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学习观范文

2024-05-20

正确学习观范文(精选11篇)

正确学习观 第1篇

荣耀观是特指人们以什么为荣的基本观点,反映人们崇尚什么,以什么为荣、为美、为善的问题,现代文明崇尚以科学、民主、爱国、守法、诚信、互助、勤俭、创业为荣。它引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及社会风尚,从而促使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或改变人们已有的不正确的世界观。

首先,树立社会主义荣耀观,是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高人的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树立正确的荣耀观,才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树立社会主义荣耀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要求。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全体人民有共同的道德遵循。一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社会不可能构成和谐;一个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美丑错位的社会无法实现和谐。树立社会主义荣耀观,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

第三,树立社会主义荣耀观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要求。最近一个时期,“初级阶段”很多人不怎么提了,“艰苦奋斗”成为某些人嘲弄的对象。一种病态的畸形消费在某些人那里相习成风,什么牛奶浴、什么百万元一张的豪华睡床、还有社会上大量出现的奢侈性消费,侵蚀着民族健康的肌体,阻碍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第四,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耀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讲道德的,讲诚信的,其核心是信用经济。信用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短板”,由于信用缺失,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五千多亿元,不解决它,就难以使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第五,加强社会主义荣耀观教育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其荣耀观表现如何,具有引导社会价值导向和引领社会风尚的带头作用,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当前社会存在的错误荣耀观的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因先天禀赋和后天占有资源的差异,人们的社会地位、收入分配诸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有人权高位尊,有人经济富有,有人学富五车,还有人平淡生活等等,在这样一个具有多元化、差异性的社会里,有些党员或党员领导干部容易迷失方向,在荣耀观表现了世俗的甚至是庸俗的,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行为:一是过分追求权力。二是崇尚金钱。三是工于拉关系走后门。四是纸醉金迷。

五是大练酒量。六是增长牌技。七是讲迷信。八是乐于黄段子。九是享受主义。十是瞒上哄下荣。凡此种种荣耀观的表现形式,无一不与八荣八耻相违背,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严重亵渎,是对优良党风政风的败坏,对社会风气的改善极为不利。

三、树立正确的荣耀观的对策

第一、加强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荣辱观教育,是破解错误荣耀观的产生的思想基础。

错误的荣耀观的产生,与这些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发生畸变直接相关,他们往往从实用主义的、感官享受的角度做出判断,凡是能带来感官享受的、能带来精神安慰的、能带来显性政绩的都是善的、美的、对的、真的。即使我们党提出了“八荣八耻”明确的荣辱标准,也不屑于去践行。为此,我们必须大张旗鼓的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旗帜鲜明的标示“八荣八耻”的行为规范,广为宣传“以热爱祖国为荣,以服务人民为荣,以崇尚科学为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团结互助为荣,以诚实守信为荣,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科学理念,使荣辱标准深刻的印记在每一个公民的脑海里,成为指导人们行动的思想基石,从而为破解错误的荣耀观,树立正确的荣耀观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和衡量科学发展政绩新标准,是破解错误荣耀观的动力。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稳步推进的过程,在这其中,很多理念和行为标准的确立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开始时不免有不够完善或科学的地方,比如以G D P数量来论政绩、树标兵,重视经济指标而忽视精神指标,看个人的显性政绩而不看思想品德表现等等,由此给错误的荣耀观产生提供了土壤。为此,我们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精神去制定衡量政绩的新标准,凡是“一手抓”,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不能均衡发展的,凡是个人不能实现德、能、勤、绩、廉同步进步的都不是正确的,都是要及时纠正的,从而把那些善于做表面文章、奉行错误荣耀观的人限定在我们用人的范围之外,使错误理念无生存之地,为正确荣耀观的形成提供动力来源。

第三、明确学习内容,严格学习制度,是破解错误荣耀观的条件。

党中央《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已经给我们明确了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学习什么内容的范围,即“(一)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三)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学习掌握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五)学习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我们必须本照这五个方面内容开展理论学习。同时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学习制度,使学习成为全体党员的习惯和自觉行为而不是应付检查的形式,使不学习的人无法混日子,让学习优秀者成为时代的楷模,从而为正确荣耀观的形成创造条件。

第四、加强考核检查,严格奖惩措施,是破解错误荣耀观的保障。

要破解错误荣耀观、树立正确荣耀观,必须以完善制度和落实制度为保障。当前随着学习型党组织的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下一步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落实各项制度。而制定落实就要看结果。为此要加强考核检查,科学衡量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绩,让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政绩显著的党员干部受到推崇和重视,成为社会的效仿的榜样,让那些奉行错误荣耀观、喜欢歪理邪说的人受到批评和鞭挞,为世人所不齿。

如何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第2篇

时代的发展给每个人提出了高标准的素质要求,包括智能、品德、身体、心理等多方面。人耍有知识、文化,这是最重要的素质之。家长应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帮助孩子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并且认真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孩子成为掌握知识的能手。

2.让孩子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古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孩子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不足以为未来准备好一切,因此应让孩子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3.帮助孩子树立在实践中学习的观念

学习不可能局限在学校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活动中都能够学到知识。学习机会、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因人而异,随时都可以出现,随瞄B可以创造。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抓住学习机会、创造学习条件与环境,指导孩子在实践中学习。

4.不要过分注重孩子的分数

当你的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不要指责,更不要气馁,应用理性的话语鼓励孩子。

5.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刁环境

要有正确的“宝贝观” 第3篇

良的生态环境是平潭的‘真宝贝’,不能毁了‘真宝贝’,引来一些损害环境的‘假宝贝’。”习近平总书记11月2日考察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时叮嘱当地负责人的这段话,令人深思。

何为“真宝贝”?何为“假宝贝”?在闽工作期间到平潭调研不下20次的总书记,用浅显易懂的话诠释这一命题。

改革开放初期,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一大批开发区、高新区,引进了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其中有的项目损害环境,影响人民生命健康,至今后果仍然难以消除。增加的那点GDP,不知要花多少倍的“GDP”以消除后患。代价和教训之惨痛,引国人侧目。

很多事情只有失去才知道珍贵。今天,中国经济已居世界第二,经济增长也进入“新常态”。我们要发展,但必须要廓清正确的“宝贝观”。

“宝贝观”是发展观。发展要可持续,就必须是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目前,伴随全面深化改革各项重大改革部署的出台,各地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经济将保持适度的发展速度。我们所要的速度,既有质量和效益,更应注重培育新的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产生的速度。无论是优化产业结构,还是招商引资必须从长计议,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去衡量“宝贝”的价值,用速度、结构、质量、环境的协调统一印证“宝贝”的分量。

“宝贝观”也是政绩观。政策决定以后,落实关键看干部。GDP增速不是不要,但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要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的突出位置,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终身追究其责任。污染的GDP即使再大,也是“假宝贝”。当前一些地方取消单纯的GDP考核,实行农业优先、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评方式,值得鼓励和提倡。

“宝贝观”更是生态观。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凤凰引来了,梧桐树也给拔掉了,或者环境被污染了。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平潭的“真宝贝”,也是最宝贵的财富和生产力。如果连干净的水、清洁的空气都成为奢侈品,人的生命健康都存在疑虑,发展还意义何在?当然,发展也不能搞绝对“生态主义”,越是山清水秀的地方往往越偏远,经济上越欠发达,越需要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必须结合当地实际,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有关部门的监测表明,中国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总体恶化,局部改善,治理能力未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人人心里都有杆秤:如果没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就是跛脚的小康。

浅谈树立学生正确数学学习观的策略 第4篇

背景:五年来,我所处的教育环境是最偏远的一所农村二类初中,这所学校学生的普遍状况是:学习欲望低,学习态度差,学习目标不明确.这样的主观因素再加上学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等客观因素,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面对这样的学生,当务之急不是如何开展教学,而是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首先应该改变学生的思想.改变学生的思想我觉得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一)倾听学生是改变学生思想的前提

倾听学生是了解学生的直接手段.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结合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由于班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受到的多数是呵斥批评,所以刚开始与他们交流的时候,他们会像犯错的孩子一样低着头不愿说话即使有个别学生开口说话,说的也不是真心话.于是,我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想法以书信的形式写出来,当然是无记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写了很多.学生的想法主要是:第一,学习数学枯燥无味;第二,感觉学习数学用途不大;第三,基础太差,学习起来感到吃力,没兴趣;第四,学习缺乏信心,感觉学习已经晚了.有了这些,接下来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展开教育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感化学生是改变学生思想的良药

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每名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处别人不能触及的地方,一旦你触到,他的心灵就会有震撼,行为上会做一些改变.当然,以情理去感化学生不是空洞的说理,应该从学生的身边事例出发,这样容易使他们产生共鸣.于是就从往届个别有影响力的学生说起,将这些学生“蜕变”的经过与他们一起分享.在描述学生“蜕变”的过程中,不时地设计一些小问题,如“你认识他吗”,“在你们认识的过程中他有变化吗?”,“有什么变化呢?”,“你看到他的努力了吗?”等等.这样一些简单问题的设计更易拉近“蜕变”学生与他们间的距离,使学生感觉到变化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在自己的身上切切实实可以发生的.

(三)表扬学生是改变学生的手段

班级里的学生大部分学习成绩差、表现差,很多同学很自卑,因屡屡受挫,思想包袱重,自卑感强,同时自尊心也非常强,不希望受伤害.因而,教师要抑制其受挫感,保护其自尊心,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扬的话语,都会使学生感到莫大的满足,从而促进其学习.例如,班里有一名学生上课连笔都没有,从不注意听讲,总是喜欢和别的学生交头接耳.一次我叫他起来读了课堂的教学目标,虽然读得结结巴巴,但我还是毫不吝啬地表扬了他一番.坐下之后,他的行为就有所收敛.在课堂上,我会时不时地找些机会表扬他.慢慢地,这名学生上课开始听讲,作业开始试着做了.当然,在这样的班级中发现学生的优点,需要降低教师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要求,甚至有时候是迁就.比如说,学生这节课没有乱讲话,学生举手回答了一个问题,即使回答的是错的,甚至是有个别学生只是将课本打开到了该学习的地方,这些都值得去表扬一下.这样的几节课下来,一部分学生在慢慢进步,认真听讲的多了,打开课本的多了,课前做准备的学生多了.所以老师一定不要“吝啬”,表扬的话总是比批评动听.让学生在表扬、鼓励的氛围中,发现自己的潜力,增强前进的信心,摆脱自卑感,转变学习态度,培养成就感.

此外,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还应该在课堂上下工夫.

(一)课堂的设计要注意与生活联系,培养学习兴趣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主要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教学素材尽量地取自于生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方法比如,在学习“矩形判定定理”的时候,我让学生分组准备一块不规则的木板,让他们自己作出一个合适的矩形,并说说自己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高涨,争论声一阵高过一阵,争得是面红耳赤.这样做,不仅使大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总结,掌握了矩形的判定定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数学是可以服务于生活的虽然,这样做使课堂进度受到影响,但是很有价值.

(二)在课堂的设计上还要时时注意帮学生查漏补缺

例如,在学习“方差”的时候,班里1/3的学生不会计算有理数的加法,近一半的学生不会求负数的平方.于是,到了这儿应马上放慢教学的进度,与学生一起回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和乘方,扫除了学生在这儿的计算障碍.再比如,在讨论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时候,大部分的学生理解了-x+5≥0这个条件,但在解这个不等式的时候出现很大的问题,这时,应带领学生以这个不等式为例,复习不等式的解法.这样做使得很多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更有自信了.当然,这样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会花很多的时间.但是,教学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名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三)在课堂问题和作业设计上,要切和学生的实际

创设不同层次的学生能积极主动练习的机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情,在课堂上“思考着、忙活着、发展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通过提问和训练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并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养成正确的学习观.

罗伯建 树立正确的收藏观 第5篇

罗伯健会长指出,收藏作为一种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社会主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收藏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一分子,它的发展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前,收藏可能主要集中在国有收藏机构,民间的收藏几乎是零。然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实力的迅猛崛起,社会财富的迅速积累,还有个人财富的快速增加,可以说,都为收藏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机遇。这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党和国家的政策对民间收藏的支持和鼓励。不仅如此,党和国家更是把民间收藏视为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收藏,是史无前例的。

收藏是历史的产物,是时代的需要,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收藏就无从谈起。收藏的意义,一是在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之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二是保护、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三是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提高民族的道德修养。这些对个人,对社会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

而紫砂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陶瓷文化、陶瓷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如诗如画的艺术风格,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紫砂集把玩、实用和收藏于一身,对陶冶性情、丰富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近年来紫砂行情不断走高,许多藏壶的人都抱着升值、赚钱的想法收藏紫砂壶。收藏界可以说不反对这种做法,但是不提倡。罗伯健觉得无论做壶、爱壶、藏壶的人都不应盲目随大流,而应提高对紫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还要对制壶工艺师的特点、制作方法等进行深入了解,学会用正确的观点看待和理解紫砂市场和器物。不能光抱着升值、赚钱的想法,而是要学会品味紫砂壶的深厚文化内涵和韵味,享受紫砂带来的无穷乐趣,这样的收藏才更有意义。

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第6篇

我认为, “中国梦”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强国梦, 就是国家要强大, 要真正实现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让人家看得起我们、尊敬我们, 不敢欺负和侵犯我们;二是幸福梦, 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富裕的美好生活, 让全体人民实实在在享受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好处,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真正感受到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的骄傲和幸福, 让别人真正羡慕我们。

而对于民营企业的梦想我想无非有两个方面, 一是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为国家多做贡献;二是让社会进一步认可我们、尊重我们, 真正实现和谐发展。

针对当前社会的仇富心理以及一些富人大搞奢靡之风、铺张浪费, 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我认为, 全社会都应该转变对财富的看法, 特别是我们民营企业家, 更要有正确的财富观。

刍议宣传要树立正确的受众观 第7篇

关键词:宣传,受众观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落实胡锦涛同志的这一重要指示精神, 需要我们的广播宣传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通过我们的宣传, 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也就是说, 我们的宣传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真正了解人民、真诚理解人民, 关心群众疾苦, 体察人民愿望, 把握群众需求,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通过新闻宣传, 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终极目的, 就是为人民服务,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需要在广播宣传中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发展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同时也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 即作为生产过程基本力量的劳动群众的历史。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者和创造者, 不仅是创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主体, 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 这个道理似乎是人人都懂, 但在具体宣传工作中, 往往忽略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作用。以经济报道为例, 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 政府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 提出工业大发展、增加经济总量、招商引资、大项目建设, 经济总量翻番的要求, 各媒体都根据政府的要求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报道, 这些报道多数是领导部门如何提高认识、采取措施, 大企业如何引进新项目、招商引资;企业发展的目标、企业经济效益情况等等, 这没有错, 应该宣传, 但唯独看不到工人如何做工、工人如何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报道, 也就是说, 忽略了对最广大、最普通劳动者的宣传。当然, 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壮大, 决策者是非常重要的, 但决策者毕竟是少数, 正确的决策做出之后, 需要调动广大普通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为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主流传播媒介, 理应把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伟大实践、艰苦奋斗、辛勤劳动的精神反映出来和传播出去, 从某种意义上说, 他们才应该成为宣传的主体, 否则“以人为本”就是一句空话, 甚至出现弱化、虚化劳动人民的倾向。

在各种媒体的宣传中, 经理、企业家不少见, 一些明星、大款不少见, 而劳动人民群众却被边缘化, 这一倾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坚持以人为本, 对广播传媒来说, 就是要以受众为本, 树立正确的受众观。

听众就是上帝, 根据听众需要办节目, 变我播你听为你需要什么我播什么, 这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广播节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如节目的定位和改版、频率的专业化、节目的特色和地域化、节目收听者调查等等, 基本上都是围绕受众这个目标进行的。在实践中也出现一些偏差, 市场竞争的压力使广播电台不敢忽略受众的存在, 但是满足听众哪个方面的需求是大有学问的, 如群众喜欢娱乐性的节目, 娱乐节目收听率高, 也容易引来广告客户, 收到好的经济效益, 然而有些节目片面地迎合极少部分人的需要, 出现了媚俗、庸俗、低俗之风, 有些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打情骂俏, 播出的大量文艺节目虽然算不上“黄色”, 但格调不高、品位低下, 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的传统优秀文艺节目很少见, 歌颂广大人民群众优秀品质、激励人们昂扬向上、反映普通劳动者的文艺节目很少能够听到, 有人说, 打开广播再也听不到劳动者的歌声了, 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

广播节目属于精神产品范畴, 精神产品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 以人为本就是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和适应时代精神的审美追求, 我们常说要弘扬主旋律, 就是要以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时代精神和主流思想为指导, 反映建设中国特色的伟大事业, 反映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反映中华民族传统复兴的时代精神, 要通过我们的宣传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文艺广播要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促进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共同精神追求。

以区域调研考试引领正确的评价观 第8篇

一、以区域调研考试的命题研究带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对考试评价的研究是许多学科教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对于考试评价的研究能力,即从命题研究到质量评价的系统研究和实践能力,是部分学科教研员专业化水平的体现。我们觉得,对调研考试的研究,不仅要在教研员中开展,而且还要带动区域内的学科教师一起研究,并使之成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由于命题工作相当于教育测量的工具设计环节,测量工具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此教研室鼓励相关学科以教研员为核心建立命题研究小组,以区域调研考试为载体开展命题研究。几年来,我们发现通过命题研究,教师能逐步形成严谨的评价观,懂得科学的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在考试评价中的重要地位,并能逐步形成在教学中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习惯,善于从中挖掘学习评价的切入点。这些都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直接表现。

二、以区域调研考试的管理促进各校考试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任何成功的管理离不开科学系统的评价方法,考试作为当前学校开展教育测量与评价活动的主要形式,其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要促进学校考试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建设,首先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应共同认清:“反对应试教育”不能和“反对考试”划等号,其次不能滥用不科学的考试及其产生的不科学的评价信息误导各项教育教学管理与决策。调研考试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区域调研考试的任何一个环节若出现问题,都会对区域相关学科教学产生不利影响。为此,教研室需十分重视每次调研考试的命题过程、考务管理、阅卷质量和评价信息,在教研员中确立区域调研考试的质量意识。

三、以区域调研考试的评价导向正确的质量观与评价观

对于区域调研考试的评价研究,我们将重点放在了考试评价的导向上,着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注重发挥调研考试评价的导向作用。

区域调研考试正逐步从过去只注重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和评定,走向充分利用测评结果指导、改进教学过程,注重发挥过程性评价的作用。教研室对每次调研考试都进行细致的质量分析,利用分析软件把全区的调研考试数据作详细分析,并反馈给各科教研员和各学校,用以指导教研工作和改进教学过程。我们充分重视学校和教师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考试评价成为教研室、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2. 注重研究和发挥“个体内差异评价”的作用。

在对区域调研考试的教学质量评价中,教研室也注意避免排名评价,淡化被评价的学校或教师在团体中所处位置的比较,而注重对个体进行自身纵向比较或个体诸侧面比较的“个体内差异评价”,研究被评价者的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中,我们正尝试建立常模数据库,通过持续的数据跟踪,使学生及其家长都能借助数据信息成为主动的自我评价者,发现学生在考试中暴露的问题,同时客观地分析自身可能的定位,更科学地指导学生的复习或志愿填报等各项工作。

3. 采用多元的教育统计方法作为调研考试评价的工具。

树立正确交友观促学生健康成长 第9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随笔这种文体, 了解作者培根及其作品特点;诵读课文, 品味评析培根对“友谊”的阐述及“格言体”语言的丰富内涵。使学生明确“友谊”的重要性, 树立积极健康的“友谊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联系到个人经历体验, 悟出交友的道理, 正确处理朋友之间发生的事, 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友谊观”和“朋友观”。

因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说, 不容易理解友谊的内涵, 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真正友谊的含义。教学难点确定为:悟出交友的道理, 正确处理朋友之间发生的事。

二、说教法和学法

(1) 教法。根据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运用对话式学习、活动式学习方式, 具体采用讨论交流法、现场调查法、情景模拟法、游戏等教学方法。打破单一、呆板、严肃的课堂模式, 努力创造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 面向全体学生, 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落实“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2) 学法。我结合教材的内容, 创设情境, 用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经验———交友作为实例,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来学习新的内容, 达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丰富原有经验, 情感得以升华。

三、教学程序

(1) 用培根名言导入。上课伊始, 我先问学生一个问题:“知道大学的图书馆里都会有一句什么名言吗?”用问题及他们向往的大学生活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然后揭晓答案:知识就是力量。告诉他们这正是本文作者培根的名言,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介绍培根的特殊地位及成就, 用以增加他所论述的友谊观点的说服力。

(2) 随着学生的好奇心的增强, 介绍随笔这种文体和培根的生平及作品特点。在这里突出的内容是培根的身份及成就。西藏拉萨●黄欣

弗朗西斯·培根 (1561———1626) , 英国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散文家。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创始人。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在这里不光要让学生明白培根的伟大, 也要懂得他生命历程的艰辛, 所以才会得出很多富有哲理的人生见解。

(3) 字词检验。此环节用找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字词预习的检测。从书中提取生字词及形近字和易错字来练习。如啮、砺字为生字, 燥与躁、砺与励的区分, 挫折、粗犷、发酵、剽悍等常见易错字的练习, 通过两名同学的回答暴露出来的问题是生僻字掌握较好, 恰是常见的字词由于未加关注反而易错。

(4) 品析文章内容。进入文章内容后, 我没有用以前的老套路划分层次段落, 而是让学生自己品读文章, 选择性阅读文章段落, 划出喜欢的语句或者是觉得很有哲理的语句, 反复品味后得出个人理解感触。这样让学生没有负担地去看文章, 他会觉得轻松愉悦, 自由地感知文章内容。文章看完后, 我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很多同学都积极举手, 争先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说喜欢某一句, 因为像是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说喜欢某一段, 就是觉得语言优美;还有同学说很赞同文章的观点, 明白了真正的友谊应该是怎样的等, 总之, 同学们的表现异常活跃, 课后连他们的班主任也觉得惊讶:学生们如此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一点都没有上公开课的胆怯和羞涩。我想着应该是因为“友谊”的话题对他们的心灵触动吧, 并且我也建议类似这些情感和成长的文章, 老师尽可以尝试开放式的授课, 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由发挥和表达, 不必拘泥于上课的模式和程序。

(5) 课堂练习。这部分我选择的是仿句练习, 用友谊为主题, 让学生自由想象和创造。“友谊对人生是不可缺少的。友谊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 使贫病交加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我提示了一种答案, 如“友谊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 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友谊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 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学生的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 各显其才, 有个学生甚至想到了把友谊比成了“夏日的冰淇淋”, 引得同学们开心大笑。最后的环节我选用了我国古代对于友谊的论述, 如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晋】傅玄。岁寒知松柏, 患难见真情———谚语。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春秋】子夏。人生贵相知, 何用金与钱———【唐】李白。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唐】王勃。孔子曰, 益者三友:友直, 友谅, 友多闻, 益矣;友便辟, 友善柔, 有便损矣。再次呼应文章的友谊观, 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总结升华处我播放歌曲《朋友》, 在歌声中请每一位学生思考自己的友谊观, 重新审视自己的朋友。

(6) 布置作业。积累与友谊相关的名言警句, 完成片段练习《我的朋友》。

正确认识“德才观”的新内涵 第10篇

一、要讲德才兼备的辩证法

古人云:“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关于德才兼备,孟子提出了“四端”之心,即“仁之端”的恻隐之心;“义之端”羞恶之心;“礼之端”的辞让之心;“智之端”的是非之心。这恐怕是圣贤最早对“德才观”的注解、诠释,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并坚持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条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是科学的、正确的。德与才是辩证统一的。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德”决定着自身的品质、形象、威信,“才”决定着一个人的能力、本领、水平。在德与才上,德是基础,才是条件;德是核心,才是关键;德是本质,才是属性。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才靠德来统帅,德是才的灵魂;服人者,以德服为上、以才服为中、以力服为下。“德乃才之帅,才乃德之辅;官乃德之人,人乃德之品”。德好才不好,干不成大事;才好德不好,小才干小坏事,大才干大坏事。话又说过来,没有才,德行再好,也办不成事,也就难以掌好权、执好政。也就是说,有德有才是精品,有才无德是次品,无才无德是危险品。正如群众所说:“清官无私,庸官无才,昏官无德,贪官无耻”,这话虽然有点片面、偏极,但也讲出了一定的道理。领导干部工作要创先、创新、创优,既要重德,又要重才,必须德才兼备,这既是辩证法,又是唯物论。为此,在看人、选人、用人上,要选用“德行过关,本事过人,政绩过硬”的人。要善于用“广角镜”,全面、科学、准确地把握德才的内涵和标准,做到全面的谋人,谋人全面;要善于用“望远镜”,立足长远,看潜能,看发展,量才使用;要善于用“变焦镜”,在实践中验证德才,从动态的工作实践中去选人。从而认清、分清,哪些是德才兼备的良才、哪些是有德无才的庸才、哪些是有才无德的佞才、哪些是无德无才的废才。坚决反对那些当面讲人话,背后说“鬼话”的无德之人;那些“事成功归己、事败归罪他人”的缺德之人;那些“左右逢源、吹牛拍马”的失德之人。工作中,要支持求真务实的、亲近大公无私的、器重改革创新的、推荐年青有为的、培养德才兼备的、遏制跑官要官的、疏远弄虚作假的、冷淡平庸无为的、监督少廉寡耻的。唯有这样,才能得人心、聚人心、感召人心,真正做到思想上与党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前进上同策、发展上同力。

德才兼备是有标准的。不过,这个标准不是固定的、静止的、不变的。它随着形势、任务、环境,也就是党情、国情、社情的变化需要更新,是有所发展、变化的。在新的形势下,德才兼备的标准是什么呢?胡锦涛明确指出:我们所说的德,既包括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上的表现,也包括思想道德品质上的状况;我们所说的才,既是指理论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也是指胜任岗位职责的领导才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目标追求。全党思想、工作的统领,就是科学发展观。当然,领导干部的“德才观”也要符合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德才观”的内涵和本质要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科学发展、服务科学发展、保障科学发展,做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动摇,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不动摇,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规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二、要讲以德为先的重点论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党的干部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其实是强调了德是重点。苏轼在《法威堂铭》中写道:“非德之威虽猛而人不畏;非德之明,虽察而人不服”。德与才相比,德的核心是党性,所以德是第一位、是先决条件。厚德载物,道德比智慧,知识和能力更为重要。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做人只有讲德,才能安身立命;当官只有重德,才能凝聚人心。只有以德为先,把德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领导干部才能做人民的官,干人民的事,创人民的业,建人民的绩,为人民立功。

之所以以德为先,因为德是为民之魂。作为领导干部,“德”是精神之骨。“德”的本质是仁爱、是爱人,在于“有仁之仁当作人”,有仁爱之心、奋斗之志、和谐之向。中国传统文化总是把人作为一定的伦理关系中的人、在一定的伦理关系中负有伦理责任的人,从而使个人的德性和价值实现紧密地与他和他人的关系相联结。具备了德的品质,才能亲民、爱民、为民。德是立身做人之本,是为民亲民之基。长城是用一块块青砖砌成的,构建道德的金字塔和长城,必须从为民的一件件事情做起,行善修德,集小德为大德,才能在自己漫漫人生路上顶天立地、光明磊落、品德高尚,受到人民群众的钦佩和敬仰。

之所以以德为先,还因为德是为官之本。“人以品为重,官以德立身”。儒家学说一向倡导的是“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以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则是皆以修身为本”。为官先为人,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德,这样才令人敬仰,让人折服,个人才有凝聚力,言行才有号召力,团队才有亲和力。

之所以以德为先,因为德是执政之基。德,不仅是立身之本,而且是执政之基,中国历代思想家既重视以德修身,更重视为政修德。一个没有官德的人,就难以有政德,也就难以行政、执政。一个人虽然有才干,如果官德不好,为政就难正,执政非败政不可。官德崇,政权牢;失官德,政权丧;德能正其身,才能胜其任。讲为官之道,就是讲从政之德。“百年养德不足,一自丧德有余”。领导干部只有成为对高尚道德追求的人,在执政中权力就不会“膨胀”,灵魂就不会“长草”,为人就不会“霸道”,处世就不会“放纵”,就会时刻想到权力有规则,权力有体系,权力有来源,权力有约束,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为人民谋福祉,掌好权、执好政。

三、要讲德才全优的二重性

德才兼备,只有一般化的德是不行的,只有一般化的才也是不行的。因为当今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事情重大、全局性强,难点多、热点多、突发事件多、难度大,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干部队伍。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队伍和人才队伍”。在这里,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指的是领导干部既要在德的方面优,又要在才的方面优,实现德才全优。德才全优,它不是人才队伍处于一般化的德才水平,而是既要坚持德的高标准,高品位;又要坚持才的高水准、高能力。惟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业,创建伟业,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

现在,在干部队伍中,德才兼备已不成大问题,可德才全优则未很好实现。有的德优才不优,有的才优德不优,甚至有的德和才都是一般化。德才兼备,如果二者不优,或偏于一方面优,仍然要误事、误大事的。

德才全优是领导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实践科学发展观,不仅要靠才优,也要靠德优。实践证明,领导干部的品行不优、政绩观发生偏差,必然名利思想滋长、个人主义抬头,就会回避矛盾、弄虚作假、走入歧途;领导干部才能欠优,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走形式,走过场,难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领导干部只有德才全优,思考问题和干事情,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坚持科学统筹,尊重客观规律,求得事业上的大成功。所以说,德才全优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决策因素和必备条件。

德才全优是领导干部决策科学的保证。看一个领导者是否成熟,他的思维主见是否适应客观环境发展的需要,检验的唯一尺度就是看决策水平的高与低。决策是领导者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领导者的基本功。高质量、高水平的科学决策来自于领导干部的德才全优。德优,在决策上不作假,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利益至上,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才优,在决策上对事物有高超的辨别、识别能力,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抓住本质,具有前瞻性,超前性。德才全优,把握住决策上的主动权,决策就能民主化、群众化、科学化。

建立正确的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观 第11篇

一、基础知识

对于初中生而言, 他们首先需要掌握的是语文基础知识, 可是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却有许多是一些汉语言知识, 而不是我们真正要求的语文基础知识, 学生也不是必须学习这些汉语言知识才能学习语文的。因此, 在现代语文的教学中, 我们必须要对语文的基础知识重新认识, 对那些牵涉到多而繁杂的汉语言知识的内容, 如语法、文章学等知识内容可以大胆舍弃, 而对于那些只要求死记硬背知识要领的知识内容, 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加工处理, 重点放在语言运用上, 力求避免死记硬背, 尽量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环境中体验语言的魅力, 掌握语言的运用规范。还有些知识不作过多、过细要求, 只要让他们知道就达到目的了。所以, 在现代教学的评价中, 应该把重点定在关注教师对语文知识的有效落实, 关注他们在教学中处理语文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关注如何提供语言环境规范语言知识并应用语言知识等方面上。

二、文章阅读

要想学生能够真正对所学习的课文有所收获, 有所感悟, 就必须让学生把握语言的规律, 通过阅读感悟课文的思想, 感受文章的魅力, 逐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体验审美情趣, 且在思想与道德情操等方面也有所提高, 文化积淀也获得逐步的提升。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关注点是学会如何去处理教材, 并能把握阅读的重点, 阅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如何去解决, 在阅读中针对实际情况是否需要把阅读内容进行拓展等。关于拓展性阅读, 我们常常会看到, 一节课中为了分析一篇文章, 阅读的容量大大缩水, 有时候一节课连一篇文章都没有阅读完, 这样的阅读教学, 肯定难以保证教学的效果。尤其对高年级学生来说, 如果还是让他们停留在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分析与讲解, 句式的判断等内容上, 不仅难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也容易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在枯燥的程序性学习中逐渐失去语文学习的信心。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在所学课文的基础上, 拓展相关学习资料, 包括文章产生的背景、相关文章的评论资料、作者的文学风格等等。这样的教学, 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在拓宽知识面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使他们获得更广泛的文化熏陶。

三、作文

“命题—讲解方法—讲评”是过去作文教学的三个步骤, 它强调教学的程序性和知识性, 忽视了作文教学的生活感受性, 因而也就失去了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体验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因此, 作文教学应着眼于生活,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人、物、事, 表达对他们的认识, 发表自己观点和思想, 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果作文教学只是命一个题目就让学生去写作, 往往收效甚微。 因为作文是一个复杂感情的信息加工与外化的过程, 首先需要学生收集信息来源, 而这些信息来源恰恰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所闻所见, 将之与自己已有的精神世界进行融合, 进行信息加工, 然后才能形成具有情感性的语言外显出来。所以说, 真正的作文教学, 应该让学生写一些生活中他们所见、所闻、所感的东西, 才能让他们有所真实地思考并借用有关资料辨析问题、认识问题。

至于作文的方法与技巧, 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 我们的通常的做法是, 把写作的框架和概念传授给学生, 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写作框架结构进行模仿。 实际上, 这样的教法忽视了学生的生活, 违背了他们的认知特点。一个人只有经过生活和语言的积淀, 对生活有更多的感悟, 才能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丰富情感。所以说, 对学生的作文方法与技巧的教学, 应建立在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语言的积累上, 并经过一定的写作实践后再进行, 而不是在由概念灌输下的框框束缚式中作文, 所谓“皮之不存, 主将焉附”就是这个道理。

作文讲评也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应改变只有教师独白的形式, 而让作文讲评课成为师生和生生之间进行交流的活动方式, 引导学生探讨生活经验, 相互交流思想认识, 当然也可以探讨作文中语言表达是否符合文义, 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层次。作文指导切不可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 比如说用文学创作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水平, 这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无疑是难以达到的要求, 只要学生能选取真实的生活材料, 真诚地表达出生活情感, 语言能够通畅流利, 文章结构完整, 就值得肯定和表扬。

总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指导依据的, 我们应转变教学观念, 对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内涵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给予语文教学的内容赋予真正的价值。

摘要:针对新时期学科教育理念的要求, 从学生发展观出发, 对现代语文教学的语言基础知识、阅读内容以及作文知识等内容从新的视角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

上一篇:优化剪切系统下一篇:稳中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