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颈椎病范文

2024-09-10

老年性颈椎病范文(精选5篇)

老年性颈椎病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6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中男34例, 女12例;年龄62~76岁, 平均年龄66.8岁;病程8~72个月, 平均病程24个月。其中24例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后纵韧带骨化所引发的颈椎管狭窄症, 其余22例为颈椎多节段退行性不稳伴颈椎管狭窄所引发的颈椎管狭窄症。32例 (69.6%) 患有其他老年慢性疾病, 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所有患者手术过程中均无死亡或脊髓损伤、血管损伤。

1.2 影像资料

46例患者手术前进行颈椎常规位 (正侧) 片、过伸过曲位片和MRI检查, 少数进行CT等检查。通过检查X线片发现, 所有病例颈椎均有退行性病变, 颈椎管宽度平均为9.4mm。通过MRI显示:脊椎病变涉及C3~C7节段, 1节段病变为22例, 2节段病变为11例, 3节段病变8例, 其余5例为4节段病变。

1.3 手术适应证及方法

颈前路骨化后纵韧带切除减压配合钢板内固定以及植骨术适应证[2]: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症、椎间盘退变后凸畸形症、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椎板切除配合钉捧内固定以及植骨融合术适应证:60岁以上的严重颈椎管狭窄症、多节段颈椎病、多节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先天性颈椎管狭窄症。手术优先选择颈前路骨化后纵韧带切除减压配合钢板内固定以及植骨术, 难度较大、较复杂者可采用颈后路椎板切除配合钉捧内固定以及植骨融合术。

1.4 疗效判定标准

术前术后均采用JOA评分标准, 根据手术前以及手术后6个月的MRI影像图片对颈椎管矢状径测量并进行评价。JOA的术后改善率 (RR) 的计算方法为: (术后分-术前分) / (17-术前分) ;RR值≥75%为优, 50%~74%为良, 25%~49%为可, <25%为差。

2 结果

术后对全部患者进行随访9~24个月, 平均随访17.6个月。术前患者的JOA评分为5~10分, 平均7.7分;手术后1个月随访JOA评分为9~14分, 平均12.6分;手术后6个月随访JOA评分为10~16分, 平均14.6分, 术前术后JOA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术后改善率为优32例, 良11例, 可2例, 差1例, 总体优良率为93.5%, 有效率为97.8%, 骨性百分之百愈合。术后颈椎管矢径从9.4mm恢复至15.7m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 多种职业由于工作状态引起颈椎长期不能保持正常形态, 导致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针对颈椎病的研究提出, 颈椎管狭窄应及早治疗, 且治疗的最佳时机应在神经受损之前。针对老年患者, 应遵循以下几点:术前认真评估、彻底为脊髓减压、尽量使用自体骨移植、高效完成手术。临床常用手术方式分为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前路手术较为简单快捷, 适合于相对简单的病情, 主要目的是祛除导致神经与脊髓压迫的增生骨质或其他压迫物;而后路手术适合于相对复杂的病况, 主要目的是扩大椎管[3]。至于使用何种手术方式, 需要通过认真评估椎管造影, 分析椎管情况后确定最佳的手术方式。针对老年颈椎管狭窄病况, 多数颈椎退变比较严重, 而且为多脊椎节段病变并伴随椎管前后受压。一般来讲, 3个或以上节段病变或严重椎管狭窄应考虑后路手术。但后路手术容易存在椎管过于扩大引发颈椎不稳定, 从而导致颈椎变形或滑椎发生。因此后路手术需要同时使用钉棒固定以及植骨方可确保颈椎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 对于老年颈椎管狭窄症患者, 选择使用正确的手术方法、减压得当、伴以牢靠的固定方法, 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手术效果。

摘要:目的 对老年颈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评价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46例老年颈椎管狭窄症的不同手术方案 (颈前路骨化后纵韧带切除减压配合钢板内固定以及植骨术;颈后路椎板切除配合钉捧内固定以及植骨融合术) , 在术前以及术后均采用JOA评分进行评估。结果 对46例患者进行9~24个月的术后随访, 平均随访17.6个月。术前JOA评分为5~10分, 平均7.7分;手术后6个月随访JOA评分为10~16分, 平均14.6分, 术前术后JOA分值有显著差异 (P<0.01) 。JOA术后改善率为优32例, 良11例, 总体优良率为93.5%, 骨性百分之百愈合。结论对于老年颈椎管狭窄症使用手术治疗, 只要术前确定合适的手术方法, 术中进行充分减压以及固定牢靠, 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手术效果。

关键词:老年颈椎管狭窄症,手术,韧带骨化

参考文献

[1]藏磊, 刘忠军, 党耕町, 等.颈椎病伴椎管狭窄手术入路的选择[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 14 (9) :653-656.

[2]李晓彬, 刘展亮, 丘靖.老年人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J].颈腰痛杂志, 2008, 29 (2) :174-175.

老年颈椎病症状多 第2篇

有一天,张老汉去朋友蓝医生家串门,在闲聊中谈到了自己的症状。经验丰富的蓝医生分析,这些症状可能是颈椎病引起的,建议张老汉去医院拍一张x光片确诊一下。听从朋友的劝告,张老汉去医院拍片检查,发现除有一般颈椎病表现外,还可见椎管狭窄的征象,证实了蓝医生的分析。

人上年纪后。机体会发生一系列退行性改变,颈椎病就是颈椎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此时,由于颈椎体后缘及颈椎体侧面钩突关节长了骨刺,骨刺侵入椎间孔,使神经根受到压迫,引起后枕、肩、颈及上肢的疼痛、麻木等症状。如果变性的椎间盘向后突向椎管,或椎体后方的骨刺,小关节增生,黄韧带肥厚、钙化,甚至椎板增厚,造成颈椎管腔狭窄,压迫了脊髓,此时的主要症状不仅有肩臂麻木,还有下肢无力、排尿功能轻度障碍等症状。

当然,不是所有的颈椎病人都像张老汉这么典型。有的人肩臂也不麻木,只有单纯的腿无力,有的表现为一腿先无力,也有的两腿都无力,患病轻的仍能行走。

老年性颈椎病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均来自我院住院患者, 均为非手术病例, 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56例。A组男21例, 女35例;年龄50~83 (62.6607±9.6376) 岁;病程3周~15年;B组男24例, 女32例;年龄50~80 (62.4286±9.4539) 岁;病程16d~13年;C组男27例, 女29例;年龄50~83 (62.1071±9.2041) 岁;病程20d~16年。3组均不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感染、严重的肝肾疾病, 近3个月内无外伤及手术史。3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进行诊断[1]:颈源性眩晕和猝倒史, 且能除外眼源性及耳源性眩晕;个别患者出现自主神经症状;旋颈诱发试验呈阳性;X线显示椎节不稳及钩椎关节增生。

1.3 方法

1.3.1 A组

参麦注射液50ml+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 每天1次;舒血宁注射液10ml+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 每天1次;胞二磷胆碱0.5+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 每天1次。

1.3.2 B组

参麦注射液50ml+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 每天1次;舒血宁注射液10ml+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 每天1次。

1.3.3 C组

舒血宁注射液10ml+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 每天1次。

1.3.4 注意事项

观察期间有严重的眩晕、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者, 可酌情给予20%甘露醇125ml静脉滴注, 每天1~2次。如出现严重的感染、休克及血压、血糖明显增高等表现者, 可用西药对症处理。

1.4 观察指标

3组7d为1个疗程, 连用2个疗程。治疗前后主要症状 (眩晕) 、伴随症状 (头痛、耳鸣、恶心呕吐、失眠、健忘等) 及体征 (肩胛上区的压痛、屈颈试验和臂丛牵拉试验) 的变化。

1.5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指导原则》[1]中疾病疗效判定标准制定。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能正常活动及工作, 或主要症状及体征积分减少≥95%以上。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稍有轻度不适, 未影响正常工作, 或主要症状及体征积分减少70%~95%。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减轻或改善, 或主要症状及体征积分减少30%~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无变化, 或主要症状及体征积分减少<30%。计算公式 (尼莫地平法) 为:[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和C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和C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A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是因为钩椎关节增生、颈椎失稳或小关节错位、后关节松动或移位等原因刺激椎动脉, 导致椎动脉痉挛, 狭窄, 并因此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临床上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颈痛、颈部活动受限, 伴有头痛、头晕、耳鸣、视力异常、听力减退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同时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 导致椎动脉弹性减退, 颈椎间盘变性等造成椎间隙狭窄, 引起椎动脉受压扭曲变形, 导致血液循环变差血流缓慢并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而产生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

祖国医学将其归为“眩晕”、“痹证”范畴。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涩则病积, 善病巅疾”。巅疾, 头痛眩晕之意。又如《灵枢·大惑论》云:“邪中于项, 因逢其身之虚, 其入深, 则随目系, 以入于脑, 入脑则脑转, 脑转则引目系急, 目系急则弦以转矣。”

《景岳全书·眩运》中指出:“眩晕一证, 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了”无虚不作眩”是眩晕的基本病机, 在治疗上认为“当以治虚”为主。根据中西医对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提出益气活血是该病的基本治疗原则, 应贯穿在该病治疗的始终。益气活血中药有降低血脂, 降低血液黏稠度, 改善血液动力学;抗凝聚、抗血栓形成, 抗自由基损伤, 保护血管神经, 改善血管通透性和微循环障碍;增加颈总动脉、椎—基动脉血流量, 降低血管阻力, 改善脑血流量, 纠正缺血的作用[2]。胞二磷胆碱可降低脑血管阻力, 增加脑血流量, 增加脑细胞氧耗, 降低高血脂和血小板黏滞, 改善脑血流量及脑组织代谢。有报道用胞二磷胆碱治疗脑卒中和脑动脉硬化, 70%的颅内血流量增加[3]。胞二磷胆碱可促进脑代谢, 增加颈动脉的血流量[4], 文献报道胞二磷胆碱合用西其汀治疗可使眩晕、共济失调等症状的改善明显加快, 提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5]。

对16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对比研究显示, A组益气活血法加胞二磷胆碱疗法临床疗效最好, A组总有效率为96.43%, B组与C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93%和73.21%。从临床症状、体征来看, A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的改善, 且优于B组和C组。因此, 可认为中医益气活血法加胞二磷胆碱治疗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98-99.

[2] 张桂娟, 马民.益气活血法治疗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 (5) :701-703.

[3] 张伟中, 贾立红, 袁光, 等.椎动脉型颈椎病与螺旋CT、彩超及颈椎横突孔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9) :48-49.4陆永军.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J].2012, 19 (23) :158-159.

老年性颈椎病 第4篇

【关键词】常规牵引;颈部康复操;颈型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255.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5-0109-02

颈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是颈椎病早期病变,难以治愈,易复发,使患者生活质量大幅度降低。目前在治疗颈型颈椎病时,手术和牵引是常用手段,各具效果。但老年颈型颈椎病患者身体机能降低,身体耐受力差,手术难以实施。因此牵引成为治疗老年颈型颈椎病的主要手段。笔者以41例老年颈型颈椎病患者为例,采取常规牵引联合颈部康复操训练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75例研究对象均于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断,与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中颈椎病诊断标准[1]相符,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未合并其他颈部疼痛疾病,认知功能良好,无老年痴呆、精神性疾病患者。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41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8.1±1.3)岁,病程3个月至8年,平均病程(3.1±1.0)年;对照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9.2±1.7)岁,病程3个月至9年,平均病程(3.6±1.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颈椎牵引治疗,患者取坐位,以枕颌牵引带悬吊颈椎,行纵轴牵引,根据患者耐受力适当调整牵引重量,每次5~10kg,每次30~60min,每天一次。观察组患者在颈椎牵引同时,并行颈部康复操训练。颈部康复训练操,①患者取站立位,双足分开与肩同宽,挺胸收肩,头部正中,下颌微微收起,做前后伸屈、左右侧屈、左右旋转,低头时,下颌贴向胸口,侧摆时,耳朵贴近肩部,每个动作6~8次;②肩部运动,上提双肩,肩部向后旋转运动,每次持续1~2min;③行抗阻头部活动,双手扣于头顶,适当添加负荷。如头部后仰时,双手向前扳,颈部肌肉处于缓慢乏力状态,依次完成后仰、低头、左右侧摆等活动,持续2~3min;④头部按顺逆时针旋转,连续2min,逐渐放松颈部肌肉;⑤肩颈松摇。患者双手握拳置于胸前与肩部,头转向左侧,双肩用力向外牵拉,外展上臂部至肩部,连续4次;随后头部转向右侧,肩部外展,连续4次;⑥患者休息时,取合适颈枕,高度适宜,躺卧取中立位。患者每天训练2次以上,每次20~30min。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

1.3 评价指标[2] 治疗3个月后,采取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评估患者临床症状变化,包括患者的主观症状、适应能力、临床特征等,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症状越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价患者颈椎疼痛程度,计0~10分,由患者根据自身疼痛程度指出相应数字,分数越高,颈椎疼痛越严重。

1.4 疗效评价[3] 治愈:患者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恢复正常,正常工作和生活;显效:症状、体征改善明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有效:症状、体征减轻,功能部分恢复,能参加一般工作;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功能未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使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P<0.05为差异具有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7.6%,对照组总有效率76.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CASCS评分及颈椎痛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CASCS评分较治疗前增加,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早期表现,此时颈型颈椎病患者椎间盘正处于早期退变状态,存在纤维环结构破坏、椎间盘软组织轻度膨出及椎骨骨质轻度增生症状,此时患者神经、血管组织未受到实质性压迫,但会对患者神经感觉产生一定刺激,致颈椎疼痛,颈部功能障碍。通常颈型颈椎病的发生,主要原因是颈椎平衡失衡,因此在治疗颈型颈椎病时,需缓解患者颈椎疼痛,恢复患者颈部功能,缓解肌肉痉挛。

牵引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主要措施,通过对肌肉和韧带的作用,以外力对病变组织进行拉力,以此延伸并分离软组织,减轻患者充血、水肿组织,缓解神经压迫,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单纯牵引可在近期内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远期疗效不佳,易复发。因此在对患者采取牵引治疗时,联合颈部康复操训练。颈部康复操训练是通过手法干预患者颈部病灶,促进颈椎部血液循环,帮助患者纠正颈部不良姿势,改善患者颈椎关节功能,同时颈部康复操训练,加强患者颈椎、肩部功能锻炼,行肌肉和韧带锻炼,可稳定患者颈椎力学的平衡性,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采取牵引联合颈部康复操训练,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颈椎疼痛,效果显著。

在实施颈部康复操训练时,需联合肩部和颈部共同锻炼,两者功能锻炼自然融合,并适当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由患者自身能力确定锻炼次数和时间,且随着患者功能恢复,逐渐增强功能锻炼强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总而言之,常规牵引联合颈部康复操训练治疗老年颈型颈椎病取得显著疗效,可明显缓解患者肌肉痉挛,促进患者颈椎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刘晓亭,董宝强,王晓红,等.颈部功能锻练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意义[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3):462-464.

[2]王国基,王国军,杨翊翔,等.中老年人颈椎病运动疗法康复效果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6):564-565.

[3]冯爱春,褚春华,曹靓,等.牵引联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12例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5):378-379.

老年性颈椎病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治疗的中老年胸腰椎体病理性骨折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5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手术方法

治疗组:术前常规进行X线、CT或MRI检查,了解病变节段椎体具体情况,在其体表皮肤上进行相关标记。常规备皮,按需准备手术器械。穿刺点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患者取俯卧位,在其胸部两侧和髂嵴下垫软枕,使腹部悬空。应用心电监护仪器,实时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采用椎弓根入路,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确定椎弓根的体表位置,常规消毒、铺巾。穿刺点位于患椎棘突旁开2~3 cm处,正位透视下置入l枚穿刺针,针尖位于椎弓根体表投影外上缘(左侧为10点钟位置,右侧为2点钟位置),穿刺角度与人体矢状面成15°~20°角。正位透视下针尖位于椎弓根影内侧缘、侧位透视下至椎体后缘;经一侧椎弓根入路,至椎体中前1/3;撤出穿刺针针芯,将搅拌均匀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用1 m L皮试用广口注射器注入, 注入骨水泥量在1.5~3 m L, 透视下证实骨水泥弥散情况良好后,撤出穿刺针,穿刺点压迫止血,无菌敷料包扎。

对照组: 术前准备及穿刺针置入方法同治疗组。将穿刺针经一侧椎弓根入路,置入至椎体中前1/3;撤出穿刺针置入导针。沿导针方向凿出通道,撤出导针,置入球囊,持续透视下注入造影剂,缓慢扩张球囊,椎体高度恢复满意后抽出造影剂、撤出球囊,采用骨水泥推杆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4.5~5.0 m L。透视下证实骨水泥弥散情况良好后, 撤出骨水泥推杆。穿刺点压迫止血,无菌敷料包扎。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

术后平卧2~4 h。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了解其双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等情况;术后第1天复查患处正侧位X线片 , 对骨水泥分布情况进行评价,嘱患者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并在围腰保护下开始练习下床行走, 治疗期间嘱患者忌服非甾体药物。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骨水泥注入量;观察并记录所有手术过程中X线照射次数; 应用VA评分标准评定疼痛程度,其中0分为无痛,10分为最严重, 分别记录所有手术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的VAS评分;通过X线评价骨水泥渗漏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完成, 两组患者PVP技术操作成功率均为100%。

2.1 手术时间及骨水泥注入量比较

治疗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骨水泥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手术治疗前后 VAS 评分的变化情况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VA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 1.71,P > 0.05)。术后3 d治疗组VAS评分与对照组VA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80,P > 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后3 d改善情况一致。见表3。

2.3 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心跳呼吸骤停、无骨水泥进入椎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在骨水泥注入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一过性反应,经麻醉师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出现严重骨水泥相关并发症。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我国人均寿命逐渐延长,胸腰椎病理骨折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传统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切开复位固定。但保守治疗需要较长时间,对于老年患者并不适宜,易引起骨量的进一步丢失、肺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增加了治疗的风险;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由于创伤大,风险高,加上患者往往年龄高,耐受能力差,因此临床较少采用[1]。PVP和椎体后凸 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2]问世以来,其不仅具有简单实用、能迅速缓解患者痛苦等的优点[3],而且还能防止病椎的进一步坍塌、变扁,恢复病椎的部分高度及脊柱的功能,并能改善脊柱的后凸畸形,在临床迅速推广应用[4,5];但在临床中PVP和(或)PKP穿刺技术程序复杂,手术时间长,器械繁多、费用昂贵[6],同时由于手术时间长、术中需多次透视确定进针点位置等, 医生在X光射线下暴露时间长,对医生、患者身体辐射较大[7];另外,部分医生追求大剂量的骨水泥灌注,增加了骨水泥的渗漏风险,并且过度骨水泥注入导致病椎的刚度及强度的增加,使相邻椎体的骨折发生率的增高[8]。陈惠国等[9]通过术后3年随访发现,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早期效果确实, 但中期强化椎体高度逐渐降低,疼痛症状不同程度加剧,再骨折比例较高,尤其邻椎退变骨折明显。吴耀等[10]研究显示PVP和PKP均能明显缓解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完全或部分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术后1、2周及1年各时间段的VAS、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李军等[11]通过对PVP与PK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的15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发现,PVP与PK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在缓解疼痛和骨水泥渗漏上无明显的区别,在矫正Cobb角度上,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优越性。最后,临床上就选择单、双侧椎弓根入路骨水泥注入存在一定的分歧, 双侧椎弓根穿刺入路PVP技术优点[12]:骨水泥渗漏率低,骨水泥注入量大。单侧入路优点[13]:手术时间短、患者耐受性更好。有研究显示[14双侧与单侧入路在疼痛缓解、脊柱功能和后凸角度恢复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及经过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单、双侧椎弓根入路PKP均能恢复椎体的刚度和强度[15,16]。

笔者在临床中发现,胸腰椎病理骨折多数为中老年患者,特别以老年患者居多,且均具有以下临床特征:1伴发的基础疾病较多,病情不稳定,多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糖尿病等,需要尽量节约手术时间。2治疗目的明确且单一:缓解疼痛。由于老龄患者预期寿命相对较短,活动量相对较少,对于椎体压缩塌陷后发生的继发性畸形改变如后凸畸形等有较大的接受范围,因此不需要苛求使用球囊恢复椎体原始高度。3多合并骨质疏松,椎体中空现象严重。因此,即使不使用球囊扩张,骨水泥注入过程顺利,且骨水泥在椎体内分散良好,由于未追求大剂量骨水泥注入,并未增加骨水泥渗漏风险。并且,如强行大剂量骨水泥注入并恢复椎体高度, 可导致椎体刚度增加,进而导致邻近椎体发生应力性骨折风险大增。

针对中老年胸腰椎病理骨折患者以上特点,本课题组不断研究和改良PVP手术方式, 采用以PVP穿刺技术理论为指导,采用经一侧椎弓根入路,省略简化造影、气囊加压、骨水泥枪注入等其他操作过程,仅用1 m L皮试广口注射器将骨水泥注入, 注入骨水泥量在1.5~3.0 m L。理论上来讲,注入更多的骨水泥,在疼痛缓解程度上应比少量骨水泥更加明显,持续时间更加长久[17,18]。然而本研究发现 ,改良PVP小剂量骨水泥在减轻患者的胸背部疼痛方面与传统PVP技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手术操作时间、骨水泥使用量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由于手术操作步骤的简化,减免医疗器械球囊、骨水泥推杆等的使用,使患者住院费用明显下降,平均节约住院费用达1/3。研究显示改良小剂量骨水泥PVP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少PVP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缩短了手术操作时间,简化了手术操作步骤,节约医用材料、降低病人的费用, 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了临床疗效。

手术技巧及术后治疗: 用1 m L注射器推注骨水泥过程,要缓慢进行,以骨水泥在“牙膏”期为佳,推注过程中应不断在透视监视下进行,发现骨水泥有渗漏倾向时立即停止推注,待骨水泥稍微凝固后再继续推注;骨水泥凝固前将穿刺针针芯插入穿刺针,并旋转穿刺针数圈,使之与骨水泥彻底分离后再拔出,避免出现骨水泥“拔丝”现象[19]。术后给予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并保持适度活动量。Zafeiris等[20]研究发现,椎体成形术术后再骨折患者其体内25羟-维生素D含量明显低于未发生再骨折患者, 认为维生素D缺乏是PKP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Rad等[21]研究发现椎体成形术术后常规功能锻炼并没有增加再骨折的风险,因此建议进行适当功能锻炼。

综上所述, 改良小剂量骨水泥PVP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腰背部疼痛等症状, 具有手术操作简单、组织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小剂量骨水泥椎体成形术(PVP)方法治疗中老年胸腰椎病理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治疗中老年胸腰椎病理性骨折患者3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0例,采用改良小剂量骨水泥PVP方法;对照组150例,采用传统PVP手术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术中骨水泥使用量、手术时间、器械花费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PVP技术操作成功率均为100%。治疗组每节椎体平均手术时间为(22.23±3.57)min,对照组为(41.25±4.32)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每节椎体注入骨水泥(2.45±0.32)m L,对照组为(4.17±0.57)m 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治疗组VAS评分为(2.47±0.51)分,对照组为(2.51±0.4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小剂量骨水泥PVP治疗方案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少PVP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缩短了手术操作时间,简化了手术操作步骤,节约治疗费用,是治疗中老年胸腰椎病理性骨折安全、有效、可行、值得推广的方法。

上一篇:中学化学创新教育下一篇:社区消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