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本质论文范文

2024-06-20

体现本质论文范文(精选7篇)

体现本质论文 第1篇

空间组织有流动的带形和静止的点式两种基本类型。纵观中国古代城市几千年的发展演化, 其公共空间的组织有一个明显的特点, 那就是以街道为主的引导性带形空间占据绝对优势, 有围合感的静止空间则总是出现在私有性强烈之处或其与公共空间的过渡部分。线性的空间组织方式是城市规划甚至建筑设计的最常用手法和原则, 水平线性是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的构成本质。

1.1 从城市交通体系看线性本质

长安的规划严整, 从交通体系可以看出明显的线性特征, 即使是以商品流通为主的东西两市也被细小的街巷所分割, 各里坊之间, 宫城、皇城与城市其他区域之间, 住宅、宫殿与城市公共设施之间都是以线性的街道空间相联系。虽然中轴线上的朱雀大街宽达120 m, 但由于总长度和围合性的原因, 仍然改变不了其线性特质。整座城虽布局严整, 但缺少今天所说的“城市空间节点”。“中国古典建筑群是以‘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串联起来的组织方式所构成, 但是, 在城市平面构图上, 就没有再重复地使用这种方式”[1]。各个线性空间之间没有界面的柔化处理, 没有尺度的局部放大, 而是干脆的直角相接。

1.2 从城市功能分区看线性本质

缪朴先生在《传统的本质》一文中把“按人分区”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之一。笔者认为从宏观城市布局的角度来看, 中国古代的城市主要还是按照功能来分区的。“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就是功能分区的佐证。

无论是正交的棋盘式布局, 还是曲线交织的自由式布局, 可以看到每个具体的功能块都是试图占满四条道路限定出的属于它的区域, 而不会留出一些类似缓冲空间、过渡空间、交流空间的地方。即便有一些视线通透的开敞区域, 也往往偏于一隅, 很难归为城市空间, 且全部处理成水体或景观。西方城市中那种在显要地段空出几个街区作为广场空间的做法在中国是绝难见到的。关于中国古代广场存在性的讨论将在下文进行, 不过有一点是明显的, 作为最能打破线性布局的广场式空间, 在古代的城市规划中是不予考虑的, 既没有被作为交通节点, 也不是功能实体。各个功能块都是被线性的道路这唯一的骨骼脉络所分隔和联系的。

1.3 从城市“次空间”看线性本质

这里杜撰了“次空间”一词, 它是指脱离于城市道路所限定的公共空间体系之外的, 私密或半私密的城市空间。当空间性质退到这一层级的时候, 以院落为主的点式静止空间就占据了优势, 层层院墙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布局的特色。但是水平线性不只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 在“次空间”体系中也能体现明显的线性特征。

在建筑群落的组合方面, 总是存在着一条隐含的轴线将各个点式空间串联起来。虽从视觉效果来看, 由于围合方式的改变, 道路的直观线性感不是那么强烈了, 但因为这条轴线的存在, 引导性和指向性仍十分明确。向心、嵌套甚至枝干式的空间布局方式都很少采用。除了前后, 一般不会有其他方向的选择, 类似密斯德国馆那种经典的“流动空间”、殊途同归的组织方式十分少见。

与之相对, 传统园林的空间组织则很难找到这样一条轴线, 游人在一点通常有多种交通线路可供选择, 如果加上漏窗、花墙洞等形成的视线联系则选择更多。园林的处理手法有一些“流动空间”的影子, 当然这不是指“其间仅仅用一些半透明的隔断部分的分开, 使之成为一个占整个基地很大一部分的‘流动空间’”。在园林中, 虽然轴线没了, 但基本的线性空间组织还在。通幽的曲径, 交通的阡陌, 还有最为造园家所赏识的水廊, 都是线性空间的直观体现。甚至是在最需要静止和稳定的住宅等强私密性室内空间, 应用线性空间组织方法的也不在少数。产生于近代的石库门里弄住宅, 它的形成虽在一定程度上受西方思想的影响, 但那多半只是停留在总平面排布和诸如门头花饰等表象上。单体平面脱胎于传统的三合院建筑, 其空间组织应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里弄住宅的空间组织也存在着一条明显的轴线, 小开间、大进深的布局使线性感很强烈。

2 中国古代广场空间的存在和价值探讨

2.1 中国古代城市广场的存在

如果单纯从空间尺度和性质来划分, 中国是存在一些可以被称作广场的空间的。但从产生背景和使用性质来看, 这些空间又与西方和当代城市建设中的广场空间有所区别。因此笔者认为, 中国古代城市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广场空间。

2.2 城市广场与政治因素

“公共场所的本质目的是庇护社区, 同时仲裁社会冲突。广场是人们行使市民权、体验归属感的地点。广场有其特定功能:集会、阅兵、宗教仪典, 但无论是参与者或旁观者, 都会认为该活动具有集体性, 并且这种参与包括了机制安排的自由的可能。在某一层面上, 广场空间的公共性对权力机构具有反向的、制约的作用”[3]。从这个角度看, 在没有民主可言, 限制群众集会活动的封建制社会, 广场是没有存在必要的。由于长期受到封建统治者在思想领域上的奴役和麻痹, 民众历来民主意识淡泊, 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不强 (即使有权利的话) 。且由于远离西方世界, 社会结构相对稳定, 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和“但求无过”的中庸思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普遍存在。因此, 即使有城市广场的存在, 也未见得会达到它应有的效果。

2.3 城市广场与经济因素

有人把广场的缺乏归因于对商业的传统轻视, 对广场有无的争论也集中于取消里坊制、商业贸易繁荣的宋代以后。然而与政治因素相比, 商业方面对广场的制约是次要的。

线性的街道空间不仅承载了商业功能, 而且由于一般的祭祀和民俗性公共活动规模不大, 也都以街道为载体。特别是一些非城市主干道的支巷, 成为了民众休憩、娱乐和小范围交流的场所。因此除政治活动外, 在西方城市广场进行的各种活动都可以被街道空间所承载和消化, 广场在古代中国没有存在的必要性。

2.4 中西方“广场”空间形态比较

西方的广场起源于古希腊的城邦制国家, 原型为一片称作“阿果拉”的开敞空间, 它是在方形住宅区街廊的中央形成的广场空间。构成广场围合界面的公共建筑包括会堂、市政厅、大大小小的神庙, 以及叫作“Stoa”的具有多种功能的敞廊。由于这些公共建筑的存在, 广场被赋予了多种功能, 成为政治、宗教和文化的中心。

反观中国古代的所谓“广场”空间, 界面通常是由密实的围墙所形成, 即使是宋代以后逐渐打破了这种围合, “广场”周边也缺乏公共性的建筑设施。“广场”以商业贸易为主, 功能单一, 没有景观、宗教、市政等配套设施的设计, 对于市民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3 线性本质的思想探源

中国传统的城市空间为什么普遍采用这种线性的组织方式, 历史文化条件决定的城市广场的缺失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但绝不是唯一因素。这种线性本质必然是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有联系的。

缪朴先生在《传统的本质》中以“接合而非转化”思想分析了建筑构件和细部处理以及人工与自然关系等问题。从宏观来看, 用这种思想来分析城市的空间构成同样适用。

广场式的开敞空间较之街巷空间更加稳定, 但其包容性和不确定性也更为强烈。线性街巷空间以各种方向直接相交, 街巷空间与功能性实体也是完全接合。交通性道路和使用性建筑搭接明确, 界限清晰。

二维线条广泛存在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立面构图和装饰处理之中。线的应用也是“接合而非转化”思想的结果。

在空间形态中, 线性空间的三维向度是最不明显的, 它只是平面线条的垂直化体现。与包容性强, 自身也有万千变体的广场空间不同, 线性空间界限明确, 组织清晰, 方向感和引导性都十分强烈。垂直相交的构图在线条构图中占据了压倒性优势地位, 这和理想的棋盘式空间布局不谋而合。

4 当代中国城市建设的思考

在当代的城市规划实践中, 兴起了一股大量建设城市广场的风气。很多广场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却空旷冷清, 毫无生机可言。一方面, 广场的政治色彩太浓, 成为标榜政绩的工具, 而不是真正的为市民服务;另一方面, 广场通常是以道路围合, 公共建筑即使存在也被作为纪念碑来处理, 不是空间围合的元素, 空间关系简单, 一览无余, 缺少足够的吸引力。

广场空间在现代城市布局中是不可或缺的, 但中国没有形成西方式广场的城市肌理和思想积淀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城市建设者能够在做出广场的“味道”的同时, 更多地关注一些中国传统空间的线性构成体系, 那么城市形象和生命力将有很大的改观。

摘要:通过对中西方传统城市在空间形态和社会文化层面的分析比较, 指出中国传统空间布局的线性本质, 并对中国古代城市广场的存在性, 对线性空间的产生发展原因及其在当代城市建设中的价值进行了评价和思考。

关键词:城市,线性,广场,空间节点

参考文献

[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4:6.

[2]陈志华.外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6.

[3]沈福煦.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7

[4]张良皋.匠学七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科本质 第2篇

地理学属于科学技术范畴,从事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理工作者;地理学研究的 功能是推进人类社会发展(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准热带雨林带种植橡胶;全球变化研究;自然灾害的预报和防治;环境保护与环境建设)及文化和科学的发展。地理分异规律、演变规律、地理思维方法等对科学研究有重大贡献。人类产业活动和生活以及文化分布都有纬度地带性。人口的 80% 住在 500 米 以下,人类活动的 80% 分布在沿海。

地理教育属于教育范畴,从事地理教育研究的是地理教育工作者,地理教育的功能是育人,为今日和未来培养活泼而又负责的公民,这是其他学科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地理教育反映现代学科发展趋势和成果,更要反映地理学科本质。地理学科本质集中体现在因其研究对象(地球表层)特殊性而决定的综合性、区域性等学科特性上,决定着地理学科以综合、整体、动态和空间差异、人地协调的视角和方法看待世界和认识问题,决定着地理课程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为课程目标,是地理学科价值的核心体现。学科本质制约着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

中学地理学科是中学课程中唯一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学科。地理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有赖于对地理学科本质的把握,课堂教学不能只要活动,而没有“地理学科的本质”。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明确:

“深信: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 意识到: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

从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我们显然能看到地理学科本质的集中体现;也能看到地理学发挥的独特的学科育人价值。

地理教育对个人发展与社会、国家及国际教育都有很重要作用:能够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其特殊价值:祖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对国情的深刻了解,才能建设国家;地理教育中的全球观念非常重要,空间尺度、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全球意识,尤其是国际理解观念对现代人都是非常重要的素质,理解别的国家,尊重世界,尊重他国,才能真正尊重自己,以负责任的大国出现,建立民族自豪感。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环境及发展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的绝大部分任务落在了地理课程上。地理教育如何提升自己的价值?就在协调人地关系、谋求人类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综合的解决问题,落脚点是可持续发展观。从 17 世纪至今的 300 多年来,各国都没有在基础教育中取消地理学科。国运生,地理教育生。我国学校取消地理的时期大多是国运不济的时期。

别人可以看不起自己,我们自己不可以看不起自己。事在人为。打破怪圈。摆正自己的位置,闯出一片土地。地理教师应该理直气壮的亮明地理学科不可被其他学科替代的独特作用。

新课改必须在继承中改革与发展。地理教学从实际出发,特别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兴趣、动机和情感等心理发展基本规律。同时要体现学科特点——综合性、地域性、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以下问题:一是精力放在教学方式与活动方式的设计,而忽略或对教学内容研究不够。二是要防止新课改的一个趋势:去学科化。去学科化是不体现学科意识、学科思想的一种倾向,抓不住地理学科最核心的统领性的知识,仅传授一些地理事实、现象等一些具体的知识,在学生脑子里是不会扎根的,必须抓住基本概念统领下的原理、概念、规律,把这些内容串起来,教给学生地理思想方法,才能扎根,才能体现学科的价值。

学科教学的成败取决于你对学科本质的理解,不是你用了什么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建立在对学科本质内容的理解基础上; 教学成败最终本质是对学科理解和把握。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科本质?换句话说,初中地理教学如何突出地理学科特点?

应抓住以下几点:地理学科专业性——位、布、区、关、图。听地理课的“地理味儿”就集中体现在这几方面。

让学生进行体现科学本质实践策略谈 第3篇

平时的科学教学,是多要让学生进行科学实践的。但学生所进行的实践是比较浮面还是正好相反?这是我们每位科学老师都必须引起关注的。从相关教学之情形看,不少学生的科学实践是不能引起我们众人乐观的。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思考体现学生科学本质实践的相关问题,现拙于笔端,期求方家予以教正。

一、进行体现科学本质实践学生需为主动积极型

平实而论,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其教学课程之难度比较大。首先是科学课程教学是得不到广大家长重视的,家长们仍然以为初中学生应当以数理化和“双语”的学习探究为基础,初中升学考试的竞争是那样的激烈,何还在科学这些不参加任何中考的课程上去分心?其次,是科学课程的教学接受不到广大初中学生的笑纳。平时的科学课程的教学,不少学生仅是为了自己进行重压力学习活动后的一个调节,一种紧张的解脱,进了科学教学的课堂虽然是那样的活跃,但仍然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学习,心还没有去根本意义上进入理想的学习状态。尤其是学生进行科学实践时,仅仅就是比较那么心不在焉地应付一下。鉴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使用,科学课程方面的诸多实验都是可以进行演示的,这也同时在某些程度上的形成学生的主动积极大打着折扣。作为肩负着学生科学精神培养和科学素养形成的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促使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积极性的形成。对主动积极型学生的形成,窃以为从科学课程教学的第一课起,我们就应当是完全意义上的懈怠不得。尤要使出浑身的解数,用出比较绝妙的招数,抓住学生的心灵,形成学生的主动积极。在平时的科学课程教学中,为了学生去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进行体现科学本质的实践中来,努力让实践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还争取与学生所学其他相关科学内容的课程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自参与科学实践,知晓自身实践之内容与自身目前乃至未来之生活的联系。在学生进行实践时,善于让学生能够发现科学道理,也是持之以恒地让学生进行科学本质实践的妙招儿。

二、进行体现科学本质实践学生需为生动活泼型

在平时学生的诸多科学实践中,我们也比较有意义地发现,让学生所进行的科学实践显得比较枯燥,让学生所进行的科学实践也显得比较复杂,不少学生心怀主动积极的态度,但就是获取不到积极有效的结果。好似相关科学实践就是那样在无形或者就是无情地折磨我们的学生一样,反思学生进行体现科学本质的相关实践,光有学生的主动积极,没有学生的生动活泼,那学生是很难获取进行体现科学本质之实践效果的。那么就完全需要学生也能够比较生动活泼地进行实践,让学生进行生动活泼性的实践,学生所实践的内容应当与学生的相关兴趣进行着密切的配合。要想达成这样的目的,窃以为让学生进行体现科学本质之实践的内容不仅仅就是一种鲜活,而且应当让学生自有其选择的余地。这就需要我们在科学教学的活动中,去比较好地整合科学课程中所必须进行科学实践的资源,梳理出一定数量的能够让学生进行科学实践内容的课题,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更为有效地形成学生自主实践的主动性和自主实践的生动性。譬如,科学实践中有着许多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关注的课题,这些课题作为教材构建的需要,需学生去自主实践,但相关课题内容不是我们所教学生能够去进行理想实践的,学生所进行的实践总是受自然乃至相关因素的制约。那就需要给学生进行梳理,给学生进行优化,给学生进行整合。应当说有些实践并不完全就是学生的亲手操作,可以从对相关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中,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三、进行体现科学本质实践学生需为互动探究型

科学课程的学习,不能仅凭自己的智慧,应当是我们大家所有目共睹的。这不仅仅就是学生能力的问题,而应当牵涉到科学课程内容的比较意义上的复杂性、抽象性,更何况初中学生的科学水准和自身探究能力现阶段还显得不是那样的高。从这个意义上讲,让初中学生去互动探究既是现实的需要,又应当就是发展学生的需要。对进行体现科学本质实践学生的互动探究,必须比较深入地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目的,就是能够形成一些优化型的互动组织。我们大都比较现实地看到这样的现状,一些看似语数英学习的问题学生,有时则不是科学课程学习的问题学生,这些学生对科学本质意义上的实践其兴趣极为浓厚,动手操作极为细致,成功率也极高。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学生的潜在能力,让他们能够充当一定意义上的领头雁,其效果尤为显著。在学生的互动探究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互动探究,我们教师不能去作壁上观,需要以一双勤快的眼睛去发现学生,需要以一双慧眼去了解学生互动实践中的闪亮之处。在学生的互动实践中,尤其是一些课外实践,需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去掌握学生互动实践的动态,跟踪学生的互动实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尽快解决问题。初中学生的互动探究,其形式已经不完全就在课堂,课外实践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毅力,课外合作需要学生建立一定意义上的合作意志,这些都需要教师去努力从关注每个学生一切的角度形成意义性的互动探究。初中学生的互动探究,也极易激动而会去不欢而散,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也显得十分的必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3

生命教育——体育的本质体现 第4篇

一、目前我国教育中有关“生命教育”的缺失

1. 对“生命教育”的解读

生存是人类生命延续的首要基础。然而, 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同时引发的诸多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中, 人类的生存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威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提出的教育目标。“生命教育”的内涵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 把人作为完整的生命体来对待, 通过教育树立起对生命的敬畏感和责任感, 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接纳与肯定, 关注生命的价值, 学会判断和选择, 促进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整体发展。

“生命教育”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提出, 相继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开展且较为成功, 生命教育内容与成果主要为培养学生关注生命、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养护生命、捍卫生命, 激发生命潜能, 提升生命品质, 实现生命价值, 激励学生探讨生命意义, 内化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 深化人生观的教育。[1]

2. 我国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 在当代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中因交通事故、溺水、自杀等造成生命个体的瞬间消失现象成为最让人震惊与心痛的社会事件。解读和分析这些现象, 生命教育的主体———人的教育受到强烈的撞击, 关注人的生命价值, 关注人性的完善在现实学校生活中成为一纸空谈。分数、考试、排名、荣誉等没有给学生留下自由发展的空间, 学生的生命情感被忽视, 自我生命意识被淡漠, 在他们的精神和生命世界中少了对生命应有的理解、爱护和尊重。[2]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主体教育强调“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对学生个体生命重视和尊重的一种具体体现;然而,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和层次都没有具体的表述和规定;生命教育缺乏整体规划, 对学生有关生命、生存技能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指导。

二、生命在体育中的完美表现

体育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价值, 体育的脉动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生命的律动。

1. 体育源于生命的延续

体育源于原始人类生存的需要, 它体现着人作为最高生命体的智慧。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体育作为促进身体发育、强健体魄的原始手段开始被人们重视和有意识地运用, 并在体育活动和锻炼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了精神意志品质。体育是生命的源泉, 人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 生命的价值得以集中体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中“体育之效, 至于强筋骨, 因而增知识, 因而调感情, 因而强意志”正是有关体育与生命个体、内在精神生命三者合一的完美表述。

2. 生命科学在体育活动中的完美表述

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为人类认识生命个体、更好地从事体育活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实践形式的体育活动过程中, 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的发展, 使体育运动的形式更加符合人体科学原理;生物化学、运动力学的不断发展为人类克服和挑战生理极限提供了科学的保障, 生命科学与体育的联系愈来愈紧密, 生命的知识与生命规律在体育活动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和表现。

3. 生命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和提升

心跳、呼吸、血压、肌肉收缩等生命的规律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体现, 使参与者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律动和自然的存在;同时对自我生理极限、心理的挑战、超越, 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成功挑战、失败衰落等生命现象的真实体验使生命的价值得以展现, 人类的自我意识和精神价值得到充实, 生命的能量得以被激发和释放的同时提升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认知。

三、体育中有关生命教育的缺失

长期以来, 我国学校体育在“体质论”和“竞技论”的包围下, 体育以传授体育技术、提高学生体质为主要教学指导思想, 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关注和尊重, 体育教学中缺乏生命意识关怀、体育人文精神培养不足等, 造成了体育课就是“吃苦课”等不良印象, 本应欢声笑语的运动场死气沉沉;伴随而来的运动竞技赛场上黑哨、假球、恶意犯规、打架斗殴、兴奋剂泛滥等现象层出不穷, 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体育中有关生命教育缺失的现象。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目标的提出, 作为人类文明产物的体育, 其核心价值———体育人文精神受到人们的重视。体育的人文精神旨在倡导健康第一的生活方式, 通过体育的手段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倡导通过体育展现生命的存在和能量, 提升生命存在的质量和生命的价值, 这在某种意义上明确了体育与生命的关系。体育观念的转变渗透到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 “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多维体育观念开始形成,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有关课程目标的表述开始关注“心理、社会适应”等充满人文关怀、生命个体关怀的教育目标, 体育的效果目标开始强调通过体育的手段增进学生的健康, 健全学生人格, 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四、生命教育在体育中的本质体现

1. 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品性

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教育的具体手段, 通过直接的身体参与和身心体验来实现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培养。体育教学的主要构成要素 (教师和学生) 是具有生命力的个体, 体育教学的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一个个完整生命个体进行的知、情和意的交流活动;体育教学的内容与生命活动紧密相连, 教学中的生命规律和生理现象得到一一展现。体育活动源于生命的律动, 体育教学活动正是生命现象和生命个体活动融合的一种体现, 体育教学为受教育者提供了一种体验生命现象、感受生命律动的直接参与方式。[3]

2. 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的体现

在21世纪素质教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下, 体育迎来了“健康第一”的全新发展阶段: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健康发展的前提是生命个体的存在和保全, 健全的生命个体要包括生命、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各方面动态的发展过程;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社会价值生命双重性存在的统一体, 自然生命是一切活动和价值的载体, 社会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和提升, 两者和谐统一发展才是完整的生命体现。[4]因此, 体育教学中对生命教育的体现也是在以上两方面:自然身体生命的教育和社会价值生命的教育, 即新《课程标准》中有关技能目标、社会目标的表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体育教学活动中个体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再现和优化。身体活动实践中承受一定量的运动负荷, 以促进身体器官、机能的发展来提高身体的质量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与个体生命相关的心率加快、呼吸变深变粗和血压、肌肉等身体感知觉的刺激, 个体机体的疲劳、机能的超量恢复和应激能力的提高等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一一展现;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合理组织和调动这些生命现象, 提高其工作的效率和机能的优化, 达到身体健康、促进和优化发展生命机体自然存在的物质基础条件。

(2) 体育教学活动中个体生命价值的提升。伴随着体育教学活动中各种身体活动和情感意识的参与, 在“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下, 身体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会逐渐形成一种习惯和特殊技能;在体育活动释放身体能量的过程中, 可以展示自我、感受生命的活力、身体行为的控制力和自我意志力等生命意识的自我存在, 激发和提高生命个体的自我精神生命质量。

(3) 体育教学活动中个性生命差异的体现和互融。体育教学实践中自然形成的各种集体和小团队, 通过共同的兴趣或目标临时组建的各种分工、协作和对抗等, 个体生命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不断变化的实践环境下要进行无数次的接触、碰撞、冲突;每个生命个体带着自己的生命能量和个体经历而来, 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将自己的视野、理想和体验与团队中的他人进行共享、共鸣, 在需要不断的自我调适、认知、互融的过程中感受了生命的多样性, 学会了欣赏和理解他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同时认识自我在团队中的价值, 提高了团队的责任感和群体意识, 体现了生命个体更好地融入社会的过程。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于“全人”教育的总体目标;体育的原始生命性律动和体育活动中生命活动的完美体现决定了体育是人的动态生命过程的教育活动, 是直接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展现, 体育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机体优化, 培养其养护自我生命、增强生命活力的能力, 通过体育的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认识和理解生命、感受生命的律动和内在价值, 引导其尊重和珍视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实现自我生命的全面发展。

认识体育的多样性和复合性, 在体育的过程中尊重学生个体的生命个性, 积极挖掘体育的生命内涵, 在体育中渗透生命内涵的教育, 拓展体育理念和生命教育的途径和形式是对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理性要求和实现体育生命化本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万国华, 杨小勇, 王碧怡.生命——体育教育的本真回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5 (3) :96-99.

[2]孟繁军.校园“生命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 2012, 21 (7) :44-45.

[3]但艳芳, 李新科, 陈晴.体育教育:生命教育的本源回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8 (1) :80.

体现本质论文 第5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样的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是为了引导和激励全体人民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决定行动。有共同理想,才能步调一致。我们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共同理想就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学校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中小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同时,还要从各类教育和不同学校的实际出发,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编写相关教材,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使家长、教师、学生和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人员,加深理解,提高认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精神文化产品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精神文明内涵中思想道德部分最主要的内容。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价值理念。因此,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和活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打牢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需要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想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共同理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任何国家和民族都需要共同理想,变革时期更是如此。共同理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价值观念多样化现象,这就更加迫切需要在全体人民中树立共同理想。有了共同理想,就有了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班有个叫李曙光的男生,刚入学不久就暴露出很多问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要么睡觉,要么找人讲话,而且还经常请假上厕所;另外家庭作业基本不做;同时还经常跟班主任我请假说生病不来上课。但他的自尊心很强,脾气比较古怪,而且要面子,„„由于他长期以来养成了课堂上不专心听讲,睡觉或和别的同学讲话,作业马虎了事,不按时完成,不爱思考等习惯,对此,我在他前后左右都安排了好学生,让他上课几乎没有讲废话的机会,一旦睡觉,同座同学及时把他叫醒。同时我也对他严格要求,及时指出不良习惯,帮助其改正。他上课喜欢上厕所,这一问题究竟怎样来解决呢?我明知他是去厕所抽烟的,以避师生眼目,可又不敢跟他明讲,怎么办呢?我明知故问他上课经常上厕所一事,他说自己肠胃不太好,上厕所没规律。没办法,我只能再跟他父亲联系,希望能得到他父亲的帮助。结果他父亲也说他儿子肠胃不太好,监于这种情况那我只能提醒其父亲帮儿子看医生,有毛病还是要抓紧时间治疗。结果有一次我跟他谈话时,觉得他身上烟味特别大,我觉得时机到了,我问他你身上哪来的烟味啊?他顿时神情紧张起来,讲话语无伦次,但经过我一番耐心开导后,他告诉了我事情的真相。对此事,我特地又进行了一次家访,请家长协助李同学把烟戒掉,同时给他们全家宣传了吸烟的危害,更何况李同学小小年纪近十年烟龄。经过一番说教以后,他父亲很惭愧的说不该跟老师隐瞒真相,表示愿意和老师一道帮助李同学把烟戒掉,同时李同学当即表态很快把烟戒掉。没多久,通过家庭和我的合力及李同学的自身努力,李同学烟戒了,上课也能集中精力听讲了。我从不挖苦讽刺他,和他谈理想、谈人生、谈名人的成材前后,人格上尊重、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帮助、工作上重用他。由于他体育成绩很好,就让他担任体委,激发其向上的斗志。挖掘他的闪光点,多给他一些宽松的氛围,抓住时机及时表扬鼓励他。譬如说他爱劳动,值日生工作做的特别好,他负责拖地,每当走进教室发现地拖的特别干净的时候,那不用问准是小李同学拖的,每当此时及时给予表扬。激发其自信、自立、自强,使他振作精神,奋发向上。我帮助他端正学习态度,引导他多看古今名人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故事,还列举身边由差变优的典型,帮助他树立远大理想,保持良好向上的精神状态。学习上,一方面我让优秀同学帮他,另一方面我和任课老师利用课后时间,经常帮他补课,为他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他好好学习。付出总有回报。我们看到有问题的学生有着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不适宜的学习方法、以及不端正的学习态度,但这些并非一日形成的,因而他们的改进也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要给他们一点时间,同时也给自己一个机会,而不要急于求成,轻言放弃,要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去总结反思,保持一颗平常心。因此只要我们对有问题的学生有一颗真诚的爱心、科学的教育方法、足够的耐心,再加之平常心,他们终究会向好的方面转化的,他们一定会健康、和谐的发展。现在李曙光选择学习美术,一手准备正常的高考复习,一手准备艺术特长专项测试。在备考艺术特长专项测试的同时,不放松文化课学习,协调好高考备考与练习艺术特长的关系。摆正心态,把练习艺术特长当作高三紧张生活的一种放松方式。积极备战高考,实现个人梦想。

体现本质论文 第6篇

我国高等教育近十年取得了巨大成就, 特别是扩招、合并、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质量工程等, 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 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得以解决。而改革的前提必须是进一步解放思想。

一、高等教育思想解放的基本原则

由于教育思想是一种“理性”认识过程, 教育思想的解放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严谨的逻辑规则。相应地, 高等教育思想的解放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否则只能会造成高等教育的混乱。这些原则是:

1. 大学的基本职能和“内在逻辑”。

大学的职能, 实际上回答“大学应当扮演什么角色”的问题。大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教学、科研、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种基本职能和使命。而这三种职能的灵魂是大学的“学术”, 是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 这是大学管理和发展的“内在逻辑”, “大学自产生以来, 始终坚守着被称为‘大学理念’的两个基本原则———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 乃至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 亦再次强调:‘学术自治是高等教育机构的永恒原则’”。[1]现代大学的根本使命依然是把传统的智慧和时代的思想传递给未来一代, 激发他们理性的光辉和力量, 培养他们坚持长远的、全面地看待个人、社会与历史的发展所需要的能力;而围绕就业所提出的领导者训练、创新知识、专业训练、接班人、博雅教育等只是大学的“附加职能”或实现基本职能的途径。[2]

2. 大学的时代背景和挑战。

大学有它的内在逻辑, 并不排斥社会环境和时代的影响。尽管“学术”在大学的灵魂地位是不变的, 但是“学术”的内容是变化的, 培养的人才是为一定时代服务的人才, 时代的思想是与时俱进的。能否适应变化, 迎接挑战, 更好地引领社会、服务社会, 是进一步解放高等教育思想的重要原则。

二、认识危机是解放高等教育思想的基本前提

21世纪的大学发生了很大变化, 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的特征增加、全球化、融资渠道多元, 这些变化是国际性的。未来几年大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主要来自如下方面:

1. 人才质量观。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但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笔者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 大学应当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质量观。即以人为本, 面向所有需要的人、不同发展可能的人、社会不同职业需要的人去培养人。我们应当树立多元的人才价值观:既要培养精英, 还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既要有职前教育人才观, 又要有与终身教育相适应的人才观。

2. 通过特色应对竞争。

目前, 我国的大学面临着激烈竞争。那么, 大学的竞争靠什么取胜呢?目前, 教育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通过特色取胜, 而不是一味的历史长、规模大和专业全。大学办学特色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 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逐步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 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特性, 尤其是最具个性的特点和亮点。大学办学特色涵括办学思想特色、目标定位特色、学科专业特色、发展环境特色等。大学办学特色的创建, 基本思路是弘扬学校传统, 升华办学理念;定位发展目标, 明确发展思路;强化学科建设, 优化院系结构;重视科学研究, 增强社会服务。[3]

3. 以发展产业为主轴, 解决经费不足。

“高等教育财政危机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也是一个永恒的问题, 中国也不例外”。[4]目前我国高校主要靠学费和贷款来维持和发展。但是, 学费已经达到普通家庭承担的极限, 贷款也已经成为国家及银行的负担, 加之评估后各贷款高校都进入还贷期, 更易陷入财政危机。怎么办?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吸收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 一方面, 继续争取政府拨款力度, 另一方面, 必须走经费筹措多元化之路, 如高校成立基金会融资、投资股票市场、发展校办产业等。而对于理工类院校, 发展校办产业, 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 对解决经费不足, 促进高校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国内已经有许多大学通过这一渠道取得了巨大成功。

三、校长是大学思想解放的关键

知识创新始终是大学的重要责任, 而大学校长的创新意识和改革精神往往就成了大学发展的关键。所以, 大学校长是大学的最高行政长官, 也是大学的灵魂, 诚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评论它的校长。”[5]现代大学校长的角色特征趋于综合型、多元化, 集教育家、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作为思想家, 特别是教育思想家, 每一所成功的大学, 都源自于突破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 树立全新的办学理念。而先进理念的提出者、推行者, 都源自于大学校长。

因此, 要使中国的高等学校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我们需要一大批这样的校长:他们不仅应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 而且还应是教育家;他们既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 不断解放思想, 还要勇于开拓和实践, 唯其如此, 才能将高校办出特色, 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才能在改革中求生存, 在改革中求发展。

摘要:新形势下, 高等教育必须通过解放思想寻求发展。高校思想解放的原则是遵循高等教育自身规律, 体现高等教育本质, 而不是无序解放;思想解放必须树立多元人才质量观, 以特色应对竞争, 以发展校办产业等多种途径解决财政危机, 通过抓教学质量提升效益和声誉;校长是高校思想解放的关键。

关键词:科学发展,思想解放,特色,产业,校长

参考文献

[1]邬大光.大学理想和理念漫谈[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12.

[2]张学文.大众化背景下大学使命的重新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6, 6.

[3]李化树.论大学办学特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 2.

[4]邬大光.高校贷款的理性思考和解决方略[J].教育研究, 2007, 4.

体现本质论文 第7篇

可以运用原始物理问题促进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关系, 理解科学本质,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以水银体温计为例, 阐述原始物理问题的具体运用.

虽然红外线电子体温计已经非常普遍, 但是目前中小学实验室还使用传统的水银体温计, 课本依然主要讲水银和煤油两种液体温度计.水银对人体有毒, 为什么体温计里是水银而不是煤油或酒精?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原始物理问题.为了发挥其教育价值, 不宜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根据科学教育中论证教学研究的启示设计教学活动, 突出科学活动中的论证特征.论证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是“竞争理论”, 把论证融合到课堂中, 一个核心的策略是要求考虑对现象的几个平行的解释, 不只是单一的解释.[1]具体地说, 是针对一个现象或问题的不同解释, 所提的问题或现象能引起学生的好奇.所做的解释包含错误的科学概念, 但看起来又是合理的, 几个解释的同时出现又使学生感到迷惑.这就是所谓的“竞争理论”.然后通过各种活动收集证据, 做出推断, 以支持、反驳或者修改原有的解释, 形成新观点, 这就是论证教学中竞争理论策略.根据这一策略设计“水银体温计”原始物理问题的教学, 主要过程如下.由于涉及的知识比较多, 适宜用于复习课.

一、介绍背景材料, 引出问题

水银是一种有毒的金属, 购买水银要经过公安部门批准.常温下液态水银很容易蒸发, 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 造成中毒.液态水银进入人体也会造成中毒.而且, 水银蒸气易被墙壁和衣物等吸附, 或者液态水银进入下水道, 都会污染环境.但是体温计里的液体却是水银而不是酒精或煤油, 不小心打碎, 水银对人体和环境危害比酒精和煤油大得多.为什么还要使用水银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人提出三种不同的解释.

1.因为水银比热远小于酒精, 根据Q=CmΔt得出结论:相同质量的水银、煤油和酒精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 水银温度变化量最大, 热涨冷缩明显, 因此水银温度计的灵敏度最高, 能更准确地测量体温.

2.液态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涨冷缩原理制成, 相同的温度变化, 水银比煤油、酒精热涨冷缩显著.

3.水银的体积随温度发生均匀的变化, 煤油、酒精的体积随温度变化不均匀.

二、反驳错误的解释

运用m=ρv, Q=CmΔt, ΔV=ΔtγV进行计算.其中V表示液体原来体积, ΔV表示体积变化量, Δt是温度变化量.计算时只要求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条件下温度变化量的比值、体积变化量的比值, 而且是相同体积下的比较, 不是相同质量下的比较.

计算结果如下:Δt1/Δt2=120/119≈1, Δt1/Δt3=15/17<1.Δt1, Δt2, Δt3分别是水银、酒精、煤油的温度变化量.

ΔV1/ΔV2=γ1ρ2c2/γ2ρ1c1≈0.17, ΔV1/ΔV3=γ1ρ3c3/γ3ρ1c1≈0.16, ΔV1、γ1、ρ1、c1分别是水银的体积变化量、体膨胀系数、密度和比热.ΔV2、γ2、ρ2、c2分别是酒精的体积变化量、体膨胀系数、密度和比热.ΔV3、γ3、ρ3、c3分别是煤油的体积变化量、体膨胀系数、密度和比热.

结果表明, 相同体积的水银、酒精、煤油, 吸收相同的热量, 水银温度增加量和酒精相差不大, 比煤油略小, 水银体积膨胀比酒精、煤油小得多.可见前面两个解释不合理.第三个解释有道理, 但不是主要原因.考虑到中学阶段没有涉及体膨胀的计算, 可以不计算体积变化之比, 比较表1中体膨胀系数即可.

三、提出新的解释

演示水银和酒精或煤油在相同规格细玻璃管或分液漏斗中的流动, 观察流动快慢以及管内壁是否有液体残留, 再运用分子间作用力解释.也可以引入浸润与不浸润概念加以解释.可见, 使用水银的主要原因是水银不容易黏在玻璃壁上 (不浸润) , 能够在玻璃管内“自如”伸缩.虽然在相同条件下, 水银热胀冷缩比煤油、酒精小, 但是它和玻璃之间不浸润, 灵敏度反而更高.

上述过程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本质.科学结论的产生是一个论证的过程, 是一个修改与完善原有观点, 并不断逼近真理的过程;是运用理论和经验两方面的证据否定不正确的观点、验证正确观点的过程.证据不是来自权威, 也不是来自猜测, 而是来自正确的科学理论和实验.可设计一个框架来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本质, 如表2所示.

四、拓展讨论

这一环节主要进行科学与技术、生活、环境关系的教育.首先比较水银体温计和红外线电子体温计, 红外线电子体温计虽然有水银体温计所不具备的优点, 但是对生活和环境等也可能具有潜在负面影响.其次, 测量工具的制作要考虑测量准确性、操作方便、安全、成本等, 但是这些因素往往相互冲突.一种测量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准确性, 即使十分安全也没有应用价值.但是水银体温计的安全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加以避免.

水银被密封在玻璃管中, 正确使用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万一打碎体温计, 要保持房间空气流通, 尽量使气态水银散发出去;将掉落出来的水银收集起来, 然后再加一些硫粉或铝粉.硫和水银反应生成稳定的硫化汞 (Hg+S=Hg S) , 汞能溶解铝粉形成铝汞齐, 避免液体汞蒸发进入人体或污染环境.

五、练习

练习包括物理知识和科学本质两种类型.其中第1题考查学生对新科学技术的认识, 以及对权威的态度.另外两题主要考查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假如你是一位医生, 一直使用水银血压计给病人测量血压.现在有一位你熟悉的专家给你推荐电子血压计, 介绍了电子血压计的许多优点.你会接受专家的推荐吗?

2.水银血压计里的液体是水银而不是另外液体, 其选择的理由和水银体温计一样吗?

3.有人认为:在气温低于-39℃时, 水银体温计就不能使用.试对这一观点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团结合作精神下一篇:树立意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