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物联网范文

2024-09-17

健康物联网范文(精选12篇)

健康物联网 第1篇

全国物联网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月1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 要抢抓机遇, 应对挑战, 以更大决心、更有效措施, 扎实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 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马凯指出,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 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方向和推动力量, 对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物联网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 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全局与局部、创新与合作、发展与安全的关系。要按照“需求牵引、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原则, 着力突破核心芯片、智能传感器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着力在工业、农业、节能环保、商贸流通、能源交通、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 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和规模化应用;着力统筹推动物联网整个产业链协调发展, 形成上下游联动、共同促进的良好格局;着力加强物联网安全保障技术、产品研发和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着力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物联网人才队伍建设。

(来源:新华网)

电梯物联网即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 第2篇

电梯物联网也是一个免费的公共信息平台,任何用户都可以免费访问和享用电梯物联网的资源,它更像是一个免费的下列东西:

1、电梯搜索引擎:

电梯相关的企业、产品、配件和服务等都可以在搜索引擎中找到答案;

2、新闻咨询平台: 各种电梯行业内的新闻和咨询,甚至房产行业和物业企业的时事要闻也会在平台上不间 断的更新和播报;(巨额的广告收入)

3、专家维修指导平台:

对于各种类型的电梯故障,平台根据不同的故障现象和描述给出不同的参考解决方案,供维修人员和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4、企业展示平台:

各企业(电梯/房产/物业)都可以充分利用平台的先进传播性展示自己的企业、产品和服务等;(广告收入)

5、电子商务平台&社交平台;爆发力有多强,参照已有的股票炒作模式即可,不多说了。

6、其它信息平台:

当地的天气、出行、重大新闻、股市行情,以及各行各业发生的重要事情等都会实时反映在平台上,供访问者查阅。

政府部门推行电梯物联网的动力:

电梯物联网可以提升政府管理电梯运行安全的水平;提高政府管理电梯安装、电梯维保的效率;及时获取电梯关人故障和电梯事故的报警信息:犯罪行为溯源;

整梯企业推行电梯物联网的动力:通过电梯物联网,可以掌握所有自身品牌电梯在市场上的分布和实时运行信息;可以关注电梯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能够长期跟踪产品及零部件质量并加以改善;提升产品质量;提升品牌影响;提升市场竞争力:

维保企业推行电梯物联网的动力:

电梯物联网有助于提升电梯的维修和保养效率;第一时间获知电梯故障信息;提升管理水平;提升维保质量;降低维保成本/人工成本;为电梯维修和保养业务的量化考核提供客观数据;

物业管理 企业推行电梯物联网的动力 电梯物联网可以帮助物业企业第一时间获知电梯关人故障信息,提升服务质量;监督维修和保养质量:

电梯乘客可以通过电梯物联网获得:浏览小区物业的通知和公告; 了解近期的天气状况;

了解当日的实事咨询和头条新闻;

浏览周边出行信息;

浏览周边的生活设施;各种广告;股票行情;甚至直接通过电梯物联网的平台进行网上购物; 物业报修;社区交友等;

据政府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14年底,全国在用电梯的数量已经达到360万台。电梯是一种特殊的垂直交通工具,这么多的电梯每天要运送数千万的乘客上上下下,电梯的安全运行,可靠运行已经成为社会关心的一大话题。物联网的出现,不仅使电梯界,也使政府监管部门在思考:电梯究竟能否搭载物联网?物联网能否为我们建立起一个很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能提升电梯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电梯运行管理水平,提升整个电梯行业技术能级的平台?本文就是介绍一种这样的物联网。什么是电梯物联网(liftiot)?

电梯物联网即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采用小区组网的方式将电梯方便接入互联网,使电梯、整梯企业、质监部门、维保企业、配件企业、物业企业、电梯乘客、行业协会和房产企业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信息和数据的交换,从而实现对电梯的智能化管理,保障电梯的可靠运行。

电梯物联网的架构

电梯物联网的特点

1)小区组网

n 电梯物联网的发展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和整个电梯行业的发展需要,目前阻碍电梯物联网发展的瓶颈之一在于组网的方式,即物联网数据采集层面;

n 我们采用小区组网的方式,小区组网采用先进的无线技术,实现联网的硬件设备简单可靠,且运行无需流量费用,整个小区组网后再通过一个网络端口,连接至物联网平台,达到一个小区(少于50台)只产生一个数据流量,大大降低后续运行的流量费用。

2)超低成本

我们这里介绍的电梯物联网很特别,其一是花很少钱就能实现电梯进入物联网;其二是不费事就能把电梯带进物联网;其三是不花钱就可以永久享受物联网的各种服务;本文介绍的电梯物联网在硬件成本和后期运行成本上具备很多独特的优势:

n 低设备成本:每台电梯控制器通过加装“通讯转换器”,采用协议方式采集电梯控制器的信息,安全可靠;

n 小区组网:采用小区组网后再进入网络,大大节省数据流量费用;

n 安装简便:只需在电梯主板上加装“通讯转换器”,并将其连至“通讯节点”,即可完成电梯的入网工作;

n 运营费用:由于采用小区组网方式,一个小区只产生一个数据流量,实际每台电梯的流量费用非常低;云架构方式,服务器及后期维护费用低,且运行可靠。

3)电子隔离墙

n 电梯物联网在结构上设置了物联网与电梯控制器之间的“隔离墙”。电梯整梯企业是实施电梯入网的真正主体。通过“通讯转换器”,电梯与物联网之间在物理上筑起了保护电梯整梯企业核心利益的隔离墙;

n 电梯入电梯物联网,整梯企业负责按照政府有关标准将电梯基本信息转换成物联网统一的标准协议信息代码。标准协议以外的信息,整梯企业通过物联网提供的私密通道,同样通过通讯转换器,再经过“通讯节点”透传到整梯企业自己的信息处理平台。

4)信息授权

n 电梯物联网由整梯企业、电梯维保服务商、政府相关监管部门、电梯运营部门等多方组成,各相关角色通过信息授权浏览权限内的信息服务,未授权的内容无法浏览;

n 电梯物联网是一个提升电梯安全管理的平台,各角色根据国家标准及法规,各自享受相关的数据服务,这些服务都是受到信息授权的保护。

5)及时报警

n 电梯物联网通过与电梯控制器进行协议通讯,可准确获取电梯信息,为事故的主动报警提供信息通道;

n “电梯物联网”可以第一时间获知电梯事故信息(关人等影响公共安全的事故)并通过系统消息、短信等方式通知相关人员迅速前往事发地处理。

6)知识分享

n 电梯物联网建有“云博士”栏目,专门用于积累电梯维修经验以及各种电梯知识;

n 用户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输入”云博士“,也可以在网上提出问题,征求答案。其它用户可以在任何时候对这些问题给出解答,这些解答与问题将一起自动登录进“云博士”;

n 输入“云博士”的同一问题答案可以有千万种,大家各叙起见,有对有错。当搜索问题答案时,这些答案会按点击率排队。点击率最高的排在最前面,点击率低的将淹没在答案的大海中。

7)公共通讯标准协议

n 电梯物联网是一个公共信息平台,任何品牌的电梯都必须通过“通讯转换器”将原来电梯的基本信息转换为电梯物联网标准通讯协议(待发布)规定的规范,以便接入电梯物联网平台;

n 由于物联网获取的电梯基本信息采用了“协议”接入方式,而不是外接“传感器”的方式(靠外围安装传感器采集电梯信号的方式),具有对电梯本身无任何影响,安装简单便捷,误报率低优势。

8)私密数据

n 私密信息:电梯的调试信息(运行调试参数、厂家信息和振动曲线等)、非事故的故障信息和配件参数信息等都是整梯企业自己的私密信息;

n 私密信息可以通过物联网“透传”给整梯企业,物联网本身不做任何处理,只作为一个信息通道(“本安型”电梯远程数据块传递)。

9)追根溯源

n 由于电梯加入了物联网,各整梯企业可以通过物联网的设施获取自己分布在各地每台电梯的运行信息。当电梯发生批次性元器件故障或设计问题时,整梯企业可以及时获知该电梯和故障的相关信息,定位故障原因和故障配件;

n 整梯企业用户在ERP或类似的其它管理系统中搜寻同批次生产的所有电梯(ERP提供生产批次及发货信息);

n 电梯物联网还可以帮助整梯企业用户迅速定位这些电梯的地址、同时获取这些电梯的使用单位、维保单位、安装单位、物业公司等相关单位的名称和联系方式,知道电梯年检情况、电梯保养情况、电梯运行情况等信息。

10)安全可靠

n 电梯物联网采用“协议”的通讯方式,数据分析来源于电梯控制器,故障报警准确可靠;

n 电梯物联网定期轮询所有设备和电梯,实时掌握断网、停电、响应太慢、处理不及时等情况;

n 多角色电梯安全管控:质监部门、整梯企业、维保企业和物业企业等角色可以实时获知电梯运行、事故及维保情况,从而全面保障电梯运行安全可靠。

11)云架构

电梯物联网平台完全是架设在云服务上的应用,完全符合云计算的以下特点:

n 海量数据存储

n 虚拟化

n 高可靠性

n 通用性

n 高可扩展性

n 按需服务

n 极其廉价 4 电梯物联网是平台运营

电梯物联网也是一个免费的公共信息平台,任何用户都可以免费访问和享用电梯物联网的资源,它更像是一个免费的:

n 电梯搜索引擎:

电梯相关的企业、产品、配件和服务等都可以在搜索引擎中找到答案;

n 新闻咨询平台:

各种电梯行业内的新闻和咨询,甚至房产行业和物业企业的时事要闻也会在平台上不间断的更新和播报;

n 标准法规平台:

电梯行业内的各种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都可以在平台内进行查阅。

n 互动知识分享平台:

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提出跟电梯相关的技术问题,其它用户可以对这些问题给出解答;同时,这些问题的答案又会进一步作为搜索结果,提供给其他有类似疑问的用户,达到知识共享的效果。

n 专家维修指导平台:

对于各种类型的电梯故障,平台根据不同的故障现象和描述给出不同的参考解决方案,供维修人员和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n 技术交流平台:

电梯物联网将会定期转帖转载最新的电梯技术类论文,为电梯技术人员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支撑;

n 企业展示平台:

各企业(电梯/房产/物业)都可以充分利用平台的先进传播性展示自己的企业、产品和服务等;

n 电子商务平台:

各企业还可以将电梯相关的产品及服务的供求信息发布到电梯物联网上,实现电梯圈的电子商务;

n 电梯圈SNS社交平台: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与单位同事、电梯圈同行保持紧密的联系,了解他们的动态、分享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点滴,共同讨论电梯技术问题,畅谈电梯业的发展;

n 政府和行业协会信息发布平台:

政府和行业协会可以利用电梯物联网这个有利平台发布一些行业资讯和政策法规;

n 其它信息平台:

当地的天气、出行、重大新闻、股市行情,以及电梯行业各企业发生的重要事情等都会实时反映在平台上,供访问者查阅。

相关角色得失分析

1)政府质监部门

电梯物联网可以提升政府管理电梯运行安全的水平;提高政府管理电梯安装、电梯维保的效率;及时获取电梯关人故障和电梯事故的报警信息:

n 搭建电梯应急指挥中心;

n 第一时间获知电梯事故;

n 监视电梯的运行状况;

n 实现电梯、企业、员工的登记和注册;

n 加强对电梯维修、保养、年检和更换配件的管理;

n 自动提醒使用单位和维保企业电梯年检;

n 在线提交电梯检验申请;

n 网上生成电梯检验派工单;

n 自动提醒使用单位和维保企业约检时间;

n 现场电梯电子检验;

n 现场给出检验结果和整改通知;

n 检验报告网上审批和网上发布;

n 通知使用单位和维保企业检验结果。

2)整梯企业

电梯整梯企业通过电梯物联网,可以掌握所有自身品牌电梯在市场上的分布和实时运行信息;可以关注电梯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能够长期跟踪产品及零部件质量并加以改善;提升产品质量;提升品牌影响;提升市场竞争力:

l 掌握自己所有电梯的全部信息:

n 电梯交易信息

n 电梯出厂信息

n 电梯安装地点信息

n 安装验收日期信息

n 网上申请安装开工

n 网上申请安装检验

n 电梯调试日期以及电梯调试报告

n 电梯运行控制柜内部参数

n 电梯内部验收日期以及验收报告

n 质监局开工批文

n 质监局安装检验报告

n 免保期电梯运行状况

n 免保期电梯保养状况

n 免保期电梯年检信息

n 免保期后电梯运行状况(故障清单、急修清单、保养记录等)

n 年检报告

n 更换零部件记录

n 大修记录

n 电梯重大故障记录

n 运行时间累计

n 免保期后电梯维保单位更换历史记录

n 电梯运行状况

n 电梯维保情况

n 电梯实时监视

n 物业对电梯评估信息

n 物业对维保评估信息

n 业主对电梯评估信息

n 业主对电梯维保评估信息

n 电梯更换零部件预警信息

n 企业的电梯产品信息

n 企业的服务类信息(安装、改造、保养和装潢等)

n 电梯搜索引擎(企业、整梯和配件等)

n 云博士(电梯维修保养知识库)

n 行业的新闻、动态及法律法规

n 各种统计报表:

n 故障分类统计

n 配件故障分析

n 配件过期报警

n 过期未保电梯

n 到场速度统计

n 维修用时统计

n 维保满意度

n 二次维修率统计

n 其它类信息。

备注:以上信息的取得,一部分由物联网公共信息自动生成,一部分靠整梯企业的私密信息自动生成,还有一部分是整梯企业对自己公司平台进行日常维护的信息产生。私密信息和整梯企业自行维护的信息与物联网公共平台没有直接关系,绝无泄密和被侵权之虑。

l 这些信息对电梯整梯企业的作用:

n 帮助整梯企业创造条件实时掌控自己生产的所有电梯的情况;

n 帮助电梯整梯企业建立起电梯整个生命周期的完整档案;

n 整梯企业可以通过物联网了解自己电梯的运行情况,保养情况,以及其它有用的信息。

n 对于整梯企业自保的电梯:电梯整梯企业可以掌握电梯运行的运行以及维保情况;

n 对于非整梯企业保养的电梯:如若电梯发生故障或事故,系统可以迅速定位问题根源,明晰责任,避免因无历史记录而产生的责任混淆现象发生;

n 电梯物联网有关电梯维修、保养以及更换配件的记录,为电梯整梯企业的产品设计人员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产品性能提供了有力可靠的事实依据;

n 一旦产品出现批次质量问题:如元器件批次质量问题或设计批次质量问题,整梯企业可以第一时间快速定位该批次所有电梯的安装地点、保养单位、维保人员及物业联系方式;以便于在最短时间内联系相关人员,迅速解决问题,排除安全隐患,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n 随着政府关于电梯使用寿命的政策和法规出台,进入电梯物联网的电梯运行状况处于实时监视状态,安全运行、可靠运行有充分的保障,有利于电梯整梯企业的品牌提升。故使用单位在更换新梯时会更倾向于选择原电梯厂商。

3)维保企业

电梯物联网有助于提升电梯的维修和保养效率;第一时间获知电梯故障信息;提升管理水平;提升维保质量;降低维保成本/人工成本;为电梯维修和保养业务的量化考核提供客观数据:

l 浏览和查阅电梯的详细档案(平台及手机客户端);

l 监视电梯运行状况(平台及手机客户端);

l 提醒维保员工处理电梯故障(平台及手机客户端);

l 提醒维保员工维保电梯(手机客户端);

l “云博士”提供维修参考解决方案(平台及手机客户端);

l 对维保员工维修和保养的工作进行考勤;

l 各种统计分析:

n 故障分类统计

n 配件故障分析

n 配件过期报警

n 电梯工程统计

n 维保满意度

n 过期未保电梯

n 接警率统计

n 急修到场速度统计

n 维修用时统计

n 二次维修率

4)物业企业

电梯物联网可以帮助物业企业第一时间获知电梯关人故障信息,提升服务质量;监督维修和保养质量:

l 监视物业管辖电梯的运行情况和状态;

l 监督电梯维保公司的日常工作情况(维修保养):

l 提醒电梯关人故障;

l 查询电梯使用记录:急修记录、维保记录、工程记录、年检记录、更换配件记录和故障记录等;

l 提醒过期未处理项目,帮助物业企业加强对电梯监管的力度:

n 过期未检电梯;

n 过期未保电梯;

n 过期未换配件;

n 过期未接警电梯;

n 过期未到场电梯;

n 过期未完工电梯;

l 评价电梯维保公司的日常工作情况(维修保养)。

5)行业协会

电梯物联网可以帮助行业协会更加有效参与行业信息和资讯发布平台的建设:

l 行业协会可以在电梯物联网发布各种行业资讯和法律法规;

l 电梯物联网也会为行业协会提供各种统计数据:

n 城市或地区电梯事故(关人故障)次数统计;

n 电梯维保急修数量统计;

n 电梯就业人员等级考评统计;

n 电梯销售和安装情况统计; n 物业公司对电梯维保企业评分统计;

n 业主对电梯使用情况评分统计;

。。。

备注:以上统计数据不涉及具体公司,也不提供明细清单。

l 这些统计数据可以帮助行业协会有效推动电梯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质量提升,提高电梯行业的专业化管理协作水平。

6)电梯乘客

电梯乘客可以利用各种电子设备(PC、Pad、手机等)免费接入电梯物联网,并享有以下服务:

n 了解电梯行业的各种信息,学习电梯的使用常识;

n 浏览小区物业的通知和公告;

n 了解近期的天气状况;

n 了解当日的实事咨询和头条新闻;

n 浏览周边出行信息;

n 浏览周边的生活设施;

结束语

健康物联网 第3篇

在已经过去的半年里,国家对智慧医疗的发展持支持态度,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曾提出“利用信电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而作为科技大都市的上海,正在试图将科技与医疗进行深度融合,从而促进智慧医灯的大踏步前进。目前,上海市政府已将健康物联网定为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相关工作将在近期发布。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表示,健康物联网处于物联网、养老看护和健康服务等领域的交叉点,其中“万亿量级”产业的碰撞令人期待。

对个体健康进行网络化管理

不同于广义的物联网,在传感器、“云平台”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健康物联网更注重“以人为本”。通俗来说,健康物联网的重点在于采集生命体征一一这些数据既能救急救命,也能为慢性病、亚健康人群服务,从而为“全程、全员、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创造可能,即“回归到人的整体,从人体功能的调节人手去研究疾病。”

专家认为,健康物联网是对全生命周期个体健康的一种社会化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思想基础上、对待健康的态度和方法。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及中国电子学会健康物联专委会秘书长宋瑜研究员表示,“健康物联网”的核心指导思想始终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来解决人的健康问题,要把提高或恢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身能力放在首位,而不是仅仅针对疾病本身”,“互联网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物联网则是解决人与物甚至物与物之间的交流,极大地扩展了互联网的应用领域”。

宋瑜提及,健康物联网是由各类数据采集感知终端、近远距网络传输系统、健康云平台、健康数据存储处理计算中心、健康智能专家系统、医疗专家、被照料对象和家庭成员、服务模式和管理人员、社会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以及相关的政务服务系统等的结合,即借助于移动网络等手段以及健康状态的监测和调控技术,对人体健康进行网络化监测、辨识和管理,进而达到维持和促进健康,预防和去除疾病,增进身心稳态水平的作用。

物联网时代的医疗共振

目前,国内普遍存在优质医疗资源稀缺、配置失衡的现状,为了缓解这种医疗矛盾,上海在推行智慧医疗方面下足了功夫。据悉,上海目前正在力推家庭医生制度,但是与庞大需求不成正比的是奇缺的医生数量:平均每位医生要服务2000位居民。

另一方面,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卫生信息化建设也迎来了自己的“物联网时代”。据了解,上海卫生信息系统平均每天产生上千万条数据,已经建立起了三千万份电子健康档案,而每天调阅的信息量已经达到10000次。不断膨胀着的医疗数据使整个医疗界面临一场全新的挑战: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医疗数据,并将之用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高运行效率?

医护资源的供不应求和医疗数据的爆炸式增长一度成为上海市“智慧医疗”发展的一个难题,健康物联网的出现恰好为此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对“老一代”远程医疗,健康物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更加深入,服务也更加透彻。与网络咨询、视频会诊等有所区别,它是对传统医疗的一种创新。一位资深的医改观察者认为,目前医患双方对健康物联网都有所期待,甚至可能因此“倒逼”医改。比如,要让物联网将优质资源从大医院传导到社区,一二三级医院间必须形成梯度服务、双向转诊的模式。

IT界限大佬IBM也从中看到了上海医疗卫生行业从医疗服务到健康服务的发展趋势。IBM中国有限公司医疗卫生行业总经理刘洪对此表示:“大数据、移动等IT技术正在对医院运营模式、服务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事实上,上海市已率先与IBM合作,对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到目前为止,闵行、静安、长宁、松江、普陀等区县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共享,使电子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系统互通。除此之外,一个覆盖六个区县的健康物联网系统正在试点中,当前已经能够为200多万人提供服务。

市场化普及探索

健康物联网将在智慧医疗领域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

资料显示,物联网产业各个垂直领域跟服务市场之和在2012年便已经达到了4.8万亿美元,到2020年这一数字有望接近9万亿美元。2020年的全世界物联网经济增加值预计是1.9万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占15%、保健医疗占15%、保险占11%、银行竞争占11%。可以预见,占据物联网市场大份额的智慧医疗正成为企业的“必争之地”。

虽然健康物联网的前景得到了不少专家和学者的肯定,但是我们不得不意识到,健康物联网的发展仍属于早期。整个医疗界、科技界乃至监管者都未做好充分的准备。

有专业人士指出,健康物联网的普及仍存在一定障碍,以健康传感器为例,至今仍存在一些技术瓶颈,除了脉搏、血糖、血压、血氧等,如果想要获得比较复杂的生命体征数据,现有设备的采集精度还远远不够。而有些技术问题甚至和物联网无关一一比如电池问题一一传感器要长时间联网,电池寿命必须超越现在的水平。同时,需要长时间无线联网的通信模块,必须保证不会损害健康,不会对其他医疗设备产生电磁干扰。

而在体制机制层面,则牵涉到更多相关利益方。上海市经信委在调研后认为,健康物联网涉及政府的卫生、民政、社保、药监、科技、产业等部门,需要建立协同推进机制。而且,远程医疗在目前的医疗政策框架中没有明确的地位,因此,许多项目只能以试验的方式运行。

可以说,健康物联网要想普及,技术、标准、商业模式三者缺一不可。但现阶段上海的健康物联网市场显然仍处于摸索阶段。

尽管如此,上海市政府仍表示将继续支持健康物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根据《上海健康物联网推进工作方案(草案)》,到2020年,健康物联网产业要在上海形成100亿元规模,重点在便民服务、数字医疗、养老看护、康复治疗、医药物流等5个领域推进示范工程。

业内人士指出,上海的医疗信息化程度很高,但是过去更多依靠政府推动;此次在发展健康物联网方面,上海市打算主要靠市场。

智能垫片的开发方也表示,将边走边摸索,继续设计和研制其他一些有趣的传感器,以初步形成商业模式。

在这一方面,通信大佬电信早已做好准备,于数年前便开始为抢占市场做铺垫。据悉,自2007年起,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已经将目光瞄准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立项,并在古美社区率先推行。如今,上海古美卫生服务中心的智慧医疗已经初具规模,辖区内所有居民都能享受高效便捷的社区医疗、远程医疗、智慧药房、无线输液、健康档案、家庭随防等“智慧医疗”服务。

这个面积仅有8100平方米,常驻人口只有4.7万的卫生服务中心,其门诊量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一个小城市中心医院的门诊量,平均每天可达2000-2500次。中国电信无线远程健康服务提供了可用于个人心电、血糖、血压等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分析、检测及共享的综合无线网络健康管理平台,患者只需将体征数据采集、上传,就能够得到远程检测中心的专业处理结果和建议。

截至去年底,上海电信已经打造出了超过3000个智慧医疗社区,将健康物联网服务覆盖了上海一半以上的居村委。

健康物联网是社会发展刚需

问题越多的地方,其实意味着商机就越多。

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目前全球亚健康状态的人数已达到10亿,其中,6亿以上的老人需要得到监护;糖尿病、高血压等患病人群也在逐年扩大中,仅糖尿病患者就有3.46亿人口。目前,中国已成为癌症和糖尿病的第一人口大国。尽管我国的人均GDP年增长率攀升,但是基于医疗条件、运动习惯、健康认知等各方面的因素,我国在健康方面的问题仍十分显著。因此,如何在增长GDP的情况下提升健康状况是当下紧要的问题之一。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逐步逼近,健康物联网再次被提上了日程。

美国有关机构的预测也表明,实施健康管理,将使得脑卒中的发病概率下降75%,高血压的发病概率下降58%,糖尿病的发病概率下降50%,90%的个人或企业的医疗费用降低到原来的10%,健康管理每投入l美元,可在医疗费用上节省6-10美元。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做法将成为城镇化在社区保健、社区养老方面的重要尝试,也是智慧城市的必要探索,将会掀起投资的新热潮。

物联网技术推动数字健康的未来 第4篇

1 关于物联网

在2010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物联网的解释为:通过信息传感设备 (无线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 , 按照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起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以实现智能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医疗数字化的主导概念是基于标准的流程, 将医疗卫生各领域动态关联, 是搭上传感器“快车”实现医疗领域中物与物之间的信息通信[1]。

2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中应用的优势

为了提升医疗技术及管理健康问题的综合能力, 实现多环节交叉与协同, 我们急需共享基于数字化、全方位的健康服务。物联网技术既可实现医疗卫生物品与网络有机结合及数字化流通, 还可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共享。

2.1 医院应用信息化

医院应用信息化是通过建立临床数据中心 (Clinical Data Center) 实现对病人实时的关注、医疗对象即时反馈感知信息、医患关系流程简约化、网络链接实现互联互通等。例如, 首先建立完备的临床数据信息中心, 对所属病患标识激光识别标记, 这样就可以保证病人无论在医院还是在家里, 都能将其状态 (包括具体位置、身体状况、用药情况等) 显示在数据中心, 可以实现医院对病人的统筹管理;同时病人可以通过互联网经激光识别标记进入医院数据中心了解自己病痛的相关信息, 减轻医师答疑的压力。医院流程手续繁琐、排队等待浪费时间, 如果我们采用物联网技术, 依靠强大的互联网, 实现即时办理门诊及入院手续、预约医师等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治疗, 同时利用物联网智能识别和跟踪的特性持续保障病人入院后一系列的用药及器械安全;临床数据中心的建立可以大幅度的减少数据转递的物理连接, 实现跨系统跨区域的数据共享, 并为后续统计工作提供即时有效的数据支持。见图1。

2.2 细节体现高效能的医疗服务

现代医学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可以改变传统医疗手段所带来的细节浪费, 节约大量的医疗费用[2]。如建立完善的电子病历系统, 可提供用户访问完整准确的数据、警示、提示和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能力, 其特点为传送速度快、共享性好、存贮容量大、使用方便和成本低。见图2。电子病历系统一次性投资建成后, 可以大幅度缩减病人的费用和医院的开支。医务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远程存取病人病历并及时调用。目前医院只在本医院保存病人的病历记录, 如果病人到其它医院就诊则需要重新进行检查,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病人的痛苦。而采用电子病历后, 病人在各个医院的诊治结果可以通过医院之间的计算机网络或病人随身携带的健康卡 (携带有无线射频RFID设备的便携卡) 来传输;医务人员使用电子病历系统还可以方便地存贮、检索和浏览病历, 为科学研究和统计分析工作给以丰富的数据支持。

2.3 移动输液管理

医生差错35 %被药剂师纠正, 药剂师差错12 %被护士纠正, 护士的差错可以通过嵌有无线射频 (RFID) 条码的双重对比解决给药的差错, 同时通过RFID呼叫按钮实现电子化的服务请求和响应, 最大化地满足患者需求, 有效地改善医患关系。如门诊护理工作中通过移动输液管理系统自动生成病人信息的条形码, 并打印在输液卡上。护士和病人各持一联, 护士使用掌上电脑在输液前通过扫描输液袋上的条形码自动获取病人信息, 与病人的信息核对无误后进行穿刺。输液中病人有服务需求只需轻按对应自己座位号或者床头的呼叫器, 数据信息就会传输到护士的掌上电脑, 及时为其提供服务。结果为病人和护士都提供了便利, 杜绝了差错和纠纷的发生。

2.4 构建全人全程健康服务体系

全人健康服务从出生母婴保健开始, 利用物联网技术所特有的智能识别及全程定位跟踪技术, 保障新生儿疾病筛查及儿童接种、体格检查, 成人健康体检及健康教育与促进, 老人保健及家庭病床到死亡的临终关怀全程服务体系, 还可以通过省级、市县级和社区医疗服务站将所积累信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全人全程健康信息的转递。

2.5 基于远程通信技术的医疗服务

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以患者为中心, 基于危重病患者的远程会诊和持续监护的服务体系。通过先进的流媒体和远程通信技术, 创建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通过传感器实现医患间的有效通信, 可以排除地域、时间的限制, 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体现卫生服务公平, 提升公众健康意识, 逐步从改善生活方式转变为及时提供救命信息、交流医疗方案。

3 国内应用物联网技术发展数字健康的特点

3.1 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内健康数字化起步晚, 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情况, 数字化医疗设施普及不平衡。据统计, 以财务核算为中心的医院管理系统 (HIS) 普及率不到50 %。沿海发达城市医疗数字化使用普遍较高, 许多以省为单位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已经在进行或规划中。

3.2 数字健康标准化程度低

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的智能化医疗是建立在数字系统标准化的基础上, 信息标准化是进行交换与共享的基本前提。但目前国内的形势是健康信息标准化建设相对落后, 没有相关信息的统一的标准、规范、代码、接口等, 造成一定的经济浪费及重复建设。国家卫生部信息中心已组织医疗信息化公司参与制定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标准及相应的软件开发, 而在新医改中明确提出了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的目标[3]。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数字健康的未来离我们不再遥远。

4 小结

总之,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中有深远的应用前景, 值得采用和推广。健康与人类的生命息息相关, 保障医疗卫生的建设与发展才能保障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不受制约。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不仅可以带动整个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繁荣, 同时会改变传统的医疗服务体系, 让民众享受新时代的多元化健康模式, 进一步推动了人类数字健康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刘林森.进入医疗物联网时代[J].中国信息界 (e医疗) , 2010, 12:49-50.

[2]Ann Scheck Mcalearney.Population Health Management[M].Chicago:Health Adminstration Press, 2003:68-69.

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区别 第5篇

物联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还相对陌生,但事实上我们手边的智能手机已经在带我们走向物联网。每当我们带着智能手机驾车时,它会将我们的位置和车速发送到谷歌。与此同时,谷歌则将用户发送过来的信息汇总生成实时路面交通信息,以供所有驾车的人查询。

传统的互联网用户浏览网站时是点击按钮或者链接从一个页面跳转到另一个页面,有意识的跟网站发生交互行为之后留下行为信息。但是物联网却能在用户还没意识到的情况下就完成了信息的搜集。在物联网的世界就好像充满了隐形的按钮,当用户进入某一特定场景就会触发相应的按钮。小到信用卡刷卡器,大到整个房间,它们都能感知你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响应。比如飞利浦的智能电灯Hue,就能在感知到主人离开房间以后自动关闭。

当然,这些隐形按钮的功能并不仅仅是开关这么简单。物联网公司将我们每次触动按钮的时间还有触动按钮之前的行为以及其它一些相关变量联系起来分析,便能对我们的生活轨迹加以描绘。

苹果的物联网

苹果似乎对物联网已经虎视眈眈,但是对于目前所掌握的技术细节却守口如瓶。他们最近推出了一款名叫iBeacon的技术。iPhone和Android手机用户可以通过它准确定位自己当前的位置,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别。它就像是室内GPS,但是精度更高。这使得开发者在设计隐形的按钮时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苹果通过这个技术能占领更多用户入口,而用户则可借其使自己的设备发挥更强的功能。

iBeacon的信号不仅能在iPhone上接收到,在Android和Windows Phone上也同样能够接收。像Estimote这些公司已经在开放自己的硬件使得其能适配iBeacon的信号。苹果将iBeacon开放给像Estimote这样的第三方硬件开发公司显然是想尽快普及这种技术,尽快占领统治地位。这意味着你只要点一下手机,或者像智能手表这样的设备,就能按下一个隐形按钮。在未来,这种技术还极有可能会被内置到信用卡中,或者嵌入到我们衣服,以及其它可穿戴设备,比如健身传感器、腕带甚至是纹身。

从界面到预计算

我们所有使用的东西在未来都能通过物联网对我们的行为进行感知及预测。比如早晨,你的房间能够通过你的智能手环感知到你醒了,于是自动提升房间的温度,关闭安全系统,还会贴心的为你煮上一杯咖啡。这靠的就是预计算(anticipatory computing)。隐形的按钮以及其它相关的信息可以使得这些智能设备不仅可以满足的你需求,还能预测你的需求。Google Now就是展现这个技术潜力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当你开始使用它时,你的邮件,联系人,日历,社交媒体,浏览记录,位置信息都会被Google加以利用分析,进而向你推送你身边发生的新闻,或者是你正在看的电视节目的信息。还有一些公司通过追踪用户的日常生活轨迹从而得到他们在不同时间最容易出现在什么地方,跟广告商合作可以实现广告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的精准推送。

无处不在的连接

物联网的下一个方向是将不同生活场景搜集到的用户信息,从你的位置到你的关系网成员,整合到一起。这也是大数据的基础。仅仅知道你在什么地方并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通过整合的信息流可以知道还有哪些人也和你出现在相同的地方,计算出你患上流感的概率。找出数据之间的关联是让数据发挥作用的关键。

英特尔的新设备研发小组的组长Mike Bell认为,在未来无论是可穿戴设备还是下一代平板电脑,都会有一个真实的用户界面,但是并不一定的可见的。换句话说,物联网跟互联网的区别并不是给我们提供另一种方式来告诉电脑我们想要什么,而是通过感知我们的行为,自动做出响应,并将自己的动作同步到云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未来跟电脑的交互是告诉它不要做什么,直到它们能够适应我们的生活轨迹。

照顾你的一切

如果上面所说的那些听起来像是读心术,那是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确实就是。Charles River Ventures的Munjal Shah调查了一千个人问他们最希望获得的超能力是什么,结果得票最多的答案是精通世界上所有的语言,但是第二多的答案竟然是让他人感到舒服。 Shah建立这个调查的初衷是为了了解从赋予他们能力的角度是否蕴含着某些商机。而为他人服务让人感到舒服正是物联网所擅长的。首先,我们的设备需要能探测出我们的状态,比如我不怎么动了,可能就是生病了或者心情不好。也许我最近在社交媒体上更新了有什么倒霉事发生在我身上。接着设备就会发送信息给我的朋友,提示他们跟我接触,避免我们感到孤单。

健康物联网 第6篇

物联网如何应用于教育

如果学生们能在一个特定领域收集数据做研究,为有形物体贴上标签以方便查找和分析这个物体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还能够被输入到其他分析程序中),那么物联网就能在教育领域应用了。只要学生们设置好程序(为实物设置标签,把特定数据与将数据输入其他服务分析程序的命令相连),就可以坐回原位,依据研究目的开始收集数据并运行各种程序了。那种不断地走到外面去,接触各种有形物体,在不同的条件下收集各种数据已经过时了。学生们将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数据采集,这将使他们的研究更加精确。

可以说学生创造了一件艺术作品。他们能用许多标签来标记一幅画,包括它被创作的时点、日期与地点,绘画所涉及到的媒体,音频艺术家的评论,甚至是画家们讨论这些画作所带来影响的视频,包括与这些影响有关的图片。这些内容能够通过一个装置了AR编码的扫描仪完成,并将那些数据视同为AR(即强化的现实)数据。人们能在现实物体的顶部看到这些叠加的图片,且对处于同一空间的两个物体进行对比。这个过程不需要参观者拿出手机,搜寻这个画家和这幅画的信息以及关于这幅画的采访。因为这些都已经被标记在这幅画上,很容易就能得到。

如果一个学生想要通过触摸他们词汇表上的某个有形物体来学习外语该怎么办呢?可以创建一些无线射频识别标签,通过这些有形物体的内部结构将它们与词汇表相连,当学生将这个物体放置在无线射频识别器上时,它就会用母语和外语分别读出这个单词。触摸这个物体将会使学生更加专注,还可能(依据他们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更快地学习内容。

随着服务器空间的扩展和移动设备网络连接的更加迅速,物联网将会变得更加普遍,并成为时代主流。

信息化教学新时尚

利用物联网建立泛在学习环境。可以利用智能标签识别需要学习的对象,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调整学习内容。这是对传统课堂和虚拟实验的拓展,在空间上和交互环节上,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增强学生的体验。例如生物课的实践性教学中需要学生识别校园内的各种植物,可以为每类植物粘贴带有二维码的标签,学生在室外寻找到这些植物后,除了可以知道植物的名字,还可以用手机识别二维码后从教学平台上获得相关植物的扩展内容。

物联网在教育管理中可以用于人员考勤、图书管理、设备管理等方面。例如带有RFID标签的学生证可以监控学生进出各个教学设施的情况,以及行动路线。又如将RFID用于图书管理,可通过RFID标签方便地找到图书,并且可以在借阅图书的时候方便地获取图书信息而不用把书一本一本拿出来扫描。将物联网技术用于实验设备管理可以方便地跟踪设备的位置和使用状态,方便管理。

智能化教学环境,在校园内还可用于校内交通管理、车辆管理、校园安全、师生健康、智能建筑、学生生活服务等领域。例如在教室里安装光线传感器和控制器,根据光线强度和学生的位置,调整教室内的光照度。控制器也可以和投影仪和窗帘导轨等设备整合,根据投影工作状态决定是否关上窗帘,降低灯光亮度。又如对校内有安全隐患的地区安装摄像头和红外传感器,实现安全监控和自动报警等。

我国智慧教育建设仍任重道远

智慧教育的建设需要网络基础设施和基础信息平台的支撑,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真金白银。因此,智慧教育也只能从发达地区萌芽,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最后整体推进。

目前,宁波市在智慧教育建设方面已经产生了部分应用成果。例如市民卡进校园,在校园内,师生可凭“宁波市民卡——校园卡”进行图书借阅、电脑上网、食堂就餐、超市消费;在校园外,可乘坐公交车,在商户消费;校方可通过市民卡标识使用者身份,定位使用者位置,并应用于门禁管理、学生接送系统、考勤管理、考务管理等,家长则可及时掌握孩子到离校信息,对孩子在校期间的活动信息进行查询。

应用成果另一亮点就是电子书包,这是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无线设备,学生在校内能从学校数字教育管理平台下载电子教材、课件、辅导材料和家庭作业,校外可以用它进行复习、完成及提交作业,并可以与教师实时互动交流。这是一种新颖实用的教学互动模式,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和家庭教育,学生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进行学习。

东软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李印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认为,目前中国的智慧教育发展还很不够,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现在不是老师在教会学生,而是学生养活了老师。教学方式需要一个变革,怎么去变革?就需要培养老师,但是一年能培养多少人?如果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同样的好老师,可以面向全国来教学,把自己的知识和体系按照规范的流程融入进来,如此效果会越来越好,中国的教育一定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各地探索智慧教育建设案例:

南京:南京理工大学广大师生员工只要通过工资号或学号登陆学校网站,各种信息和服务应有尽有。“智慧校园信息门户”展现了信息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实现了全校范围内主要系统和数据的互通共享,为不同目标人群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实现了服务和管理的双重提升。

宁波:从去年10月份开始,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投入230万致力于宁波市实验小学的“智慧校园”建设,宁波市实验小学配发的“一体机”设施就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老师只需用手指,就可直接在电视上操作电脑,还可以随时地进行标注、板书,保存当前板书内容,就像央视里“读报节目”,与学生的互动更强了。

云南: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与丽江电信签约“智慧校园”项目,将着力打造以校园应用门户为代表的校园综合信息、服务应用和管理手段的统一系统,在基础网络方面建立了校园网(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有机结合的网络体系,实现师生在校内或在外地都可方便地查询、使用和管理相应的信息、系统和应用,方便轻松地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工作和管理。

福建:中国移动福建公司与福建师范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校园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在无线校园、教学科研、校园生活等方面展开战略合作,共同打造全方位、高标准的智慧校园。中国移动福建公司将协助福建师范大学优化校园网络通信质量,通过建设2G/3G、wlan覆盖,实现无线数字化校园。同时,还将建立包括校园迎新系统、校园移动支付、智能掌上化系统等,以满足由管理到教学以及生活等全方位的信息化应用需求,让广大师生享受信息化带来的种种便利。

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与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在新城宾馆签订了“智慧校园”信息化合作项目。将移动通信技术融入到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将传统应用功能延伸到手机终端,使移动终端应用与教职工、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紧密结合,便于师生轻松获取各类校园信息,从而有效拓展校园信息化系统的使用环境。

基于物联网的环境健康监测记录系统 第7篇

1系统方案与设计

系统是STC单片机为核心的传感器网络和Lab VIEW为平台的上位机网络的结合,是一种多功能桌面智能测控系统。 系统主要由单片机主控电路[1]、A/D转换电路(STC12C5A60S2端口可以实现A/D软件转换,便于简化电路)、基于PL2303串口通信电路、上位机Lab VIEW数据显示等电路组成。包括的硬件主要有:STC12C5A60S2单片机、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2]、空气质量传感器[3]、心率传感器[3]、RS232-USB串口芯片和PC。总体框架图如图1所示。

系统通过传感器实现将环境中的被测量到电信号的转换, 由于传感器测出的信号非常微弱,要先将电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处理,然后再将模拟量转化成数字量,即进行A/D转换, 实现数据采集,送至单片机,单片机系统[4]与计算机之间进行通过PL2303芯片进行串口通信[5],最终在电脑上显示测量数据。

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软件设计流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模块初始化、搜寻加入网络、数据采集等。运行步骤为:首先对单片机以及传感器上电进行初始化,然后搜索单片机端口, 单片机主动识别传感器的ID后允许其接入网络,并对其传送的数据进行接收。

计算机与外部的基本通讯方式有两种:并行通讯以及串行通讯。串行通讯较并行通讯传送速度慢, 但通信线路简单, 只要一对传输线就可以实现双向通信,而且STC12C5A60S2单片机内部有一个功能很强的全双工串行口,该串行口有4种工作方式,波特率可用软件设置, 由片内的定时器、计数器产生, 接收发送均可触发中断系统,使用十分方便。对本设计而言,串行通讯速度完全能满足要求,因此本系统选用RS232-USB进行通讯。

单片机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通过RS232-USB模块传输到PC服务器(基于Lab VIEW开发平台)[6],服务器软件系统创建2个线程接收数据,一个线程把接收到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一个线程把接收到的数据送到软件系统中用直观的图形加以表示,可以实时采集显示数据。Lab VIEW设计包括前面板设计和程序框图设计。前面板主要是人机交互界面, 以较为友好的形式展现给用户。程序框图设计包括串行通信和数据处理2个部分。串行通信程序主要用于接收下位机发送来的数据,并将其转换成数组格式,然后将转换后的数据输送到数据处理程序部分进行下一步。数据处理程序接收到上一级发送来的数据后,先分离出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 接着程序判断接收到的数据是否符合处理条件。验证满足条件后,程序将接收到的数据位通过示波器实时显示出来,并根据需要对采集数据和时间进行存储。

2系统测试

系统实际测试时,可以及时采集并显示当前环境的温湿度、人体脉搏心率和血氧饱和度,针对在环境中点燃香烟或者释放打火机的煤油气体时,在程序界面会及时警报。物联网技术已经慢慢普及到人们日程生活当中,基于物联网的室内环境健康监测记录系统简洁方便、实用性强、性能优越, 很好的实现了室内环境和人体健康参数的监测,对长期在室内工作的人群的健康的维护有很大的意义,是一个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设计。

摘要:本设计介绍一种以STC12C5A60S2单片机构成的传感器网络为基础,以Lab VIEW为上位机,可直观展示当前环境的温湿度以及空气污染状况并且可以进行人体脉搏心率和血氧测量。本设计具有体积微小、实用性强、性能优越等特点。

基于医学物联网的电子健康档案研究 第8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值,我们需要建立起一个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平台,以体系医院为区域信息共享平台等。通过信息的共享平台,将分散于不同机构的电子健康数据等整合在一个逻辑完整的信息整体中,并且以此来满足与此相关系的各类机构类型或人员的存档的需求。

1 电子健康档案的定义和发展背景

1.1 定义问题

电了健康档案:是将个人健康等相关信息问题,存储于计算机系统中,并且面向个人提供服务、具有安全保密性能的终身个人健康档案信息,它的推广,使医疗和健康信息共享成为现实的问题。电子健康档案不仅仅是局限于个人单位医疗的信息的问题,并且以此将大量数据,以及记录准确个人健康保健信息档案问题,公共卫生信息情况报告问题,还是整体家庭健康档案信息问题。

1.2 发展背景

我国2009年开始,形成了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记录,并且实施规范化管理制度。通过此项制度来完善居民档案管理的相关政策,实现全民健康的保养及保健工作。

2 基于医学物联网的电子健康档案

2.1 概念

基于医学物联网的健康档案,利用无线医疗技术,将电子健康档案的采集从手工操作,转向智能化录入。

2.2 功能

我们通过医学物联网平台服务,医务工作者还可以实时把健康贴士以及指南针对性的告诉终端用户,实现健康提醒服务、健康知识宣传服务的功能;对用户一些不正常的生理指标,可以提前预先告知,使他们提前预防或去医院检查,使一些疾患消灭于萌芽状态。基于医学物联网的电子健康档案,实现数据实时动态更新服务,并连通了用户以及医务工作者,变死档为活档案。

2.3 特点

基于医学物联网的电子健康档案的特点是:体现于记录的时间长度以及记录的内容范围上,突出“以人为本”,以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的特点问题。

2.4 必要性

居民建立电子健康工作,是一项连续性高,综合性强,是保障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必备措施。它可以满足以下几方面的需求。

(1)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在医疗保健业务工作中,不仅需要获取跨越不同系统的健康信息,还需要获取跨越不同区域卫生管理机构与边界的健康信息,在更大的医疗服务机构范围内实现或追踪诊疗预约与转诊。(2)地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相关需求:社区卫生服务是当前人民群众必不可少的医疗服务机构,建全相关的医疗健康档案尤其重要,实现全民身体素质的提升,并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站的服务,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站的服务工作。

4 基于医学物联网的电子健康档案的优势

基于医学物联网的动态电子健康档案,以健康档案为载体,可以更好地为城乡居民提供连续、综合、适宜、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主要优点有。

(1)形成全面、系统的健康档案,包括个人的生活资料、成长经历、身体信息、病史、医学检查及健康分析评估等;(2)电子健康档案工作实现全国完成联网系统以后,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普查工作会非常简单并且快捷的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提供了更加完善的电子系统,使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更容易掌握,更容易建立好的机构为人民群众服务;(3)是实现了数据共享,使健康数据贯穿医护过程服务,横跨医疗服务机构,跨越地理位置,因此达到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与服务质量的目的。

5 结语

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医学领域的不断应用,建立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优质医疗服务是大势所趋。一方面,通过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使用便捷、实时更新的区域卫生系统,可以提高居民身体状况的预警预测和分析报告能力;另一方面,使广大居民医疗保健更加方便,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自己身体状况,还可以出门在外的时候就近就医,通过电子健康档案,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享受到医疗保健服务[2]。

摘要:文章介绍了电子健康档案的概念及产生的背景,对基于医学物联网的电子健康档案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阐述了电子健康档案的优势及其美好应用前景。

关键词:电子健康档案,医学物联网,医疗保健

参考文献

[1]崔宝善.军队老干部医疗网络服务平台的建立和应用[J].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2009(1):95-96.

健康物联网 第9篇

当前,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 截止到2015年底, 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升至2.2亿, 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6.1%;到2025年, 老年人口数量将上升至2.96亿, 占比达到23%;到2050年, 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突破30%, 是同时期全球老龄化平均发展速度的两倍。与此同时, 未来的一段时期我国的家庭规模还在不断缩小。《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 2010年我国家庭的平均人口数为3.1人, 到2030年家庭平均人口数将缩小至2.6人, 2050年将进一步下降至2.51人, 在未来几十年仍将呈上升的趋势。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和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 使年轻一代的养老压力变得巨大。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随着近年来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民群众对智慧健康养老的需求不断增强, 智慧健康养老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1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1.1 我国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日益迫切

当前, 人民群众对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从1995年到2014年间, 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2010年我国的老年抚养比为11.9%, 到2014年老年抚养比上升到13.7%, 推动社会总抚养比从34.2%上涨到36.2% (见表1) , 2030到2050年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式最为严峻的阶段, 其老年人口抚养比将保持在40~50%, 2016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3.74亿, 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2.22亿, 占比16.16%, 预计到2020年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上升到2.43亿, 届时我国将面临老龄人口增多、老龄人口高龄化和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的巨大难题。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 (2015)

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相伴随的是慢性病患病率的增长, 根据2015年国家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我国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从2003年的123.3‰上升到2013年的245.2‰, 在十年的时间里增长了一倍, 65岁及以上的城市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从2003年的777.1‰到2013年的589.8‰, 虽有下降趋势, 但仍是慢性病的主要罹患人群。据估算, 目前我国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3亿, 慢性病死亡占我国居民的总死亡构成已经上升至85% (见表2) 。老年人作为慢性病的主要群体和多发群体, 需要积极开展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工作, 进行实时的监控和发病时的准确预警和及时救治。随着老年人口抚养比的上升和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的增长, 家庭和社会需要负担的养老压力急剧增加, 对智慧健康养老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资料来源:《中国卫生与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2015)

1.2 我国传统健康养老服务模式与老年人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传统健康养老服务模式与急速增加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我国小型家庭结构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是社会的主流结构, 沉重的养老压力导致家庭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大、要求高, 但是目前全社会养老机构存量小、服务供给明显不足。与此同时, 现阶段我国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人口数量庞大, 根据全国老龄办和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报告显示, 2014年全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将达4000万人, 占老年人口19.5%, 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需求迫切, 从老年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况出发, 需要配备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医养结合的长期护理服务, 才能够保证老年人有尊严的生活。按照国际标准, 3名失能老人应当配备1名护理人员, 按照1:3的比例测算, 至少需要1300多万养老护理人员[1]。

政府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 针对我国养老服务的现状, 建设性的提出构建“9073模式”, 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比重高达97%, 两者在养老服务领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查阅全国老龄办的数据可见, 目前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满足率 (15.9%) 与实际的需求相差甚远, 供给不足和供需矛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养老模式面临的形式越来越严峻。人口生育率的持续下降, 使家庭可供养的能力不断下降, 小型家庭结构对老年人的供养问题形成不可避免的冲突, 子女的养老负担成倍增长;空巢老人家庭数目的增加也使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举步维艰”。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养老医护人员和设施是我国传统养老领域亟待补充的短板, 截止到2015年底, 我国养老机构工作人员不足100万, 持证上岗的人数不足2万人, 养老护理人员缺口巨大;根据《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 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1.6万个, 各类养老床位672.7万张, 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298.1万张, 仅占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22200万人) 的1.3%, 养老机构、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的床位数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极大的差距, 注册登记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现存的社区养老床位无法满足庞大的老年人口养老需求[2]。同时, 我国传统的居家养老无法为处于康复期或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提供周到的养老护理服务, 现有的大多数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以基本生活照料为主要内容, 开设的医疗服务内容较少, 据统计, 北京市约40%的医疗服务机构内未设置医务室, 也没有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养老服务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的相互独立的现状使老年人在自身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发生变化的时候, 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不得不往返于家庭、医院以及养老服务机构三者之间, 在延误治疗, 增加费用的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增加了负担。

1.3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传统健康养老服务模式的弊端给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是将智慧养老、信息化养老、健康养老有机融合, 通过物联网、互联网、信息化技术 (包括智能感知技术、无线定位技术、信息互通和信息处理技术) 等新一代技术手段构建智慧健康养老平台, 采集个体体征信息、居家养老环境等数据, 对家庭、社区、社区医疗机构、健康养老服务机构、大型医疗服务机构的资源进行整合, 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分析处理, 从而提供高效、便捷、实时、智能、低成本的健康养老服务, 以满足人民日益迫切的智慧健康养老需求。由于居家老年人生理功能和心理适应能力的衰退, 以及大部分老年人患有慢性病, 根据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将老年人的需求层次定位在日常生活资料的供应、安全照护、长期的医疗健康照护服务和精神慰藉等方面。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我国智慧健康养老服务领域的市场空间将呈现迅速扩大的态势。据预计, 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份额就将由2015年底的1115万人扩张的2050年的上亿人。巨大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将对养老服务人员数量、效率和专业素质能力形成更高的要求, 依托传统的养老服务方式和手段难以应对, 迫切需要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健康养老领域的产品、模式和服务实施全方位的革新。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可穿戴等智能健康设备终端的不断研发面世, 带动了医疗健康相关产品的智慧化转型升级。各式各样的新型诊疗手段、养老服务商业模式不断出现, 将老人、家庭、社区及医疗卫生机构间的资源实现了有效实时的对接并进行优化配置。通过物联网技术全方位支撑的健康养老服务, 促进了健康养老产业的智慧化升级和转型, 同时也为物联网产业开辟了全新的发展空间, 成为我国经济性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发展方向。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地方政府要支持企业和机构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发展老年电子商务, 建设居家服务网络平台, 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处于物联网时代, 如何革新思维将物联网的技术手段用于健康养老领域, 来降低我国的养老领域的服务成本, 提高健康领域的服务质量, 改善养老领域的用户体验, 已成为我国健康养老服务领域的利益相关者时刻关注的现实问题。

基于我国老龄、高龄人口的持续快速增长、家庭养老能力不断下降、家庭养老成本不断增加的现状,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物联网平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对智慧健康养老资源进行有效充分的整合, 是顺应时代发展对健康养老模式的创新, 对于弥补我国传统养老模式的不足、完善健康养老服务领域的供给渠道, 提高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养老领域卫生服务资源的运行效率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2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构建

随着我国智慧健康养老服务领域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物联网技术的普及,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将成为大势所趋,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健康养老平台作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的核心中枢系统将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智慧健康养老物联网平台的核心目的是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利用物联网技术, 实现老年人、助老服务主体和医疗机构之间的资源进行无缝连接的智能化管理系统, 可以对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等不同的养老服务模式起到支撑作用。

智慧健康养老平台的构建以智能的形式主动管理并满足养老、卫生领域的多方需求, 凭借在系统集成、互联互通、智能处理等方面的高水准, 依托于智能监护终端、多功能智能康复系统、人机交互终端设备、智能呼叫、医疗物联网和电子商务等技术, 保证老年人适时获得预防性和治疗性的医疗卫生服务, 是智慧健康养老领域信息化建设的更高阶段[3]。其以物联网新技术为基础, 以诊疗协同为保障, 以全科医生辅助系统为支持, 以建设智能化、信息化呼叫服务、救援服务、慢病管理服务和康复服务为核心功能, 以紧急救助、居家看护、健康教育、家政服务、预约就医和心理关怀等为核心内容, 建立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团队的签约服务, 结合物联网大数据系统和远程医疗, 实时、智能、动态、全程进行检测, 对居家老年人和慢性病老人的异常指标进行预警, 降低突发疾病的风险, 提供医师咨询问诊、智能的用药提醒、健康教育等功能, 实现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基于功能分析法, 初步确定了医疗物联网平台框架。医疗物联网平台框架可以划分为四个层级, 分别是资源采集层、数据交互层、应用管理层、业务表示层[4] (见图1) 。

2.1 资源采集层

资源采集层作为智慧健康养老物联网平台的初始环节, 包含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型医疗服务机构采集的信息。老年人的信息采集通过智能终端, 市面上用于老年人健康数据分析的智能终端包括居家智能监护终端 (家用生理刘参数监护仪, 睡眠监护仪, 拓展性通用采集终端等) 、智能康复评估终端、人机交互终端设备 (智能手机, 老人PAD, 家庭网关) 、户外定位检测设备 (随身便携式定位仪) 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采集通过社区的数据信息中心、电子信息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建立和维护、家庭医生的随访记录。大型医疗服务机构的信息采集基于电子病历数据库、医院诊疗记录和医院化验检查记录, 通过医院HIS、LIS、MUSE、PACS系统互联分别实现诊疗记录、化验信息、心电信息、CT等检查结果的录入和存储。智慧健康养老的主要思想就是通过物联网平台实现资源的整合与资源的共享, 利用物联网将现有的硬件设备集合, 通过物联网平台的存储能力、计算能力, 满足智慧健康养老对相关资源不断提高的需求。

2.2 数据交互层

数据交互层作为智慧健康养老物联网平台的流转通路和中枢系统, 负责物联网平台的搭建工作, 包括虚拟服务器、虚拟存储器和虚拟网络, 提供中央数据库、网络信息安全、网络数据存储及备份等服务, 使得智慧健康养老的信息和资源的利用率明显提高, 平台的动态部署更加便捷灵活。

2.3 应用管理层

应用管理层是智慧健康养老物联网平台的最关键一环, 负责动态管理资源和支持居家老年人服务管理系统、慢性病老人服务管理系统的相关业务。

居家老人服务管理系统:智慧健康养老物联网平台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将居家老人服务管理系统的核心业务设置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心理慰藉等, 并基于此设置服务项目。居家老人服务管理系统通过智能监护终端、人机交互终端、无线定位系统、可穿戴设备对老年人的生理需要、健康体征数据进行采集, 并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大型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多渠道进行收集, 并将数据上传至物联网平台, 建立动态系统的老人个人健康信息档案, 依靠平台进行进行老人健康生理数据监测、远程门诊、远程咨询、健康知识咨询及管理、紧急呼叫、老年人家政服务、门诊预约、第三方医疗服务, 并借助平台进行自我健康评估和生理数据监测, 真正实现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生活照护的系统化、智能化。

慢性病老人服务管理系统:智慧健康养老物联网平台依据我国65岁以上年龄别死亡率分析, 老年人是慢性病的主要人群,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 慢性病的死亡率也随之增加。慢性病老人服务管理系统基于医疗物联网平台, 下设三个模块, 分别是指标检测模块、趋势追踪模块、智能分析模块。在指标分析模块中, 慢性病老人可将用药情况、饮食运动情况通过智能手机或者网络终端录入慢性病老人服务管理数据库;对于病情严重、无法自理的老年人, 可由医护人员、家庭医生、志愿者、亲属进行辅助监测和数据输入。在趋势追踪模块中, 基于智慧健康养老物联网平台的长周期数据, 通过各种指标的组合查阅生成指标参数的趋势图形, 据此把握慢性病老年人的指标变化和发展的趋势, 为下一步骤的服务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在智能分析模块中, 慢性病老人服务管理数据库通过终端与标准数据库连接, 利用标准数据库中的形式多样的分析模型与专家标准, 对慢性病老年人的用药、饮食、健康、运动指标进行智能分析和动态监测, 并将分析结果以文本形式告知老年人及其家属或医护人员。同时, 基于慢性病老人的各项监测指标的智能分析, 将指标范围内的分析结果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以文本形式发送;将指标范围外的安排医护人员上门服务, 并把检测到的数据录入慢性病老人服务管理数据库方便医护人员调阅, 为治疗提供依据。

2.4 业务表现层

业务表示层作为智慧健康养老物联网平台的功能体现层, 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大型医疗卫生机构基于平台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全局监控和安全提示, 并依据信息进行动态部署、动态调度。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物联网平台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管理数据库和个人信息健康档案管理数据库。家庭健康档案管理系统通过社区居民就诊一卡通或者通过个人的信息录入等方式建立, 关键是以家庭为基本单元进行统一协同管理, 主要项目是记录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联系方式等, 方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老年人的疾病诊治, 家庭医生的诊治记录和应对老年人突发疾病的家庭紧急救治。个人信息健康档案管理数据库通过老年人或其家属上传的个人信息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 将老年人的生理指标数据录入健康档案, 日常承担老年人的生理指标数据变化的监测, 力保实现物联网平台的动态监测。借助医护人员的电子病历数据和用药医嘱进行慢性病老年人的用药提醒, 制定并实施慢性病老年人的健康干预项目, 真正做到慢性病老年人在诊疗各个环节中的实时性和连续性。

大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智慧健康养老物联网平台的顶层医疗卫生机构, 通过社区卫生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老年人信息, 开设物联网平台医学门诊、医学诊断、医学康复、医学会诊、医学教育等项目。老年人及其家属通过智能手机、电脑、PAD等连接居家老人服务管理系统和慢性病老人服务管理系统, 医院医师通过智能终端连接物联网平台, 实现老年人及其家属与医师建立视频对话模块, 进行物联网平台的医学问诊、医学诊断、医学康复指导。通过医学会诊项目实现大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老年人的病症进行医学交流。医学教育项目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对老年人和社区医护人员进行老年人疾病的预防、保健、诊疗和康复的教育。

随着各类智能终端的不断面世、物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智慧健康覆盖人群全生命的周期越来越具备可行性, 老年人的智慧健康养老作为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智慧健康养老的产业化方向日趋明晰, 吸引着产业链中的角色扮演者争相涌入养老领域, 然而基于智慧健康养老平台的各类资源尚未形成产业链的上下联动机制, 这需要政府扮演好自身的角色, 在有效扶持养老领域的同时, 形成约束体系, 是角色扮演者真正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相互配合, 上下联动, 打通智慧健康养老的智能通道, 整合存量资源, 提供协同的养老服务, 使老年人享受便捷放心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

参考文献

[1] 郑玉华, 王楠楠.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难点与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 06:50-52.

[2] 付钰.探求吸收民间资本促进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策略[J].环球人文地理, 2014, 18:104-105.

[3] 宫芳芳, 孙喜琢, 林君, 顾晓东.我国智慧医疗建设初探[J].现代医院管理, 2013, 02:28-29.

健康物联网 第10篇

人口的持续老龄化和慢性病患病率的逐年攀升, 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性的医疗问题。虽然慢性病具有病情长、费用高、需长期照料等特点, 但仍可防可控, 其防控重点在于如何使患者长期保持病情的动态平衡和身体的生理平衡并在发生危险时给予及时有效的救治。因此, 健康监护和健康管理显得尤为重要[1,2], 这决定了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必然会转变到以预防为主, 以家庭保健、社区医疗为中心的模式, 将长期健康监护和医疗干预由中心医院逐步转向家庭和社区。然而, 我国的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正处于起步阶段, 针对普通人群的健康管理和针对慢性病等患者的疾病控制等核心功能仍缺乏科学的平台支撑和有效的服务模式, 亟待改进。

2013年, 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3], 针对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 提出了“围绕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 实施物联网典型应用示范工程, 构建智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等明确要求。物联网技术逐步被引入医疗卫生领域。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医疗健康, 特别是在移动健康领域的应用, 将带动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重新向医疗行业全面整合, 形成软硬件结合的医疗健康管理新型产业[4,5]。

本文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 结合当前健康管理的概念和慢性病的特点, 针对“个人-健康-社区”管理的服务模式, 提出基于物联网的社区健康管理平台, 能有效促进从中心医院为主体的医疗模式到以社区为主体的管理服务模式的变革, 对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架构设计

社区健康管理是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最重要的应用场景, 其移动健康和健康管理等主要功能不仅涉及感知和采集等传感设备, 还包括应用网关和通信网络接入以及医疗信息化和医疗服务资源的整合等[6]。针对社区服务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和现有的健康管理方案的需求, 本文提出社区健康管理平台, 以物联网三层基础架构模式为中心, 结合穿戴式技术等特点, 建立如图1所示的以监护前端、传输网络和管理服务为主要的体系架构。

1.1 监护前端层

监护前端层属于物联网感知层范畴, 主要由多类型的感知设备和信息采集设备组成。该社区健康管理平台以针对户外环境应用的便携穿戴式监护仪和针对家庭环境使用的多参数家用监护仪作为监护感知前端, 同时还包括智能移动终端APP等应用程序, 完成健康管理目标人群的生理体征、健康参数以及环境信息等的感知和采集。

1.2 传输网络层

传输网络层包括各种基础通信网络和网络接入中间件、设备接口模块等, 属于物联网网络层范畴。该层主要依托现有的包括2G、3G、4G、Wi-Fi、Internet多种移动运营商通信网络和宽带网络组网模式, 实现居家环境和户外环境下不同底层监护感知层和上层应用层之间的通信连接功能。

1.3 管理服务层

管理服务层为物联网应用层范畴, 包括系统服务器和终端应用。该平台通过构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进行健康数据管理, 针对目标人群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 同时整合中心医院庞大的信息资源库和疾病管理方案, 提供科学有效的健康干预和健康管理服务;提供智能手机、平板计算机等各种终端应用以及Web浏览器访问等数据接入功能。

2 方案实现

综合考虑现有的社区健康服务模式和物联网技术, 依据上述移动健康管理平台架构, 针对以下部分进行设计, 以实现移动健康管理的目的。

2.1 智能监护终端设计

智能监护终端是社区健康管理平台实现户外和居家环境下的用户群体的生理体征感知和信息采集的关键部件, 主要由便携穿戴式监护终端和家用多参数监护仪组成。

2.1.1 便携穿戴式监护终端设计

穿戴式医疗设备是物联网和移动医疗的研究热点, 同时也是该平台区别于传统监护测量的重要部分。户外的移动监护测量需在保证用户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同时, 提高监护测量的舒适性, 因而生理参数的选择有别于常规监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模拟前端集成方案和蓝牙无线通信技术的便携穿戴式监护终端, 其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 主要包括主控单元、血氧采集模块、心电采集模块、蓝牙通信模块和跌倒检测模块等[7]。

便携穿戴式监护终端采用STM32为主控芯片, 分别设计以ADS1298单芯片为核心的心电采集解决方案与以LED电流控制和基线自适应调节电路为主的血氧采集模块, 以感知受测者的心电、血氧2大生理监护参数;同时应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设计跌倒检测模块, 采集人体躯干运动的加速度幅值和人体姿态, 满足老龄用户等使用人群在户外环境的跌倒监测需求;为实现户外环境监护数据的实时上传和管理, 该终端增设蓝牙模块与智能手机进行数据交互, 利用手机无线通信功能实现与社区健康管理中心的数据上传功能。

2.1.2 家用多参数监护仪设计

家用多参数监护仪设计是移动健康监护平台家庭环境生理参数感知功能得以落实的关键。医院常规的多参数监护仪由于功能繁琐、操作复杂等原因, 无法适用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家庭用户。本研究针对居家环境和普通用户的特点设计一种新型的家用多参数监护仪, 为需长期健康监护的人群在家庭环境中提供简单易用、舒适轻松、可接受度高的健康监护服务, 其框架结构如图3所示。

多参数采集模块具有集成度高、性价比高等优点, 已广泛应用于常规监护仪中, 其性能满足临床诊断的需求, 只需结合自身需求开发控制单元及其他部分即可。因此, 本文在集成的FY0803监护模块和HC-05蓝牙透传模块上进行二次开发, 设计开发由监护测量附件、多参数监护模块和蓝牙通信单元构成的监护测量主机;并利用普及广泛的平板计算机作为多参数信号采集模块的控制单元和交互终端, 开发常规监护控制和数据远程交互的APP, 既有效保证监护测量的有效性, 又提高界面的友好度和操作的交互性。本文采用的平板计算机为基于Android平台、型号为A1的联想乐Pad。结合居家环境的无线局域网, 可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居家现有的无线路由器接入互联网宽带网络并传输到社区健康管理服务中心, 实现数据的远程同步上传和远端健康管理服务器的数据通信。

2.2 智能健康管理APP设计

智能健康管理APP是便携穿戴式监护终端和家用多参数监护仪在该平台下得以物联的重要载体, 其控制交互、数据处理和网络传输的可行度和稳定性高, 因此, 本文利用智能终端主流平台开发智能手机和平板计算机相应的健康管理APP。

2.2.1 手机健康管理系统开发

手机健康管理系统的开发主要包括Android和i OS (苹果公司的移动操作系统) 2大平台的APP开发。APP分别在Eclipse和Xcode集成开发环境下采用Java和Object C语言进行设计。其主要的功能框架如图4所示, 主要包括: (1) 健康监护模块:利用系统底层的蓝牙相关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 实现与佩戴式监护模块的配对和数据传输, 获取心率、心电、血氧等生理特征值和波形数据, 并进行实时显示和存储等数据处理, 同时还对如导联选择、增益选择和脱落检测等监护控制命令的发送; (2) 个人信息管理模块:能对APP登录账号进行如密码修改、用户注册等登录管理操作, 同时可根据个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身高、体质量、联系电话等进行数据录入; (3) 健康管理模块:与后台的社区健康管理服务中心连接, 完成如预约挂号、医生交互和健康提醒等相关健康监护功能。

2.2.2 平板计算机监护管理系统开发

与上述手机管理系统类似, 该研究基于Android的平板计算机开发家用监护仪的监护管理系统, 利用蓝牙通信完成家庭监护主机相关控制命令的发送, 同时接收主机发送的心率、血氧、体温、呼吸、血压等多参数数据, 完成数据远程传输和交互的功能。

2.3 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器的设计

国内外个人健康监护的产品系统并不罕见, 然而大多侧重于对某一生理参数进行检测和数据分析, 忽视各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该平台以标准规范化、数据关联化、结果准确化为设计原则, 对上述的监护终端所感知的生理参数和指标进行数据交换和数据管理储存等操作, 对患者个体进行综合动态分析[8]。该服务器系统结构如图5所示, 采用B/S网络结构, 在Visual Studio 2010环境下使用C#和ASP.NET进行Web服务器的开发, 后台数据库管理和维护则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3 平台应用

本文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架构的社区健康管理平台, 并利用现有的物联网技术和电子技术实现了该平台的初步应用架构 (如图6所示) 。

该平台初步研制了针对户外移动监护的2款穿戴式监护终端, 图7为具有显示功能的穿戴式监护终端样机, 可适用于单机使用模式, 实现心电、心率、血氧等感知功能和跌倒姿态的判别, 也可配合基于Android的健康管理系统APP实现数据的上传等交互操作[7];图8为基于i Phone 4S设计的背夹式移动监护机壳和基于i OS6.0的健康管理系统APP界面, 可利用i Phone实现单导联/多导联心电、心率、血氧等采集功能。

图9为所研制的家用监护仪样机及监护采集界面, 其利用平板计算机能实现心电、呼吸、无创血压、体温、血氧饱和度、脉搏等生理指标的测量, 还可对监护控制参数进行相关操作。监护管理系统还集成了个人信息、服药提醒、健康知识等功能, 以实现良好的健康干预。

该平台还设计实现了包括健康数据接收和处理、健康分析评估、医患互动交流等功能在内的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器。该服务器用Web的方式分别对医生和用户提供相关的导航主页 (如图10所示) , 社区医院和中心医院的工作人员、专家、患者及其亲属均可通过网站进行浏览和操作;对健康评估分析也作了相关算法的研究, 对健康管理有重要的数据支撑和借鉴意义。

4 结语

本文以当前的慢性病和老龄化等现状为契机, 结合迅速发展的物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设备, 提出基于物联网的社区健康监护管理平台的总体架构, 并以此架构为蓝图构建了管理平台的初步架构, 同时研制了多款监护感知终端样机和相关的监护管理APP, 并构建了具有数据管理、健康评估、疾病干预等功能的健康管理服务器。该平台的设计和初步实现为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提供了良好的管理工具和技术支撑, 对健康监护产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随着相关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的逐步完善, 基于物联网模式的健康管理必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吴思静, 郭清, 赵发林, 等.国内外健康信息管理现状[J].健康研究, 2010, 30 (5) :321-323.

[2]邹焱飚, 谢存禧.基于家庭的远程健康监护系统进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 (10) :30-34.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 (2013-02-17) [2014-05-04].http://www.gov.cn/zhuanti/2013-02/17/content_2624393.htm.

[4]谢桦, 陈春妍, 曹剑峰.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3, 10 (6) :493-496.

[5]张世霞.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医疗管理中的应用[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6 (3) :87-89.

[6]孟群, 杨龙频, 赵飞, 等.医疗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探索[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3, 10 (4) :279-285.

[7]周凌宏, 袁衡新, 耿庆山, 等.一种具有跌倒报警功能的移动健康监护装置:中国, CN203153717U[P].2013-08-28.

物联网走进“农家” 第11篇

近几年,物联网如旋风一般席卷了各行各业。农业也不例外,物联网技术开始在全国多个地区推广运用,掀起智能养殖和智能种地的新潮。

截至目前,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已成功召开第五届。然而有关专家指出,中国物联网行业整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需求也刚刚起步,产业核心技术尚未突破,商业模式不够清晰,各地在建设上存在重复投入、无序发展的问题。

很显然,农业物联网不仅受制于整个物联网行业的发展,而且由于农业环境的复杂性,也面临自身特有的困境。

从概念到推广运用

不过短短几年,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势头却颇为引人注目。

浙江托普仪器有限公司(下称托普公司)市场部的芦经理告诉记者,公司从2004年开始做农业检测仪器,2010年在此基础上推出物联网,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种植业、水产养殖、智能监控、食品安全溯源等方面。

“物联网是一种技术和方式,具体的用处很多。托普公司在温室种植和大田种植物联网应用上都做了很多工作,2014年长春农博园开园展出的大棚物联网应用就是托普公司负责的。”芦经理介绍说,从大棚里生产出来的蔬菜运送到上海虹桥,消费者通过物联网平台,就能在屏幕上了解种植的情况。

实际上,近几年成立了不少类似托普公司这样的企业。据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自动化部主任研究员郑文刚估计,全国从事农业物联网的公司少说有三五百家。

“国家从2009年出台物联网政策后,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势头还是不错的。”郑文刚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目前全国很多省都在大力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北京地区,物联网技术在大兴和通州等地的设施农业中已经成功应用多年,在果园、绿地中的应用也已比较成熟。

在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扶助下,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在全国各地落地开花。

2011年,农业部发布《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并与发改委、财政部组织实施了黑龙江大田生产、北京市设施农业、江苏无锡养殖业三大国家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2013年,农业部选择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天津、上海、安徽三省市率先开展试点试验工作,并认定40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东北黑龙江以大型种植业为主,北京以设施蔬菜花卉为主,天津以水产养殖为主,上海以物流为主,安徽以大田生产为主。”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道亮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这些试点项目开展了大量的尝试。物联网技术不是炒概念。成功与失败的根本在于能否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成本与产出是否对等。”

郑文刚也指出,成本问题是农业物联网推广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农产品附加值低,另外老百姓对物联网也需要一个认知过程。”

“前两年是对概念整体认识的提高,这两年已经认识农业物联网的概念,因为一次性投入较大,农业物联网比较适用于规模大的农场,农户还不太适应,不过这也是一个阶段。”芦经理表示。

水产养殖与种植业中优势明显

农业物联网能不能顺利走进“农家”,关键还在于能否为老百姓带来便利和实惠。2010年,中国农业大学与江苏省宜兴市农林部门合作建立江苏省首个物联网水产养殖基地,目前已卓有成效。

“宜兴的物联网水产养殖为什么做得好?因为它具有便利性。”李道亮总结了几点:第一是解决了劳动强度问题。螃蟹脱壳时不能动,如果缺氧就必死无疑,而夏天最缺氧的时候是在凌晨两点到五点,有了物联网,在手机上即可实时知道池塘的情况,不用起床巡塘了。

第二是比较便利。发现缺氧后,在手机上按键就能开通氧气泵。“物联网提供了一种手段。过去靠经验,有经验的农民才能养好螃蟹。现在靠数字,只要手机在手,物联网信息都在上面。”

另外,可以适当增加养殖密度。以前的增氧方式是缺氧时再增,实际上已经对螃蟹造成了损害。现在改变了增氧模式,提前采取防护措施。氧的溶解度在下午两三点钟达到最高,在溶解度最好的时候通过循环让水的中下游溶解氧达到饱和,就相当于白天储存了大量氧气,晚上氧气溶解度最低时就不至于太低。

李道亮补充说,增氧后水中有毒物质也会分解,螃蟹不会发病,食欲也会增加。在使用物联网技术后,明显发现蟹农使用的饲料量增加,螃蟹的规格也增大了。

物联网在种植业上的应用虽然不如养殖业,但也不乏好的例子。郑文刚介绍说,比如,北京大兴区采育镇的物联网示范基地有几百亩地,主要种植鲜切花出口到日本。温室对温度的要求比较苛刻,在办公室通过物联网监测可以查看温度是否达标,同时日本的采购商在网上就能通过物联网平台了解整个过程是否违规。

传感技术和农业决策模型待加强

从各方面来看,国内农业物联网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们虽然一致认同这一点,但侧重点却各不一样。

托普公司市场部经理表示,目前硬件上已经很完善,公司研发以软件为主。

而李道亮认为,国内农业模型的积累不足,加上国内农业生产不能实现完全的控制,虽然国内与国外在软件技术上差距并不大,但在软件系统应用上也同硬件一样,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我们的理念不比国外差,但是我们的工业制造业在材料、工艺、制造等方面整体上比较弱。我们与福建上润精密仪器公司合作,就是因为他们能制造出精密的农业传感器。”

以前水下传感器多用于环保行业,在养殖行业用得很少。李道亮指出,环保可以高成本,而农业不能高成本。“提高性能、降低成本,这是永远追求的目标。”

“国内在感知技术的研究和制造工艺上,与国外都有较大的差距。农业环境比较恶劣,高温、高湿。在野外还有雷击、降雨,对传感器的要求比较苛刻。所以,以前在工业上运用很成熟的传感器在农业上不能直接拿来应用。”郑文刚表示,需要加强相关研究,比如抗雷击性能、耐高温高湿性能和稳定性的研究。

“国内外在决策模型上差距更大。比如荷兰的温室生产管理是全自动化的,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预,而国内目前还达不到。”郑文刚分析,与种植业相比,养殖业收益较高,投入较大,自动化程度相对较高。

健康物联网 第12篇

人口亚健康、老龄化和慢性病是影响居民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的三个主要因素。据新华网报道, 现代化和高节奏的生活使我国中青年群体中亚健康人群的所占比例日益增高。随着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健康成为家庭最关注的热点问题。血压、血糖含量、体重、脂肪含量、睡眠质量、体温和心率等健康数据是身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指导参数。2010年卫生部发布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 提出要适应国民健康需要, 转变卫生事业发展模式, 从注重疾病诊疗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转变, 并制定10项与健康产业发展直接相关的行动计划。《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 并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 积极促进医疗护理、慢病预防、中医养生、整形美容、先进医疗技术研发等健康服务业和相关技术的发展。湖南省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健康信息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大力扶持建设医疗健康信息应用示范重点项目, 如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对湖南省各大医院的医疗数据进行整合, 并构建全省医疗云平台。由此可见, 提供有效的低成本家庭健康管理系统与健康检测设备, 实现对家庭健康数据的监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提前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而且可以极大降低家庭医疗费用的支出。

医疗智能穿戴应用用于搜集、跟踪并管理消费者的健康状况, 成为人们预防疾病和健康生活的一部分。可穿戴医疗设备, 实现了健康数据的采集, 比如心率、运动量、睡眠时间、血糖血压等, 进而对数据进行系统的管理和潜在价值的挖掘。随着云计算大潮的到来, 低成本的可穿戴设备和私有云服务器的大量涌现, 为家庭健康数据的监护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目前大部分私有云产品主要针对的是影音播放和文件存储, 而针对健康服务数据集成监控的云平台少之又少。据调研, 至今为止, 全国还没有一个成熟的面向家庭的基于私有云架构的健康服务平台。

本项目拟从家庭健康数据的监护出发, 提供有效的低成本家庭健康管理系统与健康检测设备, 搭建家庭私有化云平台, 整合血压、血糖、睡眠质量和心率等数据, 对这些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 能让用户更直观地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针对老年人和小孩子的视频监控数据进行行为检测分析, 并提供跌倒等意外情况的提醒。本项目和省内实力雄厚的云平台开发企业合作, 非常有利于本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因此, 本项目的研究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将极大促进医疗健康云平台产业的发展, 实现科技成果到生产力的快速转变。

2 家庭健康数据私有云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服务的对象是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通过医疗智能穿戴设备, 如智能手环、智能腕表与手持式血压仪、血糖仪等, 可以很方便地监测监护对象的心率、血压、血氧脉波等参数, 并且统一上传到家庭特有的私有服务器中, 便于管理;而通过数据管理系统来接收并管理各种设备所传输的健康数据, 并提供手机移动端, 可以让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所有家庭成员的健康信息;通过对数据的可视化建模, 可以让用户更直观地了解自身状态;对监护数据进行实时诊断和提醒, 可以实现监测、数据处理、反馈一体化监护流程, 达到实时监护的目的。

2.1 硬件体系架构

构建一个面向健康数据的家庭私有云硬件体系架构是关键。相比笔记本电脑或者台式机的功耗和存储性能, 网络存储设备更适合作为家庭私有云服务器使用, 不仅能担当家庭局域网内部的文件、媒体和健康数据服务器, 而且还能通过动态DNS服务作为互联网上的Web或FTP服务器使用。基于Wifi、蓝牙等方式, 利用智能可穿戴设备和手持检测设备, 如智能手环、智能脂肪秤、血压计、智能床垫和尿液采集仪等, 采集健康数据并将之传输到私有云服务器。

2.2 家庭健康数据管理系统

基于B/S模式, 开发有效的家庭健康管理系统, 用于接收设备传输过来的健康数据, 并进行统一存储管理。用户可以使用任何一台电脑或手机登设备, 轻松访问服务器, 并获取和了解家庭成员的健康信息。

2.3 健康数据的可视化模型

在数据采集和传输的过程中, 像血压和心率等健康数据信息都是零散的, 对于持续性监控家庭用户的健康状态变化没有太大意义。并且大量的陌生健康数据信息, 让用户无从着手。通过对这些大量健康数据的统计, 向用户展示我们熟悉的饼图、直方图、散点图、柱状图等, 使用户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数据, 了解自身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这是本项目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

2.4 健康状况预警系统

首先, 给每一个类型的健康数据设定特定的阀值, 当数据超过或低于阀值时, 能够及时通过短信提醒等方式反馈给用户, 使用户能及时了解自身的健康状态。其次对同一类型的健康数据进行分析, 分析其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发生的变化和预估该变化可能会引起的疾病, 及时推送给用户, 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能让用户合理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及时就医, 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3 结语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家庭健康数据私有云系统的设计与运用, 能够实现对家庭用户的实时监护, 实现对家庭成员的健康情况的追踪, 并根据系统中提供的健康状态预警功能, 进行早期的干预, 减少人体疾病的发生。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的不断进步, 人们获得了好处。但是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 大部分人不能及时检查自身的健康状况, 使得一些疾病没能得到提早治疗。为了解决实时健康监护的问题, 通过物联网技术, 设计一种家庭健康数据私有云管理系统, 从而实现对人的健康数据的采集与管理, 完成对人体健康状况的全天候监测。

关键词:物联网,家庭,健康数据,私有云,全天候监测

参考文献

[1]李丽娟.浅谈健康数据库[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8, 25 (3) :195.

[2]李飞扬.浅谈医疗健康监护管理系统[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4 (15) :62-63.

[3]张菊梅.面向社区的健康信息实时监测与管理系统[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0.

上一篇:读图时代论文下一篇: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