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文化范文

2024-07-06

学院文化范文(精选12篇)

学院文化 第1篇

对于校园文化的内涵, 学者们从文化氛围、意识形态、物质精神等方面进行了概括和论述。一般意义上,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大学人在校园生活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群体精神及其所附载体。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校园文化从广义上是指独立学院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是指在独立学院这个特定的范围内, 以独立学院师生为主体, 反映独立学院师生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通过全体师生员工不断地传承和创造丰富的精神物质文化总和。它是为了实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教学、管理、教育、文化活动中多形成的一种特殊的集体文化, 它依附于学院这个载体, 并通过这个载体来反映、创新、传播各种文化现象。独立学院校园文化集中反映了它自身的个性、物质和精神面貌, 从而使生活在其中的师生员工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同时, 由于独立学院自身的特殊性, 其校园文化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 有着许多不同点。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部署

1. 校园文化建设的着眼点。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独立学院重点建设的项目之一, 其必须紧紧围绕学院的办学定位及办学目标, 为学院的人才培养服务。2013年9月, 暨阳学院迁址诸暨办学, 校园文化建设立足学院创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创业型应用性大学的办学定位, 围绕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以“四个问题”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 不断推进工作。“四个问题”是指:1.在学院深化学分制改革的新形势下, 如何构建学生思政教育和综合治理的有效阵地、有效形式和有效方式;2.在学院迁址诸暨办学、社会各界寄予厚望的新形势下, 大学生如何引领区域文化风尚、扩大学院社会地位;3.在学院加强内涵、提高教育质量的新形势下, 大学生如何创建优良的校风学风;4.在学生就业和创业竞争日益加剧的新形势下, 如何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构建有效的服务平台。

在以上“四个问题”的引领下, 暨阳学院以全面加强新形势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 以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为重点, 牢固树立“走进学生”理念, 大力实施“两进两出”战略, 积极探索服务学生的有限组织形式和依托载体, 逐步建立与学院深化学分制改革、学院办学目标和学院迁址办学相适应, 覆盖广泛、运行有效、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建设体制, 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2. 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新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最根本的生命力在于加强同广大学生密切联系。当然, 应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挑战, 必须切实秉承“走近学生”的工作理念, 问计于学生、问需于学生, 面对面、心连心、手拉手、实打实, 改进工作作风, 密切师生关系, 为学生成长导航、为学生成才护航。

暨阳学院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实行“两进两出”战略, 具体是指:“党团组织进公寓, 构建一个学生社区治理体系;文化活动进诸暨, 打造一批校地文化合作项目;校风学风出成效, 建立一套学风综合治理机制;就业创业出业绩, 搭建一群就业创业服务平台”。这个战略是暨阳学院对新形势下学生和团学工作“四大命题”做出的有效回答和整体部署, 也将有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三、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校地合作

独立学院依托本部, 在地方办学, 其发展壮大需要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当地民众的认可, 校地合作是独立学院必须科学部署、大力推进的一项工作任务。暨阳学院在迁址诸暨办学、社会各界寄予厚望的新形势下, 通过校地合作、资源整合, 以项目为依托, 着力打造一批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 不断提升学院在诸暨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两进两出”战略中“文化活动进诸暨, 打造一批校地文化合作项目”以文艺直通车, 篮球、讲座、流动图书馆、公益服务等为载体或形式, 服务地方, 强化校地之间的紧密联系。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一批文艺精品:大力开发利用具有诸暨地域特征的民俗民间文化资源, 进一步提高文艺创作水平, 打造一批具有诸暨地域文化特色的文艺精品;第二, 一系列公益服务:深入推进大学生青年志愿行动, 积极参与诸暨扶贫开发、助残助老、社会公寓、生态环保、大型赛会、重大活动等领域的志愿服务, 助推诸暨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三, 一辆“文艺直通车”:依托诸暨各级政府支持, 以文艺和科技服务为重点, 利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 到诸暨所有街道、乡镇和中心村开展文艺和科技下乡活动;第四, 一个高端论坛:整合诸暨文化大讲堂, 重点办好“暨阳红”论坛, 不断丰富论坛主题、内容和形式, 进一步提升论坛的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摘要:独立学院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在新的环境下, 独立学院的生存、发展也遇到了新问题、新挑战、新课题, 如何结合学院自身特点, 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成为各所独立学院不断思考、探索的重大课题。其中, 构建优质校园文化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也是学院特色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建设课题之一。笔者结合暨阳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 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一些探索性的分析。

关键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校地合作

参考文献

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专业介绍 第2篇

时间:2014-05-27

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0余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博士后1人,博士9人,硕士18人。是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学历、学缘和专业结构合理,各有专攻和特长,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科团队。

天水师范学院学院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现开设历史学(含教师教育、创新人才班)、文物与博物馆学(博物馆学方向)、人文教育三个专业。2013年起历史文化学院开始招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历史)研究生。历史学专业于2008年入选甘肃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名单;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于2011年入选省级教学团队。现有中国历史地理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文化史、敦煌学4门校级精品课程。

历史文化学院现有省级重点学科专门史、省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甘肃省飞天学者设岗学科。有4人次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拔尖创新人才、“555”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被聘为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1人入选天水师范学院青蓝人才工程。学院教师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0余项。学院科研成果丰厚,在《光明日报》、《中国经济史研究》、《历史地理》、《民族研究》、《敦煌研究》等国家权威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合著和主编参编教材30余部。先后荣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甘肃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甘肃社科优秀成果奖、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天水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各类奖项12项。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已进入我国历史专业全国五十强行列。学院多年来为甘肃省至全国培养了大批合格毕业生,他们正辛勤地工作在教育、科研、党政机关、博物馆等各条战线上。

历史学专业(创新人才班 师范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历史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初步的历史学研究能力,能在国家机关、新闻出版、文教事业及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或领域从事研究、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历史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

主干学科:中国史、世界史

主要课程:史学概论、考古学通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外国史学名著选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中国古代史专题、欧洲史专题、敦煌学专题、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专题、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历史学专业(师范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历史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基本能力,能够适应中学课程改革需求,进行中学历史教学和教研等方面工作的合格教师。

主干学科:中国史、世界史

主要课程:史学概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历史课标解读及教材分析、中外文化遗产概论、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国史专题与历史教育、《史记》讲读。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博物馆学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文物学、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在政府文物管理机构、各类博物馆或展览馆、文物考古研究机构以及新闻出版、教育、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和海关等企事业单位或领域,从事文物与博物馆管理、文物与考古研究及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具体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文物与博物馆学、历史学

主要课程: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馆经营与管理、文物法规与行政管理、考古学通论、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文物鉴赏基础、田野考古技术、中国古代墓室壁画、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陶瓷器、中国古代玉器、中国古代书画。

学制:四年

独立学院创业文化培育路径探析 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创业文化;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0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七章高等教育部分针对我国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特别强调要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2011年,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从“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期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这为高校在文化建设中实现新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独立学院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贯彻落实《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进一步促进独立学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尤为需要文化建设的提升、支撑和引领。独立学院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一个艰苦的重新创业过程,就其本质来看,是独立学院面对生存逼迫和环境挑战奋发而起的创业行为。这种创业行为实现需要良好的创业氛围、共同的创业信念、强大的精神动力、集体的价值追求,这些都属于创业文化的内涵。因此,加强独立学院创业文化的研究,使其更好地发挥导向、引领、凝聚功能,能够对全体师生员工思想行为产生持久深入的影响,更有利于促进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

一、独立学院开展创业文化培育的必要性

1.转型发展呼唤创业文化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形式,其发展需要靠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一个集体创业的过程,转型创业是一种全新事业、走一种全新道路、探索一种全新发展模式,这就需要通过创业文化建设解决精神动力、价值取向、持续发展、事业目标、学生培养等核心问题,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1]。因此,创业文化培育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呼唤,也是创业教育对独立学院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2.独立学院学生的特征

独立学院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虽然文化基础不够扎实,学习动力和习惯的养成不如一本、二本学生;但是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个性突出,动手能力和欲望强,善于交际,尤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敢于冒险,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优势强积极性高。很多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庭条件都比较优越,生活和成长的环境决定很多同学不想、也不愿意去就业,更多的是想去寻找创业机会,因此,创业文化容易被这些学生认同,便于对创业文化培育工作的开展。

二、独立学院创业文化培育路径

创业文化的培育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将直接影响创业文化建设的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达成创业文化培育的效果,在创业文化培育中要有战略性思维、有计划、有选择、设计有效的培育路径。考虑到独立学院的一些特性以及其所处的特殊时期,本文从创业文化的萌生、扩展和传承三个阶段拟定了一系列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操作环节、步骤,以对独立学院创业文化培育路径进行探讨,具体环节如图1所示。

1.“萌生”是创业文化培育的基础

文化的培育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每个学校从办学开始的那一天开始就会衍生着文化。但对于独立学院来讲,由于办学时间短,文化底蕴不足,因此,其创业文化的“萌生”需要从独立学院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母体高校文化、区域文化、师生特点等,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继承创新与整合。

第一,调查分析。利用SWOT对学院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以明确学院的优势和劣势,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校园创业文化培育的前提。学院的外部环境主要是学院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环境(特别是学院所处地区的情况)以及学校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学院内部条件主要是母体高校文化、学院特色、管理体制与制度、运行状况以及学院全体师生员工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政治思想、道德情操、宗教情感、行为举止等进行客观评价。

第二,继承创新。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为母与子的关系,文化的一脉相承很重要[2]。而独立学院近年来都一直依托母体在发展,其母体文化在一定阶段作为主导文化存在,因此在其创业文化培育的过程中需要弃其糟粕、继承和发扬母体文化的成功经验和文化精髓,同时又要结合自身特点,并赋予其时代先进的理念、丰富其内涵等形式加以创新,否则文化创新就会成为无根的创新,文化发展就会迷失其本土性、主体性。

第三,整合融同。整合是创业文化培育的根本性一步,创业文化的培育就是在不断地兼容、吸收各种社会文化的成分,不断地与外部广泛交流、渗透、求同存异而形成的文化形态。因此,创业文化需要对校园群体多样的、分散的、分化的、冲突的文化融入到“大染缸”中进行整合,以形成相互吸收的、融通的、一体化的创业文化。这种整合主要有创业文化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纵向整合,领导作风、教风、学风与班风和社会文化、地域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横向整合,还有校园文化的沟通对话整合。在整合过程中本着宽容精神、情理相融的态度,善于发现各种文化的共性和存在的优势,找准融合点,促进校园群体对创业文化的认同、沟通及借鉴。

2.“扩展”是创业文化培育的核心

创业文化在萌生后,需要经过一个多次反复的“扩展”阶段,这一阶段需要让校园群体积极主动的参与,甘心情愿的接受,并在实践中多次反复锤炼,才会有创业文化认同,才能在校园群体中逐渐形成创业意识、创业价值和创业理性,进而产生创业行为,最终将这种创业文化融入到群体的生活习惯中。因此,“扩展”路径主要是在“萌生”的基础上对校园群体进行文明规范、学习内化和践行强化等。

第一,文明规范。“人本”是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因此,在创业文化培育的“扩展”阶段必须以“文明规范”为导向,让校园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理念上形成一种自觉的规范行为,从而发挥创业文化激励人心,凝聚力量,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校园创业的生机与活力。这种规范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创业行为规范的倡导,领导、教职员工与榜样的行为示范、丰富多彩的主题创业文化活动等,培养与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创业行为规范和个人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等。

第二,学习内化。学习内化是创业文化培育的关键性方式。创业文化的建设是师生参与学习并形成习惯的活动过程,也就是“以文化人”的过程,没有“内化”的过程,就形不成真正的文化。这里的内化需要将创业文化渗透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教育教学体系的诸多环节,更要靠创业环境创设、营造、熏陶,创业活动磨炼、自身体悟等综合作用,靠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身体力行的示范、启迪和感化,使群体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使行为在有意识与无意识之中、自觉与不自觉之间中形成了自觉自愿的习惯。

第三,践行强化。践行强化主要是践行创业文化,强化创业行为文化。创业行为文化是创业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创业文化最真实的表现,是创业精神文化的折射,校园群体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体现着其水平、素质和文化修养。因此,在践行创业文化的过程中仅仅有文明规范和学习内化远远不够,更需要一些外在的、硬性的制度来强化行为规范管理。为此,可以制定详细的行为规范提升行动方案,对校园群体的行为规范进行监督和检查;同时,强调教职员工的以身作则,校园创业文化培育与教职员工绩效考评结合在一起,纳入到对全体教职员工的考评体系中。

3.“传承”是创业文化培育的根本

校园文化代表着校园群体的共同心声,必须在校园群体长期实践,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成,因此,创业文化培育重在持续。只有这样,才能让创业文化具有永久发展的动力源泉,为校园文化持续发展增添活力,确保独立学院经久不衰。这种“传承”路径主要是对创业文化扩展后的固化持续和发展、提升与完善等方面。

第一,固化持续。所谓固化,是相对于零星、散乱形态进行的集中提炼,凡是被大家认同的事物总是会有可重复性的,而这种重复出现的事物,肯定有其规律性,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才有可能被固化[3]。创业文化要得到有效的传承,首先必须让那些为大家认同且重复出现的事物中有规律的创业文化得到固化。为此,可以加强创业组织文化建设、开展创业主题活动、通过多元化、体现学校特色和浓郁人文氛围的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创业传统和精神,推动创业文化培育向高水平发展,提升创业文化品位,打造校园创业文化品牌。

第二,发展完善。创业文化的培育不仅要围绕独立学院自身的发展,更要将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结合起来。同时,当今世界,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动力[4]。新的历史条件下,独立学院校园创业文化培育应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认真总结、分析自身的办学历史、办学传统和现实条件,本着兼收并蓄的开放理念和以人为本的进取精神与时俱进,借鉴和学习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经验,找准校园创业文化定位,确立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长远规划,把精神追求融入到物质文化建设,使物质文化形象化和实物化;不断规范管理、健全制度,使制度文化逐步规范化、科学化;全面引导、修正、内化校园群体的行为规范、方式和习惯,使行为文化得到重塑与升华;多途径全方位渗透创业精神、校风、校训等创业文化,使精神文化不断超越;并将这四者有机结合,使得创业文化建设促进独立学院和谐校园建设。

三、独立学院创业文化培育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要培育独立学院创业文化必须从校园群体和创业文化建设的自身规律出发,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从满足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出发,创业文化必须注重体系建设

文化在人们精神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可以说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无不渗透着文化,衣、食、住、行、人际交往、家庭、生活工作都离不开文化。在这方方面面中,须以创业的内容渗而透之,使创业成为一种特定的校园文化,才能在各个方面去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进而指导校园群体的行为。正是文化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创业文化建设既是一项基础建设工作,又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长远规划、统筹安排,积极稳妥地推进,不能急功近利和走过场,要把形式与内容、过程与效果有机结合起来,使其在创业文化培育工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从保持创业文化培育生命力出发,校园创业文化建设必须做好“三个结合”

首先,坚持与学院管理相结合。校园创业文化的系统性决定了由单个部门抓是难以奏效的,必须面向学院,依靠学院各方面力量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坚持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创业教育牵涉很多学科门类,这需要对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和循序渐进融入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精神。最后,坚持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企业用人的需要和满意程度是鉴定独立学院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定的重要标准,因此,在校园创业文化培育中要有意识地引入企业文化元素,竭力营造企业文化环境。

3.全面拓展校园创业文化培育新平台

第一,借助各种渠道,创新宣传教育平台。把创业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广泛利用校内橱窗、专栏、报刊、电子大屏幕、校园网、微博等宣传媒体,对创业政策、创业知识、大学生创业成功典型事迹等进行宣传,营造积极向上、人人参与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第二,校企联合、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在创业教师指导下,充分利用独立学院现有资源,定期举办校园集市,联系厂家货源,为大学生提供校园代理的实践机会;提供校外兼职岗位;利用大学生就业创业实习基地,为学生制定详细的就业创业实习计划,专任指导教师全程对学生就业创业实习进行跟踪指导,让学生的创业活动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

第三,打造好校园创业孵化园。成立创业项目论证委员会,根据与专业相关、团队创业和可孵化原则,学校应利用“校园创业孵化园”为他们提供创业场所、基金、条件等方面的支持,对具备条件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

参考文献:

[1]许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与创业文化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2,(4).

[2]钱晓霞.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8.

[3]王洪亮.谈企业文化的四个特性[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学院文化 第4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校教育,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人才培养

一、高校校园文化内核及功能

“文化”最早出自《易经》的“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强调了“文化”的本意就是“人文教化”, 即有形的知识教化和无形的精神感悟。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 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目前, 一些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 着重强调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 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有的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 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 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和实施。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 忽视了全体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这实质上是对校园文化没有全面、正确认识的表现。本文仅以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为例, 试探讨校园文化建设在培养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中的作用及意义。

二、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文化建设理念

西南交通大学于2010年在总结近三十年工程教育改革经验基础上, 依托学校土木、机械、电气、信息、运输、力学、材料和测绘等全国排名第一的大交通学科和高水平师资, 以高端的国际化视野、优质课程资源、高层次培养模式和个性化培养方案, 由经过层层考核筛选的优秀本科学生组成了西南交通大学荣誉学院——茅以升学院。学院秉承茅以升老校长卓越的办学思想, 弘扬“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 以学习传承茅以升精神、培养工程领域的当代茅以升为历史使命, 为立志投身工程事业的青年志士提供成长和发展的平台。

1. 灌输文化尚交通

作为交大人的价值追求, 交大文化的目标指向就是“灌输文化尚交通”, 或曰“交通天下”。这一信念在1912年9月24日的唐山校园被永远地定格在历史的长卷中。那就是孙中山先生来到学校做了“国民革命需要两路大军。一路进行武装斗争, 建立平等自由的中国;一路学习世界科学技术, 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在诸君不能都投身于锋镝之间, 况且学习采矿、筑路、建桥, 也是为了革命”。因此, 吴稚晖先生在为唐院撰写校歌歌词时妙笔出了:“灌输文化尚交通”, 这都是对交大人的价值追求的精准概括, 也说出了交大人心中那一份永远不变的高远情怀。

2.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 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最先提出的概念。他认为, “文化自觉, 就是对文化有自知之明, 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综观古今中外, 一个民族的觉醒, 首先就表现在文化上的自觉;一个国家的强大,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文化自信, 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因此, 茅以升学院总结“理工班”、“茅以升班”办学成果, 凝练出“宽基础、重实践、善科研、求创新、高层次、国际化”的办学思路与“志于工、视野宽、基础坚、上手快、后劲足、善创造”的办学理念。在2010年形成的《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办学方案》、《关于茅以升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性意见》两个关键文本的基础之上, 根据学校工科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实际, 组织相关专家研究讨论, 形成《荣誉学生手册》, 搭建“荣誉文化课堂”, 改革教育管理模式,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三、实施和谐校园文化引领工程

茅以升学院积极搭建“荣誉文化课堂”, 旨在用人文精神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使人的知识、能力、人格升华, 成为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的中坚, 引领社会前进。文化课堂分为六个模块:荣誉卓越讲堂、荣誉读书课堂、荣誉艺术课堂、荣誉领导力课堂、荣誉公益课堂、荣誉特色课堂。

创新能力培养的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也是实现拔尖他们人才培养的关键。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构建了集荣誉课程体系、实践活动环节、荣誉创新课堂、教育基地、教学团队、政策保障机制以及精英教育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取得明显成效。

茅以升学院荣誉课程瞄准国际先进水平, 以名师带头的教学团队负责教学, 以教学“研究性、复合性、开放性、国际化”为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宽厚的基础知识、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价值判断与独立思考能力, 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创造力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荣誉课程是茅以升学院的核心教育资源, 优先保证茅以升学院学生修读。

1. 荣誉卓越讲堂

卓越讲堂是一个开放的学堂, 旨求生命之卓越, 承载厚重的交大历史, 铭刻奋斗的茅以升精神, 蕴藏至深的科学涵养, 传承深邃的学术魅力, 凝聚真切的人文关怀, 建构深远的时代文明, 而种卓越之种于唐臣学子之心。卓越讲堂紧扣茅以升学院培养工程类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方面;注重多学科、多形式并施, 学理性、实用性并存, 前卫性、权威性并重;特邀名师、大家、学者作为茅以升学院“卓越大师”, 以了解前沿科学, 感受学术魅力, 领悟大家风范。

2013年度, 卓越讲堂邀请国际铁路联盟专家就美国大学铁路中心介绍、铁路混凝土轨枕研究、美国高速铁路、高速铁路的地震设计、美国中西部高速铁路可行性研究、世界铁路及高速铁路现状与展望、国际货运/多式联运综述等方面开设了专题讲座, 并邀请中国百名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朱铃教授开展茅以升和“中国梦”专题讲座。

2. 荣誉读书课堂

茅以升学院荣誉读书课堂旨在培养学生乐于读书、善于读书、勤于思考、学以致用的品质,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竞争力。

读书课堂专门聘请在中西文学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艺术与传播学院阮航教授担任读书导师, 通过定期向学生开展专题讲座、读书沙龙、交流座谈、好书推荐等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为学生提供阅读规划和读书任务, 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验收和评价。

3. 荣誉艺术课堂

茅以升学院艺术课堂旨在通过专业教授及在艺术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师生的引导, 培养茅以升学院学生对于艺术和美的探求, 并将艺术的美感带入工程设计领域及生活之中, 用一颗艺术的心去体悟生活、感悟生命, 涉及工学、美学、音乐、美术、社交等各个领域。

艺术课堂专门聘请艺术与传播学院徐伯初教授担任艺术导师, 通过开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讲座, 开展周末文化广场系列“传·说”、“唐臣吉尼斯日”、“音为你我”歌唱比赛以及艺术鉴赏等活动提升工科学生艺术气质, 打造学院艺术文化平台。

4. 荣誉领导力课堂

茅以升学院领导力课堂旨在挖掘学生的领导才能, 提升他们的学习力、决策力、组织力、教导力、执行力和感召力, 培养青年领袖。

领导力课堂聘请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光教授担任领导力导师, 整合学校师资资源与学院学生发展工作, 通过“青年领袖的五项修炼”领导力专题讲座、“争鸣杯”辩论比赛、演讲与口才专题培训、素质拓展活动、“令智识增长, 使生命高贵”学生干部专题培训、第四届“先锋论坛”系列活动等形式多样的特色课堂, 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演练的平台, 助力他们的全面发展。

5. 荣誉公益课堂

茅以升学院公益课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志愿公益服务意识, 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的友爱精神和互相帮助、助人自助的互助精神, 依托学院志愿服务平台, 开展一系列公益课程。

公益课堂通过定期开展顺江社区志愿服务、大田学校义务支教、应急救援培训、消防知识普及等志愿服务活动, 以及“更好的环境、更好的氛围”、“信箱清洗”、“爱心铺路, 美化校园”等志愿者1+1活动, 培养学生公益服务意识, 2013年度茅以升学院共派出暑期三下乡社会志愿服务队三支, 分别为赴江西省吉安市关爱留守儿童支队, 赴眉山市牧马镇义务支教支队和赴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社会调查支队, 其中吉安支队荣获了“西南交通大学优秀实践队”和“省级重点实践队”称号。

6. 荣誉特色课堂

学院以“办学生喜欢的活动, 办独一无二的活动”为宗旨, 着重培养学生文学艺术修养、沟通领导能力、奉献服务意识、创新实践等能力, 结合茅以升学院的特色, 开展“荣誉开学礼”、“一封家书”、“唐臣智力快车”、“国学小讲堂”、“唐臣吉尼斯”、“妙语书香”、“i Speak文化列车”、“辩论会”等一系列高水准的荣誉特色活动,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寓教于乐,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彰显个性的舞台。

7. 开展国际合作项目, 积极搭建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平台

学院依托学校与海外大学签订的校际战略合作协议, 与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以及与国内一流高校及荣誉学院建立合作关系, 积极开展荣誉国际交流、校企联合及校际合作项目, 积极开拓形式多样的优质办学资源。

学院通过拓展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形式、数量和规模, 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1) 加强与海外荣誉学院的沟通交流, 加入美国大学荣誉教育联盟 (NCHC) , 参加每年的年会, 在荣誉项目、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学生活动等方面资源共享; (2) 依托与海外大学签订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协议, 支持优秀本科生参与我校与海外大学及科研机构合作的科研项目; (3) 组织学生赴国际知名大学进行暑期游学项目; (4) 推荐优秀学生赴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际知名大学进行短期交流、学生交换以及攻读研究生; (5) 国际游学交流有专项奖学金资助, 最高可全额资助出国 (境) 游学。

目前, 茅以升学院已加入美国高校荣誉教育协会, 作为第一所加入美国高校荣誉教育协会 (NCHC) 的内地高校, 积极学习借鉴美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并享受美国本科荣誉教育在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国外交流、学习体验等方面的资源。与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所高校开展了短期交流、学生交换、暑期游学以及攻读研究生的项目, 近20%的学生通过茅以升学院的国际化平台参与了国际交流学习, 同时每年学院配备专项游学奖学金资助, 并积极参加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专项项目, 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参加国际项目, 开拓国际视野。

2013年度, 共有52名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 其中22名学生参加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暑期游学项目、3名学生参加英国剑桥大学暑期游学项目、10名学生参加台湾新竹交通大学暑期游学项目、4名学生录取为中法“4+4”项目, 4名学生参加“2+2”项目, 5名学生参加留学基金委资助短期交流项目以及4名学生参加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3+2”项目。

学院文化 第5篇

杨桂华

作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在校企合作、校企共建的过程中,吸收、借鉴更多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形成浓郁的育人氛围,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使学生确立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转化,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校企文化对接的重要性

校企文化对接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德能兼备的现代职业人。从职业教育发展的角度,正确理解在职教改革中校企文化对接的必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校企文化对接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能兼备的高素质的现代职业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院校就是准职业人培养基地。职教改革要求创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就是校企的有效对接,而校企对接的核心就是校企的文化对接、融合。职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应该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与企业文化实现有机融合,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如果校园文化不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泾渭分明,其结果,我们培养的人才就不符合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一线劳动者就是空谈。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要求“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为我们校企文化对接指明了方向。作为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应区别于普通的中学、大学的校园文化,具体表现在办学理念、培养定位、专业特色、管理特点等方面,要与优秀的企业文化对接,形成鲜明的职业特色,要围绕职业做足文章,这无疑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校企文化对接是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提高的需要

职教改革已从规模效益向内涵发展,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走内涵发展之路。与此相应的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高就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意识、职业礼仪、职业心理、职业法纪、职业态度、职业情感等,是能够适应职业工作一般要求的基本素质。其重要特征在于跨专业、行业和跨地域的一般普适性,在于不仅针对专业要求,而且更突出作为职业人的一般素质,是职业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企业希望进入企业的职业院校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2010年北京商校在北京市教科院职成所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企业员工职业道德能力调查研讨会。专项调研使我们了解到 许多毕业生上岗后,不能胜任工作的主要原因,不是缺乏专业知识和能力,而是由于缺乏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职业意识、职业态度淡漠,无法在企业的环境里很快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文凭和技能证书,更看中其是否具备综合职业素养,如责任心、敬业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等。因此,要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必须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效对接,加强学生的综合职业素的培养和训练。

(三)校企文化对接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

在与毕业生的座谈和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毕业生普遍反映刚进入企业时感到环境十分陌生,甚至无所适从。这种陌生感不仅是因为对岗位技能的不熟悉或缺乏工作经验,更主要是无法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规章制度、人际关系等,即对企业文化不适应,因为学校管理育人的手段方法与企业管理的手段方法存在很大差别,校园文化氛围和企业文化氛围有诸多的不同,这会不可避免地造成毕业生入职时的心理矛盾、心理冲突,以致产生挫败感。这就要求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文化的成分,从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中吸取有价值的元素,使之成为新的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这样有助于学生减少入职时对企业的陌生感、距离感,增强企业归属感,自信阳光地面对新的环境,顺利地完成从学生角色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从而达到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同时,校企合作中的文化对接为学生提供更多走向社会、深入企业的机会,去感受企业严格钢性的管理和近于苛刻的纪律要求,感受企业员工坚忍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有效地锻炼和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主动调整心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互动与融合,能使中职生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质,提高毕业后到企业的适应能力,缩短就业后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

可以说,校企文化对接会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的门槛问题,解决从学校到企业、从学生到员工的文化门槛的跨越,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校企文化对接的途径方法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对接,就是要实现五个对接,即校企精神文化对接、校企制度文化对接、校企物质文化对接、校企课程文化对接、校企文化活动对接。

(一)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探索多种对接方式

1、校企共同制定方案。校企共同制定学生专业培养方案。学生专业培养方案是学校专业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学校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企业专家与校方一起,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大类对应的职业群在知识和能力上的需求,制定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专业培养方案。同时邀请 企业参与教学改革,共同制定教学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确定考核标准。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保持与社会的需求同步。

如我校会计专业在与企业深度合作基础上,共建学生培养方案,创新形成“分阶段递进、教学做一体” 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2、采取“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模式。“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模式,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使师生完全置身于企业生产第一线,融入到企业员工中,切身感受企业文化。营造了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锤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了学生上岗的零磨合。

如我校物流专业采取“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模式,校企企共同制定评价学业标准,共同建立学生职业能力学业考核与评价体系,设置技能大赛证书、职业素养奖章、职业素养证书及企业冠名奖学金制度。

3、开办“校中店、店中校”。为突出实践环节学生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企业的教育资源,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开办“校中店、店中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发展”。

为加强对学生“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的养成教育,真正实现教育教学与专业岗位情境的零距离。我校不仅先后与十几家企业确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而且在学校实训楼开设“校中店”,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结合;学习借鉴台湾“格子铺”的经营方式,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加强了学校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现场保证,提升专业能力、综合素质。

还有“校内认知实习”是我校商贸系营销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商贸系全程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商贸系利用校内伊尚美源实习超市作为营销专业的实习场所,通过学生在收银、理货、结算等工作岗位顶岗实习,引入了企业化的工作流程和考核方式,如晨会制度、请假制度、考勤制度、交接班制度、工作纪律等方面全部按企业标准执行,强化了职业意识,促进了职业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4、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让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老师们回校后在教学过程中将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中就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让学生感受企业的氛围,熟悉企业的环境,了解企业对员工、对岗位的要求,寻求自己与企业员工的差距。

开展能工巧匠进校园活动,聘请企业一线高级技工来校指导学生实习训练。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劳动模范、优秀毕业生到校,围绕企业人才需求状况、用人标准、从业纪律等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与培训。如:我校邀请北辰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到校进行专题讲座,邀 请北京市商业服务业明星到校给学生作报告。请社会上职业指导师为学生做就业前的培训;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做“中职生成材之路访谈”,以优秀校友的创业、成才事迹,激励学生热爱专业、热爱学校、立志成才,服务社会。加强学生岗前专题教育,使学生以“准职业人”的标准进入企业实习。

(二)深化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的改革创新

1、专业课教学改革。

逐步建设“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及“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强化对学生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积极探索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改革,把教学重点放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训练上。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综合职业素养培育点,融入到每门课和每节课的教学实践中。

在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改革实践中加强专业特色的训练与指导,教学方法多使用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强调“教、做、学合一”。

如我校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改革创新,各系部在“学生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等,结合学校专业性质、市场需求等现状,整合专业课程,建立适合中职生发展需要的职教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实训课程为主体,以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为支撑的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以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实现岗位情境零距离,提出:“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理念,要求学生以一个现代职业人的标准、道德规范要求自己。课程体系明确将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纪律,培养职业道德,强化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将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有机结合。

2、德育课、体育课、基础课教学改革。

第一,有效发挥德育课主渠道的作用。贯彻落实教育部德育课改的精神,开足开全教育部规定的所有德育课程,重视德育课功能化的研究,使德育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与学生成才结合,与形成岗位能力结合,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第二,开设学生职业综合素养训练课程。职业综合素养训练是北京商校全体学生必修的综合素质课程。本课程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基本规范的强化、校园礼仪的养成,人际关系的处理、健康审美能力的培养、合作与创新能力训练、企业文化的介绍、对职业和岗位工作特征的认识、入职心态、协作与应变能力的培训等,引导学生以准职业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实现做人、做职业人、做优秀职业人的顺利过渡,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体包括《综 合职业素养训练》、《合作与创新能力训练》和《综合就业指导》三门全校性必修校本课程。

第三,创建以晨训为载体的训练模式。在主体课程之外,开发建设晨训读本——《晨读时光》,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进行晨读训练,融“理想信念教育、职业意识启蒙、职业理想树立、职业道德培养、自信心提升、语言表达、站姿训练”于一体,体现文学欣赏性、思想性,渗透美育的《晨读时光》,目的使学生读出理想、信念、目标,读出人生的精彩。

第四,探索体育课的育人功能,把职业行为养成训练融入其中,将体育与就业、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美、体育与人生有机结合,在全校学生中普及太极拳,使其接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使体育课和体育课外活动,成为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队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以及磨练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成为展示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树立学生自信的舞台。

第五,强化文化课为专业素质培养服务,开展文化基础课教学功能化的探索和实践。针对中职学生发展需要,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做到:整合文化基础课,突出实用性;融合专业知识,突出服务性。在提高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三)对接优秀的制度、管理文化,使教育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1、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整套的职业行为规范标准和考核制度,将制度汇编成册并贯彻落实;以训练指导“德能兼备”现代职业人为目标,注重日常强化训练,特别是强化对学生的规则、规范、规章教育;;充分依托专业实训基地进行职业培养,引进企业员工评价机制对接职业人培养;密切联系家庭、社区、企业共同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坚持学生“值周”制度,培养服务意识和劳动意识;全面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的不断提升。

如商校强调的学生综合职业素养训练“七化”原则,即个性化教育、人性化服务、亲情化氛围、企业化标准、军事化训练、学习化组织、现代化模式。

如对学生社团实行“准职业化管理”方式,在社团登记注册、岗位聘任、资源利用、项目运行和考核办法等过程中实现一定程度的职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

2、推进“8S”管理。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积极推进专业实习实训过程中“8S”管理,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e)、“服务(service)”,编制《“8S”管理手册》,使管理企业化、标准化。

3、班级管理企业化。以企业的名称命名班级、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置班干部和学习班组、以企业的管理形式实行“总经理(班长)负责制”管理、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公约、学习企业的管理手段每天组织晨会进行工作总结和点评。使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体会到企业的存在,感受企业文化气息。

以我校国际酒店班为例。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对学生实行职业化的管理。完全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作息时间、岗位要求、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学生;按照企业的考勤制度、请假制度、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考评,奖罚分明。学生在遵守校企双制度、完成双任务、达到双目标的同时,实现着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四)对接文化活动,构建科学有效的职业素养训练活动体系

1、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实现优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将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如商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校园农副产品大集”;举办“企业杯”学生专业技能竞赛,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融入;组织学生到人才市场、劳务市场、机关企业等单位开展调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组织学生深入街道、社区、企业,开展参观、考察、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建立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志愿活动,把青年志愿者的精神、学生所学专长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组织、参与志愿服务中增长才干,加强劳动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和创新意识。

2、创新立体活动体系。建设“年年有创新,学年有重点,学期有计划,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都精彩”的校级、系部、班级、社团等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的德育实践活动体系,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如主题教育:每月一个主题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月、志愿者服务月、文明礼仪月、文体活动月、专业技能月、“真情告别、温情离校”月、诚信月等全校性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常年举办以“突出职业技能型、加强志愿服务型、优化文体艺术型、鼓励兴趣爱好型”为宗旨的校园社团活动;定期举办新年联欢活动、“校园之星”卡拉OK大赛、“唱响国歌”歌咏比赛、激情广场、邀请残疾人艺术团等校园文娱活动;每年开展的运动会、排球联赛,男子篮球联赛,风筝文化节、火炬传递接力赛、队列比赛,广播操比赛,乒乓球、羽毛球赛,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校园体育活动。

特色活动:教育部举办的“文明风采”活动。通过组织参与“文明风采”活动,激发了学生爱专业、学专业、练技能的热情,使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目标,寻找自身差距,制定可行措施,树立了“千里之行始于目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理念,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

青春飞扬——商校之星、“商校吉尼斯”评比活动。评选活动由老师制定类别和标准,由 学生自荐——班主任推荐——团委审核、颁奖;“商校吉尼斯”竞技则覆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项目由学生自己申报,活动方案向学生征集,活动过程由学生自己组织,充分给每个学生创造体验并获得成功的机会,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拓展个性的舞台。

十八岁成人教育系列活动。为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我校把每年的十月定为“成人节”,10月18日定为成人日。成人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内容有成人宣誓、佩带成人纪念章、亲手制作十八岁成人标志、过集体生日、过成人门、聆听父母期望、班主任祝愿、前辈祝愿等,通过十八岁成人教育活动,强化学生的成人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今后肩上将要承担的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对家庭、对父母、对自己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使学生珍惜青春,勤奋学习,全面发展,将来能够更好地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报效祖国。

综合素质达标活动。是我校一项极具校本特色、集德育、职业指导、专业教育、行为养成等多种内容于一体的学生职业指导活动。学校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根本要求,结合学生离校实习、推荐工作、人才招聘等工作,坚持“不达标不出门,不合格不上岗”的原则,制定专项工作计划,由招生就业处、学生处、团委统筹,各系部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就业准备、身体和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礼仪礼貌、中英文口语表达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并予以考核,达标后负责推荐实习、就业,真正做到为学生负责、为企业负责。

礼训活动。开发建设学生礼训教材——《学生礼仪训练指导手册》,通过课堂训练、课外活动训练、专题训练和服务指导,使礼仪训练日常化,行为训练标准化,不断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

在校企对接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学生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份感受,收获一个启迪;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习惯;学会一种本领,实现一次成功;感受一份愉悦,树立一份信心。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对接企业文化,优化育人环境

1、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职业化的环境氛围建设。在环境育人方面,我们深知“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古训,注重体现企业文化特色。不断通过创造美、欣赏美、感受美、享受美的过程,让学生产生震撼,通过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感染去净化学生的心灵,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强化对专业的热爱。

学校的校风校训、胸卡、校服、校园网、宣传栏、标语牌、路牌等都应力求精致、美观、有品位,突出“职”的特点和企业文化的氛围。

学校着力营造绿化、美化、净化的校园人文环境和职业化的环境氛围。校园内醒目的劳模墙、职业化的宣传标语与优美的自然景观相映成趣,使人倍感浓浓的教育氛围。教学楼、实训楼的通道墙上,既有学生作品展示、优秀学生干部介绍,更有与班级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标语、职业群介绍、职业规范介绍等,警句名言鲜明突出,随时随处直击学生视野,时时处处潜移默化地渗透着对学生的职业人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起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作用。如铁的纪律,金的人格。

2、营造职业化的班级文化氛围。班级是学生学校学习生活的基本单位和基层组织,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合作能力、团队意识的重要阵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是养成他们精神气质的地方。以班级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实现班级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班级专业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室文化建设,提炼班训,建设班规,展示班级文化,为学生营造温馨和谐的、职业化的班级文化氛围。

3、营造温馨和谐的公寓文化氛围。在学生公寓中开展“美在我身边”寝室文化建设系列活动、“公寓是我家,我会更爱她”的文化艺术创作活动,使学生宿舍变得整洁、文明、温馨。

4、优化实习、实训环节,实现岗位情境零距离。学校积极探索和构建与优秀企业文化对接的实训文化,创设“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教育教学环境,形成“崇尚劳动、崇尚技能、崇尚创造”及敬业乐群的职业精神。

通过仿真的企业环境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把教学环境和企业环境融为一体,提升学校的职业氛围,把学校的实训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教育,学生的行为举止,工作规范,安全守则,制度要求,人才管理,现场文明等方面尽可能与企业相融合,严格要求,养成习惯,形成规范。

三、校企文化对接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注重文化精神的挖掘和提炼

在校企对接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摒弃对企业文化简单模仿的方式,只注重物质文化、环境文化的建设,而忽视对学校精神的凝练与提升。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企业文化最核心的部分——企业精神加以充分的认识与研究,在此基础之上,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提炼出学校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南,并将其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二)要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步

校企文化对接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以校企的深度合作为基础的,特别是校企课程文化的有效对接,要求校企共同制定学生培养方案,课程方案,无论是教学内容、方法、考核都要对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校企文化对接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步,才可能实现校 园文化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对接。

(三)要实现教师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教师是校企文化对接的校园文化的实践者,是校企文化结合的纽带,因此强化对教师的企业文化的培训,增加教师的企业背景和企业经历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安排教师分批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使学校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引入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按照学生所学专业对应企业的事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有目标地培养训练学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总之,校企文化对接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需要职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为提升学生走向社会、立足岗位的能力,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社会、企业培养德能兼备的现代职业人,职教人任重而道远。

主要参考文献: 雷久相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践》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实践策略探析 第6篇

“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的时代要求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不仅要为形成和促进大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全面发展做贡献,而且需要建设一种更加开放的辐射面更大的、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更加丰富文化内涵和影响的健康向上的、与社会市场经济和谐共振的校园文化。”{1}那么,独立学院该如何探索并实践这项伟大目标呢?

一、突出学生的个性化追求

我国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以及文化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决定高校现代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走多样化和层次性的路子,才符合文化本身的特点,才能促进高等教育学校的良好发展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独立学院(也称二级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機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是普通高校的优势办学资源与优质社会资本相结合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但由于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由于独立学院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却又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公正地对待独立学院,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着概念模糊、评价偏高或偏低等问题。可不容忽视的是,独立学院的学生文化成绩虽偏低,但综合素质较强。不少同学因家庭状况较好,在中学时期就接受过各种特长训练,参加过许多文体活动。很多时候参与意识较强,兴趣爱好广泛,乐于接受新事物,体现出一种个性化的追求。

相比较,在美国文化中,富于冒险、开拓进取,信仰个人至上,提倡个人奋斗,崇尚独立、自由、平等、竞争,这些思想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美国大学校园的人们。这里所讲的“个人主义”在美国大学校园里其根本含义是“自己是自己前途或者命运的主宰。”美国各大学在尊重学生个人价值、个人选择的前提下,将最大限度地为学生个人发展或成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所以,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上,学校不应是硬性地规定学生必须做什么、怎么做,而是应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和营造一种良好心态来影响学生,为学生提供数量充足、品种丰富、适合学生发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活动场所,由他们自主的选择,从而获得知识和教育。独立学院可以针对学生实际制订教学计划,做到因材施教,而且要从学生求新、求异、好动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展个性,学习专长。同时独立学院大都有自己的校园校舍和学生活动场所,学生课余时间可以在自己的大学生活动中心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活动内容;学校建有的体育馆、游泳馆、音乐厅经常举办些球类比赛、音乐晚会和文化沙龙等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地选择参加等。

二、加强学院机制运行的法律化意识

如果没有正当的法律过程,就不可能有正义与公平。国家应如此,校园亦是如此。强调数据与实证的重要性,讲求程序和秩序,坚持公事公办、公正客观的原则就是社会高度法制化下大学校园机制运行的必然走向。

1.强化“依法治校”的观念。

按照法律的原则和规定,构建规范、科学、高效的学生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形成国家相关法律指导下,具有独立学院特点的完备的制度文化。明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利、职责和义务。学院可在教职工中推行“问责制”、“督导制”、“竞争机制”,进一步强化教职工的“民办”观念、“危机”观念、“竞争”观念。同时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

2.推行民主管理的运行保障机制。

学校在规范行政行为、教学行为、科研行为、学习行为和服务行为过程中,虽要以严字当头,却是以规范和谐为主要特征的。那么,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就意味着从学习、生活、娱乐、工作各方面鼓励先进,鞭策落后;鼓励正确,惩罚错误;使奖励和惩罚成为校园文化的载体,使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念变成可观的、可感的、现实的因素,并保证制度的完整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及公正性。

3.充分发挥学生参政、议政能力。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权利意识的增强,学校应充分吸纳有参政、议政能力和有愿望的学生参与决策,充分体现大学生自理、自主和自律意识。如我院为了更好地听取广大学生心声,促进团委、学生会的工作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从本年度开始举办学生双代会,会议本着公开、公平、竞争、择优选用的原则,通过各系团总支推荐、学生代表民主选举,组织考核等方式,选举产生学院团委、学生会主要干部。

三、突出校园文化的大众参与性

情景教育理论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握师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美”为突破口,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学生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审美、认知和创造的乐趣,完善校园文化理论,为学生提供更优越的学习情景,提高效率,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创造和谐的现代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实践证明,如果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主体的活动、选择及创造等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那么该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将走向沉寂甚至是沉沦。因此,激发独立学院师生员工共同投入到校园文化的实践中去,需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1.增强学校教师的校园文化意识。“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育目标的实践者,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和价值观如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行为乃至教育目标的实现。”{2}这就要求学校要抓好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

2.动员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学生是校园文化实践的主体、受益主体及创新主体。激发学生在校园文化实践中的责任感、荣誉感及践踏校园文化的羞耻感等等,使其上升为一种信念,不断在创新中追求校园文化的特色和个性就会成为校园文化生活中的必然。

3.建立与社会文化相联系的纽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而且能较早地吸引外来文化,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新科学,再通过多种渠道带到社会。它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因此校园文化应力图走向社会、面向社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一方面使他们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将校园文化带向社会,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接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进行科技咨询、家电维修、义诊或开展学生献爱心等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锻炼,增长见识,在实践中成才。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注释:

{1}戴育滨,魏剑波,郑灯.高校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技术与教育[J].2006(01)

独立学院宿舍文化建设刍议 第7篇

要谈宿舍文化, 就绕不开“文化”这个概念。给文化下定义非常困难, 因为它范围非常广泛, 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位学者能得出一个公认的答案。学者张俊伟在《极简时间:中国式管理操作系统》一书中指出“文化的本质属性就是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对一种文化要从思想、行为、表象三个层面切入, 抓住真、善、美三个主题内容, 使用选择排序、表现方式、区别特征三个关键来进行认识”。从广义上来说, 文化是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部分。文化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这四个层次。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整合功能、导向功能、维持功能、延续功能。而宿舍文化是指在高校学生宿舍这一特殊区域内, 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的, 在宿舍成员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群体文化。宿舍文化是大学生精神风貌的具体展现, 它是文化这个大概念的子概念, 参照文化的四层次分类标准, 宿舍文化同样可以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四个层次, 其中物态文化显露于外, 包括宿舍区布局、环境卫生、橱窗板报、宿舍内整洁程度及字画张贴等可以触摸的实物内容;制度文化则是指宿舍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宿舍成员的自律制度;行为文化即为大学生在宿舍区域内的学习、娱乐、人际交往等种种活动;心态文化是宿舍区环境卫生、物品布置、人员活动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其中物态文化是宿舍文化的物质基础, 制度文化是宿舍文化的标准和评价依据, 行为文化是宿舍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心态文化是宿舍文化的结果和价值体现。

宿舍文化蕴含于校园文化之中, 它除了具有的主流价值形态导向性、师生群体广泛参与性、各地域各院校差异性、潜移默化引导性等校园文化共性以外, 也有着鲜明的自身个性特征, 个人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主性强。宿舍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一种原生态的自发文化。 (2) 相互影响力大。个体的行为、生活习惯, 对其他个体会产生很大影响, 极易由量变发展到质变。 (3) 不稳定性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普遍“晚熟”, 其人生观和世界观仍未成型, 易受外界影响。 (4) 非主流色彩明显, 宿舍文化很大程度上具有“叛逆”色彩。

二、宿舍文化建设对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宿舍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乃至主要阵地。

随着完全学分制的实行, 班级的管理和教育功能正在逐步减弱, 而学生宿舍则越来越成为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除上课外,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宿舍内度过的, 宿舍对大学的思想政治倾向、道德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作为高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 必须牢牢掌握宿舍这块育人的主阵地。

2. 宿舍文化对高校的稳定与发展影响深远。

主题健康、内容丰硕、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 会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稳定, 乐观向上, 引导学生合理有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减少高校恶性事件的发生, 能有力维护高校校园的稳定;高品质的宿舍文化, 能在宿舍区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帮助他们更加努力地追求各自的奋斗目标, 实现由“校园人”向“社会人”的顺利过渡。

3. 独立学院更需要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这和独立学院的自身地位及学生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部在2008年2月颁布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 要求全国独立学院从2008年4月1日起, 在5年内符合条件的都要转变成为独立建制的普通本科高校。该办法彻底将独立学院推向了市场, 这对于起步较晚的独立学院来说, 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优良宿舍文化的塑造, 能使得学生在校园内安心学习和生活, 既有利于校园的稳定, 便于极大降低投资方管理成本, 又有利于学生的成人成才和顺利走上社会, 提高独立学院的声誉。此外, 独立学院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对独立学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较差, 普遍带有一定的悲观情绪, 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信心不足, 大部分学生生活习惯比较懒散, 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均不如公办高校学生。因此, 独立学院更需要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提高他们的自律性和自信心。

三、独立学院学生宿舍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物态文化层面来说, 独立学院学生宿舍基本都是新建的公寓型结构, 硬件设施普遍优于公办高校, 一般均有专门的物业公司负责管理和保洁, 从外围看楼栋错落有致, 道路干净整洁, 宿舍区内设置了橱窗、黑板等宣传窗口。但从学生宿舍内环境来看则不尽如人意, 部分宿舍脏乱差成为普遍现象, 墙上张贴的基本都是漫画和明星海报。

再看制度文化, 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 独立学院宿舍借鉴公办高校宿舍管理经验, 都建立健全了宿舍区的管理制度, 一般包括安全管理制度、作息时间管理制度、内务卫生制度、检查制度、奖惩制度这五个方面。但是在制度的执行方面, 却不如公办院校, 很多制度流于形式, 未能得到有效落实。

在行为文化方面, 独立学院的情况相对比较糟糕。首先是“网络化”现象严重, 根据笔者的走访调查, 学生在宿舍内联网玩网络游戏者众多, 甚至还有的浏览不良网站, 下载色情图片、视频, 而不少女生则用电脑来看言情小说、日韩剧, 极少有学生将电脑用来学习。学生在网络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导致其无法安心学习;其次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内容很多时候都停留在“吃什么”、“买什么”、“玩什么”, 深层次的理想信念探讨极少, 晚上的“卧谈会”内容大多为男女关系, 显得较为庸俗。独立学院学生的攀比行为严重, 此外, 宿舍内的酗酒、盗窃、打架斗殴、故意伤害、失火、自杀等恶性事件发生率也高于公办高校, 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独立学院的声誉。

最后是心态文化层次, 独立学院很多学生抱着“得过且过”和“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态度, 纵情享乐, 而将自己的工作和未来交给父母打理。学生中迷茫者多, 悲观失望者多, 另外独立学院有的学生自私心理较为严重, 在宿舍人际交往、卫生值日方面均有诸多体现, 当引起教育工作者重视。

四、独立学院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1. 独立学院的投资者、领导者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宿舍文化建设, 实现由“管理”到“育人”的理念转变。

长期以来, 许多高校过多地强调宿舍管理的控制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 忽视学生宿舍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这点在独立学院也不例外, 宿舍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学生只要安全就能“一高遮百丑”的浅显认识上, 只重视学生宿舍区的安全检查、卫生检查工作。这就导致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浮于表面, 限制了大学生宿舍文化功能的发挥。独立学院的投资者、领导者应切实重视宿舍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关注学生宿舍, 在宿舍管理上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设立学习自习室、图书阅览室、健身房等学生活动场馆, 将宿舍建设成为学生美好的生活家园。

2. 独立学院应该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 实现由物业公司单独管理向学校和物业公司共同管理的转变。

目前独立学院的宿舍管理, 呈现割裂化态势, 日常的安全管理、卫生检查统一由物业公司负责, 学校的学工部门只是在物业公司遇到困难和涉及学生违纪处分时方才介入。物业公司的宿舍管理人员却只能局限于管理而无法达到育人的要求。基于此考虑, 独立学院必须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 将学生宿舍作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其进行考核, 定期举办辅导员和宿舍管理员的培训和交流活动, 提高这两支队伍的工作能力, 实现信息互动, 将学生宿舍出现的不好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

3. 独立学院应该狠抓宿舍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与落实, 依靠制度来实现对学生宿舍区的科学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宿舍文化建设, 必须有一套完善且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然而制度如果只是挂在墙上, 则永远也发挥不了它的作用。对管理者而言, 这些规章制度的落实才是关键所在。宿舍管理人员要按照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日常管理, 对检查中暴露的问题及时通报校方;辅导员应将下宿舍落到实处, 对学生在宿舍内的行为进行教育和引导。此外, 独立学院应该成立一支由学工部门牵头, 辅导员、物业公司的宿舍管理人员参与的检查队伍, 对学生宿舍的安全、卫生、作息等开展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 发现问题当场整改并及时通报。通过这些措施, 督促学生将规章制度内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 改变其生活态度。

4. 独立学院应该组建完善宿舍区的各类学生组织, 实现由管理者管理向学生自我管理的转变。

目前独立学院宿舍区的学生组织较少, 大多数工作都依托学生自管会, 宿舍内务则基本都压在舍长身上。而自管会成员和宿舍长的身份定位, 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作用发挥。个人认为, 应该将自管会成员纳入校级学生干部队伍, 宿舍长可称为班级学生干部, 赋予其宿舍管理参与权与决策权,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自管会组织中来, 形成自管会会长、各楼栋楼长、各楼层层长、各宿舍舍长的四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 学校通过这个四级体系来实现对宿舍的有效管理。此外, 可借鉴公办高校的经验, 将学生党支部设进宿舍区, 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宿舍区成立各类学生社团和学习兴趣小组, 争取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这些组织中的成员, 充实其课余的学习和文化生活。

5. 独立学院应该重视学生宿舍区的宣传教育工作, 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

所谓正面引导, 就是要在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取向上给学生以正确的规范和导向, 让学生坚决拥护党的领导, 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拥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念, 确立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 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努力完善自我。当前, 教育功能在宿舍区域内的弱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独立学院表现得尤为突出。为遏制宿舍文化中的灰色情调和自由主义思潮, 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在学生社区, 必须通过橱窗、板报、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来报道时政要闻, 宣传党的理论政策, 引领学生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认真生活。宣传贵在持久, 更要注重形式, 不能简单说教。

6. 独立学院应该在学生宿舍区开展丰富多彩、参与面

广的各类文体活动, 通过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说道:“用环境, 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 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中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 这是教育过程中一个微妙的领域。”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朝气的群体, 他们的可塑性非常强, 独立学院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里, 应将教育管理工作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当中, 寓教于乐,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类活动最好以比赛的形式开展, 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推动宿舍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 承载着无数家长和学生的希望与寄托。让学生在独立学院学有所成并能顺利走上社会, 是独立学院的社会责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的宿舍文化建设, 应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舒适、健康、充满生机的氛围, 让他们更能自信、理性、乐观地学习和生活, 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三管齐下, 提升独立学院的社会美誉度和认可度, 增强独立学院的市场竞争力。

注释:

(1) 本文中的“宿舍文化”专指大学生宿舍文化, 若无特殊说明, 均同此解。

参考文献

[1]张俊伟.极简管理:中国式管理操作系统[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初探 第8篇

21世纪,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依附于高校母体的独立二级学院, 成为中国教育供给方式的新鲜方式。2003年5月,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 对原有的国有民办二级学院提出了若干规范意见和设置要求, 提出了“独立学院”的新概念。在《意见》里, 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作为试办独立学院的申请者, 利用自身人才资源与无形资产, 采取民办机制, 吸收学校之外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的有形投资所举办的独立于母体高校之外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意见》中提出独立学院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颁发学历证书, 由独立的校园, 实行独立的财务核算。《意见》强调依靠社会力量增加高等教育资源, 通过民办机制促成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创新。至2007年4月, 我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共318所。

独立学院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 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在市场机制中求生存的独立学院, 其发展目标是充分利用已获得的种种优势, 并借助母体品牌来逐渐孵化、创建出自己的品牌, 最终发展成为高质量的一流私立大学。然而, 面对新鲜的独立学院, 人们价值判断标准常常建立于对其校园文化诸多方面 (如教育理念、校园氛围等) 的审视上。因此, 如何培育独具一格又自成体系的校园文化, 统合新校园, 打造自我品牌, 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是新成立的独立学院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对母体高校校园文化的移植

“大学之大, 在于精神之立”, 秉承这一原则, 有着悠久校史的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积淀的最富有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 并在其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而独立学院的建设一般是另辟新区, 甚至是荒地建校, 所以没有现成的高校文化底蕴, 与有着悠久办校史的母体院校和其他高等院校相比, 在文化风格上处于明显劣势。但是, 独立学院的建立依赖的是母体大学的办学力量, 借鉴母体大学在校园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营造上的经验和办法, 对独立学院来说是省时省力。此外, 独立学院与母体大学之间的这种必然的隶属关系, 也使得独立学院对母体高校校园文化的移植与整合存在着客观必然性。

独立学院建设中, 注重对母体学校校园精神的借鉴, 首先要促成其学风、校风在独立学院的渗透。学风和校风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而成, 它是母体大学办学理念的反映, 同时又是母体大学现代大学精神的体现, 它们在政治思想上有教育作用, 在道德规范上有激励作用, 在组织纪律上有约束作用。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 学风和校风已经成为一个大学品牌形成的重要基石。而这些对拥有崭新的物质环境、全新的人文环境的独立学院而言, 是最缺乏的。例如校训凝结着大学的学风、校风, 无形的精神内涵得潜移默化促使学校的传统精神在新校区扎根。以集美大学为例, 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13年陈嘉庚先生兴办的集美师范, 建校之初校主陈嘉庚先生即以“诚毅”为校训, 用以教育和规范集美学校师生的言行, 作为广大师生道德修养的准绳。集美大学独立学院———诚毅学院, 建校之初就以母体大学“校训”命名, 并将此校训在校园中随处标志与明示。这种形式, 使得独立学院学生在入学之初就有一种精神的归属感, 从而淡化了校龄较短的独立学院在大学精神上的缺失。当然, 校风和学风的渗透, 还包括整个校园物质建设和人文建设的方方面面。

其次,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 还要重视重建校史, 追本溯源的重要作用。高校校史是“高校发展历程的反映与总结, 内容涵盖了学校发展过程中教学、育人、科研、服务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工作, 记载了教师、职工、学生各个不同层面的活动, 内容生动多样、博大精深, 是学校校园文化的生动写照”。在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一片荒漠之时, 建立完备的校园史并将之展示于全校教职员工, 必然会增强全校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独立学院一般建校时间较短, 因此, 校史直接追溯到母体大学的校史, 甚至具体到某一专业的设置的历史, 都可以大大缩短师生心理上与母体大学的距离, 使得校史脉络清晰, 历史悠久。以集美大学诚毅学院为例, 建校以来, 该校就开设了《陈嘉庚与陈嘉庚精神》课程, 将集美大学和诚毅学院的发展史也作为该课程的重要授课内容, 帮助全院师生通晓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的发展史, 从而为学校的文化创建增添历史感。

二、自我文化定位与创建

对母体大学校园文化的移植与整合, 对于“空窗”期的独立学院建设意义重大, 而自我文化的定位与创建却是独立学院求发展、求变化的根本之道。

(一) 独具匠心的物质文化营造。

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 独立学院应运而生。独立学院一般具有独立的校园, 物质文化营造就着眼于实体建设, 着力于多方位的对校园人进行全面素质培养的系列工程。在这方面, 建设新校的独立学院完全可以统筹规划, 从零做起。具体而言, 一方面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如校容校貌、校园合理布局、建筑装饰、校园绿化等, 通过这种方式形成校园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校园风貌;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校园环境的建设来营造一种文化氛围, 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例如, 在校园内设计反映独立学院特色的校园标志性建筑。高校校园标志性建筑是高校校园文化外在集中反映, 是校园建筑布局的灵魂和统领性建筑物, 它在成为大学的物质象征的同时也会被赋予精神内涵。此外, 设计高校校区的文化场景, 也是物质文化营造的重要课题。如文化广场、风雨长廊、宣传栏等, 都可以成为文化场景中的组成部分。但文化场景的设置要凸现高校高雅文化的本质, 显现出高品位的文化布局。

独立学院在建校之初, 就面临着建设独立校园的重任。在校园建设上, 独立学院注重加强文化内涵与文化导向, 营造出独具匠心的高校校园物质文化, 此举既成为独立学院自我文化定位的基础和保障, 又满足了独立学院顺利开展教学、教育活动和大学生茁壮成长的必要条件。

(二) 风格鲜明的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 它通常是在物质文化建立的基础上, 通过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使生活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趋向等方面与校园现实文化产生认同感, 从而实现对校园人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年轻的独立学院缺乏世代的相传的精神积淀和文化、学养, 因此对母体大学多有借重。但即使如此, 自我精神文化风格的树立仍刻不容缓, 它直接关系到独立学院今后的走向和发展前景。具体而言, 独立学院精神文化建设可从两方面入手:1、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和学术科技导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 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中, 必然要以社会主义文化为导向,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因此, 作为高校新生力量的独立学院, 也应当在精神文化创建中, 政治性、科技性、学术性并重, 努力建设成新时期的精神家园。2、加强高校校风建设。如上文所提及, 独立学院建设之初, 向母体大学移植校风、学风是省时省力的有效方法。但是, 随着独立学院的进一步发展, 在校风、学风建设中凝结出独特的校园精神就显得格外重要, 它标志着独立学院迈向成熟, 形成风格。“校园精神是高校师生员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特有的心理素质以及展示人格风貌的群体意识。”它一旦形成, 便可持久传承。对于一所高校来说, 它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 是区别于其它大学的重要精神标志之一。

当然, 独立学院自我文化定位与创建还涉及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等方方面面, 这种自我发展也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但对于新生的独立学院而言, 唯有定位好、创建好校园文化, 才能真正的获得风格之独具与精神之独立, 进而求得社会的认可。

三、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整合

独立学院的成功创办, 常常得益于母体大学吸引社会资金办学。在这一模式实现的过程中, 独立学院“地方投资”、“办在地方”、“服务地方”等特点显露无余, 与地方政府和地方部门之间也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 同时与地方经济、地方产业间的地缘关系也越发密切。因此, 独立自然的把地域人才需求摆在人才培养计划的首位, 而其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更应突出反映出区域性办学特点。尤其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上, 主动吸纳地域文化, 融合时代特点, 成为地区内文化的前沿阵地与文化中心。唯有如此, 才能为学校的发展争取更大的经济支持, 获取更大社会效益, 促进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即以地方特色求得生存与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 是高校树立品牌的重要保障。独立学院的产生与发展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而独立学院的长期发展与保持规模则必然依赖品牌的树立与人才培养的成功。因此, 缺失校园文化的独立学院必须动脑子、想办法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发展体系, 并置于关键位置。而通过对母体大学的移植, 自我文化的定位与创建, 以及对地域文化的吸纳, 在极短的时间内,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必然成系统, 有特色。

参考文献

[1]赵中建主编。学校文化。第一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衣俊卿。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凸显大学的文化功能——关于大学本质和功能的文化哲学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7.2

[3]张洋、张杰。简论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的移植、整合与创新。高教高职研究。2007.4

[4]钱同舟。试论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具备的内容及途径。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7.3

[5]罗求实。地方院校校园文化的结构分析与构建策略。中国成人教育。2007.2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文化消费 第9篇

文化消费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其实质是对社会的及他人提供的精神财富 (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 的消耗。同时这种消费 (消耗) 过程又是精神财富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文化消费是分层次的, 这主要是由于文化消费的主体的素质和文化修养不同、价值取向、兴趣爱好及收入水平不是整齐划一所决定的 (如图1) 。

文化消费不同于消费文化。消费文化是物质消费文化和精神消费文化的总和, 它是受消费者消费心理、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习惯偏好等影响和约束的, 是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追求的一种情调和氛围。相比较而言, 文化消费是具体的, 而消费文化则是笼统的、更多是观念上的并具有消费哲学的意味。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现状

(一)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

1.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自律意识较差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独立学院实行按人均教育成本收取学费的政策, 这使独立学院的学费远远高于普通高校。一般来说, 就读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 家长的娇宠和呵护使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 缺少自我约束的锻炼。进入大学后, 一些学生便陷入生活无规律、起居无定时、学习无目标、花钱无节制的混乱境地。

2.思想活跃个性较强, 自卑敏感度高

独立学院的学生思想活跃、性格开朗, 求新、求异意识较强, 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非常关心自身的权利, 强调个人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注重张扬个性, 勇于在活动中表现自己, 从而获得别人的关注。但由于高考成绩的差距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 产生了“能力不足、低人一等”的感觉, 加上独生子女的成长背景和家庭经济优裕的环境, 导致心理比较脆弱, 经不起成功和挫折的考验, 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缺乏自信心, 表现出一定的自卑感。

3.超前消费意识较强, 消费需求心理不成熟

“一月五百贫困户, 千儿八百刚够用, 两三千元才算酷, 四千五千真大户!”这个流行于大学校园的顺口溜, 是独立学院大学生金钱观的真实写照。独立学院大学生中流行高档化妆品、饰品享受型产品和种类繁多的宴会等高价消费, 超前消费已成为大学生消费主旋律, 大学生面临“后大学”消费危机;独立学院大学生文化消费的需求心理不成熟, 对鱼龙混杂的大众文化缺乏判别能力, 往往是不假思索地吸收, 据调查, 在独立学院中最基本的生活费用, 也就是普遍意义上家长最关心的温饱这块, 现在仅占到大学生全部消费的30%。书籍消费则更可怜, 只占到全部消费5%, 即便是5%, 绝大多数人购买的还只是漫画、服装、化妆一类的杂志。而另外65%的消费, 包括品牌衣服、品牌MP4、电脑、手机方面及在酒吧、迪厅、网吧等场所的消费。

(二) 独立学院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特点

1.低层次文化消费多, 高层次文化消费少

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消费的取向来看, 独立学院大学生除必须完成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外, 在其活动及课外阅读的选择上, 多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出发, 较少考虑社会发展或未来职业所要求的个体综合素质。这种现象在低年级的同学身上尤其明显, 他们追求休闲, 享受快乐, 在许多大学生中去网吧的比去图书馆的多, 在网吧娱乐的比学习的多, 他们热衷于低层次、带有炫耀性、摆阔性、攀比性的精神文化消费, 而不愿或没有能力欣赏高雅艺术、高品位的文化作品等。

2.非理性文化消费多, 理性文化消费少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时期, 加上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 在文化消费方面难免出现非理性消费行为。独立学院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主要表现为: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超前消费、赶潮消费、“面子”消费而导致的突发性高消费行为。如今独立学院大学生在网络通信、人际交往、恋爱、体闲娱乐等文化消费中“大方”花钱已比比皆是, 例如有的同学请朋友吃饭或为朋友庆祝生日, 为了“面子”, 不惜假借学校收费或学习费用向父母要钱, 或沦落为校园“负翁”。追求虚荣, 盲目攀比消费是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生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

3.网络文化消费金额大, 层次低

在对所带274名学生关于上网的消费金额、主要内容和目的调查中发现, 有近87%的学生网络消费金额占其总消费金额的40%左右, 近94%的学生上网的主要内容基本是在那些免费的或花费低廉的项目上。对上网聊天、游戏、浏览娱乐新闻、电子邮箱、免费下载、电影的消费最多。只有13.6%学生将上网作为学习的目的, 而查找学习资料的上网时间只占学生上网时间的9.3%, 可见, 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意识不强, 学生网络消费现在还主要是娱乐消费, 真正将网络用于学习方面的不多。

4.文化消费追求个性与独立

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独立与自我表现, 且冲动性强。在文化消费方面, 他们非常喜欢那些能体现自我个性的商品, 要求商品能有特色, 具有商品个性, 并能体现自我特点, 以此来满足追求个性美与表现自我的心理要求。同时, 他们的冲动性购买多于计划性购买;选择商品时, 往往忽略综合选择而只关注款式、颜色、形状、流行等某一方面因素, 而不关注文化产品的实用和品位。据CTR市场研究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 当前大学生对IT、数码产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学期平均花费达1 485元, 占平均一学期花费 (不含学费、学习用品及住宿费用) 总额的54.8%。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原因分析

(一) 社会重视和研究的欠缺

第一是理论界对精神文化消费问题的研究比较缺乏, 对消费问题的研究多侧重于物质生活的消费研究, 少见精神文化消费的研究, 对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消费研究就更加欠缺。第二是文化企业对大学生文化需求把握不到位, 文化产品供给与青年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不相适应。第三是文化经营行为发生偏差, 诱使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发生扭曲。

(二) 学校育人和管理的偏向

独立学院存在着重教书, 轻育人的问题, 特别是管理上则存在着一种以不出事为原则的指导思想, 有短期行为的倾向。对于学生文化消费的状况和文化消费的环境缺乏必要的重视, 文化环境和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不大, 缺乏对青年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同时, 目前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

(三) 家庭重视和关心的失重

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 经济比较富裕, 所以, 家长不太重视和关心学生的消费金额, 关心的是孩子的钱够不够用, 饭吃得饱不饱, 衣服穿得暖不暖, 而对于他们该读什么书, 交什么朋友, 参加什么活动, 钱花到了什么地方, 就缺少必要的关心, 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指导更是少则甚少。在对所带学生中的110名家长进行沟通调查中发现, 独立学院学生的消费金额多数集中在1 500以上, 而学生家长对学生的消费去向的关心度却普遍较低 (如图2) , 这直接造成学生文化消费的恶性循环和消费意识的恶性膨胀。

(四) 学生自身心理和自控的失衡

由于社会刻板效应, 误导社会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歧视, 同时, 独立学院大学生 (特别是与母体学校共处同一校园的独立学院大学生) 入学的成绩基础较差, 学习比较困难, 在与本一、本二大学生相处时, 常常引发自卑心理, 在学习方面感觉得不到被尊重的需要, 再加上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较强, 所以, 一部分学生放弃学习, 追求时髦, 热衷于低层次的带有炫耀性、攀比性的文化消费, 以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 而对高层次文化消费的投入较少。

另外, 大学生身心正处于成长的特殊阶段, 自控能力较差, 又受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和社会上一些不良消费现象的影响, 造成独立学院大学生重视娱乐、享受、消遣, 忽视高层次文化消费。

四、关于独立学院大学生文化消费的调控和引导

(一) 完善社会文化市场制度, 培育科学合理文化产品

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以有效供给、开发市民文化消费需求。

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产品开发, 要坚持在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 再力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2.培育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 促进文化消费持续增长。

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 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 确保文化市场健康、有序。

3.建立合理的文化消费价格体系,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消费结构。

要根据大学生的消费能力, 以较低价位的文化消费品, 满足和刺激文化消费需求。着眼于美化心灵, 通过大量喜闻乐见的价位较低的优秀文化产品, 吸引青年大学生参与、鉴赏和消费。

(二) 树立学院“塑造灵魂、培养人才”观念, 充分重视大学生消费文化

1.加大独立学院文化设施建设力度。

完善独立学院文化设施建设的投资机制, 奠定扩大文化消费的现实基础。文化基础设施可以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 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进一步满足和引导独立学院大学生文化消费需求和方向。

2.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高校教师 (含政工干部) 是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产品的生产者及消费导向者, 极易被崇拜知识和能力的大学生所认可和效仿。独立学院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公开散布错误理论与言论, 制造消极的精神产品, 使大学生处于困惑和无所适从的境地, 所以, 应加强独立学院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力度。

3.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

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 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 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 形成校园良好的消费舆论, 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文化消费方向。

(三) 提升家庭文化消费教育力度, 营造家庭文化消费氛围

1.家长要变“无私奉献”为“适度供给”。

家庭条件一般的家长, 在满足子女正常的基本生活费用的同时, 要教育子女不要盲目攀比, 奢侈浪费;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家长, 也只能提供适度的生活、学习费用, 不能无原则迁就, 一味满足子女摆阔浪费, 挥霍无度的要求;家庭经济困难的家长要时时注意提醒子女体谅家里的困难, 勤俭节约。

2.家长要率先垂范, 积极营造家庭文化消费氛围。

家长应用自己文化消费的行为和理念, 引导子女的文化消费方向,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

(四) 树立自身正确的人生观, 培养“四自”能力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正确的人生观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最根本的影响因素之一, 可以引导自身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 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 消除不良习惯和观念, 指引文化消费的正确方向。

2.培养“四自”能力, 克服盲从心理。

克服盲从心理, 应重点强化“四自”能力。通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等方面的活动, 如演讲辩论、座谈讨论、读书汇报、思想自省等等, 自觉培养思想观点能自辨、行为情绪能自控、工作学习能自主、生活服务能自理的“四自”能力, 真正提高自身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觉走出文化消费的误区。

参考文献

[1]大学生超前消费节节攀升, http://www.cnr.cn/gsfw/jj/t20060523_504211011.html, 2006-05-23.

[2]牟艳娟.把握独立学院大学生特点, 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新思路.梧州学院学报, 2008.08.

高校二级学院文化建设浅析 第10篇

一、“三个方面”充分认识学院文化

优良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人文修养的提高起着重要的熏陶作用。一要充分认识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每个二级学院的发展历程中, 有许多前辈为了学院建设和学科发展呕心沥血, 辛勤耕耘,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高尚人格魅力、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成为二级学院进行文化建设、促进学院发展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动力源泉。二级学院在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的同时, 要想在全国同行中确保领先地位, 实现建设国际一流的宏伟目标, 可能还会面临诸多发展瓶颈和挑战。除了需要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领军人物、标志性科研成果、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硬实力外, 必须进一步加强学院软实力建设, 软硬两手都要抓。因此要充分认识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提升学院综合竞争能力;二要充分认识到学院文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是学院核心竞争力所在, 是学院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一部分师生价值取向有功利化和实用化趋势, 潜心向学、真心为学的气氛淡薄了, 育人意识淡化了, 这就要求师生员工在认识到学院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 才能开展学院文化建设活动;三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学院文化建设对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内涵, 提高育人水平和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个层次”同步建设学院文化

高校二级学院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结构上分为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基础;制度文化是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纲领, 是以规章制度形式体现出来的学院文化。精神文化是二级学院文化的核心。三个方面要同步建设。在环境文化建设中, 要鼓励师生共同努力, 打造特色环境文化。环境文化建设是二级学院文化建设最直观的表现因素。学院在环境文化建设过程中, 要突出学院学科特色, 凸显学院育人理念, 统一规划, 分步推进, 做好人文景点的规划和建设, 重视学生公寓文化的建设, 营造温馨和谐、品位高雅的文化, 以学院环境文化折射和彰显学院文化特色。在制度文化建设中, 要完善各种管理制度、责任制度。在制度文化建设中, 要以先进的育人理念为导向, 着力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不断提高依法治院、依法办学的水平, 不断理顺管理体制, 建立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可以根据学科建设需要, 以制订和完善教师、教辅人员业绩津贴核算办法为切入点, 建立健全人事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进一步强化教师及教辅人员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 为学院长远发展注入活力和不竭动力。不断强化和完善二级教代会、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制度和功能, 制定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营造学院教职工民主参与的氛围, 争取全体教职工对学院发展目标、价值观、办学宗旨、职业道德的确认和认同, 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构建和完善和谐文化, 推动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促进学院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在精神文化建设中, 要注意学院精神的提炼、学术文化、阵地文化的建设。对学院精神的提炼, 除学院的遗传基因之外, 离不开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地域, 要以地域文化、校园文化为根基着力培养自己的学院文化。学术文化是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支撑, 主要是通过举办学术论坛、学术交流、学院院刊、教学实践指导等形式, 形成学术文化。阵地文化是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就是要通过文艺的方式, 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注入师生员工的头脑中, 包括文艺、体育、艺术、科技等方式和社团、社会活动等, 要积极创造条件, 加强和改善教育基地、实践基地、文体活动场所等, 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课堂教学, 引导和丰富二级学院文化。通过加强对BBS的管理, 使网络成为学院文化建设的有利阵地;通过规范学生公寓管理制度, 强化公寓文化中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功能, 使学生公寓成为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通过对学院的教职工社团和学生社团进行分类化管理, 不断提高课余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使社团成为学院文化的活跃阵地。在学生中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 大力开展创新文化建设, 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挖掘学生潜能;在教师队伍中进行“质量工程”建设, 大力倡导品牌建设, 强化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提升学院形象。

三、“三个任务”充分形成学院文化

一是凝练学院的办学理念、思路及院训。学院的办学理念、思路和院训, 是全院师生围绕学院办学定位和改革发展的目标经过反复思考、学习、高度凝练的结果, 是全院师生员工共同的未来愿景和使命, 是学院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是学院总体改革发展目标的追求, 是对职业技术教育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诠释, 是全院师生的共同心声。二是构建学院文化建设的平台, 应配备专职人员, 具体负责学院文化建设的策划、实施与宣传工作。构建学院文化建设部门和品牌, 构建学院公共标识系统, 统一院徽、院训等;编辑院刊, 向国内外同行、企业、校友发行, 让其了解学院发展动态, 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设置宣传栏, 专题、滚动式地展出最新消息等内容。三是将“愿景教育”作为学院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个人愿景是人们心中或脑海中所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共同愿景是团队所共同拥有的意象或景象, 是组织中全体成员共同认同的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是组织核心价值观和进取精神的集中体现,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要创造什么, 我们要实现什么”。当前的社会大环境, 要求以团队来迎接挑战, 这就要求建设团队文化, 打造团队精神, 而最有效的措施就是进行“愿景教育”, 建立共同的愿景, 可以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 这种感觉遍布到团队全面的活动, 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 每一个成员拥有归属感, 成为互助默契的工作伙伴, 从而实现学院的改革发展目标。

摘要:高校二级学院的文化建设已成为学院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对于一个从数量向质量转型的学院来讲, 需要寻找精神力量, 追寻灵魂指引, 文化建设是应有之义。学院文化建设要从三方面充分认识, 从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方面开展建设, 通过凝练学院精神、构建文化建设品牌、开展愿景教育等多种手段形成学院文化。学院文化的建设的目标是要为教师提供一个爱业、敬业、创业的平台, 为学生创造一个幸福、快乐成长的人文环境。

关键词:文化建设,学院核心竞争力,愿景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文国.关于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N].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0) .

[2]刘心廉.对高等学校独立二级学院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 2005, (4) .

欧阳赟:沃顿商学院的“圈子”文化 第11篇

“在我们圈子里长期流传着一个段子:哈佛商学院的学生不想学习,同学安慰说没事,到时候请沃顿商学院的毕业生给你做个CFO(首席财务官)就好了。沃顿商学院的同学不想做作业,也没事,学不好将来请芝加哥商学院的同学来做总控。最后,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都得给斯坦福商学院毕业的学生打工,因为他们都半途辍学创业去做老板了,”37岁的欧阳赟是西门子公司出口(中国)有限公司东北亚区出口控制与海关总监,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最年轻的副总裁”。

目前,他的主要工作是负责西门子中国区(含港澳)的出口控制与海关事务,涉及西门子在中国进出口业务的合规性管控,进出口方面全球政策的执行督导,本土政策和流程制定实施等。部门下辖60人的运营管理团队。

在国内大学完成了法律和英语专业的欧阳赟,职业生涯华丽的转折点,就源于一次选择—去国外上商学院。

“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定位,我的定位很简单,做一个不带律师,不带翻译的国际商人,”欧阳赟说道。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欧阳赟辞掉了在顶尖的外资公司,如GE、花旗,担任法律顾问的工作,辞职去国外上商学院。“要和商业沾上边,”欧阳赟说道。

2008年,欧阳赟前往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沃顿商学院创立于1881年,是美国第一所大学商学院,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商学院之一。他认为沃顿商学给他的职业转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支点”。

“当时选择沃顿商学院, 主要是我不想放弃法学的背景,综合排名下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商学院是最好的,法学院也不错,就选择了这所学校,”欧阳赟说到。

他提到,沃顿商学院EMBA班当时招收的亚裔学生不多,两年制的学习,加起来共有30名左右的中国籍学生。这批同学,也成为了他在此后的职业生涯中的宝贵财富。

欧阳赟坚持认为,如果想要真正掌握“真金白银的商业知识”,国外的顶尖商学院是最好的。“美国的教育体系本身就以严谨开放并称。他们的教材包括师资力量,包括整个的教学体验和流程,都是为了保证能够真正的学到什么是管理,什么是企业,什么是领导力,”欧阳赟对《名汇》说到。

沃顿商学院作为全球最好的商学院,多次登上《华盛顿邮报》最佳商学院、最佳EMBA的冠军宝座。其课程设置已经逐渐变成了全球各大商学院的范本。对于这家成立于1881年,美国的第一家学院化商学院来说,“可以轻松地调出全球各大公司任何一年的财务报表。”除了案例的权威性和丰富性以外,也注意吸纳目前新兴国家成功企业的商业范本。“中国的三一重工,华为等企业的案例讲述也出现在近几年的课堂中。”在课程设置方面,商学院在费城和旧金山的EMBA校区向学生提供超过30门选修课,此外还添设了职业发展服务方面的人员。

严谨的治学压力,曾经让欧阳赟学习到“头悬梁锥刺股”的程度。“我当时要在两个礼拜之内写完60页英语学术论文。每天只能睡2~3个小时。一般是写两个小时,然后睡15分钟。睡觉的时候手里要握着闹钟,等15分钟一到,闹钟一响,就起来继续写,”欧阳赟对《名汇》说到。

课程设置上,国外商学院的课程一般会以加强技术性为主,专业性较强。比如会计,IPO,金融并购等课程,需要依靠超额的学习时间和极少的睡眠才能支撑。对于文科出身的欧阳赟来说,那段时间的学习是枯燥且辛苦的。

从周四开始直到周六,欧阳赟会把主要的时间投入到社交活动中,参加商学院举行的各种活动。通过活动,结识了一直到现在为止还在国内的顶尖的投资公司做投行,银行金融和PE私募的同学。“我们的关系一直维持到现在,上商学院主要是冲着人而去的。最终能和我们做事的还是这帮商学院的朋友,”欧阳赟说到。

Q 国外几大商学院的不同特点?

A 哈佛商学院强调学生的视野(vision)和领导力(leadership),注重的一般管理能力(general management),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则偏技术型,主要培养学生的财务、金融的管理能力,斯坦福大学更提倡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硅谷的新兴产业和高科技孵化器基本上是斯坦福商学院毕业生的领地。

Q 国外商学院和国内商学院的区别在于哪些方面?

A 教学的严谨性和师资力量的丰富就不用说了。现在国内不少顶尖的商学院还在秉承着“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做法,经常的噱头就是请来了国外某某商学院的顶尖教授讲课。但是,美国的商学院课程是立足于美国本土的,他们有很多的商业规则和范本,是在中国国内不合适的。所以,中国的商学院需要有根据自己本土的经济规则和贸易方式来操作的商业模式,才能够让中国的商学院有特色。

Q 现在商学院的学生鱼龙混杂。不少人都提到了“圈子”文化,在美国的MBA/EMBA学校里,“圈子”文化到底是什么情况?

A 目前,由于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力的强盛,中国人在EMBA的圈子里颇受欢迎。我们这届两个年级的EMBA学生加在一起,有30多个学生。会发现有很多当地的ABC,华裔还有港澳台地区的学生都想和我们融入在一起,跟我们一起说普通话。

其实美国的“圈子”文化很重,比如很多美国人的车后面都贴着标签说自己是某某大学的MBA毕业的。

我们有专门针对中国学生的“大中华区沃顿商学院校友会”还有各种能源协会,行业协会等,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落地和对接的问题。如果光靠我们在国外求学的校友自己去搭建一个创业公司,风险很大,失败的案例不少。关键是如何通过协会和中国本土的有资源,有能力,有人脉的人对接,通过这种对接,我们再来做创业,成功率会更高。

Q 如果以后还上EMBA的课程的话,会在国内还是国外上?

A 我要读EMBA的话,肯定会读长江。中欧的构成人员大多是职业经理人,而EMBA的学员构成则是职业经理人。我已经是职业经理人,没有必要去对接职业经理人,但是长江里有大量的政府官员和企业老总,这对我是更互补的。读EMBA我纯粹是为了圈子去的。中国的圈子是没法速成的。目前的圈子是不稳定的,短期内圈子是为了达成的一个灰色利益交换为导向的,无论从结构上法律上是有风险的。

独立学院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第12篇

独立学院是指由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高等学院与非国家性机构或个人合作创办的高等院校, 其教育具有公益性的特点。和谐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生命力和灵魂的体现, 更是独立学院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独立学院中居于主导地位。所以,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对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随着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提出, 科学发展观也体现出了其重要性。由于高等院校作为先进文化的发源和传播地, 其特有的校园文化也是先进文化的一部分, 同样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所以说, 在发展独立学院的同时, 要加强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从而实现其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 最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科学发展观主要表现为:第一, 将理想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才, 最终推动独立院校的健康发展, 这些理想和目标的确定, 给独立学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二, 和谐的校园文化对独立学院每个成员的行为和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可以规范每个成员的思想和行为。

(二) 有利于促进校园和谐

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还有利于促进校园的和谐, 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和谐的校园文化在相同的基础上又根据每个个体的不同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这些差异性的存在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这还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使其在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下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二, 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中, 校园文化通过不同的内容展示出正确的行为规范, 教师和学生也被这种行为规范所约束, 使得教师能够在教书育人中做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最终实现个人的价值;学生能够勤于学习、尊敬师长, 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说, 和谐校园的建设, 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使其能够更加理性地处理人际关系, 从而提高全体师生的素质和交往协作能力。

(三)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阶段教育中, 学校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看成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就表现出了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发展和传播阵地, 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 还为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这些精神财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外, 学校校园文化对学生有着熏陶和浸润的作用, 这就使得学生在学校校园文化的影响下沿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奋斗, 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四) 有利于推动独立学院的发展

对于独立学院来说, 既背负着发展的任务, 又要面对来自各个高校之间的竞争与挑战。我们判断一个高校是否符合现代办学理念, 是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在考虑其硬件设施的基础上还要看院校的文化软实力, 院校的文化软实力不仅表现出了一个院校的历史积淀, 还是证明其有没有进行创新的有利依据。所以, 独立学院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能够在推动独立学院发展的同时, 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

二、独立学院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文化底蕴

独立学院是近些年我国才出现的一种新的学校体系, 有一些学院是从老校区中分离出来的, 这些学校的文化底蕴相对来说较为丰富, 但是还有一些独立学院是刚刚建立的, 这些独立学院缺乏文化底蕴, 而要想建设新的、符合本学院特点的校园文化, 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这样就阻碍了独立学院的发展。

(二) 院校师生积极性不高

首先, 独立学院的教师大多是其他院校的教师或者退休教师, 由于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需要很长的磨合时间。此外, 由于教师的工作比较繁忙, 对于独立学院的建设缺乏责任感, 使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中来。其次, 独立学院的学生虽然有自己的特长, 但是受学风的影响, 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这就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时候, 由于缺少教师和学生的参与, 从而影响了独立学院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 文化体系不健全

要想建设具有本院校特点的校园文化, 物质、精神和制度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但是对于独立学院来说, 首先, 在物质方面, 由于独立学院刚刚成立, 学校的一些基础设施不完善, 还有一些从老校区分离出来的独立院校, 实验的基础设施大多比较落后, 不能满足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其次, 在精神方面, 由于独立学院成立时间较短, 尚未形成本院校特有的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此外, 由于受校风和学风的影响, 使得校训只是一句口号, 并没有发挥出其实际的作用。最后, 在制度方面, 制度不健全是独立学院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由于独立学院在办学的过程中过于注重速度而忽视了对本院校制度体系的建立, 更多的学校只是照搬其他学校的制度, 并没有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特点, 这就阻碍了独立学院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优化独立学院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 独立学院应该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

首先, 独立学院的管理层应该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 把校园文化的建设纳入到学校的议程中来, 完善管理制度, 发挥全校师生的共同力量, 将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其次, 为了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 学校还可以成立专门的校园文化建设小组, 明确小组中每一成员的职责, 充分发挥小组中领导和各成员的优势。最后, 学校还可以为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成立专门的资金项目, 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此外, 学校还可以加强专业教育, 定期在学生中组织开展一些文化交流活动、社团活动等, 杜绝一些错误言论和观点构成的校园文化的传播, 规范师生的言行, 从而促进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发展。

(二) 为和谐校园环境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要想使得独立学院建设自己特有的校园文化, 营造良好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 首先, 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如在学校内除了必不可少的教学楼、宿舍和食堂以外, 还要建设供学生进行文艺、体育、科技等活动的场所, 组织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及管理工作中来。还可以在一些公共场所中设置一些文化长廊, 展示一些雕塑、字画以及校训、学校名人事迹以及发生的一些有意义的事件, 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同时, 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素养。其次, 在建设校园和谐文化的过程中, 管理者要认真地对学校的情况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 明确校园文化要达到的目标, 选择一种适合本校发展的校园文化。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这一文化氛围中, 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四、结语

独立学院要想得到发展, 不仅要从办学资源抓起, 最重要的就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此外, 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 独立学院要积极克服不利因素, 激发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为保守落后的校园文化增添新的生命力,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校园文化不仅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同时也是促进学校发展, 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近年来, 独立学院虽然以其特有的优势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但是由于独立学院成立时间较短, 缺乏文化积淀, 所以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独立学院的发展, 还不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对独立学院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是现阶段独立学院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独立学院,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范悦.以人为本视野下的独立学院和谐校园文化构建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2]范爽.浅析独立学院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性[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0 (05) .

[3]巩芳芳.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及实现路线研究[J].中国报业, 2012 (25) .

[4]翟瑞娟, 丁东升.中国梦指引下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2014 (17) .

上一篇:动漫校本课程开发思考下一篇:农村学校体育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