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专业人才范文

2024-05-21

卫生专业人才范文(精选12篇)

卫生专业人才 第1篇

一、我省妇幼卫生专业队伍现况

我国妇幼卫生专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新型专业,妇幼卫生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对妇幼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不足等情况普遍存在。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经济发展缓慢,妇幼卫生在全国处于落后水平。同时,我省妇幼卫生专业队伍总体学历水平低、业务骨干缺乏,妇幼卫生保健能力差,从而导致我省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主要指标较高。而且青藏高原自然地理条件差,经济落后,很难吸引外省高校毕业生,加之我省人才流失严重,造成了我省妇幼卫生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的局面。在乡级卫生院的妇幼专职人员中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寥寥无几。为了改变这种被动、落后的妇幼卫生现状,弥补我省妇幼卫生高级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尽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妇幼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是青海大学医学院迫在眉睫并且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妇幼卫生专业建设概况

(一)妇幼卫生专业人才培养建设目标

妇幼卫生专业主要是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从事妇幼保健工作的临床医师。按照妇幼卫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毕业生整体综合素质为核心,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知识培养方面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素质培养注重学生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科研素质和文化修养的培养。学生毕业时,要独立完成毕业论文,以检验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科研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与项目工作,举办各种讲座,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及能力发展的活动。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医学模式转变,具有创新意识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基本能力,掌握医学文献检索并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妇幼卫生专业人才。

(二)妇幼卫生专业建设的发展规划

1. 课程体系建设规划。

本专业开设专业课程包括儿童少年卫生学、妇女保健学、儿童保健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妇幼心理学、妇幼营养学、妇幼卫生管理学、全科医学教育等。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妇幼卫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毕业后能够从事妇幼保健和预防医学工作。因此,为使学生毕业时获得妇幼卫生管理和改善妇幼卫生服务的能力,开设了妇幼保健学、妇幼卫生管理学和全科医学教育;为了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知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对妇幼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及科学评价,开设了环境医学概论、妇幼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等,并且还开设了卫生法规、医学文献检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管理学、行为医学、社区医学等选修课;同时为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及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外,还开设了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科研设计和临床流行病学选修课,通过培养使学生基本具备了对人群卫生健康效应评价的综合能力。

2. 实践教学建设规划。

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开发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青海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近年来着力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调整实践教学比重,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推进实验室开放。充分依靠校外实习基地,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妇幼卫生专业实验的开展主要依托公共卫生系中心实验室以及青海大学医学院的形态学实验室、解剖学实验室、临床医学实验中心和附属医院妇女儿童临床医学示教室。妇幼卫生专业实验教学要求主要是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形成以保健为中心,以群体为对象,临床和保健结合的思维模式;掌握基本点的实验操作,正确使用仪器,认真观察,准确记录,科学地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中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和工具书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合作意识和在竞争中培养友谊的人际交往能力。

妇幼卫生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现已确定为青海省妇幼保健医院、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青海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青海省红十字医院等,教学基地的良好资源及技术力量保证了妇幼卫生专业学生的临床和专业实习。而且各教学、实习医院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医教科均有专人负责学生的教学、见习和实习工作。各科室均有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使学生能进行具体的专业的实习,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是青海大学医学院的工作重心,学院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主讲教师资格的规定,严把主讲教师资格审查关,制定了《青海大学医学院师资培养实施办法》和《青海大学医学院教师试讲制度》,提出了《青海大学医学院关于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的几项要求》,规定主讲教师应为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并通过岗前培训,取得合格证的教师。并对新任主讲教师的讲课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督导。建立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对新教师,要求必须通过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组织的岗前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后方能上岗。

另一方面,实行青年教师培养指导制度,指定老教师进行传、帮、带。要求每位年轻教师听相关的课程。讲课首先从实验课进行,在正式上讲台前,必须进行试讲,并对其试讲进行点评,同时对其教学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为了使年轻教师得到各方面的锻炼,也是为了加强学生管理,一般均要求他们担任兼职班主任,以达到锻炼培养的目的。对中年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尽量寻找机会进行短期进修学习,使他们能够多了解一些信息,掌握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学习兄弟院校的好经验、好方法。对已取得高级职称的教师主要是通过访问学者途径予以提高。对于学历达不到要求的教辅人员,要求通过多种途经以便达到相应的学历要求。为了尽快达到教师学历比例要求,给于一定的机会,积极鼓励教师报考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采取多途径综合措施有效地保障了课堂教学质量。

4. 人才队伍培养研究规划。

自青海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妇幼卫生专业”申报成功后,从2001年招收首届学生开始,先后招收了三届学生。2001年招生57名;2005年招生23名,2012年招生31人,共计招生111名。目前我国所培养的妇幼卫生保健医学专业人才的数量、层次与布局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的需求。尤其在基层医院,妇幼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并且中专学历占大部分。因此,我国妇幼保健医学事业的发展空间很大。如果我国妇幼保健专业人才与人口的比例达到1:5000,那么到2016年为止,我国对妇幼保健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至少要达到30万。青海省现有人口557.3万,按上述标准计算,至少需要1000多名妇幼卫生专业人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重视及公共卫生形势的不断变化,国家对妇幼卫生专业人才需求也将越来越大。青海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以提高妇幼卫生专业学生培养质量为核心,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继续加大妇幼卫生专业建设,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与公共卫生相关机构(包括青海省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社区医院等)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结合高原特点及特有的资源,不断提升青海大学妇幼卫生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我省乃至全国妇幼卫生事业培养合格人才。

摘要:青海省由于地域广、环境恶劣、经济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从外地引进妇幼卫生本科以上专业人才比较困难,这是造成妇幼保健医学专业人员的队伍素质低,业务水平不高,人员紧缺的原因之一。这严重制约了青海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被动、落后的妇幼卫生现状,弥补我省妇幼卫生高级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依据卫生部“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的要求,加强妇幼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尽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妇幼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是青海大学医学院当务之急。

关键词:妇幼卫生专业,人才,建设

参考文献

[1]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顾美皎.妇女保健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刘筱娴.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卫生局卫生人才总汇报 第2篇

工 作 汇 报

白银市平川区人民政府

(2008年3月19日)

卫生系统是我区的人才大户,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我区卫生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新世纪新时期如何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近年来,我区卫生系统在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和培养人才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建立多元的留才机制,探索人才的深度开发和长效开发机制上还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农村卫生有用人员紧缺。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相对不高严重阻碍了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加强卫生人才培养已经刻不容缓。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精神,几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人才兴卫”战略,合理培养和配置卫生人才资源;以提高全区人民健康水平为出发点,紧密围绕构建小康社会、和谐卫生为目标,建设与人民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卫生服务队伍,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现将我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全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现状

白银市平川区地处白银市中部,是1985年随白银市恢复建立而成立的市辖区,总人口2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7万,农村人口10.3万。辖区内有企业职工医院7家,企业职工医院转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企业职工医院举办社区卫生服务站2家。区属医疗卫生机构有区人民医院、白银市精神卫生中心、疾控中心、妇幼保健站、7所卫生院、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共有各级各类在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50名(正式在编420人,临聘130人),乡村医生152名,其中副高资格12人,中级资格81人,师级资格172人,士级资格135人;本科学历78人,大专学历

116人,中专学历226人。

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一)以继续医学教育为主要形式,开展各种培训,推动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1.建立健全继续医学教育制度,明确继续医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工作措施,使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步入工作制度化、管理规范化、形式多样化。积极争取教育项目,加强组织实施,多方筹集教育资金,使继续医学教育成为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和水平的一个重要形式和措施,全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任务完成率达100%。

2.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提高卫生人才队伍业务水平和技术能力。

①针对管理人才缺乏问题,我区每一年定期举办一次管理者培训班,邀请政府部门相关领导、专家授课,请工作业绩突出的管理人员介绍经验。经过不断培训和学习,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卫生工作管理队伍。

②加大防保经费投入,保障防保人员参加各种培训费用,调动防保人员培训和学习的积极性,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防保队伍。

③注重专院、专科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训。各医疗单位确定一些精而优的科室作为重点专科进行建设,并选派理论水平高、专业能力强、思想道德优秀的业务骨干到全国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充分发挥专科优势和人才优势,逐步形成以专科为主带动其它科室,以业务骨干为主带动其它人员的医疗服务形势。

④加强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和在岗培训,逐步解决农村医疗人才缺乏问题,建立稳定、持久的农村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针对村级卫生人员学历层次低,无卫生专业学历多的现状,动员乡村医生积极参加全省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同时每两年定期举办一次乡村医生在岗培训,提高乡村医生服务水平,逐步培养一支扎根农村,保障农民身心健康的乡村医生队伍。

(二)以高素质人才为发展支撑,切实加大卫生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力度。

牢固树立卫生事业要发展,人才是根本的思想,用好的工作吸引人,用好的待遇吸引人。在方式上:一是使一些思想道德优秀、成绩突出、专业技术过硬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区各医疗卫生单位工作,给医疗卫生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二是制定合理的人才选拨制度,通过采取公平竞争的方式积极引进学历高、业绩突出的专业人员,安排到重点岗位上去工作,为医疗机构创建重点科室和重点专业。

(三)加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管理,严格把握岗位准入资格。

对在岗执业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依法组织考试,取得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护士资格的,进行岗前培训,合格者及时注册并持证上岗。依法取缔无执业证书上岗的卫生技术人员。

(四)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建立卫生队伍竞争机制。

1.为了进一步发挥优秀人才的带头作用和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部署下,在卫生系统将全面开展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医疗卫生特点的人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分配机制,逐步形成围绕工作业绩,卫生人员能出能近、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全面竞争趋势。

2.制定和完善公平、公正、科学的专业技术职称考核办法,择优评聘。专业技术职称的高低,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技术人员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在职称晋升中,一方面采用公平、公正、科学的考核办法,努力使条件合格的每一位技术人员都能够聘到相应的职称。另一方面对事业性强,工作业绩突出,有真才实学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向省上有关部门反映实际情况,争取政策,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不受职称年限、学历等条件的限制,破格推荐晋升高级职务。

全区各医疗机构把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到本单位全面发

展总体规划,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强化措施,优化环境,培引结合。政府加强行政管理,认真指导和监督全区各医疗卫生单位人才的选拨培养、使用等环节,建立和完善人才资源信息库,对区域卫生人才资源每年进行一次调查分析,及时了解掌握规划的执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对策与措施,通过加强分析、监督、评估与检查,保证本人才队伍建设顺利实施。2006年以来,我们组织全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骨干、卫生院院长、传染病主检医师等各类培训班14期,培训863人次,卫生技术人员90%以上都接受过培训;引导鼓励在职专业人员加强深造学习,通过函授、脱产、自学、远程教育等形式,提高卫生专业人员的学历和技术水平。我区2004年组织乡村医生培训考试1次,培训人员252名,并坚持做好每两年一次的乡村医生在岗培训;鼓励职工参加本科班、专科班、高护班等学历教育,从2003年至今,已有75人学成毕业;有135名正在就读;有3人取了硕士研究生;与2002年相比,全区卫生技术人员学历结构本科所占比例由10.1%增加至19.8%,大专学历由42%增加至54.4%,卫技人员学历结构有了很大改善。现在仍有18.5%的卫生技术人员接受本、专科学历教育。积极选拔优秀人才,通过公开招聘从区外选拔了区人民医院院长,引进优秀人才13名。在人才工作取得突破的同时,全区卫生事业也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与2002年相比,地方医疗机构的门诊量上升了65%,住院人次上升了92%,业务收入实现翻番。

三、卫生队伍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卫生人才资源配置不协调,农村缺医少药现象仍然存在,卫生院有用人才极为缺乏,有经验、有影响的乡用集体人员待遇太低。

(二)缺乏高学历、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型人才。

(三)医技人员短缺,影像诊断、医学检验、食品检验等专业

尤为突出,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四)护理人员严重老化,临聘护士工作量大、待遇低。

(五)公共卫生人力资源落后,尤其是乡、村两级防保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六)部分卫生医疗服务机构医护人员执业资格率低。

(七)由于缺乏经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进修率仍然偏低。

(八)卫生培训学习机制不健全,好多培训学习只是走过场,达不到目的。

四、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些建议

(一)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坚持把能力建设作为卫生人才培养的核心,依托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大力加强内部人员培训。注重培养现有卫生人才;注重培养农村卫生人才,认真执行《甘肃省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农村卫生人员培训计划》,不断更新农村卫生人才的知识结构,提高农村卫生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加强专科医师培养工作,注重人文社会知识和医德医风教育培训。

(二)建立健全有利于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树立人才必须用当其才、用当其时的观念,坚持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用人机制。推行和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公开招聘、招考的用人制度,构建有利于各类卫生人才干事创业的平台,鼓励引导各类卫生人才向基层和农村地区流动,优化卫生人才资源配置。

(三)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流入的引才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引才引智原则,重点用好现有卫生人才,适时引进一批高层次卫生人才和紧缺专业急需人才,进一步更新改善卫生人才结构。鼓励用人单位采取编外顾问、短期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灵活方式引进国内外人才智力。

(四)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机制。探索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扩大民意在卫生管理人才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要求的综合考核标准。继续推行评聘分开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实行低职高聘或高职低聘,落实用人单位自主聘任权,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岗位管理,体现一流人才、一流岗位、一流待遇。

(五)建立健全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重视优秀卫生人才的提拔使用,对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中青年卫生骨干人才,要加大培养使用力度,适时选拔在重要岗位上培养锻炼。鼓励单位在薪酬待遇方面向优秀卫生人才倾斜,实行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卫生专业人才 第3篇

关键词:卫生检验 教学改革 创新型人才培养 开放实验室

卫生检验工作是疾控机构重要的业务工作,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卫生监督、卫生执法、科学研究以及卫生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因为检验数据及其检验报告直接关系到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国家方针政策制定以及执法的严肃性、公正性和准确性;在实际工作中卫生检验的面临着又多又复杂的检验任务;随着各项卫生事业的进展,检验业务日趋复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检测手段的应用高效能检测仪器的問世,测定物质种类越来越多。但调查表明:现有的专业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要求还不能满足卫生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卫生检验人才还极度缺乏,卫生检验的教学还不适应卫生检验发展的要求;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一、卫生检验人员的现状分析

卫生检验人员数量还极度缺乏,我国县级的CDC工作人员大约24万余人,卫生检验人员约20%,如某省调查的近7000名在CDC工作的人员表明:在疾病控制中心,卫生检验人员平均占11.7%;具有本科和专科学历的人员,分别为37.25%和38.46%,研究生仅占3.24%,中专学历比例为19.23%。其职称构成中职和初职为主,分别占43.35%和38.44%;高级职称人数仅占卫检人员6.81%,所学专业构成有86.75%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性质不符,相关医学检验和预防专业仅占21.7%和14.1%,因此卫生紧要工作还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检测方法和高精尖的检测仪器对卫生检验人员素质的要求。由于人员的学历、职称和专业背景等因素,使不少疾病控制中心的卫生检验工作不能有效地开展,一些单位进口的大型仪器由于没有人会使用而闲置或只开发很少的功能,从而造成浪费,同时难以胜任检验任务。对该省约100个单位的调查,在未来5年内对卫生检验人员需求近400名,而我国医学院办“卫生检验或卫生检验方向”的院校大约在20多所,每年招生大约1000余名。因此加快卫生检验专业人才培养十分必要和紧迫。

二、卫生检验专业的现状及改革举措

卫生检验专业已经开办30多年,这30多年来各学校的教学体系基本按照四川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体系进行,因此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教材都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办学模式

现有的办学模式有三种,一是以理学学科为学科模式的“卫生检验”专业;二是以医学学科为办学模式的“预防医学”专业后期分流模式;三是以医学学科为模式的兼顾公共卫生和临床检验的“医学检验”专业;这三种模式经过近十年的探索,普遍认为第一种和第三种模式的培养效果和工作能力适应公共卫生事业的对卫生检验人员的要求。这是因为第一和第三种模式的课程体系比较接近,尤其是理科类基础课程开设得比较全面,如高等数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电子电路、物理学等,使学生容易掌握和理解仪器分析课程中的仪器工作基本原理,更好地使用和维护仪器。同时调查表明,这两种模式培养的学生能很快适应疾控中心的卫生检验要求,是目前得到各方面肯定的办学模式。

(二)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主要是围绕专业课程的增删,删除的课程主要是基础医学类课程如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临床类课程,精简解剖学等;增加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程和适应公共卫生检验的发展需求的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电子电路理论;深化部分专业课程如分析化学的定性分析内容、分析定量分析方法的知识扩展、基础化学尤其是无机化学中副族元素的内容;专业课程理化类主要有空气、水、食品、家装材料、生物材料等的检测,微生物类课程主要有病毒学、免疫学、卫生检验检疫和临床与职业卫生检验等课程,使课程的设置更加符合专业的要求,使学生是知识面和技能得到较大范围的提高。

(三)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理论教学改革,二是实验教学改革。

1.理论教学改革。理论教学改革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有以PBL(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讨论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为探索,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想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摒弃满堂灌输的教学模式。特别是PBL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多数学生和教师的肯定,体现在大学生创新科技活动的积极性、课题申报的质量和内容、科学探索的思路和技术路线以及方法上都有明显的提高。二是课程整合上,将基本手段、基本方法和基本检验技术相近的课程进行整合,如将食品卫生检验、环境卫生检验、职业与劳动卫生检验、空气检验、水检验、生物材料检验等进行有机地整合。因为这些课程的基本方法、手段、技术都基本相同,只是样品的前处理方法、采样方法和样品保存方法有一定的差异。这样做不仅使课程门类减少,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还可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索和实践。但由于这种改革力度较大,与以往的课程体系相比是属于颠覆性的改革,因此,有的教师尤其是老教师还难以适应,但无论如何改革是大的方向,问题也必须在改革的过程中加以完善和推进。

2.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改革主要有几个层面进行:

(1)实验教学类型改革。实验教学类型改革主要是减少验证性实验教学、扩大综合性实验教学、积极探索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把以前分散的、单一的实验进行有机地结合。如我们开设的水质检测实验、室内空气质量评价实验、食品理化指标检验等内容就是从采样、制样、溶液配制、查阅标准、执行标准等都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使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感、现场感和执法意识感,同时也为学生创新型试验的开展提供了项目启发和源泉。

(2)实验教学单独设立课程。实验教学单独设立课程,使实验教学自成体系,如卫生检验主要涉及两种方法,一是理化检验方法,又分为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二是微生物检验方法;以理化检验体系为例,开设《实验室管理基本规范》包括水、电、气、试剂、钢瓶管理、实验室布局基本常识、实验室工作的基本法规和政策规范等;《理化分析基本知识》包括工具书类别、试剂配制知识、安全知识、基本实验配置等;《理化检验-化学分析》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定性分析,以及容量分析、重量分析、目视比色分析和部分色层分析;《理化检验-仪器分析》包括光物理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方法等;《理化综合分析》包括空气、水、食品、环境、职业场所等内容,这样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3.实验教学内容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主要是将方法、技术、技能接近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如铅的测定,食品、环境、职业卫生、水、生物材料、空气都需要,以前实验单独开设要做六次,其差别仅仅是采样和样品处理过程的差异,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大大减弱,浪费了不少的时间和教学资源,因此教学内容的整合是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的改革以建立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是最为彻底的改革,但难度相对较大,改革的风险也较大,但这是一个理想的目标,必须向这个方向发展。

三、创新型卫生检验人才培养的思考及模式探索

卫生检验专业的学科属理学范畴,理论体系完善,实践性突出,在学习方法上、对问题的思维上和逻辑判断上与医学学科有极大的不同,借鉴的兄弟院校改革经验和成果,我们提出了创新型卫生检验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

(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卫生检验技术发展十分迅速,随着健康、疾病效益研究的深入,对分析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微量到痕量,从一般结构到形态分析,仪器的种类及先进程度发展很快。原来的高精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离子色谱、质谱等已成为常用仪器或通用仪器;分析范围也日益增多,如以理化分析为主,现在用这些仪器进行蛋白质、DNA、病毒、微生物的分析。因此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看,预防医学领域对卫生检验的要求都有了飞速的发展。作为以培养卫生检验人才的教师队伍必须了解、熟悉这一发展趋势,有条件的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到疾控部门进行锻炼,切身感受实际工作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是重中之重的工作。

(二)转变教学观念,找出创新的突破口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两个教学过程,即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述如下:

1.理论教学。卫生检验专业的学科范围是理学,作为大学本科教育其定位应该与职业技术学院有所不同,即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实践技能,因此应该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减少与专业无关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为此对卫生检验专业的课程进行了重新设置。见表1。

2.重新设置后的课程有以下特点:

(1)加强了专业基础的理论知识。强化了理论体系的相对完善,因为实践能力的提高,技能的强化离不开理论的支撑,课程更加强化了学科的理学性质,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习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对学生深入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保证。

(2)强化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的实践与理论的教学比例基本达到了1:1,加强了实践环节的教学和练习,同时对主要的专业课程进行了整合,如理化检验综合,微生物检验综合等,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精简了课程学时,由原来的总学时1768减少为现在的1178,留出大量的时间供学生参与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为了适应现代卫生检验飞速发展是需求,适当增加了仪器分析、理化综合、微生物综合的课程学时,为学生尽快适应职业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3.实践教学。某大学对临近毕业的卫生检验专业的本科生作了一次有关实验教学现状问卷调查,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卫生检验实验教学的目标应该是提高能力,培养科学素养,但是目前的实验教学尚未达到这一目标。因此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手段十分必要。改革的主要措施有:

(1)加大综合实验的力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并成为主要学习方式,相对淡化教师的权威性,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让学生参与设计了综合型大型实验如“市场豆浆卫生质量以及评价”“家装环境质量分析调查”“居民饮水方式及水质分析调查”等课题,要求学生参与设计,收集资料和相关信息,到市场做调查研究,查阅相关标准及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案。并让学生参与讨论,注意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2)加大实验室开放的力度,由于精简了教学学时,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开放实验活动,通过实验开放,学生积极探索卫生检验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如關注食品安全问题“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小龙虾Haff病事件”“圣元奶粉婴儿早熟事件”等,并积极探索检测有害物质新的分析检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创新效果。

(3)关注身边的公共卫生事件,是培养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四川省部分地区地方性氟中毒的情况十分严重,我们就组织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如“饮用水中氟测定”“煤中氟的测定”以及“食物中氟的测定”等,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情况下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在学习环境中的铅的测定时,我们结合现有的实验技术引导学生探究测定铅含量的不同方法,如“氢化物发生一原子荧光光谱法和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尿铅的对比研究”“比色法与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尿铅的对比研究准确度、精密度的比较研究”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会必要的技能和技巧,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总之,为了适应预防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卫生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现在卫生检验的领域、范围、方法和技术更新速度十分迅速,如何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职业的需求是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课题。建立创新型国家,必须提高学生的创新型思维,这方面有大量的工作,以上仅是我们的一点探索和尝试。卫生检验专业的办学已有30多年,因此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内容十分广泛,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为我国的卫生检验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邹学贤.我国高等卫生检验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28(3):126-129.

[2]杨金玲,周晖,杨海霞,等.卫生检验教学中的实验探究的实施策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87-88.

[3]殷建忠,陆林,王琦,等.云南省卫生检验人才的现状与需求调查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0,24(2):127-129.

[4]藤文峰,于昆,左云飞,等.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32):20-22.

[5]雷佳莞,陈廷瑞.卫生检验方法及标准的规范性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2009,21(9):95-96.

[6]向艳,薛金花,李纯颖.卫生检验专业方向毕业论文教学实践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1,(1):203-203.

卫生专业人才 第4篇

1 以提高能力为宗旨, 扎实开展农村卫生人才培训

根据省卫生厅关于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工作的通知精神, 为不断提高本地区农村卫生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顺利实施“农民健康工程”, 我校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扎扎实实地、创造性地开展了农村卫生人才培训工作。近三年, 共计培训了5 040人次, 其中乡镇卫生院骨干人员524人次、全科医师岗位594人次、社区护士岗位638人次、乡村医生全科医学知识转岗3 284人次。在省卫生厅组织的城乡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工作评估检查中, 我校的综合得分排名第一。2007年7月24日, 省政协吴瑞林副主席、省卫生厅吴坤平副厅长等一行来我校开展省政协督办重点提案调研视察活动, 对我校的农村卫生人才培训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为了把农村卫生人才培训工作做实、做优, 我们注重以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的执业能力为宗旨, 加强实践培训, 以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具体工作中, 严格按照省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制订的实践培训大纲和计划, 组织实施实践培训,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农村卫生事业现状, 补充制订了《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实习手册》、《乡村医生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实践技能训练及考核项目》。根据培训班学员及其单位的需求, 我们积极探索乡镇卫生院骨干医师个性化实践培训的模式, 并在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大力支持下付诸实施。同时还注重围绕培训开展科研工作, 以科研创新培训工作, 以科研引领和推进培训工作, 已有4个省市立项专项课题, 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5篇。

通过开展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工作, 学员建立了全科医学的理念, 了解了本学科国内外研究实践的新进展, 强化并规范了临床基本诊疗技能的训练, 提高了疾病鉴别诊断和临床思维的能力、处理农村复杂健康问题的能力, 掌握了农村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其技术水平和执业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学校以热诚、周到的服务和严格、规范的管理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学员的赞许, 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了对本地区城乡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工作任务。

2 以提高学历为动力, 举办多层次卫生人才学历教育

为了提高广大卫生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全面加强卫生管理、临床医疗、护理及医疗技能等医学专业领域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我校注重以提高学历为动力, 激发广大卫生技术人员的学习热情, 大力发展成人学历教育, 与南京医科大学、东南大学、徐州医学院、江苏大学等多所高校联合举办多层次卫生人才学历教育, 使成人学历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发展规模由1994年的临床医学1个专业、学员仅17人, 到2008年已拓展为临床医学、护理及医学检验3个专业, 学员共2 675人;办学层次由专科层次发展到专科、本科及在职研究生教育等多层次并举;办学形式由当初只有夜大一种形式发展到现在夜大、函授及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互为补充的局面。

多年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成人教育工作理念, 认真贯彻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 规范办学行为, 保证教育质量, 得到了联办高校的一致好评。为淮安市及周边地区培养了专、本科层次的医、护、技人员共4266人 (其中已毕业2 014人) 及在职研究生229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省、市、县 (区) 卫生部门和各级医院的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 为我省尤其是淮宿地区的医药卫生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信誉。2005、2006、2007年我校连续被淮安市教育局评为“高校成教校外教学先进集体”, 在江苏大学、东南大学、徐州医学院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检查评比中, 得分名列第一, 还被南京医科大学评为先进集体, 多人被评为成教优秀管理工作者。

3 以改善设施为基础, 不断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实施职业教育‘一基地三工程’工作的意见”和省卫生厅“关于建立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目标要求, 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了“四大实训中心”—“两级实验平台”—“一个电教中心”的实验实训体系。通过几年的建设, 我校实验实训用房总面积达20 000余平方米, 设备总值3 000万元, 拥有万元以上大型设备50余台 (套) , 其中, 护理实训中心为国家和省级紧缺人才培训基地, 2007年其被评为全省优秀实训基地;医学检验实训中心为省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消化道肿瘤实验室已列入淮安市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

本着“立足淮安, 做强苏北, 辐射江苏”的职业技能培训方针, 积极探索“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我校构建了“由单项技能训练向综合技能训练、模拟训练向真实训练转移”的卫生职业技能训练模块与考核指标体系, 培训内容实现了由“知识培训”到“技能培训”再到“科研创新能力培训”的逐步提升。

为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服务功能, 我校主动与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联系, 以卫生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基本依据, 根据各级医疗卫生人员业务素质状况, 有针对性地添置设施、设备, 开发培训项目, 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 选配优秀师资, 采取脱产、半脱产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学员通过在实训基地的培训, 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 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4 以涉外培训为特色, 构架国际人才培养立交桥

近年来, 我校作为赴沙特出国护士的英语培训基地, 培训了百余名卫生技术人才, 并且顺利通过了沙特大使馆的英语考试。2007年10月以来, 我校共有28名护理专业的在校学生赴英国带薪实习, 还有172名学生获得了英国大使馆签证认可的英语考试证书, 正陆续办理赴英手续。2007年4月以来, 我校共组织校内外1 724名考生参加全国医护水平英语培训和考试工作, 被评为“全国医护英语水平考试优秀考点”。我校与美国Bob Jones大学、菲律宾Saint Louis大学合作, 常年聘请外籍教师教授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和专业课, 把全英文的医学教材和授课形式引进涉外护理专业的课堂。每年暑期, 聘请外籍教师举办口语强化班, 共培训732人次。为弘扬南丁格尔精神和国际红十字精神, 今年6月21日, 我校成立了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淮安支队, 有1 813名护理专业的学生参加。中华护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理事长张志君女士亲自来淮安授旗, 第39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章金媛女士来校作报告, 要求全体队员弘扬南丁格尔精神, 传播公益慈善理念, 服务社会, 为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5 以服务市场为准绳, 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培训

我校不断强化服务社会、服务市场的理念, 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工作。一是服务企业, 按需施训。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市场为依托, 社会需求为目标, 面向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提高医卫人员及相关人员的素质。经过市场调研和周密计划, 今年5月我校与淮安广济医药连锁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根据广济员工的岗位所需, 量体裁衣, 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明确相应的教学内容, 为提高广济员工素质探索出一套个性化的“订单式”培训方案。初步计划三年内完成对300名员工的培训, 分6期进行, 培训周期为半年。为保证校企合作高效、有序地进行, 我校选派了专门的管理人员担任班主任, 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得到了企业员工的一致好评。二是服务社区, 走向基层。为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加强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我校与淮安市卫生局、北京“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合作, 分别于2007年7月和10月举办了2期“继续医学教育社区行”活动, 聘请著名专家授课, 采用“六位一体”的理念, 把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技术6个方面的内容渗透到社区常见疾病的诊疗中, 共培训310人次,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员满意度达100%。三是服务行业, 提升层次。我校定期举办高层次医学学术沙龙。今年5月, 我校还承办了省解剖学会年度工作会议, 同时以此为契机, 举办了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盛会。省解剖学会理事长、南通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顾晓松教授亲临会议, 来自江苏医学院校、医疗卫生系统的医学专家100余人、在读研究生近30人参与了盛会。本次沙龙学术气氛浓厚, 共有20余位专家学者做了学术报告, 南京大学鼓楼医院博士生导师蒋青教授的报告《运动医学———解剖与临床》、南通大学医学院陈罡博士的报告《星形胶质细胞溶酶体可调节性分泌ATP》、南京医科大学张永杰博士的报告《Lingo-1在脊髓损伤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激起了与会者强烈的反响。学术沙龙为提高医学研究人员综合素质、激发创新热情、提高科研能力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增进了不同学科领域研究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6 以协作互动为契机, 开展在岗乡村医生学历补偿教育工作

在岗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工作是经2007年省政府94次常务会议通过, 省教育厅、省卫生厅合力实施的一项重大工程。这是我省实践十七大精神, 规范和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举措。工作开展以来, 我们以协作互动为抓手, 力求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各环节工作。

(1) 搭建全省卫生专家协作平台。针对我省乡村医生的队伍现状及工作内容, 我们邀请了南京医科大学、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及江苏省人民医院等省级医疗机构的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的专家, 与我校的骨干教师一起制订了在岗乡医中专学历补偿教育的教学计划;编制了课程标准、复习题集;编写了《医学伦理学》、《社区康复》、《老年医学》、《人口学概论》、《医学史》、《医学社会学》等一批教材。

(2) 搭建省、市、县、乡四级管理及教学机构协作平台。全省在岗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共计录取学员40 781人, 已注册学员33 782人, 学员遍布全省所有乡镇。为了能顺利实施全省补偿教育的各项管理和教学工作, 在省卫生厅的直接领导下, 我们搭建了省、市、县、乡四级管理及教学机构协作平台。在各省、市、县 (市、区) 管理机构的大力支持下, 在各市辅导中心及各教学点的积极配合下, 我们出色地完成了宣传发动、报名审核、入学考试、学员录取、开学准备以及面授教学等阶段的相关工作。目前全省在岗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的教学及各项管理工作已进入良性、有序的运行轨道。

(3) 搭建校企结合的协作平台。根据乡村医生的实际情况, 我省在岗乡村医生补偿教育的办学形式实行半工半读。采用集中面授、分片辅导、课堂教学、视频教学和个人自学等各种手段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形式。我校在省卫生厅的指导下, 与北京“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通力合作, 借助企业的科研开发实力、市场开拓能力、服务探索精神, 发挥自身卫生职业教育的特长, 通过视频教育系统组织教学, 利用管理网站辅助各项管理。多层次、高水平的协作互动, 保证了在岗乡医学历补偿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梅江中心卫生院卫生人才培养计划 第5篇

一、总体目标

(一)卫生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保持人才总量的适度增长,改善人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健全培养机制,优化人才环境,提高服务能力,到2013年,达到基本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目标。

规模指标:我院卫生人员总量达到上级设置和编制的标准;

资格指标:临床医护人员全部具有法定执业资格,全科医师比例占临床医生总数的30%以上,医技人员全部具有相应专业初级以上技术资格;乡村医生80%取得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

学历指标:专业技术人员50%以上达到大专以上学历,乡村医生取得中专以上学历者达到60%以上;

继续医学教育指标: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达到90%,管理人员岗位培训率达到100%

到2013年,卫生队伍规模、结构更加合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打造一支能够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满足我院卫生工作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卫生人才培养。按照有关文件要求,调整医疗、护理、防保、管理人员结构,满足服务职能;落实《基层卫生基本专业技术普及计划》,加强农村卫生人员“三基”知识培训,普及基本专业技术;建立卫生专业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巩固和更新医疗卫生知识,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二)加强预防保健人才培养。按照《决定》和《实施意见》的要求,落实预防保健人才的配置,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救治、卫生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提高基层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培养,提高妇幼卫生工作水平。落实派驻监督员制度,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提高综合执法能力。

(三)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强化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注重培养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形成一支中医药队伍;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结合中医重点学科建设,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培养;

(四)建立健全卫生帮扶制度。深入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等卫生对口支援活动,选派医疗卫生人员到村卫生室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并进行技术培训。制定卫生人员尤其是年轻医护人员定期到村卫生室巡回医疗制度。通过

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引导高层次卫生人才到村卫生室从事卫生人才短期培训和技术带教工作,鼓励在职和离退休的卫生技术人员到村卫生室挂职、兼职,开展学术交流,为村卫生室带教专业人才。

(五)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贯彻落实《市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办法》和相关规定,充分发挥医学(协)会的优势,借助远程教学和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高层次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搭建重庆市卫生远程教育平台,拓展重庆卫生信息网的服务功能,增加在职卫生人员网上学习和业务咨询服务,开展远程继续医学教育。落实卫生部关于在医师注册中增加岗位培训要求的规定,对不能参加岗位培训和培训不合格的人员不予注册。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和专科医师培训的管理,并与职称晋升相结合,全面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关于我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第6篇

【摘要】随着全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对优质、高效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近年来,全区卫生系统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受历史等因素制约,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工作机制不健全、高级实用型人才匮乏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卫生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亟需谋求有效对策加快解决。

【关键词】人才队伍 问题 对策

1 全区人才队伍现状

全区现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2家,其中,区属公办二级医院3家,厂办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1家,防保单位3家,社区卫生服中心12家,全区没有三级医院。截至2012年底,全区常住人口71万人,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729人,高级职称147人,占5.3%,其中,三家二级医院高级职称人数为120人,占81.6%,防保单位19人,占12.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人,占5.4%;全区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1213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1.7;在岗注册护士1487人,每千人口护士数为2.1。

2 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分布结构失衡

当前,全区医疗机构普遍面临着以下突出问题:一是从总量上来说,全区人才总量和每千人口医师、护士数严重不足,人才主要集中在二级医疗机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嚴重匮乏,引不进来人,许多业务无法开展,发展受限,远远不能满足区域内群众的基本健康需求;二是从专业结构上看,高级职称人才偏少,高学历人才比例不高,学科带头人、高级实用型人才缺乏,既懂业务、又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紧缺;三是从人员分布上看,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主要集中在三家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学历和高级职称人才严重匮乏,全系统高级人才分布严重不均。

2.2 人才引进方式不合理

目前全系统正处在改革发展的上升期,人才基础还比较薄弱,每年主要通过公开招聘和人才引进两种方式引进各类人才,近两年来,公开招聘主要参照公务员招录模式进行,所有程序都需经过市区两级人社部门审核批准,用人单位缺乏选人用人的参与权和自主权,只能被动招人;人才引进主要是引进副高及以上职称的高级人才,受现有发展条件的制约,每年引进的人才数量很少、能力偏弱,经常出现优秀人才引不进来、引进来的不能起到有效作用、新进人员流失严重等问题,不仅不利于卫生事业的发展,还造成了资源和人力的浪费。

2.3 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目前,一些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以下误区:对人才重视程度不够,人才培养缺乏体系,人才发展缺乏有效的平台,对人才只重使用、不重培养和激励,只重业务、不重扶持和发展,人才对知识、能力的追求受限,应用新知识、新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全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

2.4 人才管理体系不灵活

受区位发展、用人体制、编制和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各医疗机构对人才缺乏有效的考评和激励机制,人员能进不能出、职称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等问题普遍存在,一些基层单位在实施绩效工资后,由于经济效益的原因,人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态度不好,服务质量不高,这都严重制约了整个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3 对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3.1 结合实际,注重人才引进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一是在高级人才引进上,严格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注重考评和审查,积极加强与区编委、人社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在编制、录用、安置等方面提供便利,确保引进一批业务精湛、综合素质高的高层次、创新型、紧缺型、实用型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二是在新进人员招聘上,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才公开招聘办法,在“人社部门主导,用人单位参与”的模式下,充分尊重和发挥用人单位的选人、用人自主权,加大自主择人的权限,使招聘形式和招聘来的人才更契合卫生人才专业性、实践性强的特点。三是全力打造特色人才队伍。充分整合各类人才资源,积极实施名医、名科、名院战略,努力打造、做大做强特色专科、重点专科和服务品牌,积极建立有利于人才流入的工作机制,为建立优秀人才队伍夯实基础。

3.2 科学规划,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是认真落实人才培养制度。完善人才培训规划,根据全区卫生工作实际,采取与医学院校、市级以上医疗机构业务合作、联合办医、科研、代培等“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鼓励人才参加各类业务提升和知识更新,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的专业、学历、职称结构和比例。二是注重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卫生改革发展的干部选任机制,注重干部选拔的实效性,结合实际配强、配优局管干部队伍,建立能上能下的助理干部队伍,每两年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在全系统选拔一批后备干部,及时更新完善后备干部信息库;在基层单位全面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鼓励业务精湛、素质全面、群众公认的人才竞聘担任科室主任,形成良好的传帮带工作氛围,努力培养、建立一支业务强、会管理,具有创新和开拓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队伍。三是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步伐。建立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人才库,定期择优选派外出参加对口进修学习,在业务培训、学术交流、科研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积极打造高级实用型人才队伍。

3.3 积极探索,增强人才管理的客观性和实效性

一是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人才考评制度,定期在医德医风、专业技能、学科建设、科研能力、业绩成果、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评价体系。二是打造良好人才工作环境。对引进的高级人才,给位置、给待遇、给发展,在科研、开展新技术等多方面创造条件,给予全方位支持;对现有人才,给机会、给经费、助提升,在业务提升、职称晋升等多方面给予扶持,真正做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三是建立完善人才奖惩制度。建立以业绩为导向、奖励为主体的奖惩体系,对业务突出、综合素质好、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在福利待遇、评先选优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激发全体医务人员争创优秀、争当先进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真正建立起一支业务精湛、群众赞誉、推进发展的高素质卫生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苗虹,郭人洲.《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2] 沈辉,齐璐璐.《以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中国医师.2009.04;

[3] 金福年.《试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和途径》.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6.01;

[4] 岳秋玲.《加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05;

卫生专业人才 第7篇

专业认知度和认可度是卫生信息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影响因素[3], 而学习动机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专业认知度和认可度低不利于医疗卫生部门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一方面,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 社会认知度相对传统学科来说较弱;另一方面,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涵盖了工学、医学、管理学等多个一级学科门类, 授课内容涉及基础医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管理学等多学科, 目前各学校的卫生信息专业的课程设置均不相同, 这也使得学生对该专业认知产生偏差。因此, 开展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认知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调查主要了解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对现设课程设置的喜好, 并就提升专业认知度和课程设置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策略, 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为培养优秀的卫生信息管理人才提供新思路。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从某校在读卫生信息专业4个年级学生中抽取4个班级 (每个年级2个班) 进行调查, 共调查193人, 应答率为92.34%。

1.2 调查方法

现场调查采用结构化调查问卷, 在班级辅导员的协助下,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先向学生说明调查目的、解释条目、填写事项等, 然后由学生自填。问卷内容包括: (1) 对本专业的认知:就业前景、社会需求量、就业方向、关键专业素质、就业考虑因素等; (2) 对现设课程的喜好; (3) 对课程设置的意向; (4) 学习遇到的困难; (5) 主观问题:对专业的看法、毕业后的去向以及对专业发展的建议。

1.3 统计分析

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3.02软件进行双录入, 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和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调查193名在校学生, 年龄范围为19~24岁, 男生124人 (64.2%) , 女生69人 (35.8%) 。

2.2 专业认知度情况

卫生信息专业学生对该专业的认知情况, 见表1。89.1%的学生因为服从调剂选择该专业就读;59.6%和72.0%的学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较好, 社会需求较多;41%的学生对专业就业形势比较担忧, 44%表示对本专业就业方向了解较少。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1可见, 51.3%和35.2%的学生认为本专业学生走向社会需要提高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就业考虑因素方面, 经济收入、工作的稳定性、人生目标和生活环境分别依次占46.1%、19.7%、18.7%和15.5%;56.5%的学生表示学习的首要困难是学习目标明确。

将三种专业认知情况分别与年级和性别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年级的就业形势态度 (χ2=7.958, P<0.05) 、就业单位意向 (χ2=24.519, P<0.05) 、学习的首要困难 (χ2=40.250, P<0.05) 构成有显著性差异;其中, 就业态度方面, 大一 (74.5%) 持比较乐观态度的比例高于大三 (41.8%) ;大二学生倾向软件公司 (42.9%) , 大四学生倾向医疗部门 (82.9%) ;男生的就业形势态度 (66.1%) 比女生 (46.4%) 更乐观。

卫生信息专业学生对现设课程的喜好及课程设置意向的情况, 见表2。66.3%的学生对本专业不喜欢也不讨厌;分别有52.3%, 33.7%的学生愿意接受一年和两年的医学学习;37.8%的学生喜欢信息为辅, 医学为主的设置, 50.2%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就业形势调整。

将课程结构喜好分别与年级和性别比较后发现:不同年级对课程结构喜好 (χ2=21.322, P<0.05) , 不同性别对课程结构喜好 (χ2=35.513, P<0.05) 构成有显著性差异。其中, 大一、大二、大三大部分学生 (58.2%, 55.1%, 54.1%) 喜欢计算机课程, 而大四大部分学生 (43.8%) 喜欢医学课程;男生大部分 (63.7%) 喜欢计算机课程, 女生大部分 (42.0%) 喜欢医学课程。

2.3 主观题的分析

在“结合学习、生活, 谈谈你对卫生信息专业的看法”的问题中, 很多答案都反映了学生对专业不自信。如“作为医学院校的卫生信息专业的学生比较全面的学习临床医学不能从医, 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感”, “临床的学生不用学习卫生信息, 而我们却要学临床医学, 这种现象不公平”, “在学校感觉非临床的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各方面都受到歧视”等类似的回答, 学生从心理上否定了自己, 否定了本专业。

3 讨论

3.1 专业认知度现况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首先,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对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和社会需求量表示肯定, 分别有59.6%和72.0%的学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较好, 社会需求较多;其次, 近半的学生对专业就业方向了解较少 (44%) 以及对专业就业形势表示担忧 (41%) , 主观题中部分学生也充分表达了对专业的不自信;再次, 该专业学生有较高的服从调剂率 (89.1%)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由于卫生信息专业为新兴专业, 起步较晚, 卫生信息专业不是医学院校的主流学科, 对于卫生信息专业的就业宣传工作不够重视;另一方面, 社会媒体及家长对于卫生信息专业的不了解, 大多数学生在高考填志愿时以临床专业为第一志愿。

调查还显示:在择业时82.9%四年级学生倾向于医疗卫生部门, 而低年级学生的就业意向集中比例较小, 这可能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经历了一年的临床实习, 更认识到卫生信息在医疗领域的重要性。男生 (66.1%) 的就业形势态度比女生 (46.4%) 更乐观, 这可能与主要实习单位 (如软件公司) 更倾向于招聘男生有关。另外, 56.5%学生表示学习目标不明确, 一方面反映了学校的卫生信息专业教育模式存在缺陷, 即医学知识与卫生信息专业知识二者侧重不明确;另一方面反映学校在对学生的专业引导不清晰。

3.2 现设课程的喜好及课程设置意向现况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该专业仅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对现行课程设置比较喜欢, 而现设课程中, 50.2%的学生更喜欢计算机课程, 21.8%的学生更喜欢医学课程;高年级 (43.8%) 喜欢医学专业的比例高于中低年级, 中低年级更倾向喜欢计算机课程, 这可能是因为高年级在经历临床实习以及课程学习的深入, 逐渐认识到医学知识对于卫生信息专业的重要性。该校男生大部分 (63.7%) 喜欢计算机课程, 而女生大部分 (42.0%) 喜欢医学课程, 这与其他学校的调查研究结果相同[4]。

本次调查还显示:学生中近九成都愿意接受四年制的本科教育, 这与目前五年制的教育不相符。近五成的学生认为一年的医学教育即可, 且有58.5%的学生认为医学教育内容应了解常见疾病的诊治即可, 同样, 这与目前两年半且较为全面的医学教育不符。对于课程设置, 五成学生表示应根据就业形势进行调整, 而不是当前医学与信息课程各占一半的设置。

4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知提升策略

根据本次调查发现的相关问题, 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度。

4.1 做好本专业宣教, 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在入学前可利用媒体等积极宣传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并通过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就业信心以及帮助他们认识未来就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可以使学生们对自己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做出较为清晰和现实的规划, 另外可以培养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就业竞争, 让学生有较强的专业归属感和荣誉感, 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现状。

4.2 根据实际需要, 调整课程体系, 优化教师资源

课程体系不合理和师资力量薄弱一直是卫生信息专业的劣势[5], 因此从这两方面着手十分有必要。按需所学, 医学与信息相结合课程设置上采取医学和信息学科的交叉设置, 避免集中式、单一式的教学, 在各个年级都应涉及到医学课程和信息课程。壮大师资队伍, 提高教师素质学院应注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 应积极引导和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大学进修或深造另一方面应鼓励专业教师走出课堂积极投身到医疗卫生行业的相关单位从事实践工作, 提高实验带教能力, 建立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4.3 开展医疗部门实地调研, 让学生深刻认识专业重要性

开展卫生单位及医药公司的实地调研, 结合实际深刻认识信息管理在医疗领域的重要作用。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卫生局、医院、疾控中心、药品公司、医药软件公司等相关单位的实地调研, 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医疗卫生领域卫生信息化的发展现况、发展程度及其不足之处, 同时可以拓展学生视野,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这些为学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进一步为医疗卫生部门注入新的卫生信息人才。

摘要:目的:研究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知度情况并对该专业课程设置提出合理化建议, 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对该专业认可度提出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调查了某高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193名本科生的专业认知情况及对课程设置的看法。结果:总体情况, 卫生信息系学生服从调剂率高达89.1%;56.5%的学生学习最大的困难来自学习目标不明确;40.4%的学生认为该专业无前途;41%的学生对专业就业担忧。专业认知度差异, 四个年级皆有五成以上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就业方向;高年级 (四年级) 学生想在医疗部门就职的比例更大。课程喜好及设置意向差异, 中低年级喜欢计算机课程, 而高年级学生则偏好医学课程;男生喜欢计算机课程, 女生偏好医学课程。结论:加大就业宣教、合理调整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师资源, 是提升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知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认知度,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李后卿.中国高等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6, 26 (1) :84-90.

[2]王伟.我国医学信息教育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2, 21 (3) :1-3.

[3]罗丹, 陈兴智, 张浩, 等.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3, 22 (11) :63-66, 封3.

[4]陈沛军, 李娟, 林春莹, 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学课程学习现况调查[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3, 22 (14) :33-34, 36.

卫生专业人才 第8篇

医学教育由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性质不同而又互相联接的教育阶段组成。医学院校教育是医学人才培养的基础, 毕业后教育是医学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 继续医学教育是贯穿医学人才的整个职业生涯, 在医疗岗位上接受的终身性知识更新教育, 是在职医务人员不断进行知识技能补充、更新和提高的主要途径, 也是伴随科学技术创新, 持续推动医学进步的重要基础。医院间的竞争实质是科技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继续医学教育已成为一种国际潮流[2]。

目前, 在卫生人才队伍中, 终身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就地理区域特点, 结合医疗卫生行业的现实状况, 针对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 探讨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已成为卫生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笔者结合医院工作实践, 就当地开展“基层之光”研修项目的具体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1项目情况介绍

“基层之光”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 (以下简称“党委”) 借鉴中组部“西部之光”的工作经验, 实行区内相关领域导师传帮带的方式, 为基层培养一批中青年科技骨干和带头人, 提升基层相关领域业务工作的整体水平,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基层之光”培养计划自2005年3月正式启动以来, 党委先后选派了四批共210名研修人员到自治区科研院所、重点医院和自治区、银川市所属的重点中小学进行为期一年的研修。经过研修, 学员们在理论水平、业务技能、工作作风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基层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受到了基层的广泛欢迎, 并收到了良好成效。五个市委组织部组织实施的本地“基层之光”人才培养计划, 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全区建立了区、市、县三级联动培养人才的良性机制, 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联动模式[3]。

2我院在“基层之光”研修学员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做法

2.1 领导重视, 专人负责

我院作为一所三级甲等医院, 医、教、研资源较为富集, 同时又是宁夏回族自治区较大的培训教育基地, 每年都接收来自全区各市、县及周边地区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学习, 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基层之光”学员的管理工作自从2005年3月份开展以来, 院领导一直都非常重视。根据党委文件精神和管理规定, 医院从临床医技科室选拔了数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医师担任学员的导师, 同时还指派专人负责研修人员的接待、住宿、与带教老师的沟通等管理工作, 针对基层医院所见病种杂多以致学员有多专业的学习需求, 结合个人的研修目标和导师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带教计划, 保证学员师有所从, 学以致用。

2.2 提供条件, 搭建平台, 为学员创造良好的研修环境

我院作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基地, 依托丰富的医、教、研资源, 每年都举办大量的学术活动, 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 带来了医疗的前沿信息, 届时还有手术演示, 为学员创造了接收新知识的良好机会。同时医院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中外文期刊室都向学员全面开放, 使学员在研修科室学习业务知识之余, 提供了一个提升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的场所, 辅以科室定期的小讲座、大查房、疑难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大讨论, 所有这些都为学员创造了良好的研修环境。

2.3 加强管理, 及时改进工作, 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为了使研修学员尽快的适应医院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主管部门组织学员进行为期1周的岗前培训, 就医院的历史和现状、医院的规章制度、医患纠纷的防范措施以及医疗文书的规范书写等专题进行了详细讲解。通过培训, 学员们对医疗服务质量提高了认识, 其诊疗活动得到了系统规范, 为其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 不定期地召开学员座谈会, 听取学员的建议和要求, 反馈给导师, 不断修订完善带教计划;做好学员的派出单位来院回访工作, 联系医院领导、导师和学员座谈, 反映问题, 总结经验, 加强接收单位和派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工作。

2.4 认真考核, 总结经验

根据党委的安排和部署, 联系导师和派出单位, 综以个人鉴定、导师鉴定、接收单位鉴定、派出单位鉴定对学员进行认真考核。同时学员对导师带教效果进行打分评议, 对医院的管理工作提出建议和要求, 为进一步“基层之光”的管理工作总结宝贵的经验。

3项目实施的意义

学员通过培训, 一方面学到了新知识, 掌握了新技能, 全面提高了科研和学术水平, 许多学员都发表了论文, 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另一方面, 通过新的岗位锻炼, 增强了实际分析和操作能力, 增强了组织协调能力, 有的还积极牵线搭桥, 为原单位引进了资金和项目, 对派出单位业务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 研修学员也从导师身上学到了许多优秀品质和敬业精神, 思想、作风也有了新的进步。此外, 在接收、指导研修人员过程中, 一些接收单位和导师通过立项、技术指导、讲学、机制引进等方式帮助基层解决了许多问题, 发挥了业务部门和高级专家的作用[3]。

4建议

目前, 笔者是医院“基层之光”研修学员管理工作的参与人员, 就此有几点建议: (1) 派出单位应选拔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端正、自律性强的业务骨干参加项目。 (2) 派出单位、接收单位、导师三者联合, 督导研修学员师有所从, 学以致用。 (3) 派出单位要确保研修学员在脱产学习期间, 基本待遇不变, 解除其后顾之忧, 使其安心学习。 (4) 对于学成归来的研修学员, 派出单位要委以重用, 尽快带动科室业务的发展, 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 (5) 继续修订完善研修学员管理规定和监督机制, 确保学员在学习期间取得更大的收获。

摘要:当今, 医学终身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医院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通过分析宁夏“基层之光”研修项目, 阐述学员接收单位的具体做法, 探讨该项目在基层卫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意义, 同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基层之光,卫生人才,研修

参考文献

[1]聂英坤, 于慧敏, 张凤山.浅谈我国继续医学教育模式的实施与管理 (J) .继续医学教育, 2006, 20 (33) :18-20.

[2]严怀柱, 郭伟.浅谈继续医学教育在医院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 (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2, 18 (9) :542-543.

卫生专业人才 第9篇

一、我市卫生专业人才现状

我市地处皖东南, 辖宣州区、广德县、朗溪、宁国、泾县、绩溪、旌德7个县市区, 面积1.23万平方公里, 人口276万。市本级医院1所, 每个县有一所县级医院、中医院及民营医疗机构, 其中三级医院二所, 分别为市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

对全市七所县级医院及市人民医院现有的人员结构进行了调查, 八所医院共计职工6 079人, 其中, 博士研究生5人, 硕士研究生177人, 大学本科2 011人, 占比分别为0.08%、2.91%、33.08%,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 正高职称21人, 副高职称222人, 中级职称1 462人, 占比分别为0.4%、4.28%、28.17%。

从人员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分析, 我市几所较大的医院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占比明显偏低, 高级职称人才严重缺乏, 严重制约了学科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 使整体医疗水平落后其他市县。以市人民医院为例, 近几年没有招聘到一名博士研究生, 几名博士系在读博士, 从异地引进高级职称仅4名, 市级医院引进人才如此, 其他县级医院更难。

为进一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 我市先后下发《关于加快市直机关和事业单位人才引进工作的实施意见 (试行) 》 (宣〔2012〕81号) 和《宣城市柔性引进市外人才暂行办法》 (宣办发〔2015〕15号) 等文件, 该文件为医疗机构人才引进工作提供了依据, 但该文件是针对全市人才引进的文件, 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难度。

二、卫生人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卫生人才队伍素质不高

几所较大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看, 正高级、副高、中级技术人才比例为0.4%、4.28%、28.17%, 学历以本科以下为主, 中高级人才比例明显偏低, 高层次优秀人才极度缺乏, 而乡镇卫生院人才整体素质更低。

(二) 高级卫生人才数量匮乏

全市几所主要公立医院副高以上职称243名, 主要集中在市人民医院和中心医院、宁国县医院等几所规模较大的医院, 没有省级重点学科或发展学科, 以学科带头人为主体的领军拔尖人才缺失。安徽省首届江淮名医入选名单仅朗溪县中医院有一人, 与其他地市相差甚远, 高级职称人员占比过低, 制约了全市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

(三) 卫生人才引进优势不明显

第一, 区位优势不明显。我市地处皖南山区, 经济总量在全省较小, 医疗资源不足, 与芜湖、合肥等城市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第二, 医疗条件相对薄弱, 没有一所“三甲”医院, 医疗技术和水平相对落后, 引进高层次难度较大, 即使引进也会产生无用武之地的顾虑。第三, 引进相关政策优势不明显。我市没有专门针对卫生人才引进政策, 参照市直事业单位引进人才政策, 对高端医疗人才缺乏吸引力。

(四) 卫生人才培养条件欠佳

一是科研立项渠道狭窄, 科研基础薄弱。近几年, 我市相关部门没有组织科研立项活动, 医疗机构只能自行开展, 无法通过政府渠道争取重大的科研项目, 影响医疗机构的积极性。如市人民医院二名博士生申报自然科研项目无法立项。二是人才培养投入不足。财政投入仅保障医疗机构离退休人员工资, 另外, 我市医疗机构规模偏小, 医务人员紧张, 很难选派大量医生外出进修深造, 特别是高职称人员。三是人才培养的条件较差。我市没有一所属于高校附属医院, 科教研基础薄弱, 难以为人才建设提供保障。四是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不足。医疗人员进修培训, 会考虑经费、待遇、家庭等各种原因推辞, 从而影响积极性, 医疗机构除支付工资、报销费用外, 没有相关激励措施。

三、引进培养卫生人才的建议

(一) 制订卫生发展中长期规划, 确定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政府相关部门从宣城市医疗技术水平进步和卫生事业发展、满足老百姓就医体验为落脚点和出发点, 制订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明确建立一到二所“三甲”医院, 打造二到三个省内重点学科, 以此为依托引进省内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 同时对医疗机构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工作进行考评, 推动宣城市卫生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 拓宽引进卫生人才渠道

1.解放思想、开拓人才引进思路。重点放在提升本地区域医疗水平, 提升人才队伍素质, 以副高级职称、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引进为点, 以大学本科为面, 结合当地卫生人才队伍状况和医疗技术水平, 招聘实用型人才, 对紧缺型学科带头人和知名专家, 要用“抢”人才的思维, 倾注超常规的精力、采取超常规的措施、不惜超常规的代价, 想方设法予以引入。

2.拓展思维, 创新人才引进模式。除常规招聘外, 还应充分发挥现有医疗机构人员, 通过同学、老乡等亲情关系, 了解在其他医疗机构高端人才动态, 为引进提供信息支撑;了解省内外临近退休的知名专家情况, 围绕建设省内重点学科, 通过“柔性”引进方式, 采用柔性流动、智力引进、业余兼职等方式聘用高层次卫生人才, 变人才所有权为使用权, 以点带面。

(三) 建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1.加大财政投入。政府制定卫生领域人才建设的措施, 出台专门的政策, 将引进学科带头人和知名专门, 纳入人才规划一揽子计划, 由政府出面解决, 提供财政保障, 避免医疗机构落实高端人才待遇, 与现有人员薪资水平冲突, 使引进工作流产。对医疗机构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高端人才科研经费, 建立专项资金予以保障。

2.提供人才引进的软环境。努力为引进人才提供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 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 解决编制、子女就学、科研经费等工作和生活方面遇到的问题, 使高端人才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为学科带头人, 配备良好的工作团队, 让领军拔尖人才从大量的门诊和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 让高职称、高学历的人员有实践锻炼和脱颖而出的机会。

3.建立对口联系机制。建立相关单位领导与高层次卫生人才联系制度,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主动听取联系对象对卫生规划、重大政策、重点项目的规划实施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邀请参加咨询论证研讨。对高端人才申报的科研项目要予以大力支持, 提供科研立项的渠道, 主动与省内相关部门解决科研上的难题。

(四) 建立卫生人才内部培养长效机制。

要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 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 提升人才培养的能力。各级卫生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医学人才培养工作, 在现有基础上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落实医疗机构人才培养主体责任, 医疗机构要定期分析本单位人才队伍状况, 根据本单位发展的实际, 制定卫生人才引进、选拔、培养的规划, 并按照人才引进相关政策落实推进, 急需引进的高层次、紧缺专业的成熟型人才, 用人单位可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申报, 按规定程序通过考核招录;建立人才培养激励考核机制, 对人才引进与培养作出突出贡献单位的进行表彰, 对高层次卫生人才在卫生科研教育活动中取得的成果给予奖励。

四、结语

卫生专业人才 第10篇

1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 1 培养模式落后

新医改以来, 全国医疗制度体系、各级医院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因此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院都需要掌握现代卫生事业管理知识的管理人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全国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对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认定和确立仍处于一个落后的状态, 对于国家政策的总体思想把握不准, 按照旧计划培养出的卫生管理专业人才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

1. 2 专业不具有特色

到目前为止, 我国高等教育不存在卫生事业管理这一专业, 多数院校只是将其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设立, 其专业特色问题突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 课程设置不合理。各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基本都以公共基础课 + 基础课 + 专业课程的模式为主, 课程设置缺乏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 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没有针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 管理学方面的课程体系也不够完善。受到总学时数的限制, 一些相关专业课程仅仅开设了应用性的课程, 未开设相关基础知识学科, 各课程间缺乏相互联系, 导致卫生管理专业没有交叉学科应有的特色, 学生基础知识面窄, 知识结构不合理, 综合素质不达标, 社会适应性差。第二, 教材内容陈旧, 脱离实际, 更新速度慢。目前各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所用的教材重复编写情况严重, 教材安排混乱, 更新慢, 最长使用年限甚至有十余年。卫生领域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基本每年都会有新的政策、法律法规出台, 改变着卫生系统原有的格局。但由于编写教材内容本身具有滞后性, 改革的新思路无法迅速在教材中体现, 这样使得学生不了解当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状况, 不能达到相应的社会需求。第三, 师资力量薄弱。多数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资源、水平不足, 甚至可能出现一个教师身兼数门课程的情况, 导致教师没有时间巩固专业知识、进行课题研究。专业老师年资过浅, 普遍缺乏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整体的认识, 更欠缺专业实践的技能和相应的教学经验, 造成学生在学习本专业时对专业方向理解上出现误区。

1. 3 就业指导存在问题

我国就业指导相比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虽然相关的工作机构已经到位, 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 但我国的就业指导还没有具体细化到各个专业, 也无法满足我国就业形势的需求。多数高校以理论化、工具化和季节性为特征指导工作, 缺乏相应的市场灵活性和长期性。应当做到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基础, 开展并完善本专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 进行终身教育, 并建立全程指导、全程渗透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指导体系。

2 规划建议

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现代教学计划和体系, 其中包括合理的课程体系, 适应当代的人才培养模式, 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建立合理的实践计划, 配备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等。

2. 1 构建合理专业体系

根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我们应按照本专业教学的特点与要求, 结合专业技能、岗位需求和综合能力的需求, 深入卫生机构单位以及各大院校, 调查掌握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和技能要求。根据调查结果, 进行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讨论确定课程体系安排, 加强课程体系改革, 健全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整合理论教学内容, 构建具有医学院校非医类专业的特色模块式理论教学体系, 最终达到基本培养目标。

2. 2 整合医学类课程, 缩减整体课时数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临床医学类课程的课时数应进一步缩减。根据国外和国内多所其他高校的课程设置, 我们建议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安排中的医学类课程整合为人体机能学、人体形态学和临床医学概论三类, 同时减少学时数。另外还要强化临床示教教学, 可以取消临床见习。

2. 3 增加管理类课程

到目前为止,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高校教育尚处于摸索的初级阶段, 并不具备成熟的、权威的培养人才的能力, 医学专业课和管理课开课种类单纯累加、安排繁杂而且不合理。根据国内外各高校的调研, 结合我国市场化人才培养要求, 加大课程体系中管理类课程的数量已经迫在眉睫。对实习地点和任课教师的调研中显示,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学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都很不扎实, 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 增加管理学课程的安排。同时还要整合现有的医学类课程, 增加部分理工科目, 使学生熟悉了解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研究方法和前沿成果, 让学生能够将文科和理工科的思维方式有机结合。这样可以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授予管理学学位。

2. 4 完善实习安排

教学中的实践是国内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卫生事业管理本身作为一个实践性强的专业, 需要培养出集合管理、业务和能解决卫生管理实际问题的实践型人才。对国内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调查也显示, 我们需要延长专业实习的时间, 使在校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熟悉医院管理、疾病防治管理、卫生监督等卫生行政管理的工作内容, 这样也有便于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考查, 可以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考试, 从侧面强化学生实习的主动性。

2. 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的优劣是专业发展的成败关键。由于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起步晚, 导致本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 缺乏对专业的整体了解和专业的实践能力。导致国内大多数院校根据师资来安排和设计课程的有无, 导致课程设置严重不合理, 根本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问题,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 请卫生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来交流经验, 可以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平, 还可以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 改善师资结构, 才能提高教学能力和质量。

2. 6 积极组织开展课外活动

学校应积极组织开展学生进行课外活动, 以此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经过培训的专业人才应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优良的品德修养、较强的法制观念、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 都能够在丰富的课外活动中得到提高。因此高校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做到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良好习惯, 最终使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并且拥有良好的卫生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在掌握卫生行业的专业知识的同时, 拥有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人际交往、工作能力。

2. 7 构建适应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的培养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同时还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适应当前社会, 适应当代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水平。达到高等教育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高校能够实行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 使学生成为掌握扎实专业基础、具备较好的医学知识、具有创新性、动手能力强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

3 结 论

人才的培养模式决定了培养出人才的质量, 整体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医学院校开设卫生事业管理类专业, 那么对于专业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材编纂选择等问题, 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学者的实践和探索, 并努力尝试改革, 做出完善。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科学和卫生管理专业知识, 具有充足医疗卫生知识的高层次可持续发展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夏保京, 何军, 李晓庆, 等.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行业环境分析[J].中国医院, 2011, 3 (15) :16-18.

[2]王孺.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9, 2 (17) :132-134.

浅谈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和人才建设 第11篇

党的十八大指出,确保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明确“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的方针,明确卫生事业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为全面了解我县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管理和人才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制约卫生院发展的因素,下面我浅谈一下对乡镇卫生院人员管理和人才建设的看法。

1 关于乡镇卫生院管理的意见建议

1.1 管理的概念 管理“即对一定范围的人员及事务进行安排和处理,管理的特点是决策、是领导、是指派他人去完成某个事项、是指建立一个有利于发挥最高工作效率的环境、是指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是指提高系统的功效,是通过教育,提高人的觉悟,激发人的积极性,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目标,是指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是指通过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的活动过程。”

1.2 管理的原理特征 整体观念,各方协调,从而达到整体的最优化。把握好层次性,如果层次不清,管理就会处于混乱状态,导致削弱指挥或失去指挥能力,所以要明确各级的权力与职责,以利于发挥其作用。也要想法提升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利于医院的进步,做到既不放任自流、任其发展、产生内耗,也不硬性限制、压抑积极性。应在个体动力与集体动力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让其充分自主发展。但也不要忘记医院管理思想的原则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现代管理者必须做好人的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衡量管理者水平的关键。总的来说,就是要将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的总体原则贯穿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去。还要建立起完善的用人制度,在单位中进行明确分工,建立责任制,让职工知道自已在工作中需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做好与做不好有什么后果。让管理者能“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取其酬、获其荣、惩其误”。但要预防在现实工作中,管理者中的不少人,只是在其位,行其权,取其酬,获其荣等方面大做文章,假公济私;在谋其政、尽其责、惩其误等问题上,敷衍了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完全作为总体指导思想来完成,这样最终结果是造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加重,集体失去凝聚力,人心涣散,工作不进反退,集体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个人利益何求。管理者还要做到“知人善用、量才使用、人尽其才、各尽所能”,使卫生院整体功能大于个体之和,从而利于卫生院的建康发展。

1.3 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医院的管理者必须妥善处理好人、财、物、时间、信息和业务技术的关系,最大可能地发挥被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对医院快速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1.4 乡镇卫生院管理的目的及对管理者能力的要求 ①乡镇卫生院管理的目的是达到整体优化,争取资源成本最小化,创造社会财富最大化,最终实现预定的目标。②对管理者能力的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修养和良好的管理能力:如敏锐的洞察力、应变能力,不断的创新意识和进取心,宽容精神,主动承担责任、不要推却责任;处事果断,但不是独断专横或武断,勇于自我批评,而不是借此训人,有自我控制能力;乐观、豁达,既有原则性,又不失灵活性,既要有严肃性,又要有活泼开朗性。管理者只有把管理知识与管理艺术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管理水平。

1.5 管理的职能 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计划:是指确定组织的目标,制定达到目标的整体谋略,开发一套计划以便整合及协调各种活动。即做什么,为什么做,谁去做,在什么地方做,在什么时候做,怎样做等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并且落实好工作才能在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避免了盲目性和杂乱无章,工作的效率性才会得以提高。否则,工作会杂乱无章,且目标难以实现,就算最终得以实现,代价将会是惨重的。

2 关于医院财务管理方面的一些建议

提高卫生院会计人员素质,或从大专院校中招聘会计专业毕业生。打破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领导意志”,坚决按照《会计法》、《医院会计制度》、《医院财务制度》及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按《预算法》执行预算,实行经济事项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责任到人。卫生院院长应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全责。

3 关于乡镇卫生院的人才建设的意见建议

3.1 医师的考试与管理 卫生院就在院的医务人员,未取得医师资格者,只能给予三次考试机会,三次就是整整三年,对于一个有志于从事医务工作者,足足有余了,不能过关者,给予解除用人关系,不可能让其以考试为理由,终身在院工作,否则,何谈医疗技术提高,庸医不去,人才何来。院领导可通过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就本地或通过其它方式联系有执业医师的技术人员,增加其竞争力,人力资源是市场竞争中的决定力量。医院对本院职工,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医师资格考试的,适当给予鼓励;对取得医师资格的医技人员,激励他(她)们去继续学习,对取得成绩者,根据成绩大小,给以物质奖励,乃至重奖;对不再继续学习者,必须惩罚,对多次不改者,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坚决辞退。医学知识日新月异,如不去学习,何谈提高?不去学习,新知识何以知晓运用?以往所学能否适应现在的医学所需?医技人员如不能跟上时代所需,与时俱进何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经验告诉我们,一个长期荒芜临床专业的医技人员是不可能再胜任临床工作的,所以要完善卫生院职工的学习制度。

3.2 乡镇卫生院人才流失的特点及解决办法 卫生院业务骨干离院的真正原因:分配制度不公平,考核评价不合理,院内职工或领导拉帮结伙,在心理或生理上造成重大压力,以及医院周边社会的不良影响,专心搞业务之人,大多不善交际,很容易造成一种危机感,这让职工看不到发展空间。流失方式:想法调离;请求外出深造;再想法不再回来;直接辞职不干。解决方法:必须分析职工,人才流失的真正原因,找准问题,不要怕困难,妥善、及时地解决实际问题。职工、人才的流失,反映了管理水平的低下,尽管目前大多数管理者都不愿承认,但确是目前卫生院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卫生院发展的最重大障碍。

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探索 第12篇

一、在普通高等院校开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突出问题

(一) 专业定位不明确, 专业特征不突出。如今, 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只是作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一个方向, 并没有明确定位于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随着大多普通高等医药院校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其专业定位不明确, 特征不突出等问题愈加明显。学生的医学基础理论不够扎实, 专业管理学知识面狭窄, 社会适应性差, 无法完成复合型应用型的医药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转变;加之普通高等院校缺乏对管理学科的深刻认识, 使得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特征不突出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二) 课程设置不合理, 专业教材不能与时俱进。公共 (卫生) 事业管理专业以管理学和医学为主, 同时兼顾信息技术、法律基础以及经济学知识, 而且掌握临床医学的概要对于医药卫生行业的管理人员更是必不可少的。但很多院校把适用于医疗专业的医学教育课程直接照搬, 学生疲于应付书面知识的学习和考试。另一个问题表现为专业课程内容的陈旧。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大, 卫生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这些新的改革经验尚未编入教材, 学生的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不能及时更新, 与时俱进。

(三) 院校盲目扩招, 社会供需失衡。大多普通高校都不断扩大招生规模,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也不例外, 导致我国实际卫生事业管理人才与高校专业教育不匹配, 供需失衡。国外医院的行政管理已步入职业化的发展道路, 在我国, 医药卫生行业的管理人员主要由学科研究带头人和高技术人才组成, 而正统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大多没有机会从事医药卫生行政管理工作。

(四) 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任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是非管理类专业毕业, 对管理学专业知识没有很深的造诣;或者是管理类专业毕业但师资不深的年轻教师。他们普遍学历较高、思维活跃、理论知识扎实, 但对卫生事业管理缺乏整体的认识, 更缺乏实际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实务经验, 而且职称结构普遍偏低[1]。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 必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保证, 而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还处于发展阶段, 其人才培养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模式, 必然导致人才供需失衡等问题。

二、改善普通高等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措施

(一) 明确办学方向, 突出专业特征是前提。以适应二十一世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目的, 要求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 熟练的基本技能。掌握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卫生管理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以及卫生事业管理的特征与规律。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并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本专业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 因此必须合理安排基础课程、医学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设置比重。

(二) 改善课程设置是基础。根据培养目标, 合理规划, 坚持以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为核心, 优化课程体系的设置。及时进行卫生事业管理教学改革, 体现专业特征。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 提高老师综合能力, 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保障。大多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扎实, 但普遍缺乏卫生管理的实践经验。基于此, 应给卫生管理专业教师提供课余培训或进修机会, 或提高教师入职门槛, 除了要求学历更应看重卫生管理实践经验[2]。医药院校重视医学相关专业的发展, 而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不够重视, 使其被边缘化。导致授课教师工作积极性降低, 最终影响学生对此专业的认可度。因此加强对人文社科专业的关注和重视, 提升师资队伍建设, 是普通高校必须要考虑和着手解决的问题。

(四) 教学改革是手段。利用小组讨论或案例讨论的形式, 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通过大课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各种研讨会、角色扮演以及新技能的实践和结果反馈等方式, 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在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 使每一个本科生都有相应的专业教师带教, 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实施工作或其它管理实践工作, 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摘要:开展卫生事业管理学位教育, 对于培养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职业化管理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普通高等院校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魏晶晶, 吕新.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构建和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2:134~135

[2]杨敬宇, 吴冰.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 12:814~816

上一篇: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下一篇:猪瘟流行现状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