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式课堂范文

2024-07-23

舞台式课堂范文(精选9篇)

舞台式课堂 第1篇

日本学者研究表明,不同的学习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成果:教师满堂灌教学,学生只能记住5%;通过学生自己阅读的教学,只能记住10%的内容;演示、课后讨论的教学,学生能记住50%的内容;而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了教给别人,就能记住90%的内容,并且长久。因此,讲题式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了教给别人”,同时也“教会了自己”,提升了学力。

学生“合作讲题式教学”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了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霸主,学生也不只是课堂的倾听者——只能听“内容”听“过程”听“结果”。它能引导学生独立、合作完成讲解内容,互相讨论展现具体思维过程,互相帮助演绎解答过程,达到“师—生”“,生—生”互动的效果,变个人被动学习为合作主动学习,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完成数学学习任务,使教学中知识目标、主体目标、情感目标、反馈目标四者有机统一,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因此,学生“合作讲题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载体,但是,要让这一“有效载体”真正“有效”起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完善,以期发挥最大的效能。学生“合作讲题式”教学的核心就是需要课堂上学生的语言和行为的全方位参与,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合作讲题式”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1.主动参与性意识弱,心理抗拒

我们知道,学生受长期传统学习的影响,在课堂上都是把手交叉放在桌子上,关注教师的讲解,被动地听讲,被动地接受,这样就会对新事物产生抗拒的心理,思维不明确。小组代表上台讲题,没被抽到的学生反而感觉自己是比较幸运的。

2.讲题形式比较单一,思维束缚

学生站起来不知道如何讲题,长期以来学生都是照本宣科,站起来后就是把自己的答案重新读一遍,学生讲题成了读答案,讲错了怕同学笑话,更不敢大胆站起来纠正同学的错误,使自己的思维得不到绽放。同时讲题时为确保自己答案的正确性,不敢进行拓展或延伸。

3.缺乏讲题技巧指导,“局外人”多

一个学生讲题,部分学生游离于活动之外,成为“局外人”。由于讲解时心理紧张,讲解声音细小,使部分学生听不清楚;有时由于讲题的难度系数不高,部分学生已经掌握;讲题学生缺少老师那种课堂纪律的掌控能力、讲题技巧互动意识,部分学生就可能思想走神,成为“局外人”。

二、“合作讲题式”教学现实问题的解决策略

从“合作讲题式”教学的核心思想来说,其有效实施不在乎教师有如何好的表达能力,不在乎教师如何准备高深的教学内容,而是在学生讲解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参与。怎样才能解决上面的问题呢?我进行了以下探索:

1.异质分组,凝聚小组,促进参与

教师必须掌握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适当地分组搭配,使每组中有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和比较内向的同学相结合,利用课外活动或班会课时间开展促和谐的一系列活动,如“评一评”,评一评组内同学的闪光点“;赛一赛”,团结就是力量的拔河比赛等,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组内学生目标一致,齐心协力,才能参与到合作讲解中来,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2.创设情境,激发竞争,促进参与

要使学生乐于参与“合作讲题式”教学,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情趣并且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比如我在教学中采用“游戏等级升级法”。学生每参与小组一次讲题活动,就可以获得一颗三角星,参与班级大组活动就可以得到一颗五角星,10颗三角星可升级为一颗五角星,10颗五角星可升级为一颗卫星,10颗卫星可升级为一个月亮,月亮再可以升级为地球、太阳……以至太阳系等,并定期公布等级。果然不错,学生被吊足了胃口,不仅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比较,组与组之间也开展了竞赛,学生把参与讲题当成了游戏,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求知欲,以亢奋的姿态参与其中,把数学教学形式和学生兴趣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3.激励评价,增强信心,促进参与

教师对于讲解过程有针对性地评价,教师的赞赏和肯定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最好的鼓励,并激发学生的潜质,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其积极参与课堂。

比如学生走上讲台,我会让全体学生鼓掌,成功讲完回去时会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他,同时说声“祝贺”,或者走下讲台时让本组学生和他握握手表示鼓励或赞赏。

比如我们班的张同学讲反比例函数复习题。该同学平时比较内向,表达能力差,从不主动上台讲题,但经过组内同学的推荐上台讲题。刚开始时脸红红的,低着头不敢往下看。声音很小,全班学生屏住呼吸,也听不清楚讲的内容,老师示意全班同学给他一点鼓励,大家拍拍手,听到掌声,该学生抬起头看到大家信任的目光,自信十足,老师趁机说“你讲的很好,老师离你近,听得很清楚,如果你大声点,也让后排同学也听到你的讲解那会更好”,果然,学生越讲越好,思路清晰,讲到关键处声情并茂,还伴着肢体语言,得到了全班同学的好评,从此学习的劲头更大了,性格开朗了很多,学习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4.加强指导,创设平台,体验成功

“合作讲题式”教学并不是放手不管,教师也要精心备教材、备学生,要为讲题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难度系数讲题内容,让讲题学生通过成功地完成讲题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信心。在讲题同时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使学生通过实现自我来体验成功,改变其对学习无能为力或无所谓的心态,进而引发学习的激情,而激情的迸发,必然使学生愿意更多地参与到“讲题式”教学中来,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中,我们也要努力寻找学生讲题的有效方法和形式。

三、根据课型选择不同的合作讲题式教学方法

不同的课型应该有不同的讲题形式,根据内容选择教法,根据学生选择学法,这样才能避免讲题时的枯燥,丰富讲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高效的讲题目标。现在的初中数学课按课型来分一般有:新知识传授课、复习(习题)课、试卷讲评课等,根据不同的课型的内容和功能,应采用不同的讲题方法,实现讲题效果的最大化。

1.新知识传授课:学生上台,创设渔场,展示拓展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是知识,渔是学习方法。最近又有学术认识指出“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渔场就是课堂学习的环境。传统教学中黑板前“三尺讲台”是教师的“专属领地”,我们过分强调教师的板书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作用,在新授课时让学生上台讲解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合理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法。

【案例一】教浙版九年级下册3.4简单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这节内容是有这样一道合作学习的例题:将立方体沿某些棱剪开后铺平,且六个面连在一起,你可以得到几种不同的展开图?

由于牵涉到空间图形,学生心理上就开始惧怕,部分学生兴趣不大,感觉难度系数较高,甚至有想逃避的思想。于是上课时我先让大家把预先准备好的正方体放在桌子上,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思考怎么剪,然后小组合作,而后有小组代表上台粘贴自己的展开图并讲解,比一比哪个小组方法多,这下学生来劲了,马上开始动手,由于方法很多,黑板上的展示图越来越多。

A组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了3种图形后,就指着图形说了起来:我们的展示图是把上底面沿着3条棱剪开,4个侧面连在一块,得到3种展示图。

B组学生跑到讲台:我们小组已经有4种展示图,第一种和A组的第一种展示图一样,第二种和他们的方法一样,也是四个侧面连在一起,但图形不一样,第三种图形和第四种图形是把3个侧面连在一起,底和其中的一个侧面连在一起。

C组学生代表:我们已经有6种展示图了……

D组学生代表:我发现刚刚C组同学第二种和第四种的展示图和B组同学是一样的,只不过图形颠倒而已,我们小组也有6种展示图,4种和他们一样,2种不一样,我们剪的过程中是把两个面两个面连在一起,还有一种是把三个面连在一起。

B组学生:我们组又有新展示图了……

学生边展示边讲,不断补充,完全进入了一个主体的角色,而听的同学,同时会指出上面讲题学生的错误和不足。差不多15分钟就把11种可能全部讲解完毕。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和总结展开图规律。

学生参与讲题,可以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很好地表现出来,而听题的同学可以在别人讲题时揣摩他人的意图,并分享他人的思考历程。多种感官沟通,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升了其数学学习兴趣。

2.复习 (习题) 课:并列递进,分类讲题,温故更“知新”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复习课是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种课型,它不仅在于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数学基础知识,达到“温故”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能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知新”的效果。如何才能提高复习课的实效?小组合作讲题式因其极强的启发性和灵活性,往往能避免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的弊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根据复习课的内容不同,可以针对性地把小组合作讲题式相应地分为并列型和递进型两大类。

所谓并列型讲题,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一般每组4~5人,针对一题多解习题的实际情况(即该习题可以有多种或繁或简的解题方法,因其都能达成目的,所以这些方法都是并列的),组织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讲题,以达到相互启发思路,比较优劣高低,拓展思维的目标。

【案例二】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DE⊥AB于E,DF⊥AC于F,求证DE=DF.

A组学生代表:要证明两条线段是否相等,看它们所在的三角形是否全等,由已知条件AB=AC,可得∠B=∠C,由垂直可得两个直角相等,D是BC中点可得BD=CD, 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AAS可得△BDE≌△CDF, 所以DE=DF。

B组学生代表:由已知条件AB=AC可以知道△ABC是等腰三角形,既然是等腰三角形那么它就有一个重要的性质三线合一,所以连结AD,因为D是BC的中点,所以AD平分∠BAC,由垂直可得两个直角相等,再加上AD是公共边,也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AAS可得△ADE≌△ADF,所以DE=DF。

C组学生代表:辅助线的添法和B组同学是一样的,既然已证明出AD平分∠BAC,由已知DE⊥AB于E, DF⊥AC于F,就不用证全等了,直接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可得DE=DF。

C组同学代表刚讲完,其他组同学就感慨,刚才怎么没想到,都习惯用全等去证明线段相等,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证明其实更简洁。

D组学生代表:辅助线的添法和B、C组同学是一样的,连接AD,但是我们是用面积相等来证明的。因为D是BC的中点,所以△ABD的面积就等于△ACD的面积AB=AC,DE⊥AB于E,DF⊥AC于F,等底等高,所以DE=DF。

其他组同学的表情恍然大悟……

所谓递进型讲题,也是在建立合作小组的基础上,选取梯度层次明显的数学题,这些题目的辐射对象更广泛,从学习程度一般的学生到数学能力和探究意识强的学生,都囊括在内,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表现为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阶梯推进。

正因为如此,递进型讲题能吸引各种学习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讲题过程中来,各类层次的学生既能各尽其才,又能优势互补,发挥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威力。在大家各抒己见之后,再推举一位同学进行归纳总结,集众人智慧,在组内或班级内完整地讲解。这种点面结合的讲题方式,既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又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辐射面,对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以及创造性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案例三】(2013·嘉兴)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 Oy中,抛物线y=(x-m)2-m2+m的顶点为A,与y轴的交点为B,连结AB,AC⊥AB, 交y轴于点C, 延长CA到点D, 使AD=AC,连结BD.作AE∥x轴,DE∥y轴。

(1)当m=2时,求点B的坐标;

(2)求DE的长?

(3)1设点D的坐标为(x,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2过点D作AB的平行线,与第(3)1题确定的函数图象的另一个交点为P,当m为何值时,以A,B,D,P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本题的第一小题可以让基础一般的同学讲,既鼓舞同学的信心,也同时督促能力较弱的学生参与到讲题的过程中来;第二小题的讲题就要发挥学优生的引领和指导作用;第三小题的讲题的前提应该在合作发挥群体智慧的前提下。而整个过程围绕着讲题这个中心,发挥着学生的主体作用。

3.试卷分析讲评课:暴露问题,启发思路,突破难点

如果我们疏于研究,善于改变,试卷讲评课往往会变成校对标准答案的乏味课。教师在上面讲得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埋头忙着修改答案,一讲一记,典型的灌输式教学。怎样做才能鼓励学生参与到试卷讲评中来,把试卷讲评作为学生的二次提升学习?讲题式试卷分析课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和效率。因为无论学生在考试中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他们都可以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说给别人听。如果你是做错的,别人在听的过程中,会帮助分析你的思路错误在哪里,不仅你发现了自己的问题,而且其他的同学也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即使你是做对的,那不同的学生可能解答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就会讨论他们的方法孰优孰劣,一切都在讲述中完成。教师在其中只要起到组织、点拨、推进和引导的作用即可。

【案例四】二次函数测试题:

张大爷有20米长的栅栏,他想利用8米长的墙围成一个矩形的花圃,花圃的面积为S平方米,垂直于墙的一边长为X米。

(1)求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 当X是多少时,花圃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教师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的解答过程:

第一小题学生答案(正确的):S=-2x2+20x,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6≦X<10。

第二小题学生解答:因为S=-2x2+20x,a=-2<0,抛物线开口向下,所以当X=-b/2a=5时,S最大=50平方米。

首先小组合作讨论第二小题错误成因,然后由做对的同学讲解他解答该题的思路、方法,其次让学生说说听了同学的讲解后的感悟。三分钟后有学生上台讲解“:我也是这么做的,通过刚才的组内的交流知道了错误的原因,忽略了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只是一味代公式,考虑问题不全面,缺少反思,导致了本题的错误”。学生代表“:我是先画了函数图象,其实它是抛物线的一部分,先看函数图象,然后再根据函数图象的性质,求出当x=6时,S最大=48平方米,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我的感悟是:实际问题中求二次函数最大值的问题利用函数的增减性来解答,有时最大值不一定是x=-b/2a时所对应的函数值,还要看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数学结合的方法很好,值得我学习……”

而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需欣赏、倾听学生的精彩表现和适当的引导。

总之,讲题式教学消解了教师主宰课堂的权利,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极大地激发起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从而使学生的“学”真正落到了实处。在转变着学生学的方式的同时,也转变着教师教的行为,最终让数学课堂从沉闷走向活力,从低效走向高效。

摘要: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数学学习的核心问题之一,合作讲题式教学的出现无疑顺应了这一变革潮流。合作讲题式教学的核心是学生主体的真正凸显,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并未能真正落实这一核心。本文首先分析了“合作讲题式”教学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最后结合具体案例重点阐述了基于不同课型下讲题式教学的策略,以期能真正实现其最大效能。

小课堂,大舞台 第2篇

——浅谈乐理教学和情感教育在初中音乐课上的灵活运用 一位同行调侃道,“音乐课就是古时候大户人家的„姨太太‟,虽然„老爷‟喜欢,无奈也得受到„大太太‟的压制。”也许在众人看来说的是笑话,但也不乏一定的现状分析。虽然有“素质教育”的大旗为我们护驾,有“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的目标为我们“导航”。但体制的“框框”、学业的加重,音乐课在领导乃至学生的眼中早已刻上“副科”或“小科”的印章,音乐课学与不学都已是无关紧要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我们一线的音乐教师对自己则必须提出高标准、严要求。那么,“好好上课,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们眼下的第一要务。

新课程标准在多处强调,“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是心灵的艺术。”那么,怎样找准音乐课的学科位置,让领导认可,让学生在感受、鉴赏的同时,愉悦身心、张扬个性;笔者在摸索践行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拙见,与同仁共勉。

一、在知识的浸染中歌唱。

新课标要求初中音乐教学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感受和鉴赏能力。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更准确的理解和感受音乐。新课程要求我们淡化双基,淡化识谱教学,并不是要我们放弃乐理教学,而是对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我们农村的学生乐理知识储备基本是空白的。初中阶段有很大一部分的乐理知识理论性比较强,如果想让学生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学习乐理,教学方法的艺术性就显得极为重要。

1、投其所好,掌控“流行”。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相信很多同行和笔者有相同的感触:现在的孩子对流行歌曲的追捧热情空前高涨。那么,我们不妨投其所好,根据我们的教学需要,从教材拓展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热爱的歌曲成为我们剖析乐理的载体。例如:讲解四四拍的划拍图示,笔者大胆的尝试选用周杰伦的《青花瓷》,曲调优美,舒缓。有“周董”的歌声带孩子们划拍,课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就地取材,化繁为简。

我们现行苏少版教材也有很多可供选择的素材,例如:进行“节奏”教学时,苏少

版九年级下册中的《只要高兴就好》就非常适合,歌曲当中有大量的说唱部分,节奏疏密结合,把说唱部分作为节奏教学的谱例,有了说唱的铺垫,学生对于“八分”和“十六分”音符很容易就接受了。

当然我们教师本身也要更新评价观念,不要去强迫学生“通”甚至是“精通”,只要孩子们愿意“知道”就可以了。所以节奏教学过程中概念性的东西不必要求学生一定明白“为什么”,会“拍”会“唱”可以表情达意就足够了。

3、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有些乐理知识在我们把它完整的呈现给学生之前,首先对它进行解剖。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构造和形成,这样可以将乐理知识正确地运用于理解感受、表演音乐的实践中。例如苏少版七年级下册中的《森林中的回声》,歌曲多次出现“渐强”和“渐弱”,如果没有任何铺垫直接出现“mf”和“mp”,那学生最多也只能知道有它的存在,至于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那一定会出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尴尬局面。用声音大小的对比先引出“p”和“f”也就是强和弱,那么由弱到强,由强到弱的过程就是渐强和渐弱,有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积极参在,乐理知识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也就水到渠成了。我们的学生是一群有个性,生动活泼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眼光、丰富的想象、灵性的思考、作为教师应该让他们在音乐教育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自由生长。

二、在个性的飞扬中歌唱。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聆听来感知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对音乐及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创造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个圆圈——○在学生的眼里可以是乒乓球,也可以是句号,一百个孩子有一百个答案。因为他们有发现的眼睛、有创造的潜能。在文化日益繁荣的当今社会,在音乐教学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敢于打破常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笔者有一点颇浅的尝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渗透创新思维,培养合作意识选定为一个切入口,来设计课堂教学。

1、预设平台,辅助创造。

“我创造,所以我生存”,这是罗曼.罗兰非常经典的一句话。初中生是一个充满

朝气的年龄段,他们的头脑中有创造的泉眼。例如,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锦绣江南》中介绍民族拉弦乐器时,笔者尝试让学生自己制作简单的乐器,课堂上居然有一个学生拿着竖笛对着各种高矮不同的瓶子发出的敲击声校对音准,用小石子和易拉罐做成的沙锤,用长短不同皮筋和尺子做成的拨弦乐器……学生动手了,也动脑了,在品尝成功的喜悦之余更激发其敢于创造的意识。

2、放飞想象,引领创造。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演奏、演唱或欣赏者,由于兴趣、经历、知识、阅历等等的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例如苏少版七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欣赏曲目《百鸟朝凤》,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进行二度、三度创作,以小组为单位用语言、绘画、表演等形式来描绘听到的音乐形象,在欢快热烈的音乐氛围中,学生兴趣浓厚,擦出了好多创造的火花。

3、诱发兴趣,激励创造。

“兴趣是创造的源泉”,在教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青春舞曲》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变形记”环节。分别播放由“2005年超女”演唱的慢拍版《青春舞曲》、rap版《青春舞曲》。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歌曲演唱速度、力度的改变对歌曲情绪的影响。那么多学生们熟悉并喜欢的歌手使课堂达到了一个“沸点”,这时候笔者适时的加入了“创作”环节,“用你喜欢的方式演绎歌曲”,表演过程中有歌有舞,小组的合作精神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三、在心灵的净化中歌唱。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情感的渗透力量上胜过其他一切艺术形式。语言的终止是音乐的开始,它是陶冶情感,净化心灵的有效手段。情感互动是音乐课的纽带,是音乐教学的生命线,只有牢牢抓住了这条主线,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实现音乐教学“以情感人”的教学目的。初中生骨子里充满着“叛逆”和“不屑”,教师的“循循善诱”可能也被他们解读为“教条说教”。而音乐却不同,它可以直至学生心灵,让快乐的更快乐,让悲伤地更悲伤。精彩的音乐,能使人的心灵获得慰藉,能让人的生活得到启迪。笔者在这个方面是颇有体会的。

1、歌声让友情更和谐。

七年级的学生进入到新的环境会有好多不适应,我们的音乐课在这一点上就可以充当一个媒介,拉近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例如,苏少版七年级上册中的《希望与你同行》第一环节就设计为同学间做自我介绍,有的同学还为音乐课规划了美好的蓝图,在“希望与你同行”的歌声中,学生脸上的陌生和拘谨慢慢淡去,快下课时,学生已经能在小组活动中打成一片了。

2、歌声让大爱更深远。

现在的好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相对较强,有些学生的“大爱”思想意识淡薄,笔者在音乐课上做了一些“软化意识”的实验,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苏少版七年级上册歌曲《让世界充满爱》,九年级上册中的《爱心满天》。这些歌曲都是进行爱和感恩教育的优秀素材。笔者在教授歌曲的过程中加入了几处“灾难篇”例如“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让和平年代的他们直面灾难。把教材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在音乐的渲染中,有的孩子甚至留下了眼泪。这时候,教师什么也不用说,不用做,音乐已经代替我们触摸到孩子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3、歌声让意识更增强。

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的课题是《绿色的呼唤》。绿色,生命贯穿整个单元。教师在这里充当了一个“环境卫士”的角色,利用书本中的素材,带领学生“去植树”,去看望“受伤的丹顶鹤”,为“逝去的的女大学生”扼腕叹息,所有的情感和语言在几个音乐作品中诠释的淋漓尽致。这时候的“环保意识”犹如“春风化雨”一般流入学生的心田。通过歌唱,同学间相处得更好,更懂得关爱他人,环保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当然,在音乐课上讲“思想”,谈“道德”,一定要审时度势,根据教材的情境需要,切记走进了一种误区。用各种各样的媒体手段只为抓学生的眼球,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看客”;适当的“花架子”是锦上添花,一旦过了,就只剩“架子”,而失去“花”了。因为我们毕竟是“音乐课”,而不是“政治课”。

鉴于此,习惯把音乐课称作“唱歌课”的该无语了,小小的“唱歌课”里有广博的空间供我们一线教师去发掘,去发挥。借助音乐课,让学生的知识得以浸染,个性得以飞扬,心灵得以净化。让音乐课的知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的了无痕迹,还需要所有一线音乐教师的共同努力。

舞台式课堂 第3篇

时间紧, 任务重, 意义特别重大, 必须确保搭建质量和使用安全, 必须确保施工进度按时交付使用。经过洛阳市建委和有关施工单位的共同努力, 舞台搭建工作历时32天, 经有关各方共同验收能够确保安全使用并按期交验。2009年4月9日晚上8时, 2009年世界邮展和河南省洛阳市第27届牡丹花会开幕式及庆典晚会, 在洛阳市新区体育中心隆重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

1 工程概况

2009年世界邮展表演舞台搭建工程位于洛阳市新区体育中心主体育场内, 由洛阳市建委承建, 并委托河南三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施工。占地面积 (长×宽=200m×160m=32 000m2) 。主表演台5个, 平面组合为牡丹花形 (如下舞台平面图) , 1号表演台高度3.3m, 直径24m;2号表演台高度2.2m;3号表演台高度1.8m;4号表演台高度2.6m;5号表演台高度2.4m;表演副台6、7、8号高度分别为2.8m。表演副台9、10、11为斜面弯曲坡道。沿体育场周围搭设VIP看台。承重结构全部采用满堂钢管扣件式模架支撑系统。

舞台平面图:

2 设计依据

1) 建筑施工扣件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JGJ130-2002修订版) ;

2) 洛阳世界邮展表演舞台设计图;

3)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3 材料要求

3.1 钢管要求

舞台支撑系统钢管采用现行国家标准《直缝电焊钢管 (GB/T13793) 规定的3号普通钢管, 其质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 (GB/T700) 中Q235-A级钢的规定。

3.2 钢管尺寸

钢管尺寸采用φ48×3.5钢管。

3.3 扣件要求

扣件式钢管支撑系统采用可锻铸铁制作的扣件, 其材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管脚手架扣件》 (GB15831) 的规定;在螺栓拧紧力矩达65N·m时, 不得发生破坏。

4 搭拆方案

4.1 地基处理与底座安放

搭设场地在洛阳市新区体育中心内足球场上, 按脚手架立杆距、排距进行放线、定位、铺设通长木方。木方准确地摆放在定位线上, 铺设平稳, 不得悬空。底座尺寸300×300。

4.2 舞台模架搭设顺序

熟悉图纸——测量防线——铺设地座和垫板——放置纵横向扫地杆——树立杆——搭设纵横水平杆——搭设剪刀撑——检查整修加固——铺设木方和走道板——世界邮展筹委会组织验收和交接。

4.3 注意事项

1) 严禁与外径51mm的钢管混用;

2) 相邻立杆与剪刀撑的对接口不得在同一水平位置, 所有间距要分匀、对称;

3) 扣件螺栓拧紧, 扭力矩不应小于40N·m, 并不得大于65N·m, 抽检数量不应少于10%;

4) 对接扣件的开口应朝上或朝内;

5) 各杆件端部头伸出扣件盖板边缘的长度不小于10cm;

6) 根据验算结果, 舞台顶部结构扣件抗滑移能力已经足够。但考虑到舞台顶部结构系统还要承受舞台演员在表演过程中 (比如少林武术集体表演) 会产生较大的动载和瞬间冲击荷载, 为了更加安全起见, 在顶部结构水平杆件和立杆相交主节点的紧下处加设一个抗滑移扣件, 呈梅花形间隔布设, 增大顶部主结点处扣件的抗滑移能力;

7) 立杆间距1 000×1 000, 供演员暂时停留的底层通道边立杆间距1 000×1 200。

4.4 安全措施

1) 舞台模架搭建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2) 舞台模架搭建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安全带、穿防滑鞋、工具放在工具袋内;

3) 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并考核合格;

4) 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交底内容要有针对性, 并经过签字确认;

5) 搭设时划出安全区, 设警戒标志, 并有专人负责监护;

6) 对钢管、扣件、脚手板入场进行检查验收, 不合格严禁使用并立即清出现场;

7) 施工单位专门购置5具专用扣件扭力矩测试仪, 在施工过程中边搭设边检测, 全部检测合格后, 方能投入使用。

4.5 其它注意事项

1) 满堂支架四边与中间每隔四排支架立杆设置一道纵向剪刀撑, 由底至顶连续设置;

2) 因为表演舞台供演员于表演前后在舞台下面暂时停留, 为了确保安全, 在演员暂时停留位置的两侧立杆上各增加一道通长连续的剪刀撑;

3) 表演舞台所使用的木质材料, 在搭设、使用、拆除过程中严禁烟火;

4) 表演舞台搭设完毕必须经世界邮展组委会、洛阳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洛阳市建设委员会和河南三建建设集团有关领导和专家联合验收合格, 并办理验收交接手续后, 才能投入使用。

5 组织措施

5.1 方案论证

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的要求, 洛阳市建委从当地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抽调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6人组成方案论证专家组, 会同世界邮展组委会和洛阳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有关责任人员, 对这一具有重有意义的舞台搭设方案先后进行了5次详细的研究和论证, 最终确任这一方案经济可行、搭拆简便、工期较短、安全可靠。

5.2 施工单位成立专门安全生产领导小组

承担施工任务的河南三建设集团专门成立以主抓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企业总工程师和安全管理部等有关人员组成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 全过程参与方案的编制、论证、交底、实施、中间检查和最终验收工作。

5.3 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和布置应急预防措施

为了应对可能的突发安全事故, 洛阳市建委组织编制了钢管扣件式舞台模架支撑系统坍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建立了以市建委安全监督站主要领导为首的的现场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组建了以班组骨干为主的应急救援抢险小组, 在开幕之当晚演出时段内在舞台下面蹲守监护。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院.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 (2002修订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课堂是教师成长的舞台 第4篇

《江苏教育研究》2008年5月号实践版卷首,登载了江苏省教育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特级教师杨九俊的文章,题目叫“课堂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拜读了杨院长的精辟论述颇有同感。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教学是我们的天职,教学是我们生存的本领,教学是我们不断成长的铺路石。我一直认为在学校里,一个教师教学提不上手,课上的让学生昏昏欲睡,让学生倒味口,让学生记恨一辈子,那不仅仅是教师的悲哀,教师的失败,更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是对学生前途的扼杀。

我常说一个青年教师成长的黄金时期在刚工作的前三年,在这三年里,如果你不能给自己确立成长的目标,不能虚心学习,不能很好地把握实践的每一次机会,你就会丧失发展的良好机遇。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课堂无疑是主阵地,是教师锻炼成长的舞台。教师在课堂里实施自己的教学思想,实践自己的教学理念,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才华,与学生共成长。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有的人用半小时或一小时备一节课,就教材备教材。有的人一生都在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既备教法,又备学法;既备教学设计,又备作业设计;既备课前准备,又备课后反馈。有的教师课堂上驾轻就熟,收放自如;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照葫芦画瓢;有的教师讲课抑扬顿挫,娓娓动听;有的教师语言贫乏,平铺直叙;有的教师课听起来是一种享受,有的教师课听起来是遭罪受。这当中的差别除了先天的因素外,最主要的差别在于教师是否用心,是否用情。

杨九俊副院长说:老师要用研究的眼光审视课堂,要把教学当学问做,既教且研。如梁启超先生当年所说,做教师一方面可以教学生,一方面可以做学问,能够享受两种人生的趣味。

课堂是教师成长的舞台,教师就要守住守好这个属于自己的舞台,精心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效益,让学生在课堂上愉快地学习,让学生一辈子记住你精彩的课堂。

、、学会欣赏学生

朱永新教授说俄国著名的艺术家、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之所以能成名,是因为自己的第一篇小说得到大作家屠格涅夫的赞赏而点燃了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地写下去,终获成功。朱教授在他理想的教师中曾说到:我们不少老师不是担任育人教书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当学生们非常正确、非常优秀的时候,教师不去肯定他们、激励他们,而是将他们的问题“放大化”。他觉得我们很多老师扮演的是一个“刽子手”的角色。在我们教师的身上,不知道失去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知道失去多少鲁迅、郭沫若,不知道失去多少非常优秀的人才。

朱教授说:我们校园里可能有无数个托尔斯泰。只要我们老师学会欣赏,只要我们老师学会发现,就会为无数个学生找回他们的自信,寻回他们的梦想。

有人说,欣赏是一种善良,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是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之善念;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对于欣赏者来说,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语,一次温馨的抚慰,都可能让被欣赏者铭记终身,甚至会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他说:如果我们的老师都能学会欣赏,我们的教育就会改变模样,学生们的心田就会充满阳光。

我希望我们的老师能像朱教授说的那样欣赏我们的学生。

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的“大”

本报记者李炳亭

本报去年10月15日,以《课变》为题,报道了兖州一中的课改经验。兖州一中一“变”成名,“循环大课堂”迅速风靡全国,这是继杜郎口、昌乐二中之后,山东省在较短时间内破空而出的第三个典型,其三所学校,被教育界并称为山东课改的“三驾马车”。在报道发出后10月份仅半个月里,兖州一中就接待了来自全国的17000余人。

人们评价说,兖州一中是“师法”杜郎口,“发展”了杜郎口的典型,其“循环大课堂模式”的建构,是对集体授课制弊端的“矫正”,从而真正实现了“课上”和“课下”学习的“双效”。

报道发出之后,兖州一中一直紧揪“大”做文章,他们的“大目标”是,不仅要让课堂的容量、思维量、训练量“大”起来,而且要敢于把“人”立起来、“大”起来。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就,兖州一中提出来,要敢于告别成就,把教育做“大”,做“大”的教育。

“学管会”说了算

走进兖州一中绿草如茵的校园,最醒目的是教学楼前的一溜展板。

“科室工作评价”、“教师工作评价”,甚至就连办公室、校长室都要忝列评价之中。老师评价学生不稀罕,可学生评价老师甚至校长的则不多见。可兖州一中就是这样,所有的工作都有学生来评。

不仅评,而且评了就即时公布。被学生亮了“黄牌”的科室或者某个人,尴尬是难免的,可还得要“承认”错误,并且“老实”地拿出整改意见。假如不改会怎么办?不改肯定不行,因为这所学校的“主人”是学生。

由学生管理学校,兖州一中的学生“自治”正是得益于“课变”的结果。课变培养了学生的“主体”、主人和主角意识和能力,进校门一切事,不再需要任由老师“安排”和决定,“学管会”不仅成为学生自己的“首脑机关”,也成为学校管理的“最高”行政机关。

学校的事学生说了算,卫生的事学生说了算,体育锻炼、就餐纪律、活动策划、社会实践,一切的事都由学生说了算,甚至就连对教师的工作态度、行为举止等的考评,也由学生说了算。

学管会的部门设置对应学校的部门设置。学管会具有独立的组织机构和高度的自治权利。

学管会每两周由一名学生校长主持,“小校长”由“大校长”郑重任命,并在全校师生面前发送正式的聘书。小校长然后“组阁”,面对全体同学任命不同的助理角色,每个“内阁长官”再任用自己的“官员”,“阁”司其职,全校工作就被这帮“小领导”担负起来了。

每一任“小校长”都必须重视记录任内的工作,并在卸任时,举办“权杖”交接。每一任“班子”的工作,都要接受全体同学的评价,学期或者年底时,则评选“优秀小校长”和“优秀班底组合”,披红戴花接受同学和老师的祝贺。学管会还拥有自己的“机关媒体”——《工作简报》月刊,主要用来总结自身工作得失,呈现各科室工作效能的动态变化,向全体学生汇报学管会的工作、收获和体会。

学管会与学生会、团委一起,形成校内学生三大组织。其真正实现了三个还给,即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班级还给了学生,把校园还给了学生。

“三率”与“出模”

循环大课堂是从“两率”调查开始的,两率即“精力流失率”和“高效学习率”。可后来,杜金山校长发现,高效课堂要真正实现“高效益、高效率、高效果”,仅仅“两率”还不够,还必须要学生学会如何在一天之内,“平均分配”精力,“精力使用率”则成为继“两率”之后的第“三率”。

循环大课堂以“展示”为手段来调动和解决学生学习的“动力”问题。可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假如第一节课“用力”过猛,势必会造成在后面课堂上的“精力不济”,以至于出现溜号、打瞌睡现象,杜校长说,这就叫“第七节课现象”。因此老师们才都热衷于抢“第一节课”。

学物理出身的杜校长,喜欢用数据说明和表达。兖州一中每天七节课,“精力使用率”调查表逐节对课堂学生的“精力”使用问题和“表现”与“感觉”进行调查,事实胜于雄辩,学生们明白了该如何“分配和合理使用”精力了。在兖州一中,老师们再也不抢着上“第一节课”了。

循环大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师生“角色”的转变,这个“角色”不仅是针对“教学”关系上的的定位,而是指以生命对生命,用真诚换真诚,师与生都需要去除“戏服”和“油彩”下的伪饰,要体现出思想的碰撞,生命的律动、狂欢、尊重,主张课堂必须是“生命的”、“生活的”、“生态的”,简称“三生课堂”,最终师生都成为共同发展的“学”者。

在本报报道之后,兖州一中成为山东省课改示范高中,并承担了省教育厅课改十大研究课题之一的“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高中自主选择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旨在通过实施学生的“自主选择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需要,自主选择A、B、C、D类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消除班内同一目标下不同的基础起点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和心理压力,让强者更强,弱者不弱。

而在教师教学层面上,兖州一中要求教师做好“入模与出模”,“入模”是建立规则意识和课堂标准,让每一个老师通过模式这个载体,找出课改的途径和方法,增加可操作性。“出模”是指不拘泥于模式之“形”,把高效课堂思想内化为师生的教与学行为,“教无定法”,使机械的、呆板的、被动低效的传统教学,转变成主动的、高效的、自觉的学习方式,实现从“形似”到“神似”的嬗变。

循环大课堂的“新概念”

循环大课堂的核心是“三教”,即“教育”、“教学”、“教师”。教育的第一使命是让人像人,让人更高大,让人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教育是引导,不是左右;教育是影响,不是支配;教育是感染,不是教训;教育是解放,不是控制。人是教育的中心,是教育教学中腰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以人为本,这是教育的基本价值。

教学的前提是“师与生”,既包括生产关系(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也包括生产力(人、方法、资源)。改变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是建设新教学的根本,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避免旧教学的弊端是根本出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师生的所谓“角色”定位,让教学变成生命和生命的对话、智慧和智慧的交流;改变原来的学习流程,通过“两个前置”(学习前置、问题前置),实现学生学习由被动便主动,有效解决教与学的衔接和针对性问题。教育的全部奥秘在“师生关系”中。

好的教师从不同层面有不同表达。

在课堂层面上,能够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谐发展的老师是好老师;从员工层面,敬业爱岗、有很好的团队意识、能够在工作中做到组东子发的老师是好老师;从教育工作者角度,好教师不仅要有教育良知、教育良心、教育良能,还要有不断突破自我发展的强烈诉求和能力。

校长是课改的领军人物。师生是课改的“主体”,校长应该是课改的“主导者”。校长对学校的领导,包括三个方面:思想的领导、行政的领导、课堂的领导。校长应该“胸怀应然目标,办好实然教育”。

校长之难和其他专业、行业领导之难是相似的,都是在眼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看似对立的价值取向之间寻找到统一性的问题。

校长应该始终,甚至每一天都要思考: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终极责任是什么?教育的途径到底在哪里?我国基础教育有哪里成就值得继承,又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警惕?教育下一步的突破口会出现在哪里?

校长在课改中遭遇到家长的不理解,要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是邀请家长来“校访”,让家长走进客厅,真实了解学校的课堂模式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二是通过学生的真实感受对家长进行一定的沟通和教育;三是也是最根本的,通过已经取得的优异成绩,说服家长,以取得家长的支持。

打造高效课堂,确保“没有闪失的关键前提是找准存在的问题”,找准问题的前提是“先建立一个关于新课的标准!”

语文课堂故事舞台 第5篇

回想起教学《师恩难忘》时孩子们羡慕的眼神,聆听我的童年故事时神往的表情,我明白了,故事就是燃起孩子们学习语文热情的火星。

用故事的理念引领语文教学,让故事点亮语文。小威廉姆·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核心便是科学、故事、精神。用可贵的精神,采用故事的方式,学习科学,这样的思想为故事教学走向小学语文课程打开了思路。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故事在语文课上的运用。

一、故事演绎文本,让课堂成为一个开放的、实践性强的幸福课堂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的故事性很强,情节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空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需要将教师从滔滔不绝的讲说、条分缕析的樊篱中解放出来,紧紧抓住课文复述、课本剧表演这些实践性强的活动,让学生复述故事、表演故事。《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大禹治水》《狼和小羊》《小稻秧历险记》这些生动的课本故事让同学表演;《公仪休拒收礼物》《负荆请罪》这些剧本我们可以编排课本剧;《九寨沟》《黄果树瀑布》这类写景的课文,我们可以以旅游的形式,让全班学生当旅游团成员,请一位同学当导游。教师给“导游”戴上一顶旅游帽、一个无线扩音话筒和一面三角小红旗,并要求“导游”把课文改编成导游词,向全班同学作介绍。同学们可以旅游团成员的身份向“导游”提问题,由“导游”解答。这样的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交际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当然,学生的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巧妙引导。例如,学习《天鹅的故事》这一课时,笔者首先将课文教学目标定位于复述课文。教学中,笔者首先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帮他们理清文章脉络,接着让他们选择精彩情节熟练而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沿着作者的思路复述课文,最后在学生复述的基础上进行创意复述。例如,老天鹅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看着愁眉苦脸的同伴,会怎么样想?齐心协力破冰时,天鹅们为什么那么欢快?成功后,他们在说着什么?创造性复述是一种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复述形式,它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有很大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在把握原文主题、故事情节发展的必然趋向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合理的想象,巧妙地降低了难度。再如,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时,笔者也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设想,第二天小骆驼到小河边照镜子,小红马又嘲笑小骆驼,小骆驼会怎么说呢?又会怎么做呢?笔者让学生先分组讨论,总结设想出以后的故事情节,然后让各小组表演。通过有趣的表演和续演,使学生对课本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故事丰满文本,让课堂成为一个积极和谐的、情感的有效课堂

毛泽东同志的七律诗《长征》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全诗虽只有8句,但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然而它距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六十多年之久,尽管是五年级的学生,但对长征的情况也不甚了解,他们读这首诗时难以感受那逝去的艰苦岁月,因此学习这首诗有一定的难度。

此时教师的烦琐分析耗时而又无效,而故事的出现可以还原课堂的有效性。在教学这首诗之前,笔者首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观看《长征》纪录片以及电影《万水千山》;其次,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有关长征故事的课文,激活头脑中原有体验,如《飞夺泸定桥》《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等;再次,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小故事,广泛地阅读,从而获取丰富的表象、体验与语言。

课上,根据学生自己搜集准备的大量关于长征的资料,有选择地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工农红军遇到了哪些自然环境的挑战?(2)红军长征时进行过哪些重要的战役,发生过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3)你最佩服“长征人物”中的谁?为什么?汇报方式:(1)用通顺连贯的话讲述一个长征故事或描述一场长征中的战役;(2)围绕长征的某一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长征留给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那就是长征精神。那“长征精神”是什么呢?请你浏览资料,概括说说长征精神指什么。

以上环节完成之后,再让学生感悟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并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最后教师再激情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如今,我们已不再要走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了,但新的世纪,新的挑战,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仍然需要长征精神。

将故事引进课堂,丰满了文本,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理解文本的同时,也增加了阅读量,受到了文学的熏陶。

三、故事延续文本,让课堂成为一个阅读的、成长的生命课堂

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老人在《国文科之目的》中就指出,国文科之目的在“养成阅读能力”与“养成写作能力”两项;为达此目的,“课本只是举出些例子,以便指导说明而已,这里重要在方法”。教师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不要将教材当圣经来解读,让自己束缚在教材中,要创设开放、灵活的教学态势,使教学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延伸,力求让学生学得更广博、更创新。

学完《诺贝尔》之后,我们建议学生去读《诺贝尔的故事》;学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我们开设了讲《史记故事》的课外阅读课;学完《三顾茅庐》,《三国演义》的故事又成了同学们的热门话题……立足于课内故事,放眼于课外,在课外寻求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课外阅读成了语文教材的接力棒。

故事是精神成长的一个重要载体,传播的是真善美,一个故事,是一盏智慧的明灯,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一个故事,是一艘渡船,渡着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一个故事,是一眼生命的源泉,浇灌着学生精神的常青树。虽然这一个个小故事在孩子漫长的一生中,也许只是沧海一滴水,但这一滴水也滋润过他们心灵里面那颗精神粮食的种子,并为这颗种子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贡献它的一点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舞台式课堂 第6篇

一、密闭空间调度

与早期的室内剧电影不同的是《穿裘皮的维纳斯》却是带着浓烈荒诞意识的讽刺艺术。这也是波兰斯基在室内剧内容和题材上的突破和创新。影片通过一男一女在封闭戏剧院里喋喋不休的对话,戏中戏的来回转换而带来了强大戏剧张力。两个人在舞台上96分钟的精彩表演,肆无忌惮地展示了波兰斯基的戏剧才华,很显然,波兰斯基对于舞台调度充分地配合了情节的反转与发展。室内剧因为范围较小,所以调度变得非常重要,场景中出现的所有的事物都将成为关键的叙事元素。

女演员旺达进入剧场与导演托马交手的第一个回合在剧院的观众席上展开。在这个密闭的空间内,有空荡的座椅、烦闷的导演和看起来漫不经心却步步为营的莫名女演员。布置停当的舞台上的道具都带着意向化的色彩。旺达对舞台灯光和道具的调配,也是在暗喻她才是影片中的权利掌控者。舞台的布景呈现出一种并不真实的魔幻效果,给影片亦真亦假的戏剧身份转换营造了一种合理的环境氛围。

两位主角的三次换装,权利与统治方的完全转换。舞台上下真实生活与戏中戏的转换过程发展到最后,让观众已经分不清虚实。在剧场这个密闭空间内,导演利用调度完成了主要情节的转换,抓住了影片节奏。整个复杂充满戏剧性的转换在不经意的补光、走位及构成血肉的对白之中完成,以至于旺达这个角色逐渐脱离现实而变得模糊起来,却毫无违和感,扮成维纳斯的旺达跳起了酒神之舞,全片走向高潮。

《杀戮》将电影场景直接封闭在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房屋内。戏剧舞台上的道具一般是用来增强舞台表演的效果,或者用来隐喻某种存在,比如人物的面具和服装,这些道具可以代表丰富的意思,让观众看到这类道具的出现,就知道演员的背景和性格。话剧舞台的道具是让虚拟的概念真实化,它是现实和虚拟的连接面。屋内的布置都可以彰显出这个家庭是西方文明社会的典型代表。四个主演的服饰使他们不必交待身份就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四个人的外在感官将他们所代表的各式人物脸谱化。在房屋内场景的布置上,出现了四个场景,门外的电影走廊、厨房、卫生间,以及客厅,还有少许用来转场的屋内走廊。除了中心场景客厅以外,其他场景的穿插都是为了增加影片的层次感和节奏感。比如厕所和厨房能让夫妻双方单独相处,第一次和第二次在私下交换对彼此的看法,为四人产生矛盾作了铺垫,让影片一步步趋向更深的层面。

二、戏剧舞台式叙事

相比较于《穿裘皮的维纳斯》融合角色在戏剧情节里的不同手法,《杀戮》更加纯粹。它涵盖了传统话剧的要素。固定的场景,将矛盾的中心控制在了一个场景之内,除了少数的转场过度镜头,主要的镜头都在同一个场景内完成。

《杀戮》将矛盾分为了四个阶梯型的阶段,两对夫妻因为孩子打架而一个孩子受伤的事情,探讨如何解决这一事件作为了影片的故事成因。影片层层递进,由两个家庭之间的矛盾,引发出两位女人之间的矛盾和两个男人之间的矛盾,夫妻内部的矛盾,男人与女人的矛盾,最后各执一词,各自为营,对文明与野蛮进行了理性的探讨,对中产阶级的虚伪进行了讽刺。

电影除对四个中心人物进行刻画之外,两个电话的介入为这部充满戏剧色彩的电影开辟了另一个空间。每当矛盾要爆发时,电话就会响起。这不仅使空间得到了延伸,也使风暴中心的情感得到了压抑。每次电话响起,就自然为影片进行了一个层次的分段,有一个主角会退出矛盾风暴中心,成为场景中的局外人,使矛盾得不到最大化的爆发。也使得没有接听电话的人出现更加焦躁的情绪。最后因为南希将阿兰的手机丢进了花瓶,四个人开始针锋相对,矛盾得到了最大的演变,影片走向了最后的高潮。然而,电话的出现,也更加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和展现了环境背景。

三、小结

综上所述,波兰斯基的室内剧电影摒弃了早期室内剧电影的弊端,利用调度改善了室内剧电影空间狭小的问题,将场景中的所有事物充分地利用了起来,让本是封闭的空间变得戏剧感极强、张力十足。在叙事方面,早期室内剧电影的内容往往单调,没有活力。波兰斯基不仅把戏剧叙事模式带入了电影之中,更是利用了电影的特性,将空间和时间的维度拉升到虚构的叙事空间,使得影片多了更多的层次和节奏的张力。这样的尝试不得不说是室内剧电影流变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和开拓。

摘要:波兰斯基后期的电影创作钟情于室内剧电影的拍摄。他的两部室内剧电影《穿裘皮的维纳斯》和《杀戮》更是在传统室内剧的基础上,做出了现代化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对密闭空间的有效调度和戏剧舞台式叙事两者的结合运用上。本文旨在分析其两个要素在《穿裘皮的维纳斯》和《杀戮》中的应用。

运用课堂天地, 精彩教学舞台 第7篇

一、赏识学生课堂随意插嘴的现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抒发个性化的见解, 一石激起千层浪, 教师应该顺着学生的想法, 鼓励学生推陈出新, 有时候甚至可以改变原来的课堂教学计划, 进行即兴的小组讨论, 让学生说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让学生在大家的赞叹声中产生更多的奇思妙想。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比较过去的课堂教学, 它发生着怎样具体而深刻的变化呢?或者, 我们可以从一些优秀教案的剪影中, 可以触摸着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课堂正在发生着的一些变化的因素。教师可以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充分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 教师可以充分关注课堂学生的兴奋点, 并从中激发学生改变要我学习的状态, 释放我要学习的热情, 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的能力等, 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态。

二、大胆充分质疑, 探究新的奥秘

我们知道, 对于对话、生成、自主和体验、探究等词语, 广大教师都是很熟悉的, 但是教师应该深刻地探究这些词语的内涵, 充分研究这些词语, 并能够阐述出这些词语的蕴涵。这些词语本身凝聚的就是我们新课程所要精心构建的一些新课堂的新的理念, 怎样深入理解这些理念, 并将这些理念转化成学生的课堂教学形态, 就是对广大一线教师的深刻而具体的挑战了。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的插图理解课文, 并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鼓励学生的学习劲头增长, 让学生的学习劲头更加充足。例如, 《理想的风筝》一课,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观看插图, 教育学生学习插图上的人物所体现出来的优秀的品质, 想象刘老师动作的艰难, 想象刘老师身残志坚的品质。这样来真正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 让课堂展现出理想的甚至意想不到的境界, 即超越课堂本身, 超越学习本身, 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变成一种鲜活的生活形式, 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内容, 产生更加深刻的思考, 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塑造学生形成优秀的个性品质, 教育学生向刘老师学习, 充分学习刘老师的各种优秀品质, 并提高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

三、在充分的阅读中注重知识积累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段, 以及在课外生活和阅读积累中获得语言学习的材料。因为, 我们知道语言材料的积累的多少, 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的指标。例如, 《西湖》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西湖的知识和杭州的知识, 可以给学生介绍西湖十景的知识, 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西湖》相关的古诗词, 积累一些和《西湖》有关的成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 更多地增加知识积累, 牢固确立课外积累的意识和习惯, 充分掌握学习语文的能力。通过拓展与延伸, 教师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增加知识积累, 积淀语文素养, 丰富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境界。

再如《理想的风筝》, 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外材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学习优秀人物的优秀品质, 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与文本水乳交融的补充的教材, 充分调动学生寻找补充材料的热情, 教育学生主动运用一些补充的材料来抒发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教材, 到融合文本与补充教材为一炉的高度融合, 教育学生将积累的语言进一步融合并内化, 并在运用过程中逐渐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优美的语言, 重视逐渐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该牢记, 学生语言的积累的途径有课内的, 也有课外的, 教师应该重视课内积累, 充分积累课文中的优美的词语, 精彩的句段, 也要为学生的语文阅读打开一扇窗, 充分打通课内课外的积累的堡垒, 为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播撒下宝贵的种子。

课堂是舞台, 学生是主角 第8篇

一、创设情境, 引进课题

学生拿出准备的纸和直尺, 画一个角。画完之后, 同排同学比较, 看谁画的角大一些?并说明方法。学生在比较中各抒己见。接着让学生尝试具体描述重合比较的方法……

二、认识量角器, 初步感知

课件介绍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要用量角器, 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 所以又叫半圆仪。之后让学生拿出准备的量角器, 四人小组认识量角器, 教师参与, 共同探讨。课件介绍量角器:1、角的计量单位是“度”, 用符号“°”表示。认识量角器的中心, 0刻度线和内外圈刻度。2、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随后, 先让学生在量角器上读出10°角。并说明为什么。在量角器上找出60°和120°角, 并说说要注意什么。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 因为读角时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容易搞混淆, 所以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分清楚。接着增加难度, 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35°角, 并说明想法。有了刚才的认知基础, 学生认识到, 35°角是没有标明刻度数的角, 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 才能正确读出量角器上的角, 它在30°与40°之间的中线上。紧接着, 趁热打铁,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 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通过以上对量角器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已经对角的度量有了自己的想法。此时, 让他们估算自己桌子上实物角的度数, 同桌互相纠正, 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实践操作, 尝试量角

认识量角器之后, 笔者安排学生量一量一副三角板中各个角的度数, 边量边试着说说方法。小结方法之后,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39页第3题。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 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通过大家的度量, 让他们说说分针与时针的夹角的规律, 并整理了度量角的“顺口溜”, 可以帮助大家理解:点对点, 边对边, 边对线, 根据方向读度数。

四、深入思考, 探究关系

首先用课件出示两组角。一组是角的两边长短相差甚大的30°角。一组是边较短的120°角和边较长的30°角。然后请学生观察第一组角哪个大一些?第二组角又是哪个大一些?学生拿出准备的实物, 用量角器量一下再比较。学生开始叽叽喳喳, 有的认为挺不可思议的, 居然都是30°。有的很兴奋, 觉得挺有趣, 眼见为虚。此时让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正是时候。通过实际操作, 学生感受到, 判断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 角的度数越大……

以前我教学这一内容时, 一直将重点放在量角的方法上, 指导学生怎样对点、对边、看刻度, 可是就算学生背熟了这些方法, 可实际操作时还是不会量角。反思教学行为, 我认为量角方法的真正道理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 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而学生容易理解如何做到重合, 所以我们应该将“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 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作为重点。认识量角器时, 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 认真地研究研究, 看看自己能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纵观学生的课堂表现, 我发现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他们的回答也比我预料中的还精彩。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 我又分以下四个层次来学习。 (1) 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 (10°) , 并说出为什么?因为这个角被分成了10份。 (2) 在量角器上读出两个角的度数 (60°、120°) 。因为读角时学生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 学生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 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 (3) 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 (35°) 。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 不仅要会读标上刻度数的角, 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 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 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来。 (4)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 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 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 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一点;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 探求量角的方法。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会量, 而且要引导他们说一说;第四层次是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边放手边设置一些障碍, 活动中有观察、有思考、有操作, 使他们于无形中“顿悟”。

立足课堂创设个性发展舞台 第9篇

一、注重主体性,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改变传统教育中满堂灌和注入式的单一教学模式,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 这就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摒弃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老套路, 一切以学生为“轴心”, 让教师围着学生“转”,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等。

1、创设愉悦氛围。在教学方式上, 笔者在长期从事信息技术教学中发现, 学生往往对直接接触计算机兴趣很大, 愿意动手操作, 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 兴趣就小多了。因此, 笔者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尤其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来学习新知识。这样, 学生在计算机课上因为兴趣爱好而学习, 并会因此而感到轻松愉快, 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实践证明, 老师的大胆放手, 由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想象的空间拓展了。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重在操作的课程, 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 讲了一节课不如操作10分钟。笔者在进行安装应用软件这一节的教学中, 先简单讲解了一下操作过程, 然后通过多媒体电子教室的分发文件功能, 给每台学生机下发一个应用软件的安装包 (360安全卫士) , 再通过教师机的演示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映象, 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试着在本机上安装, 学生都能够很好很快的掌握安装过程。教学实践表明, 在许多需要操作的课程中, 应注重少讲多练, 通过精心导入, 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然后新授学习内容和方法, 最后巩固练习。

在教学内容上, 也应力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制作Flash简单动画”里的逐帧动画时, 笔者事先从网上找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图片, 并将这些图片制作成简单动画, 学生一看到就被吸引住了, 感到不可思议。这样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 同时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中, 笔者根据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探究欲等心理特征, 有意识地介绍一些游戏软件、工具软件、优秀的辅助教学软件和作图方法等, 让他们在比较轻松的学习情境中了解计算机知识,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程序。在学习word软件的“图文混排”时, 笔者让每位学生以《节能减排》为主题制作一份电子小报, 同学们对如何使用图文混排美化自己的小报有着强烈的兴趣, 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力, 丰富的想象力, 出色地完成了一幅幅好的作品。

2、重视学生认知内驱力的培养。“合作体验”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教师应充分意识到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认知内驱力对学生的巨大作用, 它是一种内部动机, 能引导学生主动去建构有关计算机的知识。笔者在教学“确定主题, 规划网站”这一小节时, 要求各个小组设计一个主题为“动物——人类的朋友”的网站, 并围绕该主题讨论网站的组成及各页面需要反映的内容。各小组学生都积极思维, 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及构思, 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有了发挥的舞台, 作品创作就有了源头活水。在和谐的学习实践氛围中, 学生的健康心理得以发展, 团队合作精神得以培养, 课件创作激情得以激活, 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被更好地激发了。

“留空白”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在教学实践中, 老师往往只重视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论的得失, 却忽略了学生在此过程中思考以及思维活动, 其实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弥足珍贵。笔者在教制作“动画补间”动画时, 并没有直接按部就班的教授, 而是先让学生运用已会的方法来制作, 当完成后笔者再提出问题:用以前的方法制作是否比较麻烦?是否有更快捷的方法?在教师的引领下, 学生对思维空白进行探讨, 得出更快捷的方法, 通过对比新旧方法, 最终达到掌握本课重点的目的。老师如何“搭桥”、“铺路”来推动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认知内驱力的最大化, 以此引领学生向知识的深层次探究。

二、注重双向性, 提供锤炼才能的载体

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因势利导突出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培养的主题, 抓住重点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广泛开展多样化的双向性活动, 以此为载体, 让学生在参与中增长才干, 在锤炼中认识自己、把握自己、驾驭自己、设计和塑造自己。

1、导之以问, 引之以思。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 思考质疑,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的过程是学生再学习的过程, 也是学生质疑并要求教师解惑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 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 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活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望。笔者在教学“设计应用文档”里的“制作封面和封底”这一课时, 先通过多媒体电子教室演示几幅精美的封面和封底, 当学生边欣赏边赞叹时, 笔者趁机插入:“同学们, 这些样板美不美啊?它们都是通过WORD制作出来的。其实很容易, 你们只要通过今天的学习, 也能设计出一幅幅美丽的作品。”这样导入新课, 趣中置疑, 疑中生思, 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 为完成教学目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 要以思维训练为主线, 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路。学生一旦参与到教学中来, 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 他就会自觉地去思考, 主动求知求真。比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这一节时, 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 (1) 计算机能帮我们做什么? (2) 计算机由哪些部件组成的? (3) 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是怎样的? (4)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 让学生带着问题, 在老师的指引下, 通过书本介绍的内容, 逐个解决问题, 从而对本课内容有较深刻、完整的印象。

2、双向互动, 激发潜能。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 有许多问题通过上机练习就能够比较清楚地找到正确的答案, 理解的更为深刻, 所以, 应尽量多给学生创造上机练习的机会。

一是巧妙设计题目, 激发互动积极性。教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精心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上机练习题, 使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上机练习来进行学习、巩固新知。题型要由浅入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使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成功, 进一步增强信心。既提高学习兴趣, 又体现了同学之间互助互爱, 共同进步的好风尚。如在进行Excel的教学时我没有同平时一样滔滔不绝地进行讲解, 而是设计了一个问题, 让同学们看看Excel的界面和已经学过的Word窗口菜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总结后再尝试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能不能试着操作Excel窗口和菜单, 学生充分实践后再请学生演示操作, 教师只需略作点拨、归纳即可。这样, 学生积极把学过的旧知和新知有机的结合起来, 不但学得轻松, 也容易掌握, 真正做到了互动、高效。

二是创造上机自学机会, 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给学生创造上机自学的机会, 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 培养、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努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 教师应选择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学会的题目, 让学生通过上机自学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笔者在讲计算机硬件时, 采用的是实物加讲解的方式。上课时, 笔者带了几台淘汰的旧电脑, 把其中一台主机开膛破肚后, 对主机箱内的各种硬件设备一一解说并进行拆分及组装, 然后请学生上来亲自动手拆装。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纷纷举手要求上来操作。通过动手, 很好的掌握了计算机的硬件以及完整的计算机是怎样安装出来的, 原来, 电脑既不可怕也不神秘, 对于它“只有无知而无不可知”。学生经历了思考、探索、成功后, 真正体会到“我能行”、“我成功了”的感觉。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地“展示自我”、“发展自我”。鼓励学生不断创新, 敢于思索, 大胆动手。从小培养他们探索、创新意识, 培养他们终身受用的创造才能。“双向互助”创新式教学模式的尝试与探索, 课堂气氛浓厚, 学生兴趣高涨, 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 又锻炼了他们手、眼、脑的配合能力, 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思维、学会协作、学会创作。

三、注重创造性, 拓展自由开放的空间

因人施教, 改变用同一标准培养人的模式, 为学生创设自由成长的空间。学生模仿而后制作出与教师的“成品”一样的作品, 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 接踵而来的便是丰富多彩的创造作品, 教师拓展了学生自由翱翔的空间, 那么学生的创造力就会被充分激发。

1、“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展示个性才能的热情。信息技术学科是开放性的、知识更新极快的学科, 在课堂上不可能将一个软件的所有功能都学到, 也没必要这样做。计算机教师在教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正好给了学生这样一个机会。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为着“任务”、为着制作一件“成品”或“半成品”去动手操作, 去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笔者在进行“规划应用文档”教学中, 当学生输入了汉字后接着就提出一系列新的问题:一篇应用文档要让它更美观应该怎样改变字体、字号;怎样在文本中插入表格或图形;怎样把输入的文章存盘;怎样打印等等。随着任务的逐一完成, 学生将逐步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 而且会不断地体会到使用计算机的乐趣。“任务驱动”创设着一种情境, 便于学生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地学好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个性求知热情。

2、“成果表扬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情。成功的体验可以进一步增强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成功才有进步, 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常常把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以此来表扬、激励学生, 并让所有学生来分享他的快乐,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求知欲, 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组织一些中英文输入赛、排版比赛、计算机画图赛等, 并及时奖励。让学生有一个小小的奋斗目标,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把学生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例如笔者就在学校组织过初一计算机画图比赛, 运用“图片处理”这一章里的常见图片处理软件 (Photoshop, 我型我速, Acdsee) , 让参赛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画出一幅画, 请各班的评委评出各个名次, 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在比赛通知发出后, 学生们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练习, 在网上找相关资料, 并对不足之处进行修改, 学习的热情相当高。

只有营造开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才能激发学生最大化的潜能, 自由表达他们的思想, 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才能, 身心健康, 才能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这样才能达到现代教育的最优化。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教学者要站在新起点, 以新的思路, 新的姿态去探索, 这样, 学生的知识结构、聪明才智在课堂学习实践中才能不断完善、不断提升, 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知识素养、学习方法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更新, 学生才会自觉地多学一些, 学宽一点, 才能努力成为全方位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在实践中逐渐深化, 教育者对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深入理解, 在教学实践中关爱、服务受教育者, 及时发现和培养不同层次教育者的兴趣、爱好、特长, 在立足课堂, 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的过程中, 创设学生个性发展的舞台。笔者亲身体验了, 并在基层学校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 以“立足课堂, 创设个性发展舞台”为主题, 重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从注重主体性,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双向性, 提供锤炼才能的载体;注重创造性, 拓展开放自由的空间三个方面就自己的亲身教学实践展开阐述, 谈点深刻体会。

上一篇:安全评估模型下一篇:标定平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