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贸企业范文

2024-08-26

浙江外贸企业范文(精选9篇)

浙江外贸企业 第1篇

截至2013年底, 全球通过SA8000的企业达到3500家。近几年来, 认证企业数以平均每年62%的速度增长。当前获得认证的中国大陆企业有517家。从分布的地区来看, 我国企业通过认证居前五位的分别是广东、福建、上海、江苏、浙江。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占到整个认证数量的64%。而浙江通过认证的企业还是挺少的, 到2013年为止, 通过认证的企业不过区区40家。从产业分布来看, 通过认证的行业主要是服装、纺织、清洁服务、食品、社会服务、塑料制品、鞋类等。浙江外贸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上仍存在许多问题。据浙江省外贸企业一项调查显示, 将近有一半的员工被迫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 一半以上的员工没有双休, 20%的人无法按时领取工资。甚至, 还有些员工曾身受精神或身体上的压迫。通过调查研究, 浙江外贸企业对社会责任概念的认知反映有45%的受访企业对SA8000的概念还是比较清楚的, 39.6%的受访企业是很清楚, 这说明企业还是对SA8000有个大致的了解, 有助于该标准在浙江外贸企业中的发展。但是仍有15%不太了解以及0.40%一点都不清楚的, 因此该标准在浙江外贸企业中实施, 道路仍然坎坷。

2 SA8000对浙江外贸企业的不利影响

2.1 SA8000认证成为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条件, 形成新的贸易壁垒

SA8000社会责任标准对于浙江多数外贸企业来说都很难达到, 实际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外贸企业一般也不容易达到。以SA8000标准认证作为市场准入条件, 将对贸易产生巨大的影响, 甚至产生连锁性的影响。因为这种贸易壁垒措施一旦影响到对外贸易, 有可能从一个国家蔓延到许多个国家, 乃至全世界。然而受到影响最大的是浙江的消费品行业, 如服装业、纺织业、制鞋业、日用品等。浙江外贸企业出口以密集型产品为主, 而这些行业都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假设企业仍没有通过SA8000认证, 要想成为跨国公司的供应商, 跨国公司就会按照SA8000标准来考察外贸企业在工资、环保、工时、社保、禁止使用童工等方面的执行情况。如果企业未达到该标准的要求, 轻则整改, 重则取消贸易合作。这些都可能使得浙江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低成本国际竞争优势在这个蓝色贸易壁垒面前消失殆尽, 其结果必然使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被拒之于全球供应链之外, 导致出口数量减少, 价格降低。

2.2 SA8000认证提高了外贸企业的运营成本, 削弱了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企业想通过SA8000认证, 就必须付出很多的努力, 例如时间、成本等, 而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及间接成本。外贸企业为了达到绿色贸易壁垒、蓝色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等相关的标准, 就必须加大对劳工利益保障、环境保护、技术及设备更新等许多方面的人力、物力的投入, 这就是间接成本。而直接成本就是, 为了使企业出口的产品通过或者得到地区的相关认证, 企业就必须向这些认证机构支付高额的检测、评估、认证等费用。对于浙江的外贸企业来说, 这些成本费用是不小的, 除了高额的认证成本, 还有每年都需要支付的维护费用。因此, 企业的竞争力肯定有所降低, 成本增加也可能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再者, 浙江本就以纺织品、鞋类、服装等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 这些产品主要依靠劳动力的优势, 如果严格按照SA8000的标准来实施, 那会使这些原本利润比较低的产品更加的雪上加霜。最后, 还有些跨国公司通过多家认证机构对外贸企业进行多次的检查, 在很大程度上是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损害了企业的利益。

2.3 SA8000的实施将增加贸易摩擦, 影响浙江地区出口贸易秩序

SA8000产生以来, 影响着国外许多外贸企业的自身利益。如今, SA8000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摩擦新焦点。这样一来, 与浙江合作的国外企业以SA8000为借口, 威胁浙江企业让利让价, 甚至取消外贸定单。他们认为浙江地区较低的劳工标准会使他们本身的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位置, 应该提高浙江地区的劳工标准, 严格按照SA8000规定的标准来执行。而浙江企业则担忧把劳工标准直接和国际贸易挂钩或者滥用也许会引起非贸易壁垒, 降低本省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 SA8000认证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商业目的, 非常容易引起贸易摩擦, 从而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 不利于该省对外贸易的长期发展。

2.4 SA8000的实施短期内会导致浙江地区贸易条件恶化, 获益减少

这似乎是一个矛盾体:成本的增加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上涨, 出口地区贸易条件得到改善。然而, 考虑到浙江实际的外贸情况, 尽管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但是该省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低端, 竞争力也不是非常的强大, 因此, 实施SA8000有可能导致该地区贸易条件恶化。又由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存在, 国际市场的供给就存在刚性。假如企业产品的档次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 一旦劳动成本增加, 就会导致国际市场价格上涨, 浙江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需求量肯定会受其影响, 尤其是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上, 这样浙江省的出口量必将减少。同时, 浙江省对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供给是不会减少的, 这是由于其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 在短期内将会发生供大于求的国际供需形势, 从而导致产品价格下降, 贸易条件恶化, 影响浙江地区的经济发展。

3 浙江外贸企业应对SA8000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SA8000的研究及相关知识的宣传

浙江省各地各级政府必须非常重视SA8000标准, 演积极推进的角色。

第一, 政府应该加大对SA8000的研究工作, 必要时建立专门的研究中心, 对SA8000进行有条理、有方向地研究, 大胆地分析其对外贸企业产生哪些影响。

第二, 为企业提供一些信息咨询服务, 及时地收集有关SA8000标准的数据信息, 建立SA8000的信息中心及数据库, 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 并对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供对策和建议。

第三, 将SA8000标准以合适的方式告知相关的企业, 例如下达一个相关的文件或者让外贸企业派代表, 以开会的形式告知。、

第四, 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认证认可体系, 确保认证机构的公正性, 对通过SA8000认证的企业给于适当的补贴。

第五, 政府需要加强对现有的劳动法律法规的管理和监督, 推动企业严格遵守相关法律, 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3.2 建立且逐步健全预警机制, 实现外贸保护前置化

政府需要建立且逐步健全预警机制,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首先, 需要从自身做起, 完善浙江省内的组织机构, 加强与海关、技术监督局及行业协会之间的联系。

其次, 必要时可以建立海外情报机构和浙江商会, 将浙商团结起来, 一起反对劳动力反倾销。此外, 收集、跟踪国外的SA8000的相关措施, 建立SA8000信息中心和数据库, 这样有助于外贸预警信息及工作指南的编制。

最后, 还可以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作用, 紧跟形势, 及时了解各国家和地区的出口状况, 取得海外劳动贸易壁垒的趋势, 发布最新的预警信息。同时还需掌握整个市场的动态、产品出口特点, 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创造良好的出口环境。

3.3 管理观念创新, 加强人性化管理, 提高员工素质

在国际贸易中, 劳工问题一直是一个受关注的问题, 其实际上是一种非关税贸易壁垒。外贸企业需意识到, 即便没有申请认证, 也要根据自己的标准, 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的工作环境, 改变企业劳工标准低、劳工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的现象。近年来, 浙江经济迅速发展, 浙江省外贸企业应该创新理念, 与时俱进, 并进行人本主义的管理, 将员工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首先, 根据申请SA8000标准的要求, 严格遵守我国有关劳工保障的法律法规, 如《最低工资规定》等。其次, 改善员工的生活环境及工作环境, 关心员工, 例如贫困职工, 给予一定的补贴。最后, 还可以成立一些培训机构, 使员工接受良好的教育, 提高员工的基本素质, 增加人力资本的价值, 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质量得到保证, 减少了生产成本。

摘要:当前SA8000已成为各国保护产业及保护对外贸易的重要手段, 对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浙江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本文通过研究以期为浙江省的外贸企业制定正确的应对措施提供建议, 从而提高该省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SA8000,外贸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璨, 章辉美.SA8000及其效应分析[J].企业经济, 2010 (12) .

浙江外贸企业 第2篇

目: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浙江外贸发展策略研究 学院名称:经济学院 专业班级:经济学062学生姓名:胡莉莉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在对外贸易中运用循环经济战略愈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一方面,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制约,保护环境可以提高资源的增值能力和永续利用能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所以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求增长。另一方面,环境问题的解决受到人们认识水平和经济能力的制约,因为保护与改善环境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做后盾,没有经济的发展,良好生态环境的维持与改善就会遇到很大困难。要促进外经贸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 成为我们唯一正确的战略选择。因此本文通过国内外学者的文献的分析和归纳,从四个方面研究了在循环经济视角下外贸发展策略,希望有助于浙江省外贸发展策略的研究。

一、关于外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论述

作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组成部分的外贸可持续发展已纳入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协议内,成为当代国际经贸领域的中心议题。其主要体现为在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过程中,如何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并获取不断增长的贸易利益,促进贸易国之间和谐互动、共同持续发展。

(一)国外关于外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论述

早在1987年,挪威人布伦特夫人在《我们共同未来》的报告中,就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并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989年美国人福罗什在《加工业的战略》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工业生态学的概念。许多发达国家从1970年代开始即通过国内立法把循环经济运用于宏观经济管理和国际贸易,美国、法国、比利时等国都在相关法规中程度不同的引进了循环经济思想和原则。发达国家依据有关循环经济方面的国内法规及后来的其他国际条款大大加强了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对本国资源、环境的保护,有力地推动了循环经济在本国对外贸易中的实施。经济贸易政策是相关法律体系的重要补充。发达国家在制定相关循环经济法律的基础上,同时制定了相关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贸易政策。它们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1

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各国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主要表现为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投资政策等。在产业政策方面,政府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财税政策方面,对使用循环生产资源的企业实施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加快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打造以科技为主导的新比较优势,促进本国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研究方面,国外的讨论侧重于生态环境与对外贸易的相关性问题以及对外贸易的生态效益的计量上。对外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基于以下两个事实:首先,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与作用是多方面和复杂的,同时也是不可忽略的。第二,贸易自由化是一把双刃剑。其对环境的作用要取决于贸易方式、计划和目标。并且要使贸易达到积极的效果,需要国家和国际范围的政策和法律的支持。学者们注重分析对外贸易带来的环境效益的影响,相关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有:

(1)通过引入环境要素来扩展2×2×2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在定量分析环境要素禀赋不同的国家间开展自由贸易给各自带来的环境影响,如Murrell.P,Ryterman.R(1991)。

(2)借鉴环境贸易效应模型,发现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呈倒U形关系。Grossman和Krueger(1993)通过对42个国家面板数据的分析,即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他们将引起这种曲线的作用分解成为三种效应,即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这三种效应通过贸易对经济规模的影响(污染规模的影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不同污染密集度产品的专业化分工模式)和技术进步(降低污染)等途径对一国环境产生影响。

(3)绘制贸易发展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 Kuznet Curve)来分析开展对外贸易与环境质量的相关关系。Lucas,Wheeler与Hettige(1992)检验了收入增长与输出的污染强度以及贸易开放对输出的污染强度的增长率的倒U关系,即库兹涅茨曲线。由于缺乏除美国以外其他国家的对于环境损害的时间序列数据,他们运用了一组发展中和发达国家的跨部门数据,建立一个独立的方程。制造业输出的污染密集度的增长率是最初单位资本收入、GDP增长和与GDP 2

相关作用的贸易开发度指数的函数。研究确实发现了倒U关系的证据一国的人均收入的增长,特别是伴随制造业在GDP比重中的减少,降低了其产出的污染密集性。

(二)国内关于制约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分析

柏林、胡放之(2007)认为目前,阻碍对外贸易可持续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二是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另外,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利用我国对环保要求较低,将污染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也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和影响。三是日益盛行的绿色贸易壁垒。胡伟辉(2008)指出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国外贸出口面临绿色贸易壁垒;对外贸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给我国环境带来巨大压力;进口洋垃圾威胁我国生态环境;发达国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向我国转移。

沈伟玲(2006)提出从可持续贸易的角度看,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对外贸易给我国国内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破坏,贸易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2.我国产品出口受到来自国外环境保护的强烈挑战,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考验。刘丽杰(2008)提出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多方面的挑战: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瓶颈;进出口商品的商品结构不合理;进出口商品的商品结构不合理;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步娜(2006)认为由于发展观念、体制、政策、技术等原因,我国对外贸易的大规模扩张加剧了国内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与此同时,资源与环境问题因为具有全球化的趋势而被许多国际条约与规则所涉及,国际市场对高消耗、高污染型产品设置的门槛逐渐提高,这都制约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长足发展。李军(2006)认为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瓶颈,日益盛行的绿色贸易壁垒"。

(三)国内关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对策的研究

王桂兰、刘莹莹(2007)总结出了我国利用循环经济发展可持续对外贸易的对策:大力推广循环经济理念,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之间的相互关系;大力扶持我国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加速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积极发展我国环保行业;鼓励公众与外贸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实践工作积极采取必要措施,严格禁止国外污染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对环境保护及对外贸易相关的法律政策。袁冬梅、刘建江(2006)认为面对循 3

环经济发展趋势,我们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强化管理,树立循环经济的思想和理念,将改善环境质量和加强资源利用作为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化阻力为动力,从以下方面来协调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贸易与环境、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调整我国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型外贸企业发展之路;制定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胡伟辉(2008)提出实现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树立循环经济的理念;建立我国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逐步完善环境政策,加快绿色贸易立法;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贸易商品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品。

晁根芳(2008)指出WTO规则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研究法律上的应对之策是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拟应强化贸易的环境管理决策机制,加强国际立法合作,加强和完善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立法,加强绿色贸易制度的法制建设,强化环境法律实施与监督。李彦军(2005)认为我国对外贸易要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前提下,促进对外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应该实行循环经济模式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运动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的一种经济形式,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而兴起,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体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促进对外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解决我国对外贸易所面临的问题,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严复雷(2006)认为在对外贸易中重视和发展循环经济,表现为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降低出口贸易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下推动社会和企业的科技创新,利用环保和绿色工艺生产出口商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出口环保和绿色产品。同时坚决抵制外国的有害物质和生活垃圾的进口,鼓励绿色产品的进口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外商直接投资,推动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关于循环经济在外贸发展中作用的论述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对经济系统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循环经济理念下,贸易与环境的关联度日益增大,以保护环境促进贸易发展、以贸易发展推动环保是协调国际贸易与循环经济相互关系的根本要求。

赵晓俊(2008)认为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十分重要,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不仅是我国的必然选择,还是我国应对国外不断增多的循环经济的重要 4

法规和行业限制的重要举措。发展循环经济不但有利于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资源利用率,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还有利于降低我国对进口资源的依存度。郑鹏、陈曦(2008)提到中国农产品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国际市场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实, 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增长方式, 不得不考虑生态、环境、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对农产品生产和出口的影响, 不得不重视健康、安全的消费理念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 循环经济理念为中国打破农产品出口所遭遇的绿色贸易壁垒提供了思路。袁冬梅、刘建江、张显春(2006)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减轻我国对资源进口过度依赖的途径,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贸易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我国资源利用率, 优化出口结构。张显春(2007)认为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协同发展为我们正确处理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避免绿色壁垒等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夏志明(2009)认为仅仅用的增长来衡量经济发展或者仅仅用进出口总值的增长来衡量外贸的发展是不全面的。我国外贸既要求稳定发展, 又要做到长期可持续, 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也要考虑未来几代人的需要, 必须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传统的发展模式。改变原来传统的增长方式中片面追求数量增长, 忽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等不科学合理的地方,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来建立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的增长方式。追求资源的永续利用、对环境尽可能地进行最大保护也是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邹文杰(2005)认为我们要实现外经贸持续发展,既要全国外经贸工作者不懈努力,又需要资源和环境的有力支撑。面对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矿产资源人均储量低的现实。必须彻底转变粗放型经济和外经贸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制及资源的再生、重复使用,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正确道路。

三、关于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论述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外市场紧密联系的背景下,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相应地要求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建议》提出: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这是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国外关于循环经济推动技术进步从而促进贸易增长的论述

保罗·埃里希和巴里·康芒纳早在1967年就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观点: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负担(EB)是人口(P)、富裕程度(A)和技术(T)三个变量的函数,即:EB=P×A×T 要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降低环境负担总量。减少人口量很难实行,降低富裕程度又会导致贫困化,且会使人口增加。因而,转变增长方式只有变革当前创造财富的技术方式。纵观发达国家在实现循环经济战略在对外贸易中的实施时,首先需要开发五类支撑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这五类技术包括了清洁生产、高效利用和节约、新能源开发、可再生资源利用以及污染治理等方面。同时,在对外贸易中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这些发达国家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载体的知识经济做支撑。实现以知识经济带动循环经济,以循环经济促进知识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走真正的以质取胜的对外贸易强国之路。

卡尔.马克思也是一位较早认识到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与竞争的重要推动力的经济学家。马克思曾认为,若要让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除非能有技术进步提高资源的生产率。他还指出:“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不断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马克思的远见卓识深刻影响了一大批经济学家。内森·罗森博格在《技术进步的历史编年学》一文中明确指出,熊彼特正是从马克思有关技术进步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和有关技术进步的连续性以及演进性那里得到了有关技术创新和创造性毁灭等的最初启示。

克鲁格曼1986年研究了技术进步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福利的影响。在他的模型中,他假设有两类国家:技术较先进的国家(发达国家)和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中国家),产品亦分为两类:技术密集型产品与非技术密集型产品。这些假设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有些相似,它的发展在于:假如技术变动了(而不管为什么会变动),会对各国的贸易模式和福利产生什么影响?如果这种技术进步发生在发达国家,则结果是没有坏处。第一,对发达国家来讲,它技术更高了,产品更先进了,由于本来就在技术上领先,更新的技术的产生并不面临什么竞争,也不威胁别国,别国也威胁不了它,所以技术进步对它有好处。第二,对落后国家也没坏处,因为技术差距拉大了,给后进国家更大的空间来发展和赶超。所以技术进步发生在先进国家对这两类国家均有利。对先进国家唯一的不利之处是对一些本来就有技术优势的产品,技术进步和生产出口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模式设计和绩效评价力的提高,有可能使这些产品的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有可能变得不利。假如技术进步发生在后进国家呢?克鲁格曼认为结果是缩小了两类 6

国家之间的差距,对原来先进国家是一种竞争,对他们不利。后进国家会因为自己有能力生产这类产品而减少进口,造成两方面的结果:一是使该类产品价格的下降,对先进国不利,二是如果这种产品需要密集使用后进国本来就稀缺的资源,那么对后进国来说也不利。

(二)我国关于以循环经济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论述

杨娟(2008)认为我国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加深了与环境、资源等方面的矛盾,更加剧了对外贸易摩擦。要解决诸多矛盾,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确保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摒弃传统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不仅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目标,更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尹继东、张兵红(2008)认为投资和外贸依存度过高,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不完善,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物质资源消耗高,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生态环境约束日益明显,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内和国际市场压力加大,迫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葛恒安(2006)认为外贸经济的迅速发展, 使得我国原来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进一步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外贸增长方式,我们必须从循环经济、知识产权战略、创新战略、品牌战略、大力发展服务业、进口战略等诸多方面或方向上加以研究探索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外贸发展的道路和方法。

尹继东、张兵红(2008)认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策略应从体制机制完善入手,调整利益结构;从发展循环经济入手,强化全民节约和环保意识;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入手,平衡“三驾马车”,即 投资、出口、消费的方向。葛恒安(2006)认为要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必须利用循环经济理念, 构建节约型外贸结构;加快自主品牌建设, 增强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升外贸商品出口档次;鼓励服务贸易出口,推动出口商品结构转变;提高贸易进口质量, 促进国内技术水平进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扩大自主品牌商品出口。而燕雪梅(2007)认为就要改变传统对外贸易指标体系, 改变考核方式,就是要摒弃把规模和速度作为首要追求目标的做法,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质量、效益的提高,真正使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唐文静(2008)认为不但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服务业发展,更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并 7

完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宋晓舒(2007)对河南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进行了探索: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是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出口产品升级的主要措施,是加快河南从贸易小省向贸易大省、强省转变的根本途径;积极发展加工贸易,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推进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循环经济,是协调国际贸易与环境,实现河南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四、国内关于外贸企业应对环境标准策略的研究

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微观基础,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战略的实施表明,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公众的参与是重要的支持。这些国家的企业积极采取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产业层面上的循环经济,使得本国的产品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和附加值高。这样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也很少受到绿色壁垒的限制,大大促进了这些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发达国家重视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开展社会宣传活动,以提高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的认识。公众的积极参与,很好的响应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同时也抵制了国外高污染产品的进入,形成了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孙文会(2008)提到我国外贸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现阶段解决外贸企业中存在问题的迫切需要。我国外贸企业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道路,首要是转变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走循环经济之路。其次推行绿色管理,实施绿色营销。最后大力开展清洁生产,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魏伟(2002)认为为使外贸企业避免“穿新鞋、走老路”,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就必须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合理的分配激励制度以及完善的约束监督体系。赵西三(2009)指出我国外贸经营主体结构不够合理,国有外贸企业竞争乏力,除外资企业以外的其它非国有企业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只有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轨,才能优化经营主体结构,充分调动各类企业参与国际经济贸易竞争的积极性,走出去利用国际资源,缓解出口增长与环境、资源等的矛盾,实现外经贸的可持续发展。吴红青、杨文彪(2009)认为目前国际金融危机消退尚需时日,加快转型升级,是应对危机的根本出路。通过建立完善的市场拓展体系、外贸促进体系、生产性服务体系,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品牌附加值,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化,抓好园区、行业、企业、技术、市场、服务等六大提升行动,化解传统粗放发展之“危”,抢抓科学发展 8

之“机”。积极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培育有较强影响力的“浙中板块”。鼓励企业运用电子商务改进企业运行模式,培育清洁生产企业、绿色企业、循环经济试点企业。重视人力资源建设,支持企业家“二次创业”,引进和培养一批创业创新型管理人才。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注重无形资产积累,从“无牌”到“有牌”,从“贴牌”到自有品牌,从区域“名牌”到全国名牌,形成名牌产品集群。

五、研究启示

综观以上研究成果,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做指导,构建以综合效益为核心的发展评估体系,建立和完善有助于外贸扩大的环境管理体系和高效的环境管理机构,构建符合国际规则的各类环境标准和法律、法规体系。在政府和产业层面,应加快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环保产业,推进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我国外贸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合理引导国际投资,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完善我国的贸易促进体系,引导我国企业建立内部环境管理体系;企业应积极引入环境会计管理制度,实行清洁生产,建立和完善以环境标准为内涵的企业研发中心,实施积极的模仿创新策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扫清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应认真研究WTO相关规则,积极应对各类贸易壁垒,争取更大的贸易利益。但这些都是学者们对外贸发展策略的宏观层面的研究,缺乏典型性。因此,我的论文将针对浙江省,以浙江省的角度出发,具体研究如何在循环经济视角下发展浙江省外贸策略。

【参考文献】

[1]刘青松主编,《可持续发展简论》,中国环境出版社 2003年3月版 [2]柏林.以循环经济促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J].中国国情国力,2007,(1)[3]胡伟辉.从循环经济视角看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J].生态经济,2008,(6)[4]沈伟玲.循环经济背景下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6,(31).[5]刘丽杰.循环经济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其对策[J].辽宁经济,2008,(1)[6]Candice Steven.“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Trade”,The World Economy, Vol.10.No.4,2003, pp.439-451 [7] Werner Antweiler, Brian R.Copeland.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 Working Paper 6707 [8]步娜.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可持续贸易发展实现的有效途径,2006 [9]李军.循环经济与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互动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06,(8)[10]王桂兰,刘莹莹.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7)[11]袁冬梅,刘建江,张显春.论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及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6,25(8)[12]晁根芳.CHAO Gen-fang WTO环境规则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我国的法律对策-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24(3)[13]李彦军.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 2005 [14]赵晓俊.循环经济在创造和谐贸易环境中的战略地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12)[15]郑鹏,陈曦.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对日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08,(9).[16]张显春.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2007 [17]夏志明.浅论循环经济与外贸的可持续发展[J].国际市场,2009,(2).[18]邹文杰.商务部 《国际贸易论坛》 2005年 第1期

[19]杨娟.以循环经济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10

浙江拉起外贸“预警网” 第3篇

以块状产业为载体,率先构筑预警体系

“浙江是我国受国际贸易摩擦影响的重点地区,全国贸易摩擦案件总数的七成左有均涉及浙江,涉案金额占全国总涉案额的1/4到1/3。”浙江省商务厅公平贸易局局长张勇介绍。

2004年,浙江开始实行对外贸易预警报告制度,定期编印“对外贸易预警报告”,跟踪重点出口产品和重点出口市场应对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贸易壁垒的动态。但是,对外贸易预警中始终存在产业基础薄弱、预警信息发布与预警措施落实分离、预警评估薄弱等难题。

高度集聚发展,是浙江产业的一个鲜明特色,这也使得众多块状产业区成为国际贸易摩擦高发地带。把“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设在块状产业区,成为浙江新的探索和尝试。

继2007年首批20个“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成立后,预警点的数量逐年在增加。余杭家纺、绍兴纺织、诸暨袜业、温州眼镜等块状产业区,都纳入了预警体系。目前,浙江已有50个国际贸易摩擦敏感度较高的块状产业区设立了“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到2012年,预警示范点将达到100个,实现重点产业全覆盖。

为使对外贸易预警的“探测雷达”更加灵敏和准确,浙江充分依托各地商会、协会的资源优势,以及重点出口企业在国内外的渠道优势,整合行业内的有效资源,在信息收集和发布、应诉指导、业务培训、行业自律等方面高速运转。最近,浙江省商务厅又联合省司法厅,首次开展了“律师团驻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服务周活动”,探索建立对预警示范点提供法律服务的长效机制。

浙江省商务厅副厅长韩杰说:“预警示范点的意义就在于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发挥行业协会应对贸易摩擦的信息、组织等优势,避免和减少企业仓促应对而产生不必要损失。”

企业既是信息收集主体,也是预警受益对象

在預警体系中,企业经营者不仅是预警信息受益的对象,也是信息收集的主体。预警点与十余家重点企业建立了信息交流机制,并将常驻美国、欧盟、俄罗斯等重点出口国家和地区的14名企业人员吸纳为示范点兼职工作人员,把信息“触角”直接伸展到重点出口市场。

2009年,“嘉兴市紧固件产品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及时预警了美国碳钢紧固件“双反”调查的信息,引导企业加强对重点出口市场的关注和预警。在企业、政府和行业协会共同努力下,该案争取到无损害结案。这是我国紧同件行业遭遇贸易救济调查以来唯一取得完胜的案例。

在许多预警示范点,都有类似这样的成功经验。“绍兴县化纤长丝外贸预警示范点”尝试在巴西、土耳其、埃及等重点出口市场聘请外籍顾问,并将探索建立合理定价机制作为增强预警防范能力的重要内容,从源头上减少贸易摩擦风险。

“为进出口企业创造良好稳定、公平可预期的国际贸易环境,须通过政府交涉、技术抗辩、业界合作‘三管齐下’”。商务部公平贸易局调查副专员夏翔认为,“通过全方位的预警,不仅可以有效防范、化解贸易摩擦,而且能为调整产业结构奠定基础。”

“今年我们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已成为‘倒逼’之势,刻不容缓。”浙江省商务厅厅长金永辉表示。浙江对外贸易预警机制建设,不仅要加强对贸易摩擦案件的预警、防范和应对,更要围绕促进转型升级的目标,提升预警能力和水平。

查“预警信息”成了习惯

上网查看最新的“对外贸易预警信息”,已成为浙江晋亿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涂志清重要的工作习惯。

从2004年开始,作为国内紧固件行业最大的生产和出口企业之一,晋亿公司几乎每年都要遇到国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刚开始的时候,信息不灵,往往措手不及。”那一段经历,让涂志清记忆深刻。

事情在2007年发生了转机。这一年,“嘉兴市紧固件产品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收集,使得外贸预警格外灵敏、有效。

2009年10月14日,美国商务部立案对我国碳钢紧同件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浙江涉及企业330多家、出口额高达3亿多美元。而此前一月,嘉兴市紧固件进出口企业协会就已经通过预警机制获得信息,发送预警信息的,正是晋亿公司。

“其实,自欧盟对我碳钢紧固件发起反倾销调查后,公司的代理律师早在2008年四季度就向公司提出了美国紧固件‘双反’调查的预警信息,公司也在行业协会多次召开的会议上予以提示。”涂志清回忆到。

嘉兴市紧固件进出口企业协会联合浙江紧固件行业协会随即聘请律师,帮助企业熟悉应对程序。由于准备充分,不到一个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就在损害裁决中以6:0的投票结果做出否定性裁决,终止了调查。

这两年,晋亿公司在多起国际贸易摩擦中都抢得先机、赢得主动。“正是预警信息为我们防范应对各种国际贸易摩擦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让我们更有信心把握应对主动权。”涂志清很开心。

抢在危机出现之前

嘉兴市秀洲区洪合镇,是国内大型毛衫外销生产基地,设在这里的“嘉兴毛衫业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运行不过一年多。

嘉兴毛衫企业老板徐玉良,也是阿联酋A.G.W贸易公司总经理,常年驻守迪拜,被聘为预警点驻迪拜联络机构的负责人。

2009年8、9月间,熟悉迪拜情况的徐玉良敏感地捕捉到债务危机逼近的“苗头”。他意识到市场可能发生异动,第一时间向预警点发回了信息。

徐玉良的信息立刻引起洪合毛衫商会的警觉,商会立刻召集十多家企业商量对策,并通过网站、预警刊物、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向全行业发出预警:建议企业放缓、缩减对中东市场的出口;同时,考虑到毛衫销售的季节性,建议企业以集体降价的方式,尽快出售已到达迪拜的货物。

2009年11月底,迪拜债务危机彻底爆发。而危机之前,洪合毛衫企业已经赢得了宝贵的应对时间。“由于预警及时,企业减少损失达数十万美元。”洪合毛衫商会副会长徐伟说。

而这并不是第一次。在俄罗斯“灰色清关”事件中,洪合毛衫企业得到预警信息后,及时调整对俄罗斯市场的产能,累计减少损失约300万美元。

浙江外贸型人才结构变化趋势研究 第4篇

浙江省的外贸型企业在其经济中的地位不可或缺。在1999-2011年这八年间, 外贸的净出口拉动的平均幅度为5.4, 占了同时期GDP的四成之多。特别在2011-2013这三年, 浙江GDP增长的份额中, 平均有一半是由外贸企业直接和间接贡献的。毋庸置疑, 浙江省外贸企业的发展与浙江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 浙江省外贸企业所面对的较为复杂的企业环境决定了其应当适应市场需求进行转型, 政府的政策辅助是一个方面, 外贸型企业迎合市场发展的需求进行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人才。因此, 对浙江外贸型人才结构变化的研究, 对于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开发战略的实施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浙江省外贸人才的发展现状

浙江为陆地面积与人口只是占据我国约3.6%与1.06%的省份, 通过我国多年来的改革开放, 浙江省的GDP及GNP均位于全国的前列。与1978年相比, 2013年浙江省的GDP由最初的124亿元提高到了32000亿元, 在我国的排名有十二位跃居到第四位, 其发展已经达到了世界中等国家的发展水平。这些增长中民营外贸企业占据较大比重, 由于中国自从1998年渐渐开放外贸经营权之后, 浙江省的民营企业在获权企业数量、出口数量上迅速上升, 民营企业的出口外贸额上升的幅度也大大高于省内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的提升的幅度, 进而变为浙江的主要地方特色。

在二十世纪末, 浙江的外贸进出口经营权主要掌握在浙江的大型国有企业中, 同时, 由于国有企业的历史原因, 其流动性不强、体制较为死板, 所以外贸人才大多数聚集在国有的外贸进出口公司中, 具有较为稳定的外贸人才数量。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开放, 原来难以直接出口的民营生产企业也慢慢拥有了出口的权利, 希望能够自主出口, 达到收益的最大化。

二、浙江外贸人才结构变化特征

浙江省具有发达的民营经济, 吸引了不少外商的直接投资。调研组在浙江省选择了具备代表性外贸企业进行调研, 以便对浙江省外贸人才的结构变化特征进行总结。此次调查所涵盖的调查范围, 选择了宁波、杭州、义乌与温州四个具备代表性的区域。发放了问卷100份, 回了68份, 有效的问卷率是98%。调查结果的分析如下。

1. 人才需求的总量不断上升, 人才的层次不断升高。

在调研的40家外贸企业中, 2011年每家外贸公司平均亟需增加的外贸相关的人才约为3人, 2012年每家外贸公司平均亟需增加的外贸相关人才约为4人, 与2011年比较, 新增了40%, 到了2013年, 每家外贸公司评价亟需增加外贸相关的人才约为6人, 与上年相比新增了20%。因为中国结束了参加WTO的过渡时期, 不断推进对外开放的水平, 浙江的外贸相关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导致了浙江省外贸的相关人才迅速上升, 但是增长的比率逐年减缓, 渐渐趋于稳定。

在调研的浙江外贸企业中, 2011年40家外贸企业对外贸专业人才的需求有75人, 需要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人才是5人, 占总数的6.6%, 需要本科水准的人才是44人, 占人才需求总数的58.6%, 专科水准的人才是26人, 占总需求人才总量的34.8%。2012年, 这40家外贸公司需要的外贸人才总数是115人, 其中需要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人才是9人, 占总数的8.8%, 与上年相比提高了80%, 本科学历的人才为78人, 占需求总数量的74.3%, 比上年增加75%, 专科学历的人才数量为18人, 占需求的总数量的16.9%, 比上年下降30%。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些年来浙江高校的扩招趋势, 各大浙江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数量及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使得浙江外贸人才市场上研究生学历及本科生学历的高质量人才供给充足, 导致外贸企业的人才结构中高层次的人才比重有上升的趋势, 同时外贸人才发外延扩大迅速。

2. 企业对于外贸人才的需求更倾向于有实际经验的人才。

在对浙江40家外贸公司就解决国际贸易人才的方法进行调研时, 其中选取依靠社会的市场人才招聘的外贸公司有十三家, 约占总企业数量的八成;从高校毕业生选取的外贸公司有五家, 约占总企业数量的三成, 经由猎头推荐的外贸公司有二家, 仅占企业总数的百分之六。

3. 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一专多长。

在对浙江外贸企业关于国际贸易人才应当重点熟悉的进行知识调研中, 调研组发现百分之九十五的公司要重点熟悉国际贸易的实务, 百分之九十八的外贸企业认为当今的外贸人才应当要熟悉外国语, 另外百分之七十六的外贸企业认为国际外贸法律法规也要熟悉掌握。

四、浙江省外贸人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现有外贸人才数量与外贸人才的需求的不符。

以浙江省的现状来说, 浙江省目前已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外贸公司约为十万家, 如果以平均每家公司增长 (涵盖新建立的企业) 约二至三名的外贸人才来算, 浙江省年均就需要增长二十至三十万人的外贸人才。从《2012年浙江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 2012年浙江省内的高校全部专业与去向的毕业生仅有四十多万人。所以, 浙江省的外贸人才数量与外贸规模以及产业规模存在着矛盾, 有着巨大的人才缺口。

2. 外贸人才能级结构缺乏合理性, 高级人才过少, 人才素较不高。

收回的68份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 在40家外贸单位的3756名具有中专以上 (包括中专) 学历的外贸人才中, 本科学历的共有1216人, 占总量32.37%;研究生学历有189人, 所占比例仅有5.03%;中专或高中学历的共有1022人, 占到人才资源总量的27.21%;具有大专学历的外贸人才共有1329人, 占总量的35.38%。可以得知, 浙江的外贸人才将近百分之二十五的人没有得到大学专科以上的学历, 本科的学历不占四成, 学历水平不高, 和浙江当前迅速发展的外贸企业存在着矛盾。

3. 外贸人才的专业结构难以符合目前浙江外贸人才的需求。

目前, 浙江省的语言类及经管类的专业知识已难以符合当前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日后外贸“法律型”、“科技型”、“财会型”、“金融型”、“信息型”、“管理型”与“谈判型”等等类型人才将是浙江外贸企业能否获得发展的核心要素。同时这些复合型的高级人才常常拥有着三四个左右的专业背景知识。

五、浙江省外贸人才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1. 拓展外贸人才总量, 优化人才结构。

依照《浙江省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数据统计表明, 2009年底浙江的人才资源总量是655万人, 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总额是22.8万人, 具有高技能的人才有100万人。此外, 依照《浙江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要求, 到2015年浙江省人才资源总量要达到870万人, 到2020年要达到1050万人, 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要达到24%。

目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进行, 浙江对外贸易的深度及广度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需要大量从事外事合作、国际交流及其经贸的人才, 大量的外贸型人才是浙江外贸企业壮大的基础。上文调研结果得知, 浙江省内高校培养的人才难以符合快速增长的外贸企业的需求, 外贸人才结构不合理, 仍然存在巨大的缺口, 亟需大力拓展浙江外贸人才的总量。

2. 优化外贸人才结构, 提升人才水平。

调研得知, 目前浙江省外贸人才整体上有低龄化发展的趋势, 由于外贸需求市场千变万化, 贸易的方式也随之改变, 所有的这些因素都将使得浙江省的外贸人才在整体上的工作经验、知识结构、能级结构等方面呈现出缺陷。亟需经由拓展外贸人才整体的知识结构与优化该群体的能级结构方式实现人才结构的调整优化。

伴着国际贸易规则愈来愈完善与规范, 贸易的争议及壁垒渐渐增多, 所以熟悉各国外贸法律法规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 同时外贸企业的合作不再仅仅局限于货物贸易, 还拓展到旅游、能源、生物领域等多方面深层次的合作, 这些仅仅是有外贸的相关知识是不够的, 需要具有学科综合背景的人才。

3. 人才引入和培养并重。

虽然自主培养外贸人才能够切实符合浙江外贸企业发展的需要, 然而过长的培养周期, 难以满足企业目前的积蓄。还可能形成“近亲繁殖”, 培养效果不显著。而外部的引入能够立竿见影, 具有更好的选择空间。所以, 浙江外贸人才引入与培养并重是符合当前浙江外贸人才结构优化的需求的。

《外贸企业申报须知》 第5篇

各外贸企业:

根据区局《关于重申外贸企业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为了确实贯彻出口退税政策,规范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秩序,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出口货物退(免)税若干问题规定》的通知》(财税[1995]92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64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5]5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退(免)税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02)的有关规定,特对规范外贸企业日常退(免)税管理有关事项强调如下:

财税[1995]92号文第八条,外贸企业出口货物必须单独设账核算购进金额和进项税额,如购进的货物当时不能确定是用于出口或内销的,一律记入出口库存账, 内销时必须从出口库存账转入内销库存账.征税机关可凭该批货物的专用发票或退税机关出具的证明办理抵扣。国税发[2004]64号第一条,凡外贸企业购进的出口货物,外贸企业应在购进货物后按规定及时要求供货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其购进货物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属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开具的,退税部门应要求外贸企业自开票之日起30日内办理认证手续。《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试行)》第二条,出口商自营或委托出口的货物,除另有规定者外,可在货物报关出口并在财务上做销售核算后,凭有关凭证报送所在地国家税务局批准退还或免征其增值税、消费税。

根据上述规定,外贸企业在报关出口前应先取得出口货物的所有权,凭增值税专用发票记入“库存商品——外销商品”及相应的外销进项税额科目(且不得用于内销销项税额的抵扣),之后报关出口并在财务上做销售核算的,方可凭有关凭证报国税局批准退还或免征增值税、消费税。

凡不符合上述规定的货物,退税部门不予受理出口退(免)税的申请,凡属于代理出口的,应按国税发[2006]102号文第四条的有关规定办理《代理出口货物证明》。既不符合自营或委托出口货物的规定,又未按规定申请开具《代理出口货物证明》的,征税部门应视同内销进行征税处理。

签收回执:

企业名称(盖章):

签收人:

签收时间:

法人或负责人签字:

解读浙江外贸增长背后的结构性隐忧 第6篇

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浙江外向型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

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外贸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对外贸易连续7年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4%,比全国同期年均增幅高5.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年均增长33.2%,比全国同期水平高5.2个百分点。2008年尽管受金融风暴冲击,浙江外贸总额仍然创下历史新高,首次跃上2000亿美元台阶,累计实现外贸总额2111.5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19.4%,增幅比中国平均水平高出1.6个百分点,出口规模继续位居全国第四位。一般贸易出口、贸易顺差、纺织服装出口和重点出口品牌数均居全国第一。2009年虽然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浙江外贸进出口总值有所下降,但进出口降幅均小于全国平均降幅2.8%,浙江外贸进出口占全国的比例为8.5%,比2008年提高0.26个百分点。可见,浙江对外贸易规模扩张快,在全国外贸中的重要性迅速增强。

2008年,全省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值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比率)和出口依存度(出口总值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比率)分别达到了68.2%和49.9%,分别比1980年提高66.1和47.9个百分点。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 浙江外贸飞速增长背后的结构性隐忧

对外贸易结构是一国或地区经济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商品国际竞争能力、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地位的综合反映。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总量问题,本质上可以说是一个结构问题。剖析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变迁,可以客观地认识对外贸易发展的质量,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提供较为科学的可供参考的新思路;从国际贸易市场结构的变动透视在市场环境下自然形成的各经济区域之间的贸易关系及其特点,可为克服对外贸易区域过于单一所导致的严重依赖性,完善市场网络带来启示,从而改变贸易外部布局的不平衡性,规避国际贸易风险。因此,在看到浙江外向型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对浙江省外贸结构进行详细的剖析和解读。

2.1 进口与出口结构失衡,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比例失衡

浙江外贸增长迅速,但对外贸易出多进少的格局长期存在,贸易顺差持续扩大。2004年,浙江贸易顺差总额达到310.79亿美元,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总额的96.85%。近几年来,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加上人民币升值的历史机遇,浙江的进口增长态势较好,从全国范围来看,浙江贸易顺差在全国贸易差额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但从绝对数量来看,浙江外贸顺差仍不断加大,2008年顺差高达974.24亿美元,比2004年翻了三番多。

外贸顺差较大,是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反映。基于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的国情,通过扩大出口增加就业、推动经济发展,是符合我国实际的发展方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与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经历了外贸的顺差,这是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的标记。但是,外贸顺差一旦过大,容易影响国民经济的均衡运行,影响出口的可持续增长和对外经贸关系的良性发展。不可否认,浙江的高额顺差至少带来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负面影响:其一,容易引发贸易摩擦,致使一些贸易伙伴特别是美欧频频借此对华施压。浙江已成为贸易摩擦与纠纷的高发地区,从2002年到2008年,浙江共遭到美国、欧盟、印度、土耳其、加拿大、埃及、墨西哥等25个国家和地区提起的两反一保等贸易摩擦案件296起,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直接涉案金额近60亿美元,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其二,进口在提升国际地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证资源性商品供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进口的相对疲软不利于浙江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对出口增长潜力产生深远影响。其三,资源输出较大。浙江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高资源消耗、附加值低的纺织品为主,因此,浙江外贸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消耗省内资源为代价的,顺差的实质就是用我省相对低廉的人力资源、原材料、能源等换取国外的货币资本。顺差越多,意味着资源输出越多。在我省能源短缺、资源贫瘠的环境下,这种贸易方式已经面临挑战[1]。

此外,与浙江省货物贸易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比例也不协调。2008年,浙江服务贸易占全省贸易总额的比重仅为6.7%,占全国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为4.9%,服务贸易额仅为货物贸易的5.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左右(美国早在2003年就已达28.1%)。而且,全球服务贸易增长最快的金融、保险、通讯、邮电等知识与技术密集行业,浙江仍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浙江国际服务贸易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2.2 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比重失衡

浙江是一般贸易的大省、强省,在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一直稳定在80%左右。这种自立型外贸模式主要靠国内自产的原材料加工后出口,可以使企业拥有独立的国际市场营销网络,灵活调整市场和产品,获取从生产到销售的主动权和更多利润。三十多年浙江外贸发展的经验证实,正是以一般贸易为主的独特贸易结构,使浙江外贸企业能及时适应政策环境和市场变化,调整产品和市场分布,具有较强的抗市场风险能力,实现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

但是,这种以一般贸易为主导的贸易方式结构也体现了长期以来浙江利用外资比重偏小的状况。与一般贸易飞速增长相比,浙江的加工贸易无论是整体规模还是发展速度,与全国和沿海省份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2]。近10年来,浙江加工贸易总体规模增长飞速,比1999年增加了10.8倍。但是从相对比例来看,浙江加工贸易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却从1999年22.1%,下降到2002年的17.1%%,2006年虽有所反弹,但08年仍不足20%。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相差了近30个百分点。

同时,浙江省的加工贸易与沿海省市相比,无论是加工贸易出口总额,还是占外贸出口额的比重均存在明显差距。2008年广东省的加工贸易出口额为2613.59亿美元,江苏省的1419.65亿美元,上海市1708.92亿美元,分别为浙江省加工贸易出口额的8.74倍、4.6倍和5.54倍。从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整个出口贸易的比重来看,情况亦是如此。

2.3 出口市场集中度高,结构不尽合理

从出口商品流向来看,浙江长期以来的外贸进出口市场比较集中。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东盟等;进口市场主要是台湾、日本、东盟等。欧盟、美国、日本分别是浙江主要贸易伙伴,2008年出口比重分别为27.6%、17.2%和6.5%。受全球金融海啸的影响,这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受到较大的打击,需求急剧下滑,使浙江外贸企业的订单大幅缩减,经营困难。为了科学、合理地分析浙江进出口市场结构,我们引入了集中度指数(HHI)、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

(1)HHI指数[3],即赫芬达而-赫希曼指数,它是产业组织理论中用于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其等于某特定行业的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公式表示如下:

undefined

上式中的X表示出口总量,Xi表示各贸易国家(地区)的出口量,Si=Xi/X表示第i个国家(地区)的市场份额,N表示进(出)口国家(地区)的个数。HHI是市场集中度的度量指标,我们可以用HHI指数来计算浙江出口市场的集中程度。HHI值的范围在0~1之间,其值越大,表明市场集中度越高,反之表明市场集中度低。当HHI=1时表明市场处于完全垄断状态;当市场上有许多企业,且规模都相同时,HHI=1/n,n趋向无穷大,HHI就趋向0。出口市场的HHI反映了浙江外贸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依赖程度。

(2)H指数,又叫做Shannon多样性指数,是景观生态学中用来度量系统结构组成复杂程度的指数,这里借鉴它来分析出口的地区结构[4]。

undefined

Pi表示第i国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n表示商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的总数。H的取值范围同样是H≥0,没有上限。当出口国家只有1个时,Pi=1,则H=0。当出口国家个数增加或者指定的几个出口国家所占份额趋于相似时,H值相应增加。该指标可以精确地分析我省在某地区内部的几个既定出口对象国所占份额的变化情况。如果在某个地区的出口国家个数一定时,H值变大,说明这些国家占中国出口到这个地区的份额趋于平均、差距缩小,中国出口商品在该地区的内部结构趋于优化,反之说明内部结构趋于恶化。

(3)E指数,均匀度指数,是景观生态学中用来描述景观中不同景观单元分布的均匀程度的。式中H是多样性指数,Hmax是多样性指数的最大值。我们运用这个指数来进一步分析某地区的出口地区结构的变化情况。式中Hmax=log2n中的n就是商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的总数。E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E值越大,说明这些国家占出口份额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内部结构日益优化,反之,则说明差距扩大,结构恶化。

undefined

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我们选取了30个主要出口国家(或地区),根据海关统计的进出口数据对浙江省出口贸易的地区结构进行详细分析。从历年来看,这30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市场份额占90%多,因此,我们认为所选取的对象能够代表浙江出口的市场结构状况。我们分别测算了其市场集中度、多样性和平均度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如表4所示。

结果显示,虽然浙江出口前30位的国家和地区在浙江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2007年的92.39%下降到90.7%,但浙江出口贸易对象的集中度来看,2008年比2007年的集中度明显要高,而从贸易对象的多样性和平均度来看,主要贸易伙伴间的份额差距正进一步拉大,贸易结构恶化。

2.4 出口商品结构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偏低,出口商品缺乏自主品牌

近几年来,随着科技实力、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浙江出口贸易对廉价资源及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依赖逐步降低,工业制成品、附加值较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和成熟制成品的出口稳步发展。总体上来说,随着我省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转型升级战略的实施,浙江省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其中出口总值中工业制成品比重不断提高,从2001年的91.59%到2008年的96.38%。

但具体到制成品出口,传统的以轻纺产品为主的纺织服装仍占据半壁江山,而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明显偏低。而且在制造环节上,即使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从事中低端的加工装配。与沿海省份相比,浙江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面存在较大差距。2008年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8.89%,低于全国平均近20个百分点,分别低于江苏、上海、广东33.6、28.8和24.5个百分点。受外需大幅下降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影响,2009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均出现明显下降,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共计6867.8亿美元,较上年下降9.3%。其中出口额为3769.3亿美元,较上年下降9.3%;进口额为3098.5亿美元,较上年下降9.4%。其中,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分别下降28.6%和28.3%,比全部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降幅高出19.2个和19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浙江出口商品附加值不高,自主出口品牌匮乏,自有品牌产品销售的比例不到6%,远低于国际上50%的水平。低附加值的产业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低价竞销、恶性竞争等现象依然存在。如浙江出口鞋类占世界同类市场的40%,但平均单价分别只有西班牙的1/5和意大利的1/12。出口产品一直以来停留在“浙江制造”而不是“浙江创造”,还只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低端。如果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还继续这种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将难以促进产业升级,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制约外贸效益的提高。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大出口品牌的培养将是今后浙江外贸的重点发展方向。

(分析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海关统计,中国科技统计,浙江统计年鉴,浙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年鉴、浙江海关统计等)

3 进一步优化浙江外贸结构的建议

3.1 转变思想观念,改善贸易结构,发展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一直是我省外贸的“短腿”,制约了我省对外贸易的发展。事实上,调整一般贸易的比重,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对于浙江外经贸而言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发展加工贸易可以利用国外物质资源,克服或补充省内某些原材料的不足,解决省内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提高省内设备的利用率,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发展加工贸易有利于促进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管理方法,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省内各级政府都应把发展加工贸易作为对外开放重要工作来抓。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未来国际产业发展方向,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入国际化生产链条中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或加工工序环节,提升产业发展定位的层次,鼓励国内有竞争力的企业沿着产业链条和工序链条为跨国公司提供更高层次的合作配套。

3.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要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着力调整产品结构,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品,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浙江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应逐步转变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以低技术含量为特征的加工制造比较优势,而应注重提升产品的内在附加值和品牌竞争力。政府应加大宣传和引导的力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主动性,鼓励企业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企业从模仿创新逐步向合作创新、自主创新转变。同时充分发挥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优势企业进入大型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体系,并与“引进来”相结合,增加先进技术装备和重要资源的进口,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促进产业升级,利用全球的科技资源提高浙江本土企业的产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3.3 抓好市场深度开发,拓展国际市场空间

着力巩固欧美、日本等传统市场,深度开发中东、拉美、东南亚市场,大力拓展东欧、非洲、俄罗斯等国家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拓展市场空间。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外经贸扶持政策,逐步将对具体企业和产品的支持转到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以及体制建设上来,建立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专项资金;推进外经贸电子商务和政务建设,组织企业开展网上贸易,抢占国际市场的份额。另一方面,搭建信息平台,积极开展国际数据交换。通过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等多种方式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地区的公共信息服务部门建立合作关系,积极扩大信息来源,为深度开发国际市场,拓宽市场空间创造条件。

3.4 塑造区域品牌,提升国际竞争力

浙江民营经济的一大特色是“块状经济”,具有产业集群的地理特征,如绍兴的轻纺产业块、海宁的皮革产业块、永康的五金产业块、永嘉的纽扣产业块、乐清的低压电器产业块、诸暨的袜业产业块等。浙江的“块状经济”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总体而言,产品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在国际市场主要还是依靠数量和价格优势取胜。因此,浙江的外贸企业应转变现有的研、产、销模式,努力塑造区域品牌。通过积极有效的品牌战略推进和品牌建设,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设立“品牌建设资金”,鼓励企业逐步创立和推广自有品牌,大力推进创品牌建设和创名牌活动。

3.5 建立完善公平贸易机制,降低外贸经营风险

健全完善预警机制,建立国际贸易摩擦快速反应机制。一方面加强和完善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及中介机构的分工协作,促进三者互动,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高效协作的国际贸易摩擦应对体系,提高快速反应的国际贸易摩擦应对能力。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及重点出口市场,建立公平贸易联系点和监测点,定期沟通,加强预警,建立起内外一体的公平贸易信息网络和合作渠道。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协调和自律,努力提高企业应对反倾销和技术壁垒能力,避免恶性竞争。要加大对出口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查处力度,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出口环境。

摘要:运用统计数据实证分析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客观地认识浙江外贸发展的质量,为规避国际贸易风险和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对外贸易结构,浙江,失衡

参考文献

[1]王君英.重新解读浙江外贸顺差——浙江外贸顺差正负效应研究[J].浙江统计,2006(2):23-25

[2]俞涔.浙江省加工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8):34-35

[3]刘志彪.现代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浙江外贸开拓金砖国家市场问题初探 第7篇

一、浙江外贸开拓金砖国家市场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金砖国家是指五个新兴经济体国家,即原先的“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再加上2010 年新加入的成员———南非,其经济以快速发展为主要特点。 近年来,金砖各国凭借其富饶的自然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优势迅速崛起,已经在世界经济中产生了深刻地影响, 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引擎。 同时,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金砖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也在不断加强。 金砖各国同属发展中国家, 都是新兴市场国家中的佼佼者,在加入WTO的十多年来,各国发挥各自优势使相互间的经贸关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当然, 由于在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方面各有特色,金砖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差别较大,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近年来,在外需持续低迷、成本不断上涨、汇率上升压力等多重不利因素下,我国与发达国家传统市场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而新兴经济体国家却异军突起,浙江很多外贸企业意识到市场多元化的重要性。 浙江在稳定欧美日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对金砖国家的市场潜力进行了渐进式挖掘,对金砖国家市场的开拓向纵深方向发展,以市场多元化分散风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效地降低了浙江企业的外贸风险。 2014 年,浙江对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的出口分别为560.2 亿元、470.6 亿元、293.1 亿元和166.2 亿元,合计占全省出口总值的10.6%,对金砖国家市场的出口增速远高于传统市场。 其中,对俄罗斯的外贸进出口更是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如图1 所示。

纵观这几年浙江外贸开拓金砖国家市场的过程,其基本特点为:

1、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表现出结构互补性

浙江的制造业水平较高,经济结构较完备,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一直存在着竞争优势。 有研究表明,2001 年浙江省的显性竞争优势指数高达2.079,2006年为1.661,2014 年为1.034, 这些数据说明浙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 出口产品结构决定了浙江对金砖国家市场的出口定位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成本和价格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浙江出口竞争的重要手段,这从经济结构角度就充分体现了浙江与金砖国家市场间较强的互补性。由于金砖国家全为发展中国家, 经济结构较为单一,生活水平相对不高,浙江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独特优势,可以为金砖国家的居民提供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 而金砖国家市场丰裕的自然资源,能够为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供应富足的原材料。 可见,浙江与金砖国家之间贸易结构和产品互补优势明显,双边贸易可以取长补短,协同发展。

2、成本低、见效快,市场潜力巨大

相比于市场体系和消费心理业已成熟的发达国家市场,金砖国家市场发育尚不成熟。 在金砖国家市场,一方面,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潜在购买力比较强劲;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工业基础普遍较薄弱,国内的供给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 换言之,当前金砖国家市场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当于我国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商品短缺时期,高性价比的浙江产品正符合金砖国家市场的消费者需求。 对于浙江企业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机制灵活,而尚未成熟的金砖国家市场正为浙江企业提供潜在的发展空间。 目前,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四个国家与浙江的贸易紧密程度都较高,在此情况之下开拓金砖国家市场,相对于欧美等成熟市场而言,无疑成本低、见效快,市场潜力巨大。

另外,民营企业是开拓金砖国家市场的微观主体。 浙江民营企业家极具市场开拓精神,每年主动参与各类国际交流会和展览, 积极活跃于国际市场,是浙江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

二、浙江外贸开拓金砖国家市场的困境

浙江外贸企业在开拓金砖国家市场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不少的困难与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1、低端产品锁定,创新动力缺失

浙江外贸在开拓金砖国家市场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引致企业生产继续锁定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弱化了科技创新的动力,延缓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由于浙江企业对金砖国家市场出口的产品多为低端产品, 出口商品结构定位低,科技含量少,价值增值空间小,导致市场份额增长远不及贸易额增长,利润增长乏力趋势明显。 对金砖国家市场的开拓大多停留于低端增值的制造业活动或环节,没有很好地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结合起来,不利于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2、市场认识不足,信用风险趋高

对国际市场认识不足, 常常会使企业付出沉重的代价。金砖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普遍缺乏规范性,存在政策多变的风险,市场信用机制脆弱,商人信用差异度较大。 这势必阻碍企业有效获取潜在贸易市场的信息, 甚至延缓企业进入金砖国家市场的进程。近几年来,浙江有很多企业遭到金砖国家市场国家一些商人拖欠货款,“应收款”问题突出。 在全球市场萎缩、贸易壁垒重重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浙江企业对金砖国家市场的出口收汇风险明显加大,进口商拖欠货款、企业坏账增加、出口报损案件增长等信用风险普遍走高。从出口企业的角度来看,当前浙江一些企业在金砖国家市场出口上恶性竞争, 频频引发价格战,当价格再无回旋余地时,冒险采用承兑交单或放账等较为灵活的收款方式, 这直接导致风险急剧增加。从国际环境的角度来看,有些国家或地区政局不稳,经济相对于传统贸易市场欠发达,加上其法律体系不完善,政府操作透明度低,本地企业拖欠货款,信用环境普遍偏差,这些都显著加大了浙江企业的出口贸易信用风险。

3、民营企业开拓金砖国家市场的制度性障碍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支持力度不够,政策门槛高、不具体、覆盖面窄,政策扶持国企或大企业的力度相对较大,使国企或大企业的主导地位偏强。 这样的发展大环境,导致在开拓金砖国家市场中,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扶持不足,甚至人为设置要素流动的壁垒,阻碍资源的高效配置,减弱了民营企业对金砖国家市场开拓的力度。 比如在金融支持上,银行对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惜贷”现象普遍,民营企业获取贷款的难度非常大。 在出口保险上,中小民营企业的出口保险平均费率远高于国企及上规模的大企业集团,等等。

三、浙江外贸开拓金砖国家市场的对策

如何发挥民营企业的主体作用,推动产品创新与开拓金砖国家市场之间有效的互动,成为下一步浙江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甚至整个产业结构提升的关键所在。 因此,亟待从产业分工、风险管控、制度突破三个层面进一步推动浙江外贸开拓金砖国家市场。

1、以产业内升级为主导,开拓并提升金砖国家市场

浙江企业在开拓金砖国家市场时,要注重产品档次的提升,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价值增值率,树立浙江产品的品牌形象,扎根于金砖国家市场的消费者,实现对金砖国家市场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利用考察及参展机会与金砖国家市场的专业采购商直接接触,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趋势,以便及时了解金砖国家市场消费者的消费偏好,重新调整营销策略,加强产品研发能力,丰富企业的产品线,推动产业的结构升级。 利用开拓金砖国家的庞大市场空间,累积技术创新资源,实现先进技术在传统优势产业的嫁接改造。

2、以建设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为突破口,实现风险的有效防范

鼓励建立独立于部门利益之外的各种形式的中介信息服务机构, 发挥其在利益基础上的运作机制效率。与欧美成熟发达国家市场不同,每个金砖国家市场都有其特殊性, 采用开发发达国家市场的方式行不通,开拓金砖国家市场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需要更具体、更详细、针对性的商业信息源。 虽然可以通过当地代理方或合作方迅速打开金砖国家市场,但金砖国家市场的实际工作者流动性较强, 只有进行实地考察和深入调研, 才能在金砖国家市场中占据主动优势, 直接管理控制浙江企业在金砖国家市场上面临的风险。目前的信息服务主要集中于政府,这不免存在服务不到位、效率低下等问题,而及时畅通的商业信息才是防范金砖国家市场开拓潜在风险中最为需要的。为了弥补政府能力的不足,高效率的贸易中介服务组织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各个主要金砖国家市场的政治、 经济和法律等环境提供全面的商业信息咨询和风险预警服务, 以便浙江企业根据不同金砖国家的行业发展、 技术前沿和知识产权等综合信息,差异化地进行市场开拓。

3、以民营企业为重要载体,进一步突破金砖国家市场的制度障碍

浙江外贸企业 第8篇

(一) 外贸增长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2010年1-5月, 浙江省实现进出口总额947.5亿美元, 同比增长41.4%, 占全国总量的8.6%。其中出口655.4亿美元, 增长37.1%,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 出口规模创2008年10月以来新高;进口292.1亿美元, 增长51.9%。

从主要出口城市来看, 1-5月宁波进出口总额317.64亿美元, 同比增长51.5%, 其中出口189.37亿美元, 进口128.27亿美元, 分别增长37.1%和79.3%。5月宁波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幅分别高于全国7.5、3.9和21.9个百分点。杭州自2009年12月结束出口连续13个月负增长, 1-5月实现出口104.63亿美元, 同比增长32.03%, 超过2008年同期出口水平, 其中5月份同比增幅达53.14%。1-5月绍兴进出口100.6亿美元, 同比增长38.2%, 其中出口76亿美元, 进口24.6亿美元, 分别增长37.1%和41.7%;与2008年同期相比, 进出口总额和出口分别增长6.2%和13.7%。1-5月温州进出口58.4亿美元, 同比增长23.1%, 其中出口48.8亿元, 进口9.6亿美元, 分别增长26.5%和8.2%。与2008年同期相比, 进出口总额和出口分别增长9.2%和10.6%。1-5月台州进出口64.12亿美元, 同比增长43.6%。其中出口51.94亿美元, 进口12.18亿美元, 分别增长36.1%和87.6%。1-5月义乌进出口总额10.66亿美元, 同比增长36.06%。其中出口9.77亿美元, 进口8859万美元, 分别增长35.25%和45.71%。

(二) 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浙江省出口基本呈现出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 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稳步增长的态势。1-5月, 全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分别为增长46.8%、56.6%、31.9%、13.7%。

从主要城市来看, 1—5月宁波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41.6%, 占全市出口总量的57%;纺织、服装出口分别增长14.8%和15%。其中, 5月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84.3%, 液晶显示板、船舶和半导体器件出口分别增长75.2%、456.2%和519.7%。1-5月杭州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出口增幅均高于服装、家具、床上用品等传统商品。机电产品出口44.03亿美元, 增长30.3%, 占全市出口总量的42.08%;高科技产品出口13.62亿美元, 增长28.6%, 占13%。1-5月绍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出口14.5和3.7亿美元, 增长53.2%和92.8%;纺织服装出口48.8亿美元, 同比增长33.8%, 占全市出口总量的64.2%。1-5月温州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为19.7亿美元和1.8亿美元, 同比增长21%和42.7%。1-5月义乌出口前十位的商品分别为服装及附件、袜子、工艺礼品、拉链、毛毯、美容美发用品、文化用品、箱包、餐厨用具、饰品, 约占全市出口总量的65%, 除饰品外, 其余九种商品出口均保持增长, 其中美容美发用品、文化用品和餐厨用具出口增长分别为54.73%、54.20和49.76%, 纺织品占出口总额的52.92%。今年一季度, 台州机电产品、家用电器、汽车及零部件、服装机械、塑料模具、龙头阀门、船舶、医化产品、工艺品等行业同比分别增长41.1%、56.2%、42.8%、87%、42%、66.7%、353.7%、36.5%和44.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45.1%, 占全市出口比重的6.7%。

(三) 出口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

1-5月, 浙江欧美日传统市场增长36.2%、23.3%、13.3%, 其他新兴市场 (除欧、美、日、香港外) 增长44.6%。

从主要城市来看, 1-5月宁波对印度、巴西、俄罗斯出口同比分别增长73.7%、138.3%和93.2%, 进口分别增长149.0%、146.2%和69.4%, 进出口覆盖211个国家和地区;杭州对东盟、拉美、俄罗斯、台湾等新兴市场出口增幅均在50%以上;绍兴对东盟、巴西、俄罗斯出口占全市总量的15%, 提高3.2个百分点;义乌对俄罗斯、巴西、伊朗和印度四国的出口均实现了60%以上的增长, 其中对巴西出口增幅高达88.9%, 对非洲和东盟出口分别增长31.03%和72.94%。1-3月, 温州对俄罗斯、拉美和非洲市场出口分别增长45.7%、33.3%和13.1%。一季度台州对东盟、俄罗斯出口分别增长80.4%和91.2%, 进出口国家和地区达196个, 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个。

(四) 出口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主

1-5月, 浙江省有出口实绩企业35000多家, 其中民营企业26000多家, 占74.3%, 出口额占56.5%,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浙江省外贸的主力军。1-5月温州民营企业出口37.6亿美元, 占全市出口总量的77%, 同比增长32.1%, 高于全市平均增速5.6个百分点;杭州民营企业出口占全市总量的48.93%, 增长39.14%, 高出外资企业增幅11.69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 台州民营企业外贸占比为95.3%, 其中出口增长38.7%, 进口增长83.4%。

(五) 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

一般贸易已经成为浙江外贸的主要方式。1-5月, 浙江省一般贸易出口额516.7亿美元, 进口196亿美元, 占75.2%;加工贸易出口额130.1亿美元, 进口64.7亿美元, 占20.6%。目前, 温州、宁波、杭州、绍兴、台州一般贸易出口分别占全市出口总量的90%、75.4%、75.2%、89%和89.4%。

二、浙江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经验

(一) 大力实施出口品牌战略

浙江省通过加大对出口品牌的宣传、推广和奖励力度,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支持企业收购国际品牌、引导企业注册境外商标、帮助企业开展国际认证、支持品牌企业参展促销等措施, 鼓励企业以品牌开拓国际市场。力争用三年时间, 培育400个“浙江出口名牌”, 品牌产品出口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到“十二五”末期达到25℅。

宁波还在全国率先实施了重点展位品牌进入制。目前, 宁波企业的境外注册商标数超过5000件, 拥有20个“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70个“浙江出口名牌”、170个“宁波市出口名牌”, 连续两年荣膺“中国品牌之都”称号, 出口品牌已经成为支撑宁波出口发展的强劲动力。此外, 杭州拥有市级以上出口品牌企业87家。绍兴、温州、义乌拥有“浙江出口名牌”的数量也分别达48个、23个和6个。

(二)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浙江省利用多年来形成的块状经济、特色产业集群优势推动国家级、省级出口基地建设, 着力培育一批出口产品设计研发中心、质量认证中心、新产品交易中心、信息发布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杭州为中小外贸企业搭建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 截至今年上半年, 成立市级以上研发中心45家, 申报创新项目38个。温州乐清、瑞安分别荣获“中国低压电器出口基地”和“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称号。宁波贝发集团是全国最大的文具出口企业, 通过加大工业设计投入, 企业拥有1000多项专利, 39个注册商标分别在90多个国家注册, 产品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 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渠道

浙江省投入3.5亿元支持资金, 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尤其是帮助企业建立海外营销渠道、海外贸易中心, 支持中小企业参加各种国际展览。

1、帮助企业构建海外营销渠道。

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浙江省加快建设境外营销总部、专卖店、贸易代表处, 推动省重点商品市场到境外开设分市场和产品配送中心。计划用三年时间, 新建1000个境外营销机构, 重点支持100家骨干企业在主要国家建立区域营销中心, 使境外营销网络带动的出口占总量的30℅以上。杭州还支持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途径获取产品销售渠道, 建立自主国际营销网络;宁波通过鼓励外贸企业赴境外建立直销窗口掌握营销自主权。

2、加快建立海外贸易中心。

浙江加快在匈牙利、印尼、台湾、澳门、日本等地区的海外贸易中心建设, 整合研发、营销接单、物流配送等服务功能, 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如, 绍兴利用这一平台组织15家企业抱团入驻印尼浙江直销中心。目前, 绍兴政府已经帮助700家企业申报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进口贴息等各级外经贸扶持项目资金6384万元。

3、搭建国际会展平台。

金融危机以来, 浙江省不仅组织企业参加一批全球知名的展会, 支持企业抱团出展, 而且加强了在美国、日本、迪拜、南非、印度等地的自主展会。目前, 浙江参展企业占全国的20%。宁波还推出境外参展补贴, 企业参加境外重点展会可补贴全额展位费, 非重点展会可补贴70%展位费。宁波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已成功举办8届, 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四大涉外展会之一。绍兴编制165个重点境外参展项目, 1-5月共组织1183家企业赴境内外参展147批次。义乌组织企业参加境外知名展会40多个, 共计展位800多个, 义乌进口商品馆已有5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万种商品进场交易。

(四) 完善贸易摩擦预警体系建设

金融危机以来, 浙江省通过加快建设一批外贸预警示范点, 及时收集和发布有关国际贸易摩擦信息, 出台应对工作预案, 加强应诉指导, 同时, 做好重点案件的应对协调工作, 切实维护出口企业利益。目前, 绍兴建成了8个省级预警示范点, 涵盖纺织、袜业、领带、照明等全市主导出口产业。成立了全市防范和应对贸易摩擦工作领导小组, 对涉案金额或企业数占全省50%、单个涉案金额居全省前五位或重要出口产品受影响的反倾销案件, 在组织机构、经费等方面给予强化保障。此外, 还举办了专题培训班, 编发《纺织业预警分析报告》, 向重点出口企业共计发布预警信息300多条, 组织召开墨西哥牛仔布反倾销应诉协调会, 指导和帮助欧美对万丰、海亮的铝合金轮毂、铜管等有关案件的应诉工作。

(五) 加强外贸服务环境建设

1、加快完善外贸运行监测体系建设。

全省建成了30个区域监测点, 定期监测1500家重点出口企业和1000家重点商贸流通企业运行状况, 开展外贸综合景气指数的发布。绍兴还建立了全市外经贸运行监测调查系统, 加强对全市150家重点外贸出口运行监测、分析走势、把准趋势, 及时为企业提供宏观指导服务。

2、修订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办法。

通过科学的考评体系, 引导促进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共设置38项指标, 其中质量、效益合占50℅, 规模占30℅, 增速占20℅。在质量指标中, 涉及高新产业、科技投入、研发创新、品牌专利类指标就有6项;在效益指标中, 涉及产业集聚、用地集约、节能减排类指标就有8项。

3、加强企业出口信用保险、担保等服务。

2009年杭州出口信用保险直接拉动出口增长10.6%。绍兴已经实施出口信用保险全覆盖, 500万元以下企业都可以投保。绍兴对中小出口企业实行部分保障、风险共担的投资模式, 有关部门与万丰担保公司和7家商业银行开展“担保优惠”活动, 对政府推荐的外贸企业可获得担保费率40%的优惠。宁波建设外贸孵化器, 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政策咨询, 外贸代理和信息服务等, 率先在全国建立了进出口网上交易会平台, 开展出口保单托管贷款服务。

4、

深入推进贸、检、关、税、汇、银、保等部门的紧密合作, 下放审批权限, 简化审批手续, 减轻企业负担, 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宁波实施口岸“大通关”, 构筑“多点报关、口岸放行”全新监管模式, 电子口岸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六) 积极推动企业海外投资

浙江通过企业对外投资有效地应对贸易摩擦, 促进了外贸发展方式转型。目前, 浙江对外投资企业数达4207家, 投资额达45.25亿美元。企业数在全国排第一位;民营企业比重超过80%。如, 宁波京甬进出口公司在萨摩亚开办工厂避开配额限制, 使羊绒制品绕道进入美国市场;海天进出口有限公司在尼日利亚设厂降低了成本, 减少了收汇风险。

目前, 浙江重点推进一批境外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资源合作开发项目。加快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 推动轻工、纺织、机械等传统行业进行集群式投资。力争3年内, 在巩固非洲、东南亚、俄罗斯、美国等7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的基础上, 重点在东欧、中南美洲新增5-10个境外经贸合作区。

同时, 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国际并购获取技术、品牌、销售网络和资源渠道, 重点在机械、纺织、轻工等优势领域内推进一批并购项目。今年3月28日, 吉利汽车正式与福特汽车签约, 以18亿美元成功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 (包括知识产权) , 提升了吉利汽车的品牌与技术、管理与运营水平, 为自主品牌加速全球化扩张提供了示范。

此外, 以海外工程承包带动设备和产品出口。支持工程企业与成套设备制造企业、设计研究院构建战略联盟, 优先推动一批总承包项目、成套设备项目、联合拓展国际市场。

三、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调研反映, 目前外贸出现恢复性增长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上年基数低;二是受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等成本因素推动的出口产品价格增长;三是受国外客商库存补货、原材料上涨预期、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带来的定单增加。因此, 并不能完全反映出真实的需求增长。由于金融危机持续、欧洲债务危机、人民币升值、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叠加效应, 下半年外贸走势依然不容乐观。

(一) 国际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

外需市场恢复情况仍是影响今年出口的重要因素。从杭州企业第107届广交会成交情况看, 3个月内的短单占一半以上, 长单大单较少, 说明企业对未来外贸走势存在担忧。目前, 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仍具有不确定性, 欧盟美国失业率仍居高不下, 欧洲债务危机发生, 都表明外需市场短期内难以明显恢复, 导致企业不敢接长单。天通精电虽已将预算周期由原来的每年、每半年变为目前的每月, 仍难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亚特电器因上游供货商不能按期供货使外贸出口订单的交期延后。欧盟是浙江的主要出口市场, 占杭州出口总量的25%;占绍兴出口总量的20%, 欧洲债务危机将使企业出口面临冲击。台州出口呈现逐月下降趋势, 二季度出口增幅为24%, 金额低于一季度。据调查, 台州企业大多为短期订单, 一般为一个季度的订单。

(二) 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

人民币升值幅度是许多企业目前最关注的问题。企业签订出口长单必然受到汇率的影响和牵制。虽然目前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所增强, 政府也推出了远期结汇等汇率避险工具, 但多数企业仍很茫然, 汇率改革后可能导致一批中小企业歇业。近期人民币对欧元及英镑的持续升值已影响到企业出口。今年以来, 台州宝利特公司仅欧元汇率损失1000多万元。绍兴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的出口产品超过九成, 将直接受到冲击。杭州市纺织服装、家具、部分机电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只有3%-5%。

(三) 成本上涨挤压企业利润空间

企业反映, 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上涨过快, 节能减排导致成本上升, 信贷收紧导致财务成本压力加大, 都导致产品综合成本上涨。1-5月, 杭州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7%, 比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高出7个百分点。据对全市258家企业调查显示, 与去年相比有75%的企业利润持平或下降, 其中37.6%的企业利润下降。中策橡胶反映, 2009年四季度至今, 天然橡胶价格一度逼近历史高位, 每吨上涨45℅, 顺丁胶每吨上涨39℅, 从而推动普通轿车乘用胎成本增加15℅, 卡车及工程用轮胎成本增加25%-30%, 企业利润持续下滑。1-5月绍兴2423类产品出口数量同比增长42.4%, 价格下降3.8%。

(四) 国际贸易摩擦多发

1-5月, 浙江企业共遭遇国际贸易摩擦案件21起, 主要行业有:纺织、钢铁制品、造纸、电子等。今年上半年, 杭州遭遇国际贸易摩擦案件8起, 涉案企业85家, 涉案金额6176万美元, 仅6月份就涉及4686万美元。产品涉及玻璃纤维网格、瓷砖、三聚氰胺、聚脂短纤、数据卡、橡胶助剂、铝挤压材、半导体冷热箱等。绍兴共遭遇5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和特保案件5起, 涉及企业40家, 涉案金额2800万元。台州涉及反倾销案调查就有6起, 包括印度二乙基硫代磷酰氯 (DTPC) 产品反倾销案、巴西鞋类产品反倾销案、阿根廷鞋类产品反倾销案、阿根廷钢轮毂反倾销案、欧盟铝合金轮毂和阿根廷对我电动离心泵发起反倾销调查案, 涉案企业30余家, 涉案金额2000余万美元。由于向我国轮胎出口企业提出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国家已达10余个, 中策橡胶预计今年轮胎出口占总销售比重将由40%降至25%。台州宝利特公司反映, 公司太阳能产品主要出口德国, 由于价格低, 冲击了德国市场, 面临反倾销压力。

(五) 出口结构仍以低端产品为主

调研反映, 目前出口产品仍以低端为主, 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议价能力差, 主要依靠价格竞争, 这不仅是制约我国外贸发展的主要因素, 也是导致大量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杭州出口产品仍以低端的机电产品、纺织、服装、家具等为主, 自主品牌出口仅占12%左右。宁波申洲集团主要为阿迪和耐克等品牌加工针织制衣, 加工费仅为10%。温州金帝鞋业主要为德国企业贴牌, 一件皮鞋的离岸价通常在4-7美元, 离岸利润为10-15%, 而国外售价通常高出3-4倍。温州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皮鞋、服装、箱包、眼镜、打火机、汽车摩托车配件等低端小商品, 虽然主要是一般贸易, 但由于缺乏品牌, 缺乏新材料开发, 缺乏引领潮流的设计, 获利仍然微薄, 每双皮鞋出口平均利润在10元左右。

(六) 出口企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

目前, 缺少龙头大企业带动成为制约外贸发展的重要因素。据调查, 杭州市有进出口企业6504家, 其中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442家, 占6.64%, 超亿美元的企业只有18家。台州出口企业3170家, 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仅有87家, 占2.7%, 出口超亿美元企业有1家。

四、政策措施建议

(一) 保持外贸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优化外贸发展的政策环境

目前, 我国外贸持续增长的基础仍不巩固, 企业仍然面临国际国内形势的严峻挑战, 为此, 国家应在出口退税、财政补贴、外汇支持等政策上继续支持外贸企业稳定出口。

第一, 继续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稳定。纺织品、服装、鞋、玩具等产业仍然是我国出口的主导产品, 这些企业仍然是解决就业的主要渠道。目前, 这类企业面临的国际市场风险和国内成本上涨压力日益加大, 生存十分困难, 如果下调出口退税势必雪上加霜。据绍兴市反映, 如果下调纺织品出口退税2个百分点, 将直接影响当地4134家纺织出口企业。

第二, 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尤其是要防止人民币大幅度升值。

第三, 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分担机制。目前, 出口退税由中央和地方负担比例为92.5:7.5, 造成地方财政负担过重。2008年浙江出口退税934.6亿元, 其中地方财政承担50亿元, 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扩大外贸出口的积极性。建议考虑出口退税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

第四, 加强商务、海关、外汇、检验检疫、税务等涉外部门协作, 进一步推进贸易便利化。

第五, 完善贸易摩擦预警监测体系。要发挥进出口商会、行业协会、驻外机构等组织作用, 在国外信息搜集、贸易风险预测、组织应诉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条件。

第六, 完善出口信用保险制度。金融危机将导致部分国家和地区信用恶化, 势必增加外贸企业收汇结算风险, 因此, 应积极为企业出口信用保险提供条件。

(二) 加大对外贸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力度

第一, 加快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无论是产品开发创新还是建立国际营销渠道, 都存在成本高、投入大、风险大的问题, 一般中小企业通常不具备条件, 因此, 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 尤其要支持产业集群设立各种研发设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融资、营销、物流、展览等公共服务平台, 为企业创新和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要加快国家设计中心、科技兴贸基地等平台的认定工作。

第二, 加强出口品牌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出口品牌扶持体系, 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国际认证等工作,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尽快恢复部级出口名牌的认定工作, 增强外贸企业争创自主出口品牌的积极性。应加大中国产品在国外的宣传力度, 建议国家从财政资金拿出一定费用在国外做广告, 推广中国品牌。对外贸企业进行自主研发设计、建设营销体系、品牌推广、参展等费用政府应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资金补贴。

第三, 上调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申报企业的出口规模标准。2000年10月和2001年6月, 财政部与商务部联合制定了《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管理 (试行) 办法》及《实施细则》, 对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进行资金补助。但申报标准10年来未作调整, 仍为“海关统计上年度出口额小于1500万美元的出口企业”, 致使许多外贸企业在出口规模做大之后无法享受资金的扶持。

第四, 加大对民营企业扶持力度。应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充分释放民营企业的潜力, 提高其开拓国际市场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目前政府资源仍存在向国有企业倾斜的问题, 大项目民营企业拿到很难。

第五, 大力支持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加强企业海外投资不仅是有效解决国际贸易摩擦、释放过剩产能的需要, 也是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培育跨国公司的必然选择。为此, 应作为十二五时期国家开放战略的重点。尤其要加大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 民营企业在资源、能源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等领域都具有投资优势。要放松外汇限制, 改革目前外汇审批周期长, 程序多的问题, 对民营企业到海外收购给予资金支持。

第六, 发挥龙头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带动力。具备一定规模和转型升级能力的大企业要实现核心能力从制造向服务转型, 把核心业务从代工制造转向供应链管理、研发设计、建立海外营销渠道、创建自主品牌等服务能力, 把制造环节进行外包, 以行业领军企业为龙头, 整合上下游企业, 带动配套企业转型升级。

(三) 设立“中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义乌市场是全国中小企业商品走向世界, 国际商品进入中国的重要平台。应在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以及规划、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 提升功能和辐射作用。

第一, 允许义乌在出口、进口、转口贸易中的诸多环节先行先试, 探索创新。包括确立新型贸易方式, 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海关、国检、外管、公安、出入境等监管政策。

第二, 建议将义乌航空口岸列入国家“十二五”口岸发展规划, 并支持义乌航空口岸正式开放。

第三, 设立综合保税区。

探讨中小外贸企业发展新型外贸平台 第9篇

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 不仅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方式和发展方向。对外贸企业而言, 传统贸易方式曾受到很多制约, 包括洽谈、签约、租船订仓、报关、投险、结汇等在内的全部过程都必须由人工参与完成, 不仅效率低下、错误率高而且各个环节损失巨大。据统计, 在传统外贸环节中, 制单延误损失占6%、收账缓慢占35%、过量存货占18%, 仅单证费用, 就要占货物价值的7.5%。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在外贸涉及到的报关、报检、运输、仓储、核销、结汇、保险等诸多环节上的开支往往要占到其对外贸易额的三至五成。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为企业洽商、业务外包、货款结算、商检报关等交易环节提供了便利, 而且正逐步推动国际贸易实现“无纸化”。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使交易双方可实现包括合同、信用证、发票、提单、保单等在内的各种单据的标准化电子传输, 不再受时间、地点限制, 缩短了单据流转时间, 减少了人工重复录入数据导致的各种错误, 也明显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交易效率。电子商务不仅改变了企业的运作模式, 而且改变了企业竞争策略, 提升了企业全球化的合作关系。

做为经营国际贸易业务的商业主体, 中小外贸企业还面临着资金短缺、业务量小、竞争力低等难题, 而电子商务天然的无国界特点会为中小企业带来拓展市场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 中小外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常用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传统跨境B2B电子商务网站

目前针对外贸企业或出口企业, 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第三方商业信息撮合型外贸B2B平台 (传统外贸B2B) 是最成功及发展最快的电子商务应用领域。B2B外贸以提供信息及相关服务收取费用, 通常盈利渠道有会员费用, 广告费用, 搜索排名费用等。这种传统外贸B2B平台率先打破了信息闭塞的状况, 解决了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商机闭塞”问题。中小外贸企业不用再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参加展会, 只需支付年费, 就能通过这个“网上黄页”, 很容易地找到到海外买家。因此, 外贸B2B电子商务平台获得了众多中小外贸企业的青睐, 得以迅速发展。然而这种只提供“找”贸易的B2B平台, 正面临着重重的困境:首先, 传统外贸平台更多只为用户提供资讯服务, 这种单一的、却缺少核心价值的模式很容易被复制甚至被颠覆, 并遭遇门户网站、搜索引擎、SNS社区、微博等层出不穷的“电子媒体”的分流。其次, 随着B2B平台的卖家数量的激增, 国外买家并没有明显的增加, 这实际上会摊低原有卖家的利润, 从而使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鱼龙混杂的卖家信息使买家甄别起来十分困难, 海外询盘不但数量大大减少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最后, 外贸B2B平台的营销效果逐年降低。随着竞价排序等营销费的与日俱增, 原本成本远低于线下展会的外贸B2B平台的效果不及展会, 但支出已不亚于展会, 优势渐无!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 许多外贸中小企业相继倒闭, 存活下来的也都紧缩开支, 因此, B2B平台上的付费会员数量的增长较前几年明显减少, 越来越多的企业客户“叛逃”, 也就不足为奇了。

2、企业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外贸企业认识到电子商务对企业产品营销、市场开拓的重要作用, 很多外贸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网站展示企业的产品信息, 希望国外买家能通过用搜索引擎的关键词检索、图片检索等搜索方式, 给企业发送询盘。但是, 很多中小外贸企业的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目的不明确, 加上企业规模有限, 无法承受建站、维护的巨大费用, 很多网站的功能非常简陋, 页面上只有厂名、地址、联系电话以及简单的产品介绍, 买家常常无法找到想要的信息, 根本无法实现供需双方的信息交流。另外, 由于中小企业缺乏技术和营销人员, 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和推广往往一知半解, 主要的营销力量只用于网络广告和促销上, 而在塑造企业形象, 推广企业网站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真正的电子商务绝不仅局限于交易前台发布简单的供求信息, 更重要的是成为企业综合业务运作所必须的高效率的、信息化的管理体系, 这对于财力、物力、人力和资源技术都十分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十分困难的。

二、新型外贸B2C模式的兴起

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的逐步加深, 用户对于B2B营销推广服务需求也越来越细分。单一的B2B推广营销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在传统电子商务平台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增长空间而企业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又存在各种实际的困难之时, 很多中小企业则更倾向于借力新型外贸电子商务B2C网站。以米兰网、兰亭集势网为代表的外贸B2C网站, 作为一种新崛起的商业模式, 带给中小外贸企业新的市场机会。

外贸B2C模式, 是指从中国制造厂商直到海外消费者这一条产业链的电子商务模式。其中, B是指国内的生产商, C指海外的消费者。具体来说, 在我国的国际贸易业务中, 商品的流向一般是从中国工厂到中国出口商, 然后流向国外进口商, 再到国外批发商 (零售商) 最后到达国外消费者手中。传统的外贸电子商务B2B网站, 只完成了从中国出口商到国外进口商的这一环节, 而外贸B2C网站则实现了从国内工厂到国外批发商 (零售商) 甚至国外消费者的所有环节, 这无疑为绕过诸多中间环节的网上贸易提供了足够的利润空间。B2C模式的关键环节就是由B2C网站直接面向海外终端客户, 签订需求协议, 而国内企业无需承担海外交易的风险, 直接向B2C网站供货, 为国内厂商提供了稳定、低风险的销售渠道。而对于国外消费者而言, 通过外贸B2C网站, 可以直接寻找到产品质量优良、性价比高且货源稳定的中国制造商。

近两年, 领先的外贸B2C网站都在努力提供完整的供应链服务, 并形成规模采购和高效的商品流通, 帮助了中国中小企业从容应对全球市场一体化趋势。中小企业通过这些外贸B2C平台能以外贸电子商务小单批发兼零的方式,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实现产品的全球推广、海外宣传并分享全球市场份额。

三、中小外贸企业发展借力外贸B2C平台

对于国内的中小外贸生产企业而言, 外贸B2C平台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外贸B2C平台是最贴近消费者的一种直销模式, 通过这种方式, 企业可以获得最敏感的市场信息, 快速了解市场消费的需求动, 从而把握经营重点的产品的流行趋势。第二, 这种方式是最快捷的流通渠道, 企业不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产品传递到消费者手中, 并获得反馈而且中间流通环节的减少也降低了企业渠道成本。第三, 众多制造企业的大量小额订单通过一个外贸B2C平台汇集到一起, 可以从国内集中发货后再到当地再进行分发, 从而产生规模效应, 降低了物流成本。外贸B2C网站不但与DHL、UPS和EMS以及香港邮政小包等物流公司开展了长期合作, 而且在海外租建仓, 利用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预判市场的经验, 来进一步提高物流速度。比如, 兰亭集势网会在每年万圣节前的1到2个月, 都会将万圣节所需的南瓜灯等商品集中运到其在底特律租用的库房, 然后等到订单爆发时便迅速发货。第四, 外贸B2C网站还与Paypal、Global Collect等国际第三方支付平台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从而保证了在线支付交易的流畅和消费者资金的安全。

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后, 油价居高不下, 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 人民币汇率加速升值, “集装箱”式的传统大额交易受到严重打击, 但外贸小额电子商务市场却一直逆市增长。其原因在于, 海外进口批发商出于资金风险的考虑, 更倾向于将大额采购转变为中小额采购、长期采购变为短期采购。因此, 方便快捷的网上小额批发或零售自然呈现井喷式发展。另外, 金融危机虽然使发达国家的普通消费者财富缩水, 但需求却依然还在, 这些数量众多、散布于全球各个角落的普通消费者为外贸企业提供了标志性的“长尾”市场。在这种经济背景下, 外贸B2C模式显示出了独特的发展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因此, 中小外贸企业应该在挑战中看到机遇, 充分借力外贸B2C平台, 主动出击国际市场, 获得更多竞争机会, 把更多的“中国制造”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高原:《中小型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情况分析》, 《网络与信息》, 2008年。

[2]靳志辉、罗燕:《外贸B2C的逆行生意经》, 《环球企业家》, 2010年。

[3]李俊江:《论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及对我国的经济影响》, 《财贸经济》, 2000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浙江外贸企业】相关文章:

外贸企业发展06-11

外贸企业核心08-03

民营外贸企业08-23

台州外贸企业06-25

外贸及相关企业08-27

外贸企业接收函06-30

零售外贸企业论文05-06

外贸企业影响论文05-06

外贸企业发展论文05-06

外贸企业建设论文05-06

上一篇:高职语文教材建设思考下一篇:高新技术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