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德勒范文

2024-07-24

扎西德勒范文(精选12篇)

扎西德勒 第1篇

张仁出生在黑龙江省庆安县农村, 因家里孩子多, 从小就被送人了。但在新家的好景并不长, 不到三年就添了一弟一妹, 从此, 成了“多余人”的他挨打挨骂成了家常便饭。小时候, 张仁从没有笑容, 唯一能让他兴奋的就是学习成绩。1990年, 他考取清华大学的工商管理系, 支撑他完成学业的原因, 除了后来找到的亲生父母, 更多的是社会的资助。

2000年, 张仁去西藏旅游, 在达孜县真正到了藏民居住地, 才发现他们的生活和想象中的相差甚远。这里只有十几户藏民居住, 随处可见的盐碱地, 光秃秃的石山, 衣着破烂的藏民……七八岁的男孩、女孩, 光着屁股在街上跑, 他毫不犹豫地从口袋里拿钱捐给藏民, 却遭到了拒绝。理由是:“我们可以拿这些东西换, 但不能要你的钱, 否则会有要饭的感觉。”为了尊重藏民, 张仁收下了他们精心挑选出的饰品, 心却被刺了一下又一下。他想, 对于淳朴善良的藏民, 既然他们有东西可以换, 那我不如用超值的价钱换他们的东西。

在西藏的有些地方, 每年只有三个半月的耕种期, 所以, 藏民们平常除了诵经就是手工做一些饰品、家具用品等, 而且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他们的快乐、虔诚和祝福, 每一件“作品”都有自己特定的象征和意义。藏民们个个都是工艺品大师, 手工饰品不但精美而且朴实、独特。

就这样, 为了让藏民接受他的资助, 他以高于当地市场价两倍的价钱, 买回来了三十几件首饰、手工艺品。

小藏饰现大商机

2002年, 张仁的贸易公司因为非典生意冷清。闲下来的张仁忽然想到:他还有那么多藏饰品, 不如拿出来处理掉, 然后再拿着这些钱去西藏看看。张仁借用了朋友店面的一角, 摆上了藏饰。想不到的是, 这些饰品 (天珠、玛瑙、松石、蜜蜡、珊瑚、牛骨等) 一上柜台, 就吸引了很多人。

因为时隔两年, 早就忘记了价钱, 所以张仁告诉售货员:“顾客给多少钱, 你就卖多少钱。”结果, 顾客给的价总是超出售货员的预期。张仁萌发了做藏饰的想法。他说:“那时, 我对这些饰品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解, 而且藏饰也没有一个成熟的市场。这在商业圈里可能是一个很不可思议的过程。那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只想把这些饰品换成钱, 然后再去帮助别人, 却发现了一个新的市场。”

之后的几个月, 他一直奔波在北京与西藏之间, 跟地方政府、旅游局、宗教协会接洽, 想注册一个品牌:“扎西德勒”。因为去西藏之前, 张仁跟工商局咨询过, 工商局的人告诉他, 扎西德勒是民族用语, 不给注册。所以费了很多周折, 2003年10月, 在有关部门和相关机构的帮助下, 张仁终于成功注册了。

从借用一角店面到把整个店盘下来, 张仁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 这个店就是现在北京东城区东四大街238号的扎西德勒精品店。

有人看到扎西德勒的生意如火如荼, 就找到张仁, 想开分店, 这使张仁有了做加盟连锁的想法。到2004年夏天, 扎西德勒饰品连锁店已经开了五家。如今, 民族饰品市场发展迅猛, 而张仁的扎西德勒连锁店也迅猛发展到100多家, 业务触角已扩展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

相关链接:

加盟类型:

A.区域代理政策

省级代理80万元, 直辖市50万元, 省会城市35万元, 地级区域18万元, 地级城市8万元, 县级区域4万元。

B.单店加盟

旗舰店150平方米以上, 文化店100-150平方米, 形象店50-100平方米, 标准店15-50平方米, 专柜15平方米以下。

招商政策:

年费制:零加盟费, 年品牌使用费3900元, 品牌保证金9000元, 合同期为三年, 合同期满后返还保证金。

终身制:零加盟费, 零保证金, 终身品牌使用费2万元。

优惠政策:

1.公司允许在经营期间免费调换滞销货 (不影响第二次销售) 。

2.公司负责将产品运至离加盟店最近的地点, 其普通托运 (铁路行包托运、水路行包托运、公路零担托运) 费用由加盟商承担。

3.免费对店主 (营业员) 进行开业前的文化理念培训、产品知识。培训、销售培训, 市场风险及盈利分析等。

4.公司提供专卖店选址指导, 专卖店服务标准化资料, 在经营期间提供营销指导, 定期享有促销企划资料并指导实施。

5.加盟店开业前夕, 公司派专业培训师、专业店长上门带店指导。

6.总部长年负责市场督导、服务质量督导、品牌文化督导等。

7.提供各种节假日宣传海报方案。8.总部负责全方位、多角度的媒体宣传。9.总部定期召开加盟商经验交流会。

祝福祖国,祝福西藏,扎西德勒 第2篇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这是西藏人民的一件大喜事,也是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标志!

岁月如梭,转瞬40年过去了。

今年9月1日,是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大喜日子。带着中央政府的亲切关怀、满载着全国各族人民的美好祝愿,8月27日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为团长的、由52人组成的中央代表团,前往拉萨参加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庆祝活动。代表团副团长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帕巴拉?格列朗杰,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梁光烈。年岁已高的中央代表团副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对这大喜之事在京表示祝贺。

这天的拉萨机场气候宜人,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杨传堂率一班人早早地迎候在机场。当贾庆林等中央代表团首长步出机仓时,上百名藏族农牧民跳起了欢快的热巴舞,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心底的笑容。

刚刚开通的“两桥一隧”工程缩短了从机场到市区的路程,驶过改扩建刚竣工的金珠西路,在离中央代表团下榻处两公里时,欢迎的人群穿着鲜艳的盛装、举着五彩的花束、挥着洁白的哈达,热情洋溢地向代表团招手致意。

据说,市区已经断断续续地下了两个小时雨,在雨中,欢迎的人们热情不减。

贾庆林亲切看望

帕巴拉?格列朗杰

8月28日晚,只休息了一天的中央首长们不顾初上高原的身体不适,贾庆林就去看望老朋友――全国政协副主席、西藏自治区政协主席帕巴拉?格列朗杰先生。

“我代表中央领导同志来看望你,帕巴拉副主席。”

帕巴拉?格列朗杰那宁静的庭院顿时热闹起来。早已在门口迎候的帕巴拉?格列朗杰与贾庆林、***、刘延东、梁光烈亲切握手,并向他们献上洁白的哈达,表达对贵宾的敬意。

“你是西藏宗教界代表人士,真正的爱国爱教。”贾庆林说,“希望你能进一步团结宗教界爱国人士,进一步做好工作。”

“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感谢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关怀。”

宾主手握手,心贴心,品着酥油茶,说着知心话。贾庆林说,我们要加快推动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大力挖掘、保护和弘扬西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尊重藏族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关心西藏,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关心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央将继续大力支持西藏建设,加大对西藏的投入力度。在这一点上,中央决心很大。”“让农牧民富起来,这是最关键的。我们还要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各个方面要一起把工作‘促’起来,尽一切的力量把工作做好。”

“对!齐心协力,把工作做好!”贾庆林深表同意。

那一晚,在和谐的气氛中,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和嘹亮的歌声,几位身着民族服装的藏族青年跳起了弦子舞。客厅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中央领导分别赴各地参加庆祝活动、看望

慰问群众

围绕庆祝活动的安排是紧张又充满了亲情。

8月29日,团长贾庆林带着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对西藏各族人民的巨大关怀和亲切问候,前往日喀则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并向扎什伦布寺僧人发放布施、赠送《大藏经》。

随去的还有刘延东、帕巴拉?格列朗杰。西藏自治区领导杨传堂、巴桑顿珠、王宾宜陪同前往。

这天,日喀则市江当乡隆日村的乡亲们早早地迎候在村口,争相向来自北京的亲人敬献哈达,酒杯里斟满了自家酿的青稞酒。

贾庆林微笑着与乡亲们握手互致问候,村民们为他献上洁白的哈达。后又登上扶贫搬迁户次仁家新建的二层藏式小楼,像久别的亲人一样拉家常。当他了解到次仁家日子过得很好时,十分高兴。他说,小平同志说过,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大力发展西藏经济,特别是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贾庆林得知次仁的二女儿在村办小学当老师时,便询问起村里的适龄孩子是不是都能上学?村小学是不是开展双语教学?贾庆林听过回答后满意地点点头。

临别前,贾庆林向次仁一家赠送了中央代表团从北京特意带来的珍贵礼物,老阿妈接过礼物激动地连声说:“共产党好,共产党好!”

接着,贾庆林又来到了村委会主任索朗家。在他家干净整洁的小院里,贾庆林仔细地询问索朗一家的生产生活情况。索朗说:“我家有18亩地,有50多头牲畜,现在日子过得很好,但在村里我家也只算中上等水平。”贾庆林说,新旧社会两重天,旧西藏广大农牧民过着悲惨的生活,他们留下的是自己的影子,带走的是自己的脚印,再看看今天农牧民的生活又怎能不让人兴奋。临走时,贾庆林还特别嘱咐索朗说,你是村委会主任,又是共产党员,你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全村乡亲们,走上美满幸福的道路。

下午3时许,贾庆林来到扎什伦布寺强巴佛殿,寺内幡幛高挂,法号齐鸣,鼓钹声声。400名僧人高举洁白的哈达和吉祥的“丹格”,以藏传佛教最隆重的礼仪迎接北京来的尊贵客人。贾庆林按照藏族传统礼节,祝愿西藏繁荣昌盛,人民幸福,祝愿扎寺弘扬佛法,护国利民。扎寺民管会常务副主任萨隆?平拉引领大家参观了强巴佛殿和十世**灵塔殿。在十世**灵塔殿,贾庆林、刘延东、帕巴拉?格列朗杰向灵塔献了哈达。在灵塔殿前的院子里,贾庆林向扎寺僧人发放布施,并赠送《大藏经》。

就在当天,***率中央代表团分团赴那曲地区出席了那曲地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会暨2005年那曲羌塘恰青赛马艺术节开幕式,看望了当地干部群众并代表中央代表团向那曲人民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那曲地区以彩车、艺术方队等方式展示40年发展成就,表达了39万那曲人民的喜悦之情和建设美好未来的雄心壮志。数万名群众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赛马啸天,会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回程路上,***看望、慰问了那曲镇13村马尔宗、20村美巴两户农牧民家庭,向他们赠送了礼物。每到一户,***都详细询问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在马尔宗家,他亲切地拉着年近八旬的老阿妈的手,问寒问暖,并祝愿她健康长寿、全家幸福;在美巴家,***亲切地询问美巴的儿子次仁加措,上学了没有、成绩怎么样?当次仁加措回答成绩很好时,他露出欣慰的笑容,鼓励他好好读书,长大后建设美丽家园。

同日,热地率中央代表团拉萨分团来到拉萨市城关区夺底小学和拉鲁湿地,高度评价了西藏的教育工作,并为拉鲁湿地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揭碑。之后看望了原18军离休干部蒋明先和“天下第一道班”离休职工巴恰。

当梁光烈率领的中央代表团山南分团抵达泽当镇时,受到了山南群众的热烈欢迎。2000多名干部群众手捧鲜花与哈达,夹道欢迎来自北京的亲人。文艺工作者弹奏起欢快的乐曲,跳起了独具特色的卓舞。

一到泽当镇,梁光烈来到乃东县昌珠镇克松居委会的两农户家中。当听说拉珠一家靠跑运输和发展家庭副业致富,年收入达到15万元的时候,他说:“你家的可喜变化正说明了西藏自治区成立40年来,党的政策好,西藏农牧区的经济搞活了,农牧民的收入增加了。”在索朗顿珠家梁光烈亲自剥了颗水果糖给他们夫妇,鼓励索朗顿珠尽快富起来,叮嘱他一定要把三个女儿培养成人,争取让孩子们接受高等教育。

随后,梁光烈一行看望慰问了山南各界代表,并与大家共进午餐,合影留念,向山南人民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梁光烈一行还专程来到了山南地区烈士陵园,向烈士纪念碑敬献了花圈,并参观了烈士纪念馆。

在8月31日之前的几天里,贾庆林等中央首长还出席了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开幕式,并参观了西藏博物馆;前去正在修建中的拉萨市柳梧新区的拉萨火车站,详细了解了火车站建设情况,慰问了仍在坚持工作的建筑工人;到大昭寺看望西藏宗教界人士,希望他们继承和发扬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影响,引导僧俗群众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上来,为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新的贡献;视察了西藏自治区藏药厂;与群众代表一起观看了中央艺术团演出的文艺节目;在罗布林卡公园参加了市民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举行的盛大游园活动等。

隆重而热烈的庆典

9月1日上午,没有高原秋日那似火的骄阳,一片片的云朵飘过蓝天,带来一阵阵的清凉。布达拉宫广场上坐满了前来参加西藏自治区40周年庆祝大会的数千名西藏各族各界代表,军人、农牧民、工人、干部、学生、僧人等各界人士。广场上鲜花如海,彩旗飘扬,人们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戴着最珍贵的装饰,渴盼着即将开始的盛大庆典,古城拉萨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

上午10时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列确宣布: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开始!

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布达拉宫广场上徐徐升起。

千万只彩色气球飞向天际……

***宣读了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发来的贺电。

贾庆林向西藏自治区赠送了胡锦涛题写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贺幛,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他指出:中央代表团带着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的重托,带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来到这里,与西藏各族人民一道,共同庆祝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节日。并向生活、工作、奋斗在高原的各界人士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向所有为西藏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一切关心西藏、热爱西藏、支持西藏发展进步的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他说40年来西藏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迅速提高――2004年,西藏生产总值达到211.54亿元,比40年前增长18.6倍。40年来,中央对西藏地方的财政投资累计达到968.72亿元,一大批基础性骨干项目陆续建成,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也将在明年建成通车。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绝大多数群众摆脱了贫困,部分群众过上了小康生活;

这40年是西藏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40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各族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

40年来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继承和弘扬。藏语文得到广泛的学习、使用和发展,西藏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宗教活动场所得到有效维修和保护,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传统风俗习惯得到切实尊重,民间文化艺术得以全面继承和发展,藏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古老的西藏文明正逐步走出高原,以开放的姿态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和风采。

40年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西藏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西藏繁荣富裕的康庄大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西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确保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西藏才有繁荣进步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杨传堂在讲话中表示,40年风雨历程和艰辛探索,使我们更加坚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毫不动摇。

大会结束后,一个个由群众组成的特色方阵走过主席台――日喀则的后藏风情、昌都的康巴服饰、那曲悍的牧民、山南的锅庄舞队、藏传佛教僧侣的绛红色队、藏戏的面具和热巴的鼓……热烈的场面、绚丽的装束、动情的表演,令人目不暇接,让人激动不已。每一个生活在雪域高原的人无不为自己的家乡如此多姿多彩而骄傲,每一个来自异乡的过客都为世界屋脊这独特的民族文化而惊讶而赞叹不已。

扎西德勒布达拉宫 第3篇

进入拉萨市区,我特地提醒司机师傅,在经过布达拉宫时,提前告诉我一声。说话间,车就到了布达拉宫广场。顿时一座宏大的红白相间的建筑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很虔诚地注视着这多次在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上见过,也曾梦见过的神秘建筑。

我们沿色拉路至林廓路漫步,不知不觉间走到了布达拉宫后宗角禄康公园的大门前,看着进出自由的行人,我们也就大摇大摆地走了进去。公园里藏族同胞在音乐声中跳着锅庄锻炼身体,拿着相机拍照、游玩的藏族同胞随处可见。

这里的老百姓大多有着典型的“高原红”脸膛,黑里透着鲜红。他们穿的藏装较为肥大,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据说他们夏天或劳动时只穿左袖,右袖从后面拉到胸前搭在右肩上;也可左右袖均不穿,两袖束在腰间。

沿着石径小路走出公园后门,徜徉在布达拉宫转经走廊里。看到很有特色的藏族男子常戴的皮帽子,同事的购物欲大开,我受他感染也给自己买了一顶。

拉萨的太阳非常毒,尽管我们都戴着帽子,太阳仍烤得我们头皮发麻。如果迎着太阳看东西,眼睛根本睁不开。特别是来到布达拉宫前的广场上,太阳没遮没拦的,更是烤得人难受。但一群群虔诚的信徒,还是手拿转经筒,不停地围布达拉宫走着,口中念着经文。

走过布达拉宫广场,解放纪念碑雄踞其中央,碑前的彩色喷池变换着各种造型,可惜的是白天,我们看不到它的色彩。也许是有着广场衬托的缘故吧,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高大。

红山是拉萨市西北部的一座小山,在当地信仰藏传佛教的人们心中,它犹如观音菩萨“居住”的普陀山,因而藏语称之为布达拉(普陀之意)。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就依据此山山势蜿蜒修建,直至山顶。

传说这座辉煌的宫殿缘起于公元七世纪,当时西藏的吐蕃王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九层楼宫殿一千间,取名布达拉宫。吐蕃王朝灭亡之后,古老的宫堡也大部分被毁于战火。直至公元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建立噶丹颇章政权后,才开始重建布达拉宫,时年为公元1645年。以后历代达赖又相继进行过扩建,于是布达拉宫就有了今天规模。

宫宇叠砌,迂回曲折,同山体有机地融合,这是布达拉宫给我们最为直接的感受。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显示了藏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石木结构等风格,同时也吸收了汉族方面的梁架、斗拱、金顶、藻井等特色。它不仅是藏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藏汉人民团结协作的佐证。

布达拉宫分为两大部分:红宫和白宫。居中央是红宫,主要用于供奉佛神和举行宗教事务,红宫内安放前世达赖遗体的灵塔,在这些灵塔中,以五世达赖的灵塔最为壮观;两旁的是白宫,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就是在这里。从山脚仰望,更觉其建筑巍峨雄伟,气势磅礴。宫墙由花岗岩砌成,洁白的白宫环护上座的红宫,在蓝天雪山的陪衬下,显得格外壮丽,仿佛是圣洁和庄严的化身。

我们沿着台阶一步一步的向上爬,到了布达拉宫的后门。一进去就要低头弯腰,从存放着藏文《丹珠尔》经的书架下面的一个较低的廊下穿过,然后才看到第一个大殿“冲热拉康”。映入眼帘满目皆是镶满红宝石和绿松石的纯金灵塔,千姿百态分不清彼此;花花绿绿的万国纸币厚厚地堆贴在佛像四周;唐卡、罕见的藏经册印和法器、供器等大量珍贵文物林列在殿堂各处,扑鼻而来的是浓郁的酥油味。

我们走进布达拉宫后,发现其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每一座殿堂的四壁和走廊里,几乎都绘有壁画,这些壁画构成一座巨大的绘画艺术长廊。壁画题材丰富、画笔精细、色彩鲜艳,其中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也有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有一幅是描绘当年兴建布达拉宫的情景,画面上有成千上万的农奴,他们开山采石,顺水放木,弯腰弓背运石上山,在没有任何施工机械的情况下,全用人力完成这样一件浩大的工程,实在令人惊叹。壁画还生动地记载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婚的故事,此外还记载了五世达赖和十三世达赖先后到北京朝见清顺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情景。

导游介绍说,布达拉宫高117米,东西长370米,南北宽370余米,共计13层,房屋千间,是西藏现存最大、最完整的集古城堡、灵塔殿和藏传佛教寺庙为一体的建筑群,为历世达赖喇嘛摄政、居住和办理政务的地方。布达拉宫以其磅礴的气势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建筑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世至十二世达赖喇嘛的灵塔,金碧辉煌、庄严肃穆,令人叹为观止。灵塔上镶嵌各种各样的宝石、翡翠、珍珠、玛瑙,件件都是镇宫之宝。

萨松朗杰(意为胜界)是布达拉宫最高的殿堂,宫殿内供的是乾隆皇帝的画像,画像前供有皇帝“万岁”的牌位,牌位用汉、藏、满、蒙4种文字书写。自七世达赖桑嘉措起,各世达赖每年藏历正月初三凌晨都要到这里向皇帝牌位进行朝拜。

我站在高处,看见一面红旗在广场中迎风飘扬,那五星红旗在湛蓝的天际下显得是那样的鲜红夺目,我由衷地感慨今天幸福的生活,在心里默默祝愿拉萨繁荣,我们的祖国富强。

“当我们初次相识的时候,对你说一声扎西德勒(藏意:吉祥如意),当我们分别相送的时候,对你说一声扎西德勒……美丽的歌声尽情的祝愿……”。我们肩披圣洁的哈达,唱着《扎西德勒》等藏歌,挥泪道别令人回味、令人向往的美丽神奇的青藏高原……

就要回家了,可不知为什么,似乎还在留恋着什么,并且那种心情难以表达出来。也许《青藏高原》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最能表达我此时所要表达的心情。是啊,是谁带来这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这千年的期盼?又是谁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神奇的拉萨、神秘的布达拉宫,我会再来的……

旅游小贴士:

目前去拉萨旅游,主要是从成都乘飞机前往,每天都有班机。当然,2006年7月青藏铁路开通后,从北京可以直接坐火车到拉萨,亦可乘飞机直飞拉萨。另外,也可以乘汽车由青海或四川进藏,青海的格尔木每天都有班车开往拉萨。从格尔木进藏比从成都进藏路况好一些,用的时间也短一些。去格尔木可从西宁乘火车前往,火车隔日运行。因路途遥远,乘汽车比较辛苦,体弱的人要注意。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有心脏病的人不宜去。

一般人登上海拔2000米以上时,由于大气中低压的影响,会引起高原反应,开始感到气短,同现头痛、呕吐、心悸及四肢无力等。一般最初1-3天最明显,以后逐渐减轻,多在5-7天内基本消失。预防办法是要注意劳逸结合,逐渐适应,保持正常的饮食和液体摄入量,急性缺氧时补充高糖饮料,预防感冒等疾病。反应重者应静卧并吸氧气。体力弱者进藏时可备一个氧气袋,以应急需。

谈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第4篇

一、生活中的三种联系

在《超越自卑》一书中,阿德勒主要从探讨人生活意义为何开始,继而提出人们在生活中所必须的三种联系: 职业、社会和爱情。“每个人都有三条重要的联系,这些联系是他必须随时铭记于心的。他们构成了他的现实,他们面临的问题都是这些联系所造成的。”[1]此种观点表明了阿德勒对于这三种关系的重视,甚至把它们作为人们在生活中最基本的关系。如果某种关系不能处理得很好就会发生一系列的适应问题。他认为这些失败的人在处理职业、社会和爱情等问题时,不相信也不能够用合作的方式来解决,缺乏社会从属感和对他人的热忱。这类人以“个人生活意义”来指导生活,即完全以达到个人利益为目的的生活方式。但是根据阿德勒的理论,从属于个人生活的意义并不具有意义,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时意义才有可能存在。而这些正确的生活意义正是职业、社会、爱情等联系得到妥善解决所必须的。

人们从出生就开始摸索并建立起某种“生活的意义”。这也是许多人在成年后获得了错误意义的原因。在儿童时期有三种情境容易使人们获得不正确的意义,第一种是在婴儿时期患有身体疾病或缺陷的儿童。这种儿童心理负担较重,难以体会“奉献”的意义。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觉上,和他人做比较时感到气馁。第二种是被宠坏儿童所处的情境。在此种情境长大的儿童学到的是只有获取而从不给予,在与他人相处时亦是只用此种方式。在他们长大后,有些人很可能成为社会中具有危害性的群体。他们装出“媚世”的样子以博取擅权的机会,可是却暗中打击平常人在日常事务上所表现的合作精神[1]。第三种情境是被忽视的情境。这样的儿童从不知爱和合作为何物,他们构建了一种没有友善力量的生活意义解释。

疾病与缺陷、被宠坏和被忽视这三种情境下的儿童容易得错误生活意义,因此更需要帮助从而修正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要想知道他们将错误意义赋予生活的原因则需要对这些人给予关注。而梦和对童年期的回忆对此有很大的帮助。最早记忆之所以重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人第一次将自身与环境的基本估计相综合,获得了对自身的最初认识以及别人对他的要求等。第二,最早记忆是个人对自身的最初记录和主观发展的原点。从心理学的目的而言,最早记忆是否真的是他的最初记忆,或是否是真实的记忆对研究者来说是不重要的,因它的重要性在于对该记忆的解释以及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超越自卑》围绕着生活中的三种基本联系———职业、社会和性进行论述, 辅以造成错误生活意义的最初三种情境———器官缺陷、被骄纵、被忽视等生活情境实例佐证其理论。

二、自卑与补偿

阿德勒在1970年发表的《器官的自卑感及其生理补偿》认为个体在儿童时期,由于他们身体弱小,在生活、生理上都需要成年人的帮助,于是自卑感油然而生。阿德勒认为每个个体都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因为人们总是希望现状得到改善。如儿童因弱小而感到自卑,成人在社会比较过程中产生自卑感,因此自卑感具有普遍性。他给自卑情结下了一个定义: 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1]。他认为对自卑的补偿是人格发展的原初动力, 个体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适应环境的。当个体某一方面具有缺陷时,其会采取其他手段或方式来弥补该缺陷。正如具有器官缺陷的个体,在生活中可能一蹶不振, 也可能通过其他器官弥补自身缺陷。由此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对个体而言具有两方面的作用,( 1) 消极作用,使个体不堪压力、自暴自弃; ( 2) 积极作用,推动个体向成功加倍努力。

三、追求优越

在个人存在自卑情结时,他会设法摆脱这种情境。这又涉及到人都存在的一种追求优越情结。受叔本华唯意志理论哲学影响,阿德勒认为个体的行动会受到积极向上意志的影响。追求优越同自卑感一样,对人也存在着两重作用,( 1) 激励个体追求成功; ( 2) 因追求自己个人的优越而忽视社会与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优越情结”[2]。假使个体不能忍受自卑感,同时也不认为积极的努力能够改变他的处境,而是采取了一种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再设法克服障碍,而是用自我陶醉、自我满足来麻木自己。具有优越情结的人狂妄自大,自负自夸,轻视、支配他人,最终因缺乏社会支持而导致失败。

四、社会兴趣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认为,社会兴趣是全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天生的需求[2]。社会兴趣最初的培养在于儿童时代母子相互作用的程度。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分子,要完成社会任务需要个体与他人分工合作,在儿童时期,要获得生活必须的资源更是要求儿童要与母亲建立良好的母子关系,成人后的社会工作更是如此。所以,人自降生直至成年一直需要社会兴趣的良好建立。而社会兴趣的良好发展在于职业选择、社会活动、爱情婚姻三大问题的圆满解决。个体心理学认为合作是防止个人向精神病倾向发展的唯一保障。因此,社会兴趣良好与否也是个体心理学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五、生活风格

阿德勒将个体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这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独特方式。从对人生三大问题的解决方式来看,个体的生活风格多种多样,但根据是否具有社会兴趣可将个体的生活风格分为两种: 正确的生活风格( 具有社会兴趣) 、 病态的生活风格( 不具有社会兴趣) 。

阿德勒根据个体所具有的社会兴趣程度,将其分别归属于四种类型中的一种: ( 1) 统治—支配型: 喜欢支配和统治别人; ( 2) 索取—依赖型: 喜欢依赖他人的帮助,向他人索取; ( 3) 回避型: 喜欢回避遇到的问题,企望以不作为来避免失败; ( 4) 社会利益型: 喜欢正视所面对的问题,希望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能够有利于他人或社会。

作为人本主义的先驱,阿德勒认为人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不是社会情景的消极接收者,个体可以创造性地选择自己的心理发展模式。这也是个体心理学为什么强调让来访者获得勇气和合作精神的原因。那么个体的生活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呢? 以个体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们的生活风格是在四五岁时形成,以无意识表现出来; 而形式取决于生活条件和家庭及社会环境; 自卑感的补偿方式即是他的生活风格[3]。有些补偿方式是能够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而有些情况则相反。那么要如何了解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和形成原因呢? 毕竟心理学家不可能对所有人的童年情况都了解。根据真实案例研究,阿德勒认为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有: ( 1) 出生顺序。老大: 问题儿童,长大后社会适应困难; 排中间者: 追求优越与竞争,相比其他同辈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老幺: 依赖,缺乏独立。( 2) 早期记忆。通过对早期记忆的回溯,分析可以得出来访者最关心、最在意的问题,从而得知他的具体问题。( 3) 潜意识梦境分析。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类似,个体心理学也重视个人的潜意识与梦境反映出的信息,但不像精神分析学派那样把潜意识和本能作为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力。

六、结语

阿德勒的思想理论并没有局限于他的时代,相反,其对个体主观认知、社会文化等因素的重视远超于同时代的人物。他的理论对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弗洛伊德、霍妮、沙利文等分析学家采纳了阿德勒的许多观点。作为人本主义的先驱,阿德勒对人本主义的产生更是有着直接的影响。另外个体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在当代的心理学思想中仍发挥着作用,如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女性主义等心理学思潮。阿德勒是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先驱,他认为“男尊女卑”与两性对立状态是一种“文明的错误”,其个体心理学中蕴含着性别平等与性别合作的女性主义观点。所以在当代继续研究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仍有着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扎西拉姆的唯美句子 第5篇

2、一如当年/停在半天的云/和一张脸/骤然变红 一如当天/凝在江心的水/和一双眼/渐渐变冷 一如过去的每一年/秋凉铺向了每一条大街/停在了每一个窗台/缠住了每一根琴弦 ——扎西拉姆·多多 《秋凉》

3、你见 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扎西拉姆·多多 《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

4、一座城在等一个人 固若金汤 你却将我流放 无法命那马头调转 无法将一纸悲书相传 醒着梦着都 无法回到理塘 我堪作 谁的王 就让这座城池寂寞下去 如果你不来 我也不待 我们彼此没入尘埃 就让这个故事被肆意传说 你可以不再是你 我还是你的 宕桑旺波 ——扎西拉姆·多多 《喃喃游吟》

5、不要嘲笑任何人的心理寄托,你其实无法证明,此生的财富与名利,跟死后的天堂,哪一个更虚妄。 ——扎西拉姆·多多 《以神之名告别》

6、偏心的秋,上了枝头染作红 沁了双鬓却是白 倒是隆冬最平等一味 草木、狂心皆尽歇 ——扎西拉姆·多多

中国的“辛德勒” 第6篇

?筵 生命的签证

1938年3月15日,德国吞并奥地利,欧洲战云初现,危机日重。这对于当地的犹太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梦魇的开始。一个月后,第一批犹太人便被送进了集中营。

两个月后,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降为总领事馆,年仅37岁的何凤山被任命为总领事。在《我的外交生涯四十年》一书中,何凤山描述了当时情景:“此时排斥犹太人之风日炽,许多犹太人的店铺都被纳粹的黄衣挺进队捣毁,老板被捕入集中营。奥籍的犹太人,大多想法离开奥国前往美国,然而美国容纳移民的数目有限,而且条件苛刻,所以大多是来中国领事馆签证,前往上海,实则心存观望,依然是等待美国或者英国的签证机会。我国对犹太人的签证,态度不一致,其后因此而发生了问题。例如本馆得自外交部的训令,即犹太人请求签证入境者,条件宽厚,不予拒绝。而孔祥熙院长并进一步公开对犹太人的遭遇表示同情……”

在20世纪30年代中叶,奥地利是欧洲第三大犹太人居住国,总人数约18万,其中的大多数又居住在维也纳。对当时的犹太人来说,能否离开被纳粹控制的地区几乎就是一场与生命赛跑的挑战。

纳粹当局发出指令,只要犹太人马上离开奥地利,即可被释放。但是,要离开奥地利的话,首先要有目的地国家的签证。正如何凤山说的,当时大多数犹太人首选的目的国是美国,其次是英国,但美国对奥移民的名额有限,而且要求申请人出具经济担保;而英国在阿拉伯人的压力下,未敢轻易放松犹太人前往英控巴勒斯坦地区的限制;至于其他国家,或许是没有意识到犹太人的危险处境,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宽本国的移民政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签证只是外交官手下的一个小小印戳,但在那个阴云笼罩的非常时期,却意味着“生存或是死亡”。求生的欲望使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连续奔走于各国领事馆之间,但令人心急如焚的是,大多数国家都“强调自身困难”而拒绝向他们伸出援手。

一位奥地利犹太幸存者曾这样描述这种绝境下的心情:“签证!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有关签证的消息中,我们醒来,就被签证问题缠绕。我们时时刻刻在谈这个问题……我们能去哪里?白天,我们努力获得必要的证件、意见、印戳。晚上,在床上,我们做梦,梦里是长长的队伍,官员!签证!签证!”

艾立克·哥特斯塔伯,一位17岁的犹太少年,他在连跑了50多家领事馆,每次都是失望而归。直到1938年7月20日,在几乎绝望的时候,他走进了中国总领馆,但这一次的努力却改变了几乎是一个家族的命运。何凤山为他和他的家人一下办妥了20份前往中国上海的签证,他们由此成功逃离了维也纳。

消息传开后,中国总领事馆门前立刻排起了长龙,许多求助无门的犹太人都来到这里,以求获得前往上海的“生命签证”,而何凤山大都如其所愿,帮助他们逃离欧洲,去了上海或者转道其他地方。

?筵 二战时解救犹太人最多的“国际义人”

何凤山给犹太人大批发放签证的举动,很快引起了纳粹当局的不满,而当时国内对此也意见不一,外交部的官员大多对此持同情态度,但政府一方又害怕过分得罪德国,何况蒋介石本人是亲德国的(蒋纬国留学德国、南京政府当时也聘有德国军事顾问)。当时的驻德大使、也是何凤山的顶头上司陈杰秉承国内的旨意,打电话给何凤山要求他立即停止发放签证,但何凤山不以为意。不久,陈杰以“非法出卖签证”的事由对何凤山展开调查,但结果却一无所获,悻悻而归。

在施加压力无效的情况下,纳粹当局借口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馆的房子系犹太人财产而将之没收,企图以此阻止何凤山继续向犹太人发放签证。在向南京申请资金无望后,何凤山自己出钱租了另一处房子作为办公地点,并坚持发放签证直至1940年被调离。

从1938年5月到1940年5月,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何凤山究竟给多少犹太人颁发过“生命签证”,目前尚难定论,但从犹太幸存者提供的护照原件上的签证号上,足以证明其事迹。据学者的考证,1938年6月时,签证号为200多号,而一个半月后,签证号已超过1200号。目前发现的签证中,最大的序列号为1906号,而这是1938年10月27日所签发的。由此可以认定,何凤山任维也纳总领事期间,至少也发放了不下2000个“生命的签证”。一位犹太学者甚至认为,何凤山很可能是二战时解救犹太人最多的“国际义人”。

1994年,在上海虹口公园的“犹太难民纪念碑”揭幕仪式上,美国犹太社团领导人阿瑟·施奈尔拉比不无激动地说:“辛德勒的名单救了1000多人,而上海拯救了整个犹太社区数万人。”毫无疑问,二战前后来到上海的犹太人中,很多人持有的就是何凤山所签发的签证。

中国人熟悉的国际战士罗生特医生,这位“新四军中的白求恩”,就是拿着何凤山颁发的“生命签证”来到中国的。罗生特于1928年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在当地行医,后因纳粹迫害而于1939年从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馆获得签证来到上海,尔后又成为第一个加入新四军的国际人士。另一个著名的外国医生,罗生特的同乡傅莱,也是在同一年来到上海的,据说他当时身上只剩下5马克。后来,傅莱几经辗转来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并投身于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之中。在新中国成立后,傅莱加入了中国国籍并最后逝于北京。

何凤山,何许人也?何凤山,字久经,1901年9月生于湖南省益阳县,1926年毕业于长沙雅礼大学,后考取政府公费留学德国明兴(慕尼黑)大学深造,1932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33年,何凤山回湖南省政府任秘书,当年曾代表湖南省参加美国芝加哥建市百周年纪念展览会,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研习国际公法。1935年,何凤山步入外交界并随同驻土耳其公使贺耀组任二等秘书。赴任前,湖南省主席何健设宴为之饯行,并对他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你去外交界,可能将来对国家的贡献会更大,好自为之!”说完之后,又亲笔书写对联一副相赠:“行无不可对天之事;思必有益于世乃言。”对联的大意是,做人要讲天地良心,做事要做有用之事,何凤山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悬挂于客厅。

nlc202309082019

?筵 险些被遗忘的“中国辛德勒”

1973年,何凤山结束漫长的外交生涯退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何凤山的义举不为人知。直到1997年9月,96岁高龄的何凤山在旧金山去世后,曾为《波士顿环球报》记者的何凤山之女何曼礼,在报上的讣告中提到父亲曾在维也纳任总领事期间为犹太人发放过签证。不久,一位素不相识的犹太裔历史学家给她打来电话,向她求证当年的签证之事。这位历史学家,就是前文提到的十七岁少年艾立克。

在经过大量的发掘研究后,艾立克惊奇地发现,目前很多在世界上最有权势的犹太人,他们的父母都是靠着何凤山的签证而逃离死亡的,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美国亿万富翁伊斯雷尔·辛格(现任全世界犹太人大会秘书长)。在调查访问中,辛格曾含着泪水对艾立克说,“我的父母是何凤山博士救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在晚年出版的回忆录《我的外交生涯四十年》一书中,何凤山也曾提及给犹太人发放签证一事,但只有前文引用的一个段落,极其简单。他曾对女儿何曼礼说:“我对犹太人的处境深感同情,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我感到帮助他们义不容辞。”何凤山的一生淡泊名利,正如其书中说的,“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别人是很自然的事。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也是应该做的。”

在历史学家和何曼礼等人的努力下,何凤山救助犹太人的壮举才公诸于世,并由当年的一些幸存者提供了有力证据。2001年1月,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办了一个名为“生命签证”的展览,内容是二战期间各国外交官救助犹太人的事迹,而其中最先介绍的就是中国外交官何凤山。此后,这段尘封了60年的历史终于为世人所知。同年10月,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正式授予何凤山“国际义人”的称号。次年,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举行了隆重的“国际正义人士———何凤山先生纪念碑”揭碑仪式,石碑上的铭文刻着:永远不能忘记的中国人。

不久,联合国总部举办了一场名为《生命签证:正义与高贵的外交官》的纪念展,何凤山是其中唯一的一位中国外交官。由于拯救的犹太人最多,何凤山的照片被放在正中央,极为抢眼。

世人不会遗忘勇敢、真诚与善良,历史也没有遗忘何凤山。正如犹太裔历史学家艾立克说的,“就像辛德勒一样,何博士的故事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他将成为一个让中国人骄傲的名字。他不仅是中国人的英雄,也是我们犹太人、西方人的英雄。”

上海世博园里,以色列馆“海贝壳”的造型新颖别致,而其入口处悬挂了一幅中国人的黑白肖像,令众多参观者纷纷驻足观看。肖像旁的说明提示,肖像的主人系二战期间为犹太人签发“生命签证”的民国外交官、原中国驻奥地利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

而在上海的犹太人后裔中,何凤山还有另外一个充满感情色彩的称呼,那就是—— “中国的辛德勒”。

——《海南日报》

《辛德勒的名单》的低碳之美 第7篇

对《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类型的定位是传记、剧情、战争、历史。说到这类影片就不得不要说到三个问题, 一是关于此类影视作品的历史还原问题, 二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把握问题, 三是作品中关于人性主题的探讨。具体说到《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 就是如何还原二战这个特殊的时期、如何展现辛德勒这个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以及如何理解辛德勒这个人物形象中的人性。《辛德勒的名单》的低碳艺术性也正是从这三个方面来呈现的。

一、历史的还原—还原二战时的直观真实

直观真实是指艺术品的内外形式逼真可信。具体来说就是, 艺术品的形式创作应恪守因果律和可能律两条定律, 遵循生活逻辑、历史逻辑、人性逻辑和情感逻辑, 它的美学效应是栩栩如生, 引人入胜的[1]。《辛德勒的名单》给观众呈现的是直观真实。这部影片是根据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所著的《辛德勒的方舟》一书改编, 而这部小说是根据被辛德勒所救的波德克·菲佛伯格本人和当时被救的很多人亲述, 在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考证后所著, 文本具有极高的真实性[2]。作为犹太人后裔的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想用影像的方式更加直观的还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德国纳粹在波兰对当地犹太人进行残忍杀戮的卑劣行径。他采用了纪实性的手法拍摄, 用黑白风格来呈现。片中场景都在真实地点拍摄, 只有普拉绍夫集中营的戏份是在奥斯威辛外面的另一边重新建造一个与真实场景极为相似的场景, 来拍摄这个死亡集中营的戏。影片大约40%是用手持摄影机拍摄的, 动用了三万多名犹太人充当群众演员。这些都是想给观众呈现一个真实的过去[3]。导演是成功的, 观众在观看影片时一下子就被带到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德国军队占领波兰后, 犹太人先是居无定所, 像牲口一样的被驱赶, 之后便是被德国纳粹随意的枪杀、焚烧……一场场的赤裸裸、血淋淋的杀戮, 这些直观真实的展现, 让观众无不对德国纳粹在二战时期对犹太人惨绝人寰的暴行和犹太人无辜被杀的命运而愤慨和惋惜!

二、人物形象的展现—辛德勒形象的低碳之美

人物是影视作品的灵魂。一部优秀的影片, 人物塑造是关键, 故事情节、视听语言都是为表现人物而服务的。电影中的人物包括身体和精神两个层面。身体是外在可见的, 而精神是内在可感的。把握一个人物形象需要通过外在可见的身体表现去体会内在可感的精神层面。辛德勒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 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符合低碳艺术的。在《辛德勒的名单》中我们就可以通过外在的种种表现去体会辛德勒这个人物形象的内在精神。辛德勒最后的义举并不是一蹴而就, 也不是心血来潮, 而是慢慢地, 一步步发生着变化的。

影片开始, 辛德勒是作为一个惟利是图的投机商人出现的, 他衣着考究、懂得各种名酒; 他出入军官聚会, 买通上层官员。他的目的很直接, 就是想大发一笔战争财, 他只雇佣最便宜的劳工—犹太人, 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赚钱。此时, 他与犹太人的关系只是纯粹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对独臂老人感谢的不耐烦到把斯特恩从死亡的火车上救下, 辛德勒这时只是把这些犹太人当作是自己工厂里的工人, 只是觉得少一个工人就会有资金上的损失。但是, 当辛德勒亲眼目睹1943 年3 月13 日的大屠杀后, 他的心里慢慢地发生了变化, 他开始逐渐同情并可怜这些犹太人。此后, 辛德勒与工厂里的犹太人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 他用打火机、用香烟、用名表换回了一个个的犹太人进入他工厂工作的机会, 逐渐地把他的工厂变成了犹太人的避难所, 在他工厂里工作的犹太人可以暂时保住性命。1944 年4 月, 德军开始焚化一万多具犹太人的尸体, 并准备撤离。本来打算带着足够多钱财返回德国的辛德勒做出了一个伟大的举动—开始亲自制定那份救赎的名单。此时, 他对犹太人的感情又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 不仅仅是同情可怜, 而是爱惜和保护, 这种保护是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的, 这种保护是把自己看得很重的金钱也置之度外的! 如果说倾尽所有去救1100 名犹太人是辛德勒出于爱护自己的工人和人性的善良所为, 那么最后的送别一段则是辛德勒情感的最深的爆发。当他收下犹太人为他制作的刻着“救人一命如同救了全世界”的金戒指时, 他痛苦的哭喊到: 我应该可以救更多的人的! 此时的辛德勒把犹太人真正看作了跟他一样的平等的人, 他真正意识到这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正是这一条条生命使一个种族得以延续下去。

辛德勒对于犹太人的情感就是这样从毫不关心到同情可怜再到爱惜保护最后到内疚感动一点点发生变化的, 这也是他内心的精神世界的变化。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是一种直观真实的体现。辛德勒的人物形象有别于“高、大、全”的英雄形象, 他是一个有瑕疵的英雄。这样一个有瑕疵的英雄更加让人们所喜爱、所崇敬, 因为他更加真实! 生活中, 每个个体都会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这种有缺点的人的人物塑造是直观真实的呈现。

三、人性的主题—辛德勒的人性

从本质上说, 艺术作品对人性的真实表现和再现是一种内容的真实, 而内容真实的本质则是理性的真实, 也就是说对艺术作品内容真实与否或人性真实与否的判断必须通过审美主体的全部心灵官能 ( 其中包括感性、理性和意志等所有心灵官能) 来把握, 并需要调动审美主体的全部人生经验和知识储备来配合[4]。在《辛德勒的名单》中, 导演斯皮尔伯格是想用这样一个故事来还原当时的历史, 辛德勒也是确有其人, 而拯救1100 名犹太人生命的事件也是真实的。观众在观看影片时的确感觉是被带到了二战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不仅仅亲身感受到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伤害, 同时也对德国纳粹对犹太人残忍的暴行产生了强烈的愤怒, 当然, 最重要的还是对辛德勒这个伟大的英雄人物的伟大之举产生的无限崇敬和赞扬的情感。

辛德勒的情感变化是存在特殊性的。也就是说, 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特定事件激发了人性中特定的情感。辛德勒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身处一个特定的环境—德国纳粹的波兰战场, 亲眼目睹德国纳粹残忍的屠杀犹太人的场景,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他眼前死去, 这一个个生命的消亡不是别人带来的, 却正是他的德国纳粹同伴亲手所为! 一次次残忍的杀戮激发了辛德勒内心深处的人的善良的本质, 他的内心在一点点发生着变化。他的这种情感变化是超越了必然情感的自由情感。自由情感是指主体和与其没有明显实在的厉害关系的客体互作是所激发的一种愉悦情感[5]。在《辛德勒的名单》中, 辛德勒与这些犹太人之间没有存在明显的厉害关系, 开始, 他们只是雇佣关系, 甚至他们是对立的关系, 辛德勒是一名德国的纳粹党, 这说明他是信奉纳粹的信条的, 他也没有认为这场战争是错误的。但是当他置身于这场恐怖又残忍的杀戮当中的时候, 当他逐渐的与他的犹太工人们产生了情感的时候, 他人性中最善良的一面爆发了, 作为一个以赚钱为目的的投机商人, 他竟然把他最看重的金钱全部都用在赎犹太人的身上, 他竟然置自己的生命安危于不顾!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他做出如此伟大的举动呢? 是友情的力量? 是残忍的战争的威力? 还是伟大的善良的人性之力? 笔者认为是三者的结合。对于辛德勒的最后义举, 这三者缺一不可。首先他必须是一个善良的人, 可能这种善良一开始并未显现; 再次他与这些犹太工人产生了友情 ( 这份救赎名单由他亲自制定, 说明名单上的1100 个人他都熟悉, 而且在运送女工的那列火车运错了地点时, 德国军官说可以给他另外相同数量的犹太人的时候, 他并不同意, 坚决的要回自己名单上的人) ; 最后是他所处的杀戮的特定环境, 在他一次次亲眼目睹一个个生命死亡时, 他人性中的善良喷涌而出, 让他做出了对整个世界都有意义的伟大之举! 这个伟大的举动深深的感染了所有观看影片的人, 让人在热泪盈眶的同时, 起到了震撼和滋养人的心灵的作用。

四、结语

《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在大量的特殊历史时期的直观真实的再现中, 实现了客观真实, 并通过辛德勒人物心理和感情的变化, 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有瑕疵的历史英雄人物, 使辛德勒的形象闪烁着善良人性的光辉, 激发了观众的陶冶型自由情感, 使观众不仅仅被辛德勒所打动, 还产生了对二战时期德国的暴烈行径的强烈的愤慨之情, 由此引发了对战争和人性的深深的思索。

参考文献

[1]马立新.论低碳艺术的本体特征及其建构机制J].现代传播, 2014 (4) .

[2]“辛德勒名单"背后的故事[J].奇闻怪事, 2014 (5) .

[3]斯迪文·斯比尔伯格谈影片《辛德勒名单》[J].电影艺术, 1994 (5) .

[4]马立新.论低碳艺术的本体特征及其建构机制[J].现代传播, 2014 (4) .

施威德勒弦支穹顶结构线性屈曲分析 第8篇

弦支穹顶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复杂空间结构, 目前国内外的相关工程应用和研究较少[1]。而我国的弦支穹顶结构较国外起步稍晚, 相关研究也不是很多。但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类对于大跨度空间结构的追求, 使得弦支穹顶结构的应用前景广泛。而对于结构本身而言, 稳定性能尤为关键。在进行相关稳定性能研究之前, 对结构进行线性分析可以为后续结构的非线性屈曲分析提供参考和依据,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结构的稳定性能。

1模型的建立

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施威德勒弦支穹顶结构模型, 见图1。矢高6 m, 跨度48 m, 上部结构为施威德勒型网壳, 共8环, 径向杆件分割为16份, 结构的布置形式为在肋环型的基础上从首环的各个节点开始布置斜杆, 斜杆相对径向杆件呈对称性布置, 结构下部为索承体体系, 撑杆高度取3 m。网壳杆件采用BEAM4单元, 径向拉杆和竖向撑杆采用Link8单元, 均采用圆钢管, 弹性模量2.06×1011N/m2, 屈服强度为345 N/mm2;环向拉索采用Link10单元, 为半平行钢丝束, 弹性模量1.8×1011N/m2, 屈服强度为1 330 N/mm2;恒荷载0.8 kN/m2, 活荷载0.5, 雪荷载标准值0.35 kN/m2。计算时将面荷载转化为节点荷载。

2施威德勒弦支穹顶的线性屈曲分析

特征值方程[2]为:

([K]+λ[Kσ]) {ψ}=0

式中, [K]为结构的线性刚度矩阵;[Kσ]为初应力矩阵, 即结构的总体几何刚度矩阵;λ为荷载因子即特征值;{ψ}为结构的位移特征矢量, 是结构失稳的特征屈曲模态形状。

采用此方法来求得特征屈曲荷载值通常大于实际的临界荷载值。但是可以作为设计临界荷载的基础。

利用上述理论, 分别取矢跨比为1/12、1/10、1/8、1/6、1/4时施威德勒弦支穹顶结构和单层网壳的特征值进行对比分析。分别取前15阶特征值 (见表1~2) ;以及不同矢跨比下的第1阶屈曲模态 (见图2~3) 。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矢跨比的增大, 单层网壳的特征值明显的增大, 尤其可以看出当阶数相等时, 矢跨比取1/6和1/4要明显大于其他矢跨比下的特征值。而且由于结构自身对称性的原因, 特征值多成对出现[3]。

由图2可以看出, 施威德勒弦支穹顶屈曲模态总体呈现波浪形, 施威德勒单层网壳的屈曲位置基本都在网壳的边界附近, 随着矢跨比的增大, 波峰和波谷的个数逐渐减少。

从表2可以看出, 施威德勒弦支穹顶结构的特征值随着矢跨比的增大而增大, 但是增大的趋势平缓, 变化幅度较单层网壳来说较小。由于结构对称性的原因, 特征值多成对出现。矢跨比的增大对弦支穹顶结构的特征值影响较小, 相应的线性临界荷载的变化也较小。

从图3可以看出, 屈曲模态形状呈波浪形, 类似对称出现。屈曲位置随着矢跨比的增大, 由外圈周围逐渐向内圈移动, 而且屈曲范围逐渐减小。当矢跨比在1/6时, 屈曲模态形状已经不是波浪形, 是随着屈曲中心点上下波动。屈服位置相对穹顶顶部中心点对称。

为了更加明显的比较矢跨比对施威德勒弦支穹顶和单层网壳的特征值得影响, 取其第一阶特征值进行对比分析, 见图4。

从图4中可以清楚的看出, 弦支穹顶结构和单层网壳结构的第一阶特征值都随着矢跨比的增大而增大。在矢跨比较小的时候, 弦支穹顶结构的特征值要高于单层网壳的特征值, 但当矢跨比为1/4和1/6时, 单层网壳的特征值却要大于弦支穹顶结构的特征值。总体而言, 矢跨比对单层网壳结构的影响非常大, 而对弦支穹顶结构的影响较小。

3总结

根据所建施威德勒弦支穹顶结构模型, 分别取不同矢跨比得到的特征值进行比较可得, 由于结构本身的对称性, 特征值有许多成对出现。而随着矢跨比的增大, 弦支穹顶结构的特征值增大。相比较单层网壳而言, 矢跨比对弦支穹顶结构的特征值影响较小。弦支穹顶结构的屈曲模态总体呈波浪形, 随着矢跨比的增大, 屈曲位置由外圈向内圈靠拢。总体说明, 在低矢跨比的时候, 优先考虑选用弦支穹顶结构更为合理。

参考文献

[1]张增军, 马人乐, 张哲.弦支穹顶结构动力反应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 2006, 22 (4) :89-94.

[2]王新敏.ANSYS工程结构数值分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

扎西德勒 第9篇

1 有关身体美学研究的概述

“身体美学”在西方的发展经历了比较漫长的时期, 其概念“S o m a e s t h e t i c s (身体美学) ”是由当前美国新实用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Richard Shusterman (理查德·舒斯特曼) 在2 0世纪9 0年代提出的, 此后, “身体美学”作为美学理论的一个独特分支, 得到了新的生命和系统的发展。但是, 并非说在此之前的西方美学史上并不存在对于身体的审美理论, “身体美学”经过了多位西方思想家的论述和推动, 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理论基础。“身体美学”这一概念的核心内容为:身体美学的研究主要致力于对一个人的身体, 其中感官是审美欣赏和创造性的自我塑造场所, 通过经验和作用进行批判与改善。其主要研究目的是探寻身体关怀或可能改善身体的知识、话语、实践以及身体训练的构成。[1]从舒斯特曼对身体美学概念的阐述中, 笔者可以发现其比较强调凸显执行性品格的“实践身体美学”, 也就是“身体力行的介入对身体的关怀”。在所谓的分析身体美学, 舒斯特曼对其定义是:“它描述身体感知和实践的基本性质以及他在对现实的知识和构造中所起的作用, 这种理论分支, 不仅包含有标准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身体问题, 而且也包含福柯的社会政治学探究。”[2]那么, 对于分析身体美学和实用主义身体美学以及实践身体美学等三者间的关系来说, 实用主义的身体美学是建立在身体美学基础上的, 是对各种身体实践方法的探讨。[3]而实践身体美学则将实用主义身体美学向前推进, 并结合来源于东方的身体实践方法和思想, 是“身体练习的具体活动”的直接实践。尼采学派则认为, 从身体研究角度出发的美学, 是“将身体作为审美经验的丰富源泉, 通过身体的中介打破艺术与生活、理想王国与现实王国、理性与感性二元区分, 并以身体为尺度进行批判并重新估价传统美学价值的美学。”[4]王晓华在《身体美学:回归身体主体的美学——以西方美学史为例》一文中阐述到:“在马克思和尼采之前, 哲学家通常将主体性理解为精神主体性, 把人领受为身体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则缺乏主体性思想, 这是身体美学——以身体为审美主体的美学迟迟未能诞生的根本原因。”[5]

中国与西方思想史和美学史漫长的发展相比, 虽然在关于“身体美学”理论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其对于美学理论的领域还处于鸿蒙, 但是在我国的各种史料资料中一直就有关于“身体美学”的哲学思辨和人文观照。

2 体育美学的发展与现状

“身体美学”经过中西方思想家的推动, 发展到现代的, 对于其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都是相当的高。身体重回美学的审美层面突破精神的压制, 不仅仅使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丰富、扩充了, 同时对于指导实践也有极大的价值。要帮助人们更好的发掘、欣赏、表达美并回归到现实社会生活中, 主要通过身体美学理论。身体劳动中存在身体美学, 同样在身体休闲运动中也存在, 可以说在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大多的身体美是在体育运动时, 身体在运动中所产生的协调美, 而不仅仅是由发挥力量和塑造形体线条表现出来。

体育美学运用美学的相关理论对体育现象加以研究, 同时, 美学在研究审美特征和规律等根本性问题时, 不断将社会实践基础上的审美经验的积累并加以系统化。美学的形成具有历史必然性, 通过相关历史资料的研究, 美学意识的萌发可以上溯至人类远古时期, 的装饰美化。当今国内外不同派别的美学基本观点上仍有很大的分歧, 美学体系仍在不断发展, 研究各种问题的内在联系以及与其他科学的联系和区别。美学具体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可以概括为, 审美关系的客体方面 (审美对象) 和审美关系的主体方面 (审美体验) 以及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方面等三个方面。在体育美学的发展过程中, 身体美学开始被提出。正如舒斯特曼所说:“身体美学必须将身体差异和趣味自由的要求与介于更有争议的自然、文化区分之间的客观身体标准和身体需要的相反要求调和起来。因为, 他们在根本上包含了与审美主观性和规范标准之间、个人趣味和共同感之间的相似的理论张力, 这些理论张力构成了自休谟和康德以来的现代美学的核心。这里, 身体美学仍然再一次坚定地扎根于传统美学理论的难题之中。”美学界以身体美为中心的探索, 通过关注身体而奠定了体育与美学联系的坚实基础。体育理论将依赖于美学的丰富积累, 在未来的灿烂中创造出新的结晶。美学界对身体文化的关注, 促进我国体育界着手解决自身的美学问题。

体育美学的建立, 既是体育发展的需要, 也是美学发展的需要。对体育实践来说, 体育美学是崭新的理论, 它借助美学来促进体育的发展。正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 这就需要在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各个领域展开研究, 以获得新鲜材料, 用来不断丰富美学自身的内容。体育美学的建立和发展, 取决于社会对其需要的程度。体育萌芽于人类生存的需要, 随着人类发展的需要而成熟。为满足人类自身享受的需要, 体育向高级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具备了日益增多的包括审美在内的新功能。体育美学与其他许多新兴学科一样, 具备了产生的必然条件。体育美学作为体育理论的高层次、高境界研究, 对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体育美学作为体育科学体系中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 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 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哲学相比, 美学对体育的研究是具体的、形象的、直接的, 着眼于体育过程中与情感方面的、观赏方面的、含有较多艺术因素的审美活动。

3 德勒兹“身体美学”思想下的体育美学发展思考

在我们对传统的美学进行思考后, 我们发现其是一种静观之美, “视觉”与“注视”占据了其思想的中心位置, 换句话讲传统美学中, “视觉”—“形式”构成了最核心的价值。体育与美学的主导思想不能仅仅停留在肉体上美, 更应向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发展, 实现身心同美。德勒兹, 这位法国的伟大诗人、著名的剧作家、美学家虽然已经离开我们200多年了, 但是, 其一生却留给人们众多的文化遗产。其中, 德勒兹美学哲学思想中的身体美学遗产给体育美学研究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德勒兹作为一位法国当代的哲学巨匠, 其学术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复杂多样的思考视角, 主要表现为不拘泥于那些传统美学的基本问题, 这也导致了德勒兹美学思想的风格多样性, 涉及领域的广泛性, 并且在概念与理论上也往往是独辟蹊径。通过德勒兹的身体美学哲学思想的研究, 我们发现其研究的出视角是从“身体”这一概念出发。德勒兹在不同的场合和文章中始终强调其哲学思想是“彻底的经验主义”, 事实也证明了, 这种“经验”是不同于认识论传统上的“内在思想”, 而是强调肉体层次开放性的生命体验。在分析德勒兹对身体美学的思考文献后, 我们的体会是身体问题贯穿德勒兹身体美学哲学始终, 且是一个非常至关重要的主题。可以说, 德勒兹的身体美学思想是一种哲学思想。他所提出的身体美学是一个完整的身体, 并非是指身体 (肉身) 的本身, 这里包括了人的思想等。基于此, 我们认为体育美学的发展也是向着这一方向发展, 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等学习与掌握, 使其完整性的发展, 形成一个完整美的融合体。从身体的自身角度去丰富与发展身体美学内容, 是作为我们体育研究者应该予以重点思考的课题。如何有效的对身体美加以审视, 并使之形成一种系统性的审美范式, 也应该成为我们重点研究的内容。

4 身体美学的研究对体育美学的发展启示

对身体美学的研究可以告诉我们, 美不仅仅存在于视觉之中, 更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之中。运动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它不仅仅是运动中运动员的形体给我们带来的美感体现, 更多的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展现出来的永不言弃的精神美。体育运动中包含着许多对身体运动机能提升和形体塑造的技能和方法, 它是体育美学形成的基础, 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对这方面的研究。从身体的自身角度去丰富与发展体育美学内容, 是作为我们体育美学研究者应该予以重点思考的课题。通过对中西方“身体美学”进行纵向的历史发展脉络梳理和横向的内容对比后, 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 虽然西方在“身体美学”的理论思索上经过了较为漫长、系统的发展, 最后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兴学科, 但是其兴起的根源则是由于在早期的西方哲学史中, 哲人们将“精神”与“肉体”相分割, 作为羁绊“精神”发展的“身体”一直没有得到本应由的正名与重视。西方“身体美学”在近几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但其理论体系中也有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与疏漏, 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还有待于深究。但无可否认的是, “身体美学”作为一门理论, 具有极大的实践指导价值, 它不但是一门有助于培养感性知觉审美体验的学科理论, 同时, 还可以规范实践。我国历史上虽然并未有系统的“身体美学”发展理论, 但是我国的先哲们提倡身心的和谐发展、以礼养身、修身养性等观念, 与西方现代的身体美学核心理论观点不谋而合。通过学习西方身体美学理论的先进经验, 摆正审美态度和美学思考角度, 才能够发展我国特色的身体美学理论, 走符合我国国情的特色身体美学道路。

5 结语

综述所述, 我们了解到了身体美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我们也知晓了体育美学的发展现状, 在二者共同的发展的前提下我们找到了交叉点。虽然, 德勒兹的身体美学思想属于哲学范畴, 但对于我们进行体育美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启迪。可以说, 身体美学的发展告诉我们, 身体美的研究不仅仅限于人体表面形态的美, 还应包括骨骼、肌肉、皮肤、毛发等层次, 并涉及音容笑貌、服装等与之有关的一切方面。一句话, 自然事物中发展到最高阶段的美就是人类的身体美。通过与类似哲学思想的接触, 会使我们的思想变的根据丰富与多元, 这将对于我们创新与构建体育美学是有利无害的, 因此, 我们应积极给予践行。

从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 可以看出人们正在逐步加深对于身体的审美, 其理论体系也在逐步完善, 美学发展和人们扩充审美经验发展的必然是在体育实践活动运用“身体美学”来做指导, 从此可以看出“身体美学”的发展空间很广阔。我们不应停歇对于“身体美学”的研究与发展, 因为, 和谐的身心统一观念是“身体美”所体现的, 而它对于我国在民间开展体育实践活动, 有着积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美]舒斯特曼.生活即审美[M].彭锋,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86, 187, 190.

[2]冯学勤.系谱学与身体美学:尼采、福柯、德勒兹[J].文艺理论研究, 2009 (2) .

[3]王晓华.身体美学:回归身体主体的美学——以西方美学史为例[J].江海学刊, 2005 (3) .

[4][美]古姆布莱希特.体育之美:为人类的身体喝彩[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5]胡小明.体育美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7.

[6][美]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M].彭锋,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372-373.

扎西德勒 第10篇

一、阿德勒社会兴趣理论的主要观点

1. 社会兴趣的内涵。

“阿德勒认为, 社会兴趣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 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建美好社会的需要, 它包括团结协作的精神、助人为乐的品质、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谐相处的愿望等。”他将社会兴趣等同为认同感与同理心, “以别人的眼去看, 以别人的耳去听, 以别人的心去感觉。”首先,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不是天生的能力, 而是一种先天需要、一种潜能, 但这种潜能必须经过后天的培养才能获得发展, 而这种发展是一种有意识的发展。社会兴趣是遗传而来的, 必须是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兴趣进行认识才能得到发展。其次, 他认为社会兴趣是终生都在发展的。发展内在潜能的第一步就是靠母子之间的合作, 而且儿童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人就是母亲, 所以母亲是一个人的社会兴趣能否得到充分发展的关键因素。母亲不仅要学会和儿童合作, 还要让儿童乐意与自己合作。为此, 母亲要了解儿童的真实需要, 和儿童建立良好的、健康的亲子关系。儿童社会兴趣的发展经历从母亲到父亲及其他家庭成员, 再到团体, 社会甚至全人类。“缺乏社会兴趣的个人组成了问题儿童、罪犯、精神错乱者以及酒鬼的圈子”。最后, 他强调人的社会性, 认为人是社会化的存在物, 人在社会中出生、成长, 应关心社会、关注他人, 这也表现为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在人类的文明史上, 找不到一种不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生活方式。没有人曾经离开人类社会生活单调生存过。”单个人的能力有限, 所以人类必须相互合作, 团结起来, 同时对一个个体的理解不能脱离这个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2. 社会兴趣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

阿德勒认为, 在社会生活中,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必须解决三个重大问题, 即社会问题、职业问题、爱情和婚姻问题。这些问题的顺利解决依赖于发展良好的社会兴趣。 (1) 社会问题, 是三大问题中出现最早的。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 人们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 不断地学习各种社会行为、社会标准和规范,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2) 伴随着个体的成长, 职业问题也开始出现。个体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促进社会的发展。 (3) 恋爱和婚姻问题, 主要解决人类生活延续的问题。在恋爱和婚姻中, 特别需要同情心和同理心, 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 即具有较高水平的社会兴趣才能维持好恋爱和婚姻。这三个问题是相互联系的, 人们只有顺应社会, 培养较高水平的社会兴趣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

3. 依据生活兴趣划分的四种类型的人。

阿德勒依据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兴趣的程度, 把人分为四种类型: (1) 统治支配型:倾向于统治支配他人, 具有很少的社会兴趣。 (2) 索取依赖型:总是竭力从别人那里获得他想要的一切。 (3) 躲避型:以碌碌无为、回避问题的方式在人生中避免失败, 具有较低水平的社会兴趣。 (4) 社会有益型:正视问题, 试图以一种有益于社会的方式加以解决。前三种人的生活风格是错误的, 因为他们缺乏社会兴趣, 是错误的生活风格;只有社会有益型者具有正确的社会兴趣, 才会有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4. 社会兴趣的形成。

阿德勒认为, 社会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 而是一种内在的潜能, 必须经过挖掘, 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唤醒、挖掘社会兴趣的潜能。儿童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使内在的社会兴趣发展起来。

二、幼儿社会兴趣培养的现状审视

1. 目标功利化。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 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 家长希望孩子能获得掌握社会世俗生活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教育想法, 要求教育的结果要立竿见影。但是, 培养儿童的社会兴趣是潜移默化的、持久的。由于受到家长、社会的双重压力和社会兴趣培养的特殊性, 教师将活动的目标设置成显性目标, 希望一个活动的教育效果是使儿童获得社会交往技能、社会规则等显性的结果, 而不是从培养儿童对社会环境、社会中的人的兴趣等内部心理因素入手。

2. 内容认知化。

社会教育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目前, 幼儿园社会教育较多的是社会认知部分, 而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内容较少。社会认知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社会情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动力, 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外在行为表现和标志。虽然社会认知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起到奠基作用, 但是其发展离不开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 只有三个方面协调一致, 儿童社会兴趣才能获得本质上的发展。幼儿园社会兴趣的培养过分强调知识性、外显性, 把社会兴趣培养活动当作知识的传授的过程, 而对社会兴趣的情感因素重视不够。

3. 方法上, 教师主导。

幼儿园社会兴趣培养的活动从方法上看, 是教师主导的, 社会兴趣教育活动往往是单向的知识灌输, 儿童缺少主动的体验、感受社会兴趣重要性的机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两个, 一是目标的功利化, 教师希望儿童在有限的活动中获得“有用的知识”, 就过多地指导儿童, 没有时间等待儿童去感受、发现社会兴趣。二是内容的认知化, 认知性知识的传授必然是教师主导。方法的不适宜部分程度上是由内容的不适宜造成的。儿童社会兴趣培养的活动, 重说教和知识的传授, 是目前社会教育方法的现状。

三、阿德勒社会兴趣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1. 重视对儿童社会兴趣的培养, 适当地对其进行引导。

教师和家长要重视对儿童社会兴趣的培养,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发展观, 理解良好的社会兴趣在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儿童社会兴趣的活动目标不应仅指向儿童获得的外显知识的获得, 还应指向儿童在其现有社会兴趣发展水平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这就需要因材施教, 教师要了解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每个儿童的生活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出生顺序等不同, 其社会兴趣发展的水平也不同。教师要观察每个儿童社会兴趣发展的程度, 特别是小班儿童刚入园时, 能否适应在幼儿园的生活, 能否在新的环境中和新的伙伴友好相处, 然后, 根据儿童已有社会兴趣的水平, 有目的地引导儿童发展他们的社会兴趣。

2. 培养儿童社会兴趣的活动内容应取材于儿童生活, 并正确把握教育时机。

儿童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 教师应把社会教育活动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从中挖掘教育价值, 让儿童亲身体验身边有关社会兴趣的真实事件。这样, 与单纯在活动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相比, 儿童在体验中获得的感受对幼儿来说更有意义。同时, 培养幼儿社会兴趣的活动, 不应仅限于社会教育活动中, 要渗透到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

3. 利用游戏契机, 扩大儿童交际范围。

一方面, 家长要了解、倾听儿童内心真实的需要, 首先要培养儿童的乐群性, 想办法让儿童先学会和自己合作, 再扩展到和其他人合作。从小要培养儿童合作、移情等能力的发展, 游戏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既包括亲子游戏, 又包括同伴间的游戏。另一方面, 教师要巧妙地利用游戏, 发展儿童的社会兴趣。寓教育于游戏中是幼儿教育的一大特征,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从社会行为的角度看, 儿童的游戏是从独自游戏到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再到合作游戏。教师要根据儿童所处的游戏水平, 有目的地进行指导, 还可以提供不同的游戏材料引发不同的社会层次的游戏行为, 如果想鼓励多个儿童在一起玩游戏, 可提供一些娃娃家游戏的玩具材料, 可以促进儿童社会兴趣水平的提高。

4. 家园合作, 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

家长要配合教师对儿童的教育和要求, 家长和教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儿童的认识能力差, 不能分辨是非, 家长和教师提出的要求必须是一致的, 否则, 容易造成儿童行为的“两面性”。社会兴趣是不断发展的, 而儿童的意志力薄弱, 社会兴趣的发展可能会出现反复性。家长和教师还要保持教育的一贯性, 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对儿童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十分重视榜样的作用, 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儿童通过观察家长和教师的社会行为、社会兴趣的后果, 获取直接经验, 从而促进或阻碍社会兴趣的发展。我们在借鉴阿德勒社会兴趣理论优点的同时, 也要认识到该理论的不足。阿德勒社会兴趣理论把人的社会性发展看成是先天固有的, 忽视了环境对个性形成的重要作用。所以, 我们要对阿德勒社会兴趣理论辩证地进行学习、运用。

摘要:阿德勒社会兴趣理论主要包括社会兴趣的内涵、三大问题、四种类型的人和社会兴趣的形成, 阿德勒认为培养儿童社会兴趣对儿童终身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 对儿童社会兴趣的培养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目标功利化、内容认知化等, 从阿德勒社会兴趣理论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 可以得出一些关于儿童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阿德勒,社会兴趣理论,儿童教育

参考文献

[1]刘真真.阿德勒社会兴趣理论关照下培养青少年社会兴趣之探讨[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 :28.

[2]张更立.论柏格森“生命哲学”视域中的教育时间观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 2011, (7) :45.

费德勒完美转体 第11篇

我们无数次分析过费德勒的头部姿势以及击球动作,

我们不可能将费德勒的成功归功于他身体的某一部分,因为网球运动是一项需要全身协调工作的运动。

但是要想对他的技术进行分析还是要从他单个身体部分分析开始,然后才能进行整体协作分析。

因此费德勒的躯干是一定要研究的地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重点分析费德勒上半身转体的细节和击球点。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是费德勒正手击球的准备姿势。转体姿势是从肩部a开始。紧跟着是臀部b,最后是腿部的调整,也就是转膝c。身体的各个部位在不同时间开始转动,这样就在上半身和下半身之间形成了一个扭力。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绷紧了的弹簧,费德勒在击球最后阶段侧身对着球网,肩部向前(图2),如果人们仔细的观察图片,可以从衣服侧面的褶皱以及右小腿紧绷的状态看出他正在为一次成功击球积蓄了必要的能量。

所有力量积蓄最终都汇集到拍头 (图3)展示的是在击球时费德勒头部位置、身体位置和击球位置。身体的旋转以及击球是整个身体的一个连贯动作,也就是说,从下至上,由内及外。球拍就是这个特殊链条的最后一节。链条上每一节的力量最后都被注入到球拍当中。这样费德勒完美转体就完成了。很少有其他选手能像他这样将这个转体一气呵成、身体分工协作如此的流畅,对身体的利用轻便俭省。

击球点远离身体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费德勒正手击球时击球点距身体非常远,手远离身体重心。这个击球姿势是费德勒所独有的,而他成功进行力量转移的原因是上半身的转体和击球时身体重心的移动。

扎西德勒 第12篇

一、阿德勒人格理论的主要思想

1. 追求优越理论。

阿德勒认为人生来就有追求优越的基本需求, 优越是个人生活的内在动力。追求优越的欲望来自人的自卑。当个体面对困难情境时, 一种无法达到目标的无力感和无助感, 使得对自己所具备的条件、作为和表现感到不满与失望, 对适应环境生活缺乏安全感, 这就是自卑。自卑是个体的激励因素, 对个人、对社会都有利。自卑会唤醒人登攀高一级目标, 以摆脱这种状态, 努力达到更好的水平, 以获得一种平等甚至优越的感觉。渴望优越感的目标, 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 是人类生命的基本原则。这里所说的追求优越, 并非单指在社会情境中战胜别人, 而是指个人在这种追求优越的生活目标下, 求全求美、努力向上的心态, 类似我们现在所说的成就动机。阿德勒认为适当追求优越对人的发展是很有益的, 但是如果一个人过分注重, 并采取不当的方式获取优越, 而忽略了别人和社会的需要, 这种人缺乏社会兴趣, 倾向于支配、轻视别人, 是不受欢迎的。同时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 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

2. 生活风格理论。

生活风格决定了个人重视和忽视生活的哪些方面以及如何重视和忽视。个人据以集合经验, 也形成了个别人格的独特性, 生活风格代表着一个人对生活的基本态度, 还有个人的未来目标和以何种手段和方式去追求目标, 大多数儿童的生活风格在5岁之前形成。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 因此生活风格也表现了一个人人格的整体性和独特性。在阿德勒看来, 渐渐塑成自己所独有的特质, 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 从而导致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目标的独特方式成为生活风格, 决定着个体发展的方式和水平。

阿德勒描述了四种主要的生活风格:回避问题、统治-支配型、索取-依赖型、社会利益型。前三种都是错误的生活风格, 只有第四种人有希望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这种人能正视人生中的问题, 他们总是以有益于社会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

3. 社会兴趣理论。

阿德勒强调人的社会性与社会感, 认为人是社会化了的存在物, 人在社会中出生、成长, 应关心社会、关注他人。在人类的文明史上, 找不到一种不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没有人曾经离开人类社会生活单独生存过。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所以人类必须团结起来, 相互合作。所谓社会兴趣, 阿德勒认为, 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 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社会的需要, 它包括团结协作的精神、助人为乐的品质、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谐相处的愿望等。社会兴趣是一种潜能, 它可以而且必须通过有意识的发展才能实现。

阿德勒认为: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必须解决生活中的三大问题, 这些问题的顺利解决要依赖于发展良好的社会兴趣。往往已经认清生活的意义在于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助合作。阿德勒发现, 主要解决人类社会的延续, 三大问题是职业问题, 能够成功应付人类生活问题的人, 追求的东西对别人和社会也没有多少意义, 主要是通过创造性的工作来帮助社会的发展。反之, 那些生活失败的人总是在追求属于私人的优越感, 它们其实是同一种情境、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层面:这个问题就是解决如何与他人发生联系等社会关系问题。这三个问题是相互联系的。人类必须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保存生命, 发扬生命。

二、阿德勒人格理论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1. 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 重视儿童自信心的建立。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从形式上看, 自我意识由知、情、意三个方面统一构成。“知”即是自我认识, 包括自我感觉、自我形象、自我概念、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情”即自我情感体验, 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态度, 包括自我感受、自尊感、自信心、羞耻感、自豪感、自卑感、内疚感和自我欣赏等;“意”即自我调控, 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掌握、自我控制、自我改造、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等。儿童在社会性发展中, 需要有良好的自我意识, 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 才能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对自己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做出与现实情况即时和适当的调节。

自信心是由积极的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 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认识和估计, 因此只有具有自信心才能勇敢地步入社会生活。因此, 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我们必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影响儿童自信心的因素很多, 最主要的是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同伴群体。家庭的教养方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阿德勒认为父母不应该过分溺爱也不应该过分忽视儿童, 而是要平等对待他们。权威型父母对儿童既不过分溺爱, 也不过多限制, 儿童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活动,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他们对儿童的评价以积极性为主, 这将直接影响自我评价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儿童自信心的建立;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限制过多, 父母要求严厉;放任型父母对儿童或忽视或溺爱都不利于儿童自信心的建立。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合作能力、社交技能和自信心的发展都起着很大的作用。能被同伴群体接纳的儿童, 往往比较活跃, 自我评价也较高, 能较好地与别人合作, 因此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受到同伴群体的排斥, 同伴群体的消极评价使儿童容易形成对自己的自我否定, 会造成儿童的自卑感。要改善这种状况, 就必须加强社交技能、合作能力的训练。

2. 加强早期教育, 形成健康生活风格。

健康的生活风格使人趋向完善, 有利于促进社会目标的实现。防止形成错误的生活风格要注意以下几个因素:防止对儿童的忽视, 对儿童的忽视会使儿童感到自己毫无价值, 缺乏社会兴趣, 并且会引起他们的愤怒;防止过于溺爱, 儿童如果成为家庭照顾的中心, 他们的每一个要求都会得到满足, 这种儿童长大后会变得自私自利。建立在自私自利的基础之上, 错误的生活风格与健康的生活风格在童年期同时形成。儿童早期是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5岁时, 个体的生活风格便已基本定型, 因此创造和睦、健康、向上的家庭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儿童往往把自己所处环境中最强有力、有影响和感染力的人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 生活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环境, 如父母、老师和好友等, 家长自身要具有健康的生活风格, 为儿童树立榜样, 塑造儿童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儿童学习的兴趣, 形成健康生活风格。

3. 发展社会兴趣, 增强与人交往能力。

阿德勒认为, 个人良好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兴趣发展的程度。在他的著作中反复地谈到社会兴趣, 并强调对儿童社会兴趣的培养是儿童社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他认为, 社会兴趣可以引导儿童的心理动力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社会兴趣对儿童社会性的其他方面如性格特征、情绪情感及生活风格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社会兴趣的发展水平决定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整体水平。

社会兴趣为何如此重要?如果一个人具有高度发展的社会兴趣, 那么他会对自我、同伴及整个社会环境感兴趣, 并对自己和同伴均持一种信任关心的态度, 对生活和社会抱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在生活中经常运用连接性的情感与同伴交往。因此, 注重儿童社会兴趣的培养, 会使对儿童的社会性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发展儿童的社会兴趣, 应先了解儿童已有的社会兴趣水平, 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性地引导每个儿童发展他们的社会兴趣。个人能否获得一种充分发展的社会兴趣, 早期主要取决于家庭, 母亲要与儿童建立起一种相互信赖的情感关系。在儿童社会兴趣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儿童不仅对自己的家人感兴趣, 而且开始关注他的同伴以及他所面对的生活现实。在这一阶段, 幼儿的社会兴趣进一步发展为一种具体的理解、同情他人, 愿意与他人交往合作的倾向, 应最大限度地支持和鼓励儿童与同伴交往、联络接触, 为他们的共同游戏、活动、友好相处创造条件, 促使幼儿的社会兴趣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芳, 刘晶波.阿德勒社会性教育理论对我国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启示[J].长沙师范学校学报, 2010, (3) :23-26.

[2]刘晓静.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山东教育, 2002, (1) :25.

[3]刘真真.阿德勒社会兴趣理论关照下培养青少年社会兴趣之探讨[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 :28.

上一篇:作为基础的素描下一篇:银行卡技术标准实施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