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城市生态管理

2024-07-23

河流城市生态管理(精选8篇)

河流城市生态管理 第1篇

1) 河流渠道化可引发水生生态系统的退化。渠道化改变了自然河流蜿蜒型的基本形态, 急流、缓流、弯道及浅滩相间的格局消失, 而横断面上的几何规则化, 也改变了深潭、浅滩交错的形势, 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随之发生变化, 特别是生物群落多样性也随之降低。2) 城市河流自净能力降低, 甚至丧失。城市河流的水流速一般都较低, 这使得河流的自然曝气复氧功能基本丧失。将河岸用水泥或石块护衬之后, 割裂了土壤沙石上寄生的大量微生物与水体的联系, 使水体、土壤与生物环境相分离, 河流就会失去部分自净功能, 加剧河道水污染的程度。而且将河岸进行护衬后, 使河岸变得非常光滑, 原来能够对进入河流的污水进行过滤的植被消失, 这也使得河流的抗污染能力被削弱。3) 城市河流非连续化对水体污染的影响。使得城市内河水流方向发生紊乱。城市河流非连续化影响最严重的是河水的流动, 从而影响了水体中营养盐的迁移转化。由于城市内河水流速度非常低, 在水体中的营养盐得不到及时的迁移和降解, 而是在原处不断的蓄积, 使河流富营养化趋势加快, 造成水质严重恶化[3,4]。

2 河流生态修复的原则

1) 河流自我调节原则。城市河流修复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和强化河流在受到破坏之前的自净和生态功能, 使河流能够通过自我调节达到自我维持的状态。2) 优先恢复河流自净功能。城市河流具有多种功能, 如航运、输水防洪、生态、污染物自净、景观娱乐等功能。由于目前城市河流污染状况严重, 应该优先恢复河流的自净功能。3) 多功能协调原则。由于城市河流是多功能的载体, 在优先恢复水体自净功能的同时, 还应该适当兼顾河流的其他功能的保存和优化, 尤其在城市这样一个人类文明聚集的地方还应注重河流的美化功能。4) 生物多样性原则。生物多样性是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和平衡的基础, 将大大提高河流的抗缓冲性能。5) 分时段、分河段原则。城市河流是个复杂的生态环境, 其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应根据河流的具体污染情况, 分时段制定不同的修复计划, 规划合理的修复进程。另外, 同一条河流的不同河道的污染状况和生态环境也有可能有差别, 因此应分河段制定不同的修复策略[5]。

3 河流生态修复的方法与步骤

3.1 控制城市河流的外源污染

1) 实现流域内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从根本上截断外部输入源, 使水体失去污染物质的来源。2) 为城市河流建设污染缓冲带[6]。缓冲带是指河道与陆地的交接区域。在这一区域种植植被可起到阻挡污染物进入河流的最后一道屏障的作用, 使溶解的和颗粒状的营养物生物群落消耗或转化。

3.2 内源性污染物质的控制方法

3.2.1 物理方法

1) 底泥疏浚:底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质。清除水底淤泥, 可削减水体内源性污染物的释放量, 同时还可达到增大环境容量的目的[7]。2) 引水冲污:这原先是一种湖泊净化技术, 在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中有应用实例, 对于污染严重且流动缓慢的城市河流也可考虑采用。3) 水体曝气:采用人工方式向水体中充氧, 加速水体的复氧过程, 提高水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 增强河流自净能力, 以改善水质。人工增氧在英国的泰晤士河、德国的Berlin河、北京的清河、上海的绥宁河和福州的白马支河都曾采用[8]。4) 底泥覆盖:通过在底泥表面敷设渗透性小的塑料膜或卵石, 削减波浪扰动时的底泥翻滚, 有效抑制底泥营养盐的释放, 提高湖水透明度, 促进沉水植物的生长。但存在治标不治本、成本高、难以大面积使用等缺点, 而且影响湖体固有的生态环境。5) 水力调度技术:水力调度技术是根据生命体的生态水力特性, 营造出特定的水流环境和水生生物所需要的环境, 抑制藻类大量繁殖。采取水系连通等方式。遵循“湖程取长、渠程取短”的原则。但应注意防洪、防涝、防沙、防螺、防污染迁移和防内源释放。

3.2.2 化学方法

1) 投加除藻剂:这是一种简便、应急的控制水华的办法, 短期效果明显, 常用的除藻剂有硫酸铜、西玛三嗪等。当除藻剂与絮凝剂联合使用时, 可加速藻类聚集沉淀。值得注意的是, 除藻剂具有副作用, 应根据水体的功能要求慎重使用[9]。2) 絮凝沉淀:水体中的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 絮凝沉淀技术可控制河流内源磷的磷释放。其是向水体投加铝盐、铁盐、钙盐等药剂, 使之与河水中溶解态磷形成不溶性固体转移到底泥中。常采用的沉磷化学药剂有三氯化铁、碳酸钙、明矾等。3) 重金属的化学固定:调高pH是将重金属结合在底泥中的主要化学方法。在较高pH环境下, 重金属会形成硅酸盐、碳酸盐、氢氧化物等难溶性沉淀物。加入石灰、硅酸钙炉渣、钢渣等碱性物质可以抑制底泥中的重金属进入水体。

3.2.3 生物方法

1) 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可以将受污染水体中的有机物降解为无机物。对部分无机污染物如氨氮进行氧化从而去除。当河流污染严重而又缺乏有效微生物作用时, 投加微生物以促进有机污染物降解。适合于河流净化的微生物主要有硝化菌、有机污染物高效降解菌和光合细菌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PSB) [10]。2) 植物净化技术:主要包括水生植被恢复技术、水培技术、生物浮床技术等。自然界可以净化环境的植物有100多种, 比较常见的水生植物有水葫芦、浮萍、芦苇、灯芯草、香蒲和凤眼莲。植物修复技术主要有以下优点:低投资、低能耗;处理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有着更大的相融性, 无二次污染;能实现水体营养平衡, 改善水体的自净能力:对水体的各种主要污染物均有良好的处理效果。但由于有些水生植物繁殖速度太快, 当打捞速度跟不上其生长速度时, 易使大面积水面受其覆盖, 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 并且未打捞的水生植物腐烂物还会对水体形成二次污染, 所以应慎重采用水生植物净化水体。3) 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的污染净化过程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方面综合作用。人工湿地对污染河水的净化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通过过滤和截留去除颗粒物;通过湿地介质的吸附、络合、离子交换等作用去除磷和重金属离子;通过湿地微生物作用, 降解有机污染物, 去除水中的氮;通过植物吸收去除水中的氮磷富集重金属。人工湿地净化河水的效能受湿地水流流态、水力负荷、种植植物类型和数量、温度、pH、填充介质类型、运行方式等因素的影响[11]。4) 生物调控技术:人为调节生态环境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密度, 通过食物链中不同生物的相互竞争的关系, 来抑制藻类的生长。该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低、运行成本低, 不会形成二次污染, 还可适当提高水库的经济效益。5) 生物膜技术:根据天然河床上附着生物膜的过滤作用及净化作用, 人工填充滤料和载体。利用滤料和载体比表面积大、附着生物种类多、数量大的特点, 从而使河流的自净能力成倍增长。生物膜技术因其降解能力强、接触时间短、占地面积小以及投资少等特点, 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应用, 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工程实践中运用多种生物膜技术对污染严重的中小河流进行净化并获得良好效果[12]。6) 土地处理技术:污水特别是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用污水通过慢速渗滤方式进行农业灌溉可以满足农作物和其他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同时也去除了污染物质, 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水资源的紧缺状况。该方法水力负荷一般较低, 渗流速度慢。

4 结语

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实例研究 第2篇

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实例研究

通过对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进行探讨,从胁迫-状态-响应3方面构建了指标体系,并利用综合指数法对许昌市5条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5条河流健康状况虽逐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但仍处于严重不健康~亚健康之间,河流污染严重、景观功能低下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作 者:申艳萍 Shen Yanping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郑州,450002;许昌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河南,许昌,461000刊 名:气象与环境科学英文刊名:METEORLOL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年,卷(期):31(2)分类号:X703.1关键词:城市河流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指标体系 综合指数法

城市河流污染现状及生态修复研究 第3篇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居民数量的不断增长,城市河流堵塞问题日益严重,河流污染不断加剧。城市河流面临的根本问题就是生态环境问题。加强城市河道维护和管理,在城市河道修复中积极倡导生态环保理念,选择生态修复技术来优化河道,对于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生态环保问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 城市河流污染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城市河流污染现状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重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忽视了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水资源的再生利用,大量水资源被浪费和污染。数据表明:有超过25%的河流和河段因为受到污染而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灌溉用水需求,流经城市的河段中78%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源。大量工业污染、居民生活污水以及农业污水等充斥于河流,加剧了河流的污染程度。

(1)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破坏加重。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用水量激增,大量河流生态环境用水被占用,加快了生态环境质量的退化速度。诸如城市河道被分流、被改道等人为改变河流现状比比皆是。

(2)城市河流自净能力减弱。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减少以及城市不透水面积的增加都极大地降低了城市地下水补给能力,加上城市湖泊湿地的不断减少,降低了洪水调蓄能力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导致了城市河流自净能力降低。

(3)城市河流的污染加剧。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猛增,大量污水被排入到河流中,超过了城市河流的净化能力和承载力,加剧了城市水环境的污染。

(4)生态环境退化。随着城市河流水质的日益恶化,以及底泥中大量污染物沉淀未能及时有效清除,降低了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加快了水生物种的减少速度,河道过度的人工渠化造成了湿地面积减小,间隔了土壤和水体的联系与物质的交换,最后造成河道与滨河地带生态环境不断退化,生态服务功能丧失[1]。

2.2 城市河流污染成因分析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56.1%,与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持平。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加剧了城市河流污染。就城市河流污染的成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加剧了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城市生活源污水排放是近年我国废水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据国家环保部统计,2003~2013年,我国废水排放总量保持较快增长趋势,符合增长率达到4.22%,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占废水排放总量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2013年全国城市污水排放量达到485.1亿t,较2012年度增加了22.4亿t,占废水排放总量的比例达到了69.76%,较2012年底提高了1.76%。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不断提升,加剧了城市河流的污染。

(2)工业污水及第三产业污水未能有效处理。我国许多中小型城市虽然建设有污水处理设施,但限于污水处理成本以及财政状况,大部分污水设施的运行并不稳定,许多城市中的建材、化工、皮革等污染型行业密集分布于城市河道下游,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张,加剧了河流污染状况。

(3)城市河流污水治理规划和利用认知不足。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往往追求经济利益和城市发展,城市河流让位于城市建设现象十分普遍,河道排水被改造为管道排水、填河围地等加剧了河流面积的急剧减少,导致了河流天然调蓄功能萎缩,破坏了自然河流原有的生态链,降低了河流自身净化功能的发挥。

(4)相关职能机构缺少有效衔接配合。城市河流治理涉及到多个部门管理,造成多部门的职能重叠交叉,反而降低了河流污水的治理效果。例如,从我国河流水资源管理机构来看,一是作为国家环保部排出机构的环保督查中心,二是作为河流管理机构的各流域水利委员会,三是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

3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目标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应以生态系统服务为导向,兼顾供给、调蓄功能、恢复河流水系的生态功能以及恢复其重要的承载功能为目标。就修复目标来看主要包括3个层次:(1)系统目标:即恢复城市河流健康的生态系统,既包括水下系统,也包括河流沿岸带;(2)物质循环:即打通氮磷等物质的循环;(3)能量循环:构建完整的生态链。在我国值得提倡的经济可行的城市河流修复技术路线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我设计、自我组织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为目标[3]。

4 城市河流污染生态修复对策

4.1 生态修复原则

鉴于城市河流污染现状特点,在开展城市河流污染生态修复时应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则。要把城市河流的生态修复与城市整个生态系统建设结合起来,注重流域内水网和管网的治理修复工作。

(2)自组织和自修复原则。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具有非线性的相互作用,通过循环耦合,生态系统得以维持自组织并发展演化成多样性,这就要秉持生态系统的自修复和自组织原则,使河流生态系统达到稳定发展。

(3)多样性原则。河流修复应坚持保留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原则,如河道蜿蜒、湿地、浅滩等等,要结合水流流速及地形地貌特征,保留河流形态的多样性,这也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河流生物种类多样、生物种群丰富增强了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

4.2 城市河流污染生态修复措施

4.2.1 生态空间设计

河流水面设计要与河流后期种植的植物习性结合起来,根据水深、流速等,依次布置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等,河流的水面植物的布置要与充分考虑河流的防洪功能、航运要求,尽量将水面植物布设在河流边坡脚区域。例如可以种植一些茭白荀、香蒲或芦苇等等,从而起到保土固堤的效果,在常规水位多种植一些常绿草皮,可以利用其发达的根系,实现护岸保土的效果。在河坡平台的布设方面,选择自然式、混合式以及园林式生物群落,可结合当地的灌木、景观树木,形成对人类或动物具有高度的亲近性陆地生态。

4.2.2 生态物种选择

生态河流污染治理时常常需要选择布设各种水生、湿地物种,用以修复受污染的河流。在生态物种的选择时要注意选择根据河流受污染水体特征,选择具有较强净化能力的水生植物,并对河流受污染的水体中的污染物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并选择一些易栽培和繁殖能力较强的植物物种以及具有较强观赏价值的物种,此外,还要结合城市区域季节气候变化特征,尽量选择多年生品种,做到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交错、层次分明,既满足季节性变化,又能收到很好的生态效益。

4.2.3 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河流水体环境修复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人们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使水体恢复到原有生态功能的过程[4]。随着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河流污染生态修复成为当前水体环境修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也是城市河流环境修复的主要手段。目前,河流生态修复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人工湿地。充分利用砾石、砂石以及生物与微生物的吸附、吸收和生物代谢降解污染物等,实现对水体的净化,在河流污染生态修复过程中选择人工湿地技术要在减少河流的调蓄防洪等功能影响的前提下利用河流的自然湿地或人工推土、挖填修建人工湿地,增加水陆过渡带,以尽量模仿自然模式为湿地生态系统创造基础条件。

(2)生态浮岛。该技术是对河流水环境质量进行修复的一种较为经济和有效的生态手段,受到空间及水位变化的限制,生态浮岛已经逐步成为城市河流水体净化以及生态修复的主要水上生态循环系统,能够为河流中的生物创造良好的生息空间,实现景观改善的综合效果。

(3)人工增氧。导致河流水体恶化的根本原因是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降低,当河流污染污染物耗氧量过大时,单纯依靠大气复氧难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通过人工增氧来提高水体的环境修复能力。人工增氧可以通过在河道两岸提水修建水车、跌水、小瀑布等,既可以实现增氧效果,又能增加河流水体的流动性,提高了水中的溶解氧含量。

5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流污染生态修复既要满足去污效果,也要满足城市整体发展规划的现实需要,提升河流生态服务功能和景观需要,基于生态环保理念的城市河流污染整治和生态修复,对于改善水体环境、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创造和谐自然景观,利用生物来提高水环境的自我修复,充分发挥河流水体、土壤、生物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实现河流生态系统的重塑和自我修复,使河流在城市化发展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摘要:指出了我国城市河流污染的现状,包括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破坏加剧,自净能力减弱,污染加剧,生态环境退化,探讨了导致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工业污水未能有效得到处理等,从生态空间设计、生态物种选择以及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河流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以期为城市河流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河流污染,生态修复,城市

参考文献

[1]张先起,李亚敏,李恩宽.等.基于生态的城市河道整治与环境修复方案研究[J].人民黄河,2013,35(2):36~38.

[2]黄海岛,李庆梅.城市水污染的现状及治理建议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4):15.

[3]董哲仁.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J].中国水利,2004(10):6~9.

河流城市生态管理 第4篇

聊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摘要:根据聊城统计年鉴,运用自然资源经济价值评价方法,对聊城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聊城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可迭26.462×108元,各种功能的价值量排序为体闲娱乐功能>贮水功能>水产品生产功能>调蓄洪水功能>供水功能>净化功能>大气组分调节功能.从排序结果看,其主要的服务功能为贮水、水产品生产及休闲娱乐.因此,要注意其主要服务功能,保护河流生态环境,从而保证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 者:刘加珍    王军    朱海勇    寇明娟    LIU Jiaz-hen    Wang Jun    ZHU Hai-yong    KOU Ming-juan  作者单位:刘加珍,LIU Jiaz-hen(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山东,聊城,252059;中国科学院绿洲生态与荒漠环境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11)

王军,朱海勇,寇明娟,Wang Jun,ZHU Hai-yong,KOU Ming-juan(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期 刊: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JOURNAL OF LINYI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32(3) 分类号:X826 关键词:河流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    评价    聊城   

河流城市生态管理 第5篇

随着人们对环境的日益重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兴起, 人们开始反思传统河流设计方法的功过得失, 同时不断探索新的设计方法。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 都称为生态设计。生态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协调的方式, 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它要求全面地衡量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生态设计首先是一种思想观念, 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时, 要转变工业时代只注重生产效率, 不考虑环境代价的思维方式;其次, 生态设计是一种行为活动, 要贯彻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再次, 生态设计有一系列的方法技术, 它们是最终实现设计目标的工具和手段。

由于自然有一定的抗干扰和自我修复的鐂能力, 因而运用自然本身的能力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设计的根本思路。生态设计方法不同于惯用的用人工的结构和形式来取代自然的方法, 而是用自然的结构和形式来顺应自然的进程。

其优点有:将河岸与河道在生态上联系起来, 实现物质、养分、能量的交流;为生物提供栖息地;植物根系可固着土壤, 枝叶可截流雨水, 过滤地表径流, 抵抗流水冲刷, 从而起到保护堤岸, 增加堤岸结构的稳定性、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作用,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作用被不断加强;以自然的外貌出现, 容易与环境取得协调;造价较低, 也不需要长期的维护管理。

其缺点为:选用的材料及建造方法不同, 堤岸的防护能力相差很大;建造初期若受到强烈干扰, 则会影响到以后防护作用的发挥;不能抵抗高强度、持续时间长的流水冲刷, 因而常需和其他设计方法协调使用;需要大量运用植物材料时, 施工有一定的季节限制, 常限于植物休眠的季节。

城市河流生态设计施工时应让水和空气、植物的根透到堤坝的土, 为水中生物提供氧气, 确保水中生物的栖息地, 连接水中生态系和陆地生态系, 恢复丰富的生态环境。主要方法如下:

方法一:

其特点:用鱼巢堤坝和挡土堤坝施工;水中确保生物的生存空间。;利于水体自身净化;利于水中生态系与陆地生态系的连接。

适用范围: (1) 一般河流。 (2) 堤坝没有很好的斜度。

方法二:

其特点:利用鱼巢堤坝、挡土堤坝、自然石施工;用自然石可以造成进一步贴近自然的景观。

适用范围: (1) 市中心河流。 (2) 需要亲水空间的河流。 (3) 堤坝的斜度高

方法三:

其特点:只用U形堤坝施工;抑制生物群。

适用范围:有必要抑制生物种群的河流。

方法四:

其特点:利用多功能生态堤坝施工;利用水生植物确保生物种群丰富。

适用范围: (1) 退化严重的河流。 (2) 堤坝有很好的斜度。

烟集河是延吉市比较重要的一条河流, 发源于龙井市八道乡, 自北向南纵贯大半个延吉市区, 在延虹桥处汇入布尔哈通河。目前烟集河两岸堤防总长22.46公里, 但由于过去建设中只单一的注重防洪问题, 而忽略了生态和景观问题, 使得烟集河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破坏。而且生硬的岸线和过于靠近河岸的城市道路阻隔了人们近水、亲水以及在河滨游憩的愿望。

随着烟集河两岸建设步伐的加快, 市民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 而且目前延吉市另一条主要河流布尔哈通河已形成以水体为主, 两岸绿化为衬托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烟集河作为布尔哈通河的支流, 在市中心汇入布尔哈通河, 应与布尔哈通河在景观上相互连为一体, 优势上互补, 突出现有的景观特色。为此, 需对烟集河进行综合整治。

在本次规划中, 主要是追求城市中人、生物、文化和环境的和谐共生, 充分利用烟集河现有沙洲、漫滩, 设置了多处供鸟类、昆虫及植物自然生长的空间, 并采用多种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布置少量设施供市民散步、观鸟或休息, 以满足人们亲水、近水的需要。主要包括:1.建设规模多样的生态水池, 在其中引入多样的水生及湿地植物, 强化水质净化功能同时设置观察道路和解说牌, 增强教育效果。2.设置小生物观察园, 在水生生态系和陆地生态系相连接的场所导入小生物圈的概念, 形成小生物观察园。3.扩大现状所存在的湿地的规模, 造成湿地生态系和陆地生态系之间的转移空间, 让市民观察到湿地生态系所出现的动植物, 在适当地段设置鸟巢, 并结合河堤两岸的乔木、灌木造成鸟类可以进行休息、繁殖的空间, 让一部分岩石或大块石头露出水面, 提供鸟类或水动物的休息场所。4.利用木桩和河卵石调节河水流速, 提供适合鱼类产卵的生态水湾。5.近桥处处理成自然叠水, 形成观赏景观, 制造叠水的石材经特殊处理, 为鱼留出通道, 使鱼类可以回游繁殖, 维系生态圈。

结语:目前,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普遍增强, 河流景观的生态功能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河流景观建设的生态设计方法也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何使城市中的河流摆脱死板、生硬的感觉, 而重新焕发出活力, 已成为摆在每个规划工作者面前的当务之急。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河流生态设计的思想观念, 并结合烟集河整治工程对河流生态设计作了初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愈孔坚, 等。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中国园林, 2001. (6) :3-10

河流城市生态管理 第6篇

1 城市化对河流的影响

城市化对自然属性的影响:自然属性包含生境系统和生物系统,两者共同构成自然生态系统,是河流发挥功能的基础(图1)。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改变了河流的自然属性,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降低了河流的生态功能。其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对生境的影响。生境是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主要评价指标有空气污染指数、水质、水量、自净能力、河道形态、土壤肥力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土壤健康质量等。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生产及城市径流携带的污染物排放到城市河流,工业废物与生活废物倒入河流的现象在一些城市普遍存在,使许多城市河流成为城市的纳污载体,恶臭现象较普遍。生物的生存空间被侵占,水体与土壤的联系被割断,使物质及元素循环受到削弱[1]。②对生物系统的影响。生物系统由各种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组成,是构成生态系统的生命元素。主要衡量指标有生物多样性、食物链的丰富度和完整程度、生物系统的生产力及新陈代谢的速度等。由于生境遭到破坏,生物失去了合适的生存条件,无法保持生物多样性,食物链结构稳定性减弱,导致生物系统的生产力降低[2]。

城市化对非自然属性的影响:①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对河流周边人口素质、人类活动强度、污染排放量、管理水平、法律法规健全程度等对河流产生影响的因子关注不够[3],对河流进行筑坝、分流、裁弯取直、河道硬质衬砌等,改变了河流天然水分的循环过程,加之河流生态环境用水被挤占、河流容纳的污染物增多等共同作用,造成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从而对城市经济的发展的保障作用消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障碍[4,5]。②城市河流生态环境用水短缺。城市规模的扩大导致用水需求剧增。水资源短缺使相当多的城市不得不以定时、联片与用水定额等方式供水,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用水量的剧增直接导致城市经济用水对河流生态环境用水的挤占,加剧了生态环境质量退化。

2 中国河流治理现状

河流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忽视了城市河流水系对城市的重要作用,仅从经济利益出发导致对城市水系的严重破坏,如填埋等改变了河流的整体功能,使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或丧失。主要表现在:①政策法规不完善,缺少有效的保护机制。当前无节制地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和污水仍是河流、湖泊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企业只顾当前利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其主要原因是执法不严,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与手段;同时,一些人法律意识淡薄,致使政策法规不能全面贯彻实施。②盲目的工程措施。主要表现在:第一,盲目填占河流,减少水面。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河流水面被人为侵占或缩窄,导致城市水面积急剧减少,天然调蓄功能严重萎缩,加重了内涝发生的机率。在城市建设中,许多城市盲目填河,将河流排水改为管道排水,致使城市防洪排涝安全受到影响。第二,盲目硬质化衬砌。 河道治理工程片面追求河岸的硬化覆盖,只考虑河流的防洪功能,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和生态环境。河流的硬化、渠化,使人类自动放弃数百年来的亲水环境,疏远了人与水的关系,导致水体与土壤的交流被割断,水体自净能力减弱,自然景观遭到破坏,河流的生态功能被削弱,严重损害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平衡[6]。第三,公众参与度不够。主要表现为公众的河流保护意识淡薄和对河流保护的决策参与度不够[7]。前者导致破坏河流的现象时有发生,后者直接影响决策的合理性。

3 河流治理对策

治河之道决不在于改造,而在于“还原”。城市河流治理与美化的根本在于消除、截留污水,还河流以自然本色,并加强其生态、文化和休闲功能,使其成为城市的特色、宣传之窗和文明的象征。因此,在城市河流的整治过程中应采用生态工程措施,不因单一的“美化”、卫生和防洪目的去破坏城市中最灵气的自然景观元素,而应以生态为主线,结合环境保护、休闲、文化及感知需求进行治理,创造具有“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功能性城市河流。建议:①建设生态河堤和恢复河岸原生植物群落及河畔林。生态河堤的设计就是要在保证防洪的前提下,保护和创造多姿多彩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恢复河流应有的生态功能。②在“给河流以空间”的理念下修复河流的天然形状,河流的“生命”只有回归到自然状态下才具有活力;只有在保证防洪和排涝安全的前提下,建设低坝和设置鱼道,恢复河流的自然蜿蜒。泛洪平原湿地景观的恢复为洪水的储存和下泻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使河流的生态环境更接近原有状态,有利于维持河流的健康。③科学规划,合理调度。在规划利用河流时,要以全局的眼光对整个流域进行整体规划、部署。河流的干流与支流、上游与下游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整体,要维持一个河流的生态健康就离不开和它相互联系的其它部分[8]。在具体的整治过程中,应对河道类别、功能及布局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评价,根据河段功能需求的不同,结合城市规划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全方位地进行综合整治,以恢复和提高河道的综合功能。④广泛应用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水污染。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污水包括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氧化塘处理系统、植物—土壤处理系统、水生植物处理系统,等等。这些方法具有工程造价低、能耗和运行成本少、净化效果好的特点,对恢复河流的自净能力效果十分显著。⑤建立生态保护管理制度。河流环境综合整治的管理包括整治工程的管理和整治工程完成后对河流或该河流的综合管理[9],目前我国对河流综合整治工程的管理较重视,但对河流整治工程完成后的管理重视不够[10],导致河流环境依旧较差,因此需加强对河流的管理才能确保实现河流环境的综合治理。首先,河流管理属于典型的公共管理项目,需要建立多部门协作管理、居民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的社会化河流管理新模式,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10,11]。其次,理顺河流管理机构的地位及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关系。河流管理与区域管理应当处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即河流管理的定位应当侧重于对水的规划、统一调度,制定水的规划和管理总纲,确定水的平衡管理方针,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过程中各地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以及监督职能这一中观层次,而非现行体制中主要从事水利工程的管理;区域管理的定位应当是具体的行政管理,包括执行规划、用水计划、水利工程管理与河道管理等的微观层次[12,13]。第三,建立河流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利用的市场机制。由于水资源是稀缺资源,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要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力,除了要大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外,还要进一步建立流域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利用的市场机制。流域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利用的市场机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市场:水权市场和水务市场,以水权市场调节流域水资源配置和需求之间的矛盾,通过水权市场调节水资源使用权和排污权的配置,进一步扩展到水能权、水运权、水域权等;通过水务市场调节水务事业的市场运作,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大对水资源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维护。第四,法律保障。法律法规是加强河流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保障,是调整河流相关各方面利益的依据,也是保障河流能够按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11]。第五,加强对公众的教育,鼓励其参与。公众是河流保护的行为主体,同时也是河流保护的直接受益者。因此,需要对公众进行河流保护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让河流保护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减轻政府部门工作压力的同时可收到很好的保护效果[7]。

4 结论

生态河流的建设需要多个学科相互配合,坚持以人为本,以治水为中心,以恢复生态系统,为目标,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共同管理。以河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及河流与城市和谐发展为目的,通过保护、恢复和重建河流生态系统实现河流功能的多样化。生态河流的建设可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河流的功能被逐渐弱化,河道被填埋,城市特色丧失。针对城市河流的现状,分析了造成城市河流被弱化的原因,提出了建设生态河流来实现河流的可持续发展。

河流城市生态管理 第7篇

1 河流景观规划概述

由于景观内涵十分丰富, 所以对其解释也各有分说。西方较权威的Webster’s词典将景观概括为: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 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 特别是自然景象。在我国东晋时期, 山水风景画开始从人物画背景中剥离出来, 使之成为文学艺术研究的对象, 景观也就作为风景的同义语沿袭至今。作为景观的一个分支, 河流景观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风景园林以及西方景观艺术, 由于河流景观的研究对象较为特殊, 因而对河流景观也一直未能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定义。文章试着给出以下定义, 以便于分析研究。河流景观规划是以河流为出发点, 在保障河流安全的前提下, 利用综合工程学、景观学、园林学、生态学、美学以及系统论等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河流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 进而提升河流的整体景观效果。

2 城市河流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

2.1 自然性原则

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恢复有助于维持城市河岸的自然形态。合理设置沼泽、湿地以及水塘等涉水建设, 为各类鸟以及鱼提供充分的栖息和活动空间, 并确保生物生长环境的连续性, 并且在此基础上, 增加各类雕塑以及小品等建筑, 提高整个环境的观赏性。

2.2 亲水性原则

水是人们生活当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亲水是人们的原始天性, 大凡优秀的水景观以及水文化都是人们在长期与水接触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 在城市河流景观规划建设当中, 在优化河岸宽度, 充分与城市绿线衔接的同时, 规划出独具特色的亲水设施, 以改善人水关系, 拉近人水距离。

2.3 人文性原则

城市河流景观建设除了要考虑自然性和亲水性之外, 还必须要借助城市的历史名胜和文化底蕴, 将历史人文充分融入到自然景观当中去, 提升城市河流景观的历史人文内涵, 增加城市河流的特色性和观赏性。

2.4 共享性原则

城市河流景观是一个开放性的公共活动空间, 让人们充分享受自然山水乐趣, 因此在城市河流规划中需要照顾到不同年龄以及不同群体的需求。设置一些譬如凉亭、座椅等公共服务设施, 以更好服务社会民众。

2.5 持续性原则

城市河流景观规划建设涉及到众多管理部门, 而且涉资金额也很大。因此, 景观规划设计既要独具匠心, 体现特色, 使景观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观赏性, 又要考虑景观建设→运行→维护等一系列问题, 进行方案优化, 因时因地建设城市河流景观, 提升景观的可持续性。

3 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的措施分析

3.1 截污治污措施

城市化的进程依旧在持续, 加之城市排水管网以及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的相对滞后, 一部分企业将未达排放标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当中, 偷排超排现象严重, 城市河流的水质在不断的恶化, 河流污染情况触目惊心。对此, 首先要控制污水排放源头, 积极落实污水排放标准, 并加快排水管网建设, 以降低排入河道的污水量, 同时要加强河道清理和建设工作, 防止河水二次污染;其次, 着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 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最后, 对城市河流污染严重且周边有清洁水源的, 可进行生态补水, 补充城市河流生态用水需求, 短期内消除河道黑臭现象。

3.2 生态混凝土护坡措施

在城市河流整治建设中, 普遍采用普通混凝土来进行护坡建设。普通混凝土是无孔介质, 其阻断了水体与近岸土壤之间的联系, 使近岸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水生植物也无法在坚硬密实、无孔的普通混凝土表面生长, 同时水生动物也会丧失栖息空间。为有效改善这一现状, 可利用生态混凝土来作为河道护坡和堤岸建设, 利用生态混凝土的连续空隙, 既为护岸植物提供生长空间, 也为微生物栖息提供场所。重建城市河道沿岸陆生以及水生植物群落, 绿化河道护坡及堤岸, 增加绿色自然景观的同时, 也为水体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提供良好环境, 以起到净化水质, 提升生态效应和景观效应的效果。

3.3 滨岸缓冲带措施

滨岸缓冲带通常有林木、草地以及湿地植物共同构成, 一般为带状。滨岸缓冲带的构建能够显著缓解雨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对地面的冲刷, 有效减少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地表污染源, 不仅能阻碍和分解污染物, 也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以及河道堵塞, 增强河道堤岸护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促进生物物种多样性, 改变河道营养富集化情况, 增加城市绿地景观, 改善生物栖息地环境和种群环境。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是当前城市化发展的进一步要求。生态恢复是利用生态学、园林学、美学以及规划设计理论等众多学科领域知识, 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来改善水体环境及植物环境, 以提升城市河道的观赏性以及生态价值。总体来讲, 城市河道生态恢复就是在坚持自然、人文以及持续等原则上, 将城市河道生态恢复有机融合到景观规划设计当中去, 从而建设功能优越、环境秀丽的城市河道景观。

参考文献

[1]付飞.以生态为导向的河流景观规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1.

[2]严雪丹.“自然人本”下的万泉河流域植被景观恢复性规划[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

河流城市生态管理 第8篇

一、研究区概况

(一)研究区现状

南宁古称邕州,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是一座文化多元化,民族多样性的现代都市。市内水文丰富,邕宁县的郁江部分称之为邕江,心圩江即是邕江支流之一。心圩江位于广西南宁市西部西乡塘区,全长约十多公里,发源于今西乡塘区安吉永宁村一带,原是西乡塘一带的自然汇水溪流。2006年,心圩江公园开始着手建造,至今已有近十年。笔者经过调研和实地走访发现目前心圩江公园存在诸多问题。心圩江两岸的居民依田傍水,生活依赖于河道,时常随意开垦沿河土地种植农作物,同时,由于缺乏相关部门和机构的管理,周围城中村的居民也肆意将生活垃圾和废水污水排放进河道,导致河流环境进一步破坏。

(二)研究区问题分析

心圩江面临的问题总结有以下几点:第一,景区规划不合理;第二,水质问题严重,保护不当;第三,沿江植物生态系统破坏;第四,周边配套设施不齐全;第五,周边居民保护意识不强。因此,针对心圩江所面临的问题,尊重河流生态系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基于生态角度的合理开发十分必要。

二、开发目标和理念

(一)开发目标

作为南宁市打造的第一座城市湿地公园,心圩江景观开发建设对于南宁市城市绿化发展和休闲旅游城市升级转型有着特殊意义。尤其是合理定位心圩江在城市休闲旅游中的战略地位很重要,我们通常所说的最佳的景观规划就是在人的利益和自然平衡的基本条件下利用资源,这也是保护和开发城市河流景观的最佳途径。修复城市河流生态的目标并不是让河流系统完全恢复到原始的状态,而应该是适应当下的环境,使河流生态系统具有其必要的生态功能,从而达到新的动态平衡[1]。按照以上思路,为实现南宁市心圩江以达到沿河景观带水利、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首先修缮水利排放设施,恢复洪水抵御调节能力;其次维护河内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农业灌溉;最后以生态旅游为导向,开发规划沿江景观,以旅游拉动社会和经济效益,培育南宁市休闲活动的新增长点,促进心圩江水上旅游网络形成。

(二)开发理念

综观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也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城市河流景观的旅游开发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单一层面的,而是复杂的、多元的。这不仅来自旅游开发自身要解决的问题,还包括生态环境、社区利益等方面的问题。面临如此困境,我国河流景观旅游开发的理念要与时俱进。另外,人类与生俱来就具有亲水性,千百年来人类择水而居,这种特性现在更多地被运用于人类生活环境的设计中[2]。最后,笔者通过对比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认为城市河流景观开发应该以发展生态旅游为核心手段,以生态保护为基本原则,以景观形象设计为依托,以居民休闲游憩需求为目的多方面、综合性的统一发展。在这种形式下,景观设施建设要融合于整体的河流生态系统,遵循河流进行自然规律,努力做好生态维护工作。广西城市河流景观旅游开发,也应当借鉴这种体现可持续理念的、以旅游发展为核心与导向的多元开发理念(如图1)。这不仅符合我国城市河流综合治理的客观要求,也代表了世界城市河流景观带综合开发的主流方向。

三、心圩江景观开发设计

心圩江公园已经开发将近十年,但所得成效却并不明显,近年来由于保护不当、人为破坏较为严重,部分设施设备几近荒废,公园内杂草丛生,公园内风貌大不如从前。由于公园定位和公园本身价值驱使,开发工作需重新开启。图解心圩江景观开发设计,如图2所示:

(一)旅游功能开发

1.景观建筑开发

心圩江景观设计如果没有文化作为支撑是很难具有生命力的。在心圩江河流景观开发过程中要以广西壮族民族特性、南宁绿城风韵为基调,遵循与心圩江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和实用性的原则,来设计沿江景观建筑。倚重景观建筑的空间布局和相互对位关系,使得景观建筑错落有致,和心圩江沿江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景观建筑风格要凸显广西地方民族色彩,外饰、内涵体现广西以及南宁的文化属性。在部分区域适当修缮仿古建筑,如门楼、观景塔、花窗格、风景亭等,增加建筑景观的文化气息。

2.景观灯系统开发

南宁是一个夜生活丰富的现代都市,大部分城市居民喜欢在夜间安排休憩活动。傍晚居民的散步,以及夜晚行人活动都是围绕心圩江公园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沿江的灯光系统成为必不可少的开发内容。首先是灯光的设计:实用照明性灯具应该采用环保节能型的灯源,风景效果灯具应格调不一,突出景区特色,增加旅游观感和视觉冲击;其次是灯光的安置:照明性灯具要与装饰和环境相辅相成,依照游客步道规律性安置。风景效果灯具除了提升观光效果外,还应恰当地分布沿江景区周边,既不能破坏整体美感,也要达到灯光效果审美级别。

3.旅游配套设施开发

心圩江湿地公园的定位是南宁市城市居民休闲游憩区,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是保证湿地公园项目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相关配套设施的开发要紧紧围绕公园的内容要素展开。第一,完善的游客标识系统,涵盖位置名称指示牌、活动标识牌、公益广告、LED信息窗等;第二,游客步道设施,包括步道线路设计、休息座椅、垃圾箱等;第三,康体健身设施;第四,旅游公厕。

(二)开发模式

1.城市休闲游憩空间构建

南宁市的旅游资源与国内一线旅游城市差距还比较大,并且与周边旅游景区内容相似,市内居民在节假日和双休日很难从市内旅游资源中选择。以滨水的步行游览和单车骑道为主要游憩方式比较适合当前心圩江公园定位。适度开发心圩江沿江的游憩功能不仅可以节约城市用地避免另开土地建设项目,还可以拓展城市自身游憩空间;其次,也可缓解旅游高峰期各景点及设施的压力,分散地面客流,同时能够改善城市交通,美化城市环境。此外,旅游开发过程还需要兼顾与其它功能协调发展,例如许多城市滨水区都通过综合开发实现其商务和游憩功能的组合。比如在发达国家的城市滨水区都出现过兼具娱乐功能与商店、餐厅、咖啡屋等内容的复合地带,这种开发方式满足了本地居民及旅游者购物和休闲的双重需求[3]。

2.城市人文景观构建

心圩江公园是南宁市打造的首个湿地公园,因此,开发的目的不单是为了公众休憩,更深层次往往是要体现一座城市悠久的人文历史。南宁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同时也是一座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和睦相处的现代化城市。南宁满城皆绿,四季常青,享有“绿城”的美誉,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心圩江身处其中,承载了众多历史内涵,公园所扎根的人文环境是夯实的,因此构建以人文历史为基础的城市河流景观是符合心圩江湿地公园客观要求的。但是经实地考察发现,目前的开发现状并未涉及相关内容,这也与湿地公园建设的初衷相违背。

3.河流生态系统维护

众多实践案例表明开发目的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可以说开发目的地的生态环境直接决定了开发最终效果。30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生态环境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国众多河流生态系统已经遭到破坏,水质退化等问题比较突出。河流景观开发要依靠生态技术手段对河流生态采取技术性恢复措施,以期达到建设具有生物群落多样性、动态稳定、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目标,主要是将已筑成的水泥混泥土岸线改造为湿地岸线,使之成为生态保育、生态恢复的重要缓冲地段[1]。实际上,生态恢复是个专业性的系统工程,需安排专业的工程人员实地勘探和施工。心圩江的生态建设现状是不完善的,发展空间有待拓宽。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有两点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沿江护岸设计的人性化、生态化问题。目前,心圩江护岸是以防洪的混泥土和天然的沿江土地为主。硬质护岸一方面阻断了水、陆两个生态系统的融合与共生;另一方面裸露的水泥会影响和抑制游客的兴致,影响湿地公园的发挥。建议分期、分重点地进行生态化改造:设置亲民的沿江游憩系统,修缮木质的沿江走廊,设立休息座椅、亲水平台等设施,增强游客和自然的亲近感,使游人乐享其中;其次,要重视沿江旅游环境维护工作,沿岸旅游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开展。心圩江两岸是人口密集的居住区,公园是游憩活动密集区域,作为湿地公园,环境要求不能等同一般城市公园。目前,心圩江沿线环卫基础设施要进行升级改造,重新规划环卫设施建设,要对建筑物外观进行装饰,提高隐蔽性,与周围的旅游环境相协调。

四、研究结论

河流景观旅游开发是城市河流开发的新形式,也是新时期我国城市休闲旅游发展的新方向,基于生态旅游角度出发是符合我国水上旅游开发实际要求的。它能够很好地解决我国水上旅游开发所面临的复杂问题,是现阶段我国城市河流景观带旅游开发的必然选择。城市河流景观开发还要基于资源本身的客观实际,具体操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理论知识培养和技术指导。我国河流生态修复技术起步相比国外较晚,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修复理论和技术,可采取河流试验和推广示范的做法,促进生态技术修复河流生态功能的理论和技术的应用与完善;第二,健全河流景区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心圩江为例,生态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很大程度是因为管理部门没有落实到位,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第三,建立社区参与机制。心圩江湿地公园本身是造福广大市民公众的公益事业,要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还需要政府、企业、全民参与。

参考文献

[1][4]张桂荣,赵波,程大鹏,费宗如,关春曼.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与护岸新技术[J].人民黄河,2014,(10).

[2]顾宗珊,唐世斌,夏圣洁,孙聚荣,刘小英.南宁市心圩江公园景观建设调查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4).

上一篇:教学应用型下一篇:职业院校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