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范文

2024-06-02

蒙太奇范文(精选12篇)

蒙太奇 第1篇

我们要分析的镜头内部蒙太奇是指在一次记录过程中, 也就是一个镜头内, 通过场面调度, 即镜头的运动——拍摄角度, 视距, 焦点的变化, 演员和被摄主体的运动——在镜头前的调度, 运用蒙太奇的结构方法形成对比、交替、重复表现, 产生隐喻, 对比等类似蒙太奇结构形成的艺术效果, 它既可能 (只是可能) 产生蒙太奇的效果, 同时在画面直观上的节奏感更趋向平稳、连贯、真实。

那么, 什么是场面调度呢?场面调度, 也源自于法语Mise-en-scene, 意为“摆在适当的位置”。起初这个词只用于舞台剧方面, 指导演对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活动的位置变化所做的处理, 是舞台排练和演出的重要表现手段, 也是导演为了把剧本的内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环境气氛、以及节奏等, 通过自己的艺术构思, 运用场面调度方法, 传达给观众的一种独特的语言。后来这一方法引用到影视创作中, 电视的场面调度分为两层意思, 一是摄像机的调度, 包括摄像机的机位移动和摄像机的光轴——焦距和焦点的运动方式;二是被摄主体, 其中包括演员和被拍摄对象在摄像机前位置的移动, 即包括舞台上的横向移动, 也包括纵深运动, 当然也不排除镜头与被摄主体综合运动。

电视的场面调度在电视剧和电视节目中, 是由导演进行安排的, 导演在这时有绝对的控制权, 其实新闻类的纪录片也并非绝对没有场面调度。曾获过美国电视大奖“艾美奖”的编导克雷克.富兰克林谈到的一个观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他说电视纪录的特性并非一概限制“摆拍”, 新闻片的拍摄可分为可控制拍摄和不可控制的拍摄两种, 对于可控制的拍摄, 一般性的电视采访完全可以从容的与被采访对象沟通采访内容, 只要这个采访不是他所拒绝的。这时你绝对有充分的时间选择你的角度, 进行你的编导构思。

富兰克林在他的新闻纪录片《风车老人》中有这样的镜头:巨大的风车叶片后面, 夕阳从叶片的间隙中闪着光, 老人望着风车, 这时接老人的一个大特写, 他的眼镜镜片像两片小镜子, 把风车和夕阳映在镜片上, 镜头的处理相当完美, 但你不能说这是个电视剧镜头就否定了他的客观性, 老人爱风车成迷, 每天都要盯上一阵子这有什么奇怪的呢?新闻片, 纪录片在美国人眼中都是讲故事 (英语中一条电视新闻往往被称为Story, 而新闻的总称才是News) , 只不过这个故事是真实的, 而不是编造的。因此对新闻纪录片的场面调度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对突发事件, 及天灾人祸等等, 这都是不可控制的拍摄, 这种采访, 我们的记者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 这时只能靠自己的新闻敏感。而对于可控制的拍摄, 导演完全可以从容地与被拍摄对象进行商量, 进行必要的场面调度, 有此纪录片故事真实, 镜头也拍摄得很美, 奥妙就在于此。

我们现在工作中, 经常拍摄的民生新闻, 很多都属于富兰克林所说的可控拍摄的新闻片, 我们可以静下心来相对从容的进行场面调度, 把民生新闻拍摄的更加讲究, 镜头充满故事性。

在此基础上, 我们再谈一下长镜头的场面调度。由于它随时可能采用灵活的办法处理镜头与演员, 镜头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 不论是镜头还是被摄体, 时刻都处在运动状态, 表演或采访不间断, 人物的情绪也不间断。同时又有利于展示人物与环镜的关系, 所以容易产生一气呵成的效果。这与经典蒙太奇的手法比, 更真实, 更自然, 也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同时, 它在场面调度过程中, 有时可以将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更加充分利用。比如日本影片《风月物语》中, 男主人公源十郎与女鬼在澡堂鬼混, 这时镜头摇出画面, 摇到他的妻子与孩子的镜头, 形成了强烈的情绪对比。还有重复性的场面调度, 如《阿甘正传》中, 片头一根白色的羽毛从空中飘然而落至阿甘的脚下, 片尾羽毛从阿甘脚下飞起, 两个镜头一头一尾相互呼应, 形成了重复性的场面调度。

如果从表现形式上来说, 还有纵深场面调度。即在多层次的空间中, 充分运用演员调度的多种形式, 使演员的运动在透视关系上具有或近或远的动态感, 或在多层次的空间中配合富于变化的演员调度, 充分运用摄影机调度的多种运动形式, 使镜头位置作纵深方向的运动。比如将摄影机摆在十字路口中心, 拍一演员从北街由远而近冲向镜头跑来, 尔后又拐向西街由近而远背向镜头跑去的镜头。这种调度可以利用透视关系的多样变化, 使人物和景物的形态获得强烈的造型表现力, 加强影片影像的三度空间感。镜头内部蒙太奇的效果是通过精心的场面调度来实现的, 场面调度又拥有对比调度, 重复调度, 纵深调度等手法, 要在实际拍摄中反复实践灵活运用。

Montage蒙太奇 第2篇

Montage originates from a French architectural(建筑学的) term, which has been borrowed by the film-making field and refers to the choosing, cutting and combining of separate photographic material so as to make a connected film①. The film artists divide the content into different stages, scenes, etc. and treat them respectively(分别); then based on the theme and the plot, use certain techniques,to edit them, producing the effects of coherence1, echo, contrast, symbolization2, exaggeration, foil and suspense3, resulting in an integrated artistic4 work②. In Charlie Chaplin’s Modern Times, the first scene is of a flock of sheep being put into the fold(羊栏), and the next is of a group of workers surging into(涌进) the factory. The two different shots, edited and spliced5(接合) together,

imply that the capitalists treat workers as livestock6(牲畜).

Montage can be divided into narrative7(叙述性的) and expressive8 montage. Narrative montage i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ot, by which the audience is attracted and enabled to follow the chronological9(按年代顺序排列的) order, to learn the causes and effects easily. If subdivided(细分),narrative montage consists of consecutive10 montage, paralleled montage, crossing montage and reviewing montage③. But they are not used separately. In film, they merge11 into and supplement one another to manage the subject more freely and thoroughly12④. Expressive montage is a more abstract, general, suggestive and symbolic13 method calling for the audience’s initiative(主动), meditation(沉思)and analysis(分析). It includes contrastive montage, metaphorical14 montage, psychological montage and rational montage⑤. Unlike narrative montage, expressive montage combines all the shots directly,even without concrete(具体的) images, and probably forces the audience to understand in their own way the internal implications(内涵) carried out by the abstract codes(符号).

【难句解析】

①蒙太奇是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事方式,是电影艺术的基础。蒙太奇一词来自法语,本是一个建筑学上的术语,意思是构成和装配。借用到电影艺术中,蒙太奇是指剪辑和组合。

②在影片制作中,艺术家们根据剧本主题的需要、情节的发展将影片所要表现的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段落、场面、镜头,分别进行拍摄和处理。然后再通过一定的艺术技巧,合乎逻辑而又富有节奏地把它们组合起来,使其相互作用而产生连贯、呼应、对比、暗示、夸张、衬托、悬念等效果,构成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

③叙事蒙太奇具体可分为连续式蒙太奇、平行式蒙太奇、交叉式蒙太奇和复现式蒙太奇。

④但它们不是孤立的运用,在影片制作过程中往往相辅相成,有机融合,互相衬托和补充,使叙述的内容更加丰富、自由和灵活。

⑤表现蒙太奇具体可分为对比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心理蒙太奇和理性蒙太奇。

扩展:破釜沉舟

Break the cooking pots and sink the boats——Cut off all means of retreat(退却)

Toward the end of the third century BC,General Zhang Han of the Qin Dynasty led his army against the State of Chu and defeated(击败)the Chu army.Zhang Han was so carried away with the victory that he neglected(忽略)another Chu army in the south.He led his army north to attack the State of Zhao.The King of Zhao retreated to the city of Julu,present day Xingtai in North China’s Hebei province,and Zhang Han surrounded(包围)the city.

On learning that the King of Zhao was in danger,the King of Chu in the south sent his two

generals Song Yi and Xiang Yu to rescue(解救)the King of Zhao.

The two generals led their troops(军队) north.When they have gone half way,General Song Yi refused to advance before a river.He stayed there for 46 days.Xiang Yu tried to persuade Song Yi to advance further but Song Yi turned a deaf ear.So Xiang Yu killed him and reported it to the King.The King made Xiang Yu the top general.Xiang Yu then sent his officers and 20 thousand soldiers across the river to fight Zhang Han’s troops.But they couldn’t break through, because the enemy troops greatly outnumbered(数量上胜过)them.The officers asked for more soldiers.

At this time,Xiang decided1 to lead all his soldiers across the river to win the battle. He sank the boats after crossing the river,smashed(打碎)his army’s cooking pots and set fire to their huts.He ordered his soldiers to take only three days’food.They had to advance and win the battle,because they couldn’t retreat.Sure enough,the soldiers fought heroically and defeated Zhang Han’s troops and rescued the King of Zhao.

Xiang Yu’s resolute2 actions were later summed up in the idiom Pò Fǔ Chén Zhōu and people use

it to describea person’s resolve(决心)to win.

Questions:

1.What’s the meaning of “carry away”?

2.Which word has the close meaning to“turn a deaf ear”?

夏日蒙太奇 第3篇

In My Stay-at-Home Husband we are given a telling example, from one young mother’s perspective, of how the summer one couple shared with their newborn baby boy helped forge an emotional bond between father and son that will never be broken. Whether or not you enjoy big-time summer blockbusters, you should read Summer of ’42. It follows a rather introspective boy as he attempts to fit in with his movie-going family and friends, but ends up distracted by forbidden fruit, and infatuated with a gently flowing skirt. A Walk in the Woods is a tale of love, from the outside looking in. How one person can see an old tree as something simply in the way, while another sees the scarred bark of an old friend, keeping alive the misty memories of generations past.

Summer has a way of imprinting itself on our souls. I happen to think that the most enduring quality of summer is the endless reel of memories it creates; like a movie scene in your mind you can escape to anytime, even in the coldest of winters.

夏天的确是一个神奇的场景,美丽的女士们衣着清凉地走在热汽蒸腾的街道,而男士们则像害了相思病、却没有了课堂约束的男学生,从未停止对她们的迷恋。在这个时节,浪漫火花能在眨眼间点燃或者熄灭,而这些都将镌刻在你一生的记忆当中。

从《家有“宅”夫》一文,我们看到一个生动的例子。这个故事从一位年轻母亲的视角,讲述了一对夫妇在与他们的新生儿子共度一个夏天后,这段日子为父子之间缔造出一段永续的情感纽带。不管你是否喜爱暑期大片,你都应当读一读《某年盛夏》一文。故事讲述了一个相当内省的男孩试图融入与之一同观影的朋友及其家人当中,期间,他却为“禁果”所分心,被一条轻柔飘动的裙子冲昏头脑。《刻在树上的爱情》从表面看来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在一些人眼中,一棵古树只不过是些碍手碍脚的东西,但在某些人看来,斑驳的树皮就如同一位老朋友,让那些年华逝去的朦胧忆记依然鲜活。

视觉设计的蒙太奇 第4篇

本文主要阐述蒙太奇的视觉连续性以及蒙太奇在视觉设计中主要的表现形式。

一、蒙太奇的视觉连续性

在影视领域,蒙太奇所创造的视觉连续性在电影的情节构成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我们为崇实所拍摄的“微电影”中,有很多情节就涉及到了蒙太奇式思维,设想在女主角为了寻找男主角留下的线索而在匆忙上楼的那一幕,开始的时候女主角在空无一人的楼道中安静的走着,下一幕就是她匆忙上楼的脚步特写,紧接着再下一幕就是一个她穿过漫长的楼道和走廊的长镜头。这一段在设计分镜的时候,就采用了蒙太奇的分镜设计思维,构成这种视觉连续性。

而在视觉设计中,视觉连续性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一幅好的视觉作品,需要有视觉的牵引线索,需要指引观众去首先观看某个重点,然后再画面中营造空间效果。比如说制作电影海报的时候,第一眼应该看到的是电影的名字,所以名字的设计一定要精细,醒目化。可以在片名的设计中添加一些电影中所提及的物品或元素。这样就利用了蒙太奇的方式让观者第一眼看到标题后观察到电影情节中的元素,了解电影风格和大致感受。然后用一个重要环节的剧照作为背景。再在合适的空间内添加适当的宣传标语和电影人员表。让大家通过海报知道,这部电影的大致风格和一些电影细节。这样就为海报的前期做了良好的宣传。

这样用蒙太奇手法构成的观者心理感受称之为蒙太奇的视觉连续性。

二、蒙太奇在视觉设计中主要的表现形式

1、图形蒙太奇

图形蒙太奇在当代设计中应该算是最常见的一种,就是直接对图形和图像进行分解,将之前的图形转换成另一种元素,穿插或者排列在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中。通常情况下会将两个没有特定意义的图形拼接或者排列在一起,通过这种组合方式来传达不同的信息和视觉符号。

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里,设计师一般采用手绘或者剪切拼接的形式来处理分割图形,在现代的信息时代中,需要设计师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来设计充满蒙太奇感的画面。

像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绘画,以及一些现代杂志封面设计的图形,运用了许多蒙太奇多视点和局部拼接的技巧,表现出一种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感。金特·凯泽的爵士乐招贴中,同样运用了蒙太奇的拼贴方法,将三张不同视角的黑人头像照片有意的重构为一张图片。蒙太奇图像语言通过视点的转换,或者是从内部看到的从结构上的叠加,在图形中的形象,因空间位置的不同产生速度感,形成一种运动的错视感,给人更大的视幻觉刺激。

在这个追求个性,新奇和创意的时代中,视觉设计中以图形蒙太奇的形式出现屡见不鲜。

2、色彩蒙太奇

色彩蒙太奇也是视觉设计中非常常见的另一种形式,可以与图形蒙太奇搭配使用。在视觉传达的基本结构中,色彩赋予了很多种性格和特殊意义,所以单纯的色彩和色块的拼接也会使观者产生一定的视觉效果和特殊感受,可以使画面的风格更加鲜明和浓重。

3、空间蒙太奇

空间蒙太奇在影视领域中的应用较少,就是两个或以上的空间瞬间切换和穿插剪辑,使得连接这两个镜头重新构成逻辑上的一个整体空间。在电影中建立其独特的空间联系。

在视觉设计中,不如说是时间和空间上的蒙太奇。因为设计往往体现在一个单独的画面中,所以一般空间的蒙太奇会制造时间上的错差,比如你可以把史前灭绝的恐龙放在一个非常潮流的环境中,以构成富有趣味性的视觉效果。也可以打破传统逻辑上的空间顺序,创造一个新的空间视觉感。比如,费舍尔的矛盾空间,用不同的视错觉构成画面,以造成观者的空间逻辑混乱,但富有巧合与趣味性。

4、文字符号蒙太奇

文字符号蒙太奇在视觉设计中也是颇为重要的一个方式,因为文字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它是符号也是图形,是语言也是设计元素。你可以用文字描述出你想要的任意场景,也可以用符号来构成画面图形,或者是把文字变形扭曲,重新排列组合,来构成不同的视觉感受。文字符号蒙太奇好处就是它可以传递大量视觉信息,尤其是中国文字,字体本身也可以在视觉上被构成,点线面,有些日本设计中直接就用日文或者汉字来做视觉效果。

在国内人们经常用到的文字符号蒙太奇方式有书籍封面和CD封面,使用文字符号蒙太奇方式会使得画面非常有动感,并且有设计感。还有汉字拆解和去掉偏旁部首或者直接砍去一半的方式,会给这个设计带来全新的感受,从而体现蒙太奇设计思维的表达。

5、抽象蒙太奇

视觉设计中的抽象蒙太奇,顾名思义,比较抽象,总的来说就是从设计者的构思过程中将思考的事物挑出特点,选择一部分代表整体的方式,将一些迹象的东西繁而化简。抽象的内容当然不能离开事物本身,这是一种抽象和具象的结合。

现代设计使用抽象蒙太奇的时候,要学会高度概括和整理视觉元素。让概括出的东西产生某种意向,从而达到设计的目的。这样的方法可以让设计师们的思维更加敏锐,善于去抓住事物的本质。

6、象征蒙太奇

象征蒙太奇比较特殊,它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的,也许在这个年代里红领巾指朝气蓬勃的少年,下个时代红领巾就象征着做好事不留名。所谓象征,就是直接某种抽象概念或者事物代替某种思想或者寓意的意思。是一种暗示,暗示形成某种观念,某种隐蔽且懂得的事情。

在视觉设计上,可以用图腾象征,动物象征,植物象征等作为设计的切入点,并合理的设计这个图形,来完成象征意义。

三、结束语

蒙太奇手法构成的观者心理感受称之为蒙太奇的视觉连续性。它在视觉设计中主要的表现形式有图形蒙太奇、色彩蒙太奇、空间蒙太奇、文字符号蒙太奇、抽象蒙太奇、象征蒙太奇。

参考文献

[1]《蒙太奇原理》邓烛非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年1月.

[2]《设计与蒙太奇》徐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大语文的蒙太奇(网友来稿) 第5篇

册亨民族中学黄斌华

高考,特别是语文高考,在中国,总是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国家意志,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社会发展,历史复兴,人生价值,等等等等。语文真的很大,大语文观真的值得下大力气研究。

思考之一:语文与人生

每年高考,首发科目是语文,社会关注的热点是语文,最能引发人们思考的还是语文。为什么?如果从更为理性的角度来说,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中国人的人生,本来就是语文人生。

从事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学者告诉我们,西方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承传,是一种研究事理物理的逻辑;而东方文化则是一种诗性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道统;从事语言与文化跨学科研究的专家启发我们,学习一种语言,并非仅仅学习使用一种语言交际工具,实质上是学习一种文化传统,一种世界观、方法论;而在中国文化历史中,积淀得最深沉的部分,是艺术、是文学。诗文以取士、文章以经国的人才选拔模式和治国方略更是根深蒂固。

诗性文化与人本道统,滋润和规范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心理,丰富的想象力,深沉的乡土情结,老老幼幼的人际关系,天人合一的人生价值;以荣誉为基础的评价标准,以和谐为极致的审美追求,以忧患为核心的天下意识,以自由为理想的哲学境界,几乎构成了中国人现实世俗生活与理想精神生活的全部。

近些年,语文学界在做一个大题目--大语文观,对大语文观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语文教学规律把握,各学科教学整合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共识,但我以为,对语文学科之“大”的研究还很不够:还没有放到语文人生的大环境下来思考、研究。

思考之二:语文与社会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必然要和语言文字发生关系,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交际、社会关系的维系都不能没有语言文字。虽然我们在自然科学的许多方面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但是,我们的社会仍然还是一个语文社会。

语文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你的生活离不开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是语文。语文在主导你的生活。语文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很多时候往往会超越语文本身的作用甚至成为唯一。

你的思维方式离不开语文--你总想找一个非常具体的恰当的词句来表达你的思想认识而不是运用一个符号数字或者其他的表达式。你总是离不开感性的羁袢和约束。

你的认识水平局限于语文而不是意象的或逻辑的。你总是经常感受到智慧的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苦恼。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上帝曰,我不进天堂,谁进天堂?而尼采则说,上帝死了!既然上帝已经死啦,地狱和天堂也就没有了,我们只能靠自己。我们必须超越语文而达到数学的进而是艺术的`境界。

也许,语文社会--数字社会--艺术社会的道路,就是一条由模糊经历精确从而达到个性化的发展道路。

遗憾的是,不能否认,也不能说谎,我们还生活在语文社会。而我们对语文社会却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思考之三:语文教学与高考

古人论教育,最重厚积薄发,现今的语文教学,其积也尚不能谓之厚,其发则往往失之于薄。很多语文教师,既不在“积”上下功夫,也不从“薄”上去探索,只是把教学研究的重点放在高考上,紧跟高考指挥棒,积累成题,模仿新题,集题成海,分块梳辫,强化训练,重复考查;结果是资料泛滥,试卷成灾,教师乐此不疲,学生筋疲力尽。充满刺激、创造与挑战的高考,变成了试题模式司空见惯的反复训练和遥远众多记忆的艰难回忆。苦了天下莘莘学子,逝去几多快乐时光。然而,经历了几多付出乃至牺牲,高考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却总是遗憾多多,后悔多多。

我们为什么总是被动地跟在高考的后面?为什么总是心甘情愿地被高考牵着鼻子走,甚至深陷猜题押题的泥潭不能自拔?

高考,能不能走出猜题押题和反猜题反押题的怪圈?

最懂得应试教育弊端的是教师,把应试教育推向极致的也是教师,这种二律悖反的现象何时才能结束?

期望与呼唤:语文教学,最先走出素质教育的一片天

我们高兴地看到,高考命题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整合有效性研究在不断地提高。从以来,高考命题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结合令人欣喜:在试题结构方面,客观题比例降低,主观题比例提高;在试题内容方面,记忆性内容减少,运用性要求增加;就考试难度而言,已经达到选拔考试的最佳域值;以创造性思维发展而论,作文命题有了实质性的突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已经开启了作文创造性空间的大门,20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则进到了理性的多元性层次,可以看作是话题作文的发端;的“诚信”,有人指责为道德指向的单一性,其实更可以看作是一种热点话题的探讨导向;的“心灵的选择”虽颇有反猜题的嫌疑,但更把话题深入到了心理层次;高考作文命题“智子疑邻”,堪称亮点,选材上回马一枪,直接从以往的初中教材中选取,话题设置具有智慧启迪特点,具体要求基本上没有限制,自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新世纪四年高考作文题给中学语文教师的总体感觉是:轻松得多了。不可能猜,猜是一种没有自信的表现;没必要猜,把握了规律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也不应该猜,不要低估语文专家的水平,因为在现阶段高考必竟是一种选拔性考试。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回到厚积薄发,回到授人以渔,回到认知、审美、阅情、创造的语文活动中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素质教育的一片广阔蓝天。

成功的蒙太奇 第6篇

一次,一位下属因经验欠缺而使一笔贷款难以收回,松下幸之助勃然大怒,在大会上狠狠地批评了这位下属。

事后,仔细一想,松下为自己的过激行为深感不安。因为那笔贷款发放单上自己也签了字,下属只是未摸准情况而已。既然自己也应负一定的责任,那么就不应该这么严厉地批评下属了。想通之后,他马上打电话给那位下属,诚恳地道歉。恰巧那天下属乔迁新居,松下幸之助得知后便立即登门祝贺,还亲自为下属搬家具,忙得满头大汗。而且,事情并未就此结束。一年后的这一天,这位下属收到了松下的一张明信片,上面留下了一行亲笔字:“让我们忘掉这可恶的一天吧,重新迎接新一天的到来!”看到松下的亲笔信,这位下属感动得热泪盈眶。

知耻者近乎勇。连领导都能够自省自检,还有什么办不到的呢?

诚信

30年前,他和她刚认识。当时,他们两家都没有装电话,手机、寻呼机就更不用说了,那时候根本就没有。

有一次他约了她晚上看电影,结果他临时早上有事出差到台北去,他认为能够很快地赶回高雄,后来发现来不及了。回高雄坐的是最后一班飞机,到家时快晚上11点了。她也差不多该睡觉了。他在台北也没打电话给她,回到家也没法打电话,于是他骑着摩托车到了她家的门口,她家已经熄灯,他想他们休息了。于是他就立刻在电灯杆底下借着路灯写了一封简单的信,装进了事先准备好的信封,投到她家的信箱里。

第二天一大早,她发现了信。她本来有些失望,觉得他这个人不守信用,但是看了这封信,她接受了他。她的父亲其实并不认为这个年轻人是最理想的候选人,比他条件好的人多得很。但是她对父亲说:“就是他,我就这么决定了,就嫁给他!”

这个年轻人就是台湾著名培训师余世维博士,是他的诚信赢得了爱情。

用心

一次,章子怡拍戏,为了拍摄她站在雪地里等男朋友的情景,眼睫毛上面需要有非常小的雪粒。这个镜头非常难拍。人的呼吸是有温度的,所以眼睫毛上的雪粒不容易凝结,结果怎么拍都拍不好。后来导演就决定放弃这个近距离的特写镜头,但是章子怡死活都不肯。

为了拍好这个镜头,章子怡屏住自己的呼吸,慢慢地等睫毛上的雪凝结。终于她的眼睫毛上面有一排一排的雪粒了,镜头也顺利地拍完了,导演非常高兴。当所有人都收工的时候,章子怡却站在那里没动,因为她的两只脚在雪地里站得太久已经僵住了。

全国劳模李素丽讲过这样一句话:“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章子怡走红不是因为她的侥幸或机遇,而是因为她在用心拍戏。

乔真摘自《时代青年》

军旅题材影视作品与蒙太奇 第7篇

所谓影视艺术是以影视技术为手段, 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 在银 (屏) 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 再现和反映生活的综合艺术。与其他艺术相比, 影视艺术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直接运用现实生活本身独特的形态作为创作语言, 因而它就成为最讲究技巧、手段和技巧、手段最浩瀚的艺术。了解影视艺术, 明白它的语言方式和思维特点, 我们才能通过对视听信息之间的联系、影视的种种形式规范乃至象征和隐喻的读解去破译更多的东西, 以获得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

在电影《开国大典》中有一个片断:当开国大典即将举行时,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朋友们一起, 准备登上天安门城楼, 银幕上出现了天安门城楼的阶梯, 毛泽东带领着一班人向上走去……

在一般观众看来, 这里的阶梯只是通向天安门的必经阶梯, 这种观感仅仅限于其所看到的东西。而在有影视艺术修养的观众那里, 阶梯充满整个画面, 一眼看不到尽头, 显得又长又高, 并且整个场景采用逆光拍摄, 使阶梯具有下暗上明的光效, 毛泽东带领一班人由下而上、从暗到明登上阶梯, 这长长的阶梯就成为中国革命道路的象征符号, 它象征着中国人民将面临更加光明、更加漫长、更加艰辛的路。

由此可见, 学习和掌握影视艺术知识, 加强影视艺术的修养, 是我们开启影视艺术之门的钥匙, 同时也是我们正确欣赏、评论影视作品的先决条件。

二、影片《辽沈战役》

上世纪90年代初期, 由李俊担任总导演拍摄的中国彩色宽银幕电影《大决战》堪称是真正的鸿篇巨制, 该片分为《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部, 以史诗般宏伟的气魄艺术地再现了中国解放战争中两大军事集团3次决定性的战役。其中, 《辽沈战役》独立成篇, 又可以连成一个整体, 构成了对这一伟大史实的总体再现。该片无论是从细节描写、战争场面, 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 创作者对每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适度的渲染和铺衬, 使银幕形象在巨大的、真实的历史背景上显得更加丰满、生动, 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充分表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军事斗争, 而且展示了这两个政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较量。

影片上映后, 凭借其历史的真实性、人物性格的鲜明和场面的宏大而获得高度评价, 荣获了第十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二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美术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道具奖和最佳烟火奖, 深受观众的热烈欢迎。

三、影片中的蒙太奇思想

蒙太奇是世界通用的电影术语, 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它原属于建筑学中的一个概念, 意指“装配”、“构成”, 被借用到影视艺术中, 是指镜头的剪辑和组合, 也就是在影视创作中, 将全片所要表现的内容分为许多不同的镜头, 分别拍摄完成后, 再按照原定创作构思, 把这些分散的镜头有机地组接起来, 形成一部具有完整思想内容的影视作品。

就观众而言, 蒙太奇是影视作品讲故事的一种特殊方式。导演用视听语言向观众叙述着一个世界, 这种语言的语汇是画面和声音, 而语法就是蒙太奇。需要强调的是, 蒙太奇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剪辑和组合的技法, 而是一种创造。导演通过蒙太奇的手法, 将若干具有特定含义的镜头组合在一起, 产生一种作为新质出现的意象, 以更加深刻、有力地表现作品的主题。

影片《辽沈战役》的序幕, 本来只有一个镜头, 就是冰河开裂的场面。在后期剪辑过程中, 编导们发现, 这个镜头虽然能直接表现出那个巨变的时代, 显示出巨片的气势, 但只这一个镜头总觉得少点什么——就是如何更好地将历史的主体与时代连接起来。

幕:编导在原来气势磅礴的冰河开裂的镜头前面, 连接了毛泽东信步黄土高原的镜头, 这样就将历史的主体与时代连接起来, 使序幕表现的意蕴更为深刻。这里的毛泽东, 代表了人民和人民的军队, 从陕北走出来, 登上山坡的顶峰, 他放眼祖国的山河, 这时冰河开裂, 冰排呼啸而下, 冰裂的声音在他耳边回响, 预示着以辽沈战役为开端的大决战即将开始。可见, 这两组镜头的有机组合, 使大决战的序幕具有了更为强烈的艺术概括力和感染力。

就部队而言, 影视鉴赏就是官兵对影视片的艺术鉴赏或审美评价。由于部队影视观众人数众多、层次不一, 影视鉴赏也就成为一种复杂的军营文化现象。同样是优秀之作, 有的可能雅俗共赏, 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有的则在不同文化层次、文化背景的观众中引起迥然不同的反响。这些现象的产生, 除了影视艺术自身的因素, 还和广大官兵的审美需求和眼光有关。所以, 在全军范围内提高广大官兵的影视文化素养和鉴赏水平, 对于部队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在基层部队, 组织官兵观赏、评论影视作品, 是军队基层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一种形象化的思想教育, 而积极有效地开展影视评论活动, 对于引导广大官兵正确认识军旅题材作品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影视艺术,蒙太奇,《辽沈战役》

参考文献

[1]钟羽飞.辽沈战役[M].中国青年出版社, 北京:1964.

[2]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M].军事科学出版社, 北京:1987.

电视编辑蒙太奇手法的应用探讨 第8篇

电视编辑对素材进行加工的工序可以分为两道:一是剪,二是接——剪开再接上。这一剪一接看似简单,实则内有乾坤。接什么画面,是影片的内容展开,而在哪里剪、在什么时候剪则是节奏的形成所在。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所以首先要说的是“接”。电视画面的组接的方法,蒙太奇,是所有电视编辑基础课,叙事抒情、自成体系。运用蒙太奇的技法不同的组接形成不同的含义,可以说是画面怎么接都有理。如此广阔的自由空间,编辑却不能信马由缰,而是有所顾忌。

第一,要适应内容需要。顺序也好跳跃也好,画面组接要满足内容展开、事件情节发展的需要。既不能画面不足,语焉不详,也不能翻来覆去,叠床架屋,更不能罗列堆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第二,要符合逻辑。符合逻辑,包括生活逻辑、观众的心理逻辑等诸多方面。有这样一条新闻,公路上汽车追尾造成交通堵塞,交警现场处理事故并疏导交通。新闻的开头是一段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介绍情况,然后是画面加解说,之后采访交警、被堵车辆的司机和路人若干。在这篇新闻中,上一个镜头里还在路旁做现场报道的记者,下一个镜头里就已经跟在交警身后在马路中间了。感觉非常突兀,为什么?就是因为这样的组接不合逻辑。一些电视剧也是:上一刻人还在马路上,下一刻就在房间里了。转场是一个概念,也是一种逻辑,是观众对事件在时间和空间的界定。不明确的转场不一定会让人时空混乱,但肯定看起来是生硬的,不舒服的。

第三要符合一般的视觉规律。主要指人的眼睛对色彩、亮度、方向等要素的反应规律。一般而论亮度差别太过悬殊的两个画面衔接,会让人觉得闪。从视觉形成的角度讲,光线,通过眼的屈光系统的折射和调节后,在感光系统视网膜上结成清晰的、缩小的倒像。视网膜视觉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光刺激,转变成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的传导,最后到达大脑枕叶的视觉中枢,在中枢皮质中相应地形成镶嵌图形,于是产生了视觉,就是我们所说的看见了,而视觉的产生和消失都不是实时的,而是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视觉细胞要持续接收光的刺激,(在正常值内)越亮的画面光的刺激越强,反之越弱。当光线骤然由强变弱的时候,为了获得足够的光刺激,人的视觉系统就相应地做出调整,如瞳孔扩大以增加单位时间的进光亮、视锥细胞、视杆细胞相应调整。所以,高亮度的画面后面接一个低亮度的画面,在视觉上会不适应。反之亦然。而色彩的辨别和接受是和亮度紧密相连的。(在正常值内)画面越亮则色彩越容易辨别,就是说越容易看清楚,反之则不容易看清。所以,舒服的画面组接应该是建立在人的视觉系统的正常持续的工作基础上,而不是让眼睛、视神经在不停地调节和适应。而两个景别相近的画面衔接,则会让人觉得跳。当然同景别跳接等艺术手法除外,像《安娜卡列妮娜》中“门里门外”这样有着强烈感情和特定内涵用法也是一种艺术的技法,不在一般之列。

没有哪一个或哪一段镜头是完全有效,能够被全部使用的,所以画面用不到的部分要被舍弃,被剪掉。于是在哪里剪就是个问题。

一是剪内容。对于比较长的,没有特殊画面节奏要求的影片中,一般直接把需要的内容保留下来,如一段台词、一段动作、一场戏等,然后直接把前后多余的部分剪掉。

二是剪动作。适用于一组有内部调度或者运动的固定镜头。精准的动作节点能够形成鲜明的节奏。精准的点就是动作到位的那一刹那的点,如拍案时手和桌面接触的一瞬间,转头(身)时,转到位的一瞬间、打斗时,挥拳踢腿动作完成的那一点等。一般而论,画面起点未必是动作的开始,但是画面的终点,一定是动作的结束。未则仓促,过则拖沓,都不会形成好的节奏。

三是剪时间。应用在一组外部调度明显的运动镜头上。在一个很长的运动镜头上截取一段适当的长度,一组等长度或递进增减长度的画面连接,形成一定的节奏。改变运动镜头的运动速度,获得需要的动感和长度,也是经常使用的方法。

四是剪趋势。画面编辑讲究趋势的并不多。举个例子,单杠运动中,翻转这个动作顶点和低点的运动趋势是不同的,如果下一个画面要接撑竿跳或者跳水,那么前一个画面的剪辑点必定是不同的。一位体育摄影记者深入研究这个问题,他甚至认为翻转两周这个动作两次到达顶点的趋势都是不同的。其实画面的内部很多是有趋势的,情绪的趋势、运动的趋势、时间的趋势,能精准地把握主趋势,会让影片呈现独特的美。

和画面相关的是声音,电视编辑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声音的编辑和处理。在电视节目中,声音有三种,解说、同期声和音乐音响(效果声)。音乐音响出现的时机、铺垫压混、不同声音音量的配比、音乐与画面的关系等都是工作中要注意的问题。

蒙太奇手法在电影中的运用 第9篇

“蒙太奇”是指电影导演将拍在胶片上的镜头及声音等组成影片的方法与技巧。这种构成形式类似于把一些零散的建筑材料按照事先拟定的计划有机地组合到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物。因此,电影剪辑就很形象地借用了法国建筑学中有构成、装配之意的术语——蒙太奇,即法语montage的译音。在电影诞生的初期,拍摄不分镜头,只是被动地将胶片粘接起来,根本称不上艺术语言。到20世纪初,美国导演格里菲斯改用不同的景别来表现故事,创造出一种真正的电影表现方式——蒙太奇。就影片的画面而言,蒙太奇无疑是一种镜头组接技巧,但它却不仅仅限于技术性的镜头组接。凭借蒙太奇,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一个镜头说明一种含义,许多镜头连接起来,又生发出一种独立存在时所没有的意义,对观众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染。鉴于蒙太奇的历史发展,我们将从画面蒙太奇、音响蒙太奇和色彩蒙太奇的角度来探讨蒙太奇在电影中的运用。

首先,我们从狭义的角度上讨论影片画面的蒙太奇运用。

夏衍同志说得非常通俗,他说:“所谓蒙太奇就是依照情节的发展和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印象或感觉,从而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一件事情发展的一种技巧。”事实上蒙太奇的效果,简而言之即是中国文字中的“会意”。当我们在描述一个主题时,我们将一连串相关或不相关的镜头放在一起,让镜头的衔接产生出新的意义,从而产生暗喻的作用。例如:我们将母亲煮菜、洗衣、带小孩、甚至父亲看报等镜头放在一起,就会给观众一种母亲“忙碌”的感觉。例如,孤立地看一个摄取了春冰解冻的情景的镜头,如果说它具有某种含义的话,那就是表示:“春天来了!”但当这个镜头在普多夫金的故事片《母亲》里,与开始觉醒的工人第一次在大街上举行革命示威游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我们就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思想:无产阶段革命运动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事实上,不管导演的主观愿望如何,一部影片里的各个画面在组接时,会引起互为因果的联想过程,像两个充电物体,一经接触,便会引起火花。这是电影天生的力量,问题在于电影艺术家要善于掌握和运用这种力量。有许多因素,是影片本来就有的,只是需要艺术家去发现,并用特殊的方法加以表现,使这些因素具有的含义超出原来的范围,而体现特殊的象征意义。在《母亲》里,普多夫金把解冻的溪水与工人游行示威的镜头反复组合,就产生了一种暗示:阳光下的溶溶春水充满了光明和希望,这就是蒙太奇在电影艺术中表现的思想力量。

与此同时,在镜头衔接的过程中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而蒙太奇就是创造这种节奏的方法。在爱森斯坦1926年摄制的影片《战舰波将金号》中,那个脍炙人口的高潮场面——敖德萨阶梯,成为电影史上空前的杰作。又如《罗拉快跑》中一幅幅快速切换的时间点定格画面构成的蒙太奇效果,不仅缩短或延长实际的时间,而且使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随意跳接或并至,大大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力,带给观众和罗拉一起奔跑的快感和喜悦。

其次,在电影蒙太奇中,除了画面与画面之间的组合关系外,也包括画面与音响、音响与音响之间的组合关系,即音响蒙太奇。

早在1928年,苏联的电影艺术大师爱森斯坦等就联名发表了《关于有声电影的宣言》。《宣言》中谈到音响蒙太奇的作用:观众听见婴儿啼哭,同时在银幕上看到啼哭的婴儿,这只是简单的事实图解。但是,如果我们在银幕上看到一位两手空空的母亲坐在那里(她的孩子刚刚死掉),同时又听到婴儿的哭声,那会产生什么效果呢?我们定会很同情这位母亲。音响蒙太奇的作用,除了让镜头获得画面以外的含意,可以具有剧作的意义。有一部喜剧片,表现一位极端怕牙科钻孔机声音的男主角爱上了一位女牙科医生,剧作者没有正面表现他们之间的恋爱,仅仅写了一个细节:他把牙科钻孔机的吱吱声录下来,不断地听,听,听,终于使自己习惯了这种声音,于是他便满怀信心与希望去牙科医生那里看病了

如果我们按照人物的主观感受来处理音响蒙太奇,还可以使影片获得强烈的情绪感染力。例如,一位姑娘到火车站送爱人出征,尽管站台上闹哄哄地响着各种声音,但是姑娘深情地凝视着爱人,什么也没有听见。这时,画面上几乎没有声音,那些噪音被降低到只剩一片模糊的嗡嗡声;当模糊的泪眼已看不见远去的火车时,车轮的响声却越来越响以致掩盖了一切。这种音响处理,虽然与现实生活的音响效果不符,却符合人物的心理状态,因而显得合情合理,逼真地表现出姑娘此时此刻的感受,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目前,不少影片中对音响的处理尚未能充分发挥音响蒙太奇的潜力。至于音乐的运用,则已滥用到引起观众的反感,“戏不够,歌来凑”。凡此种种,都使我们的影片显得肤浅、平庸,令人难以忍受。

再次,在电影蒙太奇中还有一个重要表现手段——色彩蒙太奇。

在电影中,色彩和色调是不断变化的,对于色彩,可以配合剧作的内容而作不同的处理。最早的一个成功的例子是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色彩蒙太奇的组合,可以有许多方式。如色彩对比的结合,像影片《牛虻》里,牛虻从阴暗的监狱出狱,直接接上一个充满阳光的镜头,这里强烈的色彩对比,把亚瑟在狱中的痛苦忧郁和出狱时的幸福感表现出来了;另外,运用色彩休止的剪辑方法,也可以获得极强烈的效果。在爱森斯坦的《伊凡雷帝》下集中,有一场戏全片均用黑白胶片拍摄,而独独在“狂饮”一场,用了彩色。突然,一切都静下来,画面重又变成单色。这种突然的彩色休止,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预感到悲剧即将来临;此外,还有色彩过渡的剪辑。例如,当镜头从一个正在举行舞会的灯火辉煌的大厅内景,转到室外黑暗的庭院外景,为了使这两个强烈对比的画面平滑地转换,先将镜头推近室内某种接近冷调子的蓝色或绿色的道具,再转换为月色朦胧的室外景色,以避免使观众感到刺眼。

电影是综合性艺术,电影蒙太奇应该成为影片中一切艺术因素的综合剂,不能仅仅是某些艺术因素的完美表现。苏联著名导演罗沙里曾指出:“在影片《奥瑟罗》中……华丽的服装和美妙的音乐——这一切占居了首位,妨碍观众去注意摩尔人忐忑不安的心灵。造型分获得了全胜,但却因此损害了思想,使它不能鲜明地体现出来。一些导演和摄影师让贫苦的渔夫,穿上洁白到令人难以置信地步的衣服,仅仅为了要用纯白色来与灰银色作对比,认为这是“迷恋于卖弄明暗的技巧”“。(《论导演剧本》)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尽管蒙太奇在艺术电影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但如果不能把蒙太奇提高到电影剧作结构的高度来运用,就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旋涡,变成一种思维符号,而不是艺术了。爱森斯坦在影片《十月》里,就把蒙太奇当作象形文字使用,结果影片遭到失败。

综上所述,蒙太奇既是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也是电影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方法和重要表现手段。正是因为有了蒙太奇,电影才从机械的纪录转变为创造性的艺术,人们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领域。

历史文献纪录片中蒙太奇的运用 第10篇

关键词:历史文献纪录片,蒙太奇,视觉艺术

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产业革命, 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把人类的历史一次又一次地带入新的纪元。历史文献纪录片的诞生, 为历史本身带来了全新的生命。在技术和理念的不断革新下, 文献纪录片正在以全新的方式, 不断地把历史包装得更加真切, 努力缩短与时代的距离, 让观众更直观、更清晰地看到历史的足迹。

蒙太奇作为一种电影手法, 为影片的叙事增添了神奇的魔力。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 从不同距离和角度, 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 叙述情节, 刻画人物。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 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近年来, 随着纪录片产业的不断发展, 这一电影手法也被借鉴到历史文献纪录片中, 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历史文献与蒙太奇思想的不谋而合

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 人类过去与现在的很多东西从思维原理上出奇地相似。历史文献与蒙太奇思维就是这种现象的典型。

(一) 线性历史观与长镜头叙事

影视当中的蒙太奇其本质就是在探讨关于时间和空间的问题, 秉承客观规律讲究时空统一的思想, 体现在影视艺术上就成了长镜头学派。在部分历史文献的整理方式上来看, 也呈现了这样的思维体系。史书中的编年体和断代体的行文模式和记录方式就充分体现了这样的规律。

历史文献的编撰直接体现了线性的历史观。编年体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 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而断代体虽然记录的是历史上某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件, 虽然时间跨度较短但对事件的记录则更为详尽, 如《汉书》。这种严格依照时间的线性规律进行记录的史书就充分地体现了长镜头学派的创作思想。而“编年体”这种编修史书的方式也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史书撰写方式, 这也符合了电影发展史中长镜头的特质。

线性的历史观与蒙太奇, 让人们在研究的过程中看到, 无论是过去与当下, 对于历史的记录实际上都贯穿着极其相似的思维。

(二) 非线性历史观与排比式蒙太奇语句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 影视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已然多种多样, 其复杂程度不亚于当今任何一种语言的语法。在众多蒙太奇语法中, 将同一类型的信息或同一情感指向的信息编排在一起的手法, 被称为排比式蒙太奇。这种蒙太奇手法相当于文学中的排比修辞。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蒙太奇与历史文献的共通性, 部分历史文献的内容编排也出现了这样的巧合。

纪传体是非线性历史观的最典型范例。纪传体由司马迁创立, 也是独有的一种史书编纂方式。皇帝的传记称“纪”, 皇族、外威、一般人物称“传”, 列国诸侯称“世家”或“载记”, 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意”或“考”, 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 这样的方式有效地把同一类型的信息整合到一起, 而不去考虑时间的线性规律, 这恰恰符合于排比式蒙太奇语句的创作规律。值得一提的是, 这种整合时间与空间的手法, 成了历史文献编纂约定俗成的方式。自《史记》开始, 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 都依照《史记》纪传体体例编纂而成。“史官不能易其法, 学者不能舍其书”。

二、蒙太奇在历史文献纪录片中的运用

历史的长河屈曲蜿蜒, 在时间的推动下向前流淌, 在这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文献, 这些泛黄的纸张、今人需要穷其一生的研究才能略知其意的艰深文字、遥远时代的画卷、令人啧啧称奇的遗迹文物, 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后, 历史文献纪录片应运而生。历史文献记录片是以文献资料为主, 辅以其他电视手段, 真实客观记录历史的一种纪录片题材。将蒙太奇手法应用到历史文献纪录片中, 为历史文献纪录片注入了新的生机。

(一) 为历史注入勃勃生机——艺术化镜头组接

狭义蒙太奇的艺术在于依靠镜头组接使得观众在相连镜头的上下关系中产生联想、想象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 最终形成印象和观点。这样的艺术特性无疑会为影片形成更多表意性和抒情性的功效。在历史文献纪录片的创作中, 这样的手法则显得效果更加明显。

众所周知, 历史文献的本质在于它的纪实性, 在这一特点的作用下历史文献在形式上必定简练、直接, 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史书上的记载更加真实可靠。而在历史文献纪录片的创作上, 诸多蒙太奇手法的加入则让历史或者是历史的某一瞬间变得鲜活甚至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如在《唐史》中讲述高宗驾崩的段落时, 文字上只有短短几个字的记载:“是夕, 帝崩于真观殿, 时年五十六。”而在历史文献纪录片《大明宫》中对于此段落的创作则表现出了更深的意境。将高宗驾崩时宫殿内俯拍的远景镜头和下着大雪的大明宫大远景组接在一起, 利用这样的画面组接向观众传达了高宗临终时对大明宫的思念, 并配合以空灵悠远的古风音乐, 利用声画之间的组合, 充分将这种面临生命逝去的凄凉感烘托得更加感人肺腑。

(二) 文献纪录片的叙事艺术——叙事蒙太奇的应用

广义蒙太奇所探讨的内容则不仅仅局限于镜头与镜头之间、画面与声音之间的加法效应, 它探讨更多的是关于时间与空间、事件与事件之间的整合关系。现如今, 历史文献纪录片的创作更加多元, 主题更加丰富, 思路更加开阔。可以以一个特定的或有一定代表性的事物为主线, 在整部影片中围绕主线表述它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发生的历史事件, 并依靠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表达情感, 阐述思想。

在这类影片的创作中, 叙事蒙太奇的运用就成了影片成功不可多得的助力。如纪录片《长安街》, 该片从八年抗战一直讲到2008年的奥运会和汶川地震, 日本投降、开国大典、第一届政协会议、翻修天安门、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尼克松访华、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申奥成功、十一届三中全会、十里长街三送伟人、国庆阅兵仪式等历史上知名的重大事件全部包括在其中。时间跨度大, 内容涵盖多, 导演在时间正序的基础上, 把长安街的过去与现在创造性地进行穿插讲述, 这样就使得受众在看到长安街历史沿革的同时, 从情节的上下衔接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过去与现在的对比, 从而以这样的一种叙事蒙太奇方式, 通过整部片子向观者传达了伟大的中国人民在艰难的历史环境下坚韧不拔、奋力前行的民族使命感, 和在新中国的建设阶段不断进取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民族自豪感。

三、应用中所应遵循的原则

虽然蒙太奇语言运用在历史文献纪录片中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但在镜头的衔接上, 仍要因地制宜, 恪守电视规律和原则。

首先, 镜头衔接要注意流畅、协调, 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 无杂质, 不跳跃, 一气呵成, 运动镜头注意起幅和落幅。

其次, 长镜头的运用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而不是画蛇添足。要根据片子的内容和情绪来铺陈, 在长镜头中, 也可以穿插固定镜头打乱冗长节奏, 打破固有的节奏, 形成更为活泼的格局。

最后, 不能单纯为使用蒙太奇的剪辑, 而在片中生硬地照搬照抄电影中的表现手法, 任何存在都有其价值和意义, 更要符合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纪录片与电影虽然都是视觉艺术, 但毕竟在本质上和最终的呈现目的上有差别, 一味追求画面的蒙太奇效果, 而忽视了对内容的观照, 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有人说, 这是一个影像的时代, 视听的时代。苏联的普多夫金在谈到电影艺术时, 直言:电影艺术的基础在于剪辑。可见, 剪辑在视觉呈现上, 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蒙太奇是渲染情境的有力武器, 在历史文献纪录片的创作中, 蒙太奇的加入, 不仅让历史本身更加鲜活生动起来, 更为历史注入了情感的因素, 让历史变得更加有温度。

参考文献

[1]周兵.再现故宫600年历史——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故宫》[J].电视研究.2006 (01)

[2]单万里.中国文献纪录片的演变[J].电影艺术.2005 (06)

张宝全人生蒙太奇 第11篇

NME公司是纳斯达克场外交易市场(OTCBB)上市的公司,2005年上半年亏损207.4万美元,截至2005年11月30日,公司账户只有现金19万美元。NME表示,双方的新公司将更名为NME-WORLD,准备在纳斯达克重新上市,并希望融资1000万美元。阜国数字总裁郝杰则表示,阜国会引进NME一项先进的扩大光盘存储容量的技术,用来完善EVD碟片功能,从而使EVD碟片具有可与另一标准的高清碟片、日本索尼领军的蓝光DVD相匹敌的存储容量。

EVD投资波折重重

为什么阜国的融资行为让张宝全如此不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阜国数字掌握着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数字影碟播放器标准——EVD(EnhancedVersatileDisc,新一代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系统)的核心技术,而张宝全之所以和阜国数字合作,就是看中了这个标准。据称,为了此专利技术的独家使用权,他已经投入了近2.3亿元。而如果此次阜国数字换股成功,就意味着张宝全此前投入的设备和技术都要革新,还必须向NME交纳专利使用费;而当初饱受“DVD专利之苦”的中国17家企业合资成立阜国的目的,就是要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清碟机,避免在高清时代中国的碟机企业还要向外国企业交纳高额的专利使用费。

问:现在NME公司的入主已经得到了阜国数字三大股东的同意,您觉得这些股东投赞成票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张:这我不知道。我不便对人家股东的决定作评论。但是我得到消息,NME的董事长已经辞职了,1月23日,NME的CFO也辞职了。这样的公司你还如何跟它合作,如何再往资本市场走?它自己只有十几万美元,拿什么入主?第二,EVD是国家电子行业推荐性标准,政府部门对此基于什么样的态度?我就觉得中国的企业是不是犯傻了?交高额专利费给英国人,和交给日本人有什么区别?这样还不如用蓝光DVD标准,技术很成熟,今天就能生产。所以我就想,NME本来就是一个穷光蛋公司,他们想把一个故事套起来,到资本市场去骗钱。但我觉得今天已经没有这个可能性了,它已经表现了一种融资失败的趋向。这个故事链条从头上断掉的话,后面的故事其实已经一点意义都没有了。人家那边导演都已经不存在了,而我们的阜国还在那儿演着故事。所以我相信,他们的股东也会另行考虑怎么办。

问:当初为什么没有入股阜国呢?

张:2004年我进EVD行业的时候,郝杰也曾经问过我进入不进入。他开的条件是我投600万美元,然后在香港成立一个公司来控制阜国,但是在公司里面,他们个人要占51%的股份,我占49%的股份。后来我就跟他讲,如果不控股我就不投了,既然有这么多人愿意接受你的条件,你就吸纳外部资金,赶紧发展你的技术,我把我的钱还是放在内容上。这不对EVD还有利吗?但是谁知道,融到最后是这么一个结果呢?融资是你拿出一部分股权来吸取资金发展公司,但是公司的控制权并没有丢失。而和NME换股已经不是融资了。因为把控股权卖掉了,这间公司就属于英国人了。这就是完全两回事了。

2004年7月8日,张宝全投资5220万元与阜国数字共同投资建立了今典环球数字技术有限公司,阜国将其拥有的关于EVD技术的各项专利、各项软件著作权、各项技术秘密、各项商标,授予今典环球全球范围内排他的、不可撤销的、永久的使用权。此举意味着,以后所有EVD碟片都是今典出的。但是在张宝全看来,投资EVD碟片做内容只是他EVD产业计划中很小的一部分,而EVD产业最大的利润在于数字影院,他要用它来挖掘中国电影这个没有人挖动的钻石矿。

张:2000年,我们就开始关注数字电影,因为我觉得数字电影是改变中国电影恶性循环最根本的办法。但那时候我们的技术只能是利用网络,这个过程中有三个风险不能解决:第一就是视频的加密非常脆弱:第二就是网络传输的安全,数字传输的时候,各种数据组成的数据包会调序的,解包的过程中,如果有一个包被调序,就解不开了;第三,我们网络根本支撑不了这么大的流量。2001年正好美国IT泡沫破灭,我也很体面地从这个项目中退出了。

2004年6月的一个周末,张宝全接到中电华通公司副总裁张永启的一个电话,向他推荐EVD技术。一个月后,当郝杰把记载EVD技术标准的那张纸摆在张宝全面前的时候,一下子就勾起了2000年他失落的梦想。自有的九项发明专利、几乎不可能被破解的加密系统、1920×1080i的高清晰度,全部解决了张宝全2000年做数字电影时不能逾越的障碍。张宝全看到了一个让他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产业前景,不到一分钟,他就决定投资了。

张:不来我还可以说它不好,把价压得很低,可来了一看我知道它预示着什么,所以违反了一个商人的原则。当时郝杰还在那儿搬着东西,在跟我介绍,我就把酒杯端起来了,我说郝总,你不用再说了,今天对你、对我都是很重要的一天,因为我非常清楚,这个技术会给我带来什么。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实现中国数字电影的梦想。可以这样讲,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电影是个钻石矿,但是,全世界的资本、技术都进不来。为什么?没有一个技术适合中国的市场。像国外的数字电影放映机太贵了,100多万元一台,比胶片还贵,这使中国电影依然在走贵族化的道路,大众的电影成了少数人的享受。所以我觉得,数字电影可能能解决中国电影回归大众的问题。

按照张宝全的设想,如果盗版问题解决了,票价变便宜了,中国的电影将回归往日的辉煌;而EVD正是改变这一切的工具。2005年6月,张宝全巨资投入的时代经典公司基于EVD技术研制出了蒙太奇数字电影播放机,价格只有几万元。

张:蒙太奇数字电影播放机,我认为它是挖掘中国电影钻石矿的一个工具,用它装备的蒙太奇数字影院,每个放映厅从装修到设备就30万元,我们在全国做的影院每家都有3-5个厅,总投资在150-180万元左右。单算放映这一块,白天5元一张票,20%的上座率,晚上10元一张票,70%的上座率,刨掉各种税费,纯利就有71%。而所有做影院的人都知道,真正赚钱的是卖

“爆米花”这样的增值服务,当票价到10元的时候,增值服务是票价的7-8倍,增值服务的利润是电影放映的几倍。像这样一个投资,最后的回报率能达到100%。

我还要在每个影院设立EVD专卖店,到今年年底我可能有3000-5000块银幕,也就是说4000家EVD专卖店,一个影院一月卖一台设备,也比我们现在通过家电商场销售的渠道要好得多啊。最重要的是,我们做碟片也可以盈利。电影内容商看到碟片销售好也会主动找上来,这样内容也丰富了。碟机销售和内容的扩展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循环,所有的人都赚钱了。

实际上电影已经开始改变中国了。从哪里开始?就从时代今典开始。这一点我非常清楚。到今年年底,你就能验证我说的这句话。那时候,中国60%的城市全有我们影院了。

问:可是今天电影还不是一个强势媒体,而且大众的消费习惯也未必能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变,您的这种预想是不是过于乐观了?

张: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1000美元,这就是说,从温饱开始转向了小康,从市场来讲,就是从物质消费开始转向精神文化类型的消费。所以我想,电影在中国的悲惨之处就在于,今天大部分的中国人已经失去了对电影的记忆,以为电影就是DVD。但是,在中国这样集合式住宅为主体的国家,95%的家庭影院不能达到真正影院的效果。所以无论经济怎么发展,影院都不可能被取代,它一定会成为将来杜区文化的一个综合平台。

张宝全希望,通过EVD标准抓住一个能挣一辈子钱的行业,但是在高清碟机领域,不仅国际上东芝的HD-DVD和索尼的蓝光DVD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国内还存在HVD、HDV两种高清系统争夺国家标准。2004年7月8日,EVD以国家标准进行了公示。依据《标准化法》,公示满一个月后,如果没有充足反对理由,EVD将成为行业推荐标准。但是两个月过去了,信息产业部还是没有消息;此时又传来了索尼的蓝光DVD已出样机的消息,张宝全着急了。

张:他们时来打去,我就讲两条。第一条就是,全世界现在惟一达到国际高清论坛要求的1920x1080i的标准,已经市场化又可以上市的高清碟机就中国EVD一家;第二,我那时候一直在想,对EVD、HVD、HDV,老百姓又不懂,怎么样能把它说清楚。我引入了一个照相机的像素概念,把碟机的分辨率用像素来表述,EVD的1920x1080i就相当于207万像素,也就是一种画面我把它分成207万个点,比方HVD是920x760P,就是69万像素,相当于EVD的1/3,HDV就更低了。 当有关方面问专家的时候说,张宝全这个数字对不对,都说对。

张宝全在写下了这两条之后,向媒体宣布,如果有了这两条,EVD还不能成为中国的高清标准的话,他将状告相关部门不作为。

问:怎么会想到状告信息产业部这种方式呢?

张:我是这么想的,外面大兵压境,里面小鬼缠身,如果再这么混战半年的话,EVD肯定死,所以也许努力一下会有两种结果,一种也是死,但也许还会有生的可能性。

2005年2月23日,信息产业部公布:《高密度激光视盘系统技术规范》为我国电子行业推荐性标准。

问:这跟您提请直接诉讼有没有关系?

张:我觉得有一点小关系,没有绝对关系。能这么快就颁下来,信产部前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只不过作为一个标准,它的颁布涉及到一些企业的利益。因为大家更喜欢听故事,所以总觉得这件事后面有什么。我认为并不是这样,这件事充其量只能是促进了一下或者催化。

海南金融调控中成功逃顶

张宝全对数字电影的痴迷,缘于其大学时就读的电影导演专业。1957年生于江苏镇江的张宝全,早年入伍,曾任老山前线战地记者,1988年转业后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92年毕业后,因为“想拍的片没有人投资,别人让拍的片自己没有兴趣”,张宝全来到海南,在这个冒险者的天堂,他建立了自己的公司。

问:怎么想到成立一个公司的?

张:还是有很多巧合。在去海南的飞机上认识了一个人,到了海南以后,他帮我介绍了当时海南几家大公司的一些老板们,包括民源海南公司的董事长马玉和。民源跟我成立了一个公司,主要是民源投资的,注册资金是2000万元,工商等全部手续基本上都是我去办的。1992年8月,把这些工作办完以后,大概是民源要做些新的投资,就决定这个公司不做了,把资金都撤回去了。

无奈之下,张宝全把公司转到自己名下。正当他为启动公司的事情发愁时,一位在北京工商银行下属企业工作的朋友找到他,要与他合作在海南做房地产。双方一拍即合,开始炒作房产,因为看到海南海运业的暴利,他们又成立了海运公司。

张:我们主要跟福建的一家公司做生意,他们主要做粮食运输。当时的市场很好,所以海洋运输的投资回报率很高,基本上有50%,也就是说,买一条旧船,两年可以赚一条船。但是在海南的好日子也不长,我们公司1992年10月开始运营,1993年6月,宏观调控开始,海南的房地产业开始垮下来了。

问:您当时投入房地产的资金有多少?

张:我们两家投入的资金大概是1.6亿元。当时我们比较慎重,做的差不多都是一些小项目。调控之前,我们就意识到海南地产的风险,所以在1993年上半年,就迅速地把一些准备长期投资的项目转手了。严格来讲,调控的时候我们没有什么损失。再加上海运方面都签的长期合同,所以这一市场持续了一年多才开始往下掉,这也使我们从海南撤回北京后,在寻找项目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很好的依托,顺利实现了战略转移。

房地产已经不存在暴利了

张宝全回到北京,依然投资他熟悉的房地产业。因为资金有限,他首先选择了北京城区的危房改造项目,开发了他的第一个地产项目——今典花园。

张:拆迁费是头等大事。按当时国家的拆迁政策,一些费用是可给可不给的,好多开发商都选择不给。我正好相反,可给可不给的我都给,但是有条件地给一只要在一个月之内搬走,凡是可给可不给,都给。很多人很意外。大概不到一个多星期, 当时房管局主管城建的副局长就找我,说你扰乱市场秩序,你这经济房一拆迁,周边大约有四五个危房项目就全拆不动了。拆迁户都说,今典给了这么多,你们怎么给这么低。我就讲我的逻辑,你看周边的这几个项目,有一家拆了两年,才建起一栋楼,还有七八座空在那儿没动。另外几家,每家都拆了半年以上,甚至于最长的已经拆了一年半以上,都没拆开。他们浪费的钱我算了,大概是3000万元,我这个可给可不给的费用,加起来也就2000多万元。不仅拆迁户实实在在得到这2000多万元的好处,我也得到了时间。局长第二天就把那几家招去开会,说你们应当向张宝全学习,因为这样的好处是双赢。

一开始谨慎的心理,反而确立了我们后来稳健的做

法,包括做任何事情我们并不以获取最大的利润为追求,我们更关注投资回报率,因为投资回报率一定是时间和钱的关系,就是说我投进去的钱,多少时间收回来,我把这点看得很重。这种经营方式和思路给我带来了一种非常好的结果,也包括和我们合作的人,大家都能共享利润。

今典花园之后,张宝全又开发了今日家园、苹果社区等地产项目,旋风般发了家。2002年,张宝全投资3500万元建立的中国最大的民营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开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今典集团转向文化产业的开始。张宝全对这种说法并没有否认,因为在他看来,土地市场实行招拍挂以后,房地产已经不存在暴利了。

张:早先土地没有招拍挂,给地产商带来了通过关系以小博大的机会,可以500万元立项,卖1000万元,回报率100%。但2004年8月31日后,土地出让实“行招拍挂”,再开发房地产可能要投3亿元,就算最后赚1亿元,也才30%的回报率,房地产就从一个暴利行业转为平均利润率行业了。我所关注的投资回报率的优势在“831”后就不存在了。地产商也好,经济学家也好,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土地招拍挂以后,房地产真正变成了资本游戏,关系游戏结束了,暴利时代或者说高额投资回报率时代结束了。2000年的时候,我们公司就定出了一个战略发展方向:依托地产优势,向信息文化产业转移。

问:您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出版过《啊,哈雷》、《火祭》等小说,也有书法作品入选《当代名人书法大全》。由艺术界转到商界,会不会冲突?

张:其实二者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灵感。商人没有灵感,不可能在一个领域脱颖而出,在海南,就是对政策的灵感让我们把手上的房地产项目迅速脱手,实现了战略转移。但商人和艺术家最大的不同,就是艺术家浪漫而没有风险,商人首先要有风险意识,灵感和风险意识可以使人从低向高稳定地走。

蒙太奇 第12篇

演员用形体影视用镜头。镜头语言决定了画面的形式, 如何在镜头中实现蒙太奇的剪辑呢, 那么就要注意下面三个点的问题。

一、动作剪辑点, 就是动作发生的高潮处或者动作的最大幅度处。这个剪辑点在影视剪辑中最为常用, 举个例子在新近出的国产影片中的第一个场景里, 主演谢霆锋饰演的小冷与黑社会老大和其小弟的对手戏中大量运用了这个动作剪辑点来进行剪辑, 小冷和老大同时进入房间, 小弟与老大对白开始, 小弟每指向小冷, 镜头就在小弟抬手动作结束后打向小冷, 连贯的镜头让观众的参与感油然而生, 而每次的这种参与感又再次地拉近了主人公和观众的关系。而且短镜头的快切让画面节奏感更加紧密。镜头语言更加丰富。用不同景别的镜头来表现一个动作的情况, 因为这样会让镜头语言更多样一些。但是流畅的画面组接在剪辑的时候是有技巧的。

视频剪辑中最常遇到的莫过于:起坐;起卧;拥抱;握手;脱帽;穿衣;抽烟;开关门窗;走路;跑步等等。动作剪辑点作为剪辑艺术中最常用的剪辑方法, 让蒙太奇艺术更为奇妙。

二、情绪剪辑点, 当人愤怒或者激动的时候, 当我们要求节奏加快的时候, 那么就把下个镜头的画面少用几帧就好了。港台警匪片、动作片中的快切, 大都是在情绪剪辑点来做文章。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阿甘正传》是我很喜欢的一部影片, 影片中阿甘的起伏跌宕的一生让我很是震动, 其中开场不久的长镜头运用就是情绪剪辑点的妙用, 阿甘因为身体的原因不能奔跑, 但是在被欺负之后发现自己可以挣脱脚撑的束缚并且跑得很快, 导演在剪辑时运用了慢镜头的方法让观众在这份欣喜中一点点看到脚撑的损坏, 镜头景别的切换也越来越频繁, 情绪剪辑的运用可见一斑。

三、节奏剪辑点, 是指在影片节奏起伏的地方进行场景切换或者镜头转换。在一部电影中, 节奏对影片的作用很重要。节奏运用得是否准确是影片节奏是否鲜明的主要体现之一, 并且变得合理的一个基本要素, 任何一部影视剧中的情节都是有秩序、有变化的, 因此这种变化中的秩序和变化中的递进恰恰是描述影片节奏的组成部分。加之, 音乐本身就具有较强的节奏感, 同时它又是一个非常精致的音响形成, 那么它在那些形式、元素占重要地位的影片中, 理所当然地会成为重中之重。它直接加强了影片的表现力, 为影片在节奏上起了协调作用。同时, 对于各种情绪和感受的表现更为完美, 从而提高影片的整体艺术水平, 以适应剧情的需要。

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出现并不单纯的是现代文化发展的需要, 更是因为电影有了自己的语言, 自己的节奏, 自己的组接方法, 通过前人和今人的努力对其语言进行丰富, 对其艺术形式进行加工而得来的。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蒙太奇】相关文章:

影视艺术赏析蒙太奇11-21

蒙太奇手法的范文100字06-20

从蒙太奇角度分析电影《活着》08-19

上一篇:有机合成化学下一篇:数据采集软件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