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教学范文

2024-09-18

民族地区教学范文(精选12篇)

民族地区教学 第1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声乐教学,探析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其中少数民族聚居较为集中的是黔南、黔东南两个民族自治州, 世居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水族, 侗族、毛南族等, 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和凯里学院两个地州市民族高校中, 除了来自省内外的汉族学生, 少数民族声乐学生占着很大的比重。

一、贵州地州市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 贵州民族地区高校沿袭传统的欧洲音乐教学模式, 声乐教学上基本以“洋唱法”为主, 偏重传统西洋美声和汉族民歌的演唱, 对少数民族歌曲的演唱缺少挖掘和发展, 这样的模式违背了民族地区和民族高校音乐教育办学的特色性, 从一定程度脱离了少数民族母体文化, 本该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声乐环境没有得到利用和发展。少数民族原生态各具音乐特色的演唱和表演, 逐渐被“洋化”和“变异”的现象日益普遍, 这种现象值得身处民族高校的声乐教师思考。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这样的例子不少见: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刚进校时, 能够用自己的民族语言演唱家乡的民歌, 而且嗓音条件也不错, 可是经过一至二年的“洋唱法”训练之后, 不但没有唱好汉族民歌和西洋歌曲, 就连自己的母体语言歌曲也不会唱甚至不喜欢唱了。那么, 产生这样后果的原因何在呢?主要是声乐教师没有认真考虑周全, 一是教学理念不够合理, 动不动就给学生布置《花非花》《共和国之恋》《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和意大利歌曲给学生唱, 把学生使劲往所谓“规范发音”的道路上拉, 这样却导致了“千人一声”“千人一面”的结果;二是忽略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母体音乐或者语言文化, 不善于开发学生内在的民族音乐潜力, 不了解学生的情况盲目教学, 不能够“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二、因材施教, 区别对待, 探索贵州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新方法

作为民族地区高校的声乐教师, 笔者认为, 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欧洲声乐教学理念, 大胆改革创新, 在保证来自省内外汉族学生所谓“规范教学”的前提下, 应当结合本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 大胆地将少数民族民歌引进高校声乐教学课堂, 贵州的侗族大歌、苗族飞歌与水族民歌等引入课堂具有可行性, 近年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例如在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改编的水族民歌《乌落努渣浪的夺落留努 (水语:在那金凤凰起飞的地方) 》荣获声乐类三等奖;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 凯里学院的《芦笙场上》荣获声乐类二等奖;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侗乡情歌》荣获声乐表演二等奖, 凯里学院的《侗歌:蝉之歌》荣获声乐类三等奖。其次, 贵州黔东南的侗族大歌蛮声海内外、苗族歌手阿幼朵的“飞歌”从家乡飞到北京乃至世界, 都体现了民族声乐的无限魅力。

笔者认为, 为了体现民族高校音乐系办学的特色性, 充分挖掘和利用民族地区音乐文化资源为社会服务, 可以用如下方法来解决。

1. 修订和调整结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 组织专家团队编写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声乐教材。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材是实施教学的重要硬件, 贵州具有全国唯一的三都水族自治县, 黔东南苗族、侗族, 黔南布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域, 高校音乐系可以组织人力下乡采风和调研, 将侗族大歌、苗族飞歌、水族民歌以及其他具有丰富音乐特点的少数民族民歌通过记谱整理编纂后供课堂使用, 使民族音乐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也可借鉴贵州音乐界部分专家和音乐人士编写和整理的诸如《黔之韵》《唱不完的欢乐歌---韩贵森音乐作品选集》《霜叶咏诗情—潘国强声乐作品选》等乡土歌曲文本, 很多贵州地方优秀民歌通过这些途径直接或者间接地进入了高校课堂。

2. 聘请演出经验丰富的民间“歌师”进入高校课堂讲课和演唱。

让学生体会和学习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歌风格, 并在声乐学习中将本土音乐和科学的发声方法相融合, 让民歌演唱既有民族性, 有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让民歌的审美娱乐功能不“变质”。这方面, 民族院校通过邀请民间歌手到课堂讲学已经有成功的先例, 贵州民族高校水族民歌和侗族大歌的演唱已经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奖。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没有特色定位就没有发展。而且, 贵州地方院校声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地方音乐文化工作者以及中小学音乐教师, 因此, 强化本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教学应该是民族高校音乐系办学的重要定位。

3.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根据民族声乐歌曲的特点安排教学, 在水族民歌和侗族大歌的教学上, 可以采取一对一、一对二和一对多等形式进行上课, 教学环境不能单一的使用小琴房, 可以结合歌曲特点灵活选择教学场所, 根据贵州地方民族声乐的需要, 特别是侗族和苗族歌曲, 需要分声部进行练唱, 可以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多多种教学模式向结合。也可以通过录制视频、带领学生到苗寨、侗寨深入体验等方式进行教学。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不仅适合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 更适合多声部民歌教学的要求。在授课形式不变的情况下, 适当运用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进行教学, 不仅没有改变国家规定的授课形式, 而且还丰富民族声乐课堂教学内容。同时, 又能更好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值得提倡。

三、重视和创新地方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1. 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的需要

随着中央二号文件的逐步实施, 贵州省工业化强省战略进程的加快, 曾经诞生于乡土社会的音乐文化也会随着工业化经济结构以及现代城市音乐文化的冲击逐渐淡化乃至消失, 新的音乐文化的诞生不是无源之水, 真正优秀的民族文化一定是诞生在本民族文化的历史根基上, 例如由邓承群老师编曲的仡佬族民歌《情姐下河洗衣裳》由贵州知名歌手穆维平传唱后, 歌唱家阎维文也曾演唱此曲;贵州布依族民歌《好花红》也通过知名歌手龚玲娜以及吴碧霞、阎维文等歌唱家的演唱而蛮声国内音乐界, 贵州民族声乐的发展, 对宣传贵州意义重大。

2. 服务本地方民族文化的需要

随着城市文化建设的兴起, 每座城市都在为自己的城市打造文化品牌。而最具有影响力和便于通过旅游或者媒体传播的莫过于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因此, 贵州民族高校必须重视和探讨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方法, 积极培养出适合本地区民众审美需求的歌手、中小学教师和音乐工作人员, 为地方音乐文化活动打好

论新疆现当代舞蹈家康巴尔汗的教育成就

穆巴拉克·阿孜古丽 (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维吾尔族著名舞蹈家——康巴尔汗是新疆现当代维吾尔族舞蹈的集大成者, 是杰出的艺术大师。她从小就深深受到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熏陶浸染, 奠定了她将一生心血都奉献给维吾尔族舞蹈艺术事业的基础, 本文主要从创作代表性剧目, 培养优秀学生以及对维吾尔族舞蹈系统化的传承整理几方面论证了这位艺术大师对新疆舞蹈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以及对艺术境界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康巴尔汗;舞蹈生涯;教育生涯

一、身世背景

1923年, 在祖国西北边陲喀什噶尔古城, 一位打馕人库尔班的小小馕房里, 有一个美丽漂亮的小姑娘呱呱坠地, 而她就是如今新疆现当代维吾尔族舞蹈杰出的的艺术大师——康巴尔汗。

在新疆一直流传着一句这样的民间谚语“会说话的就会唱歌, 会走路的就会跳舞”。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 康巴尔汗从小就显露出了她的舞蹈才华, 那时的她每天都能听到父母边和面边唱歌的声音, 特别是面团击打案板的节奏音, 伴着父母的歌声, 听着听着自己也学会了跟着轻声哼唱。到了每逢节假日时, 家里会来许多亲戚朋友们, 他们坐在葡萄架下, 弹着都它尔, 敲着手鼓唱着歌, 这时的康巴尔汗还会情不自禁的舞动起来。有时康巴尔汗的父亲还会拉着她去艾提尕尔广场, 挤进围聚的人群里, 看她们弹唱跳舞, 这些表演深深的吸引着康巴尔汗, 从小并没有接受过正规舞蹈培训的她竟然能从那些舞姿和节奏的变化中, 分辨出什么是赛乃姆, 什么是萨玛舞, 真是天生具有着舞蹈天赋啊。

可是好景并不长, 当康巴尔汗刚刚打开记忆的门扉时, 离乡别井的命运就降临到她的一家。为了生计, 父亲举家迁移到苏联, 从此以后她也就远离了故乡, 远离了祖国。就算多少年后回到家乡, 也再回不到那充满歌声与欢乐的馕房小屋了。

1.学习舞蹈

康巴尔汗离开家乡来到苏联, 虽然到了新环境开始要去适应新的生活了, 但康巴尔汗却从没放弃舞蹈的梦想。年仅十三岁

扎实的基础。这样, 才可能更好的实现为本地音乐文化服务的办学目标。

3. 是贵州地方民族高校音乐学专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贵州民族高校的声乐教学如果要区别于以专业音乐学院为代表教学体系, 必须按照地域和教学目标的不同, 认真分析并制定利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组织高校音乐学专家团队编撰适合课堂教学的民族音乐文化教材, 努力加强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 确立不同的声乐教学方法。因此, 声乐教学一定要紧密的跟本土音乐结合。比如黔南地区三都的水族音乐、黔东南的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等, 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审美基础, 但是, 本地高校的教学却对此深入不够, 应当引入高校课堂教学, 应当进行广泛深入的保护与研究。

4. 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

国家规定中小学音乐教材中, 乡土教材内容需占20%, 而中小学教师要依靠学校来培养, 如果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不具备区域音乐文化的素养, 中小学音乐工作也不能很好的承担。因此, 重视少数民族声乐教学, 尤其是地方民族师范院校, 是一种必须的、必然的文化选择。

综上所述, 贵州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育的民族区域化正在探索中, 需要一批具有良好的民族区域传统声乐修养的教师, 的她参加了塔什干舞蹈学校的专业考试。开始她并没有抱任何期望, 毕竟她从没参加过正式的舞蹈训练。可在公布考试成绩时, 康巴尔汗竟然被录取了, 她做梦都没有想到。

康巴尔汗第一次走进了这艺术园地时, 宛如来到了一座百花争艳, 璀璨美丽的花园。她被这里的各种舞类那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所吸引。她就像一个渴望乳汁的婴儿, 贪婪地吸收着舞蹈艺术的养料。但她总是对自己的功底不满意, 认为自己还是缺乏天赋。因此对往后的学习更加认真努力。课后往往会比别人多练习几遍甚至几十遍。清晨踏着朝霞与露珠, 夜晚踏着皎洁的月光。就这样不停地苦练着,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她的成绩在不断的增长, 专业水平在不断的提高, 她的努力也吸引着老师们对她的关注。1939年初, 荣获过红旗勋章的阿拉木图红旗歌舞团来到学校面试高年级的学生时, 康巴尔汗也来应试, 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被顺利的录取了。老师与同学们都热烈的祝贺她。在红旗歌舞团的日子, 是康巴尔汗奠定艺术基础, 发挥才能的关键时期, 也是她一生中最难忘的岁月。她一边学习, 一边参加演出, 每次演出她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给红旗歌舞团增添了不少光彩, 也为自己的艺术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 她的艺术潜力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舞团里的老师开始特意为她编创了维吾尔族舞蹈, 这是康巴尔汗生平第一次排演自己本民族的舞蹈。

2.演绎生涯

康巴尔汗于1942年4月回到了自己离别已久的故乡, 并先后担任了新疆塔城文工团以及乌鲁木齐维吾尔族文化会文工团演员。在当年的5月参加了在乌鲁木齐举办的14个民族歌舞比赛, 她表演的《林帕黛》和《乌夏克》舞蹈得到了好评, 并荣获一等奖。被人们称之为维吾尔族的人民演员。之后, 她不断向民间艺人学习, 并经过自己的整理后, 相继创作和表演的舞蹈有《顶碗舞》《达坂城》《那孜库木》, 以及《喀什赛乃姆》等。她在表演中的每一个舞姿, 都在表达着一种情感, 并具有特定的意义,

从语言文字, 谱例编撰, 音乐采集等田野采风入手, 加强民族音乐课题建设, 需要研究推广具备系统的各民族区域原创的声乐技术训练教程和声乐作品, 更需要招考符合客观声音、身体条件的学生, 贵州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探索任重而道远, 需要贵州广大声乐工作者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应华.《保持贵州特色, 拓宽艺术眼界—浅谈“多彩贵州”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专业的课程策略》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7.1, 63页.;

[2]张映兰.《本土化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研究》艺术教育.2011.12, 53页;

[3].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 载《中国音乐学》, 2004年第1期。

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模版) 第2篇

内容摘要

在云南省华坪县通达乡的少数民族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时遇上很大的障碍,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语文知识,首先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及思维方式,在日常教学中首先从掌握普通话入手,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

少数民族

语文教学

普通话

口语交际能力

一、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教学因素

位于云南省华坪县通达乡,是个一傈僳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通达乡傈僳族山区的社会和教育情况直接影响着华坪县的发展和繁荣。一个民族地区的文化素质,不仅反映出该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而且还决定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对高素质的人才要求越来越多,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有自身的困难,一是经济条件落后;二是文化资源匮乏,教育资源短缺;三是教育教学上没有实现性息技术化,再加上各个村户之间间隔比较远,学校分布在山中。因此,要落实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教学的要求,在短期内是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我们教师只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渐次进取,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一个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更应该懂得分析傈僳族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以及语言表达特点,从中提出教学中一些有效的的方法,为培养山区人才尽我们的责任。

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性格特点及思维方式

1、自尊和自卑并存。傈僳族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较强,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维护自己的民族尊严。在学习中不甘落于人后,为家族争气,为本民族争光,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学会与别人和睦共处,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与此同时,他们强烈的自尊心也很容易演变成强烈的自卑感,如学习中遇上发音不准或词语读错后就畏缩不前,来个沉默是金,此情绪又极易传给别人。

2、傈僳族学生喜欢齐答群读,害怕独答,性格较内向。傈僳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常常欢聚一堂,边歌边舞。这一风俗在学习中使他们表现为学习中喜欢齐答群读。在这过程中,他们态度认真,声音洪亮,振振有词,兴致很高。如果遇上老师提问独答,他们就埋下头,眼睛不敢与老师接触了,往往是“茶壶煮饺子”—有语难言,或者来个有语不言。此种情况的发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受他们日常习惯的影响,另一方面来源于学生的害羞心理。

3、傈僳族学生常借助傈僳族语进行思维,思维方式具体形象。在山区居住的学生,由于交通闭塞,生活和学习环境非常艰苦,缺少五彩缤纷的现代化大都市生活的影响,学生思想单纯。但是,因为和外面世界接触少,见识少,知识面狭窄。生活中对事物或语言现象的观察缺少应有的训练,严重影响了他们的逻辑、抽象思维的发展。在语言方面,傈僳族学生在儿童期主要以本族语言为交际工具。稍大些,才慢慢学讲本地的汉语方言,大多数学生是进入学校后才学习普通话。因此,他们的汉语思维相对滞后,形成了一种逆向思维,学习很吃力。

三、教学对策

1、结合实际通过口语交际使学生掌握普通话

傈僳族是一个拥有自己民族语言的民族,而且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和汉语有很大的差别,解放前傈僳族的居住方式非常简单,对种植和养殖方法也比较落后,直到现在部分傈僳族仍然保留着落后的生产方式。并且对外界的了解性息条件有限,因此傈僳族的语文教育对于学校而言,应该是学校教学任务的重点,也是难点。

首先,我们安排具有一定傈僳族语言功底的教师负责学前班及一年级的教学任务。通过双语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拼音的拼,写,读。在学校内,让大家养成讲普通话的好习惯,让学生不自觉的将普通话与拼音相结合起来,学校广播也该充分担当普通话教育者的角色,广播在课休时适当播放一些优秀课文或者新闻,创造出一种普通话氛围。利用一些课余时间让学生组织演讲比赛,在课余时间组织大家玩一些组词接力小游戏,这样既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动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然后,走出课堂,体验生活。现在许多教师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在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拓展学习空间,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受到地理因素,社会经济等因素等影响,少数民族地区不要说是小学生就连高中生对语言掌握都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少数民族语言只能在本民族地区交流,以后要走出大山,走向社会,尤其遇到外地人,如不能与其交流,必会影响其发展。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必须引导正确说普通话为主,语文教学中必须正确引导,最后以达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走出课堂、体验生活应该说对学生的口语交际是非常有利的,现在的课堂,总的来说是枯燥无味的,当学生走出课堂后,他们会感到全身心的一种愉悦,会觉得有许多话要说,在这种动机的启示下,他们的交流肯定是活跃的,这种情境下,普通话也就发展了。

其次,创设口语交际情境,课堂这45分钟的教学是很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所以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课余活动来促进口语交际也是确实可行的。在活动中,让学生玩中去学,玩中去发展,在这些愉悦中去获取真知,去发展口语交际的能力,应该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组织一些活动,如自编故事,自讲演,自编谜语互回答等各种形式,来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总之,语文教学中只有尽力创设口语交际的交际情境,通过灵活多样,变化万千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动口、动手、动脑,让他们思维活起来,想象活起来,语言活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口语交际能力。最后,精选“问答”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问答”即现新课标中的问题教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尽量达到科学、合理,尽可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问题的欲望,合理的问题提出有些是课前预先设计好的,这些课前预设的问题有时往往脱离课堂实际,理论性色彩太浓,有些问题则是根据课堂上的实际,临时提出的,恰恰是这些临时提出的问题更具实际,但是所有问题难度都不应该超过一个标准,确保大部分学生能通过思考后能回答,如果题目太简单,则没有探索性,如果太难,则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不一定要教师提问题,学生间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回答问题,学生和教师之间也互相回答问题,在这互相考问的过程,就是互帮互助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提高学生普通话口语交际的过程。

2、应用教学策略提高普通话水平

鼓励

在少数民族教学中,如傈僳族,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强烈的自尊心又容易转换为强烈的自卑心,如果在阅读课文时遇到不知道读音或者发音不准的的字词读错过后就畏缩不言,来一个沉默是金。如果这时遇到老师批评,这种情绪非常容易传染给其他学生。因此在学生阅读训练时,在班上培养一些语感比较好并且普通话标准的学生作为带读生,通过带读让学生在一种相对轻松的环境进行阅读,学习气氛也活跃起来,对有进步的学生,直至所有学生参与带读,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再逐步上升为互读互检,教师及时范读,听录音磁带正音,多种方法识记词语等。对学生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多加表扬和鼓励。因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有了自信,他们就能克服学习困难,战胜自卑心理。

讨论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性格内向,害怕独自回答问题,为克服这样的情况,我组织一些一些组词接力小游戏,这对词句的训练非常有效,能让全班参与,鼓励学生学习。对一些课堂上的知识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回答问题。小组产生的不同的意见大家再来讨论,因为大家都参加了讨论,所选的代表底气足,再加教师因势利导,改变了原来死气沉沉的学习场面。学生学习兴趣浓了,学习劲头更足了。

四、总结

论民族地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第3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学质量;学习效率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能体现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民族地区由于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不能发挥其作用以及价值,所以说在民族地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民族地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激发初中生作文教学的兴趣

在民族地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并没有重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就不能有效地开展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充分促进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在民族地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挖掘生活素材,在民族地区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优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地理环境,在生活中得到大量的作文素材,充分体现出民族地区独特的特色,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进而使得学生抒发出真善美。

在民族地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质量和学习的效率。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利用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开展。在民族地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写作信心,能够激发学生对初中语文作文的兴趣,进而提高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对学生进行个性的评价

在民族地区中,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个性的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能够使得民族地区的学生得到一定的自信。写作对于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信心,不敢对写作进行尝试,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优势,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发挥出学生的潜能,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鼓励,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信心。教师不需要对学生进行比较,而是让学生跟自己的过去进行比较,能够学会客观评价自己,提高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鼓励写作的信心,扬长避短,使得学生能够写出优秀的文章。

综上所述,在民族地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还要依照民族地区学生实际的发展特点,从民族地区所具有的民族特色中发现大量的素材,指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把生活素材与作文教学进行相结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初中语文作文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初中语文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民族地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冉平安.新课标下民族地区初中作文教学刍议[J].大江周刊:论坛,2013,6(10):194-195.

作者简介:阿西勒铺木,男,1982年11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四川省越西县上普雄民族学校,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少数民族地区阅读教学浅见 第4篇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民族语言障碍和学生阅读面的狭窄及其外界信息来源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阅读教学的深度;二是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灵活, 教学方法的选用不够多样, 这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以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教学方法的选用等, 结合我多年从事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的经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教材的把握

1. 灵活使用教材, 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但它不是唯一的。现在我们倡导“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而用又体现为灵活地用, 有选择地用, 创造性地用。教材可以是一个起点, 一个入口, 一个方向, 一个素材。不要放着身边鲜活的形象和事例于不顾而紧绕着书本转圈子。

首先, 应该在头脑里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为实现阅读的教学目标, 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开发。适度取舍, 取其精华处, 舍其远离学生实际处, 进而为充实教材、超越教材有选择地择取乡土资源。因人、因时、因地而制宜, 信手拈来, 融会贯通。如理解“广场上人山人海, 热闹极了。”中“人山人海”一词, 学生别说到过广场, 就连到过乡镇的也很少, 因此, 学生很难体会到那种热闹场景。教学时, 我从学生实际经验出发, 让学生想想六月二十三上山赶“山苏街”的情境, 也可以让学生回想村子里婚丧嫁娶时的场面, 进而理解“人山人海”的意思。

其次, 要充分挖掘教材与本土资源的可链接处。小学阅读教学的内容尽管多是学生初次相识的, 但是都有共性与个性, 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之间, 总有一个相似点或联接点。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对当地自然、文化资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对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面与度有整体的把握, 然后寻找切入点。例如, 教学《林海》, 可以联系身边特有的人文景观, 联系本地巍峨的群山以及去到山林时的所见所闻想象开来。学生有了熟悉的事物的形象作参照, 就会自发产生阅读期待, 给阅读教学带来效益。

2. 激活体验, 让学生的生活与文本链接

语文是与人紧紧相连的, 是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紧密关联的。阅读是实现文与人, 人与自然、社会沟通的重要途径。“生在阳光下, 长在旷野里”的孩子们, 他们的生命历程是朴实而多彩的, 大山深处, 田间地头, 花草树木, 无不留下他们的欢声笑语, “捉一只蝴蝶, 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含一片草叶, 能吹出动听的歌曲”。因此, 教学时如能适时激活学生的原有体验, 就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产生阅读兴趣。

用心找一找, 精彩也就在身边, 校园和田间是最好的教学资源。例如, 在教学《夕阳真美》时, 我选择了一个晴朗的下午, 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一抬头就可望见夕阳的余晖映照着连绵起伏的山峰, 壮丽的晚景就这样一览于学生眼前;教学《秋游》时, 让学生“做一次自由的小鸟”, 伸伸手, 触摸秋风的清爽;弯弯腰, 拣一拣金黄的落叶;到田边看一看, 农田里, 稻子黄得像什么, 野菊花开得怎么样;想一想, 蒲公英飞舞像什么;听一听, 溪水淙淙的流声……充分利用他们的感官, 然后带着那份亲切形象的感觉回到文本, 实现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

3. 融合优势资源, 开展阅读对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人们总是对自己熟悉的东西怀有感情, 越是近距离的事物就越容易受到关注, 引起兴趣。当地的优势资源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感的形象, 还有许多具体而亲近的例子, 结合文本的材料特点, 在进行阅读对话时, 适时融合本土的优势资源, 让学生对所读之物、所听之言产生亲切感。例如, 教学《小河与青草》时, 重点在于让学生体会小河与青草之间的关系, 读好他们的对话。我让学生根据本地的实际, 课前通过观察、感受小河与青草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中有关的情感和体验都被这熟悉的资源激活了。此时, 学生再走进文本世界, 与作者对话, 那就能得心应手了。

二、教法的选用

1. 以“读”为突破口, 注重体验

普通话表达障碍是少数民族语文教学的一个显性弱点, 学生唱读、拖声读以及彝话、“山苏话”等地方方言的干扰都严重阻碍学生读的训练。如“开会”说成“会开”, “读书”说成“书上”等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阅读。由于唱读、拖声读不能准确读出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 从而影响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加强读的训练有助于学生纠正方言的不足, 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过去的教学中, 学生的朗读少之又少, 而且与对文本的理解总是分开的, 朗读缺乏体验, 没有感情, 换之是教师的空洞说教。新课程呼唤朗读, 因为自主阅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的重要途径, 是学生带着自己的所思所想与文本、与作者进行沟通的方式, 这需要反复地, 逐渐地深入读, 说中读, 读中想, 相辅相成, 才能达到阅读目标。如我在教学中就注重适时、巧妙地引领学生在立体式、环绕式的读、说、想的过程中领悟语言的意味。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带进学生个体的朗读体验, 从而不知不觉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自主意识。例如, 教学《鸟的天堂》一类描写人文景观的文章, 我总保证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 只有读得充分, 才能思考得充分, 才能体悟得充分;读得充分, 才能实现有效引导, 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深入交流。而充分读不仅指时间比较充裕的独立阅读, 还包括在解读、交流的过程中的穿插读、体味读。

2. 激发学生参与, 注重过程

新课标要求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管理者、鼓励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角色的定位, 也直接影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对于从教于山区的教师, 实现教学角色的转换更需要一定的努力。首先, 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人翁的学习角色上来, 不能控制着学习目标的走向, 从学习生字到解读课文, 到纯粹的知识性目标, 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熏陶。而是要引导学生如临其景, 从欣赏者、观察者的角色主动走近文本, 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那么, 教学过程就成了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 实现亲切的人与文的对话。

3. 联系当地资源, 点拨升华

新课改鼓励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只要我们勇于跨越教材, 放开视野, 就会有更多精彩而真实的内容充实教学过程。本地优越的自然环境, 如巍峨的大山, 清澈的小溪, 碧绿广阔的田野等都是可信手拈来的课程资源。教学中, 要善于利用, 充分挖掘。抓住问题, 腾出适当的时间, 组织学生围绕问题交流讨论, 从文本中走出来, 又回到文本, 那么, 学生的收益是你意想不到的。

民族地区教学 第5篇

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及教学策略

工作单位:四川省茂县永和乡小学校

姓名:夏志辉 联系电话:13438791806

摘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实行群文阅读教学,面临着学生阅读面狭窄,阅读资源缺乏;教师教学水平不高,阅读指导不够;区域考核体制限制,无法全面实施等问题。我们可以采用训练多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发挥老师引导作用,打好群文阅读基础;开发阅读教学资源,拓宽群文阅读范围等教学策略,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群文阅读;现状分析;教学策略

随着儿童阅读的大力推广,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近两年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的群文阅读,更是一种阅读教学的思想和实践,这对于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生来说,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研究更是一种考验。群文阅读这种教学方式是一种新的拓展学生阅读的教学方式,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数量和速度的培养,以及学生在多篇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于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在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开展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能有效地更新教师阅读教学的意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找到更好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阅读面狭窄,阅读资源缺乏

要进行群文阅读教学,首先就要有足够充足的阅读材料。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加上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重视,家长们觉得没有必要多读课外书。这就导致学生手中除了教科书以外,基本上没有课外书籍。学生们除了了解一些课本知识和从电视里了解到的知识外,就没有其他的知识来源。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备课时也会伤透脑筋,因为学校图书室里书籍很少,网上查阅资料也不方便,找不到某一主题相应的文章组合。

(二)教师教学水平不高,阅读指导不够

处于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平时的阅读教学都是以单篇进行,而对 于“群文阅读”这个新名词,部分教师都感到很陌生。所以当我们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中,基本上是靠自己慢慢的摸索,缺少观摩学习的机会,缺乏教育专家的指导。群文教学环节基本上是:呈现材料——提出问题——自主阅读——小组交流展示。这样的单一教学方式必然导致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化,没有生机,严重阻碍了群文阅读教学的发展。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教师更多的只是告诉学生读书可以丰富知识,而缺乏具体的指导。这种说教式的宣传,鼓动,无法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三)区域考核体制限制,无法全面实施

国家一方面推行教育体制改革,但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应试考试,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对教师和学生的各项考核还是离不开考试成绩,为了让学生取得好成绩,教师也只能反复地教教材内的课文。对其他文章的阅读也只是浅尝则止,点到为止。学生为了取得好的成绩,也常常忽略了课外阅读。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我们也只能选择重点抓学生的学习成绩,适当地进行群文阅读教学。

二、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训练多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阅读的方法可以分为精读、略读、浏览等,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大多注重精读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略读能力的培养。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更注重的是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强调的是一字一句地读课文,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一节课的时间内要读四到七篇文章,如果采用传统的阅读方法,是无法办到的。所以就必须引导学生综合使用各种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时,我就让学生采用跳读的方法,让他们快速地找到了作者按照长廊—佛香阁—昆明湖这样的浏览顺序,感受到颐和园的美丽;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我让学生用扫读的方法,快速的寻找到母亲和父亲分别评价巴迪时的语言,效果也非常明显。

(二)发挥老师引导作用,打好群文阅读基础

针对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和学生在群文阅读方面的能力都还不是很高,这时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群文阅读教学课堂上高效地发挥教师的“导”,进 而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汲取更多的知识。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教师教学的手段。群文阅读教学需要单篇文章阅读做基础,重点指导学生在多篇文章阅读中提取、整合信息。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重整、伸展、评鉴、创意等阅读能力,使学生、作者、教者的心灵火花进行碰撞,让学生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升华主题,以此为群文阅读打好基础。

1、教师要有主题地选取文章,让群文紧密结合起来。群文阅读教学,首先是要选好文章,围绕一个主题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结合我第一次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的体会,我觉得教师结合自己确立的议题选文非常重要,议题没确定,选择的群文文本就会呈现出简单的叠加,甚至出现文本之间没有联系。当时因为是第一次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我没有真正领会到群文阅读教学的内涵,所以只是简单地把《母鸡》、《麻雀》和《柱子上的母鸡》这几篇文章放在一堂课内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感受母爱的伟大,最后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首先要多读,教师的阅读量决定着选文的准确度。所选的文章要有共性。在同一节课活动中所选的文章之间应有着共同的议题,通过同时阅读多篇文章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解决同一个问题。

2、教师要设计比较性的问题。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常见的比较有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内容比较、形式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比较、粗略比较、精细比较等。如张淑珍老师在群文阅读“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教学中,以《七颗钻石》为示例,通过教学生用“抓句子主干把长句读短”、“找关键词”的方法梳理水罐的四次变化,让学生认识童话故事中反复结构的表达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读、思、画、悟这四步方法阅读《小壁虎借尾巴》,梳理情节结构;再通过对比发现两个文本的反复结构也有递进结构和并列结构的区别;最后通过小组合作阅读《爱心树》和《小猪变形记》两篇童话故事,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学生很快就能在比较阅读中发现童话故事情节反复性的特点,比单篇阅读教学更有优势,进一步体会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之间的区别。虽然这节课是城里的老师面对城市里的学生进行教学,但我们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的教师如果把这样的教学运用到我们的学校,相信对我们的学生和学校都意义重大。

(三)开发阅读教学资源,拓宽群文阅读范围 1、利用课本资源。面对民族地区农村学生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没有足够的课外阅读书籍,我们可以利用课本资源。现用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按单元编排的,每个单元无论从内容还是重点、难点上,都有明确的主题。教师可以利用单元内所呈现的几篇文章进行群文阅读训练。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内的《掌声》、《给予树》、《好汉查理》这三篇文章,都是讲述怎样去爱别人,根据这一共同特点,我们就可以给孩子们进行一次群文阅读教学。

2、利用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共同阅读优秀作文,可以是写人的、写景的、写事的,把相同类型的作文放在一起,让学生阅读或感受语言的优美之处,或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把课外书拿到班级共享,这样积少成多,群文阅读的文本资源就丰富了。

3、推荐优秀读物。其实学校对丰富学生的阅读还是做了大量的工作,购置图书,接受爱心捐赠,这些行为都使学校的图书量不断增加。教师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并进行阅读指导。比如一二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推荐一些儿童诗或者童话、神话故事,让他们感受故事中人物的神奇;三四年级可以推荐一些科普读物和校园小说;五六年级推荐一些中外名著等。

浅谈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习作教学 第6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阵地。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作文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由此可见,新课改把写作作为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值得每位语文教师高度重视。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害怕写作文,普遍认为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要么不知道用什么词汇表达,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这种局面与农村学校学生的见识窄、教师对作文不够重视、教学方法死板、作文指导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想根本改变学生写作难的现状,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联系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在我们农村小学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学生优美词句的积累

古人云:“书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个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即使掌握了写作技巧,也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由于地处山区,农村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外面精彩纷呈的世界,也无法通过进图书室去博览群书,开拓视野。这些都导致了学生见识狭窄,词汇贫乏,在习作中往往词不达意或者口语连篇。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熟读文章,去理解、积累文章中的语言文字,教给学生积累优美词句的方法。每当读到好词佳句,无论是课本上的,还是课外读到的,都必须熟读成诵,随手摘抄在准备的积累手册上,以丰富词句的储备,老师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笔记的评比。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在日后习作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用语丰富,妙语连珠。

二、把习作教学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如:第九册中的一个习作训练,要求是:认真观察校园里的景物,把观察到的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还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在教学中我采用“以生活展现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的实际情境中,进行细致的观察,教给交给观察方他们法。然后,让学生带着老师交给的观察方法,凭自己的喜爱去实地观察自己最喜爱的景物。这样,把情境与习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在习作时,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

习作素材是很丰富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可以教会学生从多方面发现素材。比如:从家庭方面,孝顺长辈,家庭聚会、收看的电视节目等;校园生活方面,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友情,课堂上发生的事、课间或课外活动发生的事,游戏,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社会生活方面,拾金不昧,遵守社会公德,地震灾后重建等;自然环境方面,花草树木,鸟虫鱼兽,山山水水,生态环境等。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写起,亲身感受才能写出真情实感。长期坚持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也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表达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更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只有感兴趣的事情,学生才会去做、才能做好。教师在课堂内外都要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比如,学到陶渊明,可以给学生讲讲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讲到皇帝的新装,可以让学生先角色扮演,然后联系周围的人找找自己身边的“皇帝”。在课堂中穿插的这些故事,小活动,技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周末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去郊游野炊,抑或去烈士园陵扫墓,社区服务等等,提示学生有意识地观察身边的人、事或景等,让学生有所准备,让学生有经历、有感受,自然作文的时候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还可以通过给学生念读优美的文章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想写作文的冲动。

四、通过“师评生改”的方式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1.老师的讲评

这一环节是习作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提高学生选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可先讲评有代表性的病例,引导学生从选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评改文章,从而掌握修改习作的方法。然后把起示范作用的习作举出几个典型例子进行讲评,特别是能从优美词句的积累手册、课外阅读或阅读教学中通过“移用”、“删除”、“改换”等方式把其中的精彩片断内化运用到自己习作中去的学生,让他谈谈自己是如何灵活运用积累起的优美词句的。

2.学生修改誊写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经老师讲评之后,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让学生把学到的修改方法及运用词句的方法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去。修改时,可指导学生先自己修改,再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改。最后再把修改好的草稿认真抄写在作文本上。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所有教师长期坚持。但是作文教学能从兴趣入手,从积累入手,从生活入手,我们农村小学的习作教学就会百花齐放,学生就能真正达到得心应手,那么童真、童趣、童心定会在学生笔端开出灿烂之花!

民族地区预防医学教学探讨 第7篇

1 民族地区学生的现状及特点

1.1 高素质要求与生源素质低的矛盾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 学生基础较差, 多数学生存在理解、运算困难, 个别学生存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困难, 各地人文素质、经济状况、基础教育的差异导致学生层次参差不齐。

1.2 对预防医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民族地区90%以上的学生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当地的生活水平、文化素质及卫生服务设施相对落后。学生普遍认为只要学好临床知识, 能对常见病、多发病等进行合理处理就行了;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认为学习是为了拿文凭, 毕业后能参加各种招聘考试, 至于预防医学知识与己无关、多学无用、学好无益。这种“重临床、轻预防”, “重基础、轻预防”的思想比较严重。

2 民族地区预防医学教学实施的方法

2.1 加强学生对预防医学重要性的认识, 使其增强信念,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首先在绪论的讲授中, 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预防医学, 在介绍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基本内容时, 从实用性上让学生明确预防医学是一门涉及面相当广泛的综合性学科, 其应用并非只有疾病预防控制方面, 而在环保部门、城乡建设、饮水管理、食品卫生管理、学校卫生管理等方面都需要用到预防医学的专业知识, 从而使其意识到学好预防医学大有作为。其次, 从医学的观点上谈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相关关系, 如列举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如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 及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事件 (如本地区常见的包虫病、高原病、不明原因大骨节病等) , 与学生共同讨论生活环境、生产环境、饮食卫生、平衡膳食与健康的关系, 突出讲授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很实用。再次, 在介绍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时说明疾病的发生与生物、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 让学生明确学习预防医学的重要性, 增强学习预防医学的信念,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2 对教学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整合

由于学生在学习预防医学时课时少、任务重, 而现行预防医学所使用的教材又多为公共卫生专业的压缩版, 传统的教学目标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针对性不强, 导致其学用脱节, 学生学习兴趣不大, 学习被动, 考试前死记硬背, 实际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高, 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针对以上缺陷, 从综合性社区服务需求出发, 我们加强了与地方各级卫生相关部门的联系, 及时收集信息;利用学生回校参加考试的各种机会和其他途径, 了解学生在社区工作中对预防医学的实际应用情况和需要应用的情况。依据这些情况, 对预防医学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整合, 增强其灵活性、适用性和实践性, 达到学校要求的“实用、够用和必需”的原则。

2.2.1 在结构上进行调整整合

在继承的基础上, 将原预防医学中的“五大卫生”、“社会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整合为“环境与健康和疾病”、“社区预防保健服务”和“研究方法学”3个部分。

2.2.2 注重“实用、够用和必需”的原则, 在内容上进行整合

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 对原教材的内容进行部分删减、整合和增加。如农药中毒, 内科学在理化因素中毒中已详细讲述了它的中毒机制、表现、诊断与治疗, 这里调整为讲它的预防措施;本地极少发生中暑, 而高原病较多, 因此我们删减中暑而增加高原病讲授;增加消毒、杀虫、灭鼠, 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内容;加强健康教育、安全饮用水处理和传染病防治的相关内容。

2.3 注重课堂教学内容设计

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首要环节。它要求在课堂设计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准备, 按教学大纲的要求, 从学生将参加职业助理或职业考试的需要和民族地区综合性社区服务的需求出发,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结合当地教学设施条件来进行设计。设计时以教材的内容为载体, 将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后作为支架, 应用多媒体技术设置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景, 选择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做补充, 选择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 以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使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目的。

2.4 加强教学改革,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 有其自身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体系, 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过去的注重知识的传授与掌握、理论的灌输与形式的说教改变为注重直接知识的获取与学习方法的培养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减少学生的厌学情绪。具体措施如下。

2.4.1 联系生活, 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激发学生激情, 进行“引导—探究—创造”式教学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预防医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我们联系实际生活, 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激情的情境, 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让每位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进行“探究—创造”式学习。如我们在进行“饮用水与健康”的教学中, 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入或创设这样一个场景:连续多天的大雨, 引起山洪暴发, 满地均是污浊之水, 百姓用锅盆桶端水、挑水, 沉淀很久, 水仍浑浊, 人们“望水叹息”。是有关部门及时送来了饮水仪器、药品, 经其处理后, 百姓很快吃上了清洁透明的饮用水。当学生被这种场景所感染时, 教师借助多媒体将仪器、药品等一一分解开来进行讲解。仪器组成:沉淀滤过器、消毒器及导管;药品:三氯化铝和漂白粉精。此时及时引导、启发学生去探究饮水仪器的构成、作用和原理, 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讨论是否能更简便地处理饮用水和将此方法推广应用?这种处理后的水是否符合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和饮用水卫生标准等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情绪激昂, 很多学生说出了简易的饮水过滤、沉淀、消毒方法, 有的学生提出了变换应用的设想等。这样达到了使学生获取知识, 增强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2.4.2 联系生活实际, 采用经典案例,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探究—联想—创造性”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利用与学生所学的知识相关的生活常识、有趣的案例等引出课题,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启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去反思、探究、联想、创造, 以增强其对知识技能的巩固和进行创造性学习。如在讲“营养与健康”时, 以“吃”引出课题, 让学生充满兴趣, 去发现为什么要吃 (营养的功能) , 吃什么。此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教学素材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设置一定的障碍, 让学生去探究食物的组成、价值、功能, 去探究和联想食物不足或过多将出现何种情况 (缺乏症或中毒、肥胖) , 如何发现这种情况 (营养调查) , 吃不洁或有毒食物会产生什么问题 (食物中毒) , 如何解决和处理等。得出“吃”的要求 (平衡膳食的基本卫生) 和对“吃”的指导意见 (膳食) 。在此过程中, 学生不断思考, 产生许多问题, 出现不同设想, 得出不同的结论。对此, 教师先不要急于下结论, 而是通过对不同问题的讲解, 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和途径, 帮助学生寻求出验证方法。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会发现本地由于种种原因会出现牛肉、牛奶的过剩和蔬菜、水果的不足, 教师针对学生的想法及提出的问题加以梳理, 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并在分析过程中指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优点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点。通过这些方法, 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的积极性高, 达到了对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

2.4.3 注意与传统教育结合, 采用比较异同法、变式法, 让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

学生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学习过程中, 理解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 但部分学生仍存在抓不住重点、不会记笔记等问题, 使他们只能吸取有限的新知识。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在总结、讨论时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相同点、不同点进行探究性学习。流行病学原理和医学统计学方法这2个部分的内容, 由于其公式多, 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 是学生难学、教师难讲的内容之一。为了加深学生对流行病学原理和医学统计学方法的理解, 在实验课教学中可借用营养膳食调查的资料, 安排一定课时的变式训练课, 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 由营养膳食调查到疾病调查再到社区卫生服务调查进行变式训练, 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民族地区预防医学教学评价

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 结合学生的现状及特点, 如何培养民族地区所需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 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1) 对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整合, 是针对预防医学课时少、任务重, 学生学用脱节的情况而进行的, 可减少学生的厌学情绪, 增强教学的灵活性、适用性和实践性, 是实现“实用、够用和必需”原则的保证。

(2) 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 可有效引入多媒体辅助技术, 以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场景, 选择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穿插于重新整合的教材知识中, 这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首要环节。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具有节约板书时间、扩大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等优点, 有利于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信息获取、加工和表达的过程。这样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又加强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互动, 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并且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和结合, 使学生体会到了知识的活学活用。

(3)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激发学习兴趣, 是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创造”式学习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者成功的内驱力, 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1]。这说明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它能使学生在学习时废寝忘食, 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寻找有趣味的知识点, 运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及风趣、幽默的语言, 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带来的欢欣。

教师的正确引导、成功启发, 是学生进行“探究—创造”式学习的重要条件。在教学系统中, 教的真正含义乃是为学生真正地学, 教不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 更重要的是启发与诱导[2]。教师在教学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 起着主导作用。主导作用的核心就是启发性, 就是实施启发性教学。事实上, 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需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 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疑点要进行巧妙的点拨, 促其自悟;对难点问题进行精确的讲解, 促其思路畅通, 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时主动探求知识,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和谐的气氛、师生的互动, 是学生进行“探究—创造”式学习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每位学生充满“师爱”, 改变传统教学风格, 要做到与学生人格上平等、情感相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 恰如其分地运用教学幽默, 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只有师生之间“心心相印”, 和谐一致, 学生才会从内心深处欢迎教师, 愉快地进行“探究—创造”式学习。同时这对教师的要求将会更高:教师不但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较高的学术知识水平, 而且要有相关的职业知识, 并且具有将学术知识与相关职业知识有机融合的能力;教师不但要懂得临床医学中不同课程内容的关系, 而且要明确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关联性。

当然, 在民族地区预防医学的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例如:研究方法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社区服务中的健康教育;建立社区预防医学见习基地, 通过实习让学生树立“预防、群体和环境”的大卫生观念, 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的预防医学知识与技能, 解决人群卫生保健问题的能力和素质等。

参考文献

[1]叶暄.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受人格教育魅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5:46~47.

如何加强民族地区小学语文诵读教学 第8篇

一、把握诵读教学的关键

1. 诵读首先要过语言关。

语文的学习在乎最后对课文的整体感受, 通过诵读能加深理解、触发情感达到书我合一的境界。而诵读要读出感情, 就必须要读出语感, 就必须在朗读中抓语言, 而语言正是少数民族地区最薄弱的问题。没有正确的语言, 就不可能有理想的诵读教学, 在民族地区从一年级开始就把诵读教学作为语文课教学的一种方法, 但缺少力度与方法, 效果不佳, 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解决语言这一关, 普通话不标准。因此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 我们就必须抓好普通话教学, 打好基础, 抓好基本功, 读准字词, 读出节奏, 掌握课文中每一个生字, 扫清阅读障碍, 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特别是对字的发音要读准, 针对海南话的特点去纠正发音, 在海南话中, 没有翘舌音和儿化音的发音, f p不分, 例如吃饭、跑步、放牛;g k h不分, 例如喝水、看书;c s不分, 例如唱歌、吹头发、瘦和臭, 在一年级开始的拼音教学中, 就要有重点的进行指向性教学。海南方言没有语法, 对语序没有统一的标准, 没有主谓宾的秩序, 例如, 阉鸡和鸡阉, 阉鸡在海南方言做动词, 鸡阉做名词用;例如:“我先走”海南方言是“我走先”;“我后走”海南方言是“我走在后”。知道了民族地区学生的语言特点, 教学效果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诵读教学要充分调动情感。

首先通过初读课文, 了解课文概况、知道作者的意图, 再通过文章的语言文字来渲染气氛, 创设出一个情感氛围, 触发学生的情感, 使其融入意境。如《桂林山水》一文第二段, “我看过波澜的大海……真静……真清……真绿。作者运用了对比和排比的手法写出了漓江之水与大海之水的差别, “静、清、绿”三个特点写得清清楚楚, 生动形象, 语句精练, 富有节奏。这样, 让学生反复品读, 边品味边展开想象, 自然而然会想象出漓江水与我们周围河水的不同, 使学生在反复朗读和想象中, 身临其境, 语境相融, 情景相映。同时引导学生把握作品创作背景、作品主题和情感基调, 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使作品的内容在学生自己心中、眼前流动起来, 就好像亲眼看到, 亲身经历一样。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朗读中, 学生会想:为什么一个人死了, 这么多人去送?为什么这么悲伤?再去读, 找到了答案, 就会把情感带入诵读中。通过对学生情感调动, 唤起与作者的感情共鸣, 与作者的思想交融, 更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含义, 达到语文教学目的。

二、诵读教学对民族地区老师的要求

1. 范读。

范读是诵读教学中重要环节, 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在民族地区, 由于强调诵读教学, 以诵读教学为指向, 就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标准, 首先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其次要熟练掌握朗读技巧, 这样才能给学生做出好的示范, 才能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从而增强对语文的感受力。如果教师范读, 字正腔圆、语音标准、有声有色, 不仅能直接影响学生的诵读, 而且容易吸引学生, 使他们自觉地将注意力倾注到文章中去,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有些课文大气磅礴, 有如长江大河;有些课文清新小巧, 有如泉水叮咚;有些课文激昂热烈, 恰似狂风暴雨;有些课文细腻含蓄, 又像和风细雨。这些都要在老师的范读中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入情入境范读过程中, 文章的风采格调、脉络层次、语言表达以及思想感情都会潜移默化被学生吸收。

2. 精心指导, 熟读成诵。

对诵读的指导应从督促学生讲普通话开始, 这是训练诵读语感的最有效途径。然后要结合诵读实践, 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朗读知识, 使其有“迹”可循, 不至于漫无目的、无所适从。在课前要布置诵读预习作业, 课堂上要检查, 检查后要有中肯的评价、具体的指导, 应适当地给予鼓励,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课后还要布置诵读作业, 不仅读课文, 还得读课外的美文, 鼓励学生对文质兼美的文章熟读成诵。

要加大诵读的训练量。一堂课, 教师应保证主要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读书, 而不是进行琐碎的分析, 课堂上读书的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保持稳定, 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如果整堂课总是那么一两种读法, 必然会败坏学生的胃口, 什么样的课文内容, 什么样的阅读要求, 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读最为合适, 教师都要安排得恰到好处, 教师要让学生逐步学会合理选择各种读法。如放声朗读一般适用于课前预习、初读感知和导读理解之后的欣赏性阅读;轻声读适用于思考难度一般的问题, 默读不受声音的干扰, 注意力集中, 适用于思考难度较大、需要进行较为抽象的问题;指名朗读的优势是一人读, 大家听, 边听边想, 思维流畅;齐读一般适用于阅读诗歌、较短的课文和长课文中的某些重点部分。优美的片段、精妙的描写和气势宏大、语言激昂的文章也适合于齐读, 齐读还能鼓动学生情绪, 唤起阅读兴趣。

要重点训练有感情地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不仅是朗读的基本要求, 更是体悟情感、深化理解的需要。然而, “有感情地读”, 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上作一些抽象的要求和强调所能奏效的, 必须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和特定情境, 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 读出不同的情感体验, 或舒缓或急促, 或高昂或低沉, 或喜悦或悲伤, 或激动或惊讶……教师要经常选用一些典型句段教学生如何把握重音、停顿、语速等, 如何准确得体地表情达意。要通过多示范、多指点、多试读、多评价来训练学生真正读到位。除了训练有感情地读、边读边想之外, 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读书习惯, 如唱读、语速过缓、平淡乏味, 等等。

三、通过诵读强化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黎、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只要黎、苗族学生能读准字音, 就可以直接进入识字阶段, 促进对文字的认识。汉字是象形文字, 古人识字不用拼音, 但比现代人要擅长作诗赋词。古人识字通过熟背《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 能识2000多汉字, 基本过汉字关, 在这些识字的课本中, 以韵文形式编辑, 文句整齐, 押韵, 节奏分明, 读起来朗朗上口, 非常有助于识字效率。借鉴古人识字的办法, 结合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 针对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 除拼音外就要加强对课文的反复朗读与死记硬背, 加强对字的认识, 在识字过程中, 把生字组成词组造句, 把生字编成有趣的儿歌进行诵读记忆, 来反复刺激大脑强化记忆, 使学生在识字中学会诵读, 在诵读中掌握生字, 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与效率。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词汇教学策略 第9篇

一.目前少数名族地区高中阶段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 老师领读与学生死记硬背相结合。经过我的观察, 大部分老师在词汇教学上仅停留在领读上, 重点更正学生的发音, 学生在记忆词汇的时候, 将英文拼写和汉语意思反复朗读记忆, 导致词汇记忆效益不高, 背诵时间拉长, 时间久了容易忘记等问题。

2.忽视复习, 单词记忆效率不高。复习时加强词汇记忆最有效的手段, 但是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没有系统的单词复习制度, 老师不督促学生复习, 学生只有在老师检查听写的时候才去复习, 没有计划性。

3.对词汇记忆不总结, 主次不明确。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词汇记忆应该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重点词汇, 需要能够理解和运用, 在完型填空和写作中容易出现的词汇;另一部分为非重点词汇, 仅需要学生知道意思, 在阅读理解中容易出现的词汇;但部分老师没有区分的意识, 要求学生全部记忆, 无形中增加了要求记忆的词汇量。

二.少数民族地区英语词汇教学的策略

1.词汇和语法相结合, 相互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语法知识也是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在英语教学中, 将语法和词汇相互穿插, 在词汇和习惯用法教学中阐述语法的运用, 让学生在词汇学习中掌握语法, 在语法分析中理解词汇的用法, 可以有效提交学生单词记忆效率。

2.词汇和课文讲解相结合, 反复记忆。词汇的用法和课文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 将词汇和课文讲解结合起来, 通过讲解整句话的意思, 不但对新词可以理解记忆, 同时对前期的单词能够加深记忆, 让学生通过对整个课文主题的理解增加对词汇多层意思的理解, 对词汇的记忆更深刻。

3.创新词汇教学形式, 找到兴趣。针对少数名族地区学生对词汇记忆方案的现状, 教师应根据教学阶段, 灵活选择词汇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词汇记忆中找到乐趣。汉语意思联想法。首先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对词汇做足功夫, 与现实相结合, 找出疑难词汇的联想意思, 例如我在讲解frightening这个单词时, 我先从他的名词fright (惊恐) 入手, 理解为:走正路 (right) 才能发财 (f) , 而且心里不会恐慌 (fright) , 也就很容易把“fright”的发音、写法、汉语意思全部掌握了, 然后我在对fright进行变形, 引出动词frighten、形容词frightening, 在一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解记忆了三个单词。故事情节记忆法。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讲, 英语课堂上的故事插曲比正式课文更精彩, 所以我每周都结合当地发生的事情、热播的电视剧等向学生讲述一个故事, 在故事中间我会对涉及到的英语词汇向学生进行讲解, 当我用英语讲故事时, 所有的学生都在认真的听, 这样可以拉动成绩处于中上的学生词汇运用的水平, 也会有助于成语处于中下的学生记忆新词汇。

4.借助词典引导自主学习。首先教师应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 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英语词典, 对成绩处于前10的学生推荐使用英英词典, 以此促进学生的英语思维, 对中间10-30为的学生使用牛津英汉双语词典, 培养学生看英文解释的习惯, 对于后面的学生推荐使用英汉词典, 不推荐使用电子词典。

5. 将及时总结和复习作为加强记忆的手段。根据我的教学经验, 下列两种词汇重组的方式较常用。一种是按词性总结 (名词、动词、形容词) ;另一种是按构词法 (派生词、复合词、转化词、缩略词) 总结,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使学的词汇系统化, 便于复习和记忆。

民族地区职业英语教学改革刍议 第10篇

关键词:职业英语,教学,改革

引言

我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一的一句话, “我们要活的书, 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 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 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 不要读的书。”我认为这句话来形容英语教学非常恰当, 基于贵州地区的发展特点而言, 职业英语教学想要真正的找到出路, 必须摒弃“老模式”, 重建“新想法”。

一、 职业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

根据贵州的地域性、经济、文化发展特点, 贵州的教育面临历史原因、现实条件、经费投入、贫困、师生方面等问题。因此各类层次的英语教学更容易受到传统习俗和当地英语发展的约束, 那么基于职业英语的发展特点, 教学中发现以下问题:

首先, 教学形式过于单一。贵州省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人口分布不均衡, 导致了文化、教学体系的匮乏, 因此也导致了将职业英语的课程教学演变成课本教育, 缺乏一定的实践性。

其次, 教学模式课堂化大于实践化。虽然这几年我国倡导将大学、职业学院的教育搬到课堂外, 但是在实施过程当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就贵州地区的发展而言, 职业英语教学仍然以课堂教育为主, 学生大多从课本中和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 而实践机会不多。

此外, 口语障碍与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制约了课堂教学。贵州省共有民族成份56个, 全省民族构成仍以汉族为主体, 共分布有55种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36.11%, 来自不同家庭背景、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的汉、苗、布依等学生, 对英语学习心存畏惧, 突出在口语训练方面, 教学中出现两极分化。

二、职业英语的教学特点分析

1.职业英语与普通英语教学的区别。职业英语与普通英语的教学存在很大的区别, 首先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以课本为主, 而是要注重学生的个人能力培养上, 为社会塑造专业型英语人才。在普通英语的教学中, 以语法、阅读、单词为主要教学流程, 而职业英语把重点放在口语的锻炼上, 并且职业英语要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做铺垫, 因此它的教育实践性很强, 也非常具有教学的灵活性。职业英语的方向具备针对性, 这种教学模式对日后的个人发展有很大的推助作用。

2.课程体系与实践相结合。就职业英语教学来说, 职业英语的特色还表现在“听”、“说”、“演练”这三方面上, 在课本及课堂实践中进行, 但是这种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之中, 老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 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与口语技巧, 因此在职业英语课堂当中经常可以看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情景。

3 . 职业英语的社会化。顾名思义, 职业英语主要意思为:在工作及外在环境下使用的应用英语。那么在英语环节的锻炼上就不应该忽略职业英语的工作化、社会化。在职业英语教学当中, 容易犯下这样一个错误, 那就是按照固有的知识点去教学, 从而忽略了它的本质意义。其实在课程里面, 职业英语教学还停留在较为传统的模式当中, 老师运用课堂环境去巩固课本知识, 学生将学习作为一种课业任务而非真正的社会化锻炼。职业英语的社会化要体现在社交英语的锻炼上、商务英语的理解上与对社会化工作环境的具体磨练上。因此只有把握好以上几方面, 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达到职业英语标准。

三、职业英语改革创新策略研究

1.改变传统教学体制、实践与课堂结合。对于贵州地区来说, 面临着各地州的文化教育发展不均衡, 想要提升职业英语的教学效率, 要从体制抓起, 我们应当告别传统模式的英语教学, 采用实践与课堂结合的方式开展教育。比如这几年非常流行一种学生与教师的英语探讨模式, 老师与学生之间展开互动, 创设一个工作环境, 拟定一个学习主题, 比如宾馆前台接待, 老师和学生用英语分别表达自己的想法, 然后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最后依然用英语进行评价和总结。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一对多的课堂讲解模式, 让活动和实践更好地融入到职业英语的课堂当中。因为一对多的讲解模式很多时候缺少互动, 这种传统的教育体制不能够很好的带动学生发挥他们自身的潜力, 也容易让学生产生一定的课业倦怠感。

2.将职业英语的教学商务化、凸显行业特色。这几年, 针对于全国地区职业英语的教学来说, 不少地区已经开始采用商务模式去展开课程, 比如在课堂上会模拟商务情景, 或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为学生找寻实践企业等等。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想要真正的改革职业英语, 首先就要从教学模式开始, 我认为教学的商务化就是从教材、教学模式和实践开展, 如考察当前所采用的教材版本是否实用, 是否真的能够与企业所贴合, 在教学模式的展开当中可以采用商务模拟的方法, 让学生扮演办公室工作人员角色, 采用一些情景教育方法, 将职业英语的教学商务化、社会化, 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水准。

凸显行业特征是认清职业英语的行业特点, 能够充从商业、社会、教育这几个方面去教导我们的学生, 这就需要将教学的重点慢慢的进行转移, 让学生学有可用, 能够真正的说出来, 教师要多去寻找实用材料, 努力为学生寻找学习资源, 开发他们的智慧与才能。

3.把口语训练放在第一位。当今职业英语教学当中存在的弊端在于忽视口语训练, 虽然这几年在体制的改革上一直呼吁素质教育, 强化技能教学, 但是真正的落实到较为偏远地区时, 仍旧困难重重。我认为口语、阅读及写作必须要放在教学的第一位, 最好将其与前期的基础英语教学分开, 将口语教学列为素质教育重点之中。可以通过举办职场英语辩论赛、英语演讲赛、英语话剧、学唱英语歌等活动, 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同时还可以增加他们对于英语概念的理解。在口语训练的阶段, 老师必须认真严格的对待, 绝对不可以存在忽略的思想行为, 可能开始开展的同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但是只要坚持长时间的灌输与锻炼, 学生的口语能力一定会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4.将心灵教育融入职业英语教育中。面对职业院校中英语能力较差的学生群体来说, 我认为在职业英语教育中一定要融入心灵教育, 即找到学生的内心问题。经常与学生沟通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比如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当给予怎样的教学建议, 对于职业英语口语掌握较好的学生应当如何提升等等。在整个教育过程当中, 不仅要重视教学部分, 同样也要考虑德育与心理的关键性。想要打破曾经的教育困难与弊端, 就要从学生的心灵辅导着手, 引导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 知道我们的学生真正的想学什么, 怎么学, 如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等等, 以此进行充分的沟通, 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结语:总之, 职业英语教学要突出以职业技术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 根据语言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让学生学有所用, 真正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的英语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文秋芳.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 (01) .

[2]林宇飞.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的职业英语输出型项目教学改革[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05) .

[3]侯炜征.高职高专院校职业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构建[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01) .

[4]朱京.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取向、听力元认知策略与听力成绩的相关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1.

[5]范春凤.职业学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风格调查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07.

民族地区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 民族地区;口语;交际;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1-0113-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的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口语交际”的重要任务,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口语交际”实为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改变现有教学情况,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开发资源,整合教材,提供学生喜欢的交际话题

新教材对“口语交际”知识内容、能力培养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编排。但是其中仍存在一些城市化、成人化的话题。例如《有了电脑,还要花功夫练字吗》,农村的学生,特别是偏远民族地区小学生对电脑并不了解,根本无从谈起,这样的话题学生无话可说,更没有了交际的兴趣。《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支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我们必须立足生活,把教材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重新整合、变通。《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说清好与不好的理由。通过交际,能更全面地看问题。但是,民族地区农村孩子很少过生日,即使有也简单,根本不可能请客吃饭。但在一些婚庆、丧葬等常有人大办宴席。于是,让学生讨论农村的这些习俗,让他们各抒己见。学生更积极地去观察生活,甚至主动地了解大人的看法,再加上自己的见解,讨论时,学生个个有理有据,异常活跃。这样,既达到了教材的培养目标,又很好地利用当地民族文化资源。

二、创设情境、优化课堂,激发学生交际的动机

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是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其间语言住处交互来往,呈双向或多向互动状态。创设情境,能让儿童从感受、体验形象中开始,而儿童在感受、体验形象时,观察的客体和词语之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会使词语与形象沟通起来,同时,语言与思维也随之发展。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教材内容巧设情境,才能切中繁杂,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动机。

1、实物展示法。形象直观的实物展示,能很快吸引注意力,易于学生观察容易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使学生积极生动地加入到口语交际训练中。例如《爱吃的水果》一课,把“葡萄、桔子、柚子、柿子、梨、苹果”,特别是若把当即才有的水果或野果,放在水果盘中,学生的视觉、味觉、知觉一下被唤醒,很快地进入到交际的情境中。并在观察之后调动原有的知识积累,能说出自己爱吃水果的特点,使交际有序,活跃地进行。

2、教师描述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是由问题产生的,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材中有些内容也提出了一定的问题,这些语言文字经过老师的口头描述会更形象地进入学生的大脑,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一下子进入了问题情境,把口语交际回归生活体验,打开学生话匣子,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交流欲望。

三、加强实践、突出互动,发展学生交际语言

《课程标准》指出:“不断发展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在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生汉语水平大多不高,部分学生在交际时出现了不会说的现象,常常词不达意。因此,教师必须在交际实践中规范语言,在互动中发展语言。具体而言,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做:

1、师生互动,规范语言。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更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口语交际”中教师必须从“说话能力”上对学生的言语进行指导、修正,规范运用普通话,并做好典范。

2、学生互动,发展口头语言。面向全体,人人练说,生生互动是最好的形式。教师可以组织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说互议,全班再说再议,让学生在问、说、评、议、辩中互动交流,各自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交际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发展交际语言。

3、扩大互动,巩固口语语言。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不是一个短期行为,他个有长效性。课堂只为学生交际提供一个平台,生活才是交际的大舞台。因此,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和民族文化资源,让学生与同学、朋友、家人进行互动,进行交际。

四、关注过程、积极评价,激励交际信心

“口语交际”是一个多向互动的过程中,在互动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倾听能力和应对能力。既要专心致志地听人发言,并对稍纵即逝的语言内容作出快速反应,明白对方说话的意图,捕捉说话者的观点,并经过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又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需要老师时刻关注过程、引导、激励,使交际活动顺序进行。

1、定优秀,感受成功。口语交际教师的评价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以自己宽大的胸怀去呵护学生在交际中的细微进步。“你观察得真仔细”、“你说得真棒”、“你听得真认真”这样激励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被赏识,看到自身在交际中的价值,增强交际的信心。

2、鼓励落后,树立信心。在交际中常有些同学沉默不语,有些同学词不达意。针对这种情况,应让学生就身边的人、事、物为中心展开交流,唤醒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在交际中注意观察,有意识地提供机会,多加鼓励,树立交际的信心。

总之,只有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创造宽松、愉悦的交际环境,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自然我人文资源,才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更好地激起他们交际的欲望。

民族地区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初探 第12篇

一、营造良好氛围,消除胆怯心理

当孩子们处于宽松的环境中,心情愉快,就能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表达。苗族的孩子们在家向来都是说苗族话,很少跟讲海南话和普通话的孩子交往。他们普遍存在着胆子小,不敢说,不爱说,少数孩子虽然在课堂上积极举手想说,但又说不清。孩子们有胆怯感,怎样消除这种胆怯心理呢?我力求使自己态度和蔼大方,语言亲切自然,拉近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用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内容启发他们说话,让他们有什么说什么,不受拘束。如教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练习1《自我介绍》这个口语交际训练时,开始上课我就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小朋友好,你想让老师和其他同学了解你吗?下面就请你说说你自己吧。”这样轻松的谈话使孩子们的紧张感顿时消除了大半。开始阶段即使是说得不好,说错了,老师也决不责备,也不忙着纠正诸多的错误,而是只要说了就给予鼓励。对学生的微小进步,我都及时采取为他们送“小红花”、“鼓掌”、“握手”等形式加以鼓励,这样就能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

二、营造良好氛围,激发说话兴趣

兴趣是主动学习的最好老师。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是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根据小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影响的特点,我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以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动机,借助兴趣的动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1. 表演激趣法。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情感是唤起少年儿童特有的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扮演角色。例如:教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4的《买文具》这个口语交际训练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文具在“文具柜”中,再现文具店的摆设,然后要求各小组分工(顾客和售货员),要求“顾客”每人要买一件文具,“售货员”要热情待客。教师一说完,学生们便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各自的角色中去。这样学生角色意识得到发展,参与兴趣很浓,交际更为活跃。通过交际、表演,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

2. 比赛激趣法。

开展比一比的活动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练习2的《讲童话故事》口语交际训练时,我采用打擂台的形式。首先让学生作好充分准备,然后以讲台为擂台,以小组为单位,先推选代表上台讲述,谁讲述得好,谁就是第一任擂主。其他同学可以向擂主挑战,只要你讲述得精彩,便可以把擂主打下台产生新擂主。整个课堂生动有趣,学生情绪激昂,个个不甘示弱,从而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潜能。在活跃的氛围中学生成了真正交际的主人。

3.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

喜欢参加活动是孩子们的天性。我按教学教材关于活动的内容,坚持每一次活动都精心设计、组织。如教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练习5《教你玩游戏》上语文交际训练时,我让学生边玩边说,在活动前布置要求,在活动中加以指导,活动后认真总结,使学生在活动中做有心人。学生亲自参加了这些活动后便有话可说,自然对说话有了极大的兴趣。

三、精心训练,让学生会说

有了说的兴趣,但怎样才能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呢?我认为必须对学生进行精心的训练。

1. 指导学生会观察。

小学低年段教材中,看图说话占有很大的比例,看图说话包括看图和说话两部分,看懂图意是进行说话训练的基础。低年级学生观察能力较差,因此,我重视指导学生观察。无论是看单幅图还是看多幅图,都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先弄清图中主要内容,再具体地观察每一部分的内容,最后回归整体。图中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有景物,又有人物;既有静态,又有动态,因而,还要训练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以图画内容为序,从背景到人物;以空间变换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等等,使学生有顺序地观察,观察的内容在头脑中有条理地形成表象,为有序练说打好基础。

2. 指导学生合理想象,看单幅图说话。

单幅图是事情发展高潮部分,事情的开头、发展和结尾都要靠合理的想象去完成。所以应告诉学生,只说图上的内容是不完整的,要充分展开联想,把图中的内容补充完整,使之有头有尾。如教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2《学会请求》这个口语交际,图中画的是一位老奶奶端着一杯热茶正在看电视,一位小女孩拿着《古诗诵读》这本书张开嘴站在奶奶身旁。我引导学生观察人物活动的部分,然后观察环境,确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发生了什么事;再根据画面人物的动作,表情进行合理想象。小女孩和老奶奶会说些什么,把这些内容连起来之后,故事情节就完整了,图中的人物也变“活”了。

上一篇:经济效益变化下一篇:减少劳动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