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习作训练

2024-07-24

高年级习作训练(精选12篇)

高年级习作训练 第1篇

一、酝酿素材, 诱发情感

有的教师上作文课常常搞突然袭击, 要到上课时才亮出作文题目, 学生在缺乏生活积累和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作文, 就会陷入困境。鉴于此, 每次作文课前, 我都根据每组教材作文训练的要点, 设计题目或范围, 布置作文, 使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布置题目, 向学生作简单提示后, 让学生收集和酝酿写作素材, 在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后再尝试第一次写作———初写。

三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写作, 教师应该布置比较宽泛的作文命题, 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有更多的素材可选, 以便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 使学生逐步树立写作信心。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体会, 深入发掘题材, 要给学生创设情境, 把生活搬进课堂, 演绎其中的精彩片段, 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挖掘素材。

二、激情写作, 巧妙诱导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把头脑中的形象通过文字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这应是教师教学指导的重点。那么, 教师怎样指导学生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呢?

1. 激发学生精彩的语言。

词汇是作文中塑造形象、表达思想的基本语言材料。词汇丰富, 表达时就得心应手, 写出来的文章也就生动感人。学生的作文经常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 归根到底是缺乏词汇的缘故。为了提高小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使文章更生动, 我在作文前向他们提供可运用的优美词句, 为他们提供练习运用的机会, 这些都是很有效的办法。

2. 为学生的学写提供范例。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 特别是习作困难的学生来说, 有了丰富的词汇, 不一定都能写出好作文来。因此, 模仿成了这些学生写作的阶梯。我在三年级的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模仿写作, 根据学生的差异, 分层指导他们怎样模仿, 模仿什么。

3. 鼓励学生自主积累。

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提升, 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 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所以我们只有不断鼓励和督促, 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 提高语言的储备量。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 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课文, 每读一篇都确有收获, 而且尽可能做到熟读成诵, 使课文中的词语句式和精彩段落, 成为他们语言仓库中的积累。

三、重评轻讲, 提升习作

作文讲评是指导和批改的延续。我重视通过作文讲评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作文的讲评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 也要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讲评过程中动眼、动手、动脑、动口,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五年级习作训练3:写发言稿 第2篇

五年级习作训练3:写发言稿

大手牵小手

本次习作是写常用应用文──发言稿。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写发言稿时,要注意三点:

①观点鲜明。②条理清楚。③语言简洁明快。写一篇发言稿,一般要想好写作的内容。

(1)发言稿的格式:称呼、问候、致谢等。(2)发言稿的语言风格:诚恳、坦率、简洁等。(3)发言稿的吸引力:条理清楚,有创意等。

佳作共赏

竞选班队干部发言稿

湖南省浏阳市长南路小学罗莉莎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想竞选的岗位是语文课代表,我相信自己能够胜任这个岗位。我开朗活泼,成绩优异,责任心强,是老师喜爱的好学生。我比较善于写作和朗诵,曾经获得过长沙市“天下凤凰杯”创新作文大赛金奖,浏阳市诗歌创作比赛二等奖。我还在学校校刊上发表作品多次,我相信,我还会有更大的突破。

其实,这个岗位是我的“老朋友”了。我从二年级就开始当语文课代表,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本资源对学生免费开放

一直连任了四年,学到了很多经验。所以,在经验方面你们不用担心。每次当选语文课代表我都有新的收获,让我每次都有新的发现,所以我会一直进步、一直努力。我还获得过浏阳市集里街道的“优秀班干部”这个称号,让我在管理上又增强了信心。每当我感到学习疲劳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我还是个班干部,勉励自己,立刻就提起精神来,时刻充满着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如果我当上了语文课代表,我会尽职尽能,当好老师的小助手,认真记录好同学们的作业情况及时向老师汇报,努力学习,成为同学们的好榜样。尽力帮助那些有需要帮忙的同学,提高他们的成绩,更上一层楼。

如果我落选了,我也不会气馁,我会好好反思自己落选的原因,找出并改正,争取完善自己。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事实。

希望老师、同学们能够信任我,请支持我!给我投上神圣的一票!谢谢大家!

师生同评

邝老师:这次竞选语文课代表,小作者是脱稿进行的一次发言。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高年级习作训练 第3篇

一、大量阅读,强化语言储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胸中有了文化沉淀和文学积累,才能在写话时顺畅表达。要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写作水平,就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才能在写话时顺畅表达,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模仿性强,他们需要一些作品去吸收、参照。为营造好的读书氛围,可以在班内建立图书角和好书交换站,为学生推荐了《三字经》、《百家姓》、《小布头奇遇记》、《古诗文诵读手册》、 《365夜知识童话》、《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中华歌谣100首》、《寓言故事三百篇》、《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狐狸列那的故事》、《淘气包埃米尔》、《伊索寓言》等优秀图书;每周开设两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为学生制定了读书规划,指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教师推荐的优秀图书,开展读书知识竞赛、古诗文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生们的读书积极性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了好的基础。

二、学用结合,强化词语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潜能,因为学生蕴藏着巨大的学习和发展的潜能,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的机会,教师也要在课上或课下与学生多交流,在交流中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学过的词句,引导启发学生的记忆,学用结合,使之成为学生表情达意的工具。并要求学生不论在与同学交流,还是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一定要把自己想说的话完整、通顺地表达出来。另外,还要求学生利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词语,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把所积累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

三、自由写话,让学生尽情倾吐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培养他们对写话有兴趣,首要的一点是降低写话难度,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自由地表达。这样,对写话内容感兴趣,他们就有话可说,有话爱说,愿意说真话,说实话,自由地倾吐心声。如学完《四季的脚步》一课,教师让学生自己写一写有关四季的文章,学生写出了许多好的文章:有的仿照写了自己眼中的四季,有的把自己喜欢的季节写了出来,还有的对夏季和冬季两个季节进行了对比写。学完《炮手》,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有的小朋友写了战争结束后,炮手回到家乡,把自己的房子重新进行了建设,比以前的房子更大、更好,有的小朋友写出了炮手回到家乡后,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又把自己的房子按照原来的样子进行了重建等。还有的小朋友还写了夏天看瓜的事情,在文章中这样写到:坐在瓜棚里,吃着甜丝丝的西瓜,偶尔一阵微风吹来,真是“仙人”一般的享受;有的小朋友写了假期里跟着妈妈到外地看望在外打工的爸爸等。看来,学生只要对所写的内容感兴趣,他们就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了。

提倡学生写话自由,并非放任自流,不管怎样,教师的引导还是必要的,教师要让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事物,留心丰富多彩的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素材通过教师的引导有的学生写了邻居之间的事,有的写了自己父母早出晚归辛勤劳动的事等,这样,才能体现新的教材特点,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交流展示,增强习作动机

交流是写话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写话之前要交流,做到说写结合。写话之后要有交流,每次批完写话,教师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传看,看老师用波浪线标出了哪些好词好句,把自己最得意的地方读给别人听。接下来,教师应带领大家一起欣赏这次练笔中出现的有个性、有新意的优秀作品,并把每次的优秀写话集订成册,让学生去互相传看。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作文竞赛,对获奖的作文进行统一编排,统一打印,统一装订,编印成优秀作文集,发放给学生阅读,学生的习作一旦被编入作文集,都会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就感,鼓起写好作文的勇气,进一步调动了写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五、鼓励评价,体验成功的快乐

本着鼓励为主的原则,批阅学生的写话时,应从整体入手,采取“五星加鼓励性评语”的方式,做一个总体评价。①采用“星级制”,一星保底,上不封顶,不管写话水平如何,只要学生认真对待,老师就给予肯定,得一颗“基础星”,写得越出色,得星就越多。②学生的思维、写作水平不同,针对学生的写作实际,让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教师应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并在评语后面画上一些有趣的符号。

浅析三年级习作训练的策略 第4篇

策略一:造句训练,规范表达

批阅学生的习作,发现很多学生的习作语言不通顺,用词不恰当,很大原因是句子表达没有过关,从而影响片段的、整篇的语言表达。我重拾句子的训练,夯实学生言语表达的基础。我在每篇文章中,选几个比较优美、意义比较丰富的词,让学生来说说写写,对提高学生的句子表达能力很有帮助。

第一步:一个词造句

起始阶段,我引导学生用上一个词造句,要求把句子写通顺、写规范。《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中有“热闹”一词,它既表达了民族小学同学们课间活动的热闹场面,也写出了“热闹”这个词的本真意义。我引导学生用上“热闹”一词造句。有的学生把“热闹”用在句子的中间:上课铃响了,原来热闹的操场一下子安静下来了;有的把“热闹”用在开头:夜晚的广场真热闹!人们有的在跳健身舞,有的在唱越剧……当然,也有学生如同文中的写法,把“热闹”用在结尾。

第二步:两个词造句

在写好一句话的基础上,用上两个词写一句话、两句话或者更多句话,这样就写成一个片段了。片段能写好,写好整篇习作就不成问题了。《槐乡的孩子》虽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文本语言相当优美。课上到尾声,我请学生在课文中找两个自己喜欢的词写一句话,觉得自己能写一段的就写一段。学生有的选了“满载而归”和“歌声”,有的选了“甜蜜”和“火热”……我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引导,及时点评学生用词是否准确,表达是否规范等,学生写话的兴趣逐渐浓厚。

第三步:多个词造句

经过一段时间的用词写句训练,我用多个词让学生来写。那天中午,天空中下着大雨,窗外,盛开的花儿在风中摇曳……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了“雷声大作、倾盆大雨、随风舞动、芬芳扑鼻、阳光灿烂”等词,指导学生们用上这几个词写一段话或写写这几个词所呈现的画面。不到十分钟时间,就有小手陆续举起。

句子是组成篇章的单位。经过这样扎实、有针对性的造句训练,学生基本能把句子写通顺了,语言表达也完整、规范了。

策略二:看图写话,拓展题材

利用插图,通过想象置身于图中,是很好的体验方法。打开语文教材,许多优美的插图映入眼帘,这些图画贴近学生生活,又与文本相映,是很好的习作材料。我利用这些插图,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看图写话训练,把学生领进习作之门。(以三年级上册第一组单元导语下方的插图为例)

第一步:观察图画

图画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是看图写话的第一步。首先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对于清晰的、富有层次的画面,引导学生按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的顺序观察。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自己喜欢的一到两项活动,仔细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最后观察与人物有关的其他人和事物。

第二步:想象图画

图画是美丽瞬间的定格,内容相对凝练,以图画为中心,展开想象也是写好习作的关键。首先想象语言,同学们在活动时会说些什么,是怎么说的。其次想象心理活动,了解同学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最后,看到这样的场面,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找到想象的支点,拓展学生的文思。

第三步:表达图画

在观察、想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边观察边口头表达,教师仔细倾听,及时评价,把规范、优美的语言传递给学生,逐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把话一句一句说清楚、说完整、说规范。

像这样的插图有很多,如第三单元的《秋天的快乐》,语文园地一中《小儿垂钓》的插图……这些,都可以用于学生的习作训练。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的方法,其实是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生活是学生习作取材的大宝库,留意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拓展了学生的习作题材,解决了学生无内容可写的难题。

策略三:仿写训练,习得语言

仿写是学生习得规范语言的最好方法。模仿是学生的一种天赋,一种本能,学习语言也是如此。

第一步:仿写句子

细细地研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文本中有许多语言优美之处。这些语言都可以让学生来模仿着写。如《槐乡的孩子》:“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

这段话,语言优美、生动,又贴近学生的生活,鸡、狗、蝉都是学生所熟悉的,以“八月,天多热”开头,指导学生选择熟悉的动物,模仿着写一写。

第二步:仿写片段

一篇优秀的文章也源于结构布局的合理。文本中优美的片段很多,语言表达流畅、结构严密,很适合学生模仿。如《秋天的雨》第二段,采用了总分结构,总起句开头,分写部分又采用排比、拟人的手法来表现,语言优美,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这篇文章时又恰逢美丽的秋天,引导学生仿写,既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又拓展利用了文本。

适合学生模仿的片段有很多,如《花钟》第一段,《风筝》第三段,《听听,秋的声音》,等等。

第三步:仿写整篇

有些文本结构清晰、语言通俗,让学生仿写,学生会很有成就感。《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这两篇课文,结构简洁清晰,主人公个性鲜明,都采用童话体来叙述,很适合学生阅读,也很适合学生仿写。课后,我让学生模仿着写。有的写铅笔和橡皮,有的写冰和水,有的写蒲扇和电扇……读着他们的习作,我心里那个乐呀!

仿写是孩子习得语言的关键一步,孩子学习语言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孩子的习作语言也从模仿开始。经过一个学期的仿写训练,学生在语言表达、谋篇布局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策略四:先说后写,降低难度

学生习得语言往往从说开始,会说了也就会用了,也懂得了语言的内涵。学生口语发展先于书面语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提升学生习作的关键。细读教材,发现大多数习作安排在口语交际之后,并且口语交际的内容与习作教学的内容基本一致。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再习作,降低了习作难度。(以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为例)

第一步:提炼主题

从口语表达到习作训练的内容来看,两者一致,都是我们的课余生活。但从“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这段话中,发现这样的主题内容宽泛,学生不容易把握。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我先和学生聊,平时在家里最喜欢干什么?最喜欢哪些活动?学生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有的说我喜欢爬山,有的说我喜欢到海边玩,有的说我喜欢包饺子、剪纸……我相机引导学生写这些活动和课余生活,学生学得如鱼得水。

第二步:指导交际

每一次口语交际的质量都影响着习作的质量。交际时学生的表达需要耐心地引导。开头,交待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正文,把活动的准备、经过说清楚,引导学生穿插介绍看到的,想到的以及听到的,这样文本就具体了,丰满了。结尾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实实在在地指导交际,夯实学生口语表达的基础,提升口语表达的能力,交际后的独立习作就会得心应手。

第三步:先说后写

根据习作教学的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炼主题,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活动,把话一句一句说清楚。此时,同学随时补充,教师及时引导并点评,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最后,引导学生把刚才叙说的内容有条理地记录下来。这样,在学生习作启蒙阶段,手把手地指导,学生的习作质量提高很快。

凭借口语交际与习作练习的一脉相承,遵循学生口语发展早于书面语发展的规律,先说后写,环环相扣,降低了学生的习作难度。学生习作有的放矢,兴趣大增。

策略五:及时评价,提升质量

习作评价是提升习作质量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许多教师也许是忙在当头,对交上来的作文只是打个成绩,粗略地写几句评语。及时评价的作用远远超过隔段时间的评价,这是我的习作教学经验,习作教学法宝。学生习作后,我马上进行评价。

第一步:即时评价

在学生习作时,我巡视在学生周围,发现好的文章开头,我马上就表扬,引导这样的开头比较好!随后,根据学生的习作进展,及时评价学生的语言,以提升语言表达的质量。

第二步:分层评价

学生习作后,我快速浏览学生的全部习作,选择典型的、不同层次的习作,投放在实物展示台上,进行一一点评,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应该怎么改。然后,根据教师的评价,学生进行修改。这样的习作点评收效很大。

第三步:一一评价

到最后阶段,我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一一面批,一一评价指导,反复修改。虽然有点费时,但对于刚接触习作的学生来说,习作水平提高得很快。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从说到写,是语言发展的规律,也是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从口语交际到习作指导,从习作指导到及时评价,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从而提升学生的习作质量。

高年级习作训练 第5篇

素描――小学中年级习作训练的有效形式

辽宁省昌图县老城镇中心小学 李淑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写话与习作的具体目标指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不拘形式地写见闻、感受,就要求我们重写“实”,写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人、事、景、物,做到实实在在地说真话,写自己真实的情感和体验。引导学生写真情实感,不抄袭,不假编,不瞎套、不硬挤,一开步就把路子走正。不能写没有真实体验的空话、套话,说迎合别人的话,甚至说假话。这对于学习做人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课。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中年级学生虽然有低年级的说话写话基础,但仍然存在二方面问题:1、不会有针对性的选材,不会有序表达2、写实不足,特点不具体。教师方面存在着,千头万绪不知从何抓起,是从段入手还是从篇着眼,怎样指导更有序,更有实效呢?多年实践证明:素描是提高中年级写实作文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形式。

素描这种训练方法,是从美术教学中得到启示而创造发展起来的。素描是绘画术语,是指以单色调描绘的画一是美术教学的一种方法。按照美术教学的经验,要画好人物或环境,首先要通过各个局部的素描来训练造型基础。例如要画好脸,先要进行眼、耳、鼻、嘴和脸型的素描;要画好人,先要分别进行手、脚、头和身躯的素描。否则,画起脸来五官安不妥,画起人来身体站不稳。这种注重基本功的起步训练方法,很值得作文教学借鉴。尤其是小学中年级“片段训练”,更是小学作文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习作中的素描训练仍是以观察实物为途径的,以片断和简短的 篇章为形式的,将描写叙述结合起来,(即运用“白描”的`手法)反应周围生活的记叙文训练,其目的是帮助儿童认识周围世界,培养观察和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基本功。

一。素描有助于培养搜集材料的能力

小学生的习作材料,主要来源与三个方面:现实生活本身,现实生活在书本和图画中的反映。因此要教会小学生观察实际欣赏图画和阅读书本,而最要的是教会他们观察。素描这种教学形式,对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十分有利。具体地说,素描能帮助学生:第一,掌握最基本的观察方法(如主次顺序法,方位顺序法、分析综合法等);第二,学会通过观察抓住事物典型特征,确定那些与表现文章主题有关的材料;第三,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把自己的观察、联想和感受记录下来;第四,养成经常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实践证明,素描训练不仅具有明显的“发展性”,既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陶冶他们审美的感情;也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即教会学生准确地用词造句。

二、素描有助于培养提炼中心和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

中年级是小学作文训练由段到篇的过度阶段。技能训练重点:三四年级进行片断(即“段”的基本结构)和最简单的 篇章训练。这里说的“段”,是介乎“句”和“篇”之间的形式。它既不是指以退格形式表示的自然段(即“小结”),也不是结构完整(包括“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等环节)的 篇章。他是能反映独立思想的句群,在形式上可以是一个自然段,也可以是几个自然段,相当于日常讲的“层次”,或者“片段”。而中年级的分类素描,从形式上正是一种“段”的素描训练。例如,景物描写的对象是一株花,一棵树或者大自然的一角。人物素描的对象是一组动作,一席对话,或者几种神态。因此,三四年级的素描也可以叫做“段”的素描或者“片段素描”。正因为“段”必须在意思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段的素描可以练就提炼中心思想和命题的基本功。

三。素描有助于培养用词造句的能力

素描对培养儿童用词造句的能力,作用十分明显,其原因有两个:第一、素描创设情境,让儿童多说多写。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儿童掌握的用词可以分为消极用词语(既能懂词语)和积极词语(既已经在使用的词语)两部分。儿童每一年通过用词掌握大量词语,但是其中多半是消极词语,只有多说多写,消极词语才能不断转化为积极词语。素描取材于儿童生活,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因此儿童有话想说,有情想抒。例如儿童热爱大自然,尤其是鲜花,一次一位教师端着一盆美丽的蟹爪菊进教室,让学生素描。孩子们兴奋极了,立刻“动员”自己所有的“词汇储备”,不仅从书中和报纸上,甚至是歌词和台词中搜寻自己所需要的原材料。当然有些同学也产生一些用词不当或句子残缺语病,但是首先要鼓励他们要畅所欲言。当他们表述自己的思想后,再通过指导和集体讨论,帮助他们把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和简洁,符合语法规范。长此以往,多数消极词语就会转变为积极词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词语进行表达的积极性。第二,素描帮助儿童辩词辩句。素描可以帮助儿童体会每一个词代表着不同的概念和状貌,反映着不同的景象和感情色彩。例如,有一位女老师在课堂上演示“点名”的过程,仅她看着同学这一动作,学生就分别用了“看”、“瞧”、“撇”、“瞅”、“望”、“环视”、“扫视”、“端详”等十几个动词。经过师生的共同分析辩论,最后挑选出一两个最确切的词语。假如日常生中的词语都能经过这样的辨析,学生就理解得透,记得牢,用得上;消极词语很快地就能转化为积极词语。

浅析小学生习作训练 第6篇

一、捕捉内心的语言

捕捉内心的语言,不深奥,小学生也会,只是我们往往忽视了。我出示练习:

“我考了91分,达到了妈妈的要求,不会挨妈妈的批评了。可我在订正试卷时,发现老师改错了一道题,那道题可有2分呢?怎么办?讲不讲?‘好’的我和‘坏’的我在心里打起了架。”请学生写出“我”内心的矛盾。

很快,小罗的片段写好了:

好的我说:“老师说过,做人要诚实,我应该告诉老师实情。”

坏的我说:“不行,这样一改,我就只有89分了,妈妈肯定会批评我。我要趁没人发现时赶紧将错的擦掉,改一个正确的。”

好的我急了,嚷道:“妈妈要是知道我这样做,肯定更不开心,她常跟我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要勇敢地站出来。”

瞧,真的不难!内心的想法可能是一瞬间的事,将稍纵即逝的内心感受,用文字捕捉下来,这是作文的真功夫。

二、精彩的说话句

小学生写作文,第一苦恼是“字数”。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作文不只是表达内心的感受,同时也是一份作业。字数,是作业完成与否的一个硬性指标。为字数苦恼的学生,他们作文里面的人几乎都是不说话的哑巴。

小学生写说话句喜欢妈妈说、爸爸说,一篇文章下来全是××说,说个没完。这时教给学生提示语十分必要。提示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学生写时习惯性地将提示语写在前头。我让学生认识了说话句的几种形式,马上让学生找找课文中的说话句。平时没注意、没留神的,此时一翻全蹦了出来,小手一个接一个举了起来。拿出课外书找找,更多了。看到学生兴奋的小脸、高举的小手,我拍了拍手:“同学们,请安静一下,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说完后,我让学生将我刚才的动作、语言写下来,成为一个完整的说话句。

小罗的提示语在前。谢老师拍了拍手,说:“同学们,请安静一下,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

小孙的提示语在后。“同学们,请安静一下,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谢老师拍了拍手说。

小倪的提示语在中间。“同学们,请安静一下。”谢老师拍了拍手说,“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

学生随口说一句话,大家用不同的形式说说话句,气氛很热烈。

光变化提示语的位置还不够,精彩藏在提示语里。出示练习,让学生改一下提示语,使句子有新的意思。

妈妈说:“你作业写完了?”

丁丁说:“你跳得真远。”

小胡很快写好了:妈妈站在房门口,眼睛瞪着我手中的玩具:“你作业写完了?”——这是说我贪玩,作业没写完,用动作做提示语。

小罗也有了不错的答案:丁丁一脸佩服,竖起大拇指道:“你跳得真远。”——这是说丁丁跳得特别远,为班级争了荣誉,加上表情做提示语。

好的说话句,不只是能听到声音,还能看到动作、表情、肢体上的话,有立体感。

三、细腻的动作描写

对小学生来说,说话句的练习相对容易,而写人物动作有点难。动作,要用眼睛看,看到后再转化成语言写下来。写动作,最大的问题是“笼统”。比如学生写和同学打篮球:“只见他跑到两分线附近把篮球往上一扔,球进了。”学生注意到的只有“一扔”、“进了”,没有将动作一步步地分解。写人的动作,要像电视里的慢镜头,慢慢地琢磨,你会发现,不是没动作可写,而是动作太多了,你要选择需要的动作来写。且看小胡写投篮:

“他眼睛盯着防守队员,篮球在他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弹跳着。只见他突然往左一拐,防守队员迅速左移。就在这电光火石的瞬间,他猛然往右一冲,突破防线来到篮下,一个旱地拔葱,双手拿球改为单手托球,手腕一扣,篮球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不偏不倚,落进了篮筐。”

写动作,不能用笼统的一两个动作,要用一个又一个的小动作,形成一连串动的画面,才能给读者历历在目的感觉。

此外,写动作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粗鲁的和斯文的,腼腆的和大方的,个性不同,动作自然有所区别。动作,无声胜有声。但若没有一颗“细心”,你照样看不到细节,照样只有“把篮球往上一扔,球进了”。

四、丰富的表情语言

写自己,可以写“我”的内心。写别人,不知道他的内心,怎么办?他的表情,会泄露他全部的内心。用好表情,能准确描述人物的内心世界。

出示“眼睛、眉毛、鼻子、嘴巴、牙齿”,学生挑一个,写一个表情。

小胡:他眉毛向上一挑,一脸的不敢相信。

小罗:她一笑,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小倪:他的嘴巴张得老大老大,半天都合不拢,八成是吓傻了。

小孙:他高兴得咧开嘴,凹凸不平的几个门牙,有的笑得往里倒,有的笑得往外跑。

小陈:戴眼镜对他来说可是一件麻烦是,眼睛一戴上他那塌鼻子就滑到鼻尖上,总也戴不住。

人,处于表情之中。写作文,要耳听八方,人说的话要收进来;要眼观六路,人的动作、表情要捉下来。但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每个都写一点儿,要不得,选一两个、两三个,就行了。

作文,要自问:文中的人在思考吗?文中的人说话了吗?文中的人动起来了吗?文中的人有表情吗?

开发课程资源,展开习作训练 第7篇

一、教材的使用要灵活,富有创造性

传统的作文教学会存在两种弊端:要么老师会严格按照大纲要求根据课本内容规规矩矩,不超越一点大纲,这样的教学显得很是拘谨,而学生也会因为老师的放不开,而在写作中也不能大胆想象,使得学生会畏惧写作;要么老师会提供一大堆的范文和现成的材料,让学生模仿,这种做法都不妥,会让学生很被动地写作。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灵活使用教材,富有创造性,摆脱思维定式,开拓学生的思路,鼓励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表达,当然这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写“你的暑假生活是怎样的”这样的题目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方面考虑,从多个角度来思考,不限制他们的写作方法,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我们班上有的学生写了自己最敬爱的人,也有的写了自己在夏令营里的一些趣事……文章篇篇都非常有趣,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开拓学生的思路,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

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开发教材中的资源,让学生从多角度设立题目,多个角度设立中心,表达方法也可以有好多种,这样还能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二、校本资源要及时利用,大力开展实践活动

学校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开发的资源也是很多的。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我们,作文应该要开放教学,内容也不能太陈旧,要与时代共进。那么,如何进行学校资源的开发,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呢?

在讲《圆明园的毁灭》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班里开展活动,进行重编课文的训练,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所积累的材料,并单独地写读后感,让他们发散思维,从多角度来分析和思考、研究文本,这样还能积累一些写作材料。

学校资源还包括一些老师和学生动态而生成的知识,比如教师让学生对美丽的夜空景色展开想象,而学生对夜晚的天色和天上的星星以及月亮的感受都有着不同的感觉。比如月亮在不同的孩子眼中会有着不同的形容,有的描述月亮的特点,有的描述月亮的感情,有的描绘与月亮有关的童话,虽然措辞有些欠缺,但是不可否认写得都很有趣。

三、社会实践和家庭生活相融合,积累生活素材

学生自己的小家是一个小家庭,社会是一个很大的家庭。在社会的熔炉里,人和人的交往能够改变学生对现实和生活的认识,还能改变他们的价值观,这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

比如,学校在“六一”儿童节那天举办了联谊活动,把那些贫困地区的帮扶结对的孩子接到城里,感受城里生活,再把学校条件优越的孩子送到贫困地区去体验生活,这样的交往过程,使得学生产生了独有的体验,学生很乐意把心中体验用文字表现出来,这样有了真情实感,写出的文章也变得更加真实和生动。

学生写作的素材也可来自于家庭生活,但是有的学生会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内容。有的写了作文,语言也是干巴巴的,没有什么感情。老师得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情,融入家庭生活当中,让他们主动地与父母交流,体会到亲情,这样为以后写真实的文章打下基础。

比如在指导学生习作一些亲情的文章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父母是怎样照顾自己的,另外他们每天下班后都要做些什么事情,问问父母白天有什么有趣的事情,或许有的父母不会跟孩子说自己的烦恼,但是他们一定会耐心地陪孩子一起聊天,从平时的点点滴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并且回忆父母最让自己感动的事情。大胆放心地让学生去交流,他们平时有些不太注意的小事情也会被挖掘出来,扣动了心弦,这样也便写出了真情饱满的文章。

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笔者认为,根据自己的实际教课情况,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的资源,大力开展作文的训练和写作,这样能够改变学生素材的缺乏,改变单一的写作方式。

摘要:教师应该灵活使用教材,上课要富有创造性,摆脱思维定式,开拓学生的思路。学校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开发的资源也是很多的。如果能很好地开发好课程资源,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训练学生“发现”积累习作素材 第8篇

发现, 就是找出原来就存在而大家都不知道或不清楚的事物或道理。对小学生来说, 发现是他们以前不曾认识、了解的事物的特性以及其中蕴含着的深刻含义、道理, 现在通过观察、思考, 认识了, 了解了。这就是发现。

发现不只是看见、听见, 而是在全面细致地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思维过程的结果。没有思维就没有发现, 就会“听而不闻, 视而不见”。因此, 我们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 应训练学生学会发现, 练习着去发现。这样, 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 才有可靠的保证。

如何去“发现”?对小学生来说, 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从陌生中寻找熟悉。

陌生, 即未被认识的事物或道理;熟悉。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储存。大千世界, 万事万物都有着较为深刻的内涵。它们各有特色, 但它们之间又都有较为相似的内容。它们各有特色, 但它们之间又都有着密切的相似联系。从陌生中寻找熟悉的方法, 就是在细致地观察“陌生”事物的基础上, 在陌生的事物中, 寻找那些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储存———“熟悉的相似点, 借助这些相似点来认识“陌生”的事物。例如, 《落花生》的作者是抓住了落花生生长的特性, 把它与“做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而没有用的人”联系起来, 进而认识了落花生能启发人的道理。这里, 落花生的本质特性中蕴含的哲理是“陌生”的, 而做人的道理是作者“熟悉”的。作者抓住了“陌生”与“熟悉”之间的相似联系, 便认识了落花生的特性中蕴含的哲理。

从陌生中寻找熟悉, 仅抓住一个侧面, 寻找与旧有知识和经验的一个方面的相似点是不够的, 这样, 往往不能抓住根本。应尽可能地把握“陌生”事物的每一个侧面。列宁说过:要真正地认识事物, 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 一切联系的中介。要求事物进行全而细致地观察、分析, 尽可能多地寻找与旧有知识、经验的相似点, 把它们综合起来加以识别、选择, 这样, 发现才可能是新的、准确的以及深刻的。以“家长从单位拿办公用品给孩子使用”为例, 如果学生认为这是“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就错了, 只有抓住“拿办公用品”与“占公家便宜的不正之风”之间的联系。“发现”才准确、深刻。

怎样训练学生去发现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

一、要引导学生广泛读书、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节目, 不断地丰富知识、扩大视野, 使他们头脑中知识、经验的储存丰厚起来

知识和经验的储存愈丰厚, 观察认识新事物时所能寻找到的“相似点”就愈多。比如蜘蛛捕虫, 它编织的网愈大, 捕捉到小虫的可能性就愈大。知识和经验的储存为发现新事物提供了可能性。

比如, 一位学生看到伯父家的哥哥在捕鸟用的是闰土捕鸟的方法。她想到了六年级思想品德课上学过的《为麻雀平反》, 想到了哥哥捕鸟是错的, 应保护益鸟。这是借助“熟悉”———思想品德课上学到的知识。但她又从哥哥用的是从《少年闰土》一文中“闰土雪地捕鸟的方法”这个侧面得到了另外的发现, 她想到了报上、电视上介绍的文化市场的整顿, 想到了哥哥同样是学了知识, 却不能认真分析再用———用“闰土捕鸟的方法捕麻雀”, 这是错的, 而学了思想品德课上的《为麻雀平反》却不能指导行动……借助从电台、电视节目中学到的知识, 发现了当前小学生在“学”和“用”上存在的一个典型问题。两种发现, 后者明显更新一些。

如果没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的储存, 则不可能得出更多方面的发现, 作文自然难出新意。

我所教的班级学生人均订阅《学生周报》等三种以上报刊, 还针对学校图书室的有利条件, 利用自习课和课余时间, 组织指导学生认真阅读, 记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学生年课外阅读量迅速增加。

丰富的课外阅读为学生的“发现”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比如,

学生叙写《市场见闻》一文时, 先到集贸市场去参观, 对当前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学生发现的材料不仅有表现市场繁荣方面的, 而且有诸如农村大娘买皮鞋、农村学生家长买电子琴、卖花市场的情景……以及个体户为顾客补衣服等反映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内容。其中, 丁立泉同学的那篇写“个体户何义芹热情为过去的顾客免费补防寒服”的习作在小学生刊物《儿童作文园地》上公开发表。

二、训练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的习惯

对世界的好奇和对生活的热爱、关心, 是学生发现生活的重要前提。好奇、热爱才能关注, 才会有情感做动力去进一步观察、发现。

因此, 在教堂中, 我们特别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引导他们在阅读和实际对生活观察体验中体会生活美的含义, 引导他们用全身心去感受生活美的熏陶, 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 注意激发他们的好奇, 引导他们去观察、研究生活。

三、注意训练和培养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能力

全面细致地观察是发现的基础。观察得细致、全面, 找到的相似点才多, 也才有可能进行比较、分析、推理、综合及提炼, 认识才可能理解准确、深刻。

四、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发现”的能力

在学生能够全面细致观察事物的基础上, 结合阅读和观察, 向学生传授“发现”的知识, 训练学生去“发现”。首先, 教学生读了课文, 学了知识, 指导现身边的事物的联系, 让他们思考:学到的东西与身边的哪些事物有相似的内在联系, 借以认识事物。其次, 引导他们运用在课外阅读中读到的知识与身边的事物相联系, 练习寻找相似点, “发现”新事物。再次, 训练他们在留心观察的基础上, 抓一个事物的一个侧面, 练习寻找与旧知识的相似点, 抓住一个事物的一个面, 练习寻找与旧有知识的相似点借以发现新事物。

例如, 带学生到盘山去春游。我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眼前的景物或人、事, 使你想到了读过或听到过的什么?使你有了什么新的“发现”?有的学生看到盘山又大又圆的怪石, 想到了有关地壳变动的知识, 便向当地人和老师寻问怪石的成因, 以证实自己的判断。有的学生想到了读过的《黄山松》, 便仔细观察了盘山的“迎客松”, 从而发现了“迎客松”的特点, 有的学生在盛开的梨花下拍照, 想到大自然的奇异美妙, 令人陶醉;有的学生看到上山时同学们互相帮助, 想到了集体的温暖;还有的学生沿着崎岖的小路向上登攀, 想到了马克思的话:只有那些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 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还有的想到了“列宁登山练胆量, 练毅力”;等等。

最后, 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多个侧面去寻找相似, 加以分析、综合, 提炼出新的准确而深刻的发现。例如, 夏天里, 学生观察公园的景物, 我提示他们:不但要看白天的景物, 还要看晚上的景物;不但看景, 而且观察景中的人物……结果, 学生不但认识到了景美, 而且通过景人结合, 想到了社会的稳定、祥和。

五、培养学生稳定的观察、认识、发现新事物的兴趣, 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和不断去发现的习惯

1. 激发兴趣。兴趣, 是由需要引起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 观察、认识和发现新事物的兴趣的产生依赖于一种需要

2. 保持兴趣。使观察不断地成为学生的需要, 观察的练习不断获得成功, 并且增加了一些督促性措施。

(1) 每次观察、认识、发现新事物时, 都不同程度地指导学生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有关观察、认识的新知识。

新知识的运用过程对小学生来讲是一种刺激, 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需注意的是教师要给予悉心指点, 使每个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获得成功。

(2) 坚持把日记、习作中的观察、发现相结合。中年级习作尽量安排“观察后作文”, 高年级作文命题尽量是学生有所发现的事物, 促使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时也能自觉地发现新事物。

3. 深化兴趣。在观测坚持观察、认识、发现生活的基础上, 引导至观察、认识、发现的智力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肯定, 使之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较高层次的需要。

让习作训练徜徉在故事中 第9篇

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之前, 我用精美的矢量图制作了几张简单的PPT, 给学生带去这样一段故事情节:一个飘雪的冬日, 小熊和小兔子手拉着手在雪地上散步, 它们是一对久别重逢的好朋友……就这个情节, 我提问在座的每一个学生:你们猜, 小熊和小兔子会去哪里散步?他们去干嘛呢?你能帮着我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吗?

孩子们一听都非常乐意, 不到二十分钟, 都把故事编好了。其中有一个据家长反应双休日写周记要磨蹭一天的孩子竟然跑到我面前跟我讲:老师, 我还想把故事写一个续集, 你看可以吗?我当时一听, 激动得直点头。

二、引发的思考

困惑之一:“忽视”的习作训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 (一、二年级) 写话提出的要求如下:对写话有兴趣, 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 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虽然有要求, 但一、二年级每个语文园地中几乎都没有专门的写话训练, 只有口语交际。我们一直都觉得“能说”不等于“会写”, 有的孩子说得“头头是道”, 但提起笔就“漏洞百出”了。

困惑之二:“无趣”的习作训练

正是因为教材中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训练, 导致很多低段语文老师无从下手, 往往自行采用“日记”或“周记”的形式作为补充,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愿完成。由于缺乏课内指导、习作形式单一,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这样的习作训练毫无趣味, 而且加重负担。不是三言两语应付了事, 就是洋洋洒洒地记一通流水账。

困惑之三:“架空”的习作训练

一直到第四册“语文园地四”才出现了看图写话, 要求学生“看图写几句话”, 但如果我们照要求从这里才开始训练写话显然是行不通的。试想一下, 平时不学着写一句话、两句话, 如何让学生一下子会写几句话?二年级的学生如果不会写一段话, 升入三年级又如何写“篇”呢?总感觉衔接严重脱节, 良莠不齐。而且, 一、二年级着重是进行口语训练, 从“说话”到“作文”, 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 其中要逾越的就像是一条“沟坎”, 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三、操作策略

策略之一:让故事慢慢地滋养童心

1.“千方百计”听故事。故事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 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户。对儿童来说, 再没有比故事更吸引人的了。作为低年级的语文老师, 完全可以针对学生喜欢故事的特点, 尤其是刚入学的孩子, 好玩、爱动, 认识的字少, 拼音尚未完全掌握, 我们就可以把家里孩子听过的一些故事磁带, 带到学校给学生听。利用午休时间放磁带给学生听。

一、二年级学生对外界的认识还很少。每次听到老师说, 今天给小朋友们讲个故事, 教室里立刻会安静下来。你完全可以用故事吊足学生的胃口, 激发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回去后还把听到的故事讲给家长听。这些优美动听的童话和寓言故事, 把他们带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滋养着他们纯洁无瑕的心灵。

2.“想方设法”读故事。渐渐的, 当识字量增加后, 学生的兴趣点会由先前的听故事转向自己读故事, 会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 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所以我就让学生从学完拼音开始, 每天有一个固定的家庭作业———读一个小故事。很多学生对这个作业乐此不疲, 每天自觉地读着, 并认真填写到书海扬帆上。为了扩大课外阅读量, 我在班级中设立了图书柜, 利用语文课及午休时间让学生阅读童话故事, 寓言故事。并向家长提议, 回家至少阅读半小时童话故事。我鼓励他们看完以后相互交换, 进行交流。

策略之二:让故事慢慢地浸润课堂

1.看课文插图讲故事。翻开我们的教科书, 可以看到每一课都是图文并茂。因此, 课堂中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插图, 让学生按一定的观察顺序叙述, 能抓重点, 说出主要内容, 说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肯定表扬, 以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 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2.串联生字讲故事。字词句始终是第一学段教学的重要内容。“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这是我们的前辈研究总结出来的低年级语文教学规律, 我觉得非常实用。在字词巩固教学环节, 我常常会用生字串联的方法编小故事讲给学生听。也可以把本课所学的词语用一个小故事串联起来, 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 帮助学生加深对字词的认读、理解和记忆, 寓巩固字词于故事之中。久而久之, 学生也能自编许多充满童趣、富有创意的小故事来巧记生字。这样既能学会生字, 又能进行说话训练, 一举两得, 学生的想象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3.复述课文中的故事。复述课文中的故事是让学生练说、感受故事情节的好途径。每学完一篇课文,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复述相关课文, 复述的形式要多样化, 可复述开头、结尾, 或复述重点段等。教学四册《我为你骄傲》一课时, 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想象“我”和小伙伴扔小石头时那开心、有趣的场面, 想象在这种情境中“我”和小伙伴的神态、动作、语言, 创造性地复述这一段课文。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学生会觉得既好玩又好学。

策略之三:让故事在笔下慢慢地流淌

其实, 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创作故事的天赋。当他们把教师讲过的故事回家复述给爸爸、妈妈听时, 难免会忘记后面的内容。紧张之余, 学生会开始按自己的意思编故事。允许学生自己编, 因为这本身就是创作。如果能把故事写下来, 这就是一片极好的作文, 而这样的习作训练对学生来讲还是蛮好玩的。

美术课上完的时候, 我会利用学生自己捏的橡皮泥作品或用卡纸拼出的一些小动物, 让他们加上自己的想象, 编个小故事。经过一番启发, 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出现了:《小猴子搬家》、《小青蛙交朋友》、《调皮的小老虎》……这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 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故事的海洋中。

如果在课间活动时发现了一些现象, 我就编个故事的开头, 让他们接着编下去。利用“故事迁移”, 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并以此来激发学生自觉地进行提笔习作。同时, 制作“故事本”让学生边画边写, 互相漂流“男生日记”“女生日记”等, 使学生习作的兴趣有增无减。

拓宽训练时空,让习作更“自在” 第10篇

一、课堂练笔——轻松进入作文殿堂

课本上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 是学生写作文最好的“扶杖”。有专家言:“把写挤进课堂。”一个“挤”字, 道出了课堂练笔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利用有效的时间, 进行课堂小练笔。

1. 仿写优美句段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一篇篇生动、有趣的童话, 一首首富有童趣的诗歌, 一段段结构清晰的文字, 都给学生提供了仿写的经典学本。如《荷花》四、五两节, 作者从想象的角度, 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学完课文, 趁校园还有许多月季, 我让学生与作者赛赛, 模仿这两节写出自己的想象。学生写道:“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一朵月季, 穿着粉红的衣裳, 站在校园里……蝴蝶飞过来, 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这样的模仿, 能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积累语言, 形成语感, 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提高表达能力。

2. 利用课文“迁移”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的学习一般总是由模仿学习逐渐过渡到创造性学习的。教师在教学时要紧紧抓住文本的特点进行训练。《沙漠之舟》一课最明显的就是小骆驼与小红马、妈妈的对话描写。教学时, 我将“对话描写”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在有层次的对话朗读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如果小骆驼再次遇到小红马, 它会说什么?

这样的练笔看似简单, 其实它是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通过思考才能完成的, 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表达能力是一次综合提高。

二、童话、漫画——放飞想象的翅膀

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 想到地面下的情形……”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奇妙而梦幻的世界, 一个充满灵性的天空。想象作文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教师理应尊重并保护好儿童想象这一独特的视角。

1. 心中开放童话的七色花

童话是小学生最爱读的一种文学体裁。动物童话、植物童话是中年级学生最爱, 结合《十万个为什么》, 我以《动物王国里的为什么》为题指导学生写童话, 要求他们抓住动物外形或习性方面的特点编一个个童话故事。本来漂亮的乌鸦因为救火、用了劣质染发剂变得一身黑;小象撒谎、用鼻子与同伴拔河造成了长鼻子……学生编得兴致勃勃, 赋予了童话神奇的色彩。

2. 漫画, 欢笑中提高作文水平

漫画以其表现手法形象、生动、诙谐、幽默, 令人忍俊不禁, 受到孩子们的普遍欢迎。苏霍姆林斯基说:“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根据这一心理特点, 组织学生仔细观察漫画, 从漫画中一个个故事入手, 从画走入作文, 加强漫画作文指导, 给学生提供一个丰富作文内容的机会, 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写作的积极性。我经常组织学生看漫画, 把学生感兴趣的展示出来, 指导他们写作。《父与子》漫画写作中, 学生既写出画外精彩的文字, 又体会父子间浓浓的亲情;环保类漫画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透出环保意识;反映学生现实学习情况的漫画写出了学生的心声……

三、体验活动——让心灵去旅行

文贵有情, 教师要善于设计多种活动, 让学生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 再把感受轻松愉快地从笔端流泻出来。

1. 课堂游戏, 玩中激起作文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教师可利用生动的游戏, 设计精彩的活动,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观察、乐于表达。我在班级举行了“眼疾手快”的游戏, 两名学生站在课桌两头, 桌上放一些文具。我要求学生听我命令用左手或右手抢其中的一个文具, 抢不到或犯规让对方刮鼻子。学生开心得不得了, 激动又紧张地站在课桌两头。“三……二……”我故意让学生停下来观察对方神态, 说出自己的心理。刮鼻子时, 害羞的、大方的、赖账的、下狠劲的……学生的表现真是太可爱了。当然, 游戏后的作文更精彩。

2. 生活体验, 作文紧密联系生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真实地写”, “写真实的生活”, 教师应让作文成为学生接触社会、感悟生活的真实体验, 成为打开自己心灵的一个窗口。我们班数学老师举行了一个“拍卖会”, 我大力支持, 并“鼓动”学生把不需要的物品带来, 多准备些钱。那天, 教室成了小商品交易中心, 学生们干脆当起了小贩, “走街串巷”地“吆喝”起来。讲价的面红耳赤, 倒卖的发了小财咧嘴偷乐……两节课学生还嫌不够用。“做生意太难了!太难了!”“老妈二十八块钱买的书竟让我两块钱卖了。哎, 我不是做生意的料, 还得好好学习。”……学生作文中流露出的感慨正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挖掘文本资源 实施习作训练 第11篇

关键词:低年级 习作 遣词造句 兴趣 写法

提起作文,不少教师会认为这是高年级教师的苦差事,低年级的教师就不用操这个心了。可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忘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写作,是学生与人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每一个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它的教学,应该从低年级开始,也必须从低年级开始。

一、关注文本“语用”点,学会遣词造句

语文学习是终身的,我们现在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学生将来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那么,我们在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进行语言迁移的意识和实践,与学生特定阶段的读写活动相适应。在识字读词中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这也是课程标准中明确向我们指出的关于低年级的写话要求。

教学《北京》一课生字,其中“矗立”这个词,无论是字形还是字义,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怎样处理好这个词语的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加以运用呢?一番思考之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

师:大家看这个“矗”字,有什么好办法一下子就能牢牢记住它呢?

生(争先恐后):这个字是由三个“直”组成的,品字形结构。

师:嗯,我记住了。三个直,这个词语要表达的意思是?

生(相当肯定):站得特别直!

师:三个直叠在一起,看来这东西不但直,还要……(师手势提醒)

生(兴奋):高!

师:对!“矗立”就是指高大而笔直地挺立、高耸,一般不用于写人。书上用这个词来形容什么呀?

生:人民英雄纪念碑!

师:你在电视上或是在什么地方看过哪些东西也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呢?(多媒体出示法国埃菲尔铁塔、上海东方明珠塔、泰山、高楼等图片,引导学生遣词造句)

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写出了许多优美的句子,落实了“语言运用”的教学目标。

这样的设计,既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又提升了识字教学的层次,增加了汉字的厚度。如此长期积累,学生的“语言贫血病”不愁得不到根治。手中有粮,心底不慌,写作,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巧借文本读写点,激发习作兴趣

低年级的课本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就是入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美文,有天真烂漫的儿童诗,有洋溢着真善美的童话,学生读来朗朗上口,喜欢异常。课文的插图都很精美,特别适合引导低年级小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地遨游在语文天地。教师备课的时候,如果能进一步挖掘教材的典范功能,使学生掌握写作的初步要领,必将成功地唤醒学生的写作意识。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有一首儿歌,写得真好:“三个圆圈,三条直线,拼出小鸭,嘴巴扁扁。拼出小兔,尾巴短短。还能拼什么?你来试试看。”课堂上,我让学生大声朗读了这首有趣的儿歌,要求他们读得准确通顺,然后,我热情地向学生提出我的邀请,“同学们,我也能用几条简单的线条,变出可爱的图画。”我在黑板上画了起来,几笔过后,一只憨态可掬的小刺猬就趴在黑板上睡大觉了。学生当然是惊叹,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拿起笔,准备模仿。学生画完刺猬,我再次向学生建议,咱们也来编首儿歌,学生一听,兴致更高了,随着我的再次示范,学生说出了画刺猬的步骤:“一个半圆,一个小角,画出刺猬。”我鼓励学生:“再加上哪一句,儿歌几乎就成功了呢?”有个学生特别聪明,看着小刺猬全身尖尖的刺儿,大声叫了出来:“刺儿尖尖!”哎呀,这简直就是精品儿童诗呢,这效果,都比我预期的好了不知多少。

接下来,我让学生动脑动笔,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这是学生喜欢的事情,所以没几分钟任务就超额完成,学生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我们齐心选出几幅最出色的,贴到黑板,然后根据小作者的提示创作儿歌。完了我郑重其事地把这几首儿歌记录在一本漂亮的本子上,告诉学生,这是你写的第一首诗,非常精彩,等你长大了,一定会写出更精彩的作品的。学生兴奋得小脸蛋都红扑扑的。我也笑了,我知道,我已经将创作的种子成功地播在他们的心田,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时给它浇浇水,施施肥,等待它开花结果了。

三、巧抓文本典范性,实施写法迁移

一切创作的开始离不开模仿,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模仿能力远远超出高年级的学生,但是,他们的思维是以形象具体为主的,加工能力有限,在表达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然后,教师有意识地加以仿说仿写训练,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形成迁移,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北京》一课(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备课时我就考虑到这样一个问题,上次的单元测试中,有一道题目是让学生看图写句话,介绍图片中的一处景物,许多学生都写得不甚理想。是不是可以借助这次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克服这个困难?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课文要求背诵。当然,简单的重复读书是会让学生厌倦的,我和学生合作,采用各种有趣的形式朗读,努力做到熟读能诵。接着,迁移开始了。我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周末在良峰公园拍摄的几幅照片:公园的假山喷水池,高高矗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一大片灿烂的野菊花……学生对这些景物都不陌生,但如何引导他们把所见所感表达出来呢?我建议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然后运用课文中学到的优美词句来描述,马上就有学生把书本上的“广场中间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句话迁移变成了“公园的中间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我给了他一个赞赏的眼神。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灵感滚滚而来。“公园里到处是绿树,到处是鲜花。”“公园里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元宵节,到公园来看花灯的人群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一个又一个美妙的句子从学生的笔尖流淌,汇成一股激流,荡涤人心。甚至有位学生在文章末尾感叹:“良峰公园真美啊!我们爱家乡,我们爱诏安的良峰公园!”

重视训练, 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第12篇

一、体验生活, 积累习作素材。

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 “明珠”在侧, 妙在发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创作的冲动来源于对生活的热情, 如果下笔前没有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没有心灵的体验, 没有感情的波澜, 又如何能写出好文章来呢?我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农村实际, 引导学生深入农村生活, 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 如农村风俗、山村校园特色、农民的生活、农村孩子的衣着打扮及言谈举止, 等等。农村生活中的许多材料虽然不像阳光下的明珠光彩夺目, 但只要拂去蒙尘, 去发现, 去提炼, 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可以变成笔下的故事。

譬如《鱼游到了纸上》一文的作者正因为留心周围的事物, 他才发现“爱鱼爱到了忘我境界”这一“举止特别”的青年。只有对生活“了然于心”, 才能“了然于手”。

教师要有的放矢, 教学生学会观察。一是稍加点拨, 教给方法。鲁迅说过:“对于任何事物, 必须观察准确透彻, 才好下笔。”观察周围的事物, 可按时间、空间或事物发展的顺序, 作者观察的角度等确定观察的顺序, 从整体到局部……

如指导学生写以《雨》为题的习作时, 可采用“雨前———雨中———雨后”这一时间顺序观察雨景, 或者还可侧重抓住对“雨”最有感觉的一个亮点进行重点观察。扎实抓好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 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和思维的习惯。

二是用心比较, 觉其锋芒。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 往往停留在表面, 写出来的作文就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风采纷呈、变化万千的事物,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 观察事物时, 要引导学生观奇景、闻其声、品其味, 还要用心思考, 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分析比较, 才能把事物的特点写得淋漓尽致。

二、鼓励读书, 积累习作素材。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之源。“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有些学生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生活材料, 却仍然表达得不好甚至表达不出来, 更谈不上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了, 这是因为学生缺乏足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教师要让学生多读多背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妙语佳句、成语格言, 然后经过理解、吸收, 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

教师要引导学生广开阅读门路。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才能酿出蜜来。”仅仅在课内的阅读是不够的。因此我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阅览室、板报、班级图书角等阵地的作用, 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要求学生自由选读、精读、泛读。每一位学生自备一本“采蜜本”, 随时把这些有趣的、有意义的语句分门别类地摘抄下来并反复诵读。当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 学生习作时便可熟能生巧、水到渠成地将好词佳句随手拈来, 习作自然锦上添花, 妙趣横生。

三、鼓励想象, 训练习作思维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 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通过形式多样的想象性作文, 可以有效增强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 看图作文的想象。看图作文时, 低年级的孩子能按顺序把图上有的内容说完整。为了使文章内容具体生动, 可以根据图上已有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 使立意的内容生动感人。同时, 对段与段的衔接进行合理的想象, 文章的内容会更具体。除看图作文外, 我们还进行了剪贴作文。剪贴作文主要以编童话故事为主, 学生非常感兴趣, 在原有图的基础上进行理解与创新。作文课要求学生以写实的作文方法, 用文学再现画面, 在原图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新, 要求学生有开头、有结尾、有具体内容, 且内容要生动, 这样文章就有血有肉, 合情合理。想象作文能写好, 写好现实作文就顺理成章了。

(2) 科幻想象的方法。这类作文想象的时空更广泛, 常以幻想的形式表现人们对理性科学精神的尊崇。写这类作文时, 教师可列举一些科幻想象的作品供孩子们欣赏, 教师也可写一写范文, 或提前一至两天布置给孩子, 让孩子查找资料, 如写“未来的食品”、“未来的书包”、“未来的电视”, 等等。

四、学以致用, 提高习作水平。

课内口练, 丰富多彩。我在课堂教学中特设了“课前五分钟”口练, 以“把最真最美的精神财富献给大家”为主题。一从课本出发, 利用可改写成课本剧的课文、精美的文中插图, 文中省略的地方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自由地表达, 鼓励学生抒自己的自然之情, 可以立异, 可以标新。二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如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风波、父母亲情、苦闷烦恼等, 只要是真的, 丑恶都可以说。学生坦率诚实的内心表白, 教师三言两语的点拨激励, 使学生既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又促进了对习作的积极性, 从而更乐于表达了。

上一篇:行业专门化下一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