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的内部关系

2024-09-23

构建和谐的内部关系(精选8篇)

构建和谐的内部关系 第1篇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 其稳定、和谐发展与党群关系的和谐程度有着直接关系。在企业内部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 不仅是强化我党执政能力的要求, 同时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保证。目前, 我国国企改革已进入了细化阶段, 对企业党群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把控, 探讨出建设党群关系的有效方法与对策, 进一步深化党组织与员工间的关系, 和谐企业内部的党群关系, 对于强化、巩固我党执政地位, 建设和谐企业, 推动企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说构建和谐党群关系是推动企业全面而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企业内部党群关系所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 总体来说国企的党群关系都较为和谐、健康, 但是仍有一些不可忽视的不和谐现象存在, 比如:考核指标不合理、收入增幅缓慢、业务发展力度不够、工作流程混乱、员工收入差距过大, 等等, 这些现象都会对企业党群关系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党群关系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 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 社会信息化、网络化进程不断加快, 使得各种文化、思潮得到了广泛、快速的传播, 尤其是在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下, 企业中一些颓废、消极思想也逐渐蔓延开来, 再加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大多数员工的工作压力、思想压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

第二, 企业为提升市场竞争力, 在博弈中处于优势地位, 可能会经常调整部门岗位、转变经营理念、进行内部改组等, 企业的这些调整、变动必然会涉及到员工利益, 从而加剧内部矛盾, 出现较多问题。

第三, 在市场经济下, 企业生产经营都是以创造最多经济利益为目的, 都将经济效益作为硬性指标, 而将党群工作视作软任务, 对党群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 所以企业内部的党群关系建设较为乏力。

三、影响和谐党群关系建设的原因

在当前形势下, 国企内部所出现的各种新现象, 不是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 或企业改革方针出现了问题, 而是由于企业党群工作的不到位, 沟通、疏导的不及时, 利益协调的不全面所造成的, 这应当是企业的内部矛盾。具体说来, 影响和谐党群关系建设的原因主要有:

首先, 工作方法有待创新。企业党群关系在新形势下, 面临着新变化、新特点、新情况, 所以与之对应的工作方法也应当转变创新, 紧跟时代步伐。和谐党群关系呼唤公开、公正、公平的考评机制、职能分工和领导机制。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 企业考评机制普遍存在着“重报表、重数字、轻实际绩效”的重虚轻实的现象。

其次, 利益协调考虑不周。和谐党群关系的建设, 要求全体员工拥有高度一致的思想认识。但是, 企业党员领导在社会交往、资源获取、薪酬分配方面, 与一般员工都有着较大的差距, 在情感上, 二者也较为疏远。另外, 受市场经济影响, 部门权限分配常被看做领导以权谋私的工具, 广大员工对其影响普遍不好, 这也严重制约着党群关系的建设。

最后, 沟通疏导不够及时。在企业管理中, 多以绩效考核和制度作为管理手段, 不可否认地该管理方式中较为缺乏人性化体现, 而和谐的党群关系则能对这一缺陷进行弥补, 以利于企业健康发展。但是, 对于员工诉求的解决, 不少企业都存在着敷衍了事, “不闹不解决, 曝光后才解决”等不良现象, 使党群关系变得紧张。

四、建设和谐党群关系的途径

(一) 推进“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胡锦涛总书记说过, 以人为本就是要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 将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出发点, 谋求发展、促进发展, 使大家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满足, 让大家的文化、政治、经济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让全体人们分享发展成果。以人为本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根本宗旨, 它是新形势下党群关系建设的理论基础。以人为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以人为本解决的是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目前, 我国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以物为本的倾向, 一味追求GDP的快速增长, 但也只是有增长无发展, 和实现人的发展这一要求完全相背离。以人为本正是对这种“见物不见人”不良现象的否定。

2. 以人为本呼吁公平、正义。

和谐的社会不仅是尊重业绩贡献、创新能力的社会, 更应当是尊重贫困群体合法权益、独立人格、基本需求的社会。若在社会转型中, 大部分人无法得到有效帮助甚至丧失基本利益, 那必然会打破社会和谐, 群众就可能失去对党的信任, 从而对党群关系发展产生重大危害。

(二) 将党群工作做实、做细

第一, 企业内部要强化党领导的生活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思想作风建设, 全面提升党领导的管理水平、工作标准, 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干实事、讲真话、讲奉献、讲团结、有凝聚力的和谐氛围。作为党领导, 要提高自我修养, 做好党群工作, 在员工生活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在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管理过程中深入贯彻廉洁文化思想, 并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第二, 要充分运用员工的力量。将企业的发展愿景、目前的困难以及解决措施, 通过工作会议、宣传栏、座谈会、动员会等形式, 传达给员工, 以获得员工的支持与理解。

第三, 在思想上, 要尊重员工;在情感上, 要贴近员工;在工作上, 要依靠员工。让员工意愿得到有效、如实的反映, 集中员工智慧, 为企业各项工作的推进, 奠定牢固的群众基础。保持民意渠道的畅通, 制定可行的硬措施 (如内部报刊、座谈会、意见箱等) , 同时还要创建和谐的“软”环境, 善意、认真地对待员工呼声和意见, 并及时给予反馈和答复, 针对一些有失偏颇的意见, 不可严厉训斥、置若罔闻, 或打击报复, 而应当多交流、多沟通, 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 将员工思想引导到正确道路上来, 展现出党领导的亲和力。

(三) 开展丰富的和谐创建活动

企业党组织应当多组织开展各种以和谐为中心的创建活动, 比如和谐员工关系、和谐车间、和谐班组等。对党群工作的安排、研究要体现出针对性, 以免发生“安排一阵风、落实一阵松、效果都是空”的不良现象。对党群工作的考核管理方法要加以完善, 将其提到和生产经营相同的重视高度上来, 实现生产经营与党群工作的同部署、同考核、同检查。此外, 还要提高党群工作的实效性, 真正地为员工、为企业服务, 从而提升员工心目中党组织的威信, 推动和谐党群关系的建设。

五、总结

综上所述, 对于企业来说, 党群关系和谐与否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它是建设和谐企业的基石, 是企业稳定、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党群关系变得和谐, 才能充分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更好的效益与业绩。

参考文献

[1]崔俊峰.关于企业内部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思考[J].商情, 2012, (15) :55-55.

[2]陈媛媛.有效推进企业党群关系的路径探析[J].才智, 2012, (10) :312-315.

[3]邰恒, 吕心武.构建和谐企业推进科学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 2012, (6) :43-44.

[4]叶丽虹.简议企业党群关系建设[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15) .

[5]石鹏晓.新形势下推进企业党群关系的思考[J].魅力中国, 2010, (31) :51-52.

构建和谐的内部关系 第2篇

对于医院来讲,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为新时期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保持职工政治思想的稳定和进步一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构建医院和谐的内部人际关系是医院稳定发展的前提。

通过工作我们感觉到,在医院内部构建以人为本、公正民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和谐人际关系,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树和谐

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医院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职工的人格、保障职工的权利、维护职工的权益。一方面要关注职工的思想动态。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的,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节奏,围绕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牢固树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新思想、新观念,时刻以现代的思维方式来审视职工的思想变化,关注职工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要关注职工的多种需求。现代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得到物质方面消费的需要,更有满足精神生活的渴求,在物质需要得到充分保证的前提下,精神需要更为强烈。

这就要求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要特别关注人的精神需求,通过开展感染力强、富有实际意义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职工的精神世界需要。如引领职工开展业余文体活动、组织职工领略自然风光、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提升职工精神领域需求的层次,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其次,要做到公正民主求和谐

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公平正义出发,妥善协调职工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职工与社会、职工与医院、职工与家庭、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切实维护和实现职工的各种利益,这是构建医院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坚持医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发展,又要确保社会效益的提高,同时更要监督职工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在做出各项决定特别是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时,要充分考虑职工的权益,维护公平与正义。

同时,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切实保障医院职工的民主权利,使职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在医院的民主决策、选举、评议、评优以及组织发展等各项工作中,要经常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凝聚广大职工的智慧,进一步营造公正民主的工作氛围。

再次,要做到诚信友爱创和谐

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把诚信友爱作为开启人们心灵的金钥匙,建立人与人友爱和信任的桥梁。诚信友爱,就是要求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教育和引领医院广大职工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努力构建医院和谐诚信的人际关系。要做到诚信友爱,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牢固树立“诚信兴院”的思想意识,对职工要以诚相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从关心人、体贴人出发,切实了解职工的所思、所想、所需,关心医院职工的切身利益与根本利益,讲求春风化雨、耐心细致,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节假日及医院喜庆日和职工生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送温暖活动,增强医院的亲和力,架起医院与职工间沟通和消除隔阂的桥梁,创造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

最后,要做到安定有序保和谐

安定有序,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医院内部强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准则。没有安定有序的工作环境,不仅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开展,而且将严重阻碍医院的正常发展,使医院丧失应有的竞争力。要做到安定有序,就要求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要有健全的组织机制,严密的规章制度,完善的管理程序来保证,要围绕医院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努力贴近临床、贴近患者、贴近管理,制定有利于医院发展的环节步骤。

关于企业内部和谐人际关系的思考 第3篇

近几年来, 杭州天瑞服饰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外商投资企业, 面对多变的环境, 公司经营者在处理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方面, 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 把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作为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来抓, 采取了有效措施,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企业效益。

1.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 人

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也随之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企业经营者应当认真体察和研究这些变化和问题, 搞好协调工作, 在企业中形成团结、和谐、互助合作的人际关系, 从而调动积极性, 增强凝聚力。

所谓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 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分配、生活等活动中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里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关系, 也包含了企业中不同层次之间的群体关系, 只有及时研究和处理好企业内部这些人际关系中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才能调动积极因素, 克服消极因素, 使企业全体成员在团结、和谐、平等友好的氛围中互相帮助, 共同奋进。

2. 当前在企业内部人际关系中究竟存在哪些矛盾?

最突出的是经营者与员工之间的矛盾。企业经营者是否能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维护员工的正当权利和实际利益, 是否有多方面调动、保护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方面的意识, 决定了企业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融洽与否。如果一个领导无视员工的正当权益与合理要求, 民主作风差, 工作简单, 以权谋私, 就会造成矛盾。如果“上不保朝廷, 下不保黎民”, 在员工的收入分配上不到位、不公正公平, 就会造成严重的对立和不协调;其它还有种种涉及到员工切身利益时的矛盾, 劳动纠纷方面的矛盾;员工对物质精神方面的需求愿望与企业一时难以满足的矛盾, 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在收入、晋升、感情、工种之间等各种矛盾和劳动争议。

3. 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不承认或不正视是不科学的。

那么如何协调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笔者在公司实际工作中有以下几点体会值得重视。

(1) 明确一个基本目的。企业经营者应该认识到, 企业要搞好生产和经营, 离不开人。企业管理从生产关系角度应认真研究如何正确处理企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 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2) 树立一个根本观点, 即树立员工是企业的主人这一根本观点。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 只是分工不同。尊重员工的正当权益, 以人为本, 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放在第一位, 才能建立起一个亲密和谐, 互助合作的整体。

(3) 建立一项基本制度。建立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以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 吸引员工参与民主管理, 健全企业民主。同时建立工会组织, 让工会成为企业领导与职工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监督企业领导依法、依制度办事。实践证明这确实是协调企业内部人际关系, 切实保障企业职工合法权益、增强团队意识、实现企业目标的组织保证和必由之路。

(4) 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要注重调研, 分别情况, 有针对性地做工作。要充分考虑职工的意见, 采取民主的、疏导的、说服教育的方法, 要充分尊重职工的自尊心, 尊重职工的人格, 要平等待人, 态度真诚, 方法得当。企业是社会的细胞, 社会上许多矛盾会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到企业中来, 因此必须要重视和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保证企业内部人才和企业发展之间的不断平衡, 不断协调这种关系。

结合企业实际学习和领会关于“和谐社会”的理论, 认真协调好企业内部关系, 这对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及企业发展都有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摘要:文章在杭州天瑞服饰有限公司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进而推进企业和谐人际关系建设的实践基础上, 论述了企业人际关系的特点、突出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方法措施。

关键词:企业,劳动关系,人际关系,特点,问题,方法,措施

参考文献

[1].史红召.论企业团队建设, 企业研究, 2010 (2)

[2].李宝生.论企业团队与团队精神建设.龙岩师专学报, 2011 (6)

情感和谐是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基础 第4篇

由于学生的特点, 师生间的交往关系, 不仅可以沟通信息, 传递知识, 更能满足个人精神需要, 相互间进行思想和情感的沟通。既然是一种人际关系, 那制约人际关系的诸因素同样对师生关系起作用。如客观环境、双方地位、距离等因素会影响人际交往的进行外, 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还会受一些独特因素的影响, 如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 有研究发现, 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 他们与教师的关系出现趋于平淡的趋势, 也就是说年级越小、学历较低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越好。而学历较高的大学生, 他们独立性更强, 与教师的接触机会较少, 彼此可能缺乏互相了解的机会, 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与教师的关系一般。师生关系也受师生性别的影响, 如女生因为顺从、听话等特点, 更容易受到老师的喜欢, 并因此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校、班级的活动, 因此, 女生比男生有更多的与教师交往的机会, 形成师生关系的良性循环。[2]

一、构建情感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

1. 情感和谐才能使师生间尊重热爱

尊师爱生就是学生应当尊敬教师, 教师应当热爱学生, 这是我国师生关系的优良传统。例如孔子就是“爱生”的典范, 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敬。但我国封建社会的尊师爱生更多是靠道德约束的, 缺乏感情基础, 因而难以普及与长久。现代教育提倡的尊师爱生强调的是一种和谐状态, 其动力来源于师生间情感上通情的理解, 因而显得更加深刻和真挚。师爱是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条件, 也是有效教育的前提, 罗素说过:“凡是缺乏教师的爱的地方, 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2. 情感和谐保证师生间相互宽容与理解

尊重与宽容是一对双胞胎, 能够包容对方的缺点, 是相互尊重的最高表现。教师要宽容地对待学生的不足, 学生能体谅教师的过失。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自尊心特别强, 对教师的批评和训斥非常敏感和反感, 他们渴望教师的理解与宽容。学生犯了错误, 教师应当耐心询问, 注意倾听学生的解释, 以示尊重与关心, 尽可能地理解学生并善意地提醒学生今后的注意点。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容易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这种良好的心理氛围中学生更愿意听从教师的教导, 主动地反省自己的错误, 积极地改正错误。如果教师不宽容学生, 对学生的错误粗暴地指责甚至体罚, 则容易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逆反, 丧失了师生间的相互尊重, 也影响了教育的良好效果。正如斯宾塞所说:“野蛮产生野蛮, 仁爱产生仁爱, 这就是真理。对待儿童没有同情, 他们便变得没有同情, 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一个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

3. 情感和谐帮助师生间能相互对话

对话是师生间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充分表示师生间的相互关心, 培养师生间的相互信任, 从而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

传统的教育总是教师充当滔滔不绝的说教者, 学生充当默默的聆听者, 特别是在学生出了问题时。这种交流方式不仅压抑了学生内心的想法和愿望, 累积了学生的怨恨和不满, 更不利于教师认识和了解学生。我们知道, “亲其师, 信其道”。在学生的心中, 往往一个富于爱心的老师远比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更具老师的魅力。对喜欢的老师他们会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 十分愿意接近老师, 希望与教师合作, 把老师看成是父母亲般的亲人。他们愿意向自己喜爱的老师袒露内心世界, 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2006年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蓝图”, 教育界也相应提出“构建和谐教育”的目标, 在构建和谐教育的过程中, 实现师生间情感和谐, 这是前提与基础, 需要师生间共同努力。

二、构建情感和谐师生关系的条件

1. 情感和谐要求教师全面关爱学生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最爱孩子, 孩子就爱他, 只有爱孩子的人, 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仅在学习方面, 而且在身心健康、品德修养等方面都给学生以关爱。教师要放下架子, 和学生做朋友, 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教育模式, 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 更关心学生的生活, 关心学生做人, 这样师生间的对话才更加切合实际、富有生活的气息, 教师才不再想当然的自说自话, 也才可以更充分地体现教师的爱;教师要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 体会学生的真情实感, 这样师生间的对话才更加真实和深刻, 学生也更愿意吐露自己的心声, 与教师做知心朋友, 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2. 情感和谐需要教师有颗宽容心, 耐心等待学生的成长

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 学生还是不成熟、没有长大的孩子, 难免会犯一些错误, 多想想自己年少时, 是不是也是如此?教师就是帮助学生成长的人, 这是你的工作, 如果学生都是优秀分子, 还需要教师干什么?很多教师都有一个共同而美好的心愿, 希望每一个学生都成才。于是我们迫不及待地盼望着今天种下的种子明天就能长出嫩苗、开满鲜花、结出硕果。尤其对那此有过失的学生。由于我们的期望过高, 常常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不理解他们为什么不能很快改正和转变过去, 甚至还要再次重复这种过失。很多情况下, 我们总是把教育看成是一蹴而就的一种结果, 而不是一种过程。这一切都源于我们缺乏对学生的宽容与等待。其实学生的许多变化不正是在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的过程中逐步进步的吗?教师明白了这个道理, 就会变得更加宽容大度、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3. 情感和谐要求师生间倡导积极的情绪情感, 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

教师与学生不能把在其他场合产生的不良情绪反应带入教育过程, 特别是教师, 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很大, 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 这些不良情绪如果迁移到教育过程中, 就会影响学生的情绪, 伤害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给师生关系增添不和谐的因素。当对方出现消极的情绪反应时, 教师与学生应学会用自己积极的情绪感染对方, 引导对方情绪向良好的方向转化, 而不能以怨报怨, 以不良的情绪回应不良的情绪反应, 最终导致师生情感的对立。

4. 情感和谐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使其具有感恩心

情感和谐不能仅要求教师一味的付出, 如果学生缺乏感恩心, 对教师的努力视为理所当然, 甚至视而不见, 这对教师的积极性是很大打击, 也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当前我国教育目标虽然划分有“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但在实际操作中, 往往重视认知和动作技能方面, 忽视了情感领域的教育。

有研究人员在5所学校随机抽取120名教师, 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被试者回答“是”;然后向这120名教师所教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0%。这说明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并非易事。这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和教师对“爱”的理解有偏差, 老师们常说“爱生如爱子”, 尽管他们每天都在认真地关爱着自己的学生, 可是他们的关爱方式方法, 让学生接受不了, 让学生感到很难受。仍然还有不少教师抱着“打是疼骂是爱”的观念对待学生。另一方面, 学生缺乏一颗感恩心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现在越来越多学生是独生子女, 他们在家所受父母、长辈的关爱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而中国传统的家长总是一味的强调自己的付出, 对孩子的回报是忽视的, 导致孩子的感恩心比较薄弱, 再加上在学校一位教师面对的不是一个学生, 而是四、五十个, 甚至更多, 这样老师对学生的点点关爱对于总是接受父母、家长全身心关爱的学生而言, 那是微乎其微的。

教师和学生之间尽管存在着社会经验和知识水平上的差异, 但他们的感觉和情感世界并无本质的区别, 他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3]这不仅要求教师平等对待学生, 尊重学生, 也要求学生尊重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使学生能理解教师的教育行为, 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尊重教师的人格, 爱自己的老师, 能真诚、热心地接纳、对待老师。使教师能感受到学生对自己的爱, 相信一定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虽然, 我们要承认, 情感在不同学龄阶段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中作用是有所不同的, 年龄越小, 情感的力量越强。但在教育教学中, 师生间能形成和谐的情感, 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运用情感因素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情感和谐作为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 就一定可以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王瑾瑜.论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6 (3) .

[2]崔玉中.小学阶段独生子女师生关系调查报告.当代教育科学, 2004 (21) .

构建和谐医院与和谐医患关系的措施 第5篇

1 措施

1.1 方便病人就医, 缓解群众“看病难”

医院当前要尽可能采取多种措施方便病人就医, 医生应把主动接近、关心和了解病人作为自己的行医准则。利用医院的学术优势给病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增加专家每周出诊次数并延长出诊时间, 实行电话预约挂号等。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和行政科室划分, 为病人开通“生命绿色通道”, 提供最快捷、方便、有效的抢救条件和设施。组织专家参与社区医院诊疗工作, 咨询义诊, 使社区群众在家门口就得到大医院专家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并努力为病人创造舒适文明的就医环境。

1.2 减轻病人负担, 缓解群众“看病贵”

“看病贵”比“看病难”的问题解决起来更复杂。以当前大多数群众的经济收入水平来衡量, “看病贵”的问题便凸显出来了。所以作为直接面对病人的各级各类医院, 一定要设法为病人省钱, 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这也是当前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要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医院要确立“救人为本, 经营有道”的办院理念, 医务人员要坚持“接受监督, 让利百姓”的服务精神。首先, 选用优质低价药品, 直接让利于病人, 可以推行单病种限价, 严格控制病人医疗费用的支出。在加强医院规范化管理, 确保医疗质量的基础上, 尽量降低医疗资源消耗, 让病人享受到低价优质的服务。此外, 医疗卫生战线首先是医院领导干部以身作则, 严厉查处行业不正之风, 努力杜绝“回扣”和“红包”现象, 也是切实减轻病人经济负担的一种举措。

1.3 尊重病人权利, 遵守“知情同意”原则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并不等于就构建了和谐医患关系。要求医务人员要进行有效性的医患沟通, 要以真心、爱心、细心、耐心去与病人沟通。医务人员要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 尊重病人的人格尊严, 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利, 平等地对待每位病人, 这是增强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安全感, 取得病人及家属信任的理解, 建立和促进良好的医患关系的根本途径。医务人员在诊治前, 对病人应交代清楚目前疾病的状况, 运用不同诊治方案带来的预后, 随时反馈诊治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而且要讲清所需要承担的医疗费用, 使病人及其家属对疾病诊治进行慎重考虑, 心理有所准备, 必要时要签署知情同意书, 这样做是对病人的尊重和负责, 很多医患纠纷都是可以避免发生的。

1.4 让病人满意, 切实做好“以病人为中心”

医务人员从事的工作技术要求高、职业风险大, 需要有高超的医疗技术水平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便成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根本举措。医务人员对病人付出的关爱、责任与精湛的专业服务, 一定会得到病人的尊重与信任。而医患之间的信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条件。大多数护理人员是称职的, 是具备应有的专业水准和职业道德的, 不过也有少数护理人员的不当行为, 破坏了“白衣天使”的形象, 致使医患关系紧张, 护患纠纷增加, 应引起高度重视。医院必须加强管理, 完善规章制度, 加强爱岗敬业教育和医学道德修养, 以病人的健康利益为重, 更好地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让病人切实感受到医德医风建设的成果, 从而让病人满意。

2 体会

构建和谐医院涉及体制、机制、医患等各种因素,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既是医院建设发展的基础, 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构建和谐医院就应该做到方便病人就医, 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减轻病人负担, 尊重病人权利, 遵守“知情同意”的原则, 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 为病人着想, 扎扎实实地做工作。医院全体医务人员应在科室领导的带领下, 坚持“以人为本、诚信敬业、文明行医”的服务理念, 尊重病人、体贴病人、关爱病人。从病人的角度出发, 尽可能地维护病人权益, 为病人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以病人为中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还涉及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中的一些问题, 如社会保障系统不够健全、医药系统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尽合理并导致医疗资源的利用不均等, 这些要引起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医疗医药监督管理部门高度重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活动并非只是短暂的活动, 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医院在以后的发展建设中, 应始终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贯穿到各项工作中。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第6篇

1.早读课上, 老师在检查作业时, 张小磊作业没完成, 老师气愤地把他从座位拉到人行道, 声色俱厉地说:“又没完成?看看你今天还能编出什么瞎话来蒙我?肯定又去上网打游戏了。把今天的作业认真地抄写三遍, 放学前送给我检查。”

2.班会课上, 老师指着王朋批评:“给我们班级丢分的总是你, 这次要不是你昨天没戴红领巾, 我们班先进班级的牌子会被摘走吗?跟你说一百遍也是对牛弹琴, 明天叫你的父母到我这儿来一趟。”

二、反思

透过这些在校园里屡听不鲜的教师语言, 不难看出

师生之间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教师经常用盛气凌人的语言, 简单粗暴地教育学生, 忽略了学生应有的权利和尊严。我曾在班级里做过一个调查:你心中理想的老师是什么样?很多同学都用了这样几个词:尊重、理解、宽容、爱心。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 在融洽的氛围中, 让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地成长。

1. 尊重——师生关系的催化剂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地发展。”在教育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够把每一个学生都当做自己的朋友, 敞开心扉, 平等交流, 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 多给学生一份真诚和理解, 多给学生一份尊重和爱护, 帮助他们学会思想。

曾经读过一则教育故事:

静静的教室里, 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做作业, 只有小波眉头紧锁。老师凭直觉知道他遇到困难了, 就善意地说:“小波, 有不懂的问题就拿着本子上来问。”小波一点也不领情, 一动不动。老师又提高嗓门说:“小波, 不懂就要问!”可小波依然无动于衷。第二天, 在小波交上来的作业本的夹缝里写着这样几个字:“我不喜欢你帮助!”于是就有了老师和小波一次发人深省的对话:

“小波, 昨天老师真的想帮助你, 你为什么不上来呢?”

“你为什么要告诉大家我不会做呢?”晶莹的泪水涌入了小波的眼眶。

“我没有啊!”老师极力辩解。

“你当着大家的面说要帮助我, 不就是告诉他们了吗?”小波大声哭起来。

老师轻轻地把小波揽进怀里, “小波, 真对不起, 老师以后一定会改变一种方式的。”

小波激动的情绪渐渐地平息下来, 一种和谐、信任的情感在他们之间传递。后来这位老师了解到, 小波因为常年寄居在姨妈家, 很少与人沟通交流, 有很强的自卑心理。当老师在班级里说要帮助他时, 在他看来, 无异于是让他“当众出丑”。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 孩子的情感有时在我们成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 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合理的。教师要以同情心, 站在孩子的立场上, 去思考他们的需要, 触摸到孩子情感变化的脉搏。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 教师应该有充分的情感投入, 自然的表现自己真挚的情感, 用自己的真诚去影响学生。尊重, 是架起师生间心灵的桥梁。

2. 爱心——师生关系的粘合剂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若没有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 没有情感, 没有爱, 也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和开始, 教育的成功来源于对学生的最大热情。学生非常需要教师的爱, 教师只有情感投入, 把爱的甘泉洒向每一个学生, 使他们获得心理上最大限度的满足, 从而引导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 创设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付出爱是快乐的;得到爱更是快乐的!教师只有热爱学生, 才能以自己的爱赢得学生的爱, 才能使学生乐于接近教师, 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育是爱的共鸣, 是心与心的呼应, 敞开心扉, 去爱每一个孩子。

3. 赏识——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赏识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观念, 也是一种教育方法。用赏识教育的理念去对待每一个学生, 付出爱心, 激励他们把内在的潜能发挥出来, 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 自主探讨, 学会学习, 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7篇

作为一名教师, 首先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 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 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学生也只有感受到了这种感情, 才会向老师打开闭锁的心扉, 犹如朋友、家人般倾诉自己内心真实的所思所想, 从而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

其次, 要尊重理解学生。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 因为给学生以尊重理解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关系, 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 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 由此导致消沉。反之, 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 想方设法加以帮助、指导。学生渴望得到理解与帮助, 而教师是他们的主要依赖者, 教师一个微笑、几句安慰的话, 有时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而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生活, 以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走向新的人生。

语文教学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格和爱美的情趣。因此在小学各科教育中, 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具有明显的优势。它除了培养学生基本语文素养之外, 还能对学生进行道德的熏陶、个性的冶炼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那么,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有哪些特点和应该用那些方法进行教育呢?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特点

1. 渗透性。

“渗透性”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基本属性。德育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及作业、考试之中。识字教学可以结合字的形、义及字的形成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阅读教学是渗透德育的主渠道, 教师要有意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 进行系统的教育;作文教学可以从观察、选材、立意、构思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审美情感;作业中要对学生进行意志品格的训练;考试中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诚实、慎读等优良品质。

2. 相机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是渗透在语言文字训练之中的, 教师教学时不应作刻意安排, 要相机进行。因此,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又表现出相机性。所谓“相机”, 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3. 层次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随年级段的不同, 表现出层次性。拿英雄人物题材的课文来说, 大多表现英雄人物为人民的利益勇于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 如低年级《刘胡兰》、中年级《黄继光》、高年级《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教学这些课文时, 教育重点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有所侧重,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 只要教育他们学习刘胡兰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就行了;到了中年级, 要让学生进一步学习黄继光爱人民、恨敌人的思想;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强调学习董存瑞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这样, 德育教育既易于接受, 又会收到实效。

4. 审美性。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 多是文质兼美的。因此, 阅读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及其中所闪耀的思想之美的感知与欣赏。作文教学则是指导学生审美意识的表达。这一特性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美感教育, 使学生受到思想美的熏陶;另一方面, 学生在感知美、欣赏美的过程中, 自己辨别美丑的能力也得到不断提高。

5. 共鸣性。

好的文章从来都是“有情物”, 教师教学时不但要吃透词理, 也要深挖其“情”, 只有使文章之“情”与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 才有思想教育可言。因此, “共鸣性”不失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几种方法

1. 品语明道。

语文课教学的本身就是文道统一。语文课的德育, 不是外在的、附加的, 而是蕴涵在字里行间之中, 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关键的字、词、句、段, 仔细品味其中的感情, 达到使学生明白事理、受到教育的目的。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最基本的方法。“品语明道”一般地说有三个步骤:一是“感知语意”, 即理解语言文字的一般意思;二是“联想深思”, 联系作者背景, 联系上下文, 思考语言的含义;三是“细品明理”, 仔细品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弄清其中的道理。例如, 《繁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 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既指天空中一片星光, 也指光明的前途。懂得这一点, 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国民党统治的黑暗, 学习作者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品质。要达到这一目的, 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光明”“无处不在”两个词, 然后对“三年前”是什么时候及作者当时是一个追求进步的青年加深理解, 懂得光明无处不在的双层含义, 最后明白作者这样写的目的。这便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2. 披文入情。

作者是情动而辞发, 读者是“披文以入情”。要想挖掘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必须从披文入手, 剖析语言文字。作为教者, 要善于抓住课文中作者情感活动的“印记”, 让学生细细体味, 使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例如,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 文中有这样一句:“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 老人、青年、小孩, 都不约而同地站着, 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教学时, 可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表示人们动作的词语, 去理解、体会人们的悲痛情感, 再通过对“好像有谁在无声的指挥”“不约而同”的理解, 使学生体会人们自觉悼念总理的感情。人们之所以这样的悲痛, 这样的自觉, 是因为周总理鞠躬尽瘁的高贵品质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回忆。因此, “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 越去越远, 和我们永别了”的时候, 人们怎能不百感交集、悲痛欲绝呢?通过以上披文入情的分析, 学生对周总理的敬仰、怀念以及因失去这样一个好总理而悲伤的感情便油然而生。

3. 创设情境。

通过引导学生借助作者语言文字, 想象出一定的情境, 感受作品的思想感情, 受到教育。如《草原》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主人们下马, 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 总是热乎乎地握着, 握住不散。”这里描写的是蒙族人民与汉族客人见面的情景, 热情的场面充分表现了蒙汉情深。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想象他们见面时具体场面, 深刻感受“蒙汉一家亲”, 受到“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教育。“创设情感”, 要求教师选好想象之源, 指明想象之路, 交流想象之果。

4. 替换角色。

让学生把自己放在课文中人物的位置, 替人物去说去做, 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达到受教育的目的。用朱熹的话来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 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 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 使其意若出于之心, 然后可以得尔。”

5. 架桥铺路。

对于那些内容与学生生活较远的文章, 要使学生把握其思想内容, 教师须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架设桥梁或铺平道路, 让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相沟通。当然, “架桥铺路”也包括向学生介绍有关时代背景、提供一些必要资料等。

总的说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是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依托的, 脱离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训练, 或避而不谈语言中的思想内涵, 都不能叫语文课。语文教学中的德育, 既可以通过传授语文来进行, 也可以通过培养语文能力来进行。教师要从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 把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

(凌源市凌钢小学)

第三, 教师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教师只有具备了过硬的专业知识, 才可能真正让学生信服。因此, 认真用心钻研教学工作十分必要。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特点,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教学, 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给学生提供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的机会。同时又要做到严格管理、狠抓

规范, 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在学生中真正树立起威信, 营造出亲和力, 才能使师生关系朝着健康且积极的方向发展。

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8篇

一、师生关系概述

1. 师生关系的概念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展开的过程中形成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对于教师与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关系, 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亦有不同理解。持教育学观点的人认为, 师生关系可以理解为教学关系。因此, 只要教师用以实行控制和支配的手段运用得当同时讲究教育教学艺术, 师生关系则能协调发展。持心理学观点的人认为, 师生关系是在知识传承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着眼于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差异的分析。在他们看来师生关系是一种自然的人际关系。我国学者李瑾瑜则针对这些观点提出一种综合性的观点:师生关系体系当由教学关系、心理关系、个人关系和道德关系四个层面所构成。

2. 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在师生交往中, 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 影响着学生对自己的体验和评价, 尤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自我意识和自尊心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思想品行的养成、学业的提高、智能的培养以及促进其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在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下, 师生间彼此尊重, 相互信任, 可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激发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情, 同时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 给予学生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在不良的师生关系下, 师生相互猜疑、心理对立, 容易使学生产生冷漠、逆反、畏惧、失望等心理,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1) 师生关系的好坏, 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上, 有研究者根据测验调查得出这一结论。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待在学校, 学校和老师是学生所处的最主要环境, 大部分的学生总是力求适应, 希望被老师接受、喜欢和欣赏。当学生能够和教师形成良好的关系时, 他们会感到自己有能力胜任外部环境, 继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有足够的自尊和自信, 从而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 能够踏实地将注意力专注于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反之, 学生心理将处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自卑、消极, 总是提心吊胆于老师的出现, 随时准备应对教师的“威胁”, 这样导致注意力会分散, 不能专心学习, 无疑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知识加工能力, 造成学习成绩低下。

(2) 师生关系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研究表明, 积极愉快的情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机, 使学生愿意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反之, 负面的情绪 (如反感、厌恶、挫折、压抑等) 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 降低学习效率。我国学者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的亲密性、支持性、冲突性维度与孤独感显著相关;孤独感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与教师交往的合作性、冲突性、支持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低孤独感的学生更乐于与教师合作, 冲突更少, 也愿意与教师亲近, 更容易形成外向型个性;与教师合作和亲近又会带来愉快的学习情绪,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反之, 更容易形成内向型个性。研究表明, 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着广泛的影响, 是制约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目前, 师生关系中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 如师生之间实际交往时间很少, 情感和思想交流的渠道不畅, 缺乏相互了解, 彼此漠不关心。师生交往仅限于课堂上教与学的过程中, 除此就没有更多的接触。师生间的关系变得疏远与冷漠, 更有甚者, 甚至演化成学生伤害老师的悲剧。对此种种, 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社会等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于师生关系出现冲突的原因, 持教育学观点的人认为, 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教与学的工作关系。只要教师运用合适的控制和支配手段, 讲究教育教学艺术, 师生关系则能保持和谐。一旦教育手段失效, 师生关系无法良性存在, 冲突就发生了。

持心理学观点的人认为, 师生关系是一种自然的人际关系。一方面, 双方有着施教与受教的相互依赖关系;另一方面, 又先天地隐含着冲突倾向。教师按照自己的想法要求塑造学生, 而大部分学生则希望以自我探求的方式独立求知。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 一些小的事情往往使之演化成真实的冲突。

具体探求师生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 传统师生观念根深蒂固

“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部分教师思想中根生蒂固, 使他们极其注重自己的权威, 在学生面前放不下教师的架子, 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在学生表现不太如意时, 往往缺乏沟通, 以管代教、以堵代疏, 以批评代替教育, 这样的做法往往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理解, 并造成学生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

2. 急功近利, 追求高分的应试教育使师生关系淡漠

教师和学生都为眼前利益———“分数”而忙碌。教师为了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 不辜负家长所托, 把努力重点都集中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上, 而不是学生全面的发展, 更无暇关注良性师生关系的建立。而学校也没有标准去衡量教师是否在教学的同时有意识地去育人。这种取向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相应认为只有成绩好才能获得老师亲睐, 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因此, 日常的超负荷的作业量使得部分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对老师———直接的“施压者”心存怨意, 把教师的行为看成是压抑、侵犯, 而教师也缺乏主动与学生交往的意识, 师生间除了学业上的交流, 没有道德和情感上的交流, 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紧张、尖锐。一边是负有责任心的教师在强制学生学习, 另一边是丧失选择自由、被迫学习的学生。

3. 从学生来看, 获取知识渠道多样化

随着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传播媒体的发展,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了, 相对来说, 从教师教学获取的知识比例大大降低。因而在学习上对教师的依赖程度降低。而相对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 教师所拥有的专业知识似乎微不足道, 这也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降低。此外, 今天的孩子课外活动多姿多彩, 课外安排时间的方式越来越多。受整个社会环境多元化文化的熏陶, 身心早熟, 独立性日益增强, 课堂外与教师的联系和交流沟通不足。

4. 家庭教育的不足, 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程度和采用的教养方式、教育手段, 对子女的个性形成, 心理健康起着巨大的塑造作用。家长不合理的教养方式、家庭成员的不良互动形式以及家庭正常结构的破坏等都会引起孩子心理上的如焦虑、恐惧、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 导致心理障碍。负面情绪占主导的孩子在学校中更容易表现出无法融入班级, 不能主动和同学、教师亲近, 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三、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呢?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都曾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中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他看来, 和谐的师生关系包括师生间平等、民主的相处方式;师生共同营造的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继而能够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 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的一个整体的环境。

那么, 应当怎样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 教师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观念

师生间不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 而且应该是亲人、朋友的关系。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对师生关系的看法, 尽力淡化自己作为教育者, 处于支配位置的身份, 而以朋友、亲人的方式对待学生。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 切不可对学生滥用权威, 而应讲究时间、场合、方式, 在平等沟通、相互理解的氛围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同时教师自身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 重新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反思, 对知识进行补充, 变传统型的“师道尊严”为现代型的“良师益友”,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2.“威严与爱”并用

赫尔巴特 (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认为, “权威能拘束心的出乎常轨的活动, 因此在压制一种倾向于邪恶的、正在成长的意志, 权威可以大有用处。……爱信赖于情感的和谐, 同时信赖于习惯。……教师才有可能把自己的力量加到师生关系上去。”在赫尔巴特看来, 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通过“威严与爱”来实现。

3. 教育内容均衡发展

教育功能包括传授知识和灌输道德观念, 指导个人行为及社会责任。教师要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学校教育必须明确如何安排教育的内容。学生各种才能的发展都需要开发引导和帮助发展, 而不只是单纯要求学生考高分。此外, 应当引导学生多接触事物, 参与实践。鼓励他们自己去获得主观实在的体验, 帮助学生获得积极正确的认识。这样, 才能培养出全面健康发展的学生。

4. 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

作为班级, 有其独特的文化。按照社会学观点, 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及行为方式复合体称为文化。班级文化则就是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复合体。生活在班级中的个体思想相互选择、聚合, 形成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继而对每个个体行为和潜意识产生强大的影响。因此, 构建良性的, 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将有利于班级中每个个体的发展, 同时也必将有利于融合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 有助于消除教师文化所代表的成人世界与学生文化所代表的未成年人世界所造成的差异和矛盾, 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5. 优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使之形成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

就外部因素来说, 和谐师生关系直接波及学校、家庭、社区和谐相处。孩子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是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的一项伟大事业。在现代社会里, 学校依然是让孩子系统地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 家长必须依靠学校让孩子接受系统的知识。同时, 家长必须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不能把教育责任完全推给老师, 尤其是品德教育、习惯养成、性格培养等重要教育任务, 更需要家长与教师的合作, 才能完成。因此, 为了使孩子能够顺利成长, 家长与老师要坦诚相待, 相互交流、相互包容。作为家长, 要充分尊重老师, 正确对待老师的不足, 维护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而作为老师, 要充分理解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双方相互理解, 多在一起交流孩子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外, 一个良好的社会媒体环境, 良好的社会风气将会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养成优秀的思想道德观念。

总言之,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必须相配合。三种教育协调一致, 互相配合, 才能杜绝成长过程中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趁虚而入, 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实现各种教育作用的互补, 从而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让孩子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适应社会的方法技巧, 发展不同的兴趣爱好, 培养健康的人格, 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瑾瑜.关于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J].教育评论, 1998, (4) .

[2]杨雪梅.城市小学生的孤独感及其与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J].教育探索, 2005, (10) .

[3]陈振中.重新审视师生冲突——种社会学分析[J].教育评论, 2000, (2) .

上一篇: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下一篇:变频器电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