导学生不断成长和发展。

(二) 培养学生的道德认同感

道德认同感是一种关于个体如何思考自身以及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道德自我概念, 是个体对“我是什么人以及我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思考与定位。在品德教学中, 我们应大力提倡主流道德文化与价值取向, 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道德认同感的健康发展, 使学生通过内化、社会交往和对话活动, 把外部的道德意识转化为内部的主体观念。

(三) 提高学生道德自主能力

霍尔和弗兰克纳的道德教育理论认为, 道德教育既要维持社会正常的道德秩序, 又要实现这种秩序中的个体在道德上的自主。霍尔强调在一个充满混乱的世界上, 教育不应反复强调固定的规则和行为法则, 而应该帮助年轻人审慎地思考他们所面对的问题, 知道他们考虑各种选择, 独立确立他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价值和生活方式, 并能认识到他们的决定之社会责任。弗兰克纳则认为, 一种合理的道德教育计划可能既要进行某些规则和美德的教学, 也要发展学生的自主理性。正确的价值观, 较高的是非判断能力, 是学生能够在关键时刻表现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品德教育中, 我们应着重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道德观, 进行充分的道德体验;通过道德两难故事讨论等途径,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道德问题, 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 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做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

**.在0.01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在0.05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注释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 第2篇

本章“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是前三章职业道德学习的目的和落脚点,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

。学习职业道德的理论知识,目的是将有关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贯彻落实到职业道德行为中去,达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二、内容结构

道德行为养成教育 第3篇

关键词:中职生;德育教育;职业道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我国各大产业迅猛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也随之膨胀,随之而来的便是对人才职业道德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作为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因此,中职学校应强化对中职生德育教育,以德育教育为切入点养成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

1.中职生德育教育和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关系分析

中职生德育教育是指中职学校对中职生开展的思想教育课程、品德教育课程以及政治教育课程的总称。其中,思想教育课程主要是教育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品德教育课程主要开展道德作风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以及道德行为教育,是教育中职生培养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政治教育课程主要开展培养中职生的政治观点教育、政治方向教育以及政治立场教育。

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离不开德育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中职生德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养成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而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前提也需要开展德育教育。中职生在德育教育下顺利毕业就业,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可见,中职生德育教育和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是息息相关的关系。

2.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实效性途径

2.1德育理论教育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认知

中职生职业道德认知是始于对道德的正确感性认识,是基于职业道德表面认识,畏惧于道德谴责而遵守道德的。可见,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离不开德育教育认知,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就是要培养中职生职业道德认知,扩大中职生胸怀视野,转变中职生思维方式。

德育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德育理论教育和职业道德的结合点为切入点,在德育理论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如,《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恪守职业道德的要求——我公道”一文中,教材中以刘姝威的感动中国人物实例为主线,辅以网络视频案例,向学生讲授不畏权势,公正办事的要求。在德育理论教学中,以真实案例与学生共同学习案例背后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意义,以生动直观的案例感染学生,说服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将德育理论教学升华至一般性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学生职业道德理论知识。

2.2德育实践教育引导学生职业道德转化

中职生在有正确的职业道德认知基础上,想要实现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将道德学习内化为个体行为,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真正认识职业道德的价值所在,从情感上接受职业道德,从理论上认同职业道德,愿意在行为上践行职业道德,实现职业道德从外在转化为内在。因此,中职学校对学生德育教育时,要充分调动中职生的主观能动性。

职业道德行为是基于后天实践养成的,因此在德育实践教育调动中职生主观能动性,以实践教育作为培养职业道德行为的根本,引导中职生职业道德内在转化。这就要求教师应基于德育教育目标,科学设计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引导中职生职业道德理论转化为行为。在德育实践教育中,教师鼓励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实践为平台了解社会,指导职业道德实践。而恰当的实践教育也证明,德育实践教育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将德育理论知识演练为职业道德行为,以更好的培养职业道德习惯。德育实践教育引导学生职业道德转化,将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内化为一种信念,并以信念为基础外化为职业道德行为。

2.3共同教育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

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较多部门和单位,需要在相关领导支持下,全员参与、多方配合共同实施。中职学校充分调动教学资源,承担中职生职业道德教学任务,在教学中不断努力,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配合形成德育教育合力效应,以整体效应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效果。在中职学校日常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职业道德学习宣传,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模范作用,开展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习。

同时,德育教育需要多方合作,在社会环境内,调动学校、企业、学生和家庭共同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中职生受社会、企业和家庭潜移默化的教育,在认同社会道德基础上,按照企业职业道德要求,接受父母职业道德引导,形成中职生职业道德观念,养成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所以,职业道德教育需要社会、企业、学校、家庭齐力配合,更好的养成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

总之,中职学校在对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时,应重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德育理论教育、德育实践教育以及共同德育教育,探索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途径,形成多方互动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提高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实效性。(作者单位:潍坊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惠珠,巧用案例教学法 优化中职德育课教学[J].职校论坛,2012(19).

[2]周秀平,再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课程改革[J].科技与生活,2010(3).

道德行为养成教育 第4篇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品行或学习表现相对落后的学生。通常有以下特征:责任意识差, 意志薄弱, 是非、善恶标准模糊;学习自觉性和目的性不强;自控能力差, 争强好胜, 疑心重, 攻击性强;丢弃传统美德, 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他们在班级中人数虽少, 但活动能量大, 影响面广, 破坏性强。

二、现状分析

我校作了个问卷调查, 调查表明:在同学遇到困难时, 41%问题学生置之不理, 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在对待金钱问题上, 46%问题学生认为“有钱就能得到一切”、“幸福就是有花不完的钱”。绝大多数问题学生道德存在问题认为“吃喝幸福”、“金钱万能”“哥们意气”, 45%问题学生纪律观念淡薄, 认为打架无所谓。问题学生的道德认知, 存在一些严重错误倾向。

三、成因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如下方面:

1、客观条件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电视、电脑、杂志的普及, 信息得以迅速传播。其中, 有积极的, 有消极的, 有自觉的, 有自发的, 有难以无法控制的影响。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 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也唤醒了人门心目中的自我意识, 为每个人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与更多的机遇, 这也导致了社会既有价值观念的分裂和冲突。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尚未建立, 加上来自于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影响的不协调给青少年学生在道德价值观念与行为的选择上带来了相当的困难。

2、主观因素的影响。

学生自身是一个不稳定的群体, 生理心理的不断变化, 使他们认识并不稳定, 世界观尚未成熟, 易受外界的干扰, 道德认知容易产生困惑和动摇。他们对人际关系和权威尚缺乏应有的信任, 对个人的职责尚缺乏应有的信守, 面对社会上仍存在的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及其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尚缺乏抗诱能力, 形成了不同程度的追求物质性和感官快感性的及时行乐倾向。他们的品德尚未定型, 其价值观难以定型, 经常处于动荡变换之中。

3、学校因素。

⑴教育导向存在偏差。学校仍在实行“应试教育”, 追求升学率, 忽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忽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培养。重智育、轻德育, 重课堂教学, 轻社会实践。⑵学校德育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学校不能及时有效地系吸收社会现实中积极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德育内容不能贴近现实生活, 德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不强, 甚至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方法简单, 流于形式。如中小学开展学习先进人物, 大多只召开主题班会, 应付了事。长期以来, 学校道德教育偏重口号。缺乏必要的检查、督促评价考核措施, 教育道德中光提要求, 不重视落实情况, 久而久之, 学生不但养成了言行不一的习惯, 从而妨碍了学生从知到行的转化。⑶教师教育行为不当。不少教师缺乏对后进生和差生的关怀和帮助, 存在歧视学习成绩差生现象, 从而导致部分学生自暴自弃, 厌学、逃学、辍学、过早地流入社会。⑷心理咨询工作欠缺。目前在各地学校中, 真正开设心理课和心理咨询室的数量甚少, 心理健康知识未能在中小学生中普及, 大多数学生不懂自我心理调适, 缺乏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4、家庭因素。

“问题学生产生于问题家庭, 问题家庭必定产生问题学生”。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研究表明, 70%问题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不良家庭对青年学生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最原始的影响。主要有下面几方面例子:⑴家庭结构有缺陷。家庭疏于管理和教育, 极易导致学生放任自流, 出现问题。⑵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具体表现在娇宠、溺爱, 简单粗暴, 放任自流, 期望过高, 缺乏情感沟通等方面, 这都有可能导致学生出现问题。⑶父母的不良恶习, 直接延续到下一代。⑷家庭气氛不和睦。给青年学生带来不安全感。⑸家庭过于贫困, 让学生产生自卑感, 易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和敌视社会的心理。⑹家长自身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农村未成年人的父母整体文化程度较低,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父母分别占28%和34%;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父母分别占24%和16%;大专文化程度的父母分别占8%和4%。父母有赌博和不良嗜好的占被调查未成年人的46%。有些父母经常赌博, 出入歌舞厅, 美容厅等不良公共场所, 从而诱发子女产生不良行为, 形成不健康心理, 而且年龄越小, 其个性受父母的影响越大。

5、社会因素。

⑴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使人们以“金钱关系”衡量一切, 造就了青年学生的极端利己思想, 对他们带来不利影响。⑵封建迷信思想、歪理邪说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封建迷信、歪理邪说、反社会思潮的思想, 严重腐蚀了青年学生的思想。⑶大众传媒中不健康内容的影响。影视作品和报刊杂志中色情、打斗场面, 使青年学生盲目模仿, 危害极大。⑷青年学生活动场所相对缺乏。目前适合青年学生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对缺乏, 许多学生只有到成人歌舞厅、网吧、游戏机室、台球室等场所参加娱乐活动, 这就让许多学生沉湎于网络世界。

四、对策

青年学生正处于寻找学习偶像, 确定人生观, 走向成熟时期, 思想动荡、世界观尚未成熟。因此, 加强青年学生道德建设势在必行。

1、提高学生德育认识。

目前, 很多学生缺乏理想、缺乏信念、价值观念错位。学生德育工作难以开展, 因此必须加强德育工作, 提高学生德育认知。如何提高学生的认知呢?树立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国历史教育。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 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正确认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昌盛结合起来, 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 科学的世界观。努力培育青年学生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 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引导青年学生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激励他们勤奋学习, 大胆实践、勇于创造, 从而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2、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人特有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它对人正在进行的认识过程起评价和监督作用, 它对主体产生道德需要, 形成观念、信念起着中介作用。道德情感是人们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础, 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激发动因的作用。在人的心理过程中, 情感是最活跃、最积极、最核心的因素。因此, 在育人的过程中, 抓住情感这一核心要素, 也就抓住人的本质。列宁说“没有了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首先, 我们应重视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的成效。和谐、友好、信任的心理环境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次, 我们应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注重学生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学生与家长的沟通, 既培养了学生各方面优良品质, 又为学生出身社会培养社交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3、注意学生意志的培养。

意志是人们根据理智的判断而自觉朝某个目的行动的内部过程。首先, 教师应加强自身意志的培养, 以益于言传身教。我们应加强学生意志的培养, 如加强社会实践锻炼, 组织开展“徒步夏收”“负重远足”“待命行动”“山区考察”等活动, 让学生在艰苦条件下通过磨练增强意志, 改掉不良习惯, 自觉规范行为。

4、加强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 往简单方面说, 只有一句话, 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规范的调节下, 在行动上对社会做出反应, 道德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把道德原则, 道德要求化成学生自觉的行为。青年学生进入青春期, 生理和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一种模糊性, 是非观念不够明晰, 似懂非懂, 自我控制能力不够强.学生阶段被认为是"危险期", 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也是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和锻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质, 必须从严要求, 严格执行纪律。

(课题编号:05270458)

参考文献

[1]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

[2]张仁贤.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与策略、[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1

公务员职业道德判断与行为养成研究 第5篇

公务员职业道德是我国公务员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就是指同人们日常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点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公务员职业道德必须鲜明地表达公务员职业义务、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等方面的道德准则,而不是一般地反映社会道德的要求。加强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 是全面提高国家公务员思想道德素质的前提条件,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成功的必要的条件, 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 公务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中国乃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的传统。古人有云:“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足可见道德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公务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其职业活动是通过手中所掌握的公共权力进行行政管理与社会管理的过程,而公务员职业道德则是公务员在职业活动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与所从事的执业活动相适应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如果公务员职业道德失范,其影响不仅仅是社会风气的滑坡。

(一)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提升党性修养的需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用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指导实践。

(二)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公务员的道德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党和政府的道德形象。公务员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服务理念,用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做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驱者和主导力量。

(三)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预防腐败体系的需要。努力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已成为预防腐败的第一道防线。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防治腐败,促进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加强公务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公务员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权力、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二 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行为存在的问题

公务员是我国公共权力的受托者,其是否遵守职业道德是通过对民众授予的权利运用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来反映的,从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已经暴露出的问题来看,主要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一)公仆意识淡化。众所周知,国家的主人是人民,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但是,公务员手中握有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权力是把双刃剑。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过,“现在有少数人就是当官做老爷,有些事情实在不像话!”部分公务员“官本位”的特权思想死灰复燃,“有权不用枉做官”的谬论歪曲了人生观、价值观。官僚主义作风,工作责任心淡漠、人浮于事、失职渎职、滥用职权屡见不鲜。他们不能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存在或大或小、或轻或重的私心。有的对中央的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不顾大局,对自己有利的争着干,对自己不利的则推诿扯皮,为了地方利益、小团体利益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二)思想脱离群众,官僚主义盛行。官僚主义是我们党的作风建设

中一直未能彻底根治的顽疾。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全面发展,权利意识日渐觉醒的广大群众开始对公务员的官僚主义作风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情绪当前公务员的官僚主义作风主要表现为:“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陈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至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上瞒下,专横跋扈,徇私行贿,贪赃枉法等等。”

(三)腐败现象蔓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腐败现象也日益增多,已严重影响了公务员队伍的形象。特别近年来,贪污腐败案件层出不穷,时有高官落马,涉案金额之巨令人瞠目结舌。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攫取巨额财富,侵占国家和人民财产利益,无所不用其极。党和国家对贪腐问题从未放松警惕,可腐败却屡禁不止,大有越演越烈之势。当下,腐败像瘟疫一样侵蚀着党和国家的肌体,它不仅破坏了社会主义的正义性,还疏远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同时更对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构成严重威胁。在政治建设方面,公务员的腐败会动摇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动摇党长期执政的基础,从而直接危及国家政治稳定;

在经济建设方面,公务员的腐败会制约和阻碍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国有资产的流失会严重损害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在文化建设方面,公务员的腐败会使整个公务员队伍道德观念的扭曲,瓦解群众的精神动力,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在法治建设方面,公务员的腐败会破坏法制建设的成果,使法律形同虚设,导致社会处于无序状态。腐败现象在我国公务员队伍中主要表现为:贪污受贿、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徇私舞弊、公款吃喝、中饱私囊、任人唯亲等破坏民主,践踏法制行为。这些行为严重违背国家公务员的基本职业道德,更违背社会主义荣辱中提出的“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基本道德准则。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四)责任意识淡薄

公务员的责任包括政治责任、法律责任、行政责任和道德责任。然而,在公务员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这四种责任缺少深刻的认识。

一是对政治责任缺少认识。公务员最不可少的应是政治责任,政治责任是指行政行为与政府决策失误或行为有损国家和人民利益,虽不受法律追究,但要承担政治责任。在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着许多部门和个人追求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问题。有些人忽视百姓利益,有的甚至和老百姓抢利益。执政为民是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政治责任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公共利益。

二是对法律责任缺少认识。法律责任是指公务员

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行使职权,如果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违法行使职权,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三是对行政责任缺少认识。行政责任是各级国家公务员自身特定的一种责任,公务员是政府行政行为的主体是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实践者。能否真正履行行政责任,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地位。比如只对上负责不对人民群众负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同时也说明我们行政责任监督体制做得不够。

四是对道德责任缺少认识。公务员必须谨守行政道德责任的原则,执行公务符合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真正服务于公民,应展现个人的正直、廉洁、公平等思想,不能运用不正当的方式在执行职务时获取利益。行政道德在社会道德体系之中,实际上是处于主导的地位,并对整个社会道德、家庭道德和其他职业道德等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因而也会直接影响着社会各方面的道德状况。与此同时,公务员道德水平的高低和道德行为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道德状况以及风气。所以,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应该凸显于整个社会道德建设,应该被提高到特别重要的地位。

三 加强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养成的途径

公务员的道德失范,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我国正处在经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包括公务员的腐败和道德失范现象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治理。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相关理论建设在我国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对行政伦理的研究。只有从理论上确立一种既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也体现新的时代精神的行政伦理文化,从而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为推动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一)加强理论建设和思想建设

在我国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对行政伦理道德的研究。从理论上确立一种既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也体现新的时代精神的行政道德文化,从而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为推动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思想建设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公务员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赖于正确的思想观念的确立。要结合新时期的具体情况,采取新方法,加强培养教育,全面提高公务员的政治理论水平与政治业务素质。要加强对公务员的廉政教育,通过抓好廉政教育提高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革和创新。

(二)建立健全公务员职业道德制度体制。职业道德离不开规章制度的约束,制度约束是规范管理和服务的根本内容和最终保障。首先,要强化公务员问责制度。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是实施《公务员法》,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公务员法明确规定了公务员必须遵守的十六项纪律,要求对玩忽职守,贻误工作,滥用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等行为要依法予以行政处分。实施公务员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就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整治机关作风,努力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尤其是要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使广大公务员自觉做到严格依法办事,履行职责。而要达到以上效果,就要加强对公务员的问责制度。通过启动行政问责,实施“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能有效地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增强公

务员职业道德意识。

(三)以荣辱观为标准,确立公务员职业道德考察培训制度

入职前,对新录用人员进行心理测评对对新录用人员进行心理测评,以此为基础开展职业道德培训以以此为基础开展职业道德培训。

(四)是坚持以廉促勤,构建反腐倡廉风险防控体系。腐败好像人体内的毒瘤,任毒瘤扩散,生命就难以维持;任腐败蔓延,党的健康肌体就会被侵蚀,党就有丧失执政地位的危险。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是我们党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我们党面临的严峻挑战。今年3月26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再敲反腐警钟,称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腐败,解决不好腐败问题,可能“人亡政息”。无数的案例证明,公务员的道德素质和水准是杜绝腐败的第一道防线。公务员只有成为有道德的人,才能自发的保持廉洁从政。反腐倡廉既是对公务员的根本要求,也是现实状况的迫切需要。要加强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以此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保障。公务员能力固然重要,但品质更为关键,要将公正廉洁作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底线。正所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正确对待和行使权力,把权力看成是一种责任、一种奉献、一种约束。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以超然的境界对待金钱名利,仰不愧于国家,俯不愧于百姓,做廉洁的榜样、干事的楷模

(五)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文明建设,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能否搞好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把职业道德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决不能以牺牲职业道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要加大职业道德文明建设的物质投入,对从事职业道德文明建设的单位和部门要有政策倾斜。职业道德文明建设搞好了,既可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职业道德动力和智力支持,又可为公务员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刘俊生.中国公务员制度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 年。

[2]黄学贤.国家公务员制度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8 年。

[3]胡信华.略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探求 2001 年第 4 期。

[4]杨东献.浅探国家公务员考核中的几个问题,中国公务员 200 年第 1 期。

重视幼儿的行为养成教育 第6篇

一、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家长应注意尽可能运用鼓励和表扬的方法,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饭后要洗手,不乱吃东西;学会控制大小便的时间,并且尽量到厕所或卫生间大小便;经常洗澡,保持身体和衣着的整洁;养成按时睡眠和起床的好习惯。

二、努力发展独立个性品质

3~6岁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各种活动能力发展最快的阶段,此时父母应因势利导,尊重和支持他们自主自立的愿望,放手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逐步让他们学会自己吃饭、穿衣、睡觉,整理自己的玩具和其他用品,以此逐渐培养独立意识。

另外,为进一步强化孩子的独立性,家长还可以给孩子制作一些适宜的劳动工具,比如小扫帚、小拖把、小脸盆等,让他们真正投入到自主的劳动中。同时,家长要有耐心,要循序渐进地多给孩子示范、帮助、鼓励和提醒,让他们在愉快的劳动中增强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其诚实、信任、果断、负责的良好品质。

三、巧妙设置危险情景体验,引导幼儿正确对待危险

幼儿活泼好动,对危险的警觉和认识能力尚未形成,此时如过多地限制孩子的自由活动,会压抑他们探索活动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孩子形成勇敢、冒险和战胜困难的意识。

针对这种现状,家长不妨创设一些人为的“危险情境”,这样既不防碍培养他们的冒险意识,又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危险,学习克服危险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报载:一父亲和他三岁的儿子出外游玩,路上遇到一个1米深的大圆坑,父亲看了一下,便将孩子放入坑中,开始孩子感到很新鲜、好玩,便在坑中玩了起来,父亲则走到一边观察孩子。过了十几分钟,孩子玩够了,看到坑很深,自己上不去,便喊爸爸,此时他的爸爸却不理会他,孩子就开始大哭起来。爸爸还是不去管他,孩子感到无助时,便开始观察坑的结构,发现坑的边缘有一个环形小梯,最终他便顺着小梯爬了上来。

道德行为养成教育 第7篇

养成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更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养成教育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前提,是国家安定、社会进步的有力保障,更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际声望。

正因为养成教育关涉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抓好这一项工作,要做到常抓不懈才会取得可喜的成就、满意的效果。

养成教育既然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那么良好想行为习惯就是养成教育的产物。习惯的内容十分广泛,如文明礼貌习惯、生活学习习惯、纪律卫生习惯等等。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于学校来说,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就成了养成教育的最好方法和手段。所以,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成了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想抓好养成教育,必须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工作。

“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相对于《学生守则》而言,并不是无足轻重的细微末节。而是贯彻《学生守则》的最好体现。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日积月累、反复加强和训练,是一个贯穿于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的长期任务,必须从小处着眼,由小处入手。落实“行为规范”就需要从矫正不良习惯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以德树人”的德育工作具体化、目标化。

“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乾坤”(高尔基语)。这里讲的习惯,是由于一个人经过无数次的重复和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觉不自觉的行为定势。可见一个人的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逐步形成的。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习惯形成的原因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不自觉,下意识地重复同一动作所致;另一种则是通过有意识地训练逐步形成。这就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通过有效培养和训练,使中小学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克服不良习气,这一点正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任务所在。

经过多年的一线教育工作,笔者积累了一些抓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做法。

1.更新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的大前提,也是教育成功的第一保障。教育工作者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效果,所以教育观念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多样化”的成才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为学生发展奠基”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工作者必须探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及养成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教师应该清醒而深刻认识到现代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育人永远先于并重于教书。

2.注重行为训练。行为训练是为培养学生一定的行为习惯而指导学生进行反复练习的方法。行为规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只有“反复抓、抓反复”,克服回生现象,才能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模式。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仅仅依靠教育者的说理、灌输,没有严格的行为训练,是很难达到目的的。进行行为训练不能单纯地停在机械训练动作的层次上,还要辅之以讲明道理、提出要求、具体指导、动作示范和督促检查,讲究行为训练的系统性。进行行为训练要讲究层次性,应将一项或一类行为按照实情分为几个步骤,制订具体可行的训练计划,层层推进,螺旋式上升,切忌急躁冒进,拔苗助长。进行行为训练需要学校教育上层力量要协调一致,家庭要密切配合,才能收到实效。

3.加强制度约束。制度约束指通过执行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受到规范、得到锻炼。任何一个领域都是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约束的行为训练很难取得又快又好的效果,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情况,制订和执行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要切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切忌假、大、空,要力求具体、明确和可行,要善于抓住某段时期学生行为存在的共同问题,提出相应的要求。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及时进行批评和惩戒。制度约束的成败关键在于制“法”科学,执“法”严格,违“法”追究。只有长期持久地执行制度,学生才会不断矫正错误和不良的行为习惯,遵循正确的行为导向,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做好榜样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示范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榜样示范包括教师的言传身教、优秀学生的榜样效应以及英雄的楷模激励。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作用不可低估,亲其师信其道是有着无穷力量的真理,要想学生亲其师,教师必须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这也正是教师的示范力量所在,身教重于言教是长期以来教育实践所得出的至理名言,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朝夕相处,再加上教育者的威信影响,教育者的言行举止很容易成为受教育者模仿的对象,因此,教育者要时时处处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仪态,使之起良好的示范作用。

5.加强情感陶冶作用。情感陶冶是指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熏陶的方法。在行为规范教育中,情感陶冶能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情感陶冶主要有环境陶冶和艺术熏陶两种。环境陶冶指通过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很难想象,在一个脏乱差和充斥污言秽语的环境中,学生能形成文明行为的习惯;而在一个整洁、优雅、文明的氛围中,这种隐性教育环境本身对学生就存在一种导向和约束作用。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行为规范会起到最为有利的无形的约束作用。

一所学校,学生的来源不同,学生的层次差别很大,所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手段和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也不尽相同,但最终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把《中小学生守则》贯彻好,只要我们坚持先进的教育理念,一切从学校实际出发,潜心研究、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开展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深入持久地坚持下去,那么,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工作一定会结出丰硕个果实。

作者简介:郝丽娟(1971-7),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本科学历,高中语文教师。

上一篇:讲究效益下一篇:植物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