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新课改

2024-06-05

中学化学新课改(精选12篇)

中学化学新课改 第1篇

一、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原则,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忽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缩小。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

(一)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

(二)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学的本质是化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化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化学思维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这样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进而不断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教学中,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二、推进“开放式”教学模式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开放式”教学模式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也是当前化学教育的发展潮流。

(一)其显著特点是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教学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二)由教师问学生答变为学生问教师答,由学生为教师服务,改为教师为学生服务。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所起的作用是点拨、指导、促进作用,可以是知识的、方法的,也可以仅仅是鼓励的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进步和收获,明确差距在哪,需要在哪些方面予以加强。在教学中做完了实验后,我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他们提了很多,有些甚至是我没有想到的。比如: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的实验中有水雾,为什么;为什么溶液变黑;反应是否进行彻底,等等,这些问题有些可以让其他学生回答,有些只需稍一点拨就可解决,这样不仅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而且对知识的掌握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所以,也是深刻的。现在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三、科学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索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说明“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因此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探讨极为重要。

(一)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挥。教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观察、实验、电化教育、参观等),采用多种启发方式(如:讲述、谈话、提问、讨论、实验、读书指导和各种各样的练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化学里有许多分散的知识,但是不少知识在做“横向联合”时往往就能找到一些规律。找规律不仅是学会知识的好方法,而且是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培养自己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探讨规律要用科学的方法,最常用的是由很多事实总结出规律的归纳法,以及由此及彼地推导,即演绎法。学习化学时,这些方法像“钥匙”,能教会学生如何学好化学。

(三)要根据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逐步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

教学活动中要减少主观性、盲目性,就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研究学生学习活动的原理和方法。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的教学要与传授的知识同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要研究化学学习的类型和过程(化学学习的类型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知识的运用、有科学方法和学习态度等);要研究影响学习化学的因素,包括学生自身因素(学生素质和个性品质等)和情境因素(教材内容和老师素质等);要研究学习方法和培养能力的途径。如:观察方法及能力的培养、思维方法及能力的培养、实验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中心环节就是为了学生爱学和会学。

大王庄乡中学化学课改回报材料 第2篇

大王庄乡中学 闫慧红 2014年4月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努力转变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西华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化学课程的特点是体现启蒙性、基础性。它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今年的课改心得体会如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五步三查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感觉上化学实验课的迷惘,我就化学教学采取了提出目标——实验设计——引导观察——探索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动脑、动手解决问题。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我们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设计导学案,要新颖,既有基础练习,又有拔高练习,同时链接中考题型。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生生的交流,合作。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我认为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引导探究、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四项基本原则。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讲解的化学已不是干巴巴的教育,而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让学生爱上化学。学生不再局限于在书本上学习化学了,而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新理念。我设计“家庭化学小实验”,密切结合现实,让学生考察周围环境在近几年所发生的变化,调查5年来家乡水资源的变化,让学生代表去污水处理厂考察,撰写化学小论文。在这一开放的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公民素质。

综合以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转变,可以概括为“五多五少”:教师讲的少了,学生活动多了:教师照本宣科的少了,设计实验、备课的多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少了,课外实践多了;学生作业少了,作业形式多了;教师批评少了,鼓励、表扬多了。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关键。教师只要把自己放在导演的位置上,就会把讲台与学生共享,把讲台作为师生互动的平台,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演好自己的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改下中学化学如何实施有效教学 第3篇

关键词:师生关系;问题情境;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都有了一系列全新的要求。但不管教学形式如何发展,教学观念如何改变,有效教学仍是我们教师共同的追求。本文就如何实施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这一问题,谈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点滴体会。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先让学生喜欢你和你教的学科

“亲其师,信其道。”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也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那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1.多一些微笑

微笑是人类最好的表情,即使再愤怒的学生看到教师的微笑也会暂时地安静下来。因此,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无论我心情高兴与否,只要走进教室,我必须保持微笑,并通过微笑感染周围

的人。

2.多一分尊重

学生自尊心都非常强,很好面子。如果教师当面指出学生的错误或大声训斥,特别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因此针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该单独找其谈话,委婉地指出问题所在。这样学生更容易接纳,也会用心改正。

3.多一分信任

如果学生犯错误了,教师应多一分信任。如:我班有一位学生上课时玩手机,按照我校的规定是要没收的,而且会受到学校的处罚。但这位学生带着祈求的目光说:“老师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向您保证——今天我回去一定把手机交给家长。”第二天,该生很精神地出现在我的面前说到“老师,谢谢您”。看着该生又重新投入学习之中,我也宽慰地笑了。有时老师的信任会让学生更懂得自律。

二、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问题”是教学互动得以开展的条件和基础,教师课前必须依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立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知识系统性较强,叙述性内容较多,比较不易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因此,教师应精心组织内容,寻找并创设问题情境,增加师生互动机会,努力活跃课堂气氛。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性和能动性。

课前设计时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帮助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水是学生最熟悉的物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水的组成和性质,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了解水的净化、水的污染和水资源保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净水机已走进老百姓的家中,可见人们对水的净化有了一定认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由于开放初期的粗放经营使长江、渭河等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随着发展,我们认识到了错误,三江源保护区的建立,长江、渭河等河流的治理都是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进行的有效保护。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素材很多,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尽量多为学生收集、筛选和使用素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现在用满堂灌方式来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做法早已落伍,也是新课改形式下坚决抵制的教学方法,为此我的课堂中采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将班上的学生按照好、中、差相互搭配分成若干个组,让他们互帮互学,共同弥补不足之处,培养协作精神,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分组合作学习中,对每堂课的教学设计采取有效引入、自主学习、小组展示、问题聚焦、师生交流、拓展应用六环节。教师的课堂引入对学生学习的动机是非常重要的,应该从学生而不是从学科出发,必须将知识纳入一定的有意义的情境中,体

现教学的人性化和亲和力。学生根据教师所编的教案去自主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当堂检阅知识,迫使他们自主学习是为了要完成任务。而且分组学习中,同学在组内、组组之间会产生一种竞争意识,学生在完成知识检阅的同时,总会遇到问题,出现争论,思维产生碰撞火花,形成问题聚焦,学生为了解决问题会绞尽脑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科学品质;学生无法解决时,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将问题逐一解决,教师起到主导作用,然后将知识系统化,落实知识拓展应用,注重知识的迁移,设法帮助每个学生达到最佳状态,让他们获得活化的高级

知识。

四、加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更易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如:学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实验,可设计这样一个实验问题:盐酸、硫酸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什么现象?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在其中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再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分别有何现象?又如学习探究水的组成实验中,先让学生设计实验,并能说出实验的原理。通过设置实验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断理解和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深入钻研、主动创造的精神。

总之,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推动下,要全面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的基本教育思想,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李燕.互动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0(1).

科学探究在中学化学新课改中的作用 第4篇

一、对科学探究的认识

所谓探究, 就其本意来说, 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 研究就是研讨问题, 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问题。

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模拟科学家探索科学问题、发现科学规律的基本活动, 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化学科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实践活动。

1.科学探究是一种活动

科学探究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认识化学科学知识, 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它对于学生学习中发挥主体性和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探究是一种具有多个侧面的活动。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 需要观察, 提出问题, 设计和制订计划, 通过实验或调查来收集、分析和整理资料和数据、得出和解释结论、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等。这里学生既有操作的动手活动, 又有积极思维的动脑活动, 还有成功解决问题后获得的喜悦感、成就感和通过了解社会而感受到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等情感活动。学生们的探究多以小组的方式进行, 活动场所也不局限于学校、实验室, 他们还可以走出学校访问科学家、工人, 进行社会调查等。

2.科学探究是一个过程

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 提出问题

从日常生活和已有经验出发, 发现和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 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和设置一定的探究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或疑问, 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大致经历一个由模糊空泛到具体明确的过程, 因而需要教师不断地指导, 以进一步调整改进, 使之具体化、可操作化。如将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捧互相靠近出现空中生烟的奇景,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感叹这一现象的同时思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景象?用浓硝酸或浓硫酸能否代替盐酸等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2) 制订计划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确定解决问题需要进行哪些活动、收集哪些资料、活动需要采取哪些方式和步骤、小组内如何进行分工等。学生还要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出多种方法。

(3) 收集资料

学生们根据计划去查阅书籍资料、调查访问、网上查阅或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究等。实验是常用的方法, 化学实验能够形象生动、直观地产生化学问题。能对学生的科学探究中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初步学会实验方法, 化学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动脑动手, 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4) 分析处理资料, 得出结论

对收集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分类加工, 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对资料进行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 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5) 展示并交流研究成果

学生要把自己小组的研究结果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给他人, 可以是小论文、图表、模型、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 要说明哪些资料和证据能证明自己的研究结果。其他组的学生要倾听和思考他们的结果是否合理, 对他们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进行提问。交流探究的结果是提高教学中不可缺少又极为重要的一环。交流结果, 有利于解决探究中遇到的困难。在科学探究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结果, 更强调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经历和体验, 并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探究的乐趣。

3.科学探究是一种手段

从教的方面来看, 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获得化学科学知识和技能、学习科学过程和方法、认识科学的本质、形成正确的科学思想。因此, 科学探究对于全面落实化学课程与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从学的方面来看, 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可以自主建构化学知识结构, 并从中体会到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学习模式, 这对于改变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学探究的作用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科学探究, 必须改变学生被动、机械的化学学习方式, 打破现有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内容体系, 强化学生的过程体验, 丰富学习情景。

1.可以把现实世界带入教室, 融入学生的生活。

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物质变化的学习情景, 用现实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

2.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

为他们提供亲身体验“科学”的机会, 帮助他们用各种方法去研究有关的化学问题, 形成自己的观点, 而不是全盘接受他人的结论, 真正从“听和背”中解脱出来, 实现“做中学”。

3.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 学会合作。

通过实验探究、调查咨询、交流讨论, 学生有机会从别人那儿学到知识, 并意识到合作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

4.可以鼓励学生在多个领域里进行学习。

科学探究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例如, 用文字表述的方法记录探究过程和结果, 可以发展文字应用的能力;借用图形描述科学事实则使科学与艺术建立了联系;用图表、计算式表示和解释实验数据, 将科学与数学融为一体。

5.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不能凭空产生, 只能在解决感兴趣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探究学习为学生创设了各种问题情景, 提供了丰富的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的素材。

6.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学生来说, 科学探究是一个新的、比较复杂的问题。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外, 更重要的价值还在于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持续的兴趣, 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学会收集证据, 尊重客观实际,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经历过“探究”学习的学生更喜欢提出问题, 喜欢在倾听各方面意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善于观察, 能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细致的评价;他们思维敏捷, 勇于否定自己, 乐于与人合作, 进取心强。

三、科学探究的方法

1.让学生在实际的探究活动中充分体验

科学探究是通过“做”来学习的, 它与传统的“读化学”、“听化学”方式截然不同。因此, 不可能在教材中用过多的文字讨论什么是科学探究、怎样进行科学探究, 只能在各个学习阶段结合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应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逐步体验, 从中领会科学探究的思想, 把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在科学探究的实践活动中, 学生是主体, 但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帮助学生设计方案, 启发学生全面考虑问题, 建议他们对某些问题进行解释或讨论, 或变换实验方法, 把实验探究做得更深入些, 并指导学生用文字或图表表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让学生在动手进行探究的过程中, 提高探究的水平。

2.科学探究融入化学学习的全过程中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做科学”中学习科学。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 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 必须落实在各个主题的学习之中, 不宜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

在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化学资料, 如何描述宏观的化学现象和微观粒子的运动状况, 如何定量地揭示化学现象的变化规律的同时, 更应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 尽可能地让学生到现实世界中亲自观察或调查, 体验事物的变化过程、条件和结果, 体验这些变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例如, 对燃烧的产生和灭火, 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一系列似乎是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中动手探究, 例如试一试都是无色液体的水和酒精, 哪种物质能被点燃;试一试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木条和煤块的难易;尝试熄灭蜡烛火焰的种种方法, 回忆生活中熄灭煤气炉火、扑灭油锅火焰、吹灭煤油灯火的经验, 从中领悟并归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如果抛开这些经验, 单纯从原理上分析或者让学生被动地观察老师的演示、验证所讲述的道理, 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

四、科学探究学习案例

乙醇氧化制乙醛是高二化学中的一个学生实验, 如按教材要求, 学生只需按步骤操作, 得出实验现象, 写出方程式即可。这里, 教师通过重新改进和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认识该反应的本质和条件。

1.设置情景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做下面这个实验:把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至红热, 然后迅速插入盛有酒精的试管里, 重复几次, 注意观察现象。

在实验后, 几个小组普遍得出下列现象:1) 加热时, 紫红色的铜丝变成黑色;2) 插入酒精中的铜丝由黑色又变成紫红色;3) 可以闻到刺激性气味。

2.提出问题

问题一:生成什么物质散发出刺激性气味?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分析推断出有乙醛生成, 反应的方程式如下:

问题二:通过观察和比较这两个方程式, 确定Cu和CuO在这个反应中各起什么作用?

讨论后, 学生一致认为Cu是催化剂, CuO是中间产物。

问题三:CuO与乙醇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鼓励学生做如下实验

(1) 实验一:将黑色CuO粉末与无水乙醇混合共热至沸腾。现象:黑色CuO粉末不发生变化, 也未闻到CH3CHO气味。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CuO与无水乙醇共热不反应, 为什么?提出假设, 可能是温度不够。

(2) 实验二:先把铜丝用酒精灯外焰加热至红热, 冷却后再在整个火焰上加热。

现象:内焰和焰芯处的铜黑色变成紫红色, 外焰处铜丝仍为黑色。

引导分析:

焰芯是乙醇蒸气:CuO+CH3CH2OH→CH3CHO+H2O+Cu

内焰是CO气体:CuO+CO=Cu+CO2

外焰是CO2, O2等气体

得出结论:通过上面两个实验, 学生得出的结论, CuO与乙醇要达到一定温度才能发生反应, 实验一不发生反应就是因为液体达不到反应所需的温度。

3.设计实验, 验证结论

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得出的结论。与学生共同分析各组设计的实验装置的优缺点。

新课改下化学教师自我新定位 第5篇

摘要: 面对新教材,教师再也不是昔日知识的主宰者了,因为新教材决不是让教师唱独角戏的剧本。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师由传统的教育者,变为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合作者、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课改的顺利实验铺平了道路。关键词:新课改;化学教师;角色转变;定位。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课桌前听;教师排化学实验,同学们照着葫芦画瓢地简单模仿。即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注重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发挥个人能力的空间,一定程度地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压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背道而驰。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或者说是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中间的合作者角色。不仅是身体走下来,还要把心带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合作意味着参与,意味着一种师生之间的共同体验,从而可以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与学生合作,也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一 1

种人文关怀。这就要求教师真正转变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做学生的合作者。在与学生的合作中参与,在参与中与学生交流。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课堂教学也应取其精神,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课堂教学必须在师生的互动中进行。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激活思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新课程为师生之间的交流预设了广阔的空间,期望教学能成为真正的交流活动。所以,教师在新课程课堂上的角色,也应该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唯有平等,才能调动起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才有利于交流的流畅。教师还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做学生之间交流的沟通者,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从而使新课程的三个维度得到整合。教师要真正成为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就不能简单的对学生作出“对”或“错”、“能”与“不能”的结论。那样,就会远离新课程,回到“一言堂”的老路上去。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放下心来,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去讨论、去争辩,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探究未知世界。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单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再用一桶水倒给学生一碗水的观念进行教学,是无论如何也行不通了的。怎么办,教师只有转变角色,从一个威严的教人者转化为与学生同教同学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充当好引导者、合作者、促

进者的角色,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只有这样。才能追求教学活动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互相融合所达成的教学结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新教学理念,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宗旨,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笔者结合自己对于新课标的理解和在教学实践中取得的经验作如下阐述。

一、要改变角色定位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不再是主宰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继续再唱独角戏或者整节课地在讲台上讲授和演示,实行满堂灌,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独立观察、思考以及参与探究和讨论,以帮助学生从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即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化学实验,教师要起的作用是正确地引导,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变。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观察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与水反应的现象这一内容时,教师并不是照本宣科地讲授,而是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开放性的疑问,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分析予以解决:同学们在观察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与水反应的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在观察金属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过程中又发现了什么问题? 这一组实验对你们有什么启示?教师通过开放性提问,要求学生利用自身的学习和探究能力,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有效地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如,高中化学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内容中要求学生做的如何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化学实验,如果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那么,教师往往会一边讲解步骤,一边做操作示范,并将实验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细节作专门强调,再放手让学生做实验.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从表面上看来效果很好,学生出错率也较低,但却束缚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因此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提出诸如配制5 L的NaCl溶液,要求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mol/L之类的研究课题,再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工具栏和方法导引,使学生明确配制溶液的原则以及使用容量瓶的方法,并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实验步骤进行讨论和汇报,再从同学们的汇报中指出共性的错误,再次强调实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随后,指导同学们开展化学实验,等实验完成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总结实验操作的步骤和应该注意的事项等,并由教师进行点评和纠错。教师采取这种教学模式时,虽然学生出错相对较多,但是,正因为实验过程几乎是由同学们通过自行交流和操作得以完成的,所以学生将由此产生成功感和化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并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提高了思维能力,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改革后的高中化学教材,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探究能力和开放性的思维习惯,课本上有许多要

求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前做好预习,那么在课堂短短的45分钟之内是很难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的,结果是:或者是学生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认真思考,使课堂教学中所开展的学生自主讨论和交流过程流于形式和表面现象,使学生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或者是教师为了在45分钟内完成任务而越俎代庖,不得不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走回了老路,使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求无法得到落实。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并在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工作的同时,还要切实做好帮助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工作。此外,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于课本上的开放性的问题或者化学实验,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即在课堂教学中,或者是学生在思考开放性问题时超出了教师的预想范围,或者是学生在做开放性实验时超出了教师所准备的实验材料,对于上述情况,教师应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各方面需求,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经过化学学科的学习,不仅要了解到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还要逐步地学会分析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生活化的教学策略,真正使化学走近生活。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氯气与水的反应这一章节中的身边的化学这一化学知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84消毒液,从而使学生了解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进一步认识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此外,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内容可以不只局限于课本内容,还可以带学生观看与化学知识有关的影像资料,也可

以带学生实地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厂矿企业等,从而使学生及时地了解到目前世界上的化学科学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也帮助学生能够紧随化学的发展与研究的现代化步伐。生活化的化学教学策略,在扩大了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化学兴趣。

中学化学新课改 第6篇

一、创建倾听与回应的课堂

[片断一]质量守恒定律(上教版初三化学上册)

师:请同学们认真做一做课本第96页的图[4-13]、图[4-14]的实验,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生1:4-13实验中有蓝色沉淀产生,反应前后天平平衡。

生2:4-14实验中有气泡产生,反应前后天平平衡,但敞口进行时天平不平衡。

师:好,那你们通过以上实验现象想一想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生3:……

该片断体现了教师是在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但这个行为过程却没有力量,教师提出的问题由包容(“你发现了什么”)到狭窄(直接问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希望从学生那里直接提取标准答案,直接得到概念性的表达,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困惑、质疑、反思”等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被圈在一个个狭窄的问题里,小心谨慎地满足教师对标准答案的需要,他们丰富、朴素的思考和发现没有了,课堂变得僵硬起来。

这个案例说明,新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挑战在于:如何能让学生轻松自由地表达真实想法?说正确的话和说真实的话,谁的价值更大?怎样的问题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怎样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思考?怎样的问题只能让学生做填空式的回答?学生思考得来的认识常常是模糊、半清半浑、对错交织的,不太可能是标准答案,如何借用学生的思想和力量,将思维激荡起来?

建立以“倾听与回应”为中心的学习互动关系,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具体目标是:建立一种师生、生生之间互相信赖的关系,一种互相倾听的关系,一种能直率地向教师、同伴求助的关系,一种即使说错了也能得到教师和同伴善意的微笑的关系。

二、如何在自己的教室里创建“倾听与回应”的课堂

1、沟通、理解、激情投入,创设良好的秩序。

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期望,让学生对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环境能认同和理解,取得学生们的支持和主动配合。我们要让学生觉得这个课堂教学模式和环境是我们自我创设的,我愿意且会用心投入到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的自然有效的互动模式和环境中去认真倾听、去激情回应。

2、用案例聚焦问题。

我们看到:教师常用的研究方法是课例研究,课例研究往往没有明确的问题,基本上是随意的,遇到什么问题就研究什么问题,有时干脆就是大家一起来上一节好课;备课研究基本上还是个体研究,更缺乏深度交流;案例研究还没有真正启动,案例主要用于参加各部门组织的案例评比。这些现象,究其原因,可能在于缺乏对教学现场的深度描写,缺乏对现场问题的专业敏感。尽管问题显露于教学现场,但教师们难以从中发现那些因自身观念障碍所产生的问题、那些因习惯性行为所产生的问题,以及那些因简短流畅过程封闭了学生思维的问题,不能发现问题,再好的研究方法和组织形式都如同无米之炊。

由上而下的研究任务(或研究主题),往往不能解决教师们身边随时可能发生的具体教学问题,所以,这些研究任务也难以变成教师的内在需求。面对“外来”的任务,教师基本上处于“跟从”状态,这有可能让教师产生一种任务意识、完成意识、应付意识,而丧失过程意识、方法意识和主体意识。

我们认识到,教学研究的目的应该是过程化的、具体化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行为。近一年来,我们中学化学组尝试采用了案例研究的方法来突破“问题要源于教师——教师难以提出问题——教学研究需要问题”这个瓶颈,具体措施是:由校教研员、教学管理者、学科骨干教师将一段时期的听课记录、说课记录和评课记录(含省地市级观摩课、教学比武以及各校间学科交流等)整理成案例,集中后向本学科教师作教学现状的案例分析报告。通过场景再现、问题聚焦和深度分析,将案例回放给教师,能够为他们提供思考问题的多种角度和多种方法。因为案例来自于大家身边的困惑,来自于日常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所以特别能够引起教师们的关注和共鸣。

我们通过案例聚焦的问题主要有:

(1)开课的情境创设意图,多是铺垫和激趣,忽略了问题性。

(2)教学内容和教学问题被切割得琐琐碎碎,并串联式地呈现,导致简单的一问一答。

(3)心中有个标准答案,追着学生说正确的话、说概念性的话。

(4)在轻松的内容上添加活泼多样的形式,在重要的任务中采取刻板的填空式问答。

(5)不关注、不预设由自己的设问和语言行为可能引发的结果以及学生的状况。

(6)对“包容性问题”和“狭窄性问题”缺乏专业敏感。

这些问题的通病在于:想方设法降解问题性,从而降低思维性。因此,如何把学生思维激荡起来就成为化学课堂教学中倾听与回应的关键所在。

三、将学生思维激荡起来

怎样把学生的思维激荡起来并引向深入?有三种经验值得参考:

1、理解学生的感受,在“同理”的基础上,借用学生的思想和力量。

2、加强对包容性问题之后的结果预设,将结果做关联性分类,并让学生做对比性思考。

3、改变挨个排队式的问题呈现形式和结果反馈形式,改变单一的一对一的教学互动形式。

[片断二]探究CO2的性质(上教版初三化学上册)

师: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与我们人类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的CO2的相关性质,首先请你们认真观察自己实验桌上的一瓶CO2气体,交流后,回答你能探究出的CO2的性质。

生1:CO2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但其密度和溶解度看不出来。

师:对,同学们请你们帮助这位同学一起来探究一下CO2的密度和溶解度的问题。

生2:老师,我从资料上知道CO2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生3:我认为可通过测一瓶CO2气体的质量和体积通过ρ=m/v来算出CO2的密度。

师:很好(赞评的目光),好一个测和算。

生4:我知道CO2可灭火,那它的密度一定比空气大……

生5:我直接用两个质量和体积都相同的容器,一个装满CO2气体,另一个装满空气,把它们放到天平两端就可直接看出谁的密度大。

师:太好了!(学生都很兴奋。)

上述的片断,同学们在相互间的倾听与回应中很自然地得出了CO2的密度比空气大等知识,同时让不同学科的知识很自然地得到互融。

[片断三]探究CO2的性质(上教版初三化学上册)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碳酸型饮料吗?喝过几种?

生:雪碧、汽水、可乐……

师:好。

1、那你们是否知道它们为什么叫碳酸型饮料?

2、为什么摇一摇这些碳酸型饮料都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这些气泡是什么气体?你能验证它吗?

3、为什么打开瓶盖,这些气泡会带着大量的饮料涌出?喝了这些碳酸型饮料人为什么很容易打嗝?

4、为什么夏天啤酒受到外力撞击时很有可能引起啤酒瓶爆炸?从安全的角度如何保存它们?

在教学中确实会遇到一些绕不开的很细很碎的问题,但如果采取挨个排队式的问题呈现方式必然导致“一问一答”的情形。上面的这种做法看似简单,它却有一种观念性的突破,问题集中呈现,加大了思维力度,拓宽了思维空间,从而改变了学习方式。

能够静下心来思考教学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正说明化学新课程正给予我们教学科学的思维、态度和力量。上述以“倾听与回应”为中心的学习互动关系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仍在不断探索之中,希望它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有利于我们学生的终身学习。

中学化学新课改 第7篇

一、用好化学史、化学魔术、化学游戏提高他们的内在动力

我们化学其实是生活化,实际化的,有许多令人感兴趣的故事、魔术,有趣的实验,如果我们善于探索,应用好这些形象生动的教学软件,我们的学生可能会学得更加有劲,印象与理解会更加深刻,效果也会更好。

比如:我们在讲苯环的凯库勒结构时,我们就可以研究化学史,把凯库勒如何猜想,实验,并最终发现了苯环的结构的,讲给学生听,学生们对凯库勒的做梦很感兴趣,但也会从中收到体会,做梦也是因为他长期的思考,是他不懈努力的结果。

比如,在讲授“原电池”一节时,可以先让学生动手实验:将锌片与铀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进一步验证锌与稀硫酸反应,铜与稀硫酸不反应的结论。然后将锌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再同时插在稀硫酸中,发现铜片表面立即有大量气泡逸出,而锌片表面则几乎没有气泡产生。这个“一反常态”的实验现象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再比如在讲碘的性质时,我们可以以一个抗日战争时的故事来引导,即绝密文书没有一个字,但是喷上米粥汤后,马上就显现出字来。这是为什么,同学们马上就会产生兴趣。也会对碘的性质加以理解。

二、用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如果教师能用爱去感染学生,学生也会用爱来回报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景,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才能触及其灵魂,震撼其心魄,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之目的。教师要努力保持微笑,让微笑成为教师课堂上的基本面部表情。多表扬,少批评。眼神是师生心灵互通的重要传递,表现好的,不吝啬地告诉学生“你很棒”,表现一般的告诉他“努力!你会很不错的!”态度不端正的也告诉他:“你这样是不对的。”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刻意让学生体验学习压力,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基础,教授化学知识时要循序渐进,不要跨得太大,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感受化学的魅力,达到想学习这些知识的效果。布置课外作业时,也要有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难,有简单到复杂,这样学生才能更有效地完成作业。

另外,如果学生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若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会建立固定的联系,也就会形成越学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想学的良性循环,所以我在学生解题遇到困难时,总会给出些对应的小问题,让他们能自己解决,并加以引导让其自己攻克困难

三、新颖的教学方法,稳定学习兴趣

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快感,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对抗赛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以对抗赛法为例,每章结束或临近期中期末考试复习,都可以用此法,使枯燥乏味的复习变得生动活泼,而且通过这种方法复习的效果比题海战术好

比如:我经常事先拟订好题目写在投影片上,布置学生课下准备,课上或组与组之间或男生与女生之间进行对抗赛,教师打出投影片之后,看谁答得又快又准确,在小黑板上记下各组的得分。参与激烈的竞赛和角逐,学生的那股兴奋劲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四、幻灯片、图片、多媒体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生动、直观、有启迪性的进行演示,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感觉和体验,内化为内心深处的需要倾向,会逐渐激发出学习兴趣,会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经过这样良性循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能力会大大加强。在化学教学中,主要从科学史实、化学家的贡献、小故事、图片以及剪辑影片、动画实验过程等方面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适时播放,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方式,真正做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避免枯燥无味的,单一的知识讲授,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原子结构这一部分内容十分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这时教师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也可以用不同的颜色,不同大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和最外层电子模拟共价键的形成过程,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这样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就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觉,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中学化学新课改 第8篇

1探究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可行性设计

1.1结合学科优势

需要充分掌握化学学科的诸多优势, 化学本身是一门实验科学, 其具体借助直观化的现象来促使学生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化学知识的深奥及神奇, 从而真正有利于帮助学生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化学还具备宏观和微观互为统一的特点, 通常对于化学物质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其结构和性质方面的研究, 比如性质方面, 则可以视为宏观现象的研究, 可借助实验的方式得出结论, 而结构方面则属于微观研究, 必须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和推测才能得出结论[1]。整个过程相对复杂, 必须借助探究教学来加深对化学知识及现象的理解和把握。

1.2结合学生特点进行

具体需结合以下几方面特点:1学生的认知特点, 一般高中学生经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化学基础知识, 并且高中阶段的学生, 其思维也都开始从形象思维向着抽象思维发展, 其认知开始趋向于成熟。所以应用探究教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2学生的心理特点, 由于高中阶段学生认知上趋向成熟, 因此高中生们都可凭借自身生活经验及知识基础来表达出自身的看法。而探究教学就注重学生以自身知识水平为基础, 充分发挥出其主动性, 培养出学生们的思维独立性。

2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应用研究

2.1需找出问题, 明确主题

探究是教学方式的实施, 主要在于对教学问题的科学探究, 因此这一阶段极为关键, 具体要求教师应当主动引导学生及教师积极的发现和提出问题, 由此明确探究主题。所以在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怎样促使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积极进行探究成为当下研究的主要问题。这就需要从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出发, 以此创设出相应的情境。

例如, 在给学生们讲解盐类水解时, 教师即可结合日常生活当中油条的制作方法来进行, 可以对学生发文“在做油条的时候通常需要添加少量的明矾, 这是为什么?”又例如有的清洁工在进行打扫时, 其直接将洗厕灵和漂白粉混合使用, 认为这样能提高去污能力, 结果却由于氯气中毒身亡, 这是为什么?难度漂白粉和洗厕灵混合使用就一定会产生CI2么? 通过这种生活事例所提出的探究问题, 能够促使学生们充分地感受到化学在生活当中的重要性, 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化学学习欲望, 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化学学习当中[2]。

2.2提出猜想, 大胆假设

假设和猜想是实施科学探究的开端, 同时也是学生拓展思维的重要途径, 因为所提出的假设直接决定了其接下来所要探究的方向。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当积极的引导学生充分结合自身所掌握的概念及科学原理知识进行大胆的猜测和假设, 由此进行问题的探究。同时教师还应当和学生们同步探讨其接下来的论证探究, 并由此推出可能性最大的假设及策略。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们大胆的活跃大脑, 由此提出多种假设, 而不可在得到了自身假设结果后就停止讨论。需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对所要探究的各种问题进行科学、全面的探究, 并以此提出多方面的假设, 然后可引导学生们对此类假设进行评价, 探讨那种假设最为接近实践的可能性,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其中。

2.3进行探究论证, 总结结论

该阶段属于探究教学的核心阶段, 具体需要给予学生们更多更加充分的表现空间, 这就要求相应化学教师应当有目的的指导学生们进行资料的查阅、研究, 采取试验验证的方式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提出假设并进行探究论证, 最后对所取得的相应数据信息进行整体的分析和整理, 由此总结出初步的结论。不过, 由于在高中化学课堂当中, 探究时间相当有限, 因此必须把握好教学的开放尺度, 整个过程可概括为科学、合理的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掌握主要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化学教师在其中应充分地发挥出主导作用。

3结论

综上所述,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促使教育工作变得越来越富有创新及挑战性差,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 相应教育改革的方向, 就必须采用科学的探究式教学方式, 以此促使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玲, 王强.新课标下中学化学高效探究教学设计与研究——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11) .

对中学化学课改的几点思考 第9篇

一、要改教学理念

温总理提出, 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各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改革。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中学化学教学中, 虽然主旨是教授学生理论知识, 但科学精神培养、思维活力培养、逻辑方式培养, 甚至健全人格培养都是潜移默化之中的, 是各个学科教学的必备内容。比如:每学一门学科, 都要让学生明白学习为什么, 学习学什么, 学成干什么。纵观“90后”孩子们, 个人强烈的社会需要是一个方面, 作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还必须从狭隘的个人需求中跳出来, 去超越自我, 关注社会, 服务全人类。化学教学虽然是理工科门类, 但作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 不可缺少人文精神培养和思想灌输。

二、要改教学目标

传统理念下的教学目标基本上是单一的, 即所谓“双基”, 也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这种一维目标下的教学方式必然带有一定的急功近利色彩, 这种以考为本的教学理念, 使“学习变成竞技, 学生变成了运动员, 教师变成了教练员”, 教学也基本丧失了育人的功能。在新的人才培养方式面前, 必须建立新学习教育观念, 即“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化学教学与学习是一门非常严谨的课程, 大量的知识原理都来自实验, 有时甚至需要反复实验、反复推断。通过化学教学, 就是要让学生明白科学的前进, 一切成就的取得都需要非常艰苦的努力, 一蹴而就、手到擒拿、显而易见是少之又少, 甚至完全不可能的。通过化学教学, 首先是要让学生对化学科学产生深厚的兴趣, 热爱化学, 钻研化学知识。因为只有兴趣才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其次, 要教会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其学习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不掌握方法, 势必事倍功半, 掌握方法, 学懂悟透也简单。第三, 要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随着知识层次的提高, 缜密的思维、严谨的作风是任何时候都不可缺少的。通过深化教学, 给学生以高分只是一个表面, 更多还要给他们创造化学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甚至辐射到全学科、全人生。

三、要改课堂教学

课堂是师生思维交流的平台。在化学课堂上, 不但有师生思维交流、情感交流, 而且有思想交流、技能交流。传统意义下的课堂教学基本是教师的独角戏, 好学生是忠实的听众, 教师做, 学生看。新课标下, 必须改变这种单一模式, 让师生有机地互动起来,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 去探索疑问, 去动手操作, 去实践验证。为了更好地搞好课堂教学, 首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 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进行引导、启发。通过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化学运用无处不在, 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次, 化学规律的学习要从具体到抽象, 从特殊到一般,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范围, 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第三, 课堂教学还要注意创设情景, 从具体实例出发, 展现化学内容, 以及可能发生的必要现象, 使学生能够从模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实现知识范围的开发和拓展。第四,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中学化学作为开设最晚的一门学科, 对许多学生都有一种新鲜感和陌生感, 特别是以字母为代表的化学品名, 给部分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认知困难。每一次教学, 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空间, 便于学生观察、试验、猜测、推理、交流和反思, 甚至提出挑战性的问题, 进行大胆的探索和思考, 更快地、更好地融合在化学学习当中。

四、要改教学评价体系

新课标的推行, 必然带来教学评价的改革。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一些教学领导对新教学还不是完全适应, 很有可能影响新课标完全、彻底的普及。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必须克服几种不好的倾向。一是哗众取宠形。过去有些学科教学善于哗众取宠, 甚至追求所谓的课堂形式, 以声音宏亮、整齐划一、百讲百通等为主要表现形式, 看似成果硕然, 实则表象大于实质, 不符合教育改革的本意。二是纯粹趣味形。整堂教学以简单、易懂的游戏, 甚至所谓的实验贯穿其中, 看似热闹非凡, 形式活泼, 兴趣浓厚, 其实质学无所获, 没有深意, 得不到启发和教育。三是舞台表演形。看似运用了许多新技术, 结果华而不实, 形式大于实质。还有些三翻五次地进行演练, 注重了教师的语言、动作, 规范了学生的配合, 大有话剧表演等嫌疑。教学评价是对教育成果的认可和规范, 是引导年轻教师努力工作, 教书育人的导向, 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部门一个重要的考核项目, 必须向科学的目标发展。评价体系必须提高素质, 传授知识和提高素质既有相同的内涵, 也有不同的意义。为人师就要培育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大方向基础上, 追求更深远的科学知识。评价体系还必须突出学生这个主体, 教学内容、思维跨度、浅入深出都要根据学生反应而定, 以学生的成长进步为主旨, 才是根本目的。

五、要改教资培养渠道

新课改下化学教学初探 第10篇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为主体。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只能导致一个结果: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时间一长,很多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发掘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实际

新教材内容改变了旧教材一味注重“双基”学习的局限性,注重学生的发展。对于“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的实现,新教材特别注意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所设立的探究活动形式多样,如实验、调查、资料收集、讨论、交流、辩论、参观等,联系能源、健康、环境、生命科学等现代社会问题,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同时,还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讲“溶液”时,联系日常生活说出一些常见溶液,如把蔗糖溶在水中形成的溶液,把植物油滴在水中形成的乳浊液,把带泥的马铃薯在水中清洗后所形成的悬浊液。在讲CO性质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它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教学实践证明,把科学与生活有机融合,体验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意义和乐趣。

三、实验探究,激发创新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节课的教学中,讲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性质时,先把紫色石蕊试液滴到醋酸中,然后再把干燥、湿润的紫色石蕊小花分别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让学生去分析“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给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后,学生通过猜想与假设,收集资料,设计实验,交流讨论最终得出了科学结论。这样就成功地把演示实验转变成了探究性实验,从而教会了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的转变。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它可以把知识的学习融入娱乐的形式中,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爱护水资源》时,播放水受污染的画面及缺水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的视频,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节约用水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初中化学课本中涉及到一些有关“微观世界”的知识,例如“分子和原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以挂图和挂模型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想象,但因这些图像是静止、单一的,所以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多媒体却可以利用动画功能,将摸不到、看不见的微观世界模拟出来,并真实可信地展示在学生们的面前,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五、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树立“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新理念。如学习《自然界的水》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去获得第一手信息,对所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讲述温室效应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促使学生主动从自身做起。

浅析中学化学教育新课改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改 中学 化学教育 新思路 理念

一 中学化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在新一次的课改面前,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次新的挑战,随着新课改的实行深入,中学化学教育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1教师的现状。教师作为知识的引导者,是支撑教育最直接的力量,正确的教师结构是解决中学化学教育的关键一步。经过调查得知,我国中学化学教师老龄化情况比较严重,特别是40岁以上的教师就占据了43.5%以上,在汲取新课改新思路的理念以及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明显要落后于如今教育事业的需求发展。相对于化学老师而言,化学教师中不是正规师范生的就占了15%,这15%的教师因为欠缺正规师范专业的学习,所以导致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障碍。另外,随着这几年中学扩大了人才引进力度,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了12.5%,这一点比较可观,因为这些高学历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新课改的新思路教学。但是,为了符合新课改新思路,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中学应更好更快的扩大人才引进并且要加深教师的深造力度,竭尽全力地推进我国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2化学教学的现状。毫无疑问,新课改的新思路为我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导理念。但是作为教师,要如何合理运用新课改理念、理解新课改展开教学工作是目前中学化学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经过调查得知,有54%的化学教师觉得新课改理念比较好比较切合如今中学化学教育事业改革的发展需求,应该求实展开工作;当然剩下46%的化学教师觉得新课改理念比较广泛,欠缺实践意义,会导致在现实教学中难以真正实施新理念。这也说明,中学化学教育在新课改下存在着新旧交替冲突的窘境。另外,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新课改新思路脱离,导致出现了一种你不催我我不学的教学形式。很多人教师都义无反顾的把高考作为学生的奋斗目标,这种过去偏向的教学思想根本就不可能推进中学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不是主导者,学生不是辅佐的,这些传统的教学理念必须要转变,创新新的教学模式,教师要作为引导者,依靠新课改那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转变目前中学化学教育存在的旧观点旧理念,这也是引进新课改解决中学化学教育问题的基础所在。

3学生的现状。经过调查得知,新课改教学实施以后,学生自己主动动手能力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并不明显。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存在一种不敢学化学、讨厌化学的心理,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能力,师生关系也会随之恶化,导致化学教学工作能以开展,师生关系僵化。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5%的师生交流密切,剩下的偶尔交流有的甚至都不交流。

二 中学化学教育在新课改的情况下的改革政策

新课改的新思路为我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指导理念。但是如何运用新课改新理念去实现中学化学教育的改革和优化是一个长久而艰巨的系统工作,这需要我们师生要正确认真的接纳新课程新理念,落实中学化学教育的主体建设,优化教育教学资源,给中学化学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1加大教育自己投入,促进教育事业平衡发展。中学化学教育在新课改下发展依然处于困境不是因为思想理念落后,而是因为缺乏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导致教育事业的发展总是处在困境之中。所以,为了优化中学化学教育事业让其改革,应该加大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转变格局。首先我们要“助学”,积极鼓励社会生活中,有能力的人、企业等,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因资金欠缺上不起学的问题,让社会与教育相结合,形成全民参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局势。改革是目前大部分教学事业发展的关键突破口,这也是实施新课改的重要选择。因此要推动办学体制的改革,扩大教育宽泛度。最后,我们要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虽然每次说起教育经费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是这也是最实际的问题。化学教师团队的创建需要大部分费用来支撑,给予教师高的工资待遇。解决过去教师工资低,招收老龄化严重的化学教师队伍。

2加深教师深造力度,提高教师质量。教师作为化学教育事业上的精锐力量,教师们的质量深深影响着中学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要不断加深教师深造力度,提高教师质量,为中学化学教育事业谋进步,为教师谋福利。随着新课改新理念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化也要进一步加强,这也是提高中学化学教师质量的重要手段。我们要让化学教育和化学教师的关系深深的联系起来,不能只发展化学教育的,而不发展教师,使之中学化学教育和中学化学教师都能够重视起来同步发展,我们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专业素养,不断加深老龄化,不是正规师范专业的化学教师们的深造力度,这样才能够让中学化学教师的才智与新课改相匹配,满足社会教育事业的需求,推进中学化学教育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 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改下的中学化学教育改革和调整是长远而艰巨的过程,这不是中学化学教育所能决定的,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相互碰撞,相互打磨所决定的。因此,我们要创建一个良好的中学化学教育环境,就要转变旧思想、旧理论,提高教师质量、抓好教育思维的关键,努力推动中学化学教育在新课改下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子璇. 中学化学中的人文教育[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2]庄加荣. 新课改下中学化学教育的优化与调整[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06:49-51.

[3]杨水金,侯倩,蔡千喜,徐明波. 中学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66-70.

新课改下如何上好化学课 第12篇

一、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它取代了以前的教学大纲, 它注重三维目标的统一,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作为教师, 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 而且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并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如在学到“二氧化碳”时, 我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信息, 结果学生都了解到二氧化碳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 认识到“温室效应”的危害, 并思考其解决途径。通过自主学习, 学生开始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都在不断地形成和提高。

二、合理利用教材

教材只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 而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对教材的认识和使用十分重要, 在实施新课程背景下, 对教材的认识应当发生转变, 即将传统的使用教材教的观念转变为合理地使用教材的观念。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研究”时, 教材上直接介绍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学生对此不太理解。我先做了对比实验:取三支试管, 分别标号为1、2、3, 向1号试管中加入石灰石和稀盐酸, 向2号试管加入碳酸钠和稀盐酸, 向3号试管中加入石灰石和稀硫酸, 让学生观察现象。通过对比, 学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实验室选择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注意新课的导入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学生都有很强的求知欲, 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因此, 应当在激起学生求知欲方面做文章。新课的导入无疑是一个值得思考和设计的重要教学环节。常用的新课导入法有:直接导入法、以故带新法、以新激趣法、情境导入法和操作导入法等。比如:在导入新课时, 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常识, 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先讲一些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知识差别比较大的事例, 从而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例如, 在学习“金刚石、石墨和C60”时, 拿“1991年在海湾战争中, 美国海军用发射舰载战斧式巡航导弹的方式, 在沙漠风暴行动中向伊拉克投掷石墨炸弹, 曾使伊拉克全国85%的供电系统陷入瘫痪。”这个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 结果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极强的探知欲望。

四、注意课堂的节奏

满堂灌的教学要不得。人的注意力在通常情况下能够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只有二十分钟。教师讲课时一定要掌握课堂的节奏, 在大约二十分钟之内就应该变化节奏。讲课变换节奏就是经常在严肃的内容和轻松的活动之间进行巧妙地变换, 使得课堂充满节奏感, 让学生听课不会感到太累。例如, 讲课开始时, 教师可以先用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或情境作为引子, 让学生参与讨论, 提出问题, 进行假设与猜想及方案的设计, 然后进入理论分析, 得出活动方案。当学生表现出有点疲倦时, 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探究, 然后让学生再讨论, 进行归纳总结, 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如果能够巧妙地掌握课堂节奏, 并且自如地变换节奏, 一堂课下来, 不但学生不会感到疲倦, 而且教师也会感到非常轻松。

五、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 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心理学认为, 动机是一个人发动和维持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果说, 人的各种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和实质, 那么, 人的各种动机就是这种源泉和实质的具体表现。

化学课堂教学如果设置一些学生渴望获得的知识的悬念, 让教学贴近学生身边的事, 引导好学生的好奇心等, 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引起学生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客观对象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因而, 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有趣和多样化, 一节课之中是否有一些合理的悬念, 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 让合理的悬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注意课堂的语言艺术和多项交流合作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例如在课堂上可以多用“请”字, 学生回答完问题后, 不妨说“谢谢”“请坐下”等, 这样就大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学生觉得老师是可亲可爱的, 会觉得听这位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同时, 在课堂上, 学生也会因此抛开顾虑, 大胆在课堂上互相交流, 包括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有些问题, 一个学生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完美的, 就可以通过与其他同学或老师交流的方式共同解决。例如在学习“洗涤剂的乳化现象”时, 学生们对洗涤剂的乳化现象的认识不统一, 但通过交流讨论, 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由于整个过程都由学生相互交流完成, 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七、重视小结

上完一堂课后, 一定要注意小结。小结的方式通常有:板书提纲小结、表格小结、课后练习小结等。但小结不是简单地把新授知识再重复一遍, 而是要提出并解决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小结时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或小组讨论后总结, 可以问一问这堂课学生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疑惑, 等等, 学生进行总结后老师再进一步补充, 这样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八、注意练习 (考试) 题的恰当性

学习要有成就感, 有了成就感学习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因此, 教学中如何减少学生的挫折感, 对教师来说颇有挑战性。课堂小测验的题目不能设置得太难, 最好是针对当天讲课的内容。学生一旦能够回答这些问题, 就会有成就感, 觉得学到了当天所学的知识。考试要有一定数量的容易题, 这些题涉及的内容可以是上课时已经讨论过的, 这算是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的奖励。

九、强调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在职业中所作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实施新课程中更要强调反思。“没有十全十美的一堂课”, 为使每一堂课上得更好, 每一节课课后, 教师都要静心沉思。反思自己一堂课的成功之举和失败之处;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机智以及独到的见解, 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 可以拓宽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反思的同时, 教师应该及时记录得失, 重新设计教案, 这样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 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才能把教育手段与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说:“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那么, 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 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 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 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证实, 课堂反思之后的及时提升和行为矫正, 才能真正发挥教学反思的功效。

上一篇:常用软件论文下一篇:女人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