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项目论文范文

2024-06-15

土地项目论文范文(精选12篇)

土地项目论文 第1篇

(一) 土地整理项目的目标

土地整理项目就是以增加有效的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等为目标。要想达到这一目的, 就必须利用各种知识、技能、工具技巧等应用到土地整理中去, 使土地整理获得更好的效果。项目干系人是项目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者, 是利用各种知识、技能、工具技巧的应用者, 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成功与失败, 项目干系人的管理至关重要。项目干系人既可能是项目受益者, 也可能是项目风险承担者, 甚至有可能是项目受害者。与项目关联最多、涉及活动最多的是关键项目干系人, 主要有:项目发起人、项目经理、项目团队、顾客或用户、项目实施组织、项目影响者等。除上述关键项目干系人外, 还有许多不同名称和不同类型的项目干系人。例如, 政府机构、业主和资金提供者、贷款银行、供应商和承包商、公共社团、班子成员及其家庭、相关市民、媒体, 乃至整个社会等等。

(二) 土地整理项目中主要涉及的项目干系人及其职能

土地整理项目与其他普通项目不同的是项目的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及收尾整个管理过程都主要由国家各相关部门参与决策的。国家土地主管部门是土地整理项目的启动者、提倡者和监控者, 负责制定相关的法规、颁布各项规程, 兼顾项目的远景、远期和近期目标;省 (区) 、市土地管理部门是土地整理项目的控制者和评审者, 负责颁布地方法规、技术规程和下达控制指标。县级土地管理部门是土地整理项目的设计者和管理者, 按照法规相关规程完成任务, 落实控制指标, 为地方争取更多的建设用地, 着重于县级土地整理项目的近期目标;而县级其他行政部门是项目参与者和反对者, 着重于眼前利益, 为部门争取更多的发展用地;项目团队是项目的设计者和协作者, 主要完成受委托的相关任务和进行科学研究;设计及监理部门是项目规划设计、监督与控制者, 着重规划经济效益和科研效益, 是项目的关键;项目区居民, 直接受益者或受害者;企业团体却较少的参与项目, 但应当在整个项目中重视他们的意见;而新闻媒介却能获得信息, 并传递信息快, 通过新闻媒介报道能充分发动公众参与项目, 能迅速将公众反馈信息传递给评价者或决策者。根据土地整理的特点, 本文认为土地整理项目管理中重要项目干系人主要包括团队建设和设计及监理部门, 然而团队如何建设, 建设什么样的团队直接影响项目的成败, 也是干系人管理效率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关键项目干系人———项目团队建设与有效管理

为实现某一个共同目标而协同工作的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在项目中就称为项目团队, 这个团队利用各种知识, 技能, 方法开展一系列相关的活动来实现项目最终目标, 项目团队是适应项目管理而建立起来的团队, 项目团队成员作为项目的执行者会直接影响项目的成效, 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导力量, 项目经理能否有效地对其进行管理, 也就直接或间接决定了项目结果能否满足顾客的需求, 从而保证低成本、快速度和高质量地完成项目, 从而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要成功地执行一个项目就必须充分发挥有效项目团队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 确保各项目干系人利益最大公约数。而建设一个好的项目团队的必要条件是选好项目经理和有效沟通。

(一) 项目经理的选择

二十一世纪的管理最主要的部分是人才的管理, 选择优秀的项目经理对土地整理项目团队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优异的项目经理是组织的宝贵财富, 他能降低成本、缩短项目周期、生产优质的产品并且使各项目干系人获得利益最大化等。项目经理与项目的关系就像水与船的关系“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所以说项目经理是做好一个项目最核心的内容。优秀的项目经理应具备的素质:优秀的领导能力、决策能力、该项目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快速应对变更的能力、风险和不确定性进行评估的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运用管理知识 (项目管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的能力、高效的时间管理能力、激励员工的能力等。选择适合某一项目的项目经理要经过选拔过程、方法和对象三个方面具体考虑。在选拔过程中首先要确定项目的特征, 根据项目的特征来物色人员, 再通过座谈、民意测验、绩效考核、培训及任务锻炼等考验, 最终得出人员的综合评价, 选择出最适合的人员;选拔方法, 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说明项目经理的要求及职责、利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挖掘人才, 再通过业务培训进行综合分析。选拔对象, 要广泛搜索目标, 大范围进行层层筛选, 最终选择一名熟悉专业, 懂管理, 有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项目经理。

(二) 有效沟通是建立高效团队的必要条件

沟通是交换信息的过程, 是有效表达思想的技术手段。沟通可能是书面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口头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项目经理一般更喜欢运用口头非正式的沟通方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项目经理至少用90%的时间进行沟通。有效沟通的作用包括:提出项目方向传达项目目标, 使团队目标有一个清晰的理解;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发现团队中存在的冲突、识别项目团队分歧的根源;增强团队成员的凝聚力, 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了解团队成员不断变化的能力水平, 从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增强识别风险的能力, 并对其采取有效措施。沟通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过程, 还包括控制、激励的方法使员工积极的参与到项目中来。在项目团队建设过程中, 沟通贯穿于项目始终, 项目进行的好坏与项目经理沟通的能力有直接联系, 沟通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 是改进团队建设的重要方法, 提高沟通质量, 必须根据具体的沟通层次、内容、情境、对象、文化等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 并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各种沟通方式的组合。

三、土地整理项目团队建设的障碍

(一) 缺乏政府部门的支持

由于我国土地整理实施刚刚起步, 政府部门对土地整理项目管理重视还不足, 对土地整理和项目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还不够, 导致项目团队中缺乏核心技术骨干力量。另外, 由于我国审批过程复杂, 上级的支持和承诺不明确, 使团队员工产生不安全心理, 员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下降。

(二) 项目目标不明确及任务冲突

项目目标不明确会导致职权的不明朗, 权利争夺和责任推让的现象在我国经常发生, 项目成员不了解项目目标就等于失去方向, 降低了凝聚力。任务的分配不均会导致员工内部矛盾, 阻碍项目经理了解项目实际情况和项目小组的发展。

(三) 沟通问题

主要包括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问题、负责人和成员之间的沟通问题、项目团队和上级政府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问题和项目负责人和农民群众之间的沟通问题。问题原因不确定, 可能有激励不够、士气不高和粗心大意等, 导致信息不准确、滞后、项目的主要进展情况不明确。

(四) 团队成员缺乏责任心

土地整理项目是一种政府的行为, 责任落实不到个人头上, 政府对员工的激励奖赏不明确、职权竞争严重等造成责任心下降, 直接影响团队的建设。另外, 不同的人之间有不同见解、工作能力、兴趣和判断力, 团队成员的专业和兴趣与项目目标不符时就会阻碍项目团队发展。

四、土地整理项目团队建设的措施

(一) 政府高层领导的重视

根据我国投资土地整理项目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运作模式, 政府高层领导的重视是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 项目负责人应该使高层领导保持对项目的兴趣和承诺, 项目负责人需要在项目立项前告诉上级领导项目需要什么, 使政府给土地整理项目一个可行的环境, 大力培养土地整理和项目管理方面的人才, 项目经理与上级领导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土地整理项目的成败。

(二) 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整理项目目标

大部分土地整理项目目标是为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确保各参与方理解这一总体项目目标, 与高级管理层和群众进行明确而频繁的交流, 听取群众的反馈意见, 使目标不断的明确化, 规划与实际不脱节。在土地整理项目前期, 询问项目团队成员他们自己适合从事项目的那项工作;利用工作分解结构和协商的方法明确个人或小组任务, 定期举行评审会议, 让团队了解项目进展情况, 减少冲突确定目标, 使个人目标与整理目标一致。

(三) 调动全体员工工作积极性

一级土地整治项目 第2篇

招标编号:招字[2013]第T01号

开标时间:2013-02-26

所属行业: 房屋建筑

标讯类别: 省内

项目概况

项目总体情况介绍:泰宁县城西新区综合体(丹霞之城)项目开发是县委、县政府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的重要战略部署。新区开发按照“树立新城形象标杆,引导改善城市旧区面貌,完善城市整体功能结构,打造跨越式发展”的泰宁城市新形象要求,围绕建设“中国旅游主导型县域经济样板区、世界级丹霞旅游目的地、国际安养休闲小城”发展战略,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做靓老城、做大新城、做精管理。坚持高起点、宽视野、新思路、新机制有序推进,逐步凸显城市张力,拉开城市框架,努力打造“海西最美的山城、三明最靓的看点”。

城西新区综合体(丹霞之城)项目的建设将以“基础先行、拉开框架;滚动开发、分期推进;突出特色、做优环境”为开发原则。计划10年时间分三期完成新区开发,把城西新区综合体(丹霞之城)项目倾力打造成依托山水景观优势,完善各项配套设施,融养生、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居住为一体,具备生活慢城节奏的“国际安养休闲度假区”。

土地治理项目管理探讨 第3篇

关键词:土地治理;项目管理

1 土地治理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前期工作需要进一步做扎实

由于规划设计与施工设计工作量大,时间又往往很紧,所以在设计工作过程中,前期的现场勘察、讨论、规划,单项工程的测量放样,工程设计等工作测试不够。这些前期工作做的不扎实,直接导致施工后工程规划的临时调整,单项工程设计的改变及工程量的增減等情况出现,使实际施工与原有工程规划设计出现较大的变动,造成对项目的资金、进度和质量控制较为被动。

1.2 项目建设进度有待加快

由于影响农业开展项目建设进度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项目建设设计到上万亩农田,十几或几十个村,上万人口,建设内容往往是几十公里的渠、路等工程,要遇到大量的政策处理工作,从镇到村再到户,工作难度大,时间跨度长,而且项目施工后,受作物播种季节影响很大,基本局限在当年10月至次年4月这段时间的晴好天气施工,若错过了这段时间,就会严重影响工程建设进度。

1.3 工程监督需进一步规范

工程监理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效果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一是思想上不重视,因为土地治理项目的单项工程偏小,技术含量也不高,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也低,所以工程监理公司包括监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二是项目区范围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往往是分散几个地段同时施工,监理范围跨度大,加上未改造项目道路不畅,所以现场监理难度也大。由于有上述原因的存在,使项目区的监控效果不好,工程质量、工程量的检查核定也不够规范。

1.4 建好管护落实不够理想

工程在进行移交后,虽然要求镇、村制定了完善的管护制度,但由于管护资金缺失,导致在项目移交后的实际管护措施不到位。

2 加强土地治理项目管理的思考

2.1 加强土地治理前期工作

制定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总体规划。结合本地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特色农产品发展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有机衔接交通、水利建设、城镇规划,制定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法理项目五年规划,总体描述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遵循原则,实施要求、开发扶持范围、各类项目的区域布局等。

完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及专家库制度。项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今后项目建设的成败,是项目良性运行,全面实现既定效益的重要基础。要以规划为基础,完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管理办法》,严格项目入库的5大基本原则——包括:突出重点原则、效益先导原则、集中布局原则、统筹兼顾原则、机制创新原则。

2.2 提高项目设计水平

(1)将单项设计与定型设计相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面大量广,基础条件、环境各有差异。因此在干渠改造、较大型的渠系建筑物、水库等项目宜单独计算设计,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则以定型设计为主,统一断面、统一材质、统一施工程序,以有效减少设计工作量,提高工程质量,方便工程施工。

(2)将理论设计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首先在设计过程中,要认真踏勘项目工,对现状进行仔细的调查摸底,做到胸有成竹。二是要充分征询当地水利工作者及村民意见,利用乡村的水利干部扎根基层年数长,对工程现场的地质地形,水利资源情况熟悉的优势,采用本地区有一定施工经验,有良好运行效果的单项工程设计。

3 规范项目建管行为

(1)要全面落实项目公示制。首先,每年年初在公共媒体上发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指南,使有条件的乡镇、企业了解农业综合开发、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并享受到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扶持。其次,在项目立项、实施后,要在项目区主要地段设立公示牌,将立项后的工程规模、建设期限、建设单位和工程建设成果等进行公布。

(2)要严格执行工程监理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面广量大,工程布局分散,施工单位参差不齐,监理难度不小,因此通过提高监理费用,可以提高监理公司的监理质量,加大监理力度。

(3)要妥善协调乡镇关系。作为项目的业主单位之一,项目区当地乡镇政府要充分协调施工单位与施工区所在村及村民的关系,做好项目区政策处理工作,并适当保证其权责统一。

(4)搞好项目验收和评价。对完工并具备验收条件的项目,要确保在30天内完成市级竣工验收工作,并及时办理项目中介审价、竣工审计、财务决算和同定资产移交手续。

土地项目论文 第4篇

1 研究项目区概况

1.1 研究项目区基本概况

农安县地处松辽平原腹地, 隶属于吉林省长春市, 地处北纬43°55′至44°56′, 东经124°32′至125°46′之间, 幅员约5430平方公里。呈明显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517.9mm。地下水资源除河谷平原区较丰富外, 广大地区多为贫水区。地貌为冲积湖平原区, 全县土壤分布自东南向西北呈规律性变化。现有耕地面积占幅员的67.4%, 垦殖率为67.4%, 人均耕地面积0.33公顷, 土地利用率为95.4%。

1.2 研究项目区建设实施概况

农安县共13个土地整理项目区, 包含9个乡镇26个村庄。表1列出了农安县土地整理项目区新增耕地的面积及存在的问题。从表1可知, 农安县土地整理项目区最大问题是排水系统极不完善, 因此建设水利配套工程至关重要。11号、12号和13号田间道路条件差的土地整理项目区, 需要加强田间水泥路的修建。通过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 对田、水、路、沟、渠等进行全面的综合整治, 因地制宜, 统一规划设计, 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提高当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4]。

2 新增耕地质量等级评价

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指标的选取主要依据主导性、差异性、稳定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兼顾等原则, 并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 选取以下评价指标:障碍层距地表深度、剖面构型、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盐渍化程度、灌溉保证率、灌溉水源和排水条件。

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土地整理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权重的确定提供了方法[5]。指标权重的确定是土地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权重确定方法一般包括:特尔斐法、因素成对比较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评判法等。农安县土地整理新增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权重采用特尔斐法。具体评价因素权重如表2[6]所示。

2.3 土地整理项目区新增耕地质量的评价

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的计算方法, 对土地整理项目区新增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农用地分等是“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土地管理实现由数量管理向数量与质量管理并重转变的基础性工作[7,8]。

收集研究项目区2012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类型图、水文图以及样点调查等资料, 实地采集48个土壤样点, 在实验室做相关实验, 测出采样点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盐渍化程度、土壤质地、土壤PH值等相关数据。在Arc GIS软件中将各评价指标栅格图进行空间加权, 计算各监测单元耕地自然质量分、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按照国家转换公式, 转换为国家自然等别、国家利用等别和国家经济等别。依据各乡镇自然等别、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 得出土地整理新增耕地质量的等级变化, 结合研究区各类耕地面积统计出土地整理区新增耕地的总体水平。

自然等别越低, 说明耕地质量越高。由表3可以看出, 农安县土地整理项目区新增耕地质量一般, 最高等别为10等地, 最低等别为13等地。中等地占总面积的90%以上, 其余为低等地。1号项目区新增耕地10等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9.2%, 耕地质量较好。4号项目区新增耕地等别都为10等, 说明这一地区新增耕地质量较高。12号项目区新增耕地等别都为13等, 说明这一土地整理项目区新增耕地质量较差。其他大多数乡镇土地整理项目区新增耕地等别都分布在11等和12等之间。

利用等别越低, 说明耕地的利用率越高。由表4可以看出, 农安县土地整理项目区新增耕地利用率一般, 最高利用等别为10等, 13号土地整理项目区新增耕地10等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7.9%;最低利用等别为14等, 以3号项目区新增耕地和9号项目区新增耕地为主。其他新增耕地的土地利用等别分布在11到13等之间。

土地经济等别越低, 说明土地产生的经济效益越高。由表5可以看出, 农安县土地整理项目区新增耕地土地经济效益整体一般。4号项目区新增耕地经济等别都在11等, 3号、10号、11号和13号项目区新增耕地11等经济等别面积各占总面积的37%、14.8%、26.8%和31.3%。12号项目区新增耕地经济等别都分布在13等, 9号项目区新增耕地13等经济等别占总面积的84.9%, 说明12号和9号土地整理项目区土地经济效益与其他项目区相比, 有较大弱势。

2.4 土地整理项目区新增耕地耕地质量与周边地区耕地质量的比较

通过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区新增耕地的耕地现状, 结合项目区周边地区耕地质量等别情况, 比较两者间的差异性。

通过表6可以看出, 在自然等别上, 土地整理项目区与周边地区差异较小, 但在自然等指数上, 两者的差异较明显。即使在两者自然等别相同的条件下, 自然等指数依然有差距。2号土地整理项目区自然等指数与周边地区自然等指数相比, 下降了18.8%, 自然等别下降了1等别;9号土地整理项目区自然等指数与周边地区相比, 下降了29.3%, 自然等别下降1等别;10土地整理项目区自然等指数与周边地区相比, 下降了12.1%, 自然等别下降1等别;12号土地整理项目区自然等指数与周边地区相比, 下降了30.4%, 自然等别下降2等别。

3 影响新增耕地耕地质量的限制因素

根据相关专业知识和土地整理实施中的经验, 并咨询有关专家, 选取障碍层距地表深度、剖面构型、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盐渍化程度、灌溉保证率、灌溉水源和排水条件和土地利用系数这10个影响因素, 对新增耕地粮食生产能力和影响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见表7。

计算变异系数, 来对比分析不同水平的变量数列之间的变异程度。从表7可以看到, 排水条件的变异系数最小, 灌溉水源和灌溉保证率的变异系数都相对较大。粮食产量与障碍层距地表深度 (r=-0.128) 、土壤剖面构型 (r=-0.045) 呈明显负相关, 与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PH值、盐渍化程度、灌溉水源和排水条件呈正相关。其中, 粮食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 (r=0.473) , PH值 (r=0.514) , 盐渍化程度 (r=0.681) 相关性最大。以上分析说明, 粮食的生产能力与新增耕地的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土壤盐渍化程度等影响因子有着密切的关系。

4 结论

农安县土地整理项目区新增耕地质量一般, 自然等别最高为10等, 中等地面积占新增耕地总面积的93.7%, 低等地的面积占了新增耕地总面积的6.3%;其土地利用状况也一般, 土地利用等别最高为10等别, 最低为14等别;其耕地经济效益也较一般, 利用等别的范围在11~13等之间。新增耕地的产量与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土壤的盐渍化程度、灌溉水源、排水条件、灌溉保证率和土地利用系数呈正相关, 与障碍层距地表深度和土壤剖面呈负相关的关系;农安县土地整理项目区新增耕地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和盐渍化程度, 即土壤的属性条件。

摘要:文章以吉林省农安县土地整理项目区新增耕地为例, 实地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 利用Arc GIS技术, 对土地整理项目区新增耕地质量作出评价。并通过相关分析, 得出影响农安县土地整理项目区新增耕地质量的因素主要为土壤PH值, 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盐渍化程度。

关键词:新增耕地,农安县,土地整理

参考文献

[1]王军, 余莉, 罗明, 等.土地整理研究综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3, 22 (2) :8-11.

[2]王万茂, 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1996.

[3]张正峰, 赵伟.北京市大兴区耕地整理潜力模糊评价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 2006, 22 (2) :83-88.

[4]傅伯杰, 陈利顶.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J].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5]郧文聚, 程锋.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四个应用[J].中国土地, 2005 (1) :44.

[6]TD/T 1004-2003, 农用地分等规程[S].中华人们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2003.

[7]高向军, 马仁会.中国农用土地等级评价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 2002 (1) :165-168, 2.

土地整治项目情况汇报 第5篇

中共柯街镇委员会柯街镇人民政府

(2012年5月21日)

各位领导:

下面,我就柯街镇2009年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实施效益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柯街镇土地整治项目区范围北至沙坝村峨头山坡脚,南至芒赖村,东上部以三八沟、橄榄沟为界,西以西大沟为界。东西宽

8.13公里,南北长8.6公里。项目涉及沙坝、柯街、大地、芒赖等9个村,2万多村民,项目建设规模778.5公顷,项目建设投资1637万元,柯街项目区内共5个标段,在工程高峰期时有82个工组,1200多名工人上工。

该项目于2009年12月28日启动,2010年4月30日竣工,历时120天。为了实施好建设项目,柯街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领导,成立了土地整治领导小组,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项目建设氛围,建立各种制度,严抓工程质量,确保了整个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柯街镇土地整治项目完成改扩建三.八沟12.6公里,改扩建西大沟5.8公里,改扩建橄榄沟0.9公里;支砌排灌沟渠68条,39公里;建设生产道路19条10.27公里;坡改梯面积1600亩。

二、项目效益分析

项目工程布局主要完善项目区内水利配套设施,同时做到田间道路布局合理,实现“旱能灌,涝能排,产能运”,形成田、路、渠配套,打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项目实施前,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现状耕地面积778.5公顷,现有耕地产出率较低,甘蔗产量平均4吨左右,香料烟亩产均为100公斤左右,种植水稻亩产量600公斤左右。

(一)经济效益明显。项目实施后,形成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高稳产农田,农业基础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新增耕地面积24.1公顷,新增耕地率到

3.1%,使耕地总面积达到802.6公顷,原有耕地耕作条件、灌溉条件得到改善,经过整理的土地保水、保土、保肥性能提高,使项目区土地的开发程度,利用程度和土地的产出率都到了极大的提高,耕地的产出率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甘蔗亩产量从4吨提高到6吨左右,亩产值可增840元;香料烟亩产量从120公斤提高到140公斤,亩产值可增加360元;水稻单产600公斤提高到750公斤,亩产量增150公斤,亩产值可增330元。

(二)社会效益可观。项目建成后极大的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节约了劳动力,合理配臵了灌溉渠系,提高了渠系利用率,节约了水资源,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改善了项目区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耕地质量进一步提高,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

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三)生态效益显著。项目本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进行规划、实施。项目实施前,项目区排水不畅,雨季的洪水、暴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降低了土壤肥力,以致农业生产条件差。通过土地整治、配套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和田间道路体系,使项目区的防洪排涝与抗旱能力得到实质性增强。提高了项目区耕地产出效果和土地利用率,将对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山区生态环境得以改善,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四)管护措施

突破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管理难点 第6篇

当前,社会各界对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项目实施管理的要求越来越严,基层管理工作者普遍反映工作难度大、有些难点问题处理比较棘手。笔者从实际管理工作出发,分析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进度、质量等管理难点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基层管理的实际工作有所借鉴。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施工阶段应重点抓好“三控”——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两管”——合同管理、设计变更管理,“一协调”——协调管理。

优化实施管理程序,提高项目施工效率

当前项目实施中基层工作人员普遍感到压力较大的是项目进度更不上,有些项目到次年年底仍然完成不了验收报备,导致在年终有关考核中被“一票否决”。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优化实施管理程序,科学组织,确保在年中完成项目现场施工。

首先,及时进行项目招投标。项目一般在实施的前一年度就进行了立项,年初完成测量和设计。最终设计方案一般于每年3-6月份审查后确定。项目设计方案确定后,财政厅和国土资源厅将会下达项目建设任务和预算。由于行政程序的需要,项目建设任务和预算下达需要一定时间。各建设单位应在项目设计方案评审通过后抓住有利时机提前做好几项工作:一是确定好项目招投标代理机构和项目监理单位;二是及时划分标段,做好招投标准备工作;三是编制招投标方案并按程序进行审批。

部分项目由于建设任务和预算文件下达时间滞后,不利于项目及时进行招投标,湖南省土地综合整治局一般在项目预算财政评审结论确定后下达实施准备的通知。各地可根据实施准备通知、项目立项文件、预拨资金文件等为依据开展招投标等工作,财政预算下达通常只有时间延后而不会有大的变化。

招投标工作一般应于每年7月份开始进行,在9月底前完成施工合同签订。

其次,科学组织施工单位进场施工。有些施工单位中标后以多种借口拖延签订合同和进场施工,部分施工单位甚至拖延时间以期进行非法转包和分包。建议各地在招标文件中明确中标公示期满10个工作日内施工单位必须签订合同;如无影响施工的客观因素,施工单位在签订合同15个工作日内必须进场施工。违反上述规定建设单位有权取消施工单位中标资格。

抓住有利时间在秋收后进场施工,可以避开不利气候因素影响。鼓励施工单位抓住有利天气,多上机械设备和人员,尽早完成施工任务,可以有效节约施工单位建设成本、减少监管工作量、保证工程质量。原则上施工单位应于每年10月份进场施工,在春节前完成所有水下工程,工程进度达到总体进度的80%。

有些项目施工过程中因为变更的原因,导致施工一拖再拖,严重影响项目进度。其主要原因是对变更没有提前预判,导致边建设边变更。项目建设单位应在开工后一周内组织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标段涉及村组负责人和群众代表依据设计文件在实地进行放线,让各利益相关方对项目建设有直观的认知。放线后及时收集各方意见,如是合理的变更要求,应由村组和群众以书面形式确定后及时组织编制方案集中上报审批机关进行审批。90%的变更量可以通过该方式在进场后一个月内完成审批程序,基本可以确保施工进程不因变更而停顿。

严格质量要求,严守质量红线

土地整治项目由于点多面广,质量控制范围广,容易出现管理不到位的环节和部位。近年湖南省土地整治项目因为质量问题被投诉和新闻媒体曝光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国土部门的形象和土地整治事业的健康发展。纵观暴露出的工程质量问题,无非是出在“偷工减料”上,大多数是因为采用不合格原材料,减少材料使用量,降低建设规格,不按规定工序进行施工等原因造成。应进一步确定质量标准的刚性,多措并举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明确质量标准。万事开头难,开工初始就必须确立严格的质量标准,对一些质量隐患的苗头要坚决制止,不合格的坚决拆除重做。由于参建人员通常对质量要求没有具体的认识,建议开工开始对所有工程类型都按质量要求设定示范工程,组织所有人员以示范工程为标准熟悉质量要求,达不到示范工程质量水准的工程为质量不合格工程。

强化监理的质量管理责任。监理人员和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负首要责任。国土资源系统监管人员要通过监理来控制施工质量,项目监管人员有权对监理工作和监理人员进行监管,督促有关人员把好质量关。对巡查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要及时追究监理人员责任。

杜绝采用不合格原材料。原材料质量问题主要有预制构件的强度和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水泥标号低于设计要求,河砂含泥量超标,块石强度和粒径不符要求,以机械碎石(粉)代替河砂,砂浆水泥配比低于设计值等。施工中应限制和禁止质量控制难、以往项目中问题暴露多的原材料,不得使用U型槽、水泥空心砖、粒径小于5毫米的机械碎石粉、质量不合格的预制混凝土砖等建筑材料。重点监管施工单位以次充好、偷梁换柱等行为,建筑材料进场应当按照有关标准、规范进行检验。重点加强对预制件(砖)强度和尺寸(厚度)、水泥标号、河砂粒径和含泥量、钢材、块石粒径和结构强度等进行质量控制。

严格按工序进行施工。当前项目质量暴露问题较多的有:湘北环湖区域预制构件安装基础没有按规定夯实,导致预制块脱落;湘中南区域浆砌石工程未按工序满浆满灌,采用干砌或灌浆不满,导致墙体容易垮塌和漏水;现浇底板没有夯实、没有达到设计厚度导致穿孔或漏水;现浇渠壁震捣不够形成蜂窝麻面导致漏水。各地应严格按工序和质量标准进行质量管理,质量合格后才允许进入下一工序施工。

主动接受群众质量监督。各地应在每个标段的显要位置公布质量投诉途径和方式,主动接受项目区群众对质量的监督,便于监管方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质量问题,化解质量方面的矛盾隐患。

其他难点问题处理

在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还有可能遇到一些难点问题,需要基层工作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处理。

施工环境协调。土地整治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时常发生阻工等行为,各地要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各地要争取县区、乡镇政府的积极支持,将当年度施工环境列入有关政府考核范畴。协调有关部门及时依法依规处理无理阻工、强揽工程、强卖材料、不准通行、偷盗材料等行为。对于个别问题特别严重且乡镇、村组协调力量无法处理,导致施工无法进行的村组,可在项目区进行公告,依程序申请进行重大变更,将该区域内的工程取消变更至别的村组。

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阶段有可能会突现一些应急事件,比如突发伤亡安全事故、工地打架斗殴、群体性上访与阻工、媒体曝光。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重视信息上报与核实。应急事件发生后要及时上报准确信息和向社会公开信息。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便于有关部门协调处理相关事宜。不要顾忌追究责任瞒报或自行处理,错失危机处理时机,造成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

合法处理危机。要善于分析危机后面深层次的原因,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处理手段一定要合法合理。不要一味息事宁人,采取不合理手段,为事件向更坏的方向发展留下隐患。

配合媒体报道。积极主动接受媒体公正的监督,对于一些误解或以点代面的质疑,要从专业的角度向媒体解释事情,不要置之不理,让媒体报道偏离客观事实。媒体采访时可全程录音和录像,对一些借曝光为名进行敲诈或有偿新闻的行为应明确拒绝,保留有关证据,及时向宣传主管行政部门报告。

土地项目论文 第7篇

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国发[2004]28号) , 正式提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近几年, 国务院、国土资源部等多部委对土地增减挂钩工作出台了系列文件, 多省市、多地区深入开展了试点工作, 取得了积极效果, 极大地促进了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有效缓解了建设用地供需矛盾, 有力支持了新农村建设, 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 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 (即拆旧地块) 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 (即建新地块) 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 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 最终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 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土地整理工作目标。增减挂中土地复垦的测量工作, 主要为确定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的范围、面积, 及涉及到的废弃建筑物拆迁面积。测绘工作在增减挂项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影响增减挂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1 城乡土地增减挂土地复垦项目中的测量工作

《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开展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 要对土地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进行调查、核实, 做到地类和面积准确, 界址和权属清楚。要弄清楚上述事宜, 则必须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量工作。

农村土地增减挂钩项目通常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实地调查阶段, 项目选址确定后, 该阶段的测量工作主要为拟复垦为耕地的地块现状图及范围界线的实地测绘;第二阶段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 即根据外业勘查情况在拟复垦为耕地的地块现状图上进行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第三阶段为增减挂项目的施工阶段, 即施工单位将按项目的规划设计图进行现场实施, 在本阶段中, 测量工作主要为施工设计图中施工范围的拐点位置的实地放样。在三阶段完成后, 可根据国家要求进行项目的检查验收申请。

2 增减挂项目中测量工作流程

如上所述增减挂中的测量工作, 主要为确定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的范围、面积, 及涉及到的废弃建筑物拆迁面积。测量工作的主要流程如下:

2.1 确定农村土地复垦项目的选址

农村土地复垦项目的选址一般是由乡镇政府及村委会根据国家政策要求, 选则一合适的位置确定。通常情况下, 从便于测绘工作考虑, 项目选址宜选在易于测绘的地方, 如南方山区, 则应选在有移动网络覆盖的区域, 便于利用先进仪器设备 (网络RTK) 进行野外测量, 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保证测绘成果的准确性。

2.2 利用测绘仪器进行界址测量

在农村土地复垦项目选址确定后, 测绘人员即可进行界址测量及现状测量工作。由于土地复垦项目大多数在农村, 比较偏远, 尤其是南方丘陵或山区, 作业难度比较大;再土地复垦项目全部要求在国土资源部全国一张图上反映, 因此对界址点坐标的绝对精度要求较高。为此, 作业单位通常采用符合精度要求的CORS系统 (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 进行测量。

2.2.1 CORS系统简介

CORS系统是利用多基站网络RTK技术建立的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 是卫星定位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通讯技术等高新科技多方位、深度结晶的产物。它由基准站网、数据处理中心、数据传输系统、定位导航数据播发系统、用户应用系统五个部分组成, 各基准站与监控分析中心间通过数据传输系统连接成一体, 形成专用网络。CORS系统扩大了有效工作的范围, 可向大量用户同时、快速的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全天候、全自动、实时的空间定位信息, 采用连续基站, 用户随时可以观测, 使用方便, 提高了工作效率;用户不需架设参考站, 真正实现单机作业, 减少了费用。总之, CORS的建立大大提高测绘精度、方便了测绘工作。

2.2.2 利用CORS系统的作业流程

利用CORS系统进行复垦项目边界测量的基本过程为: (1) 新建项目; (2) 设置参数; (3) 连接GPS并设置为当地省份的CORS系统; (4) 测量两个已知点的WGS-84坐标, 然后利用该已知点的已知1980国家坐标下的坐标在参数设置菜单下求解当地的坐标转换四参数, 解算后引用该参数; (5) 用第三个已知点对上述参数进行检核; (6) 现场进行拟复垦地块的现状 (为拆迁补偿计算面积服务) 和界线范围测量; (7) 对实测的界址点进行现场打桩, 并做好标记。

2.3 判断选址范围是否符合国家要求

在上述复垦项目的边界测量完成后, 作业人员需将所测的范围界线与当地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对比, 判断项目选址范围是否在二调图的203图斑内。具体做法如下:

(1) 将测量坐标点展绘在成图软件中, 并绘制拟复垦地块的界址范围线, 并保存文件; (2) 将 (1) 中的*.cad文件格式转换为*.dxf格式; (3) 在MAPGIS软件的“文件转换”功能中, 导入*.dxf格式的文件, 并保存为相应的点、线、面文件; (4) 在MAPGIS软件的“图形编辑”功能中, 打开当地的二调图, 并添加 (3) 中保存的点、线、面文件, 复位窗口即可判断所测拟复垦地块的范围界线是否符合增减挂农村土地复垦的范围需在二调图203图斑内的要求。如果拟复垦地块的范围界线不在当地二调图203图斑范围内, 则需要重新进行选址并重复上述工作;若部分超出203图斑范围, 则超出范围应重新进行选址并重复上述工作;有经验的测绘人员可先从二调图上查出要进行复垦的地块大概坐标, 在实际放样出位置来, 然后再进行上述测量工作, 这样可以提高作业的效率。如果选址范围符合土地复垦要求, 即可进行下一步的复垦规划设计工作。

2.4 复垦地块的规划设计工作

复垦地块的规划设计工作一般由土地利用规划设计人员在上述测量的现状图及范围界线图上进行设计, 设计完成后上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审批, 审批通过后, 则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备案并立项。因此, 上述拟复垦地块的界址线范围测量成果的质量对整个土地复垦项目起着关键的作用, 如果上述测量成果质量有问题, 验收时直接进行否决, 则导致该地块复垦工作的失败。

2.5 实施范围的施工放样

由于规划设计需要或审批要求等原因, 可能使设计后的实施范围和原勘察阶段的测量范围有不同, 因此, 在施工单位进行复垦施工前, 需先对设计图的设计范围进行测量放样。同样, 范围线的放样也是采用CORS系统进行的, 步骤同上述的界线测量步骤, 所不同的是界线测量是在碎部测量菜单下完成的, 界线放样是在放样测量菜单下完成的, 其他步骤都一样。设计范围拐点在实际放样完成之后, 施工单位可以此为依据进行土地复垦实施工作。此外, 复垦项目施工阶段的测量放样工作可以再一次检验勘察阶段的测量成果质量。

3 总结

测绘工作在增减挂项目中的作用, 同其他工程项目一样, 在设计阶段, 首先进行项目选址并通过实地测绘拟复垦地块的现状图及界址范围线, 为规划设计服务;在施工阶段, 将设计图上设计好的界址线的位置通过测绘方法在实地标定出来, 为施工单位进提供准备的施工范围界线。这里, 还需强调的是, 设计阶段的现状测量的成果质量的好坏, 对整个土地复垦项目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如果设计阶段的测量成果质量出了问题, 则整个增减挂中的土地复垦项目就是失败的, 一定不能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验收。因此测绘作业单位应加以重视。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城乡土地增减挂钩中土地复垦项目的测绘工作内容及实施的工作流程, 并针对实际可能出现的问题, 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城乡土地增减挂钩,界址测量,界址放样

参考文献

[1]CORS系统简介, 百度文库.

[2]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土地整治项目监管模式探讨 第8篇

关键词:土地整治,监管模式

1 前言

土地整治作为促进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增加土地利用效益和提高土地供给能力的重要途径, 对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土地整治事业的发展, 人们对土地整治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也不断深入。自1999年《土地法》把土地整理纳入法律规定以来, 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得到较快发展, 各项有关土地整治的政策、法规陆续出台, 例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 (TD/T1011-2000)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规范》 (TD-T1012-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 (TD-T1013-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等。土地土地整治工作进入了管理模式转型和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时期, 大量的项目如何监管, 工程质量如何保证, 质量控制如何进行, 资金使用如何发挥最大效益, 土地整治成效如何提高, 是当前土地整治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随着国家对土地整治项目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资金投入的增加, 土地整治项目监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经过10几年的不断完善和改革, 已经形成了土地整治项目监管比较完整的基本程序, 为促进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大规模的土地整治是新形势下的新任务, 涉及面广, 过程复杂,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相对于当前形势和要求, 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质量监管工作还存在不适应和不完善的地方, 制约了土地整治项目监管工作进一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有待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

2 土地整治项目监管现状

土地整治项目监管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是以项目承担单位为主体, 政府部门为投资代表, 工程监理单位为中介的项目监管体系, 每个组成部门应当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当前, 土地整治项目的工程质量监管体系主要是采取政府监管和项目责任主体监管两种形式, 如图所示:

2.1 政府监管

具体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授权机构来实施, 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项目前期准备阶段的可行性研究论证、规划设计评审、施工图审查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评审机构来完成。施工阶段委托监理机构进行工程质量监督,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实体质量和参建各方责任主体质量行为进行抽查。验收阶段的竣工验收由项目所在地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完成。

2.2 项目责任主体监管

项目承担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是项目工程质量的责任主体。项目承担单位作为项目业主, 对工程的监管贯穿于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的各个阶段;施工单位作为项目工程的实施者, 对技术交底、材料核验、质量文件记录等方面进行自我监督;监理单位受项目承担单位的委托, 对施工单位的施工活动进行监督。

3 项目监管存在的问题

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经过10多年的发展, 项目监督管理模式逐渐完善, 从国家到地方对土地整治项目的监管力度也越来越大。但是对于新形势, 当前监管模式在管理实践中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 亟待完善和改进。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3.1 土地整治项目监管缺乏系统性

土地整治项目监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无论是可行性研究的论证、勘察和设计的审查、施工质量的控制等等, 都需要专业知识和技术,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是行政单位, 项目监管工作无论从政策安排、机构设置、还是人员配备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缺乏系统性, 监管流于形式, 科技含量低, 执行力度不够。再者由于监管工作处于行政委托的尴尬境地, 停留在阶段性和突击性的检查层面, 监管工作只能是“雷声大, 雨点小”, 达不到监管的预期目标。

3.2 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过于微观

现行土地整治项目的监督管理没有一个专业的监督机构, 日常监管工作主要依靠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通过查看图纸、检查项目施工现场、核查资金使用账目等方式检查项目, 对存在问题下达整改通知书。这样的做法过多地替代了项目承担单位的项目工程控制管理, 导致项目承担单位认为只要通过上级部门检查就万事大吉, 因而疏于对自己所承担项目的自控管理, 难免会使监督工作的全面性受到约束, 无法对项目的工程质量、工期进度、资金使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核验、评定和控制。

3.3 项目工程监督管理范围过于狭隘

目前土地整治项目的监管主要是项目工程的质量监督。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施工单位资质、施工图、施工许可证, 对工程质量进行施工前控制。施工阶段的工程质量监管主要依赖于监理机构,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施工阶段建设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和工程实体质量进行抽查。但是项目勘察、设计、招标代理机构、监理单位等相关单位的工作质量并没有得到有效监管, 从而削弱了对土地整治项目其他责任主体的约束力,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整治行业的健康发展。

3.4 项目监管机构缺乏专业性

项目工程建设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从前期的可研、规划设计到实施阶段的勘察设计、施工质量、进度控制、投资管理, 都需要监督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技术素养和管理业务水平。但是土地整治项目多由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承担建设任务, 根据项目需要临时组建管理班子, 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大多管理人员不是专业人才, 不了解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规范, 不熟悉项目建设程序, 甚至缺少起码的工程建设知识, 所以容易导致投资浪费、建设效果差, 没有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3.5 土地整治项目监管缺少法律规范约束

监管工作对于土地整治项目能否朝着预定目标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部分省份已经出台了有关土地整治项目的工程建设标准、验收规程、质量评价标准, 为项目监管提供了一定依据。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GXTDHB-2007-1) 、《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技术规程 (试行) 》 (GXTDHB-2007-2) 、《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质量评定规程 (试行) 》 (GXTDHB-2007-3) 。但由于国家尚未出台国家层面的关于土地整治方面的法律法规, 导致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项目承担单位、招标代理机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工作弹性, 也使得土地整治项目的监管工作缺乏一定的执行力。另外, 对违法违规的单位和个人惩处不力, 存在“重检查、轻处罚”的现象, 对发现的问题查而不处, 或者以整改代处罚, 或者以罚款代替责任追究。监管的不到位, 导致建设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

4 土地整治项目监管模式构建设想

4.1 构建项目监管体系

土地整治项目是一项综合性工作, 需要国土、财政、地方政府、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审计单位等多个单位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才能取得效果。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土地整治监管体系, 使项目管理系统化、常规化、连续化, 形成项目监管特有的机制, 明确各建设行政专管部门和有关单位的质量监管责任, 严格落实有关法律法规, 可以使项目监管工作有据可依, 必将大大提高监管的执行力。通过各项制度的落实, 使项目实施由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管理转变, 不断完善和强化监管措施, 加大监管检查和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从而确保项目始终运行在健康的轨道上。

4.2 土地整治项目监管模式的总体思路

现行土地整治行业管理实行的是政府监管和项目责任主体监管并立的方式, 不利于整体绩效的发挥。“管办分离”能够有效地推动公共服务, 提高公共服务的整体绩效水平, 进一步释放和激发体制活力。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 监管工作应及时调整思路, 充分利用中介机构甚至社会监督制约。新形势下的土地整治项目监管模式应体现为政府宏观和间接监督管理, 依靠中介机构进行微观和直接监督控制。政府质量监督部门应由“划桨者”逐渐变为“掌舵者”, 通过建立和健全法律体系、法规条例和规范标准, 规范和约束项目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 从根本上把握和加强工程质量。而把项目质量监管完全委托给中介机构, 不再承担直接管理工程质量的微观技术责任, 不对工程质量做任何直接的合格评价, 而是采取对施工图审查机构、监理公司等中介机构所做的合格结论进行抽检核查的方式来达到间接调控目的。

4.3 土地整治监管组织机构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政府监管部门在项目监管上的全身退出, 必然要求社会化的监管机构登场, 重新构建一种新型的项目监管组织机构就成为土地整治项目监管的趋势所在。例如, 今后的土地整治项目监管工作应包括有勘察设计资质管理机构、施工图审查机构、监理单位、质量监督机构、检测机构等, 它们分别对项目的各个环节实施质量控制, 但是其中任何一家机构都无法独立胜任项目全过程监管工作, 只有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 成立土地整治项目监管事务机构, 通过这个机构对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的质量管理、风险控制和监督整改, 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质量管理机构的作用, 同时避免与现有工程质量管理体制发生激烈碰撞, 避免各质量管理机构之间的职能交叉, 节约了成本。

4.4 建立土地整治项目监管长效机制

土地整治项目的质量不仅仅依靠监管, 更重要的是要靠一套好的制度来保证, 应建立项目监管长效机制, 用制度引导、制度激励、制度约束、制度规范来保证项目监管到位。要全面加强项目监管机构建设, 加强项目监管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和思想政治教育, 实现市场和现场的双向互动。一是要完善市场准入制。认真制定勘察、设计、施工企业的资质和质量管理规范, 把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作为市场准入的必要条件, 通过市场约束有效地增强各企业的质量责任意识。二是建立市场诚信体系机制。在加强各市场质量主体不良行为记录管理工作的基础上, 完善市场主体的信用档案, 建立起各企业、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信用档案, 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渠道公示, 全面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企业质量行为的评价体系, 进行科学量化评价, 将考评结果与市场准入及经营挂钩, 实现对企业资质的动态管理。

4.5 建立土地整治项目监管奖惩机制

监管工作的优劣, 直接关系到土地整治项目的好坏。应建立

健全与土地整治项目的有关法律法规, 规范土地整治项目的投资管理活动, 维护建设市场秩序。一要规范参建各方的质量行为, 从源头抓起, 负责项目可行性研究、招投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资金使用等部门和单位, 都应有相应的责任约束, 使得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监管有法可依。二是要督促各承建单位依法履行职责, 严格遵守建设程序, 履行合同约定, 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和责任的原则, 认真担负起质量责任, 切实把好质量关。对不遵守法律法规给项目建设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有关人员, 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4.6 加强土地整治项目的财务管理

我国土地整治项目资金来源主要有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收入部分和土地复垦费。如何使土地整治项目的资金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用, 做到“财尽其用”, 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土地整治项目的资金量较大, 加之缺少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管, 土地整治项目成了某些腐败分子的“唐僧肉”, 导致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混乱、招标流程不规范、工程造价失控, 最终导致土地整治的工程质量达不到标准。因此必须加强土地整治项目的资金监管:一是完善定额, 确保预算规范。规范化的预算更准确更切合实际, 使项目工程量与资金拨付相符合, 便于资金的使用监管。对使用中发现现行定额有问题的情况, 要及时收集上报国土资源部门修改完善。二是健全土地整治项目财务专项制度。做到按项目单独设立专帐, 实行专户储存、专户管理、专户核算, 封闭式运行, 坚决防止各级政府部门直接或间接干预项目实施。三是加强对项目资金的审计监督, 对项目的前期准备阶段、建设实施阶段和竣工交付阶段实行全过程审计监督。要把对项目资金的审计作为重点, 把审计当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将审计工作与土地整治项目同步进行, 促进项目管理和廉政建设, 提高投资效益。

4.7 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监督管理

科学的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方法是有效实施工程质量监管的重要保证。随着“3S”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相关数据动态监测系统的建立, 利用全野外数字化测量系统、机助成图系统和先进软件等进行现场属性调查和实地数据采集, 加快了数据的更新速度, 使土地整治项目的数字化监管具备了硬件条件。近年来, 国土资源部陆续启动了“金土工程”、“一张图工程”, 使得土地整治项目监管“天上看, 地上看, 网上管”的监管模式成为可能, 有望实现高科技监管格局, 最终实现项目监管的数字化。

5 结语

耕地资源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 土地整治是增加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同时, 通过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 可以改变村庄面貌、改善农业生态小气候、提高农业用地的集约度, 从而达到综合整治的目标。我国土地整治事业正处于管理模式调整和管理水平提高的关键时期, 建立一套科学的土地整治项目监管制度体系, 成为确保项目运作规范、保质保量、按期完成的基础。有了制度的保证, 加上组织结构的严格执行以及其他多个部门的密切配合, 一定能够把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好、实施好、最终达到预期规划目标。

参考文献

[1]高世昌中国土地开发整理监管研究[J].资源与产业, 2008 (10) .

[2]胡建忠.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应建立奖惩机制[J].国土资源导刊, 2008 (2) .

[3]陈炼, 孟展, 肖颖.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财务监管, 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以江苏省为例[J].资源与产业, 2009 (11) .

土地项目论文 第9篇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简介

《浏阳市沿溪镇大光居委会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是2010年度湖南省省级投资土地整治项目,项目区位于浏阳市沿溪镇北部的大光居委会,东与金桔村交界、南与礼花村相接、西与东盈村相临、北靠大光湖村,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3°47'12"-113°48'57",北纬28°22'06"-28°23'13"之间。

1.2 项目基本指标

项目区建设规模155.48公顷,属丘陵区,大光河由北向南流经项目区,将区内分为河东、河西两大片,区内沿大光河两岸地势较平坦,耕地地面坡度4°以下;靠山少部分农田为冲垄形,地形较复杂,区内海拔高程在121.00~166.00m之间。项目新增耕地5.64公顷,新增耕地率3.63%;建设用地置换面积1.75公顷,建设用地置换率1.13%。详见表1。项目总投资为1211.29万元,其中湖南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专项资金693.63万元,亩均投资2974元/亩,其他部门配套资金517.66万元,来源于浏阳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资金。

2 项目完成情况

2.1 工程量完成情况

项目区土地平整面积及土壤改良为91.04公顷,占建设规模的58.55%;新建、改建田间道总长为5.00公里,其中水泥路面有1.02公里,新建、改建生产路19.67公里,项目完成后田间道路通达度达80%,新增和改善机耕面积378.39亩,占建设规模的16.23%;新建、改建的各级灌溉渠道、排水沟及灌排两用渠道长度总和为105.68公里,新增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2332.00亩,项目区所有农田均有水可灌,新增和改善农田防涝面积2146.08亩,占建设规模的92.03%;新修机耕桥2座,人行桥17座,沟渠人行桥板16处;新建、改建的涵洞、渡槽及倒虹吸共367座;新建、改建的各类水闸共137座;沉砂池1座,下田坡道190座,农田防护挡土墙230.70m。

2.2 项目成效指标

本文针对项目涉及到的大光居委会以及项目受益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大光居委会主要针对项目区农民各项收入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以期找出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对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收入的贡献程度。受益农户共随机选取了10户,主要针对项目区内农民对工程建设、村基层组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的满意程度等进行调查。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项目建成后,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提高一个等级,新增粮食产能1500公斤/公顷,项目区内受益总人数为3000人;平整工程、田间灌排工程的极大的提高了项目区耕地的机械化操作率,流转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强。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土地流转面积有55.35亩,土地流转出去后,农民每亩田可收益350元;大部分农民在土地流转出去之后并没有让自己闲下来,他们会选择出去务工,根据问卷调查,项目区务工人员的总收入1732500元,农民人均新增农业年纯收入为639.17元,土地整治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到了90.37%,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了项目强农富农的目的。

3 项目特色与典型做法

(1)与周边项目交相辉映,共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大光居委会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与2008年长沙市投资实施的项目区南部礼花村连成一个整体,与2006年长沙市投资实施的项目区东部金桔村隔山相望,形成一个大的农业经济圈,为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两型社会的建设,为大光居委会及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引导、聚合各类涉农资金,推动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促进耕地规模化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同时,积极破解新农村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等用地难题,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本次项因新增耕地5.64公顷,新增耕地率达3.63%,有效地保护了耕地和基本农田;另外,大光居委会共有20户农户进行拆迁,集中安置在光辉居民点。项目区建设用地拆旧地块(主体房屋拆迁地块及拆迁房屋周边的空坪隙地)面积2.07公顷,扣除居民安置占地面积0.32公顷,项目区通过拆迁安置后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1.75公顷,建设用地置换率为1.13%。拆旧地块大部分复垦为旱地,为项目区新增了耕地,从而提高了农用地的收益。通过归并零散居民点,减少生活垃圾排放,从而改善村容村貌及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并盘活农村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3)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与集体土地流转有机结合的典范。此项目推动了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有效破解经济建设用地瓶颈的“两换”方案,即农民以宅基地换钱、换房集中居住,进而复垦宅基地以换取其他地方的建设用地指标;农用地靠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进行流转,农民将土地长期转租,集约经营,以换股、换租、换保障。通过“两换”,盘活了农村集体土地,改善了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了土地效益最大化。

(4)此项目是传统意义上的土整项目与土地开发项目有机结合的典范。项目实施前,项目区内部分疏林地树木已无经济效益,浏阳市国土局配套投资将其开发为旱地。通过项目的实施,现已有3.69公顷的疏林地开发为旱地,种植了玉米,实现了土地效益的最大化。

(5)土地整治项目与远近期规划相结合,促进大光居委会“两区”的形成。项目实施后,大光河沿线土地引进公司进行流转,种植了优质水稻,形成了集观光、产业于一体的“观光农业区”;甜山环线种植优质水果、大东河东边鱼塘饲养生态鱼、富岭休闲山庄发展农家乐和建设生态休闲中心项目,形成“生态休闲区”。“两区”交相辉映,形成了大光居委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6)维护农民权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成功与否,必须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认同,因此在实践中,必须要注重建立和完善以农民为主体的项目机制。《浏阳市沿溪镇大光居委会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由浏阳市国土局牵头,建立了农民意愿表达机制,让农民全面参与项目规划、建设和管护的全过程,落实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项目完成后,农民对工程建设质量满意度达到了96%,对村集体组织推进土地整治项目情况满意度为99%,94%的农民认为项目建成后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生活便利度,汇总加权平均后农民对项目的总体满意度达到了98%。

(7)协调配合。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能实现的,浏阳市国土局在项目前、中、后各环节分工明确,不仅发挥了国土资源局的主力军作用,同时还建立了协调机制,多方促进信息和资源共享,形成合力。除了关注项目的建设情况外,在项目建成后,几大部门通力合作,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帮助农民引进良种、肥料等生产资料,帮助农户实现土地流转,增加农户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8)可持续利用。只有做好管护措施,实现工程的长期高效利用,才能发挥土地整治项目的真正作用。《浏阳市沿溪镇大光居委会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成后,落实了项目管护措施和管护责任,健全了管护机制,如今各项目管护责任明确,管护机制完善,管护措施健全,管护资金落实,高标准农田带来的效益也逐渐显现出来。

4

土地调查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土地调查,项目管理模式

从现代项目管理角度出发, 要确立管理三要素以保障土地调查项目的实施, 即科学的组织管理、全额预算管理和有效的财务监督。本次研究从土地调查项目的实际出发, 构建新的管理模式, 从项目的管理程序、组织机构、项目动态过程管理与项目质量控制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财政预算管理与资金支出绩效考核作为财政类项目管理的重点, 将在下一节专门进行阐述, 以便能够为提高我国土地调查项目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提供一点建议。

1 建立土地调查项目里程碑式管理程序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 项目成员之间权责不明, 以及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约束直接导致了项目管理程序的模糊, 从而降低了管理效率。里程碑式的项目管理程序已经普遍应用于现代项目管理中, 它的优点是便于项目阶段评审以及对进度和成本进行节点控制。里程碑式的项目管理过程 (图1) 将项目管理划分为四个明确的阶段:启动、规划、实施 (执行与控制) 和结束阶段。每两个过程的交接都有可交付的成果, 以供项目管理班子组织项目的自我评审以及接受上级部门的专家评审。

土地调查类的项目管理程序在里程碑式的程序中我们可以再增加一个阶段就是工作范围的分析。分别是工作范围分析、项目启动阶段、项目规划阶段、项目执行与控制阶段、项目结束阶段。在土地调查类的项目管理的程序中, 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起止范围, 有本阶段的投入要素和本阶段要产生的技术阶段性成果。同时, 每个阶段都有本阶段的控制关口, 即本阶段完成时将产生的阶段性成果在下个阶段也会得到运用。每个阶段完成时一定要通过本阶段的控制关口, 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工作。

在图1中, 规划—执行—控制这三个过程往往要周而复始循环多次, 直到实现阶段发起时提出的要求, 才能为下一阶段准备好可交付成果。因此, 里程碑2应根据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必要的循环, 实行监理制度和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里程碑式的管理程序设计正好符合这一要求, 而且对组织机构设置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同时便于监督审查, 也有利于项目高层管理班子对项目的自检查与自监督。

1.1 工作范围分析

全国土地调查, 其目的是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 为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以及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任务, 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其次, 搞清土地调查类项目开展的实施范围, 可以是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在全国范围铺开的, 也可以是某某地域内的一次土地调查。最后, 弄清了项目工作范围, 便于项目的立项和项目承担单位的项目设计。

1.2 项目启动阶段

在土地调查类项目管理过程中, 启动阶段是开始一个新项目的过程。启动土地调查类的项目, 必须明晰项目任务说明, 有专门的机构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编写项目立项建议书和项目任务说明。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土地调查行业现状以及本次调查的可行性, 只有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可行, 或项目阶段必备的条件成熟或已经具备的时候, 才可以启动, 贸然启动是不可取的。

1.3 项目规划阶段

在土地调查类项目管理过程规划阶段, 项目中标单位要编写《项目设计书》以及其准备其他的辅助材料 (包括工作人员安排, 项目预期进度, 成本预算, 风险评估, 采购管理等) 因此计划的编制是所有程序中最复杂的阶段。在设计编制的过程中, 可看到后面各阶段的预期的阶段性成果。设计书的编制人员要有一定的经验, 在项目设计制定出来后, 项目的实施阶段将严格按照此进行控制。今后的所有变更都将是因与设计不同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土地调查类项目的变更控制将是参考设计阶段的预期成果而产生的。

1.4 项目实施 (执行与控制) 阶段

项目实施阶段是占用大量资源的阶段, 此阶段必须按照上一阶段定制的计划采取必要的活动, 来完成计划阶段定制的任务。在项目开始之前, 项目组都必须领到由土地勘测规划院下发的《项目设计书》评审意见。《项目设计书》中规定了要完成的土地调查工作内容、任务完成的进度与经费下拨安排、土地调查项目的质量标准、土地调查项目的范围等相关的内容。

在项目进展过程中, 引入监理机制, 由国土部地籍司聘请专业监理公司负责。可以按照年份或地区聘请监理公司。由监理部门对项目实行阶段性的评价和检查, 与阶段性的预期成果进行对比, 得出评估报告, 以便财务部门参考后对项目每个阶段的资金及时拨付, 从而对整个项目的进程在成本和质量上起到有效的监控, 保证土地调查如期高效的完成。

1.5 项目结束阶段

项目的结束阶段是一个项目很重要的阶段, 如果一个项目前期及实施阶段都作的比较好, 但是在项目的结束阶段没有重视, 那么这个项目给人的感觉就像虎头蛇尾的项目一样, 即使项目的目标已达到, 但项目好像总没有完结一样。所以一个项目的结束阶段是非常重要的。项目的结束阶段做的好, 会给项目的所有干系人一个安全的感觉, 尤其是成果汇总类的土地调查项目。这样可以更好的为今后的土地调查类的项目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有经验的案例。

2 项目管理组织机构的构建

对于一个组织的衡量和评价与组织的目的和当初为该组织规定的目标有关。因此对于土地调查类项目的组织机构来说, 按照预期的调查成果来编制各项工作标准及费用标准。在展开工作以后, 要根据确立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结果, 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必要的修正。土地调查类项目的组织机构最重要的目标是要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来得到最直观准确的图件和最符合实际的文本成果, 这就意味着需要一个简洁高效的组织在工作中进行不断的控制、评价与调整。

通过对我国土地调查类项目的现状分析以及针对一些管理体系重叠混乱的弊端, 采用代建制与工务局相结合的模式。我们在组织机构这一节设计了一个相对简洁的三级组织机构。第一级是行政机构国土部地籍司, 第二级是三个平行的部门 (技术部门、监理部门、财务部门) , 第三级就是各个实施单位 (省级勘测规划院、高质量的土地调查类公司) 。在组织机构中各个部门要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能范围, 首先, 作为行政领导部门的第一级国土部地籍司职责:作为行政职能部门, 负责全国土地调查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按照年度或地区聘请土地调查监理公司;负责协调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监理公司、财务中心工作。其次, 作为项目监督和资金拨付的第二级监理中心的职责:监督项目组执行过程中的技术质量, 负责项目的阶段验收, 完成项目的阶段验收小结;负责向财务中心提交项目组下一步资金拨付资格的审批;负责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结题验收和项目质量的过程监督。财务中心的职责:负责土地调查项目的预算标准制定;负责项目设计中预算编制的审核;负责项目组经费的拨付;负责审查项目组经费决算报告和项目资金的支出绩效评价。最后, 作为项目设计和实施主体的第三级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的职责:负责制定土地调查规范标准的制定, 以及相关制度的制定;负责项目的规划、设计、招投标;负责项目设计书的审核, 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负责项目任务书的下发;项目技术总负责和项目组的技术人员培训;根据监理公司提供的项目完成单位名单进行项目成果收集与归档;项目管理软件的维护和应用。

由国土部地籍司牵头 (政府行政机构) 委托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来具体设计项目的规划, 技术支撑与成果存档等, 再根据各个项目地区的不同再委托各个省级勘测规划院和部分高质量施工单位, 为了保证项目质量, 地方的具体实施单位可以在内部进行预验收, 和阶段性的成果汇报。在监督方面, 对于项目来说由国土部地籍司聘请专门的监理公司来对整个项目进行有效的监控, 包括项目质量, 项目进程, 资金监管等等, 为财务部门的资金拨付提供一个准确的依据, 让各个阶段的资金能及时下拨, 保证项目每个阶段如期推进。项目的财务管理是土地调查类项目的基础和保障, 因此地籍司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设立专门的项目财务中心, 来主抓项目的合同、成本预算和对项目的财务进行监督, 规避财务风险 (如图2) 。

3 土地调查项目的动态过程管理

当项目已处于执行阶段时, 监控过程以确保一切按计划行事是很要的。实验证明, 造船业分别在设计、建造、下水实验阶段发现问题并采取补救措施消耗的成本比为1∶3∶8, 软件业分别在设计、使用阶段发现问题并采取补救措施的成本比为1∶250, 土地调查项目也应该存在同样的规律, 即问题发现的越早损失越小。为此, 项目管理者需要根据项目跟踪提供的信息, 对比原计划目标, 及时找出偏差, 分析成因, 研究纠偏对策, 实施纠偏措施的全过程, 而动态控制则强调了项目变更管理。对于投资大、人力多的大型项目来说, 传统的方法难以达到项目控制的目的, 则应借助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管理和控制系统。具体来说, 为了达到动态的过程管理, 土地调查项目一是要实现项目的进度计划、跟踪管理;二是推行项目质量管理;三是要推行第三方监理的验收与评估。

3.1 项目进度计划与跟踪管理

项目能否在预定的时间内交付使用, 直接关系到项目经济效益的发挥, 影响整个大局。每一项目, 计划管理贯穿项目实施的各阶段、各层次。一切工作由计划开始, 一切工作按既定目标和计划步骤展开。要做到依合同约定准时交付, 首先必须制定一个完整的计划管理体系, 加强对项目组 (作业单位) 的管理。

(1) 项目进度计划管理基本要求。

通过招投标, 各作业单位陆续开展项目实施工作。为便于管理, 我们对进度计划的制订提出如下要求。

(1) 统一软件。要求各施工单位配设一台电脑, 统一使用Microsoft Project项目管理软件编制项目进度计划。 (2) 统一进度计划提交、更新时间。各作业单位实施作业前10天提交施工组织设计图, 月进度计划在上月28日前提交, 周计划每周五提交。 (3) 统一进度计划内容要求。除提交进度计划外, 各作业单位还需提交上一阶段项目进度计划完成情况报告和下一阶段项目进度计划说明。 (4) 建立沟通渠道。各单位技术负责人工作时间必须在岗, 如临时外出须通知其他相关成员, 应做出相应安排, 并且随时能取得联系。项目组将各单位进度管理体系架构通告相关单位, 建立本项目进度管理体系成员的联系总表。各相关单位之间, 建立纵向、横向联系。各级项目负责人、计划编制人员之间, 应及时进行指导、反馈、预警、建议等工作交流。

(2) 进度计划管理体系建立。

根据土地调查项目实际, 建立三层次的项目进度计划管理体系, 第一层是组织层次进度计划体系, 是主体计划, 由三个进度计划组成, 下面主要介绍项目总体进度计划。

土地调查项目总体进度计划是一个框架式计划, 它的目标是实现项目施工的宏观控制, 指导、协调和安排人、财、物等各类资源。项目总体进度计划的制订, 只是项目进度管理的起步, 只有以此为基准逐级分解进度计划才具有可操作性。土地调查项目总体进度计划为最终进度目标, 由项目组制订并在项目任务书中明确的, 为各主要作业提出了明确的开工、完工时间, 并能反映各主要工程的逻辑制约关系。总体进度计划是项目施工的纲领性文件, 要求各方均要严格遵照执行不做轻易调改, 是监理部门的监督标准也是财务部门划拨经费的依据。

第二层次为具体单位的单位工程进度计划, 单位工程是具有独立作业条件的工程, 如土地调查项目中的DOM制作。单位工程进度计划由作业单位制订, 提交项目组审核, 项目组以单位工程进度计划为进度标准, 对作业单位进行进度考核。单位工程进度计划是为了保证总体进度计划的落实, 对总体进度计划的进一步分解, 为总体进度计划的实现提供一个参考的标杆。

第三层是时间层次进度计划体系, 为月进度计划与周进度计划。

项目组对项目作业单位的每月进度计划进行审核, 考虑各项目单位的协调、配合作业, 综合各项目作业单位的月进度计划, 编制工程部每月进度计划。月进度计划与周进度计划都是项目组对项目全局把握的基础, 考核的依据。

3.2 土地调查项目的质量管理

(1) 质量管理概述。

质量管理是指为了实现质量目标, 而进行的所有管理性质的活动。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以及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进行的质量规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等活动。

(2) 土地调查项目成果质量保证分析。

总结现今先进质量管理理念, 影响质量管理的因素主要有:Man (人) 、Machine (机器) 、Material (物) 、Method (方法) 、Environments (环境) 五大因素。其中, 人的因素对项目成果质量影响最大。

根据国家制定土地调查相关规范及要求, 各级市、县应制定适合本省、本地区的质量管理体系及土地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 本文总结当前我国土地调查项目质量管理存在主要问题有以下两点。

一是质量被动管理。土地调查项目现在普遍采用的是室内外检查验收的办法, 这种管理办法是一种“事后检验, 事后把关”防守型的管理, 是被动的。对发现的问题无法很好补救, 或错过补救的机会, 往往已经造成了损失;二是管理组织不健全, 措施不得力。就土地调查而言, 从上级领导部门到基层单位, 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明确的质量管理体系。没有一个长远的、统一的质量目标。各职能部门下发的各类条文, 都是从各自的专业性质出发, 重布置, 轻检查。并且各类条文之间如何协调、执行、贯彻、缺乏统一的作用机制。

4 土地调查项目的预算管理

4.1 土地调查项目财政预算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 随着预算管理改革的深化, 财政部门在实践中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完善预算管理的措施, 如:零余额账户, 国库集中支付, 新旧科目的成功转换, 清产核资的顺利完成,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动态管理等等, 这些都使财务预算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 预算管理的业务基础不断加强。结合土地调查现状, 为更好实行预算管理改革, 仍有以下几个难点。

(1) 预算编制能力较低, 对预算工作重视不够。

政府部门缺少多阶段多方式的审核方法, 造成在预算管理方面, 有的承担单位对项目预算编制工作不够重视, “重申请、轻管理”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 年度预算执行进度缓慢, 有的项目预算支出随意性较大, 甚至超预算额度支付外协经费。预算人员是土地资源与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现今的预算工作人员很难很好的把技术与经济统一起来, 使得预算编制与工作实际脱节, 预算下达后工作难以推进。

(2) 预算执行效果不佳。

预算执行中没有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制度, 支出审批不严, 擅自改变资金用途。少数项目管理费用支出超出规定比例, 个别单位以内部结算的方式结转项目经费, 有违国库支付的相关规定。有的单位用大量现金直接支付材料购置费, 对项目购置的仪器设备该纳入政府采购的不履行相关程序, 用项目资金购置的设备没有纳入资产管理。外协费用支出缺乏相应的业务验收环节, 项目财务核算出入很大。

(3) 预算绩效考评机制缺乏。

随着国家财力增强, 对项目的资金投入逐年加大, 但由于缺乏套科学合理的项目绩效考评体系和工作机制, 目前, 土地调查项目采用费用科目预算, 这样预算审核部门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项目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项目预算单位相关责任人也没有受到相应的制约, 已完成项目的绩效状况未能对财政支出的预算分配和投资项目的管理起到其应有的参考作用、导向作用和制约作用, 未能充分达到财政支出的预期效果, 同时, 影响了监理的成果审核。

为进一步保障土地调查项目资金管理模式的实行效果, 针对上述现状, 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 改变预算思路, 完善财务支出相关条例。

改变现行的按照费用科目编制项目预算的形式, 在建立工作手段预算标准的前提下在项目立项概算实施预算等环节按照工作手段进行预算, 加强对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的监管, 切实保证项目出成果。在项目申报阶段, 按照预算标准, 严格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明细表”;在项目验收阶段, 应以工作项目为单元, 由工作单位按规定及时、准确、完整地编制项目竣工决算报告提交给监理中心。高度重视财务管理业务队伍的建设, 由财务中心牵头定期举办土地调查项目预算培训班。每个项目组都必须配备专门的预算员负责项目的设计预算和统计年报的上报。完善项目设计预算评审制度, 在项目设计评审时, 预算评审作为和技术评审同等层次并分开评审。实行一票否决制, 预算不合格的必须重新设计, 项目不能启动进入实施阶段。项目预算优秀、项目财务执行率好的要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

(2) 强化项目经费管理责任的问责力度。

积极探索财务的绩效考评方法, 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以后年度编制和安排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预算执行结束后, 要通过评价机制, 对预算执行和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 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将项目经费使用与支出的审计、检查结果, 与对项目承担单位的评价挂起钩来。对项目经费管理不好的单位或项目组, 将进行批评整改, 对出现重大经济问题的单位或项目组, 要降低项目承担单位能力建设评估等级, 尚未评估的暂缓进行。项目管理经费出现重大问题的, 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单位领导、有关人员的责任, 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其他项目单位出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 视情节轻重, 进行通报, 不受理新开项目申请, 直至取消承担项目的资格。

4.2 土地调查项目的预算管理有效模式

结合土地调查项目预算管理现状, 本文尝试提出资金预算的有效管理模式, 以期规范资金使用, 达到节约资金, 高效合理的目的。

(1) 建设预算制度。

为了使土地调查项目设计预算公平、公开、透明、规范, 有关单位应制订完善《土地调查项目设计预算编制暂行办法》、《土地调查项目设计预算审查暂行办法》、《土地调查项目经费监审暂行办法》以及《土地调查项目经济监审专家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预算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的健全, 严格规定预算编制人行为, 约束了预算监审专家行为, 保证了从事预算制定和审查的人员有章可依。一定要采用预算审查要和项目设计审查同步不同类进行, 预算审查不通过的项目不能下发项目任务书, 必须在整改合格后才可以下发。按照《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和预算编制有关技术要求, 各省、市应分别出台土地调查市、县级支出预算标准, 内容包括了农村土地外业调查预算标准和城镇土地外业调查预算标准等, 为统一项目支出标准和指导市、县做好项目预算提供依据。

(2) 强化预算约束机制。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明确提出按项目核算成本, 注重预算与核算的统一。将项目前期预算编制文件作为总预算标准, 根据实际费用支出, 分别绘制计划与实际累积费用曲线, 通过曲线对比得出实际支出与计划支出之间的差异。也可利用“赢得值法”分析偏差的程度, 通过绘制拟完项目工作的计划值 (BCWS) 、已完成工作量的计划值 (BCWP) 和已完项目工作的实际值 (ACWP) 三条曲线进行比较, 分析费用组成的现状。若费用超支, 应分析其原因, 提出降低成本的措施, 及时做好费用控制加以弥补。针对经费确实需要增加的项目, 项目预算必须通过预算审查, 并进行专题汇报, 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 酌情增加项目经费。

(3) 健全人员培训机制。

定期举办 (每年两次) 预算人员学习班并颁发证书, 取得合格证的人员方能参加预算的编制, 以提高预算人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有力补充预算编制队伍。加强预算法规知识宣传, 得到各层单位的重视。坚持召开技术讨论会, 达到统一认识, 统一技术口径, 统一判绘标准的目的, 从而细化土地调查经费预算, 逐项进行编制, 确保不夸大、不漏项。充分调动乡 (镇) 、村干部, 国土工作人员积极性, 全力做好此项工作, 做好计划细则, 降低不可预见财务风险。积极整合资源各县 (区) 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调查成果、相关部门的测绘成果, 实行资源共享, 从而节约项目成本。

(4) 建立土地调查项目预算考核体系。

对项目费用使用情况、材料消耗、生产效率、人员配备和设备使用情况进行考核。财政部门应当对项目支出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考核, 对项目资金运用与经济社会效益状况进行评估。同时, 注重发挥绩效考评的制约、导向作用, 绩效考评结果应当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并将其作为优化执行、调整预算、评定信用等级, 下年度项目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通过绩效考评, 减少了违规成本, 对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中各环节责任人产生直接约束作用。

5 土地调查项目财政资金支出管理

5.1 土地调查项目的财政资金有效监督

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以及其他各种由各级政府安排的土地调查专项资金是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从财政收入中安排的专项拨款, 属于公共财政支出范畴, 应接受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随着土地调查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国土部门的重视, 如何高效使用项目资金已成为各部门面对的问题之一。因此, 各级政府部门探求如何做好财务监督工作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财政部门应严格按照财经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集中支付制度、总额控制下实报实销制度安排好调查资金。

(1) 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为根本。

发达国家的国库资金管理运作过程中, 无不体现着“加强控制, 提高效率”的目标。推行政府支付系统, 采用实际的资金支出方式, 有利于加强对财政资金支出的监督和管理, 减少政府资金的流失, 为严格控制预算单位收支活动, 高效运作资金提供了保证。

(2) 设立国库单一账户, 高效运行国库资金。

在中央银行开立了国库单一账户, 由中央银行负责政府财政资金的收入与支出的核算, 通过对国库资金的运作管理, 不但可以严格监管政府财政资金的收支, 控制市场货币供应量, 还能够有效的减少国库资金余额的持有成本。发达的电子信息网络和支付系统是保证国家国库单一账户与政府支付系统正常运行必要条件和手段更易于对每一项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监督和控制, 这为强化预算资金管理, 发挥预算资金的最大效益提供了基本保证。

(3) 推行政务信息公开, 引入社会公众监督。

对于不涉及国家秘密或其他敏感信息的项目, 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 加快建立预算信息公开制度, 向社会公众提供预算信息查询服务, 向社会公布预算编制的政策、依据、项目预算及项目绩效等信息, 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提高财政决策的公众参与度, 完善财政民主决策机制

(4) 建立信息化实时监控系统。

高效率的国库资金运行机制主要是建立在国库单一账户的设置、集中统一的政府支付系统的运作以及发达的电子信息网络和支付系统为依托的基础上的。随着经济信息化不断深化, 各单位的信息化软硬件设施条件也不断完善, 通过现行的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缴、政府采购支付相关系统资源, 建立起财政信息化实时管理系统, 逐步与实现与预算单位信息化系统之间的无缝衔接, 对项目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及时控制、反映、纠正违规问题, 提高项目预算执行的监控能力, 确保项目资金使用安全、规范、高效。

5.2 土地调查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1)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意义。

进行财政支出管理改革, 根本目的是要建立起“规范、安全、高效”的财政支出管理机制, 由于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处于起步阶段, 支出管理还主要集中在对资金使用过程的监控, 面向结果的评价反馈管理相对滞后;各预算部门往往只注重财政资金的获得, 忽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 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公共支出效率低下等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 如何强化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财政支出的水平, 是我们财政支出管理工作的重点。

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提高财政支出水平, 是公共财政的客观要求, 也是财政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必须要科学准确的衡量财政支出的绩效, 并据此加强财政支出管理, 做到有的放矢, 就需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2) 财政绩效评价的工作目标。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目标是评价财政支出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 其核心是强调公共支出的目标与结果有效性的关系, 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财政支出管理效率以及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公共财政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社会效益体现在不同的方面, 因而对目标的描述呈现多元化的状态, 社会评价的分析目标也呈多元化的特点。具体组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部门, 应制定本部门的具体工作目标, 是保证顺利实施整个绩效评价工作的前提, 同时保证绩效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5.3 土地调查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构建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出发, 结合我国土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实际情况,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应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 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包括评价的目标、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基本程序和质量控制等内容。作为评价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 只有首先对这些内容加以明确, 确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目标、实施程序等, 才能有效开展绩效评价的后续工作。 (2) 对评价对象的具体评价。主要包括评价对象的分类、评价的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评价标准的确定以及评价的计分方法、评价方法的选择等。评价对象的分类, 是对财政支出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的原则, 是指在具体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时应遵循的准则;评价的指标, 是在科学合理分类的基础上, 提出设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构想, 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载体, 土地调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只要集中在这几个指标方面。

(1) 资金保障指标:是指项目资金落实、实际支出情况的指标, 如资金到位率、资金到位及时率、财政资金总筹资额增长率等。

(2) 社会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主要包括项目对社会政治、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指标, 如社会服务满意度、社会服务受益水平等指标。

(3) 实施管理指标:包括项目立项是否可行、科学、合理, 项目预期目标完成情况, 项目开支内容和会计核算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等。还有一个指标是经济效益指标, 对于土地调查类公共服务性的财政支出来说, 经济效益的考核是无法经行确定的。

评价的标准, 就是收集汇总样本数据, 整理各种分类标准数据, 研究不同评价对象的标准选择, 明确指标与标准之间的关系;评价的计分方法, 就是首先对每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然后设置不同权重, 计算出评价指标的综合得分, 形成量化的评价结果:评价方法的选择, 是指在具体进行评价时, 根据评价对象和构建的指标体系的特点, 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不同评价对象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孙楚淼.土地调查项目管理模式分析[J].科技资讯, 2013 (1) .

土地项目论文 第11篇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的投入越来越大,如何实现其专项资金合理、合法、有效使用,成为了管理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2005年国家财政部、国土资源部颁发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以下简称为《部定额标准》)。这一标准的颁布填补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没有具体支出标准这一空白,为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预算编制与审查、资金的管理与监督提供了依据。

但是,《部定额标准》是在综合全国各种典型地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际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它的全国通用性,使得其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各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际。以湖南为例,《部定额标准》中缺少部分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际中常用的预算定额子目及其相应的机械台班费定额,另外,《部定额标准》中有部分内容基本是针对北方地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际,与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际的相关性很小。以此为背景,在《部定额标准》的基础上编制一部能反映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际的《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对《部定额标准》的有利补充,也为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预算编制及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提供更为合理的依据,给现在很多启示。

之一:标准本土化

2006年5月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标准化建设,包括出台建设、设计、制图等一系列标准等,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土地综合整治设计部承担其中一项——制定《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研究,是规范项目预算编制、审查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资金的重要依据和本行业规范标准,也是为形成最终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标准,实现从源头把握控制项目投资规模的有效途径之一。

《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主要在《部定额标准》的基础上,保留大部分适用于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际的子目,删去不适用于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际的子目,增加一部分在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际中常用,而《部定额标准》中缺少的子目。例如增加了湖南常用砌块、砌砖沟渠项目,删去了只有北方地区才有的冷冻土子目。

之二:关注人工费

为了顺利完成任务,土地综合整治设计部不仅研究了大量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还广泛收集了国家有关行业和相邻省(市、区)的相关行业预算定额、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费用构成及取费标准等资料,以及近几年已经竣工、或正在实施、或拟实施的国家和湖南省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资料,并在湖南省不同典型区域范围内针对《部定额标准》进行了三次实地调研工作。为此,课题组走遍了全省十四个市州,包括一些项目经验丰富的县。并邀请国土、水利、建筑定额方面的专家进行了不下十次的论证。

第一次调研历时两个月,通过实地了解情况,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座谈,收集了已建、在建和拟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大量资料。对于如何去制定《省定额标准》,答案已经渐渐清晰。在调研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很多老百姓没有读懂国家的定额文件,也会和他们讨论,提高他们对国家标准的了解,化解他们的迷惑。通过第一次调研,基本完成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预审稿,课题组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调研,这两次调研除了进一步完善《省定额标准》,使之更为合理,也是为了让地区的相关部门对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湖南省的标准相比国家的标准,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人工费大幅提高。以甲类工(技术工)和乙类工(普通工人)为例,2005年的时候,国家的标准是每个工日26.4元和15.8元,2007年湖南省出台的标准提高到45.16元和32.18元。这也是根据经济发展和实际情况而定的。在调研过程中,课题组充分听取了项目承担单位和基层群众的意见:常德安乡是湖南省最早开展土地整理国家级项目的县之一,工作人员去到这两个地方一边看施工工艺,一边听取施工单位和老百姓的建议。他们通过将工作中的实际人工费来比对,认为原有定额标准中人工费一项太低,建议采用建筑工程中人工费最低的一类。负责项目的工作人员在平均优先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参考了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采访的最后,土地综合整治设计部副主任钟毅告诉记者,《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虽然已经实行多年,但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物价水平的变化和国家2011年新颁布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的出台,我省已着手开始编制新的省级预算标准,目前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仍在不断完善修改中,另外随着新的工艺新的方法出台,以前没有涉及到的工作,例如在高速公路旁边可以看到的雷诺护坡等一些更加生态环保的工程也会被考虑进去。

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第12篇

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效果评价是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完成后一段时间内, 对比土地整理前项目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条件, 对其真实效益进行的评价[1,2,3]。因而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 亦即对土地整理项目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果有影响的因素, 在此基础之上, 会有相对宏观的影响因素如宏观经济、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影响。

1 土地整理发展阶段目标

土地整理项目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开展实施效果评价的基础。对于项目实施效果评价的指标选择和评价过程, 都应紧密结合当前对土地整理项目的期望。

1.1 目标差异性

土地整理的目标, 对于处于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来说是不同的。欧洲各国土地整理注重经济效益转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重[4]。我国土地整理目前正处于完善时期, 在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大方针之下, 土地整理也开始从注重经济效益转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重的阶段[2]。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平原地区, 土地整理项目的开展不仅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 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基础上, 也开始关注土地整理的景观规划和生态工程的设计。

1.2 政策导向性

土地整理事业的开展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 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一项任务。这就决定了项目开展也是逐步推进的过程。2001年起,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针对土地整理潜力和效益评价方法简单、不系统的问题, 开展了“土地整理潜力与效益评价方法”的研究, 之后又进行了各项研究。各项研究被相继应用于土地整理项目编制规范之中, 如土地整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评价, 被确定为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与规划设计阶段的必要指标, 但这仅限于在土地整理项目开展前期的效益评价。可见, 相关政策及研究对土地整理实施效果将产生重要影响。

2 项目整理前现状条件

2.1 项目区自然条件的制约

土地整理项目的整体布局、种植制度以及工程设计等,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项目区的自然条件。项目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以及气候等决定了当地的光、热、水和生物等自然资源的分布, 同时也是耕地资源之本———土壤的形成条件之源。这些自然条件与土地整理项目息息相关, 影响着包括项目区取水、排水、作物种植制度、灌溉制度等一系列的设计。

2.2 项目区农业生产现状

土地整理项目是一种在当地原有资源及社会经济基础之上而开展的项目, 并非对项目区的推翻重来, 因此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效果与项目区农业生产现状是密切相关的。其中, 包括当地的种植习惯以及现有的仍然可以利用的基础设施, 都应该在项目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延续性。

2.3 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项目区作为一个相对微观的区域, 其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同样影响着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效果。通常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农业生产作为农民的收入来源, 只是相当小的一部分, 因此农业对其收入影响不大。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尤其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 农业生产收入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变化。土地整理开展的目标之一在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因此项目实施后, 项目区作物的种植结构仍然应当以粮食作物为主, 在提高收入方面的实施效果影响力相对较弱。

3 项目过程

3.1 规划设计理念更新

现阶段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仍然着重于对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和田块的平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土地整理最终也应该向国外土地整理先进国家看齐, 转向一种兼顾甚至是以生态景观规划为重的规划设计。不同的规划理念既是土地整理规划水平的一种体现, 也是适应当前土地整理政策目标的一种体现。在不同规划理念下的项目规划, 其重点不同, 有的注重社会稳定, 则会充分保留现状道路、水利设施等;有的侧重经济效益提高, 则需最大限度地挖掘新增耕地, 优化作物种植结构;而更进一步的考虑到生态环境改善, 则会安排对项目区的生态规划设计与生物工程改造等。

3.2 工程技术水平改进

土地整理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是土地整理的技术核心, 也是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土地环境的关键之一。最基本的是耕作田块、沟渠路的布局设计及施工技术, 这是农田标准化的具体实施, 也是实施操作机械化的基础。其次是资源节约型土地利用工程设计及施工技术, 包括节水工程技术、节能工程技术等。

3.3 经济水平提高

项目的开展, 在增加耕地数量的同时, 优化种植结构、提高作物产量, 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收入水平产生影响。土地整理项目受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发展和财务2个方面。国民经济效果评价是从社会的宏观角度对土地整理项目的经济影响做出评价, 而财务评价相对国民经济评价来说相对微观, 其出发点是项目的经济效果。但总体而言, 仍然属于较为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微观层面上的经济实施效果即对于个人或项目区范围的社会经济变化状况, 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规划设计阶段亦有涉及, 如农业生产成本、农民收入、耕地收益等方面。

3.4 土地权属调整

在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方面, 土地整理项目通过对田、沟、路、林、渠的综合整治, 对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产生很大的影响。整理后项目区田成方, 田埂系数减少, 既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 也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生产操作,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土地生产能力提高方面, 提高耕地质量是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的一个主要目标。土地整理项目通过土方开挖、耕作层回填、客土覆盖等方式, 在平整项目区耕地的同时, 保持或改善项目区的土壤, 增加耕地的耕作层厚度。社会发展促进程度方面, 权属调整是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最为实际的问题, 其在农民中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最为广泛, 是最容易引发矛盾的部分, 产权调整的成败与土地整理的成果及群众的满意程度密切相关。因此, 土地权属调整状况是反映土地整理项目社会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3.5 影响生态环境

土地本身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 土地整理项目的开展必然对土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土地整理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个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之中, 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 会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某些因子, 从而使得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质量产生影响[5,6]。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 可能是积极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 即土地整理投资行为的最终结果, 可能是带来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 (正生态效益) , 也可能是使得自然生态系统逆向演替 (负生态效益) 。土地整理通过林网的建设、沟渠的合理规划, 防治水土流失, 防止土壤养分流失。通过布设林网, 形成生态防护林, 增加林木覆盖率, 可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小风速, 从而提高项目区抵抗旱、涝灾害能力,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各生态系统间的良性循环。土地整理项目的开展, 对生物的多样性也有很大的影响。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同时打破了环境系统原有的结构和状态, 是一个对环境系统要素激烈重组的过程, 该过程也有违背环境系统本身运动的内在客观规律, 带来农业环境污染恶化的可能。即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引起的环境的状态与结构发生的变化, 可能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进一步发展, 也可能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因此, 需要对实施前后项目区环境系统的结构、状态及其环境要素进行比较评价, 以最终确定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对农地环境带来的影响, 并判断各种影响的程度。

摘要:从土地整理发展阶段目标、项目整理前现状条件、项目过程等3个方面分析了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 以期为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杨庆媛, 涂建军, 廖和平, 等.国外土地整理性质、研究领域及借鉴[J].绿色中国, 2004 (12) :49-52.

[2]范金梅.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J].中国土地, 2003 (10) :14-15.

[3]陈欣, 李萍萍.持续农业的理论基础——农业生态系统原理[J].生态学杂志, 1997, 16 (3) :55-58, 39.

[4]关涛, 慎勇扬, 余万军, 等.土地整理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方法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1 (S1) :148.

[5]罗明, 张惠远.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J].资源科学, 2002, 24 (2) :60-63.

上一篇:漏电流测试下一篇:怎样进行书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