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

2024-09-20

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精选12篇)

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 第1篇

关键词: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生态化,构建

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今天, 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依据生态学的原理分析成人网络教育, 用生态学的方法构建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 促进网络环境下成人学习者的意义建构与终身学习能力发展, 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1887年, 斐迪南·滕尼斯 (Ferdinand Tonnies) 发表了《共同体与社会》 (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 一书, 第一次对“共同体”给出定义。他认为, 共同体不同于社会, 它主要是基于自然意志以及血缘、地缘和精神而形成, 是“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1995年, 博耶尔 (Ernest L.Boyer) 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 (The Basic School:A Community of Learning) 中首次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 共同体中的人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 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 朝着教育这一相同的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在况姗芸看来,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 (包括教师、专家、辅导教师等) 共同组成, 为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基于互联网而建立的在线学习共同体。

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则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展条件下, 成人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 由成人学习者、助学者 (包括在线教师、专家、辅导者等) 、学习任务、网络资源和交互手段等组成, 是成人学习者进行在线网络学习的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突破了传统教育教学在时空、地域和物理条件等方面的限制, 不同地区、不同来源和不同层次的成人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课程, 掌握和控制个人学习进程, 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充分体现了成人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正如哈拉西姆等所言:“我们发现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以及教室与远程教育之间的界限模糊了。由于学习网络的出现以及计算机会特殊技术的采用, 人们无论在教育环境中, 还是家庭或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都能够开展一体化的相互的合作学习。”

综合相关研究, 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可以认为是在共同的任务和目标指引下, 由不同知识层次和个性特征的成人学习者组成的, 基于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条件, 共同进行学习、讨论和交流活动, 通过合作和问题解决等方式促进个体发展和集体共同进步的虚拟化学习组织或学习社区。

二、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生态适切性

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围绕成人学习者主体形成的一种网络环境, 以一定形式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具有自我发展和进化功能, 是在不断矛盾中运行的学习生态系统。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存在于教育生态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 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开放性和适应性等典型特征。

(一) 整体性

整体性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性质和属性。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学习系统, 其中有人的元素 (包括成人学习者和助学者) 、物的元素 (包括各种硬件支持、技术工具、行为规则和学习目标等) 、环境元素等。这些元素之间相互作用, 形成一个完整的实体。在共同体内, 成人学习者有各自的生活背景、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处于不同的时空位置, 是生态系统内不同的个体, 各种环境要素也都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功能, 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同的生态位。成人学习者相互联系、协同合作, 自我调节和监控其行为, 与网络学习环境进行富有建设性的交互, 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顺从或抵触情绪行为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力, 使得交流管理内容与策略做出相应的调整, 体现了共同体的自组织特性。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是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的一个整体, 具有一定的规则制度。成人学习者共同学习, 相互帮助, 一起提高, 凭借集体的力量实时地因应系统内外的各种变化, 学习从混沌走向有序, 进而形成一个相互适应的有机整体。

(二) 多样性

来自不同领域, 具有不同个性、不同价值观念和多元异质特点的成人学习者主体为了实现自己在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生命价值, 在一个共同体中生活, 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和平共处及共同发展, 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每一个构成要素, 包括成人学习者个人、群体、社会关系、任务目标、人工制品及学习方法等, 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不同特质的汇合和交融促进了共同体多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除此以外, 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多样性还体现在学习方式方面, 包括在线交流、离线协商、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等。网络信息资源数量巨大, 种类繁多, 多样性尤为显著, 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拥有文本、图片、音视频、PPT等多种类型的数字资源, 并配有电子书籍、网上数据库和虚拟图书馆等各种虚拟数据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网络交流手段愈发丰富, 网络软件不断更新, QQ、BBS、Twitter、Facebook、Blog、电子邮件、微博、微信、视频会议、语音系统等都不同程度地被应用到网络学习, 充分显示了成人网络学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特征。

(三) 开放性

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每天都与外界进行着信息的输入、输出, 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种开放性使得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得以快速引进和吸收因特网上新颖、丰富的数字资源, 充分满足各类成人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要。开放性的网络环境给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创造了健康、合适的学习情境, 容易调动和激发成人学习者参与学习的积极动力, 促进共同体内资源的及时更新和有效学习行为的发生。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内有课件、教案、设计作品、作业和相关材料等各种学习资源, 成员与成员之间通过共享这些学习资源来实现物质周转和利用, 自由、自然地进行各类物质循环活动。在网络环境下, 学习无处不在, 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成人学习者可以通过知识、经验、集体智慧和文化的交流、分享和传递知识来实现能量的流动。根据成人学习者的学习质量、效果和领导力特质, 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形成意见领袖, 边缘性的成人学习者亦可通过提高参与频率转变为核心成员。互相尊重、民主平等的气氛环境, 给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提供了开放性的条件特征。

(四) 适应性

学习源于社会也最终归于社会,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 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必然经历一个碰撞、存疑和认同过程。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自然构建过程必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调适的过程, 最终的构建主旨、构建原则、构建方式以及人员构成都是一个在矛盾中形成的过程。在这样的建构过程中, 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将不断做出调整, 以适应外部环境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

三、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生态化构建

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整体综合效应的生态系统, 我们要实现成人学习的终身化、自主化、多元化和个性化, 进而顺利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就必须遵循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与要求, 从成人学习者的自身特点和需要出发, 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

(一) 创建良好学习环境

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是构建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条件, 也是成人学习者开展学习活动的根本保障。学习环境的建构主要包括根据成人特点和需要进行合理规划, 设计不同主题和内容的学习板块, 提前介绍学习任务和目标, 指导成人学习者有计划地安排学习活动。环境的设计要有助于成人学习者树立自信, 鼓励成人学习者主动参与交流, 使成人学习者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团体中进行学习, 而且能感受到团体的价值和意义, 认识到只有相互支持、帮助和协作才能解决复杂问题, 从而形成健康、积极的共同体意识。

(二) 参与共建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指成人学习者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 这些资源既可以是显性的, 也可以是隐性的。丰富的学习资源是网络学习的物质保障, 也是成人学习者能够开展自主学习的保证。与传统教学相比, 网络学习资源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变化和革新, 但仍未能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 存在学习形态不够丰富、沿袭课本体例等现象, 无法满足成人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不利于成人学习者个体的多元化发展和独立个性的形成。作为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这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资源是成人学习者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必需的“营养”, 这种营养越丰富、越多样, 成人学习者在这种环境下汲取“养分”就越自如、越轻松, 发展就越有利。学习生态观认为, 学习过程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过程, 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建构过程, 而是教师和学生在民主与平等的环境中的交往、互动过程, 需要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因此, 网络学习资源既要成人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预先设计学习内容与学习进程, 还要以成人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 让成人学习者参与收集、制作、更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版图片、音频、视频、案例等, 共同做好课程设计和资源开发、建设工作。共建共享网上学习资源, 不仅可以帮助教师科学设计和有效整合相关资源, 还能充分调动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成人学习者发挥主体性作用。

(三) 推动良好学习交互

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 应该是个体与群体共同体验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习者之间充分实现合作性的互动, 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共同构建知识, 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与单纯强调学生个人对知识的感悟与记忆的个体学习相比, 交互学习更能提高学习效率。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学习交互主要包括网络环境下成人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成人学习者与助学者的交互、成人学习者与学习资源和内容的交互等。“学习者在通过与客体的对话、他者的对话和自身的对话中获得当下的人生意义, 并最终走向自我完善”。生态学习观认为, 作为主体的学习者是携着一定的生命印记的、“有情有意”的知识意义建构者, 不是消极地受制于其环境中的物理刺激, 而是有意地与其学习的环境交互作用, 个体与共同体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形塑、共同促进。在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中, 助学者要为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及时提供指导、反馈和支持, 鼓励成人学习者进行知识的建构和内化, 促进他们的交流和反思。要让新成员逐渐融入共同体中, 从而找到集体的归属感。要展开深入的对话, 鼓励双方或多方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专题学习中。当前, 成人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较多地表现为彼此的负影响, 如作业抄袭、逃课和考试作弊等。助学者要有策略地引导, 让成人学习者学会独立思考, 通过自身努力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要有针对性地提出观点和讨论, 激发参与者的学习激情和积极反思, 促进对问题的解决, 达成深度互动。网络环境下的情感交互可以协调人的认知和情感的发展, 提高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效率。虽然目前的技术条件无法支持助学者的手势、体态和面部表情的表达, 但助学者的情感榜样和教学艺术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课件、及时的答复反馈和主动的讨论交流等方式来予以传递。

(四) 加强运行机制约束

沃伦·本尼斯说过:“在人类组织中, 愿景是唯一最有力的、最具激励性的因素, 它可以把不同的人联结在一起。”来源不同、能力各异、目标明确的成人学习者以特定的角色参与到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活动, 具有共同的愿景, 指引学习和努力方向。这个愿景确立了成人学习者总的行为准则, 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是所有成员共同参与和协商的结果。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具有一种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在不受外力与人为干扰的情况下, 可保持自我平衡状态。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 也具有自身的调节、控制和适应功能, 通过制定和形成共同体规范和制度的方式来实现反馈控制。为保证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正常运转, 规范和约束成人学习者和助学者的日常行为, 要科学制定一系列网络学习和助学行为管理规章制度:树立评价机制, 在遇到助学者参与频率低、引导力减弱情况时, 要及时地对相关人员进行训导, 及时纠偏, 提高参与程度和参与绩效;树立激励机制, 在遇到共同体持续再生产的力量下降时, 要及时采取物质和精神激励措施, 合理调动学习者和助学者的参与热情, 提高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整体活力;树立干预机制, 在发生成人学习者之间关系疏远或有敌对情绪等情况时, 要主动进行冲突调整, 避免团体内部发生冲突, 增强共同体的凝聚力。

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 是落实成人学习者主体地位、提高成人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是一种新型的学习与教学组织形式。生态学的观照, 更使其成为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形成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生态型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不仅为应对和解决当前教育领域中的“生态危机”提供科学思路, 也为恢复成人教育活力和生态, 积极构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强大的助推力。

参考文献

[1]Lawrence A.Cremin.Traditions of American Education[M].New York:Basic Book Inc.Publishes, 1977:134.

[2][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2-6.

[3]况姗芸.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开放教育研究, 2005, (4) :33-35.

[4]黄清云.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和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5]韩晓玲.网络学习的生态观解析[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2007, (2) :76-77.

[6]黄荣怀.信息技术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7]陈宗章.文化生态意识与“学习共同体”的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 2010, (3) :151-155.

[8]舒悦.当代美国学校学习共同体问题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07, (2) :21-25.

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 第2篇

1.1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概述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薛焕玉.2007)依托信息技术的支撑,学习共同体也可以构建于网络环境之中,而网络学习共同体是指在基于网络的虚拟环境里,与传统学习共同体、个别化网络学习环境相比,网络学习共同体内部成员来自多个地区,在线的时间也不确定。另外,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学习方式,如,通过论坛进行离线协商讨论,通过网络会议进行在线演讲,通过协作软件进行在线协同编撰电子书籍等。网络学习共同体借助自身的优势,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重用,变革了学习和协作的方式,从而真正提高了共同体成员的学习效果。

1.2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困难

从当前现状来看,它存在者以下困难:(职业疲倦有待突破。在许多教师中,其中很多是以前在教学方面取得过一定成绩的优秀教师,当他们获得了一定的肯定后,几乎每年都会用相同的教案、教学方法,来教导学生,而不去关注社会和学生的变换对他们教学所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学习共同体参与者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参与者基本局限于教师和教育教学专家,它并没有广泛地吸纳学生。这样容易造成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教师研究和分享的课题可能会无法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可能忽略学生的实际需求。当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迷失方向时,也就更加难以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了。③教师学习共同体缺乏教师合作。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人们对学习型组织作用的认识,教师合作所具有的特有的促进教师发展的功效受到了人们的肯定。但是,教师合作的现实境况并没有达到教育理论者所提出的要求。在我国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中,共同体的参与者之间的合作意识还没有达到学习共同体的要求。2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价值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协作平台,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能够更方便快捷地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知识和经验的形成和积累。(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为不同时域空间的教师间更广泛的交流学习创建了稳定的平台,实现了校际联盟和城乡互补等,有力凸显了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价值。③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教师自身的学习和教学工作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资源,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2.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网络技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网络的支持改变了教师学习交流的方式。教师要发展、要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可以首先从学习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开始,学习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网络技术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平台。网络技术改变了教学模式中教学双方借助的媒体介质。教师首先要自己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应用网络支持,资源共享,自制教学教具,指导学生自制学具,师生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教学互动,师生互动,教学成果、学习成果、师生共享,无疑网络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已提供了支持技术。对于学生而言,网络同样对于他们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必须通过网络、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来成就。这也是教师提高自己的必有渠道,离开现代教育技术可能没有什么手段来取代了。

(3)现代网络教育技术对教师专业思想的更加现代化提供保障。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教参书,而是更为宽广的网络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及其复杂的应用手段里面,因而教师的专业发展触角如果不及于此,那也是难以有较好的专业发展的,或者就是失败的专业发展之路。

(4)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传递着科学技术发展信息,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未来。教师的未来发展也要受当今科学技术进步的制约,教师的未来专业发展是培养专家、学者型教师,懂得现代教育技术也是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网络培训给教育者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最重要的技术支持,特别是未来的发展,网络技术会越来越先进,现代教育技术一定会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未来。

3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也蓬勃展开。但是,当前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还存在着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发挥其优势。

第一,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内存在不安全因素,教师网络道德意识弱,不利于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健康发展。

第二,大多是教龄低的年轻教师,骨干教师少,专家型教师更少,这种单一的成员结构不能更好地支持知识、技术和经验的共享和传播。教师往往较为盲目,不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做。一个人遇到的问题往往也是其他人遇到的问题,没有人能给予专业性的回答,共同体的智能得不到发挥,不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快速发展。第三,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缺乏吸引力。教师始终没有全身心投入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中,很多教师一直是边缘性参与,始终不把网络学习看成自己工作中的一部分,甚至于放弃。

第四,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内部教学资源或服务运用效率较低,没有达到最优化。4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现途径

1、建立教育门户网站。建立教育门户网站则是以教育为主题的综合性网站应用系统,是教师提升教育观念、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渠道之一。如中国教师研修网,它是由全国教育学会主办,在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应运而生,为全国中小学教师搭建了研训一体的专业发展平台,实现教师个人、学校、区域教学组织的知识管理,创建了全员参与、团队合作、资源共建、可持续发展的网上学习共同体。

2、使用即时通信软件。QQ、MSN、UC等通信软件,由于操作简单、沟通方便快捷,已经成为网络上相互联系最常用的方式。这些软件都有建立群组的功能,使用者可以利用它组群,如教学研讨组、可该研究组等。在群组中,教师可以向同学科优秀教师、专家请教,也可以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推荐给别人,大家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3、分享教育视频。可以让教师们将自己制作的课程教学视频资源上传到网上,通过网站与同行教师分享优质音视频资源,交流学习心得。

4、开设教育博客。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博客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的方式,将自己日常的教学反思、教学案例、课件、感想等上传发表并供别人访问讨论,并对此进行交流和沟通。当然也可以衔接其他老师的博客进行阅读和发表评论等,通过博客,教师们可以审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做出总结,提高自己。也可以看到其他人的教育行为对自己的鞭策或警示。总之,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超越了传统知能传递学习模式,包含了对教师实践问题的体验,创生了实践性知识,增强了教师终身学习的使命感。通过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来拓展教师的发展,必将成为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大趋势。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仍然脆弱、仍然稚嫩,它需要更丰富的乳汁,需要更加有力的扶持与引导。参考文献

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 第3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教师;学习平台;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3-0000-01

Establishment of Teachers Learning Community under Network Environment

Zhu Dongmin,Liu Xinyan,Gu Jie

(Training Division of Xuzhou Air Force College,Xuzhou221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web-based learning and education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mainstream form of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Network environment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learners and building 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 of learning for learning communication space make teachers no longer a separate entity. It makes teaching model from closed to open,from the unified style to autonomous,from a single type to type,from passive to interactive.

Keywords:Network inviroment;University teachers;Learning platform; Learning community

一、学习者之间的互动

互联网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越来越举足轻重,对学者来说互联网不再只是个信息库,而是同时具备文化的、物理的、社会的和心理的内容,学习者和相对应的教授者、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学习伙伴的互动形成了学习过程。互动过程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显性互动,即看得见的互动形式,如学习者与教授者、与其他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是与人之间的互动。一种是隐性互动,即看不见的,发自于学习者知识结构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互动,当面对一种新的内容,学习者根据以往所学的知识去理解新知识,同时,又可以将当前的新知识与过去的知识进行重新归类。隐形互动即学习者与知识的互动是在学习者身上进行的,形成个体的知识建构;社会性互动是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授者之间进行的,造成了社会知识的建构。

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作为一种典型的学习型组织,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拥有共同学习愿景,培养创新、开阔性教育教学理念,强调终身学习,尤其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互相学习、彼此支持的组织,最终达到资源共享、智慧共生、成果共享、共同发展的目的。就教师学习共同体来说,一般包括三个特征:(1)教师间的互动、合作、集体学习和经验分享。各自独立学习的教师团体便不叫做学习共同体了,因此,教师学习共同体强调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强调合作和集体学习的方式来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经验。是智慧增值,挖掘教师隐形知识的有效活动,是教师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活动。(2)教师的反思学习教师的反思学习是共同体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成长既基于对科学的学习,也来源于教师个体的内化和提炼。对教师本人而言,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现象的不断反思,对与其他共同体成员交流、合作过程中所发生的信念和知识结构进行的积极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方式;对学习共同体而言,每个教师的反思都是集体智慧的共生,是共同体持续发展的源泉。(3)共同的目的和约定学习型组织强调建立“共同远景”,是组织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对于教师学习共同体而言,同样要建立共同的目的和约定,为教师的学习指明方向,为促进教师真诚的奉献和投入建立信条。需要强调的是共同体的目的一定要与个体目的相吻合,否则,便会大大降低个体投入共同体学习的积极性。具有支持性的条件。学习共同体的支持性条件是指,一方面,学校具备支持共同体学习的有形条件,如丰富的图书资料,计算机网络环境,专家的引领,充分的时间等;另一方面,无形的条件是指学校的文化氛围,校长的支持态度,教师的学习理念,学校的人际关系等。这两个方面都影响着学习共同体建立和发展。

三、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

结合上述理论和高校教师特性,笔者认为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一般从观念引导、共同体组织、互动学习等三个方面入手。

(一)观念引导。鉴于高校教师思想较为独立,高校教师共同体的构建应首先从思想上,从观念上给予引导。打破教师间,尤其是不同学科组之间不勾通或少勾通的屏障,在教师之间树立起彼此互助,合作学习的观念;倡导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思想;在学校创造平等、民主、分享的气氛。

(二)共同体组织。高校共同体常常以学科组或科研项目小组、专题学习小组等为单位组织起一个个小的共同体,这些小的共同体有其自身的学习目标、合作方式、学习方式和运作方式,而这些小共同体又是从属于学习型学校这个大的共同体的,并为这个大的共同体的远景贡献智慧。集体学习和经验分享在教师自主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的是相互交流,集体学习,信息共享等。如集体备课,对某一教学事件的会诊,对新近下达的教育教学政策法规的集体研读;鼓励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教学信息、共同研究教学方法和学术科研。

(三)搭建学习平台。营造学习气氛学习,很多时候要有一个氛围。在这个氛围之下,学习动机才能被激发,学习效果才能得到保障。这个学习平台的构建,首先表现在时间上,能够方便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自己空余的时间去选择的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其次,在学习的场合上,集体学习、办公室为单位分组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集体学习中要有个人学习的交流,个人学习也要以集体学习内容为主线,彼此互为补充,贯穿一线。能够让老师课间、课余在办公室内,就教育教学中的现象展开讨论,提出观点,相互学习交流。确立合作意识,共同学习和探讨。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三人之行,必有我師”。由于我校情况的特殊性,特别是班主任和非班主任之间差异较大,正如新课标中所强调的,教学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为此为了让教师们能够尽可能完全地、正确地领悟新课标的精神实质,也必须要有一种合作的理念。在合作理念的支撑下,我们教师才能够取长补短,发挥出集体的优势,成为一个具有自主意识的共同体,从而达到“对己有利,对人有利”的双赢效果。同时为了能让教师学习共同体深入人心,从另一方面除了要运用各种方式促使合作的理念深入每位教师心中外,另外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搭建快速有效的网络平台也必不可少,因此采用ASP+SQL的设计初衷,涵盖网络教研,教师博客,教育先导,交流互动等这样多层次,多方面的设计,既考虑到教师充分参与的积极性,又不失参与和娱乐性。这样,既让教师学会了自我审视,自我超越的方法,提升了团队协作精神,实现了资源共享,又找到了提高教学水平的新的增长点,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发展,也为实现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刘光余等.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09,(4):65-67

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 第4篇

一、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及其学习功能

(一)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网络学习共同体 (Networked Learning Community) 也可称为在线学习共同体 (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 或虚拟学习共同体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 是学习者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也有学者认为,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借助网络通信技术工具, 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共同构成的, 为促进学习、讨论、合作和交流活动而形成的一个虚拟学习组织或学习社区, 实质上就是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认知主体。虽然定义略有区别, 但一致认为“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 学习者和助学者借助各种通信工具, 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和交流, 分享各种学习资源, 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二)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功能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理论假设是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分布式认知理论。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分布式认知理论的观点, 网络学习共同体能有效地支持讨论、合作、交流、共同建构和分享知识, 学习者在其中可以体验到获取知识机会均等、人际关系平等、自主的学习经验, 自我情感和个性差异得到极大的保护和发展, 体验到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作为一种新型学习组织形式, 网络学习共同体可以增进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 增进成员之间的协作, 提高群体努力的满意度, 使个体从共同体成员的互动中获益并且培养自己与他人的有效协作能力。总的来说, 网络学习共同体能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技巧与能力、信息技术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协作意识和技能等。

二、当前我国成人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存在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在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这一时代背景下, 终身学习这一理念受到我国政府的广泛重视。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1996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逐步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明确提出“到2010年在全国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要求, 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 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这对我国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给成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 成人教育学校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硬件配置、软件建设、师资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充实和改善, 办学形式更加多样, 办学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目前, 我国的成人教育办学形式包括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独立设置的函授学院、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成人教育、卫星电视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 办学规格有学历教育、也有非学历教育, 已初步形成多渠道、多门类、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成人教育体系, 为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促进教育公平、支持终身学习和构建学习型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成人教育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但随着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 教育质量问题凸显, 阻碍了我国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 影响成人教育整体目标和功能的实现。因此, 如何保证和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 是每个成人教育办学单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思索的问题。影响成人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 如学习者、教学资源、师资条件和管理模式等。就学习者个人来说, 由于当前成人教育在实施过程中,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空间上处于分离状态, 加上师生交流的渠道还不够通畅, 所以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学习者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交流和帮助, 长期以来, 势必会弱化和影响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影响成人教育的质量;另外,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网络化、多媒化、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层出不穷, 成为支持终身学习的重要保证, 但由于成人学习者的信息技术技能普遍偏低, 很难获取充足的教学资源来促进学习, 这既不利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也不利于成人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网络学习共同体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启示

如前所述, 网络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新型学习组织形式, 能有效地支持学习者借助计算机网络实现相互沟通和交流。根据这一特点, 在当前成人教育教学中, 能否利用网络学习共同体解决上述问题, 促进成人教育质量的提高呢?

首先, 利用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成人教育, 成人学习者可以借助各种通讯工具, 如电话、E-mail、BBS等, 与辅导老师或共同体中的其他学习者便利地进行同步或异步的讨论和交流。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个体学习者可以在共同体中及时获得专家、辅导教师和同伴的支持、帮助和鼓励。学习者在教师的帮助下, 与辅导老师或同伴交流各自的经验感受, 不仅能共同建构和分享知识, 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 而且还可以体验到彼此的接纳和支持, 从而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学习的动力。另外, 由于网络学习共同体具有人际沟通和情感交互的特点, 成人学习者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 既掌握了知识、完成了学习任务, 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必将促使其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中去, 这无疑有利于成人教育质量的提高。其次, 利用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成人教育, 不仅能完成自身知识的建构, 而且还可以培养成人学习者的信息技术技能和信息技术意识。一方面, 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 学习者要在其中与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 必然会借助E-mail、BBS等信息技术工具。因此, 在进行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 学习者会逐渐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另一方面, 学习者在共同体中与同伴交流各自的经验感受, 共同建构和分享知识, 这必然会促使他们积极地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 在教师或同伴的启发、引导和帮助下, 自主或与教师、同伴合作探究各种教学信息资源, 从而获取完成学习任务所必需的各种材料, 逐步培养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教学资源以促进自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信息化时代,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知识总量急剧增加, 知识的共享程度提高,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在此情况下, 培养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适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即培养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的能力, 既有利于培养成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能力, 也有利于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最后, 利用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成人教育, 学习者实际上是通过与辅导教师或同伴之间自发的交流、互动和协作, 彼此共享经验, 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辅导教师既可以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参与共同体内的交流和互动, 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集思广益,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也可以作为学习共同体中的辅导者, 借助计算机网络同时为多个学习共同体提供帮助,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我国成人教育师资匮乏、水平低下的问题。另一方面, 传统的成人教育形式, 由于管理者和学员之间沟通不畅, 加之招生规模较大, 导致管理水平低下, 影响了成人教育的质量。而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 管理者可以作为成员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 并在其中与成人学习者进行互动和交流, 了解学员的需求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协调管理部门、辅导教师、学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探索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 从而逐步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

利用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成人教育, 从理论上来讲, 能有效解决上述阻碍我国成人教育健康发展的问题, 促进成人教育质量的提高。但若将网络学习共同体真正投入到我国成人教育的实践中, 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深入地探索。我们相信, 随着终身学习体系、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建立, 网络学习共同体一定能在成人教育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裘伟廷.网络教育中的虚拟学习共同体[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5, (5) 67-70.

[2]吴咏诗.终身学习——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大发展[J].教育研究, 1995, (12) 10-13.

[3]行水.成人教育二十年:回顾与前瞻[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8) 48-54.

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 第5篇

摘要:网络学习已经成为成人继续学习的主要方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成人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网络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网络迷航现象。通过调查研究,对网络迷航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从优化网络资源,提高信息选择能力,培养元认知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信息迷航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成人学习信息迷航 成因与对策

利用网络学习成为成人继续学习的主要方式,但网络引诱太多,容易使人偏离原来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被其他信息所吸引,注意力无法集中,导致偏离上网学习的目标,认知效率降低,从而影响学生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甚至忘记了自己最初上网的目的。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网络能轻而易举地把有目的地寻找变成一种无目的的漫游。这种现象就是网络学习环境中常见的网络迷航。笔者对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101名教师进行了调查,大多数的网络学习者都承认有过这样的经历,出现过网络迷航现象。

一、网络迷航的成因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这种本身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的特点就注定了蕴涵着迷航现象发生的可能。我们从学习者对网络的依赖性,能否进行自我控制,上网前有无明确的计划,是否焦虑,是否进行总结等方面为调查内容,选择不同专业背景的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主要表现为以下原因:

(一)客观原因

1. 网络推送信息太多

现在的网络都推崇推送的理念,其目的是为方便浏览者及时了解新的信息,将即时发生的信息源源不断地“推”到用户终端。但它同时是把双刃剑,在推送的同时,无休止地将非目标信息也送到了读者面前,导致学习者时时被这些计划外的信息所吸引,使自己的思维偏离原来的状态。如QQ软件、飞信、邮件客户端、网页等经常弹出消息窗口。

2. 缺乏高效的搜索和筛选机制

通过搜索引擎,人们可以获取“海量信息”,但这只是问题的表面。在这些“海量信息”的背后,人们面临的.是如何从众多信息中快速获取真正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目前的主流搜索引擎对信息搜索的相关性和区分度还不能令人满意。如何辨别那些信息的真伪和质量的优劣,如何避免在“海量信息”里迷航。这就要靠学习者自己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人们常常为了某个特定的信息花费大量时间在网上搜索,最终却不得其所,无从获知。这就需要高效的信息搜索和筛选机制来支持,目前,网络学习者经常面对的就是这种矛盾,直接影响了学习效率。

(二)主观原因

1. 学习者对网络依赖太大

很多被调查者表现为对网络的依赖,无论在讨论问题或者自己查资料、写作时,都习惯于在网上找,有些甚至在自己写作时习惯于开着电脑,严重表现为对电脑、网络的依赖。因此,最好在上网时不要打开网页和具有推送等弹出信息的软件,减少分散注意力的因素。

2. 上网前学习目标策略不明确

研究发现,上网目标越明确,则越不容易偏离主航向,网络的有效利用率越高。由于大多学习者上网目标不明确,有价值信息的获取也就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导致上网者的意识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分散,使得认知活动的效率降低,同时还可能伴随其他方面的负面影响。如长期陷入网络迷航模式,容易产生个体的依赖性强而自制力弱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同时网络上的各种新异刺激也会在短时间内造成不必要的情绪起伏,这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上网前的详细计划、任务界定能够有效地减少网络迷航出现的程度。总体查询计划不明确,查询目标的描述不够精细、准确。容易打开过多的网页,在相关站点之间跳转,难以稳定,信息过滤、筛选能力较差,面对多重链接的信息结构产生困惑;我们在搜索引擎输入关键字,点击搜索,就会出现上百上千条相关的链接。我们会顺着这些链接一路走下去,直到偏离了我们原定的目标。

3. 学习者自我控制力不够

学习中自我监控能力较差导致信息迷航,根据问卷调查,这种迷航不仅在控制力较弱的群体中经常出现,即使是有一定控制力的成年人也容易受其影响。选择性是注意的本质特征之一,注意的转移能力是注意的必要成分。但由于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而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也是相对不足的。也就是说,人对信息的选择和转移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面对大量的信息,如果人的加工能力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这些信息,就会出现网络迷航。

4. 上网后对迷航原因不善于总结

越是善于经常总结上网经验的人越不容易出现网络迷航现象。有相当多成人学习者缺乏网络信息检索的基本素养,且不善于总结,造成迷航的现象屡屡发生。网络信息素养贫乏主要分为三个层面:首先,缺乏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即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处理、呈现交流信息的技能缺乏。例如,学习者缺乏相应的网络知识,对网络工具使用不熟练等。其次,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不足,比如,对所要检索和利用的信息源、对所获得的信息内容的评估能力差等。最后,缺乏对网络学习的认识、技巧和经验,不知道在网络上如何寻求帮助,也容易导致网络迷航。如果能经常对上网的技巧和策略进行总结,迷航概率将大大降低。

二、网络迷航的化解对策

(一)合理组织,加强对网络资源的管理

根据认知负载理论,人的工作记忆在处理新信息容量时是有限的,当信息量过大或未经过组织时,就会超过工作记忆的处理能力,从而使学习者不可避免地出现认知困难,迷航现象便由此产生。良好的设计应能帮助学习者有效分配时间和注意力,使其能迅速找到所需资料并能快速领会。因此,在内容上应做到结构清楚、知识分类明确;在形式上做到简洁一致、自然和易于理解。一方面,让成人学习者逐步适应网络环境、提高自身技能;另一方面,目前的网络结构、资源配置方式、链接形式、检索智能化等方面也需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二)善于总结,培养信息选择能力

网络学习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其信息极其丰富。学习者在运用它进行学习时,需要提高自身认识,加强对信息的处理和判断能力,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能力和导航能力。在主观上,要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被无关的信息所干扰,根据学习主题需要,在众多信息中进行选择。在实践中逐步总结出经验,最终形成选择的能力。这样面对茫茫的信息海洋,学习者才能轻松地从重重信息包围圈中突围出来,达到自己所期待的效果。

(三)自我调节,培养学习者的网络元认知能力

首先,提高网络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认知,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丰富且杂乱,所有的信息随时会被更新、组织或移位。因此,在学习开始前,学习者应清楚了解自己的学习任务,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识,根据网络提示信息或通过与教师交流把握学习任务的性质、特点、要求,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使学习时间和注意力得到合理分配。其次,提高网络学习者对认知策略的认知,网络学习者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积累一定的学习策略,在进行学习时应根据学习材料的特点和自身学习特点选择达到目标的最合适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提高自身选择和运用策略的自觉性。能够有效地、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并且具备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在信息社会中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将这些信息技能用于信息问题的解决,并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网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强化信息意识,注重自身信息能力的培养,培养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拓展自身的认知空间,利用一切有用的信息技能和认知策略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的监控与调解,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三、总结

网络化学习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重要,而学生的信息超载和网络迷航将是学习者要面对的主要问题。随着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将会更加丰富、形式会更加多样化、更新会更加频繁。学习者面对的选择将会更多,出现迷航的几率也会随之变大。为了让学习者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技术发展的同时完善搜索机制,完善信息分类制度,方便学习者对信息的搜索,让学习者少走弯路;二是提高学习者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让学习者在能花较少的时间就筛选出有用信息;三是提高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增强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伟敏,网络学习中的“信息迷航”问题初探[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

[2]郑晓齐,董杜骄,大学生网络迷航现象的调查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3).

[3]章国英,章翔,网络学习低效现象与习惯的适应性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

成人网络学习障碍及对策建议 第6篇

网络教育具有以下优势:"交互式、多媒体、开放系统、在线探索、不受设备和时空限制、全球适用、电子出版、统一性、世界范围、资源在线、分布式、跨文化的交互性、多重技术、工业支持、由学习者控制、方便、自包含、轻松使用、在线支持、可信性、课程安全、环境友好、非歧视性、投资效益高、课件易改进和维护、协作学习、正式和非正式的环境、在线评价、虚拟文化,等等。

虽然网络教育已被证明是最适合成人学习的最佳途径,但是在现阶段,成人在网络学习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障碍,这阻碍着成人网络学习的效果。

结合前沿培训网(www.fronttraining.com)远程客服部及教师答疑的反馈,笔者认为成人网络学习障碍主要有以下三点:

1、网络工具使用不熟练。在远程客服部学员问题的反馈中,约有30%左右的学员并不是因为课程的问题,而是因为网络工具使用的不熟练产生了学习障碍。这表现在比如不会使用课件下载,不能顺利进入课堂等问题,这些障碍产生于成人对网络、对网络工具使用的不熟练,与他们较晚接触网络及对网络的不熟悉而产生。

2、网络学习的计划性安排不强。由于成人接触网络教育的时间很短,而且对网络教育的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学习观认识不深,而仍处于传统教育观中等教师来灌输,由教师来把握学习进度的状态,这使得他们在网络学习中陷入困境。从远程客观部的反馈中,有部分的学员总是在咨询网络学习的课程我应该在什么时间学,我应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我需不需要多次来学习等问题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点。

3、不能充分使用网络学习过程中的辅助工具。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学员的协作及与教师的交互性很重要,但是我发现学员对学员协作的工具-学员BBS,学员聊天室、教师与学员的交互工具-答疑室与嘉宾聊天室的使用很少。这种状况使学员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得到的帮助机会的很少,这影响了自我能力的提高。

针对成人网络学习障碍,笔者认为如果能够从以下方面着手,可以提高成人网络学习的效果:

1、熟悉网络教育相关工具的使用。成人在进行网络学习之前或在进行网络学习的过程之中,应尽量充分熟悉网络教育的相关工具,并且在进行网络学习之后,要不断加强对这种相关工具的使用。

2、充分理解需求驱动教育及网络教育的本质。既然成人的网络学习是自我需求的体现,既然网络教育的核心实质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构建知识体系,那么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努力把自己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

3、对自己的网络学习制定相应的时间安排表与学习目标计划。成人学员在进入网络学习之前,应根据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与自身的时间安排,对自己的学习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计划与学习进度时间表。只有这样,学员们才可以循序渐进的掌握好学习进度,把学习任务完成。

4、练习合理的学习技能。这包括在因特网上学习和探索、使用大量的网上资源以及阅读一些课本和报纸杂志上的辅助资料,等等。成人网络学习者作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具备合理组织学习手段的能力,对于网络学习非常有帮助。

5、提前预习。无论在传统教育过程中,还是在网络教育过程中,提前预习都是很重要的一种准备手段。成人进行网络学习,首先是因为学习知识的需求驱动,既然有这种需求驱动,那么就有必要在进入网络学习之前,对需要学习的知识进入预习,这样,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才不至于跟不上课程的进度安排。在提前预习的过程中,学员必须主动寻找学习支持设施(例如公共图书馆、大学校园以及与学习相关的部门),从学习支持设施中获得帮助。

小 结

浅谈社交软件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 第7篇

1 社交软件和维基结合高效的在线学习工具

六度分割理论核心是你可以最优化的通过六个人认识世界上任何人。按照该理论每个行为个体社交圈无限有效扩大,最后会形成一个无限高效网络。网络环境下社交交流更加便捷,行为个体通过网络的角色扮演和行为仿真增加参与度和成就感,通过网络便捷无限空间吸引其他行为个体参与协作活动。因此使用社交软件建立现实中关系群组,分享相关学习内容,发起话题。

维基是多人共同协作的创作工具,维基注册账户每个个体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共同的兴趣内容进行编辑更改深入探讨。维基为兴趣群体进行快捷高效交流提供了便利,维基可以帮助学习者对兴趣主体领域进行头脑风暴的讨论记录。

社交软件和维基工具融合可以很大提高网络学习协作性,扩大主体讨论范围。社交软件和维基融合一方面可以利用维基的高效协作功效,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社交网络的舒适度扩大协作主体内容的深度。

2 维基和社交软件网络系统的主要功能

2.1 发布协作

在行为个体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方便利用维基进行记录度不是单单依靠行为个体能够完成的,需要行为群体共同的作用。这个目的很容易通过维基实现,行为学习者个体在维基中创建和修改关键词,在社交软件中很容易被其他学习个体看到,不同的学习个体看到后可以同时对这个关键词不合理或有误的地方进行深度再次更改,对主体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从六度分割理论进行解释,行为学习个体会在不同人单击,扩展到全部的网络空间,这样会有不同学习个体协作完成内容,这个过程对于学习资源共享和学习行为的协作非常有效。

2.2 群组论坛

社交软件中,群组主题论坛区域可以为每个学习者个体发起群体讨论。社交软件使用者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邀请其他学习个体参与,逐渐扩大主题影响范围,主题讨论深度广度,促进问题高效快速解决。每个学习个体发表的观点和意见都可以保存到对应主题中。此功能对学习资源二次开发分享利用非常有效和有价值。

2.3 分享功能

社交软件除了已经成为好友之间的动态相互关注,还有网络协作学习和群组其他成员兴趣主体分享。在社交软件中,分享功能不再是单纯的上传下载,这种分享是统一资源服务器便捷高效多次通过同一服务器利用,极大减少网络空间资源浪费。

集成维基功能的社交软件的学习个体可以无时空限制便捷知道协作同伴的情况,从而可以扩展交流深度和广度,不同层次不同地方的学习个体共同协作促进主题成果更加具有说服力。社交软件主界面经常会以最新的主题呈现,增加主题发起个体和参与个体的关注维度。

3 维基与社交软件应用于网络学习共同体

网络现已经成为了教师与学习者获得教学和学习资源的一个重要方式。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组建方式也是有效不断探索有效学习的过程。网络共同体存在的意义和作用是在于参与学习个体参与维度和深度以及获得成就度。一个高效的学习共同体其核心成员交流是频繁有效的不是无谓的无意义的讨论。

综合利用WIKI和SNS的协作、群组、分享和活动等功能,就可以很好地弥补当前网络教学的不足之处,创建紧密的聚合型搞驱动力和关注度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增加教师的指导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同时可以利用SNS的群组功能创建具有相同兴趣的同伴的群组,利用活动功能发起线下活动,多方面提升学习者的参与性和被关注度。

和传统班级教学模式比较,网络教学和学习模式高效发展的瓶颈主要是缺乏有效的协作交流,而高效的交流学习是必须建立在有高度凝聚力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在传统网络学习模式很难解决这一问题。在融合了维基功能的社交软件网络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社交软件建设学习群组,并可以首先发起大部分学习个体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讨论。在主题学习中,教师要对不熟悉功能和内容的学习个体进行相关帮助。学习参与个体在维基中修改和创建主题内容,其他学习个体页面对应词条内容都是以下划线或者不同颜色标识出来,这样可以刺激学习个体以发散的思维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习个体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成就感,增加网络群体凝聚力。每个学习个体在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对话和探讨活动中不但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而且在互动过程中将个人问题转化为群体难题,借助群体知识力量帮助解决问题,在高效的社交软件构成的凝聚网络学习环境中实现学习共同体良性循环。

通过社会软件和维基构建的学习环境,可以根据学习主题不同,确定不同的学习主题共同体。专业学习内容和主题不适合广泛的研讨和探索,因此教师个体在创建共同体时候要进行审核学习个体的性质,这样经过审核的个体具有高效一致的兴趣和爱好,这样建立形成的学习共同体才具有聚合性和有效性,这是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的优势。

常规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利用社交软件发布讨论主题和作业,让学习个体进行探讨和完成作业提交,然后教师个体通过社交软件和维基对学生行为进行管理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指导。学习个体和群体活动都可以通过页面相互了解,也可以互评讨论主题和作业完成情况,逐步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社交软件和维基高效融合,学习个体可以随时知道教师的通知提醒,并利用社区网络共同体进行专业探讨,可以利用翻转学习模式进行课前高效预习课后有效复习。学习个体可以利用社交软件便捷与群体进行互动和交流,从深度和高度宽度更加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社交软件和维基构建有效学习共同体从本质解决了传统网络学习参与度低,聚合性差,关注度互动性少的问题。

4 用社交软件和维基平台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4.1 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共同体凝聚力和参与度

在传统学习和教学模式中,学习个体交流机会很少,师生之间沟通更少。利用社交软件和维基构建的学习共同体拉近了学习个体和师生之间的距离。即使课堂内容结束,在网络上也形成高凝聚力的学习群体。

学习个体感兴趣的主题内容每次更新和增加都会自动推送到自己的主页面上,学习个体行为关注度比较高,学习个体之间学习行为了解比较及时,学习群体间行为可以相互督促和影响,从而提高学习共同体凝聚力。学生对于某些个人问题希望不是公开的行为,就可以通过站内一对一私信的方式发给其他学习个体和老师。学习个体的高度相似性和一直的关度性以及知识结构的统一性促使学习共同体凝聚力更加集中。

4.2 提供平台,共享知识

个人知识结构的形成包含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利用和评价,知识结构会随着个人认知水平和经验积累而得到提升,从而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相互转化,最终达到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用社交软件和维基构建的网络学习共同体,为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个人的认知结构不同,其对于相关者专业的知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网络知识的丰富和媒体爆炸又使得我们对知识的搜索和选择更加困难,通过个体力量来对知识进行管理和晚上相当吃力。通过对知识搜索和学习后,学生通过分享功能将知识分享社交软件的平台,其他同伴可对该共享信息进行评论,每个人对知识的意见和评论都可以被其他同伴看到。教师对相关主题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整理发起群组讨论,在协作中把相关的知识按照标签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成不同的主题进行分享。同时学生在知识预习过程中对知识的讨论和资料的收集也可以被教师所使用,这样教师在授课之前便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理解存在的问题,方便有针对性的备课,提升教学效率。

4.3 促进启发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

群体讨论可以让教师把问题通过小组把问题提出,并引导学生共同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群组共同探索的问题,首先使用老师课下发布可供选择的探讨主题,在社交网络平台通过维基系统进行共同协作完成,依靠群体智慧和知识技能解决专业问题。有效提升了教学和学习的效率,也增加了同学之间的交往,增加了集体凝聚力。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协作中遇到的问题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有的放矢,教学效果和效率也会有明显的提升。

5 结束语

维基系统是一种开源协作平台,社交软件的广泛性和通识性,将这种软件平台融合在一起,发挥他们各自的特点和优点,组建的网络学习平台和构建的学习共同体可以高效的解决传统网络学习环境存在的问题。社交软件和维基平台的技术日趋成熟稳定和完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维基平台和社交软件都可以实现无缝融合,后台程序均能可以统一,所以对于不熟悉开源技术和软件教师还是有一定的技术障碍。因此希望此研究有更多的研究者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利用社交软件和维基平台构建更加高效实用的学习共同体和协作学习系统平台。

参考文献

[1]斯坦福全副技术实验室[DB/OL].http://captology.stanford.edu.

[2]A-L.鲍劳巴西,埃里克·博纳本.无尺度空间网络[J].科学美国人(中文版),2003(7).

[3]欧阳康,汪瑜敏.试论西西话环境下的教育传播[J].电化教育研究,2008(12).

[4]六度分割理论[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056.htm.

[5]郑有庆.Diigo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应用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1).

[6]刘光余,邵佳明,董振娟.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09(4).

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 第8篇

纵观现代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从某种意义来讲,也是企业培训的竞争,就是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重视培训和员工全面素质的提升,把企业打造成学习型组织,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是企业获得发展的最根本手段。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它与当地经济建设密切关系、广泛联系,才能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为企业和社会所用。通过校企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搭建,使教师与企业和行业的专家、工程师和员工进行交流,及时了解企业高新技术的应用状况以及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同时,根据企业的需要,发挥职业院校自身的教学资源优势,打造企业员工终身学习和培训的网络学习和交流环境,使学校和企业获得双赢。

2. 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培训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组织自身和工作人员个人的发展目标,有计划地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训练,使之提高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及态度等素质,以适应并胜任职位工作。企业培训是一项在时间和费用等各方面花费都比较大的工程,培训要想获得好的效果,必须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培训的对象、选择培训方法和形式。所以,做好培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培训形式不好选择。脱产培训会耽误个人目前的工作,在职培训的课程又不太好选择,并且往来花费较多的时间,个人精力有限,效果不太好。所以,在选择培训形式上,左右为难。

(2)培训效果不注重。企业培训仅强调培训计划,不强调培训结果。培训方法简单,培训过程不连续。新员工只接收到基本的岗位培训,然后就自己开始独立工作。并且,很多企业只有基本的岗位培训,没有连续的的培训方案,进入企业后完全依靠个人的自觉性学习。

(3)培训时间和费用花费大。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网络传输工具的日益完善,为培训员工提供了一种新的培训形式和过程,并且花费较少,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不便之处。网络上的学习使得学员与教师及其他学习者的沟通和合作更加方便。

3. 构建校企网络学习共同体平台的意义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指在基于网络的虚拟环境里,一个由学习者(群体)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学习团体。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彼此可以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的人际关系和某种“共同体文化”[1]。

校企网络学习共同体平台的搭建是为了对广东中小型企业员工进行远程培训以及学校教师和学生能更好地接触企业和社会,在双方需求的背景下,搭建的校企学习共同体平台。具有以下意义:

(1)促进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企业实现准确对接

职业教育是把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它只有与当地经济建设密切关系,才能够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为企业和社会所用。而许多专业教师是从“大学门”到“职校门”,缺乏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锻炼,深入企业的机会太少,导致缺乏实践经验的支撑。该学习交流平台的搭建,使教师能与企业和行业的专家、工程师和员工进行交流,及时了解企业高新技术的应用状况以及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并不断更新电子资源,增强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

(2)促进院校对企业的培训和技术服务

根据企业的需要,发挥职业院校自身的教学资源优势,打造企业员工(包括职校毕业的学生)终身学习的环境。通过该平台,实现跨越时空的教育资源共享。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前提下,为企业职工开展文化科技教育和岗位技能远程培训,为企业职工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提升提供智力支持。推动数字化学习进入各行各业,力争建成校企合作的教育信息服务共同体,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支撑。

(3)促进学校教师与企业员工学习和交流途径的畅通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由于现实中的教师与员工交流,受到教师和人员个体背景因素、操作模式、流程、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往往不能建立长期的交流和学习的环境。在学习共同体中,各成员彼此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让教师更能清楚企业的需求,获得企业的实践经验,也能满足企业员工全员学习与培训的现实需要,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行家引领、学员互助、互动共进、和谐发展,达到校企人员共同提高和发展的目标。

4. 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培训的学习过程

通过网络学习共同体进行有效培训学习,不仅可以解决学员要到学校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与上班的矛盾,也可以解决学员自己在网络上学习的盲目性。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形式是一种自发的松散组织,由于企业的学员知识水平、兴趣、年龄、个性等方面的差异,使学习活动缺乏持久性,难以进行深入的学习讨论。因此,在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初始阶段,教师需要对学员进行必要的引导,制订学习的目标、分解任务和设计学习的内容;学员根据目标和任务自主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员的个人兴趣或意愿进行分组,每个学习小组安排一个组长,负责协调本小组的活动,并随时报告小组的进展情况;其次是明确各小组要解决的问题,组织组内协商对话,分配任务;最后各小组成员要根据分配的任务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源,进过独立探索,然后进行专题研讨。在讨论、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学员可以展开辩论、竞争;可以结成伴,协同一致[2]。

在这基于活动、问题和资源的互动信息中,教师可以利用BBS、E-Mail、Blog、公告板或在线交谈等交流信息,发布言论,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学生讨论中的观点加以点评,进行个别化辅导,为学生解惑答疑。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对当前问题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要求注意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与学习相关并能够引起学习者兴趣并把握好讨论中主题与内容的导向,当学生的发言和讨论偏离主题时,要及时予以提醒,并引导其回到主题上[3]。当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对整个讨论的过程以及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评价。此外,教师对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于讨论的全过程。

教师根据学员讨论过程和完成的结果,评定每位学员的成绩。学习完成后,教师整理讨论过程中产生的资源,充实网络课程的内容。同时,教师根据企业员工在学习讨论过程中涉及到的在工作中一些技术问题,也可以了解和学习企业的技术和文化,充实学校课堂的实战性的知识和技能[4]。具体的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老师要明确自己的地位,老师是一个组织者,起了主导的作用,整一过程要紧扣课程学习目标要求进行,给予明确的任务,安排好每个环节的时间,不能让学员热热闹闹上完课,匆匆忙忙无收获。

5. 结论

基于学习目标的网络学习共同体为企业员工和高职教师以及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整合的网络学习信息交流平台,不仅为企业员工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共同学习、相互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培训网络环境,同时,也搭建了交流、提升的平台,同时也为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更早和更好地接触企业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在学习体中,教师能及时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把握和跟踪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掌握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充实、完善自己,胜任角色的需求,发挥助学者应有的作用,也给企业员工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摘要: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促进企业和学校师生、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不仅解决企业员工继续学习的难题,而且能使高职教师更能清楚企业的需求,获得企业的实践经验,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行家引领、学员互助、互动共进、和谐发展,达成校企人员共同提高和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网络学习共同体,培训,职业教育,企业员工

参考文献

[1]刘群艺,刘铁志.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初探[J].远程教育杂志,2011,(2):50-55.

[2]张海青.网络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角色的定位及作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1):38-40.

[3]冯旭鹏.构建基于SNS的校际网络学习共同体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9):61-63.

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 第9篇

关键词:Moodle,网络学习共同体,现代教育技术

一、基于Moodle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教学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是高校师范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笔者认为,这门课程应该适当弱化课堂理论学习,而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对教育技术教学理论的主观认识。笔者在此将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的《利用Power 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为例,将其学习植入到Moodle平台中。当然,笔者在此提出的基于Moodle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指教师利用该平台开放、管理课程的设计过程,分析教师在利用Moodle平台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技术问题和优化策略,以便更好地建构和应用网络学习共同体,促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1.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班级环境创设。

基于Moodle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在线网络课程系统包括管理员、教师和学生等三类用户,管理员负责Moodle平台的后台操作,教师在Moodle平台中提供教学资源和设计教学活动,并根据教学任务制定及修改不同的Moodle模块。学生则凭借自己申请的账号登陆平台进行学习和下载相关资源,也可以与教师和其他同伴在平台中进行互动和交流。利用Moodle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首先需要教师在安装Apache服务器、Mysql数据库和PHP语言后成功下载并安装Moddle平台,学生通过标准E-mail认证法建立登陆账号并得到管理验证后,便可利用自己的邮箱地址进行重复登陆。教师作为Moodle后台管理员同时兼任教师角色,负责Moodle平台的后台管理,进行课程创建活动,并对发起申请的学生进行确认,这时基于Moodle网络学习共同体已创建成功。

2.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课程导入设计。

在利用Moodle平台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之前,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将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明确标列成具有逻辑关系的学习目标。例如,《利用Power 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一共需要解决三点内容:Power Point使用初步、Power Point进阶和使用Power Point制作课件。对于这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Moodle平台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Power Point的概念性知识可以通过添加课件和网页文本、标签来呈现给学生。笔者在教学中加入了很多与Power Point知识相关的站点,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浏览资料,帮助学生加速理解Power Point的设计原理。笔者在《利用Power 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活动中选择了主题格式,通过一个个以课程目标为主题的方式来进行设计,即通过导入设计、内容学习、学生讨论、实践制作等四个步骤来完成。在导入设计中,笔者在平台的讨论区发起提问:“我们在学习中经常见到老师用Power Point授课,你会利用Power Point制作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吗?你想更上一层楼,制作融视频、链接、音乐、动画、文字于一体的精美课件吗?那就赶紧点击课程学习吧!”通过鼓动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PPT的兴趣,并引出了课程的学习主题———利用Power 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

3.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资源设计。

以Moddle平台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显著优势表现在课程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方面。例如,利用Power 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都接触过简单的课件学习,但是有的学生早忘得一干二净,而有的学生因为平时兼职家教能够经常使用课件,所以教师如果按部就班地进行分析、示范,就会浪费很多学生的时间,使这些有基础的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到课堂中。基于Moddle平台的课程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在设计中分层安排了简单入门、初级操作、中级操作和复杂制作等四个链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选择。有基础的学生可以通过快速浏览复习前面的PPT技巧,主攻复杂制作,提升自己的水平;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可以按部就班地逐一学习,打好基础。另外,笔者在教学资源中放置了很多对于Power Point拔高学习的网络站点,甚至将PS技术学习也链接到学习资源中,鼓励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尝试学习PS技术,自己制作一些独一无二的图片放置到课件中,不受拘束地学习自己想操作的内容。

4.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讨论与互动设计。

基于Moodle网络学习共同体,可以为学生虚拟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情境,有利于学生进行协作学习,解决许多动手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充分利用维克模块、主题讨论模块等在线虚拟社区,学生可以随时进入维克站点,针对学习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针对自己在制作中出现的问题互相讨论。有经验的学生担当起教师的角色,及时为同伴“排忧解难”,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公作用,并通过这种积极有效的沟通和协作,互相借鉴有益的经验。即使没有积极发言的学生也能从其他学生的互动中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使得互动更有效率,也更有覆盖性,使得全班学生都能在短时间内熟练地掌握利用Power 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基本技巧。学生还可以晒出自己的PPT,让其他学生对自己的PPT提出意见以修改完善,通过众人合力完成一个功能更加丰富的PPT课件。

5.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课程评价设计。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Moodle平台的互动效果,将作业模块、投票模块、维克模块积极利用起来。作业模块主要被教师用来评定学生作业,确定课程设计的学习效果,而投票模块则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平台中,参与评选“十优”PPT。获奖学生名单公布在投票首页上,直到被新的十优名单取代。维克模块主要用于学生的自评,鼓励学生将自己的PPT上传到平台中,为自己的PPT拉选票,总结自己在PPT制作过程中的独到之处,或者晒出PPT来让同伴提意见。这种基于Moodle平台的多维互动方式不仅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且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基于Moodle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策略反思

1. 优点。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切身感受到以Moodle平台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有效性。笔者用免费的开源软件安装了平台,在Moodle平台进行授课,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富余时间反复登陆,学习与回顾课堂知识点,使得教师的课堂成为生成性、拓展性的动态课堂。在学生的讨论和帖子中,教师能够充分感受到在基于Moodle网络学习共同体里,学生积极学习的主人公态度,这种集体“激智”的方式,让学生们从心底喜欢上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也让这一课程的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更加快乐,更有激情。

2. 不足。

首先,虽然基于Moodle网络学习共同体不需要教师有过高的技术水平,但是如果教师想要将课程设置得更加丰富生动,仍然需要下些功夫,以免出现一些技术失误。例如,在课堂学习中,有位学生被自动取消登陆资格。这是由于设计者操作失误导致的技术问题,需要引起教师注意。教师除了利用Moodle提供的变量设置课程,还需要对Moodle系统进行学习和关注,以提高自己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管理水平。其次,笔者运用了Moodle平台设计了多种互动活动,通过不断创新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出现因为互动活动过多而导致课时任务无法正常完成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在利用Moodle平台时分清主次,知识的学习居主体地位,活动为学习知识而设,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避免课堂成为娱乐之所。

3. 展望。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要活的书本,不要死的教材。”笔者很认同陶先生的论断。在现代信息技术课堂中,以Moodle平台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以此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是时代教育发展的潮流与趋势。基于Moodle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应用有效地利用了各类资源,使学生的学习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是一个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但是基于Moodle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应用,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都还不成熟,与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其他学科课堂的结合与策略优化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有很多方面需要一线教师通过实际教学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海清.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研究[J].中小学电教,2006,(7).

[2]徐惠忠.基于Moddle的课程管理与学习[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3).

[3]黎加厚.Moodle课程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 第10篇

“虚拟学习共同体”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VLC) 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社会现象, 是指人们以学习、研究、讨论为目的, 以互联网为基本平台, 以各种网络工具为中介进行人际交互而联结成的群体。所谓“虚拟”是因为学习的主要场所不是固定的物理空间而是无形的赛博空间, 直接参与活动的不是实体的人而是符号化的“人”。与传统课堂相比, VLC具有以下特征:①开放性:随着校园网和互联网的普及, 教学的场所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或实验室, 而是一个可以无限扩展的赛博空间;②互动性:VLC不仅包括传统的面对面的互动, 还包括以网络为媒介的远程交流互动;③异步性:在VLC环境下, 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讲授、学生倾听和记录的“面对面”同步交互方式, 由于师生在地域、时间上的分散, 虚拟的异步交互成为普遍的互动形式;④平等性:师生传播关系趋于平等, 知识的获得不再依赖教师的实时讲授, 学生自由登录在线课堂参与互动, 每一个学生都能公开发言并看到别人的发言。

在虚拟学习共同体环境下, 如何提升学习绩效, 是一个现实而有意义的课题。在我国现行的新课程理念中,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其出发点是利用恰当的智慧活动将教师和学生带入一个共同的情境, 使人与人在课堂中构成交流和互动的团体, 它通过互动和共同的探索活动将公共知识转换为个人知识。但如何建构学习共同体, 以及在学习共同体中如何实现学习绩效的提升, 目前查询的文献资料还十分缺乏。本文以笔者所任课程《计算机网络》的教改实践为案例, 研究在VLC环境下的教学与实践, 旨在抛砖引玉。

1VLC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VLC就其本质而言, 它仍然是一个以学习为目的的组织, 但作为一种知识生产方式和学习组织形式的工具, 在新的技术环境下, 又具有新的表现形式和意义。笔者认为, VLC的出现并没有改变教学目标, 但表现形式和内涵比传统的教学有了很大的扩充 (而不是取代) , 它实现了从一种学习共同体到另一种学习共同体的演变。VLC既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又是一种教学环境, 是教育思想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的有机统一。为有效地实施VLC的教学, 就必须建立适合VLC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1.1教学指导思想——情境学习理论

VLC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情境中通过活动来获得知识, 情境学习将学习者自身、学习资源、学习环境都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学习系统, 情境学习观点的建立推动了学习研究从认知转向情境。VLC的出现, 将学习“从早期的以传授、扩充信息资源为主的纯技术应用模式向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模式转变。”我们在教学中, 利用VLC为学习者搭建合作学习、探索研究、课堂交谈、课后交流的平台, 模拟真实环境、让学习者扮演多重角色、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创设虚拟实验环境、设置VLC环境下的学习活动, 让学习者在虚拟环境所积累起来的知识体验能够尽可能地在真实情境中运用。

1.2开放式、研究式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型。随着互联网和VLC的广泛应用, 传统的“以教室为环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工具”的封闭式、单向传输、灌输式的课程教学模式正在向“以赛博空间为环境、以学生为中心、以资源库为工具”的开放式、双向传输、研究式的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变。

1.2.1 “开放式”教学模式

(1) 教学理念的开放。

其核心是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 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 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教学中不再是向学生灌输教材中的内容, 而是向学生开放课程资源库, 扩大学生视野, 鼓励学生查阅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相关课程网站。例如, 我们在教学中, 让学生了解MIT OPEN COURSE WARE的研究式学习, 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理念。

(2) 教学平台的开放。

教师的课件、作业布置与批改、答疑、在线测验、实验报告、专题讨论等均可在教学平台上完成。

(3) 虚拟实验平台的开放。

我们为学生提供了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室, 学生可以在虚拟实验室完成计算机网络的各种实验, 并可以检查实验结果。

(4) 实验室的开放。

学院专门开设了“实验室开放”项目, 当学生完成虚拟实验后, 可以凭虚拟实验的报告, 到学院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进行真实的实验, 这样做的效果, 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另一方面, 又可以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 减少实验的损耗。

1.2.2 “研究式”教学模式

VLC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异步性和平等性四个特征, 这为“研究式”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由于学时和表现方法的限制, 形成了重结论、考结论的传教式教学和被动学习的方式, 在VLC环境下, 教师可以从问题入手, 重新设计课程授课方式, 从由果到因的推论式教学转变成由因到果的探究式教学, 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 增强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学生可以从研究问题的角度进入知识形成情境进行学习和讨论, 并从中领悟知识形成的探究性和科学性, 可以滤过性地、批判性地吸收知识。

1.3VLC环境下的教学原则

1.3.1 教学是师生间合作性、生成性的活动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来认识自我、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学活动要从强调专家和权威共同体“现有的”知识和实践, 转为重视学生和教师共同体所生成的知识和实践;学生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或行为训练的客体, 而是具有主动学习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动主体。

1.3.2 教学是一个通过对话使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

在VLC环境下, 通过设置清晰的课程目标, 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机会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融入课程文本的资料信息以及其它支持性的材料;教师可以聆听并判断学生的理解水平, 通过提问、重述、表扬、鼓励等方式维持学生学习的进行, 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根据教育的建构主义理念, 学习共同体要“为学习者创造一个既严肃认真又轻松愉悦、能够激起创新思维、提供交流思想、相互实践或交换作品的地方或论坛”。

1.3.3 培养学生的“高级学习”的能力

学习能力有“高级”和“初级”之分。在初级学习中, 主要涉及的是结构良好领域的问题, 追求的是对问题收敛的、一致的解。而“高级学习”则要求学习者把握概念间的复杂联系, 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 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 建构用于指导问题解决的图式, 其涉及到的主要是劣构领域中的问题。

1.4学习绩效评价特征

在《绩效优异教育标准》中, 其价值观的核心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 (Learning-Centered Education) , 强调教育的有效性必须是促进学习和成就。因此, 在学习绩效评价中必须考虑怎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挖掘学生的全部潜能, 并向他们提供获取成功的机会。因此, 在对学生的学习绩效进行评价时, 必须考虑以下特征:

(1) 对所有学生寄予很高的发展期望。从理论上讲, 每个学生的潜能都是巨大的, 作为教师, 必须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2) 学生的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速度进行学习, 而且会依学科内容发生变化。 因此, 教师必须不断寻求各种方法来促进学习。

(3) 重视主动学习。要求利用各种技术、材料和经验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4) 在学习过程的早期阶段, 运用形成性评价来测量学习, 使学习方式适合于个人的需要和学习风格;根据关键的、相关的外部标准, 让学生在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知道什么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进行终结性评价。

(5) 为学生提供学习绩效测评工具, 支持学生运用自我评价来了解进步、明确目标和差距。

2VLC的教学实施

2.1混合教学, 虚实互补

混合教学起源于北美, 电子学习 (E-Learning) 突破了传统面授方式的一些教学局限, 一时风靡全球, 但几年的网络狂热平息后, 人们清醒地发现, 单纯的网络学习效果远没有人们所期盼的那么理想, 传统教学模式并不会因为技术的进步而退出历史舞台, 技术的进步也并没有改变教育的目的。笔者并不认同“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观点, 而是赞同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 E-Learning (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 的优势结合起来。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 使二者优势互补——即混合教学模式——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育专家们于2002年首次总结出完整的混合教学理论体系, 并指出了混合教学是“技术提升教育”的必然发展方向, 这是有效解决大学专业课程学习的正确选择。尤其是技术性强的课程, 在教师面授时, 也需要多种媒体组合进行课程教学;学习者在课外时间, 需要借助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室、学习小组互助、知识讨论与共享、师生/生生远程互动等方式进行学习。

2.2三个技术平台支撑VLC

我们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 使用了3个技术平台。第一平台称为“教学平台”, 这是由美国赛尔毕博公司提供的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 在该平台上, 任课教师主要提供教学课件上传、各种视频、作业布置与批改、在线讨论/答疑、题库、在线测试等;第二平台称为“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室”, 该虚拟实验室由北京邮电大学设计, 其具有仿真性好、直观易用、交互性好、功能齐全等特点, 如图1所示, 该实验平台分为教师版和学生版, 其中教师版包括:新建实验、发布实验、布置实验、批改实验结果与实验报告等;学生版包括:必做实验、选做实验、自主实验、在线提交实验报告、保存实验结果, 查看教师给出的成绩与批语等;第三平台称为“公共平台”, 也就是众所周知的QQ、Email、教师博客等工具, 在这个公共平台上, 师生和生生间可以平等地进行讨论和交流, 内容不限。学习共同体成员既可以在群组中公开交流, 也可以个体之间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而恰恰是这种交流, 常常让师生们会得到意外的收获。VLC对学习绩效的提升, 不能仅仅依靠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 还必须要有良好的组织和管理, 要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和互动, 要有现代的教育理念的指导, VLC才能有生命力。

2.3情境化、个性化、协作化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个体参与实践活动, 与环境相互作用, 是一个文化适应与获得特定环境实践共同体身份的过程。在情境中学习者通过活动来获得知识, 还形成了一种学习共同体成员的身份;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个别指导式教学, 是提高学习绩效的有效途径。由于网络教学中信息的传播模式发生了变化, 使师生的传播关系趋于平等, 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协作性不断加强, 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我们采用“混合教学”模式, 在课堂内外都有学生自动组成的学习小组, 每次集中面授之后, 教师都会安排相关的项目或实验, 由学生自主去完成。学生和教师可以在课外时间, 通过BB教学平台、网络虚拟实验平台 、QQ、Email、博客等途径进行远程交流和协作, 同时, 网络实验室对学生开放, 学习小组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组织、设计、争论、探索等才能。

我们发现, 当学生接受网络项目设计或实验任务时,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学习和研究热情, 经常废寝忘食地工作。为了验证自己的方案是否正确和可行, 学生们首先将自己的设计方案输入到虚拟网络实验平台上进行模拟测试, 当虚拟实验通过后, 学生们可以在网络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 其达到的效果是:实验的目的性明确, 减少实验成本, 提高学习效果。与此同时, 在VLC中师生和生生的心灵得到沟通、人际协调能力得到增强、课堂气氛活跃、创造的思维火花时时迸发。在VLC环境下的训练和熏陶中,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也让学生懂得了在群体交往实践中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认识到协作精神、群体意识的价值。

3结束语

我们对2005、2006级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进行了VLC教学试验, 根据学生期末的个人总结、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结果以及教学反馈意见, 这种学习方式得到了学生们的充分认可。他们认为, VLC环境下的教学方式新颖、开放性很强、学习兴趣增加。在网络项目设计与实验中, 学生们互相讨论、探讨和争论, 通过虚拟实验以及实物实验的切身体验, 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网络工程有了更深刻的掌握和理解, 既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也锻炼了协作和动手能力, 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根据调查统计结果, 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比前几届明显提高, 尤其是文科类录取的学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对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也由惧怕变为喜欢了;从设计作品的效果来看, 无论是设计的规模、难度和水平, 比前几届都有明显提升。从学习绩效提升角度看, VLC环境下的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计算机网络》课程课时少、容量大、理论深、技术性强的问题, 初步达到了学习绩效提升的预期效果。我们相信, 随着教材数字化、网络设施基础化、工具软件多样化实现以后, 对“虚拟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 对学习绩效的关注将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建伟.试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J].中国远程教育 (增刊) , 2000 (52) .

[2]刘惠芬, 姜胜.高校虚拟学习社区的组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 (S1) .

[3]赵中建.从企业界走进教育界——美国国家质量奖《质量优异教育标准》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 2001 (1) .

[4]刘美凤.简析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有关教学设计的课程[J].中国电化教育, 2001 (10) .

[5]周嫒, 吴文春.情境学习观点对数字化学习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 2008 (8) .

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 第11篇

【摘要】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作用不仅是呈现信息和传递知识,更是学习者用来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它强调认知的社会与物质的双重属性,为信息技术支持的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了更为系统的研究视角和新的理论框架。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分布式认知理论的具体实践,也是基于互联网的知识构建的学习型组织。本文以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为实例,从分布式认知角度探讨新媒体背景下的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外语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范式。

【关键词】分布式认知 网络学习共同体 分布式学习环境 知识共享 协作学习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体工具呈现多功能化,智能化的趋势。目前,外语教学中已广泛利用多媒体、网络来教学,但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对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一直存在着一个认识误区,即主要将之作为教师更加方便地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而较少地作为促进学生积极建构知识的工具。从本质上看,这并未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

媒体在教学中不仅是呈现信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可以作为认知工具参与到学习者的各种认知活动中,帮助他们在认知过程中建构知识。学习者的认知不仅来自于对获取信息的个人大脑的内部加工,还受到外部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可以说,认知是分布在与学习者相关联的社会及物质的环境中。这种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媒介观对外语教学模式的转变有着根本变革性的意义。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个体对知识建构,而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学习观则强调媒介、其他个体和社会文化在个体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作用。分布式认知理论强调认知的社会与物质的双重属性,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认知学习理论,对指导教育技术工具在外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及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有着积极意义。

本文将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视角,探讨分布式认知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并以英语专业的“基础英语” 课程为例,尝试构建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分布式外语教学模式。

二、分布式认知理论与外语教学

1.分布式认知理论概述。20世纪90年代之前,认知心理学一直关注对个体认知的研究。基于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的传统认知观从“心”的角度很好地解释了个体层面的信息加工,却忽视了认知发生场所的社会的、物质的和人工制品的周围环境。近年来,科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认知科学的研究不再囿于个体的认知,越来越关注认知的社会意义和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Hutchins等人明确提出了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的概念,认为它是重新思考所有领域的认知现象的一种新的基本范式。Hutchins认为,如果只是考虑存在于人类头脑内部的因素是难以解释所有认知活动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在认知形成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后来的研究中,他进一步指出:认知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个人头脑之中,而是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要素系统之中;传统认知理论把单个个体作为唯一的分析单元,而分布式认知理论则把认知主体、认知环境以及所有参与认知活动的事物作为分析单元。

Cole & Engestrom(1993)认为,分布式认知是一个包括认知主体和认知环境的系统化分析方法,认知可以分布在个体内、群体间、社会文化、媒体甚至时间当中。认知的分布包括社会(social dimension)与物质(material dimension)两个层面:分布式的物质层面指所有参与认知过程的人工制品;分布式的社会层面指认知过程中涉及的所有社会他人,他们作为个体的认知资源帮助其完成任务。个体认知在分布式认知理论中仍然重要,但分布式认知更强调认知的分布是泛中心的,具有分享的特性。

分布式认知既是一个新的认知理论,也是一个看待所有认知现象的认知范式,同时还是一种个体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所运用的认知方法或认知策略(张丽莉、李兴保, 2006)。分布式认知理论从更为系统的角度研究认知现象,不仅有助于更深刻的理解认知的本性,还提供了一个整合认知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两种对立视角的方式。从教学应用来看,分布式认知理论的提出对教学环境的设计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视角。

2.分布式认知的教学应用。在对分布式认知的教学研究中,Hatch & Gardner(1993)针对教室中的认知活动提出了分布式认知的同心圆模型(the Concentric Model)(如图1所示)。在该模型中,最内层是个人力,也是分布式认知的核心力,个人力受到个体经验和倾向、资源的限制,同时也受到文化价值和期望的影响、约束;中间层是地域力,指特定的本地情境中的人物、资源和物理约束(媒介、工具等),直接影响到个体认知行为,本地情境可指家庭、学校、教室、亦或某个具体的网络环境等;最外层是文化力,包括信仰、惯例、活动等,它们超越于特定的情境,潜在地影响着多个认知个体。同心圆模型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心圆模型改变了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型,认知活动的核心是个体。要激活个体核心力,首先要激发个体主动参与的意向,才能进一步激活更高级智力参与活动。学生的兴趣、智力在与同学、老师的交互活动中变化和成长。因而,教学环境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工具的使用对个人力的激发有重要影响。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成为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帮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保持稳定的学习动力。

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教学模式更为灵活和开放,它允许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分布在不同的、非中心的位置,因而教和学可以独立于时间和地点而发生(姚巧红, 2006)。分布式教学环境的设计不仅可以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也可以结合网络课程,在线课程、虚拟课室或在创建学习共同体时得以体现。

3.分布式认知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分布式认知理论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更为系统的研究框架,也对外语教学环境的创设有着重要启示:

(1)转变传统的媒介观。分布式认知强调认知现象分布在认知主体和环境间,个体、技术工具、媒介之间为了执行某个活动或任务而发生交互和互动;在使用某种工具学习的交互过程中,会产生认知留存现象,这有助于发展使用者的元认知能力,能很好地分担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外语教学中,计算机、网络作为媒介不仅能帮助教师传递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作为认知工具构建语言学习情境、促进合作学习与交流、有效转换知识内部与外部表征,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语言习得。

(2)注重语言学习的社会属性。语言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语言的习得不仅是个体认知的结果,更是个体与其他个体,周围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充分交互作用的结果。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传统的外语教学注重个体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对语言的社会属性重视不够。在一项认知任务的掌握中,比如学习阅读,其认知过程不仅仅牵涉到学习的个体,还与阅读活动的设计者(老师),问题的讨论者(同伴)以及阅读内容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等息息相关;从分布式认知的角度来说,认识分布在活动中的教师、学生及其他文化制品之间。

(3)强调语言学习的真实情境。分布式认知强调对日常认知现象的研究,关注学习过程中“真实情境”的引入,以及他人、工具、媒介在学习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去情境化” 的教学方式,因而课堂学习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只能是“惰性知识”,难以迁移到实际情境中。而基于分布式认知的外语教学则注重真实情境的创建,利用技术媒介,将对语言知识的个体传输转化为认知主体运用目的语,在真实情境中通过与系统中各要素的互动中习得语言知识。

(4)人工制品(认知的物质层面)在系统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外语教学注重知识在人与人之间的传递,而分布式认知理论不仅重视知识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传递,而且强调知识如何通过人工制品表征和传播。当学习者使用不同的人工制品来建构思维模型时,可以有效地外显化与协调自我的思维过程。如利用可视化工具,思维导图等,隐性的语言知识得以显性化,使其更好地被认知和传播。

(5)系统间各要素之间的充分交流及互动。分布式认知通过分析学习活动的环境、表征媒体、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所有人工制品之间的交互活动来解释认知现象;分布式系统中的各要素必须相互依赖才能完成任务。在创设外语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时,需要系统地考虑各个要素在活动中的作用和角色以及如何使它们之间的互动更有效地促进语言的学习。如创建网络学习社区(分布式认知理论的实践形式),社区中的成员可以通过主题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与其他个体(教师、同学、助教、管理员等)交流,同时利用不同的人工制品(如网络工具、媒体工具等)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和文化背景下进行互动。分布式认知理论的多分析单元系统(功能系统)能够更客观和全面地反映语言习得的过程,也能更好地监察和控制各要素在系统中的角色和作用。

因此,在分布式认知理论的框架下,外语教学的设计需要考虑在社会层面各个要素如何分布才能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以及在物质层面如何选择和设置“工具”来支持不同的认知活动。同时设计应强调个体与社会情境的交互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合作学习。基于这一理念,学习者应当使用目的语积极参与真实性的社会交流,并使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或工具进行交际;学习者不是从技术中学习语言知识,而是用技术去建构知识(比如利用网络查找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做课堂展示),知识建构的过程就是语言学习发生的过程。

三、分布式认知视角下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网络学习共同体(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是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网络技术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网上社区、虚拟共同体、网上论坛等各种形式的组织中来,人们开始在虚拟世界承担责任,建构身份。计算机中介下的交流,如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聊天室、论坛、博客等使人们形成了与社会紧密整合的学习共同体,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网络学习共同体。这里我们探讨的是在正式教学环境下,教师创建的以所授学生为主体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网络学习共同体具有学习共同体的两种基本功能:1.信息交流:学习者与辅导者(专家、教师或助教)进行交流,同时又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分享知识、建构知识。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者学会从不同视角分析、思考问题,从而促进他们进一步反思,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2.社会强化: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与其他成员进行共同的学习活动,遵守共同的规则,与整个群体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和爱好。共同体给与学习者归属感、认同感,这种社会强化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

创建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实现知识构建的有效途径,也是分布式认知学习理论的具体实践。网络学习共同体本身的结构就体现了分布式的特点。学习共同体成员在时空上的分布,学习资源在学习平台及网络空间的分布,认知通过成员与成员,成员与人工制品,成员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在系统的各个层面上的分布,从多层次、多维度促进了知识的建构和认知的形成。

四、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外语教学模式的实践架构

以上探讨了分布式认知的特点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而网络学习共同体作为分布式认知的具体实践形式在外语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此,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以国内最大的英语学习网站(沪江英语)为主要平台,创设了以网络学习共同体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里主要探讨该模式创建的框架及策略,并以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基础英语”的一个单元为例,直观地说明该模式的具体实践方案。

1.基本架构(见图2)。

(1)成员:包括教师、学生、助学者、非正式成员(边缘参与者)等。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资源的部分提供者和共建的引导者,学生是共同体的核心,也是社区的共建者,还可邀请专家或有经验的学习者成为助学者。半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的外来参与者也可为共同体带来不同的文化和思想碰撞。

(2)平台:分为交流平台与学习平台。交流平台为即时通讯软件(QQ群)用以保障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信息的发布,疑难解答;学习平台为沪江英语网站部落模块,通过学习小组、社区进行合作学习、主题讨论、自主学习等。

(3)资源:互联网英语资源的集成性、交互性、直观性、超文本性能为语言学习提供丰富可用的资源(廖甫,2013),这是学习资源的主要来源。学习平台的资源不仅来自于学习网站(沪江英语)资源,还来自于教师及共同体的每个成员的分享和贡献。建立在非中心存储学习资源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其泛中心化体现了教与学的独立性,使得学习不会局限于单一的学习形式,而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4)认知工具及人工制品: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将各种媒体的使用融入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如使用语音、视频技术来展示学习成果,小组任务等,使媒体成为语言学习的认知工具;而过程中产生的学习作品、学习记录、学习成果会作为人工制品保留下来,不仅可作为教师对学生形成性评价的参照,更是学生认知形成的重要外部表征。

2.学习共同体创建的基本策略。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要考虑三个基本原则:即学术型支持(academic support),认知性支持(intellectual support)和人际性支持(interpersonal support)。在此基础上,本案例的设计主要遵循了以下策略:

(1)互动与合作:共同体的学习模式以互动与合作为主要形式。分布式认知视角下的互动包括物质与社会互动两个层面。在社会互动层面,教师设计与课本单元相关的话题、主题或是任务,成员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互动与合作,在意义协商的过程中实现语言知识的建构。物质层面的互动体现在成员与学习环境之间,或与各种人工制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者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工具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如参加视频或音频课堂、操作多媒体软件完成任务等,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同时实现知识的建构。

(2)语言学习境脉的创设:学习境脉是由技术境脉、知识境脉和社会境脉构成。语言学习的境脉包括物理环境语言的设计,如学习者使用的学习平台,各种学习任务、工具使用的说明等都使用目的语,尽量还原语言的真实情境;同时通过教学设计创设真实的(或接近现实的)语言应用的社会情境(通过主题、讨论、有意义的任务等),在语言知识与应用语言的情境之间建立联系,让学习者在尝试解决真实世界问题、完成真实世界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知识。

(3)技术支持与人际支持:从物质层面看,为学习者选择适合的语言学习平台和交流工具是学习共同体的基本保障。教师可以依托学校的网络创建封闭式的网络学习平台,也可在互联网中选择适合语言学习的开放式/半开放式的学习平台,并通过即时通讯软件答疑解难,增进成员之间的及时交流沟通和信息反馈,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自信心,减少焦虑,降低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感过滤。人际支持是指为学习者提供学习上和情感上的支持,如专家示范,脚手架指导,即时的学习评价和反馈,持续的交流与鼓励,共同体内良好学风的培育等。

(4)学习者身份的建构: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将孤立的认知成长转变为学习型社会中的学习者身份的成长。在共同体中,学习者先以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者(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nt )进行学习,通过观察、尝试、参与、实践,慢慢从观察者、同伴转变为成熟的实践示范者,在此过程中其共同体成员的身份也得以确立。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者应该是主动的、具有自主权、负责任的学习主体,共同体中学习者参与的活动不是孤立地记忆和练习,而是个人以及其他参与者发生互动从而建构知识的过程。共同体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者的身份,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

(5)学习过程的监控与评价:学习共同体中,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身兼数职,如教学活动设计者,社区助学者,平台管理员,甚或是学习的伙伴。在过程中,教师需及时发现成员的困难并提供帮助,监督和激励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对学习成果予以形成性评价和反馈。

3.具体功能结构图。以下是本案例中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功能结构图(图3)。可以看出,整个学习共同体的成员、资源、人工制品在网络平台呈分布状,认知以网状的形式分散于系统中各要素间不同层次的交流与互动中。这种半开放式的架构对于创设基于准真实情境的语言学习环境有着技术和社会层面的优势。在一个本身有着成熟的学习社区和学习文化的大社区中(沪江英语网站),在学习活动和任务的指导下,成员通过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不同层面的互动,在“做中学”,实现语言知识的建构,促进语言的习得。

五、结语

以网络学习共同体为主体的外语学习环境不仅仅是外语课堂教学的补充,更是外语学习机制的扩展和延伸。语言的学习由此有了更为真实的社会境脉,通过一个灵活、开放、共享、合作的平台,外语学习者能够获取更多真实的语言输入,更为重要的是,在利用各种网络工具、功能使用英语交流、反思的过程中,将语言知识内化,从而更好地实现语言的习得。新媒体背景下,技术在外语教学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分布式认知理论对技术支持的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外语教学模式还有待更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Cole,Engestrom.A cultural-historical approach to distributed cognition[A].Salomon.Distributed cognitions: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considerations[C].US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2]Hatch T&Gardner H.Finding cognition in the classroom:An expanded view of human intelligence[A].In Salomon G(ed.).Distributed Cognition[C].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3]Hutchins E.Cognition in the Wild[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5.

[4]胡艺文,艾荷平等.网络学习境脉视角下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08(09).

[5]廖甫.基于互联网的英语延伸教学探究[J].外国语文,2013, (3):160-162.

[6]刘俊生,余胜泉.分布式认知研究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12, (1):92-97.

[7]蒲倩.分布式认知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8]姚巧红.论分布式学习[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4):14-17.

[9]张丽莉,李兴保.分布式认知视角中的媒介新观[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1):28-30.

[10]张伟,陈琳等.移动学习时代的学习观:基于分布式认知论的视点[J].中国电化教育,2010,(4):27- 31.

[11]赵健.学习共同体的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12]郑太年.真实学习:意义、特征、挑战与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11,(2):89-94.

[13]周国梅,傅小兰.分布式认知——一种新的认知观点[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2):147-153.

[14]周小勇.信息技术促进语言学习——分布式认知理论角度的审视[J].外语界,2010,(4):57-62,75.

作者简介:

严晓蓉(1976-),女,湖南邵东人,硕士,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与教育技术。

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 第12篇

1. 能够有效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如何有效地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所谓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不断成长、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既包括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学习经验, 也包括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参与的各种团体或单位组织的各种活动, 这些经验和活动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目前, 中小学一般采取进修、听讲座、集中研讨的方式来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这些方式往往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 教师通常以被动的角色参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作为独立个体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通过建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 能够打破教师获取知识受时间与空间的局限, 使教师能够随时随地、自发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由同行和专家组成的学习团体之中, 在平等、自由、深入的交流与讨论过程中, 有效地解决教学问题, 转变教师教学思路, 提高教师教学素养,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 能够有效推动中小学与大学的深入合作

中小学与大学的合作关系作为教育组织间实现合作的一种典型代表形式, 对促进教育研究实践和提升教育理论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中小学与大学合作往往具有行政化、表面化、封闭化、单一化等特征, 合作的内容有限、合作的效果欠佳。通过构建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 能够使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摆脱教育行政方面的束缚, 以现实教育场景中的教育问题为焦点, 以自愿、自主、平等、互敬的方式开展研讨和交流, 实现教育的互助与发展。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作为中小学与大学教育合作的一种方式和代表, 可以规避传统合作过程中产生的合作形式单一、合作内容简单、合作效果不佳等问题。这种有效的合作形式, 不仅可以在教师与教师间进行普及和推广, 同时也可以在大学与中小学管理人员之间、师范生与中小学教师之间等进行推广, 从而实现中小学与大学间深入而密切的合作与交流。

二当前中小学教师参与合作的现状调查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中小学教师进行随机抽样, 共发放问卷120份, 回收问卷115份, 其中有效问卷110份, 无效问卷5份, 有效回收率为91.67%。

1. 调查分析

从整体调查情况来看, 有76%的中学教师认为参与大学教研合作项目的机会较多, 而只有52%的小学教师认为有参与大学教研项目的机会。从参与项目的类型来看, 有72%的教师参与的合作项目是教育见习、实习, 有15%的教师参与的是教改项目, 有8%的教师参与的是科研项目, 有5%的教师参与的是竞赛活动。中小学教师对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态度方面, 有21%的教师认为参与合作项目对学校的发展很有帮助, 有65%的教师认为参与合作项目对自身的专业发展很有帮助, 有14%的教师认为参与项目是为了协助大学教师完成教研任务。从中小学教师参与的动机和目标来看, 主要还是集中于自身的专业发展方面。

2. 中小学教师参与合作的方式和状态

有28.2%的合作形式是由大学教师开讲座、中小学教师听讲讨论;有41.8%的合作形式是由中小学教师奖课, 然后由大学教师点评;有14.5%的合作形式是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分工开展研究;有15.5%的合作是以网络交流平台的形式进行学习研讨。当中小学教师遇到难题时仅有36%会通过电话或网络请教大学教师, 而其他更多的是通过自行查资料来解决问题。在合作过程中, 75%的中小学教师是以学习者自居, 而合作者、协助者和旁观者所占比例较小。当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意见产生分歧时, 有48%的中小学教师会选择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大学教师共同探讨, 有24%的中小学教师会选择认可大学教师的观点同时保留自己的观点, 有16%的中小学教师会服从大学教师的观点, 仅有12%的中小教师会最终坚持自己的观点正确。

3. 影响中小学教师参与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效果的调查

影响中小学教师参与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效果, 主要从四个维度进行了考察。从心理状态来讲, 有62%的中小学教师认为参加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能够提高教学水平, 有23%的中小学教师认为很想参加但是自己的研究水平有限, 有10%的中小学教师认为参加研究是教育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仅有5%的中小学教师认为搞好教学比参加研究更重要。从学校角度来看, 中小学教师参与研究的课题有65%是由学校和大学教师共同商定的, 有22%是由学校决策的, 有13%是由大学教师倡导的, 而中小学教师几乎没有参与到决策之中。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 中小学教师未能积极参与的原因, 有56%的教师认为是自身研究水平有限, 有25%的教师认为是来学习的, 有8%的教师是受行政要求被迫参与进来的, 有11%的教师没有得到参与的机会。在参与研究过程中, 中小学教师认为对其最重要的是研究过程中大学教师给予的帮助和指导。

三建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实施策略

1. 准备阶段

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准备阶段需要中小学与大学在文化氛围和网络平台两个方面打好基础。首先, 中小学和大学都应该极力营造和谐的教师合作文化氛围。英国教育学家桑恩得斯认为, 在一个学习型组织中, 每个人同组织之间都有一个无形的、心理上的契约, 这个契约就是不成文的文化规则。在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强调的就是相互尊重、民主平等、协作分享、追求卓越的研习氛围, 因此, 中小学与大学应从制度设计和教师管理方面积极打造教师合作文化氛围。其次, 先进的网络平台是确保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建构的重要基础。中小学和大学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扩大无线网络的覆盖面, 引进现代化的网络办公系统, 开发多维度的信息网络交流平台, 为教师参与网络学习共同体提供全面的技术保障。

2. 运行阶段

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作为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合作的重要形式, 要确保其能够长期而有效地发挥作用, 在运行阶段必须要有良好的规则和机制作保障。首先, 要制订参与合作研习的制度约束。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活动的主要载体有教研平台、教学论坛、QQ群、微信群等。要确保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学习, 必须要制订相应的参与规则和学习制度, 吸引和指导教师最大限度地参与团队活动, 充分展现自我的风采。其次, 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主导者要根据共同体建设的目标与成员的切实需求, 设计丰富多样的团队活动, 既要吸引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又要解决教师最关心的教育难题,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最后, 参与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学校主体, 要在政策和制度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与投入。参与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活动, 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意义深刻, 各级学校要加强宣传和指导, 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其中, 并将教师参与的程度与成效纳入到教师的专业发展评价之中。

3. 提升阶段

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 其效果会日益凸现出来, 中小学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会明显提高, 大学教师的教育理论研究会越来越扎实。因此, 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持续的发展机制。第一, 评价机制。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评价不仅限于成果的终极点评, 而且要关注每个教师成员的参与效果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发动全体成员的智慧与能力, 为每个成员制订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实施策略。第二, 可持续发展机制。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与平台, 在解决教学问题和帮助教师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 当一个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发展到每个预订阶段时, 参与主体学校要聘请专家, 通过调查、访谈对共同体进行科学的评估, 根据各方面的评价与反馈, 创新和升级运行机制和模式, 保证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充满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卢乃桂、钟亚妮.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 2006 (2) :72

上一篇:2.4GHz收发系统下一篇:复合墙体结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