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还原范文

2024-06-14

知识还原范文(精选10篇)

知识还原 第1篇

关键词:提出问题,构建概念,完善规律,思维能力

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的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就应体现建构主义知识观和课程改革观,就要把知识的整体面目呈现给学生,并带领学生经历概念、规律发现和构建过程。教材上呈现的多数是事实性知识及其应用,教师解读教材时,不能只看到知识的显性部分,即事实性知识,还要看到知识的隐性部分,例如是在什么情景下想到要研究这个问题的?规律或定义的探究和构建过程是怎样的?认识事物或规律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教学时要还原这些隐性部分并带领学生经历,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掌握物理研究的常用方法,在思维的碰撞中提升反思意识和思维能力。下面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探讨。

一、还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胜过解决一百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要还原物理问题提出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体验中提升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声音的特征》教学中,要考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想到要研究声音具有哪些特征的?这个情景教材上没有。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是这样处理的:播放两段音调相同,但响度不同的声音?问学生这两段声音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如何用语言描述?再播放两段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乐曲,提问学生这两段声音又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如何用语言描述?然后引出:为了区别不同声音之间的异同,我们就必须界定和了解声音有哪些特征,才能按照特征对不同的声音进行比较。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对声音特征的研究背景有了认识,比直接讲述声音的特征更能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整体面貌。

高质量的学习不仅能学习新的知识,而且能在学到新知识的基础上,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进而引导学习者进一步探索研究。在教学中,可以设置一定的提问环节,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电流规律》教学中,在探究得到串联电路电流规律后,设置提问环节:学习本节内容后,你有哪些新的疑惑,至少写出1个。学生们提出了“为什么电流相等,而灯泡亮度不一样”“前面的用电器消耗了电,为什么流过后面用电器的电流还会一样”等问题,这些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不断追问的过程。

二、还原物理概念构建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现在教学中大多是通过情景引出概念,然后直接陈述概念的定义,这样的教学对引导学生经历物理概念构建的思维过程不够重视。概念构建的过程是物理知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需要考虑涉及哪些变量以及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等。学生经历概念构建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其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例如,在《比热容》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认识: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是不一样的。然后提问:“如果要构建一个概念来描述物质的这种特性?表述时要考虑到哪些物理量?如何将这些物理量综合在一起表述?”学生思考、表述、交流后,再与教材中比热容的定义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再讲述比热容的定义。这样的处理和观察现象后直接告诉学生比热容的定义相对比,让学生经历了概念构建的思维过程,对概念的理解会更深入。

三、还原物理规律归纳完善的过程,提升学生质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上呈现的物理规律,经历了研究者不断反思、质疑、完善的历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学中,可带领学生经历规律不断完善的探究思路历程。

例如《光的反射》教学中,可通过层层递进的预设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反射规律的认识,具体实施过程如下:通过实验得到“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的结论后,提问:表述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恰当,还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恰当,还是都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规律表述要符合物理现象的本质,在学生统一认识后,提问:这一结论是否完整地描述了光的反射规律?然后在黑板上画一个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同在法线一侧的光路图,两角也是相等,但和实际不符,对规律的描述应该如何完善?引导学生补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接着提问:是不是任何情况下,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都分居法线两侧呢?演示垂直入射情况,引导学生继续完善规律“垂直入射时三线合一”;接着,让学生用三根筷子插在橡皮泥上模拟反射光路,教师用筷子表示另外一种插法,两种插法都体现了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但是一种三线共面,一种不共面,提问学生:是否都成立?怎么验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并完善补充“三线共面”的规律;教师继续用三根筷子表示反射光路,一种是光路平面和镜面垂直,一种是不垂直,是不是都成立呢?让学生继续探究并补充得出“光路平面和镜面垂直”的规律,教师借机强调法线是和镜面垂直的,而不仅仅是和表示镜面的直线垂直。这样得到的规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和构建的,学生能了解物理规律构建的思路,进而培养学生质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四、还原认识物理规律的思维历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认识物理现象的思维历程在教材上很少呈现,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善于从未知者认识事物的角度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善于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还原认识事物的思维历程,将思维不断碰撞的过程还原给学生。

例如,在《透镜》教学中,研究沿平行主光轴的光束射到凸透镜的光路时,教师用两个激光笔、凸透镜(利用磁性吸附在黑板上)演示两条光路,发现两条出射光线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教师提问:仅凭这一次实验就下结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是否一定可靠?应该怎么继续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都会聚在这一点?再演示另外多条光线的光路,发现都会聚在同一个点上,这时教师再介绍焦点和焦距,这样学生对焦点、焦距的理解会深刻一些。在介绍相关概念后,教师继续提问:凸透镜的另一侧是否也会有一个焦点,两边的焦距是否一样?猜想依据是什么?怎么进行实验验证?学生讲述做法:用激光笔从另一侧入射,找到焦点并标注,比较得出两边的焦距是相等的。教师继续追问:两边弧度不一样的凸透镜,两边焦距是否相等呢?引发学生思考,甚至课后探究。教师接着提问:观察刚才的光路,如何用一个词来描述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学生回答会聚。接着追问:什么是会聚?引导学生得出是否会聚,不能仅仅看出射的光路,还需要对入射光路和出射光路进行比较,才能确定。接着教师提问:仅仅凭平行于主光轴光路就下结论有会聚作用行不行?为什么?怎么做?接着用激光笔演示让光从不同方向射向凸透镜,学生观察光线路径前后的变化,加深对会聚作用的认识。接着提问:是不是凸透镜对所有光线都有会聚作用?然后演示通过光心的光路,说明光路没有变化。教学是通过不断的追问和点拨进行的,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了认识物理现象的过程,提高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五、还原对实验探究方案评价修正的过程,提升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提出猜想和完成初步方案设计后,教师布置学生开展探究实验,教师重视的是学生顺利得到预期的结论。其实,探究是比较复杂的历程,体现了物理学研究思想,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还原并引导学生经历这样的思维过程。

例如,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实验中,教师启发学生得到拉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利用二力平衡知识测出f滑。学生猜想影响因素有:压力、接触面积、粗糙程度、速度。教师提问:利用控制变量法开展探究时,你会先探究哪个因素?学生一般会选取比较好操作的,比如压力或接触面积等因素,先开展探究。教师追问:在探究时你能保证每次拉动的速度一样吗?若速度有影响,那两次实验还具有可比性吗?引导学生认识到应该先探究速度因素,若有影响,应使每次拉动的速度一样;若没有影响,保证每次是匀速拉动就行了。界定速度是否有影响后,更有利于探究其他因素。然后再追问:怎样不凭感觉而能科学定量地改变每次拉动速度?学生思考得到确定同一起点和终点,每次拉动的时间不一样的方法。这样的思维过程,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让学生领会物理研究思想。

高一化学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 第2篇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或偏移)。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有元素化合价升降。

(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或有电子的转移的化学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4)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失电子)→升(化合价升高)→氧(被氧化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得电子)→降(化合价降低)→还(被还原或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注】一定要熟记以上内容,以便能正确判断出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剂、还原剂在反应物中找;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在生成物中找。

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规律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电子层数相同,原子核电荷数逐渐增加,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引力逐渐增强,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2.氧化性还原性与金属活动性的关系

金属活动性越强,对应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对应离子的氧化性越弱。

3.氧化还原反应规律

在一个反应中:

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知识还原 第3篇

[关键词]提出问题 构建概念 完善规律 思维能力

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的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就应体现建构主义知识观和课程改革观,就要把知识的整体面目呈现给学生,并带领学生经历概念、规律发现和构建过程。教材上呈现的多数是事实性知识及其应用,教师解读教材时,不能只看到知识的显性部分,即事实性知识,还要看到知识的隐性部分,例如是在什么情景下想到要研究这个问题的?规律或定义的探究和构建过程是怎样的?认识事物或规律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教学时要还原这些隐性部分并带领学生经历,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掌握物理研究的常用方法,在思维的碰撞中提升反思意识和思维能力。下面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探讨。

一、还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胜过解决一百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要还原物理问题提出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体验中提升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声音的特征》教学中,要考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想到要研究声音具有哪些特征的?这个情景教材上没有。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是这样处理的:播放两段音调相同,但响度不同的声音?问学生这两段声音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如何用语言描述?再播放两段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乐曲,提问学生这两段声音又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如何用语言描述?然后引出:为了区别不同声音之间的异同,我们就必须界定和了解声音有哪些特征,才能按照特征对不同的声音进行比较。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对声音特征的研究背景有了认识,比直接讲述声音的特征更能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整体面貌。

高质量的学习不仅能学习新的知识,而且能在学到新知识的基础上,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进而引导学习者进一步探索研究。在教学中,可以设置一定的提问环节,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电流规律》教学中,在探究得到串联电路电流规律后,设置提问环节:学习本节内容后,你有哪些新的疑惑,至少写出1个。学生们提出了“为什么电流相等,而灯泡亮度不一样”“前面的用电器消耗了电,为什么流过后面用电器的电流还会一样”等问题,这些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不断追问的过程。

二、还原物理概念构建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现在教学中大多是通过情景引出概念,然后直接陈述概念的定义,这样的教学对引导学生经历物理概念构建的思维过程不够重视。概念构建的过程是物理知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需要考虑涉及哪些变量以及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等。学生经历概念构建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其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例如,在《比热容》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认识: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是不一样的。然后提问:“如果要构建一个概念来描述物质的这种特性?表述时要考虑到哪些物理量?如何将这些物理量综合在一起表述?”学生思考、表述、交流后,再与教材中比热容的定义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再讲述比热容的定义。这样的处理和观察现象后直接告诉学生比热容的定义相对比,让学生经历了概念构建的思维过程,对概念的理解会更深入。

三、还原物理规律归纳完善的过程,提升学生质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上呈现的物理规律,经历了研究者不断反思、质疑、完善的历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学中,可带领学生经历规律不断完善的探究思路历程。

例如《光的反射》教学中,可通过层层递进的预设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反射规律的认识,具体实施过程如下:通过实验得到“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的结论后,提问:表述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恰当,还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恰当,还是都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规律表述要符合物理现象的本质,在学生统一认识后,提问:这一结论是否完整地描述了光的反射规律?然后在黑板上画一个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同在法线一侧的光路图,两角也是相等,但和实际不符,对规律的描述应该如何完善?引导学生补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接着提问:是不是任何情况下,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都分居法线两侧呢?演示垂直入射情况,引导学生继续完善规律“垂直入射时三线合一”;接着,让学生用三根筷子插在橡皮泥上模拟反射光路,教师用筷子表示另外一种插法,两种插法都体现了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但是一种三线共面,一种不共面,提问学生:是否都成立?怎么验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并完善补充“三线共面”的规律;教师继续用三根筷子表示反射光路,一种是光路平面和镜面垂直,一种是不垂直,是不是都成立呢?让学生继续探究并补充得出“光路平面和镜面垂直”的规律,教师借机强调法线是和镜面垂直的,而不仅仅是和表示镜面的直线垂直。这样得到的规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和构建的,学生能了解物理规律构建的思路,进而培养学生质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四、还原认识物理规律的思维历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认识物理现象的思维历程在教材上很少呈现,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善于从未知者认识事物的角度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善于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还原认识事物的思维历程,将思维不断碰撞的过程还原给学生。

例如,在《透镜》教学中,研究沿平行主光轴的光束射到凸透镜的光路时,教师用两个激光笔、凸透镜(利用磁性吸附在黑板上)演示两条光路,发现两条出射光线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教师提问:仅凭这一次实验就下结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是否一定可靠?应该怎么继续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都会聚在这一点?再演示另外多条光线的光路,发现都会聚在同一个点上,这时教师再介绍焦点和焦距,这样学生对焦点、焦距的理解会深刻一些。在介绍相关概念后,教师继续提问:凸透镜的另一侧是否也会有一个焦点,两边的焦距是否一样?猜想依据是什么?怎么进行实验验证?学生讲述做法:用激光笔从另一侧入射,找到焦点并标注,比较得出两边的焦距是相等的。教师继续追问:两边弧度不一样的凸透镜,两边焦距是否相等呢?引发学生思考,甚至课后探究。教师接着提问:观察刚才的光路,如何用一个词来描述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学生回答会聚。接着追问:什么是会聚?引导学生得出是否会聚,不能仅仅看出射的光路,还需要对入射光路和出射光路进行比较,才能确定。接着教师提问:仅仅凭平行于主光轴光路就下结论有会聚作用行不行?为什么?怎么做?接着用激光笔演示让光从不同方向射向凸透镜,学生观察光线路径前后的变化,加深对会聚作用的认识。接着提问:是不是凸透镜对所有光线都有会聚作用?然后演示通过光心的光路,说明光路没有变化。教学是通过不断的追问和点拨进行的,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了认识物理现象的过程,提高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五、还原对实验探究方案评价修正的过程,提升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提出猜想和完成初步方案设计后,教师布置学生开展探究实验,教师重视的是学生顺利得到预期的结论。其实,探究是比较复杂的历程,体现了物理学研究思想,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还原并引导学生经历这样的思维过程。

例如,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实验中,教师启发学生得到拉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利用二力平衡知识测出f滑。学生猜想影响因素有:压力、接触面积、粗糙程度、速度。教师提问:利用控制变量法开展探究时,你会先探究哪个因素?学生一般会选取比较好操作的,比如压力或接触面积等因素,先开展探究。教师追问:在探究时你能保证每次拉动的速度一样吗?若速度有影响,那两次实验还具有可比性吗?引导学生认识到应该先探究速度因素,若有影响,应使每次拉动的速度一样;若没有影响,保证每次是匀速拉动就行了。界定速度是否有影响后,更有利于探究其他因素。然后再追问:怎样不凭感觉而能科学定量地改变每次拉动速度?学生思考得到确定同一起点和终点,每次拉动的时间不一样的方法。这样的思维过程,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让学生领会物理研究思想。

知识还原 第4篇

关键词:钢带式还原炉,氧化镍,氢氧化镍,羰基镍,回转窑

吉林吉恩镍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三精炼厂是气法冶金生产系列羰基金属分厂, 以往生产羰基镍粉是以氧化镍为原料用常压法合成的。目前, 其原料由进口的氧化镍 (成分不同) 和氢氧化镍来替代原来的氧化镍。

1 存在的问题

原料更换以后, 主要对生产系统造成以下不利影响。

(1) 还原窑的工艺参数很难控制, 无法保证氧化镍的还原度达到95%以上。进口氧化镍的纯度很高, 杂质含量很低, 要保证还原度达到95%以上, 才能保证镍的一次羰化率大于90%, 从而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生产实践表明, 如果还原镍中的氧含量低于1%时, 还原窑内物料粘壁和烧结非常严重, 导致还原窑无法连续运行, 10~15d左右就要停车清理, 无法保证羰化和分解的正常进行, 从而缩短了分解器的运行周期。如果氧化镍的还原度控制在2%以上, 在还原镍硫化过程中会产生一部分水, 导致物料的流动性下降, 物料输送困难, 此外, 物料含水会影响羰化率。

(2) 还原窑窑头返料量大, 氢气循环管线堵塞严重。由于进口氧化镍原料的粒度过细, 随着循环氢气流从还原窑窑头带出, 造成窑头返料量增加, 原料的有效利用率降低, 损失增加;在循环流量降到300m3/h时, 还原窑头返料率就达到了10%左右。另外, 随着氢气流带出的粉尘在出口管道沉积下来, 堵塞管道, 致使物料不能连续稳定流动, 合成反应器内不能连续进料, 最终影响到羰化速度及产品的指标。

(3) 对设备损害较大。过细的氢氧化镍粉末进入设备密封面, 破坏了设备密封, 特别是还原窑头尾两端的石墨密封圈磨损非常严重。另外, 设备密封破坏以后, 造成氢气泄漏量增加和金属损失增加。氢气的泄漏量最大时达到100m3/h, 造成生产成本增加。

(4) 粒度不均匀影响还原效果。粒度不均匀对原料的还原度有一定的影响, 大颗粒在还原中不能完全还原, 而细料颗粒过度还原甚至烧结。

(5) 氢氧化镍还原含水过高, 现有设备无法满足生产要求。国外氢氧化镍原料是采用浸出法生产, 原料含水在70%左右, 瑞木氢氧化镍含水也在68%以上。因此, 需要对原料进行脱水和煅烧处理, 才能进行还原。现有的回转窑无法满足三步同时进行的生产要求, 需要新增脱水和煅烧设备。

2 改进方案的确定

氧化镍的还原分为动态还原和静态还原, 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动态还原, 其优点是, 物料在回转窑内运动, 与还原介质逆向运行, 与还原剂能够充分接触, 还原效果较好, 可以大大缩短还原时间, 而且还原过程是连续进行的, 物料周转过程在密闭条件下进行, 物料损失小。缺点是, 动态还原过程的还原温度精确控制较难, 物料粘壁严重影响传热, 还原尾气带出的粉尘量较大, 容易堵塞管道而造成停车;收尘压力较大, 且粉尘对设备密封损伤较大, 增加了设备的维护量以及还原介质的消耗量, 增加了生产成本。

静态还原, 是将物料批量装入固定还原窑内, 控制还原温度和介质流量以及还原时间, 还原结束后将物料转移出来送入下道工序, 然后再装入新的物料进行还原, 属于间歇作业。优点是, 通过控制还原气的流量, 大大减少粉尘的带出量;能够很好地控制还原温度, 物料的还原一致性较好。缺点是, 间歇作业无法使上下道工序连续进行生产, 装卸料过程物料损失大, 间歇过程劳动强度较大, 增加了劳动力成本。

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 经过多次考察、试验, 决定采用钢带式还原炉还原氢氧化镍, 该过程属于半动态连续还原过程, 也就是将物料布在钢带上, 通过控制钢带前进速度使物料与钢带一起前进, 还原介质与物料逆向运行, 通过控制还原介质流量、还原区物料停留时间、还原温度、物料在钢带上的布料厚度, 从而达到较好的还原效果。采用钢带式还原炉的优点是, 还原过程连续进行, 自动布料, 产量大, 还原质量稳定, 自动化程度高, 操作简单方便, 可实现自动精确控温。

3 钢带式还原炉的结构 (图1) 及特点

钢带式还原炉主要由进料端张紧小车 (1) 、进料气帘及硅橡胶帘、辊轮密封装置 (2) 、布料器及下料斗 (3) 、排气装置 (4) 、加热炉体 (5) 、冷却段支架 (6) 、水冷段 (7) 、出料装置 (8) 、传动装置 (9) 及气氛控制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等组成。钢带式还原炉主要用于粉末冶金工业中氧化物的还原生产, 如铁粉、铜粉、钴粉、钼粉、钨粉等金属粉末及草酸钴、APT等金属盐类的锻烧、精还原, 以及磷酸铁锂粉末的生产。它具有结构简单、产量大、便于工艺调节和质量控制的特点, 具体如下。

(1) 炉子连续作业, 耐热马弗间接传热, 炉温均匀。

(2) 钢带进口采用多层硅胶密封帘和密封辊轮加气流密封帘, 使炉内气氛外溢降到最低水平。

(3) 钢带出口为多层硅胶密封帘加气流密封帘。通过旋转刮料装置将粉料扫入出料段两边的料斗, 打开下料斗上的出料蝶阀把粉料直接放入收料桶, 保证粉末出料不被氧化。

(4) 下料斗采用旋片自动给料装置, 运行安全可靠, 布料均匀, 给料量均匀可调;可调节布料框, 当钢带跑偏时, 布料中心线仍可与钢带中心线保持一致。

(5) 加热段炉顶可与炉体分离, 便于金属马弗的安装和维修。

(6) 钢带运行速度、布料厚度和炉温可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进行调整, 以适应不同牌号、不同用途粉末还原工艺的要求。

4 结语

公司第三精炼厂将回转窑改为钢带式还原炉后, 钢带式还原炉的运行更加稳定, 送入羰化工序的还原镍的还原度更高更平稳。另外, 循环气流带出的粉尘量大大降低, 不会因粉尘堵塞管道而停车。钢带式还原炉的气密性更好, 因粉尘飞扬造成的金属损失大大降低, 氢气损失大大降低 (回转窑需要补充泄漏的氢气量约50m3/h, 吨羰基镍粉增加的成本约2 500元) 。钢带式还原炉的维修量大大减少。

氢氧化镍的烘干和煅烧是由于原料的改变而增加的工序, 增加的烘干、煅烧工序与现在的流程连接后, 满足了羰基镍生产的要求, 系统对原料的适应性更宽。

综上所述, 钢带式还原炉是一种结构简单但高效且环保的设备, 将其应用于气法冶金中 (氢还原设备) , 满足了回转窑无法实现的技术指标, 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王雨勃, 柳泽平, 松木一弘, 等.等静压条件下粉体致密化过程一般规律的探讨[J].粉末冶金技术, 2008, 27 (2) :94~99.

[2]周孓民主编.有色冶金炉[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9.

知识还原 第5篇

一、还原点创建

1. 我们右键“计算机”再点击“属性”如图所示;

2. 然后在打开属性窗口我们点击“系统保护”;

3. 然后我们在系统保护中点击“创建”;

4. 随便创建珍上名字之后我们点击“确定”按钮即可;

5. 好了,这样系统的还原点就创建了,我们只要等待完成即可。

二、还原点删除

1. 桌面计算机点击右键---属性 如下图所示;

2. 同样在打开窗口点击“系统保护”选项;

3. 然后我们在系统保护中点击“配置”按钮;

4. 现在点击删除按钮,如图所示;

5. 提示是否需要删除,点击“继续”按钮即可。

三、Windows 8系统还原

方式一:

还是一样的还原系统也是右击桌面“计算机”图标,在弹出菜单点击“属性”打开如下窗口;

方式二:

1. 方法也简单按下 Ctrl+Alt+Delete进入如下界面;

2. 然后我们按住Shift按键不要松手,然后点击电脑的开始中的“重启”快速进入修复界面;

3. 在打开界面我们点击“高级回复选项”---“疑难解答”如下图所示;

4. 进入到疑难界面我们点击“高级选项”打开;

5. 在此我们在高级界面会看到有一个“系统还原”点击它打开;

6. 机器重启,选择您的系统账户;

7. 点击下一步;

8. 选择某个还原点(如果我们之前没有创建还原点的话那么在此就没有数据可还原哦);

9. 好了这样就可以点击完成了哦;

10. 如在弹出菜单中我们点击“是”即可;

11. 等待还原并重启,

还原薄瓜瓜 第6篇

议论中既有对薄瓜瓜为中国人争光的赞誉, 也有从他家庭背景引发的想象。一位年仅21岁的大学生在海外获此殊荣, 作为薄一波的孙子, 薄熙来的儿子, 就读于牛津的薄瓜瓜到底什么样, 不少媒体都在联系采访他, 记者也穷追不舍, 诚意说服。沉默了一段时间后, 薄瓜瓜终于同意在回到重庆后的第三天与记者做一次交流。

他坦言:这个“大本钟奖”是个很“意外”的奖励, 但有些报道因家庭背景而把自己“格式化”了, 还引出一些莫须有的东西。既然被人“盯上”了, 就应该从人们模糊的印象中透明地走出来, 如果能还原一点真实的信息, 也算是尽一份社会责任吧。

作为媒体,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采访, 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薄瓜瓜。

自然而“节制”的阳光少年

如约到达重庆后, 记者给薄瓜瓜发去一条短信, 很快, 收到了他的回复:“请好好休息, 明儿见!”

因为在牛津的学科都已经学完了, 只剩下考试和一些论文, 薄瓜瓜这一年活动比较自由。在联系专访的过程中, 薄瓜瓜一直显得比较亲和有礼。

5月21日下午, 重庆某酒店大堂。薄瓜瓜一露面, 记者就看到一张阳光笑脸, 隐隐透着稚气。他伸出手来和记者握手, 询问记者能在重庆待多久后, 便建议记者“在重庆好好玩几天”, 寒暄中透着一种成熟。他的举止让记者有些意外, 似乎和想象中的“高干子弟”有些不同。

瓜瓜本人比照片上更显几分帅气。一件黑色开领T恤, 白色竖条纹裤子, 棕色皮鞋, 颇有几分英伦学院风格。记者打量一番, 没有在他身上发现任何品牌的标志。“你的衣服是什么牌子的?”记者不无好奇地问道。

瓜瓜摊开双手, 耸了耸肩说, “我从来不关心这些衣服的牌子, 感觉适合我就好。”随后, 他拿出一本小32开300页左右的书《还有不同》送给记者。这是他16岁在国外出版的英文散文集, 主题正是反对追求名牌、造星追星、沉迷电游等。

“矛盾的是, 我的观点在英国读者看来是对时尚潮流的叛逆, 可中国的时尚杂志却把我列入‘时尚先生’。我读过他们对时尚的说明, 觉得对国外文化有些误解。”看得出来, 他是用这本小书给记者一个证据, 说明自己并不是什么“时尚先生”。

薄瓜瓜没有QQ, 也没有MSN———唯一的即时通讯工具是Skype, “因为用它来打国际长途会比较便宜”———他和朋友交流大多还是依靠传统的电话和电子信箱。当记者一脸吃惊地看着他时, 他还是那样微笑着看着记者。

“瓜瓜”这个名字, 总让人感到是个五六岁的孩子, 很难想象在牛津这样的大学府念书还叫“瓜瓜”。直到现在, 每次回国拿着护照递给安检人员时, 对方也常常笑问:“这是你真的护照吗?”瓜瓜说, 这个名字是自然而然叫出来的。爷爷曾经给他起了一个很大的名字叫“旷逸”, 他觉得自己还不配叫。“薄瓜瓜”也就成了他唯一的名字了。“一些中国学生为了让西方人叫起来上口而起个英文名, 而中文姓少名多, 西方名少姓多, 所以中国人起英文名不划算, 不如让外国人起中文名, 那才有文化呢!”

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里, 不管他自己的讲述如何有趣, 哪怕把记者逗得哈哈大笑, 他也一直笑得很“节制”。不管面对什么问题, 他都显得很耐心。看到记者杯子里的茶喝光了, 他会端起茶壶帮记者倒茶:“再喝点水吧。”

在记者的采访本上, 本来准备了一个问题是:“作为高干子弟, 有人想一定比较骄傲, 你自己怎么看?”不过面对这个真诚、平易、节制的大男孩, 这个问题竟始终无法问出口。

薄瓜瓜:希望被理解, 享受被误解

面对媒体, 薄瓜瓜希望袒露的是真实独立的自我, 他从小特殊的奋斗经历和家庭教育, 可以让人们看到一个与一般猜测完全不同的薄瓜瓜。那才是原本的他。

从哈罗到牛津:不允许自己半途而废

当选“十杰”让不少人关注和议论薄瓜瓜。他不只一次和记者强调, 自己还只是学生, 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学习, 只有学有所成, 将来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或许, 薄瓜瓜从小学到大学的求学经历, 正是我们了解“学生薄瓜瓜”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步。

以自己的努力, 支持自己的学业

记者:到国外上学是你最先提出来的?那时你才11岁, 而且当时你就读的景山学校可是重点学校。

薄瓜瓜:对, 但11岁也是少年了!景山学校的整体水平虽然很高, 但对我压力不大, 放学以后就没事了, 心里感到有点“空”, 不满足。爷爷说过:“花盆难养万年松, 有志气的孩子要敢于闯一闯?”我想, 自己为什么不能离开这个环境到外面闯一闯?邓爷爷小小年纪就到法国学习, 眼界才那么开阔。我的想法得到姥爷、姥姥和四姨的支持, 他们鼓励我“好男儿志在四方”。当时到哪儿去八字还没一撇, 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从景山退了学在家自学, 那时我刚上初一。

记者:为什么选择英国呢?哈罗公学是怎样录取你的?据说你是哈罗公学500年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学生。

薄瓜瓜:因为家里人分析, 英国的英语最标准, 公立中学的信誉在全世界也很高, 所以就选了英国。

可是一联系就发现很困难, 听说英国人刚出生就得报名, 还要在指定的预备学校考察好多年, 最后参加全英统考, 过了关才能入学。而我当时连英文也不懂。

在希望不大的情况下, 妈妈带着我, 开始在英国帮我补习英文。那时比较苦, 吃、住、行样样成问题, 没有任何人帮忙, 几天就要换个地方住。记得有一次, 妈妈领我去一个新住处, 又小又暗, 条件特别差, 我一进屋就说:“这不是贫民窟嘛!”妈妈一句话也没说。后来我对自己的态度特别后悔。

不过我学得比较快, 给了大家信心, 所以他们还是鼓励我报考哈罗。正好另一所公立名校给我做了一次很系统的智商测验, 也准备给我一个名额。我被送到预备学校插班, 也没有像其他新生那样被要求降级。后来哈罗公学同意我参加面试, 之后就宣布给我一个附带条件的机会———参加当年的全英入学统考, 并规定了成绩线。结果我的成绩除了拉丁文得B, 其他6门都得了A。由于成绩不错, 得到了首届“科山奖”和助学金。从16岁开始, 每年我都是奖学金学生。我很自豪, 我是以自己的努力, 支持了自己的学业, 没有给妈妈爸爸增添负担。

记者:在英国学校里生活怎么样?

薄瓜瓜:我上的学校管理非常严格, 周末不放假, 连本地学生也见不到家人。开始每星期只有60便士的零花钱, 等于七八元人民币。我全部用来买零食都吃不饱, 经常觉得特别饿。 (笑)

记者:每星期只有60便士的零花钱是学校的规定?

薄瓜瓜:对, 很多人对英国的名校有误解。英国的学校也是五花八门, 私立高级学校靠钱也能去, 但像哈罗这类非常传统的学校, 绝不给你舒适的生活。英国的传统观念看不起那些谈钱谈地位的人, 不少人连“贵族”这个词都要回避。这种学校的生活条件也十分简陋, 甚至连暖气都不开, 就是要让你吃些苦, 磨炼你的心志。

记得那时候, 我和一些同学饿坏了, 到晚上就把枕头套扯下来, 悄悄跑到厨房, 看到有什么吃的, 比如苹果啦, 吃剩的牛排啦, 抓过来就往枕头套里扔, 拎回来大家一块分享。

记者:是自告奋勇吗?

薄瓜瓜:当然了。这种感觉挺好, 好像Robin Hood (罗宾汉) (笑) 。大家是一个集体, 都在体会这种生活。在哈罗的时候, 我还给同学打字“赚钱”, 因为我打字的速度比其他人都快。标准价格是5镑一篇文章, 这个“生意”一直都不错。 (笑)

记者:那时候有没有动过回国的念头?

薄瓜瓜:没有。我很怕半途而废, 所以就是再难熬, 我也要咬牙坚持。记得最开始, 一下子到了完全陌生的环境, 特痛苦, 特别想家人, 尤其想妈妈。但是新生不允许用电话, 一个月后才可以每周打10分钟, 我就给妈妈狂发E-mail, 可是老师已经给家长布置过, 第一个月家里要和孩子中断一切联系, 必须让孩子独立闯过这一关。我那时不知道妈妈为什么不回信, 就不停地发———“妈妈你在哪儿?我想你!你在哪儿?怎么不给我回?”一周就发了80多封。但为了锻炼我, 妈妈就是不回复。

得高分没有任何秘密

记者:你在哈罗公学就是奖学金学生, 资料上还记载着你毕业考试得了11个“A加星”, 名列前茅。学习对你是不是一项重大挑战?

薄瓜瓜:看用什么心态学了。我学习有两种, 一是学校的课业和考试, 二是自己要修炼的东西。学校课业倒没多难。英国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上化学、物理、生物, 当初我都没学过。我狠劲儿用两周时间把这三本教材都背熟了, 结果这方面一下占了上风, 预备学校毕业时还得到全校唯一的自然科学奖。在哈罗宗教课一开始比较难, 这也是中国学生没有的课程。但当理解了其中的知识架构, 也就没有难点了。后来我的学习笔记还被当作范本在学校印发了。实际上, 学习没有任何秘密, 得11个“A加星”也只是敢于定下这个目标罢了, 只要努力, 就没有“弱项”。

在牛津更刺激, 特别是PPE (政、经、哲) 的本科, 公认是攻坚战, 有些人甚至先上牛津的研究生, 再考本科。光读那么多经典原著, 时间就紧绷绷的。而在读书中又会挖出很多不同的理论和思想, 把学校的课业和自己修炼内容结合, 确实是不小的挑战。

记者:考试前会压力大到睡不着吗?

薄瓜瓜:不是压力大到睡不着, 而是经常为了突击学习没时间睡觉。加上自己还选修了一些额外的课程, 比如天文学之类。我觉得考试很有意义, 能让你在短期内吸收大量的知识, 突飞猛进。

记者:你是说很享受考试?

薄瓜瓜: (笑) 我的觉悟还没这么高。但我享受每次考试之后的那种“痛快感”, 大脑迅速膨胀之后的收获让人很有成就感。

记者:是怎么想到要出这本《还有不同》的书的?

薄瓜瓜:这本书的内容其实是我平时积累的构思。我平时也会和老师讨论写作, 正巧这些东西被出版社看到了, 他们有兴趣出。其实后来我写的几本更好一些, 但都是自己打印给一部分人看的, 没有出版发行。

记者:你好像有很多时间, 除了读书、写书, 还办这么多活动?

薄瓜瓜:我把做的所有事情都当作学业的一部分, 比如通过演讲和辩论来激活自己的思想, 体会到更深刻的东西。想做的事, 我都能找出时间, 我只不过是笨鸟先飞, 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记者:你在哈罗公学期间还报名参加了军训中的“攻击性淘汰赛”, 相当于铁人三项, 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8名学生, 据说你是其中唯一的东方人。参加这个比赛为了证明什么吗?

薄瓜瓜:有人说, 东方人体力不行, 我不信, 偏要试一试。既然参加了, 就一定要做到最好、笑到最后。不只为了荣誉, 也希望通过这个机会检测一下自己的体能极限和意志力。

五个志愿, 只报牛津PPE这一个

记者:评选“十杰”的报道说你在英国给中国人创了好几个“第一”。你的好胜心似乎特别强, 是家庭影响吗?

薄瓜瓜:我不喜欢被贴上任何标签。比如想参加牛津大学里所谓难度最大的考学, 当时一些朋友就劝阻我, 尤其是对牛津有了解的当地人, 他们认为, 我考牛津没问题, 但选PPE专业就是自找麻烦了, 如果还要报条件最苛刻的创史学院, 录取的几率就更小了。原来我还没意识到, 同是牛津还有这么大差别。我越想越觉得这样尖端的挑战特有意思, 放弃本身就是失败。我不会为了上个名牌大学就放弃更高的挑战。所以在填报大学五个志愿时, 我就只报了牛津PPE这一个, 没给自己留后路, 也算是“背水一战”吧!

非常支持我的是妈妈。后来我才知道, 她支持这样报的原因并不是认为我会成功, 恰恰相反, 她曾预料我会经历一次重大失败, 但她相信“顽强奋战后的失败和轻易取得的成功具有同等价值”, 你可以陶醉于成功, 但更津津有味的是人生体验。

记者:然后就成功了, 你好像没怎么经历过失败?

薄瓜瓜:其实我自己还没资格讲失败或成功。我面临的挑战可能比同龄人多一些, 但我毕竟还是个学生。学业上, 大的失败我确实没有体会过, 小的失败有过, 失败的经历能够变成以后的营养。我所经历的环境等方面的困难甚至痛苦, 现在就不必多说了。

我很高兴, 如果没有人提到我的家庭。

在公众眼里是罩在薄瓜瓜身上的天然光环, 然而他本人似乎对此很不经意。

当被问及对各种议论的感想时, 他说对这类东西, 基本是丢在一边不看。即便看上两行, 总都感到和他无关。瓜瓜说:“老一辈那么厚重的历史和荣誉, 他们都不在意, 还经历了那么多委屈和误解!我只是个学生, 经历那么点儿事儿, 算得上什么!”

就是哭也要哭出精神来

记者:听说你喜欢“红歌”, 在姥爷的葬礼上还带头唱起来?

薄瓜瓜:我从小就喜欢姥姥唱的那些歌, 最喜欢的一首是《英雄赞歌》, 王成的原型就是当时我姥爷在十五军树立的特级英雄孙占元, 还有黄继光、邱少云, 也是十五军的英雄, 沈阳的烈士陵园中还有姥爷为他们题写的墓碑, 爸爸带我去过。在我姥爷火化的时候, 在八宝山, 我就提议大家唱了这首歌。

记者:那时你16岁。当时应该是一个很悲痛的场面……

薄瓜瓜:正因为悲痛所以要唱《英雄赞歌》, 送他们走要有点激情壮志, 哭也要哭出精神来。

记者:姥爷、姥姥对你的影响好像更大?

薄瓜瓜:他们对我影响很大, 我是在他们和四姨身边长大的。爷爷对我影响也很深, 每次见面, 都跟我谈许多道理, 给我写字画画, 他还给我画过一个一笔画的大鸭子!在我的精神成长中, 妈妈付出最多。跟爸爸在一起的时间有限, 但质量很高。他在我心里好像是个劳模, 记忆中他老是在忙。我9岁时给他写过一首小诗, 爸爸现在还记得:“时晚民子遇, 独院无父存。要知答明归, 作真忘盼儿。”讲的就是傍晚放学, 家长都来接孩子, 而我却看不到父亲, 他在外地。听说明天要回来, 但他工作太认真, 竟然忘了自己的儿子!我小时候写过很多诗, 爸爸特别喜欢这一首。他不只会背古诗, 还喜欢背我的新诗。 (笑)

不能因为给人当儿子、当孙子就荣耀

记者:你得知自己获得“英国十大杰出华人青年奖”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薄瓜瓜:当然很高兴, 证明自己多年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过去我还没有这种期望。我还高兴他们在介绍我的文字里没有提到我的家庭。

记者:国内很多媒体的新闻标题是《薄熙来之子当选英十大杰出华人青年》, 没有出现你的名字, 你的感想如何?

薄瓜瓜:这也很正常。爸爸、妈妈已经共同走过了这么多年, 而我才“初出茅庐、乳臭未干”。不过也有点不正常, 我当成年人也已经三年了, 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做好了, 自然有我的努力;做错了, 那就“好汉做事好汉当”, 我也不希望扯到父母身上。

记者:“某人之子”给你带来很多荣耀吗?

薄瓜瓜:在国外多年与人接触中, 大家从不提家庭背景, 所以这个问题乍一听感到有点奇怪。我很不理解“某某人之子”可以给谁带来什么荣耀。古今中外, 谁也不能因为给人当儿子、当孙子就荣耀, 这种文化心理不正常。如果有人介绍我, 要拉扯上家庭背景, 我就很不舒服。我有资格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尽管我深知父亲是个好人, 但也绝不愿在他的影子下生活。

讲到家族的“荣耀”, 其实爷爷和姥爷经历的痛苦和屈辱给我更深的印象。爷爷活了99岁, 其中22年没有自由;“文革”中姥爷被抓走不知死活;姥姥在1957年就被打成右派, 全家陷入痛苦;连爸爸也在“文革”中被关了多年。

记者:那你的家庭背景对你取得今天的成绩有什么帮助吗?

薄瓜瓜:家庭对我的教育当然有极大的帮助。但因为这个奖, 有人就喜欢拿家庭背景来说事儿, 让我感觉我们的社会心理中有一种“株连意识”。不过各种猜测和质疑也是在给我出题, 人有压力才有动力, 质疑也是一种激励, 这也算家庭对我的帮助吧。

我没必要和社会误解较劲

记者:不管你将来做什么, 或许你取得的每一步成功都会伴随着一些质疑, 你自己有过这方面的预想吗?

薄瓜瓜:我想没必要和社会误解去较劲。需要做的事很多, 与其把心思放在为自己正名, 消除猜疑上, 不如把精力投放在更有益的事情上, 多做一些建设性的工作。当然, 大家能给我更多理解, 我会更愉快, 理解毕竟比误解要好。但在不被理解的情况下, 我也愿意去承受误解。妈妈很早就提出过“享受误解”, 人家因为重视你才会误解你, 而误解往往是理解的初级阶段和准备阶段。有太多的事情别人不容易理解, 你也没有时间去跟每一个人详谈。既然如此, 不如积极面对, 从误解中了解社会, 理解这些误解产生的社会原因。再往大处想, 当今世界也有很多对中国的“误解”, 与其用心为自己解释, 不如为自己的国家多做些说明。

人要彻底就要透明

“我不担心, 我又没做什么亏心事, 既然人们对我有猜疑有好奇, 那我就应当更透明, 让人看清我到底什么样。我妈妈说, 人要彻底就要透明。”

妈妈在事业的巅峰期毅然放弃

记者:在牛津你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

薄瓜瓜:本来每一个人都不一样,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教育的目的也无非是根据不同的特质而因材施教。你所指的不同又是哪一方面的? (笑)

记者:我说的是作为高干子弟的不同。

薄瓜瓜:这个太没有什么感觉了, 大家都一样, 学校里很少关注谁是什么家庭背景, 彼此都是用学生的心态来交往的。

记者:你和父亲作为两代人, 在观念上有没有什么不同?

薄瓜瓜:我很多观点都受父亲的影响。他总对我说, “事在人为, 功在不舍, 勤能补拙, 要想做出点事, 就要比别人更加努力, 比别人更能吃苦”。如果一定要找出我们的不同点, 当然也有。比如他总是要求我在牛津埋头苦读, 争当“读书冠军”, 少去参加学生会的社会活动。其实在牛津, 还真的不容你分心, 不能不埋头读书, 不止一个同学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自杀。

记者:你的母亲谷开来律师也曾名声显赫, 但这两年看到关于她的消息越来越少了。

薄瓜瓜:爸爸常常和我议论妈妈, 觉得她很伟大, 有思想, 有创意, 做什么事都做得非常好。当年办律师事务所很成功, 为了避嫌, 她在事业的巅峰期毅然选择了放弃。爸爸说, 其实这不是一个人的损失, 而是一个事业的损失。他甚至说, 如果当时他自己退下来, 支持妈妈去做, 她会做得更好!她退出以后, 就像隐居一样, 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 爸爸有活动让她参加她也不肯。我特别理解, 她最不愿意被罩在爸爸的影子下, 失掉自己。她现在整天读书做学问, 研究“比较文化”。

其实这种情况在家里不是第一例。我叔叔薄熙成早就急流勇退了, 然后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 现在已帮助贫困地区近千个穷孩子上了大学, 还自己编教材, 每学期给他们讲课。我觉得他很了不起。

刘关张出身不同亦成生死之交

记者:你认识李禾禾、万宝宝这样一批人吗?

薄瓜瓜:我知道他们都很上进。但“我们这样一批人?” (笑) 我知道这样说, 大家评论起来比较方便, 但我不喜欢这种标签, 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我对自己很多朋友的家庭背景都一无所知。我带朋友到家里, 父母也从来不问人家的出身。我觉得这也是对人的尊重。历史上桃园三结义, 刘备“刘皇叔”, 算是个“高干子弟”了, 但关羽是做生意的, 张飞是个屠户, 他们三人家庭出身大不一样, 却成了生死之交, 说明家庭背景并不起决定作用。

每年假期我都去贫困地区, 上次假期还去了一个新兵连, 隐姓埋名参加了新兵训练, 体验了一种集体和战友间特有的单纯、亲密关系。

记者:那些新兵知道你的身份吗?

薄瓜瓜:不知道, 以为我是从哪儿调过来的, 大家相处特别好。我和40多个人住一个屋子, 每天早上5点钟起来早操。去的那天晚上, 就有人往我嘴里塞香肠, 说“吃吧, 没事”。当时我已经刷牙了, 但那种友谊和真诚是不能拒绝的。直到我离开, 在那段朝夕相处中建立起来的纯真友情还彼此难忘, 临别我还应邀为战友画了辆大汽车作纪念, 至今我们还是好友。

记者:你担不担心如果接受了采访, 可能会影响到父亲?

薄瓜瓜:我不担心, 我又没做什么亏心事, 既然人们对我有猜疑有好奇, 那我就应当更透明, 让人看清我到底什么样。何必遮遮掩掩、神秘兮兮呢。我妈妈常说, 人要彻底就要透明。爸爸并不鼓励我接受采访, 觉得挺可笑的!但他又很民主, 并不限制我。他觉得我自己做主, 碰了钉子也可以自己总结经验, 无论如何, 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 “真实”最可贵。毕竟大多数人是善意的, 你越坦白, 大家也会越客观, 这就是将心比心!

记者:对自己的将来你有什么打算?

薄瓜瓜:我还没有想好某个具体的职业, 现在我感觉, 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事情更有意思。外国的朋友来北京, 我还要一大早领他们去天安门看升国旗, 现在就开始做“文化交流”了。

记者:你有没有想过, 如果选择从政, 是不是更容易一些?

薄瓜瓜:什么是容易, 你说的是升官容易吧?这其实是个误解, 升官也不是我的爱好。爷爷常对我讲孙中山的那句话:要立志做大事, 不要立志做大官。像我刚才提到的我叔叔, 他就是弃官后做出了更有意义的事情。

记者:你在学校参加牛津联合会、牛津欧洲事务委员会等选举活动这么成功, 应该说是很好的政治演练吧?

薄瓜瓜:我只是想做好一件事。到牛津之后, 我发现有那么多的中国人, 但在主流社会中却听不到中国人的声音。牛津联合会在历史上是世界最大的一个辩论中心, 各国名流都来讲演, 很多国际问题在这里展开辩论, 可是在公认“中国热”的当今, 牛联的大喇叭却很少有中国的动静。这样的大机构, 加入会员本来是自由的, 各国人都踊跃加入, 听听会也好嘛。可是加入会员的中国人却寥寥无几, 好像与我们无关似的。我觉得牛联这么有影响力, 应有中国的话语权, 能发出中国的声音。所以在竞选布告中, 我在自己名字后面打出了大大的“中国人”三个字。只可惜投票的几千会员里没有几个中国人, 开始我觉得挺孤独, 但不管怎么样, 最后证明了中国人不但能大大方方进入西方主流社会, 而且在而后的辩论中, 中国的声音也有机会博得响亮的掌声。

记者:从商呢?

薄瓜瓜:我对商学有兴趣, 但对从商没兴趣。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好, 我也没机会插手呀!

那只是一张化妆舞会的照片

记者:现在网络上有人贴出你在牛津和外国女孩的合影, 被人议论成“夜店照”, 也有人觉得很正常, 你对此作何评价?

薄瓜瓜:谢谢你提出这个问题。这张照片是在牛津大学的一次化妆舞会上拍的。牛津每个学院每两周都要举行一次化妆舞会, 每次舞会一两百人, 多的时候三百多人, 这是牛津大学的传统文化, 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化妆舞会的特点就是要求师生都以表演者的身份参与其中, 大家都故意做出滑稽、搞笑的动作, 这种方式能让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更融洽。在这种类似狂欢的集体活动中, 平时很腼腆的同学也往往做出怪样, 解脱平时巨大的学习压力。但不管大家多么兴奋, 也只是联欢和表演, 绝没有出格的东西, 和黄色更不沾边。你说的这张照片, 我和两个女生站在一起, 只是对着镜头做了点怪样, 比如我有意歪戴着领带。

把这说成“夜店照”让我感觉好像是“深更半夜”在“黑店”里干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其实, 如果把整个舞会场面都照出来, 谁看到也不会往歪处想的。

“他们眼中”这样一个薄瓜瓜

薄瓜瓜认为, 自己与常人没什么区别, 但在稍显世俗的概念里, 他还是特殊的。

哈罗校长、牛津学生、第一次接触他的时尚编辑以及BBC的评论员, 甚至,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秘书长, 都会对这个年轻人说出些他们的印象。

所以, 我们了解到的薄瓜瓜其实是这样一个年轻人:有良好的家教也有叛逆的个性、有长辈的疼爱也有自己的奋斗、有“牛津之星”的业绩也有普通孩子的童真……这些矛盾的背后是一段段真实生动的故事。

会有人猜测, 薄瓜瓜是不是真的如描述的那般, 在西方的学校里非常优秀?还是传到中国之后, 有点添油加醋?

这样的猜想也很正常———在“红色家庭”被认为很神秘的观念里, 人们往往会主动给他们的后代覆上神秘的面纱。薄瓜瓜16岁时出版的《还有不同》, 是一本充满年轻人观念的散文集, 就被国内的一部分介绍文章毫不犹豫地冠之“16岁创作的英文巨著”的名头。

不过事实上, 薄瓜瓜确实是在十几岁的时候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锋芒”。

他让我对中国学生的印象好极了!

Mel Mr owi ec先生目前是哈罗公校的校长, 在2001年至2004年间, 他也是薄瓜瓜的“班主任” (House Mast er) 。

他得知记者想要了解薄瓜瓜在哈罗公校的事情, 愉快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他回忆说:“瓜瓜是我们哈罗公校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 他和其他16个男孩一起进入我们Rendalls House, 他是当中最聪明也最认真的孩子, 而且所有功课都非常棒。六年级的时候他对政治和经济学显现了特别的兴趣, 所以最后他上了牛津大学PPE专业我一点都不感到意外。他当时的政治老师告诉我说, 尤其是在辩论和快速学习方面, 你能看到他跟别的孩子有多大的差别。可以说瓜瓜让我对中国学生的印象好极了, 他改变了中国孩子在我心中的形象, 他周围的同学也从他那里知道了更多关于中国的事情, 他是我非常难忘的学生之一。”

Mel Mr owi ec先生在回答记者关于是否知道他家世背景的提问中说:“在哈罗, 老师跟申请的学生家长见面是申请学校的一个必要步骤, 因此我在他来上学之前就见过他和他的母亲, 同行的还有他在英国的监护人。我最后批准瓜瓜的入学申请是因为, 我了解到瓜瓜有在哈罗进一步深造的天赋。”

“牛津最有影响力的50人”?

我们看到牛津报整版标题《50 Most Influent ial People In Oxf or d》 (牛津最有影响力的50人) , 而列在第一序号下的便是薄瓜瓜。介绍中称:“他是个用原子能做的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最佳桥梁”。校报的一篇文章还称:“就是这样一个中国学生, 让我们多年来在牛津甚至更广的范围里, 听到了被他搞得巨响的中国声音”。

中国学生曾箐, 出身知识分子家庭, 2008年她有机会在牛津商学院进修过一年多时间。在去牛津之前, 她在关于牛津的中文论坛上就常常看到薄瓜瓜的名字。目前身在德国的她通过邮件告诉我们, 她在牛津的所见所闻———薄瓜瓜在国内和国外的形象是不一样的, 他在国外更是一个独立的人物。

“在国内的时候, 我首先知道的是他是薄熙来的儿子, 然后才是牛津的橄榄球明星, 马术队队长, 还是击剑冠军等等这些。不过我到牛津的一年里, 没人提他的父亲, 包括华人学生也很少说, 尽管大部分华人学生都知道。牛津好像个小社会, 也许是欧洲的教育方法与国内不同吧, 他们都很注重独立的人格, 在国内可能提起他一定要冠上一个谁谁的儿子, 在牛津他自己就是个明星, 是Oxford St ar (牛津之星) !我记得有一次校报上的一篇报道竟然用了Guagua当作一个形容词, 来表示很棒的意思, 让我想起了东北话———钢钢的, 就是那个意思, 哈哈, 就连论坛上偶尔讨论选个‘校草’什么的, 都有人提名薄瓜瓜呢。”

对此, 牛津中国学联的Jingj ing也提到了这一点:“我不敢说在牛津中国学联, 每一个华人学生都知道他的家世, 但至少有一部分人是知道的, 他们大部分也都来自普通家庭, 但牛津的学业压力让学生们更关注学习, 而不是八卦谁的家庭。”

牛津大学新闻中心的总监Rut h Collier得知记者想要了解薄瓜瓜, 非常迅速地回复了邮件:“谢谢你的关注。很显然, 在牛津每个人都为瓜瓜获得大本钟奖感到高兴”。然后是一篇更为详尽的夸奖。如果记者想要进一步采访到他的导师或者同学, 那需要瓜瓜自己来推荐人选, 学校不方便替任何人做主。

不过记者在随机采访发现, 发现偌大个牛津, 薄瓜瓜也并非尽人皆知。

一位身在牛津的中国学生, 在回复薄瓜瓜讨论的帖子中说:他是谁?我只知道他是政经哲专业的学生吧。正在满世界找房客的英国学生Jones在论坛上留下了自己的邮箱地址, 于是也接到记者随即抽查的提问, 他显然很诧异:“是的我知道那家伙但很不熟悉, 我看过他在校队的比赛, 他怎么了?”在有回复的7个人中, 大部分人知道薄瓜瓜和他的名气, 也有人像Jone一样, 显然并不知道这个中国学生怎么引发了一封来自中国的邮件。

是有责任感的青年, 也是童真的孩子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秘书长刘俊彦这样评价薄瓜瓜:“他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青年。从他的所作所为里, 你能感受到他对民族、对国家的一种萌动的责任意识, 让人印象深刻。”

谈起公众对高干子弟的关注, 刘俊彦从青年研究者的视角谈道:“在中国, 公众关注高干子弟很正常, 但应更理性、更客观地做出评论。他们的成长也要靠自身的努力和奋斗, 不论谁, 都要通过竞争才能脱颖而出。要关注这一群体本身的素质和表现, 给他们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 而不应过分关注他们的家庭背景, 那样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不利于客观地评价。随着中国越来越开放, 薄瓜瓜式的成才故事也会越来越多。”

薄瓜瓜在国内媒体最早正式露面的采访, 是2006年5月刊的《时尚先生》, 在“少年中国”的专题里, 薄瓜瓜与其他几位少年人物被放在一起, 成为被看好的未来之星。

采写薄瓜瓜的编辑张某, 目前已经不在《时尚先生》工作, 但对那次采访还是记忆犹新:“我们选人的时候就在讨论, 觉得薄瓜瓜形象挺好的。那时候他才十八九岁, 看得出是个被保护得很好的孩子。”他对记者回忆道。

他说瓜瓜“看起来要比同龄的孩子成熟一点, 穿着打扮和举止什么的都比较有修养, 我想这跟他比较早就接受的教育有关系, 他总是很清楚自己的身份, 不过红色家庭的背景还是让人觉得有点距离感。他表现得很有修养甚至像个成年人, 不过一笑就露馅儿了, 还是个很童真的孩子。”

《时尚先生》那次交流没涉及任何政治上的东西, “我们关心的就是他这个人, 这个个体, 家庭我不太想问。我也试着问了爱情啊、性啊、女朋友之类的话题, 他也挺会回避的, 最后发现本质上跟其他年轻人没什么区别, 只是更加聪明, 不夸张, 知道自己是谁。同时也更受大家自觉的保护而已。”

“杰青”评选的每一步都公开透明

英国媒体在怎样看待这个中国学生?这次首届大本钟奖的颁奖消息英国媒体也给予了不少关注, 造成5月9日晚上的颁奖晚会门票, 竟然出现一票难求的状况。

薄瓜瓜是当选十人中最年轻的一位, 而他的特殊家庭背景使他的当选引发了一些讨论和猜测。

对此, 组织此次评奖的英国华人青年联合会主席李俊辰说:“此次十大杰青评选从一开始就成立了由主办方组织相关部门 (其中包括英国上议院勋爵、英国下议院国会议员等) 、专业人士、知名人士等组成评审委员会, 负责评选活动的具体事宜, 进行候选人事迹鉴定和综合评审。为防止舞弊事件, 评审委员会名单都是在十杰名单正式产生后公布。评审委员会对推荐材料进行审核汇总后, 评选确定28位候选人, 并向公众公示, 以征求社会各界对候选人的意见与反映。最终, 在广泛公众投票基础上, 产生十大杰出青年。可以说评选的每一步都是公开透明, 并得到公众的监督。每一位最终胜出者都是以其杰出的成就来拿到这个奖项。”

也许这样的故事传不到中国

英国BBC特邀评论员尼·海伍先生为配合记者的采访, 特地提供他文章中的一段文字, 来反映英国媒体对于薄瓜瓜的态度:

薄瓜瓜是网上偶尔出现的人物, 翻看之后, 发现我的中国同行和我们的视点角度大相径庭。他们聚焦在他家世、他的“明星”外观等等偏重虚荣的方面。作为一个研究中国文化的英国人, 很有兴趣从我们的理解介绍一个形象不同的薄瓜瓜。也许这样的故事传不到中国。

薄瓜瓜在牛津不仅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 更表现了他的超凡的组织才能。一个中国学生同时当选为全校学科PPE的主席和“欧洲事务委员会”这种重要组织的执行主席, 可见人们对他的认知度。他借这个职位, 不失时机制造中国热, 在繁忙学习的同时举办了一场难得见到的精彩的中国文化展示会。

他到英国时还没学过英语, 但第二年就在国家中学统考中成绩骄人, 被英国名校录取后, 在全国成绩统考中获得多达十多门的最高分, 让许多英国人望尘莫及。再被牛津顶尖学院录取, 又是令人瞠目结舌。须知, 即使经过各种考试获得优秀成绩, 学院也不会放心地接收一个学生的, 那最后为数不多的优中择优的考生要被关在牛津数日做多方考察, 年年都有相当优秀的考生就是在最后面对众考官回答问题时, 还不知出了什么错就被淘汰掉了。

“作为老哈罗校友, 很惊讶总能听到这个中国孩子的故事。他显然很招人喜欢, 总是人群的中心。但难理解的是不知他用了什么妙方, 使自己的英语水平超过了很多英国同学。在人们眼中, 他还是位天生的中国小大使。他本人可能也有这种自我意识, 在每个年龄段中, 他都拼命汲取知识, 但他在英国学习的目的表现得很明确, 就是要对他的祖国有用。薄瓜瓜无疑过早承受了中国人习惯给人的家庭背景压力, 有人提到这个问题时, 他显示出自重的态度和静静的尊严……”

但在中国, 人们不可避免地认为他特殊, 期待他特殊。在这个21岁小伙子未来的长途上, 他从11岁起就想避讳的那些光环或者标准, 还将不可避免地跟随着他, 这是一种特有的国民心态。所以, 做自己、证明自己可能是薄瓜瓜一辈子都要努力去做的事……

还原公共关系 第7篇

主持人:公共关系已经经过20年实践的发展道路, 现在不少公关从业人员, 仍旧认为公共关系就是发新闻稿, 公共关系就是媒体关系, 你们怎么看?

赵文权:首先, 公共关系肯定不是等于传播, 公共关系内涵外延其实是非常广泛的, 传播是公共关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任何事件、任何营销、任何策划, 最终要让公众去认知, 与利益相关者去沟通, 最后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实现。所以, 我是觉得传播是公共关系这个概念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非全部, 这是毫无疑问的。

过去10年的中国市场, 公共关系得到很大的发展, 虽然20年前就有这个行当, 但是真正的发展就这十几年的时间, 所以是非常年轻的行业, 处在一个初级的、还很不成熟的阶段。所以实践层面, 很多本土的公共关系公司, 它们的主体业务是以传播业务为主。

主持人:蓝色光标媒体传播业务比重占多少?

赵文权:我们与传播相关业务占到了整体的80%以上。主体业务现在就是两类, 一类与媒体相关, 还有一类就是活动。目前, 主流的企业或者大部分企业是以这两块业务为主。不过, 市场上的变化其实已经很大, 公共事务、CSR等规划、咨询、沟通等层面的业务其实都在做, 但是最后这些项目还需要落地, 通过媒体去传播。

现在尴尬的地方在于, 客户目前来说大部分不太愿意为咨询服务花很多钱, 一个项目, 公关公司出了主意, 有一个很好的规划, 之后客户说OK, 把这个项目交给你做, 执行是会费的, 但是前面做的策略部分, 客户通常不愿意单独付钱。

主持人:假如公关离开媒体还能存在吗?还能有其他业务的形态吗?现在谈的很多公关业务大多都是执行层面的低端业务, 开个新闻发布会, 沟通一下媒体关系, 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公共关系的全部。

郭惠民:从国际上认可的公关定义看, 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管理, 目的是为了建立良好关系, 所以不能把传播和公关剥离开。公关人员扮演的角色, 我们一般将其分为传播管理人员和传播技术人员, 其共同点都是传播, 这也说明公关人员的基本功就是传播。我很同意文权的说法, 经济越发达, 媒体就越发达。公共关系里面有很多的东西涉及影响舆论, 影响人们的认知, 这与媒体离不开。现在媒体本身也在多元化地发展, 影响人们的媒体种类越来越多, 公关运作跟媒体之间的互动也比以前更加复杂。

>公共关系与活动

主持人:现在也有很多人对活动是否属于公共关系范畴比较模糊, 对此你们怎么看?比如这次HP在全国招募就不叫公关公司而是活动公司。当然我们业界的有些公司也都参与了。比如海天网联, 比如东方仁德, 都有可能作为一个活动公司去参与。

郭惠民:不是所有的活动公司都是公关公司, 但活动里面可以有公关。我一直讲, 客户在认识上是有差距的, 它们可能愿意为活动买单, 未必愿意为咨询买单, 这总要有个过程。现在的情况比20年前、比10年前要好得不知道多少倍了, 说明人们对于公共关系的认识提高了。

此外, 由于媒体本身概念在发生变化, 出现分众传播、小众传播, 甚至于回归于人际的口碑传播。所以为什么说活动中也会有公共关系, 因为活动能够让人面对面的接触, 这是最原始的传播, 也是最有效的。

这也意味着, 公共关系的传播未必完全是媒体传播, 有些传播是不通过媒体的。媒体能够一对多地进行传播, 能够远距离地进行传播, 但很难近距离地深入传播, 或者沟通。那么, 通过活动把人聚到一起开展传播与沟通, 是非常有效果的。

潘建新:从我们公司的角度来讲, 我们的工作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通过媒体进行新闻传播, 还有就是通过活动进行传播。同时, 我们的活动也分为两种, 一个是公关活动, 另一个, 我们称之为大型活动。

我认为, 活动也不能简单理解成就是一个新闻发布会, 像我们设立的这个大型的活动部门就专门针对各种大型市场活动, 很可能就没有请记者, 而更多的是请了一些客户。此外, 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在区域市场上做互动营销, 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开展互动活动。

赵文权:现在前十大国际公关公司有一个特点, 很少开展所谓的大型活动业务, 也不认为活动是公关, 所以这里边是有一些差异的。很多中国企业, 是将活动归入到公关概念中的。那些成熟的跨国公司, 就分得比较清楚, 比如说政府关系、市场营销、企业形象传播, 分得很清楚。

>公共关系与营销

主持人:公共关系管理的定义是信息传播、关系协调、形象管理, 实践中这12个字怎么解读?

郭惠民:西方的实践中, 根据不同的对象, 不同的要求, 不同的市场, 有着不同的公关模式。我们这里不简单套用西方的概念, 就看中国公关的实际历史发展情况, 现在公关公司搞活动不一定是新闻发布会, 而过去公关公司的活动, 大多是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是什么概念?就是要有新闻信息发布, 这就是信息传播。到了第二步, 我们不是单向的发布信息, 而是要监测了解周围的环境变化, 公关人担当起了内外沟通、协调的桥梁和使者, 这就是关系协调。

这里, 我还想特别指出一点, 就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公共关系调研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可能是因为业务太多, 整天忙于执行, 没有时间去做深入研究。实际上调研是很多业务的基础。记得当年卓越公共关系课题研究中, 国外学者谈到公关公司的时候, 就说过公关公司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情就是调研, 结果我们这块最弱。

在信息传播和关系协调之后, 第三步就是形象品牌的战略管理了, 所以这12个字, 实际上是递进的3个层次。

主持人:包括像院外游说, 危机处理, 甚至包括媒体关系, 应该是在第二个层次当中?

郭惠民: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一次给首都机场公司做培训, 先到了他们公关部, 我给他们做了个小实验。用数据挖掘的手段搜索一下首都机场这个关键词。结果一搜以后, 发现网民们近期关注的有关首都机场的十大新闻, 有六条是公关部自己发出去的稿子。我说你们发出去的稿子, 如果没有人关注, 那么说明信息发布没有效果。所以这里面有一个互动, 没有互动的话, 你就只做了第一个层次的工作, 有了互动以后, 就到第二个层次, 然后才能进入到第三个层次。

赵文权:目前在中国市场, 公关公司或者I N HOUSE, 大部分还处于第一层级,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市场形成这样一种概念, 大家觉得公关就是媒体传播, 其实这是一种观念, 尤其是大部分时间都在做这些事情。现在慢慢地从第一阶段过度到第二阶段, 是一个交叉的过程。举个例子, 我们公司有一个产品叫“舆情分析”, 每月将当下国家各种大事, 做出我们的分析和解答。这对企业来说, 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舆情分析的分析人员本身在媒体有相当经验, 对国家一些大事情见解还有一定的功底, 我认为是到了一定水平的。但尴尬在于, 这个东西基本上卖不出钱。第二, 这个东西对企业的管理有价值, 但对于中层或基层, 意义不大, 当然, 从整个的业务发展形态来说, 慢慢在发生变化。现在客户对于整个评估, 对于策略咨询等方面的要求, 都在快速上升。现在的尴尬就在于怎样评估这些东西的价值, 怎么实现价格化, 只有在支付它相应的价格, 才会有更大的动力, 投入更多, 更好地发展。

潘建新:我发现在几次公关的提案上, 调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经典的例子可能就在于俏江南这个案例, 我们做了非常大量的市场调研分析, 甚至让很多员工去吃饭, 回来以后再去总结的时候, 会懂得什么叫餐饮。以调研的眼光去看待, 就容易找到它的竞争对手, 找到它的品牌定位, 发现他们之间品牌打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这次调研, 我们再去提案的时候, 客户就非常认可。

主持人:公共关系作为一个产业发展来说, 哪些东西可以收费或者现在已经收费了, 但第二层级的, 现在收费的不多, 或者不透明, 没什么标准。

郭惠民:严格意义上说, 如何建立公关行业的收费标准, 需要提供服务和接受服务的双方共同的努力。比如, 现在我们做危机处理, 应该说有相当的咨询层面的工作, 不少企业为此是愿意付费的, 而且实际也是付费的。所以不是收费不收费的问题, 而是我们有些工作还没做到这一层, 或者客户没完全理解。

主持人:也就是说在第二层节方面, 有些成熟的企业可以符合标准。第三层级我们说形象管理这个方面, 我们现在有没有公关公司有这方面的收费?

潘建新:肯定有。比方说通用中国, 当时我们做过类似的项目, 就是它的安全年活动, 通用汽车在主动宣传安全。现在我们在做一个项目, 一汽-大众内部厂区奥运气氛营造, 这个是内部公关的项目, 也是收费的。这个就是形象管理。

赵文权:从我自己所知道的来看, 在形象管理最高端的这个部分, 本土公司目前真正在这块有比较大的展开余地, 不过这个业务能够通过咨询收到钱的, 是极小一部分, 不能说没有, 但是市场的真正实践大部分是广告公司来做, 而企业的形象定位是什么, 应该怎么去展开等等, PR更多是一个配合的角色。

郭惠民:我觉得应该从一个超越公关的角度来看公关, 也别把公关的工作搞得纯而又纯, 这个就是公关, 那个就不是公关, 做公关的不能脑子里面就只有公关。我们现在搞的区域市场传播就是这个概念, 它可能超越了公关, 超越了广告, 也超越了活动。

西方公共关系学科一般都从传播学做起, 不是新闻学。传播学里有公关, 这是可以做出来的。但是你现在把公关当做管理, 那就要提高它的位置, 现在社会发展到了形象管理、品牌管理, 管理学认可营销学, 营销里面广告也是得到认可的, 这样的话公关在这个范围之内, 营销也认可公关。对此, 公关界有两种态度, 一种是认为, 好不容易赢得了管理学的认同, 但是管理学认同公关的时候, 是把它放在孙子辈的, 儿子是营销。另一种态度则是不以为然, 他认定公关是个大概念, 恨不得把市场都包含进去。至于整合营销传播算不算一大公关学派, 也是有争议的。但是现在什么东西都需要整合, 若我们把整合营销传播中营销两个字拿掉, 省下的是整合传播, 是不是就好一点了。

主持人:大家谈论的营销, 文化营销、娱乐营销、体育营销, 实际上是营销当中的一个推广, 不是纯正的营销, 能辨析一下关于这种营销跟公共关系当中的关联度?

郭惠民:我一直强调我们今天谈到很多问题不能离开中国的现实, 不能离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水平。如果从营销来说, 凡是营销一定有传播, 有传播就会有公关, 只是未必所有营销里面的传播都是公关去做的。

还原教育的本质 第8篇

尔后, 自己从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一步一步走到了校长的岗位, 思考的问题也从单纯学科教学开始涉及学校的综合教育问题。工作的层面宽了, 思考的方向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实践中我发现, 我们以往所谓的学校教育好像仅停留在教学层面, 特别是学科教学, 老师们都在为考而教, 孩子们都在为考而学, 教育好像丢失了她的本质。

在实践中不断思索, 渐渐地我对教育是什么的问题, 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教育是一种理念, 我们要善于扬弃。

从表面上看, 教育是一种行为, 教师每天担负着对学生纪律的管理、班级卫生的监督、任教学科知识的传授, 等等为了管好每一个学生, 为了批改好每一份作业, 老师们每天都忙碌着。但从本质上看, 我认为儿童时代的教育应该是一种理念。对孩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孩子人格的塑造, 能力的培养, 是让学生学会生存的本领, 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扬弃, 要善于爱护学生个性, 发挥学生特长。对于每一个学科来说, 整齐划一的发展是不科学的。作为教师, 我们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 要站在让儿童健康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教育, 要把良好的精神价值放在教育的第一位。

教育是一种过程, 我们要善于求真。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接受教育是人生旅途的一段过程。因此, 教育需要求真的态度, 需要科学的精神。作为教育者, 我们要耐得住寂寞, 沉得住气。为了给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 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做事, 真真实实地求知;我们要享受教育的过程, 要享受孩子成长的过程;我们要欣赏学生的个性, 要关注孩子的未来。也许你的方法会带来学生成绩的暂时下滑, 也许思想会暂时得不到大家的认可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学会了学习、学会健体、学会生活, 那么你做的就是真正的教育。奖项的光环是褒奖但不是目标, 学生的快乐成长才是我们的职业追求。

教育是一种梦想, 我们要善于展望。

教育决定一个人未来的生活品质, 教育决定一个社会未来的态势。因此上说, 教育是一种梦想。教育的成绩不在今天而在明天, 衡量教育的效果不是现在而是未来。既然教育是一种梦想, 那么我们就应该是善于做梦的人, 我们就需要展望孩子的未来, 而不仅是欣赏孩子的现在。我们要把现在的教育看做为学生未来发展的奠基工程, 要通过教育为孩子规划未来发展的轨迹。从某种意义来讲, 教育是最有意义的职业了, 因为我们可以走进孩子的心灵, 可以融入孩子如诗的童年, 可以见证孩子成长的变化。

感悟生活,还原画面 第9篇

看漫画、读漫画、悟漫画、写漫画。

二、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看懂漫画,领会作者用意。

(二)表演漫画内容,寻求个性化体验。

(三)写出漫画内容,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个性化体会 。

(四)接受公德教育。

三、作前准备

(一 )不止学生有目的地去候车室 、公交停靠站等公共场所,留心观察人们的言行、文明礼仪状况。

(二)调整学生座位排列,留出表演空间。

(三)漫画一幅,投影仪一台。

(四)写有“母子候车处”几个大字的招牌及护拦各一具 。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课前的考查情况。

1.了解有多少人实地考查 ,并有所收获 。

2.学生简要介绍见闻。

(学生通过讨论汇报后明白 ,候车室里专门设立的母子候车处被一些假装不识字或假装没看见的人捷足先登, 占据有利的位置,抢先上车。 )

(二)出示漫画《假文盲》,指导观察,理解画意。

1.各自观察后 ,分小组讨论汇报。

2.重 点弄清 “文盲 ”指哪些人 ,为什么又是 “假 ”文盲 。

(三)演活画面,角色互动,换位思考。

1.摆 放道具 : 摆放有 “ 母子候车处 ” 大字的招牌及专供母子优先上车用的护栏。

2.确定角色 :根据学生课前实地考查情况 ,确定几位有实际体会的学生充当那些不自觉的“文盲”,选几位学生充当“抱孩子”的“妈妈”(角色可以调换,多演几轮)。

3.创新表演 :学生根据对画意的理解及实际体会 ,表演候车处发生的争抢座位,抢先上车的情况,鼓励学生大胆表演演出新意,演出画面中没有的内容,如争执、冲撞、拉扯等。

4.换位思考 :通过表演 ,请学生以剧中人的身份体验其当时的语言、动作及心理活动,并把它说出来。那些没有机会上台表演的学生,也可以假设自己是现场围观者,描绘当时自己看到这种现象时心里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畅谈体会,文道合一。

1.让学生回归生活 ,反思自我。“你有过这样不懂礼仪的行为吗?如果有,敢说出来吗? ”鼓励那些勇于自我剖白于自我批评的同学。

2.“生 活中还有哪些人和事与画中人 、与刚才你所讲的有同样的行为? ”自由发言。

3.“你 对这些现象有什么看法 ? 如果你遇到这种现象 ,该怎么办”引发思考。

(五)自拟文题,自选角度,直抒个性。

1.根 据以上活动与指导 ,结合自己实地考查的体会 ,自己确立符合自己表达需要的文题。

2.自选角度 , 可以用第一人称 ( 漫画中假文盲的身份 ) 写作,可以用第二人称(现场观察者的身份)写作,还可以用第三人称(漫画观察者的身份)写作。

3.写出自己的真实见解与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

(六)互读互评,修改充实。

五、教学体会

新课标指出:“教材的组织与安排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要创设有趣的活动,创设生动的情景,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这一单元的作文训练是体现这一教学目标的绝好范例。因此,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到不同的公共场所如候车室、公交车停靠站等地方实地观察,寻找与文中“文盲有相同行为的人, 甚至有的学生还会与这些人有语言上的接触。学生在接触中留心观察这些人的言行,揣摩他们的心理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感受绝不会都是相同的, 而是有忧有喜, 有恨有乐……上课伊始, 我初步了解学生实地考查的情况。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也有极少学生没有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内容, 或因各种原因没有实地体验。因此,我让学生模拟现场进行表演,一则让实地考察过的学生进一步深化自己的体验, 二则让那些没有第一手资料的学生有现场感受。这时候,学生书写的已不再是漫画中的内容,而是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独特的感受,是自己真实的情感。我还让学生结合自己以前在这方面的所作所为, 想想有无类似的情形,鼓励他们勇敢地剖析,作出自我批评,因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品行教育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令人感到意外和惊喜的是, 学生在习作中出现了一篇与本次练习在意义上背道而驰的作文。一个叫张航的学生在文中写道:……我一直在写有“母子候车处”牌子的地方转悠,想看到异常情况。可好大一会儿,既没见到抱孩子的母亲,又没见到有“不良”分子抢占这个位子。我很失望,心想这次一定是白跑了。正在我焦急万分的时候,终于来了一位母亲,抱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从她们的衣着看,好像是从农村来的,母亲手里还拎着两只鸡和一篮子鸡蛋, 而且这位母亲还是一位残疾人———跛脚。她们好不容易才挪到座位上刚坐下,车子就来了,我正准备上前帮帮她们,这时,让我意外的事发生了,不远处一位衣着讲究、好像也在等车的小叔叔(很年轻)来到她们面前,帮阿姨提着篮子,还接过阿姨怀里的孩子。开始,我好担心啊,还以为他是坏蛋呢。我一直看着他把这对母女送上车把篮子放稳当, 还帮阿姨把两只鸡放到座位下面……我又惭愧又感动。我没有看到漫画中的“文盲”,却看到了这位让敬佩的叔叔。我本来想瞎编一个“文盲”的,但我实在想把我看到的这个叔叔的事告诉大家,不知道老师会不会怪我……

还原陶渊明 第10篇

一、安与贫

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 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 由于家族功业的影响和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熏陶, 让青年时代的陶渊明“猛志逸四海”, 希望通过进身仕途实现其济苍生, 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和为国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但同时, 他的世界观又是复杂的, 老庄学说的影响与生性爱好自然的本性, 再加上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 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留下的深刻的影响, 使陶渊明有着对田园山水的向往和无拘无束的生活的渴望。他早年创作的《五柳先生传》正是这性格另一面的真实写照。因而陶渊明的性格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矛盾, 这种矛盾的性格在其日后的人生道路中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 其内部也相应地不断斗争。

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向往的社会是和平与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 淡泊高远, 任远委化, 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人生环境, 也是恬静而从充满自然之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 使他大多数的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 此即前人所言“静穆”。但在背后, 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 对人生短促身感无所感的焦虑。表明陶渊明洒脱不凡的外表下按捺着一颗执著而痛苦的心。即这种外在形式下的“安”仍是一种浅层的充满矛盾的“安”。

陶渊明早年做过彭泽令, 他是由于对东晋黑暗的政治现实不满而回到田园的。他归隐前的家境就不怎么好。“贫富常交战, 道胜无戚颜” (《咏贫士》之五) ”, 贫“与“富”代表了两种选择:出仕还是坚持隐居?两种思想在心里常常发生激烈的斗争, 令人欣慰的是, 最终“道义”战胜了“出仕”。

二、乐

“少无世俗韵, 性本爱五山。”陶渊明不仅向往和平与自然的人类社会, 而且他的田园生活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这就是他能亲自参加生产劳动, 接近劳动人民, 歌颂劳动。在当时社会士大夫鄙视劳动的情怀下, 他本身便具有进步意义, 同时也使他的田园诗具有劳动气息。

陶渊明归隐后把创作作为一种事业上的追求, 志向由“发忠孝于君亲”转为“酣畅赋诗, 以乐其志”, 他肯定了自己作品的文学价值。陶渊明写诗有时只是缘起于与诗友们的饮酒作乐文, 但在《饮酒》中他故意采用隐晦曲折的手法写作, 体现他“无道则隐”的儒家思想, 所以他在饮酒诗中有不少涉及文学本身。

在陶渊明的艺术境地中, 酒和菊成为他的象征。他将酒与自己的生活及文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中体悟人生真谛。渊明选择了“击攘以自欢”的道路, 退居田园, 躬耕自资, 感受到的是农民的纯朴可爱和田园生活的快乐。

三、道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存在一个奇特的现象:儒道合一。有的表现为外儒内道, 有的是外道内儒;有的是先儒后道, 有的是先道后儒;有的却是穷时则道, 达时则儒……很少有真正的儒家或道家。关于陶渊明是儒是道, 历来就有不同看法。朱熹说:“渊明所说者庄、老” (《朱子语类》) 。陈寅恪说:“惟求触合精神于运化中, 即与大自然为一体……自不致与周孔入世之名教说有所触碍, 故渊明之为人实外儒而内道。”

陶渊明的思想是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的社会。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纯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 作为理想社会来歌颂。

陶渊明虽然受到当时道家思想的影响, 并在自己的后半生彻底归隐, 但他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儒家的人际关怀, 骨子里仍然是一个“儒者”。所以, 本文认为, 现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的看法最为中肯:“即使是陶潜的道家精神, 也仍然是建立在儒道互补的基础上。仍时是与儒家精神交融渗透在一起的。”所以, 他也可以说是“内儒而外道”。

四、总述

陶渊明是真实而乐观的, 他是酷爱人生的, 不会选择彻底叛逃人生。在他看来, 还有他的田园, 他的庭院, 他的家人, 他的乡亲, 是他所深爱的。他选择他的余生与他周遭的一切共同度过。他由这种积极的, 合理的人生态度而获得他所特有的与生和谐的感觉。这种生之和谐产生了中国最伟大的诗歌。他来自于尘世, 是属于尘世的。陶渊明要回到他的田园和他的家庭的怀抱里去, 结果是和谐而不是叛逆。他就这样过着一生, 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心地坦白的、谦逊的田园诗人, 做一个智慧而快活的老人。可是在他的作品中, 我们看见一种造成和谐的生活的情感与天才, 他达到了一种灵与肉的统一, 能够看见尘世的成功和失败的空虚, 能够站在超越人生和脱离人生的地位, 而不敌视人生。这种和谐的生活已经达到完全自然的境地, 没有一个人能超越过他。

陶渊明, 这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中国文化上最和谐的产物, 他不曾做过大官, 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 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 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 可是他至今日依然如一堆照澈古今的烽火照耀在世人的心目中, 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他的生活是简朴的, 风格也是简朴的, 这种简朴的特质是令人敬畏的而又深邃的, 正如那纷纷菊瓣荡漾在清酒中的淡淡清香。

摘要:晋代伟大诗人陶渊明以其平淡直率, 朴实真挚的写作风格, 及其任性不羁、豪放自得的人生品性, 开创了田园诗派。

关键词:安贫乐道,酣畅赋诗,以乐其志,儒道合一

参考文献

[1]魏正申:《陶渊明探稿》, 文津出版社, 1990年版。

[2]梁启超:《陶渊明》, 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3]孟二冬译注:《陶渊明集译注》,

[4]陶潜:《陶渊明集校笺》,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

[5]袁行霈:《陶渊明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知识还原】相关文章:

还原情境05-06

还原效果05-10

还原技术06-10

还原能力09-08

还原糖测定05-08

氧化还原反应05-15

还原染料05-22

氧气还原反应06-02

还原纸质阅读07-19

阴极还原反应07-20

上一篇:顶管工程下一篇:用爱滋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