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豆间作范文

2024-07-09

玉米大豆间作范文(精选9篇)

玉米大豆间作 第1篇

2009年, 祁县农技推广站在昭馀镇城南村布设了大豆间作玉米栽培模式试验示范, 取得了阶段性效果。试验示范点设在昭馀镇城南村, 由种粮大户郝振武具体执行, 规模为5.76 hm2。试验地土壤为壤土, 有机质含量1.6%, 速效磷22 mg/kg, 速效钾113 mg/kg, 碱解氮77 mg/kg。供试材料选用生产上的主栽品种晋遗30 (大豆) 和晋玉811 (玉米) 。试验种植模式为大豆间作玉米, 面积为4.42 hm2, 对照设2个, 分别为大豆、玉米单作, 面积各0.67 hm2。为方便机械操作及田间灌溉, 每畦地块宽均为2.2 m, 每隔2畦设1水渠。试验地块统一实施机械化播种、收获。

大豆机械条播时间为4月25日—27日, 行距50 cm, 大豆留苗8 000~10 000株/0.067 hm2, 播种后地面喷施大豆专用除草剂“豆草威”封地。田埂及渠旁上点播玉米, 株距40 cm。基施农家肥2 t/0.067 hm2, 史丹利复合肥25 kg/0.067 hm2, 大豆初花期 (6月中下旬) , 结合灌水每0.067hm2追施尿素7.5 kg。

对照单作大豆田埂及渠旁上不点播玉米。对照单作玉米为4月25日—27日机械条播, 行距50 cm, 株距40 cm, 每0.067 hm2留苗3 000~3 300株, 播种后地面喷施玉米专用除草剂“玉草克”封地。田埂及渠旁上点播玉米。基施农家肥2 t/0.067 hm2, 史丹利复合肥25 kg/0.067 hm2, 拔节期结合灌水追施尿素15 kg/0.067 hm2。

水分利用效益WUE=经济效益/全生育期耗水量。

肥料利用效益AUE=经济效益/全生育期用肥量。

全生育期耗水量-灌区降水+灌溉水。

经济效益=总收入-总成本

总收入=收获经济产量×当地平均价格。

当种植多次收获的作物时, 其产值为每次收获乘以当时价格的累计值。总成本包括种子、肥料、农药、地膜、机耕、机收、灌溉、劳动用工等各项资金投入。

2. 结果与分析

(1) 经济效益分析

如表1所示, 大豆间作玉米模式每0.067 hm2产值1 264.6元, 同比玉米单作增收120.6元, 同比大豆单作增收358.2元;大豆间作玉米种植模式总成本446.9元, 同比玉米单作节支40.1元, 同比大豆单作增支27.4元;大豆间作玉米模式纯收益817.7元/0.067 hm2, 同比玉米单作增收节支160.7元, 同比大豆单作增收节支330.8元。

(2) 节水效益分析

如表2所示, 大豆间作玉米水分利用效益为2.86元/m3, 同比玉米单作、大豆单作分别增加0.96元/m3、1.16元/m3, 同比增幅50.5%、68.2%, 节水效益显著。

(3) 节肥效益分析

如表3所示, 大豆间作玉米模式下, 同比玉米单作N施用数量少6.7 kg, 减幅48.2%, 利用效益高66.3元/kg, 增幅140.2%;施用P2O5、K2O数量增加、利用效益降低。同比大豆单作在施肥量相同的情况下, N、P2O5、K2O利用效益显著提高。

3. 结论与讨论

玉米间作豆角技术(推荐) 第2篇

龙江县农民经贸协会 贺玉喜

龙江县农民经贸协会5年来推广的玉米间作豆角技术创造了亩收千元的效益,亩产玉米500公斤,豆角175公斤,比单种玉米亩增收600元,比单种豆角亩增收400元。

地块的选择

间作豆角的地块要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多施农家肥,这样才能有利于根系生长和根瘤菌发育,低洼易涝地块影响根的吸收机能,易生炭疽病而引起落叶落花造成减产。豆角不耐盐碱,尤其不耐氯化盐,pH值在6.2~7.0为最好。千万不能选在沙质土和黄粘土上。

选种与播种

选用优质高产玉米种子,亩用种1.5公斤,5月1日播种,丸化包衣一埯一粒,亩保苗2500株,特点是不间苗,苗眼无草,抗旱保苗。选用一棵树油豆,紫花油豆等架豆品种效益最好,6月5日播种。亩保苗2500株,一埯二粒。间作方法

种两垄玉米空一垄不种,铲趟完二遍地把豆角籽点到垄帮上,亩施二铵10公斤做底肥,破开空垄,把土压到玉米垄帮上,出苗后铲趟一遍即可,也可以 只铲不趟。好处是间作通风良好,保湿效果好,积温提高,不落花,结荚密。玉米株距30厘米,豆角籽点在中间位置。实践中,也可以用线麻籽间作豆角籽。不但 防除了蚜虫,还可一次性收获脱粒。间作的豆角籽一般无病虫害,发现蚜虫可用敌杀死防除,最好喷施一次植物生长调节剂。

收获方法

玉米大豆间作 第3篇

摘 要:本试验在2行玉米3行大豆间作栽培模式下,播种不同的大豆品种和密度,采集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株高等数据,利用DTOPSIS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2行玉米3行大豆的栽培模式下,玉米播种密度为61 500株·hm-2,大豆的适宜品种和密度分别为冀豆12(30万株·hm-2)和沧豆6号(37.5万株·hm-2)。

关键词:DTOPSIS法;玉米—大豆间作;品种;密度

中图分类号:S344.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1.019

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 源于陈琩[1]提出的TOPSIS法,姚兴涛[2]将其改进后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多目标决策,称为DTOPSIS法。该方法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方法,常应用于多种作物品种的综合评价,如马铃薯、水稻、棉花、柠条等[3-6],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孟艳静等[7]在评价唐山北部地区板栗栽培气象条件的评价中,引进该方法,也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玉米是沧州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间作大豆在农业生产中有着悠久的历史。玉米间作大豆可以利用不同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空间差”、“时间差”, 有效地发挥光、肥、水、气、热等有限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 弥补单作的不足[8-11]。玉米间作不同的大豆品种以及不同的大豆播种密度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也不尽相同。本试验在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之前的研究基础上,采用2行玉米3行大豆间作的栽培模式[10-14],播种不同的大豆品种及密度,对不同的处理采用D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旨在利用该法更科学地评价各个试验处理,筛选出适合沧州地区玉米间作的大豆品种及适宜密度,为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在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前营试验站进行,供试土壤为沙质潮土,肥力中等。玉米品种郑单958,大豆品种为沧豆6号、沧豆10号、冀豆12、中黄13和科丰6号。试验采取裂区设计,主区为大豆不同品种,副区为大豆不同种植密度。大豆密度水平设4个,分别为15万株·hm-2,22.5万株·hm-2,30万株·hm-2,37.5万株·hm-2。小区面积32 m2,东西长8 m,南北宽4 m,南北播种,每个小区播种4条带,带宽194 cm。试验设4次重复。不同的处理编号代表不同的播种品种和密度。

在玉米灌浆期测定大豆和玉米的叶绿素含量、玉米功能叶的光合速率和该时期大豆新生叶的光合速率;在收获期测定株高,同时进行考种分析。

1.2 评价方法

(1) 为正向指标(2)为逆向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建立评价矩阵

在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将20个处理的田间调查值列于表2,建立原始数据矩阵——即评价矩阵A。

2.2 无量纲化处理

2.3 建立决策矩阵R

2.4 根据R矩阵得到理想解与负理想解数列

2.5 计算相对接近度Ci

3 结 论

DTOPSIS法是一种多目标决策方法,近年来在新品种综合评价上应用广泛。但应用在不同试验处理的比较中还只是初步尝试,本文中各个项目调查的选择和权重系数的分配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和验证。

参考文献:

[1] 陈珽. 决策分析[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7.

[2] 姚兴涛. 区域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系统研究[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 1990.

[3] 郭天顺,杨志奇,何二良,等.用DTOPSIS法综合评价马铃薯新品系[J].甘肃农业科技,2009(2):22-24.

[4] 余本勋,张时龙,何友勋,等. DTOPSIS 法在水稻区试品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0(5):37-41.

[5] 赵光磊,万群芳,陈耀锋,等.对环塔里木盆地杏棉复合系统下棉花品种的综合评价[J]. 西北农业学报,2011, 20(6) : 110-113.

[6] 王美珍,季蒙,张文军,等. DTOPSIS 法在柠条品系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2,38(4):19-22.

[7] 孟艳静,袁素琴,杨凤瑞,等. 基于 DTOPSIS 法评价唐山北部山区板栗栽培气象条件[J].农业工程,2012,2(12):22-25.

[8] 唐劲弛, Ismael A M, 佘丽娜,等. 大豆根构型在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的营养作用[J].中国农业科学, 2005,38(6): 1 196-1 200.

[9] 肖焱波, 李隆, 张福锁. 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的种间相互作用及氮转移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2005, 8(5): 965-973.

[10] 刘均霞,陆引罡,远红伟,等.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J].华北农学报,2008(1):173-175.

[11] 任秀荣,张自亮,许海涛.大豆与玉米间作关键配套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3(4):51.

[12] 孔德平,黄素芳,闫旭东,等.玉米—大豆合理间作模式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1-2.

[13] 杏志刚,李清,段洪晓,等.免耕玉米茬播种大豆栽培模式的优势比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5):40.

[14] 李延超,马士杰,李晓红.大豆间作玉米免耕加密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2):123.

[15] 刘艳昆,闫旭东,徐玉鹏,等.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与经济效益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2,16(3):23-26.

摘 要:本试验在2行玉米3行大豆间作栽培模式下,播种不同的大豆品种和密度,采集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株高等数据,利用DTOPSIS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2行玉米3行大豆的栽培模式下,玉米播种密度为61 500株·hm-2,大豆的适宜品种和密度分别为冀豆12(30万株·hm-2)和沧豆6号(37.5万株·hm-2)。

关键词:DTOPSIS法;玉米—大豆间作;品种;密度

中图分类号:S344.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1.019

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 源于陈琩[1]提出的TOPSIS法,姚兴涛[2]将其改进后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多目标决策,称为DTOPSIS法。该方法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方法,常应用于多种作物品种的综合评价,如马铃薯、水稻、棉花、柠条等[3-6],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孟艳静等[7]在评价唐山北部地区板栗栽培气象条件的评价中,引进该方法,也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玉米是沧州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间作大豆在农业生产中有着悠久的历史。玉米间作大豆可以利用不同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空间差”、“时间差”, 有效地发挥光、肥、水、气、热等有限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 弥补单作的不足[8-11]。玉米间作不同的大豆品种以及不同的大豆播种密度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也不尽相同。本试验在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之前的研究基础上,采用2行玉米3行大豆间作的栽培模式[10-14],播种不同的大豆品种及密度,对不同的处理采用D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旨在利用该法更科学地评价各个试验处理,筛选出适合沧州地区玉米间作的大豆品种及适宜密度,为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在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前营试验站进行,供试土壤为沙质潮土,肥力中等。玉米品种郑单958,大豆品种为沧豆6号、沧豆10号、冀豆12、中黄13和科丰6号。试验采取裂区设计,主区为大豆不同品种,副区为大豆不同种植密度。大豆密度水平设4个,分别为15万株·hm-2,22.5万株·hm-2,30万株·hm-2,37.5万株·hm-2。小区面积32 m2,东西长8 m,南北宽4 m,南北播种,每个小区播种4条带,带宽194 cm。试验设4次重复。不同的处理编号代表不同的播种品种和密度。

在玉米灌浆期测定大豆和玉米的叶绿素含量、玉米功能叶的光合速率和该时期大豆新生叶的光合速率;在收获期测定株高,同时进行考种分析。

1.2 评价方法

(1) 为正向指标(2)为逆向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建立评价矩阵

在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将20个处理的田间调查值列于表2,建立原始数据矩阵——即评价矩阵A。

2.2 无量纲化处理

2.3 建立决策矩阵R

2.4 根据R矩阵得到理想解与负理想解数列

2.5 计算相对接近度Ci

3 结 论

DTOPSIS法是一种多目标决策方法,近年来在新品种综合评价上应用广泛。但应用在不同试验处理的比较中还只是初步尝试,本文中各个项目调查的选择和权重系数的分配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和验证。

参考文献:

[1] 陈珽. 决策分析[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7.

[2] 姚兴涛. 区域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系统研究[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 1990.

[3] 郭天顺,杨志奇,何二良,等.用DTOPSIS法综合评价马铃薯新品系[J].甘肃农业科技,2009(2):22-24.

[4] 余本勋,张时龙,何友勋,等. DTOPSIS 法在水稻区试品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0(5):37-41.

[5] 赵光磊,万群芳,陈耀锋,等.对环塔里木盆地杏棉复合系统下棉花品种的综合评价[J]. 西北农业学报,2011, 20(6) : 110-113.

[6] 王美珍,季蒙,张文军,等. DTOPSIS 法在柠条品系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2,38(4):19-22.

[7] 孟艳静,袁素琴,杨凤瑞,等. 基于 DTOPSIS 法评价唐山北部山区板栗栽培气象条件[J].农业工程,2012,2(12):22-25.

[8] 唐劲弛, Ismael A M, 佘丽娜,等. 大豆根构型在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的营养作用[J].中国农业科学, 2005,38(6): 1 196-1 200.

[9] 肖焱波, 李隆, 张福锁. 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的种间相互作用及氮转移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2005, 8(5): 965-973.

[10] 刘均霞,陆引罡,远红伟,等.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J].华北农学报,2008(1):173-175.

[11] 任秀荣,张自亮,许海涛.大豆与玉米间作关键配套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3(4):51.

[12] 孔德平,黄素芳,闫旭东,等.玉米—大豆合理间作模式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1-2.

[13] 杏志刚,李清,段洪晓,等.免耕玉米茬播种大豆栽培模式的优势比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5):40.

[14] 李延超,马士杰,李晓红.大豆间作玉米免耕加密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2):123.

[15] 刘艳昆,闫旭东,徐玉鹏,等.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与经济效益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2,16(3):23-26.

摘 要:本试验在2行玉米3行大豆间作栽培模式下,播种不同的大豆品种和密度,采集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株高等数据,利用DTOPSIS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2行玉米3行大豆的栽培模式下,玉米播种密度为61 500株·hm-2,大豆的适宜品种和密度分别为冀豆12(30万株·hm-2)和沧豆6号(37.5万株·hm-2)。

关键词:DTOPSIS法;玉米—大豆间作;品种;密度

中图分类号:S344.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1.019

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 源于陈琩[1]提出的TOPSIS法,姚兴涛[2]将其改进后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多目标决策,称为DTOPSIS法。该方法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方法,常应用于多种作物品种的综合评价,如马铃薯、水稻、棉花、柠条等[3-6],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孟艳静等[7]在评价唐山北部地区板栗栽培气象条件的评价中,引进该方法,也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玉米是沧州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间作大豆在农业生产中有着悠久的历史。玉米间作大豆可以利用不同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空间差”、“时间差”, 有效地发挥光、肥、水、气、热等有限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 弥补单作的不足[8-11]。玉米间作不同的大豆品种以及不同的大豆播种密度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也不尽相同。本试验在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之前的研究基础上,采用2行玉米3行大豆间作的栽培模式[10-14],播种不同的大豆品种及密度,对不同的处理采用D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旨在利用该法更科学地评价各个试验处理,筛选出适合沧州地区玉米间作的大豆品种及适宜密度,为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在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前营试验站进行,供试土壤为沙质潮土,肥力中等。玉米品种郑单958,大豆品种为沧豆6号、沧豆10号、冀豆12、中黄13和科丰6号。试验采取裂区设计,主区为大豆不同品种,副区为大豆不同种植密度。大豆密度水平设4个,分别为15万株·hm-2,22.5万株·hm-2,30万株·hm-2,37.5万株·hm-2。小区面积32 m2,东西长8 m,南北宽4 m,南北播种,每个小区播种4条带,带宽194 cm。试验设4次重复。不同的处理编号代表不同的播种品种和密度。

在玉米灌浆期测定大豆和玉米的叶绿素含量、玉米功能叶的光合速率和该时期大豆新生叶的光合速率;在收获期测定株高,同时进行考种分析。

1.2 评价方法

(1) 为正向指标(2)为逆向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建立评价矩阵

在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将20个处理的田间调查值列于表2,建立原始数据矩阵——即评价矩阵A。

2.2 无量纲化处理

2.3 建立决策矩阵R

2.4 根据R矩阵得到理想解与负理想解数列

2.5 计算相对接近度Ci

3 结 论

DTOPSIS法是一种多目标决策方法,近年来在新品种综合评价上应用广泛。但应用在不同试验处理的比较中还只是初步尝试,本文中各个项目调查的选择和权重系数的分配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和验证。

参考文献:

[1] 陈珽. 决策分析[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7.

[2] 姚兴涛. 区域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系统研究[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 1990.

[3] 郭天顺,杨志奇,何二良,等.用DTOPSIS法综合评价马铃薯新品系[J].甘肃农业科技,2009(2):22-24.

[4] 余本勋,张时龙,何友勋,等. DTOPSIS 法在水稻区试品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0(5):37-41.

[5] 赵光磊,万群芳,陈耀锋,等.对环塔里木盆地杏棉复合系统下棉花品种的综合评价[J]. 西北农业学报,2011, 20(6) : 110-113.

[6] 王美珍,季蒙,张文军,等. DTOPSIS 法在柠条品系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2,38(4):19-22.

[7] 孟艳静,袁素琴,杨凤瑞,等. 基于 DTOPSIS 法评价唐山北部山区板栗栽培气象条件[J].农业工程,2012,2(12):22-25.

[8] 唐劲弛, Ismael A M, 佘丽娜,等. 大豆根构型在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的营养作用[J].中国农业科学, 2005,38(6): 1 196-1 200.

[9] 肖焱波, 李隆, 张福锁. 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的种间相互作用及氮转移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2005, 8(5): 965-973.

[10] 刘均霞,陆引罡,远红伟,等.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J].华北农学报,2008(1):173-175.

[11] 任秀荣,张自亮,许海涛.大豆与玉米间作关键配套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3(4):51.

[12] 孔德平,黄素芳,闫旭东,等.玉米—大豆合理间作模式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1-2.

[13] 杏志刚,李清,段洪晓,等.免耕玉米茬播种大豆栽培模式的优势比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5):40.

[14] 李延超,马士杰,李晓红.大豆间作玉米免耕加密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2):123.

玉米间作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第4篇

1. 精细整地

整地前每亩施农家肥1500~2000千克, 冬闲田地尽早深翻, 种植小春作物的, 小春收获后, 及时深翻碎垡, 深耕在20厘米以上。

2. 选用良种

玉米品种选用经过示范推广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增产潜力大的中、大穗型品种, 如“北玉16号”、“北玉2号”、“海禾1号”、“屯玉7号”、“雅玉78”等。生育期在120~130天的杂交良种, 尤其抗玉米灰斑病和大、小斑病。

3. 合理密植

玉米种植方式:按 (100+40) 厘米/2厘米×23厘米的规格, 宽窄行双行种植, 即140厘米开墒。大行距100厘米, 小行距40厘米, 株距23厘米, 确保每亩有效株数在4400株左右。

4. 适时播种

建平县适宜的玉米播种时间是4月10日~5月10日。玉米种点播于40厘米宽的沟两侧, 点播两行, 播后覆土3厘米左右, 播种后若没有下雨, 应及时浇透水, 然后盖薄膜, 为防止高温烧苗, 平时要勤查勤看, 出苗时注意破膜。

5. 查缺补苗

玉米播种后7~10天即可进行缺漏补齐, 如过则多拔除, 每亩保证不少于4400株, 确保玉米达到高产目标。

6. 平衡施肥

在施足农家肥的基础上, 底肥亩施尿素10千克, 普钙40~50千克, 硫酸钾10千克, 生物有机肥40千克, 锌肥、硼肥各2千克;苗肥 (4~5叶) 追施尿素10千克;孕穗肥 (大喇叭口期) 亩施尿素40~45千克;粒肥亩施尿素5千克、硫酸钾5千克。每次施肥后及时盖土保肥。

7. 田间管理

做到3叶间苗, 5叶定苗, 施苗肥, 浅中耕, 9至10叶重施穗肥, 并进行中耕高培土, 抽雄吐丝期施粒肥。适时喷施玉米健壮素, 在玉米抽雄前5~7天, 亩用25~30毫升玉米健壮素, 对水50千克均匀喷施于植株上部叶片, 做到不重喷、不漏喷。

8. 病虫害防治

一是播种时选用3%辛硫磷颗粒剂防治地下害虫;二是大喇叭口期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1千克点心防治玉米螟;三是拔节至成熟前随时观察玉米蚜虫、灰斑病、大、小斑病、锈病的发生, 一旦发生病虫, 及时选用农药10%吡虫啉30克/亩、20%阿达克20~30毫升/亩防治虫害;选用农药“苯醚甲环唑”、25%丙环唑20~30毫升/亩等药剂进行防治病害。整个生育期注意排除渍水, 若遇苗期干旱须进行浇水1~2次。玉米收获前15天停止使用任何农药, 以防农药残留。玉米病虫害的防治与大豆可同步进行, 农药可选用一致。

9. 适时收获

玉米苞叶由黄变干枯, 灌浆乳线消失, 玉米籽粒基部挤不出水分时即可适时收获。

二、大豆栽培技术

1. 整地。

玉米播种后, 在100厘米墒面的中央浅开沟, 沟宽为23~25厘米, 把开沟的土壤覆盖在点播好的玉米上面。

2. 选用良种

品种选用“开育12号”、“铁丰29号”等, 主要特点是豆荚大, 荚粒数多, 生育期短, 商品性好。

3. 适时播种

在玉米播完后, 就可以播种大豆, 规格为23厘米×21厘米双行条播, 点播于100厘米墒面的两侧, 株距21厘米, 行距23厘米。

4. 施肥与中耕管理

大豆在3~5叶期施复合肥 (15:15:15) 15千克。中耕除草与玉米同步进行。

5. 病虫害防治。

玉米大豆间作 第5篇

1种植土地的选择

想要实施小麦间作玉米套种大豆套种技术, 首先要选择一个土层深厚、结构良好的土地, 还要保证可以对其方便地灌溉, 其土壤的肥力要在中上等, 并且种植土地的周围不能有树木遮荫来抵挡阳光照射, 栽种时要进行统一的连片种植。

2种子的选择以及相关的处理措施

2.1在进行选种的时候, 冬小麦要选择成熟期短、中矮杆、抗旱能力强以及产量高的京农411、兰考906或者京农437这样的品种, 春小麦的选择要选择早熟类型的, 比如张春811品种。玉米种子要选择成熟期早, 抗病能力强、种子颗粒紧凑和产量高的酒单2号、豫玉22号以及沈单16号等玉米品种, 大豆选择要使用丰收10号品种。

2.2选择小麦和玉米种子的时候都要进行精细地挑选, 以求达到种子纯度、干净以及饱满的要求。对于容易发生地下虫害的种植地域, 每一百斤的种子要用100毫升40%的甲基乙硫磷乳油加5千克的水进行搅拌后再进行播种。

3播种的最佳时期与数量以及播种的种植规律

3.1冬小麦的播种时间应该选在前一年的9月20日到25日之间, 其播种的数量大约在每公顷300千克。春小麦的播种时间应该在当年的3月5日到3月10日之间, 播种数量为每公顷240千克。玉米的播种在当年的4月20日到25日之间, 每公顷22千克。在间苗定苗之后, 保苗的数量要确保每公顷50000株。大豆的播种要在当年的4月20日前进行, 其数量为每公顷22~30千克, 其保苗的数量为每公顷41000株。

3.2种子的种植行带要选择从东向西的走向, 行带的宽度大约在160厘米左右。小麦要播种6行, 带宽为80厘米, 玉米要起垄种植2行, 其带宽为80厘米, 行间距为26厘米, 每株的间距为25厘米, 播种以后要覆盖保温膜, 在玉米垄的两侧斜面种植大豆, 其每株的间距为30厘米。

4种植的田间管理措施

4.1玉米播种以后的8~12天就可以出苗, 放苗的时候使用细铁丝把地膜划破即可, 放苗之后要及时地把口封住, 3~5片叶的时候进行间苗和定苗, 要把长势健康强壮的苗留下, 体弱的去除, 每个苗穴只可以留一株苗。

4.2施肥与追肥

(1) 基肥:在种植冬小麦之前整地结合每公顷一次性地要施入45000~75000千克的优质农家肥, 每公顷300千克的磷酸二铵作为基础肥料, 在种植玉米的时候, 在玉米的行带中每公顷要施入150千克的磷酸二铵与60千克的尿素。 (2) 追肥:在冬小麦返青之后、春小麦第一次浇灌水的时候, 要查看幼苗的长势并对其追施75千克的尿素, 大豆通常不进行追肥。

4.3在种植冬小麦以后的11月上旬, 其平均气温还维持在零摄氏度左右的时候, 要对冬小麦浇灌冬水, 在冬小麦返青之后要尽早的浇水, 两次浇灌的时间间隔要控制在1个月左右, 在小麦抽穗、灌浆以及麦黄的时候都要进行1次浇水。玉米在拔节的时候要施肥灌水同时结合进行, 在喇叭口时要进行2次。在小麦成熟收割以后, 每隔15天对玉米浇灌1次。

4.4在小麦生长的拔节期, 每公顷要使用3000毫升的矮壮素, 用750千克的水进行喷雾。玉米在抽雄之前每公顷使用450毫升的矮壮素, 对750千克的水进行喷雾, 这样可以使种子的杆变得强壮以防弯折, 还可以增加籽粒的重量。

5粮食收获

小麦在蜡熟的末期要及早地收割, 玉米的收割要在玉米的包叶全部变白, 玉米叶子发黄变干而且玉米籽粒变硬而富有光泽的时候进行, 在大豆的叶子发黄, 豆荚变硬的时候收割大豆。

6结束语

随着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 小麦间作玉米套种大豆技术日趋成熟和完善, 其会在我国得到广泛的推广, 会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研究出更加先进更加完善的高效高产的栽培技术, 合理地利用我国的土地资源, 增加我国的种植产量, 为农民群众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所以小麦间作玉米套种大豆技术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我国的农业种植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为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 我国在一些地区实行了套种技术, 这样既做到了土地资源地合理使用, 同时也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 但是套种要满足一些必要的生长条件, 还要进行适当地管理, 小麦间作玉米套种大豆技术是我国地区实行的一种套种技术, 本文对小麦间作玉米套种大豆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小麦间作玉米套种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张伟, 罗家传, 韦胜利, 朱高纪, 吴秋艳, 孙艳华.高产稳产抗病抗寒小麦新品种泛麦5号的选育及推广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7) .

[2]罗亚红, 周正邦, 欧珍贵, 龚德勇, 钱保霖, 张爱玉.紫叶红花芭蕉芋宽厢套作玉米增效模式[J].贵州农业科学, 2010 (12) .

玉米大豆间作 第6篇

1 任务指标与方法

1.1 项目来源

根据《云南省2009年粮食作物间套种技术推广实施方案》和《玉溪市2009年粮食作物间套种技术推广实施方案》的要求, 由红塔区种子管理站承担实施云南省玉米大豆间作增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

1.2 项目内容

云南省玉米—大豆间作增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 实施“111”工程, 即建立百亩核心区、举办千亩展示区、创建万亩示范区, 开展玉米—大豆同田对比试验、行比试验和大豆新品种筛选试验。

1.3 技术经济指标

百亩核心区目标产量为玉米600 kg/667 m2, 大豆70 kg/667 m2, 培训农户100%, 完成3组同田对比试验、1组行比试验和1组大豆新品种筛选试验;千亩展示区目标产量为玉米600 kg/667 m2, 大豆60 kg/667 m2, 培训农户95%;万亩示范区目标产量为玉米550 kg/667 m2, 大豆40 kg/667 m2, 培训农户90%。

1.4 实施地点及规模

(1) 建立百亩核心区:在红塔区高仓镇龙树村委会4组建立11.3 hm2核心区, 玉米品种为‘海禾2号’, 大豆品种为‘改良8157’, 完成同田对比试验、行比试验和大豆新品种筛选试验。

(2) 建立千亩展示区:在红塔区高仓镇龙树村委会4组建立40.6 hm2展示区, 玉米品种为‘海禾2号’和‘会单4号’, 大豆品种为‘改良8157’。

(3) 创建万亩示范区:在红塔区高仓镇、小石桥乡、洛河乡、北城镇、春和镇创建688.3 hm2示范区, 玉米品种以‘会单4号’、‘大天1号’、‘海禾1号’、‘海禾2号’为主, 大豆品种为‘改良8157’。

2 主要措施

2.1 组织保障

省、市、区各级政府重视, 给予经费支持, 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红塔区农业局成立项目领导小组, 强化监督管理职能, 同时成立项目技术实施小组, 明确工作职责, 确保项目实施。

2.2 宣传培训

制定玉米大豆间作栽培技术操作规程, 印发技术资料2万份, 示范区农户培训4次, 累计培训2.5万人次。通过宣传、培训提高了技术措施到位率, 示范区技术措施到位率100%。

2.3 试验研究

在龙树村委会4组项目核心区, 开展玉米大豆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研究。玉米—大豆间作行比试验, 9个处理, 27个小区;3组玉米—大豆间作同田对比试验, 每组面积667 m2;大豆新品种引种观察试验, 品种10个。

2.4 关键技术

(1) 品种选择。核心区玉米品种统一采用丰产性、抗病性较好的大穗型品种‘海禾2号’, 套种抗逆性强、矮杆、早熟的优良品种‘改良8157’。

(2) 统一播种期。5月13—15日统一集中播种。

(3) 统一种植规格。2.2 m开墒为一个播幅, 一个播幅内种2行玉米, 3行大豆, 行比为2∶3, 玉米小行0.4 m, 大行1.8 m, 塘距0.38 m, 每塘留2株, 每667 m2种植3200株, 玉米大行内套种3行大豆, 大豆行距0.4 m, 塘距0.3 m, 每塘留3株, 每667 m2种植9000株。

(4) 科学施肥。根据玉米对肥的需求, 施足底肥, 轻施提苗肥, 重施拔节、孕穗肥。

种肥:每667 m2施1000~1500 kg农家肥, 玉米每667 m2用复合肥10 kg, 硫酸锌1 kg, 大豆每667 m2用复合肥10 kg。每667 m2用敌毒粉1.5 kg防治地下害虫。

苗肥:苗期玉米每667 m2用尿素15 kg, 普钙20kg, 施肥后结合中耕除草, 大豆不需施肥, 只进行中耕除草。

拔节孕穗肥:玉米大喇叭口期每667 m2用尿素25~30 kg, 施肥后结合培土。

(5) 及时防治病虫害。玉米出苗期、七叶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分别用1桶水对20 mL“乐斯本”药液喷雾, 统一防治玉米螟虫和蚜虫;在玉米灰斑病发病初期用5%多菌灵、75%百菌清600倍液、75%三环唑喷雾防治;大豆在鼓荚期用2.5%敌杀死80 mL对水喷雾, 防大豆食心虫。

3 效果与分析

3.1 项目实施情况与产量

(1) 百亩核心区

在龙树村委会4组建立百亩核心区, 海拔1800 m, 实际完成面积11.3 hm2, 涉及农户145户, 玉米品种统一为‘海禾2号’, 间种大豆品种‘改良8157’, 配套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 科技措施培训到位率达100%, 2009年9月8日和10月11日, 玉溪市农业局组织专家分别对大豆和玉米进行现场验收, 在百亩核心区中随机抽取好、中、差田块进行实地实产验收, 验收农户3户, 面积0.1 hm2, 玉米平均单产673.12 kg, 超600 kg指标73.12 kg, 超12.19%, 大豆平均单产38.88 kg, 比70 kg指标减31.12 kg, 减44.46%。 (表1)

(2) 千亩展示区

在龙树村委会四组建立千亩展示区, 海拔1750~1850 m, 实际完成面积40.6 hm2, 玉米品种为‘海禾2号’、‘会单4号’, 大豆品种为‘改良8157’, 涉及农户156户, 配套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 科技措施培训到位率达100%。经玉溪市农业局组织专家进行现场验收, 玉米加权平均单产588.39 kg, 比600 kg指标减11.61 kg, 减1.94%, 大豆加权平均单产30.23 kg, 比60 kg指标减29.77 kg, 减49.62%。 (表2)

(3) 万亩辐射区

在红塔区高仓镇、小石桥乡、洛河乡、北城镇、春和镇建立万亩辐射区, 实际完成面积688.3 hm2, 玉米品种以‘会单4号’、‘大天1号’、‘海禾1号’和‘海禾2号’为主, 大豆品种‘改良8157’, 涉及农户9123户。配套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 科技措施培训到位率达9 5%。经玉溪市农业局组织专家进行现场验收, 玉米加权平均单产577.72 kg, 超550 kg指标27.72 kg, 超5.04%, 大豆加权平均单产33.46 kg, 比40 kg指标减6.54 kg, 减16.35%。 (表3)

3.2 效益分析

(1) 经济效益

百亩核心区11.3 hm2, 加权平均单产玉米673.12 kg, 大豆38.88 kg, 按2009年市场价玉米1.6元/kg、大豆4元/kg计算, 玉米大豆间作每667 m2产值1232.51元, 扣除生产成本685元, 每667 m2纯收入547.51元, 百亩核心区纯收入9.28万元, 净种玉米平均单产580.55 kg (表4) , 每667 m2产值928.88元, 扣除生产成本703元, 每667 m2纯收入225.88元, 玉米大豆间作比净种玉米每667 m2产值增321.63元, 增142.39%, 百亩核心区农户新增纯收入5.45万元;千亩展示区40.6 hm2, 加权平均单产玉米588.39 kg, 大豆30.23 kg, 玉米大豆间作每667 m2产值1062.34元, 每667 m2纯收入377.34元, 千亩展示区纯收入22.96万元, 玉米大豆间作比净种玉米每667 m2产值增151.46元, 增67.05%, 千亩展示区农户新增纯收入9.22万元;万亩辐射区688.3 hm2, 加权平均单产玉米577.72 kg, 大豆33.46 kg, 玉米大豆间作每667 m2产值1058.19元, 每667 m2纯收入373.19元, 万亩辐射区纯收入385.32万元, 玉米大豆间作比净种玉米每667 m2产值增147.31元, 增65.22%, 万亩辐射区农户新增纯收入152.10万元。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2) 社会效益

项目示范区以点带面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项目的顺利实施不仅使项目区农户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而且带动和辐射示范区周围1333.3 hm2的玉米生产, 从而促进红塔区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

(3) 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区域推广使用丰产性、抗病性好的优质玉米品种‘海禾2号’和抗逆性强、矮杆、早熟的优良大豆新品种‘改良8157’, 采用生物多样性间种新技术, 增施农家肥, 减少农药、化肥用量, 减少环境污染, 充分利用大豆根瘤菌固氮作用, 有效改善土壤理化结构, 达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延长土地使用年限。

(4) 病害控制效果

玉米大豆间作增产技术项目的实施, 充分利用不同作物 (高棵作物与矮棵作物) 按一定规格间作, 形成立体田间小气候, 有效控制病害发生, 减少农药用量, 降低成本, 减少环境污染。

4 小结与讨论

(1) 通过项目的实施, 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玉米大豆间作增产栽培技术, 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降低生产成本, 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科技人员。

(2) 通过项目的实施, 使示范区农户新增纯收入152.1万元。项目带动了示范区周围1333.3 hm2玉米生产, 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云南省粮食作物间套种高产栽培技术项目提供科学依据, 为今后玉米大豆间作增产技术项目的示范推广奠定基础、提供经验。

(3) 根据市场价格分析, 收干大豆和收鲜豆粒价格基本一样, 因此收鲜豆粒亩产值更高, 如果能将大豆鲜粒与厂家直接销售, 该项目将产生更显著经济效益, 项目更有推广价值。

柴胡大豆间作套种技术 第7篇

柴胡在旱地里采用露地直播, 一直存在出苗率低, 通过几年的种植并结合周边药农的实践经验, 总结出柴胡大豆套种技术, 该技术充分利用6月—8月雨水充足、气温高, 套种大豆作物遮阴等条件, 解决大田直播柴胡保全苗困难等问题。而且柴胡套种大豆不影响当年大豆产量, 既能确保年年有收益, 又合理利用了土地。具体栽培技术如下:

1 选地整地

1.1 选地

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沙壤土或缓坡山地种植, 凡黏重、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块不宜种植。前茬作物可以选择玉米、高粱、谷子等。

1.2 整地

地选好后, 播种大豆前一定要深耕、多施肥, 因套种柴胡后不能深耕和施底肥, 可利用前作物深耕后效和肥效, 来满足柴胡生长发育对土壤环境条件和养分的需要。因此, 深耕25 cm以上, 结合深耕, 每0.067 hm2施人优质、腐熟的农家肥4 000 kg、磷酸二铵15~20 kg, 硫酸钾型复合肥30 kg。

2 大豆的种植及管理

2.1 大豆的种植

大豆春播期一般为4月底—5月初, 播深4~5 cm, 播量3~4 kg/0.067 hm2。品种可用适合当地的品种, 株行距应依品种而定。大豆植株高大、分枝多的品种种植密度偏低, 分枝少、独秆类型品种要密植。一般大豆种植株行距为 (12~15) cm×50 cm, 密度为8 000~10 000株/0.067 hm2。

2.2 大豆的田间管理

大豆的田间管理按正常管理进行, 但除草时不能用除草剂, 必须人工除草。

3 柴胡播种技术

3.1 选地

选择已种大豆的地块进行套种。利用大豆茂密的枝叶形成天然的遮阴效果, 为柴胡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3.2 选种与种子处理

3.2.1 选种

选用两年生柴胡所产的新种子。

3.2.2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有3种方法:一是机械处理种皮。利用细沙与种子搅拌磨去部分外皮, 或用碾米机去外皮, 使种皮破损、吸水, 可提早出苗;二是药剂处理:用质量分数0.8%~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0 min, 可提高出苗率15%;三是温水浸种:用30℃~40℃温水浸种8~12 h, 捞出后与3份湿沙混合, 在20℃~25℃条件下催芽7~10 d, 有少部分种子裂口时播种。

3.3 播种时间及方法

3.3.1 播种时间

柴胡出苗时间长, 雨季播种原则为:宜早不宜晚, 宁可播种后等雨, 不能等雨后播种。一般5月底—8月上旬可以播种, 最佳时间为6月上旬—7月上旬。

3.3.2 播种方法

采用条播或均匀撒播, 每0.067 hm2用柴胡种子3~4 kg。播前用工具顺垄浅锄一遍, 除去杂草, 将地耙平, 然后用手将种子均匀撒播或用自制播种滚筒播种, 因柴胡籽颗粒小而轻, 所以手撒可分2~3次来回撒播, 第1次撒播占总数1/2或1/3, 分2次或3次将种子均匀撒完为止。因种子在地表, 种后必须石磙镇压或人工踩。做到上虚下实, 以利发芽出苗。

4 柴胡的田间管理

4.1 间苗

当年大豆作物秋收后, 进行1次间苗, 株距不宜过密, 一般株距为3~4 cm, 以防苗木之间互相拥挤、遮光、互相争夺水分、养分。

4.2 施肥

柴胡的施肥原则:以有机肥为主, 化学肥料为辅, 前茬作物大豆播种前施足有机肥, 不仅提供土壤养分, 还能疏松土壤, 促进柴胡根部下扎;柴胡播种前, 结合大豆中耕, 每0.067 hm2施人磷酸二铵30 kg。保证前茬作物追肥和底肥, 达到一肥两用的效果。以后的每年6月下旬—7月初, 结合割薹每0.067 hm2施含磷钾肥为主的复合肥20 kg, 花果期每0.067 hm2施磷钾肥20 kg。

4.3 中耕除草

当年大豆收获后, 根据田间苗情, 中耕1次。如果田间苗小, 人工拔除田间杂草即可;以后每年春季, 柴胡返青后浅锄1~2次。起到除草、保墒双效;5月以后, 随着柴胡秧苗长大, 田间封垄, 可抑制杂草生长。不用下锄。

4.4 打顶

在大豆地套种的柴胡, 第1年基本不用专门管理;在秋季收割大豆作物时, 尽量不要重车碾压柴胡苗。第2年后, 不采种的地块, 为了提高根的产量和质量, 柴胡进入花蕾期进行打顶, 当部分花蕾开始出现, 开始打顶, 分2~3次进行打顶。

4.5 排水

柴胡是耐旱植物, 怕涝和田间积水, 易发生根腐病。因此, 雨涝时应及时疏沟排水。

5 病虫害防治

5.1 虫害防治

黄凤蝶:以幼虫危害叶、花蕾。可用人工捕杀, 或用90%敌百虫800倍液, 每隔5~7 d喷1次, 连喷2~3次。

赤条蝽象:成虫和若虫吸取枝叶汁液, 使植株生长不良。选用质量分数40%乐果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喷雾防治2~3次。

5.2 病害防治

锈病:主要危害茎叶, 叶面出现黄色病斑。5月—6月开始发病, 雨季发病严重。管理不当, 氮肥过多, 植株徒长, 都易发病。防治措施:及时清除病残枯叶, 并集中烧毁;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

根腐病:发病初期支根和须根变褐腐烂, 逐渐向主根扩展, 主根发病后, 根部腐烂, 只剩下外皮, 最后成片死亡。防治措施:用质量分数5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灌根防治, 并增施磷钾肥, 促进植株生长健壮, 增强抗病能力。

斑枯病:主要危害叶片, 病斑呈圆形或近圆形, 灰白色, 边缘色深, 上生黑色小点, 严重时叶片上病斑连成一片, 植株枯萎死亡。防治措施:发病初期喷1∶1∶160波尔多液;生长期喷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40%代森铵1 000倍液喷雾防治。

6 采收

6.1 采收种子

第二年以后, 要采收种子就不割薹, 由于抽薹开花不一致, 因此种子成熟时间不同, 一般8月—10月种子成熟。当种子表皮变褐, 籽粒变硬时, 即可收获。要求成熟1穗收1穗, 成熟1株收1株。因柴胡种子随熟随落, 很难做到1次收获。2年生可收种子20~50 kg/0.067 hm2。

6.2 采收根

玉米大豆间作 第8篇

不同作物间作对作物虫害具有一定的防控作用, 有研究已在烟田间作[7], 小麦-辣椒、玉米-辣椒和小麦-玉米-辣椒间作[8], 辣椒-花生、辣椒-大豆、辣椒-玉米间作[9], 辣椒间作玉米、花生、大豆、向日葵[10], 甜玉米与蔬菜以2∶4带型间作种植[11]的研究中得到证实, 但马铃薯与大豆间作防治大豆蚜虫的研究未见报道。目前, 大豆蚜虫防治主要是依靠使用杀虫剂, 但随着杀虫剂的大量使用, 大豆蚜虫的抗药性也越来越重, 这不仅给害虫的防治带来困难, 造成经济损失, 而且也造成环境污染。随着有害生物对各种消灭措施的反应与后果的出现, 人们发现全部消灭有害生物是不能实现的, 从而引发了人们对有害生物进行综合治理的思考。因此, 该研究对早熟马铃薯同大豆间作防控大豆蚜虫进行了初探, 以期探索出安全有效地防控大豆蚜虫的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马铃薯品种:早大白, 早熟品种, 从出苗到成熟60d左右。植株直立, 繁茂性中等, 株高50cm左右, 单株结薯3~5个。

大豆品种:合丰50, 亚有限结荚习性, 株高85~90cm, 秆强不倒伏, 节间短, 结荚密, 尖叶, 紫花, 灰毛, 种皮黄色, 种脐浅黄色, 百粒重20~22g, 需≥10℃活动积温2 300℃左右。

1.2 方法

1.2.1试验设计

试验于2008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试验地进行。设5个间作处理, 即处理1大豆与早熟马铃薯间作比例为2∶2;处理2为6∶6;处理3为8∶8;处理4为16∶16;处理5为32∶32;处理6 (对照) 为大豆单作。每处理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84m2, 12行区, 行长10m, 垄距0.7m。整个生育期, 大豆田及马铃薯田不喷施任何杀虫剂。7月14日, 收获马铃薯。

1.2.2调查项目

7月15日和7月22日分别调查各处理全株大豆蚜虫数量, 采用5点取样法, 每点随机选取连续的10株大豆植株, 计算平均值。秋后测量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 7月15日调查表明, 处理3的大豆田大豆蚜虫数量最少, 与其它处理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7月22日调查, 各处理大豆田内大豆蚜虫数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 且处理1和处理3差异极显著。综合调查结果, 处理3对大豆蚜虫防控效果最好, 大豆蚜虫数量为每50株213.1头。因此, 处理3 (间作比例为8∶8) 能有效降低大豆田内大豆蚜虫的种群密度。由表2可知, 各间作处理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 且处理3产量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比对照增产14.20%。

3 结论

随着农业集约化和机械化的发展, 杀虫剂在农业虫害防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杀虫剂的大量使用, 农作物产品农药残留、害虫产生抗药性、次要害虫再次猖獗等一系列威胁人畜健康、食品安全和环境质量的重要问题相继发生, 导致农业生态系统极不稳定[12]。该文通过研究大豆与早熟马铃薯不同间作比例种植对大豆蚜虫数量及大豆产量的影响得出, 大豆与早熟马铃薯以8∶8比例间作对大豆蚜虫的防控效果最好, 且增产效果最显著。但大豆同早熟马铃薯间作防控大豆蚜虫的机理尚不明确,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素云, 暴祥致, 孙雅杰, 等.大豆蚜对大豆生长和产量影响的试验[J].大豆科学, 1996, 15 (3) :243-247.

[2]王素云, 孙雅杰, 陈瑞鹿, 等.大豆蚜虫对大豆的危害与防治[J].植保技术与推广, 1994 (2) :5-6.

[3]吕利华, 陈瑞鹿.大豆蚜有翅蚜产生的原因[J].昆虫学报, 1993, 36 (2) :144-149.

[4]高红秀.大豆蚜 (Aphis glycines Matsumura) COⅡ基因克隆及其天敌检测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006:1-56.

[5]李长锁.哈尔滨地区大豆蚜越冬和迁飞扩散习性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008:2.

[6]戴长春.大豆蚜 (Aphis glycines Matsumura) 种群动态及天敌控制作用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005:2.

[7]侯茂林, 王福莲, 万方浩.栽培措施对烟田前期烟蚜和烟蚜茧蜂种群数量的影响[J].昆虫知识, 2004, 41 (6) :563-565.

[8]锅振升, 崔保伟.3种间作套种模式对朝天椒田间生态及产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 2011, 50 (23) :4825-4827.

[9]祖艳群, 胡文友, 吴伯志, 等.不同间作模式对辣椒养分利用、主要病虫害及产量的影响[J].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8, 26 (4) :412-416.

[10]字淑慧, 王丽, 钟禄, 等.不同间作模式对丘比辣椒病虫害的影响[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6) :733-739.

[11]安昕, 代平, 吴伯志, 等.甜玉米间作蔬菜对主要病虫害的控制作用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26 (4) :449-453.

玉米大豆间作 第9篇

1 江西果业发展概况

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境内除北部较为平坦外,东西南三面环山,中部丘陵起伏,自然条件优越,果业资源丰富,以柑桔为主导,呈现“南桔北梨中柚”果业发展的战略布局[1,2,3]。2011年全省果园面积达到38.16万hm2,水果总产量达到387.65万t。其中,柑橘类果园面积30.8万hm2,产量356.71万t;梨园2.64万hm2,产量13.48万t。2011—2013年[4],3年间每年新增果园面积分别为1.34万、1.49万、1.52万hm2。新垦果园的土壤主要为酸性红壤,土壤酸贫瘠薄,质地坚硬,容易板结成块。果树种植行距5 m左右,中间空地较多[5]。新垦果园前期1~3年内基本上以投入为主,可以与其他经济作物进行间作套种,以补充收入不足。

2 配套栽培技术

2.1 优良春大豆品种选择

江西省新垦果园土壤酸贫瘠薄,质地坚硬,容易板结成块。生产上应选择能够耐贫瘠、耐酸性、根系发达、根瘤菌多、抗倒伏的春大豆品种与幼龄果园进行间作套种。此外,还要求春大豆品种高产、品质优、生育期适中。依据多年的试验与生产实践经验,适合于江西省新垦果园间作春大豆的优良品种主要有天隆一号、天隆二号、中豆40、中豆39等,其主要农艺性状见表1。

2.2 合理密植

因新垦红壤幼龄果园土壤肥力较差,间套作春大豆时必须增加种植密度,通过合理的群体结构弥补土壤肥力的不足,从而使春大豆截获到更多光能,提高光能利用率,促进产量的形成。经过多年的田间试验,确定了江西省红壤幼龄果园间套作春大豆最适的种植密度,按净作面积计算种植密度为37.5万~52.5万株/hm2。

2.3 适期播种

江西早春雨水较多,气温低不稳定,不利于春大豆播后出苗。红壤幼龄果园间作春大豆,春大豆茬后基本空闲,所以春大豆播种时期可适当放宽些。一般在4月中旬播种,这时候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土壤温度较高、墒情好,春大豆播种后出苗快,易达到一播全苗、出苗整齐且壮实,增强豆苗的抗病性,从而促进大豆苗期植株健旺生长。

2.4 机械化带状播种

越冬前对红壤幼龄果园进行一次深翻松土作业,翌年开春后使用旋耕机旋耕整平并灭除杂草,然后再播种春大豆。采用大豆播种机(1GNQ-140JBF型旋耕播种施肥机,南昌旋耕机厂有限公司制造)播种春大豆,可以一次作业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和镇压等多项作业,播种质量好,出苗整齐,节省种子,也减少了田间间苗工序,减少劳动力投入,有效降低种植成本,大幅度提高作业效率。根据红壤幼龄果树行距5 m,新植1~2年的果园可在果树行间间作8行春大豆,大豆行间距40 cm,边行春大豆与果树距离80~100 cm,以不妨碍果树管理为宜;3年以上幼龄果园,可在果树行间间作4行春大豆。2013年、2014年连续2年在江西省进贤县前坊镇万家村和和平村各自实行13.33 hm2红壤幼龄果园间作春大豆机械化播种技术示范,1台播种机1 d可以播种2.66~3.33 hm2,作业效率是传统人工播种的几十倍,用种量减少15 kg/hm2,一次播种即可达到苗齐苗壮,省去间苗、补苗工序,减少人工投入30~45个/hm2,节约种植成本2 700~3 600元/hm2。2012—2015年,在江西省进贤县、鄱阳县、崇仁县等地进行新垦果园间作春大豆机械化栽培种植技术试验与示范,间作春大豆平均产量在1 575~2 220 kg/hm2(表2)。

2.5 重施基肥,巧施追肥

在开春后,施用复合肥450 kg/hm2作为基肥,均匀撒施于幼龄果树行间地面,浅翻整地让肥料与土壤充分结合,再播种春大豆;在大豆封行前,追施尿素112.5 kg/hm2与氯化钾150 kg/hm2,2种肥料先混均后撒施于春大豆行间,然后人工中耕培土及除草,减少雨水对化肥的淋失作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也有利于大豆根系生长增强抗倒伏性。花荚期进行叶面追肥1~2次,使用0.3%硼酸、0.3%磷酸二氢钾、2%尿素混合液450 L/hm2对大豆叶片进行均匀喷雾,有利于保花保荚、促进鼓粒、增加百粒重,提高产量和品质。

2.6 统防统治

4—7月在春大豆与果树共同生长期间,要做到统一田园管理、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连片防治。目的是在果园病虫草害防治管理过程中,兼顾春大豆的病虫草防治,做到统防统治。这样就能够防止果树树冠下滋生杂草,防止果树害虫红蜘蛛、蚜虫、卷叶虫蛾、金龟子、螨、蚧、粉虱类等转嫁为害春大豆,同时也减少了果树病虫害滋生温床,有利于减少防治次数、降低防治成本、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工作效率。在果园与春大豆统防统治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果树与春大豆病虫草害防治时,使用的农药的通用性和用药量,避免农药与用量的使用不当而造成药害现象发生。

3结论

“十二五”期间,江西果业蓬勃发展,利用红壤幼龄果园发展间作春大豆种植生产,可补充果园前期收入不足的短板。通过采用优良春大豆品种、37.5万~52.5万株/hm2的合理密植、机械化条播带状播种、重施基肥巧施追肥、果园与春大豆病虫草害统防统治等技术的集成与试验示范,幼龄果园间作春大豆产大豆1 575~2 220 kg/hm2,扣除成本,增加经济效益3 600~5 250元/hm2,经济收益良好。红壤幼龄果园间作春大豆机械播种技术为江西省新垦幼龄果园实行间作套种春大豆提供了很好的种植模式,具有较大的推广潜力。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农业厅.江西省果业发展现状与措施[J].中国果业信息,2009,26(9):43-45.

[2]王美清,黄长林,余艳锋.江西苏区果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6):135-138.

[3]许晶晶,周军,管珊红,等.江西省橘类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现状与对策[J].南方农业学报,2014,45(8):1514-1518.

[4]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2014.

上一篇:系统选型方法下一篇:金属制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