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的兴趣培养

2024-05-21

初中数学的兴趣培养(精选12篇)

初中数学的兴趣培养 第1篇

一建立良师益友关系, 奠定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基础

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很多, 但其中最容易让人忽视的就是情感效应的因素。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 而且也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关键。数学是一门知识体系严谨的学科, 数学教师因受其数行规律和逻辑关系严密性特点的影响, 很容易在学生心中形成呆板、严厉的印象, 部分学生往往会因此而觉得学数学很乏味。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 作为老师, 在课堂上应要温和而活泼, 风趣而幽默, 对学生多激励、多肯定、多正面引导, 少批评甚至不批评, 更不能讽刺、挖苦、冷漠不理, 让学生感受温暖、感受爱、感受快乐;课下多与学生沟通, 多找学生谈心,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保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 建立良师益友关系, 让学生随时随地能感受老师的亲和力, 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 从而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如在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方面, 常常引导学生化大目标为小目标。要实现人生的大目标, 先要做好今天的每一件事, 即做好小目标;要解决一个大问题, 先把大问题化成每一个小问题, 解决好每一个小问题, 大问题也随之瓦解。经常用“过程决定结果”这样的格言激励学生, 通过实际案例, 与学生探讨“天才”“勤奋”与“成功”的关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为学好数学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来源于现实, 也必须植根于现实。”在当今社会, 数学知识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学、军事、生活等各个领域, 并且正在推进这些领域向前高速发展, 数学的影响力可以说无处不在。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 体现“数学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的思想, 从而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小赵去商店买练习本, 店主告诉他, 如果多买一些就给他八折优惠。他就买了10本, 结果便宜了1元, 你猜原来每本价格是多少?再如北京与上海两地进行中学生学习交流活动, 北京有a个学生, 上海有b个学生, 他们握了几次手?还有旅游出行费用与数学函数的关系, 以及人造地球卫星运行轨道设计与数学的关系, 数学在生物基因链中以及信息科技中的应用等。通过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不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不可分, 并且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时时有数学, 要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养成运用数学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 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 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三优化教学过程,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教学内容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教学引入, 引导学生参与。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手段, 巧妙的进行教学引入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课的引入, 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在纸上任意作一个三角形, 剪开成三部分, 然后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 提出问题, 让学生猜想:这三个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由此引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学习“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时, 可以和学生一起欣赏神秘的古埃及金字塔图片, 一边和学生一起回顾有关这个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有关传说, 然后话锋一转指出陵墓基座为正方形, 四面则是四个相等的三角形 (即方锥体) , 接着提出问题:在当时没有任何辅助工具和科学仪器, 非常原始的条件下, 百万古埃及奴隶是怎样在地上确定出直角来的?这样, 通过简单的操作, 或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 从而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 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 不能代替他走路。”教师不能总是牵着学生的手走, 而是要让他独立行走。“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问, 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 很显然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会有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动手实验、猜想、验证、演绎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讲“角的认识”一课时, 可以先让学生把身边的角找出来, 然后让学生对角的样子用语言进行描绘, 再自己动手画一画角是怎样的。在总结完角的知识后, 最后举例说明角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这样就使学生对角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 学生有了感性认识, 思维活跃, 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课堂教学的贡献是非凡的。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形象直观的特点, 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的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 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必要、恰当地加以运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变抽象为直观, 化难为易, 能有效地实现精讲,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从而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真实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教学中, 可以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 对所求点的位置给学生一个直观印象。在“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证明以及有关平行四边形、梯形等教学中, 可以采用投影演示“割拼”过程。这样化静为动、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 可以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官的接触, 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外实践活动, 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离开了实践活动, 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通过课外实践活动, 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

在课外,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能让他们亲自动手, 并能看到自己活动成果的数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并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进一步体会我们的生活与数学密切的相关, 激励学生探究更深、更广的数学知识, 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稳定性。如学生在学习完“相似三角形”后, 可让学生去测量教学楼、旗杆的高度等。在学习有理数后, 可以让学生帮助家里记录一个月或一周的生活收支账目, 收入记为正数, 支出记为负数, 计算当月或当周的总收入、总支出、总结余以及每日平均支出等数据, 此外, 还可以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 举办数学知识竞赛、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图案设计大赛等。实践证明, 这样的活动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去实践、感受和理解课堂上所学的数学问题, 从而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浅谈山区初中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第2篇

摘要:本文主要从突出思想性、调动积极性、讲求灵活性、增强趣味性、立足实用性、加强实践性来说明如何培养山区初中学生学数学的新兴趣。

关键词:山区初中;

数学;

兴趣;

培养

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同时,我觉得任何学科教学的成功之路,在于师生双向活动的持续、稳定、协调统一的发展,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否则,无论你花多大功夫,用多少方法手段、优化的组织管理与措施,都难于凑效,数学教学更是这样。如何实施成功的数学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山区中学的初中生,他们内向、腼腆、胆小,主动性较差,因此,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好地开展双向活动。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教学工作:

一、突出思想性

调动积极性

“入学”与“成才”是相互统一的。“入学”是“成才”的起点,“成才”是“入学”的目的。而山区初中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感到数学“枯燥乏味”,甚至对数学望而生畏,怯而止步。有些学生还把入学视为混文凭,为就业谋出路,形成了一种不思进取,消极应付,见难思返的学习状况。面对学生的实际,入学伊始,我们的教育思想工作必须先行,才能跟上教学需要。从“育才”的角度出发,可结合数学的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工作,明确学习目的。

我国是一个有着光辉数学传统的国家,仅以我国古代数学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二三十项成就,并处世界领先地位。象宋朝的秦九韶所著《数学九章》是继著名《九章算术》之后的一千二百年我国古代又一部数学巨著。在五世纪我国的祖冲之利用“割圆术”求得3.1415926<π<3.1415927;还有杨辉三角等,在教学史上享有荣誉和地位。现代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等,他们都是*刻苦、勤奋,给人类留下了许多学术论术和专著。对这些数学瑰宝,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如数家珍,津津乐道,就会强烈触动每个期待祖国强盛的学生的内心世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也启发了学生在山区初中阶段要学好数学的愿望。这样在整个教育过程坚持了“教书育人”“文道统一”的原则,寓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安心学习,乐于学习。

二、讲求灵活性

增强趣味性

长期以来,山区初中的数学教学一直存在着重“教”轻“学”的倾向,表现为“包办”与“灌输”,教师成了“拐杖”,不顾客观效果的“填鸭式”教学,造成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依赖性,吸收知识的因袭性,接受知识的盲目性,导致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机械性和思考问题的单纯性。这种教学思想不仅不能适应知识爆炸、信息涌流的时代,而且也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更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探索教学改革中的新路子,克服传统讲授教学模式的消极影响,在教学中想尽办法去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运用“导而勿牵”的教学思想,在课堂上让学生有一定自由想象的时间、空间,启发学生更多自身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唤起学生饱满的热情,充沛的才力去学好数学,为本学科打好基础。具体做法如下:

1.强化预习,指导自学,并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落到实处

为数不少的学生仅把听课和作业视为学好数学的唯一方法,机械、被动地依赖于教师的讲课学习无法自得,潜能难以开发,普遍形成“能听懂,做不出”的现象。这种传统教学的程序是:教师教课→学生复习→学生做作业,即“先教后学”,这种“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是被动学习。为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真正落到实处,只有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即教师在讲每一课题之前先让学生自学,自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弄清本课题的知识点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发生的,其相互关系是怎样?

②找出重点、难点内容分别是什么?

③做出书面自学笔记。

④课后练习,习题尽可能完成,并从中揭示出解题方法。课堂上,通过学生“表演”,教师就能检查出学生是否坚持自学,其自学能力怎样。如果课前不自学,那他就会在课堂上“丢丑”。这必然逼着学生不自学不行。从而认识“课前预习”与“课前自学”的不同,并改变了以往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教师没教过的不必学,教师没布置的作业不必做”的陈旧观念。随着自学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先学后教”的优良性会让学生受益非浅。

⑴转变传统观念,指导听课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课堂45分钟。首先,在课堂这个“舞台上”,教师是“导演”,而不是“演员”,学生是“演员”,而不是“观众”,特别是山区中学的学生,要克服他们腼腆的弱点,教师在课堂上要放开手脚充分让学生“表演”,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其次,作为一名教师,“课讲得好”,只是“书教得好”的一个方面。衡量好老师的标准应该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能否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否则,课堂上搞“一言堂”,学生最终势必形成“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局面。长久下去,如何提高质量?而听课是学生摄取和理解基本知识方法的主要渠道。听课特别注意教师剖析概念的灵巧、分析问题的思路、环节间的过渡及产生联想的妙趣等。另外,指导学生去弊病、抓要诣,学会听课,高效利用课堂45分钟的意义和价值。

⑵指导学生记忆和解题的方法

在数学学习方面,学生的观察理解、抽象概括等诸多能力绝不能离开记忆能力而单独存在,在教学中挖掘学生的记忆潜能,教会学生常见的记忆方法,对学生学习进步和素质提高有积极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被动性,主动寻找记忆的方法。数学教师若能指导学生意义记忆与机械记忆并用,教会学生了解记忆的规律和技巧,以灵活的记忆方法记数学知识,能更好地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解题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最普遍的锻炼,是理解、运用知识形成技能的主要环节。指导学生解题可重在强化典型例题的训练功能及解题基本思维方式等方面。如有关路程应用题的求解,首先分析题目中的未知、已知是那些,其次弄清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路程公式S=VT作相应的变化并作出解答。另外,经常以习题课形式归类指导学生认识规律掌握技巧,是解题指导的较好的形式。解数学题的一般思维方法是“审题分析、联想转换、施解验证”。审题分析应使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熟悉化;联想转换建立已知、旧知与未知、数与形等联系,使问题向易知、可知转换;施解验证保证问题解答并提高正确率、反思解题思维过程,发现新的解法。如:近似数与有效数字这一节,通过学习可知,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这个数的有效数字。又因为整数位数采用科学记数法精确到哪一位,哪一位就是最后一位有效数字。反之成立。根据上述得,要把3.04×104精确到千位或者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就是3.0×104。因3后这位0在千位上,0也就是最后一个有效数字。

三、立足实用性

加强实践性

“学以致用”是我们历来提倡的教学方法。数学是学生学习本学科和提高文化素质的基础学科,山区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一方面是为学生学习本科提供必要的数学工具,另一方面要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通过对数学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他们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所以我们的教学要针对山区中学生的特点立足学习知识的实用性,面向未来,注重实效,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入手,巩固所掌握知识,从而转化为能力与智慧。

初中数学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 第3篇

关键词:学习兴趣;感情交流;学教“相离”;电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305-01

一、利用数学本身的特征,激发主动学习兴趣

1、实用性。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的应用了数学,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这句话充分显示了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及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的使用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比如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测量我校旗杆的高度。学了圆锥面的展开图的内容后,让学生练习制作形状为圆台式的灯罩,圆锥形状的烟囱帽等活动。

2、规律性。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数学概念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对客观事物形成感性认识,再经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而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概念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给出定义,而要引导学生亲自感受及领悟隐含于概念形成之中的数学思想。比如我在九年级几何《圆》一章学习弦切角概念时,先让学生回忆并观察刚刚所学过的圆周角,即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我们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圆上转动圆周角的两边,当转至一边与圆相交而另一边与圆相切时,请同学们给予命名,从而得出弦切角的概念。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学生既学习了弦切角的概念,又渗透了对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类型,精心策划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适时变换教学手段,激发学习的兴趣.如:讲七年级的“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时,我采用“试验观察法”,我先把一张方纸对折,再用剪刀随意剪一个图形,然后展开方纸,这时一个轴对称的图形就呈现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仿照我的做法动手“做一做” ,即通过“试验—观察—猜想—论证”的教学模式教学,引出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很好.又如讲七年级的“立方体的表面展开” 一节时,我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然后小组讨论能展成多少个不同的平面,并用竞赛方式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这样,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主动学习兴趣

1、进行情感交流,促进自主学习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产生好感效应。初中生的情感容易在行动中反映出来。如果一位学生因受到某位老师的斥责而产生畏惧感,那么,他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是不会感兴趣的;反之,若一位学生因事受到有关老师的表扬和赞赏,那么他会喜欢这位老师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而积极主动的学习。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在与学生交谈中,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关系,亲近他们,爱护他们,对学困生采取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的方法,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在教与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也能增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

2、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激发主动学习兴趣

好奇是青少年的天赋,“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有意义、有趣味的问题有其独特的魅力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促使他们为之绞一番脑汁,费一番苦心,探索它,解求它,所以课堂上应根据该节课的内容,精心巧妙地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发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到新奇,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另外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利用课外活动讲数学家的故事,猜数学谜语,针对学生喜胜不服输的心理,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竞赛和游戏,这些都非常受学生欢迎,适时地把他们引入课堂或课外活动中,可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优化教学过程,培养主动学习兴趣

1、消除学生的学教“相离”现象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学教“相离”现象较为严重。所谓学教“相离”现象,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学教“相离”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2、充分利用电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地通过数学幻灯投影演示,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等电化教学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生动的函数图象变换,曲线的坐标变换,立体几何图形的截面生成,极限过程等等。

这在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方面也起到明显的效果,因为形象直观的视觉和听觉会给学生学习数学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总之,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教师必须利用数学本身的特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优化教学过程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合作与交流中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 《现代教育理论》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

浅谈初中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第4篇

一、要让学生亲近你,喜爱你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有几年教龄的老师都知道,一个学生对一个老师的感情,直接影响着这名学生对这位老师所教学科的情绪.喜欢你这个人,就喜欢听你的课,喜欢学你这一科,相应的,这一科的学习成绩就好,反之就不好.可见老师的人格魅力有多大,老师的小缺点的影响又有多深!但是要让学生喜爱你,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作为教师要爱孩子,至少你要表现出是真诚爱他们的.当我们批评他们时,不能带有讥讽、挖苦、鄙视的情绪,不能让孩子看到教师批评他是因为他给老师带来了麻烦,而是让学生明确这是他自己成长的需要.用批评自己孩子的心情和方式批评学生,用看到自己孩子进步时的心情和方式鼓励学生,我保证学生会更亲近你.其次,要和学生平等相处,以人为本.教师不能用成人的观点看学生,不能把你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多征求学生的意见和想法,要蹲下来看学生,学生犯错是正常的,学生不会是正常的,你讲过,他不一定会,就像你看懂了高等数学照样掌握不住,不能灵活应用一样,当我们真的这样认为时,我们就不会发火,就会很耐心地再督促他们,再引导他们,而这正是学生所需要的.

二、对教材的处理要把握难易度和快慢节奏

心理学研究表明,过易与过难的问题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过快和过慢的节奏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我们完全可以有这方面的体会,不懂英文的看到英文就头疼,还未学就望而却步;大家都希望成为编程高手,可是一看到大篇的代码就失去了兴趣;看人家弹琴好听,可是自己练不到三天就失去了兴趣.相反,如果我们懂英文,对部分不懂的英文就有兴趣去查词典,使学习继续下去;同样,有编程基础就可以看懂C+代码,自然就可以使编程的学习饶有兴趣地继续下去.记得小时候遇到老师教的而自己都已经会的内容,就不想听、甚至为了卖弄自己会,而故意不听,这些都说明过易与过难会降低学习热情,唯有找到学生的旧知点与新知点,已有经验与新问题,实际问题和思维方法的交接点,才是激发学生探索热情,使其产生浓厚兴趣的桃子,因此得让他跳一跳,或者在你的帮扶下能摘到才行.再者,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容量,一味的加快节奏,只顾少数一部分的学生,致使大部分学生因为跟不上,只好不听,久而久之,使他们不但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反而对数学产生了畏惧心理.反之,有的教师却讲得很慢,翻来覆去,不厌其烦,可是我们学生早烦了,早厌了,等你再讲新的知识时,他们的思想早就飞得很远了.因此让学生和教师在同一节奏中探索,让他们以某种思维方法为指导去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兴趣中探索,在成功中快乐,这样形成良性循环,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涨,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三、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教师要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去探索,去动手,去交流,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不可能有这么久的注意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单一的活动会抑制学生的兴奋点,很多因素都可能导致他们思想的游离,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如你的课过快或过慢,太易或太难.你对节奏、难易度把握得再好,也难称全班每个学生的心意,外面的声音、过往的行人等都会影响他们的注意,这样他就会对你的问题没有了兴趣.久而久之,他们上课时会很快进入遐想、小动作、交头接耳等状态.课堂知识不理解,成绩上不去,学习失去兴趣,形成恶性循环.但是你一旦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和同学交流,和教师不断地进行反馈就不同了.而且教材为了让我们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操作实践、合作交流、设置了很多好的数学栏目,如“数学实验室”、“做一做”、“议一议”、“想一想”、“练一练”等.我想,久而久之,他们在自己的探索中发现规律,在自己的实践中找到结论,在与同学的交流中获得知识,分享着成功的喜悦,不断提高学好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从而达到了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的境界.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良好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学会评价学生

我把这三个方面放在一起来说,是有体会的.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容易让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中,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他们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分不开,后者又与教师的评价是密切相关的.教师的评价是一种艺术,评价要到位得体,要重时机情况,要注意技巧方法,内容要宽泛.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要评价,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要评价,对学生的智力因素要评价,如要评价学生的坐姿、回答声音的响亮度、普通话的发音、回答问题的站姿、读书写字的姿势等.这是我们中学容易疏忽的,总认为是小学才做的,而这是个误区,初中的孩子在这方面并没有形成自觉意识,或者说小学的时候还没有完全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还可以评价学生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对待数学学习的情感,对老师的情感,完成作业的认真完满,与同学交流协作,与老师配合默契等,这往往比表扬他们回答一个难题更让他们感动.所以他们会坐得更笔直,写得更认真投入,回答声音更响亮,更注意语言表达,站得更挺拔,而所有这些反过来会更让他们专注于学习,兴趣会更大,效果会更好,更容易产生良性循环.要注意抓典型,没有典型,塑典型,如果你在课堂上说某某坐得最好,你可能觉得这个问题太细致,但是当你说这句话的时候,全班百分九十九的人会立刻作出反映.表扬不要让他觉得是故意表扬他,而是一种由衷的、不自禁的夸赞,让他感觉更真实,当然这得在你表扬贴切的前提之下,如果不贴切,表扬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第5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为学生对初次接触的事物有一种好奇心和探索心,所以要想把学生的思维吸引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教师就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设计一个好的导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讲一个小故事,或做一个小游戏等形式导入新课。例如:在讲“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为了形象、生动地演示两个圆之间的五种位置关系,理解这五种位置关系与两圆半径和圆心距的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可以用人们熟悉的一种天文现象“日环食”来演示说明。观看由多媒体制作的日环食全过程,使学生有感性认识,体会两个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理解这几种位置关系之间动态的联系。学生再用课前准备的两个不等圆纸片做相对运动,画出运动过程中两圆位置关系的不同状态,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开始新课学习,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效率。这种导入设计可以在课的开始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受到教师的漠不关心、过多的斥责等,都可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讨厌、对抗的不良情感,从而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学生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内心升腾起对教师的信赖和爱戴,从而会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该教师所教的学科。笔者曾对九年级学生作过调查,其中一项是:你对原来的数学老师怎么看?结果发现大多成绩较好的学生都对原来的教师充满挚爱和尊敬,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对原来的教师有厌恶、抱怨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主动进入学习情境。例如:对学习能力较弱或成绩较差的学生采取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的方法,用略带微笑的点头、信任的目光和理解的鼓励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用心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课堂学习兴趣的培养 第6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注重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走进数学,亲近数学,研究数学,使学生充分获得成功体验,所以,我们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尽量让学生对学习持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是他们自觉进入学习的状态,从而激活智力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良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一、创设教学情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本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兴趣。这种方法主要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寓教于乐。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轻轻松松的学习,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中学生的理性认识还比较弱,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声、像、情、文、图并茂。教师上课之前应尽量找出该节课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尽量举一些与生活相关的例子,把课本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让每个学生自己体会数学的意义与重要性。

二、学会创设问题情境,搞好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教学实践表明,只有那些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问题情境,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任务的难度是形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需经过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或经过再大努力也不能完成的任务,都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只有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迫切希望掌握之。所以,问题情境的形成表明了学习任务与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既适应又不适应。完全适应或完全不适应的状态都不构成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首先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学要求,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材结构,把握新旧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已有数学认知结构和智能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按照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学生数学思维规律,从已知到未知、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地安排内容。问题情境的创设,既可通过教师设问的方式提出,又可以作业的方式提出;既可从新旧教材的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从学生的日常经验中引进。

三、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大胆的使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的是有用的数学。当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对学习感兴趣,也唯有此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同时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发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又反过来激励学生探究更多的东西。这样既体现了学习数学的意义,也激发了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当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的时候,才会对它真正地产生兴趣,只有把所学的知识真正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识。

四、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也应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带领学生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这样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作业,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讨论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使之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起到组织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教师给学生留下的课后作业也不仅仅是习题,而应当留给学生更多的是一些引发学生思考的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思考题,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想象空间。通过探究性习题能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将课堂教学过程生动化、趣味化,建立民主的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变被动为主动。

五、实施分层教学

七年级一进校,对每位学生都定位为C组,经过一段时间,对照标准将部分同学提升为B组,再过一段时间,将一批最优秀的学生提升为A组。并说明组别不是终生制的,每月调整。从而形成了一个可进可退的竞争机制,实际中看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调动了每一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即设计出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其中基本要求一致,习题技巧分三个层次,分别与三个层次学生的水平相适应。课后布置作业也是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布置课后作业切勿一刀切,否则会使C组学生吃不消,导致抄袭作业,而使A组学生吃不饱。为此布置课后作业同样要有层次性,作业量与难易程度要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相适应。一般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基础题,选做题只要求A组和B组学生完成。这样通过分层次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同时也避免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力,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教师分层指导和个别辅导。

刍议初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第7篇

关键词:数学,兴趣,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学习成功的秘诀, 是获取知识的开端, 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 他也会入迷地去追求, 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 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 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顺利掌握知识, 我在这方面谈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巧用生活实例,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又离不开数学知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初中数学本身涉及的都是一些具体问题, 这些具体问题都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 初中数学教学就应遵循“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且用于生活”的理念, 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 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 上课开始多媒体演示两个小朋友在对话:“昨天, 我们8个人去公园, 买门票花了34元.每张成人票5元, 每张儿童票3元.你知道我们去了几个成人、几个儿童吗?”这样, 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紧密联系起来, 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 提出有关的问题,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也增强了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的实例, 帮助学生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实际, 明确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解答几道数学题, 更重要的是为了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服务生活.

二、加强直观教学, 培养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必须遵循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因此, 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是远远不够的,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 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 “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 “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 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例如, 教学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 我把天平拿到教室里, 放到讲台上, 首先在天平两边加相同质量的砝码使天平保持平衡, 然后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 天平仍然平衡, 最后在天平两边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 天平仍然平衡.这样, 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使学生得到的知识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重视操作, 发展学习兴趣

美国当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要使学习具有意义, 就要让整个人 (包括情感、认知等) 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而不能让学习活动成为只是“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也就是说, 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 尤其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都有赖于教者的指导作用.因此, 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其中动手操作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 还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 仅教师的演示, 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 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名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 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 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 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 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 发展学习兴趣, 获取知识.如: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柱等课时,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答问中, 明确思维方式, 弄懂算理, 学生在运用具体事物时, 思维易于发散, 印象极其深刻, 学习兴趣越学越浓.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准备好足够的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外, 重点就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了一个完整的人”, 从而促进学生智慧的健康发展.教师能够把握好时机, 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四、开展课外活动,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的兴趣有个共同的趋向, 那就是倾向于与自己关系密切或熟悉的事物.如果把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纳入到课堂中来, 都会引起其极大的兴趣, 与其产生共鸣.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初中数学, 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新课程标准也指出,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 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初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又特别感兴趣, 充满着好奇, 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如九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利用测倾器测量物体的高度.我让学生自制测倾器并把他们带出课堂, 亲身实践体验一下,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高涨, 即使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懂, 又达到了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数学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学习, 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 作为数学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 才能对学习有兴趣, 只要有兴趣, 才能学好数学, 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从而实现数学的价值.

总之, 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十分重要, 是学好这门功课的重要前提.在课标新形势下, 我们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 通过多种渠道, 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样, 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 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正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第8篇

一、贴近生活, 引发兴趣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 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 有一个思想上的基础。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根据教材的特点, 讲述数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价值和广泛应用, 使学生明白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和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教材中的每一章引言课, 教师都可以根据教材内容, 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引入新的课题。老师要将这些引言课讲得有声有色, 通过潜移默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重要价值。

二、因材施教, 培养兴趣

在教学上和练习上不搞一刀切, 要根据学生特点、基础高低、兴趣差异, 采用不同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 以适应不同要求, 使各类学生都能产生学习兴趣。对基础差的学生, 讲课要注意浅显易懂。对基础好的学生, 讲课则可寓理深刻一些, 布置的练习也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次。使每个人有所收获, 有所进步。

三、保护好奇心, 激发兴趣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 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求知欲, 这是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索事物的强大动力, 是兴趣的先导。利用他们的好奇心, 教师把一些教学内容转化为有趣的问题。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搞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同学每人都默记住一个数, 先将这个数乘上5倍, 再将所得结果加上25并除以10, 最后将结果告诉老师, 那么老师即能猜出你默记的那个数。为什么?许多学生觉得老师很神, 此时教师将其中的奥妙是解一元一次方程讲给学生, 他们恍然大悟, 对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兴趣更浓了。

四、丰富活动, 开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对某一方面有兴趣, 就会在这方面下工夫, 这方面的智能就容易提高。所以说激发学习兴趣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比教给学生知识还要重要。教学中我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 定期举办数学竞赛, 使课堂教学得到补充, 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 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更广泛。

怎样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第9篇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教师应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当教师的情感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师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深切的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教师要满腔热情,让学生从教师的“精神”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要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提倡“微笑教学”,要用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二、重视教学艺术的研究,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才会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奥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正因为如此,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上要开动脑筋,不能拘泥于自己固有的教学风格,被老思路、老方法束缚,从而陷入僵化的教学模式中。要知道教无定法,然不可无法,一成不变的风格,尽管能使学生少一种适应的过程,却也使学生少了一份新鲜感,长久会使课少几分吸引力。高明的教师会根据需要,在不同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不断探索研究,为学生度身量体,设计新的教学方法。我们有怎样的学生,决定了我们必须有怎样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的不足,课堂上我更多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启发分析式教学、讲练结合法,并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和研究,我总结出自己的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也就是说这一问题在学生心中激起探索的欲望,敲开了思维之门,收到了激活思维的理想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地设置的,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就来自于这些充满问题的情境。

五、运用网络技术,丰富学生探索数学的视野

在信息时代,学生普遍对网络信息感兴趣,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于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收集一些学习素材,下载一些与课程直接相关的内容应用到在教学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探索的视野。

如在处理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一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设备,让学生看到三维世教学指导方针:低起点,高要求,面向全体,突出个体,采取了“充分暴露学生和教师的思维轨迹,通过双边关系,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的教学思路。在我不知不觉的教学示范下,灵活的教法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重在引导,妙在开窍,教之以法,施之以练,学生逐渐领悟到学习数学的要领和表达知识技巧。

三、体验数学美感,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美感,从理论教学中,体验逻辑的缜密性,体会探究的乐趣,从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之美。初等数学中的线段的“黄金分割”比例为0.618∶1,人们在探索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过程中发现“黄金分割”之比具有一种悦目之美,和谐之美。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的重心内分中线为2∶1,立体几何中的正四面体的重心内分高为3∶1,这也是一种和谐美;数学公式都是那么简洁、整齐、和谐,这些都使人产生美感。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也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使学生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让数学文化滋润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我国古代的河图洛书就是数的“方阵”,《易经》中的卦象都用数来表示,我国古代兵书中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中的筹就是数码。数学在其发展各个时期就与人类的生活及社会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解决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教学中,我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如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使学生了解了数学的历史,丰富了知识,又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五、以“成功教学”观点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进入中学以后,随着数学学习的不断深入,解题的难度、广度、深度大大加大,五花八门的方法、技巧,再加上几次考试的不理想,令有的学生一下子悲观起来,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智力,慢慢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很有可能陷入恶性界中那些没有规则形状的东西,如石头、植物等。同时也有许多具有规则的形状的东西,如自然界中存在的橘子、苹果、西瓜、菠萝等。另外还有人类文明创造的东西,如埃及的金字塔、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以及各种书本,等等。这些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美,又能使学生理解这些事物与数学又有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交流,对几种特殊的立体图形进行简单的分类(如分为柱体、锥体、球体等)。在教学中,我突出“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用变换的观点解释现实世界中与图形有关的现象,从而拓展“空间与图形”学习的背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把握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才会快乐而有用。

谈谈初中数学教学的反馈与矫正

邵天才

(郑州市第三中学,河南郑州

一、反馈与矫正的一般原则

反馈是控制论的一种重要基本原理。它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然后把其作用的结果返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通过反馈,可以不断地矫正偏向和失误,逐步达到预期的目的。一般说来,反馈与矫正有如下几条原则。

(一)适时反馈,及时矫正。

在教学视导过程中,我发现有两种不正常现象:一种是备课。教师根据主观意识,提前几天或几个星期备课,个别的教师甚至将纸张发黄的陈旧教案拿到课堂上照本宣科,不考虑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学习中出现的新情况。结果本来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教师在津津乐道,而学生难以理解掌握的内容却蜻蜒点水,甚至根本没有涉及,教师陶醉于少数优生“热热闹闹”的发言中,而多数学生一知半解。另一种是作业。有些教师要求学生数学作业本必须有四个,这样一来,学生做的练习最快也只能在三天后见到,有时一个星期后才见到,甚至一个单元的测试卷半个月或一个月后才与学生见面。这样反馈来的问题再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堆,此时,师生双方都感到矫正无从下手。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若能及时发现,及时设法解决,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反馈与矫正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切实抓好当堂了解、当堂消化、节节夯实、层层达标、分步到位。也就是说反馈要适时,矫正要及时。

(二)真实反馈,准确矫正。

反馈来的信息是否真实,矫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对反馈与矫正的效果起关键性作用。如果信息虚假或不全真实,那么教师就发现不了问题或不能全面地了解情况,也就不会采取及时、正确的矫正措施。教学实践表明,要做到真实反馈,准确矫正,一般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 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独立思考的优良学习习惯。

有经验的教师都注意引导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积极动口、动手。这样学生提供的信息才是深层次的而不是表面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

2.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克服师道尊严的作风,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积极热情地帮他们释疑解难,使他们体会到师长的温暖,尝试到因积极与老师配合、真实地提供信息而取得学习进步的甜头。

3. 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教师在获取信息后,应认真分析其问题的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矫正方案。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就题论题,就事论事,否则矫正就是低效的或无效的。

循环的环节,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和一些优秀的同学没法比。其实,这些学生只是因为自控能力低,惰性十足,懒于思考,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针对学生的这种状况,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说明这些毛病是可以克服的,即使优秀的学生,也有或多或少的毛病,只要克服缺点,消除不良因素,辅之于努力学习,成绩总会提高的。教师可适时举几个成功的例子,在不断鼓励和引导下,可使学生逐渐消除自悲心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焕发斗志,最终能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可喜转变。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培育学生的成就感,要做到低起点,高要求,从简单处入手,从细微处入手,平时提问问题,出考卷,要注意循序渐进,分层要求,把握好难度、梯度,要让学生取得好成绩,使之能产

(三)主动反馈,自觉矫正。

反馈与矫正有良性与恶性两类。反馈与矫正在教学中总是循环往复的,即反馈—矫正—再反馈—再矫正。良性的反馈与矫正不论从知识、技能、智力、习惯、情感的哪一方面来看,都是一种在不断地解决老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过程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前进的教学活动;而恶性的反馈与矫正则是问题不断重复堆积的微效或无效的教学活动。

要避免恶性循环,师生双方必须做到主动反馈,自觉矫正。因为反馈来的信息往往是教和学两个方面的问题,属于教的问题,教师应注意主动地去发现和收集,及时自觉矫正或调控,不能等待。属于学的问题,教师要主动辅导,及时令其矫正。再者,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必须靠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只有教师的主动性,而没有学生的自觉配合,其结果仍然是恶性的反馈与矫正。当然,如果教师只强调学生的主动和自觉,而不注意自身的主动和自觉,结果同样会是恶性的反馈与矫正。

二、反馈渠道与途径

常规教学过程的备课、教学、批改、辅导、考试、评价就是教学反馈的主渠道,一般来说,反馈渠道与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备课时充分估计。

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备课时能预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方法的运用所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法。把问题解决在初发阶段,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能得到较好的发挥。缺乏经验的教师往往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就应在教学实践中勤于观察与思考,逐步学会站在学生立场上思考问题,设计教案。

(二)上课中勤于捕捉。

上课是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教师仅凭过去的经验或主观愿望去估计是不行的,必须在课堂上认真观察学生反应,及时调整教法。有的教师讲授时不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态,也不去听取学生的反映,等到批改作业或阅卷时才发现问题一大难,这样就不利于及时反馈与矫正。

(三)板演时注意收集。

板演是学生暴露思维过程的重要渠道。对学生板演中暴露出来的错误,教师不仅要指出其错误所在,而且要正确分析产生各种错误的原因,指出应该怎样纠正错误,并在下次板演或作业中有意安排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及时矫正。

三、矫正类型与方法

教师要使教学矫正效果好,必须准确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大体有如下几种矫正类型与方法。

(一)少数人的问题个别矫正,群体性的问题集中矫正。

生一种成功的感觉,一有进步就要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鼓励他们,消除他们对数学的恐惧感,培养信心。另外,教师对考试,作业中的失误,不能责怪、讽刺,而要耐心地帮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到知识上的缺陷,然后用类似问题对他们重新测试,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样做,能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双方的距离拉近,思想上不断得到沟通,从而有利于教学,提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亲和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浅谈对初中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第10篇

一、营造课堂氛围, 培养学生兴趣

对中学生来说, 教师的举动或表情都会引起他们相应的情感变化。学生不喜欢“严肃”的教师, 因而在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观念, 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中, 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上, 教师要充分尊重、理解、信任和爱护每一位学生, 把学生当成教学活动的朋友。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 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他的成果?”“谁想说一说?”“哪位学生愿意资源共享一下?”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 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评价, 如“你和老师的想法相同”、“很有创造性, 真好”等等, 这样做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当学生回答错误时, 首先要肯定他们的勇气和胆量, 再给予一些提示,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情舒畅, 才敢想、敢问, 从而激发他们继续主动参与的兴趣。在设计导入新课时, 必须遵循趣味性原则。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创设问题情境, 设计能吸引学生的问题, 增强新课导入的趣味性。

二、引入数学史, 培养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 通过兴趣小组活动, 向学生讲述一些数学史, 使学生以我们祖先的伟大成就而深感自豪, 同时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探究愿望, 以追求成就感来促进学生。例如, 在学习极限时候, 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极限的研究, 适时讲述这些数学史话, 往往能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家们的轶事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更能使他们从中学习数学家们的治学精神。

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是一段佳话。数学家哥德巴赫在研究中发现:大于6的偶数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的形式:如6=3+3, 8=3+5, 10=3+7, 12=5+7。。。人们验证了许许多多的偶数, 结论都成立。对无穷无尽的数字, 这个结论都成立吗?陈景润用了一生的热情去解决这个问题。他的研究把问题的解决推倒了最前沿, 遗憾的是, 他也未能彻底给出证明, 留给我们或我们的后辈去解决。陈景润为攻克这个世界难题, 草稿就写了好几麻袋, 这种勇攀高峰的精神让我们肃然起敬!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的墓碑上刻着一个圆柱, 圆柱里内切着一个球, 这个球的直径恰好与圆柱的高相等。这个图形表达了阿基米德的发明:“球的体积和表面积都等于它的外接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这样的古今中外的数学家的奇闻轶事不胜枚举。随时结合教材, 根据学生所学内容, 找出与之相关联的例子。培养数学兴趣, 扩大知识面, 提高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发现推理能力。这些内容结合多媒体以音像的方式给出, 可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

三、创设个性情境, 培养学生兴趣

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差异, 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 以适应不同需要, 使各类学生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基础差的学生讲课时要注意浅显易懂, 对基础好的学生则可寓理深刻一些, 布置的练习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次, 对基础差的学生多练一些基础题;对基础好的学生可布置一些灵活题目和难度较大的思考题, 使每人学有所获, 有所进步, 同时认真做好辅导工作, 通过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越过学习上的障碍,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同时要随时注意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 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的深浅, 教学节奏的快慢, 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慢, 都应由课堂上学生对数学教学信息反馈来确定, 以保持教学课堂上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 应结合具体内容和各自的学生实际, 尽量采用“提问建模解答应用”的一体化模式, 诱使学生因问生趣。激发他们迫切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例如:在教“三角形全等时, 不妨创设情境:有一块三角形玻璃板, 不慎被打碎成了三块, 若要再配一块同样的玻璃, 是否必须三块都带去?只带一块行吗?为什么?一题三问, 层层递进, 更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利用直观教学, 培养学生兴趣

教学中特别注意板书安排, 公式的工整, 结构的严谨, 使学生对数学对象的欣赏, 产生积极的感情体验。比如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韦达定理) 学生怎能不为其简单而统一的规律感到激动呢?又如圆无论画在哪里, 大小如何, 其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总是无限不循环小数π=3.141592…, 而却规则齐整。两相对比, 不禁令人心旷神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有数的美 (阿拉伯数字和笛卡尔坐标系中象限表示的罗马数字) , 形的美, 式的美, 理论美, 结构美 (欧几何形象思维, 数学抽象思维) , 符号美 (Σ, α, β, Υ) , 通过展示, 学生可得到美的享受, 产生浓厚的闪趣。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学中, 新教材中配有不少教具, 提供了大量的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在配套教具的基础上教师不妨收集一些世界著名的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的图片, 如金字塔、清真寺、中国的古塔等等, 再搜集生活中的一些规则的和不规则的物体, 如乒乓球, 易拉罐、玻璃杯、底面呈六边形或八边形的茶叶筒、魔方等等。让学生感知这些建筑物都是由许多几何图形组成的, 从而认识到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观察各种几何体和实物图, 通过大量的模型、实物例子形成对各种几何体的直观认识, 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概念的同时,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学好这些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 在课本中有一个例题, 要求画水管的三叉接头的三视图, 如果教师准备了实物教具, 让学生从正面、上面和侧面仔细观察所看到的平面图形, 学生就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 在实践中体会了物体的不同呈现方式, 这样,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注重教学评价, 培养学生兴趣

培养初中数学兴趣 第11篇

【关键词】中学教育 学习环境 课堂气氛 初中数学

众所周知数学是学生面临的最困难的一门课程,但是数学的高深和广泛的用途也是非常值得去开发的,而且数学对于开发学生的大脑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数学教学不能单凭个人的教学经验,因为经验是有着很大局限性的。兴趣才是鼓励学生学好数学的最好老师,所以如何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现在教育者最应该思考的问题。学生一旦对数学没有了兴趣,那么他就必然会厌学,进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落;学生如果对数学感兴趣,那么他肯定会激情高涨的去学习和研究数学。所以如何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一、宽松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想让学生自主的去探求知识,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老师的主角地位,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过分地强调了老师的作用,从而忽略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大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大力提倡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一定前提下敦促学生去发展个性,以平常的心态去面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和潜力,而且这种模式的教育还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共同进步。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会使学生轻松地去和同学及老师交流,大胆地提出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独特见解。学生的思维可能不如老师严谨,但是不代表他们的思维活跃性比老师差。同时,宽松的课题气氛也是一种民主的表现,西方教育模式在这方面就比中国好的多。西方国家的科学家所作的贡献,就能看到他们所受到的教育是非常开明和先进的。宽松的课题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日常教学中去,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样必然会达到一种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拓宽学生空间,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以追求创新为目的,以创新为荣耀的一种意识。初中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认真求实的一种进取心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老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要注意学生的课外阅读和社会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不会限制在校园内。学生可以通过对某一个社会现象,把数学所学的知识点应用到里面。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课外知识阅读,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拓宽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就会让学生避免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

三、鼓励学生质疑

教育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没有创新能力的人就是一个不能单独行走的知识分子。质疑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表现,这是他们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和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量时必然的产物,同时质疑也是一个学生创新意识出现的萌芽。所以作为老师,要注意给学生灌输创新思想,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这同时也就要求,老师要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要把每一个公式和法则都给学生一一详细阐述,而是让学生开发自己的思维去发掘这些公式的源头,一旦学生能够自己把公式推倒出来,那么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就足够了。

老师对于学生的好奇心,不要盲目的去打击,而是鼓励他们,这是没有受到约束的大脑能够想出来的,是非常珍贵的。也就是因为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才会对很多事物感兴趣,也就有了创新的欲望,他们的内心就会对知识的求知欲变得很强,所以老师应该对学生的这种质疑多多鼓励。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问题时,老师要及时的帮助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鼓励他们打消消极的情绪。老师同时要做到倾听,老师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运行速度,不能对学生的思维和想法进行批评,这样会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受到很大的局限性。老师更应该努力去发现和发掘学生质疑的高贵品质,从而激励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积极培养学生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个人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一个人如果没有想象力那么他就不会产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对于数学学习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所有的创新都是以创造性的想象为起点,而创造性和想象力是相互存在的。初中学生正处在精力最旺盛的时期,所以老师应该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去创造。牛顿虽然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如果当初苹果落到他的头上时,他没有任何的感想,那么科学就会被推迟很多年。他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是异常丰富的,这也就造就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所有老师应该让学生去发现自己身边的事物,然后开发自己的想象力,努力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識去理解和创新。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第12篇

一、从身边出发利用好周围细微的数学情景

万物的规则离不开数学,从儿时的打酱油到现在的摩天高楼,再到浩瀚无限的宇宙,数学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教师要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环境出发,结合自身的表达能力以及对教学整体概念的理解,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

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他们的三角尺,再自己拿出教学用的三角尺,让他们寻找相似的地方,带着探索的目的去发现问题,最终引入所要学习的概念。这样, 在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兴趣的同时,又让他们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给予动手实践的环境

在心理学中,人的创造力往往是在轻松无压力的环境中产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给予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需要愉悦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也让学生的思维变得开阔。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多地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积极性,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三、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数学往往充满了许多抽象的概念,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会比较枯燥乏味,从而导致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那么在教学环境中添加一些趣味性,让课堂不再那么沉闷则可以弥补这一点。

例如在课堂开始时,先讲一个关于数学的趣味故事:托尼家有一种老式小容量烤面包机,烤箱中只能放2片,且每片面包只能烤一面。若要烤到另一面,必须拿出面包,并将面包翻面,再放回到烤箱中去。每片在烤箱中烤的面包,需要1分钟的时间来烤完一面。某天早晨,托尼太太准备烤3片面包,且两侧都需要烤。托尼正好在旁边充牛奶,就注视着他太太。当他看了他太太的操作后,他笑了。他太太花了4分钟时间。于是他对太太说,“你可以不用这么长时间烤完这些面包,亲爱的!这可以使我们电费账单上的金额减少一些。”托尼说得对不对?如果托尼说的是正确的, 那么他的太太如何才能花更少的时间去烤完那3块面包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调动他们的热情,接着再导入所学习的内容。

上一篇:高中化学科学探究例谈下一篇:骨折治疗中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