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问题范文

2024-09-19

回答问题范文(精选12篇)

回答问题 第1篇

经常碰到一些日子不好过的老总抱怨, 现在什么东西都过剩, 需求严重不足, 生意越来越难做。需求不足, 如果在宏观上或就全球经济讲, 是有道理的。但若从一个行业, 特别是从一个企业讲, 则不能这样讲。企业必须要把它们倒过来:不是需求不足, 而是供给不足, 供给无效。人们每日每时都有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需求, 但是你没提供让他们满意称心的好产品, 所以他们不买, 怎么能说需求不足呢?

我这么说是有充分理由的。第一, 据统计现在世界上的产品有60万种, 我国目前能生产的只有16万种, 差得还远呢!第二, 跨国公司的进入不但直接带来新产品, 而且这些新产品还需要许多配套产品进入人们的生活需求。第三, 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 将开辟更多的新产品、新需求。第四, 第三产业的拓展, 将把人们的更多生活和生产需求挖掘出来。第五, 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 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人们必将要求更多、更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举两个例子。一是海尔公司的“小小神童“洗衣机。海尔自生产洗衣机后, 无论是双缸的还是滚筒的, 销售一直不错, 但几年前的5-8月, 正是洗衣机的销售旺季, 但各地市场反馈, 海尔洗衣机的销售急剧下降。怎么办?若一般企业, 肯定会查找是否质量下降或是销售办法不先进?或者干脆认为家庭洗衣机的拥有量已近饱和, 下降是必然的。但张瑞敏没这样想, 他派人调查, 调查的结果是:中国人洗衣服大多有攒起来一块洗的习惯, 但进入夏季后, 多数人的衣服却是随换随洗。而现在的洗衣机容量这么大, 为一两件衣服用洗衣机, 费时费力费水费钱, 所以洗衣旺季非但没引起洗衣机旺销, 反而成了洗衣机销售下降的原因。张瑞敏于是提出, 能否开发出一种“即时洗”概念的洗衣机?正是这一提法, 海尔很快生产出了一种容量很小, 用水不多, 费时不长的“小小神童”洗衣机。产品上市后, 消费者立刻对这种洗衣机产生浓厚兴趣, 不仅在国内市场销量不错, 在国外市场也大受欢迎。

再一个是北京安贞门外有个专门生产领带的小企业叫德士丰公司, 前两年的领带销售很差。因为生产领带的企业太多了, 各个档次的领带应有尽有。但这个公司没退缩, 他们通过调查, 发现驻京的很多外国商务和政务人员都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兴趣。根据这一意向, 公司开发出诸如十二生肖和其他吉祥图案的领带, 到一些大公司推销, 结果很好。一些外国驻京人员不仅自己和为朋友、家人购买, 而且还与国外的市场联系, 一些外国订单也随之而来。所以说, 那些抱怨需求不足的企业是一种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表现。

第二个问题:市场细分笼统化还是精细化?

我们已经知道需求不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呢?很多人都知道要进行市场细分, 这已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了。如何进行市场细分呢?一般认为要具体到顾客群的地区、阶层、性别、年龄、收入等具体指标上, 以为就是精确的细分了, 实则这仍是一种笼统化的细分。

怎样才叫精细化的市场细分呢?这里引入一个目标市场、目标客户需求价值曲线概念。这一概念的含义是:顾客所需的某种产品 (服务) 包含若干要素 (比如对一个杯子, 他们可能会在款式、质地、大小、粗细、颜色、价格等方面有具体要求) , 不同的顾客对每个要素的需求程度是不同的。这样, 这些经过不同打分的要素点联结起来, 就构成了某一顾客 (群体) 对某一产品特定的需求价值曲线。其实, 任何一个产品 (服务) 都是由若干个价值点构成的价值曲线, 这条曲线就是对目标顾客具体需求的量化和精细化。对市场的细分只有达到这一程度, 我们才能说是真正把握了客户需求的脉相。认识这一曲线的精髓之处在于:对客户最想要的价值点, 以超过他们要求的水平满足他们;对客户无所谓的价值点, 尽可能少提供。

举个例子。一家法国人开的饭店, 专为较低收入、过路司机和短期住宿的客人服务。饭店够不上星级, 但比普通饭店好些。饭店开业后, 一直经营得不好, 换了几茬经理都没大起色。直到一个叫艾柯的人来当经理, 情形才大为改观。艾柯的做法是, 他首先把饭店所要给予客人的各个要素提取出来, 然后请所有来住他们饭店的客人为这些要素打分, 最低1分, 最高5分。最后汇集这些客人对各要素的平均需求分值分别是:餐饮设施2分、建筑美感1分、行走通道2分、房间大小3分、招待人员素质3分、家具美感3分、床铺舒适感5分、卫生条件5分、房间安静程度5分、价格5分。

这就是一条上面说的需求价值曲线。艾柯通过对这条曲线的分析, 了解到来饭店的绝大多数客人主要目的是忙碌过后要休息。所以他们最关注的是:价格便宜不便宜;环境安静不安静;卫生条件怎么样;床铺舒服不舒服。而对其他要素并不太关心。

艾柯开始动手了。他对重要的三项增加投资, 使原先不足4分都达到5分以上。而对其他六项减少投资, 让它们由原来的4-5分都降到了3分以下。这一做法使饭店降低了成本, 增加了客流量, 一举扭亏为盈, 迅速获得了成功。

第三个问题:仅讲市场占有率还是更讲市场占有度?

市场占有率的高低往往成为一个企业的产品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所以有些企业有时宁可牺牲一时的利润, 也要拿下多大的市场占有率, 可见这一指标多么重要。

我认为还有一个指标叫市场占有度, 它比市场占有率更重要。什么是市场占有度?就是企业或产品对市场占有的深化程度或者叫深入人心的程度。这一指标之所以比市场占有率更重要, 是因为市场占有率只是一种表面的、肤浅的、暂时的占有, 而市场占有度则是测量你深入地、持续地占有市场的指标。

这样的观念就要求企业, 即使是在精细地把握住了顾客需求的基础上, 仍然要拿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服务) 。因此有市场占有度的产品起码应有以下特征:给用户一个为他们认同的具有个性和特色的价值;善于推出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新亮点的新概念产品;能经受价值战考验, 而不是总在价格战中才能找到出路;更具前卫性, 并能发现和培养专属自己而不属于别人的客户群。

回答问题阅读文章 第2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hen is International Friendship Da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How do people offer Friendship Day greetings if they are far away from each oth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What should people do to make a memorable Friendship Da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What does the writer mainly tell us about Friendship Da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回答问题

(二)Harvard University is the oldest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It celebrated its 350th birthday in 1986.Since its birth hundreds of years ago, the university has grown from nine students with a single teacher to more than 18,000 degree candidates.Over 14,000 people work at Harvard, including more than 2,000 teachers and professors.Seven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were graduates of Harvard, and it has produced 40 Nobel Prize winners.Harvard College was built in 1636 and was named for John Harvard, its first benefactor(捐助人).John Harvard was a young priest.He died in 1638 and left his library and half his money to the new institution.Nowadays, Harvard is one of the richest university in the world.Who is a typical Harvard student? The answer is that there is no such person.They come from all over the United States and more than 100 other coun

2.How many people work at Harvar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What did John Harvard leave to the new institution after he die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Why is the John Harvard Statue also called ?The Statue of Three Lies‘?

5.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Harvard Universit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回答问题

(三)Winners Club

Winners Club is a bank account(账户)specially for teenagers.It has been sep up to help you better manage your money.The club is a bank account where you receive a key-card, so you can enjoy dealing with your money 24/7 — that‘s 24 hours a day, 7 days a week!

Here are the features(特点)of the club.? No account keeping fees(费用)!

You‘re not a rich man, so we don‘t expect you to pay large fees.In fact, it‘s free for all the service!

? Excellent interest rates(利率)!

You want your money to grow, right? If you put money into the club without taking it out for a

year, the club will give you a good rate of interest.? Convenient(方便)!

Teenagers are busy — we get that.You may never need to come to a bank at all.With the club you can choose to use handy tellers and to bank from home using the phone and the Internet.This could be your pocket money or your pay from your part-time job!

? A free magazine included!

Besides your account report, you will receive a free magazine full of good ideas about making more money.There are also other fantastic offers only for the club members.? Easy to be a member!

It is so easy to join.Simply fill in an application form(申请表).By the way, one of your parents must agree on it.Then you can become a member of the club.Now you see the club is a great choice for teenagers.We can‘t wait to have you as a Winners Club member.1.Is Winners Club specially for teenager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How many features of Winners Club are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How do you make your money in Winners Club gro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What ideas can the club members read on the magazin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What does the writer mainly tell teenager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回答问题

(四)One morning it took me an hour to watch a small ant carry a huge feather across my back porch(走廊).2

Several times it met objects on its path and after a short time it would go around them.At one point the ant had to deal with a crack(裂缝)about 10mm wide.After a short time of thought, the ant laid the feather over the crack, walked across it and picked it up on the other side then continued on its way.I was attracted by the cleverness of this ant, one of God‘s smallest creatures(生物).It was an example of the wonder of creation.Here was an insect, tiny, yet given a brain(大脑)to think, explore, discover and beat difficulties.But this ant, just like people, also shares human weaknesses.After some time the ant finally reached its home — a flower bed at the end of the porch and a small hole that was the entrance to its underground home.And it was here that the ant finally faced the problem.How could that large feather possibly fit down the small hole?

Of course it couldn‘t.So the ant, after all this trouble and using much creativity, beating difficulties all along the way, just left the feather behind and went home.The ant had not thought the problem through before it began its brave journey and in the end the feather was nothing more than a heavy weight.Isn‘t our life like that?

We worry about how much money we have, we worry about work, about where we live, about all kinds of things.These worries are heavy things, and they make an already difficult life even more difficult.Worrying will do nothing good for us.When we get to where we want to be in life, we will understand that worrying can only bring us down.1.Did the writer show a great interest in the ant at fir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How did the ant cross the crac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id the ant take the feather into the hole or give it u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a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What does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回答问题

(五)Alexander Graham Bell was a British man who was a teacher to people who could not hear.He was born in Edinburgh, Scotland in 1847 and went to school in Edinburgh and London.People who can not hear any sounds at all are called deaf people, and Alexander became interested in helping them to learn to speak.He taught people how to use their mouths to make the sounds needed for talking.Bell‘s family moved to Canada in 1870 and to the USA in 1871.For several years he taught the people who could not speak in Boston.But at the same time he was developing a way to use electricity to send the sounds of talking along a wire, and he made the first telephone in June, 1875.He worked hard in his workshop for six months with his helper Tom Watson.Finally, he spoke these famous words slowly into the telephone, ―Mr.Watson, come here.I want to see you.‖ and Watson came to him.The telephone devel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When was the first telephone invente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id he stop helping the disabled when he became famou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great invento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回答问题

(六)Around the world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taking part in dangerous sports and activities.Of course, there have always been people who have looked for adventure(冒险)---those who have climbed the highest mountains, traveled into unknown parts of the world or sailed in small boats across the greatest oceans.Now, however, there are people who look for an immediate excitement from a risky(冒险的)activity which may only last a few minutes or even seconds.I would consider bungee(蹦极)jumping to be a good example of such an activity.You jump from a high place(perhaps a bridge or a hot-air balloon)200 meters above the ground with an elastic(有弹性的)rope tied to your ankles.You fall at up to 150 kilometers an hour until the rope stops you from hitting the ground.It is said that about 2 million people around world have now tried bungee jumping.Other activities which most people would say are as risky as bungee jumping include jumping from tall buildings and diving into the sea from the top of high cliff(悬崖).For the reasons, some psychologists explain that many people think their life in modern societies has become safe and boring.Not very long ago, people‘s lives were constantly(持续的)in danger.They had to go out and hunt for food, diseases could not easily be cured, and life was a continuous battle(战争)for survival.Nowadays, according to many people, life offers little excitement.They live and work in

comparatively safe conditions;they buy food in shops;and there are doctors and hospitals to look after them if they become ill.The answer for some of these people is to look for danger in activities such as bungee jumping.1.Are there many people who are taking part in the dangerous sport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How many kinds of dangerous sports does the writer refer t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How long does a bungee jumping usually la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What do many people think of their life nowaday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What does the writer tell us in the last two paragraph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回答问题

(七)Frank W.Woolworth was born in Rodman, New York, in 1852.His family was very poor, and there was never enough to eat.Frank decided he did not want to be a farmer.He took a short business course, and went to work as a salesman in a large city.Frank realized he had a natural skill

Soon afterwards, Frank opened his own store, selling goods at five and ten cents.But he had another

lesson to learn before he became successful.That is, if you want to make money by selling low-price goods, you have to buy them in large quantities directly from the factories.Once, for example, Frank went to Germany and placed an order for knives.The order was so large that the factory had to keep running 24 hours a day for a whole year.In this way, the price of the knives was cut down by half.By 1919, Frank had over 1,000 stores in the USA and Canada, and opened his first store in London.He made many millions and his name became famous throughout the world.He always worked hard and ran his business according to strict rules, of which the most important was: “THE CUSTOMER IS ALWAYS RIGHT.”

1.Were Frank‘s parents ric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hy did Frank take a short business cours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Where did Frank once place an order for kniv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How many stores did Frank have in the USA and Canada by 19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How did Frank make his business successfu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回答问题

(八)AUTUMN is harvest(收获)time for the 27 eighth-graders at Heritage Middle School in Painesville, Ohio.They couldn‘t wait to pick ripe vegetables from the school garden behind the school‘s library.There were tomatoes, beans, peppers and broccoli.The 27 students took part in the school‘s garden project.The program teaches about environmental issues(环保事宜)– water, soil and energy – as well as leadership and team-building skills.―I hope it helped to get the kids outside to start their own garden at home,‖ said Colleen Royer, coordinator(协调人)of the program.Several gardening experts helped the students build two garden beds and plant some vegetables in May.For some students, it‘s their first taste of the garden‘s fresh vegetables.Others have been working through the hot summer months to keep the plants alive.Eighth-grader Christopher DiPierro and his family pulled weeds, watered and even took home some ripe vegetables.His mother, Laura, said her other children also took part and it was a great learning experience for the whole family.―We went to work one day a week [in the summer],‖ she said.―The kids learned how to be patient.Chris paid extra attention and it was really exciting for him.He‘s not a tomato fan, but he agreed to try.‖

At the end of September, the school made pepperoni(意大利香辣肠)and jalapeno(墨西哥胡椒)pizza with the peppers and tomatoes from the garden.All the students enjoyed the delicious food – the fruits of their labor – together.240 w

1.Is autumn harvest time for some eighth graders at Heritage Middle Schoo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here is their vegetable garden, behind the school or behind the school‘s librar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How many

5.What are the purposes of the school‘s garden project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阅读回答问题训练 第3篇

The kiwis live only in New Zealand. They are a kind of strange birds because they cannot fly.

A kiwi is the same as a chicken. But it has no wings(翅膀) or tails. It does not have any feathers(羽毛) like other birds. Its beak(喙) is very long. A kiwi likes a lot of trees around it. It sleeps during the day, but at night it gets up and looks for food. It can smell things with its nose. The kiwi’s eggs are very big.

There are only a few kiwis in New Zealand now. People seldom see them. The government(政府) says that people cannot kill kiwis. New Zealanders want their kiwis to live.

People in New Zealand like kiwis very much. There is a picture of a kiwi on New Zealand’s money. New Zealanders are sometimes called Kiwis.

1. Which country do the kiwis liv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Why are the kiwis strange bir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Do the kiwis have any feathers on their bodi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Do the kiwis sleep during the day or at nigh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Can people often see kiwis in New Zealan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Once upon a time, Dog was married to Cat. They were happy together, but every night when Dog came home from work, Cat said, “I am too sick to make you dinner.” In the beginning, Dog made dinner. But he soon got tired of making dinner for them both after a hard day’s work. After all, Cat just stayed at home all day long.

One day, Dog told Cat he was going to work, but instead he hid in the cupboard and watched Cat to see if she was really sick. As soon as Cat thought Dog had left, she started playing games with Kitten. They laughed and ran about. Cat wasn’t sick.

Dog jumped out of the cupboard. When Cat saw him, she told Dog she had a toothache. Dog got so mad at her that he started chasing(追赶) her around and around the house.

Dogs have been chasing cats ever since.

1.What did Cat say after Dog came home from wor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What did Cat really do when Dog went to wor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What did Dog feel when Cat always lied to hi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Jan Mela isn’t like most kids. Two years ago, he lost an arm and a leg. But that didn’t stop him.

On Saturday, the 15-year-old boy from Poland(波兰) walked to the North Pole(极,极地) without any help.

“If I can do it, other people can do great things, too,” Mela said before he went.

Polish newspapers said Mela is the youngest person and the first handicapped(残疾的) person to walk to the North Pole.

How did Mela lose an arm and a leg? He had an electrical(电的) accident. Now, he walks with the help of a man-made leg.

After the accident, Mela felt sad for himself. But he didn’t lose hope. One day, he met Marek Kaminuteski, a Polish explorer. Eight years ago, Kaminuteski went to the North Pole and the South Pole in the same year. Mela wanted to see the North Pole, too. So Mela asked Kaminuteski if they could go together next time. Kaminuteski said yes!

It took Mela 21 days to get to the North Pole. The last three or four days were really hard because of bad weather. But Mela kept going.

“I didn’t think we would make it,” he said. “Then, things got better.”

1. What happened to Mela two years ag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Why did Polish newspapers report the travel to the North Pol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How does Mela walk after the accide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Where did Kaminuteski go eight years ag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Why did Mela make the trave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Mrs. Black was a poor old woman and she lived in a small village. Her husband died ten years ago. But she had a 24-year-old daughter. Her name was Alice. She worked in New York and lived there. It was far away from her mother’s village, and she was not happy about this. One day Alice said to her mother, “I’ve found a good job in Boston, and I can make a lot of money there, so I will go to work in Boston next week. But don’t worry, Mum, I’ll send you some money every week.”

A month later, Mrs. Black was very angry. She decided(决定) to go to see her daughter in Boston on a train. When she saw her daughter, she said, “Alice, why do you never call me?”

Alice laughed, “But Mother,” she said, “you haven’t got a telephone.”

“No,” she answered, “I haven’t, but you have got one.”

1. Where did Mrs. Black liv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Where did Alice liv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Why was Alice not happy to live and work in New Yor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How did Mrs. Black go to see her daughter in Boston a month lat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Why did Alice never telephone her moth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于回答集程序的冲突问题研究 第4篇

现代社会中不同类型或角色的设备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些设备可以形成一个智能空间(1)。智能空间使用语义网方法以便各个设备和服务之间进行资源和信息的共享。

语义网使用资源描述框架(RDF)(2)灵活地表达数据。但是语义网方法是依赖于网页结构的,由于隐私性和有效推理的原因,对于智能空间来说,网页结构并不是最合适的机制。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智能空间,研究学者设计开发了Smart-M3[3]。Smart-M3是一个开放性的交互平台,可以使空间中的设备共享和存取本地语义信息。它主要由Semantic Information Broker(SIB)和Knowledge Processor(KP)两个部分组成[1,4]。

在Smart-M3中,SIB是存储信息的部分。信息会存储在一个或多个SIB中,Smart-M3中的信息是以RDF图的形式进行存储的,其中会使用到一些已经定义好的本体概念。KPs是Smart-M3的处理平台,它可以通过插入、删除、更新和查询等操作[4]对SIB中的信息进行修改或查询。在SIB和KP之间可以通过Smart Space Access Protocol(SSAP)进行连接。目前国内对Smart-M3的研究较少,但是这个平台对于智能空间的发展和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并且在本地信息的资源分配和信息共享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

2010年Vesa Luukkala等学者利用RDF与规则的相互转换性,将回答集程序(ASP)的推理机Smodels与Smart-M3整合。ASP是一种基于规则的方法,它的众多属性使得它成为处理资源分配和冲突消解的较好选择,比如它的知识表示能力和推理能力。ASP支持资源分配和冲突消解,在有多个可能解的情况下,使用偏好和最优化技术可以筛选出最合适的解。

Vesa Luukkala等学者使用固定的偏好和优先权解决了Smart-M3中的资源分配和冲突消解的问题,以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偏好和优先权却不全是固定的,比如说智能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路况信息的优先权是高于音乐的,但是如果在其他场景中,当不需要路况信息时,音乐的优先权也可以是大于路况信息的。由此可以看出,使用固定的偏好和优先权定义规则具有局限性。本文使用了加权逻辑程序的方法解决动态优先关系的问题。首先使用加权逻辑程序表示动态优先关系,然后求解程序得到回答集,该回答集就是冲突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以一个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应用。

1 Smart-M3与ASP的整合

ASP的理论基础是1988年Gelfond和Lifschitz提出的一般逻辑程序的稳定模型语义。回答集语义是在1991年提出的,其语法上类似传统逻辑编程,是一种非单调逻辑的描述性语义。回答集语义具有非常强的知识表示和推理能力。ASP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个非单调逻辑程序来描述特定问题,根据此描述设计一个带有稳定模型语义的逻辑程序,计算出的该逻辑程序的稳定模型就是问题的解决方案。它的图形表示如图1所示。

将规则引擎整合在Smart-M3上是基于以执行模型的:空间中的一个结点形成一个SIB查询。规则和由SIB内容形成的规则库被ASP系统执行后,其结果稳定模型中预命名的事实由外部实体解释,由此可能导致在SIB中删除或保留事实。保留下来的事实即为此次问题的解。

ASP与Smart-M3的整合是使用ssls将ASP的推理机Smodels与Smart-M3相连接。使ssls与Smodels作为一个结点连接在Smart-M3上。整合后的操作过程是:ssls从SIB中提取数据, Smodels根据ssls本身的或者是本地的规则库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的稳定模型即是问题的处理方法。我们使用以下实例说明这个过程。

例1:将汽车作为一个智能空间,在汽车中有扬声器,键盘等设备。如果我们在车外使用一个MP3时,它只能播放自身音乐库中的音乐,并且使用MP3的扬声器进行控制。当我们将MP3带入汽车时,它不仅仅可以播放自身存储的音乐,还可以播放汽车中音乐库中的资源,并且可以使用汽车的扬声器和键盘进行控制。同时,汽车导航系统收到一条关于前方路况的播报信息,它也需要使用汽车的扬声器来将这条信息播放出来,那么在此时汽车的扬声器就成了一个被争夺的资源,即如果继续播放音乐,那么导航信息无法播放,反之亦然。关于此类资源分配的问题,Vesa Luukkala等学者使用ASP的方法来解决。我们可以用图2进行描述。

解决智能空间中的冲突问题,即采用合适的方法对智能空间中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即最先满足哪个行为,其次满足哪个行为,最后满足哪个行为。但是有的行为在不同的环境下优先级别是不同的,以上面的实例为例,假如路况信息中的内容是由北京交通台发布的,那么路况信息的内容就是关于北京的,如果我们在北京,汽车的扬声器优先为路况信息服务,但是如果是在其他环境中,比如出差到了外地,北京的路况信息已经没有多大用处了,这时我们希望汽车的扬声器能够优先为音乐服务,使用原来固定偏好的方法解决这类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在规则库中加入了加权逻辑程序对规则进行优先的判定,进而求得所需要的解。

2 使用ASP解决智能空间中的冲突问题

在以上的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到,Smodels计算的根据是ssls本身的规则库或者是本地的规则库,这些规则库在相同的环境中是相同的,但是当环境发生了变化,信息进行了更新,而规则库还没有来得及更新,那么这时就会造成资源分配的另一种冲突,即信息更新引发的冲突。这种冲突同样也可能会造成资源分配不均或者死锁的问题。智能空间中之所以会出现资源冲突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空间中的资源少。因此在智能空间中解决资源分配的冲突问题,就是要使用合适的方法对空间中的各种行为进行合理的分配资源的过程。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此问题。在系统原有的基础上,我们使用加权逻辑程序表示动态优先关系,然后求解程序得到回答集,该回答集即为原问题的解。这种方法增强了推理和约束的条件,可以使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更好地解决信息更新后的冲突问题,使用户的需求得到更大的满足。

加权逻辑程序是Soininen等在2000年前后提出的,其规则的一般形式为:

C0←C1,…,Cn

其中,n≥0,每个Ci是一个约束。约束的一般形式是:

L≤{a1=w1,…,an=wn,not b1=wn+1,…,not bm=wm+n}≤U

其中a1,…,an,b1,…,bm是原子, w1,…,w(m+n)是文字(Literal)的权重。用w(l)表示文字l(Literal)的权重,LU分别是这个约束的下界和上界。具体语法和语义参看文献[5]。

加权逻辑程序扩展了一般逻辑程序,用约束代替一般逻辑程序规则中的原子,并泛化了一般逻辑程序的稳定模型语义。加权逻辑程序可以使用权重表示某个文字的定量偏好。本文使用加权逻辑程序来表达动态优先关系,以此解决信息更新后引起的冲突问题。我们将需求程度作为一个权值置于每条规则之后,代表一个分配满足此需求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并称此种规则为代价规则。形式化定义为:

C0←C1,…,Cn<m>

其中Ci是约束,m表示资源对此规则所代表需求的渴望程度。

例如:规则color(red)←<10>表示对红色的需求程度为10。

仍然以上面的实例来解释说明加权逻辑程序在Smart-M3中的应用。

例2:智能汽车中有扬声器、键盘等设备。可以使用扬声器播放音乐和播放路况信息。在上面的实例中,message > music,因此当路况信息到来时,音乐暂停,先播放路况信息。假如汽车中的路况信息都是关于北京地区的,当我们到上海时,北京地区的路况信息与我们目前的状况是无关的,因此就不需要将路况信息优先播放了,此时music > message。场景改变后引起了信息的更新,从而导致原来的优先关系不适用了。使用图3表示。

可以得到以下逻辑程序P:

给出音乐和路况信息使用扬声器的需求集:(1) 音乐,需求程度为2;(2) 路况信息,需求程度为1。扬声器在同一时间只能播放一种资源,音乐和路况信息是不能同时播放的,我们将信息的需求用以下程序表示:

根据文献[5]中Simon提出的加权逻辑程序解稳定模型的求解步骤,可以得到这个模型程序的稳定模型——合理的分配解,在这些分配中,考虑下列分配:

分配C1满足需求集中的第一条规则,计算其满足规则的权值为2;分配C2满足需求集中第二条规则,计算其满足规则的权值为1。由于可能最大者为优,即分配C1优于C2。这种加权逻辑的优先方法,可以表示动态优先关系,并且在优先顺序动态变化的情况下,为其选择一个合适的分配解,而且计算过程简单规范。

3 结 语

当我们深入研究智能空间时发现,空间中的冲突问题不仅仅发生在分配资源的时候,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信息更新之后也是会发生冲突的,但是这样的冲突在Smart-M3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使用加权逻辑程序的方法来解决智能空间中信息更新引起的冲突问题。这种方法具有强大的知识表示和推理能力,可以很好地解决资源分配和冲突问题,可以优化Smart-M3中原有的解决冲突的方法,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实现智能环境的自发性。

摘要:Smart-M3是一个实现智能空间的交互平台,它允许软件实体和设备共享语义信息。在Smart-M3中使用ASP可以处理固定偏好关系下的资源分配和冲突问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信息更新却会改变原有的资源分配顺序,从而引起新的冲突。为了处理这个问题,提出使用动态优先关系的方法解决该问题。将动态优先关系使用加权逻辑程序表示,然后求解程序得到回答集,该回答集就是冲突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以一个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应用。

关键词:Smart-M3,加权逻辑程序,动态优先,冲突

参考文献

[1]Vesa Luukkala,Ilkka Niemel.Enhancing a Smart Space with Answer Set Programming[J].RuleML,2010:89-103.

[2]Berners L,Hendler T,Lassila J,The semantic web[J].Scientific A-merican,2001.

[3] Openm3 release[CP/OL].http://sourceforge.net/projects/smart-m3/.

[4] Vesa Luukkala, Jukka Honkola. Integration of an Answer Set Engine to Smart-M3 [J]. NEW2AN, 2010: 92-101.

面试回答问题技巧 第5篇

回答提示:企业最希望知道的是求职者能否胜任工作,包括:最强的技能、最深入研究的知识领域、个性中最积极的部分、做过的最成功的事,主要的成就等,但要突出积极的个性和做事的能力,说得合情合理企业才会相信。企业很重视一个人的礼貌,求职者要尊重考官,在回答每个问题之后都说一句“谢谢”,企业喜欢有礼貌的求职者。

2、你觉得你个性上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回答提示:沉着冷静、条理清楚、立场坚定、顽强向上、乐于助人和关心他人、适应能力和幽默感、乐观和友爱。我在北大青鸟经过一到两年的培训及项目实战,加上实习工作,使我适合这份工作。

3、说说你最大的缺点?

回答提示:不希望听到直接回答的缺点是什么.绝对不要自作聪明地回答“我最大的缺点是过于追求完美”,有的人以为这样回答会显得自己比较出色,但事实上,他已经岌岌可危了。企业喜欢求职者从自己的优点说起,中间加一些小缺点,最后再把问题转回到优点上,突出优点的部分,企业喜欢聪明的求职者。

4、你对薪资的要求? 回答提示:

回答样本一:我对工资没有硬性要求,我相信贵公司在处理我的问题上会友善合理。我注重的是找对工作机会,所以只要条件公平,我则不会计较太多。

5、你对加班的看法? 回答提示:实际上好多公司问这个问题,并不证明一定要加班,只是想测试你是否愿意为公司奉献。

回答样本:如果工作需要我会义不容辞加班,我现在单身,没有任何家庭负担,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但同时我也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加班。

6、如果通过这次面试我们录用了你,但工作一段时间却发现你根本不适合这个职位,你怎么办?

回答提示:一段时间发现工作不适合我,有两种情况:①如果你确实热爱这个职业,那你就要不断学习,虚心向领导和同事学习业务知识和处事经验,了解这个职业的精神内涵和职业要求,力争减少差距;

7、谈谈你对跳槽的看法?

回答提示:①正常的“跳槽”能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应该支持。②频繁的跳槽对单位和个人双方都不利,应该反对。

8、工作中难以和同事、上司相处,你该怎么办?

回答提示:①我会服从领导的指挥,配合同事的工作。②我会从自身找原因,仔细分析是不是自己工作做得不好让领导不满意,同事看不惯。还要看看是不是为人处世方面做得不好,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会努力改正。③如果我找不到原因,我会找机会跟他们沟通,请他们指出我的不足,有问题就及时改正。④作为优秀的员工,应该时刻以大局为重,即使在一段时间内,领导和同事对我不理解,我也会做好本职工作,虚心向他们学习,我相信,他们会看见我在努力,总有一天会对我微笑的。

9、你对于我们公司了解多少?

回答提示:在去公司面试前上网查一下该公司主营业务。如回答:贵公司有意改变策略,加强与国外大厂的OEM合作,自有品牌的部分则透过海外经销商。

10、最能概括你自己的三个词是什么? 回答提示:适应能力强,有责任心和做事有始终

11、你的业余爱好是什么?

回答提示:找一些富于团体合作精神的,足球

12、作为被面试者给我打一下分?

回答提示:试着列出四个优点和一个非常非常非常小的缺点(可以抱怨一下设施,没有明确责任人的缺点是不会有人介意的)。

13、你为什么要离开原来的公司? 回答提示:①回答这个问题时一定要小心,就算在前一个工作受到再大的委屈,对公司有多少的怨言,都千万不要表现出来,尤其要避免对公司本身主管的批评,避免面试官的负面情绪及印象。建议此时最好的回答方式是将问题归咎在自己身上,例如觉得工作没有学习发展的空间,自己想在面试工作的相关产业中多加学习,或是前一份工作与自己的生涯规划不合等等,回答的答案最好是积极正面的。②我希望能获得一份更好的工作,如果机会来临,我会抓住。我觉得目前的工作,已经达到顶峰,即沒有升迁机会。

14、你欣赏哪种性格的人?

回答提示:诚实、不死板而且容易相处的人、有“实际行动”的人。

15、你通常如何对待别人的批评?

回答提示:①沈默是金,不必说什么,否则情况更糟,不过我会接受建设性的批评。②我会等大家冷靜下来再讨论。

16、怎样对待自己的失败?

回答提示:我们大家生来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我相信我有第二个机会改正我的错误。

17、你为什么愿意到我们公司来工作?

回答提示:对于这个问题,你要格外小心,如果你已经对该单位作了研究,你可以回答一些详细的原因,像“公司本身的高技术开发环境很吸引我。、”“我同公司出生在同样的时代,我希望能够进入一家与我共同成长的公司。、”“你们公司一直都稳定发展,在近几年来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我认为贵公司能够给我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这都显示出你已经做了一些调查,也说明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了较为具体的远景规划。

18、对这项工作,你有哪些可预见的困难?

回答提示:①不宜直接说出具体的困难,否则可能令对方怀疑应聘者不行。②可以尝试迂回战术,说出应聘者对困难所持有的态度——工作中出现一些困难是正常的,也是难免的,但是只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良好的合作精神以及事前周密而充分的准备,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

19、如果录用了你,你将怎样开展工作?

回答提示: ①如果应聘者对于应聘的职位缺乏足够的了解,最好不要直接说出自己开展工作的具体办法。②可以尝试采用迂回战术来回答,如“首先听取领导的指示和要求,然后就有关情况进行了解和熟悉,接下来制定一份近期的工作计划并报领导批准,最后根据计划开展工作。”分析:这个问题的主要目的也是了解应聘者的工作能力和计划性、条理性,而且重点想要知道细节。如果向思路中所讲的迂回战术,面试官会认为回避问题,如果引导了几次仍然是回避的话,此人绝对不会录用了。

20、你希望与什么样的上级共事?

回答提示:①通过应聘者对上级的“希望”可以判断出应聘者对自我要求的意识,这既上一个陷阱,又是一次机会。②最好回避对上级具体的希望,多谈对自己的要求。③如“做为刚步入社会的新人,我应该多要求自己尽快熟悉环境、适应环境,而不应该对环境提出什么要求,只要能发挥我的专长就可以了。

分析:这个问题比较好的回答是,希望我的上级能够在工作中对我多指导,对我工作中的错误能够立即指出。总之,从上级指导这个方面谈,不会有大的纰漏。

21、与上级意见不一时,你将怎么办?

回答提示:①一般可以这样回答“我会给上级以必要的解释和提醒,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服从上级的意见。”②如果面试你的是总经理,而你所应聘的职位另有一位经理,且这位经理当时不在场,可以这样回答:“对于非原则性问题,我会服从上级的意见,对于涉及公司利益的重大问题,我希望能向更高层领导反映。”

分析: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是思路①,如果用②的回答,必死无疑。你没有摸清楚改公司的内部情况,先想打小报告,这样的人没有人敢要。

22、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

回答提示:曾经在报章杂志看过关于贵公司的报道,与自己所追求的理念有志一同。而贵公司在业界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对员工的教育训练、升迁等也都很有制度。

分析:去面试前先做功课,了解一下该公司的背景,让对方觉得你真的很有心想得到这份工作,而不只是探探路。

23、谈谈如何适应办公室工作的新环境?

回答提示①办公室里每个人有各自的岗位与职责,不得擅离岗位。②根据领导指示和工作安排,制定工作计划,提前预备,并按计划完成。③多请示并及时汇报,遇到不明白的要虚心请教。④抓间隙时间,多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24、除了本公司外,还应聘了哪些公司?

回答提示:很奇怪,这是相当多公司会问的问题,其用意是要概略知道应徵者的求职志向,所以这并非绝对是负面答案,就算不便说出公司名称,也应回答“销售同种产品的公司”,如果应聘的其他公司是不同业界,容易让人产生无法信任的感觉。

25、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回答提示:企业的这个问题看上去可有可无,其实很关键,企业不喜欢说“没问题”的人,因为其很注重员工的个性和创新能力。企业不喜欢求职者问个人福利之类的问题,如果有人这样问:贵公司对新入公司的员工有没有什么培训项目,我可以参加吗?或者说贵公司的晋升机制是什么样的?企业将很欢迎,因为体现出你对学习的热情和对公司的忠诚度以及你的上进心。

26、如果你被录用,何时可以到职?

让孩子自己回答问题 第6篇

晚饭后,我想教跳跳认识一下手指,掰着手指问她:“你知道这几个手指头都叫什么名字吗?”在另一间卧室的爷爷耳朵特别好使,大声感叹说:“这个问题太难了!跳跳可回答不上来。”跳跳在爷爷说法的“启发”下,知难而退,拒绝了我的游戏,说:“太难了!”拉着我就去玩积木。

这种让我挠头的事儿一晚上发生了好多次,每次孩子想说,都被爷爷“抢”了。

我有点郁闷,可我也不好说公婆什么,于是我对跳跳说:“跳跳,这是你的想法吗?你是不是先想想再回答呢?爷爷说出了他的想法,提供了一个答案,但那未必是你的想法呀。你应该说出你自己的想法。再说你还都没有尝试过怎么会知道到底难不难呢?”跳跳接受了我的建议,跟我玩起了认手指的游戏。

过多的“发言人”行为会让跳跳处在一个被拒绝思考的氛围里,更会扰乱孩子自己的认知,长期下去,真担心她会懒得思考,也可能不相信自我的感觉,而依赖于听从别人的意见,更甭期待她能“独立思考”了。

还有一种更加要不得的“发言人”,以取乐的目的指挥孩子说她不理解的话。比如,一次节日的家庭聚会,一个亲戚给我看她们带跳跳去汗蒸时的视频,说:“你闺女这张嘴巴真够厉害的!长大不得了啊!”我赶紧打开视频看,却发现是一个大人威胁要抢跳跳的雪糕,另一个大人一唱一和在教跳跳吵架。我哭笑不得,这哪里是我女儿嘴巴厉害嘛?她明明都是一句一句地模仿。吵架的话语是极情绪化的,那些话赋予人不同的气场,我看到跳跳不明就里地生着气,2岁的她竟然一脸从未有过的凶恶和市侩,让我心痛。

万幸的是,后来我倒没有发现跳跳再有过那样市侩的言行。孩子的生长环境不可能由我全面庇护,所以我不会去给亲戚上课,或者停止同她们的往来,我所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给孩子正确的引导,保护好孩子的成长。

跳跳现在话虽然说不利索,但已经有了自己的语言思路和逻辑,很会表达自己了。这时候,我绝不一马当先口口相授充当“新闻发言人”,而是更多地用提问来鼓励她思考,启发她自己表达。跳跳很努力,尽管说得断断续续、吐沫横飞,甚至时常蹦出一串火星语,我也积极赞美呀。

回答问题 第7篇

此次发布的白皮书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因为在去年年底, 政府就已发布电力改革的相关事项, 表明电力市场改革将围绕四大支柱展开:碳最低限价、促进低碳发电的差价合约、确保电源投资和电网升级的能力机制, 以及限制燃煤发电厂投建的排放性能标准。

不过, 英国电力市场改革白皮书对上述改革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 详细说明了改革将如何展开, 以及方案对能源投资和成本可能产生的影响。

但是, 投资者这次还是失望而归, 因为政府在如何支持低碳投资方面仍然含糊其辞。政府如果真正希望他们一再承诺的低碳投资环境保持稳定和吸引力, 那么需要对下面的问题做出回答:

1. 差价合约如何执行?

从字面上看, 对于那些小型再生能源发电厂来说, 差价合约比现行的电网回购政策更具吸引力。政府向发电厂做出承诺, 保证其生产出来的低碳电力的价格。同时, 这也有效控制了政策成本, 如果发电厂的电力批发价格高于商定的价格, 发电厂需把补贴退还给政府。如此, 投资者得到政府的明确表态, 而政府也保证其政策成本得到控制, 随着低碳电价的下降, 补贴金额会随之减少。

不过, 针对“差价合约将如何执行”这一问题存在很多的疑问。政府已经表示, 希望合约可以拍卖不同发电厂以确保达成尽可能低的价格意见。

可再生能源行业一直担忧这种做法将导致能源结构不平衡, 成本最低的项目将蓬勃发展, 而成本较高的项目, 如海上风力发电和海洋能源项目等, 虽然从长远来看, 他们具备提供低成本的清洁能源的能力, 但很可能因此被淘汰出局。

政府是否会坚持合约拍卖?如果不是, 那么对于不同的技术, 政府将如何设置不同的价格?早期失败的太阳能补贴的案例表明, 设置合适的补贴水平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情。

另外, 差价合约将如何整合现有的可再生能源义务的补贴机制?虽然现有的机制因其复杂性而饱受批评, 但仍然深受许多能源公司的欢迎。

媒体报告建议, 对白皮书持怀疑态度的投资者首先要弄清楚上述的问题, 但如果政府向投资者释放出肯定的信号, 那么需要尽快提供有关价格水平和拍卖系统的更多细节。

2. 政府将如何阻止因碳最低限价而引发的碳泄漏?

据政府透露, 本次电力市场改革主要是围绕着碳最低限价进行的。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在3月的预算中宣布, 新的税收标准将从2013年的每吨16英镑上调至2020年的每吨30英镑。

然而, 改革方案引起了一系列的反对声, 不仅仅碳密集型企业表示抗议, 因为英国政府此举打破了欧盟已经通过排放交易计划实施的碳价格, 企业将不得不转移至海外, 以避免高昂的费用。

能源部长查尔斯·亨德利最近表示, 政府已经认识到要关注和履行自己的承诺, 并把措施落实到位, 以确保英国制造商的竞争力不会受到太大冲击。企业集团表示, 将对这些措施保持密切关注。

3. 当补贴不再是补贴时?

另外一些反对碳最低限价的声音主要来自企业联盟。可再生能源公司和绿色非政府组织警告说, 碳最低限价表示政府要给予核电运营商补贴, 这违背了政府当初不提供补贴的承诺。

不过, 企业联盟已经改变了他们先前争论的核电运营商不应该得到补贴的观点, 转而指出, 核电运营商会和可再生能源公司将同样受益于此次改革方案。不过, 这种说法是否会得到坚定的反核武器运动者的拥护, 还有待观察。

更有趣的是, 政府将如何应对核经营者和风力发电公司可能获取的暴利。碳最低限价会推高电的批发价格, 迫使能源公司寻找应付成本的增加方法。但清洁能源不必支付此税种。这将有助于带动新的低碳投资项目, 同时也意味着, 现有核电站和风力发电公司由于上涨的电价将会谋取更多的利润。一些评论家声称, 这一数字可能会高达数十亿英镑。那么, 政府是否准备推出暴利税呢?

4. 排放性能标准设定在什么水平?

禁止在英国境内投建燃煤发电厂的排放性能标准仍然是本次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支柱之一。投资者将再次陷入等待政府出台的细节中。

标准是否会按照所承诺的禁止投建所有的燃煤发电厂, 还是会允许拟建一些清洁电厂?

政府曾表示, 希望让燃煤的碳捕捉及存储厂继续运营下去, 但碳捕捉的量要符合法律的规定。然而, 新的标准会给不包括碳捕捉及存储的绿色燃气电厂也设定一个退市时间表吗?

5. 能力机制如何运作?

此次的改革方案也包含了能力机制这个问题, 虽然受关注的程度不及其他, 但同样关系到这次改革的成功与否。

改革方案鼓励能源生厂商和电网经营者储备充足的备用能源以应对能源供应的波动, 市场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将会随之加大, 进而带动政府推行更广泛的清洁能源政策。不过, 能力机制将如何工作?将如何回应批评者的抨击?将如何解释在风力发电方面投入了巨额的资金, 却无法获得稳定的能源供应?

6. 能源价格会受到什么影响?

能源和气候变化大臣克里斯·休恩给大家举了一个可信服的案例, 来说明为什么改革方案对能源价格的影响甚微, 石油价格高位波动会导致低碳能源的长期储蓄。但这并不能阻挡有些媒体去揣测, 能源价格飞涨应该归咎于“隐形绿色税”。

政府将何如解释改革对能源价格的真正影响, 以及当公众和企业看到有关能源价格高涨之类的新闻时, 该如何将这个复杂的消息正确的传递给大家?

7. 税收增长会发生变化吗?

澳大利亚政府正在积极酝酿出售颇具争议的碳税, 他们计划将由此征得的税款中的50%以减免税收的形式补偿那些为新能源埋单的家庭。

虽然财政部仍不愿限制税收的具体用途, 但不同的政治派别都呼吁, 希望资金可以用于进一步加快能源效率和低碳技术方面的投资。

8. 交付时间表如何?

政府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来酝酿这次改革方案, 却只有短短9年的时间来实现可再生能源完成1/5发电量的目标, 时间十分紧迫。

不少开发者抱怨, 过去一年, 由于政府政策不明朗, 投资者已经把项目搁置很久。这份的白皮书中仍然没有透露过多的细节。如果政府希望给电力市场带来变革, 那么政府必须设定一个可行的时间和政策机制。

9. 如何兑现把更多竞争引入能源市场的承诺?

能源和气候变化大臣克里斯·休恩曾多次指出, 只有让英国的能源市场出现更加激烈的竞争, 才能推动呼声高涨的能源法案出台。他还表示, 电力市场是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此次改革将为新能源企业扫除行业准入障碍, 并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所有这些在理论上听起来还不错, 但如何将它在实践中兑现?

1 0. 是否需要如此复杂?

关于此次电力市场化改革, 早期一些反对者批评说, 这样的改革太过于复杂。相比制定碳最低价格, 征收碳税会简单易行得多, 延长可再生能源义务或扩大现有的电网回购也优于差价合约计划。

此外, 如果这些机制已经在正常运转, 为什么我们还要制定一个不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的排放性能标准来限制燃煤发电厂?

政府此次推出的一揽子改革方案, 其复杂性可能会受到来从各方的质疑, 包括反对派、能源和气候变化委员会、能源行业、消费者团体和绿色非政府组织。政府推出如此复杂的改革方案, 真正的目的是为核运营商提供补贴。

相关链接:

从今年3月份开始, 中国国内出现了大范围“电荒”。造成此次“电荒”的原因比较复杂, 结构性缺电是一方面, 而煤电价格机制长期得不到理顺, 是造成此次“电荒”更重要的原因。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在电煤限价, 其他煤种不限价的情况下, 电煤供应的积极性就会降低。”而破解电荒困局的根本办法就是, 对“市场煤计划电”的体制进行改革。通过发挥市场的传导作用, 实现电煤价格、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的联动, 使电价真正反映电力资源的稀缺程度, 提供利益效率。

回答问题 第8篇

一、特别积极型

他们往往逢问题必举手。这种现象多出现在低年级段。由于老师的问题也通常比较简单, 很多思维比较活跃、反应比较灵敏的学生能很快回答出老师的问题。而这些学生也往往得到了老师的及时肯定和表扬, 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环。如在英语课上, 有时问题只是简单到请学生来读同一个单词或句子。就是这些简单的重复性问题, 低年级的孩子也是非常乐意不断参与。

【教师对策】对于这样的学生, 我们是非常喜欢和欢迎的。但要注意教师对他们的评价系统也要常变常新, 不能永远是“很好”或good!要让学生知道虽然回答的是同样的或是类似的问题, 但是我们的表现还是不一样的。如还是上面的例子, 教师可变换不同的评价方法, 如口头词汇上的区别 (good、great、excellent、wonderful、good job…) , 物质上奖励不同的贴纸、印章等, 以免出现学习积极性由于没有收到持续不断的激发而逐渐降低的风险。如:

1.对于一般的回答, 所用的评价语有:good, yes, OK, right, correct, not bad, all right…

2.对于更好的回答, 可以用这样一些评价语:Great!Well done!Nice work!Very good!You are very clever!You are doing fine!You are great!

3.对于表现比较出色的学生可以这样评价:Excellent!Super!Fantastic!Magnificent!Terrific!Remarkable!Awesome!First class!I’m proud of you!You are very gifted!

4.而对于那些还不够好的回答可以用下面的评价来鼓励和表扬:You had a good try!Don’t give up!Think it over, I think you will do it better next time!I believe you can do it!Who can help him/her?You are on the way!Congratulations!

通过把以上类似的评价语言反复不断地使用在恰当的场合, 让学生从听不懂到慢慢理解再到完全明白。当然必要的时候可以用中文解释一下。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 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参与热情, 有利于学生充分体验语言的多样性, 感受学习的乐趣, 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功体验。

二、冲动型

这类学生也是比较积极的, 但是他们回答问题时往往是不假思索的。问题没有经过认真思考,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脱口而出。有些甚至问题都没听清就已经抢着在说了。

【教师对策】这样的学生老师是既喜欢又不喜欢。喜欢的是有他们的存在课堂永远不会死气沉沉;不喜欢的是要花时间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他们的这种冲动行为, 同时又不会打消大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要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 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所以对这类学生的即时点评一定要非常谨慎, 既不能因为他回答的不好或答错了而批评, 也不能任其发展, 降低课堂效率。要委婉地提醒, 告诉他说, 如果你怎样, 可能会更好。宽容对待他们的错误, 给他们提供时间与空间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 他们才能正确地面对自己的错误与不足, 反思自己的学习。

三、矛盾型

这类学生既想表现但对自己又没有足够的自信, 害怕答错、害怕出丑、害怕被别人讥笑, 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不想把自己不好的一面展示给众人看, 不希望自己的缺点或不足在公众面前被放大, 但同时他们又很想通过各种努力得到别人的认可, 或者说通过别人正面的评价获得自信, 就处在那种犹豫、纠结、矛盾中, 需要老师和同学不断地给予鼓励。

【教师对策】对这类学生教师也要格外小心。教师应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观察他们的眼神、表情和细微动作, 及时发现并鼓励他们来试试, 打消他们的顾虑, 给他们更多表现机会, 并配合及时、积极的肯定, 让他们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指出, 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心和真情期望会激励自己的教育对象, 造成戏剧性的教育后果。而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催人奋进的力量, 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最珍贵的品质。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确立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影响, 他们之间几乎成正比关系。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 在批评和表扬时如果能让学生心服口服, 让他们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批评和表扬, 那么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课堂上, 教师应准确把握评价的尺度, 以自然、真诚、恰当、温馨的语言, 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四、沉默型

这类学生在高年级段中所占比例较大, 他们往往比较被动, 有的是会回答但不愿意回答;有的是的确不会回答;有的是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较低。对这部分学生, 如果不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那么势必会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状态, 而且会影响到他们后续的学习情况。

【教师对策】教师要先区分他们沉默的具体原因, 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干预。如对那些会回答但不愿意回答的学生, 首先要了解原因, 跟他们谈心, 让他们知道仅仅心里知道和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鼓励他们向更高层次追求和发展;对那些的确不会回答的学生, 也首先要了解原因, 然后给予相应的处理办法。如果是学困生, 可以把相当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 不断地鼓励他们参与并及时表扬他们点滴的进步, 让他们感到自己没有被抛弃。而对于那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学生, 则要不定时地提问他们, 让他们的神经也尽量保持紧张和兴奋, 避免一直那样消极怠工。

课堂40分钟对小学生来讲是个相对漫长的时间段, 加上语言学习的特殊性, 教师不可能要求学生每一分钟都在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因此, 教师必须把握时机, 正确把握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每一教学环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回答问题 第9篇

拙作《八卦掌脚下五劲》于2013年《武当》第七期和第八期连载发表后,陆续收到八卦掌同道的信息反馈。其信息反馈主要是对八卦掌脚下功夫的蹬、踢、摩、探、踩五劲的习练之法或掌握不足,或难以把握,或五劲作用不清等等,要求进一步提出解释。鄙人对《武当》读者的这种求真知索真学的精神深为感动。不懂就问,不知就学,不耻下问,谦虚的美德,胜过聪明的头脑。多问、多学、多练、多看、多揣摩,是增长功夫的良方。固步自封与孤芳自赏只能停止不前。鄙人虽然习练“五劲”有年,但仍然没有真正掌握其功之堂奥,甚感汗颜。本着对读者和八卦掌同门负责的态度,特将师之传授和个人体会道将出来,与同道共同研究,共同进步。

“蹬劲”与“踩劲”是八卦掌刚柔之劲相互转换之功,又是身法变化之法,是显现“龙形猴相,虎坐鹰翻”之外形的重要法门。

有读者问:“蹬劲”和“踩劲”如何练?“蹬劲”和“踩劲”在技击中的刚柔之劲如何转换,身法是如何变化的?

八卦掌同道都知道,八卦掌功夫是“走”出来的。百练不如一“走”,“走”为百练之祖。但是,“走”的科学之处始终贯穿于先天八卦图与后天八卦图之上,始终贯穿于以后天有为之法,练先天无为之功的修炼之中。所以,“走”是很讲究方法的。何为后天有为之法?拧旋走转在先天八卦图上就是后天有为之法。何为先天无为之功?将脚下的蹬、踢、摩、探、踩五劲与双掌刚柔之劲的变化,练出合乎自然,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的功夫,就是先天无为之功。

拧旋走转在先天八卦图上环而无端的运行,蹬、踢、摩、探、踩五劲就是在连绵不断地拧旋走转中产生、运动、发展和变化,从而形成八卦掌独一无二的脚下真功夫。蹬、踢、摩、探、踩五劲,是推动、促进和达到摆扣(蹬、踩)之步法轻灵敏捷、变化不断的源头;是成就拧旋之身法变幻莫测、飘荡、幽袭的重要之功;是施展刚柔之掌法神出鬼没,变化无常的根基;是潜移默化,春雨润无声般获得丹田鼓荡,阴阳二气周流六虚的发源之地;是动则惊涛骇浪,静则风平浪静之大法;是实则如泰山而威严不可犯,虚则似杨柳随风摇曳而难定西东。

何为“蹬劲”与“踩劲”的练法?先说“蹬劲”,拧旋走转中,后脚蹬大地产生一种特有的劲力,这是左脚或右脚落地变成后脚蹬出来的劲力,和必须“走”出来的劲力,因此方才称为“蹬劲”。双脚始终由大地的承载力托着,你给大地一个作用力,大地反过来给你一个反作用力,蹬劲就是借助这个反作用力而产生的。拧旋走转中,双脚的摆扣之步既不可浮起来,又不可扎到硬底上,必须体会大地的反作用力在脚下的感觉,必须与大地的反作用力相合,才能使这种“蹬劲”具有很强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很难说得清。所以说,八卦掌功夫之“走”,并不是随随便便、轻轻松松就能“走”出来的,但也不是高不可攀,可望不可及的。只要“走”法对路,潜心苦练,功夫上身是肯定的。

那么,“蹬劲”是怎样练成的呢?我们骑自行车,双脚踩住踏板交替向前往下蹬,驱动自行车前行,这种劲力就是“蹬劲”;上楼梯时,双脚须一阶一阶向上蹬,这种使身体向上的劲力就是“蹬劲”;蒙古跤手摔跤前舞动双臂在地上跳着走,那种使身体有一种向上弹起的劲力就是“蹬劲”。不同的是,八卦掌之“蹬劲”须借助大地的反作用力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劲力。功夫高深者,能把这种劲力转化为巨大的功能。

再说“踩劲”,前脚平平稳稳落地后,势如力踩毒蝎,又似蜻蜓点波,此乃“踩劲”。练好“踩劲”,前脚探到份,平稳落地时,脚背松沉,五趾抓地,既要沉,又要实,犹如重物突然落地,又如鸿毛轻浮飘落。脚趾抓地要自然而然,切不有意识的死抓死抠。这就是说,这个“踩劲”既可轻,又能重;既能沉,又能浮。如此沉中有浮,浮中有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放中有收,收中有放;放即收,收即放。放则既长又远,收则既轻又灵,这就是“踩劲”之实义。关键是必须掌握好落地之前脚在松沉中找准浮与沉的力度。这就要看是后脚的“蹬劲”使前脚在运行中产生出“踩劲”,还是后脚的“蹬劲”促成前脚的“踩劲”既实又虚,绝不可只练轻而不练重,或只练重而不练轻,或只练实而不练虚,或只练虚而不练实,或只练沉而不练浮,或只练浮而不练沉。八卦掌的这种特有之功,是实与虚并重,浮与沉兼得。当前脚擦地轻轻前探将要落地之时,为浮为虚;平稳落地后,为沉为实,但在沉实之中必须含有浮与虚。这正是能收能放,可沉可实,既实又虚的脚下真功夫。

那么,“蹬劲”与“踩劲”在技击中的刚柔之劲如何相互转换,身法如何变化呢?大家都知道,八卦掌是道家功夫,是性命双修之功法。动能修命,静则修性,性为命之子,命为性之母。拧旋走转是下动而上静,外动而内静,以内静为基础。动者,气也。气者,命也。静者,性也。性乃神也。练功须神不离气,气不离神,神气相依,为八卦掌功夫之追求。我们常说“心神”二字,也许有人不知道,不只是眼中有神,而是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主,八卦掌功夫是用心神来指挥刚柔之劲变化的。所谓神,是精神、意识活动在八卦掌拧旋走转的体现,是在套路演练中体现出来的。心藏神,含义有二,从狭义上讲,“神”是指一切思想意识的活动,从广义上讲,“神”是魂、魄、意、志、思、虑、智等精神活动的表现。“神”有元神和识神之分。元神乃先天所有,系无为而为。识神为后天所有,乃有为之为。我们在习练拧旋走转或八卦掌套路时,要控制识神,发挥元神的作用。诀曰:“元神识神同后脑,左右两侧分西东。控制识神君须记,元神主导有神功。”蹬、踢、摩、探、踩五劲的施展,对控制识神,发挥元神的功能将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再明白点讲,元神是“功练我”,而识神则是“我练功”。从“我练功”来说,是主观努力的结果。举手投足,摆扣之步法,拧旋之身法,刚柔之掌法,都受主观意识的指挥,往往致使摆扣不清,拧旋无度,刚柔拙劲,虚实不分,特别是刚柔之劲,临阵时施展不出来。那是因为“我练功”是被动性的,机械性的。练套路时,四肢不能合力,应该掌出劲,可偏偏肩也使劲,肘也用劲,从而导致劲力分散,力不能合于气,明劲也好,暗劲也罢,都不在气的统领下运行而导致气散形乱。气又不能合于意,皆为识神(我练功)起主导作用所为。再说元神(功练我)的主导作用,它伸缩往来,四肢和身形随意而动,拙劲与僵劲剔除尽净,爻变卦变随意指挥,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纯粹是自然而然。拧旋走转,通过蹬、踢、摩、探、踩五劲,轻柔、缓慢、飘逸的运用,势如太极拳的粘黏连随,不丢不顶,一动即变劲,一劲一卦象,一运一阴阳,处处天人合一,刚柔之劲全在自然而然旋转的运动中顺势而生,纯任自然,纯以神行,于自然而然中求自然。如同地球绕太阳之运转,公转自转同时进行。练功中,“蹬劲”与“踩劲”练至外动内静时,刚柔之劲逐渐上身,运用起来自然而然,相互转化,随意而变。练到静至极点,全身筋骨皆解,周身舒绵,身自耸立,心自虚静,如醉如痴,刚柔之劲皆由心神来指挥。

实战搏击中,“蹬劲”为发力,为刚劲,“踩劲”为变卦,为柔劲。功夫高深者,“蹬劲”发力的同时亦变劲变卦,“蹬劲”之中含有“踩劲”。“踩劲”时亦发力,亦变卦亦变劲,“踩劲”当中又含有“蹬劲”。所以说,“蹬劲”与“踩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如对手出右拳击我头颅,我速用左螺旋掌从其手臂里侧往外向后截击。如果是在丝毫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突遭袭击,是自然而然出左螺旋掌进行防守,而步法也是自然站立,或左脚在前,或右脚在前,或双脚平行站立。按照技击之技法来讲,如双脚平行站立,此时应为左脚骤然一“蹬”,左掌翻转抓捋其腕,身躯左旋,右掌扶其左颈部,借“蹬”劲继续左旋体将其摔倒。如我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对手出右拳击我头部,我左脚“蹬劲”,身躯微左旋,仍出左螺旋掌截其臂,如对手反压我手掌,我左脚“蹬劲”不断,身躯继续左旋,于左手臂松劲的同时,右脚向前探进半步变“踩劲”,以右掌穿戳其面部或咽喉。如对手撤步,格开我的右穿掌,我右脚迅即由“踩劲”变“蹬劲”,于身躯右拧的同时进左脚插入对方裆部,或其外脚侧,左掌推击其胸,迫其倒地。

获胜的关键是蹬踩之劲相互转换,随机应变,身法之变机动灵活,刚柔之劲变化自然,步法、身法、掌法密切配合。特别是蹬踩之劲的变化,可促使双掌刚柔劲力之变化出人意料。八卦掌刚柔之劲的变换是随着“蹬劲”和“踩劲”的变化而变,出手刚柔相济。“蹬劲”既出,身法非拧即旋,进攻之掌便可如同离弦之箭,速度之快,令人无暇感应。“踩劲”一发生,身法就或拧或旋,变化无常,于后脚进步的同时,身法或由拧身变旋身,或由旋身变拧身,或拧中有旋,或旋中有拧,尽显“龙形猴相,虎坐鹰翻”之雄气。

回答问题 第10篇

“踢劲”与“摩劲”

拧旋走转中的“踢劲”和“摩劲”几乎看不到, 只能体会得到, 最容易被轻视和忽略, 但却是八卦掌功夫不可或缺的重要功法。

有读者问:为什么要练“踢劲”?“踢劲”在八卦掌功夫中的作用如何?

“踢劲”的练法是这样的, 当后脚“蹬劲”结束, 前脚“踩劲”形成之际, 后脚平着抬起向前运行, 越过前脚直至落地的整个过程中, 脚背和小腿胫骨夹角处 (脚脖子) 要有向前踢的劲叫“踢劲”。这种“踢劲”是从后脚平着抬起就开始运行的。“踢劲”运作时, 不是脚面绷平, 脚趾向前踢, 而是仿佛脚背上有黏糊糊的东西, 运用向前的“踢劲”, 又聚集周身整劲将其稳稳、轻轻的踢送出去。不可用肢体之力, 如用力过大, 就失去了周身的含蓄劲, 缓缓、慢慢的踢又失去了“踢”之意。这种劲力是含于内而不发于外, 用内力鼓荡着将脚上之物以“踢劲”踢出去。所以, “踢劲”必须练出来, 它是八卦掌功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功法之一。“踢劲”之重要作用主要有三点。

第一、调动周身之力集于下肢, 达下实上虚之势。只要“脚脖子”含着向前的“踢劲”, 如此日复一日, 逐渐使整个下肢、整个身体形成含劲而待发之势, 达一触即发之功。对于下肢而言, 因为有了“踢劲”, 故下肢能产生浑厚之力, 行进中悠然舒服。重要的是五趾能自然而然抓地, 整个脚掌像吸盘一般吸住大地。对于整个身体而言, 会使劲力含于体内, 加快劲与气从双肩双胯缩入体内的速度, 以养元神, 把死劲变为活劲。“踢劲”对于保持身体平衡与灵活, 使“虎坐”之势更加稳健, 更加沉实, 可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踢劲”是促成双脚平起平落的有效保障。双脚平起平落是始终保持“踢劲”有效运行的重要功法。是“踢劲”不断运行, 才促使双脚之脚掌能平稳抬起和轻松着地, 并且不揭蹄 (抬后脚跟) , 不亮掌 (往上翘前脚尖) 。我们在先天八卦图上拧旋走转时, 往往被揭蹄亮掌的问题所困扰, 你就是将全部注意力都投入到保证不揭蹄亮掌上, “走”起来仍然是揭蹄又亮掌, 经常闹得摆扣步法不稳, 导致身体踉跄, 八卦门内叫做自己打自己。保证拧旋走转中不揭蹄不亮掌的有效功法就是“踢劲”的始终运行。“踢劲”一有, 脚掌便自然而然平展展、轻松松的抬起落下, 顺顺利利的着地形成“踩劲”。只要脚能平平抬起运行, “踢劲”就可含于“脚脖子”处, 就始终能保持住下实上虚之态, 整个身体产生的下动就机动灵活, 步法变化就迅疾。

第三、“踢劲”发生, 促使双胯向前、向后拧转松活而灵敏, 使腿法、脚法既各自为政, 又有机统一。无论顺时针拧旋走转, 还是逆时针拧旋走转, 里脚“踢劲”向前, 而里胯就自然而然地向后使劲, 有了矛盾劲力产生。而外脚向前“踢劲”, 外胯又自然而然随着“踢劲”向前使劲, 与外脚保持了相同的力的方向。里胯向后拧, 而外胯向前旋, 不知不觉中胯就松开了, 活了, 灵了。有人说, 腰要出功夫, 但腰的功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胯。或者说胯的功能出来了, 腰的功夫也就成了。

八卦掌脚法与众不同, 最为特别, 蹚泥行步为一绝。拧旋走转中, 脚形平, 贴地行, 脚若擦地却无声。八卦掌于走转中, 脚跟脚尖都不离地, 悠然的贴地蹚着“走”, 犹如蹚泥一般, 故前辈称之为“蹚泥步”。脚掌要松, 足心要空, 腰胯带腿缓慢行。还有一点很重要, 五趾抓地须抓牢, 尤其抓法更为妙。八卦掌的摆扣步堪称一绝, 简单地一摆一扣, 却是步法千般变化之源, 又是灵活身法的根本。技击中, 扣步最为玄妙。扣脚一定要标准, 扣脚为“踩劲”, 扣至脚前留一拳, 扣脚的脚尖与后脚外侧相平, 如此, 步法就活了。特别是身法的变化, 如转身、回身、返身、拧身和旋身等等, 应用起来顺利又快捷。扣脚之“踩劲”是步法变化之大法。八卦掌步法之玄妙说不明白, 写不明白, 但却能练明白。如摆步, 实战起来可以是一条线, 直插对方裆部或体侧, 又可以如同展扇面一般, 可扫可踢对方的脚踝骨, 既简单又实用。

八卦掌步法是为身法、腿法之关键, 特别是蹬、踢、摩、探、踩五劲, 练时必须标准, 必须扎实, 它与八卦掌功夫的每一个环节, 每一个功夫层次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要把主要精力投放到“五劲”的锤炼上。八卦掌之脚与其他拳种之脚有很大区别, 其他拳种之脚, 练功或实战皆如走路, 唯八卦掌之脚与地面平行, 脚跟脚尖皆无间隙 (脚掌平) 。人脚之涌泉穴及手之劳宫穴乃人体几大重穴之一, 脚心无隙, 毫无可击之隙, 且脚行蹚泥, “听”地而行。如此, 就是闭目黑夜行走也如履平地。脚心无隙, 更有行气借地力之奥理。

有读者问:“摩劲”看不见摸不着, 练它不是多余吗?那为什么还要练“摩劲”?“摩劲”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八卦掌的“摩劲”, 是传统武术中的一绝。拧旋走转中, 不但双脚要摩胫而过, 而且双腿内侧也须“摩劲”而过。“摩劲”属八卦掌功夫的腿法范畴。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练出功夫, 不是多余, 而是八卦掌功夫之所求。“摩劲”的真正含义, 是使练功或技击之人, 于慎重中产生特有的敏感。“摩劲”之“摩”字源自于《周易》“是故刚柔相摩, 八卦相荡”中的“摩”字。这个摩是摩擦, 这个摩擦不是简单的摩擦, 而是一种运动形式, 是动与静的变化, 是刚与柔通过相摩而产生的变化。“摩”是两个事物相摩擦相撞击, 是劲力在敏感中的应用和变化。

八卦掌的拧旋走转, 双脚的摆扣必须不断交替绕圆, “蹬劲”与“踩劲”相互转换, “摩劲”就在这相互转换中产生和不断变化。环而无端的“走”在蹚泥步法之中, 这就产生了八卦掌独特的“摩劲”之功。前行之脚必须在行进中与“踩劲”之脚内踝部“摩胫”而过, 双腿内侧也必须摩擦而过, 叫“摩劲”。是于拧旋走转中两腿内侧所产生的相互摩擦、相互撞击的那种“摩劲”。这种劲力是在双腿不断运动时自然而然发生, 自然而然产生相撞击的那种劲力, 是八卦掌功夫的特殊要求。什么是八卦掌功夫?八卦掌功夫是如何成就的?运动中产生出来看不见摸不着的、鲜活的、始终变化着的东西就是八卦掌功夫。是拧旋走转之功, 是蹬、踢、摩、探、踩成就了八卦掌功夫。

双腿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发生“摩劲”, 从而导致身体产生特有的慎重之感。因为有了慎重, 身体就敏感, 有了敏感才有动作发生。一旦身体某个部位与其他物质发生摩擦, 哪怕是细微的, 也会引起足够的警觉而精神为之一振, 做出准确、及时的反应。“摩劲”也好, “摩胫”也罢, 都是讲八卦掌在运动中的劲力变化, 身法变化和步法变化时所产生出来的慎重之感。

由此可见, 八卦掌就是在不断运动中发生变化和发展变化的。是在不停的拧旋走转中发展“摩劲”, 在不断的“摩劲”当中提高敏感而完成技击。

双腿交替“摩劲”的作用还能有效地促使双腿间的距离不至于过宽, 加快了行进速度。技击中, 以极快的步法接近对方, 使掌法的推、托、带、领发挥出应有效用, 可使拧旋之身法变化莫测。“摩劲”又能促成双腿内侧产生身体平衡之力, 与人较技时, 可轻灵贴近对方, 可使任何姿势、任何被动态势情况下都不会使身体失去重心。“摩劲”使步法轻灵敏捷, 能促进身法拧旋到位, 掌法之变随意完成。这都全赖“摩劲”而产生出来的慎重、敏感之效用。

越是看不见就越要练出东西来。“摩劲”是功夫, 是八卦掌练与用不可或缺的。习者应当重视“摩劲”的锤炼, 后脚万不可不经过“摩劲”就直迈过去, 否则就丢了功夫。其直接作用是神与意得到逐渐敏感的锻炼, 在身体上产生感而遂通的效果。久之, 还会产生下肢力量增强的奇效, 这种力量既能很好支撑身体平衡, 又有助于“溜臀收肛”, 还会更快的使下肢力量上达肩、肘、腕、指。

“摩劲”融入了八卦掌腿法之中, 八卦掌腿法与众不同, 所谓“蹚泥步剪子腿”拧旋走转和实战进退中, 腿形若剪刀之双股, 曲而拢, 合而不靠, 又隙而“摩劲”。八卦掌腿法的应用极为简单, 只在一摆一扣。然而, 这简单的一摆一扣却包含极深的道理, 内藏极深的玄机。八卦掌之腿以活著称, 以灵称妙, 形如坐轿, 以稳取胜。八卦掌之腿经过“摩劲”的刺激, 其松、柔、活、韧等即可得到很大提高。

“摩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绝不可小觑, 那就是拧旋走转时很大程度上启动并运用呼吸功能。双腿内侧肌肉群连着呼吸, 由于日积月累的相摩擦相撞击, 有效的启动了呼吸机能, 长年累月的习练中会潜移默化的配合肺部呼吸, 甚至有机的与丹田呼吸形成契机。不管是“龙形猴相, 虎坐鹰翻”, 还是“腰如轴立, 手似轮行”, 运动量再大, 呼吸仍然匀称有余。

所以说, 对“摩劲”的习练应当引起足够重视。不能只求“走”的快而舍弃“摩劲”之功;不可因为双脚距离过宽, 行进中就丢掉“摩劲”而不练;不能因为拧旋走转枯燥乏味又单调, 就放弃而不“走”。

校长要回答的三个问题 第11篇

校长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教育的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上去好解答,然而支撑这个答案的理论却很少有人找到。或许认真去找,也能解决,但最难的是,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论”,即从学校土壤里长出来的理论。这样的理论是“扎根理论”,属于实践理性的范畴,最富有创造意义。

从学校土壤里长出来的教育理论,必须来自于学生,来自于教育规律之下的真实困惑。它是从教育现实的泥泞土壤中,萌发出来的最珍贵的芽。没有遇见教育困境的校长,没有在困境中“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考和历练,就不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教育理论。与此同时,教育理论的诞生及完善,只能从“改革”的实践中来。没有改革的实践,只能是重复别人的经验。

校长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管理的价值是什么?也就是学校管理的理念。我认为学校管理的本质是为了提升教育的价值,例如我们学校的管理理念就是“为教育增值”。同样我们必须为这样的管理理念找到自己的理论——“文化经营理论”,使“为教育增值”的理念成为一种管理思想。何为“文化经营”?即用文化的完整方式,全面观照教育理念、教师心理、学校制度以及社会舆论,为学校的管理活动和教育教学活动营造一个优异的实施环境,使这些活动不仅能够顺利实施,而且能够实现增值,进而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文化建构的完整方式是:悦纳,传导,诊断,坚守,创新,即“文化的五步锤炼”。其中诊断是关键,是学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关节点。校长必须冷静地寻找到“校长文化”与学校“原有文化”的同质处,实现最大程度的吸纳。校长还必须冷静地分析自身文化与学校“原有文化”的不同处,要冷静地“隐藏”容易冲突的部分“价值”,择机“破”与“立”。

校长要回答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校长的价值在哪里?一句话:校长是学校价值的领导者。为了完成这样的任务,校长必须努力修炼四项专业能力:即原创思考力、行动聚焦力、制度重构力、资源整合力。这是校长实现价值领导的核心力量,也是校长专业的DNA!它应该超越课程、教学、管理等具体的领域。

以上三大价值问题,是校长对教育,对办学,对校长角色的基本思考。这些思考聚焦在校长身上必须“三通”,即“想通、说通、写通”。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实践层面上的“做通”。这需要坚持,这种坚持,一方面需要自己坚定的信念,需要团队的共识与合力,更需要智慧地争取各类资源的理解与支持。如此,校长才能营造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才能生长出有价值的教育理论和有意义的实践探索。

(姚虎雄,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215200)

回答问题 第12篇

关键词:艾夫斯,《未被回答的问题》,爱默生,超验主义,斯芬克斯

一、艾夫斯与《未被回答的问题》

查尔斯·艾夫斯1自幼就喜爱音乐,他的音乐创作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超验主义2,艾夫斯的父母都信仰超验主义思想,康科德派文人梭罗、爱默3的超验主义对他影响很深,培养了他追求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品格;二是家乡的音乐活动和民间音乐给他深刻印象,成为他今后音乐创作中的重要资源;三是艾夫斯父亲开阔、毫无拘束的音乐态度对他自由开放音乐观念的形成起了重大影响。《未被回答的问题》创作于1906年,由4支长笛(第二、第三长笛可以用双簧管和单簧管取代)、小号(小号可以用英国管代替)、弦乐器演奏,乐曲按艾夫斯总谱前言提示有不同长度的音响版本,是艾夫斯最著名的管弦乐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以“未被回答的问题”为标题,寓意深刻、具有哲理意味,反映了生活中到处是没有答案的问题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极富想象力。《未被回答的问题》乐曲由小号的哀怨问句、长笛的“不知所云”的嘈杂“回答”以及弦乐的长音背景三个完全不同但相互交叠的音响层构成,形象地刻画出人在大千世界中不知所措的困惑与迷茫,极富象征色彩,体现出了作曲家敏锐的想象力和独特的音乐“立意”。

二、《未被回答的问题》音乐叙事

乐曲由弦乐组引出,弦乐声部始终在G大调上以长音形式缓慢奏出,刻意营造出一种安详、宁静的和声背景(见谱例1)。1-12小节、13-25小节、26-29小节弦乐声部三次重复直到小号发出第三次提问,弦乐组演奏的主题似乎与其他声部毫无关联,在速度上不受长笛声部的干扰,同时,在调性上与其他两个声部的无调性形成对比,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音乐性格。这一处理恰恰是作曲家要刻画的音乐形象,象征着浩瀚宇宙与真理的不可知。

谱例1

弦乐组总以冷静、含蓄的方式隐藏在“问”与“答”情节的背后,不引人注意,但同时它又巧妙的暗合着两个主题,共同叙述着音乐文本。以第47小节为例,长笛声部不仅与小号声部构成问答关系,还与弦乐组存在关联。第一小提琴将答1、答2、答3主题相综合,形成新主题(见谱例2)。

谱例2

从上谱例可以看到,第一小提琴主题截取了答1、答2、答3主题开端部分的级进下行的音高组织关系,同时保留了弦乐组的节奏形态和调性因素,仿佛是对小号提出问题的“暗暗”回答。作曲家是有意识地塑造音乐性格与形象,让象征深不可测的浩瀚宇宙的弦乐组来巧妙地昭示答案,参与音乐的叙事。“一个接着一个”且“永远无法回答”的问题,作曲家为何用问题来回答问题?显然,这与爱默生的诗歌有关。

艾夫斯在总谱前言中所谈及的标题意涵显然受到爱默生的诗歌《希神斯芬克斯4》的启发。梭罗认为,斯芬克斯象征着“人类的追问精神”。当诗人回答斯芬克斯提出的问题,斯芬克斯却否定了诗人的答案并且说:“谁教你命名我?/我就是你的精神,你的同伙,/我是你眼中的眼波/…你是没有被解决的问题;/你未能明白你自己,/你总是不停地在追问/而每一个答案都是谎言”5。爱默生写道:“我们的无知像无底的深渊;深不见底的巨大的深渊动摇着一切推测;我们是谁,我们无法推测”6。人们在了解旧的真理同时迎接扑面而来的新的真理。爱默生总是把对于真理的认识放到经验之中,并且认为“每一种行动都可能被超越。我们的生活遵循这么一条真理:在任何一个圆周外都可以划出另一个圆;自然无定,终点即是起点”7。诗歌中斯芬克斯说:“所有答案都是虚假的答案,/通过自然继续追问,/追问千变万化的自然,/继续追问,永恒只是包装,/时间把真理变成谎言”8。“继续追问”,意味着宇宙万物的面貌尚待未来揭示,对真理的不懈求索;“时间把真理变成谎言”,意味着不存在永恒的、绝对的真理,真理只是一定时间和条件下的,认识真理是一个没有终结的过程。所以乐曲6问6答,“一个接着一个”

且“永远无法回答”的问题,象征着认识真理是没有终结的一个过程,以及要对真理的不断追求。

同时,长笛的“回答”主题材料来自小号的“问题”主题材料,如比较“回答6”和“问题6”(见谱例3),明显可以看出“回答6”是用“问题6”的音高材料开始的,之后的各个声部和每个小节也都出现了“问题”主题材料,并且整首乐曲结尾也是以“问题”结束。

谱例

回答6:

问题6:

上一篇:创造管理下一篇:农村牧区