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省建设范文

2024-05-13

海洋强省建设范文(精选5篇)

海洋强省建设 第1篇

海洋科学技术是山东科技的第一品牌。经过几代人的奋斗, 山东海洋科技队伍已经形成了学科齐全、人才荟萃、设施配套的海洋科技发展体系, 具备了从公益性调查研究、战略性基础研究、应用性基础研究到创新性高技术研究, 从近海到远洋, 从各分支学科到综合性海洋科研的能力。“九五”以来, 山东省海洋科技界全面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在“海上山东”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支撑作用。2007年, 全省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

一、强化组织领导, 为科技兴海提供制度保障

20世纪90年代初, 山东省率先作出向海洋进军的重大战略抉择, 把依靠科技兴海、建设“海上山东”和开发黄河三角洲列为两项跨世纪工程;2006年省政府与科技部围绕科技兴海战略建立了省部会商制度;2007年召开了海洋经济工作会议, 将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列为全省六大主导产业之一。山东省政府在历次机构改革中, 都十分重视海洋科技管理机构建设。1983年成立了山东海洋技术开发中心;1998年设立山东海洋工程研究院;2006年决定成立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二、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引领海洋高新技术源头创新

多年来, 山东省把组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作为科技兴海工作的重要内容。“973”计划批准海洋项目15项, 其中第一承担单位和首席科学家在山东的有12项;“十五”期间共承担国家“863”计划海洋项目325项, “十一五”期间启动和在研课题有120多个。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海洋界占据了半壁江山。

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支撑培植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通过科技创新, 攻克了一批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鲜活海带直接加工等关键技术, 有望推出一批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支撑的海水养殖苗种工程, 已推出“黄海一号”对虾等新品种;用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提升海洋装备和海洋工程产业, 已推出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仪器装备;用新型有用元素提取技术, 推动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卤水资源开发, 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四、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机制, 有效配置科技创新资源

以企业需求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 搭建研发和产业化平台, 如青岛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仪器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海洋水产苗种基地和新型产学研联盟等;探索建立大企业与大院、大所紧密合作的“双大合一”模式;在科技龙头企业建立特色鲜明的产业化示范基地群;组织形式多样的技术研讨和产业论坛;推动地方政府和院所全面合作;培植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海洋名牌产品。

五、突出地方特色, 做大做强新兴海洋产业

海洋强省建设 第2篇

2016-04-29 10:00:00

当前,福建省正面临海洋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加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有利于增强全体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牢记宗旨,凝心聚力,干事创业,不断推进海洋经济强省建设。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加强党的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关键是教育管理好广大党员干部。中央和省委对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都作出具体安排,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也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基础上,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支部、落实到每名党员,保证全党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总书记强调,“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有力抓手,基础在学,关键在做,确保取得实际成效。

当前,福建省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全省上下正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自贸区、海丝核心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努力推动福建发展再上新台阶,需要全体党员干部凝聚力量,为新福建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新的发展形势要求我们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抓紧抓好抓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部署上来,把学习教育的成效转化为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强大动力,振奋精神,奋发有为,努力适应发展新常态,推动海洋与渔业取得新成就。

二、明确目标,落实要求

㈠要“学”得深入。“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学好党章党规、学好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这次学习教育的重要任务。对每一名党员来说,自觉尊崇党章、遵守党规,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是最基本的要求。

学党章党规,就是要全面理解党的纲领,牢记入党誓词,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党员义务和权利,牢记党员身份,增强党员意识,自觉尊崇、遵守和维护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把握为人做事的基准和底线,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

学系列讲话,就是要认真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福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入研读总书记关于理想信念、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等方面的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全面领会其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以及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于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这次我们举办学习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研讨班,就是把它作为“两学一做”的重要举措,使之成为引领发展实践的行动指南和重要遵循。学习要有目的,也要讲方法。要带着信念、带着感情、带着使命、带着问题学,把学习党章党规与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统一起来,在学系列重要讲话中加深对党章党规的理解,在学党章党规中深刻领悟系列重要讲话的基本精神和实践要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

㈡要“做”得扎实。“两学一做”,关键在做。要把学和做统一起来,统一于尊崇党章、遵守党规和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具体行动,以学促做、知行合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

要做政治上的合格党员。这次学习教育,明确提出共产党员要做到“四讲四有”:讲政治、有信念,保持共产党人的信仰,不忘初心,对党忠诚,挺起理想信念的主心骨;讲规矩、有纪律,增强组织观念,服从组织决定,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讲道德、有品行,传承党的优良作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趣健康,道德高尚;讲奉献、有作为,牢记宗旨,干事创业,时时处处体现先进性。要通过学习教育,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主动地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

要做工作上的合格党员。要通过学习教育,时刻铭记党员身份,自觉践行,立足岗位、发挥作用,把学习教育与落实“十三五”规划结合起来,与完成本单位各项任务结合起来,与建设新福建、推动新发展、再上新台阶结合起来,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树立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扎实做好产业转型、深化改革、脱贫攻坚、改善民生等工作中走前头、作表率、当标兵、作示范,为建设新福建建功立业。

三、突出重点,把握关键

中央和省委对这次学习教育的目标要求、主要任务和方式方法都作了具体部署,各级党组织要准确把握、全面落实。这里我重点强调几个问题:

㈠要注重区分层次。基层党组织所处的环境、条件和面临的问题、任务各有不同。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单位特点,把学习教育的任务具体化、精准化、差异化,防止走过场。要针对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党员人数、党员流动性等情况进行合理安排,鼓励基层党组织探索创新,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方式、学习重点、学习计划,要拿捏好分寸。例如离退休支部具有年老体弱党员的特点,既要体现从严要求,又要考虑实际情况,以适当方式组织参加学习教育,发挥党支部自我提高的主动性,增强学习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㈡要突出责任落实。各级党组织要履行好主体责任,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学习教育,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推动,全力抓好落实。党组织书记既要管好干部、带好班子,也要管好党员、带好队伍,这是责无旁贷的政治责任,也是开展学习教育的重要动力,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职责。要对工作方案亲自审定,对重要任务亲自部署,安排专门力量组织这项工作,以严肃的态度、严抓的韧劲,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抓紧抓实抓好。

㈢要强化示范带动。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层层立标杆、作示范,这是近年来党内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经验。确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实际成效,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作出表率,学得更多一些、更深一些,要求更严一些、更高一些,在“学”上用真功,在“做”上见真章。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参加学习讨论,带头谈体会、讲党课,带头参加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通过层层示范、层层带动,形成上行下效、整体联动的良好效应。要结合庆祝建党95周年,做好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表彰和宣传,为学习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㈣要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意识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要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改,边学边改,着力解决思想信念和党风政风上的突出问题。比如党员理想信念模糊动摇问题、党的意识淡化问题、宗旨观念淡薄问题、道德行为不端问题等等。在此过程中,要切实抓好不严不实突出问题的整改,将学习教育与纠正“四风”、提升履职尽责能力、推动改革发展进程结合起来,重点解决当前个别党员干部不会为、不愿为、不敢为,工作推诿扯皮,没有责任担当等问题,真正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

㈤要体现教育实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是一次活动,而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教育。要防止撇开日常工作搞学习,防止以简单开多少会、做多少笔记来评判学习教育的成效。要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把工作抓在日常、严在经常,通过围绕主题开展学习、组织专题学习讨论、创新方式讲党课,不断将学习引向深入,做到党规党纪面前知敬畏、守规矩,大是大非不糊涂。要通过学习教育,推动党员干部提振精气神、展示新作为,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任务,奋发有为,积极进取,为建设新福建作出新贡献。

四、围绕主题,深入研讨

海洋强省建设 第3篇

【海洋经济正成为“香饽饽”】

《同舟共进》:海洋经济现正成为世界经济的“香饽饽”,我国海洋经济目前的发展如何?

彭澎:现代海洋经济,指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及与之相关的服务性产业活动,涉及第一、二、三产业各领域。

我国主张的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1.8万公里。此外,在公海、国际海底区域及极地地区还可享有权益。据《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2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5008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6%。十二五规划将海洋经济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与此同时,沿海地区已相继提出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据估计,十二五时期中国海洋经济增速仍将维持在20%以上。

在我们越来越重视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海洋经济的发展潜力也被逐渐发掘出来:一是可开发的海洋资源不断被发现;二是海洋经济产出快速增长;三是海洋产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第二产业得到发展,第三产业升中有降,但整体经济实力未减;四是劳动就业增加,海洋第一产业吸纳了将近 70%的海洋经济就业人口,以高新技术为主要支撑的海洋第二产业,虽然劳动就业率较低,但劳动生产率最高。尽管海洋直接劳动就业统计人数只有400多万,但提供了约1000万人的季节性或非全职工作机会;五是海洋高新技术培育新兴海洋产业。海洋经济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海洋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总量)排列依次为广东、山东、福建、辽宁、上海、浙江、江苏、天津、海南、广西、河北。预计2013年,广东全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将超1.1万亿元。

【海洋经济是海洋强国的必然选择】

《同舟共进》: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引起广泛关注。海洋经济在海洋强国战略中扮演什么角色?我国人口、经济、贸易重心在沿海的特点,对海洋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有何要求?

彭澎:在全球化时代,要成为世界大国,必先成为海洋大国;要成为世界强国,必先成为海洋强国。从拥有的海洋资源看,我国算得上是海洋大国,却长期定位为大陆国家。我们要扭转这种历史认识的偏差,正视我国海洋资源绝对量位居世界前10位的现实,包括海岸线长度、大陆架面积、200海里水域面积、海港分布密度等。

然而,虽然我们绝对量排位靠前,人均量却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海洋资源认识不到位,资源的有效利用更要大打折扣。我国海洋产业正处于成长期,产业结构也从传统海洋产业为主向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海洋产业改造相结合发展,这正是一大机遇。

2001年,联合国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了“21世纪是海洋世纪”。今后一段时期,国际海洋形势将发生较大变化,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中国人口重心在沿海,经济和贸易的重心也在沿海,并且更加依赖海外资源和市场。面对世界海洋产业结构出现的三次产业倒挂的趋势,我国海洋产业可能仍是按二、三、一的结构来调整和发展。因此,必须在重视海洋石油工业和食品医药加工业的同时,重视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未来50年,世界性、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我国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和基础。

【广东应率先做海洋强国中的海洋强省】

《同舟共进》:你之前提到,广东应在海洋经济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广东在做“海洋强省”方面有什么优势?

彭澎:中国要做海洋强国,肯定要有几个海洋强省。广东全省海域面积41.93万平方千米,其中内水面积4.89万平方千米,领海面积1.64万平方千米,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35.40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3368.1千米,占全国的1/5。2011年广东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9807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8.6%,连续17年居全国首位。而且,粤东、粤西的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很大,这也是实现全省均衡发展的重要一极。说广东是海洋大省一点不为过,但要做海洋强省必须统筹规划。

2011年实施的《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把广东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省”,明确了建设提升我国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的集聚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推进海洋综合管理的先行区等发展定位, 并提出了时间表:到2015年,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强省;到2020年,全面实现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目标。

《同舟共进》:这份《规划》对广东“海洋强省”是否有更为具体的筹划?

彭澎:是的。《规划》进行了全面的筹划,把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变成了有觉悟的行动——

首先,将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组成部分。“因海而兴是广东发展历史的重要特征”,这是近年来广东省上下达成的共识,也是把海洋经济科学发展当成新一轮发展引擎的重大战略选择。在国务院将广东省列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后,广东组织编制了《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和《广东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方案》等纲领性文件,并获得国务院、国家发改委批复,从而使海洋经济发展决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部署。

其次,统筹海洋产业布局。广东为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提升传统优势海洋产业。保持高端海洋旅游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快速发展势头,首创“深蓝渔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形成了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完善的港口群。二是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制药业,培育海洋新能源、海洋环保、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三是集约发展高端临海产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沿海石化工业向园区化、集约化发展,初步形成惠州、茂名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基地,构建珠三角造船基地,初步形成造船、修船、船舶配套等产业集群。四是加快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信息服务等服务业,打造高端滨海旅游业等。

再次,推动海洋经济的综合开发。一是做好用海服务保障。编制《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以区划指导和推动转型升级重大项目“下海”,积极争取国家建设用围填海指标,保障《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重大项目用海需求,推动一批重点项目用海获得国务院批准。二是加強海洋科技支撑。三是注重海洋生态保护。广东率先在全国完成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探索“以海定陆”的污染防治模式,实施珠江口及邻近海域环境生态修复工程,建成覆盖全省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同时,启动大规模海洋生态建设,建成海洋自然保护区103个,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居全国前列。四是多方助力海洋事业发展,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决策支持能力的广东海洋智库。五是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坚持立法先行,全面推进海洋规划管理、海域使用管理、海洋执法监察等。

《同舟共进》:广东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而南海是中国海洋战略的重中之重,广东在中国南海战略中可以扮演什么角色?

彭澎:广东在海洋经济发展上的努力是系统化、全方位的。但作为国家战略,应让广东与海南联手深度开发南海资源。相比较而言,南海是中国沿海最具开发潜力也涉及争议最多的区域,是实施“深蓝转型”不可忽略的区域。只靠海南是不足以启动南海全面开发的。只有南海开发成功,广东才有可能真正建成海洋强省,中国也才可能真正建成海洋强国。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3年第11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广东建设海洋强省战略研究 第4篇

1 海洋开发与保护是实现广东省“十三五”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对广东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目前国际海洋开发向深层次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断推进的情境下,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越发提升。广东省具有优越的海洋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充分利用海洋优势,开发海洋、建设海洋,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发展,海洋生产总值已连续20年位居全国之首,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创新实力,初步形成创新化、高端化的海洋经济形态[1]。与此同时,目前广东省的海洋开发和保护也面临一些问题,包括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趋向超载、海洋产业高端化有待加强、沿海能源和港口设施建设接近饱和、海岸开发和保护压力不断增加、海洋灾害风险依然较高等。

“十三五”时期,科学有序地开发与保护海洋对广东省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重要任务,是广东省落实和实现习总书记对广东提出“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体目标的重要抓手,是加快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创新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内容。

2 实现广东海洋强省目标的发展对策

2.1 坚持创新发展,树立新的海洋开发与保护理念

国内外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主要包括3类。第一类是高度集中的产业、城镇开发模式,主要指为解决沿海地区产业、城镇开发中建设用地缺乏的困境,在沿海部分岸段填海造地,进行高强度、高密度的开发利用,建设现代化产业园区、港口仓储设施和城镇商业设施等,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第二类是宜居的公共休闲模式,主要指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追求高品质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成为人类发展新的重要内涵,利用海岸的自然、人文等资源,着重开发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项目,既促进经济发展又兼顾居民近海亲水等环境需求;第三类是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模式,主要指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生存与发展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开发利用,包括采用顺应自然规律的做法,对海洋进行环境治理、生态建设以及适合周边地形地貌等的适度人工干预、修缮,重点打造岸绿、水蓝、空气清新的生态海岸,使其成为自然、产业、城镇和谐融合的滨海地域综合体。

未来广东省的海洋开发和保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理念,在充分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选择点状地区进行开发和建设,推进可持续的海洋开发和利用方式。

2.2 坚持协调发展,建立完善科学的海洋空间规划和管理体系

2.2.1 空间规划体系的统一

建立完善科学的海洋空间规划体系,包括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海洋功能区划、近岸环境保护规划、岸线利用规划、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港口规划、项目用海规划等涉及空间的规划,实现各海洋空间规划的协调统一。其中,明确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统筹作用,其将海域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域,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海洋主体功能区开发格局;海洋主体功能区是广东省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战略性和约束性规划,是其他有关规划制定的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应细化其他有关规划,实现各规划在空间和内容上的统一,同时各规划和专项要符合上述规划的部署要求。

2.2.2 实现围填海和生态保护的统一

从国内外历史发展经验看,围填海是重要的海洋开发利用方式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通过填海新造陆地1 500km2以上,主要用于工业、交通、住宅等的建设,其沿海城市约有1/3的土地是通过填海获取的,如日本东京湾填海造地工程、神户人工岛和关西国际机场等令世界瞩目的项目[2];新加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至今已经规模化围海造地100km2余,其中新加坡金融商业中心珊顿大道和拉弗尔斯,世界最大、最壮观的机场之一的樟宜机场,世界著名的石油化学工业区裕廊工业区等都是依靠填海造地建设的;韩国的仁川国际机场、釜山新港也都通过围填海进行建设。

“十三五”时期广东省及其沿海地区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家海洋开发利用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一套科学、健全、合理、行之有效的决策程序和管理办法,使广东省在全面协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条件下,实施分类、分方式、分地区、科学有序的围填海管理模式和制度,适当开展填海造地,解决建设用地不足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具体的围填海审批和管理中应坚持几点:(1)实施分类的审批政策。针对目前广东省围填海的利用方式和功能,深入研究和分析产出最高的围填海利用功能类型,建立以投入和产出指数为基本依据的围填海审批制度,对效益较高的功能类型和项目优先审批,对效益较低的功能类型和项目严格控制围填海规模、从严审批。(2)实施分方式的审批政策。优先审批人工岛或顺岸分离式填海项目,自岸线向外延伸,减少采用由陆地平推的方式向海延展;在填海造地项目布置上采用水道分割,减少采用大面积整体连片的填海格局;填海造地的岸线形态选取采用曲折走向,减少裁弯取直。(3)加强空间管控。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划定全省围填海管控的空间分类体系,明确禁止和可适当围填海的地区分布,严格控制可适当围填海地区的范围和比例,建立围填海空间管理制度。(4)坚持循序渐进的项目审批制度。对海洋开发重点地区、土地资源极度稀缺地区以及围填海对区域生态环境破坏作用较小地区优先审批围填海项目,对无明确进驻项目、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等地区的围填海项目暂缓审批。

2.2.3 岸线利用和保护的统一

在海洋开发和利用不可避免地涉及自然岸线的占用,根据国家海洋功能区划,广东省在2020年自然岸线保有率不能低于35%,自然岸线保护压力极大。“十三五”时期广东省要加强岸线的保护和利用,建立和完善岸线保护和利用制度;分解和落实自然岸线保护指标到各个市县,建立自然岸线保护责任制度;建立岸线开发利用准入制度,提高岸线开发投资强度和环境保护指标门槛,对不能满足相关指标要求的岸线开发利用尤其是自然岸线的开发利用应坚决杜绝。

2.3 坚持绿色发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在国家和广东省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都明确提出保护好海洋生态、维护海洋生态安全。海洋的开发和利用要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并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为标准倒逼海洋及其陆域开发,提高科学合理性。“十三五”时期,广东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要通过五大抓手,实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开发建设的稳步推进。(1)科学评估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其发展趋势。以广东省近岸海域空间为评价单元,通过科学制定包括海洋空间、海洋渔业资源、海洋生态环境、海岛开发利用等的指标体系,系统分析和评价广东省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识别超载地区并分析历年变化趋势,明确预警地区的空间分布,在超载和预警级别较高的地区加强资源环境的保护力度,辅以财政、投资等政策,降低由于开发所造成的资源环境压力。(2)尽快完善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将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划定为重点管控区域并实施严格分类管控,有效推进红线区的生态保护与整治修复,严格监管红线区的污染排放。(3)注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陆海统筹和流域统筹。加强陆海统筹,构筑“山海相护、陆海相通”的生态大格局,推进沿海重要山体、平原等的生态环境保护,强化陆域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协调,建立完善陆海产业统筹、重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陆源污染物排放、海洋环境综合整治、陆海生态评价等制度;推进流域统筹,由于海洋环境质量受入海河流影响较大,应加强入海河流流域的综合管控和治理,使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从沿海地区向纵深方向发展、向更广的范围推进。(4)推进“互联网+”和大数据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的作用。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提升整体监测水平;依托广东省信息技术产业优势,构建海洋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管控海洋的综合能力;发展“互联网+海洋”模式,建设“智慧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5)继续推动“美丽海湾”建设,探索“美丽海岛”建设试点。

参考文献

[1]王泽宇,崔正丹,韩增林.中国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成熟度时空格局演变[J].经济地理,2016,36(3):99-108.

“建设教育强省”续谈 第5篇

编者按: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是一个内涵科学丰富、体系严谨的纲领性文件。文件发布之后,不仅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也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本期我们刊发了部分学者和教育管理人士对这部文件的解读,他们的解读有助于读者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这部纲领性文件的精神实质。

下一期我们将邀请一线教师来谈一谈“建设教育强省”教师的职责合作用。

关于湖南教育强省 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

胡和平

2007年8月24日,《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下发;8月30口,湖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争省建设教育强省工作会议。在会议与《决定》中,明确剔除了把湖南建设成为“教育强省”的目标。

关于“教育强省”的解读

“教育强省”的语法

从语法结构解读“教育强省”,有两种解释:一是偏正结构,即教育的强省,意谓把湖南建成一个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大省、强省;二是动宾结构,即以教育强省,意谓用教育的手段、途径强大湖南省。不论作何解读,“教育强省”的终极追求是湖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富民强省,建设一个富裕和谐的湖南。

湖南“教育强省”的内涵。

《决定》指出:湖南将通过10年左右努力,使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支撑和保障教育发展的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综合实力进人全国先进行列;基本形成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教育强省。到2010年,全省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0%;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5%,其中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75%;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175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7%;新增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达13年以上:80%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合格学校标准,教育信息化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公办学校择校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初步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腱;建成若干所高水平大学、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技师学院和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到2015年,全省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0%,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8%,其中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8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新增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达15年以上。

湖南实施教育强省战略的经济与现实基础

作为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湖南省,提出教育强省这一战略举措不仅使湖南人民欢欣鼓舞,也使中部乃至全国各省区感到振奋。正如教育部长周济所说,“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此举为中部地区带了个好头,对促进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但教育是需要投入的,必须以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的。

湖南省经济发展现状。

湖南省是中国中部欠发达的省份,2006年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小含港、澳、台)第13位,年增长率并列(与湖北省)第21位,人均GDP列第20位。据《2006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1448万人:初步核算,200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当年人均GDP达到15930.79元。湖南省人平GDp低于全国平均4100元。

湖南教育现状。

教育强省,首先看高等教育。湖南的高等教育在学校数晕上有111所,仅次于江苏(118所),列第2位。高等教育在校人数本专科生83.1万人,研究生在校人数3.87万人,在全国列笫8位。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同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关于的实施意见》提出: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最、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这就是著名的“211工程”。目前,全国已有106所学校列入,我省的中南大学、同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进入这一行列,在学校数量上继北京、上海、江苏、湖北、陕西、广东、四川之后,与辽宁、黑龙江并列第8名。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部分高等学校创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一决定在教育系统内部称为“985工程”。迄今为止,全国已有38所高校列入这一工程计划,我省的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进入这一计划,在学校数量上继北京(8所)之后,与上海、陕西并列第2名。在武书连教授的2007年全国100强大学排名中,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进入前100名,评估得分累计132.85分,列11位,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2006年中同人才发展报告,湖南省的人才竞争力列全国第12名。但考虑到湖南是一个人口大省,从人均角度分析高等教育资源占有率,湖南应是中等偏下水平。

再看湖南教育的整体水平。2007年初,为了对湖南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作出基本判断,湖南省教科院教育科学研究所精心研制了“全国各省市区教育竞争力指标体系”,在这个指标体系的伞部22个二级具体指标中,在全国排名15位以前的有7项,而影响湖南进位并排在全国第15位以后的指标有15项。

湖南教育强省战略崛起的可能性

强有力的政府作为。

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经济为支撑,但教育与经济并不一定是均衡发展的,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也能办比较发达的教育。中国经济在经历持续快速发展之后,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过去很多想办而办不了事现在也能办了。湖南省委省政府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上,“是全国惟一一个由省党代会作出建设教育强省决定的省份”。并且出台了几条刚性措施:一是依法确保财政性教育投入。“十一五”期间财政预算和决算时,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至2个百分点,其中省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在保证因政策变化而增加的教育支出之外,每年年初预算比上年递增20%,午末省财政超收部分按相同比例安排教育经费。二是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新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明确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育。“据初步测算,今后几年全省上下可望筹措350亿元的经费,基本满足建设

教育强省的需要”。三是建立教育强市州、强县市区评估与督查、奖励机制,并将建设教育强市州、强县市区列入考核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有了政府的强力作为,教育强省就能落到实处。有了“欲之南海”(教育强省)这个决心,并口付诸行动,就一定能实现目标。

厚重的湖湘文化底蕴

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教育而言,文化的影响比经济的影响更直接。湖湘文化的本质特征是经世致用,敢为人先。湖南自古地灵人杰,人才辈出。近代以来,军事人才更是群星璀璨,从魏源、陶澍、曾国藩,左宗棠、黄兴、蔡锷等人到毛泽东、彭德怀、贺龙,“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无湘不成军”。但将星闪烁似乎又给世人一个印象――湖南人只会打仗。国乱思良将,在国难当头之际湖南人才的投笔从戎表现出来的正是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的本色。在国泰民安的口子里,湖南相继出现了“文学湘军”、“出版湘军”、“电视湘军”、“体育湘军“。这种人才群体的应运而生,表现出了湖湘文化的灵动与务实。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初级阶段,十多亿人口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袁隆平院士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当我国的航天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黄伯云院长以他的碳碳材料,一举夺得了空缺6年之久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所有这些,使世人的目光再次投向了湖南。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两院院士中,湘籍院士达86人,继浙江、江苏、广东、福建之后进入了院士数量的前五名。岳麓书院门前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匾额当之无愧。厚重的湖湘文化,从来就注重教育,如果说湖南的教育曾经因经济的制约而一度滞后,今天新一届省委省政府教育兴湘,重振雄风,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一定会哺育出驰骋华夏的“教育湘军”。

新型工业化的自身诉求。

从根本上说,教育只是一个手段,经济、社会的发展才是目标。今年2月,省委书记张春贤在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湖南省当前工作)“主线就是一条:富民强省、又好又快。……具体来讲,就是要加快‘两个转变’、建设‘三个强省’。‘两个转变’就是要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转变,从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三个强省’就是要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教育强省。“依笔者理解,这“三个强省”是有主次的,文化强省与教育强省是为经济强省服务的。湖南是我国中部的一个人口大省,经济穷省,湖南的新型工业化需要人才的支撑。同时众多的人口尤其是农村人口也是制约湖南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无疑是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最佳方式。教育强省是湖南经济腾飞的必然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湖南的教育强省战略不是基于决策者的个人行为,而是振兴湖南的长远战略之所在。

着力构建农村贫困学生就读保障体系

吴天锡

保靖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老、少、边、山、穷”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666元,与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差100元,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差1452元。对于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如何建设教育强县,实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呢?

加大贫困生救助力度。让每一个贫困生享受党和社会的温暖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一是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自2006年春季开始,我们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仅春季开学,就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445万元。二是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我们为13093名贫困生发放了国家提供的免费教科书,免收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信息技术费203445元。三是为部分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在校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继续对全县范围内已确认为经济困难的在校寄宿生和已确认的特困生提供生活费补助,每生每年不少于100元,全县全年补助总金额不少于40万元,并逐年有所增长。2006年春季开学,我们就落实了3689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住宿生补助生活费31万元。

继续实行计划生育“绿卡”优惠政策。对全县农村独生和两女结扎户在我县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子女继续实行“绿卡”和低保户价费优惠政策,其中“绿卡”入学优惠标准为小学每生每期60元,中学每生每期100元;低保户入学优惠标准为小学每生每期90元,中学每生每期110元。通过落实此项优惠政策,切实解决了农村“上学难”的问题。

逐步加大对贫困家庭高中生、大学生的救助力度。从2006年开始,我们进一步拓展救助渠道,逐步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对贫困家庭高中学生、大学新生入学的救助力度。对高中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救助每生每年不少于500元,贫困家庭大学生入学报名一次性救助3000元-5000元。特别是对苗族聚居的吕洞山区,全面实行政策倾斜,学生考入高中,家庭困难的由学校减免学费,应届高中毕业贫困生优先纳入贫困大学生救助范围,对升入本科院校的贫困大学生给予5000元以上的入学救助。

改善办学条件,为农村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水平,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同时,落实好省定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并逐步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二是建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人数和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情况,我们及时确定我县校舍维修所需资金,纳入每年财政预算,按规定程序分批拨付。三是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年初编制财政预算时,对教师工资足额安排,不留缺口:按照国家统一标准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教师各种政策性津贴、补贴不低于县内公务员水平;为每个教师每月补发了60元误餐补贴,年底为每一个教师追加了一个月奖励工资;加快推进养老、失业保险、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小断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目前,全县在职中小学教师月平均工作达到1248元,高于州平均水平。

加快城镇中小学建设,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供就读保障

随着进城务工农民人数的进一步增加,农民工子女就读问题也逐渐摆上了我们的议事日程,据统计,进城农民工子女就读人数每年在700人以上。由于城镇公办学校学位十分紧张,只能容纳极少数农民工子女就读,绝大部分必须进人民办喜阳九年制学校和靠近县城的碗米坡镇太平小学就读,不仅不方便,教学质量也大打折扣。为此,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决定进一步加强

城镇中小学新建及扩容建设,计划增加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阶段学位近6000个,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供强有力的就读保障。

关于教育公平的几点思考

黄家声

建设教育强省离不开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公民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公平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质量的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欲知明日之社会,还看今日之校园。”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要通过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教育公平的内涵就是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并有机会接受平等的教育,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在起点、过程和结果上均享受到教育公平。

有思想、有远见的政治家都明白这一点:教育公平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公平。只有教育公平,才能从源头上促进社会公平;如果教育不公平,其结果是复制社会的不公平,甚至扩大社会的不公平一个人有没有接受教育,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决定着他的发展前途,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或者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必将影响一个人的发展,这不只是人生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教育公平呼唤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要在政策下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要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认真履行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要将教育债务纳入政府的整体偿债计划之中,保证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求。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别,从而实现办学条件上的相对均衡。二是要强化学校的管理。学校要牢固树立“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当社会敬佩的校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理念,坚持依法办学,科学管理,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从而确保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上的相对均衡。二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的均衡发展。发展教育不能搞平均主义,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尽可能地把教育水平低的地区的学校扶上去,尽可能地让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充,在发展中求均衡,在多样化中求均等,在形成特色中提高水平,从而形成高层次的整体协调发展。四是要合理部署教育发展规划。在对生源人口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要求的规划。特别是要落实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学生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如农民工子女就学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工作等。

教育公平需要理念上的创新

教育公平需要创新教育模式,改革教育制度。教育公平并不等于接受教育的程度、学校教育的内容都一样。对学校、教师而言,教育公平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型人才,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不是教育公平;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更谈不上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一个动态的公平。教育公平并不是“损有余以补小足”,我们不能用“一刀切”的办法来促使学校的均衡发展,不能用牺牲优秀学校来促使薄弱学校的发腱。在坚持教育公平这一价值原则的同时,我们必须承认现实中的教育差距,有差距并不要紧,关键是怎么看待和怎么认识这个问题。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缩小这种差距,不让这种差距阻碍教育发展和社会公正。

教育公平首要的是义务教育的公平。要构建义务教育宏观监测系统,及时为义务教育差距提供预警: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客观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义务教育的实施水平,以新课程改革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建立教学质量基本标准。

幼儿教育发展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易灿华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学前教育。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也明确了学前教育在教育强省中的基础性地位。这为我省幼儿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但当前,幼儿教育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急需解决。

目前,幼儿园办园规范化管理欠缺,无证经营的小幼儿园虽然达不到安伞、卫生保健、教育教学等方面的要求,也批不到办园许可汪,却照样经营。这就给孩子的成长以及牛命安全带来了隐患。随着幼教事业的发展,社会力量办园越来越多,幼儿园外观条件好了,但有的举办者却以盈利为目的,个别幼儿园为了节约成本,降低幼儿伙食标准,或者检查、开放时吃好点,平时却不准家长进去看;有的幼儿园收费很高,但教师的工资很低,还不给教师买保险,教师不能安心工作,流动大。某些幼儿园为了赢得生源,迎合家长的要求,没有按照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教育纲要》办园,搞提前教育,超前学习,将小学学习的内容下放到幼儿园,孩子们成天背古文、古诗,同家还要写字做算术,没有完成“作业”要受罚。幼儿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的这二年是人生奠基期,在幼儿园主要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开发孩子的多元智能,为人小学打基础。而很多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总是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想在孩子身上去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以会写多少字,会背多少儿歌,会做多少算术题来衡量孩子是否聪明是否有出息,因此盲目地向幼儿园提出各种学知识的要求。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向家长宣传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而不能为了生源迎合家长的要求,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

在幼儿教育中决不能光重视幼儿技能技巧的培养,忽视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一个幼儿园经常举行唱歌、跳舞、绘画等比赛,教师对如何培养幼儿的技能、技巧也能一一道来,而对于如何去培养幼儿的能力和兴趣,却没有多少设想和方法。其实,无论从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要求,还是从幼儿个体的发展看,幼儿教育必须正确处理智力和知识的关系,更加注重幼儿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幼儿教育应包含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两个方面。以学习知识代替发展智力,甚至花费大量时间教孩子们认字写字,这显然足舍本逐未。

此外,幼儿园在聘用幼儿教师时,不能只看教师的知识、技能,只看他是否能歌善舞,而应多关注教师的教育能力。

上一篇:预见性观察下一篇:隐私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