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主体范文

2024-06-29

立足主体范文(精选7篇)

立足主体 第1篇

一、多管齐下,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其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英语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往往表现得较为积极,反之,如果对英语失去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则较为被动。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看,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学生自身的因素等。为此,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还应结合这些影响因素思考相应的方法,多方面、多角度地去引导学生。

首先,要多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多给予他们参与的机会,让其喜欢英语课堂。如This is my sister.Do you like bananas?What does he look like?What would you do?等单元的教学中,都可结合学生的实际而以话题先引导学生表达,然后再切入主题。其次,要注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而创设情境,以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Unit 2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是关于运动而展开的,教学中先以学生喜欢的运动明星引入,然后以“我喜欢的运动”话题展开,从而顺利地转入到 “多久训练一次”的话题中。如此,以情境而激发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二、注重引导,培养学生习惯

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持之以恒方能有进步。反观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难发现,很多学生虽然很努力,但因方法不到位,习惯不佳,学习效率往往不高。如对单词的记忆,只会采用死记硬背的办法。如对短文的复述,没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在习惯上,不会预习,课后不会及时巩固。诸如此类的原因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为此,在实践中有必要加强对学生习惯的培养。

三、提倡合作,促进学生探究

要在英语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其实更多的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以讲授为主的方式只能让学生机械地听而难以参与活动过程中,而提倡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问题、任务活动等方式,组织并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可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其中。但在引导学生合作过程中需要注意,要注重通过师生互动来给予学生指导和点拨,尤其是针对重点和难点,教师依然要注重采用精讲的方式,在引导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给予讲解,而不能把课堂完全甩给学生。

四、加强实践,培养学生技能

受应试观念所影响,传统初中英语更注重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而对学生应用技能关注不够。其实,初中英语是起步阶段,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让学生系统掌握英语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就应加强活动教学,注重课后拓展实践,以此来培养学生应用应用的能力。

首先,在课堂中要多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操练。如What’s the matter? 教学中为让学生更好地用What’s the matter?What’s the trouble?What’s wrong with you?来提问,以角色表演活动而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展开操练,学生兴趣也较浓。其次,在课外,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而组织学生展开相应的实践活动。如Can you come to my party?的学习后引导学生在自己生日的时设计邀请函,如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学习后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旅行计划。总之,只有让学生在学的同时去用,在用中掌握,这样的英语教学才更利于学生的发展。

立足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2篇

以往,不少地方的语文教学,把内容分解成上百个知识点、能力点,围绕知识点、能力点设计大量练习题,让学生反复机械地做练习,造成了语文课程的繁、难、深、多,而实际收效甚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语文课程标准从三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强调实践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二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三是突出整体性。

语文课程标准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整合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尤其提倡多读书,少做题。如何学好语文,有专家认为,学好语文有两个不可或缺的东西,一是扩大学生的储存量,二是发展学生思维加工能力。学生语文水平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阅读太少。为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此次语文课程标准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为加强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规定了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增加阅读推荐篇目,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

阅读推荐篇目小学、初中、高中通盘考虑,互相衔接,推荐篇目大多是古今中外一流大家的精品。强调重视朗读。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防止把理解与欣赏变成支离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学知识传授,提倡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同时,课程标准对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并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

在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此次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小学淡化文体,鼓励不受拘束地表达,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在具体要求上,不再从中心、条理等方面提过高的要求,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用的书面表达能力。初中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要改变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的弊端,就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特别强调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立足物理教学提问体现学生学习主体 第3篇

如何进行教学合理性提问呢?在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认为有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提问方式。

一、激疑性提问

孔子说过:“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 无思则不能释疑。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由于初中生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教师若能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问题, 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 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浮力教学中, 为了使学生弄清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遵从什么规律, 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例子问学生: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类似这样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出现了疑问, 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探究性提问

这种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 对于物理概念, 不直接让学生回答, 而是让学生应用概念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并围绕重要的物理过程、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深究细追。向学生质询、追究的问题要经过周密、科学的设计。在学习密度后, 问学生:质量是1kg的铁块, 切去500g, 其密度是否变化?通过这样的提问, 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 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发散性提问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在授课时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 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途径去思考, 纵横联想所学知识, 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大有好处。这种提问难度较大, 必须考虑学生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例如, 在讲完一个例题后, 启发学生的一题多解提问, 或对题目的引伸性提问, 或对题意的逆向分析。这样的提问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积极思考、讨论、探究等生机盎然的学习境界之中,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能力无疑是有益的。

四、铺垫性提问

这是一种常用的提问方式, 在讲授新知识之前, 提问与本课相联系的旧知识, 为传授新知识铺平道路。教师应从教材内在规律出发, 针对学生的实际, 在知识联系的“挂钩点”设计好问题, 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 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 战胜一个个困难, 取得有创见的成果, 以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五、激趣性提问

富有趣味性的提问, 往往能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 直至问题得到圆满的解答。例如, 在讲浮力产生的原因时, 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将除去底部的饮料瓶倒置 (去瓶盖) , 放一乒乓球, 当向其中注水时, 问乒乓球会不会上浮。演示后发现乒乓球没有上浮, 追问为什么没有上浮?像这种生动有趣的提问, 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境界。

六、巩固性提问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到的新知识, 应在讲授完新课, 学生消化了该课内容后, 对本课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重点问题, 引导学生对知识梳理概括、总结, 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总之, 初中学生年龄小, 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 在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 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注意力容易分散。针对初中学生的这些特点, 设计处理好课堂提问, 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立足主体 第4篇

在职业教育的语文实际教学中,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的主动性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立足教材,切实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技能知识的同时,素质水平也得到提高。

一、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某项活动的动力,是产生探究动机的原因,它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学、乐于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一种能够刺激学生产生学习欲望的教学模式,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助于让学生在语文的海洋里畅游,使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揣摩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同时,也为了让学生学会探索和欣赏,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①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②作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③作者是如何描绘荷塘月色那宁静、淡雅、柔和、朦胧的美妙景色的?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笔下的月色之美。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自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对于高职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较差,主动性较弱,然而,要想更好地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必须学会自学,必须学会如何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而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觉自发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来,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时,我将这节课设计成了自学课,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课文或借助课外资料,理解本文赋予腊梅的多重人格精神内涵,理解作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在寒冬腊月、万木萧疏的季节里,唯有那美丽高洁、暗香浮动的腊梅,默默地传递着“春的气息”,带给人们欣喜和生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提高了主动性,感悟到了生机,感悟到了生命的价值。这样就使学生在提高自主学习意识的同时,素质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三、组织演讲、朗诵活动,提高学生的勇气

美国交际学大师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专业知识,而85%则取决于人际的语言沟通能力。”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交际是语文价值体现的重要方面。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语文教材的设计也有别于普通的语文教材,其中除了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教学外,还包含了一些调查与调查报告;推销、洽谈、广告、合同;公务活动、通知、报告、请示、计划、总结等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毕业生缺乏和招聘人员交流的勇气,面试时结结巴巴,甚至答非所问、不知所云,等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能顺利适应社会发展。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一些好的文章或是好的话题,让学生进行朗读和即兴演讲,在学生面向其他学生畅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勇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四、积极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积极性的评价,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的,作为高职学生,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是失败者,他们缺乏自信。加上一些学校只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要求比较高,对于一些基础知识不做过多的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积极鼓励性评价,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重拾学习的自信,让学生愿意参与到教师预设的教学过程当中。而且教师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之间的不同意见,尊重学生,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要讓高职学生感到被重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让其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清楚地知道,在高职学校除了要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外语知识,等等,这些都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语文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为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立足主体 第5篇

(1) 预习准备。教师分发本节课的学案, 学生根据学案提示, 阅读课本, 初步了解生长素的发现史中的重要科学家及其实验设计方案。

(2)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为卓越课堂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 优质导课为卓越课堂埋下伏笔

(1) 教学活动。课件演示:2012年NBA十佳球的一段精彩视频。教师提问: (1) 运动员要完成包括打篮球在内的一系列生命活动需要哪些系统的参与以及哪些机制的调节? (2) 植物和人体不同, 没有神经系统等结构层次, 那它们又将如何完成生命活动的调节?学生活动:积极讨论, 泛读课本。

(2) 设计意图。用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发学生思考, 教师再进行适当的提问和引导, 自然地引出本节的内容, 勾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让学生带着饱满的情绪和自发的内在学习动力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3. 良好合作助卓越课堂走向成功

(1) “向光性的理解”教学活动。实物展示:阳台上摆放一盆向外表现出向光性生长的植株。课件展示:各家各户窗台上摆放的花盆里的植株都表现了向光生长的特点。教师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盆栽, 为什么植物都努力地向着窗外生长, 窗内和窗外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光。师生共同总结:向光性的概念——在单侧光的照射下, 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2)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寻找科学知识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 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 “达尔文的实验”教学活动。课件展示:玉米的胚芽鞘结构示意图。教师提问: (1) 胚芽鞘的向光性是不是由单侧光引起的? (2) 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哪里? (3) 胚芽鞘感光后, 生长部位在哪里?

教师将学生分为三个大组 (每一大组可再分为六人的学习小组) , 分别负责解答其中一个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之间针对问题相互讨论、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教师在此过程中巡视、了解学生的思想, 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 每一个学习小组推选一位中心发言人汇报本组的实验设计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其他小组同学可针对该发言人的讲解提出问题或者作出补充。教师提示:请各小组准备好自己的实验汇报。

学生A:实验设计如图1所示。结论是胚芽鞘的向光性是由单侧光引起的。

学生B:应增设对照组, 给予均匀光照, 形成对比实验。

学生C:实验设计如图2所示。结论是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学生D:我们小组觉得胚芽鞘感光后, 生长部位可能是尖端, 也可能是尖端下段。对此, 我们的实验思路是对胚芽鞘的尖端及尖端下段进行等距标记, 单侧光照射培养一段时间后, 测量每一段的距离, 若只有尖端距离变长, 则生长部位是尖端;若只有尖端下段距离变长, 则生长部位是尖端下段;若两者都变长, 则尖端及下段同时生长。

教师总结:真是棒极了!科学探究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不断反思, 不断与人合作, 不断完善, 最终才能一点一点靠近真理。

课件展示:达尔文的实验设计如图3所示。 (同时, 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复述刚才的实验设计及结论。)

(2) 设计意图。卓越课堂需要教师将课堂充分还给学生, 这是必须要完成的一项改革。所以, 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堂上来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 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加以适时的指导和最后的归纳总结。通过这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师可以教得更轻松, 而学生学得更愉快, 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参考文献

[1]潘瑞炽.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立足主体 第6篇

众所周知,教学设计是教学的起始,我们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来设计教学,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课堂。当我们立足于学生实际状态下的“我能学到什么,我会怎么学”这样的一个视角下思考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学到什么,他们各自具有什么样的学习特征进行有效设计时,将会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在实践中又如何进行呢?在此提出自己的实践做法与不成熟的思考与大家探讨,不足之处欢迎商榷。

一、以学生“我能学到什么”的学习 视角构建课堂学习目标与评价

课堂学习目标是在一节课中需要师生共同去完成的具体指向,是教学的归属。多数教师都能够理解“学习目标”的表述方式,但是基于学生群体可以学到什么,存在个体差异的个体又能学到什么,一直是当前被忽视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去解决这个困惑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教学目标形成的起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针对该学段学生所涉及的内容标准与学习范畴是哪些,其次是根据学生群体、个体在学生学习某具体内容的实际基础。如,当准备在水平三(六年级)学生的体育教学中,选择学习肩肘倒立来发展学生非正常体位下的平衡能力时,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大部分学生是否有学习这个动作的能力;其次要考虑诸如腰腹力量不足的学生在这次课上可以学到什么程度;体重、体型特异的学生能够学习到什么程度,从而针对学生差异制订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让每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体育课程主要以单元教学为主要形式存在,那么,在这个教材上,身体素质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能一到两次课就能学会,后面的课时中他们又将达到什么样的可行性的目标?这些问题,都是作为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从起点与归宿上,才是给了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

学习评价看上去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实际上它也是在教学设计时就已经与目标协同地形成了,它是一个重要的闭合环节。针对《课标》规定的各水平阶段达成的目标,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上,让所有的学生都在“跳一跳,能摘到葡萄” 的目标与评价协同构建,学生的主体才是真实地被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才具备了可能性。同时,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认知后,教师可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正确地引导他们制订适合他们自己学习的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才能促使他们自发地去学习,从而发挥其主体作用。

二、以学生“我会怎么学”的学习能 力为基点设计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

多数时候,作为教师在进行教法与学法的设计时,第一意识就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生才会学会,而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本身的学习行为特征与习惯。所以,往往就出现了看上去无懈可击, 实际上,学生在学习中完全被教师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牵着走,这时,学生就成为一个被设计好流程直接进入机器中加工的产品,没有任何自主的思维与行为。作为三维观下的体育课程,我们要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动作技术的学习,更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需要帮助学生获得全方面的发展。

我们都清楚,在小学低年级实施情境教学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学习的态度;而小学高年级学生更乐于接受充满挑战与竞赛的方式;由此可见,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当我们再细化到某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 会发现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有层次地设计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尤为重要。如,在篮球传接球单元的初期阶段为了让学生初步构建身体认知,需要教师的直接影响,需要模仿正确的示范动作;但是一旦学生掌握了基本技术和要领后,就需要进入到球类活动特有的人球互动的运动场景中,让学生在不同小组中充分运用所学的技术,从而形成技能。即便此时的教,也绝对不是选用设计统一的方式来进行,如,在肩肘倒立学习中,我们可以直接告诉运动素质与本体感觉相对弱的学生,用什么样的三点支撑方式更能够有效地保持其身体平衡,安排同学给予帮助; 对于理解能力强,运动能力好的学生,在该内容上完全可以让他们组建学习小组,按照教师给予的图例、解说分组合作学习。

三、以“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的 思维设计组织形式与场地

教学组织与场地是帮助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条件,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组织与场地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是给学生提供有效学习的运动条件。同时,当我们认识到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时,就需要明确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设计具体的学习条件时需要区别对待。 在实际教学中,即便我们的思维中有关注学生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旦进入到教学现场就会发现依旧存在落差。如,有些教师在执教障碍跑教学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的身高不同,能力不同,但是他们奔跑的距离,要跃过的障碍高度所有运动的方式却是相同的;再如,学生在进行投篮学习时,不论男女、不论力量大小,所有的学生都在一个目标距离下进行投篮等, 忽视学生能力差异,导致学生畏难情绪。 当然,诸多教师在此方面所给出很好的设计,如,在篮球投篮教学中,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投篮线让学生自主选择,并且不断地鼓励学生挑战更难的角度或距离。还有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制了降低高度的篮筐、加大了篮筐的直径,充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等,该类设计一方面尊重了学生的差异,另一方面给予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具体学习条件与空间。

四、结论与思考

本文所提出教学设计应该立足与关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背后,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刚开始时面对这样一个理念都会质疑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体育教学的班额数那么大,而每名学生都是不同的,“我怎么去关注每一名学生”,“我如何去关注每一名学生”,其实,个体的学习方式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 并且其类型早已被前人所研究与总结出来, 可以通过深入了解自己所教授班级的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并采取合理的方式予以指导。但需要注意的是,个体在不同内容学习上所存在的差异。如,某学生体重大、个子高,在奔跑上也许处于弱势,但是在学习投掷实心球时却是他的优势。那么,我们更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与学生,针对该内容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和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同时,对于正在正常学习的学生来说,我们需要给予的是肯定与赞许,这种积极的关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从而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偏差行为,及时地予以帮助,也是一种积极的关注,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当我们放手让学生自设目标,自主学习,教师作为一名学习的协同者一起参与时,同样是一种积极关注,这种关注能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而且也能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立足主体 第7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研究性学习,学生发展

研究性学习是《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常用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体验探究解决问题,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研究性学习呢?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立足学生主体,以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品德、社会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强化品德、社会学习与生活的结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

一、明晰活动目标,确立研究主题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多元整合。要从品德与社会学科目标、特点和性质出发,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同时,还应该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目标的综合。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帮助学生把书本和生活的相关信息和知识建构起来,在广阔的社会里学习与实践。

教师要研读教材,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的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根据活动目标与内容备课,确定活动的方式方法,逐步布置任务。

二、指导预学策划,拟定研究方案

品德与社会研究性学习离不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个体学习的有效补充和有力延伸,它有利于学生主动深入地解决问题,增加学习的信息量,为学生提供交流情感、展示个性的机会。为使活动在合作中有序开展,需要事先策划。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在组长带领下制订活动计划,使小组每个成员明确活动的时间、内容、方式、分工等。

计划制订好后,要在全班交流,也可以在教室里张贴。要求小组之间相互学习和评议,吸取其他小组计划的优点,完善本小组的计划。

三、指点探究方法,整合研究材料

就一个班级而言,小组活动可以有“并进式”和“阶段式”两种方式。“并进式”指各小组自选内容,同时开展不同的活动。“阶段式”是根据班上多数同学的需求和实际,集中进行两三项活动,逐项进行。各小组活动内容相同,但具体材料和活动方式有自主性。

小组活动中,探究方法的选择决定活动的成效高低。教师可指点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如:

1.观察实践式。如学完《环绕地球看世界》这一单元,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进行观察,开阔视野,增长社会经验。

2.调查访问式。如在进行“成长中的新问题”研究性学习时,鼓励学生调查访问,了解同学们成长中的情况,梳理出“新问题”。

3.上网查询式。现实生活中欠缺的资料,可以通过网络查询了解。如“回望20世纪的战争风云”,可以上网了解一下20世纪的战争状况。

4.考察探究式。可以进行实物、实地考察,文献资料论证,得出研究结论。

……

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研究后,小组成员要对研究资料进行汇总,归类整理、讨论分析,形成研究报告。

四、组织汇报展示,共享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的诞生是学生亲历活动、主动探究的收获体现。每次活动之后,可以用“展示台”的形式进行交流汇报,让全体学生分享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

汇报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尝试以下几种:1.采集创编式。学生可以创编各种报纸、剪报、动手绘画等,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丰富品德与社会学习空间。2.图片展览式。将活动中的景、物及相关情境直接拍摄下来。3.实物展览式。4.表演介绍式。模仿研究中的情形进行表演或讲故事等。这些个性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引导评价反馈,总结研究方法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对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合作态度、参与热情、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资料的能力、成果展示与汇报等表现如何。

1.对探究情况的评价。如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2.对参与态度的评价。自己与伙伴是否参加对活动主题的选择;能否评价自己对活动成果的满意度,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等。

3.对合作能力的评价。对学生在参与小组及班级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如主动和谁配合完成了什么任务;在主题活动中最大的贡献是什么等。

评价中还应引发学生思考,总结研究方法。懂得本次学习活动中有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需改进,使学生在今后的研究中更有方法,研究活动更具实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立足主体】相关文章:

立足岗位立足本职工作03-06

立足自身05-22

立足专业05-28

立足农村08-28

立足开放08-29

立足实践09-02

立足服务09-09

立足教学实际05-28

立足现在 着眼未来05-21

立足方法有效积累05-31

上一篇:模拟电台下一篇:病区护士用药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