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范文

2024-07-26

当前大学生范文(精选12篇)

当前大学生 第1篇

(一) 消极学习、不思进取。这种类型的大学生从表面上看虽然也能坚持正常的上课和学习, 但是这些人在课堂上根本不务正业, 上课无精打采, 把课堂当作“自由市场”, 甚至干脆在课堂上睡觉, 看小说, 看娱乐性、消遣性课外读物或报章杂志。

(二) 盲目、被动学习。这是当前大学生厌学现象中表现程度较轻的一部分。这部分人平时能坚持听课学习, 完成作业, 采用实用主义的学习方式, 考什么就学什么, 超过考试范围的就厌学。学习始终不能进入积极主动状态, 信奉“学不在深, 及格就行, 60分万岁, 61分浪费”。

(三) 忙忙碌碌当“官”。当前在高校大学生中活跃着一批“当官族”, 特别是大一的新生, 这些人根本不把学习当主业, 却醉心于当干部。在这些人看来, 当学生干部比学习更重要, 因为当干部可以出风头, 全面公关, 广交朋友,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四) 吃喝玩乐逃学。这一类大学生往往表现为没有远大理想, 把进入大学视为人生理想的终点而放弃追求。有的人由于受中学应试教育的影响, 不能很好地把握大学的学习规律, 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以玩为主, 讨厌考试, 小病大养, 无病呻吟。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学生在十二年寒窗苦读后变得不爱学习?我们通过调查发现, 导致大学生“厌学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与学生自身因素有关外, 还与外部因素, 即教育管理、教师教法、学校小环境、社会大环境、管理体制等方面有密切关系。

一、学生自身因素

一是一些学生起点低、基础差, 学习感到吃力, 因学习落后而失去信心, 产生厌学。近年来因为高校大幅扩招, 与此同时, 学生的质量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差距。另一方面, 由于受中学应试教育的影响, 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大学的学习规律, 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听不懂课、不会记笔记、自尊心、自信心受挫, 受失败感的驱使, 索性放弃学习。

二是一些学生心态浮躁、目光短浅。经历了“头悬梁、锥刺骨”的高考阶段, 许多学生以为一走进大学校园就万事大吉, 于是开始吃喝玩乐、得过且过, 没有好好的调整心态, 也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 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三是对自己所学专业没有兴趣, 感到专业无聊。一些大学生所读专业并非自己喜好, 而由家长或学校包办填志愿。不喜欢自己现学的专业, 从而潜意识反射性厌学, 原因是长期带着负面情绪学习造成这种消极联结。

二、外部因素

一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政策, 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 为多数中学生打开了上大学的方便之门。扩招中出现的只管宽进不管严出的倾向, 使一些学生产生了上大学容易的错觉。

二是学校教育教学方式不当。学生厌学与学校的教学方法、教师素质、教材质量均有一定关系。高校扩招后, 教师、图书馆、实验室等有限的教育资源被迅速稀释, 几百人同时上课, 一学期没有点名、提问, 教师上课照本宣科, 方式死板, 缺少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材内容陈旧, 教学不严谨, 这就导致学生屡屡逃课, 学生不愿在课堂里浪费时间, 宁可逃课去学开车、上网等等。

三是就业压力使大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专业不对口, 学校学到的大量知识在毕业后不能得到应用, 这不仅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劲头, 也让一些学生对未来充满畏惧感。一些学生自嘲说, 大学生到处都是, 有什么用?这些学生一味自艾自叹, 甚而消极失望, 自暴自弃, 产生极度厌学情绪。

四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金钱万能、读书无用”的观点在学生中仍有一定市场。现在就算好好学习将来也未必能找到好工作, 还不如抓紧时间多交一些朋友, 掌握一些“经商之道”。

五是社会环境中的负面因素对大学生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

1、经济因素。近年来, 由于高等教育的改革, 学生家庭开始承担高额的学费, 这让一部分经济水平不高的家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相当一部分学生把时间和精力用于打工挣学费, 导致学习时间无法保证, 学习成绩下降。

2、就业因素。高校毕业生分配体制的改革, 学生的双向选择, 给了学生自由的权利, 但也加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为了在将来的求职中处于有利地位, 许多学生还加大了学习压力, 投入到各种形式的考研、考证、短训班之中, 沉重的压力让学生感受到了焦虑、无奈, 甚至让一部分人感到了学习的渺茫与无助, 对学习的目的产生了怀疑, 对学习也产生了恐惧。

3、情感因素。情感问题是大学校园一个敏感而热门的话题。青年学生在享受甜蜜的情感体验的同时, 由于受到自身经济条件和心理成熟程度的影响, 容易产生情感困扰。情绪的大起大伏, 大悲大喜, 使部分学生难以静心学习。

4、外来诱惑因素。物质的享乐和网络游戏的吸引, 也让一部分缺乏自控能力的大学生沉溺其中难以自拔, 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进取。

摘要:学生厌学已经成为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厌学情绪的成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管理和学生个人心理状况等因素。解决学生厌学是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关键,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第2篇

1、供需差别大: 岗位增36%学生增130%

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

2、选材要求高: 应届生就业不吃香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一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每年招收的1000名员工中,只有40名是大学应届毕业生;一印刷有限公司的代表说,“尽管我们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我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3、专业相同的人多: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认为,对于近年来盲目上马、目前就业较困难的专业,应坚决按教育部规定,区别具体情况减少或停止招生。

4、薪酬逐年降低: 市场只给1700元/月

这次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北京和上海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5、骗子,假招聘铺天盖地:

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许多骗子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弱点进行坑蒙拐骗。

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6、缺乏工作经验: 教授多“教练”少

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大学里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7、怕吃苦,爱面子:

许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比较爱面子,怕从事底层的工作被朋友亲戚看不起,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

8、频繁跳槽:

大学生就业后稳定性差,是造成企业不愿意接收大学生的另一重要原因。

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0%。甚至像联想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也认为他们为大学生高流失率“交的学费太高”

据调查,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几个比较突出问题。

就业率呈下降的趋势。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取消统一分配派遣,实行自主择业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就业渠道不畅。据对调查,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对就业的信息不了解或了解很少。他们呼吁学校、政府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门多联系企业和用人单位,多提供就业信息。另外,信息网站缺乏全面、具体的信息,很多就业信息迟缓,影响毕业生就业。

实践与理论缺乏紧密联系。大学毕业生反映,现在很多企业单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动手的能力。但是,现在的一些高等院校,注重了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际工作技能的锻炼和提高。

这里说下个人观点:很多毕业生都不理解,没有工作那里来的工作经验呢?但只有工作后才能 1

真正理解,工作经验对工作真的非常重要,对主管来说有工作经验的真的省事省心不少(有工作经验的人交待的事情只需说明想要的结果就行了,但没有经验的人却要说很多次才能明白),如果我是主管招聘手下我也会会优先考虑有工作经验或项目经验的人。其实基础知识还是相当重要的,但实际工作确是对知识的应用和通过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可以说解决问题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也就是说把书本知识学透学活。

就业观亟待改变。在被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仍有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不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而是凭空想象,一步到位,理想化。再就是攀比、讲条件,从而出现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有关人士指出,为了促进大学生更好就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加大就业宣传力度。要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了解需要怎样的人才,政府、学校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指导、培训,不能盲目地追求就业率。

扩大就业渠道。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只有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渠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扶持政策,从人才管理、职称评定、岗位流动等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以有利于促进大学毕业生和就业为前提,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技创新、现代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作用。

大力挖掘就业信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途径和平台。各级政府人事、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等单位要多加强联系、协调,共同办好 “ 人才信息网 ”,注意经常搜集、更换、发布各类人才信息,努力实现人才信息网上招聘工作。同时,要不定期召开人才招聘会,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对“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这一观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王向前有些不同看法。他认为:大学生要高价,主动失业的现象在前几年比较多,但目前已经发生变化。王向前认为,要客观地看待大学生“要高价”的问题。他表示,由于大学毕业生多了,用人单位选择的余地大了,因而变得非常挑剔。用人单位为减少成本,增加竞争力,把大学生工资压得很低。据了解,他所在的学院,大专毕业生的最低工资期望值只有600元,本科毕业生也就是1000元。王向前说,大学生现在上学的成本是很高的,北京的大学一年全部费用约1.2万元,包括学费、住宿费、伙食费、交通费、服装和课外书等。学生家庭支付或学生本人打工挣钱都很不容易。学生参加工作后,有的要还银行助学贷款或给付出学费的家庭一些回馈,这都是必须的支出,都要挣较多的钱来应付。而且,大学生工作后还有住房问题、婚姻问题需要解决,都需要很大的开支。因此,不能盲目地说他们“要高价”。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原因一 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仅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13.2万人,2005年为16.5万人,今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

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原因二 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原因三 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原因四 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原因五 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原因六 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原因七 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原因八 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原因九 文科教育质量低下

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考证存在盲目性:企业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在选择“看重哪种证书”选项时全部都选为“零”,可见企业对证书的信赖度并没有大学生想象的那么高。原因是,如今证书种类繁多,加上近年来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其中又以短期培训和针对应试的居多,企业面对这支日益壮大的“考证大军”产生疑虑——持证人是否真的具有相应能力?因此相比证书,企业更看重个人素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

3、对企业不够了解: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

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

4、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学生对于薪酬的看法更加现实了,高校学生期望月薪1000-4000元的占总人数的68%左右,其中2000-3000元为更多学生接受;2000-4000元的期望人数居多;1000-2000元及4000元以上的期望人数较少。

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相比于过去,今天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人才市场的逐渐完善、选择多元化的趋势相吻合。很多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还有一些没有做任何的打算,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

诚信是是做人之本,立国之基。随着社会的发展,诚信问题越来越受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关注。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明礼诚信”作为一种基本道德规范写入纲要,用以引领公民的思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以“诚信”为重点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问题;2006年胡锦涛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中强调了“以诚实守信为荣”的观点;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诚信”概括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内涵中。在高等教育阶段,诚实守信也是大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之一。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诚信观遭到挑战。在高校,总体来说,多数大学生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其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一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凸显,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诚信缺失

学习知识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是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消极,玩忽职守,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为了拿到学分获取毕业证,不惜弄虚作假。

1.考试作弊

日前,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屡禁不止。表现为:一是作弊队伍不断壮大。考试作弊不再是差生的“专利”,许多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为奖学金和评优也加入作弊的行列;二是作弊手段不断更新。由交头接耳、打小抄之类的传统手段,发展到替考、手机发短信等,甚至发展到使用作弊专用笔等更先进更隐蔽的现代化作弊手段;三是作弊心理变化。以往学生考试作弊还有羞耻感,而今学生对作弊现象熟视无睹,坦然接受;四是部分学生品质恶劣。作弊学生中,有的经过批评、教育和纪律处理后认识深刻,有悔改表现,而有的作弊者道德品质恶劣,屡教不改,态度专横,影响极坏,败坏了我们的考风考纪,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给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诸多障碍。

2.作业、论文抄袭剽窃

日常完成作业和各种论文的写作,是大学生的任务之一,要求学生必须认认真真。但是,不论我们教育教学管理要求多么严格,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马马虎虎,三心二意,平时对待作业和论文存在抄袭行为。大学生认为,完成作业和论文,借鉴和抄袭他人成果属于正常现象,作为难度更大的毕业论文,全篇抄袭也没问题。做作业、写论文借鉴他人以往研究成果是正常的,但如果不加入自己独立思考或总结得出的东西,一概照抄照搬,就没有任何学术价值,严重者属于剽窃行为,是学术道德缺失的表现,甚至应该追求相应责任。

二.生活诚信缺失

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可见到。

1.骗取特困生补助

有的大学生为骗取国家和学校的贫困生资格和相应补助,隐瞒家庭真实情况,弄虚作假,开具各种虚假证明,以非正常竞争手段占用特困生名额,败坏了“特困生”声誉和形象,给高校特困生认定工作增加了难度。

2.虚假交往

日常交往中,有的学生不信守承诺,恶意制造不和谐因素,如欠同学、老师和朋友的钱款物不归还;有的大学生做人失真,经常口是心非,表面奉承,背后诋毁,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目中无人,严重影响同学正常交往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3.骗取党票

加入党组织,对大学生来说光荣而神圣。有的大学生为获得党票,制造虚假信息,骗取领导、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另外,也有的同学在拿到党票后,原形毕露,不思进取,党的宗旨抛之脑后,为所欲为,尤其在领导、老师和同学面前表现为双面人格,使一部分同学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大打折扣。

4.欺骗感情

大学生谈恋爱是普遍现象。但大学生谈恋爱中诚信道德缺失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学生以强烈的好奇心、追求时尚感、打发时间和从众心理等不正确的心态对待恋爱,欺骗、玩弄对方感情,品质极其败坏。

5.网络交往缺失

信息化时代,大学生也占用了网络的一席之地。大学生借助网络传递信息,开阔视野,获取知识。但是有的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借助虚拟空间,违背诚信。表现为利用网络聊天,窥探他人隐私,骗取他人感情,敲诈财物,甚至索人性命,有的传播虚假信息,恶意制造病毒等。网络欺骗行为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一个严重问题。

三.经济诚信缺失

经济生活是大学生个人生活的组成部分,这一领域也存在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

1.拖欠学费

拖欠学费在高校比较普遍。对家庭确实因经济负担重而没能力及时上缴的学生,学校会予以关照,可以适当延期。但是有的学生,所欠学费是被学生恶意挪用,用于购买名牌衣服、化妆品、高档手机,甚至于沉迷网络游戏。这部分学生编造各种理由,恶意拖欠学费,欺骗了家长,给家庭造成过重的经济负担,给学校管理造成混乱。

2.拖欠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了帮助一些因为经济原因上不起学的学生而施行的一项无息贷款措施。国家希望贷款学生能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弥补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学成毕业有了劳动能力后向银行分期偿还。国家调查显示,受各种因素影响,大学生拖欠欠贷行为,不低于社会普通人拖欠贷款的比例,这其中包括了有能力还贷而故意不还贷的恶意拖欠贷款的大学生。这部分学生将贷款挪用,为了钱,丧失信用、人格扫地也在所不惜。学校和社会必须尽快建立诚信评价体系,让全社会都诚信起来,这才是根本。

3.求职履历造假

当今大学生,为在就业选择上获得优势而蓄意造假,极力用美妙添彩的词汇包装自己,夸大其实,甚至不惜一切代价造假。另外,虚假制作优秀学生干部证书和三好学生证书等多种有利用价值的证件,欺骗用人单位,败坏了自身人格,影响高校的声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党的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11。

当前大学生军训工作探析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军训,问题,建议

一、当前高校军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缺乏对军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现在, 许多高校尚未设立负责学生军训工作的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职教师, 同时许多高校缺乏对军训工作重要性的充分认识, 未把学生军训工作作为高校建设的一项“硬指标”, 更谈不上从国家发展和培养国防后备的角度上去认识军训工作的重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一些高校对军训工作缺乏整体部署, 未针对大学生军训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没有落实军训大纲中关于建设军事学科的要求配备军训教学设备, 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

2. 军训工作缺乏创新, 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形势。许多高校的学生军训仍沿用许多年前的形式, 包括队列训练、分列式训练、内务整理等, 单一的训练内容和高中生没有任何区别, 这就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参训学生心理上的厌烦和逆反情绪, 同时经过高中三年的刻苦学习, 大学新生很少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身体素质不高, 加之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导致参训学生身体出现疲惫的现象, 更有甚者, 在军训过程中休克、受伤乃至死亡。

3. 新生中的“骄娇气”影响军训实效。当前, 进入高校的“90后”新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在家中被全家宠爱, 在中学时期被老师护着, 很少自己参与各项实际工作, 同时缺少社会实践机会, 缺少和社会的接触, 这些都导致了大学新生对社会生活了解甚少, 虽然身体已经成熟, 但是心理尚未真正的成熟起来。高校的军训大多安排在夏季开学时, 心理的不成熟加上炎热的天气和高强度的训练使一些新生产生了畏难情绪, 找借口请病假, 逃避训练, 导致军训质量不高。

4. 缺乏保持军训教育效果的长效机制。短短十多天的军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大学新生的身体素质、集体意识, 但未能保证大学生通过短短的几天掌握足够的军事知识。许多高校缺乏保持军训教育效果的长效机制, 加之军事课教学安排不合理, 领导不重视, 大学新生在军训期间养成的良好素质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巩固, 将逐渐消失。

二、对改进大学生军训的几点建议

1. 深化认识, 提高大学生军训工作的地位。学校领导应更新观念, 提高对军训教育工作的认识, 将大学生军训工作作为高校建设的重要指标, 将军训教育和大学生专业知识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统一安排, 为大学生军训提供必要的人力和物力支持, 更好的发挥大学生军训教育的实效[1]。负责军训工作的部门要充分认识军训的意义, 保证军训的形式、时间、效果, 组织精兵强将开展军训, 确保军训工作的实效。大学生方面, 应高度重视军训教育, 树立通过军训促进身体和心理成熟的观念, 不断克服自身存在的“骄娇气”, 形成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优良的团队意识。同时加强宣传, 使大学新生明白军训工作的实际意义, 有助于培养个人素质, 同时使大学新生明白大学生军训是高校教学中的必修科目, 深化大学生的认识, 使其意识到大学生军训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爱国意识的重要方式。

2. 与时俱进, 创新军训形式。随着时代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发展, 传统的军训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训练主体的变化, 许多高校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更新了军训的形式和内容, 例如增加了分列式表演、红歌大赛、搏击操、射击等内容, 但与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仍相去甚远。在新的社会环境下, 军训工作在符合军训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应与大学生国防教育以及大学生心理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 增加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知识的传授, 例如防火教育、防诈骗教育、防劫持教育等内容。可以邀请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英雄为大学生讲述革命者的英雄事迹和故事, 同时还可以走出校园参观烈士陵园、军事展览等。将传统的教育和新的军训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 不断提高大学生参加军训的热情, 使军训在培养大学生身心素质方面和增强国防意识方面发挥实效。

3. 坚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严格控制大学新生在军训过程中存在的“骄娇气”, 对大学生军训坚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第一, 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90 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对于制度的约束和管理往往不服从, 集体意识不强。所以, 在军训过程中强化大学生严格服从命令和指挥的意识, 对大学生实行统一管理, 增强大学生组织纪律观念。第二, 注重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观念。在烈日下站军姿, 走队列, 练习军体拳,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第三, 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军训过程中, 对于学生的被褥、物品摆放等严格要求, 并经常进行检查, 通过军训, 从小事上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 促进学生自理能力的养成。

4. 建立保障军训效果的长效机制。高校军训实践表明:通过军训, 学生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生活作风上有很大的进步[2]。然而, 如在军训后得不到巩固, 其作用会逐渐淡化或消失。因此, 巩固军训成果应作为提高学生军训质量的重要课题。近年来, 一些高校积极尝试各种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值得其他高校效仿或借鉴。如有的高校尝试分时段军训, 将军训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有的利用军事理论课跨度较长的特点, 通过上好军事理论课持续巩固军训成果; 有的注重发挥辅导员的督导作用, 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坚持用军训意识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 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 保持自觉性、规律性和整洁性。对此, 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制定长期教育计划, 以保证军训成果的不断巩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范跃跃.高校军训对培养国防教育的意义[J].经济师, 2013 (04) .

大学生如何应对当前就业形势 第5篇

剖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策略“民以生为本,以业为基,有业为乐,无业为祸”。大学生就业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上能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的大学生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就业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一:当前就业形势

人社部公布的2014年前三季度就业数据显示,当前就业形势基本稳定。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82万人,同比多增16万人;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7%。在前三季度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提前完成了全年1000万就业目标。完成的背后更多层面的反映出这是由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未改变、宏观调控措施得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紧抓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小微企业逐步增长也为更多的求职者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背后的根源在于政府施行了一系列简政放权、鼓励扶持的政策。据工商总局的统计,前三季度全国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52.44%,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达920.24万户。

在就业群体方面,仅针对高校毕业生而言,国家就已出台许多鼓励政策,如此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就是要将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落到实处。

在一系列政策鼓励下,就业前景似乎一片光明。然而,即便如此,对于就业形势仍不能盲目乐观。在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的情况下,我国待就业人数仍在不断增加,未来就业形势是否仍能保持良好还是未知数。

调查显示,在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这三个重点就业群体中,以高校毕业生为例,2014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727万,加上30万回流“海归”和2013年没有实现就业的大学生,全国范围内的就业岗位需求将超过800万个。同时,由于城镇化的推进,大批拥入城市的农村人口使农村转移劳动力增加,这就意味着对就业岗位的需求也将增多。

虽然就业岗位需求增多,但是,一方面,作为吸纳大量就业人数的传统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和下行的趋势,另一方面,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带来岗位需求的新变革,就业竞争压力增大,就业也变得更加艰难。同时,结构性矛盾也成为阻碍就业的一大因素。

众多高校毕业生都将就业目标锁定在大城市,认为大城市不论在就业机遇还是发展前景方面都比中小城市更胜一筹。虽然高校毕业生给大城市带来了更优质的人力资源,但是,过多的人才已经使得大城市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过于饱和,从某些方面来说其实是一种资源浪费。大城市的人才因过多而贬值的同时,在基层地区、边远地区,如贫困山村、我国西部等地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却无法得到满足,“环境艰苦”、“前途堪忧”好似成了无人愿意屈尊前往的理由。这样不平衡的人才分布和需求,也成为阻碍就业的一大因素。

二:自我总结

在大学期间,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认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结合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机会,从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

从思想上来说,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我觉得一个人的价值是由他对社会对别人所做的贡献来衡量的,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原因也是要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我认真学习党的各种理论,并努力把他们付之于实践,对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学习方面,我觉得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还是学好文化知识,所以在学习上我踏踏实实,一点也不放松。我认为好的学习方法对学好知识很有帮助,所以在每次考试后,我都会总结一下学习经验。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每每看到自己可喜的成绩,我就会感叹只要有决心,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对于我们机械类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仅学好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阅览机械类的书籍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我认为学习是学生的职业,这份职业同样需要有智慧、毅力和恒心。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才不会落伍。

学习固然重要,一个人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四年的大学生活给了我很多挑战自我的机会,如系学生会的竞选,院里组织的演讲比赛,文化艺术节的文艺汇演、英语演讲比赛等。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我结交了一些很好的朋友,学到了为人处事的方法,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这些经历使我明白有些事情如果尝试了,成功的机会就有一半,如果不去尝试,成功的几率只能为零。机会来临时,我们就要好好地把握住。

作为一名大学应届毕业生,我所拥有的是年轻和知识。年轻也许意味着欠缺经验,但是年轻也意味着热情和活力,我自信能凭自己的能力和学识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追求的目标。

三:职业规划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够过的十分精彩,因此都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规划对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我们应该承认并正确对待我们在职业兴趣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不足和差距。为了弥补这一差距,切实做好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可以从个体和社会两方面着手。

要有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有正确的前提明确的目标,职业理想在人的职业生涯中其者领导和指南的作用。进行自我评估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条件。主要包括个人的需要,兴趣,性格以及个人气质等,以确定什么职业比较适合自己。每个大学生对自身都要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摆正自己的位子,相信自己的实力。现在有很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时候,在用人单位面前缺乏勇气,对比较有把握的事情总是不能大胆接受,尤其是对一些自己向往的高职,高薪的单位缺少竞争的勇气,从而丧失理想的就业机会。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竞争优势。为此,我们首先要准确的评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其次要善于剖析自己的个性特征,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高学历并不等于高的就业能力,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因此我们必须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然后是组织和环境的分析。而且还要进行生涯机会评估以及生涯目标的确定,然后制定行动方案,把目标转化为具体的的方案和措施。许多人在大学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的一种预期,然而他们往往忽视了对个体年龄和发展的考虑,就业目标定位过高,过于理想化。近几年,不少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中一直强调大单位、大城市和高收入,甚至为了这些不惜放弃个人的专业特长,不顾个人的性格和职业兴趣。同样,对于那些存有“这山望着那山高”心理的学生,也是职业目标不确定的一种表现。盲目的攀高追求与选择不仅影响个人目前的就业,同样会对个体以后的职业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在现在和将来要做什么。对于职业目标的确定,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工作能力、兴趣爱好等分阶段制定。在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所创的职业性向测验,他把个性类型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任何一种环境大体上都可以归属于其一种或几种类型的组合。通过类似的职业性向测验我们能够更好的实现个性与职业之间的匹配。

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持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单凭个人的经验是很难实现目标的。我们知道,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都是有限的,职业选择的每一个步骤都与个人的年龄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这过程中,借助职业咨询的智力和经验优势,为个体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至少是少走弯路。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 第6篇

摘要: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几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在国家、学校教育、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分析 对策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现状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也在逐渐的扩大,每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错配,大学生就业地点相对集中,学生的就业压力在逐渐加大。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首先是高校中的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都不够合理,很多课程中的内容过于陈旧,大学生的就业观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例如有些课程中介绍求职的难易程度和薪酬待遇的高度和受教育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这种说法并不合理。更为严重的是,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是在不断提高的,因而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应该符合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从市场的需求来改变大学生课程体系。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不够完善和全面,并且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观念过于落后,对学生来说没有多大的作用,这就导致一些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从而影响到自身的就业观念。其次是结构性就业不足,大学生就业观念错位。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而大学生的就业观是非常关键的问题。现阶段大学生的就业观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也不够完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也在不断的变化,因而逐渐出现了新的就业观念的矛盾,这就导致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目标,服务社会的意识比较薄弱等等。

3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3.1 政府方面 通过完善创业政策、改善创业环境、提升创业能力、健全创业服务等一系列措施,重点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第一,从政策措施上说,要构筑创业型城市、创业孵化基地、创业交流活动三大平台,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创业培训、融资支持、创业服务四大体系;第二,加强大学生创业就业培训。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相对较为理论化,大学生的创业实践非常不足,不少大学生在创业初期连基本的管理和财务知识都很缺乏。因此,当务之急是完善大学生创业就业体系,提高应届生就业率。第三,以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会为载体,不断加强服务功能建设,初步构建了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第四,完善市场法制体系,确保大学生顺利择业就业的同时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3.2 高校方面 高校应该坚持深化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首先就是要重视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现如今很多高校并不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尤其忽视了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就业观的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的时候能够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同时能够对自身有着明确的认识,让大学生意识到就业观的重要性,从而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就是广泛开展各项就业观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例如专题讲座、就业指导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在学校里提前感受就业的氛围,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3.3 大学生自身方面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和创业。创业一定要使我们自己有创业的梦想,而不是政府、社会、家人、朋友等其他人想要我们去创业。创业有风险,不要因为看起来好玩就去创业。其次,要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这就需要学生意识到自身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对自己的专业优势和自身的优势有着明确的认识,同时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能够从实际出发。其次就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就业的重要指导,也是未来发展的预计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需要设定职业生涯的目标和制定完善的计划,并且根据实际的就业情况进行后期的修改和整理。最后就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这对于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4 结论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也关系到高校的未来发展。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大学生已开始改变传统的职业稳定性的观念,面对就业风险竞争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职业的流动意识在不断的增强,相信国家和社会只要在就业择业方面加以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然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刘晖,马良,张彩霞.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2]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3]邹云龙,曹扬.关于大学生就业“基层”路径的探讨[J].东北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第7篇

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事关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 积极探讨诚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对培养出新一代诚实守信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诚信道德的选择与实践能力, 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品质, 抵御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这不仅是一个复杂漫长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过程, 而且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工程, 这既需要大学生自身修养的不断加强, 更需要构建一个由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形成的交叉式、立体式诚信教育网络。笔者在此仅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 对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积极创建诚实守信的校园文化氛围

习惯的养成受环境熏陶的影响。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 校园的诚信氛围影响着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学校要以诚信道德教育为导向, 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学校可以用创新的思维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活动, 拓展校园文化, 营造“讲诚信光荣, 不讲诚信可耻”的校园诚信氛围, 让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是美德, 是责任, 是义务。例如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举办以诚信为专题的讲座, 多角度、多侧面地阐述建立诚信社会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的诚信状况及其缺失的诱因, 让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社会在诚信问题上面临的严峻形势, 促使他们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提高讲诚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强社会责任感;又如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 引导大学生在各种现实情境中感受到诚信规则的必要性, 在实践中提高践行诚信的自觉性, 实现从诚信认知的积累向诚信情感、诚信信念的跨越;同时可以开展签订诚信保障书、举办大学生诚信论坛以及演讲比赛等。以诚信道德教育为动力, 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让学生浸润在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环境中。

创建诚实有信的校园文化, 离不开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常言道:“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价值本身体现着一种真理的昭示, 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育人力量, 这种力量渗透到学生生活各个方面, 影响巨大而深远。高校教师在“诚信”教育中要做表率和楷模, 加强道德修养, 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通过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诚信信念, 注意言与行、内在素质与外在形象的统一, 以自己的思想和人格力量去教育学生, 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 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起到引导大学生个人的诚信道德修养和诚信道德实践的作用。学校要对教师的诚信行为做出严格的要求, 要求广大教师做表率和楷模, 做到诚信为人、诚信施教, 为学生树立诚信的榜样。

二、建立诚信褒奖机制, 为大学生诚信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人们诚信观念的确立, 道德责任和义务的笃行, 道德习惯的养成, 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社会政治或法律的强制性功能。诚信要靠教育, 也要靠制度来约束。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化的关键在于人与制度之间必须建立一套良性的互动机制, 使得每个人在自律的基础上, 通过制度渠道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诚信得不到利益保证, 欺诈得不到应有的制裁, 诚信就会遭到践踏。因此学校在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同时, 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对诚信的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表彰和奖励, 在制度上保证诚信者能够得到回报;对失信的学生要建立健全惩戒机制, 把教育和处罚结合起来, 从法律和纪律的角度寻求出路, 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生诚实守信。同时, 学校各相关部门要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和对学生、对社会负责的观念, 不断完善自身的各种制度, 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譬如, 各高校应建立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和诚信评估机制。高校应加快建立学生的诚信档案, 详细记录个人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信用记录以及奖惩状况, 并依据个人档案作为学生评优获奖、入党推荐、升学就业、发放助学贷款的一个重要指标, 以约束学生的行为与表现, 促进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 并且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与诚信氛围的营造。同时, 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评估系统, 制定个人信用制度, 并辅之以相应的奖惩措施, 使守信者得到奖励、失信者受到舆论谴责且付出应有的代价, 这是高校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三、高度重视诚信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

诚信是道德修养、成才做事的基础和前提。因此, 教书育人一定要抓住诚信教育这个根本, 时时、事事、处处突出诚信教育。但一直以来, 我们对诚信这一个人的立身处世的基本要求重视不够。殊不知离开诚信就不可能培养出志存高远、无私奉献、具有远大理想的人。因此, 应重新审视今天的高校德育, 把诚信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切入点和重要内容, 把诚信教育贯彻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强化诚信意识, 创新诚信教育手段, 把诚信落实到一言一行上,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德。加强学生对诚信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必须克服过分注重知识化和分数化的技术主义倾向, 注重提升其人文精神。首先, 应确立切实可行的诚信教育的内容, 把其纳入思想品德课和形势政策课的教学中, 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的内容, 使学生明确诚信的基本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和职业规范。其次, 教学内容、教育教学的方法要与时俱进, 体现时代精神和特点, 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的新内容, 使学生感到“有用”、“爱听”,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再次, 避免传统的教条化和空洞化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 应加强大学生的诚信实践教育。学校可以与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建立诚信实践基地, 或通过设置诚信实践的模拟情境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感受诚信行为的机会, 也可以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在服务、劳动、调查、参观、宣传中传播诚信文化, 宣讲诚信思想, 学习诚信事例, 实践诚信原则, 塑造诚信品质。通过理论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使学生开始认识诚信, 关注诚信, 思考诚信, 崇尚诚信。

摘要: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与社会转型、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从学校的角度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主要应从制度建设、创造讲究诚信的校园文化、将诚信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等来入手。

当前大学生恋爱观浅析 第8篇

1 大学生恋爱观现状

在大学生人群中, 有些人重视爱情在生活中的地位, 但不唯爱情至上。大学生面临着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制度, 宽进严出, 自主择业, 部分学生认识到上大学和找工作都不容易, 如果不把学习搞上去, 自己一方面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另一方面更难以获得长久的爱情。并知道爱情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至上, 因此这部分同学就自觉的把爱情放在学习之后, 并且能处理好爱情与学习、工作的关系, 从而得到大家的推崇。但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认为这是最无聊的爱情, 缺乏青春的那种激情, 从而被他们称为“呆子式”爱情。

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处于即将成熟期, 中国又是一个性回避的国家, 随着西方各种低俗文化的涌入, 为了满足自己青春期需要而去谈异性朋友打大有人在。这类大学生认为恋爱就是为玩一玩, 满足各种欲望。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责任心, 也没有什么感情基础, 因而这种恋爱是短暂的。还有一部分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看着别人成双成对、双宿双飞, 一种攀比心理油然而生, 于是采取各种战略战术去捕获“人生的另一半”, 以满足自己空虚的心灵。再者就是为了获得经验而谈。这部分学生认为, 恋爱好比做实验, 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 成功的恋爱是要有一定的经验做后盾。这种恋爱过程扭曲了爱情神圣的含义, 纯洁的爱情在他们的眼里也是不屑一顾, 只看作是自己的一种战利品或试验品。

2 消极恋爱观成因分析

2.1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 带着各种幻想进入了大学的殿堂, 新的环境中, 一种优越感在无形之中己经开始萌发, 致使他们失去了奋斗目标, 没有了前进的动力, 对自己也开始放任自流。“60分万岁”的论调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中依然广为传唱。与此同时, 他们所表现出的内心的空虚, 已经是超乎想象, 如抽烟、酗酒、打麻将等。从哲学的角度来寿, 当一个人的某种欲望失去以后, 肯定会有另一种欲望来填充它的空缺。他们没有了学习、求知的欲望, 被约束了许久的恋爱欲望, 在这个相对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中, 爱情便如猛然冲开闸门的洪水一般四处弥漫。

2.2 学校原因

大学校园是塑造青年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知识结构的工厂, 校园本应是到处充满文化气息, 可是有些学校单调的校园文化生活, 与人学生对各种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的追求很不相适应。

同时学校管理手段相对软化。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的有效管理, 有些高校的行政部门都制定了许多管理制度, 但事实上如同虚设, 软弱无力。如对学生夜不归宿、酗酒、在外同居等不同程度的违纪行为, 处理起来心慈手软, 这使得一些人学生更加有恃无恐, 行为上放荡不羁, 从而为大学生恋爱观的偏离起到了无言的助长作用[1]。

2.3 社会原因

当前社会格调低下的性文化泛滥, 尤其是随着网络的发展, 网上的世界处于无栅栏状态, 黄色信息随处可见, 从而使人们“谈网色变”;另外,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引用外资的同时,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消极文学也随之流入中国大陆二大学生受西方的“性自由”、“性解放”等思想的影响, 使他们的恋爱价值观取向和行为表现与他们所受的教育及学历产生相当大的偏离。

3 可以采取的对策

3.1 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建设

加强自身素质建设, 大学生应做到一下几点:第一, 进入大学后, 要使自己及时的转变角色, 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 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第二, 要懂得会去欣赏一些高雅的艺术文学。高雅的艺术文学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 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 同时还可以脱离庸俗文化的影响。第三。处理好爱情与事业的关系。在处理其二者关系时, 要把握好爱情的真谛。第四, 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有一种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奉献一切的精神, 不要沉迷于“儿女私情”, 而耽误了人生的黄金季节。

3.2 学校方面

从校园角度来看, 高校应逐步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 建立专业队伍, 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容易在引导方法上产生偏差, 因此建立一支合格的高校心理咨询队伍时不我待;其二, 对大学生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要课程化、多渠道开展, 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恋爱价值观, 井及时的帮助青年学生走出恋爱误区。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键康状况, 有针对地开设相关的课程, 同时, 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 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消除心理困惑。正确的处理好爱情与学习的关系[2]。其三, 净化校园文化。多举办一些健康有益的课外文化、科技、体育等活动, 提高校园文化氛围。使广大青年学生生活在一个被高校文化笼罩的环境下。同时还要拆除校园周围营业性的歌舞厅等娱乐设施, 这样才能使他们不为外界低俗文化所感染。

3.3 社会方面

青年大学生, 由由于生理方面的加速发展。使得他们的个人需要、人生理想、生活信念和对白己、对别人、对社会、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应付环境的行为方式与心理体验等, 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感情方面,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社会环境去营造他们, 就会很容易走极端, 出现上述各种消极的恋爱观。所以说, 从社会角度来看, 应制止泛滥文化对青年大学生思想的毒害, 尤其是网上的色情、暴力文学, 加大网上的打击力度, 加强社会文化建设, 提高全民的自我保护意识, 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要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马忠丽, 张玉堂.大学生恋爱观的偏离、成因及对策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 2002, (4) .[1]马忠丽, 张玉堂.大学生恋爱观的偏离、成因及对策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 2002, (4) .

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机遇与挑战 第9篇

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迅猛发展, 特别是在加入WTO的条件下, 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但随着毕业人数的大量增加, 毕业生的就业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未来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据分析, 在未来若干年内, 要使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赶上发达国家, 必须要有大量的各类经济、管理和外语等方面的高级人才。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 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要使我国能依据WTO的规则办事, 并以此来保护自己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的合法权益, 就需要大量懂得WTO规则的人来指导和协助政府与企业的工作, 据统计, 中国加入WTO将增加1200万个就业机会。所以, 在当前我国科技、经济水平迅速发展, 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日益加深的情况下,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此外, 国家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制度, 各地为吸引人才制定的各项政策也为大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上充满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供需矛盾突出。近年来, 政府机构精简、人员分流, 许多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实行兼并、调整, 下岗人员急剧增加;不少用人单位缺乏储备人才的长远发展意识, 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另一方面, 许多高校不断扩招, 大学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这些都使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2学历层次要求越来越高。很多用人单位, 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不从实际需要出发, 对毕业生的学历需求出现了不切实际的越来越高的现象, 存在着一种“硕士以上学历抢着要, 本科学历挑着要, 大专以下学历没人要”的情况。

3竞争上的不公平。目前在一些地方求职会受到不正之风的干扰, 造成竞争上的不公平。特别是一些地方的公务员录用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毕业生求职的积极性。还有的毕业生对国家的就业政策不理解, 对社会的实际情况认识不清, 在联系工作时千方百计找关系、托人情, 把就业希望寄托于他人, 而不是靠提高能力来实现就业。

二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社会情况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 如经济利益和经济成分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从而使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也出现多样化。由于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出现多样化, 所以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是现实的要求, 不管你是否愿意, 都只能适应社会、正视现实。

1转变思想观念

常听到许多毕业生感叹“就业难”。可是为什么有的毕业生就业如鱼得水, 而有的毕业生却举步维艰?除了自身因素、学历层次、专业限制外, 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想观念保守陈旧, 有的毕业生不愿甚至不敢走出去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 缺乏一股闯劲和勇气;有的寄希望于父母, 千方百计去托关系, 走门子;有的则是把希望寄托于“统包统分”, 不去搜集信息, 不刻苦塑造自己, 毕业时向学校、向政府主管部门要工作、等分配, 这些观念的存在都阻碍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顺利实现。

目前, 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已进入全面深化阶段, 转变毕业生就业的思想观念不仅是当务之急, 而且是重中之重。当前最主要的是要进一步提高毕业生以下几方面的思想认识:一是提高对就业新制度的认识。目前, 国家“统包统分”的时代已成为历史, 正在逐步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公开竞争、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二是提高对市场配置毕业生资源的认识。按照新的就业制度, 毕业生的就业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 依托人才市场的需求, 供需双方相互选择达成协议。这种就业方式要求毕业生要进入人才市场, 根据市场的需求, 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 与所有应聘人员进行竞争;三是对“铁饭碗”和“招聘”的认识。根据用人制度改革的方向, “招聘”将要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用人单位需求的是能为本单位做贡献的人才, 否则将会面临被解聘的危险, 过去的那种“铁饭碗”已逐步被打破了。

2增强自立意识

就业是大学生走向自立的第一步, 是锻炼自我、提高自我能力的良好契机。所以, 大学生要通过择业, 进一步培养自立意识和自立能力。首先要在思想上自立。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接受新事物, 以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 保持清醒的头脑, 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分析问题, 不为复杂的情况所左右, 不为流言所迷惑, 坚定走自己的路, 这是思想自立的标志;其次要在人格上自立。当前公开、公正、公平竞争已成为招聘就业的主要方式, 这要求毕业生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德、不屈不挠的精神, 不依附他人。大学生在学校有老师的教导, 在家里有父母的呵护, 他们走向社会自主择业, 是人格自立的开始;再次是在经济上的自立。经济自立是毕业生走上社会成就事业的物质基础。因此, 毕业生应及时就业, 领到自己的工资, 实现经济自立, 为父母分忧。但是毕业生在进行“双选”时, 要给自己正确定位, 不要一味地追求高工资、高待遇, 只要工作单位能给自己发展空间, 就要安下心来施展自己的才华, 努力塑造自我, 实现经济自立。

3强化奋斗精神

转变就业观念还应强化艰苦奋斗精神, 只有经过艰苦奋斗换来的成果, 才是最甜的, 也是最受人敬仰的。许多功成名就的人都是在艰苦奋斗中成长起来的,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锻炼, 才能悟出真知, 培养才干, 从而变得出类拔萃。而现在的不少大学毕业生从小在父母的“羽翼”下长大, 没有经过艰苦的磨练, 不愿到艰苦行业和边远山区创业。所以毕业生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 而不要人为地限制自己的就业选择。艰苦行业、边远山区人才相对较少, 大学生如能立下宏伟志向, 经过自己的艰苦奋斗, 在这些地方一定会脱颖而出, 成就一番事业。

三采取多元选择, 开辟就业渠道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产业结构开始出现较大规模的调整, 一大批新兴的高科技企业崭露头角。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金融、保险、商业等服务性行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非国有制经济也有了长足发展, 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都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形式。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就业的大量增加, 特别是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大学毕业生及时调整就业方向, 采取多元选择, 多方开辟就业渠道。

1打破行业界限, 寻求就业渠道

目前许多新兴行业不断出现, 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如国家公务员、国营企、事业单位, 由于工作稳定, 待遇、工资有保障, 这类职业普遍受到毕业生的欢迎, 因而竞争也最为激烈;三资企业收入丰厚, 又集中在大、中城市, 这样的用人单位也倍受毕业生的青睐, 但工作不稳定, 流动性大;而以前倍受冷落的职业, 如教师这一职业, 却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的不断加大, 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而受到毕业生的关注。由于社会的全面发展, 对各行各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越来越多高素质的劳动者充实到其中去, 如农村最基层的村干部岗位, 现在也有毕业生勇敢地挑起这个重担, 开创了一番事业。不管从事什么职业, 能力和素质始终是最重要的, 要有敢于和善于参加竞争的能力和素质, 勇于接受任何挑战。只要毕业生具备了竞争意识, 通过工作实践, 努力增长才干, 不管在任何岗位上都能干出一番事业, 实现自己的理想。

2打破地域界限, 寻找就业途径

许多毕业生在选择职业上, 不仅有职业的标准、工资待遇上的要求, 而且还有地域上的界限, 给自己的就业设置了障碍, 自然难以就业。有的希望留在父母身边, 有的希望留在沿海地区、大中城市, 但是沿海地区、大中城市, 虽然这些地方经济发达、社会繁荣、工作条件优越, 但人才密集、住房紧张、交通拥挤, 同时竞争也异常激烈而残酷。而一些小城市、边远山区, 近年来对人才的需求十分强烈, 当地政府也都制定了很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 提供了许多良好条件。大学毕业生在这些地方工作同样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此外, 西部大开发也为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毕业生应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经过十年, 甚至二十年的艰苦奋斗, 也许会涌现出一批商界或政坛的精英人物。与其望难兴叹, 不如身体力行, 走出去, 闯出一片新天地。

3自主创业, 开辟就业渠道

大学毕业生创业本身就是一项创新型的事业, 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 一切都有待于自己去摸索。因此, 毕业生一定要有打破条条框框、大步向前的勇气, 始终以创新的理念来进行自己的创业实践。可以产生新项目、组成新的创业团队、占领新的市场。当前社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 有这方面优势和志向的大学生应着重解决好自身价值观、心态调整及方法论等方面的问题, 然后大胆地尝试, 勇于在实践中磨练, 成为新的创业者。另外还要培养创业精神。大学毕业生创业必须有着投身创业的理想和志向, 否则, 往往被创业中的困难、挫折所吓倒。同时, 应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锻炼意志品质。还要培养创业能力, 这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 创业者要不断培养和提高自我综合能力, 如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交际能力、办事能力等, 不能局限于单纯从成才方面去寻求提高的捷径, 必须在多方面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 通过在创业过程中的竞争和自我否定增长才能, 以求得创业能力的综合性提高。

择业问题体现着大学毕业生个人的价值取向, 当前大学毕业生要切实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 勇于到能发挥自己一技之长的地方去大显身手。

参考文献

[1]贺红.高校就业工作应解决的三大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2 (8) .

当前经济形势与大学生就业 第10篇

一、就业与经济的关系

解决就业问题是任何一个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 各国政府在制定其宏观经济政策时, 都把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其目标。在这四个目标中, 既有相互联系的因素, 又有相互矛盾的因素。

1、经济增长与人才供需的一般关系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普遍表明这样一个规律:一个国家的高素质人才越多, 就越能促进其经济发展;反过来, 经济越发展就越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在古代社会, 主要靠多投入劳动者体力来增加物质产出, 劳动者智力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但是人类跨入20世纪以后, 人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表现得越来越密切, 尤其在二战之后, 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从理论上精确描述教育、智力开发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关系。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曾指出:教育和知识的进步, 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

2、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都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 经济增长能够促进就业的增加, 经济的高增长会带动高就业, 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一些经济学家用奥肯定律来描述失业率变化和GDP变化之间的关系。1962年,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根据美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数据提出:“劳动力需求的水平, 在动态意义上主要决定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快, 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大, 就业岗位增加, 就业水平高, 失业率低;经济增长速度慢, 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 就业水平低, 失业率高。”这就是著名的“奥肯定律”。该定律认为, GDP每增加2%, 失业率大约下降1%。这种关系并不是十分严格, 但这一定律说明了失业率变化与G D P变化之间的一种反向关系。

3、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大学生就业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 大学生就业也经历了由“计划”到“市场”的转变过程, 即由“服从分配”渐渐“走向开放”, 最后到“自主择业”。

计划经济时代, 一切社会资源都由国家统一调配, 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也是由国家统一分配的。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到80年代中后期, 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仍然是“统招、统包、统配”的计划模式。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末, 大学毕业生进入“双向选择”阶段。1989年我国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提出了改革目标: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 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 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制度。90年代末至今, 特别是实行高考扩招以后, 大学生就业开始完全过渡到自主择业甚至自己创业。

二、当前经济形势

2008年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正向全球蔓延, 并且愈演愈烈;我国雪灾、地震等突发事件接踵而至张, 恺物欣价/C继FP续升高。我们必需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重新审视。概括来说, 国际经济总体形势是:美国经济渐显衰退, 并向世界蔓延;全球资源价格总体在高位震荡下行;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加大。国内经济形势可以概括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通货膨胀仍然存在。

1、国际经济形势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最大特点莫过于危机, 石油危机、粮食危机以及现在备受关注的金融危机。

近几年, 全球都被高涨的油价压得喘不过气来, “油荒”一词被频繁提及。跟着油价上涨的脚步, 国际粮食价格也掀起了一轮上涨高潮, 世界银行发表报告说, 过去三年国际市场食品价格整体上涨了83%, 小麦价格更是上涨了181%。在油荒和粮荒的同时, 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下滑, 次贷危机继续恶化, 已经发展成严重的金融危机, 并向全球蔓延。金融危机使得美国很多公司纷纷倒闭, 今年3月, 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有8 5年历史的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9月7日, 美国政府避免更大范围金融危机宣布接管美国两个最大的房屋抵押贷款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9月15日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申请破产, 同日, 位列美国投资银行第三名、拥有94年历史的美林公司也出售给了美国银行。9月16日晚, 美联储向号称全球最大的保险集团AIG伸出援手, 同时也持有了AIG80%的股权。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 国际范围内受影响的公司越来越多, 由于公司不景气而失业的人数节节攀升。10月20日, 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索马维亚警告说, 金融危机有可能使全球失业总人口猛增2000万。据悉, 美国一些失业的高级人才已经开始把简历投向中国企业。

2、中国的经济形势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已经整整3 0年, 30年改革开放, 30年风云激荡, 30年神州巨变, 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物价开始普遍上涨, 一开始各界还在讨论中国是否出现了通货膨胀, 后来就都慢慢习惯用“通货膨胀”这个多年未出现的字眼了, 中央有关部门涉及宏观经济的讲话用语, 也悄然从“防止经济过热”转变为“如何控制通胀”。

今年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更是多灾多难。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 不仅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也产生了冲击。另外,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面对这种国内严重自然灾害的冲击和世界经济金融形势振荡多变的不利影响, 我国国民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下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但是我国在实现了5年的高增长之后, 通货膨胀率也曾高达8%以上,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趋于缓慢。10月20日,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1631亿元, 同比增长率为9.9%, 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3个百分点。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的出口企业效益锐减, 甚至倒闭。10月中旬, 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合俊集团旗下位于广东东莞的两工厂倒闭, 6500名员工面临失业!

三、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今后很长时间, 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社会高层次专门人才总量供给不足与部分专业人才相对过剩并存;行业、企业急需适用人才短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存。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 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1、工作凸现不稳定性

工作的不稳定性是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工作越来越难找, 所以一些人便提出“先就业后择业”的口号, 先找家单位把当前问题解决了, 等有一定工作经验了再“跳槽”, 这可以说是现在毕业生的普遍心态。

现在的毕业生, 很多都是独生子女, 不像父辈那样经历过苦难, 所以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消失, 艰苦奋斗的意志在衰退。工作中一遇到困难就想退缩, 稍不顺心便辞职不干了, 所以工作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而“先就业后择业”的心态更加剧了这种不稳定性。“先就业后择业”这种观念引发的高离职率使很多用人单位不想招聘应届毕业生, 害怕培训后员工跳槽, 从而变成“为他人做嫁衣裳”。

另一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各类企业数量迅猛增加, 并不断扩大规模, 但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未必能跟得上, 由此导致员工对工资福利水平不满而被迫辞职。另外, 我车国辆企/C业FP的平均寿命在缩短, 很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其员工也就只能随之失业。

2、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高学历高水平人才越来越多,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首先, 出国留学人员大量回国, 对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一定的冲击。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 2004年至2006年间, 中国留学回国人员连续3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2007年与2003年相比, 已经增长了一倍多。2003年中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01万人, 2004年达到2.5万人, 比2003年增长了24.6%。2005年, 增幅高达39.4%, 总数达到3.5万人。2006年同比增长21.3%, 总数更是达到4.2万人的新高。2007年增长速度有所缓和, 人数增加2030人, 总数达到4.4万人。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有关人士估计, 2008年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有望突破5万人。而且当前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 留学人员回国的趋势更加增强。

其次,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考人数的逐年增加, 本科毕业生在学历上的优势也渐渐消失。2004年至2007年,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分别为27.49万、32.494万、34.4万和36.4万, 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多。

第三, 普通高校毕业生还面临与重点院校、名校毕业生的竞争。有些单位招聘启事中把重点院校毕业列为必备条件, 这就直接把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拒之门外。

第四, 毕业生就业还面临失业人口的竞争。在失业人口中, 有一部分属于自愿失业, 这些人不是“无业可就”而是“有业不就”。他们往往是由于不能接受现有待遇而形成失业, 其中以“白领”和知识层次及技能水平较高的人为主。近几年, 这种自愿失业人口增加。这些人一旦选择就业, 就可以以有经验或高技能而具有绝对优势。另外, 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中, 国家都要拿出一部分名额来安排下岗职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004年为800万人, 2005年增长到827万人, 2006年继续增加到839万, 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

在面临新的挑战的同时, 大学生就业也有着很好的机遇。只要做好充分准备, 留给大学毕业生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发展空间也很广阔。

(1) 基层是片广阔的天地

近几年, 国家对大学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加大了支持力度, 名额逐年增多, 开展项目也走向多样化, 其中主要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 (即支教、支医、支农和扶贫的“三支一扶”工作) 等。

(2) 新农村建设再展风采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了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做出决定, 从今年开始, 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大学生到村任职。党和国家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而且在10月9日至12日召开的三中全会上, “三农”问题成了全会关注的焦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高级知识分子参与, 大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之以新农村建设中去, 可以为自己人生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3) 创业开辟新天地

近年来, 由于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个体老板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一股不同寻常的创业热潮。随着范围的推广, 创业之风也吹进了大学校园。想自己创业, 已成为大学生追求的时尚, 高校毕业生应该发扬自强自立的精神, 勇于到市场经济大潮中拼搏竞争。而且国家对应届高校毕业生创业也实施了一系列的免税免费等保护政策, 种种优惠的政策, 都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四、迎接挑战, 把握机遇

在当前国际国内新的经济形势下, 大学生就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应如何应对呢?我们应做到以下三点。

1、认清形势, 转变观念

从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可以看出, 长期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仍处于上升阶段, 对人才的需求不会减少。但短期内由于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势必放缓, 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率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3个百分点, 这样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就会减弱,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一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有待转变。一方面, 就业观念不能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 认为上大学就一定能找到一份体面的高收入工作, 在择业时, 也不要只倾向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 而不愿意到基层乡镇民营企业, 更不要存在“等、要、靠”的消极思想。国家发改委统计数据表明, 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就业岗位, 所以中小企业、服务类行业是一片很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 也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念了大学, 就要求有比大专生、中专生、高职生更高的回报和更好的待遇。对学历不要看得太重, 它只能证明在教育上你所达到的程度, 但是并不等同于你在工作上所完成的任务、所做出的成绩, 这是两个问题, 不要总是把自己的学历和实际工作联想到一起。

2、把握机遇, 理性选择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环境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 面对这些机遇, 我们应积极把握, 同时又要做好理性的选择, 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不能盲目跟风。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好, 但如果对农村没有基本的了解, 工作中也会出现很多麻烦。去创业当自己的老板, 不必看别人眼色行事, 很自由, 但创业的多成功的少, 风险很大。所以, 选择走哪条道路, 一定要经过慎重考虑, 经过认真分析做出理性的选择。

3、克服不足, 提高内功

对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动手能力差、沟通能力不强、缺乏责任感等不足, 大学生应尽量克服。首先, 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参加实践, 锻炼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自己较强的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这样才能增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其次, 要加强道德修养, 增强责任感。在应聘材料中不要弄虚作假, 一旦签订合同就要认真履行合约。工作过程中要有主人翁意识, 爱护单位财产, 维护单位名誉, 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的人。

参考文献

[1].刘洋, 苟朝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素质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 2006.z3

[2].汪志强, 胡力文.中国经济的“奥肯悖论”—中国经济“无就业增长”现象探析[J].消费导刊, 2008.06

[3].史彩虹.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齐艳玲, 齐艳杰, 王纪成.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分析[J].商业时代, 2008.25

[5].齐艳玲.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非一致性的制度解释[J].当代经济研究, 2008.08

[6].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体制改革30年研究课题组.论中国特色经济体制改革道路 (上) [J].经济研究, 2008.09

[7].张德霖.中国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 1993.02

[8].韩秀云.看不懂的中国经济[M].中信出版社, 2008年6月第1版

[9].唐晋.经济热点面对面[M].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8年9月第1版

谈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对策 第11篇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社会经济形势的转变,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就成为了社会所广泛关注的热点。如何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如何有效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就成为了高校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作者工作经验,从教育和心理角度出发,探讨了当前高校应注意的问题和大学生自身应做到的几点要求。

【关键词】高校教育;大学生就业;素质;压力

当前社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哪,是否存在相应的解决措施,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1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因素也有自身的因素,当然家庭因素和教育因素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从社会因素来说,我国经济增长形势放缓,民营企业、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出现下滑,从而使得企业用人需求出现减退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数量和日渐下滑的岗位需求之间形成了矛盾。除此之外,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使得高校不断扩招,增加的学生数量和市场没有形成连续性。扩招的专业存在盲目现象和市场需求相脱节。这两方面的社会因素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过大。

从家庭因素来讲,家庭往往对大学生寄予厚望,对大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工作岗位期望值过高。当前的教育已然转变为大众教育。高校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父母过高的期望值给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其在选择岗位的时候容易出现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情况。

从自身因素来说,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阶段。高校教育的学习方式往往是以自主学习模式为主。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控性很重要。大学生进入大学校门之后,不少学生放松了自我要求,在高校期间沉溺于各种社交和娱乐,热衷于网络和游戏,对专业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出现逃课现象和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大学生虚度了高校学习生涯的重要光阴,也荒废了自身的学业和青春。缺乏专业技能的高校大学生,学业成绩不尽人如意的大学生,难以满足用人企业的要求,故造成大学生生就业难。

从教育角度来说,高校教育存在与社会脱轨的情况。高校重专业轻技能的教学形式,造成学生往往理论性强而实践性不强。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难以直接上岗,让用人单位难以满意。高校现有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造成课程结构脱离实际。除此之外,高校针对大学毕业生缺乏有效的心理调节性教育。针对大学生各种好高骛远的心态,没有做到有针对性的调节和预防。

2 相关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性难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多方配合,逐步从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

2.1 从政府角度要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就业政策

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政府应当从宏观角度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形势的良性循环,让企业的经济态势好转才能促进更多的用人需求。除此之外,鼓励大学生创业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有效办法。但是鼓励大学生创业,就需要政府给与一定的指导和政策性扶持。眼下,虽然各地方政府均由相应的扶持政策,但这些政策落实不够到位,宣传页不够到位,很多政策高校学生并不了解。这就需要政府与高校相结合,不妨采用政府出台政策,高校来进行宣传的方法进行。另外,一些相关福利保障等要求,可适度降低,对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要求过于严格的话,会造成民营企业畏首畏尾,顾忌颇多,不愿意轻易聘用应届生,尤其是应届女学生的情况。

2.2 提高自身素质迫在眉睫

高校毕业生要想适应当前社会形势,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更高的要求。当前社会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养,还要有其他相应的技能和应用水平。高校毕业生不要总是寄希望于各种机遇,要从自身做起,在学校期间掌握好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为进入社会打基础。

2.3 当前社会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经成为了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高校应根据社会形势,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和教育观念,适时作出改革,为毕业生顺利进入社会打下教育基础。具体而言,高校要进行课程改革,做到课程的与时俱进。课程结构设置要有实用性,要适合社会发展形势,要紧密联系市场。订单式培养模式是眼下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不妨尝试的一个有效方法。而盲目扩招的行为应及时停止,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招生,根据社会形势进行招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招生。比如一个文科类院校,开设计算机和生物工程等学科是不适用的,违背了其所长,只是为了招生而招生。高校除了进行课程改革之外,还应建立健全各种心理咨询室,就业指导办公室。长期以来,部分高校忽视了就业指导办公室的相应职能,使这个岗位流于形式,发挥不出其真正作用了。高校应摒弃落后的观念,重视心理咨询室和就业指导的作用,将其效能发挥到最大。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高校还应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

2.4 从家庭角度转变就业观念

观念往往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父母的观念对于孩子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当前社会形势下,父母应转变观念,先就业后择业。从就业角度来看,社会现在供需不平,先找到一份工作,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础,进入社会、适应社会,有了良好的工作经验再考虑择业的事情。由此可见,就业观念是十分重要的。高校毕业生,如果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话,将难以实现就业。

3 结语

大学生是我国人才的主要来源,承担着我国未来各项建设事业的重要任务。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需从社会、个人、高校、家庭四方面全力配合,互相协调,才能逐步解决这个难题。作为高校更应该从自身做起,全力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平台,为大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夯实基础,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邱文芳,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2]蔡养泉,田海花.“80后”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山东师范大学“80后”大学生为例[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2).

[3]郭鹏.大众化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与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01).

作者单位

当前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及其对策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毕业生不是积极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而是陷入了诚信求职的危机。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不诚信现象,不仅损害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而且影响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导致用人单位对学校产生信任危机,并对今后毕业生的签约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扰乱了正常的就业秩序,使得目前的就业大环境变得更加严峻。

1 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表现

一些毕业生为了适应多变的市场就业需求,使自己与其它同等竞争者一样享有竞争优势,有意夸大自己,主动或被动地违反市场经济的诚信精神。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制作求职材料时弄虚作假

简历是求职的敲门砖,是用人单位了解求职者的一扇窗口。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高校毕业生不是在提高自己的就业本领上下功夫,而是在简历上大做文章,甚至不择手段地包装自己去迎合用人单位的需要,这种求职简历内容的真实性往往与事实出入很大。大致表现为六种情况:一是编造学生干部履历;二是伪造各类等级证书;三是伪造各种荣誉;四是虚捧自己的专长;五是篡改专业学习成绩;六是吹嘘工作经历。尽管一些高校毕业生利用虚假简历进入了理想的单位,但其自身的能力是无法伪造的。求职材料造假的直接后果是用人单位对应届高校毕业生的不信任,导致了就业市场秩序的混乱。

1.2 毕业生随意违约现象较为严重

由于受“这山望着那山高”就业心理的影响,许多已经签约的毕业生仍会继续搜寻好的就业单位,一旦找到自认为更好的单位,就会随意地和己经签约的单位解约。从高校毕业生在求职与就业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来看,违约的毕业生大多数为主动违约。通常情况下,用人单位为了录用一名毕业生会做大量工作,一旦毕业生违约,不但会给用人单位造成被动,还会影响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影响其他毕业生的就业,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2 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危害

高校毕业生的诚信缺失既损害了毕业生的个人形象,危及到用人单位的利益,又恶化了整体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增加了社会的运行成本,最终会对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产生影响。

2.1 恶化了毕业生就业环境,破坏了社会道德准则

公平、公正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原则。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市场匹配过程中,通过非正常手段谋取就业岗位,如果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和制裁,势必会诱导他人不守规则而从中获利。这样不仅破坏了公平、公正的原则,而且也会造成毕业生在就业中浮夸、虚伪风气的泛滥,最后,不讲信用会成为人们的自保方式,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会严重滑坡,社会秩序也会陷入混乱状态。

2.2 降低了用人单位启用新人的积极性,抑制了劳动力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

在毕业生诚信缺失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很容易对毕业生失去信任,也就难以确定所要招聘的毕业生是否能真正符合自身发展的需要,这就增加了用人单位试用新人的不确定性,给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最终会导致毕业生的就业需求量大为减少,影响毕业生整体的就业效率。

3 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处在不断改革探索的初期,还有很多政策、条例不规范,监管力度也不到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行为约束不得力,这是毕业生诚信缺失的外在条件。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协议是一种合同,是确立双方当事人之间劳动关系的一种契约,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很多学生对此却存在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以后不合适时就违约,从来没有考虑违约责任的承担问题,对具有法律意义的就业协议签订后发生的法律事实不明确,这引发了他们产生随便违约的思想。同时,由于社会诚信机制对不诚信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失信者在短期内得不到惩罚,诚信者的信用成本反而增大,因此直接导致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诚信危机。

3.2 高校毕业生诚信意识淡薄

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涉世不深,社会经历比较简单,道德心理也不成熟,缺乏理性思辩和分析选择的能力,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光明面与黑暗面之间关系的全面理解和认识,缺乏对诚信危害性的认识。特别是生活中的一些诚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的反面事例,很容易使学生无所适从,甚至将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形成错误的诚信观。另一方面,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不顾他人,追求个人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在义和利面前,学生们往往站在利的天平上,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常常会偏离诚信的原则,这在主观上成为诚信缺失的一个因子。虽然大多数大学生对诚实、正直、守信、履约等诚信道德的基本范畴讲起来头头是道,口若悬河,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当关系到自己个人利益时,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使知与行相背离。

3.3 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的方式不科学

针对供过于求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用人单位为了迅速取得新人的最佳效果,一心追求“精英中的精英”。他们认为这样不仅可以获得所需的优秀人才,而且也可以大大降低岗前培训成本,起到转移部分企业成本的作用,从而大大提高适用新人的经济效益。为此,用人单位在考察确定所需毕业生的人选过程中,重视毕业生个人经历等工作经验,更为经常的是招录的条件中明确规定。用人单位的这种行为无形地调高了毕业生就业的门槛,更加激化了业已紧张的就业市场。

3.4 少数高校就业诚信教育薄弱

部分高校侧重于加强对大学生业务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忽视了对学生加强诚信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往往以灌输说教为主,没有注重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实际提升,在对大学生的成绩考核中缺少诚信内容,更缺乏对诚信教育方法的研究。有的学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由于对诚信教育的忽视,使得许多学生并未将违约视为失信,而是将其当作寻求更好工作机会的踏板,更有甚者将虚假包装当作求职的技巧到处宣扬。同时,高校中的管理领域和部门还存在着不少弊端和漏洞,特别是在一些与学生关系甚为密切的职能部门,仍存在着工作的无序、管理的松懈、监督的不力等现象,有的学校对于学生的失信行为在不触及学校管理制度的范围内采取默认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失信行为的发生,也抑制了坚持诚信行为学生的积极性,为不守诚信的学生提供了弄虚作假的种种可乘之机。

4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问题的对策

诚信是整个社会交往的基础,体现了最根本的社会关系,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理念。规范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行为,强化毕业生诚信意识,是保障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运行的需要,也是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可缺少的手段。

4.1 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诚实守信是关系到其道德修养、个人信用的大问题,也是其成才和从事专业工作的基本要求。高校应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加强对毕业生的诚信教育,必须渗透到教学、生活、管理各个环节之中,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引导毕业生认清形势,明确方向,争做诚实守信公民,牢固树立社会诚信意识,珍惜自己的信誉,并认真履行应负的各项义务。另外,高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高校教师要作诚信的表率,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以诚信的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

4.2 高校毕业生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诚信素质

高校毕业生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诚信应该成为他们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高校毕业生必须自觉加强自身诚信道德修养,把诚信视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一项基本道德标准,同时要严格要求自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同学之间以诚相待做起,做到考试不作弊、诚信缴费、诚信贷款、诚信守约等,这样日积月累就会在实践中取得长足的进步。

4.3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完善高校诚信监督机制

靠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诚信就业行为,促使他们向往诚信、实践诚信。诚信档案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为学生与诚信之间建立起契约关系,使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更好的操守意识。在就业压力逐渐加大的情况下,诚信档案会给诚信的学生找工作添加砝码。以前的学生档案就像一篇缺乏论据的论文,从结论到结论,缺乏可信度。建立信用档案后,有一张良好的信用记录,能使学生多一分竞争优势;对用人单位而言,也有了一份关于应聘者品质的鉴定。

4.4 用人单位要进一步完善聘用制度,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

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既要考虑应聘者的才华,又要了解其人格品质,坚持采用“德才兼备”的标准。用人单位应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把品德、知识和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应单纯地设置学历门槛。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要符合实际岗位要求,要量才适用,在招聘过程中应更多地注重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考察其能力是否与工作岗位相匹配。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了解要力求全面,要对其提供的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查、核实,及时与高校就业部门沟通,掌握毕业生的真实情况,从而达到识别人才、择优录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春光.诚信卡:给就业加道“防火墙”[N].中国教育报,2004-02-25.

[2]侯玮,郭利伟,侯居茌.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8).

[3]刘永根,张新明,舒福灵,王卫平.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制度体系的构建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3,(增).

[4]童毛弟,王建明.大学生就业中的诚信博弈[J].江苏高教,2006,(4).

上一篇:产业链竞争力下一篇:绿色建筑的地域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