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理论与方法

2024-07-23

财务理论与方法(精选10篇)

财务理论与方法 第1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财务控制,财务预算

一、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含义

一个组织要想保持高效、有序的运行, 均需对其进行调节与控制。现代管理学的理论认为, 控制是“为了确保组织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计划能够得到实现, 各级主管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或因发展的需要而重新拟定的标准, 对下级的工作进行衡量、测量和评价, 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 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今后再度发生, 或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发展的需要, 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 对原计划进行修订或制订新的计划, 并调整整个管理工作过程”。控制作为一种管理职能, 是为实现目标而服务的, 但是因组织、层次、工作性质、对象的不同, 其控制目的也各不相同。控制目的有两个:一是要“维持现状”, 即保持系统的原有状态, 如果出现偏差, 及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使系统的活动趋于相对稳定;二是要“打破现状”, 即引导系统由原来的状态变到一种新的预期的状态。

控制论是20世纪四十年代逐渐开始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是具有很强应用性的边缘学科, 它是研究由各种元素组成的系统的调节与控制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以至于各种冠以控制论名称的边缘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如生物控制论、神经控制论等。经济控制论便是将控制论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经济系统而形成的一门科学。经济控制论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了整个国民经济系统及其各子系统, 包括这些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联系以及在各系统中运行的一切过程和机制。广义而言, 经济控制论应用有关系统、结构、功能、行为、信息及控制等新的观点和新的观察角度来看待经济现象, 并努力由此建立自己的概念体系和基本原理, 采用各种数学方法, 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统一的量化分析提供可能性。从狭义的角度上来讲, 其研究的领域则集中于管理过程, 以及与管理过程有关的经济系统中的经济信息的传递和加工过程。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属于控制论中经济控制论的一个方面或分支, 它是用控制论和经济控制论的科学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每个具体组织内部的经营管理过程, 研究每个单位如何发挥管理功能, 如何对管理过程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的, 它是一种科学而合理的管理工具或手段。运用控制论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分析经营管理控制过程, 更便于揭示和描述其内在机理。内部控制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 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并进行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产物。

二、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发展过程

内部控制理论经过漫长时期的发展, 基本上可以区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不同的阶段。

(一) 内部牵制阶段。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中, 早已存在着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和初级形式———内部牵制。根据史料记载, 当人类社会活动发展到需要管理的时候, 控制和监督的因素也就应运而生了。内部牵制思想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 这在早期被认为是确保所有账目正确无误的一种理想控制方法。内部牵制就是指一个人不能完全支配账户, 另一个人也不能独立地加以控制的制度, 某位职员的业务与另一位职员的业务必须是相互弥补、相互牵制的关系, 即必须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和业务的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 以便相互牵制, 防止发生错误或弊端。这就是内部控制的雏形。

(二) 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在内部牵制思想的基础上, 产生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

内部控制制度的形成, 可以说是传统的内部牵制思想与古典管理理论相结合的产物。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必要性》的专题报告, 对内部控制首次做出了如下权威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 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此定义中不仅包括与会计和财务部门直接有关的控制, 还包括预算控制、成本控制、定期报告、统计分析、人员培训及内部审计, 以及其他领域的一些活动。上述内部控制定义及其解释的发布, 是对内部控制概念的重大贡献, 但该报告所定义的内部控制内容如此广泛, 以至于审计人员认为包括了他们不可能承担的职责, 虽然从判断委托人的会计和经营是否良好的角度考虑, 该定义非常合适。该委员会为了摆脱这种两难境地, 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大类, 即产生了内部控制制度思想, 该思想认为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个部分, 会计控制在于保护企业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它属于价值控制;管理控制在于提高经营效率, 保证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执行有关的控制, 这样划分是为了规范内部控制检查和评价。因此, 西方学术界在对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进行研究时, 逐步发现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联系的, 所以在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

(三)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 人们对内部控制的研究重点逐步从一般涵义向具体内容深化。其标志是美国AICPA于1988年5月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 (SAS55) 。在公告中, 以“内部控制结构”概念取代了“内部控制制度”, 并指出:“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认为内部控制结构由下列三个要素组成: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明确了内部控制结构三要素的内容:其一, 控制环境。所谓控制环境, 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的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其二, 会计制度。会计制度规定各项经济业务鉴定、分析、归类、登记和编报的方法, 明确各项资产和负债的经营管理责任;其三, 控制程序。控制程序指管理当局可制定的用以保证达到一定目的的方针和程序。与以前的内部控制定义相比, 内部控制结构将内部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的范畴, 而且不再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至此,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产生的内部控制活动, 经过审计人员的理论总结, 已经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

(四)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在1992年美国虚假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的后援组织委员会 (简称COSO委员会) 发布了指导内部控制的纲领性文件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并于1994年进行了增补, 这份报告堪称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如下:“内部控制是一种由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和其他人员执行, 由管理阶层设计, 为达成有关下列类别目标提供合理确保的过程:营业的效果与效率;财务报告可信赖度;相关法令的遵循。”这个定义反映出如下几个基本概念:其一, 内部控制是为了达到目的一种过程, 讲求的是结果, 但其本身不是目的。其二, 内部控制是由人来执行和实施的, 并非仅是政策手册与表格, 且这些执行的人来自组织内每一个阶层。其三, 可以预期内部控制仅能为企业的管理阶层与董事会提供合理保证, 而非绝对保证。其四, 内部控制有几种不同的类别, 这些类别之间可能相互重叠, 企业可配合使用一种或多种内部控制以达成多项目标。

三、企业内部控制的特征与构成要素

(一) 企业内部控制的特征。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单位为保证其经营行为不偏离其目标, 运用控制论中的平衡偏差原理, 对企业经营管理及其活动进行调节、沟通和约束的过程。其基本特征为:

1、全面性。

内部控制是对单位一切与经济活动有关的业务的全面控制, 并非是局部性控制, 也不是只针对财务部门的控制, 它不仅要控制考核资本、资产等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 以及应达到的水平, 还要进行分析与作业研究, 并且提出改进方法及建议。

2、潜在性。

在日常工作中, 内部控制的行为表现并不十分明显, 它隐藏在一切工作之中, 无论规模大小的企业, 也不论其管理方式是什么, 不管其发生何种业务, 也不管其管理制度健全与否, 只要企业在运作, 均潜在有控制意识和控制行为。

3、经常性。

内部控制不是阶段性和突击性工作, 它涉及各种经济活动的日常管理与各种管理职能的经常性检查考核。

4、关联性。

在企业内部, 任何控制工作, 彼此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 一种控制行为成功与否均会影响其他控制行为, 一种控制也许会导致其他控制的加强, 也会导致其他控制的取消, 也会增加或减弱其他控制的效应。

(二) 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

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员工的影响, 旨在取得经营效果和效率,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遵循适当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建立一套范围广、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示范体系。其构成要素包括:

1、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构成一个单位氛围, 影响企业的员工控制意识的基础, 因为任何企业的核心是企业中的人及其活动, 并且是其他要素的基础。因此, 控制环境是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具体包括员工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以及员工的素质和对工作的胜任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哲学和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信息的沟通体系等。企业的控制环境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 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 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

2、风险评估。

当今社会经济环境的风云变化, 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 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 其内部控制的执行也必然深受影响。风险影响着每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也影响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以及市场上的声誉和形象, 因此企业必须制定目标。该目标必须和销售、生产、财务等作业相结合, 管理层要识别并采取相应行动来管理对经营、财务报告、符合性目标有影响的内部或外部风险。为此, 企业必须设立可辨别、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控制, 对内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长处与短处, 对外分析外界的机会和威胁。考虑自己的生存机遇, 适时进行处理, 将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降至最低。

3、控制活动。

它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 旨在帮助企业保证其针对为保证其控制目标的实现, 用以辨认并用以处理风险所必须采取的行动业已有效的落实。控制活动出现在企业的各个阶层与各种职能部门, 它包括经营活动的复查、业务活动的授权和批准、业绩评价、实物控制、职责分离等。

4、信息和沟通。

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围绕在控制活动周围的是信息沟通系统, 该信息系统识别、捕捉、交流内部和外部信息, 使企业内部员工能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 并懂得自己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责任, 更好地履行职责, 形成有利的外部沟通环境。保持经营信息的控制信息畅通, 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企业经营成本和社会监督成本的提高。

5、内部监督。

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评估内部控制执行质量的过程, 且它应是一种实时过程, 随时进行自我评估和内部监督。整个内部控制必须施加以恰当的监督, 通过监督活动, 在必要时对其加以修正。这样, 系统及制度才能反映自如, 并能够视情况而随时调整。因此, 企业所设定的目标是一个企业努力的方向, 而内部控制组成要素则是为实现或达成该目标所必须的条件, 两者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每一组成要素适用于所有目标类别, 每一个组成要素也与每一个目标都有关。

四、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

从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内容的演进进程来看, 现代内部控制已不是传统的查弊和纠错, 而是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 它是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实施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标准, 同时也是外部审计人员或社会中介机构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依据。关于内部控制的目标及内容构成, 美国注册会计师David M.Willis和Susan S.Lightle两位博士在《内部控制管理报告》中给出了调查结论, 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结果显示, 现代内部控制无论在目标上还是在内容构成上都超出了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人本主义”作为构建内部控制机制的信条已越来越多地被企业所接受, 道德品行并不单纯只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 它也日益成为内部控制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借鉴国外经验与国际惯例, 结合当前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财务工作, 运用会计手段对企业经济活动及有关事项进行控制。现代内部控制的目标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及企业经营方针、计划的贯彻落实与执行。

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依据。管理者制定的企业经营方针、计划等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内部控制规定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按照一定的制度和程序去办理, 这些制度和程序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企业的经营计划等制定的。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是要确保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 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各经济发展时期与阶段的方针和政策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企业的经营方针与计划, 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 企业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

管理者制定一定的程序和规则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 内部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的全体员工遵守这些程序和规则。内部控制设计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保证下属员工正确履行各级管理人员所授予的职责。内部控制较为健全的企业, 一般都为业务活动的批准、执行、复核、评价作出统一规定, 分别赋予不同部门、岗位和人员相应的职责和权利, 以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除非经过具有授权资格的部门或人员批准, 任何部门或人员开展任何业务活动都不得随意逾越这些规定。通过内部控制制度, 合理地对各部门和人员进行分工、协调、监督、检查和考核, 确保各项活动均按照规定的业务处理程序进行, 从而达到促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协调、有序、高效运行的目的。

(三) 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性

财产物资是企业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企业的各种财产物资, 特别是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存货等变现性较强的资产, 很容易被挪用或盗窃, 对于这些资产并非任何人都可以随意接触、处理的。只有经过授权, 方可接触或处理, 以保证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同样, 各项业务活动记录 (包括统计报表、会计记录等) 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 任何人不得随意篡改、删除记录, 以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例如, 企业将货币资金、原材料、固定资产、产成品等财产物资的请购、审批、采购、检验、入库、入账、保管、领用、出账等业务, 分别授权会计、出纳、经办、验收、保管、批准等人员来处理, 并进行监督和控制, 在一定程度上既能够有效地防止和减少财产物资的贪污盗窃和损失浪费, 又能够防止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记录和计划统计等其他核算资料丢失、毁损或被篡改。

(四) 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提供的及时性。

企业的管理部门需要准确、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 以便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作出正确的决策。股东、债权人及其他有关各方也需要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以便进行正确的投资、借贷等决策。在企业内部通过设计科学、严格的凭证制度, 设置合理的账户, 控制会计记录, 建立规范的会计处理及结账程序, 定期编制财务报表, 能够确保所有的经济业务事项准确、及时地得以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 从而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资料。

(五) 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 保证账面资产与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

简单地说, 内部控制就是为避免或减少因错误、舞弊和其他不正常现象所造成的损失而进行的设计。在企业内部建立实存资产与账面资产定期核对等控制制度, 使其相互牵制, 不仅有助于核实会计记录的准确性, 而且有助于核实实物资产的完整性。更为重要的是, 当二者核对发生差异时, 管理者可以及时采取措施, 防微杜渐, 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五、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方法

(一) 授权与批准控制法。

授权管理的方法是通过授权通知书来明确授权事项和使用资金的限额。其原则是对在授权范围内的行为给予充分的信任, 但对授权之外的行为不予认可。授权通知书除授权人持有外, 还下达给企业相关的部门, 这些部门一律按授权范围严格执行。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要求每项经济业务活动都须经过适当的授权批准, 以防止内部员工随意处理、盗窃财产物资或歪曲记录。从理论上分析, 授权可以分为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

1、一般授权。

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在其职权范围内, 根据既定的预算、计划、制度等标准, 对常规性的经济业务活动或行为进行的授权。它主要由管理者制定整个组织应当遵循的政策, 企业内部较低层次管理人员在日常业务处理中, 可以按照规定的权限范围和有关职责自行办理或执行各项业务。一般授权在企业大量存在, 通常是在管理部门中采用政策说明书或指令的形式, 或在经济业务中规定其办理条件、范围和对该类经济业务责任者予以任命的形式反映的。例如, 生产部门领用原材料、仓库发出商品:管理部门规定某些赊销政策, 当符合这些政策的顾客申请赊销时, 业务人员就可按这些政策的授权办理赊销业务等。

2、特别授权。

一般涉及特定的经济业务处理的具体条件及有关具体人员, 主要由管理者通过对某些特殊经济业务采取逐个审批来进行授权控制的。例如, 公司股票发行和重大投资决策等重要事项就远远超过财务部门等单个部门的职责权限, 对于类似的这些业务, 必须由企业最高领导层或公司董事会进行特别的授权。特别授权的对象是某些例外的经济业务, 这些业务往往是个别的、特殊的, 在企业内部发生的次数相对较少, 一般事前难以预料, 因此也就没有既定的预算、计划、制度等标准所依据。各基层管理人员对此不能自行做主, 需要报请上级领导或最高管理者, 由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后, 才能做出决定。有时特别授权也可用于超过一般授权范围的常规业务。

3、批准控制法。

企业应当对现金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 明确审批人对现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 规定经办人办理现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一支笔审批制度曾是我国企业在财务开支审批方面倡导的制度, 它强调企业现金支出必须只由一人或其授权审批方可执行。

(二) 财务预算控制法。

预算管理在西方是流行的财务管理方式, 我国以新兴铸管、宝钢为代表的一批企业都实践着以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新的控制机制。这种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预算管理的实施, 强化了预算的财务功能, 使企业的财务目标和决策得以细化落实。预算是以金额、数量及其他价值形式或几种价值形式的综合方式反映企业未来业务的详细计划。实际上, 预算是在年度经济业务开始之前根据预期的结果对全年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控制。企业的预算属理财范畴, 应以量入为出为原则, 它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的预算组合而成的严密体系,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经营预算。

经营预算是对企业一定时期经营成果的计划, 其目的是预计将来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 确定合理的收入目标以便指导和促进生产和销售, 制定认可的费用限额以便控制支出, 确定财务预算和现金预算以便合理安排现金收支。经营预算通常可以按预算年度编制短期预算, 也可按五年或更长的时期编制长期预算。经营预算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材料预算、人工预算和费用预算等。

2、资本预算。

资本预算是对企业生产设备、房屋建筑及其他设备扩建、改建、更新或重置的投资管理计划。其目的是预算将来一段时期内 (通常是1~5年) 在设备和财产方面的资本支出。确定支出限额, 一旦支出限额被批准, 实际支出就不能超出该限额。资本预算作为财务预算中的投资支出, 决定现金的需要量。资本预算既可以按资本增加项目编制详细的预算, 也可以时间长度为基础编制预算。它一般包括两类主要项目:一类是重大计划项目, 每一项目都需要大量资金;另一类是许多资本性增加的小项目, 无法或无需在发生之前做过多的详细计划。资本预算一般由企业高级管理部门或是董事会按年度批准。

3、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是将经营预算和资本预算加以综合, 测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需要量的计划。根据现金流量情况, 确定盈余和不足, 以便合理处理现金收支业务, 调度资金, 保证企业财务的正常运转。财务预算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盈余和不足及融资。通过财务预算, 可使企业了解资金运用能力, 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如果筹款超过企业的能力, 那么就不得不修改经营预算和资本预算。除了上述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外, 一些企业还编制预算收益表和预算资产负债表, 从而形成全面预算体系。

预算控制应分层负责, 凡由某层级责任中心提出的预算, 即由其负责执行及控制, 并由上一级负责监督。其控制方式有事前预防性控制和事后补救性控制。由于各预算项目性质不同, 选择哪种控制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按各项收支项目性质, 规定适当有效的方法, 责成各责任中心负责控制。预算控制是否有效, 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成败, 控制预算绝不仅仅是财务部门或会计人员的工作, 而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责任。

(三) 内部责任报告控制法。

业绩报告又称为责任报告, 它是企业内部报告的一种, 是企业管理层掌握信息、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工具。

1、编制业绩报告的要求

(1) 必须和企业的组织结构相适应, 以明确各部门主管人员的责任。为了反映经营责任, 报告所提供的资料, 应与报告阅读者或以可以控制的范围为界限。如为了反映资料的完整性, 把不可控因素也列入, 则应明确划分可控制和不可控制的范围。

(2) 报告的内容, 应符合“例外管理”原则, 凡属于不正常或距离范围较远的事项, 应予以反映或加以强调。有时, 属于正常的资料可以不列入。

(3) 报告的形式和内容, 必须简明易懂, 避免冗长琐碎, 数字可适当简略, 一些无关项目不应列示。

(4) 报告的编制必须及时, 注意时效。

(5) 报告中提出的意见, 应持客观、善意、建设性态度, 切忌消极批评或指责。

(6) 经常性报告的种类、内容、时间和编制人, 应有计划和规定, 以免重复和推诿。

2、业绩报告的频率和详简。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所需要的业绩报告, 在报告频率和详简方面都有所不同, 一般应遵循金字塔原则, 即对低层即第一线人员, 报告应当详尽, 凡其责任内的资料, 都要尽量提供。时间之隔, 通常以日报为多, 也可每一班次或随时提供资料, 以便争取时效, 及时纠正偏差。对高层管理人员, 应以汇总重要资料为宜, 在报告期内, 月报甚至季报就能满足其需要。高层管理人员综合管理企业的一切事务, 因此只能掌握重点运用的资料, 大都作为规划未来的依据。中层管理人员的报告时间通常以周报或日报为主, 报告内容虽然也属汇总性质, 但其重点则为某一制造或作业过程, 往往比低层报告简略, 比高层报告详尽。

3、业绩报告的基本形式。

常用的内部财务报告有: (1) 资产分析报告。包括资金日报、借款还款进度表、贷款担保抵押表、银行账户及印鉴管理表; (2) 经营分析报告; (3) 费用分析报告; (4) 投资分析报告; (5) 财务分析报告等。通过内部财务报告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 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 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四) 会计系统控制法。

会计控制是整个内部控制的核心, 是通过基本的会计活动和会计程序, 保证完整地、准确地记录所有有效的经济业务。包括以下内容:

1、可靠的凭证控制。

就是运用会计凭证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的控制, 凭证是经济业务的证明, 是明确经济责任的原始凭据。建立良好的凭证制度是所有会计工作的基础, 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前提。其基本要求是种类齐全、内容完整、连续编号。种类齐全是要求一切经济业务都要通过合法的原始凭证加以反映, 不应使某一活动处于凭证的监督之外;内容完整指凭证具有良好的设计格式, 不仅能够全面反映经济业务的情况, 还必须能反映出几个部门共同处理的手续。连续编号指所有凭证都应顺序编号, 防止伪造和销毁, 以掩饰劣迹行为。所有凭证要按月装订成册, 妥善归档保管。

2、完整的簿记控制。

是指在可靠的凭证制度基础上, 依据设置的科目建立账户, 并遵守会计原则进行核算和登记账簿, 做到不重不漏, 明晰可靠。同时, 还可按责任会计的账户分类, 将其经营成果与有关负责决策人加以记载, 不仅确保会计记录的严密性, 更重要的是达到有效的成本费用控制。因此, 每个企业都应根据国家规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 建立一套完整的账簿体系, 以便搞好会计核算和会计控制。

3、严格的核对控制。

核对控制就是通过有关记录和事项的核对来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核对制度, 一般的核对制度可以分为账实核对和账务核对。通过核对做到证、账、表三相符。

4、科学的预算控制。

是通过财务预测和制定财务计划来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 详细的预测与计划, 使资产的变动情况和结果一目了然, 为评价各部门、人员的业绩提供了考核标准,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错纠弊的作用。如将现金收支予以列表规划, 便可揭发截留收入的舞弊行为, 制约篡改现金支出的记录、盗用公款的企图。

5、报表控制。

是运用会计报表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的控制, 企业应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 定期编制各种会计报表, 通过会计报表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 进而有效地控制经济活动。

6、合理的会计政策和程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事业单位在国家制定的会计准则的指导下, 从本单位会计工作的实际出发, 建立合理的会计政策和程序, 并以书面的形式予以规定, 这样既能协调工作, 又能相互控制。

(五) 风险控制法。

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风险, 风险一般是指某一行动的结果具有变动性, 与风险相联的另一个概念是不确定性。人们事先只知道采取某种行动可能形成的结果, 但不知道它们出现的概率或两者都不知道, 而只能做粗略的估计。例如, 企业试制一种新产品, 事先只能肯定该种产品试制成功或失败两种可能, 但不会知道这两种后果出现可能性的大小。经营决策一般都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在实际工作中, 某一行动的结果具有多种可能而不肯定, 就叫风险;反之, 如某一行动的结果很肯定, 就叫没有风险。风险控制就是尽可能地防止和避免出现不利的结果。风险按其形成的原因一般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类:

1、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的许多方面都会受到来源于企业外部和内部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而这些不确定性, 会引起企业的利润或利润率的高低变化, 从而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变化情况来源于企业外部, 尽管如此, 企业仍应采用有效的内控措施加以防范。

2、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又称筹资风险, 是指由于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举债经营, 全部资金中除自有资金外还有一部分借入资金, 这会对企业自有资金的盈利能力造成影响;同时, 借入资金需还本付息, 一旦无力偿还到期债务, 企业便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当企业息税前资金利润率高于借入资金利息率时, 使用借入资金获得利润除了补偿利息外还有剩余, 因而使自有资金利润率提高。但是, 若企业息税资金利润率低于借入资金利润率, 这时使用借入资金获得的利润还不够支付利息, 还需要动用自有资金的一部分利润来支付利息, 从而使自有资金利润降低, 使企业发生亏损, 甚至招致破产的危险, 这种风险即为筹资风险。这种风险程度的大小受借入资金对自有资金比例的影响, 借入资金比例越大, 风险程度随之增大, 借入资金比例越小, 风险程度也随之减少。对财务风险的控制, 关键是要保证有一个合理的资金结构, 维持适当的负债水平, 既要充分利用举债经营这一手段获取财务杠杆收益, 提高自有资金盈利能力;也要注意防止过度举债而引起财务风险的增大, 这是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重要环节, 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防范筹资风险。因此, 任何企业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总是同时并存的, 但是财务风险往往比经营风险要大。风险控制是企业的一项基础性和经营性工作, 企业必要时可设置风险评估岗位, 专门负责有关风险的识别、规避和控制, 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 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评估、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参考文献

[1]罗宾斯著.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林雄坤.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2.8.

工业项目财务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第2篇

一、工业项目财务评价的重要性分析

整体而言,工业项目的开发建设属于长期性投资建设行为,尤其是重大工业项目的投资建设,可能跨越的年度或周期更长,对现有的资源、资金配置影响更持久,若因草率行施而造成不良后果,对投资方等相关主体而言损失非常巨大。因而,工业项目的财务评价作为项目评价的重要内容,不可或缺且又极其重要,对项目的前期、中期及后期的相关投资决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归结起来,这种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务评价能更加客观的反映工业项目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判明企业投资所获得的收益和投资人投入资金的安全性等内容,这些方面的评价结果为该工业项目的投资者(所有者和债权人)的投资决策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持,使投资方清晰该工业项目前期是否要投资、中后期是否要追加投资,以及投资回报情况如何等。

二是财务评价能更加全面的为成本管理提供信息和数据,比如某企业要扩建厂房,引进新生产线,通过详细的财务评价,可以清楚知道该改建项目前期需要投入的资金额、资金使用的计划安排以及筹款方案等,这样有助于实现对整个项目的整体把控,确保项目按期完成。

三是财务评价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工业项目投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众所周知,任何项目都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尤其是重大工业行业,因其投资额度大、回报周期长等因素,更具风险。工业项目的财务评价能过对项目的风险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对风险成本和风险收益进行评估确定,以更全面的信息来规避或减少投资者的投资风险,避免盲目投资。

此外,现有的工业项目投资仅仅依赖企业自有资金完成的并不多,多数项目需要外部投资者的参与,包括银行借贷,故而工业项目的财务评价信息成为了外部投资者及银行放贷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工业项目的评价指标准确与否,合理与否,是外部投资者做出投资行为所依赖的重要信息,是工业项目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工业项目决策水平、投资效益的重要手段。

二、相关财务评价理论与方法

根据前述分析,财务评价对于工业项目而言意义重大,直接影响着工业项目的建设成效。基于此,本节将重点叙述基础的财务评价理论与方法,以便能对本文的研究内容有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1、财务评价理论假设及评价原则

对于特定工业项目而言,要展开针对性的财务评价, 必须清晰的认识以下几个理论假设,即:一是基础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这是进行财务评价的重要依据来源,比如对于企业的工业项目,企业财务报表及其附注等所披露的信息非常关键,是外部投资者对该项目的重要评价依据,因此财务信息的形成必须严格遵循国家会计法律和准则,按照可比、一致、稳健等原则进行处理,评估、判断也应遵循该有的职业道德底线,绝不能弄虚作假。二是相对成熟的评价市场,比如对特定工业项目存在客观公认的评价指标内容和评价指标提取依据,相关评价数据等亦比较容易准确的获取,能够有效避免主观性等因素所带来的误差,以及避免短期行为的产生。三是相关者理性,包括工业项目的投资者、建设者,从事财务评价工作的相关人员等,尤其是企业作为工业项目主体时,所有者(投资者)与经营者的所站的立场有所差异,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必不可少,从而确保各方不被利益趋使而失去理性。

工业项目财务评价时也要遵循一些基础的原则:一是公正性原则,财务评价人员在财务评价过程中必须遵守, 尤其是外聘会计师、经济师及外聘机构等必须严格遵守公正性原则这一操作规范,当然相关政府监管机构也必须进一步强化监管,严厉打击不公正行为,以维护有序的评价市场秩序。二是可信性原则,一般工业项目财务评价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评价会具备较高的可信度,因为第三方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较高,且跟该工业项目所在单位没有直接利益关系,这样较自身单位开展评价的可信性要强许多,评价结果也更易得到各方认可。三是科学性原则,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工业项目的财务评价指标选取、评价程序与方法的确定等方面,有效实现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有机结合。四是全面性原则,即确保该工业项目得到的财务评价内容应该全面,包括财务评价的各个方面,如兼顾短期能力与长远潜力、流动性与盈利性、数量与质量等。

2、常用的财务评价方法及评析

(1)沃尔评分法。亚历山大·沃尔提出信用能力指数概念,把若干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以评价信用水平,主要选择了7个财务比率并给定了指标比重作为评价依据。沃尔评分法是最先提出财务综合评价的模型,对后来的财务评价模型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2)综合评分法。该方法认为现代企业财务综合评价的内容主要是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大致按5: 3:2的比重来分配比重。这种评价方法的思想核心是通过设定最高分最低分来避免某项指标异常对总评分产生的影响,确保评分结果更加趋于合理,但该评价方法的缺陷是不具有智能调节功能,其与综合评分法中指标的值越大越优型的特性相违背,这就需要我们在运用方法时多加注意适用性问题。

(3)杜邦分析法。该方法是财务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 受到许多学者们的关注,以及在实践中也有不少企业在实践。其通过将权益净利率分解为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等三个指标,通过杜邦分析图对三个指标进行层层分解、逐步深入,构建一个完整的分析系统,来全面、 系统、直观反应财务状况。该评价方法局限于事后财务分析,不利于计划、控制和决策,同时分析方法只是静态评价,不能充分揭示和反映企业营运、偿债、盈利和发展能力等综合状况。

(4)Z模型计分法。结合统计上的多元判别分析技术, 爱德华·阿尔特曼选取了5项财务比率进行加权平均来评判财务状况。通过实证分析,其提出的Z模型函数表达式为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 (X5),Z值越小企业越可能破产。该模型能有效地提前预测企业财务状况出现危机的情况,从而引起重视,努力加以克服或改善。

三、有效开展工业项目财务评价的对策建议

工业项目在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展工业项目财务评价工作意义重大。但是在当前财务评价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项目投资盲目性导致财务评价流于形式等,基于此,本文将针对财务评价工作的具体实践情况提几点对策建议。

一是财务评价要体现系统化、科学性。财务评价工作涉及评价指标、评价流程、评价方法等,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因而在进行财务评价时应该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确保系统、全面,比如在财务评价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该工业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要求、建设条件和投资环境等,并以此为依据展开对基础数据和参数的收集整理,实现对项目成本、费用、利润等信息的把控,据此编制基本财务评价报表,以更加清晰、简洁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依据项目不确定性分析等结果编制财务评价报表。此外,财务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必须予以重视,尤其是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财务评价方法的选取等,科学性影响着财务评价工作的结果应用,甚至影响着工业项目成败的关键。

二是财务评价要重视人的因素。人的因素在财务评价工作中居于中心位置,因为财务评价工作本身就是人的活动,而且用于评价的内容也同样是人活动的结果,人的知识水平直接决定的财务评价工作的好差,因此在财务评价工作中应该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如人员激励、人员培训等, 要重视评价人员的各种授权与约事、激励与惩罚的适度,以此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全面性等评价原则。

三是财务评价的创新性很重要。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主题,更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并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财务评价成为了企业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投资上马一些工业项目,更是离不开财务评价工作。因而对不同的工业项目,创新性地进行财务评价非常有必要,比如根据不同的工业项目特点创新性地构建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创新运用财务评价方法等。创新是永恒主题,针对工业项目的财务评价工作必须依据项目实情开展创新性的评价工作,让财务评价工作真正服务于工业项目建设。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项目日趋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重大工业项目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基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重点分析了工业项目财务评价的重要性,并简要地从财务评价理论假设、评价原则、评价方法等方面陈述了相关的财务评价理论与方法,据此提出几点有效开展工业项目财务评价的对策建议。

探讨风险投资财务运作理论与实务 第3篇

探讨风险投资财务运作理论与实务

一、风险投资的概述

近年来,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竞争也转变为以高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状况成为决定一国国际竞争实力的关键因素。因此,与高科技密切相关的风险投资也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

(一)风险投资的定义

风险投资指把资金投向蕴藏着失败危险的高科技项目及其产品开发领域,以期在促进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过程中获得资本收益的一种独特的投资活动。由于风险投资是一种将资金投向风险较大,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新创企业以谋求高收益的特殊商业性活动。它有以下四个特点:

1、由风险投资人周而复始地进行风险投资。

2、以股权投资方式,积极参与投资事业,不仅投入资金还提供咨询帮助并协助企业进行经营管理。

3、它是一种长期性、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与股票、基金、国库券等投资方式相比,风险投资的长期回报率可以达到20%左右。但这种高回报率是建立在高风险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具备驾驭风险的能力。

4、它的目的是追求投资的股权早日收回,而不是以控制被投资公司所有权为目的。

5、风险投资不只是一种投融资体系,而且是一种集资金融通、企业管理、科技与试产品的开发等诸多因素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活动。

(二) 风险投资的构成要素

风险投资是由风险资本、风险投资人、投资对象、投资期限、投资目的和投资方式六要素构成的。

1、风险资本

风险资本是指由专业投资人提供的快速成长并且具有很大升值潜力的新兴公司的一种资本。风险资本通过购买股权、提供贷款或既购买股权又提供贷款的方式投入这些企业。

2、风险投资人

风险投资人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风险资本家:他们是向其他企业投资的企业家,与其他风险投资人一样,他们通过投资来获得利润,但不同的是风险资本家所投出的资本全部归其自身所有,而不是受托管理的资本。

(2)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的种类有很多种,但是大部分公司通过风险投资基金来进行投资,这些基金一般以有限合伙制为组织形式。

(3)产业附属投资公司:这类投资公司往往是一些非金融性实业公司下属的独立风险投资机构,他们代表母公司的利益进行投资。这类投资人通常主要将资金投向一些特定的行业。和传统风险投资一样,产业附属投资公司也同样要对被投资企业递交的投资建议书进行评估,深入企业作尽职调查并期待得到较高的回报。

(4)天使投资人:这类投资人通常投资于非常年轻的公司以帮助这些公司迅速运营。在风险投资领域,“天使投资人”这个词指的是企业家的第一批投资人,这些投资人在公司产品和业务成型之前就把资金投入进来。

3、投资目的

风险投资虽然是一种股权投资,但投资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企业的所有权,不是为了控股,更不是为了经营企业,而是通过投资和提供增值服务把投资企业作大,然后通过公开上市、兼并收购或其它方式退出,在产权流动中实现投资回报。

4、投资期限

风险投资人帮助企业成长,但他们最终寻求渠道将投资撤出,以实现增值。风险资本从投入被投资企业起到撤出投资为止所间隔的时间长短就称为风险投资的投资期限。作为股权投资的一种,风险投资的期限一般较长。其中,创业期的风险投资通常在7-10年内进入成熟期,而后续投资大多只有几年的期限。

5、投资对象

风险投资的产业领域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以美国为例,1992年对电脑和软件的投资占27%;其次是医疗保健产业,占17%;再次是通信产业,占14%;生物科技产业占10%.

6、投资方式

从投资性质看,风险投资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直接投资,二是提供贷款或贷款担保,三是提供一部分贷款或担保资金同时投入一部分风险资本购买被投资企业的股权。但不管是哪种投资方式,风险投资人一般都附带提供增值服务。

风险投资还有两种不同的进入方式:第一种是将风险资本分期分批投入被投资企业,这种情况比较常见,既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又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第二种是一次性投入,这种方式不常见,一般风险资本家和天使投资人可能采取这种方式,一次投入后,很难也不愿提供后续资金支持。

(三) 风险投资的发展及意义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风险投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是因为一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风险投资发展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或地区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实际活能力的高低,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国和该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最好的例子是美国,1964年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merica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poration 简称ARD)的建立,正式标志着风险投资登上历史舞台,美国在其高科技企业的推动下,缔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神话,引发了互联网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同时也开创了“新经济”时代。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风险投资本身也迅速的发展壮大起来。

我国的风险投资业最早萌发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受我国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政策的影响,我国的高科技企业将会越来越多,对风险投资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从风险投资主体来看,我国的风险投资业已呈多元化格局;从行业发展的环境来看,政府、企业及其他组织的介入,为风险投资行业的运作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从风险投资运作方式看,国内形成了许多运作模式,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风险投资,正进行着积极的实践。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风险投资的财务运作研究和以完善和规范风险投资的实际经营运作,有利于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

综上所述:发展风险投资,有利于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发展风险投资,有利于提高整个产业体系的质量水平,支持了整个工业中最先进的部分,有利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展风险投资,有利于增加大量就业机会。发展风险投资,有利于受风险投资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研究开发事业,增加我国研究开发资金的来源,弥补政府科技投入的不足,增强了本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发展风险投资,培育了一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目前都已经成为新技术革命中的生力军。发展风险投资,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的需要。

二、风险投资财务运作

风险投资一般不控股风险企业,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不直接干预风险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依靠风险投资家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广泛的信息渠道为风险企业提供指导,协助创业家使风险企业快速成长。风险投资的主要收益来源不是风险企业的利润分配,而是投资的资本收益即选择合适的退出渠道,通过转让或出售风险投资家手中所持有的风险企业的股票来实现其投资收益。风险投资的发展要有投资、融资和退出的结合。

风险投资的财务运作包括筹集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决策、投资管理和风险投资的退出四个过程。

(一)筹集风险资本

风险资本,即风险投资资金,指用于高科技创业,高科技产品或项目开发的高风险资金。筹集风险投资资金是风险投资企业进行运作的第一步,风险资金的筹集方式受风险资金来源主体的影响和制约。筹集的难易、快慢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风险投资企业的过往业绩在同行业中的声誉和从业经验等因素。风险资本是权益资本,其投入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企业的所有权,而是投资对象的高增长高收益,因此其筹集方式主要是私募。就一般的风险投资公司所设立的风险投资基金而言,风险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私募方式进行,即以私下的方式向机构投资者,大企业和富有家庭进行筹集,风险投资企业可以先向从前合作过的投资者募集资金,因为彼此之间相互了解,可以降低由于信息缺乏而导致的成本,同时也节约了时间,其次,风险投资企业,还得向可能的潜在投资者及其咨询者游说,以尽可能扩大风险投资基金的来源,增加稳定性。因为风险投资基金一般都进行长期投资,是作为长期资本的,一旦投资者中途撤出资金将对基金造成很大的压力。

由于我国正处于风险投资的初始阶段,我国的风险投资的法规还不健全,公募的筹资方式还不宜,如果采用这种方式易形成非法集资。

政府的直接参与也可以大大推动了风险投资业的发展。 政府政策性资金投入一般包括政府政策性贷款和直接的财政投资。从风险投资的发展历史来看,各国政府在发展风险投资时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虽然这种政策性资金投入在风险筹集的`资金中所占比例不高,但它却能起到引导投资的推动作用。例如,美国政府在1985年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局(SBA),并建立SBIC.它直接受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管辖,并可从后者得到低息贷款。此外,SBIC还享受一些税收上的优惠。1958-1963年,美国约有692个公司注册为SBIC,共筹集私有权益资本4.64亿美元。与此相比,ARD在它建立的头13年共筹集了740万美元。

从其它筹资渠道上看,风险投资家难以通过商业贷款这种金融渠道从传统商业银行筹集到风险资本。因为首先传统商业银行一般仅提供借贷资本,其次,传统商业银行投放资金强调安全性、流动性、风险承受低且大多数还需要抵押或担保。

(二)风险投资决策

风险投资,主要以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项目或企业投资为对象。因此,对企业或项目价值进行计算分析与评价是不可少的,有利于对项目的选择。目前,项目投资分析评价指标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贴现指标,即考虑了时间价值因素,主要包括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等;另一类是非贴现的指标,即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因素的指标,主要有投资回收期、会计收益率等。但是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中的绝大多数的项目为公司或企业或是一个可以独立运作的研制或经营实体,因此在运用这些指标时就要把项目放在一个企业的高度来整体、系统地考虑其相关因素对投资的影响。

对投资进行评价的第一步就是确定现金流量。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的最基本原则是:只有增量现金流量才是与项目相关的现金流量。投资一个项目,从现金流的角度来看,最终目的是看其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量以保证每年的投资收益以及资本退出时的高收益。在实际分析评价中,营业现金流量=税后利润+折旧=收入*(1-税率)-付现成本*(1-税率)+折旧*税率,其中:税率为所得税率,收入为现销收入,付现成本为需用现金支付的成本。计算营业现金流量的重要意义在于:营业现金为企业的最主要的一项现金流量,只有在短期内,就能产生足够的营业现金流量的项目,才是真正的具有高成长性的项目,才属于风险投资的对象。

1、常用的贴现现金流量分析评价方法有以下三种:

(1)净现值法

净现值是指投资项目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减去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的差额。即把所有现金流入流出都按照一定的贴现率进行折现,然后求差额。如净现值为正数,即贴现后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流出,该项目的投资报酬率就大于预定的贴现率;如净现值为零,即贴现后的现金流入等于现金流出,该项目的投资报酬率就与预定的贴现率相当;如净现值为负数,即贴现后的现金流入小于现金流出,该项目的投资报酬率就小于预定的贴现率。

现金流出量主要为风险投资公司对项目的投资款,包括初始投资及其分阶段的后续投资款,现金流入量主要为投资后项目自身产生的收入,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NPV为净现值;

贴现率i应采用风险投资公司规定的最低收益率;

年限n应为从投资之日起至拟定退出之日止;

Ik第K年的现金流入量;

Ok第K年的现金流出量。

净现值为正数且大,从现金流量的角度而言项目可行;为零时或稍大于零则需要结合其它情况判断是否值得投资;为负数时通常不可取。与净现值相对的还有是现值指数,只不过是将差数变成比值来确定投资可行度,净现值反映的是投资的效益,而现值指数则反映的是投资的效率。

(2)内含报酬率法

内含报酬率是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贴现率,或者称为使投资项目净现值为零时的贴现率,其是根据项目的现金流量计算的是项目自身的投资报酬率,其准确性直接取决于投资项目现金流量数据的准确性。即使下式相等的i:

式中各因素的含义同净现值,其判断标准是项目自身的报酬率要超过风险投资公司要求的最低报酬率。

(3)投资回收期法

回收期是指投资引起的现金流入累计到与投资额相等所需要的时间,其表示收回投资所需要的年限。贴现的投资回收期分析法就是直接利用净现值法的公式,改变其条件而进行计算分析,使净现值等于零时的个数就是该项目的投资回收期。

使NPV等于零时的N点,即项目的投资全部收回,现金流入等于流出,只要超过N就可以获得超额收益,此期间越短就越符合风险投资的规则,但至于短的标准的回收期的判定则需要或投资公司的投资人员有一定的经验和总结。

2、非贴现的分析评价方法有两种:

(1)投资回收期法

当原始投资一次投出,每年的现金净流入量相等时:回收期=投资额/每年的现金净流量;当每年的现金净流量不等,或原始投资分阶段投出的,按其全部投资与逐步收回的现金净流入量相比较计算得出,也即是使下式成立的N为回收期,这种方法不能反映投资的主要目标――净现值的大小,与风险投资所注重的起步快、成长迅速的项目仍有着较大的区别,同时因其未考虑时间价值,导致夸大了投资回收的速度,因此提出的结论只作参考。

(2)会计收益率法

会计收益率=年平均净收益/原始投资额

由于其使用的是普通的会计收益,而此收益容易受到人为等因素的调节,不如现金流量那样客观;同时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因素,等额收益在不同年度价值相等地,实际上会夸大项目的盈利水平,所以有时会导致错误决策。

在运用上述的分析评价之后,就可以对项目进行初步的财务判断。当项目的历史财务报告数据及其它资料较为真实,未来财务预测资料较为准确,近年和未来预计收益质量较高,企业自身价值较大,相关投资决策指标都较令人满意且符合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要求时,拟投资项目的初步财务论证可以通过。否则,初步财务论证淘汰,除非其具有战略投资意义或其它特殊情况。因此,对企业或项目价值进行计算分析与评价就成为不可或缺的一步,同时也成为决定投资进入和投资退出营运的重要依据。

(三)投资管理

风险投资家向风险企业投入资金后,将加入其董事会并或多或少地参与对企业的监管。某些风险投资公司倾向于想参与管理,但是没有能力,与企业保持一种松散关系;但绝大多数公司则保持了较为紧密的联系。以上做法通常在双方刚开始的投资协议中已被专门列示,一旦企业违背了这些条款,风险投资公司便可以自动获得控制权,通过其委派的董事对企业经营进行干预,并从此对所作的投资进行密切的监督管理,同时通过协助与建议的方式,为风险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1、监督管理

风险投资家必须对风险企业的运行进行密切的监督,一旦发现潜在的危险,就迅速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以防止损失。为此,风险投资家都派出代表进驻企业进行“贴身”管理。他们要掌握企业技术开发和募方式进行,即以私下的方式向机构投资者,大企业和富有家庭进行筹集,风险投资企业可以先向从前合作过的投资者募集资金,因为彼此之间相互了解,可以降低由于信息缺乏而导致的成本,同时也节约了时间,其次,风险投资企业,还得向可能的潜在投资者及其咨询者游说,以尽可能扩大风险投资基金的来源,增加稳定性。因为风险投资基金一般都进行长期投资,是作为长期资本的,一旦投资者中途撤出资金将对基金造成很大的压力。

由于我国正处于风险投资的初始阶段,我国的风险投资的法规还不健全,公募的筹资方式还不宜,如果采用这种方式易形成非法集资。

政府的直接参与也可以大大推动了风险投资业的发展。 政府政策性资金投入一般包括政府政策性贷款和直接的财政投资。从风险投资的发展历史来看,各国政府在发展风险投资时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虽然这种政策性资金投入在风险筹集的资金中所占比例不高,但它却能起到引导投资的推动作用。例如,美国政府在1985年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局(SBA),并建立SBIC.它直接受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管辖,并可从后者得到低息贷款。此外,SBIC还享受一些税收上的优惠。1958-1963年,美国约有692个公司注册为SBIC,共筹集私有权益资本4.64亿美元。与此相比,ARD在它建立的头13年共筹集了740万美元。

从其它筹资渠道上看,风险投资家难以通过商业贷款这种金融渠道从传统商业银行筹集到风险资本。因为首先传统商业银行一般仅提供借贷资本,其次,传统商业银行投放资金强调安全性、流动性、风险承受低且大多数还需要抵押或担保。

(二)风险投资决策

风险投资,主要以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项目或企业投资为对象。因此,对企业或项目价值进行计算分析与评价是不可少的,有利于对项目的选择。目前,项目投资分析评价指标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贴现指标,即考虑了时间价值因素,主要包括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等;另一类是非贴现的指标,即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因素的指标,主要有投资回收期、会计收益率等。但是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中的绝大多数的项目为公司或企业或是一个可以独立运作的研制或经营实体,因此在运用这些指标时就要把项目放在一个企业的高度来整体、系统地考虑其相关因素对投资的影响。

对投资进行评价的第一步就是确定现金流量。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的最基本原则是:只有增量现金流量才是与项目相关的现金流量。投资一个项目,从现金流的角度来看,最终目的是看其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量以保证每年的投资收益以及资本退出时的高收益。在实际分析评价中,营业现金流量=税后利润+折旧=收入*(1-税率)-付现成本*(1-税率)+折旧*税率,其中:税率为所得税率,收入为现销收入,付现成本为需用现金支付的成本。计算营业现金流量的重要意义在于:营业现金为企业的最主要的一项现金流量,只有在短期内,就能产生足够的营业现金流量的项目,才是真正的具有高成长性的项目,才属于风险投资的对象。

1、常用的贴现现金流量分析评价方法有以下三种:

(1)净现值法

净现值是指投资项目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减去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的差额。即把所有现金流入流出都按照一定的贴现率进行折现,然后求差额。如净现值为正数,即贴现后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流出,该项目的投资报酬率就大于预定的贴现率;如净现值为零,即贴现后的现金流入等于现金流出,该项目的投资报酬率就与预定的贴现率相当;如净现值为负数,即贴现后的现金流入小于现金流出,该项目的投资报酬率就小于预定的贴现率。

现金流出量主要为风险投资公司对项目的投资款,包括初始投资及其分阶段的后续投资款,现金流入量主要为投资后项目自身产生的收入,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NPV为净现值;

贴现率i应采用风险投资公司规定的最低收益率;

年限n应为从投资之日起至拟定退出之日止;

Ik第K年的现金流入量;

Ok第K年的现金流出量。

净现值为正数且大,从现金流量的角度而言项目可行;为零时或稍大于零则需要结合其它情况判断是否值得投资;为负数时通常不可取。与净现值相对的还有是现值指数,只不过是将差数变成比值来确定投资可行度,净现值反映的是投资的效益,而现值指数则反映的是投资的效率。

(2)内含报酬率法

内含报酬率是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贴现率,或者称为使投资项目净现值为零时的贴现率,其是根据项目的现金流量计算的是项目自身的投资报酬率,其准确性直接取决于投资项目现金流量数据的准确性。即使下式相等的i:

式中各因素的含义同净现值,其判断标准是项目自身的报酬率要超过风险投资公司要求的最低报酬率。

(3)投资回收期法

回收期是指投资引起的现金流入累计到与投资额相等所需要的时间,其表示收回投资所需要的年限。贴现的投资回收期分析法就是直接利用净现值法的公式,改变其条件而进行计算分析,使净现值等于零时的个数就是该项目的投资回收期。

使NPV等于零时的N点,即项目的投资全部收回,现金流入等于流出,只要超过N就可以获得超额收益,此期间越短就越符合风险投资的规则,但至于短的标准的回收期的判定则需要或投资公司的投资人员有一定的经验和总结。

2、非贴现的分析评价方法有两种:

(1)投资回收期法

当原始投资一次投出,每年的现金净流入量相等时:回收期=投资额/每年的现金净流量;当每年的现金净流量不等,或原始投资分阶段投出的,按其全部投资与逐步收回的现金净流入量相比较计算得出,也即是使下式成立的N为回收期,这种方法不能反映投资的主要目标――净现值的大小,与风险投资所注重的起步快、成长迅速的项目仍有着较大的区别,同时因其未考虑时间价值,导致夸大了投资回收的速度,因此提出的结论只作参考。

(2)会计收益率法

会计收益率=年平均净收益/原始投资额

由于其使用的是普通的会计收益,而此收益容易受到人为等因素的调节,不如现金流量那样客观;同时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因素,等额收益在不同年度价值相等地,实际上会夸大项目的盈利水平,所以有时会导致错误决策。

在运用上述的分析评价之后,就可以对项目进行初步的财务判断。当项目的历史财务报告数据及其它资料较为真实,未来财务预测资料较为准确,近年和未来预计收益质量较高,企业自身价值较大,相关投资决策指标都较令人满意且符合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要求时,拟投资项目的初步财务论证可以通过。否则,初步财务论证淘汰,除非其具有战略投资意义或其它特殊情况。因此,对企业或项目价值进行计算分析与评价就成为不可或缺的一步,同时也成为决定投资进入和投资退出营运的重要依据。

(三)投资管理

风险投资家向风险企业投入资金后,将加入其董事会并或多或少地参与对企业的监管。某些风险投资公司倾向于想参与管理,但是没有能力,与企业保持一种松散关系;但绝大多数公司则保持了较为紧密的联系。以上做法通常在双方刚开始的投资协议中已被专门列示,一旦企业违背了这些条款,风险投资公司便可以自动获得控制权,通过其委派的董事对企业经营进行干预,并从此对所作的投资进行密切的监督管理,同时通过协助与建议的方式,为风险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1、监督管理

风险投资家必须对风险企业的运行进行密切的监督,一旦发现潜在的危险,就迅速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以防止损失。为此,风险投资家都派出代表进驻企业进行“贴身”管理。他们要掌握企业技术开发和新产品试制的最新结果,了解市场同行的最新动向,阅览风险企业每月的财务报表并出席几乎所有的董事会议。具体来说,风险投资家通常是通过以下一些方式和手段控制或影响风险企业的:

(1)拥有风险企业的董事会席位而且都超过半数席位,以掌握控股权。

(2)拥有投票权。风险投资家无论是否持有可转换优先股,都将拥有投票权。

(3)控制新一轮融资。在风险企业有融资要求时,风险投资家有优先注资的权利。风险投资家也可以发挥自己控股的优势,不仅可以自己拒绝继续融资,还能影响其他投资者也拒绝融资。

(4)风险企业出售公司股份或与其他公司合并等重大事件必须经过风险投资企业的同意。

(5)风险投资企业定期视察风险企业,检查产品开发计划书、工资及奖金发放情况、会计报表等。

2、创造价值

风险投资家队伍一般是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金融家、法律咨询专家的组合,某些人甚至集以上多种专长于一身,对风险企业的各种情况都比较了解。他们经验丰富,既可以较早地察觉到诸如现金流量不足等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降低企业的运行风险,也可以作为企业的重要的咨询顾问,为企业的发展战略、重大经营决策提出重要的建议;而且,他们敏锐的洞察力也常有助于发现未来将出现的新机会。他们通常在如下方面对风险企业提供指导与协助:

(1)风险投资家为风险企业扩充人才资源和调整人才结构发挥关键的作用,能为风企业招募重要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风险投资家见多识广,经验丰富,掌握着较大的人才库,对人才的特长、薪酬了解比较到位。风险投资家可以以合适的代价协助招募合适人选,使风险企业少走弯路。另外,风险企业的管理多不完善,任人唯亲,在人员调整上下不了“狠手”,而风险投资家目光犀利,在企业管理中相对独立,可以相对独立地解雇不称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2)风险投资家为风险企业带来最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对风险企业的日常运作管理提供咨询与建议。风险投资家长期从事协助新企业成长的事务,并经历了许多类似的事,他们的丰富经验与建议对新企业十分重要;而且,他们对潜在的机会与问题的敏锐洞察力也是风险企业的宝贵资源。

(3)风险投资家为企业走向更宽广的发展道路提供无可取代的助力。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的发展战略提供咨询与建议,并协助其完成。风险投资家通常对行业状况和金融市场都非常熟悉,对于新企业的成长、发展战略联盟、收购、出售、合并等相关事务有丰富经验,并与业内企业集团有广泛而深入的接触,通过把新企业家介绍给相关大企业等方法,为新企业与大企业集团合作甚至并购搭起信任的桥梁。

(4)风险投资家协助风险企业把产品导入市场。新企业的产品进入市场销售是价值实现的新鲜的血液,这个过程比较艰难。特别是对凭借新技术产品创业的技术专家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由于有熟悉行业和市场的风险投资家对市场营销策略的建议,如市场细分策略与产品的定价策略等,并通过自身的关系协助风险企业与关键的原料供应商或产品顾客建立并维持稳定关系,这个过程就变得相对简单了。因为风险投资家与行业内的许多商户都有接触,甚至有时候这些供应商或产品顾客就是风险投资家现在或以前所投资的企业,这无疑极大地方便了风险企业的运营。

(5)风险投资家帮助风险企业建立银行信誉和商业信誉,为风险企业融资拓宽渠道。新企业由于经营时间短、资金势力弱、抵押物少,银行信誉难以建立起来。风险投资家把新企业介绍给银行家、金融机构等,协助其与信贷部门建立信任关系,为风险企业获得更多的或低成本的资金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由于风险投资家从中作保,风险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相互赊销、免息挂帐、期货买卖成为可能,风险企业有限的运营资金能产生乘数效应,经营发展的路更宽了。

(四)风险投资的退出

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是整个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高额投资回报的吸引和诱惑,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家是不会冒着高风险去投资的。这样风险资本市场也就无从发展,风险资金就会成为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因此无论以何种形式组成的风险投资基金,它都会在持有风险企业股份的一定时间后,选择适当的时机退出风险企业,收回原来的投资。

撤出投资的方式有首次公开上市、合并收购、企业回购和破产清算四种。

1、首次公开上市。风险企业通过公开上市将获得最高的市场价值,因此,上市变现是对风险企业投资各方最好的结果,是首选方案。而且,对风险企业的原业主来说,企业可以维持独立性,并且日后可以继续从公开市场上融资;对于风险投资家来说,有关法规限定必须在一定时期内继续持有企业股票,继续参与风险企业的事务直到股票最终售出或分配给投资者。

2、合并收购。风险企业的价值通过谈判决定,一般不如公开上市高,但风险投资家和投资者却可以马上得到现金或具有流动性的有价证券。

3、企业回购。实际上,为了保证风险投资者的利益,回购的定价方式、期限等通常在投资之初就已在投资协议当中商定好了。这种回购是指由风险企业在限定期限内购回风险投资家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对于大多数投资来说,这是一种后备撤出方式,只有当风险投资失败时才使用。

4、破产清算。还有比企业回购更差的情况,即当风险企业连回购的能力都没有了,风险投资者只有通过申请破产清算才能部分保证自己的权利,象征性地收回投资资金。

风险投资家从风险投资企业撤出投资后就可能开始向基金投资者返还本金和分配利润。时间与方式在基金的投资协议中通常都有原则性规定,但是具体由风险投资家灵活掌握。大多数风险基金采用80/20的利润分成方案,即一般合伙人获得20%的净投资利润,有限合伙人获得80%的净投资利润。

三、风险投资在IT创业企业中的应用

在风险投资活动中,一般都是高新技术企业,IT创业企业正是适合这一类型的企业,下面就来简单介绍风险投资的财务运作在IT创业企业中的应用。

(一) IT创业企业风险投资

一般来说,IT创业企业从开始筹备到上市会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种子期、创业期、扩展期与成熟期。在不同的阶段,风险投资给予了不同的支持。

1、种子阶段。在这一阶段,相当于风险投资的筹资阶段,创业的企业家或团队提出创业构想,它们需要资金使其商品化。风险投资通过与创业企业家的了解,会在这一阶段对看好的创业项目投入适当的试探性的资金作为产品的研发费用。这种投资一般称为种子资本。

2、创业阶段。经过种子期,创业企业家的产品成功以后,市场化的过程就开始了,进入了风险投资的投资阶段。企业需要在这一阶段建立初始的产品销售渠道,建立有关的企业架构,招聘自己的员工,组织生产等。在这一阶段,风险投资者会进行第二期的投资,他们提供IT企业维持生存,拓展业务所必需的资金,扶植它们顺利度过生存期。这一阶段对于IT创业企业来说,短的一般要经过6个月时间,长的要经过5-6年。

3、扩展阶段。进入扩展阶段(即投资管理阶段),在这一时期,它们需要比创业时期更多的资金投入,但因为与上市融资还有一定的距离,借贷对企业的负担又太重,所以它们需要风险投资的大力支持,弥补企业短期内不能自给的巨大资金缺口。而风险投资商会提供两种性质的投资,一是运转资本,二是扩展资本。运转资本是面对产品已经上市,但公司还是不能实现盈亏平衡的企业。风险投资商提供给企业所需的资本运作基金,保证企业

在早期的发展中不受资金限制。扩展资本是风险投资在这一阶段提供给IT企业用于快速抢占市场所使用的资本。企业利用这部分资本可以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产品影响力。

4、成熟阶段。企业进入成熟阶段后,整体实力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公司对资金的要求也不像先前那么迫切,因为企业在收入上已经有一定的保证,产品的市场能力与赢利能力都较强。这一时期,公司需要的是引入有实力的股东,提高企业知名度,并美化财务报表准备上市。风险投资商在这一阶段,给予IT企业的资金支持仅仅限于装点企业所需。它们已经开始进入收割期。

(二)IT创业企业风险投资的融资

风险投资对IT企业的融资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分阶段的。IT创业企业风险投资的融资方式常见的有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和混合融资。这三种融资方式各有各的好处与特点,作为股票融资与债券融资相比较,在适应性上有所不同。

股票融资因为属于投资者参与企业经营形式,投资者作为股东进入企业,他除了分红以外并不享有任何其他收益。作为企业来说不必要为其在创业期间支付现金额;所以这种方式能减轻企业负担。但这种方式也有它的弊病:首先第一点是以股权形式投资企业的股东可以左右企业的经营。尤其当风险投资者股权大的情况下,他们甚至可以违背原来创业者的思路形式。第二,要是企业的红利收入远远超过一般的利率的话,分红对于企业来说就等于摊薄企业应有的收益。第三点是股权收益在理财上并不具有节税功能。

而相对来说因为IT创业企业只需提供给债权人固定的利息,他对于具有良好红利预期的企业来说不但可以增加收入流,还可以节税。不过问题是对于一般的IT企业来说,股权形势更为通用。原因是对于一般的IT企业来说,他的问题并不是短期内红利会太多,而是短期内不可能得到赢利,也因此他们根本没有任何节税问题需要考虑。再说,风险投资商本身的目标仅仅是获取利益回套,他们与战略投资者不一样,对于企业的经营问题他们根本不关心,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他们也不希望介入。所以对于IT企业来说,股权形式更适合于IT企业在创业阶段使用。而所谓的混合形融资指的是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综合运用这两种杠杆进行理财。

由于风险投资内在的高度确定性,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的商务活动,同时与风险投资相关的管理过程也不同于普通商务活动的管理过程。企业如果想从风险投资过程中获取新的经验,首先必须设置明确的目标以及计划。企业和风险投资倡导者如果想从风险投资过程中得到最大收益,就必须精心实施这一步骤。例如,新英格兰电气系统公司设立了一家分支机构―NEES能源公司,在设立过程中,该公司就明确提出企业的风险投资目标是获取商务利润,同时为母公司提供一个如何开办风险投资实体的学习机会。

参考文献

[1]陈尔瑞,杜沔。风险投资概论[M].北京: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2001. 10-1

[2]李宝山,王建军。我国风险投资现状分析[N].高新技术产业导报。1997.10-24

[3]刘曼红。风险投资-创新与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2-28

[4]黄瑞玲。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成长[N].南京经济学院报。1999 -1

[5]唐翰岫。风险投资决策[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55-67

[6]何树平,胡筱舟。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68-200

[7]任天元。风险投资的运作与评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124-125

[8]谢科范。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第4期

[9]傅会平。纵论风险投资财务运作的特点[J].财会月刊。2000.18.33-34

[10]张景安。风险投资与操作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64-66

[11]盛立军。风险投资-操作、机制、与策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122-126

[12]王明珠。风险投资与案例评析[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89-91

[13]晓宏、李武。论风险投资的风险分担[N].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0.第3期

[14]成思危。科技风险投资论文集[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2.75-78

财务理论与方法 第4篇

关键词:财务理论;学习

开滦集团在2009年财务工作任务中,提出了“加强财务理论和实践研究”、“完善学术研究,提高理论创新能力”的要求,对财务工作人员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以财务理论指导财务实践的创新、提高财务工作效率,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和推动力,对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财务理论学习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1.财务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财务理论体系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大部分。基础理论包括财务管理主体、客体等理论,还包括财务管理的本质理论、行为理论等。

应用理论包括应用理论体系和应用方法体系两部分。应用理论体系具体包括:资本结构理论、投资组合理论等。应用方法体系可分为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基本方法包括如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等;方法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等各个环节的方法,如经济订货批量法、差量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技术性方法。

熟悉理论体系和应用方法体系中的各种基本观点、方法,结合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和企业实际,可以很好的指导企业的财务实践,并充分利用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为企业的融资、公司治理和价值评估等具体的财务实践服务.

2.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热点问题

结合开滦集团的实际,财务理论的学习、研究要关注以下方面内容:(1)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研究。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子系统,从属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公司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的权力划分与配置问题;(2)企业福利货币化政策对个人所得税税负的影响;企业所得税、消费税、增值税等税收政策转型的研究;(3)对“十二五”财政支持政策的研究;(4)社区建设和运行费用的资金投入政策的研究;(5)企业年金、住房补贴等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财务政策;(6)内控授权、绩效考评等激励机制研究。

二、企业财务理论学习与研究应考虑的因素

1.制度因素

20世纪30年代诞生的制度经济学派,揭示了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无处不在。人的有限理性和人的机会主义倾向使人类行为与制度具有内在的联系,有了制度的作用,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这些生产要素才得以充分地发挥作用。因此,财务理论的学习、研究可加入制度经济学方面的内容,将其与财务管理研究结合起来;实证研究中,必须体现现实社会中的制度因素以及文化、社会习俗、价值偏好等社会因素。

2.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因素

企业的财务理论研究必须结合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如代理理论的研究:企业经理人的代理问题在我国十分突出,委托人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应重视国有企业的代理成本控制,做好上市公司业务、人员、资产、机构、财务5方面与母公司的分离,防止母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转移上市公司资金和利润,禁止募股资金的使用方向随意改变,防止长期不分红或恶意分红现象的发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服务。

3.国际化经营的相关因素

企业的财务理论研究必须与国际化竞争战略相结合。随着国际化经营的开展,外汇风险管理、跨国投资的环境分析、跨国投融资策略和跨国税收管理等财务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国际化经营中的任何决策不当将带给企业巨大影响甚至损失。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涉及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会计和国际税收等多学科。开滦集团以建设成为国际能源化公司为战略目标,以国际开采、国际工程为载体的国际化业务不断延伸,迫切感受到需要进行跨国资本运作和国际税收等方面国际财务问题的理论研究。

三、财务理论学习与研究的主要途径

1.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研究能力

企业是财务理论实践的主体,积极开展财务理论的学习、研究,有利于解决财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因此,企业必须重点利用自身的财务人员进行理论研究工作,这为财务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供了最为便利的条件。

应从企业的层面或更高层面鼓励财务人员进行财务理论方面的研究。首先,必须提高相关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必须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科研能力培训,通过参与其他人员的课题组、参加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提升其研究能力。其次,必须建立财务理论研究相关的激励机制,调动财务人员参与财务理论研究的积极性;将科研经历作为财务人员职称评审从优的条件,促进财务人员对积极参与理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可从课题经费、科研时间等多个方面为财务理论研究工作提供支持。

2.加强企业与高校及中介机构的合作

通常,中介机构与高校联系紧密,经常邀请著名的财务学教授、专家担任公司顾问,接受高校学生的实习与合作研究,从而获得更为广泛的信息渠道和更为活跃的研究思路,为专业分析提供更高水平的技术支持。我国高校财务学专业的教师很少具备与中介机构、大型企业合作的条件和动力,使其在理论方面的研究缺乏实践基础,不利于财务理论体系更深入地研究和发展,也不利于提升对企业财务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企业可以积极主动地开展与高校等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充分发挥其理论研究的能力和作用。

财务理论与方法 第5篇

一、我国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现状

随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念在我国的日益普及, 未来的财务管理正逐步演变为知识化的管理。知识作为最主要的生产力要素, 正逐渐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现阶段知识倍受重视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 财务管理中的知识含量的多寡, 决定了财务管理具备创新潜力的大小。

现代企业成本核算与财务管理创新主要指的是知识经济环境下成本核算与财务管理目标和理念上的理论创新, 以及手段和内容上的方法创新。总体而言, 尽管目前我国的企业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正在努力兼顾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但是尚未能够完全适应市场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需要继续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目标和理念的理论创新

1.管理与核算目标的创新

无论是企业的投资者、管理者、债权人, 还是其他相关的利益主体, 都非常关注知识资本价值的指标体系。如果对这些指标的忽视, 一些在表面看似繁荣的公司内部潜藏的危机便有可能被忽略, 也可能会造成对一些公司的实际价值评估不准确等, 从而出现错误的财务决策。在企业总资本中知识资本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知识资本的运用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将带来巨大的影响, 最终促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逐步向高层次发展。譬如, “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管理目标正在一步步替代“股东财富最大化” 、“企业利润最大化”等传统意义上的目标, 这些都需要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创新的跟进, 尤其是要充分重视管理与核算的目标创新, 积极调整管理与核算工作的组织结构、方式与方法, 有效消除现行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制度的局限。

2.管理与核算理念的创新

(1) 管理与核算过程要体现“以人为本”。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知识型员工的努力程度, 以及人的知识、智慧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为达成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的既定目标, 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管理, 应该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 充分挖掘和积极利用员工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加强对人的有效激励和合理约束, 不断改善人才结构,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观念, 在具体工作中实行全员参与下的成本核算与财务管理制度。

(2) 以追求“双赢”为根本出发点。

会计新准则对企业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合并报表等作为一项准则也说明现代企业的合并或分立将会是常见的形态和发展趋势。为了追求企业长足发展, 曾经是竞争对手的双方企业, 彼此在人才、技术、产品及市场开发等方面展开交流、合作, 采取联营、合并或控股等方式强强联合, 成为现代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经阶段。在此类经济活动中, 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要以追求“双赢”为根本出发点, 依据会计准则, 不断创新, 力求更加科学地反映企业的管理效益和经营成果。

(3) 强化风险控制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市场机制作用的显现, 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越来越大。知识产品价格中物质材料成本的比重较小, 而研究开发的固定成本急剧上升, 使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内部财务结构的变化使财务风险更为复杂和多样化, 由于管理技术、商业信息、非专利技术等知识资本的有效价值具有不确定性和明显的资产生命周期的可变性, 扩大了投资风险。因此, 企业应将培育知识资本和日常管理等整合进入科学的风险管理之中。以现代管理手段创新风险管理方法, 一方面要对风险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有效识别, 另一方面要建立风险的计量、报告和控制系统, 以便采取合理的风险管理政策, 积极有效地采取应对手段和措施, 尽可能地把遭受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 企业应该采用风险分摊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策略进行风险管理。

三、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手段和内容上的方法创新

1.企业筹资活动的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的迅速普及发展, 信息技术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助推剂, 大量衍生性金融工具被推向了市场, 促进了网上融资模型的初步形成。影响企业竞争能力最重要的因素中的知识、技术、人才所占比重大幅上升, 因此筹资也增添了新的涵义。筹资不再专属于筹集资金, 还包括筹集知识形态资源。现代经济的融资管理环境要求企业要及时更新观念, 把融资重点应偏向于对知识资本的吸纳, 因为传统金融资本正逐渐被知识资本所取代, 失去其核心资本的地位。

2.企业投资活动的创新

现阶段, 无形资产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核心地位正逐渐形成, 要求企业要在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运用上取得更大的效益。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筹集了大量的知识资本之后, 若不能加以合理利用, 就无法发挥知识创造效益的基本功能。因此, 企业财务管理尤其需要关注人力资本、无形资产价值带来的收益价值并进行合理估算, 促进企业知识资本达到最佳效益结构。

3.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创新

企业增强财务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是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需要通过对资本结构的调整, 合理确定知识资本与传统金融资本的比例, 实现现代型企业的资本结构最佳配比。主要包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知识资本、无形资本等, 要实现各类资本之间合理动态组合, 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战略基础。

4.企业资本收益分配的创新

企业资本收益的分配, 取决于对重要资源的占有关系。在信息技术经济时代, 不同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对于物质资料作为第一生产要素重要倾向性所产生的收益分配权特征, 而是以知识要素的生产、分配等流程为资本收益分配的基础, 这些加工、拥有、利用知识信息的人员在企业资本收益的获取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确立知识资本在企业经营成果分配中的地位, 使知识员工及利用知识的能力在总体上分享更多的企业财富, 改革以工作量为基础的业绩评估系统, 需要使企业资本收益分配产生配套的创新举措。

5.企业预算管理的创新

财务预测的起点是销售预测, 终点则是利润的预测。全面预算是各级部门工作控制的标准和奋斗目标;也是其重要的考核依据之一。为实现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对企业全局经营活动总体的准确把握, 一些创新型的智能分析财务软件被开发出来, 财务雷达预警系统就是财务智能的应用, 如在业务环节上设置的预警系统等, 可以增强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的控制职能, 以保证企业经营计划的有效实施。

6.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分析内容的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分析的内容除了营运能力、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发展能力外, 随着企业“知本”的增加, 企业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越来越受制于“知本”的作用。对于知识资本的分析也因此构成财务管理成本核算分析的重要内容, 还应包括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知本”的投入、“知本”的风险管理、“知本”的现值评估、“知本”的投资收益状况, 以及“知本”的定期报告等相关环节的具体分析和披露。

7.企业成本核算的创新

鉴于现代企业管理中新设计、新工艺、新产品等“知本”代表的新型生产要素在成本构成中的容易固化和凸显, 企业生产成本的核算和管理也随之亟待创新。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 现代企业不再将重心继续放在生产制造成本的管理上, 而将之转移到产品研制生产过程的管控, 那么企业控制成本的核心也应由传统的管理制造成本转向管理生产作业成本。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的目标、理念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管理过程体现“以人为本”, 以追求“双赢”为根本出发点, 风险控制管理得以被强化。在此情况下, 财务管理手段和内容上的方法创新应运而生, 企业筹资活动、企业投资活动、企业资本结构优化、企业资本收益分配、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企业财务分析内容和企业成本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创新路径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工具, 并将随着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而愈加显现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丽洁, 张玉周.企业资金配置与经营活动的协调性分析[J].财会月刊, 2006, (25) .

[2]施伟忠.关于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若干思考[J].上海会计, 2003, (04) .

[3]张起访.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 2006, (08) .

[4]关道标.浅析预算管理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J].财会研究, 2008, (17) .

[5]李卉.抓住企业管理的“牛鼻子”[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8, (06) .

[6]于玉琳.成本控制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6, (14) .

财务理论与方法 第6篇

一、企业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 财务管理缺乏前瞻性

很多企业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在财务管理中没有依据市场动态进行长期规划, 发展的前瞻性不足, 使得企业的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较为盲目, 在调动资金时容易发生混乱。

(二) 没有严格执行财务制度

在企业的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中, 很多企业没有严格执行财务制度, 使得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中的违规操作情况非常普遍, 使得资金浪费或者闲置情况严重, 从而对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阻碍。

(三) 核算和管理程序不科学

很多企业的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程序不科学, 没有对成本进行严格的审查统计, 使得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导致部分财务人员为了利益而挪用企业资金, 既给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又对企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企业成本核算与财务管理理论的方法创新

(一) 创新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目标

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和债权人, 以及利益相关主体均关注知识资本的价值指标。如果忽视这些指标, 很容易忽视企业表面繁荣下深藏的危及, 进而做出错误财务管理和发展决策。但只是资本作用在企业的发展和管理中的作用愈发突出后, 将会使企业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目标向高层次的方向发展。例如知识价值最大化的管理目标逐渐取代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和股东的财富最大化等方面的管理目标, 而这些需要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进一步创新, 尤其是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需要及时调整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和方法, 从而有效弥补现行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体制中的不足。

(二) 创新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理念

首先, 企业需要注重“以人为本”,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 为知识型的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薪酬待遇, 充分挖掘企业员工在工作中的创造性与自主性, 在体现其知识和智慧价值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有效激励与约束, 将“以人为本”的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理念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以求得生存和发展。其次, 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需要建立在“双赢”基础上。会计准则中将企业的合并报表、非货币性交易和业务重组等作为准则, 充分说明企业分立或者合并将会成为常见形态与发展趋势。为了保持生存和持续发展, 企业双方即使曾经为竞争对手, 也需要在人力资源、技术、企业产品和市场开发等多个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 通过控股、合并或者联营等不同方式进行强强联合, 从而实现双方共赢的目的。在这些经济活动过程中, 企业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需要从双方共赢出发, 创新会计准则, 使企业经营成果与管理效益得到充分展现。最后, 企业需要加强风控管理。知识经济的发展, 使得市场机制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 企业需要将知识资本管理纳入到风控工作中, 及时识别市场中各种风险的表现形式, 并建立风险计量、报告与控制体系, 采取行之有效的风控管理措施, 将因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

(三) 创新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内容

企业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分析内容主要为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 而随着知识资本的不断增加, 企业的财务状况、业务拓展、经营业绩与发展趋势等受到知识资本的限制愈发突出。因此, 企业的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分析内容需要进一步拓展到知识资本的现值评估、投资收益、定期报告, 以及在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下, 知识资本的投入情况等, 确保企业的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变化。

(四) 创新企业的筹资及投资活动

一方面, 科技的发展与计算机的普及应用, 使得信息技术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很多衍生性的金融工具进入市场, 构成了网上融资的模型, 使得人才、知识和技术等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比重增加。因此, 企业筹资不再局限于资金, 而是包括了知识资源, 融资重点也逐渐从资金向知识资本方向转移。另一方面, 无形资产已经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占据核心地位, 这要求企业更加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 并从中获取更多经济效益, 尤其是注重估算人力资本创造的收益和价值, 确保企业的资本结构可以实现最佳效益。

(五) 创新企业的资本结构及收益分配

企业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财务能力, 为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这就需要企业对资本结构进行优化和创新。例如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 确保金融资本与知识资本的比重合适;实现知识资本、固定资本、无形资本和流动资本等之间的动态组合, 确保企业的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始终处于正常运行的轨道中。同时, 在企业的资本收益分配方面, 不在以物质资料作为主要的收益分配, 而是将知识要素的分配作为收益分配的基础, 确定知识要素在企业资本收益分配中的重要地位, 使企业员工可以利用知识和智慧等分享企业更多的资本收益, 真正实现按劳分配。

(六) 创新企业的生产成本及预算管理

在企业的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中, 以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计等为代表的知识资本在成本构成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所以企业的成产成本核算与管理也需要进行创新。企业需要在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基础上, 将生产制造的成本管理逐渐向产品研发的成本管理方向转移, 达到降低企业成本的目的。同时, 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企业的财务预测、销售预测和利润预测, 所以为了保证通过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而全面把握生产经营情况, 企业需要创新预算管理, 积极开发可以进行智能分析的财务软件, 例如在财务管理和业务环节等方面设置预警系统, 强化企业成本管理和业务管理的效果, 避免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中出现决策错误, 使企业的经营计划和发展计划得到顺利实施。

三、结束语

总之,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企业的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需要在目标、理念、内容、资本结构和利益分配等方面进行创新, 真正使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决策提供可靠的保障, 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唐现杰, 于广南.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之间的矛盾及协调[J].商业会计, 2012 (02) :64-65.

[2]安丰深, 陈正慧.成本核算与财务管理理论的方法创新探究[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2 (17) :40-41.

[3]姜赞.战略成本核算在企业财务管理的运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4 (07) :129-130.

财务理论与方法 第7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会计在其发展中的作用逐渐被国家会计部门重视起来。近几年来, 公允价值会计得到了国内外会计界的高度重视。但就我国目前对于该方面的研究现状来看, 却略显有些不尽人意,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和实务在我国的发展。因此, 认识我国运用公允价值会计的必要性, 加大对公允价值下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力度是非常重要的。

1 我国运用公允价值会计的必要性

1.1 公允价值符合十大理论基础

就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 其主要涉及到了十大理论基础, 主要包括经济收益概念、现值和价值理念、全面收益概念、会计要素的本质特征和未来会计确认的基础等。公允价值作为经济学中价值概念的会计表达的基本形式, 研究学者对其给予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公允价值符合经济发展的十大理论基础, 不仅能够将当前财务会计概念中的重点充分体现出来, 而且还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坚持当前财务会计概念中所遵循的相关规范。

1.2 公允价值会计是制度竞争的必然结果

由于会计模式具有多种不同类型, 因此, 每个不同会计模式之间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竞争。就我国传统会计模式的运行情况来看, 由于其不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充足的信息, 从而导致投资者在信息搜集上投入大量的资金, 增加了其信息搜集的成本。在实施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的前提下, 这种信息搜集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 不仅信息的持有者会放弃其他制度系统, 而且相关的统治者也会为了追求长期利益而将落后的制度进行进一步调整。由此可见, 对于制度竞争的结果, 要么就是将落后的制度淘汰, 要么就是导致落后制度的所在地区更加落后。

1.3 公允价值会计是会计职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传统观念中, 对于会计师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认为其只是简单的完成簿记工作, 对于经济学和与货币有关的理论几乎一无所知。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如果相关人员不能够将对会计师这种扭曲的认识改变, 那么会计信息的用处就会大打折扣, 严重的甚至还会出现反作用, 从而导致会计职业的生存和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因此, 我国如果想要将这种局势不断完善, 首先就是要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有效提高, 改变当前的计量属性;其次, 要通过公允价值来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大大提高。只有这样, 我们国家才会摆脱被淘汰的命运。

2 以公允价值理念审视相关会计基本理论

2.1 公允价值理念与会计基本假设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改变, 会计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于会计假设在会计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因此, 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变是非常重要的。就我国目前会计的基本假设内容来看, 主要包括4个方面, 即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货币计量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在公允价值理念下, 每一种假设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其中, 受冲击最严重的是持续经营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

2.2 公允价值理念与事项法会计理论

所谓事项法, 主要指的是根据相关的经济事项来对会计个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报告, 并以此来作为依据, 对财会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理论重新构建的方法。以事项法中的理论来看, 对于财务会计的主要任务, 应该是将会计个体的实际经济情况如实的报告给信息使用者, 使其能够对个体的经济情况进行详细的掌握与了解。由于在计量方面, 我国会计界还面临着许多难度, 因此, 更要加强对公允价值理念与事项法会计理论的研究, 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在公允价值模式下, 其可以为相关部门提高面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多种计量属性, 并且能够提供先进的计量技术,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事项法的根本要求。

2.3 公允价值理念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构成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因素主要包括会计目标内涵、会计要素定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确认基础、会计计量模式和财务业务报告等几个方面。在公允价值理念下, 每一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比如说对会计目标的制定, 在未来的时间里, 相关部门应该将目标定位在决策有用的方面。同时, 从公允价值理念角度出发来看会计信息质量, 由于公允信息本身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 且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转换,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必须满足这种关系。可以预见, 只有公允价值信息才能够符合信息使用者的根本需求。

3 以公允价值理念审视相关财务会计方法

3.1 以公允价值理念审视资产类项目中的会计处理方法

目前, 对于该类项目的会计处理方法有很多, 本文主要对应用最广泛的两种方法进行介绍, 这两种方法是应收账款的计价———总额法或净额法和折旧方法。一般来说, 在存在现金折扣的前提下, 入账的资金便存在两种情况, 一种是全额入账, 一种是折扣入账。在这种情况下, 就要分清销货款的公允价值属于哪一种情况, 一般来说, 销货款的公允价值都是折扣之后入账的, 这种情况下的总额算法核算是不符合决策要求的。因此, 对于应收账款计价的净额法更能反映公允价值理念。

折旧方法主要有三种, 即加速折旧法、变动费用法和直线折旧法。通常情况下, 造成资产折旧的原因主要有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两种。相关人员在采用该方法对会计进行处理的时候, 必须对资产的折旧原因进行充分了解。但就目前几种折旧方法来看, 直线折旧法和变动费用法并没有考虑资产的这种无形磨损, 从而无法将固定资产内在的特征充分反映出来。因此, 如果想要将资产类项目中会计处理有效实现, 必须对以上三种方法进行不断完善。

3.2 以公允价值理念审视负债类项目中的会计处理方法

对于该类项目的会计处理方法, 目前较为常用的要属实际利率法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近几年来, 一些发达国家在对负债类项目进行会计处理的时候, 明确规定要使用实际利率法。但我国却并没有做出类似的规定, 只是将实际利率法作为基准的会计处理方法, 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时候对其进行优先选择, 如果其他方法的处理结果与实际利率法没有较大差别, 也可以选用其他方法。但是, 实际利率法更能符合公允价值的理念和公允反映的要求。

一直以来, 偿债个体的资信状况是否应该在负债公允价值中充分体现出来都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相关学者认为, 考虑偿债个体的资信状况是负债公允价值方法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够将历史会计信息中存在的弊端有效避免, 促进我国会计理论的有效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 我国运用价值会计不仅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而且还具有很强的紧迫性。为了能够实现对公允价值理念下的财务会计理论和方法进行有效研究, 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对我国社会经济现状的发展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 从而采取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 以此来促进我国财务会计的有效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对我国运用公允价值会计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公允价值下的财务会计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 以此来为今后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公允价值理念,财务会计理论,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勇.公允价值理念下的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 2005.

[2]刘博文.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协调发展分析[J].中国市场, 2011 (27) .

[3]吴世高.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J].金融财会, 2013 (01) .

试论财务建模的理论、方法和工具 第8篇

在文献[1]中, 作者定义:财务建模是用数学术语或者计算机语言建立起来的表达财务问题各种变量之间关系的学科。在该定义中, 财务建模不仅包括财务问题的数学建模, 也包括计算机建模。所谓数学建模就是把一个称为原型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上的抽象, 在做出了一系列的合理假设以后, 将原型用一个或者一组数学方程来表示。所谓计算机建模是将一个复杂的财务问题用计算机模拟, 从而了解和掌握它的内在规律, 预测它的未来发展。

二、财务建模的理论基础

财务建模是利用数学方法或者计算机解决财务问题的一种实践, 是研究分析财务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

财务建模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 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它的理论基础包括数学、统计学、经济学、财务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计算机程序设计等。

1. 数学

财务建模是研究如何建立财务问题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或计算机模型的学科, 因此数学是财务建模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中有很多非常重要的模型[2], 例如,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 投资组合模型, 证券估价模型, 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等。这些模型是财务理论重要的内容, 可以说是财务建模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是历史上很多著名的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来的解决财务问题的数学模型。很多作者由于某个模型的研究而获得了很高的学术地位, 有的甚至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些模型为我们的理论宝库添加了重要的内容, 同时也为我们今后财务建模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样板。这些模型所用到的数学知识包括:函数、极限、级数、最优化理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等, 因此数学是财务建模的重要理论基础。要想深入学习财务建模就必须有过硬的数学基础。

2. 统计学

财务建模是研究如何建立财务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通过财务建模, 我们可以找出财务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现实世界中财务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确定性的关系, 另一种是随机性的关系。因此, 财务模型也可分为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确定性模型研究财务变量之间的确定定量关系, 例如, 折现现金流模型等。随机性模型反映的是财务变量之间在一定概率意义下的相互依存关系, 例如,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因此, 财务建模不仅讨论确定性模型建立的理论和方法, 也探讨随机性模型建立的理论和方法。所以统计学是财务建模的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财务建模研究财务问题的数学模型或计算机模型, 也可以说研究财务问题的经济规律, 因此经济学的原理在财务建模的过程中有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依据。例如, 经济学中的生产理论以及成本与收益的一般原理同样适用于企业利润以及产量决策模型的分析;经济学对于资本市场的讨论可以指导我们完成上市公司股价模型的建立 (见文献[3-4]) 等。因此经济学也是财务建模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之一。

4. 财务管理学

财务管理学是研究企业财务管理的学科, 可以说是关于财务问题的比较成熟或者完善的模型以及理论。从这个角度讲, 财务管理学是财务建模的成果, 财务建模是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发现的过程和方法。在文献[1]中, 作者论述了财务建模与财务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财务建模在新理论的发现和已有理论的验证方面所起的作用。财务建模着力于用定量的方法刻画和解决实际问题。当找到了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时, 那么一个新的理论可能就宣告诞生。当将一个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得出了与实践相符的结论, 那么该理论在这一经济体中就得到了验证。如果一个理论不能在一个经济体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那么我们就要思考对于当前的问题什么样的理论才是适合的理论。于是通过财务建模我们就去寻找符合实际的模型。该模型或者是对原理论的修正, 也可能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新的理论。财务建模不仅可以用于验证已有理论的观点和方法的正确性和严密性, 同时也可以成为新理论诞生的土壤、契机和工具。

5. 金融学

财务和金融本来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 英文中财务和金融同属于一词。因此, 财务建模与金融建模是密不可分的。金融学中的很多理论和方法同样适用于财务建模。财务建模所研究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也属于金融学的范畴。在文献[5]中, 作者列出了财务建模的基本内容:现金流计算模型、最优化模型、投资组合模型、债券估价模型、统计建模以及财务数据时间序列分析等。这些内容在金融计算中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论题和内容。因此, 金融学也是财务建模的重要理论基础。

6. 会计学

在新会计准则下, 财务与会计的界线更加不明确。所以, 财务建模在新会计准则下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过去会计人员可能只需要了解借贷原理就可以当好会计。但在新会计准则下, 如果只了解借贷原理, 也许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例如, 在文献[5]中, 作者论述了公允价值的引入使资产价值的计量和入账复杂化了。如果你不了解如何利用现金流量模型估计公允价值,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你就不能准确入账。在文献[5]中, 作者还给出了其他一些新会计准则下财务建模的例子。因此, 新会计准则的采用使得原来只有财务管理人员才去考虑的问题现在会计人员也不得不考虑。财务建模可以帮助会计人员以及财务管理人员更好地、准确地贯彻新会计准则, 提供更可信的会计信息。会计学也是财务建模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7. 计算机程序设计

前已述及, 财务建模不仅包括财务问题的数学建模, 也包括计算机建模, 因此计算机程序设计以及其他计算机理论就成为财务建模的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找出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可以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非常方便的条件, 但是面对当今复杂的经济问题和现象, 并非所有的问题和现象都有明确的数学模型。在这种情况下, 找出问题的计算机模拟模型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要建立财务问题的计算机模型, 借助某种程序设计语言或者某种程序设计的平台或工具编出能够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 当今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为程序设计提供了很多功能强大的工具, 使得程序设计的工作越来越简单、方便, 但是, 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仍然是程序设计人员必须掌握的理论。因此, 计算机程序设计是财务建模的另一重要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 财务建模的理论基础包括数学、统计学、经济学、财务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计算机程序设计等。因此, 财务建模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

三、财务建模的方法论

财务建模是一门理论性强、实用性强的交叉性学科。各门学科中的研究方法都可以用于财务建模, 因此财务建模的方法也是相当丰富的。例如, 数学中的逻辑演绎法, 统计学中的统计分析法, 计算机模拟法等都可以用于财务建模, 因此都是财务建模的基本方法。

1. 逻辑演绎法

财务建模包括财务问题的数学建模和计算机建模。数学建模就是把一个称为原型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上的抽象, 在做出了一系列的合理假设以后, 将原型用一个或者一组数学方程来表示。其中数学模型是在对原型做出假设以后, 根据逻辑演绎的方法依据数学原理和本学科中的一些规律, 在假设的基础上经过推导得出。可以说逻辑演绎法是财务建模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2. 统计分析法

前已述及, 财务模型包括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对于随机性模型, 统计分析的方法必不可少, 统计学以及概率论方面的知识是其基础。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 我们可以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比如说, 可以计算数据的集中程度和离散程度, 可以分析数据的分布规律, 分析数据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等。因此统计学中常用的分析方法, 如回归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等也是财务建模常用的方法。

但是, 我们不能据此说财务建模就属于统计分析的范畴。统计分析只是财务建模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和工具。

3. 计算机模拟法

财务建模包括数学建模和计算机建模。计算机建模所采用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计算机模拟。对于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 有时导出它的数学模型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我们能够编写一个计算机系统程序用以模拟该现象的运行, 最终找出这个现象的运行规律, 那么对这个现象的发生、发展也可以做出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控。在这个研究过程中, 我们采用的方法就是计算机模拟法, 所建立的模型就是计算机模拟模型。计算机模拟是财务建模的另一重要研究方法。

四、财务建模的工具

财务建模的工具对于财务建模问题的研究至关重要。过去财务建模大多通过微软办公软件Excel来完成。对于统计建模, 大家采用较多的有SAS、SPSS等。现在用MATLAB应用软件包建模使财务建模更加得心应手。MATLAB是一个功能完备、易学易用的工具软件包。MATLAB的主要特点是:计算能力强, 绘图能力强, 编程能力强。MATLAB的使用扩充了财务建模研究的内容, 并为财务建模提供很好的计算机支持。用MATLAB作为工具不仅可以提高财务建模的效率, 而且可以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将自己的模型表现出来, 更可以创造出适合于特定企业和特定情况的模型系统。笔者在总结多年财务建模研究的心得和体会的基础上, 为研究生开设了“MATLAB财务建模与分析”课程并出版了同名教材[5]。在为研究生讲授此课的过程中, 深感财务建模对研究生今后工作和研究的重要作用, 也体会到同学学习该门课程的热情和投入精神。同学们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不仅掌握了财务建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也提高了进一步学习会计和财务理论的兴趣和热情。

MATLAB统计建模为财务随机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非常强大的工具。对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或者根据统计分析的原理建立财务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统计建模的重点内容。我们知道,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 有些变量和变量之间表现出确定的依存关系, 但是大量的变量之间存在的却是不确定的, 有时需要重复出现多次才能表现出来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就是变量之间的随机关系。随机关系需要根据统计原理应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来建立。

MATLAB提供了专门用于统计分析和统计建模的统计工具箱。利用统计工具箱提供的标准函数, 使用者可以完成统计上的绝大部分数据分析任务, 如: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等。而且MATLAB还提供了易学、易用的图形用户界面, 使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掌握较复杂的统计分析技术。如果将MATLAB的编程能力和图形能力充分利用起来, 那么用户还可以设计出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特定任务的模型系统。

因此, 本文认为, 财务建模的较理想的软件平台是MATLAB。建议在财务建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使用MATLAB作为工具。

参考文献

[1]段新生.试论财务建模的意义和作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17) .

[2]Richard A Brealey, Stewart C Myers.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M].9th Edition.NewYork:McGraw-Hill, 2007.

[3]段新生.MATLAB股票估价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 (9) .

[4]段新生.基于MATLAB的股票估价模型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4) .

隐伏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初探 第9篇

关键词 隐伏矿;勘查;初探

中图分类号 P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2-0222-01

21世纪前20年,我国的经济将保持快速发展,这必将导致对矿业资源需求的大幅增加。但目前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大量矿产资源保证程度并不高,一些战略性矿产资源,如石油、铁、铜、锰、铬、铝、钾盐等问题突出,进口依赖程度不断增加。为了切实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文件)的精神:“以国内急缺的重要矿产资源为主攻矿种,兼顾部分优势矿产资源,按照东部攻深找盲、中部发挥特色、西部重点突破、境外优先周边的方针,实施矿产资源保障工程。重点加强铁、铜、铝、铅、锌、锰、镍、钨、锡、钾盐、金等矿产勘查”。因此,加强矿业资源勘查,实现找矿重大突破,是全面增强地质勘查的资源保障能力和服务功能,促进地质工作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矿产勘查程度正在逐年的提高,未发现的出露于地表的浅层矿越来越少;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消耗量迅速增长,日益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资源需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地质找矿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为隐伏矿、半隐伏矿和难识别矿的勘查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当今世界各国已将隐(盲)矿床、已知矿床的超度延深部分和难识别矿床作为勘查的重点,提出了“推进深部找矿、缓解储量危机”(涂光炽,2005)、“深部找矿”(翟裕生等,2005)、“盲矿预测”(邓尔斯,1994)、““深部找矿成矿构造研究问题”(叶天竺,2006)等专门论述。隐伏矿体预测理论与方法已经成为当前成矿学和矿产勘查学研究的热点。

那么如何来加强隐伏矿产资源勘查呢?“减少风险、节省投入、提高效能”是当前隐伏矿产资源勘查的努力目标,而合理的战略思想和方法途径的制定以及各种方法手段的恰当组合和使用是勘查效能的关键。广大的科研工作者在对隐伏矿床找矿实践过程中,总结和研发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前苏联及欧美等一些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展了对隐伏矿体预测工作的研究,找到了数目众多的大型、超大型矿床。

20世纪70~80年代,原苏联土尔盖和鲁德内依阿尔泰应用成矿预测理论和综合性立体地质方法,在深部成功地找到了斯捷普诺依、塔洛夫斯克、鲁布佐夫斯克和扎哈罗夫斯克四个隐伏的多金属矿床,成为当时寻找隐(盲)矿床的成功实例。众所周知,上世纪80年代末发现了埃卢腊铅锌矿床和奥林匹克坝铜铀金矿床,都称是寻找隐伏矿床新纪元的开始(胡惠民,1995)。隐伏矿体预测研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向:一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矿床勘查模型预测理论体系,其突出的特点是模型预测已经由二维走向三维,以数字统计学为预测依据,人工干预相对较少;二是以前苏联国家为代表,强调地物化遥手段综合应用,建立与“阶段目标方法”相匹配的“预测普查组合”来指导不同层次的隐伏矿体预测和评价,人的作用相对较大,研究人员的经验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预测结果的好坏。

我国对隐伏矿床预测的探索工作早在20世纪的50年代已开始,甘肃小铁山隐伏大型黄铁矿型多金属矿床的预测成功(曾自强,1956)即是典型的一例。60年代初期,江西和广东的石英脉型钨矿进行综合研究,总结出“五层楼”模式的空间分布规律,运用模式找寻同类隐伏钨矿取得了显著效果。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李四光教授倡导的地质力学理论总结了构造体系控矿、多级控矿、结构面控矿、复合控矿及空间等距性等研究成果。江西大余木梓园隐伏钨锡矿床、河南卢氏夜长坪隐伏钨钼矿床的成功预测都是隐(盲)矿床预测勘查的典型实例。80年代制定的新一轮固体矿产普查工作方针、政策,为固体矿产普查勘探指明了方向,矿产勘查进入深部矿产勘查的新阶段和找矿的新内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上世纪90年代末,在新疆阿舍勒开展三维立体预测(朱裕生,冯京等,1999)。本世纪初,国家设置了“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从此为隐(盲)矿床的勘查和已知矿床超度延深的深部矿体勘查提供了保障条件。上述新发现,新规律和新思路,已经成为指导隐(盲)矿床预测和深部矿床(体)勘查的理论,开拓了我国隐(盲)矿床和矿床深部勘查的新纪元。

近些年来,各种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技术的迅猛发展,3S等技术的出现,为隐伏矿体预测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促使更多与成矿有关的信息不断地被挖掘出来,促进了隐伏矿体预测的飞速发展。

1 模型类比

在综合同类矿床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特征的基础上,建立矿床模型,用于找矿工作。20世纪80年代美国地质调查所《矿床模式》一书的出版,是矿床模型研究达到的最高峰。矿床模型就是以相似类比为依据,在对大量矿床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某一类矿床或矿体的成矿作用基本特征的概括。国内的陈毓川、张贻侠等都对矿床模型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矿床模型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效果。

2 遥感技术

随着空间遥感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遥感与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相结合的综合找矿方法已成为最常用的手段。遥感技术具有视域宽广、信息丰富、周期性和客观性等特点。遥感图像能从宏观上反映各级断裂构造,识别岩性地层,同时对矿化蚀变也有不同程度的光谱异常显示,能够为隐伏矿体预测提供参考信息,尤其在地质工作程度低、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例如在我国西北部荒漠和高寒地区,国外矿产勘查领域,可发挥遥感先行的优势,加快地质勘查的步伐,降低找矿风险。

3 地球化学勘查技术

勘查地球化学的一些常规方法,如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等,经过几十年的应用和时间,已经充分证实了其有效性,是勘查地球化学的重要手段。随着一些新方法技术应用于矿产勘查,如气体测量、纳米级物质测量、金属活动态测量、偏提取技术、地电化学方法、水化学和水电化学测量方法、异常评价的计算机技术、现场快速分析方法等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地球化学勘查应用的范围和领域,特别是在隐伏区找大型、特大型甚至巨型矿床中,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减少风险,提高

效率。

4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

在隐伏矿找矿方法中,航空物探不失为一种快速的方法。利用航磁和航电对隐伏区进行快速的扫面,获取与矿化有关的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查明与矿化有关的构造环境和地层单元,从而进行深部地质体预测。地面物探方法如重力、磁测、电磁法和激发极化法,仍然是寻找隐伏矿的重要途径。为了寻找埋深较大的隐伏矿,近年来推出了一些新的物探方法,如放射性测量、地面电磁法、高分辨率地震以及井中物探等新方法。放射性测量是近20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方法,较成熟的有α法、γ能谱法和X射线荧光法等;以及20世纪8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的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地面时间域电磁法(TEM)等。这些方法在国内外找矿工作中已取得的一定成效。

上述各类方法在实际勘查中往往综合应用,取长补短,如王世称教授提出了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方法等。所谓综合信息并不是对各种预测方法机械地利用,也不是对所获资料简单地堆砌,而是通过捕捉和提取各种与成矿有关的信息,研究其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制约关系,建立矿体预测的综合信息模型;通过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图件编制,进行隐伏矿体预测。综合来看,当前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包打天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技术的综合运用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陈凌云.广西花山-姑婆山地区锡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3.

[2]陈伟,王琳琳,李应栩.隐伏矿体预测的技术方法及其进展[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09,61(1):25-27.

[3]高慧.西藏雄村斑岩型铜金矿遥感地质成矿信息提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

[4]龚敏.江西城门山铜矿三维多元地球化学找矿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9.

[5]江林.多元统计分析在核勘查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

[6]吕志刚,吴国学,王永祥.隐伏矿体预测研究[J].世界地质,2007,26(1):7-13.

[7]王世称,陈永良,夏立显.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343.

[8]吴俊华,袁承先,赵赣.隐伏矿体的预测理论、探测方法及发展现状[J].地质找矿论丛,2010,25(3):188-193.

[9]吴烈善,彭省临.大型金属矿山深边部找矿思路和方法浅析[J].矿产与地质,2004(05).

[10]向中林.基于GIS的沂南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及成矿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11]杨自安,徐国端,邹林等.遥感与多元地学信息综合找矿定位预测[J].矿产与地质,2004,4(18):343-345.

[12]张均.隐伏矿体定位预测的方法学基础及方法论[J].贵金属地质,2000,

9(2):100-104.

[13]张旭.多种电法组合在危机矿山成矿预测中的适应性及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8.

作者简介

财务预算理论与实务研究 第10篇

企业通过财务预算进行管理活动不仅仅是一种财务目标控制方法, 同时, 还是进行财务控制时目标管理的有效手段, 是一种具有战略性、全员参与的管理机制。企业要驾驭市场, 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最大限度地节约和使用资源, 必须通过灵活、快捷、准确的财务预测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 而财务预算的提出, 无疑为企业管理提供了一个方便的途径。

1、财务预算的内涵

财务预算是一系列专门反映企业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 是由企业的高层以企业未来一定时期经营决策和经营的目标规划财务数据以及责任约束为依据, 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模型和公式, 结合市场外部环境和企业的具体情况, 围绕着利润最大化目标制定的预算。

作为企业全面预算的一部分, 企业通过财务预算管理经济活动是现代企业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 并且建立在在科学经营预测与决策的基础上, 进而围绕企业战略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 以现金流量为中心, 对一定时期内企业各项资金的取得和投入、各项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财务活动制定的计划, 是一种确保企业理财目标实现的有效管理机制。一个良好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 可以使企业有效的回避各种财务活动的风险, 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良好的发展。

2、财务预算的必要性

正如上所说, 财务预算是现代企业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 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全面的组织、计划和协调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 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合理而准确的财务预测对于每一个企业都是十分重要的。

(1) 良好的财务预算有助于企业规避财务风险。在当前经济环境下, 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来自于支付风险, 而财务预算一般在编制时, 都会充分考虑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性与未来到期债务之间的关系, 所以, 通过编制准确而合理的预算计划来安排好资金的应用, 有利于企业充分规避未来可能遇到的财务风险。

(2) 财务预算是企业的中长期战略可以实现的良好保障。一个企业的财务预算的编制是根据企业战略制定出来的, 是对企业未来的一种预期性管理理念。因此财务预算也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可以说是企业战略的具体化。没有企业战略作为基础编制出的财务预算, 只能称之为企业的短期行为, 并不能帮助企业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3) 财务预算亦是连接市场与企业的桥梁。由于一个企业的战略决策是以充分的市场调研预测为前提的, 所以一份准确的财务预算可以将市场和企业的内部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 企业可以以此为依据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源, 以求最大限度满足市场需求, 达到可以长期在市场上获得最大收益的目的。

3、企业财务预算的内容

(1) 日常经营活动的预算。主要指对企业集团及其经营性的子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预算, 包括经营活动的预算、投资活动的预算和筹资活动预算。具体而言, 在经营活动预算中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收入的预算、主营业务成本预算、应收、应付账款预算和期间费用的预算等;投资预算主要是指对企业及其经营性子公司的投资活动编制预算, 包括投资的收益预算、投资的成本预算和风险的预算等, 具体又可以分为投资短期预算和长期投资预算, 对内投资预算和对外投资预算;筹资活动预算主要是是指在对企业融资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的预算。

(2) 财务状况预算和经营状况预算。众所周知, 企业财务状况预算和经营状况预算也就是编制资产负债表预算和利润表预算, 为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的期末余额和企业预算期的经营利润和费用编制预算。编制资产负债表预算是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的期初数为基点, 在充分考虑损益表预算、现金流量表预算的相关数据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期初数的影响后, 采用会计核算中常用到的平衡法加以增减后计算求得, 而利润表的编制方法也是类似的, 两者在编制时, 无论是在编制内容, 还是数据应用上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

(3) 现金流预算。现金流量预算是通过以上编制的两种预算内容, 大体估计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及筹资等日常活动的资金结构、流向及规模等, 进而分别就各项活动的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和现金的净流量做出详细的预算, 为企业实现下一步的各项经营目标提供资金上的充分保证。一般而言, 在一个企业的整个财务预算中, 应该以现金流量预算为中心, 因为现金流是最能充分体现企业的购买能力和支付能力的数据指标, 是企业可以持续、健康经营的保证, 同时现金流也是企业可以进一步拓展业务空间的最大资本。

二、目前国内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财务人员仅仅是为了预算而预算

许多企业的主管部门对财务预算到底应该如何去运作、如何安排和实施自己企业的财务预算缺乏比较清楚的认识, 在现阶段, 有不少企业仅仅是为了在自身企业的管理水平方面, 能得到有关上级部门和其他单位的认可, 才制定了一系列看似十分严格的, 和本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相关的制度性文件。而事实上, 每个企业都不应该只把财务预算作为自身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去填补企业制度上的空白, 而是应该将财务预算管理作为一步步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的辅助手段。我们应关注的焦点, 不在于企业是不是制定了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而是在于财务预算管理在该企业中是否得到了有效实施和落实。

2、企业普遍没有一个健全的财务预算管理组织和制度体系

在许多已经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企业中, 普遍都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预算管理机构, 部分企业是由企业的财务部门来兼任, 而部分企业甚至由计划部门来担当这个职责。由于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没有组织上的保障, 导致在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日常工作中, 经常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冲突, 但企业内部又没有一个权威机构来进行协调和仲裁。另外, 没有制定一个相对完整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也是现阶段许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导致许多企业编制财务预算时十分简单, 使财务预算这项系统的管理工程变得有名无实, 也使企业预算管理人员没有一个可供遵循的严格规范, 从而影响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无法有效的运行, 甚至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3、很多企业不注重预算的实际效用

现在已经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企业中, 普遍存在着许多不良现象, 譬如只注重预算本身的计划、协调和控制的功能, 不注重发挥预算管理在其他方面的作用等。这些不良现象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处理以下各种关系———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关系、财务预算管理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风险控制的关系、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效绩评价的关系、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资源分配的关系等。

4、许多企业认为财务预算管理纯属财务行为

财务预算是在财务部门制定的年度收支预算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得来的, 这使得很多人认为预算仅仅是一种财务行为, 所以应该由企业财务部门全面负责制定和控制。而事实上,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中, 管理者的计划性逐步在加强, 全面的财务预算早已发展成为集业务预算、资金预算、利润预算、投资预算、工资性支出预算以及管理费用预算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预算体系, 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中的作用仅仅是为各部门提供关于预算编制的原则和方法, 并对各种预算数据进行有效的汇总和分析。因此, 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的一种全面的管理行为, 应该由公司高层进行组织和指挥, 而业务、投资、筹资、管理等具体部门才是财务预算的执行主体。也就是说, 我们不能将财务预算视为是财务部门需要独立完成的任务。

三、关于企业构建合理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

1、根据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 确定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目标

对于企业来说, 财务预算管理更多的是对企业未来的一种管理和约束, 所以其目标应该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基础。没有长远发展战略意识的财务预算只能算是企业的短期行为, 会使企业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 也就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所以财务预算管理过程必须是围绕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的。企业的发展战略导向和战略目标直接决定着企业财务预算模式的选择, 决定着预算的重点, 也决定着预算目标应当如何具体确定。财务预算只有这样定位, 即与企业战略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 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 企业要实行财务预算管理, 必须首先根据本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企业的现有资源, 制定出企业的发展战略, 确定企业发展战略的长短期目标,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财务预算管理的目标和方向。

2、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的内部控制管理, 细化各种财务预算的科目

尽管大多数企业都可以开展财务预算管理工作, 但不同程度的基础管理工作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推进作用和最终的收获是十分迥异的。企业编制财务预算的基础一般是各项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 而每一项业务预算要求各种业务的开展必须规范, 业务流程也必须科学。因此, 企业要根据各自的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 从生产、销售、供应等各个环节加强企业各项基础管理工作, 此外, 还应当细化财务预算管理的每个环节和项目, 进一步明晰各种人员的权、责、利之间的关系。同时, 企业可以采取措施, 进行一种动态的监督, 以减少预算编制的盲目性, 使财务预算的编制更加真实、合理。

3、健全企业内部各项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是保证财务预算可以得到准确执行的条件。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是企业制定的参与预算制定的所有人员必须遵守的规范, 是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方法和依据。在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时, 首先根据财政部为企业制定的《指导意见》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明确财务预算管理的目的、原则、内容、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权限、业务流程、预算指标等;然后, 根据《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要求, 制定出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监控、评价和考核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和内容, 使整个财务预算管理过程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 保证财务预算机制的有效运行。

摘要:在当今经济条件下, 企业通过财务预算进行各种经济活动的管理, 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管理机制, 企业要驾驭市场, 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最大限度地节约和使用资源, 必须通过灵活、快捷、准确的财务预测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本文试从会计预算活动在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分析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并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财务预算,管理手段,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谭宪才、王文元:企业财务预算管理[J].时代财会, 2002 (11) .

[2]黄健:浅析企业财务预算管理[J].研究探索, 2007 (11) .

[3]陆彩云: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及内控机制的几点思考[J].江苏商业会计, 2006 (3) .

上一篇:灾害风险管理系统下一篇:贮存保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