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疾病范文

2024-08-04

高危疾病范文(精选7篇)

高危疾病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对5 4 3 5例进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强阳性反应者4 3 3例, 其中男性2 4 3例, 女性1 9 0例。结核菌素强阳性反应者中共3 2 7例遵医嘱接受了预防治疗, 平均接受率为7 5.5 1%, 其中接受利福喷丁预防治疗患者1 7 8例:接受异烟肼预防治疗患者1 4 9例。接受利福喷丁治疗患者, 有1 2例出现了药物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率为6.7 4%;服用异烟肼患者中共有2 1例出现了药物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率为14.09%, 服用异烟肼组与接受利福喷丁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差异有显著性。

2 用药方法及检测

利福喷丁组:2次/周顿服, 疗程3个月, 剂量:<40kg者0.3g/kg, 40~50kg者0.45g/kg, >50kg者0.6g/kg。异烟肼组:3次/周顿服, 疗程3个月, 剂量:0.01g/kg, 最大剂量0.6g/次) 。每月检查血常规、血小板、尿常规、肝功能、药物不良反应、痰抗酸杆菌及胸部X线影像学变化。治疗前首先收集入选对象病史, 抽血查验肝功能, 及早发现可能的禁忌证。恶心、呕吐、厌食、腹痛、便秘或腹泻者为胃肠反应;四肢末端感觉异常者拟为末梢神经炎;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者被认为肝功能严重异常, 中断服药进行保肝治疗, 待肝功能恢复后再行处理。

3 结果

1 7 8例接受利福喷丁治疗者中, 1 6 9例完成了治疗, 疗程完成率94.94%;149例接受异烟肼治疗者中, 117例完成了治疗, 疗程完成率7 8.5 2%。追踪观察服用利福喷丁组共发现活动性结核病人1例, 1年累积发病率为2.9 6‰;服用异烟肼组共发现活动性结核病人1例, 1年累积发病率为4.2 6‰。利福喷丁组与异烟肼组结核病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 (P<0.0 5) , 可保护高危人群减少发病。

4 讨论

结核病是呼吸道传染病, 涂阳肺结核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 感染者中有6%~8%在5~1 5年内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 因此预防高危人群发病是控制结核病疫情的重要环节。通过结核菌素试验可以判定人体是否感染结核杆菌及是否获得免疫力, P P D阴性反应说明尚未感染或是卡介苗接种失败;一般阳性反应说明既往曾感染或者卡介苗接种成功;强阳性反应表明目前为活动性感染。对于后者在排除活动性患者的情况下需要进行药物预防, 其机理就是通过口服药物杀灭体内感染的结核菌, 从而减少发病机会[1]。

利福喷丁是2 0世纪末期新发现的利福霉素类抗生素, 对结核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可以杀灭进入体内的结核菌, 但多用于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的临床治疗, 对结核病的预防治疗既往未曾常规使用, 缺乏可参考数据资料。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揭示, 我国0~1 4岁儿童结核菌感染率为9.0%, 全人口感染率为4 4.5%;印度一项调查显示, 儿童中结核病接触者首检活动性肺结核发病率10.8%, 1a后又发现13.3%, 本研究发现未预防服药高危人群2年后结核病累积发病率为2 3.8 9‰。国际肺病联合会报道, 使用异烟肼6~1 2个月方案预防治疗结核病的坚持用药率30%~70%, 减少结核病发病率50%~80%[2]。本次研究发现, 口服利福喷丁预防性治疗接受率为8 1.8 4%,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6.74%。随访观察活动性肺结核2年累积发病率为2.96‰, 低于口服异烟肼组4.26‰, 也低于未服药组, 可保护87.61%结核菌素强阳性患者避免发病, 效果指数达8.0 7。表明高危人群口服利福喷丁对于结核病的发生是较好的预防方案。

笔者认为, 坚持预防治疗对减少发生活动性肺结核是有利的, 因此应做好预防治疗的宣传工作, 强化坚持服药的必要性以保证预防效果。由于利福喷丁的长效作用, 在今后的预防服药中具有较好的优越性, 单独服用利福喷丁预防结核病可以减少服药次数, 缩短服药时间, 减少甚至避免不良反应, 提高患者的接受性, 加之较好的高危人群保护作用, 在结核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中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值得在结核病防治日常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宋文虎, 肖成志, 宋礼章.结核病防治新进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5:354~359.

高危疾病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高危孕妇300例, 从孕期开始, 到产前、产时、产后的保健措施, 及时进行宣教及行为指导, 年龄20岁~25岁69例, 26岁~30岁107例, 31岁~35岁110例, 35岁以上14例。

1.2 方法

对300例高危孕妇进行健康教育, 在教育前后考察其及时发现并解决不适症与重视产前检查百分率的变化, 采用SPSS 13.0软件,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健康教育方式

2.1 卫生保健

采用授课、电教、发放小册子等多种方式, 对高危孕妇进行卫生保健指导, 有计划、有选择地向孕妇讲解相关保健知识、孕期活动与分娩准备、母胎的自我监护、分娩相关知识与技巧等。还应注意孕妇居住的环境卫生, 避免猫、狗等家畜, 因其可能携带细菌, 从而使孕妇与胎儿感染。高危孕妇除了要保持身体健康, 精神方面也需要重视, 孕妇的精神状况不但对胎儿有影响, 对自己的影响更大。医护人员应结合心理教育, 指导孕妇正确维持生理与心理上的健康, 有利于分娩的顺利进行。

2.2 疾病认识

高危孕妇可分为3类, 分别是一般高危、重症高危与严重高危。医院应开展孕妇系统管理, 通过详细询问孕妇病史、体检、常规化验等进行对高危孕妇的观察, 确保高危孕妇因素检查到位。可利用健康手册或保健书籍向孕妇介绍相关疾病的发病情况及应急处理等, 让病人了解疾病, 消除其恐惧、紧张、忧虑、烦躁的心理, 有利于怀孕期间的顺利进行。高危孕妇在孕期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 导致易患各种不良疾病, 此时应给予孕妇孕期相关疾病的信息, 一方面从心理上安慰与鼓励孕妇, 以降低她们的负性影响, 一方面应从生理上指导孕妇正确了解其孕期疾病, 正确对待各种不良反应, 从而唤醒高危孕妇对疾病的风险意识, 改善其孕期生理状况。

2.3 合理饮食

医务人员应让病人懂得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及方法, 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 有效控制孕期的稳定, 减少并发症。根据孕妇的身高计算出理想体质量, 并评价目前的体质量情况, 再根据孕妇的体质量与体力劳动情况, 确定每公斤所需的热量, 与其理想体质量的乘积即每日病人所需总热量, 制订饮食计划。参照孕妇相关健康食谱制订每日3餐的食物, 并根据孕妇的饮食习惯、孕期情况需要进行安排。

3 结果

4 讨论

随着孕妇保健事业的迅速发展, 各地均先后建立健全高危孕妇管理体系, 目的是为了降低孕妇及围生儿患病率、病死率等, 并提供母儿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健康教育后, 高危孕妇对疾病风险意识有显著改变, 孕妇更重视疾病可能给怀孕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观察高危孕妇是否对产前检查的重视与能及时发现并解决不适症的反应, 健康教育前后结果有明显差异。可见, 健康教育对高危孕妇至关重要, 可影响其疾病风险意识。健康教育使宣教工作制度化、具体化、规范化, 医护人员及时完成健康教育内容, 护理管理者可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来考核评价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水平与实施效果, 有利于提高健康教育质量[2]。健康教育可以使高危妊娠孕妇正确了解和认识怀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以及在此过程中获得的医务人员的帮助、指导、监测, 从而提高孕妇的知识水平和健康行为, 减少了个人或社会因素导致的难产、孕期并发症等异常情况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高危孕妇疾病风险意识影响。[方法]从孕期开始, 到产前、产时、产后, 对300例高危孕妇进行卫生保健、疾病认识与合理饮食等健康教育, 比较教育前后及时发现并解决不适症与重视产前检查百分率的变化。[结果]健康教育后高危孕妇及时发现并解决不适症与重视产前检查百分率比教育前明显升高。[结论]健康教育可提高高危孕妇对疾病风险的意识。

关键词:健康教育,高危孕妇,疾病,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1]汪永耀.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努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J].安庆医学, 2005, 26 (4) :53-54.

高危疾病 第3篇

关键词: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分析,对策

近年来感染性疾病已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但目前我国该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占新生儿疾病首位。本文就我院新生儿科近两年来收治的1667例新生儿资料进行回顾调查分析,旨在探讨预防与控制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方法,强化一级预防,为基层医院及社区预防新生儿常见病、多发病提供依据和技术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研究对象均来至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患儿,时间分布为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患儿年龄为生后至28d。

1.2 方法

对上述时间段收治的508例感染性疾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我院新生儿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儿508例,发病年龄为出生后10min~28d;病程在3~18d不等,同期共收治新生儿1667例,感染性疾病患儿占30.5%。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占58.98%,尤以肺部感染为甚,占52.6%,其他为肠炎、脐炎、新生儿脓疱疹、结膜炎等(表1)。508例感染性患儿中448例为院外发病由门诊收入院,构成比为88.2%;60例在院内发生,构成比为11.8%(表2)。

3 讨论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高危因素分析:

3.1 新生儿自身因素:

新生儿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均不够成熟,Ig A、IgM不能通过胎盘,特别是分泌型Ig A缺乏,使新生儿容易患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1]。

3.2 血行传播:

新生儿皮肤屏障机能发育不完善,防御功能差,皮肤、黏膜柔嫩易损伤;脐带残端未完全愈合,细菌易进入血流。

3.3 产科因素:

孕妇产前感染,产程延长,胎膜早破,胎儿宫内窘迫,及孕母泌尿生殖系感染均使新生儿感染增加[2]。

3.4 产妇及家属缺乏育儿相关知识:

部分产妇及家属缺乏育儿及新生儿疾病预防知识。新生儿随母返家后,探视的亲戚朋友多,这其中不乏带菌者,他们不能做到接触前洗手、有呼吸道疾患时戴口罩,加上居所通风不够,空气混浊容易致病;产妇喂奶前不注重洗手、清洁乳头,对新生儿使用的物品未做到清洁消毒,对新生儿脐部的护理及尿不湿的使用不当;另外气候变化时不懂或不注意防暑、保暖,导致新生儿抵抗力下降,均增加了婴儿感染的机会。

3.5 医院管理因素:

母婴同室及新生儿室流动人员、探视人员管理不当、环境拥挤导致空气含菌量提高,造成环境和空气污染;此外新生儿在住院期间可能由于医疗器械或病室消毒不严格,以及对其他患感染性疾病的患儿隔离不够等因素易引起院内交叉感染。

4 对策

4.1 加强孕期管理,及时干预孕期合并症

发生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多数与母亲孕产期合并症有关,因此,要降低新生儿感染疾病的发生率,应对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进行干预。加强围产期保健和孕妇管理,早期发现和治疗孕期合并症和并发疾病[3]。针对孕妇在孕期不同时段(早、中、晚)的生理的变化,建立产科因素风险评估表,对母体产科因素进行定期综合评估,及时发现孕期引起新生儿感染的高危因素如生殖道感染、胎膜早破、宫内窘迫等,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治疗等干预。

4.2 监控孕妇营养,指导孕妇膳食

医院建立营养专科门诊,营养专科医生建立孕妇营养状况评估表定期对孕妇的营养状况进行综合评估,指导孕妇记膳食日记,借助计算机软件定期进行营养分析,指导孕妇合理营养,补充足量维生素、钙、锌、铜等营养素,增加羊膜弹性和韧性,防止胎膜早破,减少宫内感染机会,减少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或巨大儿的出生。

4.3 加强健康教育,普及防病知识

加强防病治病知识宣教,帮助产妇及家属掌握育儿知识及防病治病的知识。可在孕晚期设置相关知识培训课程或是编写小册子发放给孕产妇,具体内容包括新生儿喂养知识、手卫生知识、常见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新生儿肺炎、腹泻、尿布性皮炎、脓疱疹、脐炎等)的预防等。

4.4 提倡母乳喂养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抗体尤其在初乳中抗体更多,对肠道及呼吸道感染有一定的抵抗力,可以减少腹泻发生及呼吸道疾患;母乳是无菌的,免去了配奶过程中的污染机会。

4.5 规范工作制度加强人员管理

4.5.1 结合医院实际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的各项制度、工作流程及消毒指引(如新生儿常用物品的消毒指引;新生儿科配方奶配制指引、新生儿沐浴流程等),加强医务人员的消毒隔离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避免使用消毒不严的医疗器械,以免发生医源性肺炎[4,5]。

4.5.2 加强母婴同室新生儿的管理,在人流量较大的时间段采用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儿科医师和护士共同管理母婴同室区的新生儿,加强日常护理,保持母婴同室的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室温22~24℃,相对湿度55%~65%,注意保暖,做好脐部、臀部等皮肤护理,预防感染[6]。新生儿室实行全封密式管理,严格控制人员出入,入室前应严格执行洗手和更衣制度;探视新生儿应隔窗进行,若需探视重症监护室新生儿时要求更换无菌衣和鞋,戴口罩,并限制探视时间;医务人员在接触每个新生儿前后,特别是接触已发生感染的新生儿后应严格认真地执行洗手制度,这是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在阿根廷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通过提高洗手率使医院感染率从20/1000降至12.4/1000[4],由此可见洗手对于降低医院感染有着重要的作用。每年对新生儿室医护人员及配奶工作人员、清洁工进行健康体检,每1~3个月定期做鼻和咽拭,粪便或肛拭采样培养。发现感染者应调离新生儿室,直至培养连续2~3次阴性为止。人工喂养时注意个人卫生及喂养方法、尤其是手卫生、奶具清洁消毒,这是预防新生儿腹泻的根本措施。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院外感染主要与生存环境、家庭境况、出生情况、孕母情况及不科学的护理方法等有关,院内感染多由于早产、低体质量、免疫防御功能差、住院时间长、广泛应用抗生素、侵袭性操作多等有关[7];因此,改善生存环境、科学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医院感染等减少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降低新生儿病死率[8]。

参考文献

[1]王慕逖.儿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9.

[2]卢萍,汪静.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高危因素探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4,21(5):431.

[3]李友婵,张健权,赖金玉,等.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治疗与干预的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3):54-55.

[4]Kurlat L,Co rral G,Oliveira F,et a1.Infection control strategies in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in Argentina1[J].J Hosp Infect,1998,40(2):149.

[5]米荣.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诊治[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5,12(1):3-5.

[6]何素梅.新生儿肺炎的临床分析和早期预防[J].临床研究,2011,9(6):60.

[7]刘健慧,王丹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细菌定植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1):41-44.

高危疾病 第4篇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高危因素,病因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 HDCP) 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发病率我国为9.4%, 国外报道为7%~12%。本病强调生育年龄妇女发生高血压、水肿及蛋白尿等症状与妊娠之间的因果关系。多数病例在妊娠20周以后出现一过性高血压、蛋白尿等症状, 分娩后即随之消失。该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 是孕产妇和围产儿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对妊娠期高血压可能的高危因素和病因进行简单的综述。

1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高危因素流行病学调查

初产妇、孕妇年龄<18岁或>40岁、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病史及家族史、慢性高血压、慢性肾炎、抗磷脂综合征、糖尿病、血管紧张素基因T235阳性、营养不良、低社会经济状况均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1.1 产次因素

一般说来,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好发于初次妊娠。Skjaerven等[1]根据挪威医学登记资料发现, 其先兆子痫发生于第一次妊娠、第二次妊娠及第三次妊娠者各为3.9%、1.7%、1.8%。由此可见, 第一胎先兆子痫发生率高。

1.2 年龄因素

Skaznik等[2]的研究表明, 年龄≥35岁的初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患病风险增高。Demir等[3]的研究则表明, <19岁的442例妇女中14.5%的妇女有妊娠期高血压及相当比例的产科并发症发生。

1.3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史因素

若初次妊娠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则第二次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性增加。

1.4 孕妇低出生体重因素

Innes等[4]研究表明, 孕妇自身出生体重与妊娠高血压疾病风险呈U形相关, 即过低与过高出生体重具有极高的风险。

1.5 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及肥胖因素

外周胰岛素抵抗是胰岛素功能缺乏的标志, 即胰岛素的葡萄糖调节功能抵抗, 导致高胰岛素血症, 以维持正常的葡萄糖浓度, 这样胰岛素刺激钠的重吸收, 并有拟交感活性, 使血压升高。Cundy等[5]发现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总体发生率是相似的, 分别为41%和45%, 但是所患的高血压亚型是有区别的:2型糖尿病妇女更易患慢性高血压 (孕周<20周即诊断) , 而先兆子痫的发生率少于1型糖尿病妇女。糖尿病的孕妇先兆子痫的发病率随White分类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 并发妊娠期糖尿病肾病的妇女发病率最高。Hrazdilova[6]的报道证实, 在排除年龄和孕前体重指数 (p-BMI) 的相互影响后, 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妊娠妇女的p-BMI与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蛋白尿的风险密切相关。而且肥胖亦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1.6 其他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还与多囊卵巢疾病、吸烟状况、钙摄入不足、慢性高血压史、妊娠间隔时间、辅助生殖等有关[7]。

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因

目前对妊娠高血压的病因尚不是很明确, 以往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因的描述主要有:免疫机制、遗传因素、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异常、子宫胎盘滋养细胞浸润过浅、子宫螺旋动脉重铸障碍导致子宫胎盘缺血、一些细胞因子的表现异常、基因突变或基因多态性、炎症反应等[8]。

2.1 免疫机制

妊娠是一种成功的自然半同种异体移植, 有赖于母胎间免疫平衡, 平衡一旦失调就可能引起免疫排斥反应, 导致病理妊娠。HDCP与免疫相关的有力证据是螺旋小动脉发育受阻于黏膜段 (即胎盘浅着床) , 且螺旋小动脉管壁出现急性粥样硬化病变。另外, 患者血管壁上可见明显的免疫球蛋白Ig M和补体C3沉积。母胎间免疫失衡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同种异体抗原超负荷:能影响子宫胎盘血管床的发育和重铸过程, 滋养细胞表现为成熟障碍, 而已知未成熟滋养细胞之抗原性明显强于成熟型[9]。 (2) 母胎免疫平衡失调、封闭抗体 (blocking antibodies, Ab-I) 产生不足, 使胎盘局部免疫反应与滋养细胞表达的TCX抗原形成的保护性作用减弱。 (3) HLA-DR4:其可能直接作为免疫基因, 使孕妇对胎儿组织抗原的呈递及识别功能降低, 导致封闭抗体产生不足, 与疾病致病基因连锁不平衡[9]。 (4) HLA-G基因多态性:目前认为HLA-G作为新发现的非经典的HLA-I类分子抗原在妊娠免疫耐受中起重要作用。HLA-G产物主要分布在母胎界面绒毛外细胞滋养层细胞, 可与NK细胞抑制性受体 (killer cell Ig-like receptor, KIR) 结合从而抑制NK细胞对胎儿的杀伤作用;HLA-G还可诱导Th2型细胞因子产生, 使Th1/Th2平衡向有利于妊娠的方向偏移;HLA-G也可抑制外周血NK细胞和T细胞毒性。妊娠早中期胎盘局部免疫排斥反应增强可以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异常, 而后者被认为是引起HDCP的重要原因[10]。Goldman Wohl等[11]认为, 多数HDCP患者HLA-G的表达下降或缺失, 导致HLA-G表达缺陷的滋养细胞易受到母体免疫系统的攻击, 不能侵入母体螺旋动脉, 影响血管重铸, 形成胎盘浅着床, 使胎盘缺血缺氧。新近研究发现, HDCP与HLA-G基因多态性有关。Bermingham等[12]发现HLA-G外显子8的插入/缺失多态性频率在HDCP患者子代中有明显偏移。O’Brien等[13]发现HDCP孕鼠HLA-G3转炉水平降低与HLA外显子3的多态性有关。HLA-G外显子缺失突变的纯合子不能表达HLA-G1, 发生HDCP的危险性增强。但也有不少报道认为HDCP并没有HLA-G基因缺陷。 (5) 补体活化: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中补体被激活的现象较普遍, C3和C4均明显减少, 被激活的补体进一步激活白细胞, 白细胞在胎儿胎盘血循环中被激活后, 随血液流动, 停滞在微循环中破坏血管内皮, 引起脏器的损伤[14]。⑹细胞和体液免疫异常:许多学者报道, 正常孕妇辅助性T细胞TH1/TH2比率倾向于TH2, 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则倾向于TH1, TH1细胞数目的增多, 可刺激细胞毒性因子的增多, 包括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这些细胞因子诱导脂肪细胞降解, 破坏肝脂肪酸氧化, 影响前列环素和一氧化氮的合成[15]。

2.2 遗传因素

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一些易感基因与HDCP的发病有关。目前发现的易感基因有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 NOS) 基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基因、Fas/Fas L基因、VLeiden基因、凝血酶原基因、凝血酶原调节蛋白 (TM)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THFR) 基因、线粒体DNA突变、脂蛋白脂肪酶基因 (LPL) 、载脂蛋白E基因、TNF-α基因、HLA-G、HLA-DR4、印迹基因等[9]。

2.3 滋养细胞分化、迁移、浸润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

胎盘形成缺陷被认为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源头, 滋养细胞不能侵入子宫合适位置、浸润过浅、浸润性滋养细胞数量不足以及螺旋动脉重铸失败等经常可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胎盘中观察到[16]。近来研究提出了滋养细胞浸润能力异常的可能原因:黏附分子表型转换障碍、生长因子表达异常、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异常、低氧诱导因子21的作用、免疫损伤等[9]。

2.4 胎儿/父方基因型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中的作用

胎儿是带有一半父方遗传基因的半同种移植物, 近年来父方因素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母方蜕膜中的自然杀伤细胞接受侵袭性滋养细胞表达的父方HLA-G、TGF-β等细胞因子的刺激, 如果过度激活母方对这些因子的炎症性反应, 父母双方特异性的遗传冲突将会影响到绒毛膜胎盘的正常形成[17]。血压正常的初产妇在更换伴侣后其第二胎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性要比未更换伴侣的妇女高出30%;与此相比较, 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初产妇更换伴侣后她们患病的可能性降低了30%。

2.5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细胞毒性物质和炎性介质如氧自由基、过氧化脂质、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极低密度脂质蛋白等可能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血管内皮源性舒张因子 (endothelium derived relaxing factor, EDRF) 、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 NO) 、血管舒张因子前列环素 (prostacyclin, PG12) 分泌减少, 血管内皮收缩因子血栓素A2 (thrombinxone-A2, TXA2) 产生增加, 导致收缩因子和舒张因子比例失调, 致使血压升高, 从而导致一系列病理变化。鉴于胎盘在妊娠中的特殊作用, 认为这些毒性因子可能来源于胎盘。因此胎盘血管内皮损伤可能先于全身其他脏器。

2.6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脂肪细胞因子

HDCP与肥胖有共同的病理生理特征, 即脂肪代谢障碍、葡萄糖耐量异常、胰岛素抵抗和血液高凝状态, 而这些异常的病理生理状态都可能与称为“脂肪细胞因子”的因子有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一些脂肪因子如TNF-α、PAI-1、IL-6等从不同方面直接参与HDCP的发病[10]。最近研究发现在脂肪细胞中, 同时存在激素及其受体的脂肪激素至少有12对, 除已知的瘦素、血管紧张素Ⅱ、TNFα、PGE2及相应受体外, 新发现的有甘丙肽、增食欲素、神经紧张素、黑色素浓集激素、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胆囊收缩素、神经肽Y及他们相应的受体[18], 表明这些多肽在脂肪细胞中有自分泌及旁分泌的作用, 也可能经血流起内分泌作用。

高危疾病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2009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定期产前检查、接受系统管理的妊娠高血压疾病高危孕妇98例作为观察组,妊娠高血压疾病高危因素包括下列情况:孕妇年龄>35岁、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病史及家族史、孕期不良情绪、慢性高血压、慢性肾炎、糖尿病、营养不良、低社会经济状况[2,3]。同期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产前检查但未接受系统管理的妊娠高血压疾病高危孕妇5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孕妇在年龄构成、孕周大小、体重指数、孕产史、基础血压等方面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系统干预管理方法

1.2.1 心理支持

在妊娠过程中,孕妇受外界和生理变化的影响,容易出现紧张、急躁、易冲动、情绪变化大等特征,合并高危因素时,更容易出现不良情绪,根据其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心理咨询及支持,讲解管理过程,说明管理对孕妇及胎儿的必要性,介绍成功的病例,使其心理放松、情绪稳定、树立信心。同时积极与家属取得联系,与家属共同合作帮助孕妇减轻心理负担。

1.2.2 健康宣教

定期做产前检查及培训,增加检查及专家诊治次数,并通过图片、宣教资料、电视录像等多种形式进行宣教。同时医院将孕妇信息资料及时通知辖区内妇幼保健员,让保健员对其进行及时监控,发现情况异常立即上报医院或协助孕产妇到医院进行检查处理,也通过短信平台定期向高危孕产妇发送短信,提醒其定期到医院检查和注意的相关事项,并将结果记录在孕妇保健手册。

1.2.3 指导孕妇合理饮食与休息

孕妇应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铁、钙、镁、硒、锌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及新鲜水果,减少动物脂肪及过量盐的摄入,但不限制盐和液体摄入。保持足够的休息和愉快的心情,坚持左侧卧位,增加胎盘绒毛的血供。

1.2.4 药物预防

小剂量阿司匹林的使用,补充钙剂,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服用。

1.2.5 产前检查及监测

将确诊的孕妇转到高危门诊,每4周进行一次妊娠高血压疾病的预测与筛查,对高危孕妇至少每2周进行一次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监测,并予以针对性指导。每次除行常规产前检查外,均应作尿糖、尿蛋白、血压及体重的测定。孕晚期定期进行胎盘成熟度(尿雌三醇/肌酐)等监测。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软件包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孕妇并发症(轻度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子痫、胎盘早剥、心衰、肾衰)减少,剖宫产比例低,围生儿情况好(宫内发育迟缓、死胎、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少)(P<0.05),见表2。

3 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孕妇及胎儿均有严重影响,可引起产后出血、胎盘早剥、孕妇心脏衰竭、新生儿窒息等,严重者可导致孕妇和胎儿死亡,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尚无完善的防治措施,如何将预防与治疗相结合,降低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成为提高围生儿质量、改善孕产妇预后的关健环节。近年来随着围生医学发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预测及预防引起广泛重视,通过对妊娠早期即进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高危因素的筛选,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多种因素有关[4],其病理过程是逐步发展的,呈阶段性进行,因此,对高危孕妇及早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可减少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及母婴并发症。

本文通过对妊娠高血压疾病高危孕妇系统化管理:(1)研究发现心理社会因素与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关系日渐密切[5]:孕产妇精神紧张引起神经内分泌失调,使肾上腺分泌增加,促使血管收缩、痉挛,诱发妊娠期高血压,通过有效地咨询和心理支持、心理卫生指导,增加信任感,消除了对疾病的恐惧心理,稳定病情,促使病情向康复方向发展。(2)部分孕妇及其家属文化水平和经济水平不高,加上外来人口不断增加,保健意识不强,对孕期系统性保健不了解或者不配合,对妊娠高危因素的危害也是保留在感性意识上,没有从理性和心理上真正重视起来。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实施孕期健康宣教,同时将妇幼保健工作服务延伸到院外,在妇幼信息交流利用及高危妊娠追踪管理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监护服务网络,通过监护和宣教,使孕妇的保健意识增强,重视高危因素的影响,积极按要求配合医院做好管理措施,把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提高孕产妇对本病的认知,提高孕妇对管理的依从性。(3)给予孕妇生活指导、饮食指导及门诊用药指导,改善孕妇饮食和休息习惯,预防和控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展。(4)通过加强妊娠期监护,随时了解母婴健康状况及胎儿成熟情况,尤其是在接近胎儿成熟期,及时诊断并治疗妊娠高血压疾病,避免母儿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冠英.产前系统化管理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中国医学创新,2009,6(17):58-59.

[2]彭波,袁秀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7(2):144-146.

[3]雷马香,刘筱娴.妊娠高血压疾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26(3):177-179.

[4]郎景和,向阳.妇产科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3.

高危疾病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住院年龄超过30岁、孕前体重指数超过24.0 kg/m2、有高血压家族史、孕产次超过3次、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不良生活方式、家庭经济收入低、居住于农村、流动人口、未定期产检、孕期存在心理压力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高危因素孕妇[2,3]作为研究对象, 共340例, 年龄24岁~42岁, 平均年龄 (28.87±1.54) 岁。将3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0例, 2组孕妇高危因素构成分布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孕前检查和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下列干预措施: (1) 孕期健康教育。通过孕期宣教使孕妇了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基本知识, 提高对本症的认识, 主动、按时、定期进行产前检查, 及时发现异常, 给予恰当处理, 从而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及进一步发展。尽量选择在适育年龄孕育。在孕期保健中对孕妇的体重指数重点监测, 对孕妇的体重进行合理的控制。 (2) 针对流动人口孕产妇, 同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扶持, 让她们有更好的条件接受产前检查, 根据病情适当增加产前检查次数[4]。 (3) 施行心理疏导。用通俗的语言向孕妇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病原因, 相关因素, 预后及配合治疗的重要性, 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 使其对疾病的危害性有初步了解, 并取得她们的信任和理解, 缓解紧张情绪, 放下思想包袱, 积极配合治疗。加强母儿监测, 督促每日数胎动, 监测体重变化, 从而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每次产检时做好血压、尿常规、体重检查, 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放松亦有助于抑制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展。 (4) 妊娠期胎儿的生长发育迅速增加, 孕30周后需求量为平常的6倍[5], 如果机体中钙摄取不够, 可以诱发妊娠高血压, 孕期缺钙是诱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孕期需注意营养摄取, 日常饮食中不可偏食, 多食用钙含量高的食物, 钙属于营养元素, 服用后不良反应少, 同时能减少发生妊娠期高血压。但需要按照科学方法合理补充钙剂, 避免发生钙代谢异常, 保证胎儿正常生长发育。 (5) 严格按规定进行产前检查, 产前检查时发现轻度妊娠高血压疾病时要给予适当的处理, 中度以上则应住院治疗。 (6) 改变饮食习惯, 减少脂肪和过多盐的摄入, 增加蛋白质、维生素、铁钙及锌等微量元素的食品。 (4)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与围生期保健质量有一定关系, 加强重度高危孕妇的管理, 重视病史与体格检查, 认真进行动态因素的观察直至分娩。对发生高危妊娠的孕妇管理催诊、追踪及时, 并及时转诊医院进行监护、治疗。 (7) 加强婚前生殖健康教育。妇幼保健部门要加强对妇女婚前生殖健康教育, 特别是要强调如何采取合理的避孕措施, 以减少意外妊娠, 降低人工流产率, 减少高危妊娠的发生。同时举办孕妇学校, 使孕妇了解孕期合理营养的重要性。

1.3观察指标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孕妇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4.38%, 剖宫产47.50%, 低于对照组的13.75%, 7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平均 (9.05±0.33) 分, 高于对照组的 (8.13±0.46)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3.02, P<0.05) 。

3 讨论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妊娠期特有的产科疑难病症, 病变累及全身多个系统, 严重时可引起心、肝、脑、肾等多脏器功能改变, 是导致孕产妇、围生儿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6]。其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一直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 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提出许多病因学说, 但至今尚未明确。通过观察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包括:孕妇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思想压力较大, 不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适应妊娠、分娩等。未按规定进行产前检查, 孕期保健还有待加强, 尤其是在农村低收入、低文化水平人群, 其保健意识比较薄弱。孕期宣教不够, 由于有些医院医护人员较少, 健康教育做不到位, 致使患者及家属未能真正认识到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危害性, 从而忽略了先兆症状[7]。

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预防问题的研究是围生医学的主要课题之一, 近年来发现医学因素并不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全部原因, 孕妇的个性心理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及卫生保健因素等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同样重要。通过对妊娠期高血压高危人群推行孕期健康教育、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施行心理疏导、孕期合理补充钙剂、严格按规定进行产前检查、改变饮食习惯、体育锻炼、控制体重、加强重度高危孕妇的管理、提高专业人员素质等措施, 本文观察组发生妊娠高血压疾病4.38%, 剖宫产47.50%, 低于对照组的13.75%, 75.00 (P<0.05) ;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平均 (9.05±0.33) 分, 高于对照组的 (8.13±0.46) 分 (P<0.05) 。

综上所述,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的相关因素较为复杂, 因此, 医护人员必须加大优生优育的宣传力度, 针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的相关因素, 加强孕期保健, 教育孕妇积极主动进行常规产前检查, 合理调配饮食, 劳逸结合, 保持乐观情绪, 提高围生期母婴健康水平, 对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一泉.孕妇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生情况及新生儿出生体重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16) :8-9.

[2]吕霞.孕妇孕期增重与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性探讨[J].海南医学, 2013, 24 (16) :2391-2393.

[3]罗冰, 谢芳.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影响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2, 10 (5) :409-410.

[4]潘琴芳.孕前人体体重指数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关系[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 2016, 3 (7) :101-102.

[5]于皖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13, 10 (10) :1871-1873.

[6]叶晓丹, 龙湛红, 杨燕清, 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 37 (9) :1191-1192.

高危疾病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妇科门诊与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期间在宫颈癌筛查中自愿接受HPV检测且结果阳性的210妇女为观察病例, 其中年龄最小为26岁, 最大59岁, 平均年龄 (42.58±3.49) 岁。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1) 高危型HPV感染阳性; (2) 自愿接受病理活检检查; (3) 纳囊白斑、血 (+) 等宫颈疾病症状显著; (4) 排除妊娠期、合并精神疾患等者; (5) 对知情实验内容, 自愿参与。本研究内容经由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伦理委员会监督实验全程。

1.2 检查方法

1.2.1 高危型HPV检测: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阴道窥器完全暴露孔径后应用宫颈脱落细胞专业取样器 (上海之江生物公司) , 将宫颈刷放置在宫颈口5 s左右, 缓慢的顺时针旋转6圈以获取宫颈脱落细胞样本, 取出、放入到取样器中, 放置在4℃冰箱中, 24 h内检测。实验中为了保证检测的安全性和灵敏度、避免污染, 采取闭管检测, 检测步骤严格依据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本实验中应用的HPV特异性引物包括13种亚型, 检测步骤主要为提取DNA、制作PCR反应模板、PCR片段扩增、应用Slan96型PCR荧光检测仪进行实时荧光定量检测以及判断计算检测结果。

1.2.2 病理活检:

阴道镜下获取活检组织, 经过固定、切片以及染色等处理后, 由两位专业病理医师采用双盲法阅片。

1.3 观察指标:

由于HPV负荷量取决于单位体积样本中的DNA总量和DNA浓度 (即单位体积样本数) , 因此, 临床研究中普遍应用ct值反映HPV负荷程度。参照文献[2]依据ct水平进行高危性HPV载量的定性评价, 具体标准如下: (1) “+”:ct≥30; (2) “++”:24≤ct<30; (3) “+++”:ct值<2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处理实验相关数据, 计数数据分析应用χ2检验, Spearman分析HPV与宫颈疾病的相关性, P<0.05, 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本实验中, 经过病理检查证实210例患者中宫颈炎135例, CINⅠ和CINⅡ共49例, CINⅢ和宫颈癌16例。高危型HPV分析检测显示, 宫颈疾病中感染率最高的HPV亚型为52亚型, 共感染51例, 感染率为24.29%, 其次为58亚型, 共感染32例, 感染率为15.24%。宫颈炎中多重感染19例, 感染率为14.07%, CINⅠ~Ⅱ多重感染14例, 感染率为28.57%, CINⅢ~癌多重感染7例, 感染率为43.75%, 三种疾病多重感染率比较, P<0.05, 差异具有显著性。应用Spearman分析法对于高危型HPV病毒载量和宫颈病变严重程度、多重感染之间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相关系数为0.225, χ2值为29.754, P<0.01, 具有显著性关联。

3 讨论

HPV感染作为宫颈癌最为直接、明确的病因, 防治HPV感染一直是预防宫颈癌的关键性举措。高危型HPV感染被认为是宫颈癌发生的必备条件之一, 因此早期检测高危型HPV、尽早给予有效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4,5]。HPV作为双股DNA病毒之一, 能够降低机体免疫功能以提高感染HPV的风险。在人体中HPV具有诸多亚型, 目前常见的主要有13种高危亚型, 由于不同亚型基因具有较大差异, 因此不同HPV亚型间几乎不存在交叉性保护抗体, 因此, 高危型HPV极易出现多重感染, 导致治疗难度增高。不同的宫颈疾病均有可能存在高危型HPV感染, 关于HPV感染亚型以及多重感染对于宫颈疾病的影响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 有研究认为[2]高危型HPV多重感染是导致宫颈疾病恶化、癌变的重要原因。本实验结果显示宫颈疾病高危型HPV感染以52亚型感染最常见, 且多为单一亚型感染, 但是随着疾病恶化, 多重感染率显著升高, 相关性分析证实高危型HPV感染与病变程度、多重感染呈正相关, 说明疾病越重, 高危型HPV病毒载量越高, 因此, 我们认为高危型HPV分型检测对于宫颈疾病诊断、评估疾病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临床加以重视。

摘要: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类乳头状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分型检测在宫颈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妇科门诊进行宫颈癌筛查的患者中, 高危型HPV分型检测阳性得21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 以活检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作金标准, 分析高危型HPV分析与宫颈疾病治疗的关联。结果 宫颈疾病主要为HPV52亚型感染, 宫颈疾病主要为HPV单一感染, 但是疾病越重, 多重感染出现概率越高 (P<0.05) ;Spearman分析证实高危型HPV病毒载量与宫颈病变程度、多重感染具有显著正相关性 (P<0.01) 。结论 检测高危型HPV感染对于发现宫颈癌前病变、筛查宫颈癌具有意义, 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HPV分型,高危型,宫颈疾病

参考文献

[1]马莉, 丛笑, 卞美璐, 等.高危型HPV分型检测作为子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初筛手段的探讨[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5, 50 (4) :246-252.

[2]姬川琍, 甘霖, 彭霖希, 等.高危型HPV分型检测在宫颈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杂志, 2015, 7 (6) :29-32.

[3]隋霜, 玛依努尔·尼牙孜, 朱开春, 等.HPV分型检测在维吾尔族和汉族宫颈癌机会性筛查中的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 2014, 16 (16) :1026-1030.

[4]孙茂春, 康晓琳.HPV-DNA联合TCT检查对于诊断宫颈疾病的价值及其病理分型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 27 (5) :64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高危疾病】相关文章:

非高危胎儿05-05

高危出血因素05-28

高危出血患者08-05

高危风险因素08-13

高危药品管理05-18

ICU高危患者05-17

脂肪液化高危患者05-19

脑卒中高危人群06-02

女性高危人群论文08-09

高危人工流产术09-07

上一篇:电子商务案例下一篇:BIM技术的建筑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