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政治的

2024-08-17

孙子兵法与政治的(精选6篇)

孙子兵法与政治的 第1篇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

1992年, 在《创造竟争优势的新工具—战略成本管理》一书中, JohnK.Shank和VijayGovindarejin将战略成本管理定义为: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开发与实施, 从战略高度对企业成本结果与成本行为进行全而了解、控制和改善, 从而寻求企业长期竟争优势的成本管理手段。战略成本管理的产生, 一方面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 另一方面则是企业传统成本管理体系自身变革的需要。

我国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明确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 目前, 主要研究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特点、意义和内容等。由于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实施步骤和实现模式都离不开它的体系框架模型, 因此本文从构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体系入手, 进行探讨。

二、孙子兵法的战略管理思想及其启迪

《孙子兵法》被尊奉为兵家圣典。《孙子兵法》中所蕴涵的博大精深的战略管理思想, 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对我们研究战略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提供了借鉴。《孙子兵法》十三篇的首篇为《计篇》, 其中论道:“孙子曰:兵者, 国之大事也,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 校之以计, 以索其情:一曰道, 二曰天, 三曰地, 四曰将, 五曰法。”主要论述通过战略运筹和主观指导能力的分析, 以求得对战争胜负的预见。孙子的战略运筹思想蕴含了丰富的内容, 包括了影响敌对双方有关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道”、“天”、“地”、“将”、“法”。

孙子战略思想的“五事”是以“道”为首, 没有信仰的军队, 等于没有灵魂。道在“五事”中居于核心地位, 只有树立正确的道, 才能够有正确的选将标准, 行之有效的各种条例、条令。“五事”中的“天”、“地”属于自然条件, 人们只能去认识它们, 掌握它们, 在战争中运用它们, 在可能的情况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它们, 使之为战争服务。“五事”中的“将”、“法”属于人事, 是可以人为的, “将”是人选的, “法”是人定的。

根据上面的阐述, 我们将孙子的战略分析思想归纳为以下模型, 如图1所示。

三、构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体系

借鉴孙子战略分析思想模型, 结合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以及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 本文提出了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体系, 模型如图2所示。

(一)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建立竞争优势

到目前为止, 学术界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还没有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 笔者在借鉴了相关理论后, 认为研究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目标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目标应服从于企业战略管理目标。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是立足于战略的角度来探讨企业成本管理的, 其确定的管理目标应能体现企业战略的特点。战略管理的整体目标就是要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战略成本管理作为战略管理的一个决策支持系统, 要培育、维持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重点关注企业的成本行为对企业竞争地位和竞争优势的影响, 帮助管理者选择最佳的战略方案, 并实施相应的成本管理战略, 促进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将成本管理的目标同企业竞争优势联系在一起, 既充分体现了战略管理的思想, 又反映了成本管理理念的自我更新。

其次,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目标要符合成本管理系统本身的功能性特征。成本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就是产生和利用成本信息, 以满足决策者的管理需要。尽管战略成本管理是按照战略管理的要求, 在传统成本管理系统的基础上, 而发展起来的, 但其基本的功能并没有发生改变。从这个角度来说,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借助于战略性成本分析方法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用的战略性成本信息。

最后,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理念还应落实到成本的持续降低上来。尽管企业在不同的时期, 由于要实现和维持竞争优势, 所采取的成本管理目标、方法和手段是不同的, 但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 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的定位主要还是追求成本的持续降低。这也正是战略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具有耦合性的地方, 只不过战略成本管理更强调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有利于成本持续降低的环境。

(二)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之“道”——构建企业成本管理文化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 经济犹如军事, 只有荣辱与共, 上下同心, 才能无往而不胜。企业经营者总是尽其所能使企业内部同心同德, 让员工有“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之感, 否则就谈不上企业的振兴和繁荣。显然, 将战略思想中的“道”运用到经济中, 涉及到企业文化的内容。

企业文化是企业特定时期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习惯及态度的综合, 是企业素质的一种具体表现。它既是企业管理思想、管理风格和行为所形成的环境氛围, 也是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管理措施所构成的环境氛围, 对企业运行的各个方面具有导向、约束和激励功能。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来分析, 企业成本管理文化影响着企业成本管理者的职业道德规范, 以及建立成本管理中的激励约束机制和成本管理工作的运行效率。如树立员工“爱企业如爱家”的思想, 这其中就包含了丰富的“成本意识”的内容。因此, 构建企业成本管理文化能够促使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各项措施得到顺利执行。

(三)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之“天”、“地”——环境分析

企业的外部环境一般包括两大部分, 即一般环境与经营环境。

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中的“天”就是指企业竞争的一般环境分析, 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科学技术环境等内容, 企业竞争的一般环境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间接的影响, 但其影响是深层次的、是长久的。如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制度的许可, 或违背了传统文化, 或背离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和方向等等, 都会对企业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同样, 如果企业未能及时适应一般环境发展变化时, 其经营活动必将受到影响, 或者因此而蒙受巨大的损失。企业的一般环境分析, 一般采用PEST分析法, 它是企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英文字母的缩写。企业在一般环境分析的过程中, 首先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环境因素的内容以及各环境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其次收集和占用环境因素的大量信息资料;最后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 预测环境因素变化的方向, 得出环境分析的结论——环境将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威胁。

“地”的思想运用到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中就是分析企业竞争的特殊环境, 包括企业产业特点、用户需求、市场变化、物资能源供应、劳动力资源等。一般而言, 在竞争环境分析中, 应重点评价决定行业潜在盈利水平的五种力量, 即进入威胁、替代品威胁、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 即波特的“五因素分析法”。企业竞争中的特殊环境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 在战略分析中非常重要。

(四)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之“人”——人力资本与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

“将”的思想运用到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中就是对企业经营者素质的要求。将帅的选择, 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负;企业经营者的选择, 可以决定企业的兴衰、存亡。

战略成本管理中“人”一般有两大内容:人的意识和人的行为。在企业中要营造“成本意识、成本观念”, 与企业实现获取成本优势的总体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根据战略成本管理的标准, 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这方面的内容。企业员工成本意识的形成一方面要靠企业创建企业文化的培养, 另一方面还要靠企业的有关制度加以巩固。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这是当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对人力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企业保持品牌优势、质量优势和成本优势的依托。在当今的竞争环境下, 应充分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人力资本的管理、挖掘人力资本的潜力, 才能加强自身竞争力、稳定集团的战略地位, 使其真正成为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

(五)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之“法”——内部组织机构及管理方法

“法”的思想运用到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中就是指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其根本目的是保证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

企业经营成败与否, 主要是看它管理的成效, 而管理的成败又与其组织形式密不可分。组织为企业总体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与行为框架。任何外部环境的变化, 都有可能导致组织职能的变化, 并带来组织结构与组织过程的变化。因此, 衡量组织职能的一个基本标准, 是看其能否与外部环境保持一种动态平衡。

新的战略管理体系需要战略分析工具来支撑。从战略的高度讲战略管理的分析方法同成本信息的产生和利用做一个合理的嫁接, 就有了同成本因素紧密相关的三大分析工具及具体的分析方法, 即战略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这三大分析工具间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彼此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企业要从战略的角度分析其成本产生于那些地方, 了解产品成本的链结, 其次从行业、市场和产品等三个不同的层面的定位分析来确定企业是应采取成本领先战略还是产品差异化的竞争战略, 从而确定成本管理的方向。一旦企业的竞争战略确定, 就要进行成本动因分析, 从战略上找出引起成本的因素, 然后寻求降低成本的战略途径, 以配合企业的竞争战略。

四、结束语

《孙子兵法》中所蕴涵的博大精深的军事战略管理思想, 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发。以孙子战略分析思想中的“五事”:“道”、“天”、“地”、“将”、“法”, 构建我国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分析模型, 对于完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且能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当然, 这种分析还需在理论上完善, 并通过实证的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杨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现状评述[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3) .

[2]、朱军.孙子兵法释义[M].海潮出版社, 1992.

[3]、西南财经大学现代会计研究所.战略成本管理的新视点——一个分析模型的构想[J].四川会计, 1999 (10) .

[4]、陈珂, 高伟.关于战略成本管理问题的探讨[J].财贸研究, 2001 (6) .

[5]、宋金珉.企业营销战略成本管理探讨[J].商业经济, 2010 (3) .

[6]、欧燕群.构建我国饭店战略成本管理体系研究[D].中南林学院, 2003.

[7]、陈坷.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8]、宁建新.孙子兵法与企业战略管理[J].经济师, 2001 (2) .

孙子兵法与政治的 第2篇

“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篇》)

“以迂为直”就是从其周围找到切入点,而不是单从本身入手,这是一种思维方法的突破。考研政治试题的认识亦是如此。其从试题设计上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形式。就其试题内容设计上,侧重于已考点、未考点和新增考点的均衡分布。当然,就年考研政治而言,仅分为已考点和未考点。其中,已考点是新教材中的已考知识点;未考点是新教材中相对于过去教材中的未考点,亦是新增考点,这将是考试的重点。就其命题指向看,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更体现出不同的命题指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考研政治课中属于基础学科,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性的严谨。作为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分析能力的典型学科,其基本概念、原理、范畴及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至体系,均为命题者命制综合性较强的分析题提供了较好的素材,但不能否认其在客观题部分对基本知识点的考查。特别是就20考试而言,相对于2013年考纲中的新增记忆性考点将成为重点考查对象。对于这点,考生不要盲目听信一些泛泛而谈的指导性意见,而忽略对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识记。至于其考查的内容,考生可从2013年考研政治真题加以体会,在此不再赘言。本学科的选择题Ⅱ要求考生根据原理、概念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进行判断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能力。如近年来真题中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本学科的主观题考查呈现出以下趋势:

(1)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而言,试题设计呈现出“一题多点、一题多问”的趋势,着重考查两个以上的章节考点,呈现出本学科的综合性、灵活性的.特点。具体而言,一是分别运用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或者是综合两部分的原理来分析我国经济、社会或外交的重大问题。二是分析某些材料中所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基本原理或是综合分析某个材料中所蕴含的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孙子兵法与政治的 第3篇

武术与战争都起源于原始人类追求生存的暴力行为。只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暴力的形式产生分化:个人之间的暴力冲突导致了武术技击的产生,群体之间的暴力冲突促使了军事战争的形成。这两种同源异流的暴力对抗形式,必然在对待相同问题的解决方式上,有着诸多相似性的思考。这正是兵法理论与武术理论具有共通性的根源所在。

传统兵法理论体系中本身就包含着武术的成分。中国古代兵家有兵权谋、兵阴阳、兵形势和兵技巧之分。古代武术原来叫“技击”,属兵技巧之类,拳击,叫“手搏”;摔跤叫“角抵”;使用器械的有剑道和射法等。兵技巧理论方面的经典之作,算是《墨子》城守诸篇,电影《墨攻》深刻反映了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兵技巧,旨在战场中“杀敌”取胜。后来,这种“兵技巧”虽然脱离了“兵之用”的地位,但却没有从此与兵学绝缘,而是反过来吸收了兵家的学理,将兵法融合于武术之中,并进而发展成为一种艺术,最终脱离了“杀敌”的窠臼。

《孙子兵法》与武术的关系可以从时间上作一粗略的推断。众所周知,《孙子兵法》产生于春秋末期,而武术也大约产生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期间有武术高手秦广文、叔梁纥;剑术家越女、袁公、鲁石公;射术高手飞卫、纪昌等。特别是许多著名的武术论著如《射义》、《庄子论剑》、《越女论剑》等都在这一时期产生。时间上如此相近,而内容上又具有共性,由此可推断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的有关“越女论剑”的记载足以说明这一问题。其中越女有言:“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这句话与《孙子·九地篇》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颇为类似,二者都是强调在战场临敌之时,要表面上安静柔弱如女子,使敌人看上去没有任何威胁,但实际进攻时则要像猛虎一样勇猛,像脱兔一样迅速,使敌人来不及抵抗。

孙子兵法与武术的这种历史渊源在古代许多著名将领身上有深刻的体现。

南宋著名将领岳飞是能将武术理论与《孙子兵法》理论融于一身的典范。宋人的著作中,多次提到岳飞自幼即读《左传》和《孙子兵法》,在军事学上造诣很深。而他亲手所创的岳家拳具有古朴无华、势劲力猛、快速紧凑、技击实用等特点,至今仍在湖北省黄梅,广济、蕲春等地流传。他那句传颂千古的名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向来被认为是对神奇的军事指挥艺术的高度概括,其实又何尝不是对岳家拳技击方法的至上要求呢?

据陈氏家谱记载,明末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庭,早年也是一位统兵打仗的将领。他退伍还乡后,以陈氏家传拳术和戚继光所创编的长拳三十二式为素材,以太极思想为指导,融合《孙子兵法》等兵学理念,创建了影响深远的太极拳。

戚继光这位明朝著名的军事家,则是在精确把握孙子兵学思想特点的基础上强调兵法与武术的结合。他认为:“孙子所写都是纲领性的军事理论,其内容精微之至,已不可再妄加填补,但对于具体操作事宜,如士兵训练、攻城、守城等技术问题则没有涉及。”戚继光的著作《纪效新书》正是要在孙子“纲领精微”的基础上解决具体细节问题。该书的第14卷———《拳经捷要篇》,是目前唯一的一部史料与拳法具备,充分借鉴了兵法思想的明代武术专论,他在平定倭寇的过程中所创造的鸳鸯阵法更是兵法与武术相结合的经典成果。

以上择要论述了《孙子兵法》与武术的渊源关系。乔凤杰认为,同源的武术技击与兵法理论,必然包含着某种内在的统一性,这种内在的统一性,已经隐含了两者在日后的发展中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的可能性。这从历代武术经典的某些内容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2《孙子兵法》对武术战略、战术思想的启示

首先,许多武术典籍不乏引用孙子“知彼知己”思想的内容。其中的原因在于,武术是一个门派众多的运动项目,各门派间有很大差异,且各有独到之处,要想在武术竞技中不被对手调动和击败,必须要了解对手,掌握他的攻防套路,方能克敌制胜。如《陈氏太极拳汇宗·用武要言》曰:“二人相敌,性命所关,外观诸人,内观诸己,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长拳拳论》也有这样的要求:“与人交手,必审其机,观察眼睛看他的善恶,观察身体看他的体力,观察精神看他的意志,观察气势看他的招数,然后方可定取胜之策。”在知的手段方面,孙子提出的“策之”、“作之”、“形之”、“角之”的四种侦察法对武家颇有启示。“策之”就是通过筹算分析,判断敌人计策的优劣得失;“作之”就是通过挑动敌人,了解敌方的活动规律;“形之”就是通过伪形示敌,了解敌人优势所在或薄弱致命环节;“角之”就是通过试探性较量,探明敌人的虚实强弱情况。这些内容对武术家来说最为实用,也最被看重。

其次,《孙子兵法》揭示战争的本质规律为“兵者,诡道也”,其实,作为生死搏斗的武术又何尝不用欺诈?乔凤杰在《采莲手实战技击法》写到:“在实战技击中,要做到指上打下、指下打上,声东击西、声西击东,欲前佯侧、欲侧佯前,示近击远、示远击近,欲退佯进、欲进佯退,从而引逗、迷惑对方,破坏其判断能力。”这与孙子的“诡道十二法”何其相似。武术经典《太极拳经谱》中也有类似的表述:“佯输诈败,制胜权衡,顺来逆往,令彼莫测。”这种方法在武术的术语中叫“藏己掩形”、在《孙子兵法》的术语中则叫“示形诱敌”,两者在本质上无任何区别。

第三,孙子“势险而节短”的思想在武术理论中亦有深刻体现。《形意拳论》要求五快:“审势快,出招快,上步快,变招快,撤步快。”还要求快、准、狠;“巧中求快,快中求准,准中求狠”。方守度老先生曾引用关羽的例子说明这一道理:“《三国演义》中名将关羽武艺绝伦,手持青龙偃月刀八十二斤,刀法如神,既准又狠。上阵骑赤兔追风马,刀重马快,势如疾风,快若闪电。十万军中只一刀即斩杀颜良;诛韩福时也只一刀,手起刀落,连头带肩,斩于马下;杯酒斩华雄时回营后酒尚温,其快、准、狠,可想而知。”

第四,在传统武术的技击实战中,所谓的“扬长避短”,又是对孙子“避实击虚”原则的活用。其主旨在于要对己方在身体素质与技术动作方面的不足加以巧妙掩饰,而对自己长处加以淋漓尽致的发挥。腿法不足,要尽可能避免与敌远战而贴近对手;手法不足,则要尽可能避免近身与敌硬拼;空手对器械,则要远近分明,使敌远而不能有效攻击,近而无法施展其器械所长,总之,一切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对此,《拳谚》总结说:“遇敌所能,展己所长。”

《陈氏太极拳图说》则从孙子柔武思想的高度论述“避实击虚”的道理:“如人来击我,其势甚猛,我则不与之硬顶,将肱与身与步一顺身卸下,步手落彼之旁面,让过彼之风头。彼之锐气直往前冲不顾左右,且彼向前之气力,陡然转之左右甚不容易,我则以旁击之,以我之顺力击彼之横而无力,易乎不易?吾故曰:克刚易,克柔难。”

第五,兵家分奇正,武术之用亦分奇正。正者,拳、脚、肘、膝,格打架闪也;奇者,身形步法,移形换位也。实战应用中,以奇造势,以正扫荡。所谓刚柔相济、阴阳兼备、内外合一和形神兼具,无不是奇正之变的体现。孙子说:“奇正相生,不可胜穷也”(《势篇》)。奇与正是一对相对存在的概念,对此人来说是“奇”的东西,对另一个人则可能是“正”,本来是“奇”的技术,一旦被对方适应也就变成了“正”的技术。总之,一切以对方能否预料为标准。在武学典籍《孙禄堂武学录》中,作者深刻论述了孙子奇正之变的无穷性:“所用之虚实奇正,亦不可专有意用于奇正虚实。己手在彼手之上,用劲拉回,如落钩竿,谓之实。己手在彼手之下,亦用劲拉回,彼手挨不着己手,谓之虚。奇正之理亦然,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变,所用无穷。”这样的理解可谓得孙子奇正思想之精髓矣。

3《孙子兵法》与武术在高层境界的融通

3.1 哲学境界的融合

可以说,兵法与武术都是建立在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基础之上。

孙子哲学思想的最顶端是什么呢?众多学者几乎毫无疑义地认同为朴素的辨证法思想。其具体表现为一整套的反映军事理论认识对象的军事范畴。据统计,《孙子兵法》全书运用阴阳、刚柔、全破、攻守、迂直、奇正、虚实、专分等对偶性范畴多达100余个,运用这些范畴作辩证的判断与论述多达200余次,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学家的辩证思维方法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而武术各类拳种也都从不同的侧面,将自己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建立在对立统一的范畴体系之上。如长拳的基本要求,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等无不内含着阴阳之理;从技击运用的动态来讲,阴阳也无处不在,如:出手为阴,收手为阳,攻为阳,守为阴;从技法运用讲,以柔克刚,以刚制柔,避实就虚,引进落空,后发先至,阴阳变换等等在武术中随处可见。

古代兵家与武者正是以这种独特的哲理思辩,将我们带入一种超凡入圣的哲学境界。辩证法的最大特点即为容许两个对立统一的观念同时并存,并认为它们是整体的组成部分。换言之,不必放弃两个对立统一观念中的任何一个,而可采取一种较高的观点将其同时保留。此种特点足以使武术与兵学的追求达到“道”的境界。什么是“道”?“道”就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换言之,即趋向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中国古代战略家看来,掌握了“道”,就等于掌握了运用力量最本质的奥秘,就能够清晰透彻地了解周围的一切,就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地战胜自己的对手。

就兵法而言,最高的用兵原则即为“因敌制胜”。孙子在《虚实篇》中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乔凤杰对这一指导思想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所谓的‘因敌’,其实就是‘无我’的结果,是人类大智慧的表现,是智者心灵深处潜能的爆发,是奇妙的艺术境界,它已从经验的高层日趋向彰显超验心的方向发展”。

就武术而言,“因变”也是一种最高的智慧,武者并非想打哪就直接打哪,而是一切先分析判断对方的思考模式,要先让对方无法达成目的,且使对方想不透我的目的。故敌不动己不动,敌微动,我即侦知其意图,从而移形换位,先其而动,掌握主动权,并挫断其根,使其陷入不知会遭何待遇的恐慌中,剩下的就看要不要打,要不要发出,要取其性命亦或断手折足?故名家常言:中国拳术是一种因果拳,对方要下第几层地狱完全是由对方自己决定,吾人只是顺势变化而已。

3.2 道德境界的渗透

武术与兵法都能够正确地将中国传统思想的“仁义”与实战对抗中的“诡道”统一起来,而这种统一恰恰又是在正确区分战略目的和战术对抗的层次上实现的。

《孙子兵法》提出的“兵者诡道”思想揭示了用兵的本质规律,但它是以安国全军为道德前提的。“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是孙子所论为将者的最高道德境界。唐代诗人杜牧在《注孙子序》中写道:“武之所论,大约用仁义、使机权也。”在这里,杜牧将“用仁义、使机权”看作是对《孙子兵法》之总体精神的理解和把握。换言之,“本之以仁义,济之以权谋”乃孙子兵法之灵魂所在。

中华武术在实战中自然要遵循其本身所固有的诡诈之道,但也以克己正身、宽厚谦让为武家修养的根本要求,以惩恶扬善、保家卫国为武德的最高目标。嵩山少林寺之所以扬名天下,主要是在历史上曾帮助唐太宗统一天下,为支持明朝抗御倭寇而组织了僧兵,体现了保家卫国的宗旨。

在此基础上,兵法与武术都强调以雄厚的武力为后盾,但不轻启战端,而是以谋制人,以德服人。

孙子强调“上兵伐谋”,他在《谋攻篇》中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种求全、求善的思想是孙子对战争追求的理想境界。而这种境界也成为中华武术的一种最高追求。

战国时期的庄子在《说剑篇》里曾论述了剑道的三种境界:匹夫之剑、诸侯之剑、天子之剑。匹夫之剑就是剑客手中的兵刃,足以杀十、百人;诸侯之剑乃是法度和仁德之心,足以治国不乱;天子之剑就是自然守道,还政于民,使万民和乐而天下归心。其中匹夫之剑实际就是孙子的“伐兵”,而诸侯之剑和天子之剑则是典型的“伐谋”。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曾引用《孙子兵法》“不战屈人”和“为将之德”的思想具体论述其与武术的关系。他说“兵者,万人敌;剑者,一人敌。然止戈为武,旨在救人,不在伤人。故‘兵’与‘剑’,非有‘信、廉、仁、勇’之德性,则不能‘传论’也。”他又强调剑术家必须像为将者那样能够做到“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有君子之德,并能达到“道”的境界。

3.3 思维境界的会通

《孙子兵法》是以理论形态来感悟中国文化的致思模式,而武术是以运动实践来体悟中国文化的一种途径,二者实际都追求一种“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形”的思维至境。

《孙子兵法》十分强调用心去领悟用兵艺术的高层境界。艺术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其关键在于创造、智慧和灵感,有时候学而不可致,而必须有赖于天才。故中国兵家的战略特别强调一种意识的瞬间发挥,强调一个“活”字。孙子说:“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孙子篇》),为什么不可先传?传了以后就成了理论框框,拿到现地就不能用了。所以,兵家制胜的道理,一切都要靠读者在实践去感悟。即使你学到了理论、原则,在运用的时候也必须把它全部忘掉,要打碎它,消化掉,变成你自己的东西,形成一种你内在的直觉、感悟,此时,你的指挥艺术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但这个东西在你内心里存在,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武术中也有一句谚语叫“拳打千遍,身法自现”。学会一个武术动作似乎没有太大的难度,深入之后,那上下内外的高度协调,那劲力技巧的体现,那心神意的配合,以及它所赋予的哲理,则需要人无止境地去体悟修炼方能心领神会。“长曲终有尽此艺无绝期”,民间有的老拳师倾毕生精力,研究精练一套拳术,恐怕决不在于对运动表象的把握,要达到出神入化的自然境界,才会愈加感到探之不易,其乐无穷。

武家和兵家这种感悟达到极致,便具有了一种玄妙之美,常会有令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比如,孙子在其书中一直强调“无形”的概念。他说:“运兵计谋,为不可测”(《九地篇》);“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虚实篇》);“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虚实篇》)等。其实武家又何尝不是如此,现代武术家李小龙的墓碑上有两行字:“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没有规则就是唯一的规则,上乘的武功最终都会达到一种无形无法的高妙境界。无形之形,造化幽秘,神鬼莫测;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玄妙之美,乃为大美、至美。

摘要:兵学与武术都是在战争中孕育的文化形态,二者同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同起源于激烈而残酷的军事斗争,这种天然的联系使《孙子兵法》不仅在战略思想、战术原则等方面给予武术诸多的启示,而且也使其在哲学、道德、思维等领域与武术实现了境界层面的会通与融合。

关键词:孙子兵法,中华武术,关系

参考文献

[1]韩凤芝.孙子兵法对武术技击理论的影响[J].天津大学学报,2005(1).

[2]倪南权.孙子兵法与武术技击战术[J].浙江体育科学,2000(1).

[3]方守度.从孙子兵法看兵学与武术的相通性[C].第六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

[4]乔凤杰.正出而谲用——‘武术与兵家’研究之一[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3).

[5]吴如嵩.徜徉兵学长河[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孙子兵法与谋略的学习体会 第4篇

选择孙子兵法与谋略这门课,并不是因为我对孙子兵法很了解,想进一步探索钻研;也不是因为宗老师上课不点名,可以逃课去干别的事,纯粹的只是因为我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步兵书;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选择了这门课。

《孙子兵法》中的许多名句为人们所熟知。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兵者,诡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等等。

上了这门课后,我才更深层次的了解《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为春秋时期吴国将军孙武所著,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等等,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

《孙子兵法》全书现存共13篇,《始计篇》,《谋攻篇》,《虚实篇》,《用间篇》这几篇主要讲的是作战谋略,强调在出兵前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定作战计划,要以智谋攻城,不专用武力,以虚探实,以实打虚,加之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最后取得战争的胜利。这与现如今商战的谋略思想不谋而合,或者说现如今的商界正是借助《孙子兵法》中的基本思想以此开展业界的战斗的。

《孙子兵法》对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也有很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书中要求一个军队的将领要智,勇,仁,严,信五德兼备,要恩威并施,文武兼用,更要严于律己,树立威信,霸道管理,厚道做人。

孙子兵法谋略思想与体育教学 第5篇

如今孙子兵法的精神不仅受用于军事,在政治、经济、外交、教育、管理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体育教学虽然不是战争,但同样需要运用智慧和谋略,去指导教学实践,培养学生,以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讨,如何运用孙子兵法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去指导现代的体育教学。

1 未战庙算谋略思想

孙子兵法在其首篇《计篇》,提出了统摄全书的重要理论,可以说为整书的总纲。曹操对“计”的解释为“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由此可知,此处的“计”,实指“庙算”,即君臣在庙堂上进行的军事战略筹划。

《计篇》末尾还提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1]”意思是说,还未交战,“庙算”阶段便能预测某方能取胜,是基于它筹划周密,取胜的条件较多;“庙算”阶段便能预测某方不能取胜,是因为它筹划不周,取胜的条件缺乏。战略筹划周密就有可能取得胜利,战略筹划不周密,就不可能取得胜利,更何况不作筹划呢!我们依据这些观察,谁胜谁负就会一清二楚了。

孙武的这个指导思想深受后世兵家重视,《古今图书集成》说:“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百战奇略》说:“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

同样,在体育教学中,“先谋后战”的“庙算”思想也是取得教学成功必须遵循的原则。只有做到了“先谋后战”才能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庙算”的内容孙子在《计篇》中把它总结为“五事”、“七计”,“五事”指道、天、地、将、法等五大要素,“七计”指:“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同样,在体育教学前,体育教师也必须通过主客观条件的“五事”、“七计”的分析比较,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情况周密考虑,因此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和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体育教学的中的“五事”、“七计”可用图1表示。

体育教师上课之前的“庙算”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因时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体育教学“庙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是改革创新的过程。

2 知彼知己谋略思想

知彼知己谋略思想是孙子在《谋攻篇》提出的根本的作战指导原则,也可以说是孙子兵法对《计篇》的进一步简述,目的是为了显示该思想的郑重。也是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精华之一。

刘庆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孙子兵法》关于战争知行关系最著名的观点。它包括,第一,知是战的前提和基础。打打仗不能糊涂、莽撞,敌情不明。‘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用间篇》只有了解影响战争的诸要素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战争决策,奠定胜利的基础,将帅也才能成为真正成为‘成功出于众者’的贤明之将。第二,要‘全知’、‘详知’。成狭义上说,‘知彼知己’,包括知我军和知敌军。但从广义上去理解,它应当包括一切与战争有关的信息,如敌军我军、天象气候、自然地理、诸侯盟友,等等。其中了解敌情是第一位的,但对其他情况的掌握也不可或缺。对战争信息不仅要知全,也要知详。因为在战略决策时,要用‘五事七计’来详细分析比较敌我政治、经济、军队建设、将领才能、治军训练以及地形地貌等各方面的情况。具体作战时,还要以用间、策之、作之、形之、角之等手段,了解敌人的作战企图和军队部署。对自己的军队,将帅也要对部下能力、军心士气,是否‘得地之利’,‘得人之用’等情况要烂熟于心,打起仗来方能‘动而不迷,举而不穷’《地形篇》。甚至在攻击敌人之前,还必须‘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用间篇》,以便实施用间和反间活动。第三,即要知敌天地之情,也要知道战争活动的必然规律,了解‘致人而不致于人’、‘示形动敌’、‘以众击寡’、‘避实击虚’、‘因敌制胜’等用兵原则。对这些原则的运用,当然要以先知为条件,但它们本身也是人们的认识对象。只有了解战争规律,掌握和正确运用用兵原则,按照规律制定自己的作战方案,才足以战胜敌人”。

值得提出的是,目前社会上有人把“知彼知己”说成“知己知彼”是不科学的。原因是孙子在了解信息时,一贯主张把了解敌人的信息放在首位,因为它的难度较大,所以要知彼在前,知己在后。

在体育教学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同样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体育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样也必须先“知彼”。体育教学中的“知彼”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体育教师要熟练掌握体育教学规律、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及儿童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等。其次,体育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技术水平、思想状况、学生之间的人体差异及班级的班风、学风、对体育课的认识和态度等。最后,体育教育还应该了解教材的内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校的器材场地设施等情况。

除了“知彼”,体育教育还应对自己有自知之明,包括自己的知识结构、运动能力、教案的准备、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的选用、科研能力等。然后教师再将“知彼”和“知己”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备课,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攻心至上谋略思想

《孙子兵法》不但强调天时、地利、兵器等客观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更强调将士的情绪、情感、性格特征、精神面貌、作战能力等心理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孙子兵法中对战士的作战心理、将帅心理和群体心理都有十分精辟地论述,印度的军史学家萨尔卡认为“孙子是提出心理战的第一人”。“攻心至上”是由《孙子兵法·谋攻篇》中“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将帅用兵艺术最高境界的全胜思想引申而来的。三国诸葛亮南伐时,马谡在给他提出的建议中称:“用兵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采纳了他的策略,七擒七纵孟获,果然达到了长治久安的效果。

如果我们把体育教学比作一场战争的话,那么我们也要遵循攻心至上的思想。一部分体育教师经常抱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太难教了。其实,这很大一部分责任在教师自己,我国老教育家陈鹤琴曾经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体育教育善于做思想工作,让学生彻底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的乐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会提高。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体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成为“知之者”,还要让学生成为“好之者”,最终成为“乐之者”,把体育锻炼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对于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研究,思考学生的动机,站在学生的立场体会学生的感受,然后对症下药,采取措施。方式方法要温和,但是要正好命中要害,犯了错误的学生,自然会乖乖认错,这比苦口婆心的说教和强行压制更让人心悦诚服。

4 正合奇胜谋略思想

奇正是孙子兵法用兵论的核心范畴。《孙子兵法·势篇》言:“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也?”孙子兵法本身对“奇正”没有展开论述,结合后人对此注疏来看,“正”主要是指常规战法,“奇”主要是指特殊战法,而兵力部署、明攻暗袭等无不与之有关,在攻守、进退等范畴中也可体现出它的原则。因此,可以将“奇正”引伸为特殊战术与常规战术,以及机动灵活、出奇制胜的作战方法。

这种“奇”、“正”结合,出奇制胜的观点和思想,对于体育教学来说,也是完全适用的,我们主要以教师的正面教学来面临学生,但在进行具体的教学工作时,却常因教材、学生及其他不可预测的因素而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实施体育教学,正所谓“教有常法而无定法”,与宋朝岳飞所说的“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12岁以上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可持续30min左右,年纪越小注意力持续时间越短。因此,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如果持续使用一种教学方法或练习手段,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大大降低,注意力则更易分散,从而降低教学质量。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及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自主教学法、游戏比赛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研究法、情境教学法等,或者及时变换练习形式,给学生新颖的感觉,以提高他们上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5 结语

孙子兵法与政治的 第6篇

现代篮球运动起源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变革和人们对新的生活方式的不断渴望和追求, 篮球运动的理论和具体的活动方式方法也在不断的创新、完善和发展。就如篮球界呼吁的一样, 要加强对世界篮球运动的研究, 把握趋势, 解释规律, 采取措施, 积极应对。为适应篮球运动发展趋势, 中国也要进行有特色的篮球运动改革。孙子革新进步的精神恰好能给我们篮球运动的发展以启迪和教益。

1 借鉴孙子“求于势, 不责于人”的“重势”

“任势”思想, 认清世界篮球变革的潮流, 准确把握其特点和规律, 自觉的投入篮球变革实践

孙子认为战略指导就是借助于客观形势的能动行为, 而不是纯粹的主观意愿。用孙子的话说就是:“木石之性, 安则静, 危则动, 方则止, 圆则行”, 只有顺时而行,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用孙子的观点讲, 势比人强, 所以他就把谋势、任势看成球队建设、竞赛指挥的首要追求。“谋势”就是要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客观形势。“任势”就是要正确利用客观形势。在本文中所说“势”就是篮球运动发展的总趋势, 认清这个总趋势, 才能够顺应整个竞赛时局, 掌握主动。

以孙子“重势”的观点看现实的篮球运动变革, 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以下两点。

1.1 把握大势, 明确方向, 积极地投入改革

进入21世纪,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进一步发展,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国际篮球运动改革迅猛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要适应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必需要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超前的战略意识, 在国际篮坛的大背景中思考和筹划。要紧紧把握当代篮球运动技战术的发展动态, 密切注视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顺应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正确制定和实施我国篮球队伍建设的发展计划。

1.2 面对现实, 找准当今我国篮球运动的历史地位和存在问题的具体应对方式

从当今篮球运动发展的进程来看, 当今世界篮球运动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 国际化发展趋势, 不同技术风格逐渐融合。 (2) 团队精神对球队成绩有重要地影响; (3) 篮球运动员的身高趋于稳定, 技战术更加全面, 攻守转换的速度是也越来越快; (4) 教练员、运动员的谋略更加凸现, 斗智斗勇贯彻比赛始终; (5) 三分球战术日益受到重视。在此看来, 这些特点在2004年奥运中已经表现出来。作为亚洲球队的代表的中国队在这些方面还和欧美国家篮球在技战术形态上存在着“时间差”。就像历史上西方国家用长枪大炮对付我国的大刀长矛一样, 存在着明显的优势。面对如此的之大的劣势, 我们只有在训练理念上走跨越式的道路, 最大限度的发挥后发优势, 努力地缩小“时间差”, 争取赢得2 1世纪的战略主动权。

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就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正确的处理好训练和比赛的关系。我国篮球运动员目前技术相对粗糙体能水平相对较差, 但是还必须要努力实现高水平的技战术配合, 这就面临着增进体能和提高技战术发展水平的双重任务。在这特殊阶段, 我们必须要以体能为根本, 以技术为基础, 以战术为主导, 以技术带动战术, 以战术推进技术, 努力实现体能、技术和战术平衡发展。总之, 要想赶上西方篮球强国, 努力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篮球队伍, 就要使我们的篮球运动理论、训练设施、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 都按照国际化和现代化要求进行彻底改造, 努力提高打赢未来比赛的能力。

2 借鉴孙子“以道为首”、“以人为本”战争理

念, 准确认识比赛主体, 在推进篮球运动变革中要始终把“固本”作为首要任务

孙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是“道、天、地、将、法”。其中“道”处在首位, 起着主导作用。在判断胜负的可能性的时候, 就要对敌我双方的基本要素加以对比, 看“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在条件对比中, 孙子主要是把战争主体的将帅和士兵的素质进行了对比。借鉴到篮球运动中也就是说, 将比赛双方的管理人员和运动员的素质进行对比。因为篮球运动和军事战争一样, “人”是主体, 即:由有“道”的教练员、球队经理等和训练有素、技术娴熟的篮球运动员的集合体。用孙子的理论讲, “人”就是篮球运动的主体, 居于支配地位, 而“天”“地”“将”“法”等则是在主体地位之下的客体, 是辅助条件。因此我们在对篮球运动诸因素认识的过程中就要主次分明、本末有序。这样我们也就能够理清改革思路, 使千头万绪的篮球运动改革分得出轻重缓急、本末主从, 在具体的操作方面抓住根本, 摆正关系, 获取改革的成功。

篮球运动的主体是人不是物, 推动篮球变革的原动力也是人, 特别是篮球教练员和运动员。从篮球的起源时期到篮球技战术水平高度发达的今天, 人都是比赛胜负的决定因素。这个“人”一般来讲是直接参与篮球运动, 通过场外指挥和结合自身的意志、智谋, 同对手进行对抗的人。这种人需要有高度的技战术素质、心理素质, 表现出强烈的比赛热情、顽强的比赛精神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教练员还要具有正确的竞赛理念和良好的战术素质, 和高超的临场指挥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具有主动意识和创造意识, 善于创造、改进、完善全队的战术系统, 掌握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只要有这样的球队主体存在, 就能够适应篮球运动发展的潮流, 能够立足于不败之地。在NBA风靡全世界的今天, 我们切不可陷入“个人单打、一两人局部配合决定论”的迷途。

自2000年悉尼奥运会以来, 接连举行的重大国际比赛, 不断给人们这样的一个认识:个人技术固然重要, 但是在信息技术全球化的今天, 技术决定论已经逐渐的走向次要的位置, 技术和战术的完美结合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从雅典奥运会和日本世锦赛美国“梦之队”接连失利的情况看, 过于强调个人技术已经不是篮球运动制胜之道。技术可以使比赛在场面上很精彩, 但不能够说明纯粹的个人进攻就是正确的。技术好可以成功地完成一次进攻或者是一时的进攻, 但是不能确保比赛的最后胜利。比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 既要着眼于一次进攻的胜利, 又要着眼于整个比赛的胜利。从2006年日本篮球世锦赛的比赛情况来看“群攻群守”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所谓的整体就是要把技术和战术进行完美地结合, 比赛中五名队员都要积极地进行配合, 把整体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所以要具有能够“谋万世”的改革者才能够把握住比赛胜利的决定因素。因此在篮球变革的大潮中, 不要只见“物”不见人, 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比赛的主体上。

3 借鉴“兵家之胜, 不可先传”的革新精神, 坚

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确立适应中国特殊国情的篮球运动变革的新理念

孙子认为军事活动的奥妙在于顺势应时, 因情就便, 不能墨守, 要求实事求是。在孙子那个时代, 这些观点的提出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例如, 在战争观念上, 不与当时的“去兵、去战”理论相附和, 而是高扬“兵者, 国之大事”的“重兵”论;不片面的讲“兵凶战危”的负面影响, 而是提出“兵者, 利也, 非好也”, 既承认它的负面作用也看到它的正面影响。在战争的目的性上, 是不讲仁义道德的, 而是提出“兵以利动”。在战争指导上, 主张通权达变, 要求因地、因时、因势、而战, 根据兵力“有余”和“不足”具体的选择攻守作战形式, 反对片面的强调进攻或者是防守。在作战手法上提出以“诈立”、“诡道”的用兵原则。在孙子看来, 一切军事理论和作战原则都不是先验的规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 而是像水一样因地而制流, 随器而圆方。孙子的这些见解对于那些因循环守旧、固地自封指导者和军事家来说无疑是超前的。

进入21世纪, 篮球运动的竞赛形态和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篮球强国正在由以往的单打独斗型向全面进攻、整体作战型转化。一系列崭新的竞赛理论在最近的几次世界大赛中渐露头角, 并且逐步走向主流。例如2006年世锦赛的希腊队个人技术全面, 整体配合意识良好, 高大队员外线技术细腻, 作风强硬, 面对强敌敢打敢拼等。因此, 我们要适应世界篮球运动变化的趋势, 关注当今世界上优秀的篮球队伍的建设, 学习其经验教训, 发展和创新本国的篮球竞赛理论。这就要求篮球工作者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适时的调整思路, 转变观念, 推陈出新, 坚持科学的态度, 历史地、现实地、发展地看待我国球队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打破陈旧的思维定势, 创立与现代篮球运动相适应的理论体系。

推进中国篮球运动变革, 必须要转变我们现存的竞赛思维方式, 树立新的思维理念。首先要把我国运动员对抗能力差这一问题进行彻底的解决, 由单一机械化地进攻思维改变成灵活多变的进攻思维;其次就是要变“要素型”竞赛思维为“体系型”的竞赛思维。从各种攻守位置独立发展、进攻手法各自相对独立相互之间的牵连性相对较弱的竞赛状态, 转换为系统高度集成的“系统对抗”。这是当今篮球运动改革的一条主线, 目的就是要建立真正的后卫、前锋、中锋三大位置、五位队员一体化, 使得比赛中各个队员之间的配合形成“无缝连接”, 创造最大的比赛效能;最后就是要变经验型的思维为创新型思维。在赛前训练要模拟对手, 演练应对对手的各种比赛方法和竞赛预案, 提高实战能力。

4 借鉴“践墨随敌, 以决战事”的开拓精神, 积

极创新和发展篮球竞赛理论, 为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篮球理论变革提供理论引导和支持

孙子认为军事斗争就是一种“无常势”、“无常形”的对抗活动。能够因敌制胜, 才是真正会用兵的人。同样在篮球运动中道理也是相同的。在篮球运功中, 以前成功的经验及其理论成果有真理性因素和合理性内涵, 但是它们决不是永恒不变的, 就像“五行无常胜, 四时无常位”一样。因此, 篮球理论的取向和篮球运动的行为选择都必须“悬权而动”, 推陈出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同样, 创新也是一个球队进步的灵魂, 一支没有创新能力的球队, 难以立于不败之地。当今世界, 随着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化技术在篮球运动中的广泛应用, 现有的指挥能力、医疗保障、对手的情报侦察等基本方面如果有与世界先进形势不相符的地方, 都有被变革的需要, 这其中首要的是篮球竞赛理论的创新。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篮球比赛的变革需要先进的篮球理论作指导。篮球理论的突破是篮球运动变革的核心内容。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新国际形势下, 各国的篮球队伍都十分重视研究先进的篮球理论。以理论创新牵引实践创新, 以理论先行争取把握未来比赛的主动权, 已经成为世界篮球运动发展的一个趋势。在当今, 传统的理论不断被突破, 新的观点、新的学说层出不穷。因此我们要拓展视野, 与时俱进, 科学地认识事物发展规律, 深刻把握国家和球队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从理论上突破前人, 突破常规, 突破禁区,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篮球理论变革。

5 结语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研究分析,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军事家孙子的思想在今天始终迸发着青春的活力, 它仍然是人们汲取智慧的不竭之泉, 对于解决当代篮球变革中的基本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也说明, 只要我们善于在古今文化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就可以利用古人的智慧为我们的现代篮球运动服务。在此, 就是要利用孙子的思想丰富当代篮球运动的制胜智慧, 在具体的篮球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孙子的军事思想作指导。

参考文献

[1]孙武.孙子兵法[A].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园艺产业下一篇:城市燃气规划设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