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关系论文范文

2024-05-11

调控关系论文范文(精选10篇)

调控关系论文 第1篇

1.1 人海关系

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1], 即人类活动与海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以及以海洋为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海关系是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人海关系系统包括四个子系统:人人关系子系统、人与社会关系子系统、人与海关系子系统和海与海关系子系统 (图1) 。其中, 人与海之间关系研究人类活动与海洋、海岸带之间的相互影响, 以及这种影响的后果;海与海之间关系即海洋、海岸带资源环境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主要研究海洋、海岸带自然内在运动, 即传统的海洋学研究的内容;人与社会主要研究社会形态、制度、文化, 以及经济活动等对人与海关系的影响 (价值、伦理) ;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人与社会关系研究的基础, 相对来讲, 更微观, 更侧重于个体行为、思想规律研究, 即相当于生命科学、思维科学研究的内容。

人海关系系统中的四个子系统是固定的, 但每个子系统和整个系统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 处于动态过程之中。受子系统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 子系统和整个系统都有可能向正、负两个方向发展, 作为复杂系统, 其在临界点处可能发生突变。

人海关系是从人地关系中引伸出来的概念, 是人地关系的区域性体现。人海关系系统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最重要的类型。

1.2 人海关系调控

人海关系调控是指采用各种技术和管理手段, 主动对人海关系系统进行协调、控制, 使人海关系系统向人类预先设定的目标发展、转化、演变, 向符合海岸带系统自然发展的方向发展、转化, 从而达到“天人合一”。人海关系调控既包括对自然资源、环境进行调控, 还包括对社会、经济进行调控[2], 也包括对人类调控行为的调控, 从而使资源环境友好、生态系统健康、人类活动有序。

多年来, 人海关系总体上是负向发展。海洋污染、物种灭绝、岸线破坏、灾害频发等问题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需要进行人海关系调控。对于局部人海关系状态较好的地域, 也要通过人海关系调控进行预防。

2 人海关系调控技术分类依据

本研究将信息控制过程模型 (图2) 作为人海关系调控技术分类依据。人海关系是由人类认识海洋、利用海洋, 以及管理海洋等几个阶段组成的, 包括在这几个阶段中人类对自身、对社会以及对经济等问题的认识过程。人海关系调控是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这几个阶段的协调和控制。

信息和控制过程基本上分为四个过程, 分别是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再生和信息施效。其中, 信息获取包括信息提取、信息识别和信息变换, 是取得信息的过程;信息处理是将信息转换成知识, 即认知到知识的过程;信息再生是根据知识进行判断、决策的过程;信息施效是实施决策的过程[3]。

这四个过程对人类及信息系统都是适用的。对于人类及生物, 信息在这四个过程中通过神经系统传导;而对于信息系统, 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

从人海关系角度, 信息获取过程是探测感知过程, 信息处理和信息再生是评估决策过程, 信息施效是开发保护过程。基于此, 将人海关系调控技术分为三类:探测感知技术、评估决策技术以及开发保护技术。

3 人海关系调控技术体系

3.1 人海关系调控具体技术

3.1.1 探测感知技术

探测感知技术是为了扩展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而开发的技术。探测感知技术分近距离探测和远距离探测技术两种。近距离探测是指将探测设备放在被测物体内部、表面等, 如液位计、温度计、压力表等;远距离探测是指探测设备远离被测物体, 现在最常用的技术是遥感雷达和水声声呐。远距离探测感知技术产品搭载的平台可分为陆基、空基和水基 (水面、水中、水底) 。

近年来, 探测感知技术由常规环境探测向极端环境探测延伸的趋势非常明显, 如极端水深、极端距离、极端压力以及高盐度等环境。

此外, 探测感知技术还包括直接的现场调查技术, 如海洋文化研究中的现场访谈等。

3.1.2 评估决策技术

评估是按照某种目的对系统当前状态的一种判断, 是进行决策的基础。在人海关系调控中, 评估主要是对人海关系系统所处状态的评判, 并进而从中发现问题。总结各种评估评价方法, 人海关系系统评估中常用的方法分为三类:系统工程的指标体系方法, 如基于PSR的可持续发展评价, 就具体问题如环境质量评价等的评价方法;福利经济学方法, 如Daly和Cobb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生态足迹方法[4,5]。

决策是根据具体的环境和任务决定行动的策略[3]。在具体的工程应用中, 决策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系统决策, 即从工程开发的整体属性与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上进行整体评定所做的决策;准系统决策, 即工程开发的某些综合属性, 如综合效能评定等;数据优化决策, 也称业务决策, 包括工程设计中的参数优化和工程实施作业中的各种优化问题[6]。决策矩阵与决策树是基本的方法, 还有贝叶斯方法等。另外, 运筹学为决策提供了方法支持。

3.1.3 开发保护调控技术

开发技术是人类直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技术。开发与保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为人类提供资源是开发, 而反过来对资源进行管理从而得到更好的环境与资源则是保护。

开发保护调控技术可分为直接利用技术和间接支持技术。前者是直接作用于客观世界的技术, 而后者是为前者的实现提供支持的技术, 如防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

开发保护调控利用技术按行业可分出行业的技术群。如生物技术及海水养殖技术群 (基因技术、生物物质提取技术、育苗技术、防病技术等) , 石油矿产资源开采技术群 (钻井技术、选矿技术、存储技术等) , 海水资源利用技术群 (制盐技术、海水直接利用技术、海水淡化技术等) , 空间利用技术群 (建港技术、筑坝技术、深海快凝水泥生产技术、人工岛建设技术等) , 运输物流业技术群 (造船技术、管道运输技术、运输保障技术等) , 环境修复技术群 (物理化学方法治理、生物治理技术、生物修复技术等) 和军事技术群等[7,8,9,10]。

每一类人海关系调控具体技术也可按技术对象不同进行分类 (表1) 。

3.2 人海关系调控技术集成工程

人海关系调控行动往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在实践中将人海关系调控的具体技术集成起来使用, 这也是工程创新的重要内容。基于上述的分类依据, 并参照工程的“理”性分类 (自然:天理、物理;人类社会:事理、生理) , 人海关系调控技术集成工程分为三类, 即信息工程、物理工程和社会工程。

3.2.1 信息工程

信息工程以“数字海洋”、“数字海岸带”科学工程为代表, 基于信息科学原理, 系统地将具体的探测感知技术、评估决策技术, 以及部分开发保护技术集成在一个框架下, 构成完整的信息采集、数据处理、预测模拟、管理决策, 以及远程控制为一体的“虚拟海洋海岸带”, 从而为人海关系研究和调控提供支持。

3.2.2 物理工程

物理工程的案例处处皆是, 如举世闻名的“阿波罗登月”工程、“南水北调”工程, 以及目前正在论证的“渤海综合整治”工程、“海水西输”工程等。人海关系调控中的物理工程实践更需要以海陆统筹思想为指导。

3.2.3 社会工程

海洋管理、海洋文化建设, 以及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等是人海关系调控中的社会工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 由国家海洋局的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3个海区环境监测中心、11个中心站、45个海洋站和沿海地方的包括11个省级环境监测中心和大约50个地 (市) 环境监测站组成, 成员单位达100余个, 监测范围包括我国全部的近海海域[11]。

4 总结

基于信息控制过程模型, 初步构建了人海关系调控技术的分类体系, 并列出了部分技术内容。分类体系简洁, 便于操作。但人海关系调控技术内容广泛, 大部分技术文中并没有列出, 然而可根据分类依据进行适当的归类 (表1) 。

人海关系调控中更重要的是对技术的集成, 从而应用于工程解决实际问题。现实世界中, 工程的分类多种多样, 本研究的划分方法比较宏观, 也可在此分类下进一步进行细分。但实践中往往也是多类工程同步开展, 相互融合, 互为补充、依赖。

对人海关系调控技术进行分类, 有助于人海关系调控工程项目的设计、实施、组织与管理, 从而提高工程项目的效用。而工程项目的实施反过来也有助于技术的发明与升级、改造。对人海关系调控技术进行集成应用, 是人海关系研究和人海关系调控中出现工程创新的重要途径。

摘要:人海关系是人类与海洋, 以及以海洋为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是人地关系的区域性体现。自工业革命以来, 大工业生产扩展了人类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 作为人类活动聚集度最高的海岸带首当其冲, 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生态退化、灾害频发等问题触目惊心, 人海关系向着不协调、恶化的方向急速演变。在环境变化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网络全球化的背景下, 在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下, 人海关系调控已迫在眉睫。信息控制过程模型是人海关系调控的框架模式, 也是构建人海关系调控技术体系的依据。在人海关系调控中, 由于海洋海岸带系统的复杂性和人类活动的复杂性, 单一的技术难以解决问题, 而是需要多种技术的有机集成。因此技术集成工程是人海关系调控技术体系应用于实践的途径, 也是工程创新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人海关系调控,技术体系,技术集成

参考文献

[1]李春平.关于人海关系的研究[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4, (11) :136-138.

[2]王劲峰, 等.人地关系演进及其调控:全球变化、自然灾害、人类活动中国典型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

[3]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8.

[4]张丽君.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设的国际进展[J].国土资源情报, 2004, (4) :7-15.

[5]殷俊明, 王迎涛.基于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测度研究述评[J].科学管理研究, 2005 (1) :5-8.

[6]杜玠, 陈庆华.系统工程方法论[M].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2.

[7]鹿守本.海洋管理通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7.

[8]路甬祥, 等.科学之旅[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9]刘燕华.21世纪初中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前瞻[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0.

[10]许肖梅.海洋技术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及调控 第2篇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及调控

摘要: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球表层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与反馈作用.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素来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也是地理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长期的任务,并始终贯彻在地理学的各个发展阶段.从19世纪末兴起的.近代地理学发展到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现代地理学,虽然其中心研究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转化,但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始终离不开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这一宗旨.作 者:吴传钧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期 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Journal:JOURNAL OF YUN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8,40(2)分类号:X24

当前宏观调控要处理好三个辩证关系 第3篇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总体上仍然处在合理的运行区间,结构调整出现了一些新的亮点,经济运行中主要的矛盾我认为就是下行的压力仍然比较大,特别是投资结构出现了严重的扭曲。概括来说就是“三高,三低”:

第一,国有投资增长比较快,增长20%左右,民间投资低迷,6、7月份民间投资负增长,到8月份回升到2%左右。民间投资是经济活力的一个标志,民间投资增长低迷就意味着经济增长的活力不足。

第二,就是房地产投资增长比较快,制造业尚未走出底部调整。7月份银行新增贷款98.7%贷给了住房按揭贷款。制造业投资,6月份、7月份出现负增长,8月份回升到2%。制造业投资是经济增长后劲的标志,制造业投资低迷说明我们经济增长缺乏后劲。

第三,海外投资暴增,国内投资增长缓慢。上半年海外投资增长58.7%,国内投资前三季度增长8%。这样一种增长局面,一方面我们感到高兴,我们外汇多,中国一下子成为资本输出第二大国。但是这里边有多少盲目性?有多少是为了转移资产?只有增加国内投资才能实现稳增长,才能扩内需,才能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所以投资结构出现这三个严重的扭曲,值得高度关注。

中长期发展有四大动能

当前在中长期经济发展上,中央提出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力量,我理解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本质或者核心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要通过改革精准对接发展所需,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为经济增长输入新的动能。当前看来有四大动能:

第一,通过城乡一体化制度的建立,释放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工市民化的巨大的潜力。这里边核心就是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特别是要加大特色小镇的建设,通过这个释放巨大的潜力。如果城乡一体化潜力释放出来了,我们国家经济增长保持7%—8%的速度,保持到2030年没有问题。

第二,通过投资体制改革推行PPP模式,把民间资金和银行贷款引导到增加公共产品供给上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环保投入,包括教育、科技、医疗、社会保障、市政工程、文化、信息这些方面公共产品的投入。所以这个需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第三,通过深化营改增的税制改革,继续为第三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四,通过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成果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由于这十几年我们发展主要靠债务融资,忽视了股本融资,或者是由于股票市场运行的不正常,使股票市场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股本融资功能,而其他的股本融资的渠道还没有通过改革打通。我们要想更多的办法,比如说通过资产证券化,把国有企业现在已经形成的一些优良资产拿出来,吸引民间投资,提高他的资本金水平,就可以使企业渡过难关。

当前的宏观调控要处理好三个辩证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长期和短期的辩證关系。现在我们不能把长期任务拿到短期实现,而且还要急于求成。比如说产业升级,它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我们要把现在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到以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为主。我看到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我觉得急不得,在一两年时间是很难做到的,长期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解决,长期要通过需求侧管理,保持供给平衡,保持经济适度拉动力,这样才能实现稳增长。所以宏观调控要把长期和近期的关系处理好。

第二,要处理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供给和需求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没有需求的供给就是空想,就是无效率的,没有供给的需求就是望梅止渴、空想,供给和需求谁也离不开谁。短期是靠需求调控,长期调控是供给上的管理,靠财政结构性的政策来支持结构优化。所以供给和需求谁也离不开谁,不能抛开需求讲供给,也不能抛开供给讲需求。要把这个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处理好。当前的稳增长,近期来看是需求有问题,需求是主要矛盾,长期来看供给是主要矛盾。

第三,要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我们搞一带一路建设,加大海外投资,这个很重要。到海外去获取资源和技术,来支撑我们经济的发展,但是也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而且要选择那些效益比较好,风险比较少,经过充分论证,然后再去投资。我想今年上半年一下子海外投资增长67%是不正常的,只有扩大内需才能实现稳增长的目标,才能为我们13亿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到2020年决战全面小康这样一个战略任务才能完成。◆

浅析护患关系的调控 第4篇

1.1 信息不对称

据统计, 护患纠纷10年来增长了10倍。表明我国护患关系已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而医疗服务信息的不对称正是这一社会问题出现的症结所在。由于患者缺乏如医疗服务和药品等的标准和信息, 医生和护士却掌握用药和治疗、处置等完全信息, 患者即使获得了某些信息, 也不能够做出完全正确的理解。医疗市场上患者与医院之间存在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患者处于明显的信息弱势地位, 这就使护患关系的复杂化。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医疗服务的日趋专业化, 医患之间客观存在的这种服务信息不对称问题将日益严重。而且,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有加重了信息不对称。如果不加干涉, 医患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弱可替代性, 将固定患者处于脆弱和依赖的特殊地位。

1.2 护士本身的原因

护患沟通障碍因素有其护士本身的原因也是护患沟通最重要的一环。

1.2.1 交流信息不足。

患者不仅仅是一个患者更重要的是一个具有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特征的综合体, 护士如果只关注患者的病情, 而不关注其他方面就容易引起冲突。目前, 护理队伍年轻化有些新护士责任心不强, 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缺乏, 处理问题能力较差, 有的护士不愿多解释,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技巧未能很好地掌握, 易引起护患关系冲突。患者住院首先接触是护士, 他焦虑、迫切想知道有关治疗的相关问题, 如治疗、预后措施、医生的业务水平等情况, 因此, 首先听听他们的想法和要求, 及时解释清楚, 引导他们积极配合, 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1.2.2技术水平不高而且, 高新技术的应用, 使护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增高, 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要求护士应具有较渊博的人文知识和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 能开展本专业理论和实验研究, 能医疗是服务行业, 在护理操作中, 如果服务不到位, 技术差, 很容易造成患者及家属不满, 不易沟通, 所以护理人员提高自身素质, 要有熟练的技术, 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1.2.3职业良心意志缺失护理人员只有了解和认识自身言行的意义, 掌握职业良心原则和规范, 才能产生一定的思想感情和情操, 构成一定的道德境界职业良心意志是达到一定道德境界的重要条件。意志是与克服内心障碍相联系着的活动, 表现在自觉的和有目的的行动中, 自觉克服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阻碍。培养护士坚强的道德意志, 对提高护士群体道德水平, 克服拜金主义, 抵制行业不正之风有着重要的作用。少数护理人员由于缺乏革命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 所以在疑难或危重患者面前, 知难而退, 不愿承担风险。

2 医患关系的调控

2.1 医患关系的特征。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患关系是指护理过程中护士与患者之间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工作性、专业性、帮助性的人际关系。护患关系是独特的, 它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特定人物之间;护患关系是相对的短期关系, 是在需治疗期间维持的关系;护患关系是有目的的, 护患关系的建立, 是护士评估患者执行与处理的途径, 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患者的健康。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是减少医患纠纷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护士为患者创造和谐、安全的修养环境, 通过护士亲切自然的语言,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 经过护士娴熟的技术操作, 取得患者的信任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活动。

2.2 和谐医患关系的确立的对策

2.2.1 提升护士道德:

护理道德是整个医德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护理工作的特点决定着护理道德又与一般的临床医学道德有些不同, 具有它的特殊性, 在临床工作中, 护理道德其特殊性。首先, 治疗和护理协调。护理工作的服务性决定着在执行治疗和护理过程中, 护士必须时时配合治疗的需要, 尽力为病人创造适合于治疗的环境和条件, 使治疗和护理得到协调。其次, 严格性与灵活性。护理工作的科学性, 要求护理工作必须以医学、科学理论为指导,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严格执行医嘱, 护士是否严格遵守护理制度, 认真做好各项护理工作, 做至准确、及时、无误, 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 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护理道德在强调严格性同时, 护士还要有灵活性、积极的主动性, 尤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如重危病人的抢救, 急诊病人的临时安置处理时, 不能消极等待医生。等待医嘱, 而让灵活机智、采取果断措施, 主动承担一定的治疗, 抢救任务, 这是特殊情况下, 对护士的特殊道德要求。2.2.2强化护士职责。要使护患关系和谐发展, 处于主导地位的护士在工作中应作到:首先, 保持良好的情绪。一名合格的护士应能自觉调控自己的情绪, 以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投身于工作中, 使患者受到感染, 体验到积极向上的心境, 从而有利于康复。其次, 应具有真诚的态度和适当的移情。移情指人际交往中人们互相间情绪、情感相互交流的替代性体验。在与患者产生互动关系时, 护士应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患者, 尽量了解患者的经历, 体会患者的感受。只有这样, 才能增进护患间的了解, 促进护患关系的良性发展。再次, 掌握沟通技巧和尊重患者的权利, 全面了解患者需要有效的沟通是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 也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前提。护士应尊重患者的权利, 提供合适的环境, 调动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性, 使其参与到护理计划和护理措施中。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其早日康复和提高其对健康水平的认识。2.2.3准确定位的护士角色。首先, 健康的照顾者和咨询者。患者由于疾病的缘故, 或多或少地会导致一些基本需求的缺陷。护士运用沟通技巧, 解答护理对象的问题, 提供相关信息, 给予情绪支持和健康指导, 消除护理对象对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疑虑, 使其清楚自己目前的健康状况, 并以积极有效的方法去应对, 提高人群的健康认知水平。其次, 健康协调者和教育者。在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 护士需联系并协调与相关人员及机构间的相互关系, 才能使诊断、治疗、护理和其他卫生保健工作顺利进行, 才能保证护理对象获得最佳的整体性医护照顾。护士可以在医院、家庭、社区等场所, 针对护理对象的不同特点进行健康教育, 使人们有正确的健康态度和行为, 以达到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的目的。再次, 护理管理者和研究者。护士应对日常护理工作进行有计划的组织、管理和整体的协调, 以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 提高工作效率, 满足患者的需求, 使护理对象得到优质的服务。护理专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 为扩展护理理论知识, 发展护理新技术, 提高护理质量, 促进专业进展, 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必须积极的进行科学研究, 从而使护理的整体水平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提高。最后, 培养人文精神。护理工作面对的是人, 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以患者为中心”, 这就要求护士除了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外, 还要不断丰富社会学、人文学、伦理学、心理学、公共关系、行为科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 养成良好的性格, 将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同情心传递给患者, 尊重、理解、关怀患者, 使患者真切的感受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 是以人文精神推动人文服务的重要内容。这包括礼仪修养和娴熟的技术, 既注重外在形象、言谈、举止、仪容、服饰、掌握过硬的护理技术和负责任的工作态度等。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而提出的一种先进的护理方法, 是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关爱之心相结合的体现, 它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系统性、完整性、决策性和科学性, 是一种融心理、精神、文化为一体的护理方式。将人性化服务融入整体护理的核心, 是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也是护士在护理实践过程中, 护士同患者之间不再是简单的护患关系, 关心的也不只是身体健康的恢复, 同时也要关注患者的权利和要求, 注重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从而达到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健康的目的。

摘要: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改变, 人们对疾病和健康有了新的认识。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的模式已不适应护理事业的发展。护理工作已经由机械的执行医嘱促进疾病恢复, 转变为根据患者的需要, 采取各种护理方法, 满足患者身体、心理, 精神及社会等方面的需求。护患交往如人际交往相同, 常常发生障碍。影响因素主要有护患信息不对称, 患者角色的特殊性等原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求提升护士的道德水平、熟练掌握护理的技术和培养护士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护患关系,因素,调控

参考文献

[1]曾铁英, 李秀云.597名护士对各项激励因素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8) :635-637.[1]曾铁英, 李秀云.597名护士对各项激励因素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8) :635-637.

[2]邓行爱, 郑耀珍.给予人文关怀, 深化整体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9) :707-708.[2]邓行爱, 郑耀珍.给予人文关怀, 深化整体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9) :707-708.

[3]段付莲.提高护士素质, 减少护患纠纷[J].现代护理, 2007, 15 (17) :101.[3]段付莲.提高护士素质, 减少护患纠纷[J].现代护理, 2007, 15 (17) :101.

调控关系论文 第5篇

【摘 要】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以主体地位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教师要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三重角色。所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就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中精心的预设是高效课堂的前提保证,而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教育智慧,灵活机动的对课堂教学中实时生成的资源进行调控也是不可或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进程中生成和调控关系的研究是现阶段教学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学生主体;教学设计;进程调控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1

一、对教师教学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

通过实施学案一体化的实践,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由原来的听众和观众变成了表演者;经过实践和研究,各门学科的“精心预设,关注生成,科学调控”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确立,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案一体化资料。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课程的建构性和开放性,以主体性、导学性、探究性、层次性、调控性为原则,有很强的操作性,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的参与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意识加强了;教师由原来的多讲逐渐转向少讲,由原来的泛讲逐渐转向精讲,由原来的主讲者逐渐转向组织者、鼓励者、协调者、服务者,由原来的对学生主讲信心不足到信心充足,教师的功夫由课内移向了课外;课堂气氛活跃了,课堂上展示结果的多了,课堂学习效率自然也提高了,在课堂上学生在三维目标上都有了收获。

2、改变课堂评价机制,提高教学管理效能

评价课堂教学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课堂能否有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在于教师对课堂上生成资源的有效调控。教师引导是关键、把课堂的主角真正让给学生、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发展,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地方、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会学习中学习、让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地学习。同时问题引导要抓住知识点的关键和核心,学生能讲的教师固定不讲、学生能做的教师绝不代替,以多种形式开启学生的智慧、经常改变教学方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成功多给予鼓励、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让同学帮助改正;对学生的四方面把握——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有宏观把握、让学生主动参与但不违背规则。

3、把握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

强烈的目标意识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而且要确保学生有收获,学生可以接受。以前的教学目标过于关注学科知识,而新课程要求我们从知识形态走向对生命意义的关注。所以我们的思路不能局限于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更要考虑通过什么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来,经历知识生成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体会学习的价值。基于此,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所以我们应从学生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学案一体化的实施,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使教师在处理加工教材的过程中就做到“目中有人”,不仅关注自己如何教,更加关注学生如何学,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落实有了可能,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有了可能。学案一体化真正实现了课上和课下相结合,学案和教案相结合。实施“学案一体化”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它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二、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所改革

1、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变为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通过实施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通过发现和解决课堂中的实际问题,帮助我校教师正确认识新课程,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促进学生发展。在学案使用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建立起“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的多向交流模式,形成了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同时也可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2、开展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效课堂需要开展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张扬个性,展示自我,从而实现课堂轻负高效的目标。开展的活动要具有开放性,在开放的活动中,锻炼思维,开发潜能,切实提高课堂实效。教与学的方式决定了课堂活动的设计和效果,因此有效的教与学方式将是课堂活动丰富而开放的保证。通过发现和解决课堂中的实际问题,将学习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课后的反思促进课堂效果的的发挥

教育的反思能力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形式和途径,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自己“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教育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教什么”、更要思考“怎么教”,针对具体的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无论课堂有效还是效果不尽人意,通过课后的有效反思找到不足就是收获,之后认真做出调整,最后形成经验或教训就是提高。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研究课堂的有效教学,应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有效教学。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吴晓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情境设计与评价.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1)

[2]李斌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进程中生成和调控关系的研究.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25)

[3]董晓文.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研究.法制博览,2016(8)

谈歌唱中情绪与呼吸的调控关系 第6篇

歌唱呼吸有别于自然呼吸。这是由于其不同的功能与作用所决定的。自然呼吸, 其功能及作用有二: (1) “吐故纳新”, 使血液中的氧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 满足生理需要; (2) 语言交流。在这种状态下, 人对呼吸的控制没有特定的要求, 从来不用考虑吸多少气, 吸多深, 也不用考虑换气的次数和间隔, 呼吸运动完全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通常人们在语言交流时, 对话的双方往往距离较近, 空间较小, 语调比较平和, 多处于同一音高区域内, 因而气流不大, 呼吸深度较浅, 速度较平缓。歌唱时的呼吸, 不是以满足生理需求和日常语言交流为职能, 而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感、实现歌唱功能为目的。歌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流方式, 对声音有特定的要求, 首先是对音量的要求。由于歌唱者和听众间的距离及空间距离远远超出了日常语言的交流范围, 这就需要歌唱者要有足够的音量来满足一定空间内的听众之欣赏需求。其次是对音高的控制。歌唱的声音具有特定的音高, 且处于频繁的变换之中, 需随时加以控制和调整。更重要的是歌唱要表达一定情绪, 而情绪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呼吸的深度、速度与力度。因此, 歌唱的呼吸是在大脑神经中枢的支配下, 有意识、有控制的呼吸运动形态, 必须通过后天训练来获得。

歌唱的呼吸通常被分为三种。弗兰切斯科·兰培尔蒂 (Francesco Lamperti, 1831—1892) 受曼德尔医生关于胸腹式呼吸优点之学说的影响, 在《歌唱艺术》中指出:“呼吸有三种:胸腹式呼吸或称腹呼吸、两侧呼吸或称肋骨呼吸和锁骨呼吸。第一种呼吸发生在胸腔的底端, 这可以从横膈膜的扩张上看出来, 这时胸腔和双肩保持不动, 第二种呼吸发生在胸腔的两侧和前部, 通过肋骨、胸廓下部、双肩和锁骨的抬起而看得清楚。第三种呼吸发生在胸廓上部, 从胸廓上部, 肩和锁骨的抬起即可分辨出来。”他认为歌唱者必须运用胸腹式呼吸, 因为只有用这种方法, 气管才能保持充分的弹性和自然的状态, 对歌唱者掌握科学的呼吸方法起到了科学的指导作用。胸腹式呼吸被认为是最科学的呼吸方法。

然而,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 单纯地讲授这种呼吸理论对初学者或者进入高校不久的新生来说, 不仅显得空洞、机械, 而且难以体会和掌握, 容易使学生对呼吸问题的认识产生误区, 进而造成歌唱时呼吸与声音不协调甚至脱节的现象。比如:课堂上当教师强调歌唱中气息的支持时, 有的学生误认为气吸得越深、越多越好。结果, 造成呼吸器官肌肉的过分紧张, 失去弹性, 影响了控制气息的能力。当教师强调歌唱中要保持吸气状态时, 有的学生把“保持”理解为“硬撑”, 理解为机械、静止、绝对地“保持”, 致使腰腹部周围肌肉僵持, 失去弹性, 发出僵、直、抖的声音。也有的学生误将“有弹性的保持”理解为腰腹部肌肉的一张一弛, 缺乏相对的保持力量, 使声音忽大忽小, 忽里忽外。当教师强调音高变化与横膈肌的扩张有关系时, 有的学生在腰部周围机械地用力, 造成了腰围肌肉的紧张, 结果用力不小, 收效甚微。

笔者认为, 采取以情“引”气的方法可以克服上述弊端, 并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2. 以情“引”气的生理与心理机制

生理学认为:呼吸的控制是通过神经中枢的调节来实现的。神经中枢发送给呼吸系统的命令有两种:一种是情绪性呼吸, 即根据人的情绪反应, 适应某种情绪表达的需要变化而成的呼吸。科学证明, 人的呼吸状态会随着情绪变化而改变。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 呼吸的频率会加快, 气息量亦随之加大。比如, 人在吵架时, 其呼吸的深度和力度都会着随着愤怒的情绪而相应变化, 其声音的穿透力很强 (与歌唱时的要求相符) 。反之, 人在安静的状态下, 呼吸频率则相应缓慢, 气息量很小。心理学认为:人的情绪在人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人的认知方向和人格发展。人的内在动机在情绪的作用下转化为人的行为方式。所以情绪就促成了呼吸的多样性。人们同客观世界的交流与表达就是依靠情绪性的呼吸来完成的。也可以说, 神经中枢对呼吸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是根据情绪的需要而做出的。因此,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控制了情绪, 就控制了呼吸。

20世纪50年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了“情绪的认知评估理论”。她提出:“情绪是人的第一大内在动机系统。”她认为:“人对周围情景的判断决定他的情绪体验, 情绪由此而产生。”“情绪调动呼吸的运作, 是人们根据外界条件或内心感受产生了某种情绪 (情感) , 当这种情绪 (情感) 反射到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后, 神经中枢就根据情绪的放大作用, 形成行为动机, 来调动相应的呼吸机群, 参与合成呼吸运动。在这种情况下, 整个呼吸机群包括横膈膜, 本能地参与了合成呼吸运动。”

3. 以情“引”气的运用

以上谈了以情“引”气的生理与心理机制, 这些理论对于我们深层次地认识歌唱呼吸有很大的帮助。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歌唱理论促进了歌唱的发展, 而很少有人考虑如何在歌唱的过程中发展呼吸、在歌曲的情绪 (情感) 中发展呼吸。有位专家说过, 歌唱呼吸最好的老师是婴儿。笔者认为婴儿每天哭泣好几个小时而嗓音不哑, 说明婴儿哭泣时的呼吸与发声是协调的, 而且这种协调是本能的, 不是学习得到的, 婴儿哭泣是不舒服或不满意的一种情绪表达。对此, 我们不难看出人类的呼吸与情绪从一开始就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成果表明, 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呼吸也由最初单一的生理换气需求, 变换、派生出多种不同的情绪性需求, 以适应人类的各种活动, 当然也包括歌唱活动。最新研究成果表明, 人类对呼吸的控制都属于心理的活动范畴 (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除外) 。呼吸器官对各种声音的表达, 对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生理反应。从这个角度讲, 我们在歌唱时可以暂不考虑呼吸的具体方法, 而只需要根据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和情绪要求来歌唱, 把吸进去的气息作适度的保持即可。也就是说, 可以把歌唱时的呼吸看作是歌唱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变化反映到身体器官方面的一种反射活动。这可以用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当一只老鼠突然出现在一位胆小的小姑娘面前时, 她可能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尖叫:“啊!”这声“啊”的音高一定在High C以上。而在喊出这声音前的瞬间, 则出现了生理上自动的反应:下巴放松, 颌关节张开, 笑肌上提, 胸廓、两肋扩张, 声带闭合挡气等。这个例子启示我们, 在声乐教学中, 只要正确引导学生在歌唱时抓住“情绪”这个环节, 以情绪上的变化带动生理上的变化, 就能达到歌唱要求,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发声前不提示呼吸, 只要求学生想象一下他的一个好朋友突然出现在他面前的惊喜情景, 这时的呼吸既深又自然, 整个歌唱机体呈现出一种积极而放松的状态, 为呼吸器官与发声器官的协调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比如在声音的训练中, 不提“呼吸”二字, 只要求学生把声音唱给远处的人听。学生如能按照这个要求操作, 那么其呼吸状态一定是自然的, 其呼吸器官与发声器官之间的工作也是协调的。我们指导学生演唱《科学的春天来了》 (吕念藻词、尚德义曲) 这首作品时, 运用这种方法, 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 对于此作品中大段跳音“啊”和第一段结尾“卫星伴我把春报, 哈哈哈”的处理, 可以让学生采用胸腹式呼吸与横膈膜弹跳的方法来演唱, 并可用情感来启发学生, 让他们用满怀激动喜悦心情、用生活中“笑”的感觉和状态来演唱, 这时的气息一定是灵活而具有弹性的。

总之, 情绪的变化对歌唱的呼吸调控作用是任何理论和机械练习所不能取代的。因为, 它是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的协调作用的产物, 也可以说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本能反应。

摘要:本文指出, 情绪的变化对歌唱的呼吸调控作用是任何理论和机械练习所不能取代的, 因为, 它是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的协调作用的产物, 也可以说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本能反应。

关键词:歌唱呼吸,情绪,以“情”引气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年10月第1版.

[2]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7月第1版.

[3]黄友葵.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M].华乐出版社, 2003年5月第1版.

[4]扬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2年1月第1版.

[5]徐小懿等.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6年11月第1版.

调控关系论文 第7篇

1 国家实施的土地供应政策

1.1 国家实施土地供应政策的目的

由于房地产事业的迅猛发展,对土地的占用量非常大,为了保护我国的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巨大的作用,国家出台了土地供应政策。在国家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从而促进我国各地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1.2 国家实施土地供应政策的手段

从国哀实施土地政策的目的来看,土地政策的实现方式需要靠国家的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来实现,法律手段让每一个公民按照国家的要求进行实施国家政策,而经济手段则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形手”,此外,在国家行政手段的辅助下,能够全面推动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1]。再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而促进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1.3 国家土地供应政策的特点

首先,我国的土地供应者只有国家政府。也就是说,土地的所有权是政府,而使用权才是农民或这房地产商,对土地的分配情况,只有国家政府说了算。而国家通过对土地进行控制来对房地产市场调控;其次,我国的土地供应政策具有可调节性。目前,我国的土地供应政策主要是指对城市工业建设用地和房地产开发用地的调控,之前,我国的土地资源是不动产资源,如今,在土地政策改革后,土地资源逐渐成为一种可流动性资源,这给房地产开发提供了方便,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2 土地供应政策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自国家土地供应政策实施以来,土地供应政策对房地产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国家通过土地供应政策的灵活性,给房地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 土地供应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传导机制

土地供应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其一,土地供应政策对房地产的价格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房地产的开发与土地密切相关,之前人们对土地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但在国家出台了土地供应政策之后,人们的土地意识逐渐增强,土地价格越来越高,这给房地产事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也间接影响了房价的上涨,因此,使得房价居高不下[2]。其二,自土地供应政策实施以来,土地的使用量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确保耕地面积和森林覆盖面积,国家所提供的工业开发土地数量相当有限,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房地产所使用的土地数量越来越少,价格也相应的提高,进而导致了房价的上涨。如果政府对土地的使用数量不加限制,那么,房地产价格也将会有所下降。但实际情况表明,国家的土地供应政策只对房地产事业产生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房地产事业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

2.2 土地供应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影响

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当房地产开发数量越多,房子出现闲置的情况,就会导致房子供过于求,此时房价会大幅下降,相反,如果政府提供的土地数量比较少,房地产开发的数量有限,导致市场上的房子数量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房价就会急剧增漲。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情况,国家通过土地供应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房地产开发,尽管房地产事业的发展比较稳定,但由于房地产商的大力投资和人们对住房的购买竞争,使得房价依然居高不下,从这一方面看,国家的宏观调控并未取得立竿见影式的效果[3]。为了能让房地产事业朝国家预期的方向发展,就需要国家根据市场的现象进行分析,然后总结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进而从根本上影响房地产事业,解决房地产事业发展中的问题。

2.3 土地供应总量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首先,土地供应总量对房地产开发的数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由于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由于种植技术还不是很先进,因而,土地在我国的农业种植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国家大部分土地用在农业种植方面,而对于工业用地和房地产开发土地的数量受到限制,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数量影响下,房地产的数量比较有限,不利于房地产数量的大幅增加,进而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因而导致房价持续上涨,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此外,房地产事业与其它企业不同,由于房地产事业是个长期发展的事业,它的效益要在房子投入使用后才能见效,而这种情况通常需要一两年左右的时间[4]。因此,当房地产可用的土地数量有限时,就会影响房地产的生产和结算结果;其次,房地产的价格会受到土地供应量的影响。人们有一种普遍的心理,对于数量多的产品,人们不会争着去买,而对于数量比较少的产品,人们往往在跟风与从众心理的影响下,也会去凑热闹,当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时,产品的价格将会持续上涨。房地产的价格上涨也源于此,如今,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住房也成为人们考虑的问题之一,而房地产开发数量减少也会对人们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导致人们消费方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房地产价格。

2.4 土地供应结构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不同土地的供应形态会形成的不用的激励和引导,最终的结果是产生不同土地的资源配制。在这个经济行业竞争迅速的时代,对土地供应结构的深入了解能够促进房地市场的发展。不同类别住宅用地的供应结构对应的是不同类别住宅的产品结构。住宅产品供应结构中包括:高端商品住宅、普通商品住宅、中低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5种形态。其中,商品住宅属完全市场化产品;普通商品住宅是在开发及销售中减免部分税费的商品房;经济适用房、中低价商品房也属商品房,但带有明显保障色彩;廉租房则完全属于社会保障产品[5]。但无论哪一种住宅结构,在当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人们的需求量都非常大。在房地产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房价就会持续上涨,居高不下,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对住房结构的发展而言,由于社会集中的人群多是中等收入的人,因此,房地产市场应大力发展中等消费的住房,从而解决人们买房困难的问题。

3 结语

总而言之,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土地供应政策则会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方面起到很大的制约作用,为了让房地产市场能够稳定的发展,就需要国家紧密关注土地政策实施后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在发现房地产市场问题的同时,还要找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进而解决问题。让土地供应政策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立新,吕福鹏.土地供应及其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影响[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62-67.

[2]郭克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宏观定位、供给机制与改革取向[J].经济学动态,2015(09):4-12.

[3]吴翔华,徐霞,熊焱.土地财政与房地产市场关系辨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3(09):31-35.

[4]王晓东.土地供应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探析[J].商,2013(16):243+238.

调控关系论文 第8篇

1.1 临床表现

呼吸器官受损, 常引起鸡的鼻炎、喉炎、气管炎、肺炎和气囊炎。因炎性渗出, 表现咳嗽、锣音, 有分泌物咳出, 呼吸加快, 严重时气喘。

1.2 剖解变化

因病型而异, 一般呼吸器官充血、出血、瘀血、水肿, 分泌物积聚, 有的形成栓子 (H9) 堵塞支气管, 肺实变 (ND、AI、高热、高湿) , 气囊变厚, 有纤维蛋白物沉积, 似豆腐渣样 (慢呼) 。

1.3 环境因素与病原因素引起呼吸道疾病的鉴别

鸡呼吸道疾病除有呼吸道病理变化外, 有不同病原造成的不同损害, 剖解变化有其特点, 可区别。

2 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控措施

实施预防为主, 把控制应激、提高鸡抵抗力、消除病原作为综合防控措施的主要内容。

2.1 科学免疫, 提高免疫力

(1) 选好疫苗, 采用国家定点生产厂家的疫苗。ND宜用Ⅳ系、克隆株30、N79等。Ⅳ系在呼吸道黏膜细胞增殖, 易引起呼吸道病理反应, 继发呼吸道疾病。IB疫苗, 肉鸡应防呼吸道传支和肾型传支。以H120+Ma株, H120+28/86好。491要依情况用。AI重点为H9, 要注意变异株的应用。H5依疫情定。MG以F36株好。鸡痘用鸡痘鹌鹑弱毒苗, 弱毒疫苗饮水可配合保护剂 (如免疫宝) , 可提高免疫保护力, 还可观察鸡只的免疫效果。用鲜奶、纯奶粉也可, 不可用钙奶、硒等矿物奶。如鸡群安全, 不要轻易更换疫苗。

(2) 多次免疫时尽量用联苗, 以减少应激。灭活苗宜在日龄稍大时免 (10日龄) , 如新支流注射剂量不要太大 (0.3mL) , 灭活苗太多不易吸收, 应激也大。以甲醛作灭能剂制作的疫苗对局部有刺激, 反应大。ND采用活苗和灭活苗联合免疫可达到优势互补, 提高抗体水平, 延长保护期。注重局部免疫 (点眼点鼻喷雾) 和全身免疫 (饮水) , 不要忽视喷雾或点眼点鼻, 以提高免疫水平。使用时要保剂量, 防漏免, 要检查, 不要超剂量, 既浪费又刺激大。弱毒苗免疫当日禁用消毒剂和抗病毒药, 也不能同大剂量抗菌药并用, 会因pH变化影响抗原活性, 降低免疫效果。养大鸡时, 在28日进行ND抗体检测, 依据抗体水平确定是否加免ND苗。如ND低于4log2时可免。鸡群好可不免。

免疫要考虑疫病流行状况、疫苗种类、鸡的日龄与出栏时间、免疫方法等进行合理安排。

2.2 防止病原进入, 严格消毒

清除病原, 作好无害化处理。重点抓好空舍消毒和带鸡消毒。带鸡喷雾消毒 (用30-40mL/m3, 冬季应提温20℃以上) 应不用对呼吸道有任何刺激的消毒剂 (醛、氯) , 可用10%双链季胺盐, 带鸡消毒鸡舍、水线、料糟, 1∶1000;10%聚维酮碘, 带鸡消毒鸡舍、水线、料糟, 1∶500-1000。

空舍熏蒸消毒, 选用2%二氧化氯3mL/m3+盐酸3mL/m3, 混合使其产生氯气, 达到熏蒸消毒效果。甲醛 (38%-40%) 10-15mL/m3+等量水加热熏蒸或高压喷雾。烟熏剂每套 (氯剂250g+助燃剂125g) 供120m3用, 燃烧产生氯气达到熏蒸消毒效果。或烟雾弹 (30%三氯异氰尿酸钠) 1桶供300m3。2%戊二醛+0.3%碳酸氢钠熏蒸鸡舍或浸泡器具。熏蒸消毒要密闭, 进鸡前要通风排出甲醛和氯气, 排除不干净会诱发呼吸道病。

2.3 药物治疗

鸡群一旦发现呼吸道疾病, 应及时诊断及时治疗。疗程3-5天。喷雾疗法:雾滴50-80um, 喷头离头高20cm, 反复几次, 保用药剂量。饮水疗法:选溶解于水的药物进行饮水, 保吸收。药物:在无配伍禁忌下综合用药。病毒性病:应用抗病毒药如干扰素、转移因子、新必妥、白细胞介素、病毒中药等。慢呼 (CRD) 如红霉素、阿齐霉素、强力霉素、大观霉素+林可。败血型大肠杆菌病:抗菌药如大观霉素、林可霉素、磷霉素钠 (钙) 、头孢菌素、阿莫西林 (药敏为准) 。霉菌毒素中毒:防止饲料发霉, 一旦有霉菌毒素存在应及时换料, 并以解毒脱毒为主, 防并发感染。抗菌消炎可选用霉可脱、复合生物驱霉素等解毒脱毒, 抗菌药物可选大观霉素、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配合, 防并发感染。补充多维素, 尤其维生素C, 增强抗病力。辅助用药:降低血管通透性, 减少渗出, 补维生素C。改善血循用甲磺酸酚妥拉明, 减少呼吸道应激用峰胶百毒清, 祛痰选溴已新、氨溴索、氯化胺和甘草素, 分泌多用东莨菪硷, 咳嗽重用苯丙哌林、东莨菪硷, 但早期不可止咳。对呼吸系统病治疗应用“抗病毒+抗菌+祛痰”联合用药效果显著。

2.4 鸡舍环境调控措施

养鸡实践表明, 发生呼吸系统病多数是因环境因素控制不好造成, 要重视环境控制, 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要养好鸡, 防好病, 必须克服“只抓病原, 不考虑不良的环境因素的影响, 就病论病的缺陷”。

(1) 保证合适的温度 (鸡背高) , 防寒保暖。环境温度一周32℃-33℃、二周31℃-30℃、三周29℃-27℃、四周26℃-24℃、五周后保持在23℃-21℃。保持稳定, 每天降0.3℃-0.4℃。后期不高于26℃, 不低于19℃。22℃-24℃是最佳生产性能温度。冬季不能低于标准温度曲线下线3℃, 看鸡施温。

(2) 保证合适的湿度。适宜的环境湿度为1-10日龄65%-70%、11-30日龄60%-65%、31-40日龄55%-60%、41日龄以后50%-55%。极限<40%>75%, 过高过低都不可。合适的湿度有利于防止鸡体散热, 对小鸡有好的保温作用。第一周湿度不足要加湿。湿度过低会影响空气质量, 按要求控制。一般湿度提高10%, 相当于增加体感温度1℃, 大鸡生长期不可高湿。

(3) 控制好空气的质量。二氧化碳<0.15%, 进鸡舍不发闷;氨气<20ppm, 进舍无刺激眼、鼻感觉;一氧化碳<10ppm, 鸡舍无煤气味;氧气>19%, 舍内空气有清新感;湿度>50%, 进舍唇不干;<75%, 进舍皮肤无粘感, 无粉尘, 空气在光照下透明无尘影。空气质量差会诱发呼吸道疾病。通过适当的通风、调节湿度来解决, 应用微生态制剂控制氨气的产生。

(4) 合适的密度。密闭鸡舍按不同屠宰体重计:出栏1.8kg, 17只/m2;出栏2kg, 15只/m2;出拦2.2kg, 13只/m2;出栏2.6kg, 11只/m2。网上平养和立体笼养时的密度可比地面垫料平养高出30%, 可控制在30kg/m2。但必须保证采食和饮水位。开放式鸡舍因自然通风, 鸡群密度不应超过20-22kg/m2。密度大鸡舍环境差, 也影响生长。

(5) 冬季确保正确的通风, 防受寒感冒。保证最低通风量, 防缺氧, 每千克每分钟0.0155m3。同时防风速过快降温, 防受寒感冒。1-3周保温为主, 适时换气, 采用横向通风, 负压0.05, 风速小于每秒0.4m;4周出栏, 保温与通风结合, 采用过渡式通风, 负压0.06-0.07, 风速小于每秒0.6-0.8m。

(6) 冬季通风方式的运用

(1) 横向通风。指开启侧风口和侧风机进行通风, 具有保温换气的作用。1-3周龄雏鸡日龄小, 皮薄, 毛细短, 皮下脂肪少, 不保温, 需人工保温。此间应以保温为主, 适当换气。采用横向通风。

(2) 过渡式通风。指由侧风口进风, 开启部分侧风机和纵风机。具有保温、通风的作用。3周龄后的鸡日龄日渐长大, 物质代谢增加, 需氧量多, 对温度仍有要求, 需在保温的同时进行通风。采用过度式通风, 依不同要求, 按环境温度、存养量、体重采用不同的通风量, 要有灵活性, 但必保最小通风量。最小通风量为0.0155m3/kg/分钟, 可保证鸡体需氧的最低供氧要求。

(7) 鸡舍发闷缺氧的问题。

通风量不足, 不能保障最低需风量导致缺氧。开风机多, 开风口小, 空气进入得少, 排出快, 缺氧, 鸡舍发闷, 因负压高风速快, 鸡也易受凉。有的鸡舍后端风口关闭, 缺乏新鲜空气, 前端污浊空气向后, 鸡吸入污浊空气后易发呼吸道疾病, 而且舍后端发闷。也有的鸡舍上端无山墙风口, 前端形成无风区, 此区缺氧, 发闷。解决的方法是按需通风, 不能为保温而减少通风。注意侧风口面积与风机面积要匹配。风口面积∶风机面积=3∶1。为调节上下温差, 可减小靠风机的风口, 但不能关闭;在上端山墙安风口、小型风机正向通风。

(8) 合理应用光照程序, 保证光照强度。

光照程序要考虑肉鸡生长发育需要。合理的程序是:1日龄24小时光照, 30-60勒克斯;2-7日龄22小时光照, 20勒克斯;8-21日18小时光照10勒克斯;21天到出栏, 每天增加1-23小时, 光照10勒克斯。按高2m、间隔4m交叉安装, 一舍三线, 最好有灯罩。要常擦净表面灰尘, 保持洁净。有窗鸡舍除有寒流外, 白天不用遮窗, 可接受阳光照射, 晚上开灯并遮窗防寒。

调控关系论文 第9篇

关键词:商品住房市场,互动关系模型,宏观调控

0 引言

作为房地产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品住房市场的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要保证商品住房市场有序、健康、稳定地发展, 必须不断加深对商品住房市场内在规律性的认识, 同时要求政府在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加强对商品住房市场的宏观调控。

商品住房市场可分为使用者市场、投资市场和开发市场。商品住房使用者市场指由商品住房空间的供应者及消费者之间共同形成的商品住房的物业市场以及由此确定的市场变量, 如商品住房价格、空置率等;商品住房投资市场是指商品住房作为一种投资工具而形成的整个投资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商品住房开发市场是指由商品住房的使用需求和投资需求形成的商品住房物业的开发市场[1]。

1 商品住房市场互动关系模型

1.1 互动关系原始模型概述

英国学者Geoffrey Keogh建立了商品住房使用者市场、投资市场和开发市场的互动关系模型[2], 如图1所示。

该模型形象地说明了上述三个市场的相互动态作用, 其核心思想为:

①商品住房使用者市场中的商品住房价格等信息反馈到投资市场, 决定了商品住房作为一种投资工具的投资价值。

②使用者市场中的使用价值信息与投资市场中的投资价值信息共同影响开发市场中商品住房的开发活动, 而商品住房开发市场则相应为其他两个市场提供长期供给。

③使用者市场中的商品住房使用者与投资市场中的投资者之间还能发生短期的转售行为, 如当使用者急需资金时就会有出售住房的可能, 投资者的炒房也是为了获得短期利润而进行的商品住房的转售活动。

④投资市场还受更大的资本市场的影响, 投资者会将商品住房与其他投资工具进行权衡和比较, 比较的结果最终反映在投资者所要求的投资回报率上。

1.2 互动关系原始模型的现实意义

互动关系原始模型以纯市场为基础, 较好地反映了商品住房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依据这个模型,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年来我国商品住房投资规模不断迅速增长的即成事实, 推导出一些结论。推论如下:

①商品住房的使用价值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商品住房使用者市场的商品住房的使用功能不再局限于仅仅提供一个供人简单居住的场所, 其设计与布局越来越能满足人性多方面的需求, 如美感、舒适感等, 这可以从商品住房户型的不断演变和住房空间越来越清晰的功能分区得到验证。由于商品住房使用者市场的商品住房的使用价值得到了很好的拓展, 商品住房的投资价值才能得到投资者的认同, 商品住房投资规模才能得到不断加大。

②商品住房投资市场的投资回报率较高。商品住房投资市场的商品住房作为一种投资工具, 投资者对其进行投资无非就是想获得期望的投资收益水平, 商品住房投资规模的迅速增长, 说明了我国目前商品住房投资市场上商品住房的投资回报率高于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同时资本不断涌入商品住房投资市场, 也可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目前整个投资市场投资工具的回报率不太均衡, 投资工具比较匮乏。

③土地控制不严格, 土地储备堪忧。商品住房的开发必须以土地为依托, 商品住房投资的不断增长与商品住房开发市场上土地控制的不严格息息相关。依据我国的现行的财税、政治体制, 地方政府作为商品住房市场中的博弈一方, 不光要获得经济利益, 地方政府的官员还需获得政治上升迁的资本, 作为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土地, 自然会被加以充分利用。依照目前我国商品住房开发市场上的这种发展趋势来看, 保证商品住房持续性发展的土地储备的情况堪忧。

1.3 互动关系原始模型对商品住房市场问题研究的启示

Geoffrey Keogh建立的商品住房使用者市场、投资市场和开发市场的互动关系模型, 以纯市场为基础很好地反映了商品住房市场的周期性运行规律, 也能说明商品住房市场上的很多问题, 如商品住房市场“泡沫”的形成原因是:由于商品住房使用者市场的价格与预期价格较高, 引起了商品住房投资价值的攀升, 这样在商品住房投资市场就会引发投机者的非理性冲动, 最终导致商品住房市场“泡沫”的产生。

通过互动关系原始模型对商品住房市场“泡沫”产生原因的分析,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既然依据此模型能说明问题, 那么依据此模型是否能找到解决商品住房市场中诸多问题的方法。

1.4 互动关系深化模型的建立

为了解决商品住房市场上存在的诸多问题, 保证商品住房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 以Geoffrey Keogh建立的模型为基础, 结合政府宏观调控的相关职能, 建立了商品住房市场互动关系深化模型, 如图2所示深化模型的核心思想。

①引入了宏观调控职能。当商品住房市场上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时, 需要政府的干预, 在原始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后, 模型既能说明问题, 又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

②针对各个细分市场, 采用相应宏观调控措施。当商品住房市场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时, 可采用以下对策:在商品住房使用者市场, 主要调整商品住房的供给与需求结构, 具体手段有:公布准确的市场供求信息、正确引导消费者的消费预期等;在商品住房投资市场, 主要调整其投资价值, 具体手段有:税费手段、金融手段等;在商品住房开发市场, 主要调整土地的出让活动, 具体手段有:控制旧城区的改造规模、建立完善的土地供应计划等。

③正确处理反馈信息, 综合运用宏观调控职能。当商品住房市场出现问题时, 首先应该充分收集各个细分市场的反馈信息, 去伪存真, 然后依据信息所反映的问题实质对症下药, 进行处理。又由于各个市场存在互动关系, 因此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 采取的调控措施必须顾及到商品住房市场的三个细分市场, 不可顾此失彼, 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1.5 互动关系深化模型的现实意义

利用本文建立的商品住房市场互动关系深化模型, 为政府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 保证商品住房市场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如为了抑制商品住房市场投资规模的过度扩张, 防止商品住房“泡沫”的产生, 可依据深化模型, 采取如下对策:

①对多次或投资性购房采取提高贷款利率和首付款比例的手段调整商品住房使用者市场的需求量, 促使供求平衡, 稳定商品住房价格, 从而影响投资者的预期, 让其不敢贸然对商品住房市场投入过量的资金。同时, 建立完善的商品住房市场信息跟踪机制, 发布准确的市场信息, 正确引导消费者的消费预期, 促使消费者适时消费, 不至于导致扎堆购房的非理性消费, 导致房价的虚高。

②利用提高税费的手段适当降低商品住房投资市场的投资回报率。如对参与商品住房投资的投资者, 扣以较高的所得税, 让其所获利润等于或低于社会平均收益水平, 就有利于投资者从商品住房撤资, 防止投资过度。

③提高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 以此来限制进入商品住房投资市场的资金规模。投资者投资商品住房项目需要有大量的、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 而这笔投资依靠投资者自身是难以解决的, 需要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 提高贷款利率, 意味着投资商品住房的成本在提高, 这样就会加大了投资者的风险, 促使投资者不得不慎重考虑是否应该对商品住房项目进行投资, 这明显有利于抑制商品住房投资市场投资规模的过度扩张。

④加强商品住房开发市场土地使用的审批管理, 严格控制土地的开发面积, 稳定商品住房的建设量, 进而控制投资规模, 预防商品住房市场投资过度。

2 结束语

本文将商品住房市场上的价值规律与政府的宏观调控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为政府干预商品住房市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然而在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 互动关系深化模型并没有对调控的尺度做出限制性的规定, 因此政府在干预商品住房市场的过程中, 注意一定要以市场为主, 宏观调控为辅, 避免过犹不及。

参考文献

[1]张红.房地产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232-233.

[2]Geoffrey Keogh.Use and Investment Markets in British Real Estate[J].Journal of Property Valuation&Investment, 1994, 12 (4) :58.

[3]慈向阳, 宣国良.房价上涨的因素及风险研究─对中国房价上涨的再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5 (3) :23-24.

调控关系论文 第10篇

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 是市场经济发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 也是市场经济的本源问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涉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健全完善宏观管理体系, 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举措。

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必要性

1. 从世界经济和各种理论研究成果来看,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政府与市场的职能不同, 市场调节具有局限性、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特点, 不是万能的, 存在市场失灵问题, 市场机制难以解决外部性、市场垄断、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宏观经济失衡等问题。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 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干预, 但政府干预行为又有其局限性, 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建立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 不能以政府干预来代替市场机制。

2. 从我国改革开放实践来看, 政府与市场关系协调与否是影响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为实现经济迅速崛起, 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先后进行了多次政府机构改革, 逐渐由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政府宏观调控不断健全, 逐步深化市场机制作用, 使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 这种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增长。同时也出现了多次经济波动, 主要原因是政府与市场关系不协调。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 我国各级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权力大、动机强, 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过多, 从而影响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引起了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实践证明, 要保持经济长期平衡较快发展, 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3. 从实现科学发展角度看,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化解各种矛盾的必然选择, 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现阶段,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过程中, 已经积累了不少的问题, 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问题较为突出, 表现在:粗放低效的增长模式导致的资源耗费严重, 资源短缺;高耗能, 高污染, 环境恶化;货币流通总量膨胀;投资高、消费低、产能过剩等, 需要全面而深入的改革。从市场方面来看, 市场化程度不高, 发展不平衡, 突出的问题是经济结构失衡, 市场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亟待改善。从政府方面来看, 受行政体制改革滞后的影响, 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水平还不高, 手段还不丰富, 从而出现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调结构未来更多的是让市场机制自己来实现, 但是目前因为市场经济起决定作用还不能完全落实, 还需要宏观调控承担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

4. 宏观调控中行政手段的运用, 一方面可能产生干扰、阻碍市场机制正常作用的问题, 另一方面具有显效快、作用直接的优势。要在明确宏观调控应更大程度上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及传导作用的基本前提下, 合理定位行政手段的作用, 即作为经济、法律手段的补充, 在必要时应用, 而不可成为经常性或长期使用的手段。

二、目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中国经济制度的核心是政府, 政府的范围大于市场的范围, 市场很难挣脱政府给予的空间。这种体制可以把政府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政府可以动用包括市场和行政力量在内的各种因素来追求财富, 这种情况下, 政府往往对市场构成过多的有效制约, 导致了市场和政府作用的失衡。中国经济体制除了货币金融和财政体制外, 还具有一个庞大的国有企业部门。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边界不清, 这在过去的20年里, 表现得非常充分。

2. 宏观经济体制缺陷表现在, 一是经济的过快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会带来通货膨胀压力等负面问题, 包括积累和掩盖经济运行中的风险、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等, 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的转型比较困难, 导致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等问题日益严重, 甚至会引发社会危机。二是政府和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强力干预和管控, 行政权力广泛地介入微观经济活动, 妨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 使寻租活动的制度基础得以强化, 贫富差距拉大, 存在着庞大的寻租活动的制度基础。国内市场存在地方封锁、地方保护、垄断、不正当竞争等问题。

3. 在应对2008年国际性金融危机的调控过程中, 实施了扩大财政支出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政策, 破坏了原先相对平衡的经济结构, 带来了三大危机, 即经济滞胀、地方债危机、系统性腐败;没有对信贷扩张的幅度和流向进行有效引导和调节, 导致增加的信贷资金流向一些已经过剩的行业, 形成了目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在经济下行期间, 一些行业的过剩产能不仅未能有效淘汰, 反而出现上升势头, 宏观调控中总量目标压倒结构目标的安排是一个重要原因。

4. 经济增长只是手段, 全体公民福利的增进才是社会的终极目标。目前财富分配不公和财富流失严重。如果只强调市场经济, 不重视社会建设, 最终必然会出现大问题。要稳定有序地发展, 必须重视法治和社会建设。社会领域依旧需要政府主导资源配置, 政府应该引入市场机制来提高服务供应的效率。

5. 宏观政策的随机性, 政策变化过快, 过于频繁, 使调控缺乏必要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甚至对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产生不利冲击。在财政政策操作方面, 对财政政策形成赤字和政府债务的问题没有固定的上限规定, 也没有中期财政平衡的明确要求, 这使得财政政策决策缺少基本的规则约束。

6.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宏观调控面临内部无法均衡和外部均衡两方面任务, 而国内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双重目标也对宏观调控提出了不同的任务。对宏观调控的连续性、稳定性、灵活性、应变性和有效性提出更高要求。

三、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对策建议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 抑制通货膨胀, 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 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 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稳定市场预期, 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当前经济发展调整期、经济结构转型期、前期政策消化期, 在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时, 要着力在政府宏观调控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1. 充分研判经济形势, 有效发挥政府对经济的管控作用。

在不同的时期, 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侧重点不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为发展市场经济奠定制度基础, 创造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市场体系、维护市场运行环境等方面有所作为, 政府干预的范围比较广, 力度比较大。目前, 我国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需要健全完善市场经济发展的市场竞争机制、产权保护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经济体制改革需要重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调城乡和区域发展,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政府应转变宏观管理方式, 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范围和力度必然逐步减少, 主要在公共产品供给、外部性和控制市场垄断等方面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

2. 深化改革涉及一个核心目标和四个方面配套改革, 政府宏观调控要以此为动力。

这个核心目标是建立和完善充分竞争的市场体系, 而四项配套改革则包括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以及国有经济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改革必然涉及原有利益格局的调整, 而某些能够利用原有制度漏洞, 靠权力发财致富的特殊既得利益者也会阻碍改革的推进, 没有大众的支持就不可能打破障碍, 推进改革。只有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起来考虑, 才能实现改革和发展的有序稳定。改革是要解决现实问题, 避免现实问题继续恶化而演变成危机。

3. 清晰地划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合理边界, 负面清单管理市场, 正面清单监督政府。

长期以来, 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权力过大。改革的方向就是政府如何大规模地缩减权力, 停止一切可以不需要的干预, 把自己的职能更多地放到监管方面去。负面清单管理指政府列出一个单子清清楚楚地告诉你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除此之外你都可以做, 有利于创新发展。正面清单管理明确规定政府该做什么, 在这个范围里履行职能, 而且要履行好职能, 比如制度、秩序、法制等, 来限制政府的职能, 两者真正监督政府, 让其不再越位、越权。政府改革的重点, 一是尽快退出许多政府原本不该管也证明管不好的经济社会领域与活动, 调整政府集监管者、所有者与经营者于一身的多重角色, 减少由此而造成的严重利益冲突与腐败, 实行政企分开。二是迅速提升和加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能力, 特别是在法制、安全、教育、医疗、养老与环境生态保护等领域。三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其着力点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落实《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 突出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 推进简政放权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职责体系, 最大限度地缩小审批、核准、备案范围, 切实落实企业和个人投资自主权, 把投资引向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领域, 有利于防止产生新的过剩产能项目, 又可让政府腾出更多精力, 真正建立一个专业高效规模适度的政府, 管好该管的事。政府宏观调控角色逐渐向制定发展战略、规划转变;要创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用法律形式来规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必须承担起信息导向的责任, 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系统, 供各类投资者查询和参考;把以往更多是大政府、小市场的概念反过来, 向大市场、小政府转变。市场化不是“去福利化”, 而是“去特权”。

4. 建立健全宏观调控决策机制化的法律保障, 避免宏观调控泛化倾向。

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法制化和民主化改革, 建立一个在法治基础上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规定政府相关各部门在行使宏观调控职能中应遵循的统一原则, 以及与宏观调控权限对应的法律责任;明确宏观调控综合协调运行程序, 以基本固定的程序形成协调机制, 保障协调顺畅开展。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在法制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宏观经济政策以规则为基础, 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必须遵循规则, 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 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财政政策要定位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这些中长期目标以及反衰退的短期目标。至于短期稳定任务更多地交给货币政策, 以克服政策实施中的随意性和利益偏向, 政策实施需要强调稳定性和持续性, 但要兼顾灵活性。从改革国有资本收益分配入手, 增加国家对社会保障的投入, 逐步建立完善的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制。

5. 深化国企改革, 发展民营经济, 完善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需要有一批富有创造性、竞争能力强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国有企业是政府职能在经济领域的延伸。要深化国企改革, 准确界定不同国企功能, 对国企进行分类监管和改革。推动国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牢牢把握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改革方向, 进一步完善以资本为纽带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 在分类界定不同国企功能和性质的基础上,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除个别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国企外, 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和战略投资者, 以市场的手段让国企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 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推进规范的董事会、监事会建设, 发挥应有决策、监督作用, 应逐步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 加快形成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市场经济发展中最活跃、最有创造性的微观主体, 拓宽其生存的市场空间, 形成民营与国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6. 坚持党的领导, 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 都与我国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作用是分不开的。在我国, 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是政府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 我们要坚持和发展我们的政治优势来引领和推进改革,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发展。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 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 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建设廉洁政治, 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全面推进制度建设, 通过深化改革防治腐败。

深化改革不但需要勇气, 更需要智慧。中央已明确了改革路线图, 将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中, 只有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才能进一步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政府与市场是市场经济运行中配置资源的两种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 要全面深化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是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健全完善宏观管理体系, 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举措。文章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出发, 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市场,宏观调控,问题,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白永秀, 王颂吉.政府与市场关系.管理科学, 2013 (10)

[2]改革重启中国经济—权威学者谈十八届三中全会.东方出版社

上一篇:面网结合下一篇:计算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