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评估与处理

2024-09-18

危险评估与处理(精选9篇)

危险评估与处理 第1篇

液化石油气引燃能量在0.2~0.3mJ,是极易着火的一种可燃物质,燃烧非常迅速。其闪点、自燃点都较低。爆炸极限约为2%~10%,即爆炸下限较低,爆炸范围宽,与空气混合后遇静电或明火极易爆炸。高度的火灾爆炸危险性,使得液化气储罐的火灾爆炸更是多次发生,并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液化气储罐爆炸具有危害大、损失大、影响大、难以扑救的特点。其主要破坏方式有三个:爆炸碎片直接破坏,冲击波超压破坏和热辐射破坏。爆炸后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和中毒,甚至引发二次事故。

某油气处理厂厂区内安装了4个1 500m3的液化气球型储罐,相邻球罐球心距离30米。有关设计参数如表1所示。

本文尝试对液化气球罐若发生爆炸时对人员和周围装置和建筑物造成的危害进行定量计算分析,同时找出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为预防和危险控制管理提供日常工作的依据,并给出合理化建议。

1 单个液化气球罐爆炸影响范围计算

在处理厂内的四个液化气储罐相邻很近,如果一个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势必影响另外三个球罐从而引发二次、三次连环爆炸,这属于BLEVE爆炸,本节不在详细计算分析,只考虑单个球罐爆炸所释放的能量。由于日常操作中,最易发生的也就是因误操作或球罐应力破坏、阀门垫片密封失效等原因造成的液化气泄漏,当泄漏的液化气在空中扩散,形成蒸汽云,一旦遇火花或明火即可爆炸,这就是蒸汽云爆炸(UVCE)。本节即基于UVCE爆炸理论对爆炸危害范围进行定量计算。

1.1 液化气TNT当量计算

爆炸能量是用TNT当量来表示的,因此目前对液化气火灾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超压一般是按照相同能量的TNT爆炸所产生的超压来确定。表2是1吨TNT爆炸后距离与超压的实验数据。

下面是TNT当量的计算公式[1]:

WTNT=aWfQf/QTNT×1.8 (1)

式中 a=0.04,蒸汽云当量系数;

Wf=ρV,爆炸燃料(液化气)质量,本文密度值取510kg/m3;

Qf,液化气最大放热量,一般为45 185~45 980kJ·kg-1,本文计算取平均值45 582kJ·kg-1;

QTNT,TNT爆炸最大放热量,取平均值为4 500kJ·kg-1;

1.8,地面爆炸系数。

本文计算范围为液化气球罐的液位5%~90%。计算结果见表3。

1.2 危害距离计算

爆炸发生后,其对周围人员和建筑(设备)的破坏主要通过三个方式:冲击波超压,热辐射以及爆炸碎片直接破坏和伤害,其中占80%的能量都是以冲击波的形式向外扩散,所谓冲击波,即容器破裂时,高压气体大量冲击,使它周围的空气受到冲击而发生扰动,使温度、压力、密度等发生突跃变化,这种扰动在空气中传播就成为冲击波。最显著的变现在压力上,是一个随时间、随距离皆衰减的阻尼振荡,因而它的破坏作用主要是由波阵面上的超压△P引起的。

根据蒸汽云爆炸冲击波超压计算经验公式[1],计算如下。

R1表示死亡半径,则有经验公式

R1/R0=(WTNT/Q0)0.37

式中 WTNT是液化石油气的TNT当量质量,kg, Q0=1 000kg TNT,则

R1=R0(WTNT/Q0)0.37 (2)

R2为TNT当量质量WTNT时重伤半径,

R2/R0=(WTNT/Q0)1/3

则重伤半径

R2=R0(WTNT/Q0)1/3 (3)

当超压△P=0.3×105Pa以下时,人员轻伤,记R3为轻伤半径,满足式(3),此时R0=43.3.

当超压△P=0.2×105Pa以下时,人员受轻微作用,记R4为安全半径,满足式(3),此时R0=57.1.

根据式(2)和(3),计算得到液位5%~90%时的死亡半径、重伤半径、轻伤半径和安全半径。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1.3 计算说明及结果分析

1.3.1 体积微元积分

对不同液位下液化气体积的计算采用了体积微元积分方法,精度越高计算结果越精确,考虑到爆炸发生时影响因素较多以及数据量的控制,计算时的划分精度为球罐直径的1%,即0.142m。如图1所示

ΔV=12(S1+S2)Δh(4)

1.3.2 计算数据分析

根据上节计算结果表3数据做 L~R1,R2,R3,R4的曲线图,即可通过曲线直接查询液位5%~90%内任意值的各危害半径和安全半径,如图4所示。

从计算结果及曲线图可以看到这样的趋势,当液位较低时,危害半径较小,随着液位增加,各危害半径和安全半径增长趋缓,但分歧越来越大,其中死亡半径增长最平缓,而安全半径变换最明显。

该处理厂有两个主要的人员集中点:处理厂内主控室、化验室、维修间,处理场外员工生活公寓,其中主控室、化验室、维修间相邻较近,与液化气罐区的距离约400米,从计算结果看,当球罐液位58%时,安全半径为400.6米,即主控室、化验室及维修班人员处于安全区域,所以运行期间应控制液位在58%以下,最好是液化气及时外输,尽量少储存。当球罐液位为最大值90%,达到球罐充装系数,此时的安全距离为465.6米,而员工公寓距离作业区距离远大于这个距离。

爆炸发生时往往是液化气泄漏一定量,而非全部泄漏,所以蒸汽云爆炸液化气TNT当量应在原数据上乘以某个系数,有研究者取0.3~0.5,本文计算结果上,对于死亡半径,乘以该系数的0.37次方,对于重伤、轻伤及安全半径,乘以该系数的1/3次方,由于无法确定系数值,且从安全的角度讲,选择最保守的情况,本文未考虑泄漏系数。

2 爆炸危害的预防和控制管理

根据以上实验及计算结果,笔者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液化气及时外输,减少库存,降低球罐液化气储量。四个球罐有管线进行气相压力平衡,同时有倒灌流程可以做到四个球罐液位相当,降低单个球罐储量,从而减小危险源。

2)确保罐区消防系统正常可靠。

3)球罐根部法兰、垫片、阀门是最易发生泄漏的地方,这些设备和管材都是从指定厂商采购,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同时加强日常维护。

4)安全附件完整,包括安全阀、液位计、温度表、压力表等。设置可燃气体探测仪,实时监测可燃气体浓度,及时发现液化气泄漏。

5)运行人员熟悉工艺流程和设备使用,控制好上游流程轻烃回收装置脱丁烷塔顶气的压力、温度等参数。

6)编制应急预案,定期演练。

3 结论

1)液化气具有易燃易爆特性,若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将对生产和人身安全造成极大危害。在爆炸事故原因中,因球罐根部法兰、垫片失效导致液化气泄漏后积聚,遇静电明火燃烧爆炸居多,因此加强对球罐根部法兰密封性检查至为关键。由于爆炸的危害距离随着发生爆炸的液化气TNT当量质量增加而显著增大,因此应及时外输,控制液化气库存保持在较低水平。

2)最保守的冲击波超压分析,58%的液位以下,控制室和化验室、维修班的人员在爆炸事故发生后是绝对安全的。

3)爆炸对周围设备的影响可能引发二次事故,液化气的持续燃烧所产生的热辐射对耐辐射强度低的设备管线危害较大,爆炸碎片抛射的不确定性也加重了事故的危害性。

4)确保日常运行的安全平稳,做好危险控制是防止事故发生的重要所在。平时要多举行事故应急演练,提高员工的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和心理素质。

摘要:液化石油气易燃易爆,特别是液化气生产与储运厂站的安全风险更大。本文首先通过对历史上多起液化气球罐事故原因进行分析,然后介绍了笔者所在单位某油气处理厂液化气球罐概况。为了评估液化气球罐爆炸的危害,论文中采用了较为常用的蒸汽云(UVCE)爆炸理论来对不同液化气储量爆炸能量所造成的危害半径进行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和风险评估。最后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从设备、工艺运行以及辅助系统、员工操作等方面提出预防和控制管理措施,并给出本文的结论。

关键词:液化气球罐,蒸气云爆炸,死亡半径,重伤半径,轻伤半径,安全半径

参考文献

危险评估与处理 第2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原则;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地质灾害问题的发生从本质上讲是由于地质环境发生变异的结果,而对于地质环境来说其是由众多因素组成的复杂體系,所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工作的实效关键点就在于如何对以上因素进行把控,从而建立起相应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的建立也是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重要基础,其原则如下:第一,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主要是指在进行评估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在当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之全面系统的反应出研究区域地质环境情况,并将评价目标和评估体系组成为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第二,分主次原则:该原则主要是指评估体系的构建应分清主次问题,主要应将对地质灾害危险性有着直接作用和重要影响的要素纳入评价体系中,适当舍去次要的要素;第三,差异性原则:差异性主要是指评估过程中的地域性差异,在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应更适当的对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进行分析,不能简单的对其他区域的评价指标进行套用。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平评估的基本原则

(一)分级和备案原则

在该原则基础上,应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工作分级进行,如果按照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性以及工程项目的重要性对其进行划分,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二个等级:首先在进行以及评估时,应在充足的基础材料上进行论证,并且以及评估工作的处理应有具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甲级资质证书的评估单位进行,其评估结果最终上报至省国土资源局进行备案处理。其次一级评估工作应在具有充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拥有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资质证书的评估单位才可进行该项评估工作,最终上报省级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备案处理。对于二级评估工作来说,其具体规范要求与一级相似,可以在参照一级评估要求的内容基础上,进行概略性的评估处理,具体可以由具各甲级、乙级资质证书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进行评估处理。

(二)分段评估原则

分段评估主要是按照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的不同以及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情况和危险程度以及拟建工程的具体特点,对待评估区域进行不同危险性程度的区块划分。与此同时,还应在地质灾害的性质、造成的规模以及对应的社会经济属性基础上,从致灾体的稳定性以及承灾对象遭遇的概率分析入手,将其划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随后按照不同区段对其进行场地适应性评估处理。

(三)选高不选低原则

该原则主要是指在某一区段内如果同时存在多种地质灾害类型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过程中,评估结果的选取应按照最大危险等级的评级为基准,从而做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就大不就小、选高不选低的原则。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分析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工作内容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调查灾情。针对需评估范围内曾经出现过的灾害情况进行充分的调研,可以借助地方志、地质灾害调查区划和地质灾害台账结果等资料,主要调查地质活动的特征、生态环境破坏、经济损失及重大人员伤亡等资料;第二,调查分析需评估区域。调查区域内灾害形成的原因、地理环境、地质环境等,着重分析复杂地质环境,从而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等级和发展方向进行评估,确定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第三,确定地质灾害。利用先进的测量和检测技术,对地质灾害的形态、规模和影响因素等进行确定,认真分析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发育和演变情况,对于泥石流情况,应关注沟口堆积的变化,并认真研究流域内崩塌和滑体的情况,从而评估地质灾害的性质及危险性。最后运用历史分析法、工程地质类比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登记划分。

(二)危险性评估的具体方法

1.航片分析

通过细化和分析航片,来对泥石流和滑坡等危害进行综合分析。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根据航拍的影像资料来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对某一地区一定时期内的地表运动规律和模式等进行总结分析,最后合理界定航片中存在的滑坡危险区。航片分析方法尤其适宜用在植物覆盖较少的区域,能够获取更加精准的结果。

2.地面测绘

地面测绘也是勘察中十分重要的一项评估办法。其主要是在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开展地面测绘工作,对地表地质结构的改变进行研究分析,重点预测其改变的无视和地表运动的规律,同时借助相关地质资料及地质勘查的结果,从而对于整个地表运动可能导致的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和界定。其中地面测绘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参考资料。

3.现场勘查

实际勘查滑坡和崩塌也是一种重要的;评估方法。其一能够对滑坡活动的特征和规律等进行确定;其二能够对建筑或者设施区域内受地质灾害影响的程度和范围进行鉴别。相对来说,确定滑坡及崩塌区对建筑和设施区域的影响范围难度相对较大,且比较复杂,需要借助综合对比和分析进行确定。而对于泥石流而言,需要调查泥石流出现的环境因素,松散物的分布、数量、趋势等,对稳定性和沟口堆积扇的发育等进行分析,并综合考察降雨、植被、人文环境等,这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分析与评估。

4.分析研究法

综合上述的勘察数据和资料,即可进行室内的研究与分析,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来模拟和分析灾害的趋势和波及的范围等。野外资料分析可以利用历史分析法、工程地质类比法、环境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与总结。地质灾害的预测则需要更加复杂的分析方法,如多因素分析法等,主要是对灾害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然后是对灾害区域的分析,利用的方法包括信息叠加法、多因素分析、模糊数学分析、层次法等等。

总之,通过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能够帮助预防和控制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工程地质基本情况,遵循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本原则,并选取有效的评估方法,方能切实提高地质灾害的应对效率。

参考文献

[1]毛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及范围确定[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4

[2]陈社斌,姬随波,陈转转.浅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确定[J].价值工程,2014,20

危险评估与处理 第3篇

关键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外走优势 (保护) 因素,危险评估与处理

住院精神病患者外逃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较为常见且棘手的问题之一。患者外逃不仅会使治疗中断, 而且还可能导致走失、自伤、他伤、伤害他人或其它多种严重后果, 常给患者、家庭、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极易导致医患纠纷[1]。精神活性物质是指影响人类情绪、行为、意识状态, 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人们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2]。而由于对精神活性物质滥用与依赖, 因吸食毒品导致精神障碍而住院治疗病例数量逐年上升, 非法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外走发生率较高[3]。因此, 为防止封闭式管理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外走, 控制意外事件的发生, 我院对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采取“精神疾病患者外走危险因素评估与处理表”, 结合患者的优势 (保护) 因素制定处理计划, 落实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13 年8 月~2014 年8 月就诊于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的287 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纳入实验组。符合ICD-10 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其中, 男性239 例 (86.1%) , 女性47 例 (13.9%) , 平均年龄 (37.14±10.23) 岁;合法类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189 例 (65.8%) , 如酒依赖患者;非法类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98 例 (34.2%) , 如冰毒、K粉、海洛因依赖患者。调取我院2012 年8 月~2013 年8 月住院患者的病历信息库, 经统计将262 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纳入对照组。其中, 男性223 例 (85.1%) , 女性39 例 (14.9%) , 平均年龄 (31.56 ±12.34) 岁;合法类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179 例 (68.3%) , 如酒依赖患者;非法类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83 例 (31.7%) , 如冰毒、K粉、海洛因依赖患者。两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等人口学变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处理方法

1.2.1 对照组262 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外走危险因素评估表”和护理防范措施。

1.2.2 实验组287 例实验组患者采用自制的“精神疾病患者外走危险因素评估与处理表”, 责任护士对照该表系统全面地对患者的动静态危险因素和优势 (保护) 因素进行评估和分析, 再将评估出的潜在和存在的外走危险因素进行分级和连续性的动态评估, 最后结合危险等级和患者的优势 (保护) 因素制定处理计划及落实护理干预措施。

1.3 评估量表通过文献回顾和样本试验研制的“精神疾病患者外走危险因素评估和处理表”, 同质性信度Cronbach系数为0.87, 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且性能稳定, 结构效度良好。本表多角度、深层次地给予患者实施动态评估。内容包括:静态外走危险因素、动态外走危险因素、优势 (保护) 因素和处理计划等4 个方面。其中, 静态危险因素包含曾脱离治疗、曾有外走的言语及准备和曾发生外走的行为等3 个条目, 动态危险因素包含自知力缺乏、不适应住院环境、孤独、精神症状支配和有外走的言语及准备等7 个条目, 优势 (保护) 因素包含患者对疾病有一定认识、住院治疗依从性高、良好的适应能力及能获得朋友亲人的支持与照顾和药物治疗有效等5 个条目。静态、动态危险因素和优势 (保护) 因素每项分值为1 分。静态和动态危险因素两者总分10分, 总分≥5 分为高危外走者, 总分3~4 分为中危外走者, 总分≤2 分为低危外走者。优势 (保护) 因素分值单独计算。

1.4 测评方法首次测评在患者入院72 h内, 以后每周一次动态评估, 测评由有3 年以上精神科工作经验, 并取得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进行, 参加测评的护士测评前集中进行培训和考核, 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测评者一致性K值为0.83。护士长每周进行一次质量监控。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4.0 统计软件, 行t检验和 χ2检验。

2结果

2.1 查看全院外走不良事件统计表, 收集全院外走患者基本信息, 见表1。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情况, 见表2。

2.3 综合表1 和表2 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外走比例分别占全院外走患者的67%和100%, 而非法类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比合法类患者外走发生率高, 经统计学处理, 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这与王达平[3]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2.4 表2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物质类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患者外走行为的发生率为0.6%, 对照组患者外走行为的发生率为2.2%, 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3.1 “精神疾病患者外走危险因素评估与处理表”为护士提供了对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外走行为的有效预测工具

传统的外走风险评估如临床评估、回想评估主要依赖于临床工作经验、临床会见、病史作出评估判断, 这种评估缺少结构和组织, 临床医护人员的主观印象起主要作用, 因而缺少信度, 效度也很有限。同时, 本研究结果表明,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外走比例分别占全院外走患者的67%和100%, 这可能与患者对精神活性物质的心理依赖、认知功能, 以及不适应封闭式管理的住院环境有关, 以致外走的几率比其他精神疾病患者更大。而精神科护士必须对患者的外走行为及时预测, 才能严加预防和及时处理外走行为的发生。本研究从众多相关因素中筛选静态和动态的外走预测因子, 设置精神疾病患者外走危险分级评估标准, 通过对患者外走行为可能性进行数据化评估, 帮助护士及时、快速识别高危患者, 减少对外走患者预防护理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并通过与患者或家属的深入交流, 将其现有的优势 (保护) 因素针对性地运用于处理计划中, 从而降低外走行为的发生。

3.2 优势 (保护) 因素运用于评估表的处理计划中, 有效减少了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外走行为的发生率

本资料中实验组患者外走行为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 显示了优势 (保护) 因素运用于处理计划中的积极作用。对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实施治疗和护理干预是多方面的。首先, 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广泛地宣传各种毒品的危害, 鼓励患者充分认识毒品的危害性, 最大程度地减少毒品复吸;对伴有严重精神病性障碍的患者还应针对精神症状的特征开展个体化治疗护理, 减轻患者恐惧、抑郁和悲观情绪, 从而为缩短疗程、早日康复出院作好心理铺垫[4]。其次, 帮助患者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鼓励患者从事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公益活动, 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依从性, 消除患者对精神活性物质的心理依赖, 改善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因此, 在本评估表中处理计划不再局限于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住院环境, 根据患者外走危险水平加强巡视频次、进行隔离和保护性约束, 鼓励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等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而更多注重于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和交流, 让家属主动参与相关的医疗护理活动, 从中挖掘患者现有的优势 (保护) 因素, 从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个人应对技巧、疾病认知和心理治疗等多角度制定具有心理支持性的护理处理计划, 并落实护理干预措施, 从而减少外走行为的发生。

3.3 精神疾病患者外走危险因素评估与处理表注重个性化的评估和护理, 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

本评估表不仅针对患者外走危险水平实施了外走危险分级管理, 还实行了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 使责任护士根据患者行为实施动态评估, 严格按照评估表中制定的处理计划, 落实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 减少了护士在工作中的盲目性。在责任护士与患者及家属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家庭、工作情况、疾病的认知、以及可能获得的社会支持, 再针对性地向患者实施健康教育, 提供可能获得支持途径的信息, 使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掌握良好的应对技巧, 帮助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评估患者不同的个体特点和多方面的优势 (保护) 因素, 充分体现出本评估表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因此, 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让患者在治疗、康复的过程中得到适合于个体的护理和健康指导, 是减少外走行为发生的关键。

4 小结

本项目提供了简单有效、操作性强的预防外走行为的预测工具, 对精神科护士如何预防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外走行为的发生具有较实用的指导价值。实施“精神疾病患者外走危险因素评估与处理表”, 使护理人员从思想上重视和提高了主动防范意识, 克服了因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对防范工作缺乏预见性和主动性;使预防外走护理工作常规化、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 从而进一步丰富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 减少住院患者因外走行为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确保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凌红.精神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7.

[2]郝伟, 江开达.精神病学[M].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73.

[3]王达平, 韦少凤, 徐健雄, 胡文生.物质依赖科住院患者逃跑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8, 3 (3) :239.

简易评估,让村民远离危险 第4篇

“虽然建房的时间延长了一些,前期的投入也增加了,但想到以后能够住得安全,心里就觉得很踏实、很值得。”当记者问及对村民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的看法,这是家住株洲市芦淞区五里墩乡新庄村的易英明说的第一句话。

在7月份建房选址时,村民易英明向芦淞区国土资源局提出了村民建房地质灾害评估申请。几天后,来自湖南省地质勘查局416队的地质灾害专家对选址进行了踏勘,认为选址处容易触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并提出了逐级放坡、修建挡土墙与排水沟等防护措施。出于安全考虑,易英明听取了专家的建议,在专家的指导下采取了系列防治措施。

2013年,为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特别是避免或减少村民建房选址以及建设过程中引发新的地质灾害,株洲市国土资源局选取了芦淞区、炎陵县开展了村民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工作试点。

易英亮家的建房选址正是2013年株洲市试点村民建房地质灾害评估的缩影与写照。

建房引发地质灾害频繁

湖南省作为一个以山地、丘陵为主的省份,山地面积与丘陵面积占比超过65%,多山地、丘陵的地形地貌决定了许多农村村民不得不依山建房。此外,在中国农村地区,风水意识也让很多村民选择在山坡等地区建房。

与在地势平坦地区有所不同,选择在山坡位置建房,无疑增大了许多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南方地区,在暴雨季节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此外,近年来,因采矿、切坡建房等人为原因引发的地质灾害数量也逐渐增多,特别是切坡建房。许多农村村民因为建房选址缺乏科学认识,加上对地质灾害防治不够重视,在采取切坡的方式建房时候,没有实行逐级放坡,导致坡度较陡;也没有在屋后留足缓冲空间,没有修建挡土墙与排水沟,没有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为地质灾害的发生留下隐患,在暴雨作用下常常引起房屋坍塌,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株洲市在已形成的农村地质灾害隐患中,村民建房引发形成的比例高达80%。以株洲炎陵县为例,全县已查明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为167处,其中有35处是由于村民切坡建房与选址不当造成的。

根据目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因村民建房引发的地质灾害应由村民自身承担。而在广大农村地区,许多农民家境较为贫困,无力承担动辄数万元的地质灾害治理费用,或搬迁至其他地方另行选址建房;而依靠政府或各级部门从其他渠道筹集经费难度较大,导致地灾隐患点不能及时有效治理,危害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有一次,我们去到一个村子里面查看地质灾害情况。有一户在山坡附近建房的村民,因为选址不当,没有在屋后留足空间,在一次滑坡灾害中,从山上滚下来的石头将房屋砸开了一个大洞,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因无力进行治理与搬迁,该户村民只能继续住在砸坏的房子里,随时有可能再次遭遇灾害。”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巫智敏向记者回忆。

株洲免费地灾评估机制

2013年,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制定了株洲市村(居)民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工作制度,选取了芦淞区与炎陵县作为试点地区,并将此作为全年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之所以选取芦淞区与炎陵县,是因为这两个地方以山地、丘陵为主,一方面可供建房选址的平地较少,村民不得不选择依山而建;另一方面,这两个地方村民建房的需求量较大。”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监测站站长李竑光介绍。

根据制度规定,在“一区一县“的试点工作中,当地村民如有建房需求,可以去当地国土所提出申请,国土所受理后赴选址现场去勘查。如果地形比较简单,地势比较平坦,国土部门按正常程序审批。

“如选址情况较为复杂,那我们就向村民出具《地质灾害隐患告知书》,告知村民该处选址可能存在地质灾害安全隐患,由村民自愿向国土资源中心所提出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申请。”株洲市国土资源局芦淞分局副局长陈华介绍。“受理后,国土所将村民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申请表交给县市区局地环股,由地环股统一邀请专家到现场踏勘。”

根据现场踏勘情况,如果专家认为选址可能引发严重地质灾害,则建议另行选址;如通过防治可以避免,则提出有效防治措施建议。由村民自主选择按照专家的建议进行治理。

目前,村民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费用主要由各县市区局承担,从每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中列支,村民不负担任何评估费用。

据悉,今年试点的“一区一县”共审批村民建房285户,其中采取简易评估的37户。经专家现场踏勘,不适宜建房需另行选址的2户,另有3户专家提出了防治指导意见,有2户按专家意见采取了防治措施,保障了5户27人生命安全,避免约30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根据取得的良好反响,株洲市拟将于2014年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施行。

难点与前景

尽管简易评估能够有力避免村民建房引发的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然而,在试点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最突出的问题是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制度刚试行不久,由于缺乏了解,村民的接受程度不一。比如,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有些村民能够按照专家给出的防治意见采取放坡与修建挡土墙、排水沟等工程措施,但是也有许多村民认为这是增加了一道审批环节,延长了建房时间。”巫智敏介绍,“甚至还有一些村民出于利益角度,认为建议评估会增加建房成本,不愿意听取专家的防治意见,采取防治措施。”

此外,因为建房村民较为分散,建房时间前后不一,特别是一些离市区较远的县市等,专家现场踏勘不方便,因此提供技术服务困难。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下一步将加大宣传力度,让老百姓充分了解地质灾害评估的运行机制,消除增加费用、延长建房时间的认识误区。”巫智敏谈及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同时,要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在2014年全市推广施行的时候,让它成为保障全市农村村民生命与财产安全的有力屏障。”

危险评估与处理 第5篇

电力工程项目遍布全国, 许多电力工程都面临着滑坡、沉降、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的严重威胁。电力工程是生命线工程, 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将给国民经济带来惨重损失。因此, 电力工程开展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加强电力工程抗御灾害的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同时, 对于已建或正在建设的电力工程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勘查、设计、监理和施工工作。

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技术要求

电力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执行行业标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试行) , 要注意与勘察规范的衔接, 相关的规范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2001) 、《火力发电厂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 (DL/T507421997) 、《架空送电线路大跨越工程勘测技术规定》 (DL/T5049295) 等。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及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区范围, 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面积之内, 应依据建设项目特点及地质环境条件确定。若危险性仅局限于用地面积内, 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若危险性的来源或影响超出用地范围, 则应依据地质灾害种类特征, 适度扩展评估范围。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内容包括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危险性;拟采取的防治措施等。

根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规定,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进行,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划分为三级, (见表1) ,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 (见表2) 。

(注:每类5项条件中, 有一条符合较复杂条件者即划为较复杂类型。)

对于输变电线路及大范围的工程项目, 必须将地质灾害的易发区段和危险区段及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点作为评估的重点。

一级评估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地质灾害是否危害建设项目安全、建设项目是否诱发地质灾害、因治理地质灾害增大的项目建设成本等进行全面的评估。

二级评估应将地质灾害对建设项目的影响或危害以及建设项目是否会诱发地质灾害进行分析或专项分析。应基本查明评估区内存在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模对拟建项目可能产生的危害及影响。预测评价工程建设可能诱发的灾害类型及危险性。对评估区内重大地质灾害应参照一级评价要求进行评价。

三级评估可以从简, 对建设用地范围内是否存在地质灾害及其潜在危险性进行定性分析确定。初步查明评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工程建设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危害以及对评估区地质环境的影响。

危险性评估包括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对于受自然因素影响的地质灾害, 评估时应考虑自然因素周期性的影响。现状评估是指对已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任务是根据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稳定状态、危害对象进行危险性评价;对稳定性或危险性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作较深入的分析, 判定其性质、变化、危害对象和损失情况。

预测评估是指对工程建设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任务是依据工程项目类型、规模, 预测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 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及影响, 评价是否会诱发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以及灾害的范围、危害。

综合评估的任务是根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情况, 采取定性、半定量的方法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 对土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估, 并提出防治诱发地质灾害或另选场地的建议。

2 电力行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析

多年以来, 各电力勘测单位在工程实践中遇到了地壳活动灾害、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地面变形灾害、地下工程灾害、城市地质灾害、河、湖、水库灾害、海岸带灾害、海洋地质灾害、特殊岩土灾害、土地退化灾害、土水污染灾害、水源灾害等12大类40多种几乎所有地质灾害类型。

在电力行业, 高中压输电工程、大中型变电所、跨越塔等都可能是国家或省级大、中型建设项目, 按照法律赋予的责任, 我们应该进行并且应该做好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为国家防震减灾工作把好关。因此, 地质危险性评估工作也将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3 电力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分析

(1) 地壳活动灾害 (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活动等) 分析断层活动性是电力工程地震地质工作的核心工作之一, 包括区域、近区域、施工地址稳定性评估和能动断层鉴定手段对断裂构造进行勘查并评估断层活动性。

(2) 地面变形灾害 (包括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 地面塌陷在我国可分为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及黄土湿陷三种, 它们对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严重危害, 而且随着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日益增强, 其危害程度越来越大。

对于采用桩基础的工程, 当地面沉降发生在桩长范围内, 对桩基还会产生负摩擦, 也可能造成地面及地下管道开裂。因此, 在发生大面积沉降的地区建电站, 要评估地面沉降对电力工程的影响及相应的措施。

(3) 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是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 对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仅次于地震。

(4) 地下工程灾害 (如洞井塌方、冒顶、鼓底、突水等) 电站基坑大面积开挖, 最深处近10米, 虹吸井基坑深10余米。在软土地区基坑开挖工程桩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移、抬升等是工程常见病。

软土地区桩头位移的主要原因是地基土中超孔隙水压力来不及消散。在某变电站工程中, 在工程桩施工前打设了十字塑料排水板, 加快超孔隙水压力消散, 开挖过程中埋设了深层土体位移监测、孔隙水压力监测、桩顶位移监测等措施, 保证了工程桩的质量, 解决了软土地区桩基工程桩头位移的的难题。

4 结束语

(1) 电力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应该引起电力建设单位、勘测设计单位以及主管部门的重视。在电力行业, 高中压输电工程、大型变电所、跨越塔等大、中型建设项目应该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2) 电力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和电力勘测设计密切相关的, 电力行业一直重视地质灾害防治的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工作, 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和装备完成电力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危险评估与处理 第6篇

1.1 石油化工工艺的危险性

化工工艺是指通过原料处理、化学反应、产品精制等化学生产方法, 将原材料转变为产品的过程, 这些过程通常需要相应的操作条件要求, 并需使用特定的仪器和设备, 使材料发生物理学上或化学上的变化, 而危险化工工艺就是指在化工生产过程中, 可能导致中毒、火灾或爆炸等安全事故的工艺。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主要是将石油、天然气等原材料, 通过相应设备使其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变化或化学反应, 其工艺普遍具有连续性强、操作复杂的特点, 原料、产品中包含大量有毒、有害、易燃、易爆、高腐蚀性的物质, 且反应多是在高温、深冷、高压等特殊环境下进行的, 因此反应装置的运行、检修、运输、安装等环节也普遍存在危险性。

1.2 石化工艺危险源的具体分析

(1) 危险化学品。国务院颁发的危险货物品名表与危险化学品名录中, 将危险化学品分为爆炸品、压缩与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及自燃固体、氧化物及过氧化物、以及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等几大类。可以说, 这些化学品在石化生产中都有所涉及, 其中一些还是重点石化工业的主要原料与产品。以其中的主要危险气体而言, 最为常见的就包括液化石油气、氢气、氨气和硫化氢气体等, 液化石油气作为一种从油气田或石油炼制中获得的碳氢化合物, 可以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或燃料使用, 但它同时也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 并具有很强的挥发性且极易受热膨胀, 在大量被吸入人体后, 还会导致窒息中毒等问题;氢气作为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 生产中需加入氢气通过去硫和氢化裂解来提炼原油, 但气体具有无色无味、燃烧火焰透明等特性, 因此发生泄漏时, 通常很难被察觉, 一旦液氢外泄至空气中, 就有可能与空气混合引发燃烧爆炸事故;而其他常见的氨气、硫化氢气体等, 也各具可燃性、腐蚀性等危险, 必须妥善管理, 加强预防控制。

(2) 反应装置的危险性。石化生产设备的危险性主要来自其生产原料、产品、以及相关工艺条件, 催化裂解、常减压蒸馏、延迟焦化以及汽油加氢等工艺中, 设备的安装、运行, 及维护都面临一定的安全风险。以催化裂化装置为例, 该装置主要包括反应器和再生器、加热炉和辅助燃烧室、裂解余热锅炉、油气分离器、气分装置等。生产过程主要包括原料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再生和产物分离3个主要工艺流程, 以原油蒸馏所得的馏分油为原料, 在热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裂化反应, 以获得轻质油品和液化气等产品, 其原料与副产品、产品均易于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气体,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有毒, 且易泄漏, 具有中毒危害。故整个装置具有易燃、易爆、有毒等危害特性。此外, 工艺中的高温、高压等工艺条件和装置自身的缺陷等也构成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性因素。

2 重视风险评估加强安全管理

要全面控制石化企业化工工艺中的危险性因素, 就必须建立安全生产数据库, 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为支撑, 通过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实现生产全过程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安全方案设计、费用计算等一系列高效管理工作。

2.1 危险源辨识

应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生产过程对其工艺中各物质与装置的固有危险性、危险物质容量、温度、压力、操作方式、反应放热与腐蚀性等多个项目分等级赋值并进行累计计算, 所得的危险程度再结合其风险指标、危害程度及后果、控制方案等建立完备的资料数据库。以危险物质容量为例, 该指标是针对工艺装置中各种反应物的含量, 参考《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或《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等标准进行分级, 含量的计算应以反应物的反应形态为标准, 有触媒的反应还应去掉触媒层所在的空间。在计算机的自动识别和控制程序设计中, 还应完善系统中的查询、保存、修改等功能。

2.2 安全评价

石化生产的安全评价具有多目标、多属性的特点, 单一的评价方法并无法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的特征、危险程度, 因此应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 提供多种评价方法再进行优化。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预评价、中间评价和现状评价, 工厂设计的安全性评价、安全管理的有效性评价、人的行为安全可靠性评价、作业环境和环境质量评价以及物质的物理化学危险性评价等, 实践中应将多种方法相结合, 并引入行为矫正技术, 模糊数学理论、层次分析法、风险指数法等, 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2.3 其他管理内容

其他管理内容包括方案设计与评估、数据管理、预算管理等。要确保安全辨识与评价的可靠、实用, 必须对包括生态环境污染等内容在内的危险辨识及控制、工艺路线的科学性、作业的安全性、以及工程进度计划等方案进行综合评估;而针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 数据库应具有运行稳定、更新快、可扩充的性能, 预算管理则应根据实际风险特点, 合理配置安防费用, 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3 结语

能源需求量的增大带动了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 但也同时促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扩大规模、提高技术工艺水平和自动化水平, 但由于这些行业涉及的危险物品与危险装置种类多、范围广, 并广泛分布在石化生产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因此也带来了重大的安全风险。目前我国的危险化工工艺的安全保障系统在风险辨识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 且未形成通用性的评价方式, 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结合理论分析, 参考专家的咨询意见, 建立有针对性的评估指标体系, 以科学的管理方法, 实现石化企业的安全生产。

摘要: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工艺普遍具有连续性强、操作复杂的特点, 其原料、产品中包含大量有毒、有害、易燃、易爆、高腐蚀性的物质, 且反应多在高温、深冷、高压等特殊环境下进行的, 因此反应装置的运行、检修、安装等环节也普遍存在着危险性。目前我国危险化工工艺的安全保障系统在风险辨识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 未形成通用性的评价方式, 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结合理论分析, 参考专家的咨询意见, 建立有针对性的评估指标体系, 以科学的管理方法, 实现石化企业的安全生产。

关键词:石油化工,危险化学品,辨识方法,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1]赵来军, 吴萍, 许科.我国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7) .

[2]付师兵.石油化工工艺设备检修过程中火灾事故成因分析及安防措施[J].江西化工, 2011 (1) .

[3]孙东亮, 蒋军成, 杜峰.基于事故连锁风险的区域危险源辨识技术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9 (12) .

危险评估与处理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2009年6月到2014年6月对江门市社区女性居民进行有关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检查,选取资料完整的1000例(年龄从18岁到70岁,平均年龄42.3岁)对一年前后进行的检查进行分析对比。

常规体检包括: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血脂测定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测定及了解吸烟史、体力活动情况等。

1.2 方法

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评价标准:①高血压:采用2010年防治指南标准,即SBP≥140mm Hg或DBP≥90mm Hg或既往有高血压史[1]。②MBI:≥25为超重,(正常范围19-24.9)。③血脂紊乱:采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标准,即如下为异常,TC≥5.18mmol/L,或TG≥1.7mmol/L,或HDL-C女性<1.30mmol/L,男性<1.04mmol/L[2]。④代谢综合症:诊断标准按2004年中华医学会泌尿病学会标准[3,4]。⑤高尿酸病症:以下为升高女性>357μmol/L,男性>428μmol/L。⑥缺乏体力活动:指每周少于2次30分钟以上的活动。

1.3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用(±s)表示。两组数据间比较用两标本检验,两标本率比较用χ2检验、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女性心血管危险因素调查结果见表1。

2.2 根据心血管危险因素分类的调查结果见表2。

女性心血管危险因素分类方法:已诊断冠心病,脑血管病,周围动脉血管病,腹主动脉瘤,晚期或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10年Framingham危险评分>20%。中危:>或=1个如下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吸烟,饮食不健康,体力不活动,肥胖(特别是腹形肥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男性<55岁,女性<65岁),高血压,高血脂,亚临床心血管疾病证据(如冠状动脉钙化),代谢综合征,运动试验示运动能力差和/或停止运动后心率回复不正常;低危:Framingham危险因素<10%。和健康生活方式。无危险因素:即无任何危险因素。

针对女性心血管危险因素与进行有关检查及评估,对受检者进行女性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宣传教育及医疗跟踪,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相应的处理,在观察期内进行有关知识的科普教育,分发“女性冠心病保健知识”“女性心脑病防治知识问题,”使女性对防治心血管危险因素有足够的了解,配合相应的对策,在一年的观察期内。

3 讨论

虽这些年来在许多国家男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在不断下降,但女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则在不断增加,其重要原因是女性对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缺乏了解,也无相应的防治措施。大量的研究表明,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可控制或延缓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除年龄、种族、家族史外,许多危险因素是可以控制的[5]。

高血压病使冠心病、脑卒中、周围血管疾病、肾血管病发生率增加,且高血压常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肥胖、血脂代谢紊乱、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并存,使心血管发病率进一步升高。本调查女性高血压发病率为38.2%,经一年的跟踪观察综合治疗发病率为26.1%,有明显下降(P<0.05),血脂水平升高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于发展,是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对血脂水平异常者均使用他汀类药物及饮食、体力活动的综合治疗,使TC、TG、LDL-C,均有降低和分别降低为17%、8.9%和8.0%(P<0.05),而HDL-C升高为4.8%(P=0.05)。

糖尿使冠心病、脑卒中及周围血管病发生增加。本组调查糖尿病发病率为16.4%,经治疗和教育一年后病情稳定,发病率无增加。代谢综合征本组发病率为27.6%,经一年治疗观察后发病率为19.2%,有明显减少(P<0.05)。

超重或肥胖,常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同时存在,是心血管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女性较常见的腹型肥胖。

本组调查女性超重或肥胖发病率为25.6%,经宣传,要求减肥等后发病率为20.1%,有明显下降(P<0.05)。

缺乏体力活动是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特别是女性常认为家务忙,或认为家务劳动就是体力劳动。

本组缺乏体力活动发病率为62.8%,发病率十分高,经一年的推动活动,步行等体力活动后发病率为41.3%,有明显减少(P<0.05)。

吸烟是众所周知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特别是女性,但本组调查发现女性吸烟仅占12.2%,经我院教育后为6.1%,有明显减少(P<0.05)。

尿酸水平升高亦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本研究尿酸水平升高为30.5%,可能与广东饮食习惯有关,经一年观察及相关治疗措施后为22.0%(P<0.05)。

危险因素分类总计来看,本调查结果为高危发生率为8.2%,中危为55.2%,低危为25.8%,无危险因素为11.0%,经一年的观察后分别为8.5%,47.5%,36.4%,17.6%,说明中危有减少,低危与无关危险因素有增加(P<0.05)。

4 结论

本组调查表明,虽女性心血管危险因素与男性大致相似,但有女性的特征如高血压、糖尿病、超重或肥胖、缺乏活动均高于男性水平,女性TC水平升高者较多见,而吸烟者少,女性>60年龄组尿酸较同龄组男性高。对女性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调查,将有利于开展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止。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华血管病杂志.2011;39(07):579-614.

[2]赵水平,胡大一.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解读.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年.

[3]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聚焦国际糖尿病联盟2005年全球糖尿病治疗指南和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国临床医生.2009;37(12):7-9.

[4]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指南,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年.

危险评估与处理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12年1月—12月收治865例住院患者, 其中男540例, 占62.42%;女325例, 占37.58%。疾病类型为:颅脑损伤334例, 脑出血448例, 脑肿瘤19例, 先天性脑血管畸形4例, 其他病例60例;年龄范围为13岁~85岁。

1.2 评估方法

对2012年入住神经外科的患者均进行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评分[3], 要求于患者入院、手术或病情变化时均进行压疮危险因素评估, 手术后患者于术后6 h内进行评估, 由责任护士完成。评分方法:总分23分, 评分内容为感觉、潮湿、活动、移动和营养5项, 评分在15~18分提示轻度危险, 评分在13~14分提示中度危险, 评分在10~12分提示高度危险, 评分在9分以下提示极度危险, 以18分作为预测有压疮发生危险的诊断界值。难免压疮的界定:以强迫体位如骨盆骨折、高位截瘫、生命体征不稳定、心力衰竭等病情严重、医嘱严格限制翻身为基本条件, 并存在大小便失禁、高度水肿、极度消瘦3项中的1项或几项。

1.3 护理干预措施

(1) 压疮高风险上报制度:压疮危险患者 (Braden压疮危险因素量化评估评分在12分以下及难免压疮者) 须由评估护士填写压疮危险评估报告表, 由护士长 (节假日由科室护理行政值班) 签名后及时上报护理部, 科室设压疮情况登记本, 凡有压疮发生须及时登记, 不论院内或院外发生的压疮, 均要及时在“住院患者皮肤压疮评估与防治记录单”上记录。需描述目前皮肤或皮损状况, 如压疮的部位、范围、程度、深度, 是院外发生还是院内发生等 (转入、大手术患者需陪送护士确认签字) 及创面处理方法。 (2) 预防压疮护理:压疮危险患者 (≤12分) 床头须悬挂“预防压疮”提示牌并采取预防措施, 包括: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落实局部减压措施, 如翻身、抬臀等, 并建立翻身卡 (若患者或家属拒绝配合翻身或按摩, 护士应做好相应记录) ;翻身记录应能体现q 2 h翻身、抬臀情况;正确处理创面。对出院、转科等患者需及时登记压疮转归情况, 登记时需要注明压疮转归的日期、皮肤情况或患者去向, 并通知护士长。

2 结果

2012年1月—12月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总计865例, 全部接受压疮危险因素评估, 结果显示, ≤18分者共482例, 占全年住院总人数的55.72%。其中15~18分者110例, 占风险人数的22.82%;13~14分者151例, 占风险人数的31.33%;高风险患者 (10~12分和9分以下者) 包括难免压疮为221例, 占风险人数45.85%。全年共发生压疮数为7例, 占住院患者总数的0.80%。其中Ⅰ期压疮2例, Ⅱ期压疮5例;压疮发生部位为骶尾部3例, 股骨粗隆处2例, 骶尾部合并肩胛部2例;患者离科时转归为愈合6例, 好转1例。

3 讨论

Braden压疮危险评估量表是1987年美国健康保健政策研究机构推荐使用的一种预测压疮危险的量表, 是判断压疮发生危险性的一种重要评估方法, 包括患者的知觉感觉、移动、活动能力和影响皮肤耐受力的因素 (皮肤潮湿、营养状况、摩擦和剪切力) 共6个方面来进行评估。运用压疮危险评估方法, 使临床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压疮高危人群, 能够早期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 是避免压疮发生和进展的关键。

神经外科因患者病情重、手术创面大、长期处于被迫体位及长期卧床等原因, 是压疮发生率较高的科室[4]。我院从2012年开始, 制定压疮危险管理制度和及时上报方法, 临床科室按照规定重视对高危险患者危险因素的原因分析, 针对存在的危险因素制定出有效的预防压疮护理方案, 然后付诸实施, 取得了一定成效。护士在接收入院、转入, 及手术后患者时, 针对危重、生活不能自理及需要重点护理的患者, 应仔细交接和认真评估患者皮肤情况, 当发现患者有压疮预报指征时应与患者和家属一起作出共同的评估, 使其了解皮肤护理与压疮发生的关系, 以及压疮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护理等一般知识, 制定个人压疮预防方案, 主动积极参与自我护理。在避免局部组织的压力性损害方面, 间歇性解除压力是有效预防压疮的关键, 根据病情确定翻身次数, 坐位时每小时更换体位, 每15 min抬高身体1次, 卧位时每2 h更换1次体位。对压疮高危险患者护士要做好皮肤情况交接班, 班班交接。此外, 科室定期组织有关护理人员学习压疮防护的新知识和新技能。结果显示, 2012年神经外科865例住院患者中总计发生压疮数为7例, 年压疮发生率0.80% (7/865) , 与2011年我院神经外科的压疮发生率1.18%相比, 有明显的降低。

总之, 通过实施压疮危险评估, 分析、查找压疮的危险因素, 提高了护理人员对压疮高危险患者的认识, 对高危人群的压疮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有利于帮助护士有目的地对患者存在的压疮危险进行干预, 确立护理重点, 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压疮防范工作, 切实提高重症患者的压疮预防护理质量, 有效降低了压疮发生率[5],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曹建萍, 刘美春, 黄淑珍.压疮风险评估会诊单在手术室压疮高危患者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13, 13 (5) :7-9.

[2]邹孔敏, 周芸.神经外科患者压疮预防监控管理及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8) :100-101.

[3]丁美兰.Braden评分表在神经外科患者压疮预防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17) :105-106.

[4]张昌碧, 陈坤兰.神经外科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与相关护理措施[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4) :786-787.

危险评估与处理 第9篇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是国土资源部按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求为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 采取的一项主动防灾措施, 它能有效预防、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对未来工程设施及其运行环境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严格规范、科学合理地开展此项工作, 对于防灾减灾, 指导建设的安全运营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 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技术标准, 主要是依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4]69号文) 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试行) (以下简称《技术要求》) , 在此基础上河南省也颁布了《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豫国土资发[2004]123号) (以下简称《通知》) 等针对我省具体情况的技术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 诸如评估范围与评估级别的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等一些问题还是会引发争论, 不能达成统一认识。本文拟针对省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具体情况, 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中的若干技术问题的几点认识与同行交流探讨。

2 评估目的与任务的概念与界定

2.1 评估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目的是:通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为工程建设、规划发展、矿山建设等项目的立项与用地审批, 并为项目单位进行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2.2 评估任务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任务是: (1) 基本查明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 判定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结合项目特点、重要性确定评估范围和评估工作级别; (2) 基本查明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稳定状态、危害对象、危害程度, 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3) 依据工程建设、规划发展、矿山建设等项目的规模、特点, 分析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诱发、加剧地质灾害和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 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4) 在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的基础上, 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5) 在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的基础上, 进行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 并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

目前, 有些评估报告 (说明书) 中存在“目的”、“任务”混淆的现象。“目的”与“任务”是不同的概念, 不能混淆, “目的”不是“任务”的重复。不能将任务作为目的, 重复叙述。

3 评估范围及评估级别的确定

3.1 评估范围的确定

《技术要求》规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 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面积内, 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若危险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 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崩塌、滑坡其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泥石流必须以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为评估范围;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范围应与初步推测的范围一致;地裂缝应与初步推测可能延展、影响范围一致。”

上述一系列规定是评估范围确定的依据, 结合项目场地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及地质灾害种类, 分别引述相关规定, 才能说明评估范围确定的是否合理。在实际工作中, 应按照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种类和属性来确定评估范围的大小, 常见问题有:一方面, 对于线性工程建设项目, 泥石流沟的调查和评估范围被忽视;评估泥石流沟不到汇流边界;评估斜坡不到分水岭;评估矿区不到塌陷区边界;矿山设施、排渣场不在评估区等等。这些均可能导致评估范围偏小。另一方面, 评估时跨铁路、河流或其他矿区;包括不必要的村庄、企业、公路等。这些又可能导致评估范围偏大。

3.2 评估级别的确定

根据《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进行,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划分为三级。”即一级评估、二级评估和三级评估。

3.2.1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主要依据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地形特点、地貌类型、地层岩性特点、地质构造发育程度、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及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程度划分为复杂、中等和简单三种类型。

应引起注意的是, 《技术要求》中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下面的注释说“每类5项条件中, 有一条符合复杂条件者即划为复杂类型”。笔者认为:此规定不能机械的套用, 它适用于评估区呈面状、评估范围较小的项目。对于线状工程或大区域的工程项目和规划项目, 显然不大适合, 应按区、段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等级分别进行概括叙述和判定, 用词不能太简便, 不能漏项。

3.2.2 建设项目重要性的判定

对建设项目重要性的判定, 当前地灾评估报告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工业建筑或民用建筑的重要性认识模糊, 片面地用建筑规模来确定建设项目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 建设项目重要性的判定, 原则上可参照《技术要求》中“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通知》中“建设项目重要性明细分类表”及《关于调整部分矿种矿山生产建设规模标准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4]208号) 确定。但在实际操作中, 应以建 (构) 筑物破坏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及修复的可能性等多个因素为确定依据。凡分类表中未涉及的, 原则上按国家、省、市三级批准权限划分为重要、较重要和一般建设项目。所评估的项目, 属于分类表中那一类项目, 一定要先引述该类项目重要性划分标准, 然后再叙述评估项目的规模, 最终确定评估项目重要性类别。

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在查明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规模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 (承灾对象的价值、可移动性等) 的基础上, 从致灾体稳定性和致灾体与承灾对象遭遇的概率上分析入手, 对其潜在的危险性进行客观评估。它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分区评估。

4.1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4.1.1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据《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 (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 、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另外, 我省在实践中增加了地面不均匀沉陷、胀缩土胀缩、黄土湿陷、砂土液化等4种灾害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 可不考虑砂土液化的影响) 。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主要阐述已发生的灾种、数量、分布、规模、形成机制、稳定性、危害对象、危害程度等。

实践当中, 关于稳定性问题, 容易存在争论, 笔者认为, 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存在稳定与不稳定问题。而对于崩塌、泥石流来说, 不存在稳定与不稳定问题。

对崩塌来说, 崩塌一旦发生, 崩塌物质 (崩积物) 堆积在坡角处, 就不存在二次崩塌的问题, 也就是说, 不存在不稳定的问题。有些评估报告在评价崩塌稳定性时, 往往评价为不稳定。实际大多是指崩塌发生后的不稳定的高陡斜坡, 把已经发生的崩塌和崩塌后缘的不稳定高陡斜坡混在了一起, 是概念上的错误。不能把不稳定斜坡和危岩体作为崩塌。

对于泥石流来说, 泥石流一旦发生, 其所携带的固体物质便堆积在泥石流堆积区。所以泥石流沟存在一个爆发频率的问题, 有些泥石流沟一年可爆发几次, 有些泥石流沟二三十年才爆发一次。爆发频率的高低与很多因素有关, 不能随意把爆发频率低的泥石流沟说成是稳定的。

4.1.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是指对评估区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 是基本查明了评估区已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灾害的分布、类型、规模、活动特征、形成条件和主要诱发因素, 在对其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的基础上, 对其危险性和对工程危害范围、危害程度的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分为三级, 即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小。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为三级, 危害大、危害中等、危害小。以往的评估工作中, 往往对其已经造成的危害或未造成危害的评估较多, 而对已有地质灾害对拟建工程是否引发次生危害、以及危害的范围、程度的评估较少。

4.2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包括对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建设工程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性质是指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而不是解决问题。所以评估工作方法目前多以定性分析或半定量分析方法为主, 主要有工程地质比拟法、成因历史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数学统计法等。预测评估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核心, 必须结合工程项目类型、性质、规模, 预测工程项目建设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和影响及由此而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预测工程本身在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在预测工程项目建设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时, 应该根据地质环境条件的变化, 预测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可能性的大小。在预测工程本身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时, 要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及工程项目建设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可能性的大小、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规模大小, 预测工程本身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危害程度。预测评估要分析到位, 依据充分, 切忌随意。

4.3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是在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充分考虑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地质灾害和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分布、危险程度, 根据“区内相似, 区际相异”的原则, 采用定性、半定量分析法, 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分区 (段)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对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 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建议。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结果应列表说明, 综合分区评估表的内容一般为评估区 (段) 、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类型、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综合分区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划分为大、中等、小三级。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的, 可评价为适宜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的, 可评价为基本适宜工程建设, 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须采取防治措施;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 可评价为适宜性差, 防治难度大, 防治效益差, 可建议避让或另选场址。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要根据不同灾种, 针对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提出不同的防治措施和施工措施, 防治措施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5 其它

5.1 评估报告 (说明书) 的编写

评估报告 (说明书) 应按《技术要求》参考提纲进行编写。在论述中, 对地域 (区域、评估区、建设场地、规划区、矿区、采矿区) 的表述要准确, 要避免地域表述不清或混淆的问题, 对地质环境条件的论述, 务必要从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和建设场地地质环境条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仅论述区域地质环境条件或建设场地地质环境条件都是不够的。结论部分应分别对地质环境条件、建设项目类型及重要性、评估级别及评估区面积、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综合分区评估、场地适宜性评价进行概括性的论述。建议部分应严格按照《技术要求》的规定, 建议建设单位应按相关规程、规范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和评价;建议建设单位按报告中提出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作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议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影响地质环境的各类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若出现报告 (说明书) 中未涉及到的问题, 应及时与评价单位进行沟通, 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5.2 插图、附图的编绘

交通位置图、工程平面布置图、地貌图、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等均为报告插图, 应按相应的编图规范进行编绘, 应注意相互扣合, 文图要一致, 比例尺及图中字体、符号、线条选择要适中。实际材料图、地质灾害分布图、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为报告附图, 应按《技术要求》中附图编绘要求进行编绘。

6 结语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已成为国家强制执行的工程建设程序之一。本文根据在河南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面的点滴经验, 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认识作了简要总结, 对个别关键问题按笔者的理解进行了初步探讨, 认识肤浅, 期待广大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同行批评指正!

摘要: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是有效预防、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对未来工程设施及其运行环境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的一项主动防灾措施。本文根据在河南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领域的一些工作经验, 就我省评估工作中存在的几个技术问题进行了初步总结与探讨。

关键词:河南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004.

[2]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4]69号文) , 2004.

[3]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豫国土资发[2004]123号) , 2004.

[4]黄雅虹, 吕悦军, 张世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相关技术问题评述.震灾防御技术[J].2007, 2 (1) :83~91.

[5]刘衡秋, 朱志刚, 何维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发展现状及若干技术问题探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8, 19 (4) :128~130.

[6]赵云章, 朱中道, 刘玉梓等.河南省环境地质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分级价值下一篇:核电企业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