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内注射法教学设计

2024-05-18

肌内注射法教学设计(精选8篇)

肌内注射法教学设计 第1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肌内注射法”是人卫版《基础护理学》第2版第十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其内容安排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无菌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习了注射原则之后, 是一项实践性、操作性、技能性都很强的技术, 属于“三基”内容之一, 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护理技术。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1) 情感和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和做事态度, 培养学生尊重、关心和体贴患者。

(2) 知识目标

掌握肌内注射的定位方法和注射体位;掌握肌内注射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3) 技能目标

正确完成肌内注射的操作。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分析出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注射部位的选择和注射体位, 肌内注射的操作要点。

(2) 难点

肌内注射的定位方法, 进针手法。

二、说教法

根据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原则设计了理论学习和操作练习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多媒体课件, 灵活运用讲授、演示、观察等方法, 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吸引学生注意力;运用讨论、练习、纠错等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加深对肌内注射的印象。

三、说学法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 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 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因此,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在理论学习的同时, 配以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锻炼, 使学生掌握肌内注射法。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 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通过《喜剧学院》片段引出课题, 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 用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和目标, 使学生有心理准备。

2.新内容学习

多媒体课件讲解、示教演示, 循序渐进地讲解肌内注射法操作步骤。

(1) 观看操作录像

先观看一遍肌内注射法操作步骤完整的操作录像, 让学生对肌内注射在脑中有一轮廓性的整体认识, 再分步学习。

多媒体课件文本和图片演示, 配合清晰的语言讲解, 使学生对操作中的重点、难点有清晰地认识。采用注射臀实物演示和学生模仿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学习, 满足学生好奇心,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和感性认识, 并适时强调学生观察的态度和要点, 使学生学会学习。对于操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分解动作, 放慢速度, 结合多媒体多方位观察, 尤其是突出演示局部进针的动作, 使学生更直观地学习。

(2) 练习巩固

采用分组练习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练习能巩固所学知识, 促进技能的形成与完善, 但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请一位同学进行示范, 其他同学观察讨论存在的问题, 以巩固知识。采用老师误做, 学生纠错的方法, 着重于无菌操作和查对制度的知识巩固, 引导学生归纳出肌内注射的注意事项。有利于巩固知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精神。学生纠错时多鼓励, 增强学生自信心。

(3) 总结归纳

对照教学目标, 归纳总结所学内容, 强调重点、难点, 对不足之处采用适当方法补救, 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整理, 布置复习题。

参考文献

[1]毛讯.“青霉素G”说课设计探讨.卫生职业教育, 2007.

精密注射模设计要点 第2篇

随着电子、电信、医疗、汽车等行业的迅速发展,对塑件的精度、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精密注射成型要求塑件不仅具有较高的尺寸精度、较低的翘曲变形,而且还要有优异的光学性能,注射成型是最重要的塑料成型方法之一,如何提高注射成型技术水平,生产出高精度的塑件,创造高附加值的产品,模具设计是重要环节。在精密注射成型模设计中,除了应考虑一般模具设计事项外,还要特别考虑如下事项。

2 适当的模具尺寸精度

2.1 塑件尺寸精度与模具尺寸精度的关联

根据塑件图考虑模具设计、模具制作和塑件成型过程。首先从塑件图面尺寸求得模具图面尺寸,然后按模具图面尺寸制作模具,得到模具实际尺寸,再由模具得到成型塑件。但问题是如何保证塑件实际尺寸在图面所要求尺寸公差内。

2.2适当的收缩率

即使同一树脂收缩率也会因成型条件不同而不同,精密成型要求收缩率变化小,预计收缩率和实际收缩率尽可能无差异。当前收缩率的确定主要是通过整理以往类似塑件的实际收缩率来推定,也有用实验模求实际收缩率,再经修正,设计制作生产模。但完全恰当地推定收缩率几乎是不可能的,不可避免地要在试模后修正模具。为便于模具修正,在设计模具凹部尺寸时应将收缩率取小值,设计凸部尺寸时将收缩率取小值,设计凸部尺寸时将收缩率取大值。

3 防止产生收缩率波动

精密注射成型必须以确定的尺寸作为制怍模具的前提。然而,即使模具尺寸一定,塑件实际尺寸也会因实际收缩率不同而不同,所以在精密注射成型中,收缩率控制十分重要。

3.1 影响收缩率的主要因素

模具尺寸可由塑件尺寸加上收缩率求得,所以在模具设计时需考虑影响收缩率的主要因素。影响收缩率的主要因素有:①注射压力;②树脂温度;③模具温度;④浇口截面积;⑤注射时间;⑥冷却时间;⑦塑件壁厚;⑧增强材料含量;⑨定向性;⑩注射速度。但塑件成型后仍然存在收缩,影响成型后收缩的主要因素有内部应力、结晶度、温度、湿度等。

(1)注射压力的影响。注射压力对收缩率影响很大,注射压力大,收缩率小,塑件实际尺寸较大。在单个模腔内,注射压力内因塑件形状不同而不同,在多模腔内,各模腔内注射压力存在差异,结果各模腔的收缩率也不相同。

(2)模具温度。无论是非结晶树脂还是结晶树脂,模具温度高,收缩率大。精密成型必须将模具温度维持在特定温度,因此在模具设计时,必须注意冷却回路设计。

(3)浇口截面积。改变浇口截面积会使收缩率发生变化,收缩率随浇口尺寸变大而变小,这与树脂的流动性有关。

(4)塑件壁厚。对于非结晶树脂,壁厚大,收缩率大,对于结晶树脂,则必须避免壁厚发生较大变化。多模腔时,如果模腔壁厚有差异,收缩率也将产生差异。

(5)增强材料含量。用玻璃纤维增强树脂时,玻璃纤维含量越多,收缩率越小,流动方向的收缩率比横向收缩率小。为了防止扭曲、翘曲,还必须考虑浇口形状、位置和数量的影响。

(6)定向性。所有树脂都存在定向性,结晶树脂的定向性特别大,并因壁厚和成型条件不同而有差异。

3.2 采取措施

1 引言

随着电子、电信、医疗、汽车等行业的迅速发展,对塑件的精度、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精密注射成型要求塑件不仅具有较高的尺寸精度、较低的翘曲变形,而且还要有优异的光学性能。注射成型是最重要的塑料成型方法之一,如何提高注射成型技术水平,生产出高精度的塑件,创造高附加值的产品,模具设计是重要环节。在精密注射成型模设计中,除了应考虑一般模具设计事项外,还要特别考虑如下事项。

2 适当的模具尺寸精度

2.1 塑件尺寸精度与模具尺寸精度的关联

根据塑件图考虑模具设计、模具制作和塑件成型过程。首先从塑件图面尺寸求得模具图面尺寸,然后按模具图面尺寸制作模具,得到模具实际尺寸,再由模具得到成型塑件。但问题是如何保证塑件实际尺寸在图面所要求尺寸公差内。

2.2适当的收缩率

即使同一树脂收缩率也会因成型条件不同而不同,精密成型要求收缩率变化小,预计收缩率和实际收缩率尽可能无差异。当前收缩率的确定主要是通过整理以往类似塑件的实际收缩率来推定,也有用实验模求实际收缩率,再经修正,设计制作生产模。但完全恰当地推定收缩率几乎是不可能的,不可避免地要在试模后修正模具。为便于模具修正,在设计模具凹部尺寸时应将收缩率取小值,设计凸部尺寸时将收缩率取小值,设计凸部尺寸时将收缩率取大值。

3 防止产生收缩率波动

精密注射成型必须以确定的尺寸作为制怍模具的前提。然而,即使模具尺寸一定,塑件实际尺寸也会因实际收缩率不同而不同,所以在精密注射成型中,收缩率控制十分重要,

3.1 影响收缩率的主要因素

模具尺寸可由塑件尺寸加上收缩率求得,所以在模具设计时需考虑影响收缩率的主要因素。影响收缩率的主要因素有:①注射压力;②树脂温度;③模具温度;④浇口截面积;⑤注射时间;⑥冷却时间;⑦塑件壁厚;⑧增强材料含量;⑨定向性;⑩注射速度。但塑件成型后仍然存在收缩,影响成型后收缩的主要因素有内部应力、结晶度、温度、湿度等。

(1)注射压力的影响。注射压力对收缩率影响很大,注射压力大,收缩率小,塑件实际尺寸较大。在单个模腔内,注射压力内因塑件形状不同而不同,在多模腔内,各模腔内注射压力存在差异,结果各模腔的收缩率也不相同。

(2)模具温度。无论是非结晶树脂还是结晶树脂,模具温度高,收缩率大。精密成型必须将模具温度维持在特定温度,因此在模具设计时,必须注意冷却回路设计。

(3)浇口截面积。改变浇口截面积会使收缩率发生变化,收缩率随浇口尺寸变大而变小,这与树脂的流动性有关。

(4)塑件壁厚。对于非结晶树脂,壁厚大,收缩率大,对于结晶树脂,则必须避免壁厚发生较大变化。多模腔时,如果模腔壁厚有差异,收缩率也将产生差异。

(5)增强材料含量。用玻璃纤维增强树脂时,玻璃纤维含量越多,收缩率越小,流动方向的收缩率比横向收缩率小。为了防止扭曲、翘曲,还必须考虑浇口形状、位置和数量的影响。

(6)定向性。所有树脂都存在定向性,结晶树脂的定向性特别大,并因壁厚和成型条件不同而有差异。

3.2 采取措施

(1)保证流道,浇口平衡。单模腔多浇口以及多模腔中进行充模时,浇口要平衡。由于树脂流动与流道中的流动阻力有关,在取浇口平衡前最好先取流道平衡。

(2)模腔排列方式。为了使成型条件设定容易,要注意模腔排列方式。由于熔融树脂将热量带入模具,在一般模腔排列情况下,模具温度分布以浇口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在选择模腔排列方式时,既要取流道平衡,又要取以浇口为中心的同心圆状排列。

(3)冷却回路设计。模具温度对收缩率影响很大,同时冷却时间不同也会带来温度变化。从热交换效率来看,冷却液的流动应为素流,冷却回路最好设计为串联的折流板式。冷却时型腔与型芯处热量是不同的,热阻力也因回路构造不同而异,入口水温在模腔与型芯处具有较大差异,因此,精密成型模的冷却回路应采用型腔与型芯分别设计,并分别用温控机进行温度控制。

4 防止产生成型变形

成型变形产生的原因是收缩不均匀,有内应力,防止产生成型变形的措施有:

(1)选择合适的浇口数量。例如在设计中心有孔的圆筒形注射模时,必须在中心设置浇口。然而在树脂的流动方向与垂直方向收缩率存在较大差异,有产生椭圆的缺点。当中心孔有高精度圆度要求时,模具需设计成3个或6个浇口,还要注意各浇口的平衡。在使用侧浇口时,3个浇口将使圆筒状塑件内径增大,当外表面不允许有浇口痕迹时,使用内侧多点分浇口可以达到要求。

(2)浇口形状和位置。根据塑件形状选用合适的浇口,如同一环形塑件,采用侧浇口、点浇口、轮辐浇口和薄膜浇口成型后变形程度不同,其中薄膜浇口的特点是可看作长的矩形边缘浇口,通常跨越模腔的整个整度,提供较大的流动面积,充填时间快且充填均匀,翘曲变形小,特别适用于翘曲变形量大的塑料成型。

5 防止脱模产生变形

精密塑件尺寸一般较小,塑件壁厚较薄,有的还有许多薄筋。模具设计必须考虑在塑件不变形的情况下脱模。对于收缩率较小的树脂,当成型压力高时,需注意塑件易留在模腔内。用收缩率小的树脂成型齿轮时,齿轮部分模腔最好设计在顶出一侧的模板上。在用推杆时,需注意无变形的推杆数和顶压位置。带孔齿轮有型芯时,为了平行顶出,需设置顶出侧模板。对于角状塑件,可以使用冲孔模板顶出、用这种模板顶出可以防止产生变形。

一般精密塑件拔模斜度较小,为了减小脱模力,需镜面加工,研磨方向必须为拔模方向,按拔模方向设计出容易研磨的分块型芯。

6模具制造误差

6.1 按要求的加工方式确定适当的零件结构

为了获得所要精度的塑件尺寸,必须要有相应的模具尺寸,而保证模具尺寸需要有极高精度的机械加工。为了维持模具精度,耐磨性要高,为此需要淬火。用磨床及电火花加工机床加工淬火材料的精度可达0.01mm以内。由于用平面磨床无法加工封闭槽形,可选用“]”_形加工,但因“]”形强度差,需采用图1

所示的增强措施。

用电火花机床加工时,必须注意电极端的磨损变大。加工图2

肌内注射术说课教学设计 第3篇

1 说教材

1.1 教材分析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启蒙课程和核心课程, 是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临床护理课程的基础, 与护生今后从事的临床护理工作密切相关。课程所选教材为“十一五”规划教材, 以人的需要为编排主线, 内容设置科学合理, 适用于中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观看模型、播放录像、示教讲解、学生练习、考核等方式。本节课计划理论讲授1学时, 实践练习3学时。

1.2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中职二年级学生, 他们已具备一定的护理专业知识;同时已经到医院见习, 非常渴望学习注射技术, 对肌内注射学习有一定的自觉性;并且他们这个年龄模仿能力非常强。

1.3 教学内容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 本节课为一学时, 主要组成部分:肌内注射的概述, 常用的注射部位及定位法, 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1.4 教学目标

1.4.1 知识目标

掌握臀大肌的定位法以及肌内注射的操作方法。

1.4.2能力目标

(1) 正确完成肌内注射的操作。 (2) 具备运用相关综合知识的能力。

1.4.3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和做事态度。 (2) 具有良好的爱伤观念和无菌注射观念。

1.5 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和临床课程的需求, 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臀大肌的定位法及肌内注射的操作要点, 教学难点为肌内注射的操作方法。

2 说教法

“知识既是目的, 也是手段”, 传授知识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背下来,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运用知识。教学方法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 师生在教学过程的共同活动中采用的途径和手段[3]。笔者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2.1 教学方法

应用病例进行启发式提问, 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2.2 教学手段

本节课选在示教室上, 利用多媒体和臀部解剖模型、臀部注射模型、注射盘等教学手段, 再现知识产生的过程, 尤其是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以及臀部模型的应用, 易于突破重点, 简化难点。

3 说学法

学练一体教学模式的应用, 多媒体教室、示教室、操作练习室的利用, 把学生引导到自主参与式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观念由以教为重心转向以学为重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4]。

3.1 主动学习法

展示病例, 提出问题, 设置问题: (1) 什么是肌内注射; (2) 为什么要进行肌内注射; (3) 注射的部位在哪里; (4) 怎样具体实施肌内注射。通过以上4个问题, 学生可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培养其综合能力。

3.2 反馈补救法

在练习中, 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 以实现“培优扶差, 满足不同”。

4 说教学过程

4.1 合理分配时间

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有着鲜活思想的人,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 力求让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让学生享受学习, 体会探究知识的乐趣。

4.2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应用案例导入新课, 通过启发式提问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 改变枯燥乏味的灌输式教学,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5]。

病例:患者, 38岁, 淋雨后出现发热、流涕、鼻塞、咽痛、咳嗽等症状, 在家自行服药无效, 来院就诊。门诊大夫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开出医嘱:

苋:柴胡2 ml im tid

请问im指的是什么?假如你是当班的护士, 你如何给这位患者实施肌内注射?

4.3 呈现新课, 讲解肌内注射

明确具体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需要解决的四大问题, 即什么是肌内注射?为什么要肌内注射?注射的部位在哪里?怎样具体实施肌内注射?

(1) 什么是肌内注射?利用皮肤基本组织结构挂图,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引导其主动说出肌内注射的概念。

(2) 同学们是否有过注射给药的经历, 为什么要采取肌内注射?大部分学生回答:有, 因为要治疗疾病。由此引出肌内注射的两个目的。

(3) 护士选择的注射部位在哪里?注射部位:臀部肌肉, 为什么要选择在臀部呢?臀部肌肉有何特点?臀部肌肉丰厚, 且远离大血管、神经。最为常用的部位为臀大肌, 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

今天我们主要讲解臀大肌注射方法。

首先展示臀部解剖模型, 复习解剖学知识。

①观看臀部的肌肉组织, 找出臀大肌, 臀中、小肌。

②让学生自己找出臀部的坐骨神经。强调坐骨神经为下肢最粗大的神经, 注射过程中应防止损伤坐骨神经, 以免导致患者出现一侧下肢的疼痛、麻木, 甚至瘫痪。

③臀大肌注射部位的定位法:观看模型上的骨性标志, 同时让学生在自己身体上寻找这几个骨性标志。找到骨性标志后, 进行臀大肌注射部位定位, 讲解两种定位法。让学生主动参与, 亲身体验, 在自己身体上寻找注射部位并进行定位。同时, 在黑板上画图, 再次强调注射部位。

(4) 如果你是一名护士, 你如何给患者施行肌内注射?在施行肌内注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①通过录像观看肌内注射的操作步骤, 让学生对肌内注射有一定的认识。运用多媒体课件讲解注射部位及准确定位法。

②示教演示, 按规范步骤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边示教、边讲解, 操作中的重点、难点可通过不断重复和放慢动作展示给学生, 如利用多媒体将坐骨神经多方位展示给学生, 以加深学生印象。示教演示完毕, 让学生演示并评论优缺点。

实践课上, 学生分组练习, 每组4~5人, 组长负责督促,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各组练习期间, 教师巡视指导, 解答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体现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通过练习让学生总结出肌内注射的注意事项。

4.4 课堂小结

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强化教学内容, 回顾教学目标, 让学生全面理解, 形成知识网, 提升能力。注射术要通过多次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所以, 理论课上告知学生练习的重要性, 为下次实训课做好准备。

4.5 布置作业

作业既是学习任务之一, 也是本次课堂教学的延续。 (1) 臀大肌肌内注射的定位方法。 (2) 2岁以下的患儿选择的注射部位, 为什么?

综上, 通过说课活动, 一方面有助于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的医学专业教师[6];另一方面, 在说课过程中, 教师向同行和专家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依据, 对教育理念的更新, 教育方式的发展, 教育理论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教学过程的研究和反思, 无疑是一种可取、积极而有效的途径[7]。

参考文献

[1]张廷均.怎样撰写说课稿[J].教学与管理, 2002 (8) :31-32.

[2]鞠红霞, 刘柳, 林宁.关于高职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中“说课程”的认识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14) :5-6.

[3]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李斯伶, 张青.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波尔护理学院实践教学的特点与启示[J].护理学杂志, 2007, 22 (23) :13-15.

[5]李艳玲, 马锦萍.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 (11) :993-994.

[6]朱前进.说课———医学临床课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1 (2) :6-8.

肌内注射法教学设计 第4篇

1 对象

我校2006级护理中专生100名, 年龄16~18岁, 平均 (16.77±0.36) 岁, 均为女生。入学时随机分为2个班, 每班各50人, 学生各方面情况无显著性差异。随机将1班作为对照班, 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即教师讲授、示教 (2学时) , 学生进行操作练习 (2学时) , 学生间相互进行肌内注射 (2学时) ;另一班为实验班, 采用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模式。按照教学进度在第4学期第5周讲授肌内注射, 这时学生已完成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

2 构思与设计

2.1 设计项目教学过程

项目教学法由相互紧密衔接的几个步骤组成, 见图1。

2.2 设计子项目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及我校实际情况, 结合职业活动要求设计以实践性过程为平台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子项目, 这也符合项目教学法中强调的在做中学、实践中学, 以用促学[2]。自行设计的子项目结构, 见图2。

2.3 设计子项目基本情况及评价内容

评价分终末评价和过程评价, 以过程评价为主。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设计子项目基本情况及评价见表1。

3 实施

3.1 临床见习

按照授课计划, 在第4学期第2、3周, 在教师带领下, 学生带着问题去校外实训基地 (一所二级甲等医院) 进行为期2周的护理技术临床见习。

3.2 理论知识构建

在讲授肌内注射前一周,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复习人体解剖学中肌内注射涉及到的有关理论知识, 如关于臀大肌、坐骨神经、髂前上嵴等方面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重新组合, 生成新的知识, 如臀大肌的定位法。

3.3 宿舍自主训练

在讲授肌内注射前一周, 每人发放注射器1支, 要求以宿舍为单位, 利用操作技巧的迁移性, 自主在枕头上练习肌内注射的进针手法。在讲授肌内注射前3天, 以宿舍为单位, 学生间相互安置肌内注射涉及到的体位, 如侧卧位、俯卧位等。另外, 要求学生相互进行臀大肌的定位等。

3.4 组织课堂教学

安排2学时的课堂教学,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师课堂上检查学生各子项目完成情况并进行评价、归纳、总结, 理顺知识点间的联系, 并规范学生操作。

3.5 实验室模型训练

安排2学时课堂练习, 在校内实训中心分小组在模型上进行肌内注射的练习, 教师进行评价、督促、指导。实训中心课外向学生开放, 学生可随时进行练习。

3.6 学生间真实训练

安排2学时,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2人一组相互完成肌内注射, 同时完成皮内注射、静脉注射。

3.7 评价

每一子项目结束后, 学生真实填写子项目基本情况及评价表, 完成后交给教师, 教师给出适当的评语及分数, 并根据情况进行抽查。

4 结果

学生间真实训练结束后, 通过不记名方式对10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统计学生各种能力得到培养情况。共发放问卷1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有效回收率100%。调查结果见表2。

5 讨论

5.1 护理技术教学适合采取项目教学法

护理技术是一门集知识与技能于一体, 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求学生除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外, 还要掌握操作技能。此外, 与操作过程有关的一些理论知识点, 在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中已经学过, 一些操作技巧在各操作项目间可以进行迁移, 因此, 护理技术教学适合采取项目教学法。

5.2 项目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依据以学生为中心原则设计子项目, 既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 又要以项目为主线;既要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 又要以岗位能力为根本[3]。学生以小组形式, 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自主探索、训练与实践等方式完成项目。学生间相互学习、相互协作, 应用已有知识和技能, 发现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明确的任务, 一切学习和探索过程围绕该项目进行。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产生了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 并体会到主动学习的艰辛与快乐, 这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让学生终身受益。学生认为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与同学协作完成任务, 并摸索出其他知识与技巧, 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从调查问卷结果可以看出, 项目教学法有效培养了学生协作互助、自学、分析与解决问题、操作能力。

5.3 存在问题

项目教学需要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 而中职生普遍学习自觉性不够、学习热情不高、兴趣不持久, 为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 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 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个挑战。

摘要:目的探讨项目教学法在肌内注射教学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将2个班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班和实验班, 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 实验班采用项目教学法。结果项目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法。结论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肌内注射,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美娟.基础护理实验课应多种教学方法并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5) :119~120.

[2]徐利云, 谢洪波.项目教学法与儿科护理教学[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3) :470~471.

肌内注射法教学设计 第5篇

关键词:异位妊娠,甲氨喋呤,单次肌内注射,连续肌内注射,临床疗效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中最为常见的病症, 其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并且患者越来越年轻化, 其中以输卵管妊娠为最常见, 占所有病例的95%左右[1]。异位妊娠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和化学药物保守性治疗, 随着异位妊娠早期诊断的加强和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患者的增多, 药物保守性治疗已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2]。本文对我院妇产科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2例异位妊娠患者, 分别利用甲氨喋呤单次肌内注射和连续肌内注射进行保守性治疗, 比较其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旨在为异位妊娠的治疗寻找一个简便有效的方法。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2例异位妊娠患者, 年龄20~37岁, 平均年龄 (25.9±7.3) 岁。所有患者经妊娠检查、盆腔B超和血β-HCG等检查后确诊为异位妊娠, 并接受甲氨喋呤肌内注射保守性治疗。患者进行甲氨喋呤治疗的指征[3]:①异位妊娠未破裂, 无内出血或是流产;②妊娠包块直径≤4cm;③患者无药物过敏史及禁忌症;④血β-HCG<3000I U/L。随机将患者分为A组 (甲氨喋呤单次肌内注射组, 平均年龄 (26.3±5.8) 岁和B组 (甲氨喋呤连续肌内注射组, 平均年龄 (25.5±5.3) 岁, 每组41例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妊娠包块直径和病程等其他一般资料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患者按0.4mg/kg剂量给予甲氨喋呤连续肌内注射治疗, 以5天为1个疗程。B组患者按1.0mg/kg剂量给予甲氨喋呤单次肌内注射治疗。治疗期间对患者的血β-HCG水平进行监测, 同时利用盆腔B超对妊娠包块的缩小情况进行观察。

1.3 疗效判定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按以下评价指标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4]:治愈:患者用药1周后血β-HCG水平恢复至正常值, 妊娠包块缩小且腹痛等症状改善或消失;无效:患者用药1周后血β-HCG水平无下降或有升高, 妊娠包块未见缩小, 患者腹痛加剧甚至输卵管破裂内出血中转为手术治疗。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包, 对各组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来表示, 组间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临床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一周后其血β-HCG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明显, 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同时A组的治愈率为68.3%, 而B组的治愈率为85.4%, B组治愈率明显高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结果见表1。

*与A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B组患者发生注射部位肿痛、口腔溃疡和胃肠道反应等不良药物反应的比例低于A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异位妊娠是指孕卵在子宫腔以外着床发育的生理过程。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女性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逐渐增大, 异位妊娠的发生率也不断提高,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5]。异位妊娠一旦发生破裂或流产时, 容易导致患者腹腔内大量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抢救不及时会引起患者休克甚至危及患者生命[5]。随着人们对健康重视和产前检查的普及, B超和血β-HCG等检测方法灵敏度的增强, 绝大多数的异位妊娠均得到了早期确诊, 从而给予及时的处理。临床研究表明, 对于非破裂型的异位妊娠患者, 利用甲氨喋呤药物治疗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目的[6]。其避免了手术治疗和术后并发症对患者的创伤, 最大程度地保全了患者的生育功能, 这对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女性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使用两种不同给药方法进行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的比较, 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在治疗一周后其血β-HCG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明显, 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同时A组的治愈率为68.3%, 而B组的治愈率为85.4%, B组治愈率明显高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低于A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表明甲氨喋呤单次肌内注射较连续肌内注射简单、有效, 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治疗方案。

甲氨喋呤是一种叶酸拮抗剂抗代谢药, 其可竞争性的结合二氢叶酸还原酶, 从而抑制了四氢叶酸的合成, 进而干扰DNA和RNA合成, 最终抑制滋养细胞的复制和生长, 使异位妊娠胚胎停止发育, 坏死脱落后终被吸收[7]。虽然甲氨喋呤单次肌内注射保守性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但也要注意到在保守治疗过程中输卵管破裂导致的大出血情况屡见不鲜, 同时甲氨喋呤作为一种抗代谢类抗肿瘤药, 其药物毒副作用也应引起注意[8]。因此, 在治疗过程应密切监测患者临床表现, 如有异常情况及时给予处理, 同时做好随时中转手术治疗的准备。

总而言之, 相比于连续肌内注射甲氨喋呤, 单次肌内注射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方法更简便, 临床疗效较好, 同时药物不良反应相对较低, 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霞.甲氨喋呤肌注治疗异位妊娠的治疗与护理[J].当代医学, 2012, 18 (28) :59-60.

[2]郭文琪.甲氨喋呤三种方法治疗异位妊娠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7) :996-997.

[3]赵金娜.甲氨喋呤单次肌内注射治疗异位妊娠效果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 6 (11) :99-100.

[4]张胜英.甲氨喋呤单次剂量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观察[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9, 19 (4) :619.

[5]韩玲秋, 张华.异位妊娠全身用药保守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18) :2495-2496.

[6]刘辉.甲氨喋呤单次注射治疗异位妊娠[J].医药论坛杂志, 2007, 28 (14) :75.

[7]赵维娟.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32) :4601-4602.

肌内注射致晕厥原因分析及护理 第6篇

1临床资料

本组晕厥患者10例, 男7例, 女3例;原因:体质虚弱, 注射前精神紧张, 注射时有痛感及药物刺激, 年轻男性反应敏感;其中空腹注射6例, 首次注射4例;职业:农民、儿童、学生、工人、教师各2例。护理措施:立即平卧, 全身肌肉放松, 深呼吸, 精神放松, 口服50%葡萄糖溶液40ml+温开水60ml, 按压内关、合谷穴, 观察神态、面色、出汗等情况, 平卧休息30min。

2讨论

2.1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引起晕厥的原因主要是人的痛觉生理所致, 从知觉的生理过程看包括感受成分和反应成分2个成分, 即痛感觉和痛反应。痛觉是人体感受具有伤害性刺激的一种反应。一定强度的痛觉刺激, 常伴有痛反应出现, 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等, 同时伴有情绪活动如恐惧、精神紧张。肌内注射时, 患者的皮肤受到伤害, 同时患者的肌肉组织因药物刺激而感到疼痛, 从而患者的肌肉收缩、精神紧张, 反应性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引起头晕、心悸、全身乏力等表现[1]。情绪护理: (1) 解除患者思想顾虑, 给患者做好思想解释工作, 让患者事先有心理准备, 避免不必要的紧张, 给予心理支持; (2) 中医穴位按摩, 采用无痛注射技术, 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如注射时与患者交谈, 做到进针快、拔针快, 推药慢注射法, 在注射部位用手指或棉签刺激按摩穴位。

2.2 生理因素

疼痛是身体浅表和深部的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所引起的。疼痛的生理反应是指身体对有害刺激的威胁所发生的警告反应。疼痛较严重时, 引起机体交感神经兴奋, 出现乏力、虚脱、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数等晕厥现状。极度疲劳或虚弱时身体的抵抗力和控制反应降低, 对很小的刺激会产生与刺激强度不成比例的夸大反应。护理:注意休息、避免疲劳, 注射时做到“二快一慢”, 同时左手轻按摩局部肌肉, 使其放松。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嘱患者饭后1h注射, 当饥饿引起晕厥时, 口服50%葡萄糖溶液40ml+温开水, 平卧休息, 给予观察。

2.3 药物因素

各种药物对肌肉的刺激有所不同, 刺激性大的药物有青霉素、地塞米松、柳胺咖等, 刺激性小的药物有柴胡、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 (安痛定) 等。刺激性大的药物进入肌肉时, 患者感到疼痛, 也易产生晕厥, 有些油剂注射液如黄体酮等, 注射后不易被肌肉吸收, 易引硬块, 当再次注入到硬节时, 则会引起疼痛, 应避开此处注射。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 针头宜粗些长些, 且进针要深, 避免造成硬结和疼痛。长期注射患者要先检查局部是否有硬结, 应避开硬节部位注射, 以免加剧疼痛。在同时注射几种药物时, 按药物的刺激强弱先后注射, 先注射刺激性弱的药物, 再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 推药速度宜慢。

2.4 物理因素

肌内注射时由于物理因素引起晕厥, 挑选型号合适、无钩、无弯曲的锐利针头肌内注射。

2.5 身体素质

年轻人特别是男性成年人易发生晕针, 因为年轻人对刺激反应灵敏, 对痛阈值低, 易引起疼痛性出汗、头晕、面色苍白等。护理:心理支持, 勿饥饿注射, 注射速度一定要慢。

参考文献

不同药物肌内注射疼痛程度的比较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校2014级预选卫生士官(下称学员)183名为研究对象,学员一般情况见表1。

1.2 研究方法

为了避免不同注射部位注射对疼痛程度的影响,本研究全部选择臀大肌注射法。教学共6个学时,首先由1名教师利用PPT、多媒体、肌内注射模型示教等方法为全队学员讲解肌内注射的部位、进针方法及注意事项,时间为1学时,模拟练习1h,真人实做4学时。以联线法确定注射部位,即从髂前上棘至尾骨做一联线,其外1/3处为臀大肌注射部位。注射练习共两轮,第1轮全部学员都注射维生素B120.5ml;第2轮以练习室为单位采用抽签法决定注射药物分成3组,3组学员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给予维生素B12(山东方明药业集团生产,以下简称东药B12)、维生素B12(海南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药B12)、注射用水各0.5ml,进行肌内注射;注射完毕评估学员注射部位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3 疼痛评估

采用数字评分法评估2次注射后的疼痛程度,即用数字0~10代替文字来表示疼痛的程度,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中间次序表示疼痛的不同程度[2]。学员根据自己注射后疼痛程度在0~10之间打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第1轮注射后不同性别学员疼痛程度

不同性别学员注射同一种药物后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学员疼痛程度比男性学员疼痛程度明显。见表2。

注:与男比较,*P<0.05

2.2 第1轮注射后不同文化程度学员疼痛程度

文化程度对学员注射同一种药物后疼痛程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第2轮注射不同药物后疼痛程度

3组学员注射不同药物后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海药B12和其他2种药物后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东药B12和蒸馏水后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5。

注:与海药B12比较,*P<0.05

3 讨论

3.1 性别不同注射后疼痛程度存在差异

疼痛是个人的一种主观感觉,是不舒适的最高形式,疼痛的原因包括生理、社会和心理三方面的因素。生理因素是臀部肌肉注射后针头及药物刺激引起被注射部位软组织的创伤性疼痛,它是臀部肌肉注射疼痛的主要原因,也是不可避免的。不同的人对疼痛的内心体验不同,针头及药物的刺激在不同的个体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性。如身体瘦弱的人较身体肥胖者敏感;性格外向的人较性格内向的人敏感。对疼痛的敏感程度,除个体差异外,性别差异、心理因素都是影响疼痛程度的诸多因素[3]。本研究结果显示,女学员的疼痛程度比男性高,这与女性对疼痛的表达和希望引起关切的意愿更为强烈有关。而男学员一方面意志坚韧,耐受力也强于女学员,另一方面可能怕人笑话,不敢说,因而他们对疼痛的感觉会相对较弱。

3.2 注射不同药物对学员疼痛程度有影响

维生素B12是体内重要的营养素。主要参与体内甲基转换及叶酸代谢,对神经髓鞘中脂蛋白的形成非常重要;还能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防止恶性贫血。因其价格低廉、取材方便,因而作为基础护理教学实践所采用的注射药物。但是,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种药物虽然主要成分相同,由于其选用的辅料不同,因而注射后所致疼痛程度不同。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山东方明药业集团的维生素B12辅料为磷酸二氢钠和注射用水,磷酸二氢钠的水溶液呈酸性,0.1mol/L水溶液在25℃时p H值是4.5,而海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维生素B12其辅料为氯化钠,其水溶液p H值为7,酸性水解液对局部的刺激较中性水解液的刺激性要强,因而注射后疼痛感觉明显。灭菌注射用水为临床上常用的注射用溶媒,p H值5.0~7.0,渗透压为0,低于组织间液,肌内注射后与组织液混合,水份迅速进入细胞使其膨胀,刺激组织引起局部剧烈疼痛[4]。

3.3 合理选择药物,增加用药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两名学员在注射东药维生素B12后出现了轻微的过敏反应,三名学员注射注射用水后出现肌肉抽搐,并且其用数字评分法评定的疼痛程度分别为9、9、10分,高于平均得分(6.59±2.745)。这主要是由于注射用水的p H值和渗透压都和组织液不同,因而刺激性较大。因此,药品生产者在选择药物辅料时尽量选择水解后为中性的、渗透压与组织液相等的溶媒,以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和注射的舒适性,减轻注射后的疼痛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作为培养未来护士的护理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意培养护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患者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始终绷紧用药安全这根弦。

参考文献

[1]邓常青,王卫红,钟贵良.肌内注射实验教学的探索[J].家庭护士,2011,5(4):80-81.

[2]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40.

[3] 宗贝.臀部肌内注射中病人疼痛程度的观察及护理[J].家庭护士,2007,5(5):51-52.

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方法的分析 第8篇

苄星青霉素主要用于预防风湿热, 也可用于治疗链球菌感染、淋病、梅毒等, 其针剂为青霉素的二苄基乙二胺盐与适量缓冲剂及助悬剂混合制成的白色结晶性粉末, 在乙醇中微溶, 在水中极微溶。临用前配制成混悬液, 溶解时振荡药瓶会产生大量泡沫而引起药物残留浪费, 肌肉注射时容易阻塞针头致注射失败, 患者疼痛难忍。因此, 解除病人的痛苦, 提高一次性注射成功率, 减少药液的浪费非常重要。现将注射室于2007年10月-2009年9月将注射苄星青霉素的56例患者200针次, 随机分组进行了注射方法的探讨, 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56例患者, 男34例, 女22例, 年龄11~75岁。其中风湿热47例, 梅毒9例。预防风湿热, 苄星青霉素120万U肌肉注射, 每月1次;治疗梅毒, 苄星青霉素240万U, 分两侧臀部注射, 每周1次。注射前需作青霉素皮试。

1.2 材料。

江西洪达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1ml注射器, 5ml注射器带针头, 7号注射针头, 0.9%氯化钠注射液 (简称0.9%NS) 10ml/支, 石药集团中诺药业 (石家庄) 有限公司生产的苄星青霉素120万U/支。

1.3 方法。

将56例患者需要注射的200针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针次。两组间无差异, 两组均采用5ml注射器, 7号针头, 患者坐位, 由1名有经验的主管护师注射。对照组:按常规青霉素皮试20 min观察结果阴性者, 苄星青霉素120万U+4ml0.9%Ns, 采用振荡式快速溶解药物, 抽吸药液, 注射部位消毒, 常规排空气, 按“四快法” (进针快、回抽空气快、推药快、拔针快) 注射。实验组:据报道皮试患者在5min时呈皮肤阴性反应时, 10Mn、15min、20min均呈皮肤阴性反应。故本组采用青霉素皮试5mtn观察结果阴性者, 将4ml 0.9%NS沿瓶壁缓慢注入120万U苄星青霉素药瓶内, 药瓶轻轻上下颠倒几次后, 采用静止式溶解药物。皮试20min再次观察结果阴性者, 将药瓶横放于桌面轻轻滚动, 勿剧烈振荡药液配制成均匀的混悬液。注射部位消毒。抽吸药液, 排空气至注射器乳突, 更换针头, 勿排气, 按“三快一匀法” (进针快、回抽空气快、缓慢匀速推药、拔针快) 注射。将注射完毕的苄星青霉素空瓶放置到泡沫完全消失, 用lml注射器抽吸残余液, 计算药物残留量。

1.4 疼痛评估方法。

按口述言词分级法将疼痛分为4级:0级, 无痛;1级 (轻度) , 有疼痛但可忍受;2级 (中度) , 疼痛明显, 不能忍受;3级 (重度) , 疼痛剧烈, 可伴有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2 按照分组进行结果分析

2.1两种注射方法药物残留量对照组注射后。人每份的药物残留量最多9万u, 最少3.5万U, 平均5.5万u。实验组注射后每人每份药物残留量最多0.8万u, 最少0.45万U, 平均0.6万U。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2 两种注射方法疼痛程度的比较见表1。

2.3 两种注射方法一次成功率的比较见表2。

3 对实际操作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3.1 配制药液的方法的改进。

苄星青霉素在溶解过程中, 首先产生絮凝状态, 形成松散的絮状聚结体;经一定时间静放或振荡后, 由于Zeta电位 (指微粒吸附层与扩散层外面正负离子分布均匀处的电位差) 及助悬剂的作用, 聚结体逐渐分散, 形成混悬液。剧烈振荡可使Zeta电位增高, 聚结体分散加快, 但由于苄星青霉素药瓶内添加了缓冲剂及助悬剂, 振荡式快速溶解会产生大量的泡沫, 抽吸药液时造成药物残留, 注射剂量不够准确。药物残留量主要与产生泡沫的多少有关, 最多残留量可达9万u。本组实验皮试5min观察结果阴性者, 20min再次观察结果均为阴性。与护士的报道结果相同。说明皮试5min可以作为初步观察结果, 提前15min采用静止式溶解药物, 让药物微粒充分湿润, 聚结体缓慢分散。在静止式溶解过程中有少许药物沉降于瓶底, 抽吸药液前将药瓶横放于桌面轻轻滚动, 勿剧烈振荡, 配制成均匀的混悬液。将药瓶正放, 于液面之上注入4ml空气, 再倒置药瓶, 抽吸药液。这种配制及抽吸方法不会产生泡沫, 造成药物浪费极少, 使注射剂量更准确;也不耽误患者的时间。皮试20min再次观察结果阴性者可注射药物。配制好的混悬液不宜放置过久, 防止产生不易分散的聚结体。

3.2 更换针头的临床意义。

3.2.1肌肉注射快速进针时, 针梗与人体组织间摩擦产生热量, 加上人体的体温, 会使针梗温度升高。温度往往能通过影响混悬液的分散媒的粘度而影响微粒的沉降速度;温度升高, 分散媒的粘度降低, 微粒的沉降速度加快[引。临床观察发现针梗内的药液, 注射后因温度升高致微粒沉降加快, 在1~2s内极易阻塞针头, 造成注射失败。因此, 实验组抽吸药液后排空气至注射器乳头, 更换针头, 勿需再排空气, 使针梗内呈空虚状态无药液, 进针后不易阻塞针头, 提高了一次注射成功率。少量的空气<0.02ml/ (kg·min) 不引起生理紊乱。7号针头内仅有0.01ml空气进入人体, 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3.2.2注射器针头在配制药液时需反复穿刺瓶塞, 使针尖变钝或形成倒刺, 肌肉注射时切割组织增加, 至疼痛程度加重。相反, 注射前更换针头, 新的针头锐利无倒刺, 注射时可明显减轻疼痛。

3.3 在注射中患者体位选择。

通过观察实验, 注射过程中患者, 最好采用坐位注射, 因为卧位式注射即垂直推注时, 由于重力作用, 苄星青霉素中的颗粒易沉积于针头, 使针头堵塞致注射失败。坐位式即水平推注时, 注射器内药物浓度基本一致, 不易堵塞针头而一次注射成功。因此坐位式注射为进行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的最佳体位。体位可以提高一次性注射成功率, 减少患者痛苦。

3.4 注射过程中用时的掌握。

由于苄星青霉素水悬剂的颗粒在很短时间内易聚集成较大颗粒, 颗粒越大越不易通过注射针头。从开始注射到注射完毕时间不超过1·5 min, 否则注射易失败。

3.5 结论。

注射方法对照组“四快法”注射, 推药速度太快, 药液对局部组织的压力突然升高, 会增加患者疼痛程度。而实验组“三快一匀法”注射, 推药速度稍慢而均匀, 药液在针头内匀速流动, 不停顿就不会发生塞针现象;速度稍慢则可减轻疼痛。综上所述, 苄星青霉素采用静止式溶解药物, 更换针头, “三快一匀法”注射, 可有效提高一次注射成功率, 降低疼痛程度, 减轻了患者注射时的恐惧心理给药剂量更准确。而且注射方法简便、安全、易操作, 减轻了护士注射时的紧张情绪, 值得推广。

摘要:利用对比实验, 探讨减轻患者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的痛苦、提高注射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将56例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四快法” (进针快、回抽空气快、推药快、拔针快) 注射;实验组:“三快一匀法” (进针快、回抽空气快、缓慢匀速推药、拔针快) 注射。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注射成功率及注射后的疼痛程度, 最终得出结论。“三快一匀法”有效减轻患者疼痛, 提高注射成功率, 安全易操作, 值得推广。

关键词:苄星青霉素,四快法,三快一匀法

参考文献

[1]李志琴, 宋雁, 齐波.苄星青霉素的注射技巧[J].中国实用医药, 200 (923) .

[2]陈祖平.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的改进方法[J].现在医药卫生, 200 (96) .

[3]陈小平.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的技巧和护理要点[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25) .

[4]林军, 陈绵艾, 麦碧容, 李华喜.苄星青霉素注射方法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 (95) .

上一篇:休闲体育教育教学下一篇:学前教育的绘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