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全面发展分析

2024-07-09

大学生全面发展分析(精选12篇)

大学生全面发展分析 第1篇

不可否认,国家、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帮扶渠道切实解决了很多贫困大学生的经济问题,但是高校贫困生要想更好地全面发展,不仅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内在的因素也至关重要,他们需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并且坚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一、调查研究结果

此次调查研究我们以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苏州理工学院的在校贫困生为调查对象,2014年在校学生共5665人,其中贫困生1359人,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从中选取了300名贫困生的全面发展情况作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样本数据的收集。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贫困大学生对生活持积极态度并且艰苦奋斗,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严于律己,促进自身健康、全面地发展。但存在一部分贫困生,他们对生活态度消极,心理自卑而不愿与外界交流,沉溺于个人世界,通过网络、小说等寻求心理安慰。

对于“做兼职是否会感到很丢脸?”这个问题,有92.33%的同学选择了“不觉得丢脸,反而觉得自己独立了,很自豪”,选择“觉得很丢脸”的仅占7.67%。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贫困生还是很乐观阳光的,不会因为去做兼职感到丢人,产生虚荣的心理。

对于自己的学习计划是否能按时完成,选择“能做到”、“看情况,但基本能做到”各占46%,仅有8%的同学选择了“不能”。根据调查结果可以推断,绝大多数贫困生还是有较强的自控能力,他们可以较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习计划,这从侧面反映出他们自律能力较强。

对于“你是否背负着家庭和生活的责任,在考研与就业上顾虑重重?”这个问题,有185名同学选择了“会”,约占总人数的61.67%,剩下的约38.33%的同学则选择了“不会”。由此看来,家庭经济负担对贫困大学毕业后的选择影响还是很大的,他们会因为家庭条件而考虑是读研还是工作。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经济问题给贫困生造成的心理负担较重。

对于“拿到了工资、爱心补助或奖学金时怎么使用”这个问题,69.33%的同学选择了“作为生活费买一些必需品,减轻家庭负担”,选择“存起来以备后患”的同学占了30.67%,“疯狂购物,买点名牌商品”则无人选择。可见,贫困大学生有着理性的消费观,他们具有的责任感会让他们在消费时考虑家庭负担,从而尽量节约。

此外,约33.33%的学生获得各类奖学金,25%的学生在班级和学生会等各学生社团中担任学生干部,而且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在班级大多是中等及中等偏上。

二、影响贫困生全面发展的内因分析

针对调查结果我们发现贫困大学生在全面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存在自卑心理,心理负担过重。很多贫困生不愿意去兼职,认为做兼职就是家庭贫困的表现,怕会因此受到歧视和同学的嘲笑,绝大数的受访者也表示不愿意在同学面前承认自己是贫困生或谈论自己的家庭情况。大多数的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导致心理负担过重,他们经常要为减轻家里负担而外出兼职,或者因为要努力学习拿奖学金导致学习压力比普通学生大。

贫困生要摆正心态,学会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就兼职来说,其实兼职并不丢人,这可以减轻家庭负担,是自立自强的表现。那些因为要减轻家庭负担而压力过大的同学,应该学会适当减压,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尝试着多与人交流、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等。

2、对大学没有合理的规划,不能合理分配时间。对于一部分贫困生来说,他们对自己的大学和未来都没有明确的目标及合理的规划,除了课表安排的上课时间之外,不能合理安排课余时间,而是通过玩游戏、看小说等方式消磨时间。对于未来的发展,这部分贫困生也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没有明确的目标。规划和目标的缺失制约着这些贫困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全面地发展。

通过我们对受访者中表现优秀的贫困生的研究发现,规划和目标对于大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我们的建议是,对自己的大学贫困大学生应该有一个总体规划,然后把大的目标细化成每一个小的目标,具体到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并坚持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

3、对未来持消极态度。通过了解我们发现,即使是学习优异、工作能力突出的贫困生,也不乏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同学。贫困大学生在读大学期间的费用占了家庭支出的很大比例,大多数的贫困生在毕业后面临着要还助学贷款的压力,因此毕业后是否可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成了很多高校贫困生担心的问题。

我们认为贫困生对未来的担忧可以理解,但担心并不能解决问题,贫困生应该化压力为动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实力。在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让自己在就业时更具有竞争力。

4、缺乏感恩和责任意识。很多贫困大学生对父母的养育、国家和学校等的帮助缺乏感恩之情、责任意识缺失,因此也就缺少奋斗的动力,往往表现为浑浑度日、不求上进。贫困大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的感恩和责任意识,理解父母的艰辛,感谢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让感恩和责任意识转化为不断前进的动力,促使自己艰苦奋斗、不断进步。

5、对高校资助体系了解不够。调查了解中我们发现,很多贫困生对高校的资助体系并不了解,主要原因是自己没有主动了解的意识。高校贫困生应该主动去了解资助政策,找到可以帮助自己解决经济困难的资助途径。

此次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大多数的高校贫困生对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责任意识较强,他们可以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费用,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并通过兼职、获得奖学金等方式减轻家庭负担,同时也能较好地兼顾学习、工作和生活,较好地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基本上做到了全面、健康地发展。

当然也有一部分贫困生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规划和目标,感恩和责任意识缺失,他们大多数的时间都在玩手机、玩游戏等,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不能很好地全面发展。希望贫困大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摆正心态,培养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明确发展方向,合理规划时间,在兼顾学习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做到健康、全面发展。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民族复兴的脊梁,而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能否健康全面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每个贫困生的个人前途,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高校贫困生的全面发展状况历来受到政府、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但是外部的关注和支持固然重要,贫困生自身内在的努力才是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学生全面发展总结 第2篇

学生全面发展工作总结

过去的一学期, 对我校说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再创佳绩的半年。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学生活动精彩纷呈,教学工作硕果累累,办学水平快速提升。在所取得成绩和荣誉中,无不渗透着每一位教职工的辛勤付出。为使新学年的工作有新的突破、新的成就,我们对过去的工作进行盘点、梳理。现将过去的一个学期的学生全面发展工作总结如下:

一、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凸显特色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我校不断地完善、绿化、美化、净化校园自然环境,致力实现让每一块墙壁说话,每一株草朩含情,每一个角落传神。在操场的围墙上喷上运动的图案和标语,体现出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在这种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我们的教育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努力完善教学常规,提高质量

1、重视课堂教学。一年来,努力引导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开展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我完善,逐步形成了教师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的长效机制和工作制度。引导教师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进一步激发了课堂活力,使课堂充满了生长气息。学校积极引导教师“终身学习、全员学习”;重视教师技能培养,要求教师定期上交三笔字、简笔画。积极鼓励教师撰写论文、案例。

2、严格把好上课关。在课堂教学管理上,我们细化教学操作,强化质量意识,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在校内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坚持相互听课制度,并做到每上必评,每听必评。教师在上课听课评课活动中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4、扎实做好“培优补差”工作。课堂上要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吃得好。课外加强辅导,发挥优生优势。引导差生多复习,多练习,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三 积极开展德育工作,力求创新

一个没有人格的人,即便知识再多,也无甚用处。因此有人说,智力不好的人是次品,身体不好的人是废品,而道德不好的人是危险品!因此为了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为了开展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了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面对多层次、信息化的新形势,学校把德育工作列入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中。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总之,一学期来在全体教职工辛勤工作,奋力拼搏下圆满地完成了工作目标。我们深信:机遇与挑战并存,成功与艰辛相伴,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们将迎接新的挑战。潘津乡中心学校一定会迈上新的台阶!

伊宁市潘津乡中心学校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文教育;目标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的发展问题是教育活动永恒的主题。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和其他类型的教育一样,其核心功能也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同样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职业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教育有其特定的内涵,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功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我国教育一直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为基本方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应该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职业教育中全面发展的内涵

正确认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是在职业教育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应该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涵其中》中所做的精辟论断:“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教育的任何社会经济功能都是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实现的。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常常为职业教育贴上“经济腾飞的基石”、“促进就业的秘密武器”等等标签,对职业教育功能的认识体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于职业教育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则认识不足。

我国当前的职教研究对职业教育能否实现以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根源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与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人的片面发展相对立的,其基本含义指的是以脑力和体力为要素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这一理论经过教育实践的检验与升华,其涵义逐渐丰富并更具现实意义。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三个基点来认识人的全面发展:一是发展的全面性,即不能忽视或轻视人的个性的任何一个方面;二是发展的自由性,即个体能够按自己的意志与选择实现自身的发展;三是发展的充分性,即让个体的各种潜在素质能获得最充分的挖掘,从而使其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基于分析,我们可以认为职业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教育指的是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实现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性的全面、自由、充分发展。全面发展既要体现在学生各个素质指标的提高上,更要着眼于学生整体个性的完善与和谐。正如埃德加·富儿在《学会生存》中对教育目标的表述:“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与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二、人文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底蕴

新世纪要求创新人才必须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科学知识是客观世界的知识,人文知识是精神世界的知识,古今中外的大家,皆两者兼备。如果强调人才培养的知识性、技能性,忽视人文素养培育,必将造成知识技能结构单一,人文底气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据调查,不少学生存在着“组织能力较差,自卑情绪较浓,害怕竞争,害怕失败,安于现状,容易满足,缺乏创新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是非观念模糊,价值取向错误”等一系列问题。事实证明,人文教育的作用,是眼睛不容易看到的,不是现在时,而是将来时,它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只有高技能,没有人文底蕴,最多是人手,不是人才,生存尚可,发展乏力。

全面发展主要依靠文化的积淀。文化的根本在化,这“化”,就是内化、融合、升华和超越,把正确的做人做事之“道”渗透到灵魂里。人文科学解决价值理性,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干什么?这是自然科学不能解决的。因为人活着太需要支撑我们生命的东西,太需要使我们的生活得到鼓励和依据的精神,太需要使我们寻找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信念乃至方式。文化是一种精神富有,是一种从内心深处流淌的思想,是人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没有坚实的文化积累,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化素养,即使有足够的聪明,也不是大智慧,也永远成不了大器。文化修养的欠缺,文化根底的肤浅,是当前青年学生素质欠缺的最本质原因。人文学科具有体验性、教化性和评价性特点,它可以使人的情感得以陶冶,心灵得到升华,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正如美国一项权威调查报告所指出的,人文学科告诉我们如何设法对付生活中永恒不变的基本问题,那就是:正义是什么?应该爱什么?应该保卫什么?什么是勇气?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鄙的?世界大哲学家怀特认为,天才是一个人的心灵中产生了有意义的综合。竞争诺贝尔奖的选手需要深厚的人文底蕴,需要大思路、大智慧、大视野。接受知识需要理性,科学创新的灵感则依赖于悟性。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文化进步的高度,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实现高情感与高科技的联姻,人文气质与科学精神的合璧,促使人追求自身完善,获得整体全面发展。

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从人文教育的自身发展和内在要求来看,追求人性的完美一直是其最高目标。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有特殊的侧重点,其主要任务是将人文教育的养分有机地渗透到科技教育活动之中,在高职学生走向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过程中,供给“绿色”的生长食粮。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与人文思想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以及学生的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人精神、人文素养,并将其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在品质,并体现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与核心。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及其自身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人不仅是自然的产物,更是社会的产物,人是社会的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作或间接进行交换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做为社会的人,要想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社会关系,就必须首先对人和自身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必须对人的最终命运予以关怀。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首先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使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环境的熏陶、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人是有个性的存在物。人的个性的培养与发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成材,而且关系到社会整体的发展与前进。对人的个性的培养,其最终目的是尽可能的发挥和挖掘人的能力,包括尚未开发利用的人的潜能。“社会和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一切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体现”。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目标应定位于:尽可能地满足高职学生成长的自由性、发展的全面性、存在的主体性、成才的多元性需求,教育和引导学生逐步走向完整的人。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目标不可能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应因其学生基础素质、发展方向与培养模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性技术人才。显然,从其培养目标中“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要求看,高职教育不是培养单纯的专业人,也不是培养单纯的职业人,而应该是培养社会人。因此,高职教育不能忽视人文内涵,必须要有做人、做事相结合的教育观念。今天,迫于国际经济竞争需要和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职业技术教育正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重视。我们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时,必须瞄准教育的目标。既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现实社会,特别是促进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目的,也要充分认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它仍然是一种价值追求的过程,它同时应该满足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应该以追求人性的完美、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其最高目标。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必须要对高等职业教育做出“应然”的思考,如果我们的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像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说的,“只是服务于某些目的的专业工人”,那么“他们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或者说是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失败。”

参考文献:

[1] 国际21世纪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涵其中[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0

[2] 张家祥,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4.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95页

[5]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616页。

大学生全面发展分析 第4篇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呈现出实用化、功利化趋势, 而这一趋势表现为多个方面。

(一) 学习动力向功利化、实用化转变。

全国各大高校普遍存在考研热、考公务员热的现象, 而参加这种考试的动机却鲜有人是为了兴趣、为了研究学术。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为了考研而考研, 为了逃避就业, 认为研究生毕业后能有一个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收入。而公务员就更加受捧, 多年以来, 公务员报名、考试人数突破百万, 有时甚至出现一个岗位几百人、几千人竞争的现象。大学生学习的目的和动力已由学习知识、培养思想、追求真理转变为衡量金钱、时间、精力等投入与工资、福利、待遇等产出的成本收益之上的实用主义活动。

(二) 理想信念缺失。

马加爵临刑前曾对采访记者说道:“我觉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我觉得很多大学生的生活都是失败的。平时, 我与周围的人, 浑浑噩噩过日子。学习不怎么努力, 也没有想过为社会国家做什么贡献。想到的、关心的只是自己的那点心事”。马加爵道出了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理想、信念缺失的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有不少人认为实用、好工作等才是硬道理, 谈理想、信念只会让人嗤之以鼻。所以, 实用主义已成为他们的追求, 而不再是用所学知识造福于他人与社会的理想。

(三) 社会责任感缺失、诚信意识下降。

随着接连几起震惊全国的大学生犯罪案件 (“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杭州飙车案”) 在社会上引起的轩然大波, 我们通过相关调查以及周围同学的讨论, 看出大部分大学生虽对此持批评否定的态度, 却也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于这些负面报道抱以一种事不关己的审慎、冷漠态度。因此,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突出表现在社会责任感缺失。我们时常会听到或看到大学生学术论文造假、考试作弊的现象。为了拿到学位证或等级证, 不少学生由于专业知识不扎实或学习态度不端正, 而正大光明地将作弊工具带进考场或高价买取试题答案。此外, 还表现在大学生随意违反工作合同的规定、大学期间的助学贷款在规定期限内没有还清等。

(四) 入党动机功利化。

当代大学生却呈现出爱国热情下降、政治信仰缺失的趋势, 突出表现在入党动机功利化。现在一部分大学生往往把入党与学分、绩点相挂钩, 认为入党就可以多加几个学分, 而且在毕业找工作时进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就会多一个成功的筹码。所以当代大学生入党并不是成为党员后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而注重的是作为党员甚至官员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如果我们抱以这样一种急功近利的态度去入党, 就很可能造成党员的素质和能力低下。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弱化的原因分析

(一) 历史原因。

社会功利主义文化的再现对大学生的影响。随着科举制度的推行, 过去纯粹的以举荐为主的选仕制度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 所以, 仕途成为人们冲破等级束缚, 进入权力阶层, 获取巨大经济财富的有效途径, 人们对它孜孜不倦的追求着。如今的公务员考试也似乎扮演了这样一种相同的角色, 一旦金榜题名, 就有可能飞黄腾达。社会长期强制的总体性观念压制了人们对个体性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 我们生活在不可动摇的总体性之中, 个体性淹没在信仰的光辉中。人是“为……存在”的整体性个体。在我国传统儒家文化和几千年集体主义原则的影响下, 人们从古至今背负着“集体重于泰山, 个人轻于鸿毛”的传统枷锁。由于这种过分强调集体, 完全忽视和不尊重个体利益和发展观念的长期压制, 对于学习西方自由和个体主义思想的当代大学生, 出现了极端的叛逆并批判集体主义的思想, 反对强迫和约束以牺牲自我利益而保存集体、公共利益的外部力量。所以, 相当数量的当代大学生坚持“集体为我”的可以检测实用性的个人主义原则。

(二) 当代原因。

1.经济原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 人们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也不断加大。尤其是近几年, 我国各大中小城市房价的一路飚升和物价的成倍增长, 迫使人们感到了生存危机、生活安全感缺失。所以, 即将踏上社会的大学生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 也不得不考虑毕业后何去何从。就业、房子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得不提前考虑的问题。经济发展也使得财富、权力等社会资源分配不均, 而导致机会获得不公平。现在无论是在社会生活还是学校, 都存在因经济条件、权力背景等差异而导致的机会获得反差巨大的现象。富家子弟或家庭背景显赫的大学生, 在学习、就业方面总能获得特殊照顾, 而仅仅靠自身能力、知识的大学生却未必能获得机会。这就导致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坚持实用主义, 对考公务员或进国企、事业单位等活动乐此不疲。所以, 当代大学生无心认真、踏实学习, 学习目的功利性太强的现象普遍存在。

2.当前功利、实用意识的影响。

许多高校为了经济收入和知名度, 盲目设置专业和扩招, 伪造就业率。此外, 由于教师考核标准不科学, 高校部分教师出现了学术造假等功利言行。这些都对大学追求真理、文明、公正的校园文化和理念造成冲击, 使得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精神文化在功利主义中淹没。家庭环境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 父母都希望子女拥有一份较高社会地位、收入待遇不错的工作, 其中不乏相当数量的父母希望子女考公务员或进国企、事业单位。所以, 他们的言行对子女的价值取向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当代大学生无论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还是使高昂的投入得到相应的回报, 都急于在大学毕业后找份工资高、待遇好的满意工作。近几年, 我国奢侈品的消费比率逐年上升, 享乐、炫富的现象层出不穷。再加上一些媒体拜金、享乐主义等的负面引导。这些都使当代大学生舍弃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秀传统观念,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实用主义观念和意识。

三、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措施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经典著作中, 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能力的发展, 包括人的体力、智力、潜能、和才能等。二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马克思认为, 人的本质存在于人的社会关系中。三是人的个性的发展。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而当代大学生正面临着许多问题, 所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 大学生自觉抵御不良文化,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当今社会学校的一些不良文化观念普遍存在, 大学生只有严格要求自己, 自觉预防、抵制和克服不良、消极文化的侵蚀, 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及独立完善的人格。如远离和拒绝浏览非法网站、不涉猎非法书籍等。大学生还要克服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极端个人主义, 秉承一种“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服务意识, 与他人、集体和谐相处。此外, 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 而且必须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马克思认为“人是实践着的人, ”人的本质就是社会性的实践。所以, 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如校内外的公益活动、假期的社会实践调查等。

(二)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做到:第一, 加强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大学精神及办学理念等方面, 高校教育要符合大学精神并且做到积极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教育理念。第二, 加强师生的行为文化建设。高校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师生的言行。如日常行为规范、交往礼仪等。第三, 加强活动文化建设。通过开展针对性强、内容丰富的活动来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最后, 我们必须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渗透到教育过程中, 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仰。

(三) 社会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

当代大学生作为大众传媒一个非常庞大的受众群, 受其在价值观和信仰上的导向。大众传媒要坚持大力倡导社会主流文化,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政府的相关宣传部门应加强对其的管理与引导, 使其宣传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积极的社会主流意识。如整顿、监管电视剧、娱乐节目等的播放;制作有意义、有价值的文艺作品;鼓励社会榜样人物和事件的宣传。

摘要:大学生曾经是“国家栋梁”、“天之骄子”、“名族振兴的希望”, 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 其已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群体。本文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为切入点, 通过分析其形成和变化的原因, 同时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 论述如何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

大力发展校园足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5篇

【关键词】 校园足球;发展;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0―0035―01

一、健全机制,营造氛围

首先,要将校园足球作为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素质发展工程来抓。要将其纳入学校发展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纳入学校总体规划,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校园足球工作三五年规划、分年度计划、落实方案和具体措施等。对校园足球开展的时间、活动范围、活动方式、活动内容、人员安排及活动反馈等方面做出具体细致的安排,为校园足球的顺利、有效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其次,要着力提高师生认识。要通过组织学习,使全体师生了解国家足球发展战略和政策,让师生感受足球文化,爱上足球运动。足球本身让人快乐,通过学校围绕足球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享受足球带给他们快乐的同时,也领悟到足球体现的拼搏、团结、坚韧等精神,使学生的意志得到锻炼,使足球精神得到体现和发扬。

再次,要营造舆论氛围。要利用网站、广播站、学习园地等广泛宣传足球知识和足球文化,要充分利用本校校讯通、橱窗宣传栏、展板、班板报等展示各班级足球活动的风采,广泛宣传开展校园足球的意义和价值,动员各班主任做好家长的工作,使全社会理解、支持学校开展这项工作。

二、抓好普及,经常训练

“人人爱足球,人人会踢球、人人踢好球”是对校园足球活动提出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要开设足球课程。可以将足球纳入常规基础课程,每周每班加设一节足球课,开展足球普及教育活动,学校为全校每位学生配发足球,让学生们随时玩、随时练,手不离球,爱上足球,并将足球技能纳入体艺2+1项目,每学年对足球技能技巧进行测评,掌握学习效果,督促“人人会踢球”;二是要将足球与快乐大课间、课外活动有机结合。可将足球作为大课间活动的主要版块之一,适时运用抱球跑步热身――颠球――踩球――两脚间传球――足球活力操等环节,采取射门游戏、颠球游戏、传球、运球绕竿等活动,使学生在锻炼身心的同时,掌握足球技能,一举两得;三是要扎实开展足球训练。在日常训练中可以分三个队,即高年级男足队、低年级男足队和学校女足队。训练中严格落实“三保证”,即保证训练时间、保证训练人员、保证训练效果;四是要抓好普及。要进一步深入普及足球教育,坚持做到四个一:每班每周一节足球专项课、每人每天活动一小时、校队每天一次专业训练、每学年开展一次校级班际联赛。

三、强化师资,改善条件

开展校园足球,条件是前提,师资是关键。首先,想要发展足球运动的学校就应该尽最大能力为校园足球提供物质保障,除为每个学生配发一个足球外,还应该全力提供足球课程和训练所需用的器材、设施设备、所需物品和经费,想法设法改善场地条件,想方设法利用邻近中学、体育场等周边场地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好、更适用的足球训练场地,保障校园足球的顺利开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足球队聘请专兼职教师,解决教师和队员的后顾之忧;其次,要抓好校本培训。要以一带三,以三带全,让专业足球教师培训和带动全体体育教师向足球专业化发展。在培训途径上,采取“内部交流、外出学习、校本实践、专家引领”的方式,力促师资队伍的成长与壮大。同时,积极引导教师做好校园足球方面的教科研,以教科研促进专业提升;再次,可以尝试编写和使用足球校本教材。通过校本校园足球教材的讲授学习,更容易让每个学生热爱足球、会踢足球、常踢足球,让每个学生了解足球的规则和足球的文化,使足球文化走进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

四、渗透文化,提升品质

学校应该注重足球文化的渲染和足球精神的塑造,如通过开展足球啦啦操比赛、足球节征文、手抄报比赛、足球幻想画、足球广播站等活动普及足球、宣传足球,将其渗透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当中去,让学生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喜欢上足球运动。一方面,在普及足球知识、掌握足球技能的同时,我们应该积极挖掘足球文化,注重固化足球运动中形成的勇于拼搏、不甘失败、敢于竞争的品质,并把在足球活动中形成的精神迁移到更广泛的学习生活中去,培育学生养成勤奋刻苦、持之以恒、善于交往合作的品质;另外一方面,要让师生和家长认识到,开展校园足球,培养运动员是次要的,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使学生获得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才是最主要的。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6篇

多年来,西大附中秉承“为做人奠定基础,为成才积蓄力量”的校训,以育人为本,狠抓素质教育,取得了骄人的办学成绩。

打造一流师资

西大附中拥有一批精于教学、勤于育人的资深教师,各学科备课组的组长均是南宁市学科中心组成员或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聘任的业余教研员。多年来,该校狠抓教师队伍建设,精心打造团结奋进的教师团队。

“以老带新”是西大附中提升师资水平的重要措施。青年教师廖素婷曾在2013年全区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夺取第一名、在全国第四届“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荣获高中组二等奖,她告诉记者:“我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我校‘以老带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分不开。”在她成长的道路上,李伟雄、文铭、莫满玉、郭雄英、苏志秋、李裕娟等教师都曾给予她诸多帮助。

带领学生参加此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带队教师李珂霖告诉记者,退休教师、曾经的备课组组长卢逸清是将她领入门的“师傅”。如今李珂霖也带了“徒弟”,教龄只有3年的李东容老师就是她的“徒弟”之一。

学生评教,集体备课、教师技能竞赛等,是西大附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的重要举措。每天下午第九节课,每班20名学生代表本着客观、公正、负责的态度对授课教师的工作表现作出认真的评价,评价结果会公布到本校的办公系统上,方便教师针对学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每周三上午9点半,是西大附中的科学教研组、体育教研组和美术教研组教师集体备课的时间;每周三下午第七、八节课,是该校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教研组教师集体备课的时间;每周四下午第七、八节课,是该校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教研组教师集体备课的时间。集体备课有效发挥集体的力量,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教师技能竞赛则是对教师技能的考核,每学期都会开展,通过技能竞赛,教师们看到人之所长,发现己之所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西大附中为教师提供了较高的教学、教研平台,造就了一批优秀教师,目前该校拥有广西特级教师5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55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60人,自治区A类人才1人,南宁市B类人才3人。

搭建广阔舞台

西大附中校长李志强说:“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搭建广阔的舞台,开展符合学生实际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长知识、增才干、受教育。”

西大附中积极搭建让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如较大型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元旦文艺晚会、11月中旬的校运会和3月的科技文化艺术节。西大附中的师生们将这三项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统称为“两会一节”。

元旦晚会是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展示个人才艺的舞台。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该校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设计晚会。参与201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5名学生告诉记者,西大附中元旦迎新晚会的节目丰富多彩,表演形式不拘一格,有群舞、合唱、独舞、独唱、小品、话剧等。准备节目时,他们都是自己动手做道具,主动请教专业教师,当辛苦排练的节目获奖时,他们感到特别高兴和自豪。

校运会充分展现了西大附中学子阳光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各班开幕式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灰太狼、唐僧等卡通人物出现在入场式上。除了传统的田径比赛,该校还设置了别具特色的集体竞游项目如16人长绳、胯下传球、二人三足运球接力、三人板鞋等。运动会达到了增强体质、振奋精神、凝聚人心的目的。

科技文化艺术节也是西大附中每年的一大盛事,从预赛到决赛,该项活动每年将持续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项目丰富,包含了舞蹈大赛、器乐大赛、插花比赛、电脑制作大赛、厨艺大比拼等,涉及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项技能。插花比赛是科技文化艺术节的传统项目,深受学生喜爱,参赛选手可选择玫瑰、康乃馨、菊花等其中的任意一种作为主题花卉,适当加入辅花和叶材,用作品阐释对美的理解。插花比赛指导教师陈斯说:“制作一件好的艺术插花作品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技能,还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除了“两会一节”,西大附中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很多,如新生军训、“开学第一课”“国旗下的演讲”、年级篮球比赛、民族文化月活动、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等,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个性,提高了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组织学生参赛

2013年11月2-3日,全国啦啦操联赛广西分赛区(南宁站)比赛在广西大学体育馆举行,西大附中李燕老师带领啦啦操队队员参赛,获得了一级轻器械动作中学组冠军、街舞舞蹈啦啦队一级自选动作中学组冠军,以及花球舞蹈拉拉操一级自选动作中学组第二名。

李燕老师说,西大附中几乎每年都能获得这样的荣誉。该校啦啦操队有良好的教学和训练基础,早在2006年就曾代表我国赴美参加世界啦啦操队锦标赛,并夺得国际女子公开组的银牌,这是中国啦啦操队首次获得国际大赛的奖牌。

此外,该校“电脑机器人”科技队曾7次荣获全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排球队曾代表我区中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排球赛并进入八强,多名学生参加全国书画比赛荣获一等奖等。这些奖项充分体现了西大附中对科技教育和艺体教育的重视。

该校的科技和艺体教育采取先面向全体学生,再着重培养特长生的做法。该校政教处主任、排球队带队老师黎雄宁说:“竞赛可以促进普及,普及又有助于竞赛,二者相辅相成。”就排球项目来说,该校通过体育课和每学期一次的排球赛促进普及。在上课、比赛时,黎雄宁等体育老师会留意其中有潜力的学生,将他们吸收到排球队中来。此外,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黎雄宁老师都会对体育特长生进行面试,从30多名体育特长生中选出4-5人吸收到排球队中。他从脚步、手法、移动、垫球、传球、扣球、拦网等基本功教起,逐渐增强学生的柔韧性、爆发力、弹跳力等身体素质。

nlc202309041103

学生参赛获奖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曾多次带领学生“走南闯北”,参加全国、世界机器人大赛的指导教师谭学告诉记者:“在指导学生时,我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给予学生所需要的辅导。”他让学生在攻克难题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满足感,同时让学生大胆设想、谨慎求证、互帮互学。该校的获奖项目“光碟管理与自动播放系统”“免停车火车活动站台”“智能交通机器人”“节水高效太阳能”“彩电节能和家庭保安两用机器人”“桂林山水智能导游”等创意发明就是学生们一起思考、制作出来的。

提炼办学模式

2012年,西大附中在总结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体两翼”特色办学模式:以教学为本体,以科技教育和艺体教育为发展的两翼。

在实施“一体两翼”的过程中,以李志强校长为首的西大附中领导班子认识到,特色课程是特色高中发展的载体,能集中体现特色高中的办学特色,而传统的课程模式很难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必须进行特色课程改革。

2012年以来,西大附中着力构建“三维课程”:开足开齐国家要求的必修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和课外活动课程。在必修课程的教学上,该校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体现办学上的深度、广度和科技、艺体特色。该校设置了“特色选修课”和“综合选修课”,选修课一般安排在第9节课,文、理科侧重点有所不同,且从高一到高三逐步增加难度。李志强校长说:“‘三维课程’的目标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和美术特长,使有特长的学生得到更专业的培养和发展,从而形成一套富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为了满足科技教育和艺体教育的需要,西大附中不断完善各项硬件设施。目前,该校建设有多功能排练厅、机器人工作室、天象馆、科技活动室等,满足部分学生开展艺体、科技活动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西大附中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活动地点标准化,活动材料丰富化,声像服务全面化”的要求,积极建设学校综合楼,努力为学生配备更为齐全的多功能室。

“未来,我们将完善4个音乐工作室,3个机器人工作室,新建3个美术工作室,升级改造30间通用技术教室和4间计算机教室,完成系列校本教材的编写,创建‘青少年艺术研究院’‘青少年科技发明研究院’,并与国内、国际兄弟学校建立特色联盟……”李志强校长展望道。

作为邕城的一所老牌名校,西大附中将在“一体两翼”办学模式的引导下,继续奋力前行,创造更多的教育佳绩。

[题图:2013年10月18日,自治区党委常委范晓莉(左七)、自治区教育厅厅长秦斌(左三)与参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学生亲切合影。西大附中校长李志强(左一)陪同。]

(责编 陈 蓉)

大学生全面发展分析 第7篇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的差异性,其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各有不同,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也存在差异。作为一名教师,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性,首先我们得了解并尊重他。尊重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易于全部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方式教学。否则,即使教师教起来十分辛苦,学生也学得很艰难。

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条件下提供高品质的学习,而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进行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是指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活泛的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不仅个体学生的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在实际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多提供开放性问题的教学,在这些问题的理解和解决上,不追求答案和解法的统一,不设计唯一的标准答案,不随便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而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向书本挑战,鼓励学生独特的想法,让学生更深层面地研究问题。总之,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

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要面向全体学生,辐射范围要大、要广。例如,在可能性问题教学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悬念,激发学生注意力和思维:孩子们,老师有个伟大的发现,随意翻开数学课本,一定会有如下的神奇情况:左边的页码是一个偶数,右边的页码是一个奇数,你相信吗?这一问题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接触和认识到的,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因而能很快引领学生进入数学认识世界,不断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因此,教师备课的时候要注意,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为提高教学效益做好准备。

二、关注课中,引领探索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每位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流、参与探索、参与汇报,都能动起来,使每位学生都能进入最近发展区,都能有所收获,具有成功感。”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应当正确理解个性差异,尊重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有针对性地给予充分肯定,使其体验其中的乐趣,让其在自尊自信中不断发展。

1.承认每位学生的个性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事实,不同年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年级的学生也存在很大差异,同一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也不一样。有的学生性格外向,喜欢与人交往;有的学生喜欢独处,不善言辞;有的学生能歌善舞;有的学生精于制作;有的学生喜欢听别人说出自己的不足;有的学生将此视为耻辱。这些都是个性使然。我们教师都应予以尊重。另外,我们还要认识到这些个性差异无绝对的好坏之分,我们要因势利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绝不能孤立与拒绝那些有缺点或表现不好的学生。给他们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期待,多一分鼓励。善待孩子的过错与失败,多关注其闪光点、亮点、前进点,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好的发展。

根据学生的个性,使用不同的评价语言。教师应当首先注意观察和分析学生,搞清楚每位学生的“脾气”,采用有针对性,灵活的激励性语言。如给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肯定的同时多提供否定的信息,激励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予以肯定的信息,调动他们“我能行”的内驱力,做到使不同层次不同情况的学生在老师激励性评价中都看到自身发展的起点与潜力,来激励、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2.用不同的标准来评价不同的学生

如果我们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存在着千差万别丰富多彩个性纷呈的学生,将会使大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受挫。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作为一名教师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人人优秀、个个成材。因而对于具有良好学习习惯,表现优秀的学生总是表扬多于批评,而对于学习习惯差,不思进取的学生批评指责多于赞赏表扬。因为他们距离老师的要求很远很远,久而久之,就会使总受到批评的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让孩子离老师越来越远,犯的错误越来越多。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对待前者我往往提高评价标准,对待后者降低评价标准。例如,对发言积极踊跃,但不加思考的学生应该以回答的准确性和思考的深入性作为评价标准,以帮助其克服毛躁冲动的毛病;而拘谨胆小的学生只要能主动发言,就值得表扬了;对于能踏踏实实学好课本知识的学生,我会要求他们阅读课外书籍,增强创新意识;对于纪律性差,不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只要他上课坐姿端正,我就会表扬他:“看,××同学上课时多么注意听讲。”让他在老师的赞扬下逐渐改正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总之,在评价过程中,注重评价过程,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帮助学生认识了自我,建立了自信。在课堂上,我看到了学生踊跃发言,大声朗读,落落大方地参加各种表演、游戏;在课下,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学生在坦诚、关爱、相互尊重的评价氛围中,乐于接受评价、乐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由此获得快乐、自信、成功,并在这种快乐、自信、成功中茁壮成长。

三、关注课后,关爱学生

每个班级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学困生,学困生的学习跟普通学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学困生在班集体中常常会觉得没劲,跟不上,力气使不上。最后就被教师“遗忘”,这会导致一系列学生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做到如下: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其感受到教师,班级的温暖

教师要让其感觉到我们会等他,他可以跟得上的。让其放下过多的心理包袱。

2.家校沟通

学生与家长关系更加亲密,而且接触的时间更多,我们可以让家长以家庭的爱来融化学生厌学的心,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学校生活。

3.分层作业

对学困生,我们可以适当减轻作业负担,减轻其作业难度。给其喘息的机会。

总之,学生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来包容学生的差异性。须知,有个性的教育,尊重个性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参考文献

大学生全面发展分析 第8篇

速写可以为学生绘画提供丰富的视觉刺激,促进学生视知觉的发展,就这个意义来说,速写对学生的绘画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拿起笔来画速写,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力,又能为他们日后接轨画素描甚至从事绘画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速写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一、速写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注意能力

速写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捕捉生活中美好的瞬间。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观察是取得知识的重要步骤。”塞尚曾说:“我在自然面前,成为更为洞察的画家。”观察是绘画的首要问题,也是获得其他许多知识和感受的重要途径,所以学画先要学会观察。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初中学生在观察时眼光在对象上跳来跳去,不能有顺序地将物象完整地扫描,而且看到的东西很有限,部分细节常常被遗漏,知觉是模糊不清的,注意的稳定性不够,就不可能深入细致地去表现对象。

实践中我们发现,速写教学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效果显著,全面而细致的观察是写生成功的前提,而观察离不开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在作画前,要向学生明确观察任务,比如一节课画三幅速写。在作画时,学生自始至终将自己的感知集中在所画实物上,排除各种干扰和无关刺激。因此,在速写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获得较好发展。实验教学结果表明,能顺利完成一幅速写写生画的学生,其注意品质如注意的稳定性等方面的发展,明显优于未受过任何写生画教学训练的学生。当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教给他们正确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是必需的。经过多次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并能养成主动观察的习惯。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这为绘画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奠定了基础。

二、速写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造力可称之为智力的最高形式。人类社会之所以能不断发展进步,正是人类具有创造力的功劳。所以培养人的创造力是教育,也是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而速写恰好是艺术创作的前奏,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石。

速写教学允许甚至鼓励、引导学生通过对客体的观察来表达主观的意识,这里的意识来源于客体对主体的刺激,包含着以往的经验和学生个人特有的情感体验及表现方式。所有这些交织在一起,在绘画创作中形成新的形象。正如威廉·康顿所说:“创造性设想就是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分解和组合。”速写教学不满足于客观物质世界真实的描写,它鼓励学生在观察与表现中不拘泥于客体的外在形象,学生可以任意将视点扩展,扩大写生的内涵,减少被动抄袭现象。另外,由于速写一开始就强调和鼓励学生主动地选择取舍,因此,速写可以视为对创作的原动力的培养。无论学生将来是否从事美术专业学习,速写表现力的不断增强和发展都将使他们养成通过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为培养学生的创作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源于见多识广,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印象积累得越多,就越会产生丰富的联想。最好的办法就是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扩大知识面,并把所见、所想及时画下来,这样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想象的源泉才不会枯竭和泯灭。而速写正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途径。由于速写具有随手可取材的特点,当学生在进行一段时间的速写训练并产生了兴趣以后,完全有可能养成有意识的观察习惯、“游戏式”的速写练习习惯。细心的老师会发现,有少部分同学的书包里常放有自己的绘画作品,其内容大多是卡通人物、动物、古装小姐、同学的漫画像等,这些画尽管手法稚嫩,但如果老师能将这一行为适当引导,加上速写技法的指导,就会使更多同学养成良好的兴趣、习惯,无疑对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有着不同于其他学习方式的特殊作用。

三、速写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个性在心理学中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既涉及个人先天的某些心理特征,又与后天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尊重个性意味着承认个性的存在,并给予相应的重视。受到尊重的人会产生自信心,感到“天生我才必有用”。发展个性意味着把每个人的独特的个性因素,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手段加以培养,使之在质的方面不断提高升华,甚至可以把某些潜意识的因素也整合到更为自觉、更为稳定的理性活动之中。

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方面,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个人特色和风格。强调逼真严谨的描绘方法往往容易约束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而速写教学则要求把个人感受、情感带进对客体的表现活动中,不过分追求“像不像”的“客观标准”来评价学生的作品,而是看学生作品中是否有个人对对象的独特的感受和见解,能否抓住对象突出的一点进行较为深入的刻画。速写教学充分尊重青少年的个性,允许学生对同一物体做出不同的描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美术语言完成自己的作品。以这种指导思想教学生速写静物、景物、人物时,学生表现自身感受,画面千姿百态,充分体现了对所写对象不同的观察理解和个性心理。

速写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发展了个性,正如赫德所说:“创造型儿童最显著的特点是拥有自己的个性。”只有拥有个性的人才能在竞争的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大学生“QQ群”与全面发展 第9篇

一、个人成长中的“两个特征”和“一个情结”

我的个人成长历程有两个典型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多种经历”。我没能做到特别专注地学地理就一直做地理, 做教师就一直在院系。从1988年走上工作岗位, 我先在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专门做研究, 1991年到北京师范大学 (以下简称北师大) 做教学和科研, 1997—2006年又在北师大教务处做教育管理。因为我的人事关系一直在地理系, 所以是教学、科研、管理一起做, 经历所谓的一肩挑、两肩挑、多肩挑。第二个特征是“三师”型。现在人们把拥有北京大学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学位和拥有清华大学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学位的人分别命名为“三北”、“三清”, 可以很自豪地说, 我是“三师”型的, 我的本科、硕士、博士学位都是北师大的。

从孩提时代到现在, 我的个人成长一直围绕着一个情结:在我的内心中, 我最喜欢的职业是教师, 我的个人经历也和我的教师情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成长中的很多事情是偶然中的必然, 与很多的巧合一起形成今天的师缘。我的童年生活就和“教师”这一身份息息相关。我生于1963年, 从1966年起我就开始扮演“教师”的角色, 那时“文化大革命”刚开始, 家家都在跳“忠字舞”, 在“早请示、晚汇报”。邻里长辈会让我在大院“早请示、晚汇报”时领誓, 领着大家向毛主席宣誓, 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那时我才三岁。那时的小学课后, 我们都会固定到某一家参加“学习小组”, 一起做作业。我哥哥姐姐的同学放学后都会到我家来, 在他们写作业时, 我会把家里吃饭的长方形的矮桌立起来, 站在旁边, 俨然是一副教师模样, 再顺便跟他们学一学, 在我4、5岁时就有一个小教师的“范儿”。我的中学在北京35中就读, 马季先生、王岐山书记都是我的校友。我在初二时第一批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有幸做了很多学生干部工作和社会服务工作, 还当选了北京市西城区团委委员, 从小就一直当干部给我提供了很多锻炼的机会。在我高二担任学校团委委员和班级团支部书记期间, 我就当时中学生特别喜欢的小说《青春万岁》组织了一次全班读书讨论会。《青春万岁》是王蒙先生的力作, 描述解放初期的校园生活。学校很支持我, 还邀请媒体记者一同参加, 高中就接受媒体采访, 现在我都觉得挺有意思的。在讨论会中, 有同学就问我:“如果毕业时, 学校希望你像《青春万岁》的主人公郑波那样, 毕业留校就当教师, 你会怎么办?”我当时就站起来, 毫不犹豫地说:“我本来就想当教师。”高考时, 我的第一志愿是北师大, 第二志愿是北京师范学院, 至此就和教师, 和北师大结下缘分。我们地理系1981级很活跃, 也很优秀。在全校第一届板书比赛中, 我在预赛中拿到第一名, 不过决赛时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1991年6月, 我回到北师大当教师, 教龄不足两年。在1993年5月北师大第三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 我获得理科组的第一名。从1997年开始到2013年, 每四年一届的北京市和国家的教学成果奖励中, 每届我都有收获, 现在我的书柜中存放着7本北京市的获奖证书、5本国家级的获奖证书和奖章, 其中还有我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的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的证书。

我做过很多工作, 有过很多角色, 曾离开北师大, 然后又回到北师大, 曾离开以教学为主的岗位, 又重新回到教学主业中。启功先生在第一届教师节中送给全国教师的书法名作——“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一乐也”中确实写出了热爱教育、喜欢教师职业、把教师职业当作事业的一群人的心声。实际上, 我的前半生是一个杂家 (也许叫杂役更好些) , 因为人在不了解自己、不知如何定位自己时, 是需要探索和摸索的, 但有一条,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 如果是当教师, 还要用“情”。就像我们常常听到的一个故事:有三个人在盖房子, 一个记者采访这三个人, 在问第一个人“在干什么”时, 他的回答是“我在挣钱”;在问第二个人“在干什么”时, 他回答说“我是在盖房子”;在问第三个人“在干什么”时, 得到的回答是“我在盖我心目中一座理想的建筑”, 最后第三个人变成著名的建筑学家。在做事的过程中, 第一个人做事是被动的, 是别人要他去干的, 很容易干一行、厌一行;第二个人将盖房子当作职业, 能够出成果, 他也乐在其中;但只有第三个人把盖房子当作事业来追求, 用心去做, 做到极致。

由于我经历过多种岗位的工作, 我对一个哲学原理, 即“世界是具有普遍联系的, 不同的事物之间能相互促进”有很特别的体会。不同岗位工作的锻炼对个人的全面发展非常有益。比如, 我曾经接受过非政府组织 (NGO) 的培训, 做过LEADer (LEAD是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国际非政府机构“Leadership for EnvironmentAnd Development”的四个首字母) , 有同50多个其他国家的人一起跨文化交流与学习的经历, 在NGO中接受到的许多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我都可以把它引荐到北师大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务处工作期间, 我常常有机会接触到校内外的名师, 如张厚粲先生、王宁先生、王静爱教授、舒华教授、郑新蓉教授、于丹教授等, 这里仅仅提了几位女性名师, 这些北师大的女教师在教学、科研上的发展和成就无形中给我一种榜样的力量, 使我在做管理工作的同时, 并没有丢下教学和学术。

人们都希望“死而无憾”, 就是当我们在回首往事时, 会对自己所有的经历感到无悔, 感到非常丰富, 感到有意义, 感到快乐, 因此, 我们要全面发展, 做事情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也不能像熊掰棒子一样, 掰一个丢一个。做事情的过程中应该有一条主线引领着我们, 影响我们, 这条主线也许是通过后期的不断探索和摸索形成的, 但无论如何, 要有主线, 因为有主线时, 我们才会有意识地守住自我, 简化生活, 遵从自己内心的热爱, 不被更多的诱惑所吸引。我离开北师大, 又回到北师大, 离开学院做行政, 再回到学院, 都是因为遵从这种内心的热爱。凯瑟琳·赫本是世界上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最多的演员, 她曾4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一生中主演40多部享誉世界的影片, 她所从事的演艺事业就是出自她内心的热爱。在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时, 她从不去领奖, 而是专心地做她最喜欢做的演员。在她41岁时, 她作为颁奖嘉宾, 第一次走上奥斯卡的颁奖台。在她走上台时, 全体观众为她的到来发出热烈而由衷的掌声。赫本在台上给大家深鞠一躬, 说:“非常感谢观众们对我41年来的‘自私’的宽容。”她所说的“自私”就是观众希望在领奖台上看到她来领奖, 但她没有来, 仍“自私”地做她喜欢的演员, 但观众仍然对她的到来表示由衷的高兴和欢迎。赫本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守住自我, 遵从自己内心的热爱。

二、“QQ群”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北师大是全国教育教学的领军者, 在人才培养中奉行“全人教育”的理念, 期望将学生培养成全人, 实现全面发展。在我的个人成长过程中, 我对全面发展很有感触, 接下来想就“全面发展”谈谈我的理解——从我们大学生的“QQ群”谈起。这里的“QQ群”并非腾讯公司的聊天工具, 我指的大学生的“QQ群”, 是我自己创立的, 以Q开头, 或者包含有Q字母的一系列有关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认真协调的一组组的“QQ”关系。

大学生“QQ”之一, 是指大学生既要有高的IQ, 更要有高的EQ。IQ是人的智商,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力、思维力、判断力、应变能力等。凡是来到北师大的学生都是百里挑一的, 可以说IQ没有问题, 但学生的情绪、情感、意志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又怎样呢?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大家求学、求职、婚恋的过程中, 情绪常常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产生自我怀疑, 出现挫败感, 在很多情况下, 这不是智商, 而是情商、逆境商 (AQ) 因素在发生作用。针对这些问题, 我以地理学者的身份来讲讲地理学在EQ问题中的理解和启示:千条江河归大海, 河流都是曲折的, 是由于自然界没有平坦的地形让河流走直路, 人生也一样, 会有种种阻碍。自然界虽没有平坦的路, 但河流还是会汇入大海。地理学上讲, 河流走弯路会增加流程, 降低河流流量, 避免洪水溢出, 减少对河床的冲击, 同时也因为走了弯路, 会避开一道道障碍, 最终汇入大海。由此可以隐喻人生:走弯路是人生常态, 遇到曲折时, 我们要怀着平常心看待前进中的坎坷挫折, 不悲观失望, 不长吁短叹, 不停滞不前, 像河流一样, 绕开阻碍, 才能抵达人生目标, 因此我们要提高EQ水平, 用良好的EQ支撑IQ, 才能将人生过得更精彩。

大学生“QQ”之二, 是指Quality和Quantity。到了大学阶段, 大家都希望能够拿到 最终的Qualification, 即学位证书, 包含数量和质量间的矛盾。相较于我们这一代来说, 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很多诱惑, 应当正确地处理好选择的问题, 珍惜现在享有的物质和文化条件。《哈佛幸福课》认为幸福感是人生的唯一标准, 幸福感来自当前的快乐和未来的意义, 能把快乐和意义结合在一起的人才会真正地感到幸福。哈佛的一位教授用吃汉堡比喻四种人生模式:第一种是享乐主义型, 只注重好吃, 而忽视健康和未来的意义;第二种是奔波忙碌型, 牺牲眼前的幸福, 追求未来的意义, 天天忙碌, 甚至把自己的健康都搭进去;第三种是虚无主义型, 既不享受现在, 又不关心未来, 现在很多的青年人都有这种苗头;第四种是幸福型, 既享受当下的快乐和美味, 又考虑身体健康。从这四种人生模式看, 我们应当学会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 享有幸福人生。

大学生“QQ”之三, 是指Question和Crossquestion (XQ) 。大学生既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还要Crossˉquestion, 跨学科、海纳百川地去学习和研究。大学生踏入高校的第一天就走上一条“士途”——获取学士学位, 之后还可能会继续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我所指的“士途”不是“仕途”, 是指求学之路、成长之路。我们最终获得的带有“士”的学位, 不是单纯的学分, 而是要全面的发展。《说文解字》中对“士”的解释是“合十为一则为士”, 隐喻是要把十个复杂的问题融合成一体, 把十个相关学科的问题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解决我们当下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问题, 此为“合十为一则为士”。从“士”的书法构成看, 上面的“横”很长, 寓意作为学士要有广泛的涉猎, 要有长足的发展空间;中间的“竖”要很直, 代表主线清晰、为人耿直;最底下的“横”要比上部的“横”短而粗, 隐喻人生发展的基础要扎实, 积累支撑人生发展的一切素质。因此, “士”给我们的启发是要广泛涉猎, 给通才拓宽通道, 为天才开辟空间, “合十才能为一”, 积备厚重的道德、业务、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

大学生“QQ”之四, 是一组英文和汉语的组合, 指Queen和Qun。第一个“Q”是Queen, 即每位女生都希望成为群体中的女王, 第二个“Q”就是群体的Qun, 这组“QQ”是在讲个人发展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 因此考虑个人的发展, 一定要考虑周围的环境和所处的集体。想成为Queen的人, 通常会具有坚强、高傲等性格。当柔性欠缺时, 在处理个人价值和团队关系时, 我们就会容易遇到困难。我想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人质之死。故事的主角叫做米歇尔, 她有两个女儿和优越的家庭环境。故事发生在2003年2月, 一群绑匪绑架了15名来自欧洲的游客, 将他们挟持到撒哈拉沙漠。历经5个多月的痛苦和恐惧, 15名被绑架者中有14名被释放, 只有米歇尔没能幸免。表面看, 米歇尔的死是由于没有获得充足的水而导致的, 因为绑匪给米歇尔的水最少。其实不然, 心理学家通过对当时情况的分析, 认为米歇尔并非死于缺水, 她获得的水基本能够保障她的生命, 真正的死因是因为米歇尔的倔强个性, 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和合作, 甚至一同被绑架的男朋友都弃她而去, 真正击垮米歇尔的是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人质之死给我们的思考就是要善于与人合作。友善相处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美德, 是社会所需要的。这种美德可以使人格变得高尚, 用一种豁达的心态去分享别人的成功, 用一种欣赏的眼光肯定别人, 人生的境界也会因此而得到提升。不论何种情况, 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包容、合作都可以给人带来幸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四会”的教育目标, 即学会做人 (learningto be) 、学会做事 (learning to do) 、学会学习 (learning to know) 、学会与人相处 (learning tolive together) , 其中最后一条就是要正确地处理好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相互依存, 而缺乏包容感、只看重自己的价值、不会与人相处, 则会带来很恶劣的影响。我们要正确地、有机地处理独立性与包容性, 每个人既要表现出自己独立的品质, 但又不能表现出过分的独立, 与集体产生隔阂。

谈到Queen和Qun这对关系时, 我还想谈谈女人和家庭的关系, 特别是夫妻间的关系。女人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就是Queen和Qun间的关系。女人在追求独立性和个人价值时, 希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职场上就会呈现出强女人的形象, 但任何事情的环境变化都会导致对策必须作出相应的变化。强女人不同于女强人, 强女人是一个褒义词, 在职场中, 当女人不得已跟男人打拼时, 要表现出女人独立的一面, 但在家庭中则要做回小女人, 因为小女人才是女性最本质的一面。我们应该考虑如何与丈夫、孩子以及公婆等长辈这个群体和谐相处。女人在对待男朋友/丈夫时, 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 因为在这个社会中, 男人的自尊心普遍比女人要强, 给予男人足够的尊重才能养成他们的自信, 养成他们的责任感。女人决定男人的高度, 男人决定女人的幸福, 所以家庭关系中, 我们要找到一个契合点, 正确地处理女人在事业上的独立性与家庭中的包容性。

大学生“QQ”之五, 是指QuanQiu (全球) , 其他几组“QQ”之后, 从洋文回到我们的母语。传统文化认为女人应该围着锅台转, 但女性同样应当有全球视野, “全球”代表一种人生的视野。有人认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人生的视野有重要的影响, 但我认为这些影响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消除, 我们可以提升自身的思想高度, 因为思想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当今社会是一个“化”的时代, 比如年轻人追求个性化, 交通追求现代化、信息化等, 还有一个“化”关联着全球发展、国家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即全球化 (globalization)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国家间的利益互相联系, 一个国家谋求自身的发展首先是要站在全球的舞台上纵观全球的风云变化, 找到自己的位置, 然后才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在2001年12月13日加入WTO, 由此与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意味着中国与世界各个强国一道共享世界的舞台, 用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来说, 就是中国要与“狼”为伍。在与“狼”打交道的过程中, 我们首先要了解“狼”与“狼性”, 甚至要学“狼叫”, 如英语。经济全球化将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中国借助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发展自己, 使国家的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位。当世界已经在开始为中国的成就或喝彩, 或忽悠时, 我们应当善于以全球的视野冷静地分析中国的成功与不足, 了解国际上的经验教训。

一方面, 站在全球的角度, 我们可以了解国家的发展方向。全球的生产领域遵循“微笑曲线”, 生产、销售、供应等各个环节都在价值链中进行。“微笑曲线”告诉我们, 在全球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会影响最终获得的价值。在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国家, 会获得“微笑曲线”价值端的一个高端, 拥有品牌、营销策略和全球的市场, 则会获得价值链的另一高端。在生产环节占有主要位置的国家, 以加工为主, 出卖劳动力、资源的国家, 其获得的价值就会很小。虽然中国享有“世界工厂”的称号, 但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仅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位置, 所赢得的价值非常少。通过类似的分析, 我们能够了解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升研发能力, 研发中国品牌。为此, 我国的教育改革要能够鼓励培养创新型人才, 提高国家的原始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 站在全球地缘的角度, 我们可以理解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近年来, 中国迅速崛起, 在2010年成为世界GDP第二大国。据预测, 也许在2019年中国的GDP会超过现在位居世界第一位的美国。中国的崛起使世界的权力结构进行重组, 有人宣称世界已经到了G2时代, 即中、美国的时代, 美国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也提出过“中美国 (共同体) ” (Chinamerica) 这一新概念。过去, 世界范围内有限的资源被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所享有, 在中国崛起后, 我们要和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共享有限的资源, 必然会与他们发生矛盾冲突, 这会让我们了解随着中国的崛起而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矛盾激化的原因。中国和美国是最典型的两个博弈大国, 而且是零和博弈——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头号的发达国家、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债务国、最大的出口国和最大的进口国, 二者必然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期居于世界首位, 是一个守成大国, 中国是崛起的后发大国, 后发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就会存在一种典型的博弈关系。丘吉尔曾说过:“国家与国家之间, 没有永恒的敌人, 没有永恒的朋友, 只有永恒的利益。”因此, 我们在听国际新闻、听中国和周边问题的新闻时要用全球的视角进行分析。再看看日本, 尽管中国2010年的GDP超过日本, 但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和日本的真实情况。1996年7月, 日本的人口约是1.23亿, 而中国截止到1996年7月时的人口约是12.35亿, 中国的人口是日本人口的10倍。中国大GDP, 小人均;日本小GDP, 大人均, 真相就是日本2010年一个人创造的GDP价值相当于10个中国人创造的, 因此, 日本绝对不是一个可以被小视的国家。现在, 日本的人口增长模式是成熟型的零增长模式, 它的人口至今还是1.2亿左右, 但中国的人口持续增长。温家宝同志曾提出, 在中国, 如果要谈富裕, 只要一除以13亿就是一个很小的数字, 但要谈问题, 要乘以13亿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从地理的角度来看, 日本面临着生存空间狭小的问题, 所以它非常热衷于领土扩张, 甚至自行地公布出梦中的海洋国土:把和韩国有争议的竹岛、和俄罗斯有争议的南千岛群岛、和中国有争议的钓鱼岛都划到自己的海洋国土中, 甚至包括南边一个只有两张双人床大小的小岛礁——冲之鸟礁, 以此申求数倍于其陆地领土的海洋专属经济区。当然, 历史、地理和国际法会自有公论。

综上所述, 站在全球的角度, 我们要纵观世界, 更加地明晰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个人同样要有全球视野, 在了解国际形势的同时, 顺应国际大环境来定位个人的发展。了解全球化、了解世界发生了什么, 我们才能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事情以及这些事情的目标和意义何在。大学生以及教学科研工作者要学会thinkingglobally, and acting locally。2008年, 我们地理学院开始协同政府管理学院, 还有国内其他的研究者, 开展地缘环境与国家安全研究, 为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服务, 这也是站在全球的角度能够提升自己人生高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地理学视角的人生诠释

在介绍五组“QQ群”之后, 我想用另一个地理学视角来诠释人生。2012年, 我们的1980级系友刘鸿学长在北师大110周年校庆之际给学院捐资110万元, 设立系友奖学金。我当时建议将系友奖学金命名为“经纬系友奖学金”, 还写了这么一段奖学金解释词——《经纬, 人生的目标》:

地理学人喜欢“经纬”, 因为地理学人懂得坐标的意义——经纬:指示着方位和方向。

地理学中, 任何一个地点都是唯一的, 都有唯一的经纬度, 都有存在的明确理由——人如经纬:天生我材必有用, 你之所以存在于这个世界, 是拥有一份独有的天命, 在自己的位置上尽责尽心、发光发热。

经线指示南北, 是垂直的;纬线指示东西, 是平行的。经纬交织, 形成方圆, 这是自然界的规矩——人生如经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人生要遵循心中的规矩, 追求创新要离经不叛道, 孔老夫子年逾七十仍从心所欲不越矩。

所有经线都呈半圆状且长度相等, 而纬线圈的大小不等, 可以是最长的赤道, 也可以是最短的南北两个极点——人生智慧如经纬:刚柔相济, 懂得人生坚守, 又懂得求新、求变, 在理想的自由王国中闲庭信步。

经纬有交汇, 经纬有坐标。

放手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10篇

一、放手让学生做

俗话说:“眼过千遍, 不如手过一遍。”操作是思维的基础和源泉, 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获取新知的良好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多创设动手操作活动的机会, 让他们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 使之在操作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 寻找规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 我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分割好的圆形纸片, 让学生操作转化成已学的图形, 并写出计算方法。学生自主动手兴趣极高, 有的学生摆出了类似课本例题的长方形, 有的摆出了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学生思维活跃, 方法各异, 最后都能简化得出圆面积计算公式来。又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时, 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分一分、剪一剪、折一折, 学生就能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这样, 学生充分动手、动脑, 在动中学习、动中思考、动中发现, 可激发兴趣, 更为自觉、主动地获取新知。

二、放手让学生说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落实课改新理念的今天, 一节成功的课, 不在于老师口若悬河地讲解, 而在于学生能够主动地去理解、探索、记忆。放手让学生边想边说能促进学生思维内容的丰富,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因此, 在教学中, 我结合新教材的特点, 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 首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 不作统一要求。这样, 每位学生就能不同程度地把自己观察到的说了出来。接着, 我要求同桌学生互相说或学习小组讨论, 最后个别汇报。这一过程, 就把有的学生说不出来的或说得不全面的地方弥补上了, 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深刻。其次, 我总是积极创设各种良好的情景,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不完整的可以补充, 不清楚的可以适时地提问, 不同的想法可以各抒己见, 并可以争论。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 我也不轻易否定, 而是追根溯源, 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 为什么这么做?你是怎样想的?这样可从小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练习中有出过这样一道题:妈妈每天工作8小时, 一星期工作多少小时?

生1的解法是:8×7=56 (小时) , 因为一星期有7天。

生2的解法是:8×6=48 (小时) , 因为我妈妈每星期只休息1天, 一星期工作了6天。

生3的解法是:8×5=40 (小时) , 因为我们每星期休息2天, 我妈妈和我一样, 休息2天, 工作5天, 所以一星期应按5天计算。

以上几位学生的不同答案都有道理, 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果轻易地加以否定, 势必扼杀学生智慧中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反之, 不轻易地加以否定, 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创造性, 同时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放手让学生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 学生思维就有方向;有了问题, 学生的思维就有动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由此可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氛围, 让学生独立思考, 把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 转化为学生自觉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 努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设置疑惑, 让学生多提“为什么”, 通过解决学生的“为什么”,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征, 我让学生拿出木条做的平行四边形。捏住两对顶角拉一拉, 我说:“你们动手拉平行四边形后, 想一想, 发现什么问题?”学生自己动手, 跃跃欲试。我提问: (1) 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变化说明了什么? (2) 平行四边行的内角有变化吗? (3) 变形中平行四边形的每组对边有变化吗? (4) 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生活中能不能应用?怎样应用?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又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四、放手让学生解

《课标》强调“算法多样化”, 注重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不要求计算方法的统一和优化。在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 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期望, 采用自己喜欢的解法去解决问题, 这样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使学生的数学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使学生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 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57+28=?, 要求学生用口算的方法计算。怎样算?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1:先算57+20=77, 再算77+8=85。

生2:先算28+50=78, 再算78+7=85。

生3:先算7+8=15, 再算50+20=70, 15+70=85, 所以57+28=85。

……

转眼间, 黑板上呈现出学生想到的9种解法, 我颇为激动, 不由地为学生的精彩解法而喝彩。这时, 我鼓励学生采用自己最喜欢的计算方法, 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体现个性化的学习, 让课堂少一点限制, 多一份精彩, 从而进一步展现自我创新的火花。

总之, 《课标》要求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点, 教师在教学中, 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做、说、问等多种思维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才能全面发展。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倡数学教学要设计成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 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感受, 进而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提高数学素养。这一要求说明,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只有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说、问、解, 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全面发展分析 第11篇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和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适应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概括了当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自身需要,是基础教育当前追求最为理想的目标。应试教育容易只重视智育,忽视其他几育。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教育对象上,应试教育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培养,忽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在教育内容和途径上,应试教育容易只注重升学考试科目,而素质教育是全面实施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采取多种途径,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在对学生和学校的评价上,应试教育容易只注重把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价学生和学校的唯一标准,而素质教育不但重视科学地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要求、办学模式来评价学生和学校。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实现德、智、体、美、劳和个性及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教育方针的题中之意,同时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个体幸福美满地度过一生的基本需要。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承认,教育是个体生存的需要或谋生的手段。在市场经济下,各生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将实行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将越来越注重人才素质本身。面对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素质低、能力差者,将望而却步;那些素质获得全面发展的人,必将日益受到重视,其自身也会终生美满幸福。这就要求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必须将提高学生素质的问题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立足现实,开拓素质教育渠道

1.优化课堂教学,畅通素质教育“主渠道”

把素质教育写进每一个教案。把是否体现素质教育作为评价教案优劣的一项硬指标。一是实行“三级把关一超前”制。“三级把关”,即:自备,发挥个人创造性,形成个人风格;集体备,发挥教研组群体智慧;年级把关,依照标准,每周一查,不合格者返回重备。“一超前”指要求教师超前一周备课,并随时修补。二是体现“一利”“五备”“四统一”。“一利”,教案要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五备” 即教师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情、备学法、备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四统一”指同学科老师教案要统一素质教育目标要求、教学内容、计划进度、教案体例。

2.优化环境课程,营造素质教育的“隐性潮”

为达到全方位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应该重视环境课程的开发,力求营造一种和谐的“隐性潮”,发挥这种“潮”的同化效应,突出四种环境的优化。一是人际环境,学校积极创设宽松民主的工作环境,使领导、教师、学生彼此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二是校园环境,美化校园,净化学生的心灵,将会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三是家庭环境,通过家长培训班、家长座谈会、家长校访、教师家访等形式做好家校联系工作,发挥良好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正面影响作用。四是社会环境,多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来自社会的正面影响。环境课程的开发,会使全体学生常年处在一种以学校为辐射中心的“隐性潮”之中。在这种“潮”的熏陶浸染、潜移默化下,学生的素质将会得到提高。

总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权宜之计,而是建立在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的,是我国教育根据社会和个体需要而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正确选择。我们要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在培养目标上,坚持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在育人的知识上要调整,在教学方法上要改革,更加深入持久地探索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12篇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的学习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 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态度、兴趣、情感、知识及技能等和考试结果应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评价目标系列化

评价的目标系列应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核心。制订评价的目标系列, 需要经过一个先自下而上, 后自上而下的双向过程。首先, 由教师在深入理解学习大纲、把握教材的基础上, 分析知识点的分布、能力培养的载体以及思想教育的因素, 初步制订出评价的目标系列;然后, 由教研人员和部分骨干教师研究评价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 并确定评价的目标系列, 向师生公布。

1. 知识与能力的结果性目标系列。

实施素质教育, 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也并非要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而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广泛的要求。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 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 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 掌握具有迁移性、生动性、活泼性的知识结构。想要对学生一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 教师应首先把好教材。教材把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具体化了, 因此, 我们应当认真研究, 找出每一节课、每一单元、每一册教材中的知识点, 从而构建一个知识评价系列。

2. 知识与能力的过程性目标系列。

能力的发展只能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 离开知识, 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 建立能力评价系列既离不开“数学知识”这个载体, 又要在教学活动中评价学生的数学能力。建立能力评价系列的主要目标不是为了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鉴定性的评价, 而是为了促使教师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中自觉的行为。基于这样的认识, 教师应尝试建立各年级的能力评价系列。如学生在小组内的感受与经历、交流与合作、探究与发现、创新与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3.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体验性目标系列。

人的智商是先天性的, 而情商却是后天培养和努力的结果。科学界已提出:一个人的智商只占其成功要素的20%, 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不是智商, 而是情商。因此, 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 其核心素质是高尚的人格。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数学时所表现的情感、意志、习惯、道德品质等一般性发展目标进行定性的评价。根据新课程标准, 按不同学段或学年儿童的身心特点, 教师要拟订出对他们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系列。

二、评价时空过程化

评价时空过程化就是要随时随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从时间上看, 应有学习前的准备性评价、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和学习后的总结性评价。可以采用课堂评、星期评、学月评、半期评和学期评等多个时间段的评价方法。

从空间上看, 在学校应该包括课堂上的评价、活动课的评价;在校外, 应包括家庭评价和其他活动的评价。实现评价时空过程化, 就是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已经达到的程度, 发现存在的问题, 从而有效地调控教学行为, 使全体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实现评价时空过程化要求注重平时的了解、考查, 包括课堂提问、课堂作业、家庭作业、课时达标测试、课堂操作、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注意力和倾听习惯等。显然, 实现评价时空过程化, 评价的指向是唯一的, 而评价者既可能是学生本人, 也可能是同学、教师、家长或其他活动参与者。因此评价时空过程化, 要求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三、评价方法多样化

根据评价目标系列和评价时空的特点, 要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1. 个人、小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小组可按学习小组评价或班务小组评价。个人、小组与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单元检测、情感态度、能力目标、课堂行为表现等进行评价。

2. 口试、面试、笔试相结合。

口试的主要内容是说理, 即说算理、说解题思路、说公式的推导过程等。面试的主要内容是操作, 如操作小棒演示算理, 拼摆学具推导公式等。笔试的主要内容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解题能力。加强口试与面试, 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有利于教师及时对学生提供帮助,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场心理素质。

3. 免试与再试相结合。

上一篇:洗煤设备下一篇:经济低位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