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平台范文

2024-07-04

高校科技平台范文(精选10篇)

高校科技平台 第1篇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营造良好宽松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各部门协调行动、齐抓共管。学校要转变旧的观念, 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思想。要解放思想, 注重创新教育, 以“挖掘潜能、培养兴趣、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为宗旨,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 树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和实践环节。课堂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课堂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学校要从创新教育的主旨出发, 更新教学内容, 完善教学体系、优化教学结构, 使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校要把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放在首位,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挑选一批有奉献精神、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师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教师, 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期有效开展。同时, 要全面调动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注重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群众性, 发挥学生骨干分子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时, 高校一定要加大实验室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力度, 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师资、场地、设备等教育教学资源, 创造各种条件为全体师生提供必要支持。要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机制, 建立开放性实验室, 不断实现在时间、空间、内容、方法和手段上全面开放, 为科技创新活动构建创新平台和环境保障。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科研组织机构和制度机制, 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 建立科学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制度机制, 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持续发展的保障。学校制定规章制度, 对科技立项进行管理与服务, 建立激励机制。使各项科技活动有章可循。学校成立相应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 设立专人负责, 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办法, 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方法和思路。为调动大学生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保障大学生科研工作的实际开展, 学校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为大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付。学校聘请有关的专业老师组织审查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资格与对科技成果进行评审, 审查经费的使用情况, 对科技创新项目优秀团队和优秀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使学生觉得有成就感。自己努力的成果得到教师、同学甚至社会的认可, 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就会不断提高,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通过组织学生申报、立项、鉴定、评奖等环节, 培养学生求知求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制定导向型政策, 落实教师待遇, 调动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科研的积极性, 形成并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工作平台。这样,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才能由无序变为有序, 由无为变为有为, 由无能变为有能。

同时, 要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也要相应地出台一些政策, 引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其中。逐步地形成学生自我研究为主, 教师指导为辅的形式。

三、依托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 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培养个性化大学生

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 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个性。但我们很难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为了让学生发展个性, 只能依赖于高校不断地提供相应平台, 搭建学术平台, 营造活泼宽松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创新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科技创新实践的依托基地。学校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成立各类协会, 提供平台, 让他们在一起交流, 碰撞思想的火花。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 通过此举, 逐步探索形成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高年级与低年级融为一体、不同专业的学生融为一体的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模式, 探索形成不同层次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体系。创新实践基地的实践体系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以教师的科研项目、教研项目、实验室设备改造、实验室开放、各层次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学生感兴趣的自拟项目等为主要内容, 为优秀的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机会、良好的自主学习条件、丰富的研究资源和广泛的交流机会, 营造了有利于激发创新激情、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学科融合、平等竞争、健康活泼的学术氛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题是大胆创新、勇于创业, 让科技成就梦想, 主要目的是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实事求是、刻苦学习与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 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 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高校要立足“造氛围、强素质、育人才”,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立足以学生为本, 从把握人才成长规律、贴近学生成才需求、注重教育实效出发, 构建长效机制, 搭建育人平台, 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章熙春, 马卫华, 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13) .

高校科技平台 第2篇

Xx县科技局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坚持从实际出发,逐步建立公开承诺、结对共建和党员志愿服务“三个平台”,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

建立“公开承诺”平台,不断推动中心工作发展。该局认真制定创先争优“承诺联评”工作方案,突出抓好公开承诺、履行承诺和互动联评环节,明确时间、任务,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实施。3月份,该局紧密结合科技服务企业创新、科技服务产业发展、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等中心工作和岗位实际,通过严格联审,共确定了64项公开承诺,通过板报、墙板、媒体等方式亮出党员身份、承诺内容、完成时限等,接受群众监督,并建立动态活动“台账”,落实一件销号一件,让党组织和党员有压力,有动力。如该局作出的“年内把xx建成全区木薯新品种集成技术应用示范基地”的公开承诺,在该县农业产业办的共同推动下,目前已获自治区科技厅认定。截至目前,该局已完成承诺60项,完成率93.75%,正在履行的承诺3项,需整改落实的承诺1项,“公开承诺”推动了中心工作的跨越发展。1

建立“结对共建”平台,不断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今年以来,该局充分发挥政策、人才和信息优势,坚持每月深入结对共建企业,采取“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形式,开展“结对共建,先锋同行”活动。通过结对共建,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技术需求,就新技术的引进、科技项目申报等问题进行指导,引导企业以项目为载体,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不断创新,创造新产品,为企业发展寻找支撑点。今年全县共有安泰化工、河山水泥、桂丹水泥、金万机电子等10家企业(单位)成功申报2012年广西科学与技术开发计划课题11个。

建立“党员志愿服务”平台,不断推进知识产权战略。5月份,该局组建了“xx县科技局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通过开展“三走进三服务”活动,组织党员带着责任走进企业,带着任务走进基层,带着真情走进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为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服务活动,并在xx三桂食品有限公司、平南光华电机厂、广西大玉余甘果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重点宣传。同时邀请专家到企业开展服务工作,挖掘专利资源,为企业和发明人做好专利申报工 2

作。截至10月底,xx县共申请专利52件,其中发明专利7件,实用新型专利10件,外观设计专利35件。

学生科技发明平台构建初探 第3篇

关键词 创客教育;科技发明;创新能力;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9-0065-02

笔者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开展创客教育模式的教学研究,将创客教育与培养学生科技小发明有机结合,探索从初中生科技发明创造向创客教育模式转变的方法,从而为初中生的科技发明搭建有效平台。

1 初中生创客课题的选择

创客教育以信息技术的融合为基础,传承了体验教育、项目学习法、创新教育、DIY理念的思想(祝智庭等,2015);提倡“基于创造的学习”,强调学习者融入创造情境、投入创造过程(郑燕林等,2014)。虽然创客教育不会直接教授学生基础知识,但在当“创客”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运用到信息技术、物理甚至艺术等多学科的知识[1]。

那么,学生围绕什么创客课题进行创造学习呢?这是创客教育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一个好的创客课题,应该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和实践相结合,应该促使学生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来合作完成[2]。祝智庭老师指出好的创客课题应该具有以下八个要素[2]。

1)课题的切身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并与实践相结合。

2)课题的复杂性:促使学生用多门学科的知识来合作完成。

3)充足的资源: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创造条件。

4)互动和合作: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分享信息。

5)高强度: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潜能。

6)合理的时间安排: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完成时间,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7)分享教育:分享资源、分享知识、分享成果。

8)新颖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打破思维定式。

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整合学科知识,将课堂与现实生活中的片面性、不顺感的事物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出发,从而选择那些通过努力可以获得成功的创客课题。如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学生提出现有电脑键盘不够合理,打字时易误打到相邻字母键上。教师便可以适时鼓励学生设法加以改进,通过组织创客小组来合作完成“可调角度键盘”创客课题。

又如在学习遮罩动画这一章节时,有学生提出生活中的望远镜遮光罩具有很大弊端,于是催生了另一个创客课题——自动遮罩望远镜。

2 初中生创客教育例析

课题1:可调角度键盘

1)背景。在初一年级“应用文档设计与制作”单元教学中,笔者适时讲授了键盘布局的由来及发展史,课后很多学生对键盘的分布兴趣很大,其中庄滢同学所在小组认为在键盘操作时,受“一字型”键盘字母排列的束缚,手与手臂长期保持75°左右的拘束姿势,舒适性很差,且易产生疲劳感。笔者以此为契机,及时引导学生围绕“键盘”来开展创客课题的研究。

2)创客实践过程。首先,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创客课题——可调角度键盘。接着,创客小组学生查阅资料,深入研究并提出项目构思:操作键盘时,左右手负责的字母是相对固定的,两手分别以F和J为定位点放置;是否可以将键盘一分为二,在不打破原始键盘按键布置的前提下,对键盘进行合理的分割?然后学生通过分析研究,以美观性和实用性为出发点,对键盘进行二次创新发明,提出是否可以借助铰接,使键盘可根据使用进行调节,既可以一分为二,也可合二为一。同时为保证键盘在旋开及闭合时的稳定性,增加了定位轨道连接片和定位销。

通过实践探索和小组多次讨论后,大家制订计划、修正方案、设计图纸。最后,在多门学科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共同协助下,该创客小组最终发明出“可调角度键盘”,此作品亮相于“第八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且荣获铜牌。

3)创客教育心得。创客教育所倡导的提出问题并利用自己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创客教育中,中心已经从教师转换到学生。创客教育鼓励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也提倡松散自由的学习空间。在这种环境下,每一个学生都有变成某一个领域专家的潜力。教师不再机械地教授知识,而是变成课堂的设计者和组织者[2]。这是笔者最初在课堂开展创客教育的第一批研究成果,此项课题在第23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第一次创新实践的成功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收获,也让有思想、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教学相长,学生取得的成绩也是笔者开展创客教育实践的动力和源泉。

课题2:自动遮罩望远镜

1)背景。在初二年级“制作遮罩动画”主题活动课中,笔者通过模拟望远镜遮罩浏览城市景观图,以便加深学生对遮罩的理解。随后,笔者又开展了遮罩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专题探究课,很多学生对遮罩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分组讨论之后列举出遮罩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类应用,包括望远镜上的遮光罩。

2)创客实践过程。学生通过课堂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联系,提出现有技术生产的天文望远镜的遮光罩在使用过程中常常需要手动打开,不够智能,且在遇到强光时会出现灼伤眼睛、烧毁相机摄像头的情况。其中以丁可同学为代表的创客小组提出是否可以改良生活中望远镜的遮光罩,产生真实版的“自动遮罩望远镜”的创客课题设想。

根据问题,大家分小组查阅资料,学生补充学习传感器等物联网相关知识。然后提出创新设想:在望远镜上添加“自动开合装置”,一旦感应强光,望远镜上的遮光罩就自动关闭,无强光时自动打开遮光罩。通过物理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整合,学生利用CAD平台设计出自动开合装置的望远镜电路图。最后,在教师和家长的配合下,大家购买电子元件进行电路连接,经多次调试终获成功。

3)创客教育心得。创客活动的实施让一些学生的奇思妙想得到认可并变成现实,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最难得的是学生把想法付诸行动,克服了实物制作中的困难,两名学生还特别造访了中国创造学会副秘书长、南通大学王灿明教授,得到了王教授的精心指导。在课题研究完成之后,学生还请来当地的天文专家给予指导,专家称这种创意在国内尚属首创,且成本只需50元左右,改造难度也小。学生在创造过程中运用到了物联网、物理学和机械学的知识,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精神,激发了创新热情,开发了自身潜能。

创客教育便是如此让学生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设计、分享、交流、制作,而家长对孩子的表现也感到满意,全力支持孩子参加到创客活动中来,将学校创客空间有效延伸到家庭创客空间!

此外,为充分展开创客教育,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开展了科技节、创新发明大赛等活动平台,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小创客。学生将灵感付诸行动,发明和创造出很多有意思的新颖产品,有的创客作品还获得了专利证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许多学生还因此优先被重点高中的基地班录取。

3 结语

创客教育使“教师让学生学”变成了“学生自己要学”。总之,把创客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既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创客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让埋在学生心底的智慧种子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参考文献

[1]吴俊杰.创客运动与STEM教育:专访“创客教父”Mitch Altman[J].中小學信息教育,2013(12):41-42.

[2]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15(1).

[3]李凌,王颉.“创客”:柔软地改变教育[N].中国教育报,

高校科技平台 第4篇

一、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文献计量学是一门采用定量手段,以特定领域内的文献为研究对象,研究一个科学命题相关文献交流过程中存在的各类数学规律的新兴学科。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计量的分析方法,从文献的年代分布、主要关键词、研究层次、研究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合作分析,对国内高校科技服务平台的研究文献进行研究、统计和分析。

2. 样本选择。学术刊物刊发的学术论文是反映一个科学命题的研究状态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中国知网是目前大陆地区学者运用率最高的中文学术期刊收录数据库之一。因此,笔者选择中国知网( http: / /www. cnki. net/)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源,以学术论文的标题和摘要作为检索要素,以“TI = 高校 + 高职 + 大学ANDTI = 载体 + 平台 + 机构 + 中心 + 实验室 + 工作站AND AB= 技术服务 + 科技 + 产学研 + 社会服务”作为检索式,检索文献日期为2003年1月1日至2013年5月21日。删去和本研究不相关的论文,整理后最终确认599篇论文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本文的研究样本。

二、结果与分析

1. 文献年代分布与趋势分析。文献的年代统计和趋势分析主要是研究我国高校科技服务平台研究人员在不同年代所发表学术论文数量的多少。一个领域的研究发展过程与其文献的数量和内容的构成有着较为密切关系,研究论文的数量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较好地反映出该领域的发展情况和研究水平。从总体来看,研究文献在总量上保持较为明显的增长态势,说明高校科技服务平台研究水平和发展情况相对稳定并具有活力,研究团队也快速形成。其中,2003 - 2006年为高校科技服务平台研究的起步阶段,年均文献在25篇以上; 2007 - 2011年为高校科技服务平台研究的发展阶段,年均文献在70篇以上; 2012年以后,高校科技服务平台研究进入了纵深阶段,年均文献在110篇以上。

2. 关键词频次与研究热点分析。研究热点是指随着研究内容发展而变化的一个动态变量,它能够反映某一研究领域内的研究者在特定的时期内对该领域一些特定问题的关注程度或高度关注的研究主题,一般表现为相关研究成果迅速增长,反映研究主题的关键词也反复出现[1]。关键词是一篇学术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是学术论文的核心与精髓,所以,高频次的关键词经常用来界定特定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

分析选定期间内研究文献的所有关键词,除去非实质性的关键词,合并近义和同义的关键词,统计其他不重复关键词的出现的频率次数,最终获得“建设与管理”和“科技创新”等出现频次最高的16个关键词,如表1所示。

对高频关键词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归纳出我国高校科技服务平台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高校科技服务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如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 二是高校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研究,如科技服务平台发展模式、体制与机制创新和重大仪器设备的共享等; 三是科技服务平台的功能定位研究,如服务区域经济、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

3. 研究层次。基金资助项目有区局级、市厅级、省部级和国家级等不同级别。国家级别基金资助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部级资助基金项目主要指省级和部级的基金资助项目。通过对学术论文的基金资助项目的统计,可以客观地反映该研究主题所获得的资金资助的情况,从侧面反映出各主管部门和政府部门对该研究主题的重视程度[2]。如表2所示,获得各类基金资助发表的学术论文累计124篇( 占总量的20. 7% ) ,其中,92篇学术论文获得市级以上基金资助,可见各级政府相当重视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认为科技服务平台能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更有力的支撑,能有效汇聚科技创新团队,有助于高校在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的同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 研究机构。对我国高校科技服务平台的学术论文的发文前10名的研究机构进行了统计分析。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均为综合类高等学校。这说明我国高校科技服务平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武汉大学等这些综合类高等学校。这些高等学校均建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各类科技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管理规范、建设成效显著,部分高校还建过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高校科技服务平台推动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断发展和深入的高校科技服务平台为研究人员进行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素材,进而推进了高校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理论的发展[3]。

三、结语

在过去的10年中,国内研究人员对高校科技服务平台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高校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的重视程度也逐步提升,该领域的研究正成为科技管理的一个研究热点,各类成果产出越来越丰富,为高校科技服务平台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分析了我国高校科技服务平台研究文献状况,讨论了主要研究热点,揭示了我国高校科技服务平台研究的基本状况,主要分析结果如下:

1. 在科技服务平台的体制机制建设方面: “科技创新团队、科技服务平台、科研项目”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高校科技服务平台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当前,高校科技服务平台存在重申报、轻建设、少成果的现象,科研管理部门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定与科研团队相结合的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以及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明确科技服务平台运行主体的责任,对科技服务平台实施年度绩效考核,推动科技服务平台与科研团队有机结合,规范科技服务平台的运行和管理,进一步提高科技服务平台的运行效率。

2. 在科技服务平台的人才建设方面: 建设高水平科技服务平台关键是人才( 团队) ,人才( 团队) 建设是创建科技服务平台的核心。高校在围绕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统筹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与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关系[4]。科技创新团队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群体,是实现科技服务平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团队的建设有利于催生重大科技成果,有利于交叉与融合不同的学科,从而将高校的优势资源有效转化为高校的科技竞争力,使高校有基础、有能力建设出高水平的科技服务平台。科研管理部门应制定年度考核与周期考核相结合、数量评价与质量评价相结合、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现由“单一”到账经费为主向“效益能力”为主的转变。

3. 在科技服务平台的资金投入方面: 高校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目标应定位在助力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高校科技服务平台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合作,通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支撑计划和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项目等重大科技项目和承接重大合同项目,争取多方研发资金,加大科技服务平台资金的投入力度。

摘要:基于中国知网的国内高校科技服务平台的文献,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较为全面的情报信息,对国内高校科技服务平台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文献内容对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进行述评,为高校科技服务平台的理论及实务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科技服务平台,计量分析

参考文献

[1]周金元,等.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国内外胜任力研究述评[J].科技管理研究,2013(15):145-150,155.

[2]周金元,陆小妹.我国医学期刊现状研究——基于CNKI文献计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2):233-236.

[3]郭军杰,等.高校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8):17-18.

北京浙江科技平台调研报告 第5篇

浙江科技创新平台:

浙江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的建设工作分三个方面: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行业专业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

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主要为科研开发与产业化提供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目前启动的有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平台。

行业专业创新服务,主要是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环境资源、现代服务业和健康与安全等经济社会的重点领域,形成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一条龙的产学研联盟。目前已经启动的有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和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技术平台。

区域创新平台,主要围绕改造和提升块状特色经济,为逐步实现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集群向创新集群跨越服务。

浙江省的平台建设以“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为原则,平台的建设目标是结合当地科技、经济发展特色,为满足当地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服务。

随着平台建设和服务的深入,科技、企业界对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越来越认同,无论资源拥有者还是使用者都从平台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益。除科技文献、科学仪器、科学数据等基础条件得以整合和高效利用外,科研团队也不断整合,通过由若干家具有某方面科技优势的单位的组合,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有助于提高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有力促进了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发展,因此更多的科研单位和企业不断地加入到平台建设当中,平台本身得以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近期拟启动建设的省级行业专业和区域创新平台还有: 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平台、软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环保装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五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机械装备制造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服装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工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水稻种业科技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竹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木材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渔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畜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

地方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要基于本地科技、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当地科技资源特色,当地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服务。浙江省的行业创新服务平台,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环境资源、现代服务业和健康与安全等经济社会的重点领域,为研究开发乃至实现产业化提供了一条龙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必须重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服务和创新是考核平台绩效的重要指标

浙江科技平台建设的做法与成效: 主要做法

1、从浙江当地需求出发,制定了《浙江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根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从做好与国家平台建设的对接、符合浙江实际需求、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出发,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按照“整合、共享、服务、创新、完善、提高”的基本思路,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搭建一批创新资源配置更优、联合创新能力更强、开放服务水平更高、具有良性自我发展机制的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平台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协作共享,创新机制;强化服务,推动发展;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平台建设的的主要任务是,除与国家接轨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外,浙江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地方科技创新需求,延伸和补充了行业专业创新平台和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内容,在“六个一批”(重点企业研发机构、一批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一批重点科研院所、一批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一批重点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一批重点科技中介机构)的础上,设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行业专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三类重大创新平台。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将整合、重组和优化现有大型仪器、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基础条件保障体系;行业专业创新平台将建立由具有明显优势的科研单位、科技中介机构等组成的科技创新载体,为行业领域科技创新提供公共科技服务和创新载体,开展从科研到产业化的科技创新活动;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将集聚行业创新资源,加快技术转移速度,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取得的成效:“浙江省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平台”已联合了浙江省科技信息院、浙大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10家省内主要科技文献图书收藏单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文献资源已占全省的85%以上,总量超过1000万册(件),完成加工联合数据目录超过500万条。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杭州镜像站也已建立,补充了浙江省国外科技文献资源的不足。

2、加大宣传,机制激励,多种措施发挥平台作用。一是加大平台宣传力度让社会了解平台。举行了浙江省首批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暨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杭州镜象站开通仪式,分管副省长到会讲话,有关厅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新闻媒体参加开通仪式。二是组织平台参加单位深入企业,让企业应用平台。按照“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要求,行业专业创新、区域科技创新等平台多次与相关企业开展对接活动,使平台掌握了企业实际需求,服务更俱针对性。

是统一建立门户网站,让大家熟悉平台。2007年初,浙江省将已建立的几个平台集中到一个门户网站上,大大增加了点击率,提高了平台的知名度。

3、采取激励机制,壮大平台。如对科技文献的数据联合加工、文献联合服务实行补贴;建立分析测试专项,每年200万元用于支持加入“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的单位开展测试技术和方法的研究,调动仪器管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取得的成效

浙江省自2004年启动科技平台建设工作以来,逐步落实《浙江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各类科技平台建设已取得了显著进展。①“浙江省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平台”已联合了浙江省科技信息院、浙大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10家省内主要科技文献图书收藏单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文献资源已占全省的85%以上,总量超过1000万册(件),完成加工联合数据目录超过500万条。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杭州镜像站也已建立,补充了浙江省国外科技文献资源的不足。②“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已有浙江大学、浙江省疾控中心、浙江省农科院等25家单位参加,首批入网仪器320台(单台价格超过50万元人民币),涵盖各类光谱、质谱、色谱等分析测试仪器设备。③“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由浙江省实验动物中心、浙江大学、浙江省中医药大学等单位组成。实验动物设施面积11760平方米,汇集了浙江省实验动物学科的主要科研力量、设施和生产能力。④“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由浙江工业大学、国家新药安全评价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等4家单位以理事会形式共同组建,整合了药学、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等几个新药创制过程中的重要科研力量。自2004年l0月启动以来,平台共承担完成了药学研究25项。仪器测试服务4050批次,药效评价研究7项、药效评价动物实验服务165项、药品质量检查动物实验2250批次、各种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370多项;技术服务收入达 2 到4000多万,争取到了上亿元的国家项目支持,成效显著。⑤“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技术平台”由杭州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有限公司、杭州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4家单位以理事会形式联合建设,开展设计平台(EDA工具软件平台)、测试平台、I P应用平台3个子平台建设,涵盖了从研究开发到支持实现产业化的全流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向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提供正版EDA工具服务,进行芯片及IP开发,已向浙江省内外相关企业提供各项技术服务近160项,已为每个企业节约了几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的成本投入。

总结

浙江科技创新平台在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借鉴:

第一:以当地实际情况为前提:以满足需求为出发点,有的放矢,解决实际问题。

浙江的三个平台的项目建设,都是事先经过充分调研,在有需求的,薄弱的环节下功夫,特别是其行业专业平台。有需求才能有市场,有市场才能得到发展。我们的微电子测试平台的运营,也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依托,多多和相关企业联系,才能够使得我们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

第二:强调共享,充分利用资源:将各种资源整合利用,择优互补,不浪费,实现共赢。

单独一方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不仅浙江,全国其他地方做的比较大,比较好的几个平台,都在共享方面做的很优秀。

我们的微电子测试平台办起来之后,待条件成熟,也可以联系科大、工大、安大、38所等有条件,有设备的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合肥市内一些有相关设备,实力的公司,组成共享系统,以此扩大平台实力和影响力,大家共同受益,节约仪器购置成本。

第三:加大平台宣传,促进平台发展:扩大知名度,影响力,让需求找上门。在平台投入运营的前期,就可以着手网站的建设以及宣传,让所有能用到平台服务的企业都能够充分了解平台的服务,收费情况。待平台走上正轨之后,可以向周围辐射,服务对象不仅仅局限在合肥市内。

第四:采取激励机制,壮大平台:刺激平台做大做强,良性发展。

平台应当交由专业的人员,团队去运营,我们给予有效的激励及惩罚机制,充分调动团队积极性,用市场化的运营来让平台良性发展,增加盈利能力。

北京市科委科技条件平台

北京市科委着手搭建科技条件平台,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由于科技资源利用率低和大量的科技资源还未实现市场化、社会化共享,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创新活动条件资源等难题。通过建立有效的促进和管理机制,推动资源共享、促进技术成果辐射,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达到促进创新主体实现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发展。

北京市科委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为核心,提出“要初步建成一个以需求为导向的、资源开放、机制创新、社会参与、创新主体受益、实施显著的首都科技条件服务体系”。

科技条件平台是为科技创新搭建的资源保障系统,是为科技活动、科技项目运行提供所需要的共性技术与基础条件资源服务平台。

经过几年的建设,条件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到2008年6月,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已经建设了分布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农业与农村建设、新材料、文化创意、先进制造、社会发展等领域条件平台 及大型仪器、实验动物等基础条件平台共20个,汇聚了价值61.5亿元的可共享科技资源,已经为2万多家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专业服务,有力支撑了科技创新。

具体做法和成效

1、政府引导,提供科技条件资源建设环境支撑。

2007年1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国资委、北京市工促局等六委办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北京市科技条件平台共享若干意见》,并于2008年6月,正在联合发布《首都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运行管理办法》。这些政策的发布,促进了北京地区拥有科技条件资源的组织机构进一步开放、共享资源,初步形成了国有科技条件资源的开放政策环境。

2、科技条件平台专项管理

“科技条件平台服务首都建设”主题计划专项资金支持

(1)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与效果

根据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北京市科委制订了“科技条件平台服务首都建设”主题计划,设立科技条件平台专项资金。2005-2007年累计投入1.208亿元,2008年计划投入3000万元。截止到2008年6月,20家科技条件平台共整合资源61.5亿元,其中各平台自身拥有的资源价值约6.28亿元,引导整合了社会投入资金55.224亿元,切实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科技条件平台服务首都建设”主题计划是北京市科委的“八大主题计划”之一,是积极推动北京市“项目科委”向“资源科委”转变的重要举措,促进了科技条件资源与创新主体紧密结合,促进首都强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

(2)专项资金支持方向

目前,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专项管理主要支持方向有:

通过支持“科技资源的调研与分析”,掌握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对科技条件资源的需求;通过支持“专项日常管理”,包括平台准入论证、绩效考核、需求调研等环节工作,保证平台建设良性运行;通过支持“行业平台服务机制创新”,重点通过支持以委托中介公司经营的方式,激励中介公司参与条件资源市场化运行,或支持资源所属主体成立公司,加大对“市场化引擎”方式的支持力度,分步实现市场化、公司制的科技条件平台的建设与完善;

另外,平台专项支持“科技条件平台宣传”,不断增强平台宣传力度,针对不同类别用户要有不同的宣传内容。支持建立集资源信息展示、服务响应、专项管理、数据统计分析、信息发布、对外宣传门户等功能为一体的“首都科技平台专项管理信息系统”。

3、建立有效的平台专项管理工作体系

科技条件平台的建设涉及的相关部门多,涉及的资源使用用户多,建立有效的平台专项管理工作体系,形成信息化的专项管理工作平台,有利于提高首都科技条件的总体管理水平。具体做法有:

(1)通过联席办公会议,落实平台管理的各项决策。

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科委会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教委、市国资委、市工促局等部门(以下简称各委办局)建立贯彻落实《北京市关于促进科技条件共享的若干意见》的联席办公会议负责全市科技条件平台的统筹和管理。由参与委办局主管领导组成的联席办公会领导小组,负责我市科技条件资源整合、开放、共享和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审定和发布有关工作方案和管理办法,协调有关资金的落实。由各委办局有关处室负责人组成联席办公会议设立办公室落实领导小组的决议以及日常管理工作。同时建立专家组和专家资源库为为联席办公会议提供决策咨询,并对入网仪器进行技术评估和绩效考评。

(2)通过平台准入论证和绩效考核,促进平台服务水平提升

首都科技条件试点平台是必须经过专家组论证,按照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准入论证意见表和论证标准 4 全面对申请条件平台的单位在汇聚资源能力(包括汇聚资源机制、汇聚资源质量、汇聚资源数量)、服务能力(包括核心业务、技术服务队伍情况、客户拥有情况)、服务质量(包括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客户满意度、社会反响和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证,确定是否被认定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

另外,根据目前的《试点平台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从机制创新、人才吸引、资源整合、成果推广、技术服务能力、品牌建设等方面对目前经认定的若干家试点平台的服务进行考核。

在2007年进行的考核中,获得“优秀”的条件平台占45%,获得“良好”的平台占30%左右,还有个别不合格的平台。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对于考核合格的平台给予滚动的经费支持,对于不合格的平台,不予支持。绩效考核刺激了平台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各平台提升服务水平。

4、需求导向,有的放矢服务于创新主体。

(一)需求分析,调动资源建设规划布局

调研北京地区企业和科研院所对科技条件资源的需求情况,是建设科技条件平台的重要路径。把握需求、分析需求,为及时调动现存的科技资源,服务于现实的企业创新需求,形成整体的规划布局。

根据2008年6月23日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北京市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的科技重点任务部署,覆盖了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水和土地资源、环境、能源、循环经济、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交通、人口与健康、消费性服务、城市安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改善农村环境等领域。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这些领域中的作用,承担主体责无旁贷地落在北京各行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

部分领域需求调研数据显示:对公共技术需求迫切,被调研企业需要节约成本的公共研发环境。

例如:软件产业基地公共技术支撑体系在2008年上半年作的关于对软件测试、软件基准、培训等共性服务的需求表明,被调研的50家企业和相关院所中,46家回复问卷,其中有44家认为共性技术资源服务对于企业有重要帮助,是非常需要的。

(二)资源调研,提供分类服务有保障

北京地区的科技条件资源非常丰富:其中在科技基础条件方面,根据北京科技条件信息网显示:北京地区科技装备资源现有5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共2338台套,价值为33个亿;共有 13大类5万元以上大型科学仪器设备4676台(套),总值 65亿元。在成果转化条件方面,北京地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6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6个,10家大型分析测试中心,66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地区孵化器已经超过70家,孵化器总面积达10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580多家,为社会创造了78088个就业机会。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方面,科技中介机构近万家,相关行业协会150余家,各类专业服务中心500家。在科技人才资源方面,高等院校近70余所,在校学生30万人;有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200多家,各类高科技人才超过10万人。

面对丰富的科技资源,首都科技条件平台采用了“机制创新、调研整合、规划布局”的工作步骤,不仅分析如何通过平台来汇聚资源,做好服务机制创新,而且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进一步掌握科技条件资源在各个行业领域、各类机构的分类情况和分布数量情况,从而为结合需求调研、做好平台分类集簇建设做好准备。

目前,在国家科技部平台中心的指导下,北京市正在开展市属及部分央属机构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的调研工作。

(三)供需对接,中小企业创新有依靠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是支撑科技创新的服务平台。1.通过提供研发外包、研发设计、检测服务等共性服务平台,有力地支持了各类企业在原始创新方面的能力提升;2.通过提供科技基础条件,为条件平台用户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了充足的实验条件保障;3.通过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激发了企业科技创新的源动力;4.通过行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为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机制创新,保证条件平台可持续发展。

5、资源建设机制,保证条件资源有序汇聚

为了能更好地汇聚资源、强化资源服务能力建设,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在资源汇聚中积极实践了运用联盟化方式、平台与孵化器结合、技术引领资源等多种模式,最大限度地汇聚了行业科技资源,并市场化运作科技资源,开展资源对外服务,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保证平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联盟化方式,提升条件平台汇聚资源能力

通过组建联盟机构来汇聚成员单位资源,并将服务需求与联盟发展结合,形成基于领域促进的资源链条和服务链条,通过服务打造联盟品牌、壮大实力,促进成员在市场中受益和发展。

目前,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通过联盟化方式形成的平台有:中国生物技术研发服务联盟(ABO)、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农村科技服务港、北京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实验动物法制管理与科技支撑平台等5家。

实践证明,联盟化方式是最有效率的汇聚资源开放共享的途径。在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经过认证的20家平台中,汇聚资源总量达到61.5亿元,通过联盟化方法汇聚的资源有50.89亿元,占汇聚资源总数的80%以上。

(二)条件平台与专业孵化器结合,集成了孵化器的专业技术资源,并扩大条件资源对研发类企业的服务

通过平台与专业孵化器的结合,实现科技平台按领域“线上”活化科技资源,专业孵化器按“点上”集成条件资源,实现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上“点上”的突破。点线结合,不断完善首都区域创新环境。

目前,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通过与孵化器结合方式建设的平台有:北京DRC工业设计技术中心、清华科技园公共测试平台、中关村生物医药园平台、北京大学孵化器微构分析测试中心、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开放实验室、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科技服务平台、北京医药企业技术服务平台、北京海银科生物医药孵化器等8家。这些条件平台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目前达到约1000家,具有很好的上升空间。

(三)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领域的共性技术或高端技术为核心,形成公共技术资源条件平台

通过机构自身在专业领域的科研成果、专有技术和学术带头人,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更大程度地吸引领域高端资源,提升领域的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引领领域前沿技术发展。

目前通过技术引领方式建设的条件平台有:北京软件产业基地公共技术支撑体系、空间信息服务平台、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北京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技术平台、北京集成电路测试科技条件平台、中医药科技条件平台、建筑节能技术平台等7家。

(四)服务机制创新,保证条件平台可持续发展

目前,市场化、公司制的条件平台服务机制将成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主要支持和发展方向。即支持科技条件资源拥有方成立公司,运行这些资源,以市场经营方式提供给用户服务资源;或通过鼓励委托中介公司来经营科技条件资源的方式达到服务资源与用户需求衔接。

服务机制创新,特别是市场化、公司制的服务机制,是保证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这种服务机制的引导下,各平台将不断加强市场宣传、不断提升业务服务能力、不断以“满足客户需求,超出客户期望”、“需求至上,研用互动,融合创新,稳定持续”、“诚信、公正、专业、优质”、“以科技提升品质,以服务成就客户,以价值奉献社会”等等以客户需求导向提升服务质量的服务理念作思想指导,形成“资源协作、为企业搭建公共技术平台”、“提供专业、快速、便捷的技术服务”、“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网络化、专业化的服务”“助力企业成长”的平台良性发展的环境。

目前,经过专家认证的20家条件平台中全部采用市场化或公司制的运行服务机制。例如:对于空间信息服务平台,专家认为是“企业化运作的平台、服对象非常广泛,对社会的服务能力强。”“有效的资源汇聚机制,有专业服务能力和成功案例,是良好的公共数据资源,符合北京市的条件平台发展方向。”对于中国生物技术研发服务联盟(ABO),专家认为:“平台特色明显,联盟化模式、市场化运作,需求导向、品牌化发展,一个优秀的平台”“联盟的汇聚资源的能力强,平台服务能力强,有核心服务业务支撑,已有很大的技术服务实力和良好的成功案例。符合北京市条件平台建设的条件和方向。”

实践证明,目前的科技条件平台中,服务机制方面采用市场化方式非常彻底的条件平台,汇聚资源、服务能力以及服务效果都朝良性方向发展。

(五)区域辐射,促进科技条件平台实现共享

加强宣传,扩大平台影响力度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是激活科技资源存量,促进开放、共享的重要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在北京市科委的积极努力下,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科技基础条件”+“行业领域平台集簇”相配合的平台格局,汇聚了大量的科技资源,并在各行业中推广和利用的力度逐渐加大。为进一步扩大科技条件资源的使用范围,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扩大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科技资源的社会认知度,提升资源使用方、资源整合建设方等各方面对科技条件平台的理解和认同。必须加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整体宣传,加强各试点平台的宣传力度。

我们鼓励针对平台的最终用户、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机构、关心平台建设的领导机构等不同的宣传对象,利用各种会议、各类媒体、日常信息报送等多种宣传渠道组合,宣传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资源、建设政策、机制创新及取得的成绩。通过宣传,扩大科技条件资源在社会公众中的认知度,为企业和其他创新主体寻找使用所需科技资源提供途径。各试点平台的行业认知度 50%.平台建设与运行单位熟知专项管理相关规定,认知度100%。通过宣传,我们希望主要领导部门了解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主要做法以及在全国平台建设中的对比位置。

立足北京,辐射全国,促进平台大范围共享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在大型共用仪器资源共享方面,充分发挥北京中心城市的示范辐射作用,由北京市牵头,河北、天津、山东、山西、内蒙参与共建环渤海区域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该项工作06年开始启动,通过建立数据库标准规范、建立各区域大型科学仪器共享规范管理体制,建立区域技术保障服务体系,促进区域人才技术交流,推动区域性的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形成全国性的区域共享网络。

北京市在环渤海区域设备资源共享建设中制定了《关于促进环渤海区域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若干意见》、《环渤海区域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建设及运行管理办法》、《环渤海区域大型科学仪器信息平台建设及管理办法》,并由京、津、冀三地率先制定了《京津冀地区科学仪器技术服务协作网管理办法》,建立跨省市的技术服务共享平台。

在软件与信息服务领域,北京软件公共技术支撑体系积极发挥“北京沃土,辐射全国”的作用,在为北京软件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本着资源共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宗旨,与多家外埠软件园开展了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计划地推广了共享资源的应用。到目前,公共技术支撑体系已经与青岛、重庆、南京、长春、长沙、天津、珠海、苏州、保定、南宁、山西省等11外埠软件园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已与青岛、南京、天津、重庆、长春、保定等6家实现了互通互连、资源共享,通过网络为500多家外地企业用户提供开放源码库、软件工具库、构件库的服务。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经过几年的建设,正在逐步成为支撑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支撑产业发展、支撑北京市科技重大项目工作的重要工作平台,正在成为科技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国家平台中心、北京市政府、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国资委、北京市教委、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工促局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让我们进一步合作,共同建设支撑首都区域创新体系的科技条件平台。

总结

北京市科委科技条件平台有以下几点非常值得学习:

第一:北京的层次化信息服务系统比大多数类似平台的网站要更加完善,功能更加贴近市场。不仅是宣传、信息共享,而且要有高效管理的作用——业务记录、查询、统计。

一个需要平台服务的企业,在网站上就能够得知,自己需要的服务,在什么时间段空闲,什么时间 段已经被预约,这使得双方的效率都得到了提升。并且更加易于管理,统计。更容易发现平台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平台也应当加入这个功能,明细公开,提高管理效率。

第二:持续建设技术队伍,在编制和岗位上给予支持,业绩评价与奖励是有效手段,开展专业培训,开展技术研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平台的提高和发展,依靠的是运营平台的人。

我们的平台在开始阶段,可以找专业的团队来运营,不过要想真正做大,做强,做出规模,必须要有自己的专业的队伍。也为后期实现平台的共享,打下基础。比如,我们的平台和科大的平台共享,可以直接招收科大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训,由他们来管理科大方面的平台;和工大的平台共享,也可以直接招收工大的学生。

第三: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对外服务,有效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高校科技平台 第6篇

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和力量, 高校一直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部分。为提高高等院校的创新能力, 各国政府纷纷不遗余力地加强在高校内的科研基地与平台的投资与建设。日本从2002年开始实施“卓越研究基地”计划 (Center Of Excellence, 简称COE) , 率先在五大领域实施, 共有50所大学的113个基地获得资助, 总金额近170亿日元。韩国政府于1999年开始实施“韩脑计划” (Brain Korea 21, 简称BK21) , 截至2005年已实际投入约14亿美元, 计划在项目的第二期的6年中追加投入21亿美元。在我国, 众所周知的“985工程”于1999年开始正式启动, 到目前为之, 共有38所高校进入工程的建设名单, 工程第一期投入的资金已经高达140亿元[1]。然而, 如此巨额的资金究竟带来了多少效果?如何对其进行评价?这是从政府到公众都迫切关心的问题。本文在明确“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概念的基础上, 阐述了其建设现状, 并通过借鉴国家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价体系经验与不足, 提出构建“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评价体系的若干意见, 以期为优化我国研究型大学的资源配置, 提高资金的有效管理提供思路。

1 “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概况

1.1 概念界定

平台首先作为一个工程概念于二十世纪初出现, 随着科技的发展, “平台”越来越多的被其他领域所使用, 目前“平台”已成为具有通用色彩的术语, 其含义有三个方面:第一, 它是一种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体系;第二, 它不仅包括硬件, 而且包括软件, 是硬件和软件的有机集成;第三, 它具有公共和共用的服务性质。高校科研平台则是指能够共用的为某个科研领域提供学术研究的基础性支撑体系, 其中包括:从事研究活动的场所、支撑科研活动的实验设备和仪器、负责管理与运行的技术支撑队伍、赖以维持的经费和其他资源, 以及将这些资源有效结合、高效运行的政策体制保障[2]。

“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是“985工程”二期的重要建设内容, 即在部分高校内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程科技创新平台, 实现科技资源战略化重组和系统优化, 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的基础。根据国家教育部周济部长的讲话和有关文件, 其概念可以理解为:具有凝练的学科方向, 以物质载体为基础、以人、财、物和制度为基本要素、以整合资源、开放共享、促进学科发展为目的的创新系统。其内涵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 平台的组成: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组成的科技创新基地。

(2) 平台支撑条件:拥有一流的技术装备和研发条件以及高水平的学术团队。

(3) 平台建设目标:开展创新性研究, 生产和传播新知识、新技术,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拓展学科发展空间, 促进学科交叉, 推进资源共享, 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的竞争实力。

1.2 建设现状

教育部在充分参考有关专家审核意见的基础上, 于2004年11月正式做出批复在38所高校内建设252个科技创新平台。这些平台可分为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研发平台两大类, 包括I、II两个层次。其研究领域可分为基础前沿科学、生命科学、信息、材料与制造、国家安全, 以及能源、环境与公共安全六大类[3], 从平台依托单位所处地理位置来看, 由于历史发展和资源禀赋的原因, 其分布并不均衡, 在经济实力较强的东部地区数量较多, 占平台总数的71.1%之多, 而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所占比例较少, 分别为14.2%和14.7% (表1) 。这些特点都会对后期建设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产生一定影响。

为了保证平台的顺利实施和规范各方的行为, 教育部、财政部从平台建设伊始就颁发了若干文件, 对平台建设的目标定位、运行管理过程等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和解释, 而其中绩效评价的理念更是多次强调 (见表2) 。

综合文件精神, 可以看到“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绩效评估首先要求预定建设目标要切实可行, 要有具体的绩效考核指标;其次要求与预定目标对比, 反映目标的实现程度;再次要了解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最后评估结果要成为对各平台资金调整、奖优罚劣的依据。这些文件内容已初步涵盖了绩效管理的核心思想:从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考核的实施、到绩效结果的使用和绩效的改进。这四个方面是一个闭环系统, 表现为一个不断强化的正反馈过程, 共同推动组织实现组织的成长发展目标。

2007年4月, 在“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关键阶段, 教育部又下达文件, 要求各建设单位对“985工程”二期建设情况进行检查, 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项目建设计划执行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资金到位和完成情况、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此次检查本质上是一次中期的评估, 内容上对建设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了全面的了解, 甚至涉及到了后期的建设计划。它不仅使政府管理部门进一步了解了整体的建设状况, 也对建设单位起到了督促作用。

从上述过程中可看到, 尽管平台的建设还未完成, 但事前评价定位的明确、事中的督促检查, 都为事后的绩效评价时始于结果使用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使得整个绩效评估活动的连续性更强, 能够及时了解绩效状况, 调整策略和目标, 促进最终绩效目标的完成。

2 国家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价的经验借鉴

2.1 可借鉴性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个科技平台建设计划。1984年, 由原国家计委牵头, 科技部、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 着眼于国家需求, 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重大基础性、关键性问题的解决作为最终目标。20年来国家筹集了大量资金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部门和依托单位也给予了大量的经费支持, 使实验室的基本建设得到较快发展, 形成了设备先进、科研环境良好的研究支撑平台。至2005年底,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筑面积109.8万平方米, 仪器设备总台数113809台, 总价值70.47亿元。目前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221个, 分布在基础研究的重点和前沿学科的七大领域中, 分属10个部门和地方[4]。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开展基础研究的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基地, 凝聚整合了科技资源,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基础研究, 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相比, 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高校重要的科技创新场所有着许多相同的特性:明确的发展目标、广泛的学科分布、集中的科研设备和场地、一定数量的支撑科研活动的经费和人员、以及独立的运行方式和制度保障等。另一方面, 经过20余年的发展, 国家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估体系已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订, 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绩效评价体系, 该体系对于检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水平, 保证其正确发展方向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通过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价体系的分析和经验借鉴, 将为今后“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提供有益思路。

2.2 经验分析

2.2.1 改进经验。

早在1999年, 科技部就出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 对评估内容和指标作了详细的解析。指标体系共7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 包括定性和定量两部分, 分别由评估专家评定和根据实验室的有关统计数据经计算确定。但在具体操作上反映了较多的弊端:一是指标体系数量多, 较为复杂;二是定性部分缺乏具有操作性的评估标准, 不仅使评分难以拉开差距, 而且使评分的随意性增大, 致使公关风气蔓延;三是定量指标主要是数据的简单堆积, 没有考虑评估对象的学科性质、规模大小、投资多少带来的差别。

因此, 科技部经过修订于2003年7月正式公布实施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新的评估体系的变化在于:一是简化了评估指标体系, 仅设了3个一级指标, 即研究水平与贡献、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 并通过7个要点进行界定, 突出了核心指标的决定性作用;二是提高了信息收集质量, 强调对不超过5项的代表性成果的介绍, 并且按照不同的成果类型的标准进行, 总体的成果数量统计只占极小比例, 避免了以往“只重量不重质”的弊端;三是减少了参评单位的负担, 只取现场评估排序前的30%和后20%实验室参加复评确定“优秀”和“较差”类实验室, 取消了排序, 并且会务接待工作不再委托参评实验室和依托单位承办, 大大减轻了参评单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2.2.2 存在不足。

指标体系是整个绩效评估体系的核心, 从中应反映出整个绩效评估活动的目的和价值取向, 牵扯到绩效评估各个环节的具体活动, 因此只有首先明确评价活动的目的或定位, 并将其在指标体系中予以反映, 最终的评价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中明确规定其评价目的是“全面检查和了解实验室情况, 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 推动实验室更好地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促进实验室的改革和发展;为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但在现有的评估指标中, 虽然比修订前更易于操作, 但明显与评价目的有一定偏差, 依据绩效形成的逻辑链“投入-过程-产出”来看, 可发现指标的分布重结果、轻过程、缺投入。其中反映产出结果的指标仅“研究成果与贡献”上的权重就高达50%, 而反映过程的指标“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权重仅占20%, 反映投入的指标根本没有, 完全忽视了在投入基础上的差异。众所周知我国存在着明显的东西部差距, 西部的实验室在仪器设备、开放交流、人才吸引等问题上都困难重重, 用同样一个标准衡量东西部实验室绩效可能有失公平。另外, 在指标上如果过多强调研究成果, 轻视管理过程, 可能导致参评单位过多地将注意力放在追求眼前成果上, 而缺乏推进长效的改进绩效的管理机制。由此可见, 目前的评价更多的是产生的“成果与贡献”, 并未能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 而以此获得的评价结果做为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决策依据显然不够充分。

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方法是五年一周期, 每年评估一至两个学科, 主要采用专家评估, 包括现场评估和复评两个阶段。存在的局限性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 我国的评估专家都是在国内挑选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多因素如中庸之道等也会对专家评估的准确性有一定影响, 因此评估实践中还存在有失客观的现象[5], 难以与国际水平接轨;其次, 评估中专家所采用的评审材料都是评估对象自己提供的, 因此难以避免夸大其辞的情况, 而现场评估专家意见书的大部分内容往往摘自《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申请报告》, 而非专家自己的评价意见[6], 导致评估工作不够深入, 有流于形式的倾向;再次, 所有实验室都进行现场评估, 其中一半的被评单位还要进行复评, 导致评估成本较高, 从专家的组织出行到现场的接待, 无不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从经济性方面导致评估活动颇受争议;最后, 评价结果为“较差”的实验室, 将不再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列, 给被评对象造成较大压力, 此种结果使用的“度”是否合理值得商榷。

3 “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评价体系的启示

3.1 评价定位的前瞻性

评价定位是整个评价活动的核心所在, 它将指导着整个评价机制和评价指标的设计。作为国家公共资金重点投入建设的“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 无论是其目前的建设状况还是今后的发展前景, 都是政府及广大公众迫切需要了解的。因此, 其绩效评价最根本的定位是了解情况、总结经验、提高管理, 促进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定位指导下可明确评价内容应包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投入的资源、管理过程、产出影响以及发展潜力等内容, 充分体现过程和结果评价并重的思路。明确了这样的评价定位, 才能将传统的以奖惩为目的的评价体系转变为以平台发展为本的评价体系。最终的评价结果一方面可使平台找出自身现有发展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影响绩效提升的因素, 制定改进计划, 促进平台的发展;另一方面, 管理部门通过评价活动掌握了有关信息, 为下一步的政策制定和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进一步推动平台的良性发展。

3.2 评价指标的科学性

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任何评价活动的难点, 指标体系既要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还要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这就要求在评价指标设计之前, 一定要对评价对象有全面系统的分析, 了解其特点和基本情况。例如韩国研究基金会专门委托美国著名的兰德公司为“韩脑计划”的第二期设计的评价方案中, 重点评价“韩脑计划”所带来的“净影响”, 即各项目高校取得的成果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实施“韩脑计划”所带来的[1]。而在针对“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进行指标设计时, 也应认识到各平台自身的特点和基础差异进行分类, 用不同类别的指标体系突出不同性质平台的特点。其次, 评价指标具有较强的导向性, 因此一定要在明确的评价定位指导下才能进行设计, 这样获得的评价结果才对于评价双方都具有意义, 使评价活动真正产生效果。

3.3 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要看一项评价活动方法是否得当, 可从“4E”的角度进行考量。“经济性”主要考量整个评价活动所花费的成本如何, 是否较少投入可以带来较好的评价结果;“效率性”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评价活动的完成情况;“效果性”则反映该项评价活动是否达到了评价组织方预定的效果和目标;而“公平性”体现评价过程是否合理公正, 各评价主体客体是否都感到满意。要在上述四方面都达到较好效果, 则须对评价方法进行综合多样的使用。目前从信息收集的主体和方式上看, 可分为自我评价和第三方评价, 通讯评价与现场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针对“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 其数量之多, 地域分布之广, 使得评价活动的开展困难重重。为保证其经济性, 全部采用现场评价是不现实的, 因此建议采用通讯评议的方式, 而为了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效果性, 建议在通讯评议之后, 针对建设成效最显著和不显著的平台进行复评, 以便经验的总结和借鉴。同时, 从“公平性”的角度上讲, 可对不同类型平台进行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总之, 评价方法随着评价对象、评价周期、评价成本以及评价定位会有所不同, 应结合高校科研平台的发展规律和实际情况, 构筑“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客观公正地作出评价, 促进绩效的全面提高。

3.4 结果使用的适度性

只有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政策制定者和评价对象, 为下一步新的决策提供参考, 才能真正达到评价的目的。但是由于评价活动受到条件、技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评价结果与真实绩效之间的误差是难以避免的, 也就是说评价结果只能起到“参考值”的作用, 而不能完全相信用于“一锤定音”。因此在评价结果使用时, 一定要考虑到使用的“度”, 慎用“排名”和“末位淘汰”等方式, 以免给与评价对象的压力过大, 使其好大喜功, 弄虚作假。适度地公开评价结果, 一方面可树立“标杆”, 将最佳管理实践的经验进行宣传, 帮助其他评价对象查找不足, 另一方面给与评价对象能够承受的“压力”, 督促激励其进行改进。此外, 针对平台的外部公众参与情况, 也可将评价结果和部分数据库信息对社会进行一定的公开, 以满足社会各界问责的需要, 使各获得巨额资助的平台接受社会的监督, 通过外部公众的了解和讨论, 这些信息都将使评价组织者了解更多的实际情况, 有助于决策的制定。

参考文献

[1]章建新.“985工程”建设成效的评价机制有待完善[N].科学时报, 2008-06-03.

[2]刘波.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提高大学科技创新能力[J].复旦教育论坛, 2004 (6) :36-40.

[3]“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整体审核情况.

[4]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站.http://www.chinalab.gov.cn

[5]王福涛, 刘燕美, 等.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制度的发展与运行模式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6 (2) :113-117.

高校科技平台 第7篇

1 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学者和政府对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研究,提出了技术转让、校办企业、共建产业化实体和大学科技园等产业化服务模式,不少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打通科学技术通往市场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订了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一系列政府引导类计划,推进高校科技成果的应用示范、辐射推广和产业化发展,积极配合各类型产业化服务模式运行,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些尝试和努力推进了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相关研究工作,在上一发展阶段有效地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的进程。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的产业结构逐渐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上,传统的产业发展路径和产业化服务模式已无法满足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需要,这对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生物医药领域的产业化情况大致相同。

纵观国内现有的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模式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在促进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陷。一方面,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高校与企业、高校与政府、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信息流动不畅,信息交流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准确性不足。由于缺乏市场信息做前期参考,造成部分技术创新产品不符合医疗保健市场需求,在实际操作中应用性不强而在短期内被淘汰。另一方面,先进的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与落后的社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产生矛盾,生产企业对先进技术工艺掌握不足。为了操作的方便和快捷,导致产出的生物医药产品在先进性和创新性上有不同程度的减耗,与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原型存在差异[1]。

针对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信息交流不畅、社会生产技术和工艺落后问题,应该构建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与产学研合作共同配合,将高校和社会的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将政府、产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组织连接组成合理、有效的技术产业网络,加快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提高我国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水平。产出一批拥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技术和产品,满足人们医疗保健需要,提升医药产业应对新一轮的生物医药科学技术的国际挑战。

2 构建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

2.1 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的内涵及构成

所谓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就是根据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规律和产学研各方的信息技术需求,形成的一系列联系紧密、运行相对独立,为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及时有效的专业科技服务,推进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的产业化服务模式。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是专门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服务的系统,划分为4个子平台,技术集成子平台、配套实施子平台、需求集成子平台、宏观管理子平台,见图1。各子平台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构成产业化信息和技术交换网络。

(1)技术集成子平台。

技术集成子平台是搜集、整理、发布医药高校先进理论成果、优秀基础型科技成果和具有潜在商业价值的应用型科技成果信息的平台。技术集成子平台对省内所有医药高校科技资源状况、科研活动进展、科研项目申报的信息进行处理,向外发布科研医药高校的科研需求和寻求合作项目信息,吸收有实力的生产企业投资合作,共同开发生产。

(2)配套实施子平台。

配套实施子平台是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技术和产品的中转器。由于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具有先进行、创新性,一般为国内较少开发生产的新药、新器械,对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要求较高,部分生产企业未必能充分满足高新技术的生产需要。因此,一方面需要配套实施子平台专门收集、处理高校、科研机构的优秀人才的信息,建立专家库,推荐创新人才到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和生产工艺提升。另一方面,配套实施子平台发布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设备信息,为医药高校的科研开发提供最新的科研仪器、实验试剂和实验工具信息,为企业提供生产、检测和维护设备的最新信息,有效地促进高校和企业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帮助高校顺利产出优质的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协助生产企业产业化跨越技术坎,实现技术和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3)需求集成子平台。

需求集成子平台是收集、整理、分类发布区域产业发展动态和医疗医药市场需求信息的子平台,是实现资本和技术结合,科技与需求结合的关键,与技术集成子平台相互合作,在高校与企业之间筑起信息传递的桥梁。医药高校及时了解科研的前沿信息和企业的生产需求,积极开展合作开发,不仅使科研活动紧贴市场需要和企业要求,也增强了生产合作企业对科技成果的信心,有效提高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功率,加强高校科学技术对区域经济和学科发展的带动作用,避免因科研与生产脱节造成的资源浪费。

(4)宏观管理子平台。

宏观管理子平台是对前三个子平台的行为进行规范、协调、管理的平台,由政府部门专管,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协助实施。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绩效评价方法,对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活动实施专门管理,减少由于申报时间过长、申报步骤重复复杂造成的产业化失败现象。明确参与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各方的权力与义务,科技成果的归属问题等,多角度营造有利于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政策环境,通过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市场手段对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进行管理、控制,保证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提高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功率,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各子平台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效地加强医药高校与生产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流动,是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顺利实现产业化的前提条件;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和企业的生产水平,为实现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奠定物质基础;规范高校和企业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中的行为,为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了法律保障[2]。

2.2 与产学研合作联合,共同促进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2.2.1 产学研合作的内涵及不足。

产学研合作是以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以政府以及中介机构为辅助,以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为基本原则,按照一定的机制和规则进行合作,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等目标的系统性活动[3]。目前医药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中,仍存在重视不够、信息交流有限、运行效率不高、合作协调度不高等问题。由于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是以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和提升社会生产能力为主要目的,因此能较好地缓解产学研合作中的部分问题。

2.2.2 联合与信息发布方式探讨。

鉴于产业化合作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以中介服务平台的角色,介入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协调解决产学研合作中的信息交流和技术提升问题,共同促进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见图2)。

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通过发布需求和技术信息,加强医药高校和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发布信息的方式可以是:建立专门的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网站,发布即时信息;创办医药卫生科技信息报刊,定期出版,刊登最新的科技供求和交易信息;举办高校与企业的供需见面会;举办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发布会[4]。

2.2.3 联合模式的功能

(1)增值效应。

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在产业化的各阶段以中介机构的形式角色,为高校和企业提供系统的、连续的专业服务,提升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的内在价值。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的增值效应具有持续性和跃升性的特点,以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的新药申报为例。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为高校和企业提供最新的专利信息,专业的新药申报咨询,尽量提高新药申报的成功率和缩短申报时间,获得新药证书的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即可继续产业化过程。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的这一个服务过程,使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转化为被法律认可,可以在市场上生产、销售和使用的产品,激发了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的商业价值,也提升了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的使用价值。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提供服务的过程,就是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价值的兼并、重组和升华的过程,挖掘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更深层次的潜能,把平台服务的本身价值和服务过程中制造的价值转变为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的内部价值。另一方面,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内部价值的提升又取决于平台服务投入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投入的资源越丰富,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的内部价值提升的跨越度越大。

(2)加速效应。

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的加速效应主要体现在明细化的专业分工。各个子平台根据服务目的和服务领域,依靠各自的专业优势和核心技术,制定各自的服务规划,明确在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位置和服务功能,为高校和企业提供专业、及时有效的产业化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为产业化的每个环节加入催化剂,加快信息和技术传播速度,加强产业化上下游活动的衔接,减少由于信息渠道堵塞或操作程序出错造成的时间浪费,提高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效率。

(3)集聚效应。

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搜集、整理、发布的产业化需求信息,由于数据的数量大和专业性强,最终会产生信息和技术的集聚现象。丰富集中的产业化专业信息能减少高校和企业信息获取难度,提高科技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此外,当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发展到一定程度,各子平台组成机构为了减少交通成本和通讯成本,会选择在距离较近的地方设立分公司、办事处或直接转移办公场所,不断增加的相类似的公司在一定地理范围内成立,出现地理聚集现象,将引起同行业的市场竞争。各相类似的公司将通过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费用和丰富服务内容等形式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从而,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将获得更多更好的专业服务,由平台服务的增值效应可知,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的内在价值将获得更大的提升。

(4)辐射效应。

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是为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专业、及时有效的信息咨询和技术支撑服务,促进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转化为医疗保健的工具和技术、生物医药产品等。新的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的扩散对促进医药学科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和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结构具有积极意义。从学术研究层面来说,有利于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推动医药卫生领域学科的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科研地位;从经济效益层面来说,有利于发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依靠物质消费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从社会效益层面来说,有利于提高医疗诊治水平,提高人民生命质量,从而增加社会有效劳动力和减轻社会医疗负担。此外,先进、创新的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是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体现,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化优化升级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

3 结论

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符合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涉及的领域广、周期长、专业分工强等特点,提供的信息咨询和技术支撑服务能缓解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信息交流不畅和社会生产技术落后问题,配合产学研模式,共同促进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构建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有利于优化配置高校和社会的科技资源,更快更多地产出高质量的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转化为先进的医疗保健技术、医疗器械和医药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要;有利于提高医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医药学科的发展,实现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有利于提升我国医药卫生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创造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品,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化升级,是一种值得探索和实践的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黄传慧,郑彦宁.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23):188-191

[2]陈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支撑环境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8):255-256,262

[3]刘建生.产学研合作模式再探讨: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2-106

高校科技平台 第8篇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 科技评估越来越受到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的重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2—2030年) 》明确要求:制定符合设施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管理办法, 加强设施运行评价, 提高设施运行效率。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江苏省科技基础设施计划的重要组成, 对构建区域技术创新所必需的共性、共享服务保障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服务平台的绩效评估是以各服务平台的运行绩效为重点, 运用科学的评估指标、系统的评估方法、严谨的操作程序, 对服务平台运行周期内的投入、服务水平、运行管理、持续发展、社会影响进行评估, 形成基于评估结果导向的科技财政资金使用与分配机制, 完善科技计划的定位和实施。目前, 国内评估研究多侧重理论基础、模式比较等[1,2,3], 基于绩效评估操作实践的研究比较少,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评估行业的发展。因此, 开展服务平台绩效评估实践的研究, 不仅有利于改进评估方法、提高评估机构自身建设的水平, 而且可以更好地辅助决策, 推动评估结果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

1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分析

1.1 定位

江苏省公共服务平台 (以下简称“服务平台”) , 是全省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 是江苏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的组成部分[4]。服务平台的建设旨在提高全省的专业技术水平、资源共享水平, 以及提升科技服务中介技术支持能力, 以非盈利方式运营, 最大化平台价值的外部性, 通过区域范围的开放共享机制, 解决服务设施设备高投入、重复投入等问题, 消除技术孤岛的信息障碍, 为企业需求与多种专业服务供给提供便捷的接口。服务平台是省科技厅引导地方主管部门或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科技服务资源集成创新的主要抓手, 也是服务业软硬件协同发展的有效模式, 共同推动全省的创新型发展生态系统。

服务平台不具有独立法人资质, 一般要依托于省内有实力的研究院所、高校、园区、公益机构等设立运管机构。服务平台应有独立的工作场地、组织架构、职能定位、管理办法、专职人员、核算台账等。服务平台的启动资金来源于财政专项、依托单位、合作单位等, 用于设施投入、设备购置、团队引进。后期资金主要是依托单位补贴、平台服务收费、社会捐助等, 用于人力更新、服务开支、设备维护。

1.2 管理依据及流程

省科技厅是服务平台的主管单位, 通过基础设施计划项目的方式, 负责技术服务平台的组织设施和管理工作。省有关厅局和省辖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配合省科技厅, 负责服务平台归口管理和辅助工作。服务平台依托单位负责承担的技术服务平台的具体实施和日常运行管理工作[5]。

为了加强服务平台规划及管理, 省科技主管部门已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 主要有《江苏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江苏省科技计划与项目评估管理办法》、《江苏省科技基础设施运行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等。

多年来, 主管部门对服务平台的立项、验收、运行实行流程化管理, 提高了工作效率、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1.3 公共服务平台评估需求分析

1.3.1 平台数量和类型扩容, 宏观管理难度增大

平台数量的不断增加, 截至2011年底, 全省已建各类服务平台共计286家[6]。平台的种类不断增多, 除了公益资源服务、专业技术服务、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三类科技服务平台外, 2011年新增面向产业聚集明显的创新型县市和创新型乡镇的公共技术服务中心21家。服务领域涉及广泛, 涵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六大新兴产业。这些对科技服务平台计划的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带来极大挑战, 这就需要专业评估及管理机构参与。

1.3.2 建设及运行经费监管缺少有效手段

近年来, 服务平台立项经费及运行补贴逐年增加。截至2011年底, 省级财政累计投入5.03亿元用于服务平台的立项及运行经费[6]。科技基础设施重建设投入轻绩效监管、公益性服务收支不平衡等问题日益突出, 仅依靠省级或地市财政、科技部门传统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财政资金高效利用的要求, 长期来看必须通过系统规划、目标考核、绩效评估多种手段来解决。

1.3.3 平台运行机制及服务效果与规划存在偏差

江苏省服务平台普遍存在对内依存度高、对外开放服务程度低、决策缺少规划性、管理缺乏独立性问题, 服务成效与规划任务偏差较大, 由于平台负责人与承担单位存在利益关联, 自我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对平台的考核需要第三方机构介入。

2 评估方法的选用

传统的科技评估方法有很多, 对于服务平台的绩效评估, 需要根据评估目的、对象, 制定适合的评估方案, 考虑到服务平台项目的特点, 往往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 并对所使用的方法模型进行修正。通常科技评估所采用的方法多集中于评估过程的基础准备阶段、资料收集阶段、整理分析阶段。

2.1 基础准备阶段

在基础准备阶段, 一般要根据委托方的要求制定完整的评估方案, 包括评估对象、评估目的与原则、评估方法等。常见的评估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效用函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加权优序法等。服务平台评估任务委托书应当明确本次评估任务的重点和方向, 作为评估机构制定方案的依据, 因此, 该阶段任务在整个评估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在服务平台的评估实务中, 常采用层次分析法 (定量分析) 与德尔菲法 (定性分析) 结合的方法, 并根据具体的评估对象和评估目的来确定评估指标。

2.2 资料收集阶段

资料收集的方法有系统数据、附件材料、面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为了保证资料的质量和评估准确度, 采集的数据资料应完全覆盖评估的指标内容, 并有充分的证据支撑。在服务平台评估实务中, 采用调查表与现场考察结合的方法。调查表是主要的数据收集渠道, 完整、全面、客观地反映被评对象的绩效信息, 由评估机构设定、被评对象填报, 并由地方主管部门协查真实性。现场考察主要是针对调查表未全面反映的问题及专家提出的问题, 在被评对象的实地考察后予以核实。

2.3 整理分析阶段

通过整理分析, 将收集到的资料转化成对评估模型适用的可信证据。主要方法有同行评议法、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估法、多指标评价法和经济分析法等。在服务平台评估实务中, 采用定性资料数值化处理、定量数据权重运算、专家评议离散度筛分等方法。

3 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评估指标体系是在以前评估经验的基础上, 征询各方意见, 本着指标精简、重点突出的原则, 设计出平台评估指标体系。

考虑到平台类型不同, 现分为三类:公益研究与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评估的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组成。评估指标体系中根据公益研究与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评估平台特点, 加入了特有资源指标。根据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特点减少了特有资源、专用技术两个指标。根据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特点减少了特有资源指标。

4 评估工作效果与影响

4.1 公共服务平台绩效评估形成制度化

公共服务平台的绩效评估制度体系和应用机制已经形成。江苏省科技厅先后出台了《江苏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江苏省科技基础设施 (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运行补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一方面为评估机构开展绩效评估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明确了绩效评估在服务平台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突出了评估结果导向的财政资金使用机制。

4.2 绩效评估成为科技部门管理平台的重要手段

科技绩效评估突出了平台类计划的实施重点, 提高了项目的执行效率, 增强了科技管理的调控能力。公共服务平台评估结果通过综合分数或不同等级予以反映, 以区分平台绩效的相对优劣。对绩效评估结果较差的服务平台, 进行警告、摘牌、信用降级、限制项目申报等处罚, 对绩效评估结果较好的服务平台, 进行通报表彰、运行经费补助、项目申报优先权等激励。省科技厅同时要求地方科技部门、依托单位和被评机构针对评估报告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 完善规划导向, 提升执行效能, 加强服务平台的自身管理。

4.3 平台评估工作体系不断完善

为加强评估操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2010年江苏省科技评估中心承担技术监督局标准项目, 研究制定了《江苏省科技评估规范》, 成为第一个地方科技评估规范标准。为了带动全省地市科技评估机构的建设, 在省级和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的指导下, 目前无锡、常州、太仓、盐城等已建立独立的科技评估机构, 围绕地方平台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验收开展评估工作。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涉及管理、技术经济、知识产权及理工科等专业;此外, 在全省建成覆盖各行业技术、管理专家的咨询专家库, 为服务平台评估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4平台评估的社会影响逐步扩大

评估工作得到上级主管部门认可、评估结果和综合意见得到采纳。评估结果向社会公示, 受到被评单位和地方科技部门的重视, 被评单位根据评估意见及时整改不足、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结果公示制度和程序规范, 增强了评估的社会公信力。

5 结论

江苏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绩效评估对强化政府公共支出的责任机制、改进管理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评估机构以第三者角度对评估对象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为决策者和管理部门制定战略和政策、改进管理提供了依据通过绩效评估实践及研究。但是也遇到不少难题, 如指标设计的针对性、运行实效与调查信息采集匹配、评估报告向社会公开等。随着平台绩效目标管理的强化、评估方法和实践的丰富, 平台的绩效评估工作的发展趋势是:落实并不断完善评估操作标准, 加快监测一评估一经费管理多平台信息化对接, 探索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核查及指标选择, 适Bf引入社会对评估过程的监督。

参考文献

[1]欧阳进良, 张俊清, 李有平.我国科技评估与评价实践的分析与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 2010, (5) :5-8.

[2]谈毅, 仝允桓.政府科技计划绩效评价理论基础与模式比较[J].科学学研究, 2004, 22 (2 M50-156.

[3]申屠俊捷, 兰文燕.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绩效评估指+示体系研究[J].经济论坛, 2009 (16) :90-93.

[4]吴乐, 白冬梅, 袁欲彬, 等.江苏科技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08, 40 (3) :65-67.

[5]孙兴莲, 李旭红, 白冬梅.江苏省科技平台建设的成效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9) :122-123.

高校科技平台 第9篇

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是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进行系统设计, 为农业科技服务搭建的整体综合服务平台, 旨在打通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最后一米”, 实现移动互联互通, 为广大农民和各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精准、及时、全程顾问式的科技信息服务。

重庆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 将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生产技术需求, 重点突出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运用、农业技术推广、农业职业教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内容。重庆平台建设好后, 农民可在手机上装一张定制的“智农卡”, 下载重庆平台的APP, 就可享受到农业技术信息指导服务, 与专家互动。

启动仪式上, 农业部科教司与重庆市农委签订了共建协议, 向农业科技、农技推广、新型职业农民代表颁发了智农卡。

高校科技平台 第10篇

1 昆明市科技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实现目标

昆明市科技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是以资源整合为基础的创新型信息服务集成, 是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宗旨, 该项目立足于昆明建设创新型城市这个大前提, 从科技促进创业入手, 利用目前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及通信技术开发并投入应用两个数据采集、管理及发布数据库, 并在此基础上, 打造三个平台, 提供线上及线下交流沟通和信息共享服务。昆明市科技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建设众创服务机构库、众创人才库, 打造移动互联平台、科技众创综合信息服务共享平台、科技众创信息交互平台, 构建科技创业服务体系和辐射网络, 解决好创新创业者和初创企业创新过程中信息不对称、资源共享不足、协同互动不通畅, 创新内容与市场需求不适应, 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不匹配, 创新合作不对位, 创新成本高等问题。

2 昆明市科技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思路研究

基于“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 昆明市科技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昆明市科技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互联网线上交流载体, 昆明市科技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要紧紧依托互联网技术, 实现科技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化, 构建该平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开发平台的选择。科技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是面对创业导师、服务基地、平台和创业者的信息服务体系, 因此选择主流的软硬件开发平台, 其便捷、稳定的特性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同时, 能够方便构建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另外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该平台还要满足良好的互联网和移动平台无缝对接, 因此该平台是基于Web的应用。

2.1 通用数据访问层的设计

由于在实践的应用中平台需要不断地应对各种应用需求, 因此在设计数据库访问时需要融入分层设计理念, 利用ADO实现数据库访问层的设计, 也就是将数据库访问层设计成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库之间的媒介, 数据信息可以直接通过数据访问层进行业务逻辑层的访问。为切实完善数据库的访问, 本平台选择ADO.Net数据库访问模型, 此种模型具有支持internet上的多层应用程序的功能, 而且还提供与.Net框架无缝对接, 具体的设计:一是要独立为不同数据提供程序的数据服务, 以此保证Web Service的独立;二是要及时根据客户需求, 切换服务实时模型, 并且修改客户端代码;三是选用透明接口的方法进行客户端调用, 以此保证客户能够快速的访问数据库。

2.2 系统应用界面的设计

昆明市科技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应用界面主要包括前台网站和后台管理系统, 前台网站主要是面向客户而言的, 其主要包括注册用户的接口, 根据客户群体不同其主要分为单位用户和个人用户, 个人用户主要获得服务有导师信息填报、问题咨询、信息展示以及相关资料的查询等, 而单位处理上述的权限之外还享有平台申报、项目申报以及科技创新创业需求征集等。

3 科技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保障措施

构建科技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除了要设计完善的平台系统之外还需要做好系列的保障措施, 以保证系统平台平稳向前发展, 为科技创新创业提供综合性线上服务:一是加强昆明市科技创新梦想基地、服务平台的交流、互动, 依托基地、服务平台资源。昆明市科技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整合包括对创新创业梦想导师、创新创业梦想孵化器及创新创业梦想服务平台的信息采集, 动态服务过程的跟踪、服务情况的记录和宣传。信息采集涉及线上信息和线下信息两个方面, 分为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两个类别。线上信息可以通过在线的交流沟通服务系统进行分析和记录, 线下的服务内容就需要专人对服务者和服务对象进行跟踪采编, 科技资源的收集、加工、整合。因此, 内容获取是项目成功的重中之重;二是政策支持, 拓宽渠道。科技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需要政府引导, 给予政策、资金支持, 尤其是后续的运维保障, 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保障制度和完善的保障体系。三是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为了保障科技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功能的有效实现和数据安全, 需要为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 具体就是制定完善的信息安全制度, 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选择性能完善的设备、做好系统的开发与维护工作等。

4 结束语

科技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是集聚昆明地区科技人才、平台、科技产业资源, 为创新创业者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全要素创业扶持与服务的众创加速平台, 为创新创业者打造一个创业知识分享、创新创业者社交以及创新创意碰撞的线上活动空间。在这里创新创业者将获得创业加速能力、开放支持能力、创业承载能力、教育培训能力、辐射带动能力等的全方位支持, 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努力营造适合昆明科技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和“互联网+”环境, 积极落实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工作要求, 利用科技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有效整合资源, 实现以“互联网+”的模式, 搭建创新创业者与创新创业梦想导师、创新孵化基地、创新服务机构之间的实时信息沟通和互动通道, 构建“掌上众创空间”, 为昆明市科技创新梦想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郭雷风, 王文生, 李秀峰.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研创新信息服务平台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03) .

上一篇:音乐协会下一篇:Seminar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