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活动初控

2024-07-25

初中语文课外活动初控(精选9篇)

初中语文课外活动初控 第1篇

一、要制定好课外活动的实施方案

在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活动方案, 让他们在活动中, 学会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一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在实施课外活动时,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其充分发挥和展示自身优点、特长, 促使学生树立强大的自信心。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 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认识语文、掌握语文的能力。三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应以学生得到综合发展为目标, 设计一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外活动, 达到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二、要做好课外活动的项目选择

在开展语文活动课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选择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活动, 让学生在学会文化知识的同时, 培养他们应用语文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 组织学生参加“亲子活动”, 引导他们以话剧的形式演绎“父爱子”“子思父”的剧情, 让学生在活动中, 真切地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同时促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师还可以选择与课外知识紧密结合的活动, 如根据最新时政新闻, 巧妙地组织学生参与思考、讨论, 在培养他们认识问题的同时,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要调控好活动的实施过程

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时, 教师还要宏观调控活动的实施过程, 根据活动出现的问题, 及时做出调整和指导。例如: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 一是制定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形成良好语感, 同时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教师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充分利用黑板报、墙报等资源, 激发学生勤于阅读的意识;引导学生收集名言名句, 做成书签与同学分享与交流;开展阅读推荐活动, 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 深化理解, 拓宽思路。三是安排活动时间: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 教师要协调好活动时间与其他学科时间的冲突等。四是做好活动奖励, 对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在阅读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 给予鼓励和嘉奖, 这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于没有得奖的学生, 教师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鼓励。五是做好活动的反思工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使其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 并及时给予建议。

四、要做好活动的总结与反思

在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巧妙地制定活动方案, 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 注重在活动具体实施之后及时做好总结和反思。反思在制定课外活动方案时, 教师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反思在选择活动内容方面, 教师要对活动是否适合多数学生做出探讨和研究;反思在具体实施方面, 活动环节的实施是否合理, 活动形式是否与教材内容相一致;活动结束以后, 教师还要及时做出总结, 思考活动是否可以达到预期效果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探究和分析, 教师要尽可能从活动中寻找更加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 运用新的教学理念, 组织学生进行语文课外活动的学习与训练。

总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教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还要利用课外时间, 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活动,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摘要: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开阔学生视野, 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保障。”本文从制定活动方案、选择活动项目、做好具体实施、做好活动总结与反思等方面探究开展初中语文课外活动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语文,课外活动,开展

参考文献

[1]李芒.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师的教学能力[J].教育研究, 2002 (3) .

初中语文教研活动总结 第2篇

初中语文教研活动总结

5月23日上午,xxx第二中学、xxx中学、xxx中学、xxx中学组成的“四校联合体”区域教研活动在xxx第二中学召开。参加教研活动的有xxx教师培训中心主任xx,副主任xx、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王x、此次活动负责人xxx中学副校长宋xx以及相关学校的主管业务副校长和教师,共三十余人。

整个教研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堂展示,二是课后研讨。四所学校分别选派一位教师做针对《伟大的悲剧》进行同课异构、长文短教的精彩展示。4位做课教师,精心备课,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面向全体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灵活,注重实效,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为大家展现出了独具特色的生动课堂。

课后研讨会上,首先由做课教师说课,然后由听课的领导和教师对每堂课做出评价,大家畅所欲言,气氛十分热烈。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研讨,大家求同存异,中肯评价,总结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做法。最后语文教研员王鑫对4位做课教师的优点给予表扬,不足予以诚恳的指出,同时也对长文如何短教进行指导。听课的教师受益匪浅,做课的教师得到了点拨和提高。

初中语文活动课探索 第3篇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 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 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 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 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 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 内容显得狭窄, 有时也有点陈旧, 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 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 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 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 因而, 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 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发布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 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 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 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 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 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在教学方法上, 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 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 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 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 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 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 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 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 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 几节课下来, 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 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 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啦。

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 真正取得实效, 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 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 教师切忌越俎代庖, 喧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 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 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 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 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 相机行事, 灵活应变。

二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 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 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 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 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 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 应按照分类要求, 分类指导的原则, 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 适当分工, 适当轮换, 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 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初中语文公开课活动总结 第4篇

一、课堂教学设计实而新。

在选课、备课中,各老师都能深挖教材,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以及单元训练主题,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每节课都能体现出各位老师不同的特色:如高宁利老师执教的《7 蟋蟀的住宅》一文设计富有新意,整节课以问题“在你们的心中蟋蟀是一个怎样的人?”展开学习讨论,孩子们以“风水师、建筑师”等称呼来介绍蟋蟀,让蟋蟀住进了孩子们的心里,这种拟人化的称呼,处处体现了对蟋蟀的赞美之情,突出了中心。陈战玲老师教学的《13 白鹅》设计思路清晰,主要抓住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展开教学,通过抓重点词语、关键句子品读、感受鹅的郑重严肃、傲慢、三眼一板,突破了难点,突出了重点。刘艳丽老师执教的《16*找骆驼》在设计时能从学情、教材特点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看到现象分析实质,从而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凸显了单元主题。各位老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能巧妙地将独学、对学、群学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深感一节科学、新颖、有趣的教学设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教学中我们应关注人文性的同时,还应重视语文的积累与运用,而在这次公开课时,这一点也得到了突破。如张娟利老师在执教《猫》一文时,在品读猫的特点时,抓住优美的句子掌握拟人修辞、关联词的运用,渗透了写作的方法,为描写小动物做好了铺垫。赵敏利老师执教《11秋天的雨》品悟了秋天的美丽之后,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到的材料及学习的描写方法进行仿写训练,在感受秋天美的同时,为习作“美丽的秋天”储备了素材及方法,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学语习文”。

三、课堂上能以读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在语文课堂上,文章的情感是通过读悟出来的,各位老师能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采用默读、小声读、比赛读、轮读等多种形式,通过独学、对学、群学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在交流与汇报中展现个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的平台。如赵敏利老师在品读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一段时,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体现秋天的美,并在读中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怎样读才是有感情的朗读,将这一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朗读展示的淋漓尽致,使其不再是一句口头禅。何海燕老师执教的《13花钟》学生在读各种花开放的句子时,采用了对读、表演读的形式,将读与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读中解,读中悟,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每一位学生都像是一朵绽放的花朵。

四、古诗教学循序渐进,突出特点。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古诗,并要理解古诗意思,这是一个难点。吴远飞老师能注意低段到中段地过度,在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时,教给学生理解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图片等理解词意,词意相连为句意。且在理解时能联系实际运用诗句,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情感的抒发,降低理解难度,突破学习难点。最后唱读古诗,突出了对古诗的积累,对经典的诵读,传承了中华文化,体现了古诗教学的特点。

五、口语交际提升了学生的交际素养。

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的目标:“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而何晓会老师的口语交际《观察中的发现》就落实了这一目标。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交流,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在方法的引领下学生通过表达、倾听、交流、评价,说说自己和听听别人的观察所得,互相启发,从单一地说发现到逐步说具体,从表达到倾听,整个交流活动有序开展,文明交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交际素养得到了提升。

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各位老师已经转变了观念,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可在学生独学或群学时缺乏方法上的引导,特别在小组学习时,学生看起来在讨论,但有一部分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小组长也不知如何组织,小组学习效果不明显。因此在小组合作这一块还需下功夫,首先设计的探究性的问题要有价值,其次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时方法明确,使学生学议有法;最后小组合作分工明确,确保合作学习有序而深入地开展。

2、课堂时间规划不合理,课堂往往会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这一点说明各位教师不能熟练地把握和驾驭教材,因此我们在挖掘教材的深度与广度时,确定好授课内容的重难点,合理划分时间,设计好课堂结构。

3、在课堂上发现学生普遍回答问题声音太小,给人感觉学生自信心不强。因此课堂出发点应有所改变,先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开始,可以采用口号激励,也可以语言激励,实物奖励等,使每一位学生都愿声音响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做一个阳光自信的学生。

初中语文活动课探索 第5篇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 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 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语文活动课的“活动”, 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 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 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 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 而不是“理论型”的, 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 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 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 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 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 学生通过参加活动, 得到感性认识, 经过反复, 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 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 更是切实有用的。

当然, 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 真正取得实效, 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 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 教师切忌越俎代庖, 暄宾夺主。课前对活动的设计, 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 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 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 相机行事, 灵活应变。

二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 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 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 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 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 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 应按照分类要求, 分类指导的原则, 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 适当分工, 适当轮换, 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 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初中语文活动课初探 第6篇

一、语文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 个中原因, 虽说十分复杂, 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节, 缺乏现代生活气息, 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采用灌输式, 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 导致语文课堂气氛沉闷,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导致学生语文能力不高, 导致语文教学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 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 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

二、语文活动课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 显示出了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教学内容上, 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语文活动课是开放的, 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 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 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 因而, 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实现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发布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 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 又加强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 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又实实在在。

在教学方法上, 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语文活动课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 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着重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 着重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 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 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 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 几节课下来, 学生的口才就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 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 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有信心了。

三、语文活动课的理论依据

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是有其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教育心理学表明, 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 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重要作用。也就是说, 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 而不是“理论型”的, 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 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 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 在开展学科教学时, 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 而必须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 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 去体会, 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 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 设计学习活动, 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 学生通过参加活动, 获得感性认识。

从教育学角度看,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 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 是不可能实现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 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 要熟练地掌握它, 就必须进行反复训练, 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 形成技能, 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 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 从某种意义上讲, 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 它将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四、语文活动课要注意的问题

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优势, 真正取得实效, 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 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 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语文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 教师切忌越俎代庖, 喧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 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 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 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 等等, 都需要教师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 相机行事, 灵活应变。

(二) 切实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

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 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 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因此, 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 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 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 应按照分类要求, 分类指导的原则, 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 适当分工, 适当轮换, 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 又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更多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三) 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 又切实有效。

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 活泼有趣, 让形式喜闻乐见, 学得轻松愉快, 但绝不能因此而片面地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 而忽略以切实有效的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 导致热闹有余, 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 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 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 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 认真检查学习效果, 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 又实实在在, 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 又各有收获。

摘要:在课程改革的热潮中, 初中语文教学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活动课。初中语文教学正在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 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异军突起, 并因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的优势而受到学生的欢迎。

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探讨 第7篇

一、初中语文活动课对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素质非常有效。

很长一个时期, 语文课程的教学效率非常低下, 但是耗费的时间和资源却非常多。分析这一现象, 封闭的教学内容和陈旧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两个关键性的因素。内容与方法远离了实际生活, 就没有了具体的生活气息, 简单的知识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使得学生没有对于实践的追求和设想, 进而造成课堂上比较沉闷的学习气氛, 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语文教学陷入僵局, 使初中阶段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止步不前, 甚至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活动课程对于解决上述相关困境和问题而言, 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前段时间省内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展开的丰富多样的课外教学活动成效是非常明显的。尽管如此, 语文活动课程本身仍有难以掩盖的缺陷和瑕疵, 比如不系统, 缺乏完整的符合逻辑的内容构成, 目标不明晰, 不能予以有序的组织和开展, 等等。还有很多学校仅仅将活动课程作为普通课程教学的补充, 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个点缀性活动, 不能够持续地开展下去。所以,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我们需要将语文活动课程列入整个语文课程之中, 确定明确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进程, 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明确相关的问题。

二、初中语文活动课特点鲜明、优势明显。

正确地理解语文活动课程中的“活动”二字是很好地开展这类教学的一个重要起点, 活动不是单纯的、通常意义上的教学活动, 而是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相关的学习活动。在语文活动课堂中,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学工作组织和开展的中心内容,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就必须在活动的方法、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目标等方面, 将活动课程与传统必修课课堂教学予以明确的区分。

具体实用性是语文教学核心。传统的语文教学只关心和强调必修课教材, 内容非常狭窄、陈旧, 远离现实生活。语文活动课程的优点是明显的, 在教学内容上是开放的, 具体的教学内容涉及各个语文知识领域, 尤其是实用性很强的、能够代表时代特点的领域, 在密切联系现实的同时, 能够很好地反映生活的特色, 弥补语文必修课程的不足, 将社会发展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予以很好的展现和满足,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 给学生具体生动的社会化体验,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语文课堂上或者课外, 可以举办系列的专题活动:“错别字普查”、“新闻发布会”、“语言的艺术———广告”、“编手抄报比赛”等, 这些能够让学生们深刻地体会到语文的应用性原来是这么强, 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 老师的作用得到突出强调。语文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更关注学生自身的实践性和学习自主性。在语文活动课中, 学生变成了真正的课堂主体,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觉地选择和参与相关的课程, 整个课程的安排也考虑了学生的意见和设想,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感受、去体验语文知识的美、语文学习的乐。这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 加深了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印象。比如举办“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等活动, 都能帮助学生提升口头表达的能力, 锻炼表达的胆量, 增强学习的信心。

三、语文活动课开展的理论依据。

初中学生的思维多为“经验型”, 也就是说,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 抽象的思维活动的开展, 依赖、依托的是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和经验。这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 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体现为学生参与的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比如丰富多彩的参观、制作、调查、观察、访问、表演等。进行学科教学, 不能仅仅抽象地将相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还要展示直观、形象的内容, 让学生可以感受诸多的教学情境, 发现和体会相关的知识点, 将学习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通过感性地学习、反复地强化, 将相关的知识点理论化, 这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必然是有效的、全面的、深刻的。

四、开展初中语文活动课程的注意点。

1.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点在语文活动课程中尤其重要, 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忽略老师的教学主导作用。毫无疑问, 语文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学生为主, 老师不能越俎代庖, 但是老师并不能对相关的工作撒手不管, 让学生随意发挥。在语文活动课程教学中, 教师还需要对相关的活动进行很好的设计、组织、引导, 在活动之后做好点评、总结工作, 这样才能够将活动课程的效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2. 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相关的授课活动中来。开展语文活动课程的目的是提升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质, 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都能够得到保证。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应该根据每一个同学的特点、兴趣, 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相关的活动中去。不能让语文活动课程变成部分学生的走秀课, 让大部分学生变成观众。所以对相关的活动方案, 教师一定要全面地考量其适应性。在对活动进行组织安排的过程中, 也应该结合具体情况, 进行相关的分类和指导, 让学生在发挥特长的同时, 学习也得到进步。

3. 语文活动课应该是生动、活泼、积极的, 也应该是有效的。教师不能只关注具体的内容和形式, 应该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相关的知识。

综上所述, 在语文活动课的教学中, 老师应该是组织的主体, 学生应该是参与的主体, 课堂的设计应该是直观的、有趣的, 学习的内容应该是明确的、有效的, 通过这类活动, 学生可以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摘要:语文无论在任何教育阶段, 都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 它不应该只是传授简单的语言知识, 而应该担负起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引入活动教学方法, 是一种很好的开展素质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活动课,理论依据,注意点

参考文献

[1]李强祥.初中综合性学习设计特点与实施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7.

[2]王俊娜.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初中作文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 2007.

如何搞好初中语文实践活动教学 第8篇

一、倾听是对话的关键, 把倾听还给学生

文本是潜藏着巨大可解性的主体。读者对它作出自己的解释前必须向文本敞开自己的心灵, 用心倾听文本说了什么。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谁在倾听, 也就随之而听到了更多的东西, 既不能以文本为中心, 也不能以读者为中心。只有真诚与文本交往, 充分尊重文本的主体性, 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本。教学中, 教师在倾听文本后一定要倾听学生的发言, 让学生的心得和自己的体会形成交流和碰撞, 并最终形成共鸣和共识, 或在求同存异后成为再次阅读的动力和目标。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接受和发表, 表现在口头是听 (听人说) 和说 (自己说) , 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 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 说和写同样重要。”他还指出:“不善于听未必善于读, 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叶老的话表明, 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互为促进的整体, 这四项能力的培养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可以收到异曲同工的妙处。

二、注意口语训练, 要形成“说”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教师要注意口语的特点, 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位置, 服务者“地位”, 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热情鼓励每个孩子, 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生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 能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 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为此,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 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美文放送”“日记推荐”“演讲辩论”等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由“会读”到“敢讲”, 直至最终“会讲”。

三、阅读为本, 把阅读还给学生

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 都应以阅读为本。因为, 读本身既是一个过程, 也是一种方法, 而且最终会成为一种能力。阅读教学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 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并会阅读。“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训练感悟的最佳途径是诵读背诵。按照生理学、心理学的理论, 熟读背诵能让书面的一切语言因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学生有了感悟, 无论听话还是读书, 都能理解其含义, 感受其形象, 判断其正误, 体察其具体应用中的细微差别。培养语感, 就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许多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甚至能熟练地背诵课文, 但朗读时没有用心体会课文的情感。因此, 我们应诱导学生去感受, 让他们进入“角色”, 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 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 然后用感情融汇感情, 让思想碰撞思想, 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四、写是听说读的归宿, 要把“写”落实到笔端

对学生而言, 没有写一切努力就都是“空中楼阁”。需要是主体的一种情感心理需求, 是谋求心理平衡或表露某种情感的欲望。心理学认为,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当某种客观事物可以满足这种需要时, 这种伴随着应激状态的需要就激励人去行动而成为有效的动机了。因此, 作文教学应力求让学生明确作文训练的目的、意义, 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确实是学习、生活、交流思想的需要, 从而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写作动机。

教育应该是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 要通过生动、具体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来进行, 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写作。心理学研究表明, 听和读作为摄取信息的主渠道在人们日常交往中分别占45%和16%, 而说和写作为信息的输出方式在人类语言交流中分别占30%和9%。显然,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训练不能偏废。

为此, 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相对单一的语基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等程式, 以提高受教育者语文整体能力为目标, 构建听说读写合而为一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学会学习。

关于初中语文活动课的探索 第9篇

1. 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 各种原因,

虽说十分复杂, 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

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 缺乏现代生活气息, 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 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 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 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 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但是, 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 常常难以有序进行, 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做课堂教学的补充, 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 因而往往难以落实, 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 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 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 当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验修订版) 》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 我们就意识到, 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 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于是, 我们在调查研究和初步尝试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了建立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系列、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构想, 提出了两周开设一节活动课的方案, 设计了每个学期8个课例的具体要求和内容, 并于课堂教学中正式开展试验。

2. 作为课程的一部分, 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 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 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 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 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 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 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 内容显得狭窄, 有时也有点陈旧, 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 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 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 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 因而, 它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 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发布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 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 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 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 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 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在教学方法上, 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 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 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 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 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 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 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 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 几节课下来, 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都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我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 现在我对学好语文更有信心了!”

上一篇:拆迁安置补偿下一篇:霜冻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